解析艺术方向决定消费流向
“中国当代艺术”这个概念的内涵是含混的。目前出现的冠以“中国当代艺术”之名的艺术品,艺术方向也是非常多元的。从艺术市场的角度看,这些不同方向的艺术品所面对的消费者也各有不同。
和西方的文化环境不同,就像地区间发展很不均衡,前现代、现代、后现代并存的中国社会一样,“中国当代艺术”基本上是现代主义艺术、当代艺术的综合体。只要艺术形式是非写实的、或不同于中国传统艺术的,在中国就被认为是“当代艺术”了。换句话说,只凭形式的新颖就可以被看做是“当代艺术”。
这也不算是什么问题,虽然中国人的艺术观可以进一步开放和当代,但艺术是多元的,如此才能形成丰富的生态,满足人们的不同需求。而且,在并不遥远的1970、80年代时,即使只是采用非传统的形式来画静物和风景,都被视为艺术先锋。
不同方向的“中国当代艺术品”,所面对的消费者也不同。关注当下的社会现实,从中发现重要问题,进行个人化的精彩表达,这一方向主要面对的是国际当代艺术史和当代美术馆系统,被这些严格的国际学术系统所检验、选择后,可以进入国际当代美术馆,成为“收藏品”。这类艺术品的价格是最为坚挺的,也是升值空间最大的。比如,张晓刚的《大家庭》,十年前几千美金一幅,如今几百万美金一幅,即使西方普通收入阶层也已无力消费,中国的普通消费者更无力消费。中国当代艺术中的“F4”、“海外四大金刚”等,都是进入这一系统后,才能有如今的市场高价。但这一系统的选择是非常严格的,只有极少数人能列席其中。而且,这一方向因为其高度专业性,需要消费者具有相当专业的判断力,大多数普通消费者是不具备这种判断能力的,或对这一方向兴趣不大。于是,这一方向的高度专业性,让普通艺术家和消费者置身局外。
与国际学术系统较为疏离,但较为符合中华文化系统(主要集中于中国大陆、港澳台、东南亚等地区)的艺术观,尤其是富豪阶层的艺术观。这样的艺术方向,在被这一阶层认可并购买后,即可成为“奢侈品”。因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传播,身处中国文化圈中的人,对中国传统艺术中透露出的审美倾向有更为亲切、自然的熟悉感和认同感,这形成了日积月累的审美惯性。伴随着文化的持续开放,这一阶层在对中国传统艺术样式感到审美疲劳后,对艺术形式的新颖有所需求。再加上文化身份、文化地位等政治目的。这时,在艺术形式上是非传统的、但审美倾向上又接近传统的艺术方向,更符合他们的艺术需求。随着经济实力的上升,以及欧美近期的经济低迷,这一方向与国际学术系统并行,并将继续延续下去,而且消费市场很大。这一阶层的.艺术消费需求也很高,让符合这一方向的不少艺术品成为“奢侈品。
远离时代、社会等“宏大”问题,淡化“批判”意识,关注当代生活中丰富多元的日常体验,从中发现愉悦、诗意之处,以新颖独特的形式表达出来。这一方向贴近中产阶级的日常体验和心理需求,从而更为真实、亲切,符合他们的艺术需求,是他们心仪之物。但中产阶级的经济实力有限,只有当这类作品的价格在他们的购买力之内时,他们才可能消费,让它们成为“消费品”。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中国当下的中产阶级人群越来越增大,他们的文化水准和生活环境,让他们有消费这一方向的艺术品的需求。随着越来越多的青年艺术家的加入,中国艺术家的数量也越来越大。从这个角度看,作为“消费品”的艺术品的生产能力和消费能力是相当大的,而且有巨大的可开发潜力。
但目前的状况是:很多艺术家(尤其是青年艺术家)对艺术史的发展逻辑缺乏理解,对艺术市场的分流也不太了解,从而对自己的定位较为混乱。在关注成功艺术家时,不清楚这些成功艺术家是在哪个系统中、凭借什么获得了成功。当对自己的定位较为混乱时,也就不清楚与自己的艺术方向相对应的是哪个系统,自己的艺术作品属于收藏品、奢侈品、还是消费品?收藏品是面对国际美术馆系统的专家的,奢侈品是面对中华文化系统的富豪的,消费品则是面对购买力不高但人群巨大的中产阶级的。只有少数艺术家的作品都能成为收藏品、奢侈品;如果艺术方向是与中产阶级的需求相符,这个市场是巨大的。但作品价格必须处于中产阶级可接受的范围内。否则,不准确的定位和定价,让这些艺术家满怀梦想却无处安身。
【解析艺术方向决定消费流向】相关文章:
生活成本理论:收入决定消费10-01
关于消费者知识影响购买决定09-30
影响变盘决定方向的因素10-04
决定市场方向的根本因素10-03
家长对待孩子的态度决定孩子未来的发展方向10-14
人决定习惯 习惯决定命运10-01
格局决定结局,态度决定高度07-30
学校春季运动会表彰决定-决定01-04
公司任命决定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