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甘肃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现状调查报告
在某一情况或事件需要弄清楚时,我们需要仔细地调查清楚,并将探寻到的规律和经验写进调查报告。如何把调查报告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甘肃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现状调查报告,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三北防护林工程如今进入五期规划发展阶段,对我国治理万里风沙线和水土流失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面对部分防护林老龄化,防护功能不断减弱的现状,有关专家表示,生态建设没有一劳永逸的“常青树”,也不是任其自生自灭的“孤岛”。
甘肃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战略通道。那么,这条“绿色长城”的建设遭遇了哪些瓶颈?我省究竟如何破解部分防护林老龄化难题,保证三北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这引发了社会各界的深度思考。
缺水树龄大缺乏管护是主因
在河西,沙枣树、红柳、旱芦苇等植物干瘦干瘪,骨子里透露着一种大漠戈壁的荒凉、苍劲和对水的渴望。
行走在河西大地,有一种植物随处可见,那就是长在沙漠边缘的固沙植物梭梭,这种不起眼的小乔木耐寒耐旱,地下树干地径可达50厘米,灰秃秃的,眼看就要死了,给点水又能活过来。
眨着一双疲惫的眼睛,连日来参与并指挥全市春季植树造林行动的张掖市林业局造林科科长梁军,面对记者无奈地说:“河西的生态就是这样脆弱,多风沙干旱,缺水,缺水,还是缺水。河西只要有水,绝对赛江南。”
其中,与河西地区其他城市相比,张掖算是水多的地方了,因为全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横穿全境,境内流域长达330公里。
2000年,国务院做出黑河跨省际向下游内蒙古西部额济纳旗分水的重要决策后,如今调水十几年了。随着张掖将节省的珍贵水资源留给下游,下游曾一度干涸的东居延海周边生态环境得以恢复。但在中游张掖,一些深层次问题逐渐凸显:因用水不足,农业灌溉与生态用水矛盾突出,生态整体恶化。自2000年实施黑河调水以来,由于水循环规律发生改变,导致中游湿地萎缩,生态林局部枯死,荒漠化逐年加剧。
在高台、临泽的走访中,当地人表示,农田用水都非常紧张,更不用说生态用水了。
提起高台县北部防护林因为缺水一天天衰老,杨树枯死,黑泉乡九坝村原村支书、74岁的于台永悲从中来:“沙漠里种活一棵树多不容易啊。”
“黑河中上游限制用水,加之风沙压渠,北部防护林河道发生3次变迁,6.7万多亩防护林带,能够浇上水的仅占到一半。”高台县林业局副局长陈鸿说。
除了缺水,树龄大也是河西走廊乃至全省三北工程老龄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我省三北工程防护林大部分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栽种,主要树种为杨树,杨树的寿命只有30年,而现有的杨树林树龄都在40年左右,已经到了过熟期,所以会出现衰老死亡的情况。”省三北局工程管理科科长李仰东说。
我省三北工程历经30多年建设,有相当一部分林网已成为成、过熟林,相当一部分以杨树为主栽植的林网已成为残败林,防护功能严重退化。普遍存在树种结构较为单一、林分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致使生态系统稳定性差。加之经营管护等措施跟不上,造成低效林、残次林较多。
林业生产中,人们常说“三分造,七分管”,那么强调的是什么呢?你把林子造上了,关键是还要去管它。然而,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事实是三北工程建设只重造林,却轻管护。
在高台县、临泽县、民勤县部分乡镇的走访中记者了解到,我省老化、残次林更新改造和防护林后续管护任务迫切。然而,资金却成了我省三北工程建设的最大瓶颈。
面对三北工程贫穷县“既渴又怕”
“我省三北工程区域内,大多数县自然环境极为恶劣,三北工程是生态建设的需要,然而这些县大多数是国家扶贫县。国家造林补助标准严重偏低,立地条件越来越差,而地方政府的财政配套能力较差,使原本投入不足的五期三北工程更加困难。”省三北局副局长马立鹏说。
李仰东直言,面对三北工程,我省贫穷县“既渴又怕”。造林补助标准严重偏低、投资不足,是近几年来三北工程面临的最大问题。
走访中记者了解到,近几年,人工费、苗木费等所有涉及造林的费用普遍上涨,加之大部分造林地块向深山、远山、远沙转移,造林立地条件越来越差,造林成本越来越高,据国家有关部门测算,我省造林成本平均在800元—1500元每亩,陇东地区在800元以上,河西地区在1000元以上,而目前国家补助标准仅为120元—300元每亩,且多年原地“踏步”,与实际需求有较大缺口。
不用掐指头,对于造林成本,梁军心里很清楚:在张掖条件差的地方造林,一亩地投入高达5000元—6000元,这里边包含整地、换土(1方25元)、买树苗(比如每亩地樟子松最低2200元)、种树苗、灌水、设施配套(打井、修渠)等。地方政府每年补助多少也不固定,县财政补助每年5万、8万、10万不定。
造林资金如此紧缺,管护经费更是无从谈起。要想造的林带成活,至少要保证两三轮水,在河西,水资源非常珍贵,浇一次水每亩60元—70元,还有除草、防虫、施肥、管护人员工资,而纳入国家公益林的三北工程,每亩管护费仅5元—10元……提起这些,梁军既头疼又心烦。
马立鹏表示,三北工程建设只有造林补助,没有管护抚育投资,成、过熟林不能及时更新,中、幼林不能管护抚育,林木病虫和鼠兔危害得不到有效防治,影响了工程建设成果的巩固。
此外,计划与规划、下达任务与造林季节“双脱节”的问题多年来一直困扰着我省三北工程建设,是工程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
关于计划与规划“脱节”。以三北四期工程为例,有这样一组数据:国家批复我省规划造林总任务1211.25万亩,实际下达造林任务688.37万亩,仅占规划的56.89%;实际投入仅6.95亿元,不到规划的40%。造林任务和投资一直是全国的平均水平,与我省在全国的生态战略地位不符。
下达任务与造林季节“脱节”方面,我省三北工程面临这样一个尴尬:年度计划下达滞后。我省造林季节性很强,陇东一般在春秋两季,而河西地区仅限春季,任务的不确定让种苗、用工等物质准备与造林脱节,造成整个工程建设上的被动,迫使各贫困县以无奈的“欠账造林”应对“脱节”。
“硬骨头”再硬也要“啃”
河西的春天,比哪个季节都珍贵,处处干部群众植树忙。
5月5日、6日,河西又被风沙“吞噬”,多地黄沙漫天,狂风四起。
沙尘暴又来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梁军心里犯难,“能栽树的地方都栽上了树,还要在条件越来越差的地方栽树,这个硬骨头不好啃;防护林老了,亟须更新改造和管护,这个硬骨头也不好啃。”
“硬骨头”再硬也要“啃”。但究竟怎么“啃”?我省究竟如何打破资金困局保证三北工程建设?引发了人们的高度关注。
针对资金短缺且投入不稳定这一问题,马立鹏建议,三北工程建设应纳入法制化轨道。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应当在国家层面,比照退耕还林工程管理,尽快起草颁布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条例。明确工程责任主体,逐步落实目标责任。
马立鹏表示,三北工程是在大面积宜林荒地上的植树造林,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并且周期长,见效慢。国家只有不断加大政府投入,才能保证生态环境建设所需的大量资金来源,满足广大人民和社会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需要。
“统筹生态林业与民生林业,这个也比较可行。要把工程建设与产业发展结合起来,治穷与致富结合起来,在发展名特优林果产业,使大地‘绿起来’的同时,让工程‘活起来’、农民‘富起来’,让林子栽得上、保得住、见成效。”李仰东说。
李仰东还建议,在政策允许的前提下,可以尝试整合其他项目资金用于工程建设,也可以尝试在国家计划任务内,按照分类经营的原则,加大对重点热点区域治理投入,实行项目管理,全额投入,集中力量建设好防护林,对经济林只给予必要的引导性资金。
采访中,部分地方官员道出了心声:我省三北工程应该增加后续管理经费。随着工程建设的深入开展,幼林抚育面积增加,建议增加工程专项管护资金,使工程成果得到有效巩固。此外,还应加大对地方林业科技的投入,使病虫害防治、干旱区抗旱造林技术等先进适用科技成果应用于林业生产,提高工程建设科技含量。
一些林业专家还表示,依据全国退化防护林修复的总体部署,在先行试点的基础上,尽快启动三北工程五期退化林分修复项目,加快推进三北地区退化林分修复工作。
国家林业局日前表示,今年我国将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等重大生态修复工程,突出抓好干旱半干旱地区、沙化及石漠化地区等重点区域的生态建设,增加森林资源总量。
拓展:三北防护林建设工作总结
一、三北防护林建设情况
1978年,风沙危害、水土流失严重的xx县被列入三北防护林体系重点县,实施三北防护林一期工程存活面积20万亩;进入80年代,全县继续实施“三北”二期、三期和首都周围绿化工程,截至1999年底全县基本建成了以林带为框架、以带网片为主体生态防护林体系,有林地面积达109万亩,其中:农田防护林带32万亩、防风固沙片林31万亩、沿坝水源林45万亩、经济林1万亩,森林覆被率18.6%,林木总蓄积263万立方米,林业总产值1846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8%,林业总收入234万元。
20xx年5月13日,总理视察了xx县二台镇波罗素防沙治沙工程,对张北30多年来,坚持不懈植树造林、防沙治沙取得的成果,给予了肯定。从此,xx县委、县政府确定了“生态xx县、林业强县”的发展战略,抢抓国家启动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战略的历史机遇,在20xx至20xx年的七年中,全力实施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和塞北林场建设三大林业重点工程,累计完成退耕还林91.26万亩;京津风沙源治理封山育林18.2万亩;塞北林场人工造林6.5万亩,为全县林业建设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三北防护林建设成效
林草覆被总量提升。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实施以来,使全县有林地面积由1999年的109万亩增加到20xx年的224.99万亩,林木覆盖率由1977年的15.6%提高到20xx年的22%,提高6.6个百分点。
基地建设初具规模。全县建成沿坝水源用材林基地万亩片9个,千亩以上片48个,面积达40多万亩。薪炭饲料林基地万亩片2个、千亩片4个,面积10万亩。绿色通道工程基地从1997年至今,全县分别在207国道、张化、张三、东尚、杨哈线等国省县级道路完成4.37万亩,总长394公里的绿色通道建设。果树生产基地由建国初期为零发展到目前的0.7万亩,果品产量上升到60万斤。育苗基地在保持4处国营苗圃、7处乡镇骨干苗圃、2处村级骨干苗圃的基础上,鼓励发展个体育苗产业,全县育苗面积达到了3xx0亩,年产优质苗木8xx0多万株,保证了本地苗木上山造林,提高了造林成活率。
树种结构得到调整。针对坝上树种单一,常绿树种、灌木树种少的特点,在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中,进一步加大了树种调整力度,根据我县的自然条件和气候特点,加大了沙棘、柠条、枸杞、山杏等灌木树种和樟子松、云杉等常绿树的造林力度,同时试验引进紫穗槐、柽柳、饲料桑树、胡杨、四翅滨藜、金银花、等新品种,改写了我县工程造林树种单一的历史。
造林模式更加科学。根据我县特殊的立地条件,在林种、树种规划上,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南部坝头区,营造水源涵养林,以针叶树种为主;中部地区,营造水土保持林,以灌木及阔叶乔木树种为主;西部丘陵区,营造防风固沙林,以生态、经济兼用型灌木树种为主。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首先风沙危害得到有效控制,大风日数由过去的90多天减少到30天左右,沙暴日数由26天减少达到5天左右,林网工程区内风速降低,地温提高。其次是水土流失得到初步治理。全县三分之一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有效控制,60多万亩水土流失严重的耕地,由于植树造林得到了有效保护;严重沙荒耕地面积由20xx年的89.1万亩,减少到20xx年的39.1万亩。第三是气候条件得到一定改善,县境内全年无霜期延长11天,平均气温增加1℃,林网工程区内气温降低1℃左右,土壤含水量比旷野高50%,相对湿度提高19.8%。
社会经济效益成效显著。我县在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中,正确处理造林绿化和发展后续产业的关系,通过三北防护林建设,对农田、草场进行了有效保护,带动了全县舍饲养殖、高效农业、生态旅游、劳务输出等产业的发展,拉动了后续产业的发展,促进改善生态和农民增收的“双赢”,为全县“一主三化”战略目标的实现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0xx年全县生产总值达293089万元,同比增长5.21%,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678元,同比增长31.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078元。
三、三北防护林建设中的经验与体会
1、广泛宣传,深入发动,是动员全社会参与三北防护林建设的关键。为了深入贯彻落实防沙治沙法有关政策和法律、法规,我县通过会议、电视、广播、板报等多种有效形式,对《防沙治沙法》等法律法规进行了广泛的宣传,要求各级各部门站在“三个重大”即重大的政治任务、重大的发展机遇,重大的历史责任的高度充分认识实施防沙治沙法工程的重要意义,牢固树立责任意识、质量意识和发展意识,确保了全县防沙治沙工程切实做到全党动员,全民参战。
2、强化领导,健全组织,是全力打好三北防护林建设攻坚战的保障。一是成立了县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总指挥部,由县长任总指挥,对全县的三北防护林建设进行总体指挥调度。实行县级、科局领导包乡镇工程制度。二是县政府与乡政府签订了工程建设责任状,明确了各乡镇长为工程的第一责任人,对本乡镇的工程负总责。计划、财政、林业、水利、畜牧等有关部门在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按照各自的职能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做好项目建设工作。
3、创新机制,政策推动,是增强三北防护林建设建设意识的动力。在三北防护林建设中,依靠政策和机制落实,调动农民的退耕还林积极性。在营造林机制运用上,坚持不造无主林,不种无主草。按照“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政策措施,贯彻执行“谁造林、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在政策引导和群众自愿的基础上,积极推行“以户定地块、以亩定苗木、以活兑补助”的造林经营新机制,明确退耕农户责、权、利,确保了全县三北防护林建设成果的巩固。
4、种苗管理,强化支撑,是提高三北防护林建设质量的途径。搞好三北防护林建设,种苗是基础,科技是支撑。在种苗供应上,采取国营、集体、个人一起上的办法,建成了三级育苗体系,使全县苗木生产面积每年保持在3xx0亩左右,优质苗木量达8xx0多万株,满足了全县防沙治沙工程建设的需要。严格苗木供应“一签两证”制度,实行市场化供苗,杜绝“人情苗”、“关系苗”,在提高种苗质量上实现了新突破。在科技支撑上,针对坝上干旱严重,造林成活难的实际,严格遵循因地制宜、适地实树的原则,采取乔草、灌草、乔灌相结合的退耕还林模式,加大科学营造力度,突出超前整地,增加蓄水保墒能力。同时,采取挖大坑、载壮苗、蘸泥浆,使用容器苗、生根粉、保水剂、植苗锨等行之有效的抗旱造林措施,有效地提高了造林成活率。
5、调整结构,引进树种,是培育三北防护林建设后续产业的基础。近年来,为改变我县造林过去杨树、榆树当家、品种单一的状况,加大树种结构调整力度,在工程造林中推行多林种、多树种造林。特别是在20xx年引进栽植紫穗槐1072亩、柽柳2140亩的基础上,20xx年又在二台镇引进试验种植饲料桑树3xx亩,20xx年全县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常绿树种樟子松容器苗造林达到了2xx00亩。同时,在三北防护林建设中,突出了灌木生态、经济兼用树种造林比例,灌木以沙棘、枸杞、山杏为主,七年来全县林业生态建设工程的沙棘、枸杞、山杏设计营造面积达到了46万亩,占三北防护林建设总面积的53%,为全县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6、积极引导,加强管护,是巩固三北防护林建设成果的重要措施。三分造,七分管。在林木管护方面,我们吸取多年经验,坚持造管并重的方针,正确处理造林绿化和发展畜牧业的关系,实行封育禁牧,发展舍饲圈养,明确造林权属,认真落实管护责任制,严格实行谁造林、谁管护、谁收益。项目工程完工后,各行政村按工程选派专职护林员进行统一管护,制定护林公约,严防人畜危害。县森林公安局把沙区林草植被保护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工程区严格禁牧、禁挖、禁火,切实保护了工程区林草植被。防火期间,县、乡、村三级组织和护林员严守以待,确保不发生火灾,使全县护林整体水平达到了近年来最好效果。
四、今后的建设思路与目标
三北防护林建设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绿色万里长城建设”伟大事业。今后一个时期我县要认真总结经验,发扬成绩,以奋勇拼搏的精神,努力实践科学的发展观,以保护和增加林草植被为中心,以交通干线两侧和城镇、村庄周围绿化为重点,以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治理、塞北林场等重点工程建设为依托,以科技、体制、机制、制度、创新为动力,坚持“严格保护、积极发展、科学经营、持续利用”的方针,努力把我县三北防护林建设事业推向空前发展的新阶段,把张北建设成为山川秀美的北京后花园。我们的奋斗目标是“十一五”期间,沙化地治理面积61万亩,全县新增林草地覆盖面积61万亩;20xx年—20xx年计划治理面积115万亩,使全县实有林地面积达到330万亩,林木覆被率达到40%以上,林木总蓄积达到450万立方米,林果总产值达到4750万元。
【甘肃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现状调查报告】相关文章:
农村建设现状报告01-29
现状调查报告04-17
市场现状调查报告04-02
农村现状调查报告03-08
学生旅游现状调查报告02-04
垃圾分类现状调查报告03-10
家庭用水现状调查报告05-08
工程建设细则01-08
市场现状调查报告15篇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