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调查报告(通用15篇)
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报告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不同种类的报告具有不同的用途。一起来参考报告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社会调查报告,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社会调查报告 1
调查背景:
一直以来,应收账款是企业资金流转第一来源,但是有很多企业应收账款的居高不下势必减少了公司的流动资金,影响到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调查对象:xx公司应收账款管理工作
调查项目: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使企业基于达到能够保证全额收回应收账款,保证按期收回账款,降低和避免客户信用风险目标,企业实施了一系列强化应收账款风险管理的措施、应收账款解决对策,使企业经济效益影响很大。
调查目的:
通过这次调查给我的启发很大,不仅充实对应收账款管理知识的不足,而且在以后的'工作中能更好的实践应运。
调查方法:
实际调查、资料调查
调查时间:
xx年xx月xx日至x月x日
一、调查目的或原因
本人对xx公司进行了调查,其主要目的是了解该公司应收账款管理情况。并对其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供解决的对策。
二、调查手段
本人从2月15日到3月8日结束,对xx公司进行了3个星期的调查,我主要采用了座谈会与查看资料两种方法。调查的手法是通过资料查看和座谈会的方式了解应收账款的管理情况。
三、调查结果
在调查过程中了解应收账款总体情况,存在问题,以及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个人鉴定
在xx公司这段时间的调查中,首先让我对应收账款更深入的了解,明白应收账款在企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次是应收账款对企业资金流转重要来源存在的风险有很多,如:公司管理层对应收账款管理不够重视、信用销售前没有对客户信用进行有效调查等。这先是我以前没有关注到的。还有学到了很多解决应收账款管理的对策,比如如何提高对应收账款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加强销售人员的回款管理、建立应收账款对账制度等。让我更加明白做为一个财务人员人仅要丰富内部的财务信息,而且还需要丰富外界对内部影响的分析,做到实际与理论相结合是非常重要的。
社会调查报告 2
调查目的:
时下,学生通过利用课余时间找份兼职工作打打工或在假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打暑期工、实习体味生活已经成为了一股热潮。对多数学生而言,挣钱是打工的首要目的。有的却认为挣钱并不是学生打工的.惟一目的,不少同学把打工看作是参加社会实践、提高自身能力的机会。许多学校也积极鼓励学生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一方面可以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积累工作经验对日后的就业有裨益。通过调查可以了解当代学生对社会实践的看法以及透析学生生活实践情况,从而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学生社会实践所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解决方法,使学生能正确对待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见真知。在往后实践中能更好地接触社会、实践自己的专业技能,寻找发展的机会。
调查对象:
学生成长成才,是高等院校普遍关注的问题。而学生社会实践已成为培养合格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决不能忽视或放弃学生社会实践。因此这次调查就选择了在读学生50名,其中重庆学20名,西南学10名,四川外国语学院10名,西南学5名,重庆交通学5名。年级分别为一学生5名,二学生30名,三学生15名。
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通过对学生有否参加过暑期工、兼职或实习,最想参与何种社会实践,所参与的打工或实习是否与所学专业相符,能否体现实践与理论知识相结合以及在工作或实习中获得了什么等问题进行展开。
调查方法:
通过派发问卷进行调查,发放问卷共50份,收回有效问卷50份。
调查结果:
从调查中发现,许多学生都认为兼职是学生的第二个"课堂",通过兼职可以学到许多宝贵的东西。"存在就是合理",职业没有高低之分,无论什么职业都有其可取与不可取之处,就看自己的需求。不少学生觉得只要是能够赚钱的工作,就可以去试一试,品牌代理,促销等以前不会是学生从事的工作,现在都成为了学生们可以接受的工作。
社会调查报告 3
一、调查课题:
创造低碳生活
二、调查人:
xx
三、调查来源
1、居民生活问卷
2、网上查阅
四、调查目的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缓解生态恶化。
五、调查内容
1、现在基本情况及存在问题:现代社会正处于高碳生活,低碳生活已经引起了全世界人的关注。虽然当前,不少的人们对低碳生活的意识已经开始转变,从节约水电,降低能耗,减少具有污染性材料的使用等日常小事入手,不断培养文明、责任的低碳方式。但仍有不少的人对低碳生活的观念还比较模糊,长期以来形成的生活习惯还难以改变。
2、什么是低碳生活;低碳生活代表着更健康,更自然,更安全的生活,同时也是一种低成本、低代价的生活方式。低碳不仅仅是企业行为,也是一项符合时代潮流的生活方式。低碳(lowcarbon),意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就是低能量,低消耗的生活方式,简单理解,低碳生活就是返璞归真的去进行人与自然的活动。因此低碳生活是我国提倡生活方式之一。
3、低碳生活与我们生活的联系: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其实是一直都在排放着二氧化碳,比如我们坐汽车要耗费燃油,燃油燃烧就产生二氧化碳排放在空气中就增加了碳排放。我们每天都要看电视、用电脑,这些家电都耗费电能,电能是要消耗大量的煤炭,煤炭的.消耗也要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因此,如何通过节约能源节制我们的日常生活,如,少用空调、暖气,少开车,少坐飞机等,都属于低碳生活的一部分。
4、低碳生活的意义:全民低碳生活,对缓解全球变暖有非常巨大的效果。二氧化碳在地球上能存在上百年,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人们把更多的目光聚焦于减少农业生产领域的二氧化碳,却忽视了城市居民日常生活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张女士说,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碳足迹,据测算,1999年―XX年间,城镇居民生活用能已占到全国26%,我国人均年二氧化碳排放量为2.7吨。按照78.5公斤碳排放量需一棵树来算,人均每年消费8吨的南京每年就要种101棵树。
5、调查分析:调查问卷发放50份,收回50份,有效问卷48份,根据调查,分析如下:我们生活中的碳排量比前年增加6%。
不少的人也有了低碳的意识,不少学校也都组织了宣传低碳的活动,通过在潍城区东方家园下小区的观察,近年来,人们的素质有了很大提高,一些大人小孩见到垃圾会主动捡起。
6、建议及措施
①将环境保护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和年度计划,在经济发展中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②严格对建设项目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建设项目的生产主体工程与防治污染设施同时设计;同时建设;同时投产)使用。现在,全国建设项目环评执行率和“三同时”执行率在95%以上。
③健全环境保护管理机构。从中央、盛市、县四级政府建立环境/低碳管理机构。
④健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规章。使环境管理沿着法制化和规范化轨道发展。
六、调查结果:
通过调查,我们了解了低碳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及碳排放量,通过我们自身对低碳的理解及查阅资料进行宣传,使更多人了解了低碳生活的意义所在,并且开始了低碳生活。从而与以前相比,减少了碳排量。
七、调查实践感悟
通过本次的调查社会实践,首先是提高了自己,在与他人的交谈中锻炼了自己,并且帮助他人提高了自我素质,实现了低碳生活,为小区做了贡献,为他人做了贡献,为地球做了贡献!
社会调查报告 4
一、调查概况
我于20xx年9月份,对我实习的一所中学学的学生的学习心理状况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研究,对学生的学习心理有了初步的了解,为准确地把握当前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动向,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路子,提供了客观依据。
二、调查的具体目标和方法
(一)具体目标
1、学生的学习心理现状
2、当前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
3、当前学生的学习心理成因及对策
(二)调查方法
学生问卷,内容涵盖教育价值观、学习态度、学习需求和学习目的四个方面。问卷调查在六中学进行,共发问卷80份,回收有效问卷70份,接近理想的高效样本数。
三、调查结果
对学生问卷调查分析,学生的学习心理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一)小学生的学习心理现状分析
1、教育价值观
调查显示,大部分小学生具有较为明确的教育价值观。74%的学生认为学习的作用是提高自身素质,10%的学生认为学习的作用是为了考大学,16%的学生没有考虑。
调查还显示,学生的教育价值观带有显著的经济社会特征。他们认为,青年人的经济收入与受教育程度成正比,其中65%的学生认为大学生挣钱多,25%的学生认为高中毕业生挣钱多,8%的学生认为初中毕业生挣钱多。
2、学习习需求
当前,"特长"是师生共同关心的热门话题,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对"特长"有正确的认识,其中,92%的学生有自己感兴趣的目标,且有52%的学生希望得到教师的指导。同时,78%的学生希望学到较多的、实用的科技知识,使之能对他们以后的生活工作有所帮助。
3、学习目的
调查结果表明,对于高中毕业后的打算,99%的学生有读大学愿望。
(二)当前小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
调查显示,当前学生的学习心理与以往的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相比,有明显不同。
1、教育价值趋向多元化、务实化、功利化
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已经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价值在于帮助他们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掌握生存、生活所需的基本的文化科学知识,以增强自己在未来社会的竞争能力。在此基础上,部分家庭经济条件较好且成绩优秀的学生则致力于追求更高等的教育。
学生的教育价值观的另外两个特点是务实化和功利化。学学生越来越强烈地追求未来教育输出的经济价值,他们中的很多人从经济的角度去衡量所学课程的价值,继而决定自己在不同课程上的努力程度。他们要求课程教学更多地联系生活和生产实践,渗透更多的实用技术。
我们知道,由于年龄和学识的制约,学生的认知、分析、判断等能力既不成熟又不稳定。事实上,相当多的中生的教育价值观是迷茫的。其原因在于:一是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难以就业,从而使他们对考大学失去信心;二是学术性较强的'中学文化课程难以满足学生对职业技术的需求,难以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内在刺激和利益驱动。这些原因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厌学。
2、学习目的明确,但具有主观性和不协调性
对学生的问卷调查表明,89%的学生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但是,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对比分析和对学生本人的考察,我发现,学生的学习目的具有严重的主观性和不协调性。学生学习目的主观性突出表现在:他们已经认识到了未来进入城市就业的艰难性。很明显,如此大的一个群体具有这个想法是极不现实的。此外,40%的学生希望自己以后在事业上能取得成功。学生学习目的的不协调性主要表现为思想与行动的不协调。调查结果表明,37%准备考大学的学生中有相当多的人在学习上并没有显现出相应的积极性,而是呈现出一种消极等待的学习态度。
解决对策:
1、教学观念——构建平等、民主、和谐、活泼的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往的教学都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变成了学习的客体。现代的教学理念应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每个学生都是一个有个性的鲜活的个体,教师应有意识地创造环境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意识到自己的力量,然后积极地去参与,让他们感到参与的快乐,成功的喜悦。所以可以在每次上课前,精心设制一些问题,然后,以小组为基本单位,让学生们去讨论。这样学生就在一个民主、愉快、和谐、积极向上的课堂气氛中主动地去学习,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主动地去动脑、动手、动口,全方位地参与,并自觉自愿地搜集材料,进行加工、整理,然后,各组出一个代表到讲台前去阐明小组的观点和认识,使每个同学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通过这种方法,学生不但有了学习的兴趣,还养成了良好的预习习惯,他们所找的资料、知识范围已大大超出了课本,并掌握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2、教学模式———由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陈述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论证式转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是教和学的有机结合,学是目的,教是引导。教育者施行的各种教学手段,都是为使受教育者明确应该怎么学,都是为使受教育者愿意学、喜欢学、主动学。教育者只是提供条件,只是帮助促进,而不是灌注,更不是替代。我们所面对的都是过去的事情,而过去的事情不可能重新回到我们面前。所以,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接受前人的记载和教师的讲述。这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唯一可循的依据。
3、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真正地解放学生,而不要以考试、分数来压学生,使学生成为分数的附庸,逼得学生在教师指定的圈子里不敢出来。那么,怎样才能真正地解放学生呢?我认为,要真正地解放学生,不能一卷定"终身"。其次还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独立精神和主人翁责任感。
4、教学手段——由单一化、原始化向多样化、现代化转变。教师讲解,是无法突出学习的形象、生动、丰富、有趣的特点,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形象生动的教学挂图,事件的录音、录像、电视、投影以及多媒体电脑等在教学中的运用,能为教学创设一个较为真实的环境。因此,教师是否能尽快熟练恰当地掌握运用现代化的教学仪器和设备已成为衡量一个教师技能的重要方面。
总之,在当前形势下,教与学还处于不断地探索发展中,对于一些标准体系还需不断地深化和完善。"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真正地采取批判继承的科学态度,才能真正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只有将正确的政策、法规领悟、渗透,真正落到实处,历史的巨轮才会向前滚动,我们的社会才会和谐、稳定地发展。
社会调查报告 5
调查地点:
地铺社区、村、街道、学校周边等地方
调查时间:
20xx年2月4日
调查目的:
通过调查生活周边的文明情况,引导孩子在家尊敬长辈,在校尊重老师,在外遵守社会公德,做文明礼貌的“漂亮学生”
调查方法:
1、询问周边附近的人
2、通过相关途径查询资料
3、走访地铺社区、村、街道、学校周边等地方查找周边的垃圾,并拍下照片做证据。
先给大家讲个故事吧,中国的小朋友和日本的小朋友一起出去夏令营。在途中,乱丢垃圾的是中国小朋友,迟到早退的是中国小朋友,受不住这种生活,整天哭哭啼啼的还是中国小朋友;相反日本小朋友是比较独立的,即使自己发着高烧,生着病,也不耽搁行程。
在说说我们的家乡安吉吧。从20xx年开始安吉创新开展漂亮乡村建设,到20xx年,安吉被联合国评为最正确人居奖,这是我们安吉人的骄傲。但是,随手乱丢垃圾的现象依旧是不可防止的,人们已把乱丢垃圾当成了一种习惯了。
为了调查与防止这种现象,我们小组全体成员于20xx年2月4日开展了一次“我身边的文明”社会调查。
依据调查的情况与相关资料的整理,我们不难发觉:垃圾几乎是随处可见,尤其在大街上,人们吃完东西好,就把食品包装袋随处乱扔,还有一些塑料袋、果皮、烟头……而在小区里,这种现象就比较少了,因为小区里常常有相关人员来清理垃圾,所以比较洁净。这些乱丢垃圾的现象人们也早已见怪不怪了。把垃圾往车窗外扔,往家里的窗户外扔。这些现象,真让人寒心。
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是这样,在大街上,我也看到了几个穿着制服的`爷爷奶奶,拿着扫帚,或是钳子的,在大街上勤勤恳恳的清理着垃圾。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我们的家园才如此漂亮,如此整洁。
是的,每个人都知道不能乱丢垃圾,也都不情愿认可自己乱丢垃圾,但是,真正做到的,又有几个。又有多少次,为了方便,你把垃圾丢在了地上?又有多少次,垃圾桶就在不远处,可你为了便利,把垃圾丢在了地上?又有多少次,那儿明明立这“不准乱丢垃圾”的告示牌,你却甚至连看都不看一眼,把垃圾丢在了地上?有多少次呢?
依据调查,许多家长认为,现在是一个自由的社会,懂不懂文明没什么关系,只要学习好就行;还有些家长对孩子过分的娇生惯养,尽可能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这样,不仅使孩子越来越以自我为中心,什么文明,根本不知道,还让孩子越来越霸道、傲慢。这些都是不对的。不懂文明的人,就不能在这个社会上立足;不懂文明的人,就会慢慢的培养出一个个坏习惯;不懂文明的人,就会被另些人嘲笑,瞧不起!相反,那些懂文明的人,不但可以更好的在这个社会上立足,培养一个个好习惯,还可以受人赞扬。
从现在开始,从不乱丢垃圾开始,相信你,也可以成为一个文明的人。
社会调查报告 6
一、概述: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科教兴国”方略的实施,我国农村中小学所取得的成绩是众所周知,有目共睹的。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后,我国农村教育事业驶入了又好又快科学发展的健康轨道。目前,在我国农村普遍实施了根本意义上的九年义务教育免费机制,不仅巩固和加强了农村义务教育“普九”成果,同时还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和谐社会的创建进程。
然而,由于受传统教育的束缚和影响,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教育结构单一,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薄弱,应试教育积重难返,一些地方往往把升学率作为评价教育工作近乎唯一的目标,致使农村教育与当地生产和群众生活脱节,忽略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长此以往,必将影响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
农村中小学教育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逐步浮出水面,并且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障碍。为此,笔者对所在的滨州市滨城区堡集镇农村义务教育现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调查。
二、调查方式
我们选择了访谈和问卷相结合的调查方式。问卷式调查用于收集标准化的定量资料,访谈式调查用于收集非标准化的无结构的定性资料。通过调查,得到丰富的、个性化的信息。然后经过归纳、分析、综合、整理,得出带有规律性的结论。本次调查我们重点采用访谈法,正是想通过这种面对面的交谈的方式,探询我镇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共谋改进我镇义务教育的大计。
在访谈人群选择上,我们依据典型性、广泛性原则,采取发散的方式,寻找可以影响到乡村义务教育的各大主体,分别和一部分学生、教师、家长等进行了访谈。
三、农村中小学教育现状及成因分析:
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经过分析整理,我们概括出了我镇义务教育的现状如下:
现状一:教育经费严重短缺
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源的严重短缺首先体现在教育经费的严重不足。最近几年,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仅占gdp2%的比例。就这2%而言,绝大部分都投入到了高等教育和城市中小学教育中,等到本来就十分有限的经费到了区、县、镇一级教育行政部门手中,他们中的一些好大喜功者却充分利用这一经费,在城区大兴“示范校”、“窗口校”,不遗余力地标榜个人政绩。笔者在一篇教育调研报告中看到了一个仅有60万人口的小县,不顾百姓的反对,不惜斥资近亿元将原本就修建得相当不错的一所重点中学易地重建。这般层层卡扣,最后到达农村中小学尤其是义务教育学校的几乎是微乎其微。
由于教育经费的严重短缺,加之某些教育官员的政绩膨胀,农村中小学基础教育教学设施缺乏、落后,造成正常的教学活动无法开展,音体美劳等不少课程都因教学设施的缺乏而无法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所谓现代化的教育设施也是绣花枕头,成了摆设。由于信息渠道不畅,能熟练或基本熟练使用电脑的不足半数,远程教育资源的共享成为了梦想。
现状二:师资力量薄弱
笔者所处的乡镇,六处完全小学中,除了中心小学师资力量相对较为雄厚一点外,其他小学,没有几个是个正规中等师范学校毕业的,几乎是清一色的“民转公”。他们中只有极少数受过专业培训,大部分是凭借自己日积月累的教学经验开展工作的,相当一部分教师教法陈旧、观念落后。教师队伍整体存在着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知识面窄的.问题。通过查阅所在乡镇的教师档案资料,发现全镇中小学教师平均年龄47岁,其中,50岁以上占51.8%。不仅年龄老化,而且学历偏低,知识结构老化,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六处小学中,市、区级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几乎为零;初中学校,稍有改观。面对新形势下的素质教育,面对改革后的义务教育新课程,他们往往显得力不从心。试想,这样一支队伍担负着我镇中小学教育教学、人才培养和教育改革的繁重而艰巨的任务,谈何容易!
造成农村中小学师资力量薄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受经济发展水平和事业人员编制的制约,难以注入“新鲜血液”,使得一些学校不得不临时招聘代课教师,以解燃眉之急。
现状三:应试色彩浓郁,师生不堪重负。
“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数十年来,农村中小学教师一直无法走出这一应试教育的怪圈,究其原因是一些区、县、镇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在学年末,拿中考升学率、非毕业班优秀率、合格率,统一排位,排位的名次、学生成绩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老师的晋级加薪。于是乎老师们也顾不了“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素质教育”,一味汗水加时间,有道是:“不管黑猫白猫,考得高分就是好猫”。笔者所在地是一处偏僻的农村小镇,老师们早晨5:30天蒙蒙亮,就要早起跟班辅导,晚上初中部的老师还要辅导到9:30。一天下来,师生心力交瘁,苦不堪言。
现状四:德育教育令人堪忧。
重智育轻德育是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存在的普遍现象。在一些学校,有的老师可以公开容忍成绩优秀的学生犯错误,少数学生家长在自己孩子与同龄孩子发生冲突时,竟然给予纵容和支持。不少学生心理欠缺甚至扭曲,打群架、偷财物、出入网吧、集结团伙、侮辱师生等现象绝无仅有。记得不久前有报道称:某地某校发生了震惊全国的中学生“灭门惨案”。由此可见,造成一些农村中小学生法制观念淡薄,道德品质败坏的主要原因是学校、家庭、社会都没有对之引起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严重缺失。
现状五:升学无望,就业无路,致富无术。
农村学生“升学无望,就业无路,致富无术”是农村教育的主要症结。据有关统计资料,全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初高中毕业生中60%以上要回到农村,尤其是农业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这一比例更高,达到80%以上。这些学生大多返乡务农或外出打工。但农村普通初中教育,尤其是课程设置、教材编写与农业生产经营、城乡经济发展实际需要相脱节,学到的基础文化课,就连劳动技能课也都解决不了很多农村产业技术与经营管理问题。毕业后的农村青年不能尽快融入到当地的经济建设中,造成农村劳动力的巨大浪费和盲目流动。一些初中毕业后不能升入重点高中的孩子,宁可融入了滚滚打工洪流,也不愿到职成教育学校学习深造。因而出现了“升学无望,就业无路,致富无术”的教育怪圈。
现状六:“国有民办”教育举步维艰,学生家长选择处于两难
笔者所处的滨城区堡集镇,受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几年前,一所由多方筹措资金、集九年教育于一体的“国有民办”实验学校应运而生了。这所学校,办学经费和教师工资全部是“公办”性质,并且整合了全镇最优秀的师资资源,全部充实到了实验学校。而收费标准则是“私立”性质的,导致原本并不富裕的当地农民家庭更加不堪重负,为了给予子女较好的受教育机会,而又别无选择。纵然,这所学校在一定时期受到了应有的关注,也取得了较为突出的办学效益。然而,举债千万元办学基础上的高收费教育,一方面给义务教育学校和学生、家长造成了人为的不公平,加重了当地百姓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也恶意争夺了那些名副其实的民办学校的教育资源,限制或者扼杀了真正意义上的民办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在国家强制施行义务教育的今天,暴露出了这类所谓民办教育的种种问题。
农村家长往往为了让孩子能够得到高质量的教育,学更多的知识,走出农村,而将孩子们送入学费昂贵的私立学校学习,放弃收费较低甚至免费的公办学校。从而得知,国家支持农村的`大量教育经费,并没有从实际意义上给广大农民减轻负担,反而使他们中一部分家庭的实际负担较往日大大加重了。恐怕,这就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由于农村学校的公用经费拨付不够及时到位,致使很多农村学校向学生家长等私人借款维持学校的正常运作。据调查,笔者所在的乡镇实验学校,截至目前,尚有1600多万元的不同债务。可见,农村学校尤其是“国有民办”学校的负债累累,将严重阻碍农村教育的又好又快科学发展。
面对两种性质的学校,面对两种相差悬殊的教育质量,面对掌上明珠的儿女和捉襟见肘的家庭境况,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们处于两难境地。那就是,如果读免费的公办学校,家长将无经济负担,但由于本乡镇最优质的师资被强行抽调到“国有民办”实验学校,因此孩子要付出自己的前程;如果读“国有民办”实验学校,孩子得到较为优质的教育,但家长要却付出具大的牺牲。这种两难境地,正是目前农村教育的困境。随着义务教育保障机制的逐步完善,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尤其是中考制度的改革,象笔者家乡这样的“民办”学校面临的冲击和生存的风险与日俱增。
现状七:初中学生流失现象死灰复燃
除学生家庭经济困难这一主要客观原因外,还有教师敬业精神差、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教学质量低下等,也是导致学生厌学进而流失的一些主要原因。近年来各级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为了引进和稳定人才普遍重视了提高教师待遇,却往往放松了对教师的思想教育工作,教师为人师表、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意识淡薄,追逐个人名利、动辄跳槽厌教的现象时有发生。
教师厌教的表现不仅不利于良好校风的建立,同时也是导致学生厌学之风的重要诱因之一。家长们认为孩子升学无望,纷纷通过各种关系把孩子转到区直学校就读,家庭条件较差的便索性让孩子辍学。
五、改变农村教育现状的策略
根据调查的情况,笔者建议,为改变农村教育现状,应当采取以下策略:
加大农村教育资源的投入,最大限度地改变农村教育资源不足的状况。首先要把教育经费的挪用作为重点抓,把有限的教育资源用到实处。迅速成立一个调查小组,查清农村中小学的负债状况以及教师的工资待遇落实情况,对因负债建校舍的,要通过财政拨款支付,使学校能较好地运转;其次完善对农村教育投资的监督机制,严防中间环节的克、挪、卡、要,确保专款专用,并且还要力保各校将有限的经费用在刀刃上,从而逐步完善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社会调查报告 7
一、前言
调查时间:xx月xx日—xx月xx日
调查地点:xxx
调查对象:小学一年级35名学生
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
在卷中有对小学生的预习、掌握知识的情况进行调查问卷。
2、测评
为了更好的了解小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我对小学生进行的测评。测评内容主要是是本学期的重要知识要点,检测小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在其对症下药。
即将成为一名小学教师的我为了更好的了解小学生学习能力和习惯,也为了丰富暑假生活特到附近的小学针对小学一年级35名学生做学习社会实践调查,现将该次实践报告的具体情况作如下报告:
二、调查过程
(一)初步了解阶段
实践目的也是对该生一年级所学知识作全面复习、巩固、提高,使其对即将学习的二年级的知识作初步了解;
在整个过程的起初的两三天里,我并未进行任何教学活动。我首先翻阅了该生一学期的作业及考试试卷,又向其家长了解了一些情况,我对该生的基本情况有了初步掌握:由于该生一直住校,家长管理较少,造成学习上的长期松懈,基础较差,具体表现有:20以内的加减法不能准确而迅速的算出;对拼音母的识记和正确拼写有困难;
对此我让学生们做一些练习。我在其测评,看看练习的效果,并且让学生做好预习工作。
通过大概一周(一周五天,每天两小时。)的练习后,该生计算的速度和准确度都达到了令人满意的'程度。我认为这一阶段的教学没有多少方法和技巧的讲究,关键在于熟练程度,即所谓“熟能生巧”。所以在这一周时间里,我保证每天都有足量的书面习题让其练习,并随时进行练习、测评来加深印象、巩固效果。而在“拼音”方面,据我观察,学生只是对简单的拼音、好拼的拼音方面熟悉,并在课本所列出的声母表、韵母表、整体音节表中,按照顺序让其认读能够基本正确,然而一旦将顺序或单个提取,学生就很容易出现混淆和错误,甚至不能认读。并且对前鼻音和后鼻音不熟知,这种情况在测评与练习时表现得犹为明显。针对这种情况,我采取的方法是把易浑音、前鼻音和后鼻音的区分分开并做一些整理。教学生一些方法和技巧。
在教其在这种方式下反复认读后,又对其进行测评,逐渐开始打乱顺序和单个提取,出现混淆和错误、不能区分前鼻音和后鼻音的现象大大的减少了。
上述两者同步进行,耗时看起来长了一些,但我认为“磨刀不误砍柴功”,只有夯实基础,让学生多做练习,我在进行测评,让学生熟知重点内容,才能将后面的教学顺利的进行下去。
(二)逐步提高阶段
由于第一阶段的功夫下得扎实,在“计算”方面,20—100的运算在教其运算规则及练习后,50以内的加减法无论口算、笔算都显得较为轻松;而50—100的加减法口算略显吃力,而笔算则没有什么问题。唯一容易出现的毛病就是在计算中由于粗心而忽略进位、退位。这些虽不是什么大问题,但也不能忽略,我对此进行矫正,提醒学生在这方面一定要注意,万不可粗心大意,而单纯的计算题对于学生来说已经不存在什么知识性的障碍了。
然而,该生却在“实际应用题”方面存在极大的困难,对其应用题的辅导是整个过程中费时费力最多的一个环节。学生在解答应用题时的主要障碍是:
①对语言文的表达理解不足;
②对数量关系分析不准确;
③迁移能力较差。
在解决这个问题时仍然本着“由浅及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我在为其编写应用题的开初阶段:
语言叙述尽量直白,数量关系尽量简单,涉及数值在20以内;等到这一关过了以后,我便逐渐加大难度,语言叙述,数量关系略显复杂,涉及数值扩大至100以内。与此同时,为培养该生的迁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我将供其练习过的应用题变换主题后抽取“条件”或“问题”让其补充完整再解答。我在抽大量的例题进行讲解,对于一些较难的题,我进行示范解题,然后再选取类似的题例让学生们做。经过这番辅导后,学生解答应用题的障碍基本得以扫除。
在“拼音的正确的拼写和拼读”这个问题上:我首先让其明确了拼音拼写拼读的基本规则,然后在其课本生表内找出易错读、易混淆的音节为其特别指出,帮其加以辨认、辨读。接下来,我将生表按“同韵、同音”的原则分类后,让其注音;还将生词的拼音写出,让其写出汉。以此来加深其对形与读音、拼写方式的印象。这样的练习完成一遍后,我又将在练习中出现错误的整理出来,先提供正确答案让其辨认、朗读,再为其听写。这样反复几遍,“逐渐缩小包围圈”,扫除“死角”。最终,该生在做“为注音”“看拼音,写词语”这类型习题是都有了很高的正确率。
(三)超前学习阶段
即对第三册内容作一些预习。在这个阶段,我并未对该生作过于严格的要求和施加太大的压力。
因为该生下二年级即将接触乘法,所以我初步向其讲解了乘法的意义与运算方法,并让其背诵乘法口诀表。语文方面,主要让他自己通过拼音来识记一些生,把一些语音的区分技巧教给学生。
三、实践结果:
最后让该生做模拟考卷,语文、数学均能达到90分以上;了解了乘法的意义,掌握了乘法的运算方法,完成了乘法口诀表的背诵;语文第三册生识记过半,新课文朗诵流利。基本达到了预想效果。
四、实践体会
(一)从事教学工作需要“专(钻)心”
从事教学工作需要“专(钻)心,虽说一年级知识较简单,但也不可马虎。只有在教学中专心、认真才可教好学生,我在做调查的同时,也在翻阅大量书籍与练习册,掌握如何教好学生的方法,一些扩展思维的题,我会抽取一些,让我与学生们一起动动脑子,要让学生对扩展思维题不陌生,也令学生更容易、轻松的做题。
(二)从事教学工作需要“耐心”
从事教学工作需要“耐心”:面对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对知识接受和记忆的方式和能力都有其特点和限制,我们在教学中不能从自身主观出发“想当然之”。对学生在学习中所遇到的障碍要“耐心”的讲解,一遍不行就两遍,两遍不行三遍,同时也应该反省自己的教学方式是否对路,切忌“简单粗暴”。第三,从事教学工作需要与人“交心”:在教学中不能够“闭门造车”,要多与外界交流,掌握更多的信息,丰富自己的教育背景。我注意了与家长的交流,一方面更深入了解学生的情况,有利于我“有的放矢”;另一方面我们应该将教学进展及时反馈给家长,有利于家长的配合与支持。同时,我还向多位老教师请教,他们的经验都给了我莫大的帮助。
社会调查报告 8
一、引言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对人类健康、生态平衡及可持续发展构成了重大威胁。本报告旨在通过实地调研、数据分析及文献回顾,全面评估当前环境污染的现状、成因、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二、调查方法
1.实地调研: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工业区、城市生活区、农村地区及自然保护区进行实地考察,收集环境污染的直接证据。
2.问卷调查:设计并发放问卷,针对不同社会群体收集其对环境污染的认知、态度及行为习惯。
3.数据分析:利用统计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环境污染的主要类型、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
4.文献回顾:查阅国内外关于环境污染的`研究报告、政策法规及学术论文,以丰富报告的理论基础。
三、环境污染现状
1.大气污染
主要污染物:PM2.5、PM10、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等。
来源:工业排放、汽车尾气、燃煤供暖、农业焚烧等。
影响:导致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增加,影响气候变化,降低能见度。
2.水体污染
主要污染物:重金属、有机物、营养盐、病原体等。
来源: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面源污染、畜禽养殖污染等。
影响:破坏水生生态系统,影响饮用水安全,引发公共卫生事件。
3.土壤污染
主要污染物:重金属、农药残留、塑料微粒等。
来源:工业固废处置不当、农药化肥过量使用、生活垃圾填埋等。
影响:影响农作物品质与产量,危害人体健康,破坏土壤生态平衡。
4.噪声污染与光污染
来源:交通噪声、建筑施工、工业生产、夜间照明等。
影响:干扰居民生活,影响睡眠质量,增加心理压力,对野生动物造成干扰。
四、成因分析
1.经济快速发展与产业结构不合理:重工业比重过高,能源消耗量大,污染排放多。
2.环保意识薄弱与监管不力:部分企业追求短期经济利益,忽视环保责任;环保法规执行不严,监管体系不完善。
3.人口增长与消费模式变化:城市化进程加速,人口集中,生活污染增加;消费主义盛行,资源浪费与污染加剧。
4.技术与资金限制:环保技术研发投入不足,治理成本高,部分地区难以承担。
五、对策建议
1.优化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推动产业升级,发展绿色经济;加大清洁能源使用比例,减少化石能源依赖。
2.加强环保法律法规建设:完善环保法律体系,提高违法成本;加强执法力度,确保法规得到有效执行。
3.提升公众环保意识:开展环保教育,普及环保知识;鼓励公众参与环保活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环保的良好氛围。
4.加大环保技术与资金投入:支持环保技术创新与研发,降低治理成本;拓宽融资渠道,为环保项目提供资金保障。
5.实施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针对不同类型的污染问题,制定综合治理方案;加强生态修复工作,恢复受损生态环境。
六、结论
环境污染已成为制约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全面调查与分析,我们认识到环境污染的严峻形势及其复杂成因。未来,需从多个方面入手,采取综合措施,共同应对环境污染挑战,守护好我们的绿水青山。
社会调查报告 9
一、引言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报告旨在通过实地调研、数据分析、专家访谈等方式,全面了解当前环境污染的现状、成因、影响及社会各界对此问题的认识和应对措施,为制定更加科学有效的.环境保护政策提供参考。
二、调查方法
1.文献研究:收集国内外关于环境污染的学术论文、政府报告、新闻报道等资料,了解环境污染的普遍现象和理论基础。
2.实地调研: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工业区、农村等地进行实地考察,观察环境污染状况,收集第一手资料。
3.问卷调查:设计问卷,面向公众、企业、政府部门等不同群体发放,收集他们对环境污染问题的看法、感受及建议。
4.专家访谈:邀请环保领域的专家学者、政府官员进行深度访谈,获取专业见解和政策建议。
三、环境污染现状
1.大气污染
主要污染物:PM2.5、PM10、二氧化硫、氮氧化物、臭氧等。
来源:工业排放、汽车尾气、燃煤供暖、农业焚烧等。
影响:导致空气质量下降,影响人体健康,增加呼吸系统疾病风险。
2.水体污染
主要污染物:重金属、有机物、氮磷化合物、农药残留等。
来源:工业废水排放、农业面源污染、生活污水直排等。
影响:破坏水生生态系统,影响饮用水安全,危害人类健康。
3.土壤污染
主要污染物:重金属、有机污染物、农药残留等。
来源:工业固废堆放、农药化肥过量使用、城市垃圾填埋等。
影响:降低土壤肥力,影响农作物产量和品质,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
4.噪声污染与光污染
噪声污染:主要来源于交通、工业、建筑施工等,影响居民休息和工作。
光污染:城市夜景照明、广告牌等造成的光污染,干扰天文观测,影响生物作息。
四、成因分析
1.经济发展模式:长期以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是导致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
2.环保意识薄弱:部分企业和个人缺乏环保意识,违法排污现象时有发生。
3.监管机制不健全:环保法律法规不完善,执法力度不足,难以有效遏制环境污染行为。
4.技术水平限制:部分行业污染治理技术落后,难以达到排放标准。
五、社会影响
1.健康危害:环境污染直接威胁人类健康,增加各类疾病发病率。
2.经济损失:环境治理成本高昂,影响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
3.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退化,影响地球生态平衡。
六、应对措施与建议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构建循环经济体系。
2.加强环保法律法规建设:完善环保法律法规体系,加大执法力度,严惩违法排污行为。
3.提升公众环保意识:通过宣传教育、公众参与等方式,提高全社会环保意识。
4.推广先进治理技术:鼓励企业采用先进污染治理技术,提高治污效率。
5.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环保合作,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技术。
七、结论
环境污染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公众等各方共同努力,采取综合措施加以解决。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环保法律法规建设、提升公众环保意识、推广先进治理技术等手段,我们有望逐步改善环境质量,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社会调查报告 10
一、引言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全球性挑战。为了深入了解当前环境污染的现状、成因、影响及应对措施,本报告基于实地调研、文献分析、专家访谈等多种方式,对我国(或特定地区)的环境污染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
二、调查目的.与范围
目的
1.现状评估:准确把握当前环境污染的主要类型、分布特征及严重程度。
2.成因分析:深入分析环境污染的主要成因,包括工业排放、农业面源污染、生活污染等。
3.影响评估:评估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生态平衡、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影响。
4.对策建议:提出针对性强、操作性好的环境污染防治对策与建议。
范围
本次调查覆盖了我国(或特定地区)的工业集中区、农业区、城市及乡村地区,重点关注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及噪声污染等方面。
三、环境污染现状
1.大气污染
主要污染物:PM2.5、PM10、二氧化硫、氮氧化物、臭氧等。
分布特征:工业集中区、城市交通干道及冬季取暖期污染尤为严重。
影响:导致呼吸系统疾病增加,影响农作物生长,降低能见度等。
2.水体污染
污染源:工业废水、农业面源污染、生活污水等。
主要污染物:重金属、有机污染物、营养盐等。
影响:影响饮用水安全,破坏水生生态系统,导致渔业资源减少。
3.土壤污染
污染源:工业固废、农药化肥过量使用、生活垃圾等。
主要污染物:重金属、有机污染物、塑料微粒等。
影响:影响农作物品质与产量,威胁食品安全,破坏土壤生态功能。
4.噪声污染
来源: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及社会生活等。
影响:干扰居民生活,影响身心健康,降低工作效率。
四、成因分析
1.工业发展快速但环保措施滞后:部分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忽视了环保投入,导致污染物超标排放。
2.农业面源污染管理难度大:农药化肥过量使用,缺乏有效的回收与处理机制。
3.城市化进程中的生活污染:人口密集区垃圾产生量大,处理不当易引发环境污染。
4.公众环保意识不强:部分居民缺乏环保意识,随意丢弃垃圾,加剧环境污染。
五、影响评估
1.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长期暴露于污染环境中,易引发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等健康问题。
2.对生态平衡的影响:污染破坏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影响生态平衡。
3.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环境污染增加环境治理成本,影响投资环境,制约经济可持续发展。
六、对策建议
1.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完善环保法律法规体系,加大执法力度,严惩违法排污行为。
2.推广绿色生产技术: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管理:推广科学施肥用药技术,建立农药化肥回收机制,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4.提升公众环保意识: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5.加大环保投入:政府应加大环保投入,支持环保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加强环境监测与预警能力建设。
七、结论
环境污染是当前社会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其成因复杂,影响深远。通过加强法律法规建设、推广绿色生产技术、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管理、提升公众环保意识及加大环保投入等措施,可以有效缓解环境污染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社会调查报告 11
一、调查背景与目的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急剧增加,垃圾分类作为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的重要手段,已成为城市管理的重要议题。本报告旨在通过实地调查,了解当前城市垃圾分类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访谈和现场观察相结合的方式。问卷调查主要针对社区居民,收集他们对垃圾分类的认知、态度及实践情况;访谈则针对环卫工人、社区管理人员等,了解垃圾分类的实施难点和建议;现场观察则直接观察垃圾分类设施的使用情况和分类效果。
三、调查结果
1.认知与态度:大多数居民对垃圾分类有一定的认知,认为垃圾分类对于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仍有一部分居民对垃圾分类的具体规则不了解或存在误解。
2.实践情况:尽管有垃圾分类的意愿,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居民存在分类不准确、不彻底的现象。同时,部分小区垃圾分类设施不完善,影响了分类效果。
3.实施难点:环卫工人反映,由于分类不准确,增加了后期处理的难度和成本;社区管理人员则表示,宣传和教育力度仍需加强,以提高居民的参与度和分类准确率。
四、问题分析
1.宣传教育不足:部分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了解和实践指导。
2.设施不完善:部分小区垃圾分类设施设置不合理或数量不足,难以满足居民需求。
3.监管力度不够: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对分类不准确的居民缺乏有效的约束和激励措施。
五、对策建议
1.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居民的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
2.完善设施建设:合理规划垃圾分类设施布局,增加设施数量,提高设施的使用便捷性和分类效果。
3.强化监管力度:建立健全垃圾分类监管机制,对分类不准确的居民进行教育引导,对严重违规行为进行处罚。
4.推动技术创新:鼓励和支持垃圾分类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高垃圾分类的智能化、自动化水平。
社会调查报告 12
一、调查背景与目的
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加,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日益凸显。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直接关系到他们的成长和未来。本报告旨在通过实地调查,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访谈和家访相结合的方式。问卷调查主要针对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收集他们的学习、生活及心理状况;访谈则针对学校教师、村干部等,了解留守儿童在学校和家庭的`教育情况;家访则直接深入留守儿童家庭,了解他们的实际需求和困难。
三、调查结果
1.学习状况:部分留守儿童因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学习缺乏监督和指导,学习成绩普遍较低。同时,由于教育资源有限,部分学校的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2.生活状况: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生活条件相对较差,饮食、卫生等方面存在不足。此外,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和陪伴,他们的心理健康也面临挑战。
3.心理状况:留守儿童普遍表现出孤独、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部分儿童甚至存在行为偏差和社交障碍。
四、问题分析
1.家庭教育缺失:父母外出务工导致家庭教育缺失,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和心理上缺乏有效指导和关爱。
2.教育资源不足:农村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学校师资力量和教学设施难以满足学生需求。
3.社会关注不够: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和支持力度不足,缺乏有效的帮助和干预机制。
五、对策建议
1.加强家庭教育指导:通过政府、学校和社会组织等多方力量,为留守儿童家庭提供家庭教育指导和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意识和能力。
2.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改善学校教学条件和师资力量,提高农村教育质量。
3.建立关爱机制: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关爱机制,包括心理咨询、社会救助等方面的服务体系,为留守儿童提供全方位的帮助和支持。
4.增强社会关注:通过媒体宣传、公益活动等方式提高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度和支持力度,营造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
社会调查报告 13
一、调查背景与目的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急剧增加,给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垃圾分类作为促进资源回收利用、减少环境污染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推广。本调查旨在深入了解当前城市垃圾分类的现状,评估其实施效果,并提出改进建议。
二、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观察及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主要针对城市居民,了解他们对垃圾分类的认知、态度及参与情况;实地观察则关注社区、公共场所垃圾分类设施的设置及使用情况;访谈则针对环卫工人、社区管理者等,收集一线工作经验和建议。
三、调查结果
1.认知与态度:大部分居民对垃圾分类有一定的认知,认为其有助于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但仍有部分居民对垃圾分类的具体要求和意义了解不够深入。
2.参与情况:虽然政府大力推广,但垃圾分类的实际参与度并不理想。部分居民存在分类不准确、不彻底的现象;一些老旧小区或偏远地区垃圾分类设施不完善,影响了居民的分类积极性。
3.设施与宣传:大多数社区和公共场所已配备垃圾分类设施,但部分设施设计不够合理,标识不清晰,导致使用不便。同时,垃圾分类的宣传力度和方式也有待加强,以提高居民的分类意识和能力。
4.实施效果:从整体上看,垃圾分类的实施对减少垃圾填埋量、提高资源回收利用率等方面产生了一定效果,但仍需进一步努力。部分地区的分类收集、运输、处理体系尚未完善,影响了分类效果的充分发挥。
四、问题与建议
1.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加强垃圾分类的宣传教育,提高居民的'分类意识和能力。
2.完善设施建设:优化垃圾分类设施的设计和布局,确保标识清晰、使用方便。同时,加大对老旧小区和偏远地区的投入力度,完善垃圾分类设施。
3.强化监管与激励:建立健全垃圾分类的监管机制,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同时,通过设立奖励机制等方式激励居民积极参与垃圾分类。
4.完善处理体系:加快构建分类收集、运输、处理相衔接的垃圾分类处理体系,提高资源回收利用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
社会调查报告 14
一、调查背景与目的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劳动力外出务工,导致大量留守儿童的出现。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本调查旨在了解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访谈及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主要针对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了解他们的.学习状况、家庭环境及教育需求;访谈则针对学校教师、乡村干部等,收集他们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看法和建议;实地考察则关注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和教学环境。
三、调查结果
1.学习状况:留守儿童普遍面临学习动力不足、自主学习能力差等问题。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乏有效监督和指导,部分留守儿童学习成绩较差,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2.家庭环境:留守儿童的家庭环境普遍较差,监护人多为年迈的祖父母或亲戚,他们在教育方面往往力不从心。同时,家庭经济条件有限,难以承担额外的教育支出。
3.教育资源:农村学校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施落后。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留守儿童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
4.心理健康: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和陪伴,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较大问题。他们普遍感到孤独、焦虑、自卑等负面情绪,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
四、问题与建议
1.加强家庭教育指导:通过举办家庭教育讲座、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加强对留守儿童监护人的教育指导,提高他们的教育意识和能力。
2.优化学校教育资源: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投入力度,改善办学条件和教学环境;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责任心。
3.建立关爱机制: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关爱机制,包括心理咨询、学业辅导、生活照顾等方面。同时,鼓励社会各界参与留守儿童的关爱行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良好氛围。
4.促进亲子沟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促进外出务工父母与留守儿童的亲子沟通,增强他们之间的情感联系和信任感。同时,鼓励父母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多地回家陪伴孩子。
社会调查报告 15
一、社会调查目的:
1)对自己的家乡的地理环境做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和了解,以便让自己更加清楚的认识自己的家乡;
2)认识自己家乡在镇、县、市、省的一个发展格局及自己家乡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寻求改善的良策,积极配合周边的兄弟地区共同协调发展;
3)了解人民生活状况、幸福指数,了解国家政策在推动“三农”建设上取得的成就是否切实落实到人民群众身上;
4)调查人民群众对政府、基础组织的满意指数,并了解政府、乡镇基层组织是否在为人民群众办实事,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
5)了解人民群众的受教育程度及医疗保险的落实情况,是否还存在上学难、看病贵等现象,了解乡镇医疗卫生状况、硬件设施、人员力量的安排状况及教育设施的建设状况;
7)了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出行条件的改善,交通方面发生的巨大改变以及对当地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带来的影响,并分析其中存在的发展经验;
8)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种分配、协调机制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方面有哪些作用、影响及对当地“三农”的改革与发展产生哪些深刻影响;
二、社会调查的内容:
1)时间:20xx年1月20日至20xx年2月20日共30天;
2)地点:我的家乡——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
3)内容:通过实践了解家乡近些年来的宏观(如:农业、工业及第三产业的发展变化以及其三者发展变化背后的多方面因素)和微观变化;
4)实践的流程:
a、收集一定量介绍家乡状况的文稿材料
b、整理文稿材料,并作分析
c、动笔写作
在自身的实践过程中,由于受某些因素的的影响,导致未能获取全面、综合的信息,通过了解、探究自己扩大了自己的知识面,锻炼了自己的思考能力,增强了与他人的交际能力;
三、实践的结果和体会: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党和国家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纲要时,举国上下团结一致共同为此奋斗。我的家乡位于滇东北的一个坝子里,它是云南最大的坝子,是滇东粮仓具有“鱼米之乡”的美誉,它有着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四季如春)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森林、水、矿产),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得以安居乐业。对于这样一个地方,地理位置相对重要,铁路、国道、高速公路相继在这里开通,改善了这里的交通状况。然而这样的改变并没有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给这里带来巨大改变,反而,从全国百强县的行列中被淘汰出来了,昔日那些能容纳大量劳动力岗位的工厂陆续“下课”……从此便留下并滋生了一些污染、浪费型的企业。在我的家乡历来以烟草、蚕桑等为重要产业,并且每年能为全县人民带来大量的收入,但由于工业惯性、科技落后、设备老旧等原因,使得与这些相关的产业得不到深化更新,未能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的发展结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城镇化进程缓慢、人们生活水平得不到巨大改善。面的这样的状况,政府未能充分发挥其职能来对经济的发展进行及时的调整。
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人们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经济作物(烟草、蚕桑)得到大面积种植,人们收入也随之提高,生活也变得丰富多彩,追求高品质的生活成了一种时尚;在追求时尚的过程中给我们身边的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污染、浪费比比皆是,并在人群中出现了一些不利于社会和谐的人和事,让中国这个礼仪之邦的颜面为之蒙受损失,人们的幸福指数也不会太高,身心健康也受到威胁。因此,再好的教育也难抚平这样“伤口”,看教育办得如何就看受教育的范围有多广、深度有多深。在我的家乡,教育设施相对完善,但在完善的教育设施也不如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因为好的环境的确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老师只能治疗精神上的'伤口,身体上的伤还得靠医生。说到这,顺便谈一下人们看病的问题,随着医疗保险的实施,国家、人民各出一部分,给广大人民群众建立医疗保险,大大解决了人民看病难的问题,提高了健康水平,节约了农民的血汗钱,也在人民心中养成了健康的生活意识。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并且现阶段我国的粮食供应始终处于一个基本平衡且偏紧状态,自2006年国家取消了农业税,并每年对农民发放种粮补贴,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由此可以看出国家对“三农”的重视,国家做出这样的决策的确高瞻远瞩。自改革开放以来农业虽说有所发展但跟工业和第三产业相比,农业相对滞后,发展缓慢,有关农业的一些水利建设不够完善,并且我国农业每年都要受自然灾害的严重影响(如:干旱、洪涝)。如今,国家制定了促进“三农”有效健康的发展政策,并且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来支持农业的发展。修建基础设施,改建电网,家电三下乡,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生产质量。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为“三农”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添砖加瓦。
山的雄伟构筑起地形的骨架,水的温柔孕育了万千生命,土的敦厚养育了一方子民,火的刚烈开启了灿烂的文明之路,最后我希望我的家乡——陆良坝子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越来越美!
【社会调查报告】相关文章:
社会诚信调查报告02-27
社会体育调查报告03-07
社会研究调查报告02-22
社会实践的调查报告01-28
社会保障调查报告03-27
社会公德调查报告03-27
社会现象调查报告04-17
社会体育调查报告范文06-09
社会调查报告09-09
社会治安调查报告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