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文化建设调研报告(通用5篇)
随着个人的文明素养不断提升,大家逐渐认识到报告的重要性,其在写作上具有一定的窍门。我们应当如何写报告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基层文化建设调研报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基层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篇1
一、基本情况
西吉县位于宁夏南部,属于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区,是全区人口第一大县和少数民族聚居县,全县下辖19个乡镇、306个村,4个居委会,总人口50.8万人,其中回族人口28.76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57%,总面积3144平方公里。文化建设方面,西吉县文化旅游广播电视局于20xx年7月由原文化局、旅游局、广电局机构合并成立,下辖文化馆、博物馆、电视台、文工团、图书馆五个事业单位,实有人数175人,专业技术人员166人。新建文化艺术中心一个,钱币博物馆一个,有乡镇综合文化站19个,其中新建标准化乡镇文化站6个,乡镇一级设有科教文卫中心19个,工作人员62名。
二、各类设施设备配发情况
20xx年以来,先后为全县18个乡文化站、24个村文化室、37个农民文化户、21个农民文艺团队和5个社区文艺团队配发了全部设备;为19个乡镇信息资源服务点、68个村级信息资源服务点按要求配发了设备,为306个农家书屋配齐了价值612万元的书柜和书籍,实现了全县306个村农家书屋全覆盖。
三、设施设备管理使用情况
文化设备全部配发到位,并且建立了相关财产账目管理,使用情况存在各种不同情况。乡站点财产由乡政府统一管理使用,其中五个标准化站点,进行集中管理使用,基本发挥作用,其余各乡镇因无专门文化场所和专职文化工作者,设备在乡政府分散管理使用;村文化室、农民文化户、农民(社区)文艺团队所配备的设备,都能严格管理,但使用率较低,缺乏乡一级指导,发挥文化惠民作用不够明显。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西吉县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特别是农村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总体规模和水平明显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很不适应。目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管理体制不顺。现有文化站(中心)的管理,条块分割,难以协同。机构改革后,乡镇文化站撤销,成立了乡科教文卫中心,原乡镇文化站人员交乡镇管理,以块块(乡镇)管理为主的文化专职人员,身兼数职,有效投入文化工作的精力、时间不到20%;以条条(文化局)管理为主的文化行政部门无法对乡镇文化站的人、财、物等行使有效的管理,县乡在文化工作管理上严重脱节。
2、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乡镇及社区无文化阵地现象严重,西吉县还有13个乡镇需建设文化站,306个村均没有独立的村文化室,目前均利用党员活动室“一室多用”,面积小,无法开展活动。
3、经费短缺,难以正常开展活动。据了解,西吉基层文化单位特别是文化站工作经费普遍没有列入本级财政预算,正常活动无法开展,如新营乡文化站因经费等原因已经连续几个月没有开展活动。
4、设施设备利用率低,活动贫乏单一,缺乏吸引力。文化站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管理机制和工作制度,工作目标不明确,工作效能较低。有的文化站(室)虽开展了一些活动,但活动形式单调,内容陈旧,不能有效的吸引群众参加活动。
5、文化站建设规划不尽合理。西吉县19个乡镇文化站,除了新建的6个标准文化站外,其余的文化站与乡镇机关建在同一处,农民群众很难进入文化站(中心)开展读书和文体活动,文化站(中心)实际成了乡镇干部的活动室。在新建的6个中,个别站选址不合理,存在安全隐患,如火石寨乡文化站地势低洼,不易防洪。
6、人员老化严重,培养、培训不够。思想观念较为陈旧,工作缺乏热情,部分文化专干因年龄较大或其他原因长期不在岗。近年来一些文化站虽然调进和新增了人员,但专业不对口,无法较好的胜任文化工作。
造成文化站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很多,其中主要有:一是文化政策落实不到位;二是乡镇文化站在机构改革中划归乡镇政府管理后,乡镇领导对文化工作重视不够,工作中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没有切实担负起建设和管理好文化站的责任,使文化站处于无人关心、无人过问的境地,文化站和文化工作人员完全被边缘化;三是乡镇经济困难,投入不够。
五、建议与思考
1、提高认识,调动各种积极因素,扎实推进基层文化设施建设。
观念的转变,是解决问题和困难的前提。而认识的提高,又是转变观念的基础。扎实推进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重要举措,也是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基层文化建设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必须大力推进建设进程。千难万难,不要“难”文化,千苦万苦,不要“苦”文化。在有限的可利用资源中,优先考虑文化建设,或优先倾斜于文化建设。
2、理顺管理体制,“领导”与“指导”和谐一体,形成农村文化发展的新格局
按照规定,县(市)区文化局是政府的文化行政主管部门,文化站是基层全民事业单位。因此建议将基层文化站实行定编、定岗、定员,将业务、人员、工资等关系交由县文化与体育局,实行人、财、物垂直管理,相应增加基层文化站的人员编制,人员实行选聘制,在全县范围内自由流动,其工资待遇,业务经费纳入县级财政支出。设施建设投入,凡地方投入的产权归地方,凡上级政府扶持支持的,产权归县政府,交由文化主管部门代管。这样才有利于“领导”和“指导”的和谐一体,有利于专业队伍的培育,调动专业人员的积极性;有利于为地处相对偏僻、闭塞的农村基层文化站,构建新的发展平台,实现基层文化站以文养文,自我发展,逐步形成自己的文化产业,变“伸手要钱”为“市场挣钱”。这不仅能丰富农民多彩的文化生活,也拓宽了文化站的功能和生存空间,符合“政府支持、培养主体、市场运作、增强活力”农村新文化建设的思路构想,把农村文化站变成广大农民求知的课堂,求美的窗口,求艺的乐园,求富的良友。
3、要坚持“送文化”与“种文化”两条腿走路。
农村文化的“脱贫致富”,农民文化权益的最终保障,除了必要的送文化加以帮助和引导外,关键的还是让农民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只有在通过“三下乡”等形式“送文化”的同时,采取有力措施,大力培养和发展民间文化队伍,进一步加强农村业余文艺团体、文化户等业余文化队伍的建设,发挥文化能人在活跃农村文化、传承民间文化方面的作用,将官办文化与民办文化有机结合,打造一支“永远不走”的农村文化队伍来“种文化”,才能让文化在农村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4、着眼农村文化长远建设,着力培养一批农村文化骨干。
一是加强培训工作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各级文化机构对基层文化的指导、辅导、培训职能,逐步完善基层文化骨干培训网络,加强对基层文化工作者的培养、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水平和业务素质。同时,进一步加强对社会文化骨干及各类业余文艺人才的培养、培训。
二是大力培养和发展民间文化队伍。进一步加强农村业余文艺团体、文化户等业余文化队伍的建设,积极鼓励民办社会文化团体、民办文化类非企业单位、文化经营户和文化专业户的发展,对植根民间、活跃于基层的各类民间艺术团体及艺人,支持他们采取多种方式拓宽文化服务渠道,引导他们开展健康的文化活动,充分发挥其在活跃基层文化生活中的作用。
三是大力发展文化志愿者队伍。结合青年志愿者西部计划、三支一扶项目,大力发展文化指导员和公共文化志愿者队伍,充分发挥“民间艺术大师”、“民间工艺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文化能人、文化名人的积极作用,努力建设一支在活跃基层文化生活、传承发展民族民间文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民间文化队伍。
5、加大政策扶持,推动农民文艺团队健康有序发展。
在这次调研中发现,农民文艺团队在繁荣发展基层群众文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要大规模扶持村级农民业余文艺团队建设。积极协调各级财政进一步加大对农民业余文艺演出团队的扶持力度,对有条件的业余文艺团队实行产业化、市场化的管理,对多年来坚持面向当地群众服务,受到当地人民群众广泛欢迎和好评的业余文艺团体给予必要的扶持。真正把民营文化机构和团体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统一管理,在资金扶持、评估定级、职称评聘等方面享受与国办文化单位同等的待遇。
基层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篇2
为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在全县开展“千名干部下农村,精准识别摸实情”的活动,县农合办组织全体干部职工,走访调研了濠头乡镇、村组和农户,并就如何切实加强和改进当前农村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进行了探讨与思考。
一、当前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宣传不够到位。目前,农村宣传思想工作仍滞留在定规划、下文件、开会议的低层次上,形式呆板,方法简单,针对性不强。主要体现在:理论学习不深入,形势教育不及时,政策宣传不到位,很多地方长期以来忽视先进的政治思想和科学的实用技术的宣传教育,理论武装指导不了实践工作,以致不少农民朋友思想观念落后、政策水平低下、法律意识淡薄、文明程度偏低、理想信念丧失、精神极度空虚,对错误的思想和落后的行为缺乏辨别力和抵制力。
(二)舆论引导不够。在贫困边远山区,宣传媒体网络不健全,宣传方式手段陈旧落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舆论引导优势的充分发挥,很难为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积极营造健康向上、奋发有为的舆论氛围。
(三)科技普及落后。农民文化层次的低下以及科技普及的不系统、不深入、不广泛,使不少群众不信科学信迷信、不信马列信鬼神。目前,看相、算命、占卦、驱神、弄鬼等封建迷信活动在农村依然活跃,客观上削弱了宣传思想工作的教育功能。
(四)文化活动匮乏。随着广大农村农民收入的不断增长,基层群众对文化活动的需求越来越高,但是,基层文化却始终呈现“文艺队伍年年岁岁人相似,文艺作品岁岁年年产不出”的现象,用老百姓的话说“嘴一张就知道唱什么歌,脚一抬就知道跳什么舞”。虽然每年有“三下乡”活动,但一年只有一次,而且受众人数非常有限。近些年来,某些地方农民的文化生活仍停留在“打扑克、搓麻将、拉家常、看电视”的低水平、单一的层次上。有的地方甚至有这样的戏语:“早上听鸡叫,白天听牛叫,晚上听狗叫”。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单调,一些地方打牌赌博成风,特别是近年来,有的地方还出现了“黄赌毒邪”和地下“xx”等现象。
(五)阵地使用率低。近年来,中央、省、市都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基层文化阵地建设,使文化阵地的硬件设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其使用率却不容乐观。有些文化室长期无人值班,只有接到上级通知说有检查时才会临时开门,打扫卫生,组织人员,待检查团一走,又恢复铁将军把门,文化室的“阵地”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
(六)干部队伍不稳定。一方面乡镇宣传干事大多为兼职,调查,当前乡镇宣传干事70%以上为兼职。身兼数职,任务繁重,使他们根本没有精力全身心投入到宣传文化工作中;另一方面宣传文化工作人员不稳定,搞宣传工作的人,如果工作出色,知名度一般较高,这也为上级部门选拔人才提供了条件,使得基层宣传干事更换频繁,不利于工作的连续性。
二、加强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高度重视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成效直接关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基层是否得到贯彻落实,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作为各级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首先要从思想上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做好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极端重要性。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增强做好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深入调研基层群众实际需求,不断创新基层宣传工作的形式。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要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关注社会大众所思所想,所欲所求,要从老百姓日常生活中,选取教育素材,用老百姓的日常话语表达,以浓郁的生活气息吸引人们。一方面在党的方针政策、惠民措施的宣传上,探索改进单一的灌输式宣讲的方式,应努力将宣讲内容编成朗朗上口的快板、段子、表演剧等形式,寓教育于娱乐之中。另一方面在宣传资料的编印上,应结合基层群众的实际需求,编印通俗易懂、图文并茂且有一定实用价值的宣传品,如挂历、口袋书、折页,还可将需要宣传的内容制作成音像制品,多种语言解说,满足不同民族群众的需求。同时还应考虑建立一支基层宣讲员队伍,用身边的人、讲身边的事,体现发展的变化。
(三)发挥群众主体作用,不断丰富基层文化活动。一直以来,在基层文化活动中,宣传文化干部始终承担着组织者、领导者、参与者的职责,而基层群众却始终是被动的接受者。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文化的需求、热爱以及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也逐渐高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应积极引导他们,将自己领导者的角色转变为服务者的角色,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一是发挥文化能人作用,在基层总有一些文化能人,他们或会弹会唱,或会舞会讲,应对其中有热情、有影响力的骨干给予经济上、政策上的扶持,将其建立成“文化中心户”,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吸引周围群众积极参与,从而活跃群众文化。二是结合民间文化娱乐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开展能够吸引大多数群众广泛参与的民间活动,如民间游戏、歌舞表演、体育竞赛、节庆活动等,让群众在广泛参与中感受民间文化的魅力,激发对民族、对集体的热爱。
(四)加强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干部队伍建设。新形式新任务对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队伍的理论素养、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建设一支具有坚定政治立场、广博文化知识、崇高职业精神、过硬工作本领的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队伍。一是创新体制,保证基层干部数量,专向培养基层宣传文化干部。或者也可给长期在基层从事宣传文化工作、对基层有深厚的感情、了解基层群众所思所想、又有丰富工作经验但始终在身份、待遇上得不到保障的干部明确身份,保障待遇,使他们能安心工作。二是加强培训,提高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干部的整体素质,要通过举办不同层次多种形式培训,提高干部的政策理论水平、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增强他们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尤其要通过学习教育,使基层干部队伍能真正热爱基层、扎根基层,把基层当作施展才华、展示能力的舞台,这同时也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要努力为他们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做到用事业留人、用感情留人、用待遇留人,从而激发他们热爱基层、服务基层、奉献基层的无限热情。三是动员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发挥好基层党团员队伍、群众中的先进分子等的作用,建立起一支多触角、多成份、多功能的基层宣传思想文化队伍,使工作的触角延伸到每一个角落,每一片领域。
(五)加大对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经费投入。当前,各级财政对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经费投入与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是不成比例的。一方面应加大对文化硬件设施的投入力度。文化活动中心、健身广场、图书阅览室等能够提升人们精神素质和身体素质的设施在基层还为数很少,而人们对此的需求却很大。另一方面,在外宣品的制作、电视节目尤其是少数民族语言电视节目的译制方面还需投入大量资金,同时还应保障基层宣传部门的工作经费。
基层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篇3
人才,是事业之基、发展之本。而作为基层更加需要各个方面的人才充实到其中,才能更好地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因此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是时代的呼唤,基层的需要,群众的期待。我们于x月x日—x月x日对基层人才队伍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x县某镇,土地面积xx平方公里,耕地xx公顷,其中水田xx公顷,山地xx公顷,下辖xx个行政村,x个个居委会,xx个村民小组,总人口xx万人。该镇自古人杰地灵,有着悠久的人文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境内xx村的三角宝觉寺,有黄龙山清俊亭等名胜古迹,有xx等历史名人。目前的经济收入主要靠种植水稻和外出打工。
一、人才队伍现状
该镇机关工作人员共有xx人,其中党员xx人,民主党派xx人,大专以上学历xx人。编制数为xx人,在岗人员xx人。副科以上干部xx人,实职副科xx人,退休人员xx人,停薪留职人员xx人,公务员xx人,职工xx人,专业技术人员xx人,其中有中级职称的xx人。35岁以下的xx人,占总人口的60%。1995年,该镇工作人员总数为xx人,96年至99年进入了大量人员,其中有部分是大中专毕业生或退伍军人,其他大部分是通过各种关系招工进来的,并且文化水平都不高。XX年至XX年,县级要求乡镇精减人员,出现了部分下岗和停薪留职的人员。
二、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x”规划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这就要求在农村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在农村应该增加农民合作组织,发展规模企业,要求在人才需求上要有真懂技术,有一定的市场经验,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多发展有技来含量的生产。
造成农村基层人才短缺的主要原因,就乡镇机关人员来说,原来的七所八站,大部分干部管理权限都上划,收回县直有关部门统一管理,使干部的选拔面比过去大大缩小;乡镇一级在职人员报酬低,报考乡镇公务员的人不多。在这个镇,相当多的顶岗人员是城镇当兵转业安置下来或者是七几年乡镇招聘干部,学历不高,能力有限。该镇xx名在职人员中,退役士兵达xx人,招聘干部只有xx人;因公务人员管理严格,转干程序繁琐复杂,就出现了混岗现象。县直一些部门近年来向乡镇借调借用干部的现象也比较普遍,使得乡镇缺人的现象更加严重。该镇就有3名同志被借调到县直机关。
分析造成基层人才短缺的主要原因:一是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农村在吸引高校毕业生方面没有诱惑力,很多高校毕业生在选择就业方向时往往把农村排斥在外。二是农村相对封闭的发展环境阻碍了人才的引进,很多优秀人才认为农村不具备大城市发达的信息络,在个人发展平台较小。三是乡镇工资待遇较低,影响了其吸引力。
由于财政紧张,很多乡镇职工工资发放面临挑战,比如该镇几年前电视台有x个人,其中x个年轻人各有特长,电视台运营情况良好,每年创收20万。镇里规定台里要完成10万的收入就发基本工资,剩下的收入镇财政与台里按五五分成,即台里应有5万元的奖金可发,但实际发下的工资每人不到3000元。这样,年轻人的积极性大大降低,人才流失严重。新进人员专业技术不过关,电视台收入明显下降,目前电视台每年收入1万多元,入不敷出,工作人员也锐减至3人。
三、加强农村基层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
乡镇是最基层的政权组织,与人民群众发生最直接的联系,加强乡镇政权建设,培养更多的乡土人才是建设和谐社会最基础的工作,也是当地发展经济最急需的工作。要改变目前一部分乡镇干部后继乏人的状况,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是提升基层人才待遇。应完善对乡镇干部、尤其是边远地区乡镇干部的选拔作用机制,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下,多渠道选拔;应动员更多的青年干部到乡镇锻炼,把到乡镇工作作为干部必须经过的一课;关心爱护基层干部,不仅从政治素质上提高他们也应从经济利益上关心他们;对乡镇干部缺编人员应有严格的准入制度,不能把县级安置不了的非干部人员往基层塞,造成基层职工中公务人员比重下降,整体素质下降。
二是增加基层人才总量,优化人才结构。乡镇人才队伍当前最为严重的问题是总量不足,突出地体现在高层次高素质人才严重匮乏,基层人才严重短缺。为此,在全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基础上,重点解决以下三个问题:首先是扩大人才队伍总量。其次是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在加大培养力度的基础上,要积极通过外聘等柔性流动的方式引进。再次是优化基层人才队伍结构。在公务员队伍中,本科以上学历应达到35%以上。对XX年后未达到大专以上学历的45岁以下的公务员要实施学历淘汰,以提高公务员队伍的学历结构和整体素质。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中,本科以上学历应达到25%以上。在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中,本科以上学历应达到20%以上。要通过补充毕业生、参加在职学历教育、送出去培养以及人才引进等多种方式,,努力提高人才队伍的素质和能力。
三是实施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工程。各级财政每年应安排专项经费用于培训教育工作,建立国家、单位、个人三方负担的投入机制。以发展为目标,以需求为导向,采取刚性与柔性两种方式,通过长期聘用、项目指导、学科牵头、培养人才等形式,聘请高层次人才,切实提高基层人才的素质
基层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篇4
在一个步入新时期,处于新背景的大环境下,如何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地做好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笔者就全县的宣传工作所存在的问题,面临的困难,形成的原因及解决的思路进行了深入调研。
一、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是传统的宣传教育阵地、形式和方法单一、陈旧。近年来,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手机短信、互联网论坛、QQ群、博客等新兴传播手段、传播方式的突起,对我们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的宣传思想工作已经不可否认存在着如宣传形式单调、宣传手法陈旧、宣传阵地单一的问题。据笔者调研,大多数乡镇的宣传形式局限于宣传栏、宣传车、横幅标语、发放资料,千篇一律,难以吸引群众。传统的宣教方法往往简单、生硬,采用说教式的单向灌输,缺少与老百姓的互动,难免影响了正面宣传的说服力;宣传报道有时回避敏感热点问题,表态式的报道又大同小异,难以让人信服;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宣传工作的质量。
二是宣传队伍建设有待加强。25个乡镇的宣传委员要么是身兼数职,要么是由乡人大主席或政协主任兼任,没有一个乡镇配备专职的宣传专干,个别乡镇安排办公室工作人员兼任宣传专干。管宣传的党委委员政治地位低。文化站站长大多数是当兵退伍回来招聘的,文化素质不高、业务能力不强。虽然乡镇宣传委员最高学历都是本科学历,甚至有研究生学历(竹舟江乡政协主任)的,但是他们所学专业基本不对口,亟待能够得到学习培训的机会。有些宣传委员反映全县的宣传系统力量没有整合,宣传系统内部活动开展少,每年的'宣传工作除了订阅党报党刊、年底到宣传部开一次会就完事了,乡镇宣传委员横向联系少。市委、县委宣传部领导下乡指导工作少,乡镇宣传委员去宣传部汇报少,这就造成市县乡宣传干部纵向联系少。
三是宣传基础设施有待完善。在乡镇,同样是纪检组织委员、武装政法委员都有省市给他们配备了专用电脑,宣传委员要写报道、要做舆情,更需要专用电脑,然而25个乡镇没有一个乡镇的宣传委员有专用电脑,更别说照相机之类;25个乡镇除了梅坪乡每年有2000元的专项宣传经费,其他乡镇没有专项宣传经费,也没有岗位津贴,上级安排什么宣传任务就完成什么宣传任务,经费实用实报,没有多余资金创新性开展宣传活动,宣传工作限于应付。
四是宣传文化覆盖面有待扩大。文化事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文化资源整合与开发不够,文化资源和文化市场的优势尚未转化为文化产品和文化产业竞争力的优势。没能做到文化与经济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没能很好地培育打造成富有文化内涵的品牌,带动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文化基础设施薄弱。人们的文化需求未能得到有效的满足。比如,群众反映一提群众文化,就是搞演出,形式老套;基层群众缺乏文化活动场所,希望得到资金投入和专业指导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建立文化阵地流于形式,忽视实际作用的发挥,如农家书屋,由于缺乏持续投入,书屋没人管理、藏书品种单一、书籍陈旧、内容过时等问题使图书室大多数基本闲置。现在农村群众基本忙于赚钱、打牌,缺少积极健康活动的引导。宣传文化工作的服务对象还存在盲区。农村偏远群众、新经济组织特别是个体和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城市社区居民特别是离退休人员、下岗失业人员,流动人口特别是进城务工经商人员等,这些急需文化服务的对象往往无法得到服务。
二、问题困难形成的原因
第一、“一手硬一手软”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部分基层领导对宣传思想工作认识不到位,重经济工作轻思想教育,对宣传文化工作重视不够、积极性不高;有的认为宣传思想工作纯粹务虚,做好做坏关系不大,将更多的中心工作,诸如计生、造林等担子压在宣传干部肩上;还有的认为宣传文化只是宣传干部的事,各唱各的调、各吹各的号,没有形成齐心协力“大宣传”的氛围。
第二、对宣传文化建设投入力度不够。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急剧增长,文化建设任务繁重。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繁重的建设中去,要么建设规模不够,要么资金供应不足,或者两者兼有。再加上由于一些领导干部认为宣传文化工作见效慢,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加大对宣传文化的投入“不划算”,更导致了宣传文化建设工作的搁浅,致使文化建设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当地群众的文化需求。
第三、宣传文化队伍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还有待提高。有的宣传文化干部眼界不宽,创新意识不浓,在新形势下对如何策划活动、如何调动群众积极性方面探索不够,在打造特色亮点上办法不多,总感觉“老办法行不通,新方式跟不上”;有的在知识和能力储备上缺乏底气,对新知识、新事物、新规律认识不充分,对政策法规学习研究不透彻,不善于理论联系实际;有的危机意识淡薄,安于现状,进取精神不足,工作质量满足于一般化、完成任务,缺乏钻业务、出精品的拼劲、闯劲。
第四、基层宣传文化管理体制有不适应之处。基层宣传资源分散,缺乏有机的统一和统筹发展;宣传文化队伍不稳定,宣传和文化工作分属不同领导分管,各部门各自为阵,“孤立化”、“随意化”、“形式化”等现象突出,未能形成大宣传、大文化、大服务的格局,合力不强。
三、解决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困境的思路
第一、要创新宣传内容。宣传工作不能仅仅“唯上”,在宣传党的大针方针的同时,更要联合文化、教育等部门贴近百姓,做好与百姓利益相关的政策宣传,要把“幸福快车进乡村”活动深入开展、广泛开展下去;乡镇的宣传要紧紧围绕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紧密结合本地区的重点工作、重要工程项目去开展。要充分发挥宣传思想工作武装人、引导人、塑造人、鼓舞人的作用。第二、要创新宣传观念。坚决冲破妨碍文化发展的思想观念,形成符合时代要求和实践需要的新认识、新思想。通过思想认识的进一步提高来实现工作思想的创新,找到打开工作新局面的新举措。第三、要创新宣传形式。要深刻认识“三贴近”,准确把握人们思想活动的特点和规律,做到生动活泼、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加具体实在、入情入理、可亲可信。第四、要创新宣传手段。充分运用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积极发挥高新科技成果的作用,推动各种文化传播方式的互相融合,对干部群众进行开放式、多渠道、多角度地宣传思想工作的覆盖面和影响力,着力推进工作创新,不断提高宣传思想工作水平。第五、要创新宣传体制。省市委宣传部要重视基层宣传工作,加大对宣传干部的关心培养、提拔重要力度,加大对基层宣传的投入力度,树立科学的管理思想,积极探索宣传思想工作的规律,运用科学管理方式,实现宣传系统内部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基层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篇5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基层文化建设有了长足发展,已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市、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文化网格。我市17个镇(街道),除墨河街道没有综合文化站建制外,其他xx个镇(街道)均于20xx-20xx年完成综合文化站的建制和建设工作。20xx年至今十年间,提升建设工作十分缓慢。目前,已经完成综合文化站标准化建设的只有1个镇,6个镇正在规划重建,3个镇正在改造,其余6个镇暂无标准化建设规划。截至20xx年底,全市253个行政村达标挂牌的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仅有51个,20xx年计划挂牌56个,其余均未达标、没有挂牌。
二、存在问题
(一)功能发挥不充分。一是阵地被挤占挪用。草桥、港头、新店、邵店、合沟等镇的办公活动场馆被不同程度挤占或挪用。二是部分设施陈旧损毁。港头镇综合文化站房屋老旧,多处墙体开裂,部分墙面渗水;邵店、草桥、高流等镇综合文化站部分房屋、门窗年久失修,存在安全隐患;大多数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设施破旧,只有少部分可以使用。三是活动开展不够正常。有许多镇(街道)综合文化站缺乏规范的管理制度,图书室、舞蹈室、书画室等不能正常开放,活动不能正常开展。
(二)人员配备不合理。一是素质不高。学历总体偏低,素质不高。二是数量不足。目前只有棋盘镇、马陵山镇配备两名人员,其余14个镇(街道)只配备1人,墨河街道甚至1个人都没有配备;全市253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没有一个专职主任,全部由村干部兼职。三是业务不精。现有队伍中,文化专业人才和领军人物极度匮乏,绝大多数综合文化站长都是半路出家,专职不专,视野不宽,业务水平不高。
(三)资源整合不到位。在实际工作中,民政、团委、妇联、司法等相关部门各自为政,人、财、物,活动各自运行,与文体部门整合衔接不够,难以发挥整体效能。253个村(社区)没有一个公益文化岗位,文化设施总体利用率不高。
(四)群众参与不广泛。一是活动主体流失严重。农村文化活动主体流失严重,优秀文化难以传承,增加了农村文化活动开展的难度。二是活动内容不能贴近实际。现在镇、村文化活动相对较少,取材于农村农民生活实际的少之又少,农民真正感兴趣的题材不多,难以得到他们的认可和喜爱。三是示范带动作用发挥不够。近年来我市涌现出众多群众自发组织的民间文艺团体,由但缺乏活动场所、没有经费保障、缺少培训机会等因素长期存在,严重制约了民间文艺团体的发展壮大,其示范带动作用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三、建议与意见
一、增加投入,落实责任,建立考核机制。一要增加基层文化投入。市、镇两级政府要根据实际需要和相关标准,将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所需资金纳入财政预算,逐年增加。二要落实主体责任。参照省政府办公厅文件【苏政发(20xx)98号】精神,建议成立xx市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领导小组,由市委宣传部牵头,市文广新体局具体负责,镇(街道)党委政府承担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主体责任。三要建立基层文化考核机制。建议市镇两级政府把文化投入、设施建设和维护、活动开展、遗产发掘和保护等具体指标,列入考核范围。
二、合理规划,整合资源,推进阵地建设。一是合理规划布局。从各镇(街道)实际出发,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合理规划布局公共文化设施。新建或改造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面积和功能应当与各镇(街道)人口数量和服务半径相适应。二是整合公共服务资源。把各镇(街道)不同部门,分散孤立、用途单一的公共文化资源和服务,整合到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促进文化资源优化配置和共建共享,实现人、财、物统筹使用。三是加大建设力度。制定20xx-20xx年度关于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工作计划和安排,20xx年底完成镇(街道)综合文化站达标提优建设;20xx年底完成行政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部达标任务,最终实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功能一体化、标准化和人性化建设。
三、多措并举,提升素质,加强队伍建设。一是配足配齐基层文化人员。建议按我市相关政策文件规定配足配齐基层文化工作人员,确保专职专用,并落实好相应待遇。另外,还要采用灵活的用人机制,通过公开招聘、设置公益性文化岗位、建立志愿者队伍等方式,把具有文化专业特长、甚至是一专多能的人才引进我市文化工作队伍。二是扶持民间团体和乡土能人。发展一批小剧团、秧歌队等民间文艺团体,培养一批音乐、美术、书法、舞蹈、剪纸等各类农村文艺人才。积极扶持民间文艺团体和乡土文化能人,在活动经费、活动场地及学习培训等方面给予支持。三是分门别类开展培训。根据基层文化工作人员的业务特长,举办不同类别的特色培训,提升其业务水平,努力打造一支专业高效的文化管理人才队伍。
四、科学管理,丰富内容,提升服务功能。
一是建立基层文化管理机制。文化主管部门要出台全市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星级管理办法,制定服务规范、设施维护、活动开展、安全管理等规章制度,形成服务管理长效机制。二是丰富基层文化服务内容。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特别是文化下乡活动,把演出、展览、讲座、培训等优质文化活动下沉基层,活跃群众的文化生活。三是提升基层文化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强基层数字能力建设,接通省数字农家书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网络资源,建立镇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实现行政村农家书屋与市图书馆“一卡通”通借通还全覆盖。依托市文化馆成立“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配送中心”,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建立健全群众需求反馈机制,实现供需有效对接。将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成文化流动服务点,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与基层群众实际需求的无缝对接。
【基层文化建设调研报告(通用5篇)】相关文章:
乡村振兴基层治理调研报告(通用5篇)02-24
电力企业基层供电所调研工作报告02-14
制药企业调研报告-调研报告02-23
乡镇乡村旅游调研报告-调研报告02-22
个人乡村振兴调研报告(通用5篇)02-24
瓷砖调研报告02-22
礼仪调研报告02-22
财税调研报告02-18
现场调研报告02-17
稽核调研报告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