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探索报告

时间:2022-11-04 11:42:24 报告 我要投稿

乡村振兴探索报告

  在人们越来越注重自身素养的今天,报告的使用频率呈上升趋势,其在写作上具有一定的窍门。我们应当如何写报告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乡村振兴探索报告,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乡村振兴探索报告

乡村振兴探索报告1

  当下,乡村振兴是国家大战略,是为乡村发展寻求新突破,是为城市发展寻求新空间,也就是说,乡村振兴是城乡发展共同的事情。乃至可以说,乡村不振兴,国家和民族就谈不上复兴。值得欣慰的是,这句话,牧青早在几年前就提出来,直到现在,国家层面也开始在这样说,但推进方式却往往就走偏了。

  乡村振兴之“乡村”不同于农村,在于城乡融合;乡村振兴之“乡民”不同于农民,在于城里人要下乡投资、兴业和消费;乡村振兴之“产业”不同于农业,在于一、二、三产融合。未来的乡村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农村,而是城乡人融合而成的新社区;未来乡村居民不再是农民,而是农村人和城里人融合共处的新乡人;未来的产业也不单是农业,而是一二三产高度融合、生产生态生活高度和谐的新乡村,是我们最后的、共同的、幸福的家园。

  乡村单靠我们的农民兄弟是振兴不了的,偏僻的欠发达地区的乡村,早已丧失了劳动力,没有足够的资金,更没有起码的人才。乡村要振兴,农村所具备的只有贫瘠的、荒废的、板结的土地,人才、技术、资金只能有赖于城里。那么,谁来干?干什么?怎么干?地咋改?钱哪来?这是乡村振兴的首要问题。

  日前,新华网发布了《中国乡村振兴产业融合发展报告(20xx)》,从发展现状、典型模式、未来展望三个部分对中国乡村振兴产业融合发展进行分析。

乡村振兴探索报告2

  为助推全市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根据全市人大工作会议的要求和市人大常委会20xx年度工作要点安排,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专题调研组,于四月下旬至五月上旬赴商都县、化德县等全市最后一批7个摘帽国贫旗县就全市脱贫攻坚及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脱贫攻坚进展情况

  (一)总体情况

  我市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是全自治区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主战场。全市2个区贫县、8个国贫旗县,750个贫困嘎查村,20xx年底识别贫困户6.1万户、13.7万人,贫困村和贫困人口分别占全区的20.4%、17.1%。其中商都县、化德县、兴和县被列入国家“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特困片区。“十三五”期间实施新一轮脱贫攻坚战以来,

  全市按照党中央和自治区党委脱贫攻坚的总体部署,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精心制定脱贫规划,动员全市各方力量,凝心聚力扎实推进“六个精准”“五个一批”为重点的各项脱贫措施。在中央、自治区等直属机关定点帮扶和全市各级各条战线干部群众的共同艰辛努力下,全市相继分期分批实现了贫困旗县摘帽、贫困村退出、贫困人口脱贫的目标。丰镇市和凉城县、察右后旗三个贫困旗县分别于20xx、20xx年贫困退出。剩余7个贫困旗县也在20xx年底前通过了自治区第三方检查评估验收,并于20xx年3月由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告退出,我市取得了区域性整体脱贫攻坚战决定性胜利。全市75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人口由20xx年底的6.1万户,13.7万人减少到20xx年底的1180户,2460人,贫困发生率由6.83%下降到0.12%。识别边缘户7908户,14503人。

  (二)主要成效

  1.“一达标、两不愁”目标基本实现。全市努力推进产业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全面落实兜底保障政策,贫困户人均收入稳步增长,全市农村牧区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xx年底的2532元增长到20xx年的6865元,稳定超过国家脱贫标准,基本实现了不愁吃、不愁穿的目标。

  2.住房和饮水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1)住房条件得到显著改善。20xx年到20xx年,全市按照“住房安全保障全覆盖、全达标”的要求,同步推进就地危房改造工程和易地移民工程,贫困户全部住上了改造或新建配套达标的新住房,住房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

  危房改造方面:全市累计投入资金37.5亿元,“4类重点对象”实施危房改造63369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6060户。

  易地搬迁方面:新建移民住房36769套,新建农村牧区敬老院16所,互助幸福院509处,安置搬迁36769户、7979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0005户、贫困人口45785人,占全部搬迁人口的57.4%。同时,加快配套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落实产业扶贫、生态补偿等措施,努力做到搬得出、稳得住、有就业、能致富。

  (2)饮水安全基本“清零达标”。20xx年到20xx年,全市累计多渠道筹集投资5.7亿元,新建饮水安全工程598处,改造饮水工程382处,覆盖贫困人口2.9万人。农村自来水覆盖率达到80%,目前,全市209个村庄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已全部完工,农村牧区包括贫困户在内的常住人口饮水安全基本实现“清零达标”。

  3.教育扶贫得到全面保障。我市严格兑现义务教育保障政策,对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进行动态监测、跟踪管理、精准控辍,区别不同情况分别通过定向资助、送教上门、随班就读、特校入学的方式使贫困学生全部接受义务教育。20xx到20xx年,全市共发放义务教育资助资金6526万元,资助贫困义务教育学生29427人次,其中特殊教育学生3140人次,有效解决了义务教育阶段失学、辍学问题。

  与此同时,拓展资助非义务教育阶段贫困户学生能升学,有书念。发放普通高中(中职)资助金6147万元,13800人次;发放高等教育资助资金13248万元,14670人次,为贫困户困难家庭非义务教育学生升学就业提供了有效救助保障。

  4.多种措施推进医疗保障。我市普遍创建了“精准筛查、靶向治疗、慢病管理、大病兜底”的乌兰察布健康扶贫模式,建立基本医疗保险、大病医疗保险、民政大病救助、大病商业补充保险、大病慢病基金五重保障制度,落实“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报销”等多项医保政策。全市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保险、大病医疗保险参保率均达到100%,重大病住院及慢性病报销比例均达到90%。

  5.产业扶贫稳步推进。全市把产业扶贫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主要措施,持续扶持马铃薯、蔬菜、杂粮、中草药和肉牛、肉羊、生猪、家禽等主导产业,通过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带动和“先建后补、先买后补、先种后补、自建直补”的“菜单式”扶贫方式推动产业扶贫,截至20xx年底,我市菜单式扶贫项目国家、自治区投入专项资金53133万元,覆盖贫困户52517户,贫困人口106839人。

  与此同时,实施二、三产业扶贫项目。截至20xx年底,全市网络零售额总达13亿多元,带动贫困户11445户;全市农特产品进京销售额达到4.03亿元,带动9427名贫困人口增收;旅游产业带动贫困户3711户,8944人;建设集中式光伏扶贫电站6个,总规模16.6万千瓦,覆盖贫困户6639户,户均年增收3000元,建设村级光伏扶贫电站170个,总规模27.8万千瓦,覆盖贫困村592个;发放扶贫金融贷款12.22亿元;就业扶持贫困人口25147人,其中生态护林、乡村保洁等公益性岗位就业11216人。

  6.社会兜底保障政策全面落实。我市将动态出现的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兜底保障范围,确保兜底保障不漏一户、不落一人。20xx年,全市落实贫困户低保对象11万人次,发放贫困低保资金33110万元,做到了应保尽保。

  7.京蒙扶贫协作不断深化。京蒙对口帮扶工作开展以来,北京市在产业落地、干部交流和社会事业等方面给予我市大力支持。20xx年—20xx年,京蒙扶贫协作资金累计投入7.6亿元(其中区及区以下投入帮扶资金13984万元),实施京蒙项目307个。各贫困旗县还分别与北京的8个对口帮扶区在教育、医疗、科技等方面建立了长期的结对帮扶机制,在社会扶贫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8.强化领导,压实责任。全市严格落实“五级书记”抓扶贫的总要求,层层压实责任,充实加强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和驻村帮扶力量。组建了厅级领导带队划片负责的18个脱贫攻坚专项工作推进组,92个驻乡镇(苏木)的脱贫攻坚督导组。共派出驻村工作队1318个,驻村工作队队长兼任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干部5792人,充实加强了基层一线脱贫攻坚力量。

  (三)存在的主要短板弱项问题

  由于我市处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贫困地区,相对底子薄、基础差,稳定解决贫困问题、巩固脱贫成果乃至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仍存在一些短板弱项问题。

  产业市场化程度低。种养加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总量少,带动辐射面不够宽广,相当数量的“菜单式”扶贫种养业农畜产品销售处于自产自销状态。

  贫困群体中因病致贫和老弱病残比例大,劳动和就业能力低。加之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给贫困户增收普遍带来了较大的影响。

  乡村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设施落后、专业医护人员缺乏,农牧民就近就医不方便,小病大看的问题还没得到有效解决。

  贫困旗县财力普遍困难,一些移民工程随迁人口比例大,配套资金存在缺口,有的旗县产生了新的债务。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普遍不够完善,整体推进工作处在起步阶段。

  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缓慢,部分村“两委”班子成员老龄化严重,文化程度低,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带动作用还有差距。

  二、巩固脱贫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战略的建议

  (一)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建立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引领脱贫成果巩固的长效机制

  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理念为指引,结合制定“十四五”规划,完善巩固脱贫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融合的引领性总体规划,重中之重是产业发展和生态屏障规划。要完善全市生态功能区、特色产业区规划,体现县域特色、民族特色和田园特色,并尽量做到产业规划、生态规划、田园规划、环保规划等多规合一,建立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引领脱贫成果巩固的长效机制,全面开启乡村振兴的新局面。

  (二)突出产业振兴重点,建立产业转型高质量发展的长效机制

  脱贫成果巩固和发展乡村振兴战略重在产业振兴。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引进和提升一批能带动全市马铃薯、牛羊等种养主导产业链式发展的骨干龙头企业,特别是要借助京蒙扶贫协作机遇,探索长期合作机制,注重从资本投入、技术引进、市场开拓方面深化京蒙合作,提升民丰(薯业、燕麦)、蓝威斯顿、凯达、海高、赛诺、雏鹰、大红门、伊利等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夯实供应链、提升加工链、稳定市场链,推动城乡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使之成为利益紧密、风险共担、覆盖农户的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产业。要围绕巩固我市国家级脱毒种薯基地、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以及京津地区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积极争取认定一批“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要扶持铺天盖地、数质并举的专业合作社、农牧场主、经济联合体、村级集体经济等,通过公司+农户订单合同、托管代养、资产收益、劳务就业等形式,提高产业市场化组织程度,稳定增加贫困户收入。

  (三)突出补齐乡村公共卫生短板,建立多级卫生医疗保障的长效机制

  一是要不断拓宽社会商业医疗保险渠道。加强同各类社会商业保险机构合作,拓宽医疗费用报销渠道,减轻地方财政压力和个人支付费用,并逐步由贫困户受益拓展到乡村常住人口普遍受益。二是强化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要借助疫情常态化防控建设需要,充实加强基层卫生设施建设,招聘一批专业化医护人员,增强基层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和一般常见病医治能力。三是建立上联区外、下联乡镇、信息互通、资源共享、远程诊治的公共卫生医疗网络信息服务体系,提高农村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效率,形成多级支撑的卫生医疗保障的长效机制,更好地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四)突出污染治理难点,建立乡村生态宜居环境治理长效机制

  持续推进乡村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开展村容村貌、污水垃圾、残膜污染治理的综合整治工作。要推广农村牧区生活垃圾“村收集、镇转运、县(镇)处理”运转模式。要将全市农村环境保护作为地方立法重点,细化环境污染治理措施,形成乡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法治长效机制。

  (五)突出抓好“两委”建设,建立基层组织引领乡村振兴的长效机制

  要以提升基层党支部战斗力为核心,落实自治区党委《贯彻<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实施办法和市委《关于鼓励优秀人才回村任职和回村创业通知》要求,敢于破除基层干部选拔任用体制上的障碍和机制上的梗阻,不拘一格多形式选拔人才充实到基层“两委”班子,切实增强基层党组织的生机和活力,成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带动群众脱贫致富,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坚强战斗堡垒。要依靠党支部强化理想信念和使命教育,开展群众性感恩教育,不断激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要提升村民委员会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能力,形成支部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创建和谐安定、乡风文明的新农村。

  (六)突出监测体系建设,建立预防返贫的长效预警机制

  要把剩余贫困人口脱贫、脱贫不稳定人口返贫和边缘人口、外出返乡人口致贫列为重点监测对象,建立脱贫信息监控平台,专人负责,专人跟踪,形成防止返贫的预警机制。要严格落实“四不摘”的要求,确保政策不变、队伍不散、干劲不松,持续指导好产业扶持、培训就业、医疗保障、社会保障等脱贫成果巩固提升工作。

  (七)突出抓好产业扶持和就业工作,克服疫情对收入的影响

  要加快落实产业扶持资金,加快落实扶贫企业各项减负优惠政策,组织好企业的复工复产和农畜产品市场销售,加大贫困户进厂务工、公益岗位就业扶持力度,努力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千方百计增加贫困户的收入,为脱贫攻坚国家收官提供有效保障。要做好乡村振兴项目申报工作,变疫情危机为发展机遇,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投入力度,在发展中增强地方财力,提高化解债务能力。

  (八)做好整改完善工作,迎接国家脱贫普查验收

  要认真开展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回头看”和国务院扶贫办对我区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反馈意见的“大排查、大整改、大落实”专项行动工作,要做到逐村逐户逐人逐项核实,对各项漏洞再排查,对各项措施再加固,对各项要求再落实,确保贫困户“机卡”一致,账实相符,所有问题整改清仓见底,确保顺利通过国家普查验收。

乡村振兴探索报告3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部署要求,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而乡风是一个由地方人们的生活习惯、心理特征和文化习性长期积淀而形成的,是人们精神家园的底色。透过乡风,人们往往可以感知当地百姓的思想修养,道德素质和文化品味。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今年以来,区妇联通过召开座谈会、发放问卷调查表、走访群众、开展寻找最美家庭、美化庭院(阳台)等活动,对全区乡风文明进行了一次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总体情况

  1、村民法律意识逐步加强,乡村社会治安形势较好。特别是通过近年来争创安全社区、扫黑除恶、七五普法等行动,村民遇事靠法的行为更多了。各镇村治安形势逐年好转。

  2、有文化娱乐的平台和载体。各村均有读报亭、宣传栏,有的村还有文化广场、党群服务中心、妇女儿童之家、日间照料中心,各村都有由妇女为主体建成的广场舞队伍。文明风气日渐浓厚。

  3、正能量、家风家训引导村民树立正确价值观。各村每年评选出本村的好公婆好儿媳、最美家庭、助人为乐先进个人等,搜集党员、群众家风家训,共产党员一句话承诺等,引导村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良好的乡村风气形成起到了很好的激励作用。

  4、开展了受农民欢迎的科技、卫生、文化三下乡活动。每年通过农口部门、人社部门、工会、妇联等部门开展各色各样的技能培训、提供就业岗位,帮助村民们解决一些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5、民生工程深入人心。诸如残疾人优抚政策、老年人优抚政策、贫困母亲、困境儿童等政策让群众感受到党的温暖,拉近了党群距离。

  6、城乡环境治理美化家园。每季度评选十佳十差,对乡村环境治理起到了很好的激励作用。环境优美的家庭越来越多。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群众主体作用有待发挥。作为乡风文明的主体,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一些不健康的乡风民俗、陈规陋习、生活方式还有市场、厕所、圈舍、河流、沟渠等卫生死角仍然存在;一些群众存在依赖思想,不主动想办法创造财富,而是万事找政府;群众的自我纠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作用仍然没有充分发挥;助人为乐、邻里守望、孝敬老人等传统美德仍然有待强化。

  2、干部带动有待加强。重点人群作用发挥不明显,部门、镇(街)、村(居)干部模范引领不够。对乡风文明建设的长期性、重要性以及丰富的内涵认识不足,认为乡风文明建设做起来见效慢,在实际工作中措施和力度都不够。

  3、长效机制有待健全。乡风文明建设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也是一项“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工作,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必不可少。乡风文明建设的责任需层层传导,共建的合力需有效统筹,指标体系需逐步完善,先进经验需及时总结,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有法可想、有标可对,从而逐步实现乡风文明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

  三、工作建议

  (一)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

  一是延伸宣传触角。村(居)、组干部与群众接触最多、影响最直接,要通过集中学习、外出参观等形式让最基层的村组干部深化认识、入脑入心;利用“坝坝会”广泛宣讲,散发宣传单、宣传车流动播放等接地气和贴近群众生产生活的方式深入发动群众。

  二是扩大宣传范围。让在家的群众知道乡风文明是什么、怎么做,同时通过手机客户端、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去影响对家庭经济、决策有话语权的在外务工人员。

  三是丰富宣传方式。充分利用每个村都有的广场舞队伍、关工委队伍等,宣传正能量。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组织以乡风文明建设为主题的节目,借助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到各镇(街)展演。制作乡风文明专题片(宣传片),在公共汽车、市政LED上滚动播放。

  (二)进一步美化人居环境。

  一是加强农村垃圾分类工作,让群众养成良好的习惯;二是发动群众参与河流、道路等公共区域垃圾的.义务或有偿清理。三是结合农村危房改造、土地整治、美丽乡村建设、河道整治等工作,引导群众规范打造庭院、房屋周边景观,美化家庭居住环境,力争“一户一风景、一村一画卷”。

  (三)进一步压实工作责任。

  一是区乡风文明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全区乡风文明建设组织领导、统筹协调、督导考核。乡镇(街道)党(工)委切实担负领导责任,村(社区)党组织发挥主力军作用,市政、教委、妇联、卫计委、建委、环保等相关部门密切配合。二是区委区政府与各成员单位、镇(街)党委政府与镇属单位、村(社)“两委”签订目标责任书,将乡风文明建设工作列为年度单项重点考核内容并加大考核权重。三是督查与年度考核相结合,优秀单位予以表彰,对重视不够、推动不力、效果不佳的单位采取书面通报、媒体曝光、责任追究等方式进行警示。

  (四)进一步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一是党员示范。通过设立“宣传发动岗”“文明劝导岗”“帮扶引导岗”等岗位,发挥党员的示范带头作用。二是巾帼示范。通过表彰“好媳妇”、“巾帼示范户”、“最美家庭主妇”等活动,激励女性在美化家庭环境、化解家庭矛盾、融洽邻里关系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三是学生示范。通过征文、演讲、绘画比赛等活动,表彰“文明少年”“好习惯标兵”等,通过学生影响家庭。四是工作示范。通过表彰在乡风文明建设中工作突出、效果明显的工作人员和单位,激发干事激情。五是“村、组、户”示范。按一定比例开展“示范村—示范组—示范户”三级同建,表彰“最美庭院”“文明户”等,并在显眼处张贴公示评比结果,形成落地开花的局面。

  (五)进一步倡导文明新风。

  一是培育优良家风。广泛开展诚信、孝道、勤劳等教育,

  建立健全评比奖励机制,促进家庭和睦、亲人相爱、老有所养。二是培育新乡贤文化。广泛挖掘本地优秀基层干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事迹,潜移默化影响群众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三是培育文明乡风。引导农民制定、完善村规民约,进一步发挥村规民约的约束作用。加强人民调解工作,加大矛盾纠纷的调处力度。整治农村黄赌毒、封建迷信、非法宗教、大操大办婚丧嫁娶等突出问题。促进“要我文明”到“我要文明”的转变。利用春节、元宵、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开展系列民间文化活动,传承和展示地方民俗文化,留住乡韵、记住乡愁。

乡村振兴探索报告4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根据省委开展“大学习、大调研、大抓落实”和领导干部蹲点调研的要求,前段时间,我们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主题,专门赴基层联系点——衢州市龙游县龙洲街道xxx村开展了为期3天的蹲点调研。调研期间,调研组住农家、访农户,共召开由县、街道、村干部和村民党员、群众、种养植大户、工商户代表等参加的座谈会两个,入户走访村民22户。通过蹲点调研,调研组感到,xxx村就是浙江农村发展的一个缩影,非常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是值得认真解剖的一只“麻雀”,对于研究、思考我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高水平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一、xxx村基本情况

  xxx村位于龙游县西南,距县城7公里,属半山区丘陵地段,全村地域面积3.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110亩,山地面积2970亩。相传,xxx村的村名来自于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村名一直沿用至今。全村共辖10个自然村,共分12个村民小组,共有农户713户,人口1693人。近几年,xxx村先后获得了省卫生村、省民主法治村、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市五好党组织、市绿化示范村、市便民服务示范村、县先进基层党组织、县法治建设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一)党的十八大以来xxx村发生的主要变化。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xxx村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

  1.村民收入来源的变化。20xx年xxx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23元,到20xx年达到了16342元,增长56.8%,其中工资性收入增长了79.6%,经营性收入减少了14.5%,财产性收入增长了13.9%,转移性收入增长了6.5%。工资性收入增长的主要原因是xxx村以劳务输出为主;经营性收入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村中务农人员减少和种植成本的上升;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虽有上升,但在全部收入中的占比还不高,其中财产性收入主要是田亩租金、利息、房屋出租收入;转移性收入主要是每年的政府补贴和补助收入。

  2.村民生活条件的变化。吃的方面,20xx年xxx村老百姓花在吃上面的费用平均每户1.2万元,20xx年提高到平均每户1.8万元,提高了50%。住的方面,全村农户基本住进了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住房,村里还出现了许多别墅式庭院。行的方面,全村家用小汽车数量从20xx年的63辆增长到了20xx年的155辆,增长了146%。家用消费方面,20xx年全村拥有电脑的农户为200户,20xx年提高到了351户,增长了75.5%。

  3.村庄生态环境的变化。党的十八大后,村里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号召,开展“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四边三化”、美丽乡村建设等工作,全村污水处理系统全部安装到位,并实行生活污水处理和垃圾分类;拆除违建面积4万多平方米,道路硬化10多公里,安装路灯120余盏,几乎覆盖村内所有小路;新建公厕6个,立面改造房屋墙体和庭院绿化28户;新建了村景观潭、水车水碓、古窑址、健身步行道、党建广场、休闲公园等,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全村生态环境更加美丽。

  4.村级集体经济的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村级集体经济收入逐年增长,现在每年约有30余万元收入。村里结合省级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建设,流转土地706亩建立种养殖基地,村集体每年增加收入约5万元,并为村民每年增加收入70万元,解决村劳动力70余人,实现了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与村民增收致富共赢。

  5.村级基层治理的变化。一是用活“村情通+民情档案”,将最基本的“村务公开、户籍、土地、建房、务工”等40余项信息电子化、掌上化,实行分级管理、动态更新;二是建好“村情通+民情驿站”,按照“最多跑一次”改革要求,建设村网上代办服务点,让群众享有无差别的“掌上服务”;三是推进“村情通+民情沟通”,实时公布党员干部做实事、村级重要事项、热点问题情况,接受群众点赞、监督、评议。

  6.村级组织建设的变化。一是创新“村情通+农村党建”,依托“村情通”平台,将党支部建在平台上、党小组建在网格上、群团建在群众“指尖”上,使农村党员“离家不离党、流动不流失”。二是推行“五组一联”机制和“先锋红卡”工程,积极调动广大无职党员主动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三是推行服务群众“三定三包三评”机制,对党员服务群众的事项“月度计积分、季度亮星级、年度评指数”,并把结果作为年底评优评先和考核奖励的重要依据。

  (二)xxx村村民的感受。调研组充分感受到,这几年xxx村发生的重大变化,老百姓都有着同样的感受:一是对党拥护,充满感激。不管是参加座谈会的党员、群众,还是入户走访的22户村民,都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发自内心地拥护。二是对生活普遍感到满意,获得感强。每到一户,在与村民的交流中,都感到村民对生活现状普遍感到满意,生活的获得感、幸福感比较强。三是对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充满期待。走访过程中,老百姓谈得比较多的是,希望村里的绿化搞得再好一些,能多种一些树,村里的主干道能够拓宽一些,也希望把停车场建设提上议事日程,优质的医疗资源能够下沉到农村等,表达了对更加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三)xxx村发生变化的原因分析。党的十八大以来xxx村发生的重大变化,是历史性和根本性的:一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以及各级党委、政府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大力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成果向经济成果转化,积极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效促进了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特别是近年来全省开展的“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美丽乡村建设等行动,在促进农村发展的同时,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增加了农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二是有一个好的“领头雁”和一个好的基层组织。实践证明,农村有没有一个好的“领头雁”,有没有一个好的基层组织,事关农村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座谈和走访过程中,许多村民都对村支部书记和村两委班子工作给予了肯定和点赞。三是有一个好的乡风和民风。走访过程中,调研组成员都有一个普遍的感受,就是xxx村“民风朴实、百姓勤劳”。xxx村的变化,离不开一个好的乡风民风,离不开村民的勤劳、朴实。

  二、需要引起关注和重视的几个问题

  通过蹲点调研,解剖xxx村这只“麻雀”,调研组发现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需要引起关注和重视的一些问题。

  (一)农村党组织建设问题。从xxx村基层党建工作来看,党支部作用发挥充分,总体赢得了群众点赞,但也存在全村年轻党员偏少、党员受教育程度相对偏低等问题。如xxx村85名党员中,35岁以下党员只有5名,占总数的5.9%,全村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党员才7名,占总数的8.24%,农村党员的结构问题需要进一步引起关注和重视。

  (二)农民增收和壮大农村集体经济问题。从农民收入看,20xx年xxx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342元,既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4956元),也低于衢州平均水平(20225元)。在16342元收入的构成中,工资性收入为13554元,占比82.9%,高出全省(61.9%)21个百分点,经营性收入1315元,只占8.04%,低于全省(24.5%)16.46个百分点,印证了xxx村以劳务输出为主的实际情况,说明离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还有很大差距。从集体经济收入看,xxx村集体经济收入每年为30多万元,主要依靠租金和分红,结构和层次还不是太高。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特别要重视集体经济构成问题,尤其要增强集体经济的“造血”功能,提高农村集体经济收入的可持续性。

  (三)农村产业振兴问题。从xxx村整体情况看,全村农产品特色还不明显,种养殖规模普遍不大,还没有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农村产业如何形成规模效应、提高社会化保障水平,以及通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利用“互联网+”等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促进农村产业振兴,值得思考与重视。

  (四)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调研组入户走访的22户农户中,20世纪70年代出生的只有两户,其余均为上世纪40、50、60年代出生,很多家庭平时只有老两口在家,孩子大多在外求学、打工或者学校毕业以后留在外地工作,特别是现在浙江农村对教育越来越重视,农村子女在外求学或者毕业后在外工作的越来越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如果没有人,没有劳动力,不仅粮食安全谈不上,现代农业谈不上,乡村振兴更谈不上。对当前比较突出的农村人口老龄化等问题,需要引起高度关注和重视。

  (五)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问题。从教育来看,走访过程中,村民最大的希望是孩子上学有接送的校车,特别是对于父母在外打工需要爷爷奶奶接送的,老人感到力不从心。从就医来看,xxx村乡村医生今年71岁,年龄偏大,不会电脑操作,对病情只能作一些基本处理,走访过程中村民也希望优质医疗资源能下沉到村。从参保情况看,20xx年xxx村合计参保1672人,占户籍总人口的98.76%,全村参保城乡居民养老保险570人,退休人员平均待遇为168.6元/月。农村医保、养老保险事关打破城乡二元体制,需要在统筹考虑支付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符合农村特色的社保体系。

  (六)城乡统筹发展问题。像xxx村离龙游县城只有10多分钟车程,对类似离城市和城镇距离较近的乡村,要积极探索在规划布局、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各个方面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基本权益平等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化、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以及城乡产业发展融合化。因此,对于城乡统筹发展,不能千篇一律,必须因地制宜、因村制宜。

  三、对策建议

  第一,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进一步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一是要加强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建设,进一步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巩固农村党组织在农村的领导地位。二是要进一步突出服务功能。要结合“最多跑一次”改革推进农村便民服务中心建设,推动乡村综治工作、市场监管、综合执法、便民服务“四大平台”向村级延伸,努力消除城乡之间的数据鸿沟、信息孤岛,让数据多跑路、农民群众少跑腿。三是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党员和党组织骨干队伍建设。特别是要大力加强农村基层带头人队伍建设,加大在农村致富带头人、乡土人才、乡贤、务工经商返乡人员、退役士兵、优秀大学生村官等党员中优选村党组织书记。要加强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后备力量建设,注重在农村现有优秀人员、青年农民、在外农民工中的优秀分子中培养和发展党员,切实改善农村党员的年龄、知识结构。

  第二,要做大做强农村产业,进一步提升农村集体经济活力。一方面,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高效、生态、高质为导向,大力推进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加快推进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好农村土地资源。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启动百乡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程,下一步要规划和试点先行,前提是农民的利益得到优先保障。

  第三,要做实做细农村民生保障各项工作,进一步提升农民群众的满意度、幸福感。一是要大力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通过多种措施进一步提升农村基础教育整体水平;要在实施“双下沉、两提升”工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高水平医疗联合体和县域医疗服务共同体建设,加快培育乡村全科医生,弥补乡村医生“短板”;要高度重视农村老龄化和留守老人问题研究,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满足农村养老需要。二是要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总的原则建议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深化全省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设,加强与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救助及其他医疗保障制度有机衔接,推进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与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衔接,加强对农村困难人群的保障,深化农村精准扶贫问题研究,完善精准帮扶机制,确保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第四,要因村制宜加大城乡统筹力度,进一步提升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要充分利用城市和农村两种资源,统一谋划,使临近城市的农村,不仅能够享受城市生活的便利,也能享受农村生活的宁静,通过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真正“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特别是要结合大花园建设行动,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大力推进农村“污水革命”“垃圾革命”“厕所革命”,加强农村绿化,推动农村形成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充分展现诗画浙江的美丽风光,使农村真正成为生态宜居的美好家园。

  第五,要加强农村基层治理,进一步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一是要不断创新农村治理的组织形式。特别是要积极培育有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的新乡贤文化,鼓励发展乡贤理事会、参事会、议事会等乡贤组织,推动从农村走出去的企业家、党政干部、专家学者、医生教师、技能人才等回馈故里;二是要大力推进农村治理的数字化转型。加快推进“基层治理四平台”向村级延伸,完善村便民服务中心,努力实现群众办事不出村;三是要坚持自治为基、法治为本、德治为先,完善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结合”的联动体系,深入开展平安乡村建设,特别是要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扫黑除恶行动,坚决打击农村黑恶势力、宗族恶势力,推进农村“雪亮工程”建设,确保乡村振兴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乡村振兴探索报告5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xx年监督工作计划的安排,6至8月份,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方青带领由农业农村工委人员、部分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市人大代表组成的调研组,先后深入6个乡镇(街道),实地视察部分乡村振兴示范带及其建设项目。召集10个相关部门和东、中、西片12个乡镇(街道)及部分村干部、农业产业带头人进行座谈交流,台风“利奇马”过后又走访了两家农业企业,广泛收集我市乡村振兴工作情况以及对该项工作的意见建议,并进行了认真的梳理和分析。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工作成效

  自去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委书记、市长亲自挂帅,成立由50个部门组成的领导小组和7个专项工作组,出台五年实施意见,召开千人大会,保障资金要素,部门乡镇联动推进,以精品示范带打造和生态休闲产业带项目建设为抓手,全力推动乡村振兴,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示范带建设有序推进。编制完成12条示范带规划并分期实施,突出抓好24个产业带项目建设,截止8月底共完成投资11.75亿元。其中,雁山溪谷·秀丽田园示范带在去年通过温州市考核验收,山水雁楠等5条示范带建设进展顺利。二是特色产业迅速发展。市政府启动了我市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乐耕清耘”的培育工作,铁皮石斛、茶叶、笋竹、花卉苗木、中药材等主导特色农业在各示范带得到蓬勃发展,雁荡山铁皮石斛成功亮相北京世园会;成功打造了下山头石斛田园综合体项目,大荆镇被列入20xx年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名单。三是生态环境显著改善。300多个村开展了环境综合整治,共创成国家级美丽休闲乡村1个,省美丽乡村示范乡镇3个、特色精品村14个、达标村161个,温州美丽乡村标杆乡镇2个、样板村3个。四是农村改革全面深入。农村土地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基本完成。培育了6家温州“三位一体”典型合作组织,建立了1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积极探索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工作,并建立了农村产权交易管理制度。五是农民收入显著增长。坚持“项目为王”,依托“党建联盟”,多渠道推进村集体增收,去年和今年村集体经济总收入分别增长21.26%和21.67%。去年,示范带吸引游客30万人次,旅游消费6000万元。同时,深入实施低收入农户高水平全面小康计划,多措并举,深入开展扶贫工作。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基层对示范带建设认识存在偏差。目前乡村振兴示范带项目覆盖到的乡村较少且大部分位于乐清东部,面上其他乡村有失落感。不少村民参与乡村振兴的主动性不足,等靠要思想较严重。示范带普遍依靠财政资金支持,社会资本占比较低,乡村主体作用未得到有效发挥。示范带项目重建设轻管护现象比较突出,而且受土地指标限制,租地建设情况较为普遍,后续维护资金压力较大。

  (二)农村产业仍然不大不强。一是缺少大而强的农业龙头企业,三产融合程度低。除铁皮石斛等少数产业外,各类农业主体大都仍处于低小散状态。农业种养加、农业+旅游+文化、森林康养服务、互联网+农业等产业融合发展不够。二是产业发展缺少资金支撑。不少村集体经济收入主要依靠村办公楼或者旧厂房出租,持续增收渠道少;一些山老区村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账较多,自我造血功能低下,工商资本进入受区位因素、土地指标等限制较大。三是农业抗风险能力低,超强台风“利奇马”给灾区种养业造成重创(全市合计直接经济损失35.38亿元,其中农业损失17.12亿元),非洲猪瘟使养猪业伤筋动骨。

  (三)农村环境提升还需持续发力。一是规划引领不够。乡村规划操作性不强,村居规模化调整之后,规划修编未及时跟上。二是美丽乡村创建氛围不浓。美丽乡村建设进度偏慢,创成覆盖率较低。三是农村环境整治还需提升。乡镇街道建城区之外的一些村庄脏乱差现象依然存在。农村垃圾、污水、厕所整治工程缺乏专业指导,工程质量难以保障。

  此外,调研中反映较多的还有:农村人才严重缺乏,农技服务队伍力量薄弱;农村文化礼堂管理运行不到位,常态化活动难以持续。

  三、意见和建议

  (一)进一步强化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理念。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新时期“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实施乡村振兴,必须进一步增强政治自觉,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一是在干部配备管理上优先考虑农业农村。要配齐配强乡镇干部,加强村级干部队伍建设,特别是要加快乡村年轻干部的培养,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二是在要素资源配置上优先考虑农业农村。资金投入、用地配置、金融支持等政策要素都要向“三农”倾斜。特别是对调研中反映较多的农村产业用地需求问题,建议进行专项调查、认真研究。对一些农业临时设施的搭建、自产自销农产品加工展销用地应尽量放宽政策。还应出台一些有吸引力的,支持农村产业发展、乡村旅游、工商资本下乡的配套政策,并持续发力。三是在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要优先考虑农业农村。在农业保险、农村交通、饮水住房安全、养老服务、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加快补齐短板、完善提高;继续深入做好村集体经济消薄防滑、低收入农户脱贫防贫减贫工作,为乡村振兴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尤其是“利奇马”台风造成的惨重损失呼唤我们必须加快完善农业保险制度。要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的品种范围,加大参保的财政补助力度。保险公司要提高保额,降低保险费率,并合理及时足额理赔,切实提高农业抗风险的能力,增强乡村振兴的信心。

  (二)进一步加强示范引领推进全面振兴。示范带建设应尽量覆盖到更多的乡镇街道和村居,更好地发挥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如虹桥等几大集镇要设带设点,中雁绿道示范带可以延伸到城北秦垟。未覆盖到的地方,要深入广泛宣传乡村振兴的政策和示范带成果,增强乡村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自然禀赋和区位条件设计振兴目标。乡镇街道要克服等靠要思想,积极主动筹措资金,广泛发动社会资本参与,打造自己的示范带、示范点。有关部门要适应乡村振兴战略新要求,整合资金,联动配合,聚焦发力,把示范带建设成为乡村振兴美丽风景线,努力实现以点带面、由线到片的全面振兴。

  (三)进一步引导农村产业做大做强。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重点。各级政府要像重视工业一样重视农村产业振兴。一是重点扶持优势产业。注重品牌带动,大力培育一批知名度高、影响力大的国家和省级名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并对同类产品进行整合提高,避免无序竞争。二是推动三产融合发展。促进农业生产由简单的种养殖模式向高效生态农业转型升级,并拉长产业链,增强农村产业竞争力。大力发展优质农产品电子商务、乡村休闲旅游、森林康养、特色民宿经济等,加快培育新业态。三是推动农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积极引入农业院校、科研单位在我市建立相关科研基地。努力打造一批产业链条全、示范带动强的现代化乡村产业园、田园综合体等产业发展平台。继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三位一体”合作体系和农村要素配置改革,引导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及农户开展经营合作,促进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发展“一村一品”,带动农民增收。

  (四)进一步推进美丽乡村“全域美”。一是加强规划引领。结合村(社区)规模调整和新一轮国土规划调整,及时修编村庄规划,在建设用地等方面为乡村振兴预留发展空间。按照市域乡村规划确定的特色村、重点村、一般村,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分类建设,引导村庄个性发展。二是继续加强农村环境治理。巩固提升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成果。深入抓好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认真推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特别是建好农村垃圾分类处理终端设施;继续抓好截污纳管扫尾工作,加快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拆除一些难以改造提升的公厕,可采用嵌入式公厕替换。广泛开展“一村万树”、农家庭院绿化美化等,不断增强农村群众对美丽乡村建设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三是重视农村环境设施建设工程质量和后期维护问题。要加强对农村建设工程监管,积极探索解决公用设施后续维护资金来源问题,避免因质量问题或维护跟不上而影响使用、造成浪费。同时,示范带建设、乡村产业振兴和生态环境的改善离不开人才、文化和组织振兴的支撑。农村本土人才、职业农民的培育,乡村文化建设和乡村治理水平的提升也要不断加强,同步推进。

乡村振兴探索报告6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开展“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专题调研的工作方案》,4月15日-19日,辕门口街道组成视察调研组,由街道党工委委员、人大联工委主任卢孝忠带领街道人大代表调研街道乡村振兴工作,调研组一行实地察看了古山村、落子铺村、城南村、革新村、资南村,云山4A级景区项目和云山路、历史文化中心等项目,并召开了座谈会,广泛听取村支两委干部、人大代表、云山露营地等经营业主的意见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

  (一)加大组织领导力度,全面落实职责任务。一是强化组织保障。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健全街道乡村振兴领导体制,按照乡村振兴战略乡村组织实施的工作机制,全面落实街道与村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工作要求,每季度召开一次乡村振兴战略分析研判工作会议。二是细化实施方案。紧扣《中共武冈市委、武冈市人民政府乡村振兴战略(20xx-20xx)实施意见》,结合街道实际,出台了街道乡村振兴实施方案,明确了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农民收入新增万元、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等方面量化指标和政策措施。三是落实工作责任。明确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任务书、路线图、时间表和责任人。

  (二)集中力量抓好试点示范建设,以点带面推进乡村振兴。辕门口街道先行先试,集中力量抓好古山村试点示范建设,全面推动乡村振兴试点工作。古山村幅员面积6.86平方公里,有18个村民小组,人口560户2380人。古山村地域位置优越,位于武冈古城南面3公里,地处云山国家森林公园脚下。资源丰富多彩,拥有耕地面积1350亩,林地面积1700亩,库容50万方水库1个,林场1个,茶场1个。古山村试点示范建设以生态、宜居、旅游、文明为基础,以云山4A景区建设和古山运动休闲小镇等重点项目建设为契机,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助力乡村振兴,走出了一条发展之美、生活之美、生态之美、人文之美的康庄大道。

  1.发挥特色优势,推进产业振兴。一是发展特色农业,构建产业支撑。近年来,古山村充分利用近郊地域优势,结合传统优势产业,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调优调精特色产业发展格局,大力发展特色种植、特色养殖,发展瓜菜、养殖产业。目前,古山村的西瓜产业已打响品牌,“古山西瓜”闻名全市城乡。环保绿色有机蔬菜产业也初成规模,产品供不应求。结合旅游打造了大型花卉观赏基地80亩,供游客长年观赏。建有300头以上养猪场4家,20头以上养牛场2家,规模牛蛙养殖场2家。初步形成了特色比较鲜明,市场优势比较科学合理的种植、养殖业发展格局。

  2.引入社会资本,助推产业振兴。街道引进湖南自驾友云山露营旅游有限公司、碧桂园专业合作社、伴山湾生态农庄等全域旅游专业团队,引导和鼓励当地群众将残次林、低产田进行流转,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林业。目前,古山村已成功流转农田300亩,林地1200亩,总投资1.8亿元建成自驾友云山露营公园,致力打造成五星级标杆营地,打造了森林康氧基地、标准游客服务系统、房车木屋、地方特色美食、特产集市、生态观光、丛林探险、峡谷溯溪、青少年课外教育等项目,让云山景区跃位于“湖南房车露营第一环线”,成为湘西南品牌性突出的综合型旅游区。投资500万元成立伴山湾生态农庄,建有大片果木林、大型餐厅、会议室。建成碧占地80亩桂生态园碧,绿色的桂花一年四季飘香。以此为基础,古山村着力推进农家生态旅游项目,鼓励村民开办家庭旅馆、家庭民宿。

  3.夯实绿色理念,推进生态振兴。古山村以“一源”(污染源)追溯、“三生”(生活、生产、生态)治理为切入点,以“一造五治”(植树造林、治河治水、治脏、治污、治乱、治超)为抓手,加快美丽乡村建设与人居环境整治。确定了“村庄环境卫生清洁、公共场所专人保洁、农村长效保洁机制”的工作目标,先后制定了《环境整治与建设方案》、《村规民约》、《责任区负责人职责》、《农户卫生评比细则》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有效将垃圾污染、餐饮油烟污染截断在源头,做到卫生不留死角,无有色垃圾,家禽圈养,房屋无乱贴乱挂,家具摆放整齐。突出“宅旁、村旁、路旁、水旁、山头”的造林绿化。同时实施“六化工程”,着力改善村容村貌。一是道路硬化。全村硬化村级道路4000米,乡村道路畅道无阻。建设了云山进山公路路面加宽工程,路基宽度7.5m,路面宽度6.5m,建设了排水沟。修建了云山进山公路至武冈市第三自来水厂2公里砂石路。二是围栏艺术化。统一规划围墙、围栏,拆除云山进山公路沿线违章建筑,修建竹篱笆艺术围栏3000多米。三是院落亮化。共安装太阳能路灯160基,每晚5—12点使古山村成为“不夜村”。四是房屋美化。云山进山公路沿线房屋按照生态宜居的要求,根据湖南城市学院规划设计,进行了立面改造。五是街路绿化。各户、各院落都绿树成荫,鲜花怒放。六是庭院美化,因户施策进行了庭院美化。

  4.培育文明新风,推进文化振兴。古山村在村民中大力倡导文明新风尚。一是抓制度,强化外在约束。修订了符合村情、民情的《村规民约》,要求各家各户认真学习,遵照执行,以此来不断规范村民们的言行举止。二是抓载体,提高活动质量。召开党员、组长、群众代表会议,评选道德模范,并对见义勇为,助人为乐,孝老爱亲,诚实守信,敬业奉献等模范予以评定,并加以表扬。在全村开展了“五好家庭”、“好婆婆”、“好媳妇”等评选活动,使村民在自我教育、自我评价中享受到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从而大大调动了广大村民参与文明村建设的积极性。三是抓风气,推进移风易俗。村支两委先后出台了婚丧嫁娶不得大操大办、不得赌博酗酒、不得参与迷信活动等一系列规定,并纳入村规民约。利用好红白理事会,由村里的老干部和有威望的族长担任红白理事会会长和会员,全村统一标准,不准大操大办,白事不成席,一个白事的花销不能超过15000元。党员、组长、村干部以签名的方式向全村人民承诺,带头遵守有关规定,争做移风易俗的带头人。

  5.健全治理体系,推进组织振兴。街道把古山村班子建设、队伍建设、阵地建设、民主政治建设作为加强村级组织建设的突破口,整体提升了村级组织建设水平。建立健全了村级管理制度,实行党务、村务全面公开制度,公开内容包括村级财务、五保、低保、贫困户对象名单,村里重大事项、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等。让群众了解政策和村级情况,充分享受应有的权利,村民对村干部的满意度和信任度得到明显提升,村民广泛参与村级事务管理的积极性提高,社会稳定和谐的局面得到巩固。完善以各类理事会等村民自治组织为主体的村务监督组织,加强“党支部领导、村民代表会议决策、村委会执行、村民组织监督”的自治模式。推行“四议两公开”的民主议事理财制度,充分发挥党员、村组干部和村民代表的作用。

  6.培育吸纳并举,推进人才振兴。推进强农富民工程,围绕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力补齐民生短板,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让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近年来,利用项目实施契机及产业发展机会,培育“土专家”“田秀才”“农创客”等实用人才及致富带头人20余人,同时通过建立有效激励机制,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支持企业家、高校毕业生、退役士兵等各类人才回乡下乡创新创业12人,为古山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现今的古山村,整洁的村道、洁净的院落,清澈的溪河,恬然的风光,如织的游人,绘就了一幅乡村振兴的新画卷。

  (三)加大推进实施力度,各项工作有序开展。找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着力点和结合点,加大力度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1.坚定不移抓产业发展。乡村振兴要靠产业,产业发展要有特色。坚持优势互补与产业共建原则,借力云山门户、千年王城区位优势和乡村振兴战略政策优势,培植新的产业支柱,突出抓好三产联动发展,一产以抓特色农业为主,二产以抓农产品加工为主,三产以抓乡村旅游业为主,加强跟踪服务。形成以古山、落子铺为核心的特色种植业,以珍桂园为代表的苗木产业带,以古山、落子铺、资南、城南为主线的牛蛙养殖、生态养鱼等水产养殖业,以落子铺、古山、革新、资南为基础的蔬菜种植产业,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打造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将产业集群发展成为拉动辕门口经济的有力支柱。积极培育经济发展龙头。瞄准能够落地生根的企业,用好用活“一乡一商会”“一村一产业扶持基金一致富奔小康产业”政策,全面培育产业发展龙头。各村(居、社区)充分发挥能人带动作用,以引进能人的力度和帮扶能人的深度,争取更多能人回故乡、建家乡、富老乡。重点把规模大、效益好、技术含量高的农业龙头企业引进辕门口街道。

  2.做强乡村旅游,注入经济发展新活力。把乡村生态旅游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抓手,依托辕门口云山门户、千年王城的悠久文化底蕴,全力打造辕门口街道乡村旅游文化品牌。规划云山自驾友露营基地、云山欢乐海岸文化旅游度假区、伴山泄洪渠徒步观景线和伴山花海欣赏特色观景线,逐步实现休闲运动、自驾宿营、农家住宿、民俗体验、观光农业为一体的城郊乡村旅游模式,为街道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活力。结合三堂院水果采摘、落子铺草莓采摘、南门口油粑粑、发糕、米粉及凉伴粉等特色小吃,做强“辕门口慢生活”系列活动,做到“以名气聚人气,以人气引商家”,助推辕门口餐饮业、住宿业、特色农业的快速发展,着力打造文化旅游精品景区,把历史博物馆、古城新区、古城重点街区等文化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旅游产业优势,促进街道产业优化升级。

  3.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是打好乡村振兴的首要关键战役。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广大农民根本福祉,事关农村社会文明和谐。街道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绿色发展贯穿到乡村建设发展的各方面。广泛动员各方力量,优化整合各种资源,加快提升村容村貌,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生活环境整洁优美、生态系统稳定健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人居环境问题,不断增强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把治垃圾、治农业生产废弃物、治“空心房”、治污水、治厕所、提升村容村貌的“五治一提”工作作为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任务。以建设美丽宜居村庄为导向,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动员各方力量,整合各种资源,强化各项措施,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短板。第一,垃圾治理—“三清一改”。实行“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市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和处理方式。全面清理农村生活垃圾、村内塘沟、畜禽养殖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改变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的不良习惯,使乡风文明、村规民约落到实处,提升村容村貌。第二,生活污水处理—水更清,村更美。坚持高位推动和整体联动相结合,强化街道主导地位,尊重村民主体地位,尊重群众意愿,激发广大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遵循乡村发展规律,充分考虑当地资源禀赋、发展程度差异,做到治污用地和环境优美和谐统一。第三,“厕所革命”—小厕所,大民生。科学制定改厕计划,合理选择改厕模式,严格执行改厕流程,确保“厕所革命”能够顺利实施。建立完善政府引导、村级组织和农民参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工作机制。第四,“空心房”整治—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以国土空间规划为统领,加快推进村土地利用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两规合一”,实现村级规划全覆盖。遵循国土资源管理法律法规,严格执行“一户一宅,建新必须拆旧”政策,依法依规对拆除“空心房”、退出宅基地复垦适当给予补偿,对拆除后的宅基地依照村级规划和“宜耕则耕、宜绿则绿、宜建则建”原则进行开发利用。第五,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畜牧与环境协调发展。狠抓“禁养区”的退养和监管,抓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抓实养殖废弃物处理技术推广。大力推广种养结合模式,因地制宜,多种方式并举,促进畜牧业生产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第六,提升村容村貌—建设好美丽宜居乡村。推进村庄绿化、美化、亮化、硬化工程,开展美丽宜居村庄和最美庭院创建活动,激发广大农民积极性、主动性,激活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4.锲而不舍抓脱贫攻坚。摆脱不了贫困,乡村振兴就无从谈起。目前,街道已有397户1206人稳定脱贫,还有76户152人没有脱贫。街道上下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全局,按照“一体”即以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为主体、“两翼”即干部扶贫和行业扶贫为两翼的战略支撑体系,全面落实“两级责任制”即街道和村两级党组织书记负责的精准扶贫责任落实机制,推进解决“四个问题”即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分类实施“五个一批”即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实现“六个精准”即扶贫对象精准、措施到户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如期高质量通过脱贫摘帽国家抽查,确保脱贫成效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

  5.抓住农业生产这个支撑点,提高经济发展能力。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为抓手,确保街道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坚持走现代农业、规模农业、品牌农业之路,通过招引业主,培育大户,提升效益。加强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开发了优质稻面积11000亩,其中订单农业1500亩,超级稻3000余亩,“单改双”示范片300亩。完成粮食播种面积17200亩,实现总产0.9万吨。在多种经营方面,种植杂交玉米1800亩,大豆300亩,特色红薯800亩,油菜1500亩,新扩蔬菜基地200亩。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农业新技术推广工作,完成药材开发300亩。药材种苗基地一个。推进“一村一品”建设,落子铺、古山村葡萄、西瓜基地;资南、城南村养鱼、养猪基地;古山、城南、革新村蔬菜基地;城南、落子铺村药材种植基地等初具规模。畜牧业生产稳步健康发展。新增生猪规模养殖场2家,生态土鸡养殖场1家,肉牛养殖场1家,养羊场1家。全年累计出栏生猪2万头、仔猪出栏0.2万头、肉牛出栏100头、肉羊出栏1520头、家禽出笼8万羽,水产养殖118公顷,产量500吨。

  6.持之以恒抓文明创建。传承街道传统文化。辕门口钟灵毓秀、人杰地灵,文脉厚重,乡村振兴,要传承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要培育社会文明新风。坚持以文明城市创建和宣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抓手,提升文明程度。集中开展交通秩序、环境卫生、城市管理整治,深化“五好家庭”“最美家庭”创建,开展家风评议、家风交流等活动,按“一村一部、评选到户”要求,创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按月开展主题活动,严格实行量化管理,强化乡风文明和移风易俗,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大力宣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落实《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评选一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示范点。精心组织传统节日文化活动,打造先进典型宣传阵地,倡导文明新风尚。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规划的科学合理性还不够,特色不够鲜明。现有村庄规划编制进展缓慢,特色不够鲜明,融合农耕文化、民俗风情、人文资源、建筑风格等要素,进行区域功能、居民住宅、产业发展、休闲旅游等发展定位不明确,“一村一景”、“一村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不够鲜明。规划在引领村庄合理布局、人口居住相对集中等方面所起的作用发挥不够。革新、城南是重点项目建设村,村民建房一直冻结,村民住房屋多是砖木、土砖结构,构架相对简单、功能单一,安全舒适性差,改建住房势在必行,但现有政策对村民自建改建住房的占地面积、建筑面积和高度都控制太严,不利于农民居住环境改善和乡村面貌提升。

  (二)本乡本土人才不足。缺人才是制约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因素。从农村产业发展看,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数量偏少,能够承接网络经济时代的旅游文化产业、新业态电商产业的复合型人才更少。从农村技术支持看,缺少能够长期扎根农村、从事农村技术研究推广的“土专家”、“田秀才”。农村教育、卫生等人才也存在数量不足,学历层次不高,服务能力不强的问题。从农村有效管理看,村支两委干部平均年龄偏大,年轻后备干部不足。从乡村人才提升看,现有农村人才、乡土人才评价机制还不健全。

  (三)建设用地政策落实还不到位,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力度还要加强。现有政策将农产品冷链、初加工、休闲采摘、仓储等设施建设按照农业用地管理,但这一政策没有完全落地,一些地方还是按非农建设用地管理。对于单独选址的农业设施和休闲旅游等项目建设,应预留部分规划建设用地指标,但由于地方有限的用地指标基本上用于房地产、开发区或其他非农产业,政策实施不到位。比如今年3月,大棚房整治时,古山村村民曹亮三兄弟多年辛苦经营的休闲采摘伴山湾农庄,因多年申请,但一直没有办好建设用地手续,被拆除。产权制度改革中涉及的资源变资产、变资金的通道还未真正打通,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农民宅基地和住房等改革试点还在进行中,推广试点经验的步伐慢,“盆景”变“风景”的办法不多,力度不大。

  (四)农村产业发展还有待加强,带动农民致富作用发挥不够。辕门口街道农业生产自然条件虽然优越,但农村产业质量效益不高、竞争力不强的问题依然突出,农业结构相对还比较单一。新型职业农民少,大部分农民创业致富能力不强,农村创业创新氛围不浓。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不够,特别是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不强,加工转化效率不高,缺乏有影响力的品牌,支撑和带动农业结构调整优化的作用不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方面,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农产品电商等还处于培育阶段,与农民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还不健全,带动农民分享现代农业发展收益的办法不多。

  (五)主体作用发挥差,农村环境污染重。生活污水、农药化肥、生活垃圾和人畜粪便等已成为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使农村地区环境状况日益恶化,街道各村均未建有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乱排乱倒现象严重,破坏水体生态,危害人居生存环境。环境整治工作中没有充分发挥村民主观能动性,杂物乱堆放、垃圾乱抛洒等现象给“六治一提”管理带来一定困难。由于村级集体经济实力有限、村民素质不高,很多群众对乡村振兴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认为乡村振兴是街道办事处的事,等靠要思想严重,缺乏主人翁意识,参与热情不高,出现了“上头热、下头冷”的现象。

  三、今后的工作建议

  (一)切实增强推动乡村振兴的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一是持之以恒推进乡村振兴。不断细化实化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政策措施,研究解决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确保乡村振兴持续推进、逐年见效。二是分类有序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因地制宜,坚持先点后面、示范引领,从不同村的实际出发,明确不同村庄、不同阶段乡村振兴的发展要求和具体目标,分梯次、有重点、多样化推动乡村振兴。三是层层落实推进乡村振兴。着力完善乡村振兴的领导责任机制,明确街道领导班子和班子成员推进乡村振兴的责任,乡村振兴战略千斤重担众人挑,将各项工作任务分解到各村和相关职能部门,将五年目标任务分解到每个年度,通过定期分步督查和工作实绩考核,推动建立层层抓落实的责任体系。

  (二)着力解决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一是将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乡村振兴的基本出发点。把增加资产性收益作为下一步推动农民持续增收的重点,积极推动农村“三块地”转化为农民可经营、可收益的资本,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性权利。以提升小农户的市场化、组织化程度为目标,明确将带动小农户发展、农民增收作为工商企业进入乡村的条件,给予优先准入和政策支持。将建立与农民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作为各类新型经营主体享受优惠扶持政策的前提,通过保底收入、股份分红、利润返还、品牌溢价收益等方式,推动建立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二是将补齐农村垃圾、污水处理短板作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主攻方向。加大对农村垃圾、污水处理和“厕所革命”的财政支持,同时鼓励有条件的村集体投入,积极推行PPP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建设运行。探索农村垃圾、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管护的“受益者付费”制度,推动建立市场化运作机制。开展农村垃圾分类和有机易腐垃圾处理试点,研究制定农村水污染排放、污水处理分级分类标准,研发推广经济实用、符合农村实际的污水处理、改厕技术。三是将提升农村教育、医疗服务水平作为改善乡村基本公共服务的优先选项。在配备常规医疗诊断设备、提高乡村医生待遇的基础上,将解决必要运转经费作为下一步工作重点。推动建立以病种为基础的基层首诊制度,通过对首诊病种给予医保报销倾斜,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乡村。四是坚持将脱贫攻坚作为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在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基础上,着眼于绝对贫困消灭后如何实现乡村振兴,建议在国家层面制定出台相对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和农村低收入群体稳定增收的政策意见,确保扶持政策在20xx年后一定时期内稳定不变,解决非贫困村贫困人口和非贫困人口发展问题,同时将新发生的返贫人口纳入帮扶体系,推动建立脱贫刚性保障机制,提高普惠性社保标准,增强社会保障的财政刚性支出。

  (三)进一步完善城乡深度融合发展的扶持政策体系。一是健全乡村振兴稳定投入保障机制。依法落实农业投入总量增幅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的法定要求,把金融资源配置到乡村振兴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入乡村建设的经营性、准经营性项目,推动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资本积极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格局。二是提高乡村振兴用地保障。通过预留部分城乡建设用地规模、盘活使用农村存量建设用地并给予新增建设用地奖励指标、简化现代农业发展所需配套设施用地审批程序等方式,保障乡村产业发展、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用地需求。将宅基地复垦、耕地占补平衡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优先满足所在村乡村建设需求,推动节约指标跨省流转,交易资金全部用于支持乡村振兴。三是创新乡村振兴项目审批管理方式。不断深化农业农村领域“放管服”改革,研究制定适合农村实际的项目审批和资金使用指导意见,进一步优化项目审批流程和资金使用管理制度。统筹协调分属不同部门和领域的项目、试点和考核要求,加大项目和资金整合力度,提高项目实施效果和资金使用效率。

  (四)进一步发挥农民推动乡村振兴的主体作用。一是不断完善乡村基层社会治理机制。以强化乡村基层党组织和自治组织建设为重点提升乡村社会治理水平,推动乡村基层党组织、村民自治组织将组织和工作覆盖向下延伸至自然村和村民小组,推动自然村和村民小组设立村民理事会,配合村委会开展村民自治和农村公共服务。二是充分调动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坚持农民乡村振兴的建设主体、受益主体和治理主体地位,积极推行一事一议、以奖代补、以工代赈等方式,鼓励农民对直接受益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工投劳,对财政支持的小型项目,优先安排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组织作为建设管护主体,不断增强广大农民群众推进乡村振兴的责任感。三是倡导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将大力弘扬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时俱进的改革创新精神,作为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内容,积极推动广大农民群众创新创业,为推动乡村振兴提供持久精神动力。四是有效激发乡村现有人才活力。健全完善农村就业服务体系,以加强职业教育培养实用技能人才为切入点,将与乡村产业发展相关的专项技能培训纳入补贴范围,提升农村劳动力就业质量。五是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将村组两级集体资产、资金、资源纳入统一管理,推动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造,夯实乡村自我发展的经济基础,增强村级集体经济投入乡村公益性设施建设的资金实力。鼓励整合利用集体积累资金、政府扶持资金等,通过入股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村企共建等方式发展集体经济。

  (五)进一步构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乡村产业体系。一是以实现农业现代化夯实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以特色种养殖业为基础,推动与之配套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仓储物流、生产经营服务业发展,通过农村二三产发展推动一产提升发展质量,增强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形成产业链条完整、区域性特色明显的乡村产业体系。二是通过科技创新和市场化建设为产业融合发展提供支撑。不断优化乡村投资和营商环境,破除政策壁垒,鼓励工商资本积极参与乡村产业发展,通过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和先进管理经验,推进农业品牌化、市场化和专业化建设,通过给予信贷、用地、税收等优惠政策,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做精做专、做大做强,特别是要确保农民分享流通环节增值收益。三是推动多规合一规范引领产业融合发展。将乡村产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目标考核,推动产业发展规划与村庄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有机衔接。在各专业规划编制中,协调安排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空间布局、用地规模、生态要求,统筹推进乡村旅游、生态养生、休闲农业、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促进各地乡村旅游特色发展、集点成线,引导从业人员诚信经营、形成品牌,培育好稳定市场。

  (六)进一步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和农村生态环境整治。一是强化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支持保护政策。加大对农村生态清洁流域治理的财政支持,完善畜禽粪污、农作物秸秆、废旧农膜、病死畜禽等农业废弃物多元化利用的财政补贴制度,对在乡村投资绿色产业比照高新技术企业给予税收优惠政策,在落实农药化肥使用量零增长的基础上,尽快确定投入品减量使用的行动目标和时间表,督促生产经营者落实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实名购买和废弃物回收等相关规定。二是统筹乡村生态保护修复和资源合理利用。加快划定乡村生态功能保障基线和自然资源利用上线,明确乡村建设和产业发展不得触碰的生态红线。在确保生态环境质量安全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乡村生态资源,推动将山水林田湖草、农耕文化、康养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支撑点。三是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健全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七)发挥各级人大代表作用。参照近几年动员各级人大代表助力脱贫奔小康的有效做法,动员更多人大代表深入群众倾听意见,参与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来,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依法履职的主体作用、联系群众的纽带作用、学习工作的表率作用、社会进步的带动作用,将人大代表锻造成乡村振兴战略的坚实力量。

【乡村振兴探索报告】相关文章:

乡村振兴调研报告04-29

振兴乡村情况报告11-03

镇乡村振兴调研报告04-29

有关乡村振兴的调研报告04-29

乡村振兴战略的调研报告04-29

有关乡村振兴调研报告04-29

村乡村振兴调研报告04-29

乡村振兴暑期调研报告04-29

关于乡村振兴的调研报告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