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的疏导方案

时间:2022-12-13 14:23:40 方案 我要投稿

青少年心理的疏导方案(通用11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科学有序进行,预先制定方案是必不可少的,一份好的方案一定会注重受众的参与性及互动性。方案要怎么制定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青少年心理的疏导方案(通用11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青少年心理的疏导方案(通用11篇)

  青少年心理的疏导方案1

  为做好我校学生返校疫情防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预防学生心理状况的波动和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帮助学生提高心理调适能力,尽快以健康的心态迎接返校的学习和生活,结合我校疫情防控工作的总体安排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特制定学生返校复学心理辅导及危机干预工作方案如下:

  一、总体目标

  全面做好学生返校疫情防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努力做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疫情防控期间意识到位、职责到位、保障到位,为学生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二、主要工作和措施

  以学校“四级联动心理防护机制”为依托开展工作,以学校-二级学院-班级-宿舍四级单位为一体化的联动机制,具体来说就是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建立以学生工作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为主导,以辅导员为依托的院系心理工作负责人为骨干,以班级心理委员为基础,以宿舍心理信息员为主体,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心理咨询和团体心理辅导、心理危机干预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具体工作如下:

  (一)学校学生工作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1)为学生提供常态化的心理咨询服务。做好疫情及返校期间网络心理咨询和学生返校后的心理咨询形式的衔接工作;持续开通学生网上预约咨询服务和电话预约服务,满足学生心理咨询的不同需求;将网络咨询和地面咨询有机结合,根据学生的需要为学生提供不同形式的心理咨询服务;确保心理咨询室全天候开放,并安排心理咨询师值班,保证学生有心理咨询需求时可以求助有门;

  (2)做好疫情期间心理防护宣传工作。联合宣传部及校团委,面向广大学生,通过制作心理防护宣传栏、公众平台心理科普文章分享等方式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工作,为广大师生戴好“心理口罩”;

  (3)针对全院非毕业班学生开展心理筛查工作。正式返校复学前,组织全院非毕业班学生运用心理测评系统进行线上心理测试,测试采用《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表》。测试后,心理中心对学生心理测试结果进行筛查,将筛查结果中Ⅰ类人群分为A类、B类和C类。心理中心对接各二级学院心理工作负责人,根据学生心理分级分类情况,反馈中心指导意见,共同进行重点关注学生群体的跟踪监护、精细帮扶。通过心理咨询、常规的心理疏导、朋辈互助建立等为学生提供持续的心理支持;

  (4)针对重点人群开展春季心理筛查工作。心理中心组织二级学院心理工作负责人和带班辅导员对七类重点人群(上学期新生心理测评所筛选出学生;毕业班不能毕业学生;大一挂科学生;大二、大三以及毕业班多门课程不及格学生;经济特别困难学生;失恋学生;曾进行过心理危机干预学生)进行心理危机排查和建档工作,掌握被排查学生近况,提出相关指导意见;

  (5)配合、协助二级学院开展危机干预。畅通危机干预渠道,做好学生心理危机个体的识别与及时干预,充分利用学校“四级联动心理防护机制”识别学生的心理危机,及时识别心理危机学生个体,做到危机干预工作链条运转及时、快速、合力。对出现心理危机的学生及时转介专业机构,进行诊断和治疗,对于因心理疾病休学返校的学生,按照复学的规定,出具专业精神卫生机构的诊断后,再由学校心理中心进行二次评估后,办理复学手续;

  (6)开展辅导员心理帮扶技巧培训。针对疫情期间学生可能出现的焦虑、抑郁、烦躁、孤独等过度情绪应激反应,心理中心将面向所有辅导员开展如何对疫情期间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及如何应对进行心理帮扶技巧的培训;

  (7)开展班级心理委员朋辈心理帮扶技巧培训。组织各班级心理委员学习疫情心理防护知识,学会识别同学中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及心理危机,引导他们主动了解同学的心理动态,教会与抗击疫情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和调适方法,帮助同学理性对待当前疫情,避免产生恐慌情绪及其引发的心理健康问题。

  (二)各二级学院及辅导员:

  (1)开展一对一心理访谈及回访工作。根据返校前心理筛查测试所筛查出来的Ⅰ类学生及上述七类重点人群的学生,辅导员通过谈心谈话等方式进行一对一的心理访谈,进一步了解被排查学生心理状况,并根据学生情况给予心理支持及其他帮助。对出现心理危机状况的重点人员,上报心理中心安排专门的心理咨询师进行跟踪服务和指导;

  (2)辅导员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尤其是对重点关注学生群体,要及时与家长共同了解学生返校前后的情绪、行为变化,在危机出现时,征得家长的支持,共同帮助学生度过心理危机,避免恶性的事件发生。对高度易感人群,开通快速、及时的转介通道,对不能有效处置的心理危机个案要及时转介专业医疗机构;

  积极开展团体心理辅导。针对疫情期间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方面的具体问题,各二级学院需针对不同群体组织开展不同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提高心理辅导的覆盖面,最大程度的帮助学生解决疫情期间遇到的心理困扰;

  (4)开展“生命教育”主题活动。各二级学院需开展为期一周的“生命教育”主题活动,可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与班团队活动、校园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有机结合,持续深化“生活观、生命观、生态观”教育为主线的“三生”教育。

  (5)活动结束后各二级学院心理工作负责人收集活动方案、图片及总结并报送至学校心理中心。

  (三)班级心理委员及宿舍心理信息员:

  (1)及时了解和掌握本班学生及同寝室室友返校后的心理状况;

  (2)做好朋辈帮扶、危机识别和抗疫知识、心理调适方法的普及和活动宣传工作;

  (3)全方位保障学生返校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实到位;

  (4)对班级或宿舍中可能或即将发生的心理危机事件,及时向辅导员及心理中心反馈,避免恶性的事件的发生。

  青少年心理的疏导方案2

  中小学复学复课正在稳步有序推进。为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减少疫情对学生可能造成的心理问题和负面影响,帮助广大中小学生更好地适应新学期学习和生活,现就进一步加强我市春季复学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知如下。

  一、提高认识,进一步明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四个方面都健全,才是完全健康的人。心理健康教育对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意义重大,是推进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校要充分认识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意义,将其摆到教育工作突出位置,尊重和关爱每一名学生,营造良好的学校和班集体氛围,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和谐温暖的成长环境。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理论和方法技能,进一步强化生命教育,普及心理常识,增强学生调节心态、调控情绪、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积极乐观、自尊自信、坚韧顽强等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

  二、多措并举,进一步做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1、尽快做好疫情后学生的心理“复位”工作。新冠肺炎疫情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心理冲击,不少学生产生了焦虑、烦躁、失眠、恐慌等情绪。新学期初始,受两个多月的居家生活和学习影响,学生对在校学习和生活也需要一定的适应时间。复学以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现学生的心理“复位”,是摆在所有学校面前的一件要事。开学后,各中小学校要做好以下三件工作:

  一是迅速成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分管德育校长任副组长,学校专兼职心理老师、行政人员和班主任共同参与,制定学校心理健康工作计划并明确分工和职责。

  二是全面了解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求,构建家长、班级、年级、学校四级联动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通过班会、课堂观察、谈话、问卷等多种渠道全面了解学生的身心状况,准确把握学生对疫情的恐慌、对学业的焦虑、对开学后自身健康的担忧等真实心理需求,集中商讨应对举措。

  三是针对教师和学生分别开展一次新学期心理健康专题辅导,组织全体教职工开展防疫心理辅导和危机干预培训,提高其观察与识别学生心理行为变化的能力,建立全员教职工参与的心理辅导体系,正确应对学生可能出现的不良心理状态;

  组织学生结合疫情防控开展生命教育,帮助广大学生调整心态,珍爱生命,乐观向上,直面挫折。要以班级为单位开展重大疫情危机下心理调节活动主题班会或团体心理辅导,面向因疫情或其他原因导致不良心理状况的学生开展个别心理辅导,对面临升学压力的初三、高三学生及家长开展心理辅导,对贫困、留守、残疾、单亲等困境学生给予重点关爱,培养学生形成积极心态,提升心理健康素养。

  2、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普及。学校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到班级管理和学科教学全过程,积极引导教师在各学科教学中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充分预估假期网络教学可能给学生学业带来的短期困难,本着关爱、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心态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节奏,注重挖掘学科体系中蕴含的心理要素,将适合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机渗透到日常教育教学之中。班主任在班级日常管理工作中要注重运用心理学知识,构建良好的班级心理环境,关注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学习成长、制度文化等要素建设,定期召开心理健康班会课,对特殊学生群体开展经常性谈心活动,给予必要的关爱。学校要树立正确的宣传舆论导向,倡导“每个人是自己心理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网络、微信、校刊、橱窗、板报等平台,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积极开展生命教育、信念教育、科学教育与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珍视生命、热爱家人、爱国爱民的意识,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心理氛围,引导师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培养积极心态。

  3、提升学校心理辅导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学校要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强扬中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文件要求,进一步加大心理健康辅导室建设力度,规范和加强心理辅导室管理,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为开展团体辅导和个别辅导提供硬件保障。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必修课列入学校课程计划,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中每两周安排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通过加大教育教学管理力度,确保课程实施到位。要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将各类有益于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文体娱乐活动和心理素质拓展活动有机结合,充分利用社会现实中积极向上的鲜活素材,拓宽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可通过团体辅导、素质拓展、问题辨析、角色扮演、心理情景剧、专题讲座等方式,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操作性为一体,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和成长中出现的困惑,真正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开展心理辅导必须遵守职业伦理规范,在学生知情自愿的基础上进行,严格遵循保密原则,保护学生隐私,谨慎使用心理测试量表或其他测试手段,不得强迫学生接受心理测试,防止出现心理健康教育医学化倾向。

  4、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力度。各校要明确至少一名具有一定专业基础的老师担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指导全校课程开设、活动开展、人员排查、心理辅导和危机干预工作。要组建以具备国家心理咨询师资质和镇江市心理健康教育初、中、高级教师,优秀班主任为主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教研组,定期开展教研活动,集中研讨课程教学、活动组织和重点生辅导等工作。要积极创造条件,组织教师参加各类专题培训,提升教师专业指导能力,全面提升学校心理健康工作水平。要高度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关心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状况,从实际出发,采取措施,减轻教师过重的精神和心理压力,指导教师学会心理调适,增强觉察能力、应对能力和指导能力。

  5、逐步构建完善的校园心理危机预防及干预体系。各校要制定校园心理危机预防及干预方案,认真排查师生员工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公布辅导教师名单、辅导时间、心理热线及在线答疑平台等信息,建立特异师生心理健康管理档案,积极主动与教师家属或学生家长进行及时沟通。对个别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或发现其他需要转介的情况,应及时识别和危机干预,转介到其它专业心理咨询机构或医学心理诊治部门,并建立跟踪反馈制度。对危机事件发生的高危群体、高危时段进行提前预警,提高应对校园危机事件的主动性、系统性和科学性,减少和避免各种不利因素对师生心理健康的不良影响。

  三、多方联合,积极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良好氛围

  建立家校共育关爱心理健康协作机制,学校要引导和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成人观和成才观,利用多种渠道向家长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为家长提供促进孩子健康发展的具体方法,帮助家长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正确的教育方法,为学生成长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要充分争取市文明办未成年人成长指导中心、市卫健委、市公安局、市检察院、团市委、市妇联以及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或高校优质资源和力量,定期邀请专家入校宣讲,入校指导,全面提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为广大中小学生安全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青少年心理的疏导方案3

  因为疫情的严重性国家也是延长假期。然而也给部分中小学生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心理恐慌,长时间的蜗居和负面信息也客观造成了他们情绪的波动,身心健康受到影响,有的甚至还会留下阴影。因此,疫情期间,既要关注身体健康,也需关注心理健康。

  一、主要表现:

  通过家长反馈及走访发现,中小学生心理恐慌表现在:有的孩子表现出害怕、恐慌、担心、生气、烦躁、发脾气;有的孩子每天花很多时间看疫情的相关讯息,并反复跟家人讨论;有的孩子表现为话少、状态消极,食欲差、睡眠差或赖床;有的孩子生活无规律,昼夜颠倒,沉迷于看电视、打游戏,生活较懒散,不是坐着就是躺着等。

  二、巧正思维,培养积极心态。

  由于突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不能外出聚会和走亲访友,这恰恰增加了我们与家人深入交流的机会。没有其他的社交活动,正好可以利用这个时间弥补学业上的短板等。行为能够促使态度的改变,我们要保持积极、理性、平和的心态,从而增强我们战胜困难的力量和信心。

  三、巧视情绪,适时自我调节。

  在新型冠状病毒流行和传播期间,我们关心、关注疫情,对疫情发展感到焦虑、害怕、甚至恐惧,这些心理活动来源于对自身和亲人安全的关心,以及对疫情发展的可能性无法判断,或者对自己的判断产生怀疑。但是,只要这些心理活动不严重影响你的生活和学习,都属于正常的心理反应。在疫情仍未得到控制的不确定情况下,无论我们是否生病,都可能会出现焦虑、紧张、不安、恐惧、内疚、自责、愤怒、羞耻、冷漠等情绪,这是非常正常的反应,也不要过度地在意。如果你有这些负面情绪,这都不是你的错,你可以通过自我对话、转移注意、积极暗示和感恩等方式,调节自己的不良情绪。

  四、巧释心情,享受亲密时光。

  病毒致病,不良情绪也致病。大家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不仅有助于提升自身免疫力,也能帮助身边的人稳定情绪、缓解焦虑。越是在特殊时期,越要努力保持心情平静、愉悦。目前由于防控疫情的大范围的感染,大家自觉在家不外出,宅在家里就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擅长做的事情。如,看电影或电视剧、读书、画画、练书法、办手抄报、下棋、室内锻炼等,也可以利用这个时间复习一下自己的课业、上网课等,享受与父母一起宅家,共同娱乐,一家乐融融团聚的美好时光。

  五、巧借媒介,积极寻求支持。

  在这个特殊时期,大家要学会使用手机、电脑、微信、qq等网络媒介,保持或主动与亲人、朋友、同学的线上联系,与家人、朋友和同学互诉心事,聊学业情况,聊日常琐事,不仅可增进亲密关系,还可获得及时的关心、帮助和支持,化解内心的担忧,同时也给予对方支持和关爱,增进联系与友谊。

  六、巧排作息,增强身心免疫。

  危机事件的发生确实会令人手忙脚乱,自乱阵脚,因此让生活作息维持规律,是处理危机的必要条件。大家要尽可能维持正常规律的生活作息制度,保持生活的稳定性和规律性,放松心情,既不整天无所事事,也不要过于劳累伤神。尽量保持和平时一样的作息和生活规律,合理安排学习时间,适当进行运动,努力做到生活自理,和父母一起做家务,做好身体健康状况的自我观察、自我照顾和自我负责,出现症状及时寻求帮助。

  疫情的肆虐,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灾难与痛苦,也让我们在珍爱生命,关注健康;学会独处,增进亲情;安全意识,责任担当;和谐生态,敬畏自然等方面有了更多的认识,我们要坚信不幸只是暂时的,一切总会好起来,在危机中成长,更加强大内心,愈发热爱生活。开学在即,莫让疫恐困扰着中小学生。让我们一起努力,用科学的防疫方式、稳定的情绪和健康的心态,积极面对,共克时艰。

  青少年心理的疏导方案4

  为贯彻落实“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进一步做好疫情防控期间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支持与服务工作,保障复学后全校学生的身心健康,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帮助我校学生缓解和调整因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引发的各类心理困扰,使得开学之后各项工作的有序、稳定进行。

  二、组织部门

  由党委学生工作部(学生工作处)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中心具体负责,各学院协助,共同开展工作。

  三、具体措施

  (一)各学院监控可能出现的个体、群体心理危机苗头,及时向学校疫情防控工作小组报告,由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中心提供专业的解决方案。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中心和各学院共同开展心理危机帮扶库重点关注学生回访工作,预防与处理学生中相关的心理问题,防范心理危机,分情况、及时进行干预。

  (三)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1、网络咨询: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中心利用QQ为返校学生提供一对一的线上咨询服务,或利用电子邮箱接收各类心理问题,为他们进行答疑解惑,尽可能减少疫情带来的恐慌、焦虑情绪。

  2、个体咨询:学生返校后。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中心恢复一对一的个体咨询服务,每次咨询需提前通过QQ或前往我校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中心进行预约,咨询时长为每次50分钟。

  (四)心理健康知识推送。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中心通过微信公众号推送“同心战疫”系列科普文章,关注疫情防控期师生的心理状况,针对疫情中可能出用现的焦虑、恐慌等情绪,提供有效的心理自我调适和常见心理问题应对的相关知识。

  (五)返校前一周和返校后一周召开线上主题班会。由各学院各班班主任引导学生评估自己的身心状态,明确复学之后生活与学习的目标,做好自我心理防护,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学习接纳自己的情绪,进行自我鼓励和肯定,坚定信心。

  (六)朋辈心理互助工作对于在疫情期间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早发现、早报告和早干预学生的心理危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各学院心理辅导员老师指导班级心理委员通过多种形式在班内开展朋辈互助活动。

  1、及时掌握班级同学的身心健康状况。充分发挥朋辈心理互助员的信息前哨作用,主动关注班级同学的心理状况,发现异常立刻报告学院老师或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中心老师,以及时进行帮扶和干预。

  2、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协助老师向同学们宣传疫情防控期疾病防控知识和心理防护知识,提供权威的.信息获取渠道,辅助学校做好抗疫信息的健康教育工作。

  3、开展心理互助工作。关心受疫情影响的同学的学习生活,主动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增强战胜疫情的信心。协助老师开展对受疫情影响严重同学的帮扶工作。

  四、学生返校后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及应对方法

  (一)根据疫情期间开通的心理援助热线接听情况,结合网络在线咨询服务梳理,了解到我校学生反映较多的心理问题如下:

  1、认知困惑:注意力不集中、过度关注疫情相关报道、反复思考疫情内容、过度在意身体变化等;

  2、负性情绪:紧张、焦虑、恐惧、急躁、抑郁、迷茫、愤怒、孤独、悲伤、内疚、自责等;

  3、行为异常:反复消毒、反复洗手、反复测量体温、不敢开窗通风、不敢出门等强迫行为和冲动、急躁、懒散、过量烟酒等不良适应行为;

  4、身体不适:失眠、多梦、胸闷、心慌、气短、茶饭不思、肠胃不适、肌肉紧张或无力等躯体反应;

  5、人际冲突:同学、舍友普遍处于负性情绪状态,容易产生人际冲突;

  6、出现疑似症:任何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似的症状都“自我诊断”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即使检查结果正常也不相信,惶惶不可终日。

  (二)针对上述问题,可采用一些简单的心理自助和疏导方法:

  1、规律生活作息,建立适宜边界。如果对生活日常难以集中注意力,对疫情相关的问题过度关注,会呈现出一定的注意狭窄状态。这种状态本身是人面对危险的求生反应,但如果长期持续会造成身心能量的耗竭,并伴随持续的不良情绪。因此要保证饮食和睡眠,规律生活作息,在日常生活和关注疫情之间建立适宜的边界,每天留出一小部分固定时间来,关注疫情,不让疫情带来的强烈体验,过度干扰我们的正常生活。

  2、正视疫情信息,保持理性客观。疫情期间铺天盖地的信息,会使人随之产生许多负性情绪,理性客观地认识疫情信息可以帮助稳定情绪。要对接收到的疫情信息进行分类比较:谣言和不实报道往往具有来源不明、信息碎片化、夸大威胁性等特点,给人带来负性情绪体验;正规媒体的报道则来源清晰、措辞严谨、客观中立,给人以稳定感。

  3、适度开展活动,合理宣泄情绪。在活动受限的情况下,安排一些可以让自己感觉平静、专注、愉悦或掌控的活动,如听音乐、看书、画画、工作等,让自己从负面的情绪体验中脱离出来。当觉察到自己产生负性情绪时,寻找合理的情绪宣泄途径,告诉自己产生负性情绪是疫情期间的正常反应,允许自己表达脆弱,可以通过写下自己的情绪体验、找人倾诉、大声唱歌、哭泣等方式宣泄自己的负性情绪。

  4、学会身心放松、主动营造安全感。通过网络学习呼吸放松、渐进式肌肉放松、想象放松、正念瑜伽等身心放松方法,或者通过按摩、泡澡、运动等方式,主动开展身心调适。无法预期的疫情风险会造成安全感的缺失,但可以通过积极关注环境中的安全信息来提升安全感,如:国家的有力应对、防控措施的有效隔绝、症状的有效控制等。另外还可以通过下载学习强国、喜马拉雅等音频,来构建心理安全感。

  5、保持人际交往,激发内在资源。家人和朋友的支持可以带给我们安全感,可每日与家人朋友打电话或者发微信,交流内容主要是相互支持、鼓励、传播积极信息,避免传播谣言、渲染威胁和传播负能量。面对困境时,可通过回顾自己以往面对困境时的经验,找到自己当时应对的方法和策略,以调动内在资源,提升应对能力,度过当前的难关。

  6、适时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如果心理问题难以自行调适,要主动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中心或专业机构求助,若出现严重心理问题建议去医院就诊。

  (三)如果无意中接触“新冠肺炎”疑似病人而被隔离后,可通过以下几点心理应对措施进行调适:

  1、运用冥想、调整呼吸等方法调整自己的焦虑;

  2、可以学习一些预防病毒感染的知识,增强自身免疫力,做好防护;

  3、运用网络和家人、老师及朋友进行沟通交流;

  4、利用14天自己独处的时间做平日想做而没能做的事,例如看书、看电视剧以及写作;

  5、静下来思考这场疫情给你带来的人生启迪,包括对待健康、家庭、生活等问题的启发;

  6、通过QQ线上咨询,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中心的专业老师求助,中心老师根据不同情况,分类进行干预及辅导。

  青少年心理的疏导方案5

  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席卷全国,各省中小学都延迟了开学。在党和国家的坚强领导和科学部署下,全国上下万众一心,全力抗疫。随着全国各地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我省中小学等积极筹备错峰开学。

  今年的寒假学生历经长达3个多月的居家煎熬,历经疫情的严峻考验,经历长达10周左右网课在线学习的挑战,学生、家长以及老师都望眼欲穿,期盼早日开学。随着开学时间的日益临近,老师和家长都有这样的顾虑,担心学校开学后孩子是否能够快速调整心态,尽快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

  一、心理疏导压力

  复学以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现学生的心理“复位”,是摆在所有学校和每一位教师面前的一件大事。那么,复学后,学校面临的心理疏导压力有哪些呢?

  1、很多学生一时不能适应紧张快节奏的学校生活。

  突如其来的新冠军肺炎疫情使学生们的假期一下子延长了两个多月,由于天天宅在家中,不少学生养成了晚睡懒起的生活习惯,线上学习9:00开始,每节课才20-30分钟,学习时间短,学习强度并不太大,相反休闲娱乐时间多。返校复学后,紧张的学习生活势必会打破学生假期养成的作息生活习惯,学生重新恢复适应紧张忙碌的学校学习生活节奏需要有一个自我调节适应的“心理缓冲期”,因此,不少学生开学初会对学校生活不太适应,出现诸多心理问题。

  2、不同学生对学校防疫工作产生截然不同的应对心态和行为。

  为了新冠肺炎防疫,学生久居家中,如今因为疫情好转复学,不少学生会对防疫工作产生麻痹思想,认为上学意味着疫情危机就不存在了,不必再大惊小怪,故而会对学校提出的严格的防疫措施产生抵触情绪,比如课后避着老师摘下口罩,课间又成群嬉戏,上学和放学路上近距离相伴而行,对老师的批评教育不上心,甚至会对抗;相反,有的学生在疫情期间因为亲眼目睹至亲或好友因得新冠肺炎重症去逝,由于经历生离死别的痛苦,看到学校同学老师个个佩戴口罩,看到校园浓郁的防疫宣传氛围,看到隔离室、晨检午检,会产生莫名的恐慌,严重者会食之无味,甚至失眠。

  3、面对越来越紧张的学习任务会产生学习焦虑心理。

  由于防疫期间学生只能线上学习,自觉的学生掌握新知比较扎实,而那些向来贪玩,学习成绩差、学习不够自觉的学生,加上家长忙于工作,无更多精力和时间辅导孩子学习,这些缺少自律性的孩子,一开学发现与班级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差距越来越大,会产生自卑心理。面对老师的提问、检查,面对日益频繁的测验和考试,内心会特别害怕,尤其是毕业班学生,面对升学竞争压力,更容易产生焦虑心理,从而出现头痛、紧张、出汗等现象,如果不加以心理辅导,还可能引发其它的身心疾病。

  二、相关建议

  如何帮助孩子建立“心理缓冲期”,有效避免复学后的“假期综合征”呢?

  1、家校协作,实现长假与复学的无缝对接

  复工复学,成年人尚且会出现一定程度的紧张、焦虑等情绪反应,更何况是未成年学生。由于受作息时间、学习强度、监管力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学生复学后出现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也是在所难免的。作为师长,要学会正确识别孩子的心理状态。对开学后具有明显超过现实情境意义的抗拒、焦虑、惊恐等反应,或者因开学而产生睡眠严重失调、食欲明显下降、注意力无法集中等反常行为的学生,老师和家长要相互协作,耐心与孩子沟通,不要过多责备,可通过适宜的专业心理干预改善孩子不良心理和情绪。

  积极的学校氛围、集体归属感、良好的同伴关系,以及集体学习中自我效能感的实现,都是居家学习中所不具备的。作为家长,可以鼓励孩子主动与老师、同学加强联系,与孩子一起回忆学校美好生活,增进孩子与学校之间的心理联结,帮助孩子树立返校后尽快融入集体生活的理性信念。

  开学前一两周,在老师的指导下,家长可及早帮孩子调整作息时间,让目前居家的孩子作息时间与返校复学后学校的作息时间相吻合,适度延长孩子学习时间,帮助孩子复习已学的功课,以便实现“超长假期”与“返校复学”的无缝对接。

  2、抓住疫情契机,开展生命意义专题教育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留给人们很多值得反思的东西。这次疫情,正是青少年学生人生意义辅导的大课堂,学校应抓住这次疫情教育契机,开学后,引导学生开展对疫情对人生意义的大讨论,让学生感悟思考生命的意义。

  亲历是最好的人生教材,这次全民抗疫之战,所有的中小学生都亲历其中,长久宅居家中,亲历了漫长的煎熬和等待,孩子们通过电视、手机等目睹了无数白衣天使、民警、防控人员和志愿者,冒着生命危险,奋战抗击新冠肺炎一线,成为最美“逆行者”,这一切深深感动着包括所有学生在内的国人。

  亲历这样史无前例的全民战疫,目睹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由于肆虐的病毒侵蚀像暴风雨摧残的花儿一样瞬间凋零,相信学生对生与死的体验定会刻骨铭心,开学后正是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人生意义的最佳教育时机。在人生意义辅导时,要与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养社会责任感紧密相连,要引导中小学生探索生命的本质,理解生命的价值,珍爱生命,更要引导他们弘扬大爱精神,发挥潜能,勤奋学习,热爱科学,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发挥自己独特的美丽光芒。

  3、营造积极心态,提升防疫抗疫的正能量

  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的迅速和疫情发展的不确定性,给广大中小学生带来了恐慌情绪。开学后,不少学生可能会掉以轻心,学校要引导中小学生以积极的心态继续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积极的心态对于提高自身的免疫力、增强对新型冠状病毒的抵抗力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情绪状态可以直接影响人体的免疫系统,积极乐观的心状,会提升免疫系统的能力;反之悲观消极的情绪,会导致免疫功能的下降。积极乐观的心态可以增强人的警惕性,做到主动自觉防护,阻断病毒的传播。

  开学后,我校要积极营生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以班级为单位大力开展重大疫情危机下心理调节活动主题班会,培养学生积极的心态,提升心理健康素养,增强防疫抗疫的正能量。

  比如结合抗疫人物故事,激发孩子内部学习动机。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涌现出了许许多多英雄人物,白衣战士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奋战一线,以“大爱大德大情怀”救死扶伤。学校要善于抓住这次疫情教育契机,给孩子讲一些抗疫工作中高精尖科技成果的运用,讲一些各行各业工作者夜以继日的奋斗故事,讲一些抗疫英雄的成长历程,激发孩子的爱国情、强国志,帮助他们正确树立远大理想,并以此激发持久的内部学习动机增强学习动力和自信心。

  4、因材施教,精准实施个体或团体辅导

  亲历了这次严峻的疫情,宅家二个多月,网络自学近两个月,有的学生可能会产生诸如紧张、焦虑、忧郁、恐惧、自卑、失眠、厌学等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因此,迫切需要精准分析,实施个性化的心理辅导。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心理辅导要针对不同年龄段存在不同心理问题的学生,开展针对性的精准辅导,共性问题可团体辅导,比如由于长达近两个月的网课小学生每节课才20分钟,学生已习惯了短课学习,一开学45分钟的长课学生学习可能不太习惯,后半节课或许会少了一份静心和恒心,此时不妨开展团体辅导——“防疫一线的最美坚守”,让学生多渠道搜集讲述诸如河北省正定县人民医院援鄂护理人员张敬、张丹丹、韦然然、史国媛,连续作战一个多月,圆满完成武昌方舱医院工作任务等,深入探究她们使命在肩,不惧艰险,勇挑重担的精神,学习她们长久的坚守。用榜样的力量激励学生克服困难,不断前行。

  对个别上课有“多动症”或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还应家访,探寻“病因”,开展有针对性的个别心理辅导,为其排忧解难,有时可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药物辅助治疗,促其健康成长。

  5、重点排摸,开展危机干预。

  开学后通过班会活动、课堂观察、谈话、问卷等全面了解学生的身心状况。特别对有亲人病故、亲朋好友感染新冠肺炎、曾密切接触确诊或疑似患者的学生(特别是湖北籍学生),如果发现有过度的恐惧和焦虑反应,或出现神经症、短暂精神病性障碍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等症状的学生,需要及时对其开展危机干预。做到早发现,早干预,耐心与孩子沟通,帮助其尽快摆脱困扰,克服心理障碍,恢复心理健康。

  复学后学生产生疲倦、食欲不振、记忆力减退、理解力下降、厌学、上课走神、头疼、情绪低落等现象不足为怪,这是孩子们普遍存在的对新学期的一种“畏难”情绪,在大多数学生身上会或多或少地表现出来。学校老师要正视学生开学存在的'不良情绪,多与孩子加强心灵沟通交流,通过课堂的趣味性、活动的多样性等尽快帮助孩子树立信心,消除假期后的失落感,从而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青少年心理的疏导方案6

  一、服务对象

  受疫情影响,产生不良心理与行为反应,急需情绪疏导和心理咨询援助的本市中小学师生及家长;重点援助帮扶集中隔离、居家隔离、异地隔离、线上教学的师生及家长,尤其是摸底排查出的重点关注对象。

  二、服务形式

  1、开通“xx市中小学疫情期间心理援助电子信箱”,对中小学师生及家长开展疫情防控、心理调适、居家指导等方面的知识宣传,对有特殊咨询需求的由心理教师与其一对一沟通,进行咨询疏导。

  邮箱地址:。通过邮箱来件咨询的请注明真实的身份和联系方式,心理服务团队严格保密相关信息。

  2、组建xx市教育系统疫情期间专职心理健康包联援助咨询团队,可在服务时间内通过电话沟通,为有心理需求的人员提供服务,联系方式见附图。

  3、xx区教育局有专门为学生提供公益服务的心理机构,xx区未成年人心理辅导站是面向全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部门,开通24小时服务热线xxxx——xxxxxxx,为学生在防控疫情与疫情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支持与帮助。

  三、服务说明

  (一)本心理援助服务按照志愿精神和心理咨询职业伦理规范,针对疫情防控期间因疫情产生的心理困扰或心理问题提供心理援助服务。其他心理问题不在本团队志愿服务范围。

  (二)心理援助是一项心理能量消耗很大的工作,为将宝贵的资源留给最有需要的人,请师生及家长在有实际需要的情况下使用,并尽量压缩时间。

  (三)如果心理老师没有及时回复您的信息,说明老师正在处理其他重要事情,请多理解并耐心等待。

  (四)如发现问题严重程度超出学校心理辅导范畴,需要专业心理咨询或精神卫生机构诊断、治疗的情形,本团队将提供转诊建议,进一步的诊疗由服务对象与专业心理咨询机构或精神卫生机构对接。

  四、工作要求

  (一)各班主任将本通知发给家长,确保每一位家长都接收到消息。

  (二)我校也开通了疫情期间心理援助热线,学院附中的“吴悠”老师将开展线上心理疏导,电话、短信或微信咨询请先表明真实身份和联系方式。

  (三)根据疫情发展变化状况,如确有必要,为提高咨询疏导效果,可按疫情防控要求开展线下现场心理援助帮扶服务。

  心理防“疫”,众志成城。让我们坚定信心、同舟共济打赢这场疫情防控战!

  青少年心理的疏导方案7

  一、指导思想

  根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开展上海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达标校和示范校评估工作的通知》的文件精神,围绕我校“培养方圆有致的幸福学子”的育人目标,致力将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校幸福课程深度融合,现制定本年度的心理健康工作计划如下:

  二、主要工作目标

  (一)以五月心理活动月为依托,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教育活动

  (1)开设心灵花园校本课程,开展系列团体辅导活动,包括团体游戏、心理影视剧欣赏、心理绘画等。

  (2)完善“心理委员”制度,发动心理委员的辐射作用,做好班级学生和心理老师之间的沟通桥梁,积极配合工作,保证心理活动月的有序开展。

  (3)继续面向六年级全体学生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本年度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拟开设生命教育,由《人字的支撑》、《风景在路上》、《红丝带的咏叹》、《无言的爱》,以及与初中生学习心理发展相关的最为重要的四个话题:动机、注意、记忆和应考策略。包括《学习这件事》、《注意你的注意》、《寻找记忆面包》、《轻松应考策略》。

  (4)实施九年级学生心理辅导系列活动,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本年度开始,我校将在九年级学生中,以一个学年为限,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水平、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指导学生的学科学习策略、疏导学生的考前压力等为目的,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心理辅导系列活动。

  (二)完善学校心理辅导室建设,做好学生心理咨询工作

  (1)定时开放心理咨询室,组织专职教师对有需要的学生定期进行心理辅导。

  (2)对来过心理咨询室的学生进行跟踪调查,建立心理档案。

  (3)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使用不同地方式帮助学生排解压力,如情绪宣泄室、心理沙盘室、心理绘画等。

  (4)更新“心理树洞信箱”,及时了解学生内心需求。告知每一位学生心理咨询室地地点和开放时间,以及“心理树洞信箱”的位置,第一时间给与回复。

  (三)重视培训,提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

  优秀的师资队伍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坚强支撑。为了进一步提升我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专业素养和业务水平,学校将积极创造各种机会送心理老师去研修相关专业课程。重视对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提升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和职业心理素养。借助班主任教研组的力量,根据需要,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题研讨活动;以践行“幸福课程”为主旨,以青年教师为中坚力量,尝试开展校级幸福课程,并于适当时机组织推广;组织班主任撰写心理教育案例等。由此,逐渐营造全员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氛围。

  (四)查漏补缺,继续扎实推进我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性工作

  按照创建嘉定区心理健康教育特色校的标准,结合我校的实际特点,我校将继续完善面向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如面向六年级学生开展每周1次的心理辅导活动课、面向六至八年级学生的心灵花园兴趣拓展课,根据学生需要开展的团辅活动课等。同时,重视个别辅导,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机制,开展心理委员培训和心理社团工作等。此外,还定期或不定期地为学生开展一些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如花季护航青春期心理讲座、考试压力管理讲座等。此外,依托学校橱窗,定期编辑心理小报,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普及活动;开展心理教育主题班会;利用学校微信公众号、QQ等网络平台给全校师生搭建沟通的桥梁;开展心理课题研究等等。发展学校心理辅导形式的多元化。

  (五)继续开展面向家长、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继续落实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以此为基础,开展面向家长、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家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

  (1)利用家长会,开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

  (2)拟开设家庭心理咨询热线和网络咨询服务,面向家长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3)健全家长学校,加强家庭心理教育指导工作;

  (4)积极探索家校共建良好心理健康教育氛围的长效机制。

  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方面:

  (1)开展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普及讲座;

  (2)组织全校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读书活动;

  (3)依托学校现有的资源,认真举办20xx年度心理健康教育月活动及相关的研究项目;

  (4)转变教师观念,努力营造全员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氛围。

  如上活动,即本年度的工作重点,我们将切实落实各项工作,以确保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上一层楼!

  青少年心理的疏导方案8

  一、工作目标

  通过强化政府领导,加强部门协作,提高服务能力,积极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尽可能地满足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求,增强家长和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意识。到2020年市区中小学校心理健康课程开课率、心理辅导室开设率、配备专兼职心理教师学校数和心理高危学生得到及时发现和介入干预达到80%以上,到2025年达到100%。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服务心理健康服务能力和心理危机干预水平显著提高,中小学生因为心理问题引发的极端事件明显减少。

  二、基本原则

  预防为主,以人为本。坚持以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为中心,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预防和减少个人极端案(事)件发生。

  党政领导,共同参与。强化党委、政府的领导责任,加强部门协调配合,促进社会、学校、家庭、个人共同参与。

  立足市情,循序渐进。结合实际,逐步建立健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注重短期实效和长远制度建设相结合。

  分类指导,规范发展。坚持提高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素养和关注特殊个体相结合,促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三、主要措施

  (一)完善组织机构。

  1.健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成立南宁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导委员会,主任由分管教育工作的副市长担任,副主任由市人民政府分管副秘书长和市教育局主要领导担任,成员由市教育局、市委政法委、市委宣传部、市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司法局、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市文广旅局、团市委、市妇联等单位组成,负责研究制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指导、协调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导委员会下设办公室,设在市教育局,办公室主任由市教育局分管副局长担任,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和日常管理等工作。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完善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联动机制,通过购买服务等形式引导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积极参与中小学心理健康服务,为贫困弱势群体和经历重大生活变故群体提供心理健康服务。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2.加强心理健康专业人才培养。有关部门要利用专业技术的优势,加强心理健康专业人员的培养和培训,鼓励医疗机构参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和治疗。加强学校专兼职心理教师的培养,特别是学生生涯规划方面的培训,并督促学校按照规定,配齐配好专职心理健康教师,设立专职心理教师岗位,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享受班主任同等待遇,引进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专业毕业并具备上岗资格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建立专兼职心理教师的职后培养体系,为其专业发展提供保障。根据自治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核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编制,在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核定的事业编制内统筹配备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专职人员,促进我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工作深入开展。各部门、各行业要把心理健康服务机构人员培训纳入继续教育内容,明确开展中小学心理教育岗位工作要求,加强规范管理,强化考核评估,确保中小学心理服务工作科学、有序开展。

  3.完善心理健康服务人才激励机制。加强心理健康服务岗位建设,完善心理健康服务人才激励机制,逐步将心理健康服务人才纳入专业技术岗位设置与管理体系,并根据行业特点分类制定人才激励和保障政策。要注重体现心理健康服务的技术劳动价值,增加心理健康服务的岗位吸引力。鼓励具有服务能力的组织和个人加入中小学心理健康志愿服务工作。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4.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把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服务列入重要工作内容。要督促各中小学校开齐开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推动全市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持续均衡发展。特殊教育机构要结合残疾学生身心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心理品质。对遭受欺凌、校园暴力、家庭暴力等中小学生,及时了解情况并提供心理创伤干预;对留守、流动儿童,提供必要心理辅导。

  5.强化家长心理健康服务。家庭教育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家庭是中小学生成长的主要环境,家庭的和睦与否、以及家长的品德修养、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等都会对学生心理健康有着直接或间接的重要影响。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尤其妇联要将家长的心理健康服务作为工作重点,依托妇女之家、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有资质的社会组织等,广泛开展家长心理健康服务,为有需要的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指导服务。

  (四)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

  6.建立心理危机综合服务体系。学校要主动与心理卫生专业机构建立对口帮扶协议,要将中小学生心理危机纳入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健全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热线服务、心理评估、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精神科治疗等衔接递进、密切合作的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服务模式。建立健全中小学生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体系,动员社区组织、患者家属参与居家患者管理服务,做好医学治疗与医院康复、社区康复和回校复学的有效衔接。

  7.建立健全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机制。成立市中小学心理治疗转介领导小组,建立心理治疗转介机制。指导中小学全面建立校园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对不同类别心理危机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干预措施,并逐步建立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流程,完善转介机制,积极整合医疗等其他社会资源,对心理高危学生采取积极有效的干预,做到问题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预防和减少自杀等极端行为的发生。

  (五)开展心理健康宣传。

  8.部门协作全面开展宣传。结合“世界精神卫生日”及心理健康相关主题活动等,广泛开展心理健康科普宣传,倡导“每个人是自己心理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引导家长和中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会调控情绪,有意识地营造积极心态。要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广泛传播自尊自信、乐观向上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意识,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科学、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有效消除社会歧视,营造良好的社会心理氛围。倡导中小学生科学认识心理行为问题和心理疾病,逐步消除学生对心理疾病的病耻感,引导心理异常中小学生积极寻求专业心理咨询,预防心理问题演变为心理疾病。

  四、任务分工

  (一)市教育局

  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和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建设,定期对中小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指导和检查。

  (二)市卫生健康委

  加强心理危机干预和援助队伍的系统化建设,利用医疗专业技术的优势,加强心理健康专业人员的培养和培训,配合教育部门对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人员开展心理健康服务技术培训和指导。

  (三)市委宣传部

  净化网络和媒体宣传环境,对学校周边小书店进行检查监督,打造有利于中小学生成长的社会环境。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良好的社会心理氛围。

  (四)市委编办

  根据自治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核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编制,配合市教育局为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配备专职人员,促进我市中小学心理健康辅导工作深入开展。

  (五)市委政法委

  开展学校周边环境整治,营造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氛围,减少负面心理影响。协调市公安局和市司法局实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六)市公安局

  对校园暴力和校园欺凌行为采取高压态势,对自恃年龄没有达到刑事犯罪标准而任意妄为的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七)市司法局

  对校园中小学生开展法律宣传教育服务及法律服务。

  (八)市人社局

  根据学校的编制,会同市教育局为学校配齐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引进机制和激励机制,提高中小学心理教育的服务水平。

  (九)市财政局

  根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经费纳入各有关部门的财政预算中统筹安排并加强监管。

  (十)市民政局

  在婚姻登记工作中开展必要的婚姻和谐和家庭教育方面的宣传和教育,积极开展婚姻家庭辅导服务。

  (十一)市文广旅局

  加强对学校周边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和娱乐场所的监管,依法查处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和娱乐场违规接纳未成年人的经营行为。

  (十二)团市委

  充分整合社会的力量,组织社会志愿者、青少年事务社工与学校、家庭、共同开展专题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高我市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十三)市妇联

  为有需要的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构建和谐的家庭亲子关系。

  (十四)各县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负责辖区内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一步完善各职能部门、各基层组织、各社会组织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为中小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服务,采用中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不断提升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素养水平。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建立健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研究出台相关政策、实施方案,把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服务、健全中小学心理服务体系作为健康南宁建设重要内容,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各相关部门要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健全完善各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各有关力量积极参与、家庭个人尽力尽责的工作格局。

  (二)明确责任分工。各部门各行业要高度重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按照本实施方案的要求,结合工作实际,制定出台本地区、本部门的实施方案,细化分工,确保目标有分解、任务有部署、措施有效果、投入有渠道,保障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各项工作科学、有序推进。

  (三)强化技术保障。卫健部门要发挥专业技术优势,为各部门各行各业提供心理健康服务技术培训和指导。教育部门要切实落实相关任务,大力引进专业人员,在中小学校大力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各社区要加大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力度,完善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成本核算制度与标准规范。要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进一步规范心理健康服务机构从业行为,不断提高全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四)落实经费保障。各级财政部门要根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经费纳入各有关部门的财政预算中统筹安排。各相关部门要加强经费使用的审计监督,确保经费使用规范、安全。

  (五)加强考核评估。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和责任单位要切实履行工作职责,每年定期组织开展考核评估,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青少年心理的疏导方案9

  一、指导思想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理论和方法技能,家校联动、班校联动,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向上向善的心理品质,为全体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幸福人生奠定基础。

  二、工作目标

  按照“一年见成效,两年上台阶,五年创一流”的总体要求,重点实施六大项目,形成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班主任—全体教职员工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网络,建立以发展性评价为核心、具有区域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实现全州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业化、系统化和规范化,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和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三、主要任务

  (一)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基地建设项目

  1.全面推进学校心理辅导室标准化建设。到2023年底,创建50个州级示范心理辅导室,乡镇中心小学以上的学校达到省级标准化心理辅导室建设标准,配齐心理测量软件、沙盘及团体辅导箱等三大基础设备,确保常态化使用。(责任单位:州教育局,各县市人民政府)

  2.加强州、县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建设。到2023年底,州级依托州精神卫生中心心理健康管理中心建立“恩施州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各县市联合当地心理健康资源全面建成“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开展区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培训、辅导转介等工作。(责任单位:州卫健委、州教育局,各县市人民政府)

  (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特色示范校创建项目

  3.创建恩施州心理健康教育特色示范校。树立一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典型,培育一批有较高心理健康教育办学特色和水平的中小学校。鼓励各中小学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学校特色文化建设中,形成“心育”特色文化。到2023年底,培育80所县级心理健康教育特色示范校,打造40个州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点学校。(责任单位:州教育局,各县市人民政府)

  4.举办心理健康教育特色活动。每年3月、9月为全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加强部门协作,广泛开展心理健康科普宣传,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延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坚持“互联网+心育”与传统模式相结合,在有关行业、部门的微信公众号等平台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专栏,加强宣传普及。(责任单位:州教育局、州卫健委、州文旅局、州委宣传部、州委网信办、州广播电视台、恩施日报社,各县市人民政府)

  5.建立家校联动、社会协作的工作机制。整合多方资源,积极开展家庭教育和亲子辅导工作,促进亲子关系和谐发展。将心理健康知识宣教列为各级家长会、家长课堂的常规议题和必修内容,提高家长预防、识别子女心理行为问题的能力。拓宽心理健康教育渠道,完善街道社区、公共文化机构、公益团体、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等多方联动机制,引导其积极参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责任单位:州教育局、州卫健委、州文明办、州文旅局、州民政局、州妇联、团州委,各县市人民政府)

  (三)实施教师队伍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提升项目

  6.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配备与激励机制。州、县市教研机构必须配备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每所中小学至少配备1名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招录教师时优先录用心理学专业教师,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1000(不足1000人按1000人计)的比例配齐专职教师,其编制从学校总编制中统筹解决。到2023年底,全州中小学均按标准配齐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形成以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为支撑,班主任和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为骨干,全体教职员工和家长为成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学校心理辅导室负责人可享受学校中层干部待遇。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一般不兼任其他学科课程,每年至少参加3次县级以上教研、培训或交流活动,其专业技术职务纳入职称评聘系列,享受班主任同等待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承担的心理咨询或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通过补贴课时计入个人教学工作量,由学校按实际情况统筹核定。州、县市定期通报表扬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个人。(责任单位:州教育局、州人社局、州财政局、州委编办,各县市人民政府)

  7.开展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资格全员培训。实行线上线下相结合,对全体教师分层分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培训,建立与岗位相适应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格制度。到2023年底,80%以上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资格达到C级,90%以上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班主任及学校领导班子、中层干部达到B级,100名以上骨干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优秀班主任达到A级。全州组建起一支积极性高、专业性强的心理健康教育志愿者队伍。(责任单位:州教育局、州卫健委、州人社局,在恩高校)

  8.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教研方式。加强恩施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委员会和教学指导委员会建设,各县市分别建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研组,各学校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教研组。探索“大教研(集体)+小教研(分学段)+微教研(协作体)+青蓝教研(名师结对培养)”等形式,建立系统的教研和培训体系。定期组织心理健康教育交流展示活动,设立“心理健康教育名师工作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成长工作坊(沙龙、读书会),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带头人及名师队伍培养,提升教育教学、咨询辅导和科研课题研究能力。争取到2023年,培养州级心理健康教育名师5至10名,县级骨干教师、名师50至80名。(责任单位:州教育局、州卫健委,在恩高校)

  9.启动心理健康教育素养提升计划。以心理健康教育基础知识、学习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儿童青少年常见心理健康问题识别及应对知识等为主要内容,在新教师上岗培训、校本培训、师德培训、班主任论坛中,向学科教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理念和模式。在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培训中增加心理健康教育专题,明确分管校长职责,开设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专题校长论坛或培训。(责任单位:州教育局、州卫健委,在恩高校)

  (四)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建设项目

  10.优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课表。开齐开足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充分利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系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并纳入学校课程设置计划。义务教育阶段按照每两周1课时进行安排,高中阶段按照每周2课时的总量统筹安排,做到学生有教材,教师有教案、课件,学期有评价。心理健康教育课应以活动为主,可以采用团体辅导、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戏剧、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开展,防止学科化倾向。幼儿园可以根据实际,结合活动角、活动课、阳光运动等活动,有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幼儿健全人格和良好心态的形成。(责任单位:州教育局)

  11.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体系。在中小学生中分层次开展珍爱生命、积极适应、青春健康、情绪管理、自我悦纳、沟通合作、心理复原、自主学习、创新实践、生涯规划、反校园欺凌等心理素质技能的主题培育课程。开发建设一批优质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资源,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群。学校探索“心育微课堂”“心育微讲座”等多种形式,建立由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由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班会课”、面向家长开设“青春健康亲子辅导课”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体系。(责任单位:州教育局、州卫健委、州妇联、团州委)

  12.积极探索学习心理辅导。以学习心理辅导为抓手,探索非智力因素在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方面的有效途径,推进轻负高质教育。在学科教学、班团队活动、社团活动、综合实践活动中加大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力度。(责任单位:州教育局)

  13.加强学生生涯规划专题教育。在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背景下,探索心理健康教育与生涯发展教育的深度整合,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生涯发展指导中的优势,开发适合学生发展、符合学生需要的生涯规划指导课程。(责任单位:州教育局,在恩高校)

  (五)实施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建设项目

  14.建立班校联动早期预防学生心理问题工作机制。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为契机,以班级“生命教育”“欺凌—安抚”等系列主题心理课为核心,在学生中开展生命、生存、生活教育,培养学生珍爱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意识,提升积极心理品质,增强学生心理危机求助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班级设立心理健康教育课代表,发现学生中有苗头性的明显异常现象及时向班主任报告,充分发挥学校团组织、少先队、学生会、班委会等各级学生组织的自主管理和服务功能,形成纵横交叉、条块结合、全面覆盖的早期预防体系,有效防控学生心理危机问题造成的极端事件。(责任单位:州教育局、州卫健委、州公安局、团州委)

  15.加强学生心理问题早期预警工作。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和建档制度、重点人群心理筛查制度、心理问题报告并持续关注制度及相关保密制度,有效预防可能出现的心理危机事件。遵循心理测量的专业要求,谨慎科学地使用量表或其他测试手段,不得简单地凭借量表测试结果下结论。(责任单位:州教育局、州卫健委)

  16.完善区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依托专业机构加强心理危机干预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班级、学校、医疗机构、部门联动的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机制,做好预防教育、早期预警、危机干预、后期跟踪、制度建设等基础性工作。建立对危机干预对象的支持系统、监护系统、救助系统等。(责任单位:州卫健委、州教育局、州民政局、州红十字会)

  17.探索医教结合的心理危机干预及转介系统。建立医教专业人员、社会志愿者共同参与的心理危机干预系统。探索建立教育、医疗卫生部门、社会安全管理部门协同运作的心理危机干预系统,畅通危机干预转介的绿色通道。(责任单位:州卫健委、州教育局、州公安局、州民政局、州红十字会)

  18.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测评工作。在教师招聘中增加对教师职业匹配性的心理测试,在日常工作中重视对教师心理健康的关注和维护,预防和减少师源性心理问题。(责任单位:州教育局、州卫健委、州人社局)

  (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平台建设项目

  19.运用信息化手段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学校心理辅导室合理配备电子心理档案管理软件和心理测评软件,有效运用网络、新媒体等信息化手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积极与高校、科研院所、心理研究机构等合作,通过课题研究、购买服务等方式,试点开展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监测工作。(责任单位:州教育局、州卫健委、州财政局,在恩高校,各县市人民政府)

  20.建设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管理平台。依托“恩施州智慧教育大数据平台”,建立区域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状况数据库,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和干预、转介、家校共育等工作,有效提升心理筛查及预警的工作效率。整合各级各类信息资源,多渠道开发建设包括文本、课件、图像、音像等在内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资源库,建成一批心理健康教育示范课和精品课,汇编心理健康教育优秀论文及案例集。(责任单位:州教育局、州卫健委、州财政局,在恩高校)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州人民政府成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恩施州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护航工程实施。各县市人民政府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门机构,明确职责、理顺关系,加强统筹规划、督导评价。各级教育部门牵头抓总,加强组织协调,会同相关部门齐抓共管,落实各项工作任务。各级各类学校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主体,要建立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组织机构,建好用好学校心理辅导室,配齐配强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二)保障经费投入。州、县市人民政府应根据工作实际,做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资金保障工作,并加强资金使用绩效评价。鼓励各种社会资源支持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合理分配经费使用比例,优先用于心理健康教育硬软件建设、资源应用和师资培训等方面,切实加强项目管理和经费监管。

  (三)强化督导检查。各县市要制定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配套政策措施,将实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护航工程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等情况纳入教育目标督导考核内容,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编制管理与职称评聘办法,强化心理健康教育档案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州政府教育督导室组织开展专项督导评估。

  青少年心理的疏导方案10

  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全市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市教育局《关于整体构建基于新教育实验中小学一体化德育体系的指导意见》《普通中小学德育常规要求(修订)》等政策文件精神,根据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和省教育厅《陕西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方案》以及榆林市教育局关于印发《榆林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全国全省全市教育大会精神,坚持立德树人,坚持“五育并举”,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目标,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适应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心理发展需要,注重实践性与实效性,以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为主导,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

  二、工作目标

  通过健全中小学(含职业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体制机制,打造科学化、专业化、稳定的中小学心理健康师资队伍,构建家校协同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积极拓展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不断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全面提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20xx年起,全县乡镇中心校以上学校均需建成学生发展中心,全县所有中小学应配备至少一名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力争到2025年,学生规模1000人以上的中小学校均配备至少一名专职心理健康教师。

  三、重点任务

  (一)加强心理辅导室建设。严格按照教育部《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指南》的要求建设心理辅导室。心理辅导室应在心理健康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建设,可选择亲切、生动、贴近学生心理、易于学生接受的名称,按文件要求保证软硬件设施的配置。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结合实际情况拓展功能区域,实施心理健康测评、个体心理咨询与团体辅导等职能。

  (二)加强学生发展中心建设。健全完善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对学生理想、心理、学业等多方面的指导。重点包括学业指导、升学指导、生涯指导、生活指导、健康促进、思想指导和心理辅导等。通过发展指导,帮助学生发现并发展自己的特长,培养学习兴趣,强化自我发展意识,树立远大理想,实现人生价值。乡镇中心校以上学校均建成学生发展中心。

  (三)打造专业化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各学校要深刻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业性,注重提升心理健康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确保心理健康教师具备心理辅导心理教育工作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20xx年起,新聘用的心理健康专职教师原则上应持有心理健康学科的教师资格证,其中中学心理健康专职教师须具备心理学相关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教育背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20xx年起,各学校要统筹公用经费,将心理健康教师培训纳入教师培训计划,专、兼职教师每年分别接受至少30个和12个学时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探索组建县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团队,定期开展校际观摩指导活动,逐步缩小城乡、校际工作差距。持续举办班主任技能大赛,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比赛内容,引领和促进班主任专业成长。

  (四)构建家校协同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各学校要结合《米脂县以爱育爱家校共育实施方案》,充分利用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家校活动及家校网络互动平台等渠道,指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孩子心理发展的特点、规律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家校合作共同解决孩子发展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引导家长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加强亲子沟通,自觉构建积极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落实家长课程标准,20xx年起,每个学校每学期至少开展1次面向全体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或专题讲座,定期提供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资料,鼓励和引导家长学习。

  (五)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创建工作。按照省教育厅《关于开展陕西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创建工作的通知》要求,省上今年开展第二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创建工作,市上同步开展市级创建活动,县教体局也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创建工作,各学校要对照省教育厅《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标准(试行)》,结合实际,制定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创建工作方案。教体局将强化督导指导,积极培树典型,切实提高创建效果。并对标对表,以创带建,示范带动全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四、实施途径

  (一)开足开好心理健康教育课。落实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和国家课程中心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内容,统筹利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系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借助下载、摄制适合学校和学生实际的视频素材,逐步构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资源库,确保每班每两周至少完成1个课时的教学任务。心理健康教育课要以活动为主,杜绝学科化倾向,要注重引导学生心理、人格积极健康发展,最大程度地预防学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

  (二)注重学科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中小学全体教师都应自觉地在学科教学中遵循心理发展基本规律,将适合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机渗透到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在常规教学中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相关理论、方法和技术,将学科知识的传播与心理品质的培养有机结合,实现学科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班主任要在班会课和班级日常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在学生教育中运用心理学知识,能够主持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课。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班团队活动、校园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有机结合,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多种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三)开展规范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各中小学要建立和完善包含学生基本情况、家庭情况、心理状况、测评结果、辅导记录等为内容的心理健康档案,并在严格保密的情况下保存。心理健康专兼职教师应根据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有针对性地利用个体心理辅导与咨询、团体心理辅导等干预手段,减少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20xx年起,各中小学要“一校一案”建立学生心理辅导与危机干预机制。学校要明确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流程,心理健康教师要树立危机干预意识,及时发现危机事件,快速启动心理危机紧急预案,并及时告知学生班主任、家长及相关负责人,预防自伤、他伤等极端事件发生。学校心理辅导室应与相关心理诊治部门建立畅通、快速的转介渠道,对个别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或发现其他需要转介的情况,能够识别并及时转介到相关心理诊治部门。转介过程记录详实,并建立跟踪反馈制度。

  (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各中小学要积极申报各级规划课题,提升研究层次,并尽快形成有推广价值的研究成果。重点加强“心理危机预防机制”的研究,严格落实“五早”,即“早发现、早报告、早研判、早预防、早控制”,力争将学生心理危机消除在萌芽状态。坚持危机即契机、问题即课题,鼓励教师对学困生、有心理问题倾向的学生进行“一人一案”研究,培养教师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开展系列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各中小学要通过报告、论坛、讲座、广播影视、宣传栏、自媒体等形式,在广大学生中普及基本的心理健康常识和伦理道德知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成熟的心理观念,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各中小学要精心组织,涌跃参加省教育厅组织开展的全省中小学“阳光心灵”心理健康大展演活动。

  五、实施步骤

  (一)启动实施阶段(20xx年3月—20xx年8月)。各学校制定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案、工作细则,建立完善心理咨询室、学生发展中心,选聘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开展相关活动。

  (二)发展完善阶段(20xx年9月2024年12月)。心理咨询室、学生发展中心建设达标,专兼职教师配备达标,各项工作任务达标,广大师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普遍提升。

  (三)总结提升阶段(2025年1月—2025年12月)。总结工作经验,完善体制机制,培树先进典型,推广典型案例,建立长效机制。

  六、实施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学校要建立学校、班级二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和管理组织机构,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列入年度工作计划,切实加强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各中小学要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责任部门,制定规章制度,逐步建立起以专职心理健康教师为核心,以班主任和兼职心理健康教师为骨干,全体教职员工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探索建立学校与社区(街镇)的心理健康服务合作机制,提升区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

  (二)落实经费保障。各中小学要统筹公用经费资金,保障心理健康教育的日常开支,着重保证心理辅导室、学生发展中心的建设、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和班主任培训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费用,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正常、有效开展。

  (三)保障教师待遇。健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职务评聘办法,制订完善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评价标准,落实好心理健康教师职务评聘工作。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活动和心理辅导要计入工作量。将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列入德育学科带头人和教学名师评选系列,心理健康教师享受班主任同等待遇。

  (四)完善监督管理。教体局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量化考核指标体系,定期开展督导检查,对未按要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学校给予通报、督促整改和复查。对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较好的学校在评优树模方面给予适当的倾斜。

  青少年心理的疏导方案11

  一、指导思想

  坚持立德树人、以人为本,突出问题导向,完善政策措施,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科学有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做到内容科学、流程规范、队伍专业,培育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和良好品德,培养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目标任务

  总目标: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充分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学生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

  主要任务:以发展性教育为主,预防性教育为辅,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少数有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

  三、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以心理教育理论为基础,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与规律,采用科学的方法,实施有针对性、实效性的心理健康教育。

  2.普及性原则。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主要对象为全体学生。

  3.发展性原则。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在于增强适应能力、优化心理素质、开发潜能,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4.主体性原则。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引导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做自我发展的主人。

  5.预防性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能了解有关心理健康常识,培养自我心理调节能力,避免和减少心理问题的产生,对个别严重心理问题能及时甄别和转介。

  四、主要内容

  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以及初步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其重点是学会学习、人际交往、生涯规划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常识。

  小学阶段低年级:帮助学生适应新的环境、新的集体、新的学习生活和感受学习知识的乐趣;乐与老师、同学交往,在谦让、友善的交往中体验友情。

  小学阶段中、高年级:帮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品尝解决困难的快乐,调整学习心态,提高学习兴趣与自信心,正确对待自己的学习成绩,克服厌学心理,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培养面临毕业升学的进取态度;培养集体意识,在班级活动中,善于与更多的同学交往,养成开朗、合群、乐学、自立的健康人格,培养自主、自动参与活动的能力。

  初中阶段:帮助学生适应中学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要求,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发展学习能力,学会科学用脑,改善学习方法;把握升学选择的方向;了解自己,克服青春期的烦恼,逐步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抑制自己的冲动行为;加强自我认识,客观地评价自己,积极与同学、老师和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逐步适应生活和社会的各种变化,培养对挫折的耐受能力。

  高中阶段:帮助学生适应高中学习环境,发展创造性思维,开发学习的潜能,在克服困难取得成绩的学习生活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在了解自己的能力、特长、兴趣和社会就业条件的基础上,确立自己的职业志向,进行职业的选择和准备;正确认识自己的人际关系状况,正确对待与异性的交往,建立对他人积极的情感反应和体验。提高承受挫折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五、主要举措

  (一)创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

  1.强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

  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课程,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各学校统筹利用班团队课、综合实践课、地方课程或学校课程,确保每个班级每两周开设1课时心理健康教育课。课程开展应遵循各年龄段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内容主要有人际交往、情绪调节、亲子关系、学习解压、生涯规划、生命教育、挫折教育等,形式主要有团体辅导、心理训练、情境设计、问题辨析、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情景剧、专题讲座等。

  2.规范心理辅导场所建设。

  全面加强心理辅导室场所建设,力争实现心理辅导室全覆盖。到2022年底,在校学生1000人左右的中小学校和所有乡镇中心学校全面建成心理辅导室,建立健全值班、预约、辅导、回信、档案建设及移交等管理制度,确保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5小时;对办学规模较小的学校,可加强校际联系,成立片区心理辅导中心或通过走教支教等方式予以保障。

  3.丰富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建设。

  加强学校心理辅导室与阳光服务中心、家长学校等平台融合,创造条件开通24小时阳光心理援助热线、网络预约专线和咨询邮箱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心理疏导途径,做好常态化心理咨询服务(或购买社会机构的服务)。到2024年,分别在高中、初中、小学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名师工作室”3个,充分利用基础教育资源等网络平台进行学习,同时开发具有楼区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精品课、优秀心理辅导案例,推进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

  合理配齐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队伍。到2022年底,按师生比不低于1: 1000配齐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办学规模较小的学校,可通过明确专人负责、教师走教支教、学校对口支援等多种方式配备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区教育局择优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并选配一定数量兼职教研员。配足心理健康教育志愿者队伍。充分发挥岳阳楼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名师工作室、岳阳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协会等组织的作用,鼓励学生、家长、社会工作者加入心理健康教育志愿者队伍,鼓励学校在优秀学生干部中选拔心理委员,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公益活动汇集力量。

  5.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建设。

  ①建立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依托相关专业机构,严格落实心理伦理规范,牵头负责组织区域内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普查和心理危机排查工作,每年面向小学高年级、初中、高中开展一次心理健康测评,指导学校科学运用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结果,推动建立“一生一案”的心理成长档案。全面建立“班级、年级、学校”三级预警体系,建立学生心理危机个案分析报告制度和专家会诊制度,实现对有高危心理危机学生的心理状况变化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坚决防范因心理危机引发的自残自杀等极端事件的发生。

  ②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服务机制。建立完善社会心理服务机构行业标准,加强对社会心理服务机构的管理规范和评估监督,规范面向中小学生开展的心理咨询服务。任何单位、组织与个人以中小学生为对象集中开展心理健康测评及调研,需事先向教育局备案,依法依规进行。鼓励各类心理科研机构、学术团体等发挥专业优势,打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支持系统。联合宣传、卫生健康等部门,推动学校、媒体、精神卫生机构向大众普及精神卫生常识,树立“身心同健康”意识,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加强医教结合,建立完善沟通联动机制,畅通心理障碍学生医疗转介通道,做好精神康复期与后期复学的有效衔接。

  ③健全心理健康教育考核评价机制。支持心理健康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师表彰奖励和职称评聘,积极落实中小学专职心理健康教师享受本校班主任同等待遇政策,计班主任工作年限。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参照学校实际实行。积极探索心理健康教师工作评价机制,将心理健康教学、个体与团体心理辅导、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等工作纳入教学考核评价、职称评聘的成果认定或学术性评价内容。

  6.充分利用家庭的教育力量。

  家长的心理行为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心理状况,家长的日常教育对学生也具有特殊的作用。因此,学校要注意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等途径,向家长宣传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利用家长的力量,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意志品质的培养。

  (二)优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途径

  1.拓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形式。

  ①开展多学科融合教育活动。坚持“五育并举”,加强体育、艺术、劳动等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引导学生个性发展、全面发展,有效缓解学生学习压力、释放负面情绪。

  ②开展多途径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各类网络平台及心理小报等载体,定期开展线上心理健康公益讲座、沙龙研讨等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朋辈互助、开阔视野,持续向家长、学生、社会大众宣传普及科学的心理健康知识。积极发挥公众号、小程序等新媒体平台作用,发挥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各类社团等正面引导作用,积极开展同伴教育和互助,增强同伴支持,增加积极体验,提升心理健康素养。

  ③开展多主题心理团体活动。以“5·25心理健康日”“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10·10世界精神卫生日”以及新生入学、开学、毕业、升学、考试前后等重要时间节点和影响心理健康重大事件发生时段,充分利用班团队活动、校园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以及课后服务社团活动、讲座、宣传栏、黑板报等多种形式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每校一年有四次以上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④拓展多方位社会心理服务。充分利用楼区资源优势,普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健康促进工作。依托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立心理辅导室或社会工作站,提供公益性学生心理疏导和家庭教育指导。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要提供心理咨询、团体辅导、公益讲座等。积极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文体娱乐活动和心理素质拓展活动。以留守儿童、残疾儿童等为重点对象,提升心理健康服务能力。

  ⑤密切联系家长共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要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了解和掌握孩子成长的特点、规律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加强亲子沟通,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以积极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影响孩子。同时,学校要为家长提供促进孩子发展的指导意见,协助他们共同解决孩子在发展过程中的心理行为问题。

  2.健全教师心理健康教师培训体系。

  ①规范心理健康教师专业资质。各学校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原则上应具有心理学或相关专业本科学历,支持具有相关学历但不具有专业资质的教师参加市级及以上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岗位能力培训,取得相应资质后上岗。

  ②加强心理健康教师职后提升。建立全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轮训制度,以三年为一周期开展全员培训。心理健康教师每年接受不低于40学时的专业培训,或参加至少2次省级以上主管部门及二级以上心理学专业学术团体召开的学术会议。班主任等思政骨干教师每年参加不低于10学时的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培训。分期分批推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和骨干教师参加国家级、省级、市级培训。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校长、班主任(辅导员)、教学管理干部(思政工作干部)、学科教师(专业教师)、团干部及少先队辅导员等业务培训的必修内容,实现教师培训全覆盖。

  ③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全员育人。各学校逐步建立和完善校长领导,分管副校长负责,以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全体班主任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落实全体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职责,各学科教学目标要包含学生心理成长目标。充分调动班主任以及其他任课老师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中小学校要结合全员导师制建设,提高全体教师的心理辅导能力和家校沟通能力。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科研工作。

  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依托教研,定期开展全区范围的心理健康教育科研活动或心理教师专业能力竞赛,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专业支撑。成立学校或区域心理健康教育教研组,探索建立跨学校、跨学段集体备课制度,定期组织开展教研活动,开发系列的适合楼区学情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每年立项一批心理健康教育科研课题,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科研项目及工作坊培训成果转化。

  (三)强化心理健康教育条件保障

  1.完善组织机制。各学校要成立校长负责的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德育、思政教育和文明校园创建工作体系,确保有计划、有队伍、有制度、有专用室场、有活动记录。

  2.加强经费保障。各中小学将心理健康工作所需经费纳入学校年度预算,按年生均10元的基准定额单列经费,同时积极探索社会公益组织参与和帮助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机制与措施。

  3.强化督导考核。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评价体系,纳入对各学校年度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见附件)。加大对心理高危学生、极端事件较多的重点区域和重点学校的监控力度,建立定期督查机制,落实通报、整改制度。

  4.加强宣传引导。各学校要以特定时间节点为契机,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利用岳阳少年说等媒介,传播心理健康知识,加强心理宣传教育。强化新闻机构社会责任,建立严格的内容审查制度,坚持正面宣传引导,规范心理危机事件新闻报道,避免误导社会舆论和教育观念,对青少年学生造成不良影响。

【青少年心理的疏导方案】相关文章:

青少年心理疏导活动方案(精选20篇)07-08

妇女心理疏导方案12-03

员工心理疏导方案12-04

学校心理疏导方案12-04

心理疏导解决方案12-02

心理疏导实施方案12-03

心理疏导工作方案12-06

一对一青少年心理疏导方案(通用12篇)12-01

职工心理疏导方案(精选30篇)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