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高危学生干预方案

时间:2024-12-13 11:10:25 俊豪 方案 我要投稿

心理高危学生干预方案范文(通用20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有效开展,通常需要预先制定一份完整的方案,方案可以对一个行动明确一个大概的方向。怎样写方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心理高危学生干预方案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心理高危学生干预方案范文(通用20篇)

  心理高危学生干预方案 1

  一、指导思想

  我校的心理健康,将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建设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为指导,以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机构和工作机制为保障,以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发展为目标,紧密结合新课程改革精神,不断加强学校心理健康,努力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二、工作目的

  1、面向全体学生,立足于学生发展性、预防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做到预防、疏导为主,干预、治疗为辅。加强每月最后一周心理健康班会课的指导与研究工作。

  2、密切与班主任的联系,更好地与学校有机结合。

  3、发挥班级心理委员的作用,并对他们进行培训。

  4、认真细致地做好个别咨询辅导工作,力求在个案上有所突破。

  三、具体工作

  1、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工作

  心理咨询是心理咨询室的主要工作之一,我们积极开展针对学生和老师的个体咨询和针对学生的团体咨询。做好学生的个别辅导工作,为来访的学生提供咨询,对学生在成长,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给予指导,帮助他们排解心理困扰,对于个别有严重和心理疾病的学生,应及时识别并转介到专业诊治部门。每周一到周五咨询室有咨询老师值班,每天咨询室开放2小时。开放时间为:中午13:00到14:00,下午16:00到17:00。

  2、加强每月最后一周的心理班会活动课

  每月最后一周的心理班会活动课是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大特色,是针对全体学生进行的心理健康。本学期要让心理班会成为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发展的主阵地。根据低、中、高不同年段学生的特点开展系列性、主题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活动。

  3、针对师生心理发展的需要积极开展心理讲座

  4、做好班级心理委员培训工作

  班级心理委员教育是我校针对学生的发展实际,实施的'一项创新性的心理教育工作,旨在在班级中普及心理科学,促进班级心理卫生工作的开展。心理咨询室对各班心理委员进行不定期的心理培训。

  5、积极做好一年级新生心理健康档案工作

  针对一年级新生,积极作好新生心理健康档案工作,通过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有利于教师或班主任迅速找出一些特殊适应困难的学生问题,依据学生的心理进行辅导,从而提高教育与辅导的效率,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同时有利于预防学生的心理疾病,贯彻防重于治的方针,体现发展性指导的原则,且可以形成学校,家庭的教育合力,帮助学生家长了解其孩子的心理特点,及时发现其存在的心理困扰。

  6、营造积极、健康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积极利用校园广播,网络,板报,宣传栏等形式,广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从而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和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心理高危学生干预方案 2

  一、指导思想

  以市教委《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为指导,加强对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针对在校中学生大多独生子女,缺乏独立生活能力,缺乏独立生活能力,缺乏坚强意志品质,缺乏团结协作精神,缺乏承受挫折能力的特点,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增强调控自己,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具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二、主要任务

  1、培养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具有自我调控能力。

  2、对少数有心理困惑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有效心理辅导,尽快摆脱困扰,调节自我,增强自己发展能力。

  三、工作安排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管理,校长挂帅,德育主任具体负责实施,建立以班主任和共青团、政治课教师为主体,以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

  2、加强对教师的学习和培训,以班主任、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主,重点学习《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意见》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中学生心理健康咨询》等心理理论知识。

  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教科研,研究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的办法和途径。

  4、设立心理咨询信箱,及时广泛的做好不同心理疾患的学生思想工作。

  5、开展学生心理调查,每学期二次问卷调查,掌握学生心理状况及动态。

  6、心理健康教育课要上课表,进课堂。

  7、开展心理健康活动课,每学期五课时,做到有计划,有教案。

  8、继续与心理教研室联系,发现有严重疾患者,送去咨询。

  9、追踪调查在校生中接受过咨询学生,看其在心里、人际交往、学习等方面的变化,及时总结经验教训。

  四、特别提示

  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新开设一门课,重在融入学科教学及学校教育活动和班主任工作中。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做到三个避免:避免学科化倾向,避免医疗化倾向、避免少数化倾向。

  心理高危学生干预方案 3

  生活中灾难、暴力、事故、意外等创伤性事件时有发生,侵害人们的心灵,造成不良后果。在学校,学生面对学习压力、亲子关系、环境适应、人际关系等诸多问题,而青春期的躁动和感性使他们处理问题容易极端化。因此,心理危机干预迫切而重要。针对高危人群的心理社会干预能够防止或减轻创伤后的不良心理反应,避免心理痛苦的长期化和复杂化乃至极端化,促进创伤性事件的适应和心理康复。这不仅是对每一个学生的人文关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现实诉求。为此,擢英中学特制定针对本校师生的心理危机干预应急方案,以期尽最大努力帮助师生解决所面临的心理困境,促进师生的身心健康。

  一、具体目的

  1、通过心理健康课及怡心小报进行心理危机教育和宣传,加强学生对危机的了解与认知,提高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为应对危机做好准备。

  2、通过心理咨询等支持性干预,协助处于危机中的学生把握现状,重新认识危机事件,尽快恢复心理平衡,顺利度过危机,并掌握有效的危机应对策略。

  3、通过提供适时的介入帮助防止自伤、自杀或攻击行为等过激行为。

  4、通过构建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做到心理困扰早期预防、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应对,减少和尽量避免危机对学校正常工作的影响。

  5、通过积极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为学生成长营造健康氛围,努力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优化心理品质。

  二、干预原则

  1、预防为主;

  2、及时预警;

  3、协调有序;

  4、反馈追踪。

  三、组织指挥体系

  1、领导机构(校处理突发事件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2、心理危机干预救援小组

  班主任、心理老师、校医、校保安人员、司机、全体教师等。

  四、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分工

  1、主管领导全面组织协调指挥。

  2、班主任了解信息、通知家长、稳定班级。

  3、心理老师现场疏导、干预,避免极端心理行为。

  4、校医现场处理可能的躯体病患及伤害。

  5、校保安人员维持秩序。

  6、司机保证交通。

  7、学校其他教师辅助开展工作。

  8、干预结束后观察和随访。

  五、干预对象

  心理危机干预的对象是我校在读的存在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具体包括:

  1、重大心理危机事件(Ⅰ级)

  发生自杀或自杀未遂事件;精神病人处于急性发作期;自伤或伤人行为正在发生。

  2、较大心理危机事件(Ⅱ级)

  (1)生活学习中遭遇突然打击,如家庭发生重大变故(亲人死亡;父母的离异;家庭暴力等)、遭遇性危机(性伤害;性暴力;意外怀孕等)、受到意外刺激(自然灾害;校园暴力;车祸等其他突发事件),并伴有强烈的.情绪和行为反应。

  (2)患有严重心理疾病,并已经专家确诊的学生,如患有抑郁症、恐怖症、强迫症、癔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病等疾病的学生。

  3、一般心理危机事件(Ⅲ级)

  (1)在心理健康测评中筛查出来的有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

  (2)因情感受挫、人际关系失调等导致的心理或行为异常者。

  (3)因学习困难、经济困难、适应困难等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者。

  (4)由于身边的同学出现个体危机状况而受到影响,产生恐慌、担心、焦虑、困扰的学生,如自杀或他杀者的同宿舍、同班的学生等。

  六、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汇报制度

  为掌握全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动态发展,随时掌握高危个体的心理状况,学校建立学生心理问题报告制度。

  1、各班班委要随时掌握全班同学的心理状况,发现同学有明显的心理异常情况要及时向班主任汇报,并填写《班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表》上交心理咨询中心。

  2、建立《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库》录入制度,心理咨询中心建立《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库》,将全校有心理危机倾向及需要进行危机干预的学生信息录入其中,实行动态管理。

  七、危机报告制度

  1、发现有Ⅱ级或Ⅲ级心理危机事件发生时,相关人员应迅速以电话的形式上报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并在24小时内以书面形式向心理健康教育教育与咨询中心报告。

  2、Ⅰ级心理危机事件发生时,发生心理危机事故的相关班级应立即向学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领导机构及心理咨询咨询中心报告。

  八、应急响应机制

  发生突发心理危机事件时,心理危机领导机构、德育处、保卫科等相关处室应按照分级响应原则,作出相应级别应急响应。

  1、Ⅰ级响应

  (1)Ⅰ级响应标准

  发生自杀或自杀未遂事件,或者精神病处于急性发作期,并且自伤或伤人行为正在发生时,启动心理危机应急预案的I级响应。

  (2)I级响应行动

  ①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的领导机构、相关处室在接到重大心理危机事件(I级)发生报告时,立即启动本方案。

  ②迅速组织心理危机鉴定与干预评估组对心理危机当事人的现状以及救治情况进行综合评估,提出处置意见和建议,供决策参考;组织和协调心理危机求援小组开展现场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成立现场救援指挥部,展开应急救援行动。

  ③对发生重大心理危机事件的目击者、同寝室同学、同班同学,组织心理危机鉴定与干预评估组进行创伤后应激干预。

  2、Ⅱ级响应

  (1)Ⅱ级响应标准。

  发生较大心理危机事故(Ⅱ级)或一般心理危机事故(Ⅲ级)时,启动应急预案的Ⅱ级响应。

  (2)Ⅱ级响应行动。

  ①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的工作机构在重大心理危机事件或较大心理危机事件发生的报告后,立即启动本方案。

  ②心理危机鉴定与干预评估组对心理危机当事人的现状立即进行综合评估,提出处置意见和建议。

  ③对症状表现较轻危机程度不高者,以在校接受心理咨询或到精神卫生医院心理科等专业机构接受心理治疗为主,可辅以药物治疗。对症状表现较重者必须在精神卫生医院等专业机构接受心理治疗。对症状表现严重、危机程度很高者,必须立即将其送至专业精神医院治疗。

  3、应急结束

  特别重大心理危机事件应急响应终止,由校危机干预应急领导小组决定。

  重大和一般心理危机事件由心理危机鉴定与干预评估组在分析和论证后作出决定。

  九、心理危机干预的注意事项

  1、危机瞬间发生,决策很重要,所有成员应绝对服从领导安排,避免拖延导致不良后果。

  2、危机就意味风险,所有成员不能因干预无效而自责、内疚,要意识到干预的。

  心理高危学生干预方案 4

  一、指导思想

  依据学部的德育工作的宗旨,认真贯彻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推动学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目标

  1、提高学生认识,树立健康心理从小培养的信念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小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小学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发展性的、预防性。因此,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健康心理从小培养的信念,享受阳光的生活;提高其自我成长、社交能力、乐于求索的精神,尤为重要。

  另一方面,纠正人们把心理健康教育混同于神经病、心理治疗的偏见,提高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参与、主动提高的积极性,促进其正面、健康、快乐的心理成长历程。

  2、初步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关注弱势群体

  学校心理健康教师建立校一级的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规范、框架和措施;各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在统一培训的基础上,结合本班和本学科特点,初步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尤其要关注弱势群体,建议从几个学生开始,注重纵向追踪、分析和指导,增强心理辅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通过多种途径、多种形式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课堂、游戏、生活之中,在学习生活中发现、分析和解决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把枯涩的培训趣味化,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自身的优势,促进学校整体工作的开展。

  三、主要工作内容

  (一)、心理咨询

  1、个别咨询: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有关的科学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形式有面对面咨询、电话咨询及书信咨询等不同方式。

  2、团体辅导: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学习阶段的主要问题及新生、违纪生、毕业生等特殊群体的不同问题实行阶段性的教育辅导,开展教育性的活动。

  (二)、心理健康教育

  1、课程辅导形式:针对学部的实际,制定教学计划,详细安排教学内容。以活动课为主要形式,塑造美丽心灵为主题,全面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心理品质。

  2、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形式:不定期的以塑造美丽心灵为主题讲座,营造学校的良好氛围。

  (三)、完善学生的心理档案

  及时有效地做好资料收集工作,个案研究的搜集整理工作和个案跟踪研究工作。心理档案的建立和完善不仅可以让老师掌握所教学生的情况因材施教,也可以及时发现个别存在的心理问题的学生并加以辅导,使其得到有效地帮助。

  (四)、家校通行

  积极与家长进行沟通,及时反馈学生在校思想及行动,并与家长配合,共同解决学生的问题,也让家长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做到家校通行。

  (五)、充分利用宣传栏和黑板报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

  心理高危学生干预方案 5

  一、指导思想

  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精神,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按照《贵州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通知》(黔教安稳发〔20xx〕118号)要求,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二、建立健全领导班子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三、具体措施

  1、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与咨询工作

  (1)、按照有关要求,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纳入学校整体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中。建立在校长领导下,以班主任、辅导员、德育教师和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

  (2)、认真贯彻落实《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通过案例教学、体验活动、行为训练等形式,科学系统地开展心理健康

  教育,通过心理健康宣传周、主题班会、宣传栏、黑板报等形式,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

  (3)、继续加强心理辅导工作,积极配合团委、关工委做好“心情驿站”心理咨询工作。通过咨询,为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

  (4)、做好新生、应届毕业生、贫困生,特别是学习困难学生、违纪学生、言行异常学生、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学生、早恋学生的心理辅导与咨询工作,帮助他们化解心理压力,克服心理障碍。

  (5)、教科局将逐步配备心理健康教师,并充分利用现有专职心理健康教师资源,对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进行心理危机干预。

  2、完善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长效机制,确保青少年学生在校健康快乐成长

  认真组织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普查,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心理危机情况。

  (1)、建立健全问题学生心理档案,并根据心理状况及时加以疏导和干预。对面临家庭变故、重大挫折、突发事件或有心理障碍、行为有问题的学生要及时发现,关心他们,及时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心理援助,预防意外事件的发生。

  (2)、对有严重心理危机的学生,要及时通知其家长,并协助家长做好教育、疏导、监控工作,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将学生转到精神疾病医疗机构进行诊治,防止因心理障碍引发自杀或伤害他人事件发生;

  (3)、关心留守儿童,深入开展“我把学生当家人,学生把我当亲人”活动;四要建立“早发现、早报告、早研判、早预防、早控制”的.“五个早”预警机制和加强毕业生离校前、放假前后、考试前后、开学前后、新生入学后、重大活动前后和季节交替前后的“7个重要时段”的重点监控工作。牢固树立“生命至上”的理念,为学生安全负责,确保青少年学生在校健康、快乐成长。

  心理高危学生干预方案 6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及早预防、及时疏导、有效干预、快速控制学生中可能出现的心理危机事件,降低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率,减少学生因心理危机带来的各种伤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按照“加强教育引导,强化过程管理,完善预防机制,注重工作实效”的原则,制订本校心理危机预警干预方案,有效解决影响儿童健康成长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引导儿童学生珍惜生命、热爱生活、发展自己、远离侵害,预防和减少学生不良心理行为的发生,切实保障学生的健康成长,维护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基本原则

  1、人性化原则。小学生是正在成长的儿童群体,发展尚未成熟,可塑性强,在预警、干预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立足于保护和预防,切实维护小学生身心发展。

  2、预防性原则。建设预警机制的目的在于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预防和减少小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保障儿童的健康成长。

  3、教育性原则。儿童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应及时正确引导,帮助他们认识心理危机,矫正不良心理行为。

  4、参与性原则。预警干预机制的建设离不开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参与。要坚持以学校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家庭、社区等各方面的积极作用,共同推进预警干预机制的建立和运行。

  5、实效性原则。建立和健全预警机制,确保各项措施的落实,促进心理干预工作的规范化,增强机制运行的有序性和实效性。

  三、工作目标

  1、建立一个以学校为主体,学校、家庭、社区共同参与,密切配合,分工明确,权责统一,快速、互联、高效的心理预警网络机制,定期发布预警通告。

  2、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危机干预知识宣传,加强小学生对心理危机的了解和认知,提高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和情绪调控能力,确保学生在面对危机时能有效应对。

  3、通过心理咨询等适时的介入和援助,协助处于危机中的学生把握当下,认识危机事件,尽快恢复心理平衡,顺利度过危机,并学会正确的应付危机的策略与方法,避免或减少学生中出现自伤或伤及他人事件的发生。

  4、通过积极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为小学生成长营造健康氛围,努力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

  四、具体实施

  (一)建立预警干预领导小组和预警干预工作小组

  建立以校校长为组长、学校相关部门人员共同参与的心理危机预警干预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和领导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干预小组开展各项工作。

  1、心理危机预防、预警干预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成员:

  2、心理危机预防、预警干预工作小组

  组长:

  成员:

  (二)确定预防、预警干预对象

  存在心理危机倾向与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学生是我们关注与干预的对象。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必须满足下列三个条件:第一,生活中出现了导致心理压力的重大或意外的事件;第二,躯体和意识出现不适感受,又未引起周围人的重视而不能得到及时疏解;第三,遭遇到依靠自身能力无法应付的困境。上述三种情况同时出现就意味着个体出现了心理危机。心理压力超过个体应对能力、情绪障碍严重或行为失衡的个体,都极易出现有潜在伤害性的危机状态。不同的学生因其个性特点、成长经历和生活状况不同,在面临心理困惑和危机时的表现也各不相同,有明显的个性差异。

  1、一般预警类

  (1)心理因素方面

  第一,个性较为内向、沉默、喜怒不形于色,心事较重,遇到一些问题不愿或无处向人诉说;或个性过于暴躁,易怒者。

  第二,个人感情受挫后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如因各种原因导致情绪失控者。

  第三,人际冲突后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如当众受辱、受惊吓、与同学发生严重人际冲突而被排斥、受歧视的学生,或与老师发生严重人际冲突的`学生。

  第四,有心理障碍且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如患有抑郁症、恐怖症、强迫症、癔症、焦虑症等心理障碍的学生。

  (2)学习压力方面

  第一,由于学习基础和能力差,或者父母期望过高导致学习压力过大而出现心理行为异常的学生,如学习努力但仍然考试不理想的学生。

  第二,因外地(校)新转学、因病住院或休学后复学、各学期开学或结束等阶段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

  第三,严重厌学、逃学,或有考试综合征及学校恐惧症的学生。

  第四,因严重网络成瘾行为而影响其学习及社会功能的学生。

  (3)家庭生活方面

  第一,近期家庭及学校生活中遇到重大生活事件:如家庭中有迁居、父母及亲属出现变故、家庭经济状况改变;因犯规而受批评、人际冲突、遭受失败等。

  第二,成长经历中有过自虐自伤记录,最近生活中又遇到了一些新的矛盾者。

  第三,生活、学习中遭遇突然打击而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如家庭发生重大变故(亲人死亡、父母离异、父母下岗、家庭暴力等)、遭遇性危机(性伤害、意外怀孕等)、受到意外刺激(自然灾害、校园暴力、车祸等其他突发事件)的学生等。

  第四,因经济严重贫困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如性格内向、不善交往且交不起学费的学生、需要经常向亲友借贷且缺乏社会支持系统的学生等。

  2、重点预警类

  对近期发出下列警示讯号的学生,应作为心理危机干预的重点对象及时进行危机评估与干预。

  第一,在心理健康普查测评中筛查出来的有心理障碍、心理疾病或自杀倾向的学生。

  第二,由于身边的同学出现个体危机状况而受到影响,产生恐慌、担心、焦虑、困扰的学生,如自杀或他杀者的同宿舍、同班学生等。

  第三,近期在学校言行和情绪表现有些异常,比如内向的突然变得外向起来,或更加封闭、沉静、沉默;作文或作业中、与他人交谈中常谈到与死相关的话题或表达生活无意义感;外向的突然变得内向,不与人交流,有暗自流泪或与其它人留恋告别的言行等。

  第四,谈论过自杀并考虑过自杀方法,包括在信件、日记、图画或乱涂乱画的只言片语中流露死亡的念头者。

  第五,不明原因突然给同学、朋友或家人送礼物、请客、赔礼道歉、述说告别的话等行为明显改变者。

  第六,情绪突然明显异常者,如特别烦躁,高度焦虑、恐惧,易感情冲动,或情绪异常低落,或情绪突然从低落变为平静,或饮食睡眠受到严重影响等。

  (三)预警干预具体实施

  1、学校心理预警干预机构的层次组成

  学校心理危机预警干预包括三级系统:

  一级预警机制:以班级为单位,由班主任和班级心理委员、学生家长组成小组进行监护。他们距离学生最近,最了解学生情况,对班内有严重心理问题学生作重点预警,进行力所能及的保护和干预,并及时上报年级组。

  二级预警机制:以年级为单位,各年级组、学校德育处领导组成小组进行监护。对所管理范围内学生的整体状况进行把握,调动各种力量给学生以及时的预警干预。把各班级患有抑郁等倾向的学生和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上报到学校心理咨询室或学校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干预工作小组。

  三级预警机制:由心理专(兼职)教师组成的学校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干预工作小组,给予心理障碍的学生以科学专业的心理干预,将情况及时上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和普陀区学生心理预警干预工作小组,并适时向有关医疗机构转介。

  2、学校心理预警干预机构的职责

  (1)心理监护的职责是:三个“及时”,即及时发现和掌握学生面临的变化和危机,及时给予力所能及的保护和干预,及时向有关人员汇报情况等。

  (2)各任课教师和班主任要加强对学生自我心理保健和自觉求助的教育,班级心理委员发现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同学问题后,应及时报告班主任老师。

  (3)学校要加强对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与家长建立联系经常沟通,畅通家校联系渠道。

  (4)构成三级体系的学校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干预系统,并与家庭、学生共同形成对学生在校内的心理保护网络。

  3、学校心理预警干预的运行

  学校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的运行分为三个部分,即预防、预警和应急。

  (1)预防:强化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

  第一,进一步加强学校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德育处、心理咨询室要明确岗位专人负责,强化以班主任为主体,以德育处以及学科教师为骨干的兼职心理健康教育队伍,高度关注留守学生和单亲家庭子女或其他特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第二,学校建立心理委员制。各班班主任为心理委员,负责收集本班同学的心理健康信息,对本班同学的心理健康状况定期向学校作汇报。努力学习有关心理知识,积极参加心理委员培训,用相关知识帮助同学,用乐观心态引导同学。当个别同学有严重心理问题时,要及时报告班主任和心理咨询(辅导)室,并劝说其尽快到心理咨询(辅导)室寻求帮助。工作遵循保密原则,维护同学的权益,不得随意泄露同学的隐私。

  第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进一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每学期至少保证二节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积极开展针对不同群体学生的团体心理辅导、个别心理咨询及朋辈互助活动,并加强针对性的指导。

  第四,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学校开展对家庭教育的指导,要通过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家长接待日、家访等形式,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预警:开展学生心理普测,建立心理健康档案

  预警系统是整个心理危机预警干预机制的核心环节和关键所在,要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第一,定期定时组织学生进行心理测评,建立心理健康档案。这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更好地开展心理危机预警的必要保证。它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身心健康状况,筛选出部分问题较严重学生,在保密的基础上与其班主任联系,作为长期关注和引导对象,并进行心理咨询等干预,防患于未然。

  第二,学生心理测评由学校德育处负责收集并进行评估。实行重要信息登记、通报制度。班级要做好预警信息登录,对重点预警对象、重大信息获取及处理结果都要有文字记载,不得漏报、瞒报、误报。

  第三,预警信息的发布。在提前获取准确的可能发生不良事件的信息时,学校根据事件的不良程度与紧急程度下达指令,实施相应级别的预警应急援助方案。预警的级别分三个级别:

  三级“蓝色”预警,主要针对那些需要特别关注的心理问题,其危机程度为“一般”,校心理(咨询)辅导室可以自行处理。

  二级“黄色”预警,主要针对那些有可能演变成危机的心理行为,其危机程度为“较紧急”,学校心理咨询室要在第一时间向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和校长报告。

  一级“红色”预警,主要针对短期剧烈的心理冲突和失控行为,其危机程度为“紧急”,要在第一时间上报区教育局相关部门,并请求心理危机预警干预工作小组协同应急。

  (3)应急:掌握心理危机干预四步法

  心理危机事件的应急处理是有效保护学生的重要环节。处于心理危机情况的学生最需要的是周围人的支持与理解,一般处理危机情况需要的是:

  首先,危机评估。危机评估是进行整个心理危机干预的前提。干预者必须在短时间内通过评估迅速、准确地了解个体的危机情境及其反应。危机评估的内容包括突发事件、个体的生理及心理状态、社会状态和个体采取的应对方式等。另外,评估需要贯穿于心理危机干预的始终。干预者必须通过评估确定心理危机的严重程度和个体的状态,了解个体支持系统的有效性,从而确定有效的应对策略。

  其次,制订心理危机干预方案。在评估的基础上制订符合个体生理、心理状况的干预方案。设计干预的技术,以解决目前的危机或防止危机进一步恶化,确定应提供的支持。

  再次,实施干预。与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个体(简称危机个体)保持密切的接触,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鼓励危机个体用语言表达内心的感受,指导其进行适当的情绪宣泄,以减轻焦虑可以采用认知干预或者采用系统脱敏等行为主义取向的干预技术,向危机个体提供应对技巧;向其解释其情感反应是对灾难的正常反应,强化焦虑、恐惧等情绪的合理性;不对危机个体做不切实际的保证;强调危机个体自身对其行为和决定所负有的责任,提高其应对效能,帮助其建立积极的应对策略,帮助危机个体调动其社会支持资源,如家庭、朋友、同事、社会组织等。

  最后,确定心理危机干预的结果,不断对干预的有效性进行评估。干预者通过观察、交谈以及使用量表等方法对危机个体进行心理及危机评估,以了解干预效果,并及时调整干预方案。

  心理危机干预强调:首先,对危机的评估应该在建立咨访关系之前进行;其次,要保证危机个体的安全,这个是与突发事件的发生背景相适应的,也是心理危机干预与普通心理咨询不同的地方;再次,更好地体现了人本主义的咨询理念,强调积极、无条件地接纳危机个体,并且要以危机个体为中心,充分考虑到危机个体的自主性。

  心理高危学生干预方案 7

  一、指导思想

  心理危机干预是指采取紧急应对的方法帮助危机者从心理上解除迫在眉睫的危机,使其症状得到立刻缓解和持久消失,心理功能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并获得新的应对技能,以预防将来心理危机的发生。

  二、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政教处,高星生兼任办公室主任,由孙海宾、温志春及各班主任具体办公。

  二、工作目标

  1、通过心理危机教育和宣传,加强中职生对危机的了解与认知,提高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为应对危机做好准备。

  2、通过心理咨询等支持性干预,协助处于危机中的`学生把握现状,重新认识危机事件,尽快恢复心理平衡,顺利度过危机,并学会正确的应付危机的策略与方法。

  3、通过提供适时的介入和援助,避免或减少学生中出现自伤或伤及他人事件发生。

  4、通过积极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为学生成长营造健康氛围,努力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成才。

  三、干预对象

  存在心理危机倾向与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学生及教师。

  四、工作方法

  1、教育为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以对中职生开展心理素质教育为主,增加学生对危机的了解与认知,提高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和情绪调控能力,为应对危机做好准备。

  2、重在预防。积极开展生命教育、培养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的意识,并学会正确的应付危机的策略与方法。

  3、完善系统。通过构建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体系,做到心理困扰早期预防、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应对,避免或减少危机对学校正常工作的影响。协助学生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鼓励同学之间互相关爱、互勉互助,形成协调的人际关系。

  4、处理果断。危机干预工作要准确判断、果断处理、有效干预,避免因处理不及时、不得当而激发或加重学生的困扰,给工作带来被动局面。

  五、预防教育

  做好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应立足教育,重在预防。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评估,早治疗,力争将学生心理危机消除在萌芽状态。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制定以下几点措施:

  1、每学期不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邀请我校知名教师及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学生讲课。

  2、老师时刻注意学生动向,一旦发现学生有心理问题倾向应及时疏导和报告班主任。

  3、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与危机应对教育。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善待人生。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危机,人什么情况下会出现危机,如何进行帮助和干预。

  4、对需危机干预学生进行危机评估与心理咨询。心理咨询教师在工作时间内接待学生的咨询(特殊情况例外),处理来访学生的心理危机。

  六、预警机制

  1、建立三级危机预警网络:各班主任及其他教师要关爱学生,密切关注学生异常心理、行为,要有针对性地与学生谈话,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对重要情况,要立即向学校分管领导、政教处报告,并及时对学生进行快捷、有序地干预。

  七、责任追究

  全校尤其是参与危机干预工作的教师及各处室工作人员,应服从指挥,统一行动,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对因自己的失职造成学生生命损失的,要对个人及处室实行责任追究。

  1、危机事件处理过程中需要协助而处室负责人不服从指挥的;

  2、参与危机干预事故处理处室,接到学生心理危机事故报案后,拖延时间不能及时赶到现场,或在现场不配合、不服从统一指挥而延误时机的;

  3、各处室对学生心理危机不闻不问,或知情不报,或不及时上报,或执行学校危机干预方案不力的。

  心理高危学生干预方案 8

  为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工作,增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针对性、主动性和有效性,降低危机事件对学生的伤害,特制定本方案。

  一、心理危机干预的对象、原则

  (一)心理危机是指大学生运用通常方式不能应对目前所遇到的情形时,出现的严重心理失衡状态。心理危机干预是指采取紧急应对的方法帮助学生尽快恢复心理平衡,安全度过危机。

  心理危机干预由分管学生工作的学校领导负总责,学工部(处)、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要领导负责统一指挥协调,学院党委副书记,辅导员及学校有关工作人员参与,各学院与有关职能部门分工负责,联动配合。

  (二)心理危机干预的对象

  1、通过心理健康测评筛查出来的需要关注的重点学生;

  2、患有严重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易出现自伤行为的精神障碍者;

  3、因心理障碍或突发事件导致产生自伤企图或行为者;

  4、有自杀倾向或既往有自杀未遂史或家族中有自杀者的学生;

  5、因心理障碍而表现出明显的攻击性行为,有暴力倾向或伤害他人倾向者;

  6、遭遇重大事件而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

  7、因严重生理疾病而导致心理痛苦的学生;

  8、由于身边的同学出现个体危机状况而受到影响,产生恐怖、担心、焦虑不安的学生;

  尤其要关注上述多种特征并存的学生,其心理危机程度更严重,应成为重点干预对象。

  (三)心理危机干预的原则

  1、生命第一的原则。发现危机情况,立即采取保护措施,最大限度地保护学生的人身安全。

  2、亲属参与的原则。实施心理危机干预时,以最快的速度通知学生家长或亲属。

  3、全程监护的'原则。实施危机干预过程中,安排专人对干预对象全程监护。

  4、分工协作的原则。实施危机干预过程中,相关部门要协调配合,履行职责,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

  二、心理危机干预的程序

  (一)问题的发现。各学院要建立起通畅的学生心理危机信息反馈机制,做到在第一时间内掌握学生心理危机动态,对有心理障碍的同学,周围同学应予以理解、关心和帮助该学生,并及时向辅导员反馈情况。对有行为异常或近期情绪、行为变化较大的学生,各班安全信息员应给予及时的关注,对问题严重的学生需转介到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由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教师对学生进行预诊和危机风险评估,提出危机干预措施和初步的治疗建议。

  (二)信息报告。发现学生危机情况,周围同学和各班安全信息员应立即向辅导员报告,辅导员在采取必要措施并迅速赶往现场的同时向所在学院党委副书记报告,学院党委副书记立即向学工部(处)的主管领导报告,学工部(处)领导视危机严重程度酌情向学校分管领导及时汇报。

  (三)即时监护。各学院、学校有关职能部门立即派专人对危机学生进行24小时监护,保护学生的生命安全。

  (四)通知家长。实施监护的同时,各学院应以最快的速度通知家长来校,如果家长确实无法尽快赶到学校,在家长以传真、电话等方式的授权下,对学生采取治疗措施。在紧急情况下,可采取直接送至专业卫生机构进行治疗等相应处理措施。对没有监护能力或不配合学校的家长,各学院应对学生强制采取治疗措施或派人将学生遣送回家,并视情况为其办理休学或退学手续。

  (五)进行阻控。对于可能造成危机扩大或激化的人、物、情境等,进行必要的消除或隔绝。对于学校可调控的可能引发其他学生心理危机的刺激物,各学院应协助有关部门及时阻断。

  (六)实施治疗。需住院治疗的,必须将学生送至专业卫生机构治疗;对可以在校坚持学习但需辅以药物治疗的学生,各学院应与其家长商定监护措施;对不能坚持在校学习的,按照学校学籍管理有关规定办理相关手续,由家长监护并离校治疗。

  (七)应急救助。得知学生有自伤或伤害他人倾向时,相关人员应立即赶赴现场采取救助措施,紧急情况下应先拨打110、120等紧急电话求助。

  (八)事故处理。当学生自伤或伤害他人事故发生后,学工部(处)负责现场的指挥协调;保卫处负责保护现场,配合有关单位对当事人实施生命救护,协助有关部门对事故进行调查取证,配合各学院及辅导员对学生进行安全监护;校医院负责对当事人实施紧急救治,或配合相关人员护送至就近医院救治;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负责制订心理救助方案,实施心理救助,稳定当事人情绪。

  (九)成因分析。事故处理结束后,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负责事件的成因分析,对事前征兆、事发状态、事中干预、事后疏导等情况认真梳理,学院上交一份《广西师范大学本科学生个体突发紧急事件处置备案表》交学工部(处)备案。

  三、心理危机干预的工作要求

  (一)信息畅通。参与危机干预的工作人员要做到快速反应,确保信息畅通。

  (二)工作到位。危机发生时,相关人员要立即赶赴现场,靠上工作,靠前指挥,迅速果断地采取有效措施。

  (三)协调配合。相关人员在现场指挥的调度下,主动配合,服从指挥。

  (四)记录备案。在危机处理过程中,相关人员要做好书面文字记录,必要时做好音像资料的收集,确保资料详细完整。

  (五)责任追究。对于因违反工作原则、延误时间、知情不报等造成严重后果的,追究相关单位或个人的责任。

  心理高危学生干预方案 9

  一、指导思想

  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精神,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按照《贵州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通知》(黔教安稳发〔20xx〕118号)要求,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二、建立健全领导班子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三、具体措施

  1、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与咨询工作

  (1)、按照有关要求,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纳入学校整体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中。建立在校长领导下,以班主任、辅导员、德育教师和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

  (2)、认真贯彻落实《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通过案例教学、体验活动、行为训练等形式,科学系统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心理健康宣传周、主题班会、宣传栏、黑板报等形式,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

  (3)、继续加强心理辅导工作,积极配合团委、关工委做好“心情驿站”心理咨询工作。通过咨询,为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

  (4)、做好新生、应届毕业生、贫困生,特别是学习困难学生、违纪学生、言行异常学生、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学生、早恋学生的心理辅导与咨询工作,帮助他们化解心理压力,克服心理障碍。

  (5)、教科局将逐步配备心理健康教师,并充分利用现有专职心理健康教师资源,对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进行心理危机干预。

  2、完善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长效机制,确保青少年学生在校健康快乐成长

  认真组织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普查,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心理危机情况。

  (1)、建立健全问题学生心理档案,并根据心理状况及时加以疏导和干预。对面临家庭变故、重大挫折、突发事件或有心理障碍、行为有问题的`学生要及时发现,关心他们,及时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心理援助,预防意外事件的发生。

  (2)、对有严重心理危机的学生,要及时通知其家长,并协助家长做好教育、疏导、监控工作,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将学生转到精神疾病医疗机构进行诊治,防止因心理障碍引发自杀或伤害他人事件发生;

  (3)、关心留守儿童,深入开展“我把学生当家人,学生把我当亲人”活动;四要建立“早发现、早报告、早研判、早预防、早控制”的“五个早”预警机制和加强毕业生离校前、放假前后、考试前后、开学前后、新生入学后、重大活动前后和季节交替前后的“7个重要时段”的重点监控工作。牢固树立“生命至上”的理念,为学生安全负责,确保青少年学生在校健康、快乐成长。

  心理高危学生干预方案 10

  学生心理危机预防、预警、干预(简称“三预”)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工作,既有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属性,更有学校管理工作属性。为提升我校学生的心理素养,更好地进行心理危机预防工作,根据《四川省中小学心理危机“三预”工作指导意见》,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健全机制,加强领导

  学校把“三预”工作纳入学校重要议事日程,建立以副校长为组长,德育主任、安办主任为副组长,各中队辅导员为成员的“三预”工作责领导小组,明确工作部门及相应职责,制定学校“三预”工作实施方案,建立健全心理危机报告、心理危机干预等相关工作制度,按学校实际情况和学生个体情况强化危机管控。

  二、科学施策,不断提高干预实效。

  “三预”工作以“育人”为根本目的,面向全体学生。坚持预防为主,防范于未然。丰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创新方式方法。

  (一)选派年轻老师外出学习心理辅导专业知识。对学生进行危机干预要运用专业手段,提高干预的有效性,避免对学生造成新的心理负担和伤害。学校设立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室设在德育处内,由余老师兼任日常心理咨询工作。

  (二)对社会功能严重受损或自制力不完全的,要实行妥善监护,并及时转介到专业机构。

  (三)要确保家庭的知情权,家校合力。动态监管,建立校内外、全方位、零死角的学校“三预”工作网络。在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中,注意专业伦理要求,学生心理问题的处理和干预需取得其监护人知情同意;对当事人信息做到严格保密;超出学校心理健康工作范围时,要及时转介到医疗机构。重视家校合作,在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让家长承担起第一责任人的义务。

  父母是学生的最重要他们,为了保持并提升学校的教育成果,学校需调动家长的积极性,营造健康和谐的校外环境。通过班主任与家长的沟通,微信群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学校定期开展家长学校活动,帮助家长提升自我教养水平,从而进一步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

  (四)开设心育辅导课程。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活动课程、个体心理咨询与团体心理辅导、专题心理讲座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常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用积极心态解读、正确处理各种困惑、冲突和矛盾,培养积极心理品质。我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五、六年级,开设心理健康课程,课程主题包括认识自我、情绪管理、学习能力提升、人际关系、亲子关系等,用系列精心设计的课程来帮助学生提升自我的'心理品质。同时,学校心理咨询室每天下午定时开放,为有需要的同学提供个体心理辅导。对特定团体进行团体心理辅导,例如留守儿童,新生适应不良的群体。

  (五)加强学科整合渗透。学校大力倡导学科教师应结合本学科特点,尊重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在学科教学中挖掘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并在教学过程加以落实。班主任要以主题班会、微班会等形式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班级日常管理和班集体建设中。学校德育处不定期安排心理健康为主题的班会,督促并鼓励开展该项工作。

  (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疏导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需要依靠各项活动,我校充分利用各种节日,精心组织实施丰富多彩的校内外文体活动、读书活动、校园心理剧、专题演讲及社会实践活动,举办心理健康手抄报、黑板报,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性、体验性,确保心理健康教育的经常性和实效性。

  (七)利用校园文化,加强环境育人。好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我校的走廊及操场上随处可见的挂画、宣传画、主题标语等,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利用红领巾广播站,通过广播的形式向校内师生宣传心理知识。

  三、整合资源,加强保障

  学校调动德育和教学部门、少先队等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全员参与、全面渗透、全程实施“三预”工作的合力。以

  (一)学校以兼职心理教师为骨干,德育干部、班主任及少先队干部为主力,学科教师、学校后勤人员、家长委员会为重要力量的学生“三预”工作队伍。

  (二)加强对学科教师、班主任、家长以及包括宿舍管理人员等后勤人员的培训,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常识,初步识别学生心理异常现象,了解心理危机的相关知识和程序。

  (三)主动与区内心理健康工作搞的好的学校保持联系,心理健康教研活动;与宣河镇卫生院保持业务联系,聘请心理危机干预专家参与支持学校“三预”工作。

  心理高危学生干预方案 11

  心理健康教育是通过心理卫生的教育、心理品质与能力的培养及处理心理问题的辅导,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最终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的一项科学系统的工程。为了进一步加强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为指导,坚持育人为本,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立足教育,重在指导。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性与实效性。坚持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与针对性相结合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个别差异相结合,普通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认识,心理素质普遍提高。

  二、主要目标

  通过提高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心理素质和教育水平、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面向全体学生,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使学生能够正确对待自我,能够积极地认识自我、规划自我、调适自我、发展自我,能够积极面对生活与学习中所面临的各种压力,最大限度地发掘自己的应对潜能,使自己的能力不断得到解决发展。使学生能够正确对待身处的环境,富有责任感,能够与他人友好相处,承当起多种社会角色,积极地避免和克服在人际交往中所构成的心理问题。

  三、主要任务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树立在出现心理行为问题时的求助意识,促进学生形成健康心理素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减少和避免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各种不利影响;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四、主要内容

  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认识心理异常现象,了解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初步掌握心理保健常识,重点是学会学习,人际交往、升学择业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常识。从学校实际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做到循序渐进,设置分阶段的具体教育内容。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以心理卫生保健为主,加强中小学衔接阶段和心理发展关键期的心理保健措施,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生活条件和学习环境,以便顺利地完成学业。

  五、组织管理

  确立高效能的管理体制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获得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指导、研究与交流活动等工作,由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主任任副组长,全体教师为组员组成。

  心理高危学生干预方案 12

  心理健康教育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而当代社会对学校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学校教育的一种新的发展,它的内容已日益渗透到人们的生活态度、生活观点、以及实际的生活中,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关注学生的成长,就必须兼顾他们的身体、心理两方面的健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品质,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提高,确保学生健康发展。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的宗旨是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增强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其具体目标为:

  (一)、培养学生学会做人,使学生形成自尊、自爱、自信、自立、自律、自觉遵守社会公德,促进学生优良品德的形成。

  (二)、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树立敬学、勤学精神,养成自觉自愿学习的态度,促进学生学业的成功。

  (三)、培养学生学会创造,鼓励学生创新,发挥学生的个性,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个性特征的发展。

  (四)、培养成学生学会生活,增强学生人格协调能力,生活适应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和竞争能力,促进学生生存能力的发展。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平等性教师要使自己处于与学生平等的地位,自觉地意识到师生双方在人格上享有同等地位,并且使学生意识和体验到师生双方在人格上享有同等地位。尊重性在教育过程中,一定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言行,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内心世界。鼓励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敞开心扉,敢于暴露自己的'观点,老师不要轻易地评价。参与性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到心理行为训练中,完成训练任务。学生自始至终是教育过程的主体,教师要让每个学生有平等参与活动的机会。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根据中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成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其教育内容方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心理健康教育。学习是学生的天职,因此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和策略,学会微笑面对学习前进道路上的“拦路虎”树立积极乐观的学习心态。

  2、情感和意志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学时期是人格塑造的重要时期,根据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进行人格、情感和意志的辅导,让学生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做情感的主人,学会正确处理理智与冲动,个人和社会,挫折与磨砺的关系,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性格特点。

  3、人际关系心理教育。在当今社会中,我们每个人都处在多维的、错宗复杂的人际关系网之中,可以说协调、处理人际关系是中学生经常遇到,不可回避的事情,因此,要培养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评价和表现自己的能力,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规范和技巧,养成宽宏大度,自我克制;尊重他人、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

  4、个性心理教育,把塑造个性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价值观。

  心理高危学生干预方案 13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根据我校实际情况,进一步强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打造七中德育工作新特色,特制定心理健康工作方案。

  校情学情分析

  (一)校情分析

  20xx年建立了环翠区第一个心理咨询室——彩虹驿站,20xx年底,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学校整体工作,梳理成“内圈、中圈、外圈”三个层次,从“成长自我、服务社会、规划未来”三个梯度,在“心理健康、文明行为、生涯规划”三个方面,构建完整的“健心”课程体系,从而形成“心和”的发展格局。

  (二)学情分析

  作为一所农村学校,有80%的外来务工子女,不少家长对青春期的孩子缺乏教育方法与能力。日常学习生活中,学生在学习习惯和动力、自我认识和规划、意志品质等各方面,不同程度存在偏差。

  工作目标

  总体目标: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理性平和的心理品质,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

  具体目标与内容:

  1、自我发展: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能够客观全面地评价自己,悦纳自己,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并对未来有所规划。

  2、情绪管理:帮助学生学会觉察情绪变化,提高情绪调控能力,控制冲动行为。

  3、人际交往:引导学生面对青春期自我与他人的变化,正确认识青春期心理矛盾,把握与异性交往的尺度;鼓励学生积极与老师、父母及同伴沟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4、学习心理: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正确面对生活、学习和升学的困难与压力,着重培养应对失败和挫折的能力。

  实施途径

  (一)面向全体,助力成长

  1、心理课堂,坚守心育主阵地。

  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利用间周一节心理健康课,对学生实施发展性心理辅导,满足不同年级的成长需求。

  2、学科渗透,全科参与实施。

  3、专题活动,积极引导发展。

  4、文化建设,构建主流价值观。

  (二)特需辅导,关注个体

  1、小团体辅导,分类分层。

  遵循团体动力学原理,发挥小团体辅导的主渠道作用,搭建起三个平台,使学生在团体中重新认识自我,改善行为方式。

  一是“彩虹使者”心理社团,让阳光学子发光发热。各班级的阳光学子经过培训后,他们能更好地认识自己,发挥特长,掌握助人技巧,做好心理老师在班级中的小助手,发现问题及时联系老师。

  二是“成长快乐营”,让潜能生找到自我价值。学校邀请他们加入“成长快乐营”,运用心理绘画、沙盘、个体辅导、成长故事分享等各种途径,帮助他们改善不良行为,培养良好品格。

  三是“向阳花开”团队,让留守儿童收获家的温暖。班主任、心理老师和他们“大手拉小手”,做他们的“代理家长”,让留守儿童在团队中感受家庭的温暖、同伴的支持,弥补家庭中的缺失。

  2、“彩虹驿站”,关注个体。

  针对有需要的学生,通过设立的.“彩虹驿站”进行一对一的心理辅导,疏导学生学习烦恼、人际冲突、情绪困惑等方面的问题,并及时追踪。

  (三)增长智慧,优化心育环境

  1、开展“智慧家长讲堂”,提升心育意识。

  针对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困惑,定期对家长开展梯次化课程引领,以先进的家教理念优化学生家庭成长环境。

  2、充分挖掘校外资源,拓宽心育外延。

  “一带一路”家长学校充分挖掘家长、社区中优秀资源,邀请优秀家长、社区工作者走进学校,分享家庭教育心得,建立学校、家庭、社区一体化心理教育网络。

  条件保障

  (一)建立健全学校健心教育机制,有效领导和管理。

  建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健心教育领导小组,制定规章制度,明确分工和责任,支持和指导工作开展。

  (二)完善健心教育研究指导中心,打造一流环境。

  学校先后投资数十万元,建设了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的“青春彩虹”健心教育研究指导中心,给师生提供温馨、舒适的心育环境,为“青春彩虹”健心教育打造教育硬件。

  (三)打造幸福教师团队,夯实健心德育基础。

  健康教育,人的因素是关键,没有健康的教师就没有健康的学生。

  1、专家驻校,高端引领研究与指导。

  2、导师先行,培训学习提升专业水平。

  3、骨干带动,“青蓝互助”促进共同成长。

  未来,我们也会不断探索,在与学校整体工作整合的基础上,在积极心理学的引导下,从“心”出发,引领学生健康成长,最终成就“健康致美”的和谐发展。

  心理高危学生干预方案 14

  为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建设,根据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系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牢记为育人、为国育才使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生命至上、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把全面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养纳入高质量教育体系,作为我系教育重要目标和评价标准,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机制,夯实工作保障,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工作原则

  1、预防为主,以人为本。全面普及和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强化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管理意识;加强人文关怀和生命教育,消除对心理问题的偏见与歧视;预防和减少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

  2、系领导班子共同参与。进一步强化系领导班子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健全我系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领导责任;进一步加强部门协调配合,促进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各部门尽力尽责、广泛参与。

  3、分类指导,规范发展。坚持发展性教育与障碍性咨询相结合,全员心理素养提升与个体心理疏导相结合,分层管理、分类教育,满足学生对心理健康服务的不同需求,促进我系心理健康教育科学、规范、有序发展。

  三、组织机构

  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组织机构,构建系——班级——宿舍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1、成立xx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总支书记(xxx)任组长,总支副书记(xxx)任副组长,心理健康专干(xxx)、辅导员(xxx)、班主任(xxx)为成员,负责本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班级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单位,每班设立一名学生心理委员,开展朋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3、寝室是学生生活学习主要场所,容易凸显和暴露心理问题,每个寝室设立一名寝室信息联络员,协助老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4、系学生会心理健康部是学生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群众机构,成员包括学生会心理健康干部、班级心理委员,协助学校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四、工作职责

  (一)xx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工作职责:

  1、在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指导下制定本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计划并组织实施。

  2、负责指导辅导员、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3、负责组织开展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排查,每月30日前将排查情况反馈至心理咨询中心。

  4、负责宣传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开展日常心理健康辅导活动,对于典型个案及时向心理咨询中心反馈。

  5、积极开展学术研究,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工作交流活动。

  6、在心理咨询中心指导下开展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和分析,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7、建立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库,为有严重心理障碍、心理疾病和有自(残)杀倾向的学生建立专门心理档案,实行心理危机随时报表、周报表、月报表制度,定期跟踪,动态管理。

  8、积极配合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月、心理健康教育周、5.25大学生心理健康节等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开展各种有益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文体娱乐活动和心理素质拓展活动,积极举办师生交流会、心理运动会、心理征文、心理沙龙、心理剧表演等贴近学生校园生活的活动。

  (二)辅导员、班主任的相关工作职责。

  1、在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制定班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

  2、做好学生的心理普查及日常心理状况排查工作。

  3、认真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常识,积极参加业务培训。

  4、定期向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汇报心理健

  心理高危学生干预方案 15

  一、指导思想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理论和方法技能,家校联动、班校联动,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向上向善的心理品质,为全体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幸福人生奠定基础。

  二、工作目标

  按照“一年见成效,两年上台阶,五年创一流”的总体要求,重点实施六大项目,形成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班主任—全体教职员工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网络,建立以发展性评价为核心、具有区域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实现全州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业化、系统化和规范化,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和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三、主要任务

  (一)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基地建设项目

  1.全面推进学校心理辅导室标准化建设。到20xx年底,创建50个州级示范心理辅导室,乡镇中心小学以上的学校达到省级标准化心理辅导室建设标准,配齐心理测量软件、沙盘及团体辅导箱等三大基础设备,确保常态化使用。(责任单位:州教育局,各县市人民政府)

  2.加强州、县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建设。到20xx年底,州级依托州精神卫生中心心理健康管理中心建立“恩施州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各县市联合当地心理健康资源全面建成“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开展区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培训、辅导转介等工作。(责任单位:州卫健委、州教育局,各县市人民政府)

  (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特色示范校创建项目

  3.创建恩施州心理健康教育特色示范校。树立一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典型,培育一批有较高心理健康教育办学特色和水平的中小学校。鼓励各中小学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学校特色文化建设中,形成“心育”特色文化。到20xx年底,培育80所县级心理健康教育特色示范校,打造40个州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点学校。(责任单位:州教育局,各县市人民政府)

  4.举办心理健康教育特色活动。每年3月、9月为全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加强部门协作,广泛开展心理健康科普宣传,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延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坚持“互联网+心育”与传统模式相结合,在有关行业、部门的微信公众号等平台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专栏,加强宣传普及。(责任单位:州教育局、州卫健委、州文旅局、州委宣传部、州委网信办、州广播电视台、恩施日报社,各县市人民政府)

  5.建立家校联动、社会协作的工作机制。整合多方资源,积极开展家庭教育和亲子辅导工作,促进亲子关系和谐发展。将心理健康知识宣教列为各级家长会、家长课堂的常规议题和必修内容,提高家长预防、识别子女心理行为问题的能力。拓宽心理健康教育渠道,完善街道社区、公共文化机构、公益团体、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等多方联动机制,引导其积极参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责任单位:州教育局、州卫健委、州文明办、州文旅局、州民政局、州妇联、团州委,各县市人民政府)

  (三)实施教师队伍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提升项目

  6.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配备与激励机制。州、县市教研机构必须配备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每所中小学至少配备1名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招录教师时优先录用心理学专业教师,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1000(不足1000人按1000人计)的比例配齐专职教师,其编制从学校总编制中统筹解决。到20xx年底,全州中小学均按标准配齐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形成以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为支撑,班主任和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为骨干,全体教职员工和家长为成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学校心理辅导室负责人可享受学校中层干部待遇。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一般不兼任其他学科课程,每年至少参加3次县级以上教研、培训或交流活动,其专业技术职务纳入职称评聘系列,享受班主任同等待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承担的心理咨询或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通过补贴课时计入个人教学工作量,由学校按实际情况统筹核定。州、县市定期通报表扬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个人。(责任单位:州教育局、州人社局、州财政局、州委编办,各县市人民政府)

  7.开展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资格全员培训。实行线上线下相结合,对全体教师分层分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培训,建立与岗位相适应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格制度。到20xx年底,80%以上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资格达到C级,90%以上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班主任及学校领导班子、中层干部达到B级,100名以上骨干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优秀班主任达到A级。全州组建起一支积极性高、专业性强的心理健康教育志愿者队伍。(责任单位:州教育局、州卫健委、州人社局,在恩高校)

  8.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教研方式。加强恩施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委员会和教学指导委员会建设,各县市分别建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研组,各学校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教研组。探索“大教研(集体)+小教研(分学段)+微教研(协作体)+青蓝教研(名师结对培养)”等形式,建立系统的教研和培训体系。定期组织心理健康教育交流展示活动,设立“心理健康教育名师工作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成长工作坊(沙龙、读书会),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带头人及名师队伍培养,提升教育教学、咨询辅导和科研课题研究能力。争取到20xx年,培养州级心理健康教育名师5至10名,县级骨干教师、名师50至80名。(责任单位:州教育局、州卫健委,在恩高校)

  9.启动心理健康教育素养提升计划。以心理健康教育基础知识、学习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儿童青少年常见心理健康问题识别及应对知识等为主要内容,在新教师上岗培训、校本培训、师德培训、班主任论坛中,向学科教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理念和模式。在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培训中增加心理健康教育专题,明确分管校长职责,开设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专题校长论坛或培训。(责任单位:州教育局、州卫健委,在恩高校)

  (四)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建设项目

  10.优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课表。开齐开足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充分利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系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并纳入学校课程设置计划。义务教育阶段按照每两周1课时进行安排,高中阶段按照每周2课时的总量统筹安排,做到学生有教材,教师有教案、课件,学期有评价。心理健康教育课应以活动为主,可以采用团体辅导、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戏剧、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开展,防止学科化倾向。幼儿园可以根据实际,结合活动角、活动课、阳光运动等活动,有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幼儿健全人格和良好心态的形成。(责任单位:州教育局)

  11.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体系。在中小学生中分层次开展珍爱生命、积极适应、青春健康、情绪管理、自我悦纳、沟通合作、心理复原、自主学习、创新实践、生涯规划、反校园欺凌等心理素质技能的主题培育课程。开发建设一批优质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资源,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群。学校探索“心育微课堂”“心育微讲座”等多种形式,建立由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由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班会课”、面向家长开设“青春健康亲子辅导课”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体系。(责任单位:州教育局、州卫健委、州妇联、团州委)

  12.积极探索学习心理辅导。以学习心理辅导为抓手,探索非智力因素在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方面的有效途径,推进轻负高质教育。在学科教学、班团队活动、社团活动、综合实践活动中加大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力度。(责任单位:州教育局)

  13.加强学生生涯规划专题教育。在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背景下,探索心理健康教育与生涯发展教育的深度整合,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生涯发展指导中的优势,开发适合学生发展、符合学生需要的生涯规划指导课程。(责任单位:州教育局,在恩高校)

  (五)实施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建设项目

  14.建立班校联动早期预防学生心理问题工作机制。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为契机,以班级“生命教育”“欺凌—安抚”等系列主题心理课为核心,在学生中开展生命、生存、生活教育,培养学生珍爱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意识,提升积极心理品质,增强学生心理危机求助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班级设立心理健康教育课代表,发现学生中有苗头性的明显异常现象及时向班主任报告,充分发挥学校团组织、少先队、学生会、班委会等各级学生组织的自主管理和服务功能,形成纵横交叉、条块结合、全面覆盖的早期预防体系,有效防控学生心理危机问题造成的极端事件。(责任单位:州教育局、州卫健委、州公安局、团州委)

  15.加强学生心理问题早期预警工作。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和建档制度、重点人群心理筛查制度、心理问题报告并持续关注制度及相关保密制度,有效预防可能出现的心理危机事件。遵循心理测量的专业要求,谨慎科学地使用量表或其他测试手段,不得简单地凭借量表测试结果下结论。(责任单位:州教育局、州卫健委)

  16.完善区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依托专业机构加强心理危机干预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班级、学校、医疗机构、部门联动的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机制,做好预防教育、早期预警、危机干预、后期跟踪、制度建设等基础性工作。建立对危机干预对象的支持系统、监护系统、救助系统等。(责任单位:州卫健委、州教育局、州民政局、州红十字会)

  17.探索医教结合的.心理危机干预及转介系统。建立医教专业人员、社会志愿者共同参与的心理危机干预系统。探索建立教育、医疗卫生部门、社会安全管理部门协同运作的心理危机干预系统,畅通危机干预转介的绿色通道。(责任单位:州卫健委、州教育局、州公安局、州民政局、州红十字会)

  18.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测评工作。在教师招聘中增加对教师职业匹配性的心理测试,在日常工作中重视对教师心理健康的关注和维护,预防和减少师源性心理问题。(责任单位:州教育局、州卫健委、州人社局)

  (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平台建设项目

  19.运用信息化手段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学校心理辅导室合理配备电子心理档案管理软件和心理测评软件,有效运用网络、新媒体等信息化手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积极与高校、科研院所、心理研究机构等合作,通过课题研究、购买服务等方式,试点开展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监测工作。(责任单位:州教育局、州卫健委、州财政局,在恩高校,各县市人民政府)

  20.建设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管理平台。依托“恩施州智慧教育大数据平台”,建立区域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状况数据库,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和干预、转介、家校共育等工作,有效提升心理筛查及预警的工作效率。整合各级各类信息资源,多渠道开发建设包括文本、课件、图像、音像等在内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资源库,建成一批心理健康教育示范课和精品课,汇编心理健康教育优秀论文及案例集。(责任单位:州教育局、州卫健委、州财政局,在恩高校)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州人民政府成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恩施州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护航工程实施。各县市人民政府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门机构,明确职责、理顺关系,加强统筹规划、督导评价。各级教育部门牵头抓总,加强组织协调,会同相关部门齐抓共管,落实各项工作任务。各级各类学校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主体,要建立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组织机构,建好用好学校心理辅导室,配齐配强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二)保障经费投入。州、县市人民政府应根据工作实际,做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资金保障工作,并加强资金使用绩效评价。鼓励各种社会资源支持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合理分配经费使用比例,优先用于心理健康教育硬软件建设、资源应用和师资培训等方面,切实加强项目管理和经费监管。

  (三)强化督导检查。各县市要制定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配套政策措施,将实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护航工程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等情况纳入教育目标督导考核内容,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编制管理与职称评聘办法,强化心理健康教育档案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州政府教育督导室组织开展专项督导评估。

  心理高危学生干预方案 16

  为进一步深化落实《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教育部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贯彻落实学校“21122”工作思路,有效降低学生心理疾病发生率,最大限度预防和减少学生严重心理危机个案发生,培育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结合我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际,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普及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学生抗挫和情绪调节能力

  (一)预期目标

  普及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加强学生对心理健康的了解和认知,提高大学生承受挫折和情绪调节的能力,为应对危机做好准备。

  (二)主要工作措施

  学校层面的工作:

  1.结合我校教学实际,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计划,面向大一学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公共课,包括了解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了解自我、发展自我,提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等内容。

  2.邀请校内外心理学专家学者为学生举办心理健康专题讲座作为知识补充。有针对性解决学生心理需求。

  院系层面的工作:

  1.对大一新生开展新生入学心理健康知识教育讲座,帮助其平稳度过大学适应期。

  2.每学期不定期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根据不同年级学生心理需求,有计划、有体系地开展主题讲座。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营造学生健康成长氛围

  (一)预期目标

  通过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引起师生关注与重视,积极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为学生成长营造健康氛围。

  (二)主要工作措施

  学校层面的工作:

  1.借助“5.25”心理健康月和“10.10”世界精神卫生日等重要节日和其他关键时期,开展全校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吸引力和感染力。

  2.广泛运用门户网站、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生心理保健能力。

  院系层面的工作:

  1.面向本院系全体师生开展富有院系(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2.通过院系的官网、新媒体(微信、微博)等多种媒介,积极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教育宣传活动。

  3.通过院系学生社团组织,结合院系学生特点和专业,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心理健康活动。

  三、构建心理危机防预体系,预防危机情况发生

  (一)预期目标

  构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预防工作体系,做到心理困扰早期预防、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应对,最大限度预防和减少学生严重心理危机的发生。

  (二)主要工作措施

  学校层面的工作:

  1.使用“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大学生心理健康筛查量表》每年对全体新生开展心理普查工作,并及时将普测结果以适当方式反馈各院系各院系。

  2.建立学校、院系、班级、宿舍“四级”预警防控体系,完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预案,进一步细化各级各类人员在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中的职责,指导实施心理危机学生排查周报告、月报告和随时报告制度。

  3.与唐山市第五医院、开滦精神卫生中心等专业机构建立心理危机转介诊疗机制,畅通从学校到专业精神卫生机构的心理危机转介绿色通道。

  院系层面的工作:

  1.根据反馈的普测结果对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访谈,并做好访谈记录,对需要进行重点跟踪服务的.学生,安排“一对一、多对一”包联帮辅,根据普测结果、访谈情况及采取干预措施建立形成院系学生心理档案。

  2.健全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建立明确的职责分工和协调机制。确定一名专职辅导员负责统筹协调和具体落实院系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定期填写《学生心理危机排查及干预反馈月报表》报学生处备案;各学生班级设立心理委员,关注班级学生心理健康,并认真负责填写《心理委员工作手册》及时汇报给辅导员;明确学生宿舍长负责向宿舍同学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及时发现本宿舍存在心理问题的同学,定期将本宿舍同学心理健康状况向心理委员或辅导员汇报。

  3.制订完善本院系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预案,明确工作流程及相关职责。注重做好在“新生入学、毕业生离校、放假、考试、开学、重大活动、季节交替”等重要时间节点的心理危机排查,及时发现和处理心理危机情况。加强对心理疾病学生康复及康复后的跟踪关注。

  4.积极在学生处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院系和精神卫生专业医疗机构等部门之间建立科学有效的心理危机转介机制。对一般性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指导其到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进行咨询辅导,对严重心理危机的学生,要及时通知其法定监护人,协助监护人做好监控工作,及时按有关规定将学生转介给精神疾病医疗机构接受诊断和治疗,转介过程应详细记录,做到有据可查。

  四、做好心理咨询辅导,提供专业服务

  (一)预期目标

  通过心理咨询辅导等支持性干预,协助学生把握现状,重新认识生活事件,尽快恢复心理平衡,提高学生承受挫折和情绪调节能力。

  (二)主要工作措施

  学校层面的工作:建立一支校内外专兼职心理咨询师组成的心理咨询工作队伍,坚持发展性咨询为主,根据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的个别咨询和团体辅导,并遵守咨询伦理规范,严守保密原则,保护学生隐私,做好咨询辅导记录与档案管理。在咨询辅导过程中,如发现来访者情绪不稳、行为反常、有自残、自(残)杀或伤害他人的倾向以及其他危机个案时,执行保密例外。立即报告相关领导和学生所在院系,并及时转介到精神卫生专业医疗机构,防止意外事件发生。

  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形成高效工作网络

  (一)预期目标

  通过加强对学校、院系、班级、宿舍四级预警防控体系的多样化培训,建立一支专业素质高、责任心强、反应迅速的工作队伍。

  (二)主要工作措施

  学校层面的工作:

  1.定期开展辅导员心理沙龙、专业心理知识培训和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工作培训,支持和选送辅导员参与心理咨询师的培训并取得资格证书。

  2.定期开展心理委员及其他学生骨干的心理健康知识线上线下专业培训,使心理委员对学生中的心理问题和突发事件能够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动性和针对性。

  院系层面的工作:定期开展辅导员、心理委员及其他学生骨干的心理工作专业培训和交流,提高各院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性。

  心理高危学生干预方案 17

  在校园环境中,部分学生可能因学业压力、家庭环境、人际交往等多种因素影响,处于心理高危状态。若不及时干预,可能导致严重的心理问题甚至危及生命安全。为了保障学生的心理健康,构建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特制定以下干预方案。

  一、干预目标

  1. 及时识别心理高危学生,为其提供专业的心理支持与干预服务,降低心理危机发生的风险。

  2. 帮助心理高危学生缓解负面情绪,改善心理状态,提高心理调适能力和应对挫折的能力。

  3. 促进心理高危学生恢复正常的学习与生活功能,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使其能够重新融入校园和社会。

  二、干预原则

  1. 保密性原则:严格保护学生的隐私,所有涉及学生个人隐私的信息和干预过程均需保密,仅在必要且经过学生或其法定监护人同意的情况下,才可向相关专业人员或部门透露。

  2. 及时性原则:一旦发现心理高危学生,立即启动干预机制,争分夺秒地开展评估、转介和干预工作,避免因延误而导致危机加重。

  3. 专业性原则:由具备专业资质和丰富经验的心理教师、心理咨询师以及相关医疗专业人员组成干预团队,运用科学有效的心理评估工具和干预方法进行工作。

  4. 个性化原则:充分考虑每个心理高危学生的独特情况,包括其心理问题的成因、表现形式、家庭背景、个性特点等,制定针对性强的干预计划。

  三、干预对象

  经心理测评、教师观察、学生自我报告或他人反馈等途径发现的存在严重心理困扰、有自杀倾向或其他自伤行为风险、情绪极度不稳定且严重影响正常学习和生活的学生。

  四、干预团队及职责

  1. 心理教师:负责对学生进行初步的心理评估,制定个性化的心理干预计划,提供一对一的心理咨询服务,定期跟踪学生的心理状态变化,并与家长、教师及其他专业人员进行沟通协调。

  2. 班主任:密切关注学生在班级中的日常表现,如学习状态、人际交往、情绪变化等,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向心理教师报告。配合心理教师开展干预工作,在班级中营造关爱、支持的氛围,引导其他学生正确对待心理高危同学。

  3. 学校领导:统筹协调干预工作的开展,保障干预所需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传达学校的干预措施和对学生的关心,共同商讨应对策略。

  4. 校医:对学生的身体状况进行检查,排除生理疾病因素对心理状态的影响。在必要时提供紧急医疗救助,并与校外医疗机构建立联系,协助转介工作。

  5. 校外专业心理咨询师及精神科医生:在学校心理教师能力范围之外或学生心理问题较为严重时,邀请校外专业人员参与评估和干预工作,提供专业的诊断和治疗建议,必要时安排学生住院治疗。

  五、干预流程

  1. 发现与报告

  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在日常教学和班级管理中,要时刻留意学生的情绪、行为变化。一旦发现学生有异常表现,如长期情绪低落、无故旷课、自伤行为迹象、突然的性格改变等,应立即填写《心理高危学生观察报告表》,并上报给心理教师。

  心理教师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评,如发现测评结果显示学生处于心理高危状态,要及时与相关班主任沟通核实情况,并启动干预程序。

  学生本人或其他同学发现身边有心理高危情况的学生,也可向班主任或心理教师报告。

  2. 初步评估

  心理教师在接到报告后的 24 小时内,与心理高危学生进行单独面谈,运用专业的心理评估工具和技术,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全面评估,包括情绪、认知、行为、人际关系、家庭环境等方面。评估过程中,要注意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让学生能够敞开心扉。

  根据评估结果,判断学生心理危机的严重程度,确定是否需要立即转介至校外专业医疗机构进行进一步诊断和治疗。对于暂时不需要转介的学生,制定初步的干预计划。

  3. 制定干预计划

  心理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详细的个性化干预计划,包括干预目标、干预方法、干预频率、参与人员等内容。干预计划应明确短期和长期目标,例如短期目标可能是稳定学生情绪,减少自伤行为风险;长期目标则是帮助学生恢复正常心理状态,提升心理调适能力。

  干预方法可包括个体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辅导、家庭治疗、心理支持小组等多种形式,根据学生需求灵活运用。干预频率一般为每周 1- 3 次个体咨询,团体辅导根据实际情况安排。

  将干预计划告知班主任、家长及其他相关人员,争取各方的支持与配合。

  4. 实施干预

  心理教师按照干预计划,为学生提供一对一的心理咨询服务,运用认知行为疗法、人本主义疗法等专业技术,帮助学生认识和调整负面情绪和不合理认知,引导其掌握有效的应对策略和心理调适方法。

  班主任在班级中组织开展关爱心理高危同学的活动,鼓励其他学生主动与心理高危学生交流互动,营造温暖、包容的`班级氛围。同时,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及时反馈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

  家长要积极配合学校的干预工作,给予学生更多的关爱、理解和支持。改善家庭沟通模式,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按照心理教师的建议,在家庭中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行为引导。

  对于需要家庭治疗的学生,心理教师邀请家长参与家庭治疗会议,帮助家庭成员改善关系,解决家庭内部存在的问题,为学生创造有利的家庭支持系统。

  定期组织心理支持小组活动,邀请有相似经历的学生一起参加,让心理高危学生在小组中感受到共鸣和支持,增强其归属感和自信心。

  5. 跟踪与评估

  心理教师每周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跟踪评估,通过与学生面谈、观察学生在学校的表现、与家长和班主任沟通等方式,了解干预效果。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干预计划和方法。

  每月对干预效果进行一次全面评估,对比干预前后学生的心理状态变化、行为表现改善情况等,填写《心理高危学生干预效果评估表》。如果发现干预效果不明显或学生心理危机加重,及时调整干预策略或转介至更专业的机构。

  在学生心理状态明显好转后,逐渐减少干预频率,但仍需持续跟踪观察 3- 6 个月,确保学生能够稳定地恢复正常学习和生活,防止心理问题复发。

  六、转介机制

  1. 当心理教师初步评估发现学生心理危机严重,超出学校心理咨询范畴,如疑似患有严重精神疾病(如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有强烈的自杀意念或已实施自杀行为时,应立即启动转介程序。

  2. 心理教师在征得学生家长同意后,与校外专业心理咨询机构或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取得联系,简要介绍学生情况,并协助家长办理转介手续。

  3. 在转介过程中,心理教师要向接收机构提供学生的详细心理评估报告、在校表现记录等资料,以便专业人员能够全面了解学生情况,制定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4. 学校与转介机构保持密切联系,及时了解学生的治疗进展和康复情况。在学生病情稳定或治疗结束后,根据转介机构的建议,安排学生复学事宜,并制定相应的复学后支持计划。

  七、培训与宣传

  1. 定期组织教师培训

  邀请专业心理专家为班主任、任课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提高教师对心理高危学生的识别能力和应对技巧。培训内容包括常见心理问题的症状表现、如何与心理高危学生进行有效沟通、如何在班级中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围等。

  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教师心理健康培训活动,确保教师能够及时更新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心理危机干预意识和能力。

  2. 面向学生和家长的宣传教育

  通过心理健康课程、主题班会、校园广播、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向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生的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心理问题,鼓励他们在遇到困难时及时寻求帮助。

  定期举办家长心理健康讲座,向家长介绍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常见心理问题及应对方法,提高家长对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促进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发放心理健康宣传资料,如心理健康手册、心理调适小贴士等,方便学生和家长随时查阅学习。

  八、资源保障

  1. 人力资源保障

  加强学校心理教师队伍建设,按照规定的师生比例配备足够数量的专业心理教师。鼓励教师参加各类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不断提升其专业水平。

  建立校外心理健康专家库,与专业心理咨询机构、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的专家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在需要时能够及时获得专业支持和指导。

  2. 物力资源保障

  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配备必要的心理测评软件、咨询设备和器材,如心理沙盘、放松椅、生物反馈仪等,为心理评估和干预工作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

  保障干预工作所需的办公用品、宣传资料等物资供应。

  3. 财力资源保障

  学校设立专项心理健康教育经费,用于心理教师培训、心理测评工具购买、心理咨询室建设、校外专家咨询费用支付、宣传教育活动开展等方面,确保干预工作能够顺利开展。

  心理高危学生干预方案 18

  在大学校园生活中,部分学生因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家庭问题、自我认知等多种因素影响,可能陷入心理高危状态。为有效应对这一情况,保障学生身心健康,特制定以下干预方案。

  一、干预目标

  1. 及时发现并精准识别心理高危学生,为其提供针对性的支持与帮助。

  2. 缓解心理高危学生的负面情绪与心理压力,降低心理危机发生的风险。

  3. 协助心理高危学生重建心理平衡与适应能力,促进其心理健康恢复与成长。

  二、干预原则

  1. 保密性原则:严格保护学生隐私,所有干预信息仅在专业人员及必要的学校工作人员范围内知悉,确保不泄露学生个人隐私。

  2. 及时性原则:一旦发现心理高危学生,立即启动干预流程,不拖延、不耽搁,抓住最佳干预时机。

  3. 专业性原则:由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等依据心理学专业知识与技能开展评估、诊断与干预工作,确保干预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4. 合作性原则:整合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学生工作部门、教师队伍、家长以及专业医疗机构等多方面力量,形成全方位的干预合作网络。

  三、干预主体与职责

  1. 心理咨询中心:负责心理高危学生的初步评估、心理测试安排、个体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组织实施,定期跟踪回访并记录干预过程与效果,同时对学校其他人员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培训与指导。

  2. 学生工作部门(如辅导员、班主任等):在日常工作中密切关注学生的行为表现与情绪变化,发现异常及时上报并协助心理咨询中心开展工作,与家长保持密切沟通联系,共同做好学生的日常管理与心理支持工作。

  3. 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留意学生的课堂表现、学习状态等,若发现学生有心理异常迹象及时反馈给学生工作部门或心理咨询中心,配合学校开展相关干预工作。

  4. 家长:提供学生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等信息,积极配合学校的干预措施,在家中给予学生情感支持与监督,必要时陪同学生接受专业治疗。

  5. 专业医疗机构:对病情较为严重的心理高危学生进行专业诊断与治疗,与学校保持信息沟通与协作,为学校的干预工作提供专业建议与技术支持。

  四、干预流程

  (一)风险筛查与发现

  1. 定期心理普查:每学期开展全校性的心理普查,运用专业心理测评量表(如 SCL-90、UPI 等)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评,筛选出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

  2. 日常观察与报告: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以及宿舍管理员等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密切关注学生的行为表现,如情绪异常低落或激动、长期失眠、社交退缩、学业成绩急剧下降、有自伤或自杀言论及行为等,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填写《心理高危学生情况报告表》并上报给学生工作部门与心理咨询中心。

  (二)评估与诊断

  1. 心理咨询中心接到报告后,在 24 小时内安排专业心理咨询师对学生进行初步的心理评估,通过面谈、心理测试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问题成因、严重程度等。

  2. 对于初步评估为心理高危的学生,组织专家团队(包括心理咨询专家、精神科医生等)进行进一步的诊断与风险评估,确定学生的心理危机等级(如轻度、中度、重度),制定个性化的干预方案。

  (三)干预措施实施

  1. 对于轻度心理危机学生:

  安排定期的个体心理咨询,每周 1 - 2 次,由专业心理咨询师运用认知行为疗法、人本主义疗法等方法帮助学生调整认知、缓解情绪、解决心理问题。

  辅导员或班主任与学生建立密切的联系,定期谈心谈话,了解学生的生活学习情况,给予关心与支持,鼓励学生参加校园文化活动、体育锻炼等,帮助其转移注意力、增强自信心。

  与家长沟通,告知学生的心理状况,建议家长在家中给予学生更多的陪伴与理解,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2. 对于中度心理危机学生:

  在上述轻度干预措施的基础上,增加心理咨询的频率,每周 2 - 3 次,必要时可安排家庭治疗,邀请家长参与咨询过程,改善家庭关系与沟通模式。

  学生工作部门与任课教师协商,适当调整学生的学业负担,如减少作业量、缓考等,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建立心理高危学生支持小组,由同年级或同专业的学生志愿者组成,定期与学生交流互动,提供情感支持与社交帮助。

  3. 对于重度心理危机学生:

  立即启动应急响应机制,通知家长到校,在家长的陪同下将学生转送至专业医疗机构进行治疗,学校安排专人负责与医疗机构对接,了解学生的治疗进展。

  在学生住院治疗期间,心理咨询中心定期组织专业人员到医院进行探访,为学生提供心理支持与辅导,帮助其积极配合治疗。

  学生所在班级的同学制作祝福卡片、视频等,表达对学生的关心与鼓励,由学校工作人员或家长转交给学生,让其感受到学校与班级的温暖。

  (四)跟踪与回访

  1. 心理咨询中心对心理高危学生建立专门的档案,记录干预过程与效果,在干预结束后的 1 个月、3 个月、6 个月分别进行跟踪回访,通过面谈、电话、网络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与生活学习情况,评估干预效果。

  2. 对于干预效果良好、心理状态稳定的学生,可逐步减少干预频率直至结束干预;对于仍存在心理问题或有复发风险的学生,继续进行相应的干预与支持,必要时调整干预方案。

  五、资源保障

  1. 人员保障:配备足够数量的专业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以及经过心理危机干预培训的学生工作干部、教师等,定期组织专业培训与案例督导,提高干预人员的专业素质与能力。

  2. 设施保障:完善心理咨询中心的硬件设施,如咨询室、沙盘室、音乐放松室等,配备必要的心理测评软件、心理治疗设备等,为干预工作提供良好的环境与工具支持。

  3. 经费保障:设立心理危机干预专项经费,用于心理普查、心理咨询与治疗、专家会诊、培训督导、宣传教育等工作,确保干预工作的顺利开展。

  六、培训与宣传

  1. 培训:定期开展面向全体教职工的心理危机干预知识与技能培训,提高教职工对心理高危学生的识别能力与应对能力;对学生工作干部、辅导员、班主任等进行重点培训,使其熟练掌握心理危机干预流程与方法。

  2. 宣传:通过校园广播、宣传栏、微信公众号、心理健康课程等多种渠道,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心理危机应对方法等,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与自我调节能力,营造关注心理健康的良好校园氛围。

  心理高危学生干预方案 19

  在初中阶段,学生们面临着学业压力、人际交往、自我认知等多方面的挑战,部分学生可能会因此陷入心理高危状态。心理高危学生的存在不仅影响其自身的身心健康和学业发展,也可能给校园环境带来一定的不稳定因素。为了帮助这些学生走出困境,促进其心理健康成长,特制定以下干预方案。

  一、干预目标

  1. 及时发现并识别心理高危学生,建立完善的动态监测机制。

  2. 为心理高危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支持与辅导,缓解其心理压力和负面情绪,帮助他们恢复心理平衡。

  3. 引导心理高危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提高其应对挫折和困难的能力,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

  4. 营造关爱、支持的校园氛围,减少对心理高危学生的歧视和偏见,促进其融入校园生活。

  二、干预对象

  通过心理测评、教师观察、学生自我报告等多种方式筛选出的心理高危初中学生,包括但不限于有严重抑郁、焦虑情绪,存在自残、自杀倾向,长期处于人际关系困境,遭受重大生活变故打击等情况的学生。

  三、干预原则

  1. 保密性原则:严格保护心理高危学生的隐私,所有干预过程和信息仅在参与干预的专业人员范围内知晓,未经学生及其家长同意,不得向任何第三方透露。

  2. 及时性原则:一旦发现心理高危学生,立即启动干预程序,不得拖延,确保在第一时间为学生提供帮助。

  3. 个性化原则:根据每个心理高危学生的具体情况和特点,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满足其独特的心理需求。

  4. 家校合作原则: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形成家校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心理高危学生的心理健康。

  四、干预措施

  (一)心理评估与建档

  1. 由学校心理教师或专业心理咨询师对疑似心理高危学生进行全面的心理评估,包括心理测评量表测试、心理访谈等,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家庭背景、成长经历、人际关系等情况。

  2. 根据评估结果,为每位心理高危学生建立详细的个人心理档案,记录其心理问题表现、评估结果、干预过程及效果等信息,并定期更新,以便跟踪观察和调整干预策略。

  (二)心理辅导与咨询

  1. 为心理高危学生提供一对一的专业心理辅导与咨询服务,每周至少安排xx次辅导时间,每次xx分钟。心理辅导采用多种方法,如认知行为疗法、人本主义疗法、沙盘游戏疗法等,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情绪和行为问题,掌握有效的应对技巧和情绪调节方法。

  2. 在辅导过程中,注重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给予学生充分的理解、支持和鼓励,让学生感受到被尊重和关爱,增强其自我认同感和自信心。

  (三)危机干预小组

  1. 成立学校心理危机干预小组,成员包括学校领导、心理教师、班主任、校医等。小组成员明确各自的职责和分工,确保在面对心理高危学生的危机情况时能够迅速、有效地采取行动。

  2. 制定心理危机干预预案,明确危机干预的流程和方法,如在发现学生有自残、自杀等紧急情况时,如何进行现场处理、联系家长、转介医疗机构等,确保学生的生命安全得到最大程度的保障。

  (四)家校沟通与合作

  1. 及时与心理高危学生的家长取得联系,向家长反馈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在校表现,让家长了解学生面临的问题和潜在风险。

  2. 组织家长参加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和培训,提高家长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指导家长掌握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和亲子沟通技巧,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提供有力支持。

  3. 定期与家长沟通学生的干预进展情况,共同商讨干预措施的调整和优化,形成家校教育合力。

  (五)班级支持与同伴互助

  1. 与心理高危学生所在班级的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进行沟通,让他们了解学生的情况,在日常教学和班级管理中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注和照顾,避免对学生进行过度批评或施加过大压力。

  2. 组织班级同学开展关爱心理高危学生的活动,如选派一些善良、热情、有耐心的同学与心理高危学生结成互助小组,在学习和生活中给予其帮助和支持,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班级活动,促进其融入班级集体,增强其归属感和社会支持感。

  (六)转介与跟踪服务

  1. 对于心理问题较为严重,超出学校心理辅导能力范围的学生,及时转介到专业的'医疗机构或心理治疗机构进行治疗,并协助家长做好转介相关事宜,如联系医院、整理病历资料等。

  2. 在学生转介治疗期间,学校心理教师或班主任要定期与家长和治疗机构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治疗进展情况,做好跟踪服务工作。待学生病情稳定后,根据医疗机构的建议,协助学生逐步回归校园生活,并制定相应的复学支持计划。

  五、干预时间安排

  (一)初期评估与建档阶段(第 1 周)

  完成对所有疑似心理高危学生的心理评估工作,并建立个人心理档案。

  (二)心理辅导与危机干预阶段(第 2 - 12 周)

  按照预定的心理辅导计划为心理高危学生提供一对一的心理辅导服务,并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变化,如有危机情况发生,立即启动危机干预程序。

  (三)家校合作与班级支持阶段(贯穿整个干预过程)

  持续与家长保持密切沟通与合作,定期组织家长培训和交流活动;同时,指导班级开展同伴互助活动,为心理高危学生营造良好的班级和家庭环境。

  (四)转介与跟踪服务阶段(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确定)

  对于需要转介治疗的学生,及时进行转介,并做好跟踪服务工作,直至学生康复复学或毕业。

  六、资源保障

  1. 人员保障:配备专业的心理教师或心理咨询师,定期对其进行培训和督导,提高其专业水平和干预能力;同时,组织班主任、任课教师等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增强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能力。

  2. 场地保障: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沙盘游戏室等心理辅导场所,为心理高危学生提供舒适、安全的干预环境。

  3. 经费保障:学校设立专项经费,用于心理测评工具的购买、心理教师的培训、心理辅导设备的添置、转介治疗费用的补贴等,确保干预工作的顺利开展。

  心理高危学生干预方案 20

  在高中校园生活中,部分学生可能因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家庭环境等多种因素,陷入心理高危状态。这不仅严重影响学生自身的身心健康与学业发展,还可能对校园安全与秩序产生潜在威胁。为切实保障学生的心理健康,及时有效地给予心理高危学生帮助与支持,特制定以下干预方案。

  一、干预目标

  1. 及时发现并精准识别心理高危学生,构建完善的学生心理档案。

  2. 为心理高危学生提供专业、个性化的心理干预服务,助力其缓解心理危机,恢复心理平衡与健康。

  3. 强化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与应对挫折的能力,有效预防心理危机的再度发生。

  4. 营造积极健康、关爱包容的校园心理环境,提升全体师生对心理高危学生的理解与支持。

  二、干预对象

  通过心理测评筛查结果、教师日常观察发现、学生自我或他人报告等途径所确定的存在明显心理危机倾向或处于心理高危状态的高中学生。

  三、干预原则

  1. 保密性原则:严格遵循保密要求,妥善保护学生的隐私信息,仅在必要且获得授权的情况下,才向特定专业人员或相关部门透露相关信息,确保学生信息不被泄露。

  2. 及时性原则:一旦发现心理高危学生,即刻启动干预机制,争分夺秒地提供心理支持与援助,避免因延误而致使危机加剧。

  3. 个性化原则:深度考量学生的个体差异,包括性格特点、家庭背景、成长经历等,精心制定契合学生独特需求的个性化干预方案,以实现最佳干预效果。

  4. 协同性原则: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力量,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干预网络,协同合作,形成强大的干预合力,共同推动学生心理状况的改善。

  四、干预流程

  1. 筛查与评估

  定期开展全面系统的心理测评工作,如每学期运用专业心理测评量表对全体学生进行心理普查,同时结合班主任与任课教师在日常教学及生活中的细致观察、学生之间的相互反馈以及学生个人主动的自我报告等多渠道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与判断,精准锁定心理高危学生。

  针对初步判定为心理高危的学生,由学校专业心理教师运用专业心理评估工具与技术,进行深入的心理评估,包括详细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表现、严重程度、产生原因等,进而确定干预的'优先级与具体策略。

  2. 预警与报告

  一旦确认心理高危学生,心理教师需迅速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发出预警信息,详细汇报学生的基本情况、心理问题表现及评估结果等关键信息。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依据预警信息,及时商讨并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同时向学校相关部门(如教务处、德育处、班主任等)以及学生家长进行通报,确保各方能够协同配合,共同参与干预工作。

  3. 干预实施

  心理教师针对心理高危学生开展一对一的专业心理辅导,依据学生的具体心理问题与需求,灵活运用多种心理治疗技术与方法,如认知行为疗法、人本主义疗法、心理动力学疗法等,帮助学生认识并调整不良认知与行为模式,缓解心理压力与痛苦情绪,逐步恢复心理平衡与健康。

  班主任与任课教师在日常教学与管理工作中,给予心理高危学生更多的关注与关怀,适时调整教学策略与要求,为其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同时,积极引导班级同学正确对待心理高危学生,避免歧视与孤立现象的发生,鼓励同学们给予其支持与帮助,共同促进其心理康复。

  学校组织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与团体辅导课程,邀请心理高危学生积极参与,帮助他们在团体活动中增强人际交往能力、提升自我认知水平、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与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通过活动与课程的开展,向全体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生对心理问题的认知与应对能力,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心理文化氛围。

  家长积极配合学校的干预工作,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深入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与需求,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同时,遵循学校与心理教师的专业建议,在家庭生活中给予孩子恰当的关爱与支持,协助孩子调整心态,共同应对心理危机。

  4. 跟踪与反馈

  对心理高危学生的干预过程进行全程跟踪记录,详细记录学生的心理变化、干预措施实施情况以及取得的效果等信息,以便及时调整干预策略与方法,确保干预工作的有效性与针对性。

  定期组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心理教师、班主任、家长等相关人员召开反馈会议,共同商讨学生的心理康复进展情况,交流干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经验,制定下一步的干预计划与目标,形成完整的干预工作闭环。

  五、干预资源

  1. 人力资源:组建一支专业素养高、责任心强的心理干预团队,包括学校专职心理教师、具备一定心理辅导能力的班主任与任课教师、校外心理咨询专家以及经过专业培训的学生心理志愿者等。

  2. 物力资源:配备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心理测评室、团体辅导室等专业场所,并购置齐全先进的心理测评软件、心理治疗设备(如沙盘、生物反馈仪等)、心理健康教育图书资料等物力资源,为心理干预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

  3. 财力资源:设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确保心理高危学生干预工作所需的各项费用(如心理教师培训费用、心理测评与治疗设备购置费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费用等)能够得到充足的保障与支持。

  六、培训与宣传

  1. 培训

  定期组织学校教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课程与研讨会,邀请知名心理专家学者进行专业授课,内容涵盖常见心理问题识别与应对、心理辅导技术与方法、心理危机干预策略等方面,不断提升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与心理危机干预能力,使其能够在日常教学与管理工作中及时发现并妥善处理学生的心理问题。

  对学生心理志愿者进行系统的培训,包括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心理辅导基本技巧、人际沟通与倾听方法等内容,使其能够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发挥积极的辅助作用,如协助心理教师开展团体辅导活动、陪伴心理高危学生度过困难时期等。

  2. 宣传

  充分利用学校官网、微信公众号、校园广播、宣传栏等多种宣传渠道,广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与心理危机干预理念,定期推送心理健康教育文章、心理调适技巧、心理案例分析等内容,提高全体师生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与认知水平,营造积极关注心理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月活动,通过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心理电影赏析、心理征文比赛、心理健康知识竞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向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学生的心理保健意识与自我调适能力,同时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心理问题与心理危机,消除对心理高危学生的误解与偏见。

  七、评估与总结

  1. 评估

  建立科学合理的干预效果评估指标体系,从学生的心理症状改善情况、心理调适能力提升程度、学业成绩变化、人际关系改善状况以及家长与教师的满意度等多个维度,对心理高危学生的干预效果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估。

  定期(如每学期末)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估,通过心理测评复查、学生个人自我报告、家长与教师反馈等方式收集评估数据,并运用统计分析方法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以准确判断干预措施的有效性与不足之处,为后续干预工作的调整与优化提供依据。

  2. 总结

  每学期末对整个高中心理高危学生干预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回顾本学期干预工作的开展情况,包括筛查与评估工作的准确性与及时性、预警与报告机制的运行效率、干预实施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跟踪与反馈工作的落实情况等方面。

  针对总结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与不足之处,制定详细的改进措施与计划,并纳入下一年度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中,不断完善高中心理高危学生干预工作体系,提高干预工作的质量与水平,为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全面发展保驾护航。

【心理高危学生干预方案】相关文章:

心理高危学生干预方案(精选10篇)02-21

心理危机学生干预方案05-12

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方案03-31

心理危机学生干预方案09-19

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方案10-16

学生心理干预措施方案10-07

小学生心理干预方案12-23

疫情心理干预方案08-24

学校心理干预方案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