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医院科室高质量发展方案(通用16篇)
为了确定工作或事情顺利开展,常常需要预先制定方案,方案是从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方面进行安排的书面计划。你知道什么样的方案才能切实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医院科室高质量发展方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医院科室高质量发展方案 1
为深入实施健康广东行动,推动我省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以下简称县域医共体)高质量发展,构建更加优质高效的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制定本行动方案。未纳入县域医共体建设的地市可参照本方案开展医疗联合体建设。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坚持党对县域医共体的全面领导,坚持政府主导,坚持公益性,以强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不断健全完善体制机制,全面提升县域医疗卫生综合服务能力,推动县域医共体高质量发展。不断完善县域医共体“总院+分院”组织架构,逐步实现行政、人员、财务、质量、药械、信息等六个方面的统一管理,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和中医药服务下沉基层、县域内上下信息联通、医防协同等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着力提升县域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实现人民群众“头痛脑热在镇村解决、常见病多发病在市县解决”的工作目标。
到2025年,全省开展县域医共体建设的15个地市70个县(市、区)基本建成目标明确、权责明晰、分工协作、服务优质、有效运行的县域医共体,大部分县(市、区)的县域内住院率达85%左右,县域内基层就诊率达到65%以上。全省县域医共体运行管理更加优质高效,综合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医防协同、医防融合服务模式进一步完善,县域内财政保障和医保支付可持续,分级诊疗格局基本形成,患者逐渐回流县域、下沉基层,群众健康服务获得感显著增强。
二、工作任务
(一)健全领导体制和组织机制。加强党对县域医共体的全面领导。健全高效有力的县域医共体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医管委)领导体制,由各县(市、区)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医管委主任,医管委日常工作由县(市、区)卫生健康部门承担。县(市、区)政府常务会议每年不少于两次专题研究县域医共体建设事宜。选优配强县域医共体领导班子。完善县域医共体部门协调机制,推动各项政策落实落细。将县域医共体建设情况作为各地各部门全面深化改革和政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鼓励支持县域内社会办医疗机构主动联合社会办诊所等组建县域医共体,作为县域公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有益补充。鼓励社会办医疗机构和康复院、护理院加入县域医共体。(省卫生健康委牵头、省有关部门配合,各市、县政府负责)
(二)实现人员统一管理。认真落实《广东省加强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实施方案》(粤府办〔2019〕18号)关于统一人员管理各项要求和人事制度改革任务。县域医共体总医院(以下简称总医院)拥有对各分院负责人的任命权。大力推动县域医共体内部人员统一招聘、培训、调配和管理。到2024年,全省的县域医共体全部实现内部人员统一管理。(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牵头、省卫生健康委配合,各市、县政府负责)
(三)全面落实财务统一管理。落实《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广东省财政厅 广东省中医药局印发〈关于落实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财务统一管理的实施意见(试行)〉的通知》(粤卫规〔2021〕9号)要求,建立县域医共体单独设账、独立核算、统一管理的财务管理新机制,加强财务收支管理,积极推进成本和绩效管理,加强资产的统筹管理,完善内部控制和监督管理机制。到2023年,全省的县域医共体全部实现财务统一管理。(省卫生健康委牵头,省财政厅配合,各市、县政府负责)
(四)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扩大省级医保支付方式综合改革试点范围。县域医共体结余留用资金按规定提取各项基金后主要用于县域医共体人员薪酬或奖励。患者在县域医共体内部转诊医保起付线连续计算。各级医保部门要强化医保基金日常监管和专项治理工作,从事后稽核转为事前提醒和事中监管,对推诿病人、降低服务质量、转移医疗费用等损害参保人利益行为开展重点监督,动态监测县域医共体医疗费用、转外就医、基金运行等情况,设置预警阈值并开展数据分析,及时向县域医共体反馈信息并加强业务指导。各级卫生健康部门要督促县域医共体完善内部绩效考核和薪酬分配机制,完善内控约束、绩效管理制度,形成相互监督、合作高效的利益共同体。(省医保局、省卫生健康委牵头,各市、县政府负责)
(五)着力推动总医院高质量发展。加大省市三甲医院对县级公立医院的帮扶力度,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县域下沉,补齐总医院医疗服务和管理能力短板,进一步发挥总医院在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的龙头作用和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的桥梁纽带作用。坚持以县域服务体系整合为抓手,提升总医院专科能力,将县域医共体建设与县级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省“百县工程”、“组团式”紧密型帮扶总医院等各项行动紧密结合,以利益共享机制引导优质资源下沉,提升总医院综合服务能力。到2025年,全省的县域医共体中80%的总医院达到县级医院综合服务能力国家推荐标准。(省卫生健康委牵头,各市、县政府负责)
(六)深化内部运行机制改革。全面落实县域医共体慢病管理中心、联合门诊、联合病房等18项运行指南,将县镇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串联,引导县域医共体建立利益共享的激励机制,构建县域医共体“总院+分院”“专科+全科”“全县域运作、上下贯通”的一体化服务模式。到2025年,全省的县域医共体全部实现县镇一体化的分工协作、分级诊疗运行机制。(省卫生健康委牵头,各市、县政府负责)
(七)落实“公益一类财政保障、公益二类绩效管理”。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全面落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益一类财政保障、公益二类绩效管理”政策,拓展服务项目,通过提供优质医疗卫生服务获取合理报酬,实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到2023年,全省建设县域医共体的70个县(市、区)全部落实“公益一类财政保障、公益二类绩效管理”政策。(省卫生健康委牵头,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配合,各市、县政府负责)
(八)建立县域医防协同机制。建立健全县域医共体与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常态化协同工作机制,构建全县域分级分层分流的疫情防控体系。县域医共体要建立公共卫生统筹管理机制,各医院要明确承担公共卫生工作的科室,加强基层防控能力。要完善县域医共体慢性病医防融合管理机制,上下联动,全专融合,提升县镇村一体化的慢病服务能力。到2025年,基本形成较为成熟的县域医防协同机制。(省卫生健康委牵头,省疾控中心配合,各市、县政府负责)
(九)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特色专科建设。各地要根据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实际情况和县域内居民疾病谱,结合诊疗需求,按照功能互补、差异化发展的要求,科学制定实施各医院特色科室建设规划和年度计划。要通过联合门诊、联合病房等方式,下沉人力、技术、管理等各种资源,推进县域医共体成员单位完成特色科室建设。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特色科室的门急诊量或住院(手术)服务人次、诊疗技术服务性收入,要分别达到该机构年对应指标总量的20%—40%。到2025年,全省建设县域医共体的70个县(市、区)中70%以上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至少建成1个特色科室。(省卫生健康委牵头,各市、县政府负责)
(十)推进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加快推进县域医共体检验中心、影像中心、心电中心、病理中心等各种资源共享中心在县域内全域运行,提高医疗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加强对县域医共体各分院检查检验项目的质量控制和培训。到2023年,基本实现县域医共体各分院之间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共享,形成“基层检查+县级诊断”格局。(省卫生健康委牵头,各市、县政府负责)
(十一)加强药事同质化管理。建立县域医共体药事同质化管理机制,落实总药师制度。鼓励总医院建立审方中心,规范处方点评,实现药品的统一目录、统一采购、统一价格、统一配送,加快药学服务下沉基层。加强合理用药同质化培训,加快药学服务信息互联互通,实现县镇远程药学服务,切实提高各分院药事管理水平和药学服务能力。到2025年,全省的县域医共体内部全部实现药事服务质量同质化管理。(省卫生健康委牵头,省医保局、省中医药局配合,各市、县政府负责)
(十二)做实做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建立家庭医生激励制度,完善签约服务费、绩效考核与薪酬分配方案。允许总医院全科、其他临床医师(含中医类别)在各分院以个人或团队形式提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总医院要为家庭医生提供绿色通道,将30%以上的专家号源、预约检查、床位等医疗资源交由家庭医生管理支配;要推动资源下沉,通过联合病房、联合门诊、远程医疗,为签约居民提供“一站式”全专结合服务,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融入签约服务全过程。推动“互联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创新服务形式,增强服务的连续性、协同性和高效性。到2025年,全省建设县域医共体的70个县(市、区)重点人群家庭医生签约率达到80%以上。(省卫生健康委牵头,省中医药局配合,各市、县政府负责)
(十三)推动中医药服务下沉基层。落实《广东省中医药发展“十四五”规划》(粤卫〔2021〕10号)要求,着力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加大省级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推动院内制剂研发和推广使用。充分发挥县级中医院的积极作用,推动县级中医院协定处方在县域内统一使用,总医院可对医共体成员单位的中药制剂进行调剂使用。推进中医药适宜技术和中医药学服务下沉至各分院,实现县、镇、村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同质化。(省中医药局牵头,省药品监督管理局配合,各市、县政府负责)
(十四)强化信息化建设。各地要加快总医院和各分院的`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助力落实总医院对分院人财物的统一管理,以及对县域医共体各类业务进行分析、监管、评价。依托省远程医疗平台,通过远程心电、影像、视频系统,实现专家远程会诊及诊疗指导,让县域内居民就近享受二级以上医院诊疗服务。提升县域医共体智慧管理服务水平,打造数字化、智慧型县域医共体,支撑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辅助诊疗、人口健康、医疗保障、药品供应、财务管理、人事管理和绩效管理等应用,为居民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服务。到2025年,打造一批上下联通信息共享的数字县域医共体示范县域。(省卫生健康委牵头,各市、县政府负责)
(十五)做实镇村一体化管理。各地要在县域医共体组织结构下,利用县镇一体化管理带动镇村一体化管理,按规定落实乡镇卫生院院长担任公建村卫生站的法定代表人,落实对镇域公建村卫生站的一体化管理,进一步提升村卫生站服务能力和规范化管理水平。到2025年,全省建设县域医共体的70个县(市、区)形成更加优质高效的县镇村一体化三级服务网络,为群众提供连续、综合、上下贯通的全过程全生命周期的医防融合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省卫生健康委牵头,各市、县级政府负责)
三、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高度重视,建立健全相关工作机制,结合实际细化政策措施,制定推进各项重点任务的时间表、路线图。省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密切配合,指导各地聚焦重点难点问题,深化改革创新,加强督促指导,积极稳妥推动相关重点工作,确保相关工作落到实处。
(二)强化监测评估与绩效评价结果应用。省有关部门要将县域医共体建设列入省乡村振兴及深化医改年度考核指标体系,各地要将县域医共体建设与乡村振兴、深化医改等工作一并部署落实,加强统筹协调。要充分运用监测评估与绩效评价结果,定期通报县域医共体建设进展情况,对真抓实干的县(市、区)和地市予以通报表扬,对建设进展落后的县(市、区)予以督促推动。
(三)加大投入力度。各级政府要结合实际完善县域医共体建设相关政策,统筹用好上级相关转移支付经费及本级财政资金,形成政策和财政补助的合力,按期完成县域医共体高质量发展的各项任务。
(四)加强宣传总结。认真总结和推广各地各部门在县域医共体建设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加强舆论引导,积极回应社会关切,注重宣传的引导性和时效性,积极宣传推介我省县域医共体建设成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医院科室高质量发展方案 2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21〕18号)和《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鄂政办发〔2022〕13号)等文件精神,切实推动我市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高举公立医院公益性旗帜,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为引领,以学科、人才队伍和信息化建设为支撑,以医疗质量、医疗服务、医学教育、临床科研、医院管理提升为重点,以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指数为标尺,促进全市公立医院综合能力再上新台阶。
二、工作目标
“十四五”期间,深入推进“三明医改”经验在荆门落实落地,全面深化“三医联动”改革,全力打造“荆门模式”;创建一批全省乃至全国高水平的优势学科,建成一个在全省有影响力的临床科研和科技成果转化孵化基地,培养引进一批高层次领军人才,建成一批不同层次的高水平数智化公立医院,形成以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区域专科医疗中心、区域中医药健康服务中心为骨干,其他高水平市、县级公立医院为支点的公立医院网络,推动全市公立医院整体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为建设健康荆门提供有力支撑。
“十四五”期间,市县两级公立医院共谋划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项目73个,其中市级42个、县级打包项目31个,计划总投资42.82亿元。建立全市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项目库,分批分年度组织实施。
三、主要任务
(一)构建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新体系。
1.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市级层面,坚持高水平综合性或专科医疗服务定位,重点推进市传染病医院、市一医院重大疫情救治基地(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市二医院精神卫生康复中心、市中医医院中医保健康复大楼、市妇幼保健院妇儿健康大楼等扩容项目建设;力争2—3年内,建成市传染病医院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市一医院综合医疗中心、市二医院专科专病特色医疗中心、市中医医院中医医疗和康复中心、市妇幼保健院妇幼保健中心等“五大中心”。县级层面,重点推进京山市人民医院整体迁建并新建传染病大楼,以及沙洋县人民医院传染病大楼、东宝区妇幼保健院大楼、掇刀人民医院门诊医技综合大楼等扩容项目建设;大力推进“市县共建”,帮助县级医院建设肿瘤防治、慢病管理、微创介入、麻醉疼痛诊疗、重症监护等临床服务“五大中心”;巩固钟祥市人民医院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创建成果,推进京山市人民医院和沙洋县人民医院创建三甲综合医院。
2.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医共体)提质增效。建立健全医联体(医共体)综合管理办公室、资源调配部、质量控制部、公共卫生部、信息化建设部、财务部等“一办多部”职能管理部门,在持续深化“人财物”紧密运行机制建设基础上,围绕急诊急救、慢病管理,构建整合型一体化服务体系。在急诊急救方面,以龙头医院为主导,着力建设市县两级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救治、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等“五大中心”,帮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成规范化救治单元(站),形成全链条无缝对接急诊急救网。在慢病管理方面,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主导,以慢病管理及“323”攻坚行动为载体,建立健全各类高质量慢病管理中心,由龙头医院统筹专科医师、全科医生、全科护士、公卫医师、乡村医生等医疗人才资源,实行按病种分类签约服务和管理,每个专科医生包联多家慢病管理中心、若干个村卫生室,建立“1 N X”的防、筛、管、治、研一体化服务体系。支持市中医联盟、市妇幼保健联盟建设发展。
3.健全分级分层分流的重大疫情救治体系。构建以市传染病医院为基地、公立医院传染病区为枢纽、发热门诊为网点的重大疫情救治体系,持续强化医院感染防控管理。构建“市区一体、市县协同、部门联动”的紧急医疗救援体系,中心城区打造“10分钟急救圈”,县(市)打造“30分钟急救圈”。依托市中医医院建设中医疫病防治基地,发挥中医药在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中的独特作用。
(二)激活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新动力。
4.建立健全财政保障长效机制。坚持公益性主导,加大财政对公立医院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人员费用、政策性亏损,以及承担公共卫生任务和公共服务等投入保障。逐年提高财政对公立医院人头经费的补助标准。
5.深入推进人事编制制度改革。推行公立医院人员总量管理、动态调整,在核定的总量内,逐步将行政后勤人员占比减少至15%—10%。允许在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创新设立特设岗位,建立人员竞争上岗、择优上岗、优胜劣汰、岗变薪变等机制。用足用好编制资源,按照“保基本医疗、保公共卫生、保学科引领”原则,通过省级考务平台统一公开招聘,或通过专项招聘、人才引进等形式将引进培养的人才纳入编制管理。落实公立医院用人自主权,统筹编制内外人员待遇。增加护士配备,逐步使公立医院医护比总体达到1∶2左右。
6.深入推进绩效薪酬制度改革。按照“允许医疗卫生机构突破现行事业单位工资调控水平,允许医疗服务收入扣除成本并按规定提取各项基金后主要用于人员奖励”的“两个允许”要求,合理确定、动态调整公立医院薪酬水平,合理确定人员支出占公立医院业务支出的比例。支持公立医院自主设立体现医疗行业特点、劳动特点和岗位价值的薪酬项目,鼓励对公立医院主要负责人实行年薪制。改革完善公立医院内部绩效分配制度,建立以DRG(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IP(病种分值)、CMI(病例组合指数)、RW(DRG与DIP权重)、时间消耗指数、费用消耗指数、满意度等为关键指标的绩效评价体系,建立落实工分制、信息化、公开化的绩效考核机制,全面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
7.深入推进人才培养评价机制改革。编制、财政、人社、教育等部门积极支持高端医学卫生人才引进,在其就医、子女上学等方面给予优先照顾。在市卫健委设立医学卫生人才专项资金,市财政每年给予一定数量的引导资金支持,市直公立医院引进培养硕士、博士等高层次领军人才的费用从医学卫生人才专项资金中列支。做好三级甲等医院高级职称自主评审工作,按国家、省统一部署适时扩面。完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高级职称评价标准,进一步改进评价方式,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突出评价业绩水平和实际贡献。落实服务基层制度,鼓励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向基层一线流动。
8.深入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启动基本医保DIP付费,确保2023年1月起正式运行,2025年开展住院服务的.医疗机构按DIP付费实现全覆盖,按DIP付费的住院费用比例达到70%。探索符合中医药特点的DIP付费方式,合理确定付费标准。完善居民医保普通门诊统筹运行机制,全面推行职工医保普通门诊统筹。进一步拉开市、县级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医保支付比例差距,引导群众选择性就医。及时跟进落实国家、省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中选结果,落实医保资金结余留用政策。
9.深入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建立灵敏有序的价格动态调整机制,定期开展调价评估,稳妥有序调整医疗服务价格,理顺比价关系,支持公立医院逐步提高医疗服务收入比重。加强医疗服务价格分类管理,对普遍开展的通用项目,管住管好价格基准;对技术难度大的复杂项目,尊重医院和医生的专业性意见建议。简化新增价格项目申报流程,促进医疗技术创新发展和临床应用。
(三)引领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新趋势。
10.打造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立完善省卫生健康委、市人民政府“省市共建”省级区域医疗中心机制,3—5年内,建成以市一医院为主体的骨科、儿科、重症、呼吸专科类别省级区域医疗中心,以市二医院为主体的肿瘤、精神、传染病、心血管专科类别省级区域医疗中心。
11.打造专科专病协同错位发展“荆门样板”。市级层面,市一医院、市二医院重点发展急诊急救、重症医学、生殖医学、肿瘤、精神等专科专病;市中医医院重点发展中医特色专科专病;市妇幼保健院重点发展妇幼保健、妇科、产科、儿科等专科专病;依托市级医院建立全市专科专病标准化诊疗体系,“五化”(内科外科化、外科微创化、微创机器人化、影像介入化、诊断分子化)引领学科建设,发展影像AI诊断、手术机器人、3D打印等专科专病核心技术,以专科专病建设带动学科进步。县级层面,通过市级医院专科专病“品牌、技术、管理”平移,形成市、县专科专病联盟,推动同质化发展。到2025年,建成1个省级疑难危重症诊疗中心,再创建3—4个国家级重点专科、60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40个县级医院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和100个基层特色专科。
12.打造多学科融合优势学科集群。按照“共建共享、效率优先”原则,依托市级三甲医院构建急危重症救治中心、肿瘤防治中心、精神康复中心、妇产生殖医学中心、传染病防治中心、心脑血管防治中心、运动损伤和康复医学中心等多学科集群,与其他市、县级公立医院建成专科协作关系,形成布局合理、技术较高、特色鲜明的学科集群发展新局面。支持市一医院、市二医院建成国家级胸痛中心示范单位、国家级卒中中心示范单位、国家级创伤救治中心。
13.打造一体化综合诊疗服务品牌。坚持以病人为中心,持续优化诊疗流程,打破学科、专业、学组之间的条块分割,推广MDT(多学科诊疗)、无痛诊疗、整体护理、快速康复、“一站式专病诊疗”“日间手术”“互动式”慢病管理等新型服务模式。建设以市级医院为引领、县级医院为支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的学科协同发展模式,县级医院聚焦常见病、多发病诊治,向上对接市级医院,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向下辐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打造基层示范性健康管理中心、康复中心、护理中心,发展基层临床药学服务,树立基层中医药特色服务品牌,整体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级。
14.打造中医药传承创新服务标杆。支持市中医医院建成国家三甲示范中医医院和全省有影响力的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医养结合”中医药保健服务中心。支持市县级两级中医医院重症医学科、感染性疾病科、急诊科建设,推动提升中医优势病种诊疗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深度实施名师、名医、知名中医工作室“三名”工程,推进中医药服务传承创新。大力推广中西医综合、多专业一体化诊疗等模式,依托市中医医院、钟祥市中医院建设省级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研究中心。到2025年,市县两级中医医院国家级、省级重点专科分别达到3个、30个以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实现零的突破,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科技成果均达到20项以上,培养或引进10名以上省级中医名师、30名以上优秀中青年中医学科带头人,建设30个以上知名中医工作室,培养30名以上知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传承人。健全完善中医药服务网络,全市二级以上医院全面设置中医科和中药房,100%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有规范化国医堂,100%的社区卫生服务站、80%的村卫生室能提供10种以上的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
15.打造高质量发展人才梯队。深入实施高层次人才柔性引进、万名校友资智回荆、急需紧缺人才岗位特聘、招硕引博和大学生引进“五大工程”。坚持“医教协同、外引内培并重”,建成3个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强化住院医师、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和继续教育,创新现代师承教育模式,加强多学科协同特色人才培养。以学科专业化布局为导向,构建“分类评价、多维考核、分层支持、逐级提升”的人才队伍建设体系。到2025年,力争培养或引进紧缺急需领军人才10名以上、高层次专业人才和学科带头人30人左右,培养科研骨干35名以上、实用骨干210名以上,每年引进博士硕士研究生50人左右,托举有望冲击国家级、省级人才项目的实用型、科研型和管理型人才。
16.打造临床科研和科技成果孵化转化基地。聚焦生命科学、生物医药科技前沿领域,集聚市级三甲医院优势资源,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加强复合型创新团队建设,用2-3年时间,建成在全省有影响力的临床科研与科技成果转化孵化基地,打造集临床研究型诊疗平台、产业导向型科技平台、数据密集型支撑平台为一体的“宜荆荆”转化医学中心及研究院,搭建科研患者AI筛选系统、抗肿瘤药物评价系统等信息系统,实现研究数据采集和稽查等全流程自动化。到2025年,力争争取国家级科研项目6个以上,省级科研项目立项50个以上,年均立项科研经费不低于400万元,转化科研成果10个以上。
17.打造“三位一体”数智融合现代医院。大力推进电子病历、智慧服务、智慧管理“三位一体”的智慧医院建设和医院信息标准化建设。到2025年,所有三级公立医院电子病历全部达到6级水平,二级公立医院达到5级水平。做实预约挂号、扫码就医、报告查询、健康教育、互联网医院等线上服务,改善患者就医体验,打造掌上医疗健康服务圈,预约诊疗比例逐步达到年门诊人次的70%以上。改造升级市县两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全市医疗健康大数据中心,引入5G技术开展全市医疗机构检验检查互认、分级诊疗和远程医疗服务。推进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医疗服务深度融合,借助智能化诊疗支持设备和技术提升服务效率。建立贯穿各诊疗环节的综合运营管理系统以及医疗废弃物管理系统、智能被服管理系统、智能设备监控系统、智能能源管控系统等医院“智慧管家”。
(四)提升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新效能。
18.改革完善公立医院运营管理体系。建立整合型医院运营管理监测决策支持系统,实现数字化驱动医院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基于大数据、云平台,建立病种组合标准体系,形成不同病组的量化治疗标准、时间消耗标准、费用消耗标准、药品消耗标准和耗材消耗标准等,对每医生CMI、成本产出、时间消耗等指标进行监测评价和绩效考核。
19.加强全面预算和内部控制管理。强化预算约束,实施预算绩效评价,将评价结果、项目执行进度与预算安排挂钩。定期公开医院相关财务信息,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开展风险评估和内部控制评价,加强全流程成本控制,促进资源有效分配和使用,着力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减轻群众看病负担。推广后勤一站式服务,强化成本消耗关键环节的流程管理,全市三级公立医院万元收入能耗支出降至全省中位值以下。
20.加强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绩效评价。落实公立医院内部人事管理、中层干部聘任、人员招聘和引进、内部绩效考核与分配等经营管理自主权。改革公立医院内部绩效考核办法,完善医联体绩效考核制度,强化考核结果应用。
(五)塑造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新文化。
21.推进优秀医院文化塑造行动。挖掘整理医院历史、文化特色和名医大家学术思想、高尚医德,提炼院训、愿景、使命,凝聚精神力量。
22.推进伟大抗疫精神弘扬行动。激发医务人员对工作极端负责、对人民极端热忱、对技术精益求精的不竭动力。
23.推进清廉医院和精神文明建设行动。推动清廉思想、清廉制度、清廉规则、清廉纪律、清廉文化融入医院建设发展的各方面全过程。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坚守纯粹医者信念,尊重医学科学规律,遵守医学伦理道德,遵循临床诊疗技术规范,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适宜、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
24.推进关心关爱医务人员行动。建立保护关心爱护医务人员长效机制,坚决维护医务人员合法权益,保护医务人员安全。健全职工关爱帮扶机制,切实解决医务人员实际困难。建立医务人员职业荣誉制度,营造全社会尊医重卫的良好氛围。
25.推进和谐医患关系建设行动。保护患者隐私,尊重患者知情同意权,完善患者投诉处理机制,畅通医患沟通渠道,构建和谐诊疗和执业环境。
(六)坚持和加强党对公立医院的全面领导。
26.全面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公立医院党委承担党建工作主体责任,发挥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促改革、保落实的领导作用。制定完善公立医院章程,以章程为统领,全面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着力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把党的领导融入医院治理全过程各方面。
27.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人才队伍建设。选优配强医院领导班子成员特别是党委书记和院长,党委书记一般不兼任行政领导职务,院长是中共党员的同时担任党委副书记。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原则,制定实施医院内部组织机构负责人选拔任用具体办法,完善人才培养、使用和引进管理办法,建立领导班子成员联系服务高层次人才制度,推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建立党支部参与重大事项讨论决策的制度机制。实施临床医技科室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建立健全把业务骨干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业务骨干的“双培养”机制。
四、组织实施及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市长任组长,常务副市长、分管卫生健康工作的副市长任副组长,市委、市政府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荆门市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负责全市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研究重大政策、解决重大问题、部署重大工程。领导小组在市卫健委下设办公室,市卫健委主要负责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在卫健系统层面成立荆门市医院协会,为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搭建交流平台。
(二)凝聚建设合力。领导小组办公室充分发挥组织协调职能,制定重点任务清单,明确牵头部门、责任部门及完成时限,督促各项重点任务落实。各地、各相关部门按照全市统一部署,制定完善相应的工作方案和行动计划,充分调动各方资源,扎实组织实施。
(三)强化政策支撑。各相关部门结合职能职责,围绕组织保障、财政保障、人事编制、绩效薪酬、药品供应、价格机制、医保支付等重点领域,积极对接国家、省相关政策,研究制定促进荆门市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系统、整体、协同推进改革任务落实。
(四)落实资金保障。建立由各级政府主导,财政部门统筹的资金筹措机制,落实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项目建设专项资金,加快项目预算执行进度,加强资金监管,确保专款专用。
(五)确保项目安全。各地、各单位依法依规建立责任明晰、安全可控、能力完备、协同高效的项目安全保障体系,将项目安全与项目建设同部署、同推进、同落实,确保各建设项目管理规范、流程完善、万无一失。
(六)严格绩效考核。建立准确反映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水平的统计和评价指标体系,对本实施方案执行情况进行常态化监测评估、跟踪分析、动态调整。加强对重点任务完成情况、主要预期性指标完成情况、重大工程项目建设情况等内容的动态考核,定期通报进展。
医院科室高质量发展方案 3
为推动全区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xx〕18号)、《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安徽省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皖政办秘〔20xx〕120号)、《亳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亳州市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亳政办秘〔20xx〕25号)精神,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主要目标
力争“十四五”末,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一)综合实力提级,诊疗能力明显提升,县域内就诊(住院)率提升至90%以上;
(二)精细管理提级,综合效益明显提升,物耗成本降至50%以下;
(三)要素配置提级,学科水平明显提升,综合医院建成省级医学重点专科项目1个以上、市级重点专科项目5个以上,中医医院建成省级中医重点(特色)专科1个以上;
(四)持续推进区级医院服务能力提升,鼓励支持亳州市华佗中医院完成三级创建工作。
二、重点任务
(一)构建高质量发展新体系。
1.打造市级高水平医院。统筹资金、项目、政策等资源,集中支持区级公立医院,重点打造优势学科群,疑难危重症诊疗能力基本达到市同类医院水平。
2.构建整合型服务体系。
(1)巩固完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高水平区级公立医院,根据县域病种外转情况,建设重点专科,柔性引才引智,落实“两包三单六贯通”政策,建设县乡一体、乡村一体、医防融合的整合型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县域内就诊率达到90%左右。
(2)建设紧密型城市医联体。集中力量支持亳州市华佗中医院建设成高水平市级公立医院,提升疑难危重症诊疗能力。按照网格化布局要求和“五包十统一”路径,高水平建设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2个紧密型城市医联体。
(3)促进医疗资源下沉。医共体牵头单位将以慢病为主的普通门诊逐步下沉基层,到2025年三甲综合医院普通门诊服务量减少30%以上。持续推进亳州市人民医院、亳州市中医院、亳州市华佗中医院“千医下乡”工作。
(4)建设智联网医院。深度融合“人工智能+互联网医院+医联体”,构建不同层级医疗机构互联互通、覆盖院前院中院后和全生命周期的整合型服务体系,并逐步拓展到各级公立医院。按照上级要求,做好“智慧中药房”建设。
3.构建“1+5+N”传染病医疗救治体系。全区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全部建设相对独立的传染病病区和可转换病区。
4.加强专科医院建设。推进区级公立医院精神专科、口腔专科建设,实现区级精神卫生、口腔专科全覆盖。推进妇幼保健院规范化建设,逐步提升妇幼保健机构服务能力。
5.建设更有特色的中医医院。亳州市华佗中医院建成“三级”中医医院。力争建设1-2个省级中医优势专科和特色专科,建设有中医药特色的服务体系。
6.减少跨省异地就医。依托高水平医院,健全工作机制,强化医保政策联动、转诊备案管理和专项考核,力争到2025年县域内就诊(住院)率提升至90%以上。
(二)引领高质量发展新趋势。
7.提升临床专科能力与水平。
(1)加强临床专科建设。以满足重大疾病临床需求为导向,建设省、市级临床重点专科。“十四五”期间,建成省级医学重点专科项目1个以上、市级重点专科项目5个以上。
(2)加强急危重症患者救治能力建设。力争建立区级紧急救援中心和队伍,加强院前急救转运与院内救治协同衔接,打造城市15分钟和农村30分钟急救圈。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初步建设胸痛、卒中和创伤中心,加强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建设。
8.推进医学技术创新。
(1)实施科研强院。争取到2025年,申报获批省卫生健康委科研项目立项项目不少于1个。加强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以技术创新推进高水平研究型医院建设,部分临床学科达到省内先进水平。
(2)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积极与省级高水平医学转化中心对接,拓展院、校、企合作,争创科研成果转化;科技成果转化收益主要用于奖励做出重要贡献人员。大力支持临床单中心、多中心研究,支持公立医院开展药物临床试验,承担仿制药一致性评价。逐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收入占比。
(3)促进医院新技术临床应用。及时学习、引进国内、省内先进成熟医疗技术用于临床。积极支持医院开展的医疗新技术价格立项,加快审批,促进医疗新技术临床运用、收费内容与标准与沪苏浙等地医院对接。
9.创新医疗服务模式。
(1)综合医院全面开展多学科诊疗,中医医院推广中医综合诊疗和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
(2)建立临床药师下临床制度,临床药师参与疑难复杂疾病多学科诊疗。
(3)加强责任制整体护理,开展延续护理服务。
(4)规范开展日间手术,日间手术占择期手术比例达10%以上。
(5)优化预约诊疗服务流程,设置入院准备中心,提供入院一站式服务。推广院前院中院后一体化服务。
10.信息化赋能高质量发展。
(1)加快推进智慧医院建设。2025年,三级公立医院电子病历应用水平分级评价达到5级以上,二级以上公立医院达到4级以上,全区二级和三级公立医院智慧服务平均级别达到2级和3级,智慧管理平均级别达到1级和2级,三级公立医院院内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达到四级甲等以上水平,二级以上公立医院达到四级乙等以上水平,能够支撑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医疗服务新模式。推动医疗、医保、医药等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加强医疗、医保、医药大数据分析,赋能智慧医疗体系。
(2)落实国家和行业信息化标准,鼓励有条件的公立医院加快应用智能可穿戴设备、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和治疗系统等智慧服务软硬件,提高医疗服务的智慧化、个性化水平和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标准化、规范化水平。
(3)加快推进公立医院间信息共享。落实全省医疗机构信息互通共享实施方案工作要求,“十四五”期间实现公立医院跨地区、跨机构信息系统互联互通、数据共享互认。20xx年,实现医共体远程心电平台应用;完成区域影像中心建设,基本覆盖本地区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接入市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和安徽省影像云平台。
(4)加快推进全系统数据资源整合应用。探索融合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推进基于平台的互联互通和数据资源整合,推进等级保护测评,提升医疗健康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和网络安全水平。2023年实现电子病历和电子健康档案居民授权调阅共享。2025年实现医疗服务、医疗保障、公共卫生和综合管理等数据资源互联互通。改造用卡环境,推进电子健康卡(码)运用,与安康码互通互认,实现区内不同医疗卫生机构医疗服务、健康管理、疫情防控、信息查询等一卡(码)通用。
(三)提升高质量发展新效能。
11.健全公立医院运营管理体系。成立运营管理委员会,建立科学决策、分工负责、协同落实、分析评价、沟通反馈的高效运营管理机制。加强全面预算管理,强化预算约束,促进资源有效分配和使用。推动运营管理全面融入现代医院管理理念方法技术,深度融合医院核心业务,强化成本管控与投入产出评价,提升运营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水平。
12.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健全机制,发挥总会计师在医院经济管理中的主导作用。建立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衡内控机制,对经济和业务活动的重点领域重要事项关键岗位定期开展风险评估与内控评价,有效防范管控风险,提升医院服务效能和内部治理水平。
13.实行绩效考核目标管理。将市级和区级绩效考核结果作为公立医院发展规划、重大项目立项、财政投入、经费核拨、薪酬分配、院长年薪制、评优评先等重要依据。公立医院达到B等级及以上。
(四)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力。
14.改革人事薪酬制度。
(1)深化公立医院编制周转池制度建设。加强制度规范管理,优化运行管理机制,将社会化用人员额纳入岗位基数,开展周转池编制使用评估。根据公立医院发展需要,合理制定落实公立医院人员编制标准并建立动态核增机制,实行编制动态调整。落实公立医院用人自主权,合理设置岗位,科学编制岗位责任书,竞聘上岗、合同管理、动态考核。
(2)增加护士配备。科学测算护理服务成本,合理确定护理服务价格标准。按照岗位标准,合理配备护士,2025年底前公立医院医护比总体达到1:1.3左右。
(3)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实施人才强区战略,着力培养达到省内、市内先进水平的学科带头人。遴选综合素质优秀、发展潜力大的中青年骨干到国内外高水平医院或科研机构深造培养。实施“江淮名医”“徽乡名医”“安徽省名中医”、“安徽省基层名中医”培养工程,培养一批德艺双馨的“江淮名医”“安徽省名中医”。
(4)改革薪酬制度。落实“两个允许”要求,根据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结果,合理确定、动态调整医院奖励性绩效薪酬水平和主要负责人年薪水平,人员支出占比力争达到40%。建立主要体现岗位职责和知识价值的薪酬体系,逐步提高固定薪酬比例,合理确定临床执业医师、其他医务人员、行政后勤人员薪酬水平。在核定的.薪酬总量内,公立医院可自主设立体现行业特点、劳动特点和岗位价值的薪酬项目,采取多种方式自主分配。20xx年,公立医院全面推开主要负责人年薪制。
15.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
(1)实施卫生招才引智工程。区级公立医院积极引进高学历人才;鼓励柔性长期引进高层次人才;创新“星期六医师”制度,柔性短期引进省外专家来我区开展疑难病例会诊和手术等。
(2)落实人才保障措施。加大政府投入,强化政策保障,积极支持公立医院引进来、留得住高层次人才和专科团队,按规定对引进人才落实安家费、生活补助、工资报酬、职称晋升、安家落户、子女入学等保障措施,为引进人才开展临床新技术、新项目和科研等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和工作环境。
(3)加强引进人才目标考核。区级公立医院高层次人才引进情况,纳入目标考核。力争“十四五”期间,区临床专科医疗水平显著提升。
16.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对照沪苏浙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内涵、水平和报销比例,稳妥有序优化医疗服务价格,对新增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积极申报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学习三明经验,改革优化调价规则和程序,建立灵敏有度的价格动态调整机制,定期开展调价评估,重点提高体现技术劳务价值的医疗服务价格,重点支持公立医院开展标志性领先技术,对于技术难度大、外转率高的项目,优先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支持儿童专科等薄弱学科发展;支持中医传承创新发展,积极申报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提高技术劳务性收入占比,逐步达到30%以上。积极申报国家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试点。
17.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推行以按病种付费为主的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积极稳妥开展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DRG)、区域点数法总额预算和按病种分值付费(DIP)试点。探索按床日付费。落实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按人头总额(含外转病人额度)预付政策,加强监督考核,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严禁挪用医共体内医保结余资金。实施符合中医药特点的医保支付方式。
18.优化医保管理改革。科学制定区域总额预算,合理确定、动态调整付费标准。规范协议管理,明确结算时限,细化结算规则,确保基金及时足额拨付。指导推动公立医院积极参与药品(耗材)集中采购使用改革,简化考核流程,严格落实医保资金结余留用政策。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加强医保基金监管。
(五)建设高质量发展新文化。
19.持续改善医疗服务,始终坚持把“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贯穿于医疗服务的各环节和全流程,推动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建设患者友好、老年友善医院。改善医务人员工作环境和条件,减轻工作负荷,落实带薪休假等制度。提供年轻医务人员进修培训机会,构建多层次、多渠道职业成长通道。开展平安医院创建,依法严厉打击涉医违法犯罪行为。加强公立医院人文关怀制度建设,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和崇高职业精神,注重文化传播和品牌塑造,加强爱岗爱院教育,创建人文关怀医院,提高公立医院公信度美誉度软实力。
(六)坚持和加强党对公立医院的全面领导。
20.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党组织建立卫生健康行业党建工作指导委员会,督促指导行业党的建设,确保相应的机构、人员、工作机制落实,符合条件的医院配备纪委书记;建立党支部参与科室重大事项决策制度,注重发展医疗专家、学科带头人、优秀青年医务人员入党。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强化组织领导,明确一位政府负责同志统一分管医疗医保医药工作,统筹协调“三医”联动改革。要确定重点任务和配套措施清单,定期研究推进,健全工作机制,落实工作保障。要加强督查考核,区政府将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纳入区直相关部门目标管理绩效考核。
(二)落实投入责任。按规定落实政府对符合区域卫生规划公立医院的投入政策,落实对中医医院专科医院的投入倾斜政策。参照沪苏浙有关做法,结合地方实际,合理有效、逐步提高公立医院财政投入力度,财政补助收入占比逐步提高。公立医院长期负债率逐步降至全国平均水平以下。
(三)建立监测评价体系。区级公立医院要对照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监测评价指标体系,按季度开展自评;区政府按年度对所属公立医院进行评价,评价结果纳入年度目标考核。鼓励各医院积极探索创新,及时总结经验并复制推广,培育名院名科名医,促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
医院科室高质量发展方案 4
按照“观念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安排,根据市《“转作风、提效能、促发展”作风建设集中整顿实施方案》要求,结合医院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目标要求
按照“六个破除”“七个明显增强”要求,着力解决纪律不严、履职不力、作风不实、效率不高等“庸懒散慢拖”问题,根除作风顽瘴痼疾,正院风、促学风,弘扬新风正气,凝聚发展合力。
(一)工作作风更加务实。严肃整治机关作风、医德医风,引导和促使广大党员干部、员工增强责任意识、服务意识、拼抢意识,干工作尽力到最大限度、努力到无能为力、拼搏到实现第一,让主动作为、担当干事、逢一必争、逢冠必夺成为思想共识和行动自觉。
(二)工作落实更加高效。严格“13710”工作制度,医院各部门迅速提升执行力,对重大决策、重点工作、急难险重任务,大抓落实快抓落实狠抓落实,把工作标准调整到最高、精神状态调整到最佳、自我要求调整到最严,做到分秒必争、雷厉风行、马上就办、优质高效。
(三)推动发展更加有力。围绕建设学科建设上档升级、三大中心建设和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推动医院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等大事要事,凝聚共识、提振士气,破除制约因素、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使广大党员干部、职工真正躬身入局、担当作为,自觉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以实际行动为医院发展献智献力。
二、整顿重点
聚焦中央、省、市部署要求解决的作风顽疾,聚焦妨碍医院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顽疾,聚焦损害群众利益的作风顽疾,开展大排查、大整治、大扫除,从根本上清除作风之弊、行为之垢。
(一)畏难畏险、担当不足问题。重点是政令不畅,落实不力,干工作挑三拣四、讨价还价,面对任务左躲右闪、瞻前顾后等;在岗不敬业,履职不尽责,工作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只守摊子,不思进取,业绩平平,无所建树等;存在避责思维,怕担当、怕受累,见到困难就躲,碰到麻烦就绕,遇到阻力就退,等靠要思想严重,一提干事先摆困难,一让担当躲避退让,一味上交矛盾、下卸责任等。
(二)标准不高、动力不足问题。重点是对上级政策研究把握不准,外院先进经验学习借鉴不够,专业化水平不高,本职工作业务不精;责任感、使命感不强,工作“庸懒散”,缺乏“拼抢争”;学习不积极主动,心浮气躁,一知半解,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知识匮乏、本领恐慌,导致工作能力不足、办法不多,思路提不出,对策想不出,局面打不开;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强,工作不推不动,甚至推而不动,消极应付等。
(三)敷衍塞责、执行不力问题。重点是落实“13710”制度不到位、落实医院各项制度和具体工作任务不到位,做事拖拉,执行力差;对医院的决策部署口号喊得多、实际行动少,不推不动,一推一动、甚至推而不动;满足于口头布置、纸上检查,把说了当做了,把做了当做成了,过分依赖微信群、钉钉群,搞“指尖上的形式主义”。
(四)创新不足、效率低下问题。重点是开拓创新意识不强,发展理念、工作思路、研究课题不能与时俱进,对新形势新情况医院发展、专业建设不熟悉不掌握,对新常态新决策不适应,习惯凭经验考虑问题和办事,缺乏开拓创新活力和争创一流的精神;对推进重大任务,工作抓得不紧不实,推进工作的办法措施不多,工作效果不明显等。
(五)麻痹懈怠、服务不够问题。重点是宗旨意识树立不牢固,主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意识不强,方法简单、态度冷漠、语言生硬,甚至一推二拖三刁难,使得办事群众多次跑;作风漂浮,工作不在状态,得过且过,在其位不谋其政,思想上不求实,行动上不落实,工作上不扎实等。
(六)纪律不严、散漫松懈问题。重点是组织纪律意识淡薄,不讲法纪、不讲规矩、不按程序办事,执行政策搞变通,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等;工作纪律松懈,自由散漫、迟到早退,擅离职守,上班时间从事与工作无关的事情等。
三、实施方法
把学习教育、查摆检视、整改落实、建章立制贯穿始终。
(一)学习教育。采取集中学习、专家授课、专题研讨、个人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学习党章党规,学习省、市党代会精神以及南阳建设副中心城市部署;学习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作风建设、优化营商环境的有关要求;学习复建张仲景国医大学的重要部署等。在持续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六对照六看”,即对照入党誓词看初心使命、对照外院先进看自身差距、对照医院发展目标看思路举措、对照工作职责看服务质量、对照“13710”工作制度看效率效果、对照群众反映问题看工作短板。
(二)查摆问题。采取“内查”和“外查”相结合的方式,深入查找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确保找全找准查透。“内查”即在领导班子内部和领导干部个人,对照整治重点,逐一进行认真审视、仔细对照、全面检查,综合运用自己找、领导点、互相帮、集体议等方式,实事求是查找自身存在的作风问题。“外查”即通过多种渠道发动管理和服务对象帮助查找问题,主要是:分层开设专门举报电话、信箱、电子邮箱,在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开辟举报专区,组织管理服务对象提意见,广泛收集问题和意见建议。对查找出的问题不足,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分别进行认真梳理,列出问题清单,形成查摆检视材料。医院主要负责同志要主持研究(党政领导班子)院班子问题清单和查摆检视材料。
(三)整改落实。在查摆问题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制定整改方案。建立整改台账,按照即时整改、阶段整改、长期整改三类事项,分别明确目标要求、方法措施、时限进度和责任主体,实行整改工作领导负责制,以上率下、紧盯不放、强力整改,确保条条落实、件件落地。坚持开门整改,根据整改工作进度,适时公示整改情况,主动接受监督,让群众切实感受到真改的态度和实改的成效。实行问题整改销号管理,完成整改一项、核对销号一项,确保清零见底。对各部门的问题整改情况,不定期开展抽查核实,对搞虚假整改、迟滞整改的.严肃处理。
(四)建章立制。坚持破立并举、边改边建,着眼于建立健全作风建设长效机制,针对集中整顿中反映出的问题和工作薄弱环节,加强源头治理和有效预防,建立完善规章制度,确保从根本上扶正祛邪;召开总结提升会议,认真梳理总结一些好做法、新经验,用制度形式固定下来、坚持下去,巩固拓展集中整顿成果,对常态化作风建设作出安排,把好作风在新时代持续弘扬。
在集中整顿结束前,各部门要对集中整顿情况进行认真总结、开展自查自评。把群众满意不满意、实际问题解决没解决、对医院发展促进作用大不大,作为衡量标准,针对不同部门,分别进行满意度测评,并公布测评结果。
四、推进措施
(一)明查暗访“抓督导”。坚持把明查暗访、真查实督贯穿集中整顿工作全过程。突出“检查、核实、督促”职能,不间断地随机随地开展查访,并全程录音录像,精准发现作风方面的问题,对群众举报反映的重要情况进行现场查核,督导查找出问题的整改。对于明查暗访发现的一般性问题,及时反馈给有关单位和部门进行处理、整改;对于重大、典型问题,严格督办,限期整改。
(二)曝光典型“促整改”。坚持每两个月召开一次全院作风建设集中整顿典型问题曝光会,对每个阶段发现的突出问题、查处的典型案件及处理结果,采取多种方式予以曝光,并由被曝光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做检讨发言,深刻剖析原因,明确自身责任,作出整改表态,警示警醒,促进作风问题整改。
(三)疑难问题“提级管”。实行首问负责制,推动全院构建“首问责任人——部门负责人——分管领导——主要领导”四级责任链条,对疑难事项、棘手问题实行提级管理,下级向上级领导报告,由其上一级领导研判处理,使有关事项尽可能在本单位内部闭环解决。
(四)重点处室“群众评”。为有效破解“中梗阻”问题,采取群众评议的方法,倒逼中层干部转作风、优服务。对承担人财物管理、患者就诊以及职工工作、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部门主要负责人,院党委定期组织有关人员对其履职尽责、服务质量、工作作风、廉洁自律等情况进行“背靠背”民主评议,凡评议结果属于差档次的,首次的发函提醒,连续两次的诫勉谈话,连续三次以上的调离岗位或予以免职。
(五)聚焦问题“专项治”。针对贯彻落实上级决策部署不力、不担当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假作为问题、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以“切口小、发力准、效果好”为原则,分别确定目标任务,明确责任主体、进度时限和工作措施,纠正违规和偏差行为,查处违纪违法问题,推动举一反三、以案促改、系统整改,全面提升各部门治理能力。
(六)严格问责“强震慑”。对作风集中整顿中发现和暴露出的违规违纪问题,建立快查快办绿色通道,先受理、先研判、先处置。对作风问题的当事人、责任人严肃追责,对问题严重的,实行“一案双查”,同时追究相关领导责任,发挥好执纪问责的强大震慑作用。
医院科室高质量发展方案 5
为贯彻落实《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冀政办字〔2021〕124号),推动我市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近日,市政府办公室印发《邢台市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
一、出台背景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公立医院是医疗服务体系的主体,提高卫生健康供给质量和服务水平,必须把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放在突出位置。2021年9月20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按照市政府工作安排,市卫生健康委研究起草了《实施方案》,在征求意见和反复修改完善的'基础上,经市政府同意后,以市政府办公室文件印发实施。
二、主要内容
《实施方案》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总体要求。
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为目标,强化体系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管理创新,推动我市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到2025年,每千人口公立医院(含中医类医院、妇幼保健院,下同)床位数达到5.37张(含医联体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3.36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达到3.64人,每千人口药师数达到0.45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服务需求。
第二部分:重点任务。包括6个方面具体任务。
一是优化公立医院资源布局。推进现有医疗资源提质增效,推动有实力的市级医院向城市中心区以外扩容。推进医联体规范发展,完善医联体运行管理机制。以满足重大疾病临床需求为导向,以专科发展带动诊疗能力和水平提升。依托邢台市人民医院,建设市级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改造升级,提升传染病救治能力。每个县(市、区)依托1个县级医院,加强感染性疾病科和相对独立的传染病病区建设。
二是提高公立医院医疗服务水平。推进医疗服务模式创新,以肿瘤、疑难复杂疾病、多系统多器官疾病为重点,推广门诊和住院多学科诊疗模式,将中医纳入多学科会诊体系。推进医学领域技术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动第五代移动通信(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医疗服务深度融合。完善中医医疗服务网络,逐步实现县办中医医疗机构全覆盖,提升中医药急危重症和疑难复杂疾病诊疗能力。
三是加强公立医院运营管理。落实公立医院内部人事管理、中层干部聘任、人员招聘和人才引进、内部绩效考核与分配等经营管理自主权。三级公立医院以及有条件的医院落实总会计师制度。推动医院运营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加强全面预算管理。坚持和强化公益性导向,扎实推动公立医院绩效考核。
四是提升公立医院治理效能。建立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推行以区域点数法总额预算和按病种分值(DIP)付费为主的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探索按床日付费、门诊按人头付费,科学制定付费标准。深化人事薪酬制度改革,落实“两个允许”要求,公立医院在保障单位正常运转和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合理确定、动态调整公立医院薪酬水平。健全公立医院引才、育才机制,加快培养引进高层次复合型医学人才,打造一批市级杰出专业技术人才、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
五是提升公立医院服务品质。建设特色鲜明的医院文化,大力弘扬抗疫精神和崇高职业精神,增强医务人员职业荣誉感。实施改善医疗服务行动,推行分时段预约诊疗、检验检查结果互认等服务,开展诊间结算、床旁结算等多元化服务。纠正医药购销领域不正之风,保持打击回扣行为高压态势。依法依规妥善处理医疗纠纷,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六是坚持和加强党对公立医院的全面领导。全面执行和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加强公立医院领导班子和干部人才队伍建设。落实公立医院党建工作责任,推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党组织全面覆盖医院各内设机构及所属单位。
第三部分:保障措施。
把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作为深化医改重点任务统筹推进。按规定落实政府对符合区域卫生规划的公立医院六项投入政策,确保公立医院良性发展。加强对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评价监测,适时通报进展。
三、出台意义
《实施方案》有利于持续深化公立医院改革,优化资源配置,提升运营效能,为建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公立医院服务体系提供制度依据,是新阶段公立医院改革发展遵循的主题。为公立医院发展方式从规模扩张转向提质增效、运行模式从粗放管理转向精细化管理、资源配置从注重物质要素转向更加注重人才技术要素指出路径。为更好提供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防范化解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风险、建设健康邢台提供有力支撑。
医院科室高质量发展方案 6
为认真贯彻落实《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云政办发〔2022〕3号)精神,加快推动丽江市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切实增强群众看病就医获得感,结合丽江实际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健康丽江建设为主线,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抓手,以全面提升人民健康水平为目标,坚持政府主导、公益性主导,坚持医防融合、平急结合、中西医并重,补短板、强弱项、建机制、提质量。力争用5年的时间,公立医院发展实现“三个转变,三个提高”,全市医疗卫生结构更加优化合理,服务更加优质高效,卫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明显增强,科学合理的就医秩序和分级诊疗格局基本形成,为更好提供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防范化解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风险、建设健康丽江提供有力支撑。
二、构建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新体系
(一)打造市级高水平医院
加强与省内外高水平医院合作,加快省级临床医学分中心、省级临床重点专科、重大疫病防治基地等项目建设,重点提升市级医院危急重症、疑难复杂病症诊疗救治和心血管病、呼吸等专科服务能力。支持市人民医院在控制单体规模的基础上,向“一院多区”发展,新建市人民医院荣华分院,建成市传染病医院、市中医医院。到2025年,力争把市人民医院建设成为综合性区域医疗中心,市妇女儿童医院、市第二人民院牵头建设1-2个专科类区域医疗业务中心,建设2-3个省级临床医学分中心,丽江市人民医院达到三级综合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指南推荐标准,丽江市妇女儿童医院达三级乙等标准。市级医院每年至少新开展1-2项疑难重症诊疗技术,全市公立医院住院量占比达90%以上,基本实现“减少跨区域就医”目标。(市卫生健康委、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各县区人民政府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二)建设县级区域医疗中心
推进县级公立医院(含中医医院)基础设施、临床重点专科、薄弱专科和第二阶段提质达标。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健全三级医院对口帮扶县级医院长效机制,加强县域肿瘤、心脑血管等临床专科能力建设,补齐县级综合医院口腔等薄弱专科短板。到2025年,力争1-2所县(区)级公立综合医院晋升为三级医院,3所县级公立综合医院达到《县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推荐标准》要求,1所县级中医医院达到《县级中医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推荐标准(试行)》要求,建设临床服务“五大中心”,建强急诊急救“五大中心”,所有县级综合医院设置独立的精神科、口腔科、康复科、眼科、老年病科、呼吸与重症科、公共卫生科,建有标准化PCR实验室和标准化ICU,县级医院与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业务实现深度融合,县域医疗服务能力和疾病防控水平全面提升,县域就诊率保持在90%以上,基本实现“常见病多发病在市县解决”目标。(市卫生健康委、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各县区人民政府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三)建设县域医疗服务次中心
持续推进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加快基层慢病管理中心、心脑血管救治站、一级甲等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争取建成一批县域医疗卫生服务次中心和综合健康管理中心。到2025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慢病管理中心实现全覆盖,50%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成心脑血管救治站,50%的乡镇卫生院达到云南省甲级标准,不少于2个达国家推荐标准。基层急诊抢救、二级以下常规手术、正常分娩、高危孕产妇初筛等基本医疗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流动的分级诊疗秩序全面建立,基层诊疗量占比达65%以上,基本实现“头痛脑热在乡村解决”目标。(市卫生健康委、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各县区人民政府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四)组建城市医疗集团
探索在丽江市主城区,由市人民医院牵头,其他若干家市级医院、公共卫生机构等为成员,按网格化布局组建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统筹负责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一体化、连续性医疗服务。健全医疗机构与公共卫生机构人员、信息、资源“三通”和监督管理互相制约的医防协同服务机制,加快诊断治疗新技术、新项目的临床运用和推广,支持多学科联合、多专业一体、中西医临床协作等诊疗服务模式,形成错位发展、专业互补、有序竞争的格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委编办、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市医保局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五)加快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
落实县、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功能定位,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加快组建医共体内医疗质控、人力资源、运营管理、医保管理、信息管理等“一体化管理中心”,实现县乡医疗卫生机构行政管理、人员、财务、物资后勤、业务、信息、药械管理采购、绩效考核、医保支付、公共卫生等“十统一”管理,构建管理共同体。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及医共体牵头医院医疗资源,鼓励设置独立的远程医疗、检验、心电、影像、病理、消毒供应等“医疗资源共享中心”,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实施“基层检查、上级诊断”,构建服务共同体。协同推进医共体基本医疗保障资金打包付费改革,强化绩效考核和结果运用,建立“总额控制、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的激励约束机制,构建责任和利益共同体。发挥医共体牵头医院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管理和技术支撑作用,推动医务人员、医疗技术、药品下沉基层,提升居民健康“守门人”能力,推进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构建发展共同体。(市卫生健康委、市医保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各县区人民政府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六)筑牢平急结合公共卫生防护网
加强公立医院公共卫生科室标准化建设,完善公立医院公共卫生服务补偿机制,加强各级公立医院与公共卫生机构的分工协作和业务融合。持续强化医院感染防控管理和“七项能力”建设。健全分级、分层、分流、中西医协同的重大疫情救治体系。争取省级支持,把市人民医院改造升级为重大疫情救治基地,承担危重症患者集中救治和应急物资集中储备任务。高标准完成丽江市传染病医院、永胜县传染病分院、宁蒗县人民医院传染病病区及华坪县人民医院传染楼改扩建任务,完成公立医院发热门诊、急诊部、住院部、医技科室等业务用房改造任务,支持公立医院储备一定规模可迅速转换的传染病房、重症病房、医疗物资和人力资源。加强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急诊科、肺病科、重症医学科等薄弱科室建设,提高中医药应急救治能力。创新医防协同机制,建立人员通、信息通、资源通和监督监管相互制约的机制。(市卫生健康委、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财政局,各县区人民政府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三、引领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新趋势
(一)加强临床专科建设
针对严重影响全市健康水平的主要疾病,重点提升各级公立医院心脑血管、呼吸、消化、感染、创伤、重症、肿瘤、急诊、精神、康复等核心专科能力,夯实麻醉、影像、病理和检验等支撑专科基础,补齐口腔、康复、精神、眼科、老年病等薄弱专科,做优做强骨伤、肛肠、针灸、推拿、肾病、脾胃病、皮肤科等中医传统优势专科。建设不少于7个(中医2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至少25个(中医10个)市县级临床重点专科,每年遴选5个薄弱专科(含中医)加强建设,有计划地推进综合医院临床重点专科分层分类建设。聚焦“一老一小”健康需求、职业健康等领域,规划设置儿童、老年病、妇产、康复等专科医院,引入优质资源建设医养、康养中心。以专科发展带动诊疗能力提升。(市卫生健康委、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各县区人民政府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二)推进医学技术创新
通过“内培外引”、建立专家团队工作站等方式,引入一批掌握高新技术的高素质医药卫生领域专家型人才,积极开展诊断治疗新技术、新项目的临床运用和推广,鼓励开展医学应用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和群医学研究。加强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推进康复技术创新。支持中医医疗机构针对重点人群、慢性病患者制定并推广中医特色治疗方案。争取国家级、省级支持在我市布局建设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中医药重点实验室、民族医药研究机构等,支持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开展院内制剂研发、中药新药研发和民族医药研发,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所获收益主要用于奖励作出重要贡献的人员。探索开展公立医院科技创新能力评价。落实职务发明制度。加快发展商业健康保险,促进新产品进入临床使用。(市卫生健康委、市科技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医保局、市市场监管局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三)推进医疗服务模式创新
优化服务流程,利用手机APP、微信等新平台,提供分时段预约诊疗和检查检验集中预约服务,三级医院预约诊疗率达50%以上。开展诊间(床旁)结算、检验检查结果查询、推送、互认等便捷服务。开设多学科诊疗门诊,探索建立单病种多学科联合诊疗和查房制度。扩大日间手术病种范围,提高日间手术占择期手术的比例。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实现优质护理服务全覆盖,实施责任制整体护理。鼓励开展社区延续护理、居家护理等服务。在公立医院逐步推开合理用药咨询或药物治疗管理门诊,引导优质药学服务向基层延伸。探索院前急救机构与“五大中心”信息实时交换,提升急救效率与能力。推广中医综合诊疗模式、多专业一体化诊疗模式、全链条服务模式,实施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协作试点。(市卫生健康委、市医保局、市市场监管局,各县区人民政府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四)强化信息化支撑作用
推进智慧医院和医院信息标准化建设,确保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和医患个人信息依法合规使用,三级甲等医院电子病历应用分级达5级以上,其他三级医院及二级甲等医院达4级以上,其他二级医院达3级以上,能利用大数据信息技术开展医疗质量控制、规范医疗行为、评估合理用药等。加快推进丽江市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县域医共体信息平台建设,加快发展互联网医院,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推动全市医疗服务、公共卫生服务、电子健康档案等医疗健康数据互通共享,逐步形成“基层检查、上级诊断、检查检验结果区域互任”模式。建立药品追溯制度,探索公立医院处方信息与药品零售消费信息互联互通。落实统一的医保药品、医用耗材分类与编码标准。推进医疗器械唯一标识应用。(市卫生健康委、市委网信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商务局、市医保局、市市市场监管局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四、提升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新效能
(一)健全运营管理体系
全面落实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等法律法规,提升法治保障水平。整合业务系统和资源系统,建立医院运营管理决策支持系统,推动医院核心业务与运营深度融合,推进运营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在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医共体总院设置总会计师岗位,进入领导班子。以大数据方法建立病种组合标准体系,形成疾病严重程度与资源消耗在每一个病组的量化治疗标准、药品标准和耗材标准等,对医院病例组合指数、成本产出、医生绩效等进行监测评价,引导医院回归功能定位,减轻患者就医负担。(市卫生健康委、市委网信办、市财政局、市医保局、市市场监管局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二)加强全面预算管理
科学制定医院战略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实行全口径、全过程、全员性、全方位预算管理,贯穿预算编制、审批、执行、监控、调整、决算、分析、考核等各环节,从数量、质量、实效、成本、效益等方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强化预算约束,促进资源有效配置和使用。完善全面预算管理评价体系。每半年公开医院相关财务信息,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市卫生健康委、市财政局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三)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以业务管理和经济管理的重大风险、重大事件、重要流程为重点,开展风险评估和内部控制评价。强化内部授权审批控制、预算控制、资产控制、会计控制、政府采购控制、信息公开控制等,防范财务风险、业务风险、法律风险和廉政风险。强化成本消耗关键环节的流程管理,降低万元收入能耗支出。推广医院后勤“一站式”服务。(市卫生健康委、市财政局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四)健全绩效评价机制
坚持和强化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导向,由医改领导小组结合实际,优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每年统一组织开展绩效考核评价。公立医院重点考核医疗质量、运营效率、持续发展、满意度评价等,考核结果与财政补助、绩效工资总(增)量、主要负责人薪酬、职务任免等挂钩。紧密型县域医共体重点考核有序就医格局形成、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医疗卫生资源利用、医保基金使用效能提升等,考核结果与打包医保资金、医共体院长薪酬及职务任免等挂钩。引导各级各类公立医院及医共体改革完善内部绩效考核办法,以聘用合同为依据,以岗位职责完成情况为重点,将考核结果与薪酬分配挂钩,推动公立医院以评促改、提质增效。(市卫生健康委、市委组织部、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医保局,各县区人民政府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五、激活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新动力
(一)改革人事管理制度
全面贯彻落实《丽江市促进卫生健康人才队伍发展三十一条措施》。贯彻落实公立医院人员编制标准,按照控制总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的要求,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推进公立医院人员总量管理试点工作。落实公立医院用人自主权,完善公开招聘政策,对急需紧缺专业或岗位在公开招聘中不设开考比例。落实岗位管理制度,按照医、护、药、技、管等不同类别合理设置岗位,科学编制岗位责任书,实行竞聘上岗、合同管理,激励人才脱颖而出。增加护士配备,逐步使公立医院医护比总体达到1:2左右。(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委编办、市卫生健康委、市财政局,各县区人民政府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二)改革薪酬分配制度
落实“两个允许”要求,贯彻国家、省关于深化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合理确定、动态调整公立医院薪酬水平,鼓励探索借鉴“三明医改”经验,按照医疗服务收入一定比例提取绩效工资总量,从根本上杜绝“大检查”、“大处方”行为。建立主要体现岗位职责和知识价值的薪酬体系,实行以岗定责、以岗定薪、责薪相适、考核兑现。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内,医院可自主设立体现医疗行业特点、劳动特点和岗位价值的薪酬项目,不同岗位、不同科室、不同风险承担、不同工作强度、不同专业类别人员间薪酬要有差异,充分发挥保障和激励作用。具备条件的地区鼓励探索实行公立医院、县域医共体总院主要负责人年薪制、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协议工资制或项目工资制、职工目标年薪制以及年薪计算工分制。(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卫生健康委、市财政局,各县区人民政府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三)健全医务人员培养评价制度
强化医学生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加强医学人文教育,拓展“沪滇合作”、三级医院对口帮扶县级医院、丽江英才计划等人才培养项目,依托专家团队工作站,拓宽人才培养和引进渠道,实现博士生招聘或引进“零”的突破,每年至少招聘3名研究生、培养5名学科带头人及10名中青年优秀医师。加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助理全科医生培训基地临床技能中心标准化、规范化建设。落实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制度。加强与医学高等院校合作,建强教学医院,发展高等医学院校附属医院。开展名老中医药专家医术经验传承工作,培养一批名老中医药学术继承人。加强老年、儿科、重症、传染病等紧缺护理专业护士培养培训,推动护理岗位科学管理,提升护理服务水平。改革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坚持分层分类评价,合理设置评价标准,突出品德能力业绩导向,增加临床工作数量和质量指标,淡化论文数量要求。(市卫生健康委、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四)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
稳妥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建立灵敏有序的价格动态调整机制,定期开展调价评估,达到启动条件的要稳妥有序调整医疗服务价格,理顺比价关系,支持公立医院优化收入结构。落实中医(民族医)、互联网等医疗服务价格政策。到2025年,公立医院医疗服务收入(不含药品、耗材、检查、化验收入)占医疗收入的比例达到省级要求或评价水平。(市医保局、市卫生健康委、市财政局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五)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
推行以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为主的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精神疾病等长期住院病例按床日付费,探索按门诊按人头付费。推进县域医共体医保资金打包付费改革,加快建立“总额付费、监督考核、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的约束激励机制,结余资金作为医共体成员单位医疗服务收入,主要用于绩效分配、人才培养、专科建设等。科学制定医保总额预算,合理确定和动态调整按病种、按床日、按人头等的付费标准。健全公立医院与医保经办机构协商谈判制度,规范医保协议管理,明确结算时限,细化结算规则,逐步规范医保支付审核标准,确保基金及时足额拨付。落实重大疫情医疗救治医保支付政策,探索符合中医药服务、“互联网+医疗服务”等服务特点的医保支付方式。推动公立医院积极参与国家组织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采购使用改革,落实医保资金结余留用政策,根据考核结果按规定比例及时拨付医保结余资金并主要用于人员绩效,建立合理用药、优先使用中选产品激励机制。(市医保局、市卫生健康委、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六、建设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新文化
(一)强化患者需求导向
坚守纯粹医者信念,尊重医学科学规律,遵守医学伦理道德,遵循临床诊疗技术规范,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适宜、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持续改善医疗服务,加强患者隐私保护,开展公益慈善和社工、志愿者服务,建设老年友善医院。加大健康教育和宣传力度,加强医患沟通交流,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市卫生健康委、市委宣传部、市民政局、市红十字会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二)建设医院文化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提炼医院院训、愿景、使命,多角度讲好医院故事,凝聚支撑医院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力量。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和崇高职业精神,树立先进典型,激发医务人员对工作极端负责、对人民极端热忱、对技术精益求精的'不竭动力,传播大医精诚、医者仁心主旋律,提高职工价值认同感。塑造行业清风正气,建设清廉医院。(市卫生健康委、市委宣传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三)建立健全保护关心爱护医务人员长效机制
为医务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加强职业暴露防护设施建设和防护设备配置。落实医务人员学习、工作、休息和带薪休假制度,维护医务人员合法权益。鼓励公立医院通过设立青年学习基金,在思想引领、青年组织建设、职业技能培养、科研创新、婚恋交友等方面服务青年医务人员成长。健全职工关爱帮扶机制,切实解决医务人员实际困难。强化医院安全防范,加强人防、物防、技防建设,落实安全保卫责任制。将解决医疗纠纷纳入法治轨道,落实医疗责任保险制度,健全完善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机制,依法严厉打击医闹、暴力伤医等涉医违法犯罪行为,坚决保护医务人员安全。(市卫生健康委、市公安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团市委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七、坚持和加强党对公立医院的全面领导
(一)全面执行和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
健全党务工作机构,配齐配强专兼职党务工作人员,健全完善医院党委等院级党组织会议和院长办公会议事决策规则,着力构建党委等院级党组织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切实发挥公立医院党委等院级党组织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促改革、保落实的领导作用,集体研究决定重大问题。在公立医院章程中明确党组织设置形式、地位作用、职责权限和党务工作机构、经费保障等内容要求,明确党委等院级党组织研究决定医院重大问题的机制,把党的领导融入医院治理和现代医院管理各环节。发挥各级医院党建工作指导委员会和公立医院党建联席会议制度职能作用,完善相关制度,建立指导工作机制,把党的建设各项要求落到实处。(市委组织部、市委市直机关工委、市卫生健康委、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二)加强公立医院领导班子和干部人才队伍建设
选优配强医院领导班子成员,强化领导班子政治建设、思想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推动落实公立医院院长任期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按要求完成党委等院级党组织书记和院长分设、领导班子成员选配调整等工作,党委等院级党组织书记一般不兼任行政领导职务,院长是中共党员的同时担任党委等院级党组织副书记,党委等院级党组织书记和院长由一人担任的可设专职副书记。推进公立医院党委等院级党组织领导班子与行政领导班子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医院党委等院级党组织要按照干部选拔任用有关规定,制定实施医院内设机构负责人选拔任用具体办法。加强对人才的政治引领、政治吸纳和政治把关,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完善人才培养、使用和引进管理办法,建立医院领导班子成员联系服务高层次人才制度,探索建立以医德、能力、业绩为重点的人才评价体系。(市委组织部、市委编办、市卫生健康委、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三)全力提升公立医院基层党建工作质量
健全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长效机制,切实发挥医院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全面推行党支部(党小组)建在科室,实施临床医技科室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推行把党员培养成业务骨干、把业务骨干培养成党员、把党员业务骨干培养成管理骨干和学科带头人的“三培养”机制,推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建立党支部参与科室业务发展、人才引进、队伍建设、职称职级晋升、绩效考核、薪酬分配、评奖评优、设备配置等重大事项讨论决策的制度机制,把好政治关、医德医风关。
(四)落实公立医院党建工作责任
组织部门要履行牵头抓总责任,加强政策指导和工作协调。卫生健康、残联、民政、云南省丽江监狱、云南省第四强制隔离戒毒所等部门要加强对所办医院党建工作的指导。公立医院党委等院级党组织承担党建工作主体责任,党委等院级党组织是党建工作第一责任人,领导班子其他成员落实“一岗双责”。全面开展公立医院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把党建工作成效纳入医院等级评定和巡视巡察工作内容,作为年度考核和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市委组织部、市委市直机关工委、市卫生健康委、市残联、市民政局、云南省丽江监狱、云南省第四强制隔离戒毒所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八、加强组织实施
(一)落实工作责任
各地要把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作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统筹协调、压实各方责任。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形成协同联动的工作合力。各级各类公立医院要大胆创新、积极作为,加快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
(二)落实投入责任
按规定落实政府对符合区域卫生规划公立医院的投入政策,落实对中医医院和传染病医院、精神病医院、儿童医院、妇幼保健院等投入倾斜和保障政策。
(三)加强监测评价
按照属地原则对辖区内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进行评价。对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目标任务落实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定期通报。分级分类制定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与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等有机结合。
(四)总结推广经验
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政策培训和调研指导,挖掘、总结、提炼、推广典型经验,以点带面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取得实效。
医院科室高质量发展方案 7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总体部署,加快推进我县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持续改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公平性可及性,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根据《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宁政办发〔2021〕74号)精神,2022年4月1日,出台了《泾源县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为使各相关部门、单位及社会公众更好地了解意见内容,现对《实施方案》解读如下:
一、出台背景及过程
2021年5月1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21〕18号),2021年10月,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宁政办发〔2021〕74号),2021年12月,自治区医改领导小组印发了《自治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的通知》(宁医改发〔2021〕2号),明确了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方向、举措,是新阶段公立医院改革发展的根本遵循。为贯彻落实自治区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研究起草了《泾源县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先后书面征求县医改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和各医疗机构意见,县医改办进一步进行了修改完善。2022年4月,经泾源县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审议通过,印发实施。
二、总体要求
坚持政府主导、坚持分类指导、坚持因地制宜、坚持医防融合。平急结合、中西医并重,以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为目标,强化体系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管理创新,进一步加强公立医院主体地位。力争到2025年实现县域医共体下医疗综合业务均衡发展,县医院发展方式以提质增效为主,运行模式从粗放管理转向精细化管理,资源配置从注重物质要素转向更加注重人才技术要素,医疗服务结构更加合理优化,为更好提供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防范化解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风险、建设健康泾源提供有力支撑。
三、主要任务
面向“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重点推进6个方面工作:
一是提高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服务能力。包括组建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实施县医院达标工程、推动医防融合发展、推动临床专科建设、加强对口帮扶、实施县人民医院急救救治能力提升项目、实施中医药康复提升工程等内容,推动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促进优质资源下沉,形成“常见病不出县、一般病在基层”的就医新格局。建立健全重大疫情救治体系。
二是推进公立医院医疗服务模式创新。推进公立医院临床重点专科和薄弱专科建设。推行预约诊疗、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日间手术等服务模式。推进院前医疗急救网络建设。推进智慧医院建设,建成县域内紧密型医共体信息化平台,实现县域内医疗服务、公共卫生、医疗保障、综合管理系统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
三是深化公立医院体制机制改革。改革人事管理制度,落实公立医院人员总量管理和动态调整政策。改革薪酬分配制,建立主要体现岗位职责和知识价值的薪酬体系。健全医务人员培养评价制度,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高层次、高质量、高素质临床、中医、护理、管理等领域人才。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建立灵敏有度的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提高医疗服务收入占医疗收入的`比例。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推动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实行总额付费,加强监督考核,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
四是提高公立医院运行管理水平。健全医院运营管理体系,推动公立医院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加强全面预算管理,推动县域医疗健康总院落实总会计师制度。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健全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和重大风险评估机制。健全绩效评价机制,坚持和强化公益性导向,引导医院提高效能、节约费用、回归公益性、保障可持续。
五是加强公立医院文化建设。强化患者需求导向,持续改善医疗服务,做好医患沟通交流,增进理解与信任。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和崇高职业精神,激发医务人员对工作极端负责、对人民极端热忱、对技术精益求精的不竭动力。关心关爱医务人员,关心年轻医务人员成长,维护医务人员合法权益,坚决保护医务人员安全。
六是坚持和加强党对公立医院的全面领导。全面执行和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充分发挥公立医院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促改革、保落实的领导作用,健全完善医院党委会和院长办公会议事决策制度,把党的领导融入医院治理全过程各方面各环节。加强公立医院领导班子和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升公立医院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质量。落实公立医院党建工作责任。
四、组织实施
把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作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重点任务,纳入政府年度目标管理考核和县委深改委全面深化改革考核重要内容,县卫生健康局牵头抓总,各有关部门各司其职,落实责任,县医改办建立任务台账,对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目标任务落实情况动态监测,根据自治区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县公立医院实行考评,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取得实效。
医院科室高质量发展方案 8
近日,西双版纳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了《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明确了我州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时间表、路线图、监测台账、责任分工,对于系统推进我州公立医院发展,深化医改工作,切实提高人民群众就医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具有重要意义。
一、《实施方案》出台的背景和目的
20xx年xx月xx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xx〕18号);20xx年1月13日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云政办发〔20xx〕3号)。
我州出台《实施方案》,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考虑:一是落实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公立医院是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的`主体,是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力量。提高卫生健康供给质量和服务水平,必须把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二是推动各族群众健康福祉达到新水平的根本要求。困扰我州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已得到基本解决,基础医疗卫生能力已得到明显增强,有必要也有基础进一步提升卫生健康发展,提高优质医疗资源供给可及性,满足全州人民更加高质量的医疗卫生需求。三是公立医院改革发展的必然选择。经过改革开放多年来医院能力建设、10年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践探索,公立医院已经到了从“量的积累”转向“质的提升”的关键期,必须把发展的方向和重点放到提升质量和效率上。
二、主要内容和任务目标
《实施方案》分3大版块,共24条意见:
(一)第一部分:工作目标,高质量推进健康西双版纳建设。坚持医防融合、平急结合、中(傣)西医并重,加强公立医院主体地位,强化体系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管理创新。力争通过5年时间,推动优质医疗资源科学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推进公立医院发展方式从规模扩张转向提质增效,运行模式从粗放式管理转向精细化管理,资源配置从注重物质要素转向更加注重人才技术要素,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风险,为全州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高质量推进健康西双版纳和“一城两区”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二)第二部分:具体措施。分别从构建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新体系、引领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新趋势、提升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新效能、激活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新动力四个方面共24条具体措施,明确了重点任务,细化了责任分工。24条具体措施共涉及卫健、医保、财政、人社、编办、发改、工信、市场监管等18家单位或部门。具体包括:人才培养、重点临床专科建设、临床医学分中心、城市医疗集团、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升医院信息化水平、深化人事管理、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等多层次、全方位的做了详细分工,明确各部门的具体任务,确保落实到位。
(三)第三部分:实施保障。明确了强化组织领导、落实投入责任、加强检测评价、总结推广经验四方面保障要求。
各县(市)、各部门要把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作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建立全链条推进改革落实工作机制,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统筹协调,形成协同联动的工作合力,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
三、实施保障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县(市)、各部门要把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作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建立全链条推进改革落实工作机制,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统筹协调,形成协同联动的工作合力,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
(二)落实投入责任。按规定落实政府对符合区域卫生规划公立医院的投入政策,落实对中(傣)医医院和传染病医院、精神病卫生防治中心、儿童医院、妇幼保健院等投入倾斜和保障政策;探索创新投入模式,强化对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投入保障。
(三)加强监测评价。建立完善全州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与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及深入推广三明医改经验任务台账等工作有机结合,按照属地原则,由各县(市)结合实际分类对辖区内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进行评价,不搞“一刀切”。
(四)总结推广经验。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调研指导,挖掘、总结、提炼、推广典型经验,以点带面推动全州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取得实效。
医院科室高质量发展方案 9
推动我区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按照《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渝府办发〔20xx〕5号)、《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十四五”规划(20xx-2025年)的通知》(渝府发〔20xx〕6号),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加强公立医院主体地位,坚持政府主导、公益性主导、公立医院主导,坚持医防融合、中西医并重,以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夯实基层医疗网底为目标,强化体系、技术、模式和管理创新,推动全区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
(二)总体目标。到2025年,全区公立医院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建成体系完整、布局合理、分工明确、功能互补、密切协作、运行高效的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新体系。公立医院发展方式从规模扩张转向提质增效,运行模式从粗放管理转向精细管理,资源配置从注重物质要素转向注重人才技术要素。公立医院医疗水平、服务能力及运营效率明显提升,打造“区域特色医学高地”,为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防范化解突发公共卫生风险、推进健康中国南岸行动提供有力支撑。
二、重点任务
(一)全面构建高质量发展体系
1.支持在区市级医院发展。支持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建设传染病、心血管、呼吸等专科类别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支持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第一医院建设职业病防治专业国家医学中心。支持武警重庆市总队医院建成“部队、驻地双一流医院”。支持重庆市东南医院建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和医学院校非直属附属医院。
2.做强区级公立医院。到2025年,重庆市第五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市五院”)基本建成以老年医学研究为特色、老年医学相关学科统筹发展为主线的研究型、智慧型、友善型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南岸区人民医院建成“总体布局合理、医疗技术优良、医疗服务满意”的具有一定竞争力和特色的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南岸区中医院建成中医特色突出、专科优势明显、病种疗效显著的现代化综合性二级甲等中医医院和南岸区中医医联体龙头医院。南岸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建成二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完善中西医临床协作机制,打造成南岸区中西医结合示范医院。南岸区妇幼保健院建成保健与临床相结合,为妇女儿童提供防治一体连续性医疗服务的二级甲等妇幼保健院。南岸区精神卫生中心建成的人文、专业、现代的三级精神专科医疗机构。
3.筑牢基层医疗网底。到2025年,铜元局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医联品牌、医防示范”的美丽社区医院。龙门浩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以口腔、康复等为特色的优质服务示范社区医院。南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以老年服务为特色的社区医院。长生桥镇卫生院建成服务能力达到二级医疗机构水平的“区县域医疗次中心”。迎龙镇卫生院建成以中医康复、医养等为特色的乙级镇卫生院。峡口镇卫生院建成以医养结合、精品家医为特色的乙级镇卫生院。鸡冠石镇卫生院建成运营效率良好的群众满意镇卫生院。广阳镇卫生院建成以精神、康养等为特色的甲级镇卫生院。优化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一体化”管理。
4.组建医联体整合优势资源。依托在区市级医院、高等院校资源优势助力高质量发展体系。支持市五院与知名大学建立非直属附属医院关系,建设区域老年医学中心。以市五院为核心医院牵头组建“1+3+N”网格化区域医联体,统筹负责网格内居民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服务,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充分发挥市五院的龙头作用,以“医通、人通、财通”为主线,推广“市五院—铜元局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共体试点经验,全面推开区域医共体“三通”建设。支持区中医院牵头组建中医类区域医共体。区精神卫生中心牵头建立精神卫生区域专科联盟,提升基层精神卫生防治能力。加强区内二、三级医院对基层医疗机构的对口帮扶,严格落实帮扶效果考核。力争辖区居民区域内住院量占比、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占总诊疗量的比例逐年提升,三级公立医院门诊人次数与出院人次数比逐年下降。
5.全面完善医疗服务体系。20xx年区中医院、区精神卫生中心完成迁建,2023年市五院新院区建成投用,2024年区妇幼保健院完成改扩建、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完成迁建,推动龙门浩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迁建,启动南坪镇卫生院新建、涂山镇卫生院新建、鸡冠石镇卫生院迁建前期工作。探索以共建、租赁、收购等方式整合现有医疗资源,推动“一街一中心、一镇一卫生院”落地。依托市五院建设区域内卒中中心、胸痛中心、创伤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中心、咯血中心、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救治中心。支持区人民医院建设基层胸痛中心、宫颈病变诊疗中心。到2025年,全区每千人口公立医院床位达到4.69张,其中:每千人口中医医院床位数0.5张、每千人口康复床位数0.26张、每千人口精神科床位数0.5张。
(二)持续增强高质量发展能力
6.加强临床重点专科建设。以满足疾病临床需求为导向,加强区级公立医院专科能力建设,力争新建成重庆市区域专病临床诊疗中心3个、重庆市医学重点学科8个、重庆市临床重点专科10个、重庆市医疗特色专科8个,南岸区临床重点专科7个。到2025年,争取市五院冠心病、放射、检验建成重庆市区域专病临床诊疗中心;市五院神经内科、心内科、普外科建成重庆市医学重点学科;市东南医院儿科、急诊、产科、骨科、神经内科建成重庆市医学重点学科;市五院老年医学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消化内科、内分泌科、骨科、泌尿外科、肝胆外科建成重庆市临床重点专科或重庆市区域医学重点学科;市东南医院普外科、区人民医院骨科(运动医学)建成重庆市临床重点专科;市五院普外科(肛肠疾病)、心脏介入治疗专科建成重庆市医疗特色专科;市东南医院消化科、康复科、耳鼻喉科建成重庆市医疗特色专科;区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妇产科、心内科、骨科及龙门浩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口腔科建成南岸区临床重点专科。加强胃肠外科、生殖医学、肿瘤等薄弱学科建设,鼓励开展医学美容、口腔正畸、心理咨询等特色专科。甲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卫生院)和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设立精神(心理)科门诊达到100%。加强医疗质量管理,提高不同级别公立医院医疗服务同质化水平。三级公立医院三、四级手术占比逐年提升,到2025年,三级公立医院出院患者手术占比达到32%,出院患者四级手术占比达到22%。
7.着力打造中医优势专科。实施“中医名院名科”建设,建成1个重庆市中医重点专科、3个重庆市中医特色专科、2个南岸区中医重点专科。依托区中医院打造区域高质量中医诊疗中心,中医骨伤科、康复科、国医馆打造成“龙头”科室,骨伤科建成重庆市重点专科,内科(脾胃病科)建成南岸区重点专科。加强区中医院康复(针灸)、治未病、中医皮肤等学科建设,康复(针灸)科建设成重庆市特色专科。龙门浩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峡口镇卫生院针灸科建成重庆市特色专科。铜元局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建成南岸区重点专科。到2025年,区中医院门诊中药处方比例达到60%、门诊中药饮片处方比例达到30%;区中西医结合医院门诊中药处方比例达到40%、门诊中药饮片处方比例达到20%。
8.逐步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加强医疗新技术临床应用研究,加大对基础和临床研究的投入力度,医院科研经费投入占业务收入的比重不低于全区研发投入强度。到2025年,三级公立医院卫生技术人员人均科研经费投入不低于5000元。大力支持开展疑难重症等诊疗技术攻关,加强中医实用经验及方剂整理。实施10个重点科研项目,争取5项进入市级科卫联合立项。深化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改革,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所获收益主要用于对作出重要贡献的人员给予奖励。健全职务发明制度。加快发展商业健康保险,促进医疗新技术进入临床使用。
9.加强人才培养引进力度。健全医务人员培养引进和评价
制度。积极开展人才“线上+线下”培训、上级医院进修、基层医疗机构对口帮扶等行动,持续开展高层次人才交流培训、专家学者定期授课等活动,着力建设一支高端强、中端足、基层稳的卫生健康队伍。加大顶尖人才及团队引进力度,力争至少引进知名专家、博士等高层级人才30名。力争培育国家级及市级中青年高端人才5名、区县医学头雁人才20名、优秀基层卫生人才20名。做好中医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开展第三届“南岸区名中医”评选。持续开展“好医生、好护士”评选,树立学习榜样。到2025年,区中医院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含执业助理医师)占执业医师总数比例达到60%;区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含执业助理医师)和经过2年以上中医药知识和技能系统培训的`临床类别医师占执业医师总数的比例达到60%,其中中医类别执业医师达到30%。加强全科、儿科、麻醉、重症医学、精神卫生、急诊、康复、公共卫生等紧缺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完善临床工作数量和质量指标,实行成果代表作制度,淡化论文数量要求。
10.配置必要医疗设备。加强公立医院基础设备配置,在市级大型设备配置规划内,支持市五院新配手术机器人、PET/CT、SPETCT/CT,适当增配MRI、DSA、CT、DR等大型医疗设备。支持区精神卫生中心新配16排螺旋CT等医疗设备,为创建三级精神卫生中心打下基础。支持区人民医院增配1.5T磁共振提升影像医学检查能力。按照《发热门诊设置管理规范》,支持市五院、区人民医院、区中医院配置发热门诊专用CT。按照二级及以上医院至少配置2辆入网且配置达标的120救护车等要求,支持区人民医院、区中医院、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区精神卫生中心、区妇幼保健院、长生桥镇卫生院增加配置救护车。
11.加强传染病救治和重大疫情防控。加强市五院感染性疾病科和相对独立的传染病病区建设,发生重大疫情时发挥定点救治功能。到2025年,区人民医院建成感染性疾病科。推广中医药预防推荐方案,发挥中医药在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中的独特优势。依托区中医院“夏中和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打造高水平中医疫病防治队伍,推动区中医院、区中西医结合医院规范设置感染科和发热门诊。建立公立医院公共卫生责任清单,持续强化医院感染防控管理提高重大疫情应对能力。到2025年,公立医疗机构每100张床位配备1名公共卫生医师,三级综合医院应至少配备5名公共卫生医师。
12.强化信息化推动作用。持续推进5G医疗专网示范建设,实现市区两级多云协同的“混合云”服务体系。持续推进医院信息标准化建设,2025年完成3所公立医院“智慧医院”示范创建。依托市五院医学影像质控中心,完善区域医学检验、医学影像、心电诊断、分级诊疗、远程会诊平台功能与应用。到2025年,完成市五院、区人民医院互联网医院平台建设。推动基层医疗智能辅助诊疗系统的推广应用,20xx年完成智能辅助诊疗系统的建设与运行。推进“互联网+药品流通”改革,建立药品追溯制度,探索公立医院处方信息与药品零售消费信息互联互通。
13.提升医养结合服务能力。推动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开设老年病科和康复科,全区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立老年医学科的比例不低于60%。支持有条件的基层医疗机构转型为老年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等接续性医疗机构。提倡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签约合作。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抓手,为老年人提供居家健康养老服务。实施南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峡口镇卫生院医养结合能力提升工程。推动南岸区中医院中医药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发展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
(三)不断提高现代医院管理水平
14.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建立健全医院内部管理治理机制,以患者安全为目标,以医疗服务品质为核心,以《医院章程》为基本加强医疗机构全面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管理。全面落实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强化医疗差错、医疗风险环节管理。到2025年,三级公立医院手术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不高于0.2%。提升电子病历应用水平分级,到2025年市五院达到6级、二级医院达到4级。扩大处方审核和点评范围,不断改善合理用药指标,到2025年三级公立医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DDDs)控制在38以下。推进公立医院参与临床实验室室间质评,到2025年通过国家室间质量评价的临床检验项目数达到250个,室间质评项目合格率达到98.5%。完善31个区级医疗专业质量控制中心管理规范。通过检验质控中心持续推进检验结果互认,通过影像质控中心完善线上检查质量控制互认标准体系。健全职工关爱帮扶机制,关心关爱医务人员。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全面推行依法执业自查制度,防范法律风险。推行医疗责任险保障医患双方合法权益,完善投诉管理逐年降低医疗纠纷发生率。严格落实医院警务室工作机制,严厉打击医闹、暴力伤医等违法犯罪行为,推进平安医院建设。
15.提高医院运营效率。建立医院运营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建立健全财务报告、第三方审计和信息公开机制,二级医院逐步推进总会计师制度。对医院CMI(病例组合指数)、成本产出、医生绩效等进行监测。到2025年,市五院CMI值达到1.09。公立医院制定战略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实行全口径、全过程、全员性、全方位预算管理,做到无预算不执行、有预算不超支,20xx年区属公立医院全部纳入财政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管理。强化成本核算与控制,在市五院、区人民医院等医院逐步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和成本核算,加强成本消耗关键环节流程管理,市五院建设后勤“一站式”服务模式。探索推广区属公立医院后勤服务集中招标采购。到2025年,区属公立医院百元医疗收入的医疗支出(不含药品收入)降到100元,万元收入能耗支出降到85元,管理费用占费用总额的比例降到9.5%。
16.健全绩效评价机制。坚持和强化公益性导向,全面开展公立医疗机构绩效考核,重点考核医疗质量、运营效率、持续发展、满意度评价等,二、三级公立医院分别在全市、全国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的分值及名次逐年提升。公立医疗机构绩效考核结果作为财政投入、领导干部任免、医保总额测算、绩效总量核定的重要参考依据。改革公立医疗机构内部绩效考核办法,以聘用合同为依据,以岗位职责完成情况为重点,将考核结果与薪酬分配挂钩。加强区域医共体绩效考核,促进资源下沉,提高基层服务能力和居民健康水平。
17.持续改善患者就医体验。坚持以患者为中心巩固优化预约诊疗等12项医改便民措施,持续改善医疗服务。三级医院预约诊疗率保持50%以上,门诊患者预约后平均等待时间降到20分钟以下。实现医联体内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建设患者服务中心等集成式服务单元,开展诊间(床旁)结算。建设老年友善医疗机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开设老年人综合服务门诊。挖掘医院文化底蕴,支持市五院建设院史馆。到2025年,力争市五院、区中医院、区精神卫生中心建成市级“美丽医院”,区妇幼保健院、龙门浩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长生桥镇卫生院、迎龙镇卫生院、广阳镇卫生院建成区级“美丽医院”,门诊患者满意度达到90%,住院患者满意度达到92.5%。
(四)深化公立医院全面系统改革。
18.改革完善人事薪酬制度。建立公立医院人员编制动态核增机制。在市五院试点推进公立医院人员编制总量备案管理,稳步扩大试点范围至区人民医院、区中医院等公立医院。优化岗位聘用考核机制,深入实施竞聘上岗。增加护士配备,逐步使公立医院医护比总体达到1:2。用好用活“周转编制”、“备案编制”,稳妥推进“县聘乡用、乡聘村用”改革,实现人员逐年到岗到位。落实“两个允许”要求全面推开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动态调整薪酬水平,人员支出占费用总额的比例合理。建立体现岗位职责和知识价值的薪酬体系,实行责薪相适、考核兑现。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内,公立医院可采取多种方式自主分配,可自主设立体现医疗行业特点、劳动特点和岗位价值的绩效工资项目。探索年薪、协议工资、项目工资等灵活多样的分配形式,发挥薪酬制度的保障功能,人员薪酬中稳定收入的比例合理。
19.推进医疗服务模式创新。全面实施多学科诊疗模式,二级及以上医院开设多学科诊疗门诊。在三级医院和有条件的二级医院推行日间手术,到2025年,市五院日间手术占比提升到20%以上,公立医院平均住院日下降到8天。做实责任制整体护理,强化基础护理,以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开展延续护理服务。推动二、三级医院药学人员占卫技人员总数比例达到5%,在二级及以上有条件的医院实施药学门诊、处方前置审核、临床药师驻科,开展药物重整、治疗药物管理等药学服务,以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慢阻肺、慢支炎、脑卒中、哮喘、肺气肿、心肌梗塞、高血脂等10 种慢性病用药为基础推进医共体内上下级用药衔接。完善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中西医会诊制度,加强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应用。到2023年,三级医院50%的出院患者、二级医院70%的出院患者按照临床路径管理。
20.改革创新医防融合机制。到2025年,全面完成公立医院公共卫生专业科室标准化建设,促进区域医院与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分工协作和业务融合。健全完善医共体二、三级医疗机构医务人员通过“县聘乡用”方式,在属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组织下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按照“两员一机构两联盟”模式建立医共体医防融合体系,由区疾控中心向医共体牵头医院派驻公共卫生专员和联络员。医共体牵头医院负责医共体内公共卫生管理、指导、监督、考核工作。由区妇幼保健院牵头组建区域妇幼健康联盟,由区中医院牵头组建区域中医药服务联盟。建立医防管理、队伍、服务、信息、绩效“五融合”工作机制。
21.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建立和完善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监测医疗服务价格、成本、费用、收入分配及改革运行情况等,全面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稳妥有序落实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到2025年,公立医院医疗服务收入(不含药品、耗材、检查、化验收入)占医疗收入的比例提高到40%,患者次均费用年均增幅控制在5%以下。
22.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推进以按病种付费为主的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推动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s)付费国家试点,到2025年DRGs付费医保基金占全部符合条件的住院医保基金支出的比例达到70%。科学制定医保总额预算,规范医保协议管理,细化结算规则,探索按床日、按人头付费。落实区域医共体总额付费政策。推动公立医院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实行医保资金结余留用政策。落实国家、重庆市符合中医药特点的医保支付方式,推动中医优势病种按病种付费,中医与对应的西医病种实现“同病同效同价”。
(五)加强党对公立医院全面领导。
23.加强党建对医院治理的引领。公立医院党组织书记、院长分设,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把党的领导全面融入医院治理。医院党组织参与重大事项讨论决策的比例达到100%。修订完善医院党委会、院长办公会议事规则备案率达到100%。把党建工作成效纳入干部回访等内容,作为年度考核和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
24.加强党组织及干部人才队伍建设。以“一单位一品牌、一支部一特色”强化公立医疗机构党组织建设。推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推广党支部、党小组“五建”模式。设党委的医院临床医技科室党支部书记由业务骨干担当的比例达到85%以上,实施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及党员业务骨干“双培养”机制。建立医疗机构党组织联系服务专家制度,1名领导班子成员至少联系1名专家。将人才工作纳入绩效目标考核。将医疗机构领导班子成员推动发展、加强管理、队伍建设、统筹协调、团结协作等方面纳入干部回访。
三、保障措施
(一)落实高质量发展工作责任。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区医改领导小组负责全区统筹协调。区财政局落实对符合区域卫生规划公立医院“六项投入”政策,落实对中医、传染病、精神病、妇幼保健等专科医院的投入倾斜政策和资金保障。区医保局负责公立医院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和医疗服务价格调整等政策配套。区委编办、区人力社保局分别加强公立医院人员编制、岗位设置、人事薪酬等政策保障。区委组织部加强对公立医院党组织及干部人才队伍建设政策指导。区医改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有关单位要加强协同配合,深化“放管服”调整完善相关政策,要强化保障、管理、监督责任。区内各公立医院要落实主体责任,实行党组织书记、院长负责制,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各项任务落实。
(二)加强监测评价和经验总结。建立区级层面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主要评价指标体系,由区医改办建立重点任务台账,督促指导工作推进,定期组织效果评价。区医改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有关单位要加强调研指导,及时挖掘、总结、提炼、宣传、推广典型经验,以点带面推动全区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取得实效。
医院科室高质量发展方案 10
为贯彻落实《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吉政办发〔20xx〕43号),全力推进我市公立医院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持续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健康服务需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如下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人民健康为中心,高举公益性旗帜,突出公立医院主体地位,提升公立医院医疗质量和管理水平,争取用5年时间,努力实现公立医院发展方式从规模扩张转向提质增效,运行模式从粗放转向精细化管理,资源配置从注重物质转向人才技术要素,为更好提供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防范化解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风险、建设健康辽源提供有力支撑。
二、优化高质量发展布局
(一)加强市级公立医院建设。
通过医联体建设和分级诊疗制度,推动市级公立医院服务能力整体提升,力争实现市级设有1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和1家三级甲等中医医院。以市区为规划单元,将服务区域按照医疗资源分布情况划分为若干网格,组建由辖区内的三级公立医院或代表辖区医疗水平的医院(含社会办医院、中医医院)牵头,其他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机构为成员的城市医疗集团,统筹为网格内居民提供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一体化、连续性医疗服务。各医院结合实际建设优势专业专科,形成特色鲜明、专业互补、错位发展、有序竞争的发展格局,带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升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加强公立医院公共卫生科室标准化建设,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市卫生健康委)
(二)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建设。
加强县级医院(含中医医院)能力建设,提升核心专科、夯实支撑专科、打造优势专科,提高肿瘤、心脑血管、呼吸、消化和感染性疾病等防治能力,县域就诊率达到90%以上。加强城市三级医院对县级医院的对口帮扶,力争每个县设有1家二级甲等县级公立综合医院,紧密型县域医共体逐步覆盖全市50%以上的县。按照县乡一体化、乡村一体化原则,加强县级医院对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统筹管理,发挥县级医院医务人员对家庭医生团队的技术支撑作用,提升居民健康“守门人”能力。加强县级医院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妇幼保健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分工协作和业务融合,做实公共卫生服务。支持中医医院牵头组建县域医共体。实现县办中医院全覆盖,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建设率达100%,形成县乡村三级中医药服务网络。
(三)建立医防融合重大疫情救治体系。
在现有资源基础上,加快推进传染病、创伤、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等专业类别市级医疗中心建设。支持公立医院重点加强疫情救治能力建设,发生重大疫情时能够迅速实现功能转换。在市级选择1家综合医院针对性提升传染病救治能力,设置1家传染病医院,对现有独立传染病医院进行基础设施改善和设备升级。县域内依托1家县级公立医院,加强感染性疾病科和相对独立的传染病病区建设。加强公立医院公共卫生科室标准化建设,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公共卫生机构与医疗机构建立健全分工协作、优势互补、业务融合的合作机制。发挥中医药在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中的独特作用,建设一支高水平中医疫病防治队伍。(市卫生健康委、市财政局,排名不分先后,按部门职责分工负责)
三、提高医疗服务能力
(一)加强临床重点专科建设。
依托五大医疗中心,培育一批在医疗技术、医疗质量、临床研究等方面具有省市一流水平的优势专科。以满足重大疾病临床需求为导向,根据市域内医疗机构优势专科资源,建设一批市县级临床重点专科,发展重症、肿瘤、心脑血管、呼吸、消化、感染、儿科、麻醉、影像、病理、检验、老年医学科等临床专科建设,以专科发展带动诊疗能力和水平提升,为开展先进医疗技术、高难度手术和疑难复杂疾病诊疗提供高技术支撑,提升区域专科医疗服务同质化水平。加大对中医医院的支持力度,加强针灸、推拿以及心脑血管病、周围血管病等中医优势专科建设。(市卫生健康委)
(二)加强医疗质量管理。
落实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推动医疗服务流程,以质量安全优先为医疗服务导向,不断改善群众就医体验。推动医疗机构建立医疗质量管理三级网络,形成质量管理委员会、职能管理部门和业务科室之间的互动和联动。以绩效考核为抓手,对标绩效考核体系,对医疗质量控制要素进行系统梳理和分析,全面评价医疗质量管理,促进医院建立良好的医疗质量管理与改进体系,围绕安全、质量、服务、管理、绩效五个要素,加强质量管理与改进。开展公立医院等级评审,全面提高医院管理水平、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强化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数据评价工具的应用,加强病案首页质量管理,建立数据采集、共享和业务协同的质控监测系统。(市卫生健康委)
(三)推进医疗技术科研攻关。
建立临床需求导向的科研机制,对接生命科学和生物医药领域科技前沿,聚焦新发突发重大传染病、罕见病、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等重大疾病,加强基础和临床研究,推动原创性疾病预防诊断治疗新技术、新产品、新方案和新策略等的产出。强化科研攻关对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的支撑作用,坚持临床研究和临床诊疗协同,科研成果服务临床一线。建设和完善中医药科技创新平台,支持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开展中药材生产关键技术、中药新药、民族药、中医药健康产品研究。加快发展商业健康保险,促进医疗新技术进入临床使用。(市卫生健康委、市科技局)
(四)推进医疗服务模式创新。
开展多学科诊疗模式,对肿瘤、疑难复杂疾病、多系统多器官疾病,开设多学科诊疗门诊,为患者提供“一站式”诊疗服务;落实国家单病种多学科诊疗规范,建立单病种多学科病例讨论和联合查房制度,为住院患者提供多学科诊疗服务。全市所有三级综合医院和符合条件的专科医院均要开展日间手术,日间手术占手术量的比例逐步提高。推行分时段预约诊疗和检查检验集中预约服务,开展诊间(床旁)结算、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等服务。做实责任制整体护理,强化基础护理,开展延续护理服务。开设合理用药咨询或药物治疗管理门诊,开展精准用药服务。大力推进院前医疗急救网络建设,创新急诊急救服务模式,有效提升院前医疗急救服务能力。进一步强化预防为主、关口前移、防治融合理念,建立医防融合新型服务模式。推广中医综合诊疗模式、多专业一体化诊疗模式、全链条服务模式,实施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试点。(市卫生健康委)
(五)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推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医疗服务深度融合。推进电子病历、智慧服务、智慧管理“三位一体”的智慧医院建设和医院信息标准化建设。大力发展远程医疗和互联网诊疗。推动手术机器人等智能医疗设备和智能辅助诊疗系统的研发与应用。严格落实药品追溯制度,以“互联网+电子处方”模式,探索公立医院处方信息与药品零售消费信息互联互通。(市卫生健康委、市市场监管局)
四、加强公立医院运营管理
(一)创新运营管理体系。
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有效提升医疗、教学、科研、预防等核心业务供给效率,整合医疗、教学、科研等业务系统和人、财、物等资源系统,建立医院运营管理决策支持系统,推动医院运营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提升内部资源配置效率和运营管理效益,实现医疗成本、医疗质量双控制。以大数据方法建立病种组合标准体系,形成疾病严重程度与资源消耗在每一个病组的量化治疗标准、药品标准和耗材标准等,对医院病例组合指数(CMI)、成本产出、医生绩效等进行监测评价,引导医院回归功能定位,提高效率、节约费用,减轻患者就医负担。强化成本消耗关键环节的流程管理,降低万元收入能耗支出。(市卫生健康委)
(二)加强全面预算管理。
推进所有经济活动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增强公立医院预算收支管理意识,提高预算资源利用效率。以医院战略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目标为依据,实行全口径、全过程、全员性、全方位预算管理,贯穿预算编制、审批、执行、监控、调整、决算、分析、考核等各环节,从数量、质量、实效、成本、效益等方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强化预算约束,促进资源有效分配和使用。将全面预算管理纳入医院预算绩效考核范围,强化绩效考核导向,推动落实公益性,提升医疗服务质量,促进医院可持续发展。定期公开医院相关财务信息,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市卫生健康委)
(三)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坚持公益性原则,对经济活动及相关业务活动的运营风险进行有效防范和管控,实现医院经营活动合法合规、风险可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以业务管理和经济管理的重大风险、重大事件、重要流程为重点,开展风险评估和内部控制评价,强化内部授权审批控制、预算控制、资产控制、会计控制、政府采购控制、信息公开控制等,防范财务风险、业务风险、法律风险和廉政风险,促进公立医院服务效能和内部治理水平不断提高。加强公立医院智慧后勤建设,推广医院后勤“一站式”服务。(市卫生健康委)
(四)健全绩效评价机制。
全面开展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推动二、三级公立医院发展方式转型、管理模式转变,促进收入分配更科学、更公平,实现效率提高和质量提升。坚持和强化公益性导向,持续优化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促进公立医院主动加强和改进医院管理,加强内涵建设。改革公立医院内部绩效考核办法,以聘用合同为依据,以岗位职责完成情况为重点,将考核结果与薪酬分配挂钩。(市卫生健康委)
(五)加强执业行为监管。
公立医院要加强行业自律,对本机构依法执业、规范服务、服务质量和安全、行风建设等承担主体责任。健全管理制度,完善工作机制,严守法律法规,加强从业人员管理、考核,强化主体责任意识。建立健全服务质量和安全、人力资源、财务资产、绩效考核等内部管理机制,自觉接受行业监管和社会监督。健全综合监管结果与公立医院校验、等级评审、医保定点协议管理、重点专科设置、财政投入、评先评优等的挂钩机制,以及从业人员医疗卫生服务监管结果与职称聘任、职务晋升、评先评优、绩效分配等的挂钩机制。加强对失信行为的记录、公示和预警,建立健全医疗卫生行业信用机制。(市卫生健康委)
五、激活公立医院发展动力
(一)改革人事管理制度。
落实《吉林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关于印发吉林省试点县市公立医院机构编制总量控制标准(试行)的通知》(吉编发〔2013〕43号)精神,结合我市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需要,研究制定我市公立医院人员编制管理办法,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优化编制资源配置。落实公立医院用人自主权,对编制内外人员待遇统筹考虑。落实岗位管理制度,按照医、护、药、技、管等不同类别合理设置岗位,科学编制岗位责任书,实行竞聘上岗、合同管理,激励人才脱颖而出。增加护士配备,逐步使公立医院医护比总体达到1∶2左右。(市委编办、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卫生健康委)
(二)改革薪酬分配制度。
全面深化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建立适应我市医疗行业特点的公立医院薪酬制度,保障医务人员合理薪酬待遇,进一步调动医务人员服务群众积极性。落实“允许医疗卫生机构突破现行事业单位工资调控水平,允许医疗服务收入扣除成本并按规定提取各项基金后主要用于人员奖励”要求,在确保医疗机构良性运行、基本医保支出可承受、群众整体负担不增加、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科学合理确定并动态调整公立医院薪酬水平,合理确定人员支出占公立医院业务支出的比例。建立主要体现岗位职责和知识价值的薪酬体系,实行以岗定责、以岗定薪、责薪相适、考核兑现。对高层次人才聚集、公益目标任务繁重,承担科研、教学任务以及需要重点发展或绩效考核评价结果优秀的公立医院,以及中医药特色优势突出的中医医院,予以适当倾斜。落实公立医院内部分配自主权,在核定的薪酬总量内,公立医院可采取多种方式自主分配。可继续完善岗位绩效工资制度,也可结合本单位实际,自主确定其他更加有效的分配模式。医院可自主设立体现医疗行业特点、劳动特点和岗位价值的薪酬项目,充分发挥各项目的保障和激励作用,更加注重发挥薪酬制度的保障功能。适当提高低年资医生薪酬水平,统筹考虑编制内外人员薪酬待遇。鼓励对主要负责人实行年薪制。(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卫生健康委)
(三)健全医务人员培养评价制度。
加强医学生临床技能和医德素养的培养,强化医学生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让医学生尽早接触临床实践,培养职业认同感。落实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制度。加强中医药师承教育,强化早跟师、早临床学习模式。加快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医学人才,造就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人才、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加强老年、儿科、重症、传染病等紧缺护理专业护士的培养培训,推动护理岗位科学管理,提升护理服务水平。改革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坚持分层分类评价,合理设置评价标准,突出品德能力业绩导向,增加临床工作数量和质量指标,探索实行成果代表作制度,淡化论文数量要求。落实下放职称评审权限有关政策精神,探索在岗位设置合理、人事管理完善、具有自主评审意愿的三级公立医院试点自主开展高级职称评审。(市教育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卫生健康委)
(四)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
稳妥有序试点探索医疗服务价格优化。建立健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医疗机构充分参与、体现技术劳务价值的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统筹兼顾医疗发展需要和各方承受能力,调控医疗服务价格总体水平。建立灵敏有序的价格动态调整机制,定期开展调价评估,达到启动条件的要稳妥有序调整医疗服务价格,理顺比价关系,支持公立医院优化收入结构,提高医疗服务收入(不含药品、耗材、检查、化验收入)占医疗收入的比例。加快审核新增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市医保局、市卫生健康委)
(五)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
推行以按病种付费为主的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开展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国家试点,开展区域点数法总额预算和按病种分值付费试点,探索按床日付费、门诊按人头付费。探索对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实行总额付费,加强监督考核,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科学制定医保总额预算,合理确定、动态调整按病种、按床日、按人头等的付费标准。规范医保协议管理,明确结算时限,细化结算规则,确保基金及时足额拨付。指导推动公立医院积极参与国家组织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采购使用改革,落实医保资金结余留用政策。探索符合中医药特点的医保支付方式。(市医保局、市卫生健康委)
六、加强公立医院文化建设
(一)践行公立医院办院宗旨。
坚持公立医院公益性,坚守纯粹医者信念,尊重医学科学规律,遵守医学伦理道德,遵循临床诊疗技术规范。不断改革创新、优化流程、深化内涵,创办有温度的医院。建设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医风严谨的`医务人员队伍,塑造行业清风正气。恪守服务宗旨,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适宜、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市卫生健康委)
(二)凝聚强大精神动力。
加强党对公立医院文化建设的领导,以党的政治建设统领医院文化建设,在公立医院打造红色阵地。挖掘整理医院历史、文化特色和名医大家学术思想、高尚医德,提炼医院院训、愿景、使命,凝聚支撑医院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力量。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和崇高职业精神,激发医务人员对工作极端负责、对人民极端热忱、对技术精益求精的不竭动力,唱响大医精诚、医者仁心主旋律,以充满人文关怀的医疗服务赢得患者、社会的信任和尊重。(市卫生健康委)
(三)关心关爱医务人员。
建立保护关心爱护医务人员长效机制。改善医务人员工作环境和条件,减轻工作负荷,落实学习、工作、休息和带薪休假制度,维护医务人员合法权益。鼓励公立医院通过设立青年学习基金等多种方式,关心年轻医务人员成长。健全职工关爱帮扶机制,切实解决医务人员实际困难。建立医务人员职业荣誉制度,营造全社会尊医重卫的良好氛围,让广大医务人员感受到实现价值的自豪感、贡献社会的成就感、受到尊重的职业荣誉感。加强医院安全防范,强化安保队伍建设,完善必要安检设施。将解决医疗纠纷纳入法治轨道,健全完善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机制,依法严厉打击医闹、暴力伤医等涉医违法犯罪行为,坚决保护医务人员安全。(市卫生健康委)
七、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一)执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
坚持党对公立医院的全面领导,公立医院党委等院级党组织发挥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促改革、保落实的领导作用,集体研究决定重大问题。医院党委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在公立医院章程中明确党建工作的内容和要求,明确党委研究决定医院重大问题的机制,把党的领导融入医院治理全过程各方面各环节,把党的建设各项要求落到实处。(市卫生健康委)
(二)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人才队伍建设。
选优配强医院领导班子成员特别是党委书记和院长。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医院党委要按照干部选拔任用有关规定,制定实施医院内部组织机构负责人选拔任用具体办法。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完善人才培养、使用和引进管理办法,建立医院领导班子成员联系服务高层次人才制度,探索建立以医德、能力、业绩为重点的人才评价体系。(市卫生健康委)
(三)落实公立医院党建工作责任。
公立医院党委承担党建工作主体责任,党委书记是党建工作第一责任人,领导班子其他成员落实“一岗双责”。全面开展公立医院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把党建工作成效纳入医院等级评定和巡视巡察工作内容,作为年度考核和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合理设置医院党建工作机构,配齐配强党建工作力量,推进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建立健全医院内设机构党支部,选优配强党支部书记,推进公立医院基层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实施医院临床医技科室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市卫生健康委)
八、加强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县区政府要加强对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组织领导,积极协调相关部门为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政策环境。各级各类公立医院要把握发展契机,结合现状加强统筹谋划,明确阶段目标,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
(二)落实工作责任。
要把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作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强化领导责任、保障责任、管理责任、监督责任,统筹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与体制机制改革。
(三)落实投入政策。
各级政府要切实履行公立医疗机构建设主体责任,全面落实政府对公立医院符合规划的六项投入政策。落实对中医医院和传染病医院、精神病医院、儿童医院、妇幼保健院等专科医院的投入倾斜政策。
(四)加强舆论引导。
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及时总结工作经验、挖掘典型,加强对工作成效的宣传,正确引导舆论,开展政策解读,为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医院科室高质量发展方案 11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xx〕18号),结合本市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首都发展为引领,坚持政府主导、公益性主导,加强公立医院主体地位,以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为目标,强化体系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加强医学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推动公立医院发展方式从规模扩张转向提质增效、运行模式从粗放管理转向精细化管理、资源配置从注重物质要素转向更加注重人才技术要素,更好服务首都功能,更好服务人民健康,打造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北京模式。
(二)发展目标
到2025年,公立医院分级分类功能定位更加明确,分级诊疗体系更加健全,医患关系更加和谐,医疗服务流程不断优化,医疗服务质量加快提升,在疑难危重症诊断治疗、医学科技成果转化应用、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等方面有力发挥牵头作用,信息化、精细化、科学化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医防协同、平急结合、中西医并重的重大疫情防控体系更加健全。
二、重点任务
(一)构建高质量发展新体系
1.加快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分类分级分区统筹规划、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有序调整中心城区医疗资源规模,规范公立医院分院区管理,推进区属医院提质改建。推动优质中医、中西医结合资源均衡布局。提升区域医疗救治能力,重点在康复护理、精神卫生、妇幼保健、中医药等领域填平补齐资源缺口,推进妇幼保健院标准化建设,有序推动医疗资源丰富地区的部分一级、二级医院转型为康复医院。到2025年,优化安贞医院通州院区等10个以上医疗资源均衡布局项目,努力形成与首都功能定位相匹配的医疗资源布局。
2.完善分级诊疗体系。实施非急诊全面预约,推进基层预约转诊,二、三级公立医院号源优先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放。完善基层预约转诊和双向转诊工作机制。加强医疗联合体建设,完善肿瘤、肾病等专科医疗联合体建设。健全“区办市管”等合作模式,带动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鼓励公立医院符合条件的人员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多种方式签约服务。持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优化号源供给,改善就医体验,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就医获得感。加强公立医院公共卫生科室标准化建设,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到2025年,分级诊疗体系更加科学合理,基层诊疗人次占总诊疗人次比例进一步提升。
3.健全重大疫情防控和应急医疗救治体系。完善传染病救治定点医院布局,加快传染病专科医院和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建设,做好轻症方舱储备。规划建设北京佑安医院新院区。加强传染病国家医学中心建设。持续强化医院感染防控管理,加快二、三级公立综合医院和妇幼保健院发热门诊规范化建设,推进有条件的综合医院设立感染性疾病科病房。发挥中医药在疫情防控救治中的独特作用,建设中医疫病防治及紧急医学救援基地,打造高水平中医疫病防治队伍。
4.加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强化中医优势专科建设,打造中医药临床服务优质品牌。推广中医综合诊疗等模式,开展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试点。建立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体系。加强中医药师承教育。建设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加强中西医结合研究所建设,围绕癌症、心脑血管病、糖尿病、阿尔茨海默病等疾病开展攻关。到2025年,争创2—3个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攻关50种以上中医专科疑难病种。
(二)引领高质量发展新趋势
5.大力推进医学技术创新。加强医药健康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和转化研究,争创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国家重点实验室,针对医药健康领域“卡脖子”问题,集中力量开展重大疾病防控等关键领域医疗技术攻关,推动疾病预防诊断治疗新技术、新方案等的产出。加强研究型病房示范建设,推进研究型医院建设,加快医学创新成果落地。支持公立医院与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合作,加强医研企协同创新基地建设。落实《北京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完善鼓励支持政策,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探索将医疗新技术等应用纳入商业健康保险保障范围,促进医疗新技术进入临床使用。到2025年,在“三城一区”建设1—2家国际一流的研究型医院,示范性研究型病房覆盖主要疾病领域,引领全市临床研究高质量发展。
6.高质量建设国家医学中心。强化现有国家医学中心建设,争取中医、骨科、综合等更多国家医学中心落地北京,加强疑难危重症诊断治疗技术攻关,推动前沿医学科技创新研究和成果转化。到2025年,共争创10家以上引领医疗技术提升、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家医学中心。
7.建设国际一流临床专科群。推动临床重点专科全面发展,重点发展重症、急诊、肿瘤、心脑血管、呼吸、消化、内分泌、感染、老年医学、儿科、康复、麻醉、影像、病理、检验等临床专科。加快布局建设国际一流临床学科和临床、中医重点专科项目。持续改进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和标准体系,整体提升公立医院临床学科水平和医疗服务同质化水平。到2025年,建成一批国家级和市级临床重点专科。
8.创新医疗服务模式。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加强互联网医疗监管平台和互联网医院建设,探索线上线下一体化医疗服务模式。加强智慧院前急救,推进院前院中联动医疗服务。推广多学科诊疗、专家团队诊疗,大力推行日间手术,鼓励有条件的医院设置日间病房。加强老年、儿科等紧缺护理专业护士的培养培训,做实责任制整体护理,鼓励开展上门护理、远程护理等延续护理。支持开设合理用药咨询或药物治疗管理门诊,开展精准用药服务。推行检查检验集中预约服务,逐步实现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
9.健全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加强临床路径和医疗质量管理,完善医疗服务规范,促进合理医疗检查。健全药学服务,推广应用处方审核点评系统,规范临床用药。加强高值医用耗材管理和规范化使用,守牢医疗质量安全底线。
(三)提升高质量发展新效能
10.加强公立医院建设和运营管理。完善医疗卫生项目功能建设标准清单,加强项目规模和成本的管控。健全公立医院科学决策和运营管理体系。探索建立公立医院专家委员会和公众参与委员会,完善治理机制。强化预算约束,构建全面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定期公开医院相关财务信息,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风险评估和内部控制评价,规范重点领域、重要事项、关键岗位的流程管控和制约机制,及时防范化解各类风险。
11.完善绩效评价体系。坚持和强化公益性导向,落实国家二、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优化公立医院内部绩效考核办法,将考核结果与薪酬分配挂钩。完善医疗联合体评价指标,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高基层服务能力和居民健康水平。
12.强化信息化支撑作用。推进健康医疗数据互联互通和共享应用,推行“一人一码”数字健康管理。推进智慧医院建设和医院信息标准化建设。支持智能医学影像设备、手术机器人、康复机器人、AI辅助诊断系统等智能医疗设备和智能辅助诊疗护理系统的研发与应用。推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医疗服务深度融合。建设医保电子处方流转平台。
(四)倡导高质量发展新理念
13.树立健康至上的文化理念。加大健康教育和宣传,传播科学的生命观、医学观,引导公众科学理性就医。加强医德医风建设,鼓励医务人员参与医学人文传播。开展老年友善医院、母婴友好医院和儿童友好医院建设。
14.打造有温度的医院。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和崇高职业精神,提炼医院院训、愿景、使命,强化人文医院建设。支持有条件的三级医院设立医务社工部门,配备专职医务社工。完善医患沟通制度,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推动医院做好接诉即办工作,持续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15.关心关爱医务人员。改善医务人员工作环境和条件,关心医务人员心理健康,健全职工关爱帮扶机制。建立健全医务人员荣誉激励机制。推进“平安医院”建设,加强公立医院安防体系建设,依法严厉打击涉医违法犯罪行为,切实保障医务人员安全,营造尊医重卫的良好社会氛围。
(五)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力
16.完善公立医院投入机制。落实政府办医责任,优化公立医院财政分类补偿机制,落实对中医医院、传染病医院、妇幼保健院、康复医院等投入倾斜政策,强化绩效考核结果在财政补偿中的应用。建立健全公立医院捐赠管理制度,支持和规范公立医院接受并使用社会捐赠。
17.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完善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和动态调整机制,定期开展调价评估,理顺比价关系,稳步有序实施医疗服务项目价格调整。优化中医价格项目。逐步优化公立医院收入结构,提高医疗服务收入(不含药品、耗材、检查、化验收入)占医疗收入的比例。加快审核新增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将符合条件的诊疗项目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18.改革人事管理制度。合理确定公立医院人员编制,建立动态核增机制。落实公立医院用人自主权,按规定自主确定岗位标准。深化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探索将科技成果转化作为医生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落实住院医师、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及继续医学教育制度。分级分类优化公立医院医护比。到2025年,基本形成一支有力支撑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专业技术和医院管理人才队伍。
19.深化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合理确定、动态调整公立医院薪酬水平,优化薪酬结构。公立医院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内,结合本单位实际自主确定有效分配方式。合理设置体现行业特点、劳动特点和岗位价值的工资项目及工资结构比例,充分发挥各项目的保障和激励作用,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注重医务人员的稳定收入和有效激励,逐步提高基础性绩效工资占比。建立健全公立医院主要负责人薪酬激励约束机制,鼓励对主要负责人实行年薪制。
20.培养和引进高层次医学人才和管理人才。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加强公共卫生、临床医学与医学工程等复合型人才培养。改革完善人才评价机制,探索实行成果代表作制度。充分发挥特设岗位的引才作用,支持公立医院引进高水平国际化医学人才和管理人才,并给予相应保障。
21.持续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在总额预算下,不断完善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定额付费等多种方式并存的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加快探索门诊慢性病按人头付费,研究探索对紧密型医疗联合体实行总额付费。推动公立医院积极参与国家组织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采购使用改革,探索实施集中采购药品医保支付标准。研究制定符合中医特色的医保支付方式。推广住院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将病种实施范围扩大至全病组,到2025年,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或按病种付费的医保基金占全部符合条件的住院医保基金支出的比例达到70%。
(六)坚持和加强党对公立医院的全面领导
22.全面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公立医院党委发挥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促改革、保落实的领导作用,集体研究决定重大问题。严格医院党委会和院长办公会议事决策制度,坚持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执行情况报告制度,落实公立医院党委讨论决定事项清单及程序,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在公立医院章程中明确党建工作的内容和要求,明确党委研究决定医院重大问题的'机制,把党的领导融入医院治理全过程各方面各环节,把党的建设各项要求落到实处。
23.加强公立医院领导班子和干部人才队伍建设。组织人事部门按照干部管理权限,选优配强领导班子成员特别是党委书记和院长。党委书记和院长分设的,党委书记一般不兼任行政领导职务,院长是中共党员的同时担任党委副书记。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医院党委要制定实施医院内部组织机构负责人选拔任用具体办法。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完善人才培养、使用和引进管理办法。
24.全面加强公立医院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推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建立党支部参与重大事项讨论决策的制度机制。实施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建立健全把业务骨干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业务骨干的“双培养”机制。
25.落实公立医院党建工作责任。建立健全各级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卫生健康部门具体负责、有关部门齐抓共管,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体系和工作格局。加强公立医院党建工作指导委员会建设。全面开展公立医院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把党建工作成效纳入医院等级评定和巡视巡察工作内容,作为年度考核和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
三、保障措施
(一)落实工作责任
各区要把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作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各有关部门要加强联动配合,确保政策措施落地见效。
(二)推动试点示范
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试点,逐步扩大范围,加快探索高质量发展模式和路径,率先突破瓶颈,充分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三)加大投入保障
按照事权和支出责任等划分,各区、各有关部门依规落实对公立医院的投入政策,重点向资源均衡布局、学科建设、科研创新、人才培育等方面倾斜。
(四)强化科学评价
按照属地原则组织开展对辖区内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绩效评价,注重评价结果合理应用,充分考虑各级各类公立医院实际情况,不搞“一刀切”。
(五)广泛宣传引导
各区、各有关部门要加强政策解读和舆论引导,营造良好氛围;加强调研指导,及时总结经验、树立先进典型,以点带面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
医院科室高质量发展方案 12
浙江省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21〕18号),结合我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等有关要求,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数字化改革为引领,强化公立医院主体地位和公益属性,坚持医防融合、平急结合、中西医并重,围绕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强化体系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管理创新、机制创新和治理创新,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到2025年,各级各类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公立医院发展方式从规模扩张转向提质增效,运行模式从粗放管理转向精细化管理,资源配置从注重物质要素转向更加注重人才技术要素,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加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更加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风险,为加快卫生健康现代化和促进共同富裕提供有力支撑。
二、重点任务
(一)优质医疗资源扩容计划。
1.超常规推进“医学高峰”建设。争取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布局浙江。争取国家级中医类别的医学中心、基地和特色医院达到5个以上。到2025年,推动建设一批疑难复杂疾病诊疗能力拔尖、科研能力突出、管理水平较高、辐射影响较大的高水平医院,三甲综合医院三级、四级手术占比达到45%以上,省域外转住院病人的全国占比实现下降。(责任单位:省卫生健康委〔省中医药局〕、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列第一位的为牵头单位,下同)
2.高质量建设省级区域医疗中心。支持宁波、温州、湖州和金华等地依托高水平综合医院建设省级区域医疗中心。推进杭嘉湖、杭绍、甬舟、温衢丽、温台、金义等地高水平医院协同发展。支持温州、湖州、嘉兴、衢州、丽水等地建设省际边界医疗服务高地。建设20家左右省级中医特色医院。推进医疗卫生山海提升工程,32家山区海岛县级医院医疗服务能力达到国家推荐标准。(责任单位:省卫生健康委〔省中医药局〕、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各市、县〔市、区〕政府。以下均需各市、县〔市、区〕政府落实,不再列出)
3.全面深化县域医共体和城市医联体建设。推动县域医共体牵头医院提标扩能,县级公立医院中的三级医院占比达到30%、床位占比达到60%以上,提档升级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救治、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等五大中心,推进县级重点专科和专病中心建设。深化县域医共体“一盘棋、一家人、一本账”改革,实质性推进资源重组、体系重构和制度重塑。网格化推进城市医联体建设,创新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到2025年,县域医共体、城市医联体制度体系和发展模式基本成熟,县域就诊率达到90%以上,基层就诊率达到65%以上。(责任单位:省卫生健康委)
(二)医疗技术能力提升计划。
1.提高重大疾病临床救治能力。支持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和临床重点专科建设,新增国家级中医类学科(专科)8个以上。新建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5个以上,实施品牌学科、优势学科、特色学科、潜力学科计划,规划30—40个省级医学重点学科,优先发展10个医学重点培育专科,布局一批省市共建学科、县级龙头学科。实施儿科医疗服务发展行动计划,出台加强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意见。推广50项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技术和100个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责任单位:省卫生健康委〔省中医药局〕、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
2.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加快中国科学院基础医学与肿瘤研究所二期项目建设,支持核酸适体与临床诊治重点实验室发展,争取建设生命健康领域国家实验室基地。支持省工程研究中心建设,争创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项目。出台提升医疗卫生机构科研创新能力实施方案,开展研究型医院和病房建设,健全职务发明制度,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与收益分配激励机制,做强中国(浙江)卫生健康科技研发与转化平台。到2025年,全省医院科技人才影响力进入全国第一阵营,成为全国卫生健康重要科技中心和创新策源地。(责任单位:省卫生健康委、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
3.提升重大疫情防控救治水平。建设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创伤危急重症立体救治中心,建设3个省级重大疫情救治基地,推动建设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和中医疫病防治基地。新建在浙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国家中医疫病防治队、国家中医紧急医学救援队各1支。每个设区市依托1家三甲综合医院或传染病医院,规范设置传染病定点收治院区(病区);每个县(市)依托辖区实力最强的县级医院,规范设置传染病院区(病区)。(责任单位:省卫生健康委〔省中医药局〕、省发展改革委)
4.加强高层次卫生人才培养。实施卫生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落实“医学高峰”项目引进高层次人才类别与引才奖补标准,国家级卫生人才数达到350人以上。落实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制度。深入实施“杏林工程”“岐黄使者”培育项目,新增国医大师1-2名、全国名中医3名左右、省级名中医60名以上。(责任单位:省卫生健康委〔省中医药局〕、省财政厅、省人力社保厅)
(三)改善医疗卫生服务行动计划。
1.创新医疗服务模式。全面推行分时段预约诊疗、多学科诊疗、精准用药、优质护理服务、医院志愿者服务和一站式综合服务,探索推进无陪护病房建设,全面推进医疗机构间医学影像检查资料和医学检验结果互认共享,省级三甲综合医院日间手术比例达到25%以上。建设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卫生健康行业),推进国家“5G+医疗健康”应用项目。推动医防机构人员通、信息通、资源通,推进医共体公共卫生管理中心实体化运作。建设一批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和科室。(责任单位:省卫生健康委〔省中医药局〕、省医保局)
2.打造“健康大脑+”多跨场景应用。以重大需求、多跨场景、重大改革等三张清单为抓手,迭代看病就医“一件事”场景,打造院前医疗急救“一件事”“数字健康进社区”和“疫情精密智控”等一批标志性应用。到2025年,全面建成运行高效的“健康大脑+”体系,智慧医疗、数字健康管理和智慧公共卫生等领域率先实现流程再造、模式创新和制度重塑,深化“互联网+医疗健康”建设,打造“浙里健康”金名片。(责任单位:省卫生健康委、省医保局)
3.营造良好服务氛围。建设特色鲜明的医院文化,提炼医院院训、愿景、使命,传承优秀医德、医风、医训,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实施医务人员关心关爱行动,落实工作生活保障、临时性工作补助发放、职业荣誉激励等措施。深入开展平安医院建设,加强人防、物防、技防,完善医院安防系统,提升智防能力,优化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机制,依法严厉打击各类涉医违法犯罪行为。(责任单位:省卫生健康委、省公安厅、省财政厅、省人力社保厅)
(四)医院运营管理能力提升计划。
1.健全运营管理体系。常态化推进公立医疗机构经济管理年活动,规范和加强政府采购管理,推进业务管理与经济管理深入融合。实行公立医院全口径、全过程、全员性、全方位预算管理。定期公开医院财务信息。健全内部审计,加强授权审批、预算、资产、会计、政府采购、信息公开等内控制度。强化临床、医技等业务科室运营指导,探索运营助理员制度。加强医院运营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责任单位:省卫生健康委)
2.加强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完善医疗质量控制体系,严格落实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全面开展医疗质量提升行动,持续推进临床路径管理,落实处方点评制度,强化合理用药管理。推进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分类管理和药品不良反应、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管理。(责任单位:省卫生健康委、省药监局)
3.完善绩效评价机制。全面开展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完善激励奖惩挂钩机制。优化省医院质量管理与绩效评价平台,做好合理用药、医用耗材、医疗核心数据监测。加强公立医院内部绩效管理,强化考核结果与医务人员薪酬分配挂钩。完善城市医联体和县域医共体绩效考核制度。(责任单位:省卫生健康委)
(五)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计划。
1.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落实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每年开展调价评估,达到启动条件的稳妥调价。落实分级定价机制,到2025年,全省公立医院医疗服务收入占比达到35%以上。规范医疗服务项目准入办法。加快审核新增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责任单位:省医保局、省卫生健康委)
2.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完善医保总额预算管理下的按病种(病组)、按人头、按床日等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健全集体谈判协商机制,合理确定医保基金总额预算,完善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的激励约束机制。全面实施住院费用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点数法付费。探索总额预算下门诊费用按人头包干结合门诊病例分组点数法付费。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支付方式。(责任单位:省医保局、省卫生健康委〔省中医药局〕)
3.深化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完善公立医院人员编制动态核增机制,出台省属公立医院机构编制管理规定。落实公立医院用人自主权,统筹考虑编制内外人员待遇。落实岗位管理制度,实行分类设置、竞聘上岗、合同管理。加强县域医共体统一招聘、培训、使用和调配管理。落实“两个允许”(允许医疗卫生机构突破现行事业单位工资调控水平,允许医疗服务收入扣除成本并按规定提取各项基金后主要用于人员奖励)政策,出台深化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实施意见。拓宽薪酬制度改革经费渠道。鼓励实施公立医院主要负责人年薪制,探索医务人员协议工资制、项目工资等多种薪酬分配形式,适当提高低年资医生的薪酬水平。到2025年,公立医院人员薪酬中固定部分不断提高,力争人员支出占业务支出的比例达到45%左右。(责任单位:省人力社保厅、省财政厅、省卫生健康委)
(六)治理能力提升计划。
1.加强党对公立医院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全过程、各领域、各环节。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健全重大事项议事决策机制。实施公立医院“院科两优、德医双强”工程。(责任单位:省卫生健康委)
2.深入推进清廉医院建设。落实清廉医院建设五年行动计划(2021—2025年)。建立公立医院清廉建设指数评价体系,有序推进公立医院巡查工作,深入开展医疗服务行业腐败问题专项整治。到2025年,医疗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得到进一步遏制,清廉行医的良好风气更加浓厚,清廉建设指数逐年提升。(责任单位:省卫生健康委)
3.强化卫生健康整体智治。以数字化引领、撬动、赋能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实施卫生健康“云网计划”,建立全省医疗健康大数据中心和数据服务能力体系。推进省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管理系统、互联网医院平台、诊疗行为综合监管系统等建设。加强医疗健康和医保公共数据共享,明确医疗数据标准、统一接口技术规范,分级分类推动数据共享开放。到2025年,整体智治的卫生健康数据治理体系基本形成。(责任单位:省卫生健康委、省医保局)
4.改革完善综合监管制度。强化全行业、全要素、全流程综合协同监管,建立机构自治、行业自律、政府监管、社会监督相结合的多元化综合监管体系。常态化实施“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和部门联合双随机抽查。建立公立医院依法执业管理体系和“一承诺三制度”(依法执业承诺和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制度、提醒告诫制度、依法执业述职制度)工作机制。持续打击欺诈骗保行为,加大对假病人、假病情、假的发票等的专项整治力度。推进医共体医保行业自律体系建设。(责任单位:省卫生健康委、省医保局、省药监局)
三、保障措施
省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省医改联席会议召集人。各地要严格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加强医改工作领导的要求,由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或其中一位主要领导担任医改议事协调机构主要负责人,督促责任落实,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加强与国家卫生健康委合作共建高质量发展试点医院,在全省选择若干公立医院先行先试。建立工作指标和评价体系并纳入健康浙江考核,评价考核结果与资源配置、医院等级评审、项目申报、资金奖补等挂钩。加强宣传引导,做好典型的培养、树立和推广工作。
医院科室高质量发展方案 13
为了更好发展我院,随着现的医疗市场的竞争,使医院逐步的走上台阶,为了周边百姓看病带来优质的技术质量和更好的环境,明确医院的发展目标和工作思路,特制定本规划,作为今后一段时期医院发展的指导纲要: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全面贯彻党的卫生方针,以提高医疗质量和社会效益为核心,以创建二级医院为重点,继承和发展优良服务传统、在扩大规模,加快硬件建设的同时,坚持走内涵发展的道路,站高起点,出新思路,干大手笔,以改革求突破,以创新促发展,与时俱进,艰苦创业,励精图志,再铸辉煌。
二、发展目标、规划目标
(1)院内机构功能:外科、五官科、内科、妇产科、疼痛科等科室,在高水平的专科医疗基础上,提供综合医疗服务,提供良好而完整的医疗模式回馈社会。引入全新医疗服务理念,服务于周边地区的广大群众。
(2)医疗机构服务方式、时间、诊疗科目及床位编制。
服务方式:患者来院就诊或上门服务;
服务时间:全天24小时服务、节假日不休;
诊疗科目:内科、普通外科、骨科、妇科、五官科。
医技辅助检查:临床体液/血液、临床生化检验、超室诊断、电子肠镜、电子胃镜、彩色多普勒、眼科显微镜、鼻内窥镜、CT、DR、心电诊断。
床位设置:医院设置床位99张、优质病房1间2张床,余为普通病房97张。
三、发展策略
(一)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构建和谐医院,创建二级医院。和谐产生最佳组合,产生最佳效益,未来一至五年医院要以创建二级医院为重点,以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为主线,大力实施和谐教育,构建和谐医院,形成民主、平等、和谐的.医院生态。
(二)实行院长负责制。医疗业务服从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统一管理,实行经营和医疗两条线管理,医院着为独立法人对经营结果负责。院长必须精通国内外医疗产业的运作模式,深谙国际经典医院经营理论,具备卓越的领导策划能力、市场运行能力及组织调控能力;具备敏锐的市场经济嗅觉和前瞻性思维习惯;全面负责医院的经营、管理、医疗、科研等方面工作,严格按照授权权限履行职责。
(三)特色强院,打造优质品牌、牢固树立“特色就是质量,特色就是品牌,特色就是发展”的思想,坚持特色强院,立足于医疗体制的整体改革,着眼于医院的长远发展,追求“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形成个性鲜明的办院风格。医院将在巩固原有特色专科建设成果的基础上,按照现代医院发展的规律和趋势,搞好特色重点专科建设工作。要将特色重点专科建设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列入医院发展总体规划,并在人力、物力、财力及制度上给予充分保证。促使医院不断超越自我,不断创新发展,最终形成品牌优势,于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四、医疗机构的人员配备:
(一)中高级人才:全国范围内招聘,注重理论素养和实际临床操作水平,并来源于三级医院。
(二)基本医疗人员:主要在当地和临床地区医务人员及医科大学应届毕业生中招聘。
(三)引进高新医疗技术,积极开展各类学术交流活动,邀请国内外专家举行会诊。讲座及手术,开展远程医疗服务,解决各种疑难危重病人的就近诊治。
医疗机构的设备及配置
(一)基本设备:按国家制定的等级标准配备:十二道同步心电图机,卫生部门要求的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电动吸引器、自动洗胃机、妇科检查床,呼吸球囊、气管插管、万能手术床、按手术要求必备的手术室器械、无影灯、冲洗车、显微镜、电冰箱、器械柜、紫外线灯等。
(二)开展的诊疗项目相应的设备:彩超机、半动生化分析仪、微波、B超、X线等。
(三)病床每床单元设备:床1张、床垫2条、被子2条、褥子2条、被套2条、床单2条、枕心2个、枕套4个、床头柜1个、病员服2套。
五、医疗机构的通讯、供电、上下水道、消防设施情况:
1、医疗机构的通讯将采用中继线方式,在电信部门输中继线接入及程控电话安装事宜。
2、医疗机构供电将严格按照《医疗机构用电规范》的有关规定进行设置与安装,采用双路电来保障医院的正常医疗用电。
3、医疗机构上下水道符合《医疗机构建筑要求》的规定,保证上下水道的畅通及消毒卫生要求。
4、医疗机构的消防设施将严格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条例》的有关要求,并通过消防管理机构的审核批准,做到防患于未然。
医院科室高质量发展方案 14
为加快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xx〕18号)等的要求,结合《上海市卫生健康发展“十四五”规划》(沪府发〔20xx〕10号),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加强党对公立医院的全面领导,坚持政府主导、公益性主导,强化体系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以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为目标,推动公立医院发展方式从规模扩张转向提质增效,运行模式从粗放转向精细化管理,资源配置从注重物质要素转向更加注重人才技术,建设与城市功能定位相匹配的功能化、人性化、智慧化医疗服务体系,打造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上海方案”,提高群众和广大医务人员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二)发展目标
立足“顶天、强腰、立地”三个层面,坚持“以人为本、改革创新、三医联动、促进均衡”和“试点先行、分类推广、逐步覆盖”原则,推进公立医院内涵式发展。布局高品质、智慧化的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明确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功能定位,加快新城医疗资源配置,强化区域性医疗中心服务能力建设,优化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推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均衡布局,做实分级诊疗。布局全球领先的健康科技创新中心,打造国际一流、全国领先的医学学科,瞄准国际前沿领域和尖端医疗技术,加强科研攻关,提升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提升卫生健康信息化水平,成为智慧化健康服务高地。布局医防协同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坚持医防融合、平急结合、中西医并重,力争到2025年,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达到国际一流水准。
二、主要任务
(一)构建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医疗服务新体系
争创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创建10家以上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含中医),打造医学研究高峰、成果转化高地、人才培养基地和数据汇集平台。支持公立医院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允许引进国际最新、最先进的医疗技术装备。试点医院因临床急需进口少量药品的,经国务院药品监管部门批准,可以进口并在指定机构内用于特定医疗目的。授予国家试点医院国际交流合作更大自主权。
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有序扩容和区域布局均衡。支持符合条件的高水平医院通过“一院多区”建设,定向放大优质医疗资源,加快推进市级优质资源向“五个新城”及金山、崇明等远郊扩容下沉。按照“提能级、增功能、补短板”要求,着力加强区域性医疗中心建设。依据服务人口和半径,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置,优化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加强新城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建设,强化公共卫生服务。
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加快建设以市级医院为依托、区域性医疗中心为核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基础的医联体,强化资源整合,构建“管理、责任、利益、服务”共同体,创新分级诊疗协同机制。区域性医疗中心聚焦常见病、多发病诊治,向上对接市级医院,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向下辐射基层医疗机构,带动区域医疗服务能级整体提升。
健全分级分层分流的应急医疗救治体系。加快推进传染病、创伤、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等相关临床专科建设,支持部分公立医院分院区建设,发生重大疫情时快速转换功能。建立公共卫生医疗急救预备役体系,发挥中医药在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中的独特作用,打造高水平中医疫病防治队伍。提升市级综合医院、区域性医疗中心感染科综合救治水平,支持与呼吸、消化、重症等学科融合发展,持续提升学科能力。
推动公立中医医院传承创新发展。将市级中医医院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示范型中医药诊疗和研究平台。构建中医“区域+专科”医联体,建设“一区一品牌”重点基地,打造服务应用型区属中医医院。“十四五”到“十五五”期间,着力建设1-2家国家中医医学中心、1家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1个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3-5家中西医结合旗舰医院、2个特色重点中医医院,2-3个高水平中医特色专科医院,打造国内领先的中医医疗服务高地。
推进社区卫生服务高质量发展。加强公立医院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方位支持,实施新一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功能标准建设,打造示范性健康管理中心、社区康复中心、社区护理中心,发展社区临床药学服务,树立社区中医药服务品牌。支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整合各类社会资源,拓展健康服务资源供给。鼓励发展“互联网+诊疗”模式,实现功能向社区服务延伸。
(二)打造科创引领的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新趋势
建设国际一流临床专科群。加强平台、交叉学科建设,形成在医疗技术、医疗质量、临床研究等方面领跑国际、国内引领的优势学科。“十四五”到“十五五”期间,力争建成3-4个国际一流的临床学科和若干临床、中医重点专科,培育3-4个国际一流团队,培养若干国际知名的医学临床科学家。支持三级医院与世界一流医疗机构、学术机构和生物医药企业合作,组织和参与多中心研究。
打造高水平市级临床研究平台。聚焦生命科学、生物医药科技前沿领域,集聚本市优势资源,争创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加快产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性科研成果。建设符合国际标准的专病数据库、生物样本库等平台设施,完善全链式临床研究质量监管平台和医企联动协同创新平台。鼓励试点医院设立专门的临床研究床位,开展研究者发起的临床试验(IIT),允许有条件的医院按照国家要求开展自行研制体外诊断试剂试点。探索对多中心临床研究实行伦理审查结果互认。
大力发展高新医疗技术。面向再生医学、精准医学、生物治疗、脑机融合等前沿领域尖端科学问题,鼓励药品、医疗器械和设备等研发的医工结合、产医融合,集中力量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原创性新技术、新产品、新方案、新策略产出。支持公立医院与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开展临床研究与医学科技成果转化合作,积极参与本市健康服务业园区建设,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与应用。
创新医疗服务模式。推广多学科诊疗(MDT)、无痛诊疗、整体护理等新型服务模式,支持综合性医院建立肿瘤综合诊治中心,实行全周期一体化管理和综合救治。推行日间化管理、加速康复外科诊疗模式,鼓励试点医院外科微创化发展。加强临床药师配备和培养,支持开设药学门诊,开展精准用药服务。推广中医综合诊疗、针灸全科化和全链条服务模式,促进中西医临床协作攻关。支持三级医院开展特需诊疗、健康管理和国际医疗服务。进一步深化拓展“便捷就医服务”应用场景建设,提升患者就医体验。
守牢医疗质量安全底线。加强公立医院临床路径管理,做到合理施治。推广应用信息化处方审核和点评系统,规范临床用药。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提升医院感控业务能力和管理能力。健全医疗服务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完善医疗服务标准和规范。深化实施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完善投诉机制。健全医院评审体系,促进医院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和质量。
(三)激发数智融合的公立医院现代化管理新效能
健全公立医院内部运营管理。健全公立医院决策机制和民主管理制度。夯实医院运营管理部门及人员配备,建立分工明确、密切协作、高效运行的运营管理体系。完善全面预算管理、医保基金使用管理、成本管理、财务报告、第三方审计和信息公开机制。优化公立医院内部控制制度,突出规范重点领域、重要事项、关键岗位的流程管控和制约机制,开展风险评估和内部控制评价,有效防范各类风险。
建立分层分类的绩效评价机制。创新公立医院内部绩效考核办法,实行以岗定责、以岗定薪、责薪相适、考核兑现,引导医务人员重医德、重技术、重能力。优化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指标体系,重点考核医疗质量、运营效率、持续发展、满意度评价等,引导医院落实功能定位。完善紧密型医联体绩效考核体系,全面评价医联体运行机制、分工协作和区域资源共享、技术辐射作用、可持续发展等情况,引导医疗资源上下贯通、纵向流动,工作重心从治病转向促进人民健康。
全面推进医疗卫生数字化转型。落实全国医院信息化建设标准与规范。以5G等新基建为支撑,深度应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医疗服务流程再造、规则重构、功能塑造和生态新建,打造全面感知、泛在连接、数字孪生和智能进化的未来智慧医院。推进数字健康城区建设和智慧医疗服务一体化发展,实现全要素、全流程、全链条集成优化。建立多维度病种组合评价指标体系和基于数据循证的医院运营管理决策支持系统,优化公立医院资源价值配置和运行管理。
(四)激活“三医联动”系统集成的外部治理新动力
深化人才激励制度改革。合理制定公立医院人员编制标准,建立动态核增机制。落实公立医院用人自主权,按规定自主确定岗位总量和岗位标准。稳慎开展三级医院下放职称评审权限试点,对引进高层次人才实行灵活的职称评审机制。完善交叉学科和临床研究人员岗位设置、职称评审和晋升办法。科学、分类设定公立医院床人比,逐步使医护比总体提到1∶2左右。落实“两个允许”(允许医疗卫生机构突破现行事业单位工资调控水平,允许医疗服务收入扣除成本并按规定提取各项基金后主要用于人员奖励),加大对公立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绩效工资水平和总量核定的倾斜力度。在核定绩效工资总额内,创新实施协议工资制、项目工资制和年薪制等分配机制。公立医院科技成果转化以及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获得收益用于人员激励不受绩效工资总量限制。允许公立医院和科研人员共有成果所有权,鼓励单位授予科研人员成果独占许可权。
加强卫生健康高端人才引育。推进医学教育创新发展,促进医工、医理、医文学科深度融合,培养“医学+X”复合型人才和各类紧缺人才。创新现代中医师承教育模式,加强多学科协同特色人才培养。支持公立医院精准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集聚高端创新型人才,落实引进所需高层次人才和团队在落户安居、入学就医、税费优惠等方面的支持保障政策。
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建立健全医疗服务项目价格形成机制和动态调整机制,理顺比价关系,稳妥有序实施价格调整。探索建立多层次的健康管理服务收费机制。畅通医疗新技术、新项目定价绿色通道,加快审核新增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完善特需医疗服务管理制度,探索对参与试点的公立医院根据规定放宽特需医疗服务,实行市场调节价。合理制定多学科诊疗、镇痛、互联网服务、上门服务等医疗服务收费标准和规范,将符合条件的诊疗项目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持续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深化以按病种付费为主的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推进总额预算管理框架下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和按病种分值(DIP)付费,完善慢性精神疾病、康复和护理等长期住院按床日付费,探索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基础、紧密型医联体为载体的按人头付费。完善紧密型医联体医保总额预算管理机制,做实“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以体现中医临床价值为核心,健全符合中医药特点的多元复合医保支付方式。
有序推进药品和医用耗材招采机制改革。落实国家组织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常态化、制度化建设相关要求,严格执行国家及我市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中选结果。做好集中带量采购协议到期品种接续工作,稳定市场预期、药品价格和临床用药,采用综合竞价鼓励优质企业中选。针对未纳入国家和本市带量采购的药品,支持开展多种形式的集中议价采购,构建多方联动的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采购格局。
(五)建设健康和谐的公立医院发展新文化
打造健康至上的行业文化。健全医务社工和志愿者联动服务模式,支持医院设立患者体验部,创建充满人文关怀的就医环境,打造有温度的医院,推进文明行业建设。加强患者隐私保护,完善医患沟通制度,尊重维护患者知情权、选择权。加强医院健康促进工作,更好发挥健康科普“主阵地”作用,完善医务人员开展健康科普的激励保障机制。发展老年健康服务,建设老年友善医院。
塑造特色鲜明的现代医院文化。深入挖掘提炼医院历史文化特色、名医大家思想精髓、院训愿景等,凝聚高质量发展精神内核。加强医务人员人文素养教育和医德医风建设,培育选树先进典型,深入开展宣传,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和崇高职业精神,激发医务人员对工作极端负责、对人民极度热忱、对技术精益求精的不竭动力,唱响大医精诚、医者仁心主旋律。
营造关心关爱医务人员的社会氛围。健全医患纠纷第三方调解机制,完善医疗执业险、医疗意外伤害险和医疗责任险,保障医务人员执业安全和合法权益。改善医务人员工作条件,合理确定其工作负荷,科学配置人力资源,畅通利益诉求渠道。完善医务人员收入合理增长机制,探索建立医务人员职业荣誉制度,做好职业发展前景规划。
(六)坚持和加强党对公立医院的全面领导
全面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公立医院党委充分发挥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促改革、保落实的领导作用,集体研究决定重大问题。健全完善医院党委会和院长办公会议事决策制度,建立书记、院长定期沟通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执行情况报告制度,着力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把党的领导融入医院治理全过程各方面各环节,把党的建设各项要求落到实处。
加强公立医院领导班子和干部人才队伍建设。选优配强医院领导班子特别是党委书记和院长。党委书记和院长分设的,党委书记一般不兼任行政领导职务,院长是中共党员的,同时担任党委副书记。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医院党委按照干部选拔任用有关规定,制定实施医院内部组织机构负责人选拔任用具体办法。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完善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管理办法,建立领导班子成员联系服务高层次人才制度,建立以医德、能力、业绩为重点的人才评价体系。
全面提升公立医院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质量。推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建立党支部参与内设机构人才引进、队伍建设、职称职级晋升、绩效考核、薪酬分配、评奖评优等重大事项决策的制度机制,把好政治关、医德医风关。实施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建立健全把业务骨干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业务骨干的“双培养”机制。
落实公立医院党建工作责任。建立健全各级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卫生健康、教育、国资等部门具体负责,有关部门齐抓共管,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体系和工作格局。落实公立医院党建工作质量评价考核制度,将党建工作纳入巡视巡察工作内容,评价结果作为医院基层党建工作年度考核结果,与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医院等级评审挂钩,并作为医院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结果的重要参考和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
三、组织实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由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组长,将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作为深化医改重点工作,强化市、区两级政府的领导、保障、管理和监督责任。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简政放权,充分激发试点单位“比学赶超”精神,实现提质增效,争创一流。
(二)推动试点先行
分类遴选改革意识强、创新劲头足、学科基础扎实、提升空间大的医疗机构作为试点单位,包括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高水平医院10家、示范型区域性医疗中心10家、高水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家,加快探索高质量发展模式和路径,充分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三)落实资金投入
市、区财政按照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支持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财政资金投入重点向资源均衡布局、学科建设、科研创新、人才培育等方面倾斜。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公立医院多元投入机制,加强临床研究、数字转型、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医企合作联动。
(四)建立评价体系
开展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绩效评价,重点评价专科能力提升、科研成果转化、人才队伍建设、优质资源下沉、基层能力提升、医保基金使用、公共卫生任务落实等,评估结果应用于医院财政投入、薪酬总量核定等方面。
(五)做好总结推广
卫生健康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加强调研指导,做好政策解读和宣传引导,营造良好氛围,凝聚改革共识。挖掘提炼、总结推广典型经验,推动全市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取得实效。
本实施方案自20xx年12月27日起实施,有效期至2030年12月31日。
医院科室高质量发展方案 15
为推动全省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xx〕18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坚持政府主导、公益性主导、公立医院主导,坚持医防融合、平急结合、中西医并重,强化体系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管理创新,以人民为中心,全面加强党对公立医院的领导,推动公立医院发展方式从规模扩张转向提质增效,运行模式从粗放管理转向精细化管理,资源配置从注重物质要素转向更加注重人才技术要素,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为健康湖南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主导。强化政府对公立医院发展的领导责任、保障责任、管理责任、监督责任,推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加强公立医院主体地位,维护公立医院的公益性。
坚持分类指导。充分考虑各级各类公立医院实际,围绕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总体目标要求,分级分类明确功能定位、具体目标、重点任务,强化工作指导和政策保障。
坚持因地制宜。结合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群众需求和改革基础等,制定改革举措、实施路径和发展指标,按属地原则对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进行评价,不搞“一刀切”。
(三)总体目标。
以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为目标,力争通过5年努力,在全省建成30家省级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示范性医院,率先形成符合我省实际的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经验和模式,实现省域内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构建有序就医和诊疗新格局。全省公立医院人员支出占业务支出比例、人员薪酬中固定部分占比逐步提高,门诊患者满意度、住院患者满意度和员工满意度持续提升。
二、重点任务
(一)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
1.建设目标。牵头开展国际国内高水平临床研究,解决一批医疗领域“临门一脚”和“卡脖子”问题,推动医学进步,带动全省医疗水平不断提升。国家医学中心建设单位医院病例组合指数(CMI)值力争达到1.8,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单位医院病例组合指数(CMI)值力争达到1.5。平均住院日控制在8天以内,四级手术占比和技术服务性收入占医疗收入比例力争达到50%。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达到5级及以上。
2.建设任务。支持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创建国家医学中心,开展国家卫生健康委与湖南省人民政府共建高质量发展医院试点。围绕精神、肿瘤、心血管病、创伤、神经疾病、儿科、骨科、呼吸、传染病、妇产、老年病等重点专科方向,争取与国家卫生健康委共建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发挥湖湘中医优势,创建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加强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和救援队建设,推进陆空一体医疗转运与救治。
(二)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
1.建设目标。建成一批省级高水平医院,提升省域诊疗能力,实现大病重病在本省解决。医院病例组合指数(CMI)值力争达到1.3,平均住院日控制在8天以内,四级手术占比力争达到35%,技术服务性收入占医疗收入比例力争达到40%。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达到5级及以上。
2.建设任务。依托国家级高水平医院的技术人才支持,规划设置若干个省级综合性和传染病、创伤、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等专科区域医疗中心。开展疑难重症等诊疗技术攻关,设立一批省级多学科疑难病诊疗中心,启动一批重大疾病诊疗技术创新项目建设。推进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全省建设50个国家级、300个省级和1200个市(县)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10大中医优势专科,建立规范高效的多学科协作机制。
(三)地市级公立医院(城市公立医院)建设
1.建设目标。发挥公立医院在城市医疗集团中的牵头作用,每个市州至少建成1个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城市三级公立医院的医院病例组合指数(CMI)值达到1.1,平均住院日控制在8天以内,四级手术占比力争达到30%,技术服务性收入占医疗收入比例力争达到35%。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达到4级及以上。
2.建设任务。按照网格化布局管理,组建由三级公立医院或代表本行政区域医疗水平的医院牵头,其他若干家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机构等医疗机构为成员的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统筹负责网格内居民预防、治疗、康复、护理、健康促进等一体化、连续性医疗服务。固化地市级定点医院集中收治模式,各市州依托综合实力强的城市三级医院建成市级重大疫情救治中心。加强公共卫生科室标准化建设,强化公立医院公共卫生服务职能,推进医防协同。推进以全科医生为主体、全科专科有效联动、医防有机融合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四)县级公立医院建设
1.建设目标。县级医院综合能力全面提升,县域内就诊率达到95%左右。医院病例组合指数(CMI)值达到0.8左右,平均住院日控制在7天以内,三、四级手术占比和技术服务性收入占医疗收入比例力争达到40%。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达到4级以上。全省所有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实现“二甲”全覆盖,50%的县人民医院、35%的县中医院达到三级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水平。
2.建设任务。发挥县级医院在县域医共体中的龙头作用,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带动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医疗服务能力。实施“强边”计划,支持湘赣边界等省际边界的县级公立医院建设,打造5—10个省际边界地区医疗服务高地。实施“强基”计划,重点建设急诊急救、重症、肿瘤、心脑血管、呼吸、消化、儿科、麻醉、康复、精神心理和感染性疾病等11个临床专科和中医特色专科,补齐县级公立医院专科服务能力短板。实施“强链”计划,依托大型公立医院,建设一批县级医院紧缺人才与适宜技术培训推广基地,提升县级医院能力,推进全省医疗服务同质化。加强县级医院与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分工协作和业务融合,推行终末期肾病等疾病“县治、乡管、村访”和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医防融合等模式,强化县级医院对家庭医生团队的技术支撑,提升签约服务质量。县域内依托1家县级医院,完善重症、呼吸、麻醉、感染性疾病等学科建设,建设独立的传染病病区。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健全组织领导体制和工作推进机制。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组长,统筹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坚持由一位政府负责同志统一分管医疗、医保、医药工作,统筹协调“三医”联动改革,强化部门协同,落实工作保障。
(二)落实投入责任。
按规定落实政府对符合区域卫生规划公立医院的投入政策,落实对中医医院和传染病医院、精神病医院、儿童医院、妇幼保健院等专科医院的投入倾斜政策。支持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和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
(三)强化医疗服务支撑
1.加强临床专科建设。以满足重大疾病临床需求为导向建设临床专科,重点发展重症、肿瘤、心脑血管、呼吸、消化、感染、儿科、麻醉、影像、病理、检验等临床专科和中医优势专科。支持高等院校在“双一流”建设中开展前沿科技创新,建设高水平的临床学科。
2.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建设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信息化平台,健全覆盖主要专业的省、市、县三级医疗质量管理标准和控制体系。强化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降低重点病种和重点手术死亡率。持续强化医院感染防控管理,提高重大疫情应对能力。加强用药监测与处方点评,提升临床合理用药水平。
3.强化医学技术创新。加强国家级和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实施省科技创新计划,重点开展脑科学、重大疾病发病机理与防治、创新药物和高端医疗器械等方面的研究和成果转化;加快复合手术、微创手术、介入手术、手术机器人等临床治疗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推动再生医学、精准医学、人工智能辅助医学发展。推动重大疾病中医药防治技术创新,发展中药材精深加工。鼓励商业健康保险参与特需服务,促进医疗新技术进入临床使用。推动医、教、研、产结合,打造医学科技创新应用平台与产业链。
4.创新医疗服务模式。推进预约诊疗与线上分诊,推行“预住院”、日间手术服务。做实责任制整体护理,开展无陪护病房试点,开展延续护理服务。推进建设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救治、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五大中心”市、县全覆盖。推广中医综合诊疗模式、多专业一体化诊疗模式、全链条服务模式,实施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试点。开设合理用药咨询或药物治疗管理门诊,开展精准用药服务。
5. 构建分级分层分流的重大疫情救治体系。支持符合条件的公立医院在控制单体规模的.基础上,采取新设或并购、重组等方式适度建设发展多院区,发生疫情时迅速转换功能。健全中西医结合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机制,提升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治能力。发挥军队医院在重大疫情防控救治和国家生物安全防御中的作用。
6.强化信息化支撑作用。加强公立医院信息化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推进电子病历、智慧服务、智慧管理“三位一体”的智慧医院建设,推进公立医院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分级评价。推进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动通信(5G)、区块链、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医疗服务融合发展。支持智能医疗设备和智能辅助诊疗系统的研发与应用。推进智慧医共体建设,发展远程医疗和互联网诊疗,健全完善互联网医疗服务监管平台,推进互联网医院建设,推动同级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推行“基层检查、上级诊断”。建立药品追溯制度,探索推行公立医院处方流转。
(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1.改革人事管理制度。全面落实国家公立医院人员编制标准,建立动态调整机制。落实公立医院人员招聘、职称评审自主权,稳妥推进三级公立医院自主开展高级职称评审试点。改革完善人才评价机制,探索实行成果代表作制度,建立以临床需求为导向、符合医疗卫生行业特点的职称评定体系。完善岗位管理制度,进一步优化公立医院医、药、护、技、管人员比例和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提高高级专业技术岗位占比。公立医院医护比逐步达到1∶2左右。
2.改革薪酬分配制度。落实“允许医疗卫生机构突破现行事业单位工资调控水平,允许医疗服务收入扣除成本并按规定提取各项基金后主要用于人员奖励”要求,建立健全主要体现岗位职责和知识价值的薪酬体系,落实公立医院内部分配自主权。合理核定和动态调整公立医院薪酬总量,合理确定人员支出占公立医院业务支出的比例,允许公立医院在核定的薪酬总量内自主设立薪酬项目。落实科技创新激励政策,科技成果转化所获收益主要用于对完成、转化该项科技成果作出重要贡献人员的奖励。鼓励推行公立医院主要负责人年薪制。
3.完善医务人员培养使用政策。健全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强化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推动医学生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落实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制度,落实“面向社会招收的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培训对象培训合格当年在医疗卫生机构就业的,在招聘、派遣、落户等方面,按当年应届毕业生同等对待。对经住培合格的本科学历临床医师,在人员招聘、职称晋升、岗位聘用、薪酬待遇等方面,与临床医学、中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同等对待”要求。加强中医药师承教育。加强老年、儿科、重症、传染病等紧缺护理专业护士的培养培训。加强县级医院医务人员培训和向上级医院跟班学习,提升医务人员能力。持续实施高层次卫生人才“2xx”工程,加大海内外高层次医学人才引进,培养一批高层次复合型医学人才和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人才、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对医疗卫生领域优秀青年人才申报省级人才工程予以适当倾斜。
4.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建立价格科学确定、动态调整机制,定期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持续优化医疗服务价格结构。完善基本医疗服务价格政府定价和特需服务价格市场调节机制。规范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管理,优化对技术成熟、临床疗效确切的新技术新项目和特需医疗服务项目的审核程序,加快审核新增医疗服务价格项目。
5.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推行以按病种付费为主的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推广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区域点数法总额预算和按病种分值付费改革,推进医疗康复、慢性精神疾病等长期住院按床日付费,门诊特殊慢性病按人头付费。探索符合中医药特点的医保支付方式和中医特色的门诊、住院按病种付费管理。规范医保协议管理,确保基金及时足额拨付。建立健全综合考核机制,做好国家组织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采购使用常态化管理工作。探索对紧密型医疗联合体实行总额付费,加强监督考核,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
(五)提高医院运营管理水平
1.健全医院运营管理体系。加强法制建设,强化公立医院法治保障。落实公立医院总会计师制度。建立完善医院运营管理决策支持系统,推动医院运营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以大数据方法建立病种组合标准体系,形成疾病严重程度与资源消耗在每一个病组的量化治疗标准、药品标准和耗材标准等,对医院病例组合指数(CMI)、成本产出、医生绩效等进行监测评价,引导医院回归功能定位,提升管理效益。
2.加强全面预算管理。建立医院全面预算和绩效管理信息系统,以医院战略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目标为依据,实现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绩效评价全过程的预算管理。强化预算绩效约束,规范绩效目标的设定、审核、监控、评价、应用,推进预算和绩效管理相融合,促进资源有效分配和使用。定期公开医院财务信息,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3.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以业务管理和经济管理的重大风险、重大事件、重要流程为重点,开展风险评估和内部控制评价,强化内部授权审批控制、预算控制、资产控制、合同控制、会计控制、政府采购控制、信息公开控制等,防范财务风险、业务风险、法律风险和廉政风险。强化成本消耗关键环节的流程管理,降低万元收入能耗支出。推行医院后勤“一站式”服务。
4.强化绩效考核和结果运用。健全绩效评价机制,突出医疗质量、运营效率、持续发展、满意度评价,改革完善公立医院内部绩效考核办法。全面推进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将绩效考核结果作为公立医院发展规划、重大项目立项、财政投入、经费核拨、绩效工资总量核定、医保政策调整的重要依据,作为选拔任用医院党组织书记、院长和领导班子成员的重要参考。
(六)加强医院文化建设
1.强化患者需求导向。坚持生命至上、人民至上,弘扬人文情怀,聚焦群众看病就医“急难愁盼”问题,优化就医流程,改善就医环境。设立一站式服务中心,开通军人、老年人、残疾人、孕妇等特殊群体便捷就医通道,为患者提供预约、医保、财务、病案、投诉等多种安全、适宜、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探索开展医生医疗服务满意度评价,突出品德能力和业绩评价。
2.建设特色鲜明的医院文化。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和医疗卫生崇高职业精神,挖掘整理体现医院发展历史、技术特色、价值取向等各方面的文化特征,凝练成战略目标、精神品质、服务理念、品牌形象、服务特色和院训、院徽、院歌等文化共识,凝聚支撑医院发展的精神力量。
3.关心关爱医务人员。建立健全保护关爱医务人员长效机制,推进临床一线医务人员办公室现代化、值班室舒适化、带薪休假常态化。推动建立医务人员职业荣誉制度,宣传表彰先进典型,提升医务人员职业使命感。加强医院安全防范能力建设,完善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机制,全面开展医院安检工作,严厉打击医闹、暴力伤医等涉医违法犯罪行为,保护医务人员安全。
(七)坚持和加强党对公立医院的全面领导
1.全面执行和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充分发挥公立医院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促改革、保落实的领导作用,集体研究决定医院重大问题。健全医院党委会和院长办公会议事决策制度,建立书记、院长定期沟通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执行情况报告制度,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把党的领导融入医院治理全过程各方面各环节。把党的建设有关要求写入医院章程,落到实处。
2.加强公立医院领导班子和干部人才队伍建设。按规定设置医院党组织领导职数,选优配强医院领导班子特别是党组织书记和院长。党组织书记和院长分设的,党组织书记一般不兼任行政领导职务,院长是中共党员的同时担任党组织副书记。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原则,医院党委按照干部选拔任用有关规定,制定实施医院内部组织机构负责人选拔任用具体办法,完善人才管理机制,建立医院领导班子成员联系服务高层次人才制度。
3.全面提升公立医院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质量。实施党支部“五化”建设提质工程和基层党建工作示范点建设,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标准化、规范化。强化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建立党支部参与人才引进、队伍建设、职称职务晋升、绩效考核、薪酬分配、评奖评优等重大事项讨论决策的制度机制。实施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建立健全“双培养”机制。
4.全面落实公立医院党建工作责任。建立健全各级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卫生健康部门具体负责、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的党建工作责任体系和联席会议制度。医院党组织承担党建工作主体责任,党组织书记是第一责任人,党政领导班子其他党员成员要严格落实“一岗双责”。全面开展公立医院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把党建工作成效纳入医院等级评定和巡视巡察工作内容,作为年度考核和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
四、组织实施
(一)落实责任分工。各地要加强组织领导,统筹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与体制机制改革。各级医改牵头协调部门要牵头抓总,协调各部门按照分工积极配合,调整完善相关政策,为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各级各类公立医院要结合实际,制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具体目标和实施细则并认真组织实施。
(二)完善督导评价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围绕《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工作台账,定期调度、动态监测,与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等有机结合,适时开展评估。进一步健全多元化综合监管机制,加强医疗卫生行业作风建设。
(三)总结推广经验。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中医药主管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调研指导,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加强舆论引导,强化示范引领,重点培育一批示范性医院,以点带面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取得实效。
医院科室高质量发展方案 16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xx〕18号),推动全省公立医院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和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需要,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主要目标
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坚持政府主导、公益性主导、公立医院主导,坚持医防融合、平急结合、中西医并重,坚持“补短强基”和“创新引领”双轮驱动,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强化体系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加快我省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力争通过3—5年努力,公立医院体制机制逐步完善,制度短板基本补齐,发展方式从规模扩张转向提质增效,运行模式从粗放管理转向精细化管理,资源配置从注重物质要素转向更加注重人才技术要素,让人民群众更好享受公共医疗资源,不断提高全省百姓看病就医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提供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防范化解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风险、建设健康海南提供有力保障。
二、重点任务
(一)完善机制,推动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
1.加强公立医院党的建设。全面执行和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按要求完成党委书记和院长分设。党委书记和院长分设的,党委书记一般不兼任行政领导职务,院长是中共党员的同时担任党委副书记。健全医院党委会和院长办公会议事决策制度,集体研究决定重大问题,建立书记、院长定期沟通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执行情况报告制度。选优配强医院领导班子成员,强化领导班子政治建设、思想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强化公立医院基层党组织建设,实施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健全“双培养”机制,落实党支部参与科室重大事项讨论决策制度和基层党支部书记向医院党委述职制度。(责任单位:省卫生健康委、省委组织部、省委编办,各市县政府)
2.健全公立医院治理体系。完善公立医院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的实现形式,创新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探索建立各级公立医院政事权限清单,强化政府办医责任,理顺管理职能。健全综合监管制度,强化行业管理,明确政府部门的监督职责。(责任单位:省委编办、省卫生健康委,各市县政府)
3.完善公立医院管理制度。推动公立医院全面完成医院章程制定,全面落实民主管理、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资产管理、绩效考核、人才培养培训管理、科研管理、后勤管理、信息管理、医院文化、便民惠民服务等管理制度。(责任单位:省卫生健康委,各市县政府)
4.完善公立医院运行机制。推进公立医院去行政化改革,取消公立医院的行政级别,逐步推行院长职业化和聘任制,全面落实公立医院的经营管理自主权,实行全员聘用管理。行政部门负责人一律不得兼任公立医院领导职务。探索三级公立医院总会计师委派制度。(责任单位:省委组织部、省委编办、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卫生健康委、省财政厅,各市县政府)
5.强化政府投入责任。按规定落实政府对符合区域卫生规划的公立医院投入政策,加强财政项目支出管理,完善设备购置、学科人才建设等重点项目支出标准,保障公立医院发展建设支出。创新投入方式,积极推进“以事定费、购买服务、专项补助”的财政补助机制。落实对中医、传染病、精神病、儿童、妇产、妇幼保健和康复等专科医院的投入倾斜政策。全面锁定和化解符合规定的公立医院债务。(责任单位:省财政厅、省卫生健康委,各市县政府)
(二)强基扩能,全面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1.加强省市三级公立医院布局调整。优化省市三级公立医院空间布局,实现部分三级公立医院外迁到主城区外交通干道、自由贸易港重点功能新区。此轮调整后,严格控制三级公立医院数量和规模,从严开展医院等级评定,对超出规模标准和实际需求的三级公立医院要逐步压缩床位。(责任单位:省卫生健康委、省发展改革委,各有关市县政府)
2.实施县级公立医院能力提升行动。针对县域疾病谱和患者外转情况健全诊疗科目,通过引进人才、改善设施、配置设备、对口支援等方式提升县级公立医院专科水平。开展县级中医医院中医药优势重点专科(专病)建设。建设临床服务“五大中心”,建强急诊急救“五大中心”,组建医疗资源共享“五大中心”,持续改善硬件设施设备条件,加快推进国家卫生健康委“千县工程”项目试点医院建设。(责任单位:省卫生健康委,各有关市县政府)
3.推动省市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探索建立“省属县用”工作机制,推动省市三级公立医院人才、技术、管理等优质资源向县域下沉,补齐县级公立医院医疗服务和管理能力短板。逐步取消三级公立医院普通门诊。(责任单位:省卫生健康委、省委编办,各市县政府)
(三)网格布局,构建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新体系。
1.推进医学、医疗双中心建设。以外转率和病死率高的疾病为重点,建设3—5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和50个省级临床医学中心,支持建设一批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引进国内高水平医院对口帮扶,提升省域诊疗能力,减少患者出岛就医。(责任单位:省卫生健康委、省发展改革委)
2.推进城市医疗集团建设。在海口、三亚和儋州等地级市,按照网格化布局管理,由地级市公立医院牵头组建公益性城市医疗集团,为网格内居民提供一体化、连续性医疗卫生服务。(责任单位:省卫生健康委,海口市政府、三亚市政府、儋州市政府)
3.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由县级公立医院牵头组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实行一体化管理。推进三级公立医院与县域医共体牵头医院建立对口帮扶和双向转诊关系,推进分级诊疗。(责任单位:省卫生健康委,各有关市县政府)
4.推进重大疫情救治体系建设。将公共卫生部门设置和履职情况作为公立医院等级评审重要内容,推进省和三亚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重点区域医疗中心和县级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以及传染病区建设,构建“2+3+N”的分级分层分流的重大疫情救治体系。(责任单位:省卫生健康委,各市县政府)
5.推动重大慢性病防治体系建设。构建省、市县、乡镇、村四级重大慢性疾病防治体系,实施“2+3”健康服务包防治项目,推动重大慢性疾病防治力量重心下沉、关口前移。(责任单位:省卫生健康委,各市县政府)
(四)创新驱动,引领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新趋势。
1.推动医学技术创新。加强科研攻关与科技成果转化,提升全省临床科研水平。发挥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政策优势,支持公立医院牵头或参与建立研发机构,开展临床技术成果转化应用,同步开展特许经营;支持按规定申报开展干细胞临床研究和转化应用;支持参与真实世界数据研究。(责任单位:省卫生健康委、省科技厅、省药监局、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管理局)
2.推动医疗服务模式创新。实现门诊一站式服务中心全覆盖,鼓励建立住院一站式服务中心,积极推行日间手术。以器官系统疾病为中心,推行多学科诊疗模式,建立心脏、神经、肿瘤、呼吸、肾脏、消化系统等疑难复杂专病临床诊疗中心。(责任单位:省卫生健康委,各市县政府)
3.强化信息化支撑作用。充分依托“三医联动一张网”项目和基于5G物联网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提升工程,大力发展远程医疗和互联网诊疗,推进电子病历、智慧服务、智慧管理“三位一体”的智慧医院建设,逐步实现医疗机构间信息共享互通、检查结果互认。支持公立医院参与海南电子处方中心建设。(责任单位:省卫生健康委、省大数据管理局,各市县政府)
(五)精细管理,提升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新效能。
1.健全运营管理体系。推动公立医院成立运营管理部门,建立健全运营管理制度体系,建设基于数据循证的医院运营管理决策支持系统。以大数据方法建立病例组合标准体系,加强医院病例组合指数(CMI)、成本产出、医生绩效等监测评价。推广医院后勤“一站式”服务,建设后勤智能综合管理平台,强化成本消耗关键环节的流程管理,降低万元收入能耗支出。(责任单位:省卫生健康委,各市县政府)
2.加强全面预算管理。建立健全公立医院预算管理组织制度和体系,推动全面预算管理工作覆盖人、财、物等全部资源,贯穿预算编制、审批、执行、监控、调整、决算等各个环节,强化预算分析报告和绩效考核,加强信息化建设和预算信息公开,提高医院预算透明度。(责任单位:省卫生健康委、省财政厅,各市县政府)
3.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公立医院多层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实现医院经济事项全过程管控。建立日常监督机制。建设耗材和药品入销存、物价、特殊医保提示、项目内涵、基本药物提示等全链条信息管理体系,实现闭环管理。加强债务风险管理,严禁举债建设。(责任单位:省卫生健康委、省财政厅,各市县政府)
4.健全绩效评价机制。全面开展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推动公立医院建立内部综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从医教科防以及学科建设等方面全方位开展绩效评价工作,并将考核结果与改善内部管理有机结合。适时整合基于病种分值付费(DIP)和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的绩效评价机制。(责任单位:省卫生健康委、省医保局,各市县政府)
(六)赋能增效,激活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新动力。
1.改革编制管理方式。试点推进公立医院实行人员总量管理。在人员总量内新招聘的人员,在公开招聘、岗位聘用、职称评定、考核奖惩、薪酬分配、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解除聘用等方面统一适用事业单位人事管理规定。(责任单位:省委编办、省卫生健康委、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各市县政府)
2.创新人事管理制度。支持公立医院在机构编制部门核定的编制总量或人员总量内自主制订岗位设置(调整)方案,实行自主设岗、自主聘用、自主管理。健全以合同管理为基础的用人机制,全面实行竞聘上岗制度。支持公立医院自主开展人才引进和招聘工作。(责任单位: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委人才发展局、省卫生健康委,各市县政府)
3.改革薪酬分配制度。落实“两个允许”要求,合理确定、动态调整公立医院薪酬水平。支持以人员总量为基数自主核定绩效工资总量,自主核定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人才和科研项目绩效工资。支持实行灵活多样的工资分配形式引进或聘用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重点专业、学科带头人或团队核心成员。不断扩大公立医院院领导年薪制实施范围。(责任单位: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省卫生健康委,各市县政府)
4.完善卫生人才评价制度。科学设置评价标准,把医德医风放在人才评价首位,注重临床实践能力业绩导向,充分应用医院病例组合指数(CMI)等信息。三级公立医院突出疑难杂症临床诊治能力、基层服务实绩和科研水平等业绩成果,支持有条件的三级公立医院开展卫生系列高级职称自主评聘。探索在城市医疗集团和县域医共体内开展职称自主评审。(责任单位:省卫生健康委、省委人才发展局)
5.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在医疗费用总体增长水平控制在合理范围的前提下,每年开展一次医疗服务价格评估和调整工作,逐步提高体现医务人员劳务价值的诊疗、护理、手术、部分中医服务等医疗服务项目价格,逐步降低检查、检验等服务价格,优化公立医院收入结构。(责任单位:省医保局、省卫生健康委)
6.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推进区域总额预算管理下的以按病种付费为主的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改革,逐步扩大区域点数法总额预付和按病种分值付费试点范围,探索公立医院开展门诊打包收付费改革,完善精神、康复类按床日付费和门诊按人头付费制度。支持紧密型医联体建设,落实医保基金“总额预算,加强监督考核,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政策。(责任单位:省医保局、省卫生健康委,各市县政府)
(七)两“心”引领,建设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新文化。
1.坚持以患者为中心。以患者为中心设计服务流程和服务项目,持续开展医疗服务改善行动,推行便民惠民服务,打造舒适的就医环境,做好医患沟通交流,加强患者隐私保护,开展公益慈善和社工、志愿者服务,建设老年友善医院。(责任单位:省卫生健康委,各市县政府)
2.坚持以医护为核心。针对医护人员,不断改善工作环境和条件,努力解决合理诉求和实际困难,提供公平竞争的机会和平台,落实带薪休假等制度,畅通培训、学习和晋升通道。加强医院安全防范系统标准化建设,依法严厉打击涉医违法犯罪行为。(责任单位:省卫生健康委、省公安厅,各市县政府)
3.打造特色医院文化。总结提炼具有医院特色的核心价值体系,大力弘扬伟大的抗疫精神和崇高的'职业精神,践行人文医疗,打造温馨和谐、积极向上、有温度的医院。(责任单位:省卫生健康委,各市县政府)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市县要把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作为今后一段时期深化医改的重点任务,切实履行领导责任、管理责任、保障责任和监管责任,结合本地实际研究制定行动计划,补齐短板弱项,稳步推进公立医院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二)明确目标责任。各市县要把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与网格化紧密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等重点工作紧密结合,明确目标任务和时序进度。各有关部门要根据职责分工,加强体制机制改革和配套政策研究,为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政策环境。
(三)坚持示范引领。省卫生健康委要在前期改革的基础上,遴选3—5家条件较好的公立医院作为综合改革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医院;遴选若干个改革意愿较强的市县作为综合改革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市县。同时,建立激励和退出机制,形成先进引领、示范带动、争先创优的生动局面。
(四)做好督导评价。省卫生健康委要发挥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统筹协调和督导落实的职责,督促各市县和各有关部门强化责任意识,落实落细各项措施。同时要结合国家要求,做好各级各类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考核评价。
(五)强化宣传推广。各市县、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相关政策文件的解读、宣传和培训,不断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创新完善配套政策和支持措施,营造有利于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舆论氛围。
【医院科室高质量发展方案】相关文章:
医院高质量发展方案09-15
医院高质量发展方案(精选5篇)05-25
医院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07-13
医院高质量发展后勤方案(精选11篇)06-19
医院护理高质量发展方案(精选14篇)06-09
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04-09
县级医院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12-05
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05-18
医院医疗高质量发展方案(精选6篇)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