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1
幼儿园需不需要教幼儿阅读以及如何教?这个问题其实很值得我们去探讨。现在,早期阅读在幼儿园已经步入白热化阶段,家长也非常重视孩子在这一方面的学习,因为早期阅读不但是幼儿成长发展的需要,也是在为幼儿未来的学业陈能够就打基础。吴放老师也认为,这种教育开始得越早,孩子得益就越大,将来的收获也就越显著。
关于阅读,美国国家阅读研究所是这样定义的:阅读是一个从文字引申意义的复杂过程。它包含了一下所有的方面:
(1)把文字与相应的语音练习起来的能力;
(2)解读新词汇的能力;
(3)流畅地阅读的能力;
(4)掌握足够的信息与词汇的能力;
(5)掌握通过文字建构意义的有效技能;
(6)发展并保持阅读动机。
其实对幼儿来说,兴趣非常重要。因此,就这点,我们应从兴趣开始培养,让这成为孩子的一种需要,不可或缺的,从而培养其爱读书的好习惯。
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真正认识的字并不多,我们也不可能要求幼儿认识多少字,能读懂这个故事。培养幼儿的阅读能力,重要的还是在于培养幼儿基本的阅读技能,教给他们如何读,培养的是一种好的习惯。比如说,读书要从左到右,自上而下进行,书要一页一页从前往后翻;对图书要爱惜,不折损,不撕页,不在书上乱涂乱画等等。这些习惯、方法都应从孩子上小班时就开始培养。
因此,良好的阅读习惯是不能忽略的,教师在这一块也应该重视起来,不要一味让孩子懂得什么,知道什么,最重要的是培养他的一种兴趣,一种阅读的好习惯。
幼儿园数学教育,在教学过程中,都是比较乏味的'。从教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了,幼儿对学数学的兴趣并不高,而且也较难掌握,长期以往,孩子间的差距就拉大了。
其实,数学教学并不仅仅局限于某些与数字或算术有关的教学活动中,尤其对幼儿来说,数学知识存在于他们身边的事事处处,而他们从事的各种游戏活动中也都会包含一些与数学知识有关的内容。
在美国教育中,幼儿就是通过游戏,通过动手在探究和发现自己生活中事物的共性、特性、逻辑性已经可转换性。比如让幼儿学习长度测量,教师不仅仅用叉子作为测量工具,而是为幼儿提供了更加具体,与他们生活联系更加密切,更加有趣的方法,用空的可口可乐罐来测量,通过这个活动,并通过这个活动的延伸(如使用积木、铅笔等工具来测量),幼儿便理解了测量的基本概念。
其实,在我们生活中,处处都涵盖着数学的内容。幼儿园的桌子有方的,但也有圆的;积木是三角形的,有红色的、蓝色的,很多不同的颜色;有的小朋友高一点,有的小朋友矮一点……这些都是我们随处可以看到的,空余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和孩子一起聊天,进行随机的教育,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没有了上课的压力,也就学得更开心,记得更牢了。
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我们在从教过程中,也可以利用身边幼儿常接触的事物以及方法来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数学在生活的意义。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2
吴放老师的《和孩子一起跳舞》中到处弥漫着“和而不同”的味道,与中国古代文化中“和而不同”的芳香达到了高度的契合。这种契合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吴放老师所追寻的“教育理念”是一种“和而不同”的完满、和谐的人性;另一方面,吴放老师弥合人性所凭借的“教育理念”是“和而不同”的完美代名词、最佳诠释者。
在书中,吴放老师从幼儿的现实生存状况出发,探讨如何使幼儿走向完满、和谐的状态,从而使不同的幼儿通过教育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幸福。表面上,吴放老师虽然只呈现了短短50封信,引出她的幼儿教育思想,但实质上,其思想的立足点却在于个体生命的存在。所以,抛开作者的宏观目的,其思想体系本身是弥足珍贵、值得体味的。
薄薄50封书信,字里行间到处弥漫着“和而不同”的思想之美,在一遍遍的阅读中,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可以说,作者深刻的思想中折射出的幼儿教育的闪光很美、很美,美就美在“和而不同”的渗透与彰显。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和而不同”的“和”,不是“同”,不是单一的声音,而是强调不同声音的存在,甚至是不同声音的对抗。这样的“和而不同”是建立在不同与差别基础之上的富于生命力的开放、多元的系统,是真正的和谐、辩证的和谐。这种和谐在于异质要素的统一而非同一,而且,异质要素走向“和”的前提是“不同”的真实存在,对“不同”的充分承认,只有这样,异质才能产生新质,天地万物才能在冲突中达到融合的境界。
中国古代文化中这种“和而不同”的智性之光,在吴放老师的《和孩子一起跳舞》中彰显得淋漓尽致。吴放老师经常让新老师做的一个练习是挑出班上最让人“头痛”的`三个孩子,写出每个孩子的五到十个优点和长处。不少教师写完之后都吃惊地说,想不到这孩子居然有这么多的长处,我以前怎么从来都没有注意到呢?我想,原因之一就是人们的思维习惯倾向于用比较单一的标准来衡量周围的一切,这就好比我们只从一个窗口向外看,能够看到的当然就很有限。她强调多元智能理论为我们打开了许多这样的窗口,我们能够看到的自然就要全面的多了,其解释的就是“和而不同”的完满、和谐的教育理念。
总之,不管是吴放老师整本书所折射出的智性光芒,还是具体层面所流露出的教育光辉和“美”的光彩,都无不洋溢着一种“和而不同”的和谐之美。而这种美正是幼儿教育思想的坚实根基,倘若抽掉了这种根基,幼儿教育概念的提出及其论述便是形同虚设,没有分量可言。所以,一切教育之美就美在“和而不同”!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3
拿到书,首先吸引我的是书名《和孩子一起跳舞——给中国幼儿教师的50封信》,忍不住在心里问了自己几个问题,这会是一本什么书?里面有些什么内容?这些内容以什么形式为主?会有很多理论方面的知识吗?带着这样的疑问,我粗粗地翻到目录处,发现这本书的作者将这本书分为童心篇、课程篇、教学篇、行为管理篇、教师发展篇、家园沟通篇、随感篇等七个篇章,在这些篇章里,而作者对于每个篇章的需求以书信的形式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于是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了书籍……
首先,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忘记了自己是一名读者,而是感觉有一位幼教方面的专家在跟自己在面对面地进行交流,作者吴放将我们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困惑和问题用高深独道的理论与具体而微的实践紧密结合,像故事一样说给我们听,让我们读起来也不是那么枯燥,而且受益匪浅。
在第十封信“幼儿美术欣赏的特点”中作者提到,“美术作品的欣赏并不需要与理解同步,尤其在幼儿阶段,让幼儿学会欣赏比学会理解要重要得多,也有益得多”,另外还提到了“欣赏是需要培养的一种思维习惯,我们做老师的都有责任为孩子们提供一个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度过童年,学会欣赏美、喜爱美、追求美”,接着就“如何帮助幼儿融入与参加欣赏过程”这一问题提出了五大要点,通过这封信的阅读,让我对美术欣赏活动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我们总会或多或少的请孩子们说说自己对于作品的理解,而且在欣赏的过程中也只是流于形式,没有更加深入地去欣赏,所以我们忽视了一个问题,到底孩子们都看到了什么?通过这样的欣赏过程他们到底得到了什么呢?而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来说,因为他们生活经验的不同,能力的差异,所以欣赏的过程也应该循序渐进,为了避免欣赏的枯燥,欣赏的方式也应该多变。
第35封“教学反思的形式、内容与方法”中针对教师的反思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最初的时候,我对反思的理解就是寻找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不足,渐渐地,在幼儿园一次又一次的教学活动中,我知道了反思除了反思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不足也应该找出自己教学活动中的亮点与人一起分享,在这封信中,作者提出了反思的主旨“不要一味地回头看自己踩歪了的脚印,而要向前看怎样才能把下一步走得更稳,反思很大一部分应该着眼于教学的成功而不是失败之处”,另外,书中最让我深有感触的是,教师的反思应该做到及时,作者提到了自己带带班时总会口袋里装着一些碎纸和一支笔,不用多写,只需要几个关键词就行,等下班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重温记录,这样一来对以后的教学反思有很大的帮助。
书虽然还没看完,但自己每看一封信总会从中收获很多,或产生共鸣,或受益匪浅,不管怎么样,我感觉作者本人是用心在教育,而身为我们一线教师不是更加应该用心地去对待幼儿园的每一件事情呢?时代在改变,我们的孩子在改变,我们的每一天都会遇上不同的新问题,它需要我们每个人通过观察、思考、反思来去解决。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相关文章: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07-06
我和同学一起去跳舞作文08-18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精选11篇)07-23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1200字07-07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1400字07-06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通用5篇)07-14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通用6篇)07-19
《和孩子一起跳舞》教师读后感范文07-06
《和孩子一起跳舞》教师读后感范文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