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关于《干校六记》的读后感范文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干校六记》的读后感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第一次知晓《干校六记》这本书,是现当代文学老师在讲钱钟书先生的《围城》时提到的,那时的自己,未看过《围城》,也没有看过老师随口提到的《我们仨》和《干校六记》,后面,抽时间看了《围城》,写了自己的一些小感想。
对于《围城》这本小说,很久之前就想拜读,但一直搁浅,听各种讲座,都差不多有三位教授讲过这本书,这次终于捡起这本书,因未在图书馆找到实体书,所以看了金金姐发的电子版。
《围城》向我们传达了一个道理:“外面的人想进来,里面的人想出去。不仅仅是婚姻,世间万物都是如此,人就是如此矛盾的动物。”看着门里门外的人进进出出,自己却不小心就这样坐在门里看了一辈子,但看得清总好比过得糊涂。
或许还没到合适的年龄,还是没有看懂《围城》这本书,也不打算在大学期间重读,等真正到了合适的年龄,或许再读也不迟。
后面,又看了杨绛先生的《我们仨》,看这本书,缘于看到一份各个大学图书馆借书排行榜,《我们仨》位列我国第一理科学府清华大学的第四名,前三本是类似于偏理科的书,其中好像有《时间简史》,但自己都没看过。总觉得一部回忆录似的文学书占据理科第一学府图书馆借书的第四名,觉得自己很有必要看一看,何况听闻这本书也很久了,只知道杨绛先生翻译的《堂吉诃德》是国礼,但自己也没读过,本想读读她的《干校六记》,后来在图书馆没找到这本书,也就作罢了。但看完《我们仨》后,决定再看看杨绛先生的作品,尤其是《干校六记》,因为《我们仨》是本心痛加温暖的书,看完后,我对家、对父母有了新的体会。
终于抽出时间看了《干校六记》,文本很短,只有两万八千多字,短短一个多小时我就读完了,但心里感慨万千,不禁想起了季羡林老先生的《牛棚杂忆》,都是时期的故事,每读类似的书,就再一次体会到的残酷,在那个黑暗的时代,能咬紧牙活下来,真的已经是一个奇迹。这些受到迫害,已经高龄的优秀学者,用他们的笔杆子,向我们再现了那个时代,也向我们展现了他们豁达、透明的心灵。
《干校六记》的书名和篇目,都源自清乾隆、嘉庆年间沈复的《浮生六记》。钱钟书在书前小引说:“记劳”,“记闲”,记这,记那,那不过是这个大背景的小点缀,大故事的小穿插。
值得注意的是,本书以小点缀反映大背景,以小穿插说出大故事,这也是阅读本书的趣味所在。
期间,政治混乱,无日无之。在政治的最上层,这本来就是一场夺权的运动,弥漫全国的,就是互相猜疑、互打报告,乃至于文攻武斗的一种局面。在这场运动中,人性的尊严不但尽失,也受到了极大的扭曲,可以说是中国近代最惨痛的一页血泪史。
书中记录了杨老和钱老时在干校的生活。杨老在书的最后说“回京八年。琐事历历,犹如在目前。这一段生活是难得的经验,因作此六记。”
记忆最深的是,杨老去看钱老,短短一个小时的路程,却走得心惊胆战,可好在杨老还是见到了她的默存。如此一面,竟如此曲折,但杨老心里却是平平淡淡,或许这就是生活与爱情交织的一切美好都源于曲折和艰辛中平淡的内心。这大概是书中最感动我的部分,就是她们的深深夫妻情义。
杨老把并不美好的干校生活用温暖的笔描绘出来,文采飞扬,妙趣横生,实为佩服。
看到最后,总觉得,动乱年代不作恶,就已经是很大的善良。亲人保全,就已经是很大的幸运。所以不求荣达进步,自己还是自己,是家人之幸,自己之幸。独善其身是那个黑暗的时代最大的善。
【《干校六记》的读后感】相关文章:
骨干校长培训心得07-07
干校半年工作总结范文04-15
小学骨干校长培训总结12-27
关于市级骨干校长述职报告06-11
骨干校长培训简洁个人总结范文12-01
学校骨干校长提升研修个人总结11-30
骨干校长培训心得体会12-12
小学骨干校长提升研修个人总结范文11-30
干校年度半年工作总结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