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似水年华》读后感

时间:2023-05-01 08:40:37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追忆似水年华》读后感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追忆似水年华》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追忆似水年华》读后感

《追忆似水年华》读后感1

  冬日的阳光懒洋洋地照着,门前盘虬弯曲的梧桐树愈显得沧桑和生硬。总觉得今年的春节极其乏味。是少了些什么呢?到底少了什么呢?却又说不清。记忆中的春节是该彻骨的寒气和醉人的书香。

  生一堆炉火,或是一家人围在一起,嗑嗑瓜子,聊聊天,或是独自躲在一旁,品着清淡的菊花茶,手捧《雪山飞狐》,随胡斐上天入地,身怀绝世武功,豪情万丈,侠骨柔情,而后才知“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真谛。抬起头,恍惚间却见一身素衣的唐人乘风而至,推门而入,笑吟吟地问道:“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抑或是该有飘天飞舞的雪龙,就像身处欧州贵妇人参加的派对上,浓郁的印度檀香烟雾缭绕,高贵典雅的`大家闺秀轻歌曼舞,笑靥如花,悠闲地摇着绒毛扇,那絮絮团团的绒毛便扑面而来,带着一股雅和空灵,成了雪龙。邀上几位好友,踏雪寻梅。寻到了,自然会在暗香疏影下留连忘返,欢歌笑语,寻不到,亦无憾,一枝傲骨寒梅早已在我们心灵的角落里开得绚烂夺目。是少了这些吧!哦,不。想起去年也有温暖的炉火,却因亲人在外求学而天各一方,难以相聚,也想拜读好书,却不得不拿起数理化,算得头脑发涨。也想呼朋唤友,却被父母关在家里,日日以作业为伴,应该是少了一种心情和意境。郭敬明说:“青春是一道明媚的忧伤。”或许成长是人人必须承受的一种喜悦和痛苦。而偏偏,春节似乎是为小孩子而生。我们无法感到公平,因为我们成长了,所有的人都要告诉你:“你都这么大了,怎么还到处乱跑呢?回家学习去吧!”我们也无法感到不公平。毕竟,我们曾经也是小孩子,无忧无虑,也曾度过欢乐的春节。

  或许,我们只能平静地接受,只能在回忆中回味。天边是落日的归处,母亲的怀抱是婴儿的归处,那流逝的年华呢?大概是记忆的归宿吧。记忆就是老屋斑驳的墙上那一抹红漆,过年时声声的鞭炮声,穿上新衣时那种喜悦和骄傲,还有回忆时丝丝缕缕的苦涩和无奈。

《追忆似水年华》读后感2

  什么我会选择这本书来读呢?也许是因为那六个字,那深深嵌进我内心深处的逝去的年华,教我无法转移视线。这本书我其实并没有读完,所以这篇文章可以暂且算为它的“读中感”。普鲁斯特睿智的思想在我头脑中不断反射和共振,让我的心里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惆怅。这一切的根源,在于两个词:“时间”和“回忆”。

  《追忆逝水年华》是一部与传统小说不同的长篇小说。全书以叙述者“我”为主体,追忆逝水年华将其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融合一体,既有对社会生活,人情世态的真实描写,又是一份作者自我追求,自我认识的内心经历的记录。除叙事以外,还包含有大量的感想和议论。整部作品没有中心人物,没有完整的故事,没有波澜起伏,贯穿始终的情节线索。它大体以叙述者的生活经历和内心活动为轴心,穿插描写了大量的人物事件,犹如一棵枝丫交错的大树,可以说是在一部主要小说上派生着许多独立成篇的其他小说,也可以说是一部交织着好几个主题曲的巨大交响乐。

  在小说中,叙述者“我”的生活经历并不占全书的主要篇幅。这种回忆表现的东西是"自我",是人的内心世界,是人的精神生活。这种表现大量采用了"自由联想"方式,一物诱发一物,一环引出一环,形成作品意识联想自由流畅的态势,这就是意识流小说的基本特征。因此,这部小说成为意识流小说的`先驱,并宣告了"意识流小说"文学流派的形成。

  作者通过故事套故事,故事与故事交叉重叠的方法,描写了众多的人物事件,展示了一幅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法国上流社会的生活图景。这里有姿色迷人,谈吐高雅而又无聊庸俗的盖尔芒夫人,有道德堕落,行为仇恶的变性,琉斯男爵,有纵情声色的浪荡公子斯万等等。此外,小说还描写了一些于上流社会有关联的作家,艺术家,他们大都生前落魄失意,而作品却永世长存。小说还描写了一些下层的劳动者。《追忆逝水年华》这部长篇巨著通过上千个人物的活动,冷静,真实,细致地再现了法国上流社会的生活习俗,人情世态。

  普鲁斯特用他的笔将他心中无限的忧郁用时间当线,用回忆作针织成了《追忆似水年华》。我翻阅着,深思着,听到了岁月里属于我们的心跳声。

《追忆似水年华》读后感3

  第一卷在斯万家这边,初略看完了,真的难读啊!我最大的感想,普鲁斯特以哲学的思维方式,用小说艺术的形式,创作了一部恢宏的《美学》巨著,不难读,才见怪了呢。

  这几天主要翻阅了以前曾读到过的西方美学原著,还有北大朱光潜教授的《西方美学史》,对研读帮助很大。

  德国著名喜剧家、文艺评论家的美学作品《拉孔奥》有下面的一段话,对理解普鲁斯特这部小说的美学价值,很有帮助:

  “第一个对画和诗进行比较的人是一个具有精微感觉的人,他感觉到这两种艺术对他所发生的效果是相同的。他认识到这两种艺术都向我们把不在目前的东西表现为就像目前的,把外形表现为现实;他们都产生逼真的幻觉,而这两种逼真的幻觉都是令人愉快的。

  另外一个人要设法深入窥探这种快感的内在本质,发现到在画和诗里,这种快感都来自同一源泉。美这个概念本来是先从有型的对象得来的,确具有一些普遍的规律,而这些规律可以运用到许多不同的东西上去,也可以运用到行为和思想上去。

  第三个人就这些规律的价值和运用进行思考,发现其中某些规律更多地统辖着画,而另一些规律确更多地统辖着诗;在后一种情况之下,诗可以提供事例来说明画,而在前一种情况之下,画也可以提供事例来说明诗。

  第一个人是艺术爱好者,第二个人是哲学家,第三个人则是艺术批评家。”

  这段叙述,我在读普鲁斯特小说时,我想做第一个人——文学(艺术)的爱好者,我第一个愿望就是读明白它,满足我欣赏的意愿;第二个人是艺术创造者(也是哲学家)这里当然是普鲁斯特(我以后的读后感会详细探讨他的.创作理念,这里不详细分析);于此同时,我又想当第三个人——文学评论爱好者(注意不是文学评论家)。我主要想从研读过程中,参阅一些国外研究普鲁斯特的书籍,更好地了解普鲁斯特在创作过程中的想法,艺术表达的方式,以及哲学家柏格森,费洛伊德等对他的影响。我读了第一卷后,感觉对我挺有帮助的,要不然,我肯定读不下去,这我自己最清楚。

  朱光潜教授的《西方美学史》、《文艺心理学》,很久以前就读过,但最近为了看普鲁斯特的小说,重读感觉收获比以前大。

《追忆似水年华》读后感4

  读完了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这本书,这本书花费了我很长时间,因为我一直都没办法深刻地去理解这本书的寓意,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读后我沉思良久,仍难理清心头的感觉。

  作者要表达到什么?书中的人物如:斯万、夏吕斯、希尔贝特、阿尔贝蒂娜、盖尔芒特夫人、罗贝、安德烈、奥黛特等到底有什么寓意?他写这部书的滋味如何?等等。我脑中的问题缠绕成一团乱麻,理不出头绪。作者马塞尔普鲁斯特是20世纪的小说家,也是法国意识流作家,这本《追忆似水年华》其实带有很强的自传性质,由于作者从小体弱多病,便被“逐出了童年时代的伊甸园”,这也更加使他能专心从事写作,而《追忆似水年华》中那些出色的心理描写可能也正源于此吧。《追忆逝水年华》全书以叙述者“我”为主体,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融合一体,对社会生活,人情世态的真实描写令我过目难忘。其次,《追忆似水年华》也是一份作者自我追求,自我认识的内心经历的记录。文中的“我”从一个“非常神经质和过分受溺爱的孩子”不断成长,渐渐地“意识”到自己周围人们的“存在”。而这也正提醒了我们对于自我认识的'重要性,一个人无论再卑微,再弱小,首先他不能否定了自己,对自己的肯定才是前进路上的动力,因为只有自己才是最了解自己的,别人的评论可以影响到我们,但是绝对不能左右我们对于自己人生的判断,对于人生的每一个抉择。在若干年后,我们回过头去,或许会笑自己当初的青涩、莽撞,但是自己所做的决定是绝对不会后悔的,因为了解自己,因为“我”就是“我”。

  作者写出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法国上流社会的变迁。两个不可调和的族群——斯万和盖尔芒特,最后结合了。矛盾的对立统一在这部书里得到的诠释。传统贵族的没落所溅起的浪花,在这部书中被写成了美丽而丰富多彩的落日景观。一曲旧时代文明的挽歌唱过之后,人们还要生活,于是富足的希尔贝特变成了盖尔芒特家族里的媳妇。这部书对法国上流社会旧时代文明的全方位的回光返照式的描写,让人很自然地想起李商隐的诗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作者要用回忆的文字无限留恋地再现出来而永存之。我知道作者在咏叹整个族群失去的“似水年华”,难免有些伤感和悲哀。

《追忆似水年华》读后感5

  与同时代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那样,普鲁斯特的创作也明显受到当时哲学家的影响,起初专家认为他深受柏格森的生命哲学的直接影响。其实,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对其的影响更大,当然我也只是自己认为的那样,还缺乏哲学思辨的能力来阐述这个问题。

  其实,二十世纪的哲学是以海德格尔的存在论,重新构建了存在论的形而上学。存在的意义,对科学研究以及哲学必然是一门科学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课题。

  海德格尔认为,存在总是某种存在者的存在,存在者全体可以按照不同种类来界定特定的事质领域,如历史、自然、空间、生命、此在及语言之类,又可以相应地专题化为某些科学探索的对象。特别是他认为,此在的存在优先于非此在的存在,而此在作为存在者的存在的意义,即我们通常理解的人的存在,它是以自己的存在,和非自己的存在来认识存在的`,这种存在是哲学意义的存在,它不是生存,当然与人类学等根本不同。

  这里特别重要的是,哲学上在海德格尔之前,存在与存在者同一,存在本身的意义和价值通过存在者来诠释,人作为存在者沦陷到了历史和传统的境遇之中,他对自己的存在理所当然地满足和符合他所处环境和时代,并被一些晦暗的东西屏蔽,以至于让人遗忘了本身的存在,这在普鲁斯特之前的作家已经认识到并在进行的文学创作中进行了探索。

  普鲁斯特在小说中,通过不断的回忆,让时间蕴藏于空间的后面,让过去的人和事重新显现出来,通过过去的存在再创造出来,人不能在忘记过去、无视现在,让人忘记自己的存在。而且还为了将来让人的存在更有意义。

  其实,普鲁斯特总是强调,对我们非常熟悉的地方和人,我们一直熟视无睹,感觉不到任何的兴趣和爱好,这其实是我们自己沉沦到了日常生活中而感觉不到自己的操心和操劳。于此,普鲁斯特一直鼓励我们只有我们通过重温一些我们不注意的或没有搞清楚的东西,从内心深处有了感受而得到的东西,那就是经过艺术探寻而得到的生活才是有意义的生活,我们的存在以及我们的艺术生活才是我们最想得到的生活,才是最美好的生活。

  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还在研读之中,对他的存在论理解还很肤浅,以上看法可能有曲解普鲁斯特和海德格尔的看法和主张,我只是想做一个探讨而已。

《追忆似水年华》读后感6

  “惟一幸福的岁月是失去的岁月,惟一真实的乐园是失去的乐园。”

  有人说:“未来只会更差,不会更好。”那些我们曾经蹲在树下抓着蛐蛐,看着重复再重复的动画光碟——那些我们曾觉得如此无聊的童真岁月,在如今难以闲下脚步的生活里变得如此珍贵,只是我们再也回不去了。生活的步伐推着我们不断向前,我们不可能靠着回忆过一辈子,唯一能做的就是将它嵌入心底封存起来。

  普鲁斯特在这部带有自传体色彩的小说中构建了一座庞大宏伟的记忆花园,里面的每一个人物,每一处精彩纷呈的细节都浸润了作者别具匠心的笔墨。虽然我只读了很少章节,却不得不感叹这个高度完整的回忆世界,里面每一个栩栩如生的人物,还有大段的细腻的场景描写。

  普鲁斯特自幼生活在一个较为宽裕的资产阶级家庭中,体弱多病。他没有像海明威那样的传奇经历,但他凭着自己过人的.天才和敏感,创造出了一个普鲁斯特式的浩大而缥缈的心灵世界。

  我想敏感是与普鲁斯特不可分割的特质。我想没有人不“怀旧”,普鲁斯特穷其记忆写下《追忆》或许是为了记录下自己生活中每一次思索,每一次情绪的波动。或沉思,或感动,或释怀,或是歇斯底里,抑或是怅然若失,这些包含情感的经历难道不珍贵吗?

  一块玛德莱娜的点心和一杯热茶的滋味足以令普鲁斯特回到那段早已远逝的时光,普鲁斯特是热爱生活的。罗丹说:“生活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句人尽皆知的话又有谁仔细品味,反思自身呢?

  不可否认,在这个快速生活的时代,我们为了追求物质的享受,舍弃了太多来自内心的微感受,忽视了太多生活中许多独特迷人的细节。每天等车的巴士站,你是否尝试过搁下手机,抬头望一望此时的天空是湛蓝的还是灰蒙蒙的,是否有飘逸的似马奔腾的云朵,几颗安详静谧的星是否仍挂在天空的那一边。

  年华似水,里面流淌着的是我们最美的回忆。他人所认为的微不足道,也正是这些生活中的微不足道承载着我们一生的美好。

《追忆似水年华》读后感7

  马塞尔·普鲁斯特,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的作家。在法国乃至世界文学,他同巴尔扎克一样,都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特别是1987年以来,法国好几家有影响的出版社,竞相重新出版普鲁斯特的名作《追忆似水年华》。

  《追忆似水年华》,并不是一部哲学意味深长的小说。正相反,它是一部生活气息极其浓厚,极具强烈的小说。它主要写的是一个非常神经质和过分的受溺爱的孩子缓慢成长的过程,他渐渐地意识到自己和周围人们的存在。而这,正提醒了我们对于自我认识的重要性。一个人无论再卑微,再弱小,首先他不能否定了自己。对自己的肯定才是前进路上的动力,因为只有自己才是最了解自己的。别人的评论可以影响到我们,但是绝对不能左右我们对于自己人生的判断,对于人生的每一个抉择。在若干年后,我们回过头去,或许会笑自己当初的青涩、莽撞。但是自己所做的决定是绝对不会后悔的,因为了解自己,因为“我”就是“我”!

  总的来说,《追忆似水年华》是一部回忆录式的自传体的小说,从作者自己的童年生活开始,一直写到他晚年的心情。作者三十多岁由于严重的哮喘与气管炎,怕见阳光,怕吹风,把自己囚禁在斗室中,白天绝对不出门,也尽量少接见来访者。实际上从那时起,他已经与世隔绝。《追忆似水年华》,它是一个自愿活埋在坟墓中的人,在寂静的坟墓中回想生前种种经历与感受的抒情记录。

  作为回忆录式的自传体小说,《追忆似水年华》和一般的回忆录以及一般的.自传小说都有所不同。这不是一部普通的回忆录,作者对回忆的概念,对于时间的概念都与众不同。而对往事亲切而多情的回味,是作者创作《追忆似水年华》的主要线索。

  读《追忆似水年华》,很自然地让人想起雨果的话:“比海洋和天空更为辽阔的,是人的心灵。”普鲁斯特的生活不算太曲折,生活阅历也不算太丰富,生活所见也是有局限性的。如果没有写《追忆似水年华》,人们在墓地回顾他的一生时大概非常平淡。然而在他的小说中,他把心灵之门打开,用他不由自主的回忆方式把这平淡的一生写得曲折而奇妙。心灵的世界是最神秘,也是最浩繁的。天地万物,都可以包孕在心灵的世界中,变幻无穷,缥缈无际。

【《追忆似水年华》读后感】相关文章:

追忆似水年华08-14

追忆似水年华作文03-03

追忆似水年华作文08-23

追忆似水年华语录06-14

《追忆似水年华》名言名句精选06-15

追忆似水年华优美散文06-29

关于追忆似水年华的散文04-27

追忆似水年华的经典语录06-23

双语散文:追忆似水年华06-12

追忆似水年华经典语录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