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之《大校的女儿》

时间:2022-09-01 20:10:47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后感之《大校的女儿》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读后感之《大校的女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后感之《大校的女儿》

  读完《大校的女儿》,文笔细腻,思维清晰,虽然有些情节前后衔接的有点突兀,还有她一直在逃避的剧院里那个编剧老师,最后怎样了?

  全书令我感触最深的一段话:“倘若事先知道姜士安能有今天,我做的不会比陈秀得逊色。这就是我和陈秀得的本质不同,我的牺牲必须有前提,像一个清醒冷静的投资者;陈秀得确实毫无条件,盲目盲从。不同的起点,见识。造成了我们的差别,可见人之短长完全可以相互转化无一定之规。我有见识,这见识由于年轻而成为了一种短视。那时的我不可能想到,穷,贫困,卑微,正是一个人奋发向上的最好动力。若再有了足够的智力,毅力,体力,定能在残酷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古人云: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最终令豪门子弟被“斩”,被淘汰的,正是这些地位低下的人群中的最优秀者,军队里尤是。”

  有的人,活在自己的一方小天地里,自得其乐,没有很大的格局和视角,不懂时局,也不必懂;不谙世事,也不必谙;不晓因果,也不必晓;有喜,乐;有忧,愁;得,喜;失,怒。这是一种不受控的人生,顺其自然,随遇而安,也活得看起来精彩纷呈。;还有少部分人,聪明,透彻,善于思考,分析投入产出比,试图去控制人生走向,一次次看似理性选择与放弃,最终得到的`也未必是初衷所想。

  女主人公韩琳在寻觅归宿的过程中,想来总是因为太透彻,太聪慧,而一直没有遇到真正的爱情。姜士安也不算是,那不是爱情,我觉得,一定不是。十八九岁时,她对姜士安,完全是一种居高临下的同情弱者的姿态,为了获取一种在组织中的存在感和成就感,一种有能力去帮助比自己弱和更需要帮助的人,以获得对自我认可与拔高的满足,但是她一直清楚地明白(在姜士安辉煌以前),她绝不会嫁给姜士安,在这些共患难的日子里,发展出来的是一种类似亲情的东西,他觉得姜士安没有实际能力托付起她那的一生,她觉得他们是两种人,她对姜只是一种习惯性的自上而下的填充式的依赖,那不是爱情。就算后来,姜士安风光倜傥,强大到了足够给她温暖怀抱与港湾,她也只是被姜士安的光环和美好形象吸引,觉得自己本来可以轻松拥有如此优秀的男人,却被一个远不如己的女人占有着。当然,最后通过读者小李的一段话最终释怀。

  对于彭湛,更是在漂泊累了以后想找一个依靠,靠的是第一印象带来的好感,仓促领证,在听了他前妻的声泪哭诉后,依然觉得那是他前妻的片断组合法,听到那些后,竟然还能做到不离开,彭湛完全是一个天马行空脚不着地心不靠谱没有任何责任心的人,没看到他对韩琳一丝一毫的爱,只是一种猎奇心态,得到后发现不过如此,不解风情。在一开始就该离开的聪明如她,到底在依恋他什么?大抵是被孩子牵绊了这一生。

  其实我反而觉得女主人公在整个前后,心路历程的变化并不多大,韩琳自始至终都是孤独的,丰富地孤独着。

  或许作家就应该这样活着,把自己从生活中剥离出来,拒绝融入与同化,否则,怎么写出让别人看了引起思考的作品?

  把自己活成一支队伍吧,丰富、坚定、目标清晰。

【读后感之《大校的女儿》】相关文章:

观《大校的女儿》后感07-17

大校的女儿观后感08-23

电视剧《大校的女儿》的观后感09-19

《给女儿的39封信》之读后感09-01

女儿的教育之检讨(网友来稿)12-06

大校解释及造句07-02

《天鹅的女儿》读后感01-20

《海的女儿》读后感07-18

海的女儿读后感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