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流读后感(通用13篇)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心流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心流读后感 1
《心流》一书告诉我们,当我们全身心投入一桩事物,达到忘我程度时,内心处于有秩序和安宁的状态,这个状态下的我们会感觉到幸福。
心流,快乐的源泉
心流,是一个人完全沉浸在某种活动当中,无视其他事物存在的状态。当我们处于心流状态时,会感到无比欣喜,觉得有能力控制自己的行动,主宰自己的命运,而不被莫名其妙的力量牵着鼻子走。米哈里将这种体验定义为“最优体验”。
米哈里发现:幸福与金钱、运气无关,它不受外在事物的操纵,而是取决于我们对外界的诠释。
事实上,幸福是一种能力,需要我们刻意培养与维护,需要我们学会掌控自己的心灵。
想要幸福,先从控制自己的意识开始。
心流的关键词,成长
心流体验具有一个共同点,它带来一种新发现、一种创造感,把当事人带入新的现实。它促使一个人有更好的表现,使意识到达过去做梦也想不到的`境界。
心流的构成要素
1.具有挑战性的活动
我们选择做的事要匹配自己的能力,事情太难无从下手会感到焦虑,事情太简单做起来又会毫无乐趣。
2.知行合一且全神贯注
当我们聚焦有挑战性的任务时,注意力高度集中,此时头脑不被任何外物干扰,一切只为达成目标,过程要消耗大量体能,并运用高超的技巧。
3.明确目标与及时反馈
4.掌控自如
我们需要对所从事的活动有“控制感”。
5.浑然忘我
同样的事情不同的人会做出不同的结果,想拥有心流体验不在于我们“做什么”,而在于我们“怎么做”,当我们做事时处于最佳状态,便能体会到心流。
6.时间感异常
处于心流状态,对时间的感知会有变化,有时觉得时间过的好快,有时觉得时间过的好慢。
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心流
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训练,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获得心流体验。
如果你想让孩子拥有自得其乐的性格,对孩子的心流体验产生好的影响,那就努力为孩子营造拥有以下特征的家庭环境。
“清晰”——在与孩子的互动关系中,目标明确且回馈及时,让孩子清晰掌握父母对他的期望。
“重视”——对孩子当下所做的事、孩子的具体感受和体验给予浓厚的兴趣。
“选择”——让孩子拥有自己的选择,即使选择不听父母的话,只要孩子自己准备好承担后果。
“投入”——让孩子有足够的信心,全心全意做感兴趣的事。
“挑战”——由父母为孩子安排复杂渐进的行动机会。
总之,每个人都希望拥有幸福,我也一直在努力寻找,原因是总觉得自己不够快乐,今天读了《心流》这本书,我明白幸福不是一个结果,而是行动过程中的附带现象,是我们从事某项活动所产生的心流体验,这种体验值得我们每一个人为之努力探索!(张韬)
心流读后感 2
元概念:熵是一种系统的混乱程度。
理论原理:日常生活中,精神熵永恒增加导致内心趋向无序混乱。心流活动制造出熵减过程,有利于心理恢复秩序。
主要观点:幸福不是人生目的,而是人生目标的副产品。真正的幸福,是你全身心地投入一桩事物,达到忘我状态,并因此得到内心秩序和安宁的时刻。
现实应用一:用心流评价成年人的`工作和休闲
一、工作增加心流策略:1.设计工作,接近心流。2.培养性格,自得其乐。
二、休闲增加心流策略:储备体育、音乐、阅读等高品质休闲运动;摈弃游戏、购物等劣质休闲活动。
结论:如果以获得心流为标准,工作和休闲便不再泾渭分明,而是都可以获得自我控制的完美体验的途径。
现实应用二:关注儿童心流培养
凝聚注意力需要一个目标。自得其乐的人,主要目标都以自我为依据。也就是说,目标要自己找。米哈里认为:好的家庭环境就是不替孩子设立目标。因此,大人应该尽量保护孩子的心流状态,让孩子从独处中体会到心流的乐趣,更不要去打扰他们的自我秩序恢复这个美妙的过程。
心流读后感 3
曾经以为人们的幸福感是由物质或社会进步所决定,但是,现在的社会繁荣了,进步了,不快乐的人也还是很多,穷人,还有很多很富有的人,也不快乐,这是为什么呢?我们的幸福源泉在哪里呢?
《心流》这本书,告诉我们心流给我们带来幸福感,它是幸福的源泉。
有时候,我们为了昨天的一道难题,突然有了答案,内心马上升起一股快乐的感觉。
有时候,我们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奖品,我们内心也会突然涌起一股兴奋感。
有时候,我们慢跑了几圈,浑身大汗,此时心底平静,心间溢满满足感。
在这些情况,内心有一种如洪流般的力量牵引着我们,带我们走向快乐、满足的感觉,这种力量我们称之为“心流”。
如书中所说,当你全身心地投入某件事,达到忘我的程度,并由此获得内心的秩序与安宁时,一种极大的满足感悄悄地潜入了你的心,使你快乐。这就是“心流”的`体验。
要获得幸福感,我们便必须先获得内心的秩序与安宁,才会有满足感。
当我们拿三三千块工资的时候,不快乐,我们拿四五千工资的时候,也不快乐,为什么呀?因为我们一直在追逐幸福,然而幸福是追寻不到的,不幸福是我们内在秩序的缺失,幸福感不可追寻,它只源于我们自己的内心感觉。
当我们想获得幸福,应该如何做呢?我觉得可以从下边的方法去尝试。
1、在混乱的世界里,在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要学会去过滤生活中的很多观感和生活的体验,留下愉悦的,内心满足的,我们便会常常感到快乐。
2、懂得控制无止境的欲望。
我们都为自己的人生定了目标,都会目标而马不停蹄地向前奔跑。而又常常用一个目标的达成,去衡量自己的生活质量,欲望在无限的膨胀,所期望的生活质量变永远都无法满足,因此,常常闷闷不乐。
为目标而奋斗没有错,只是我们在奋斗的路上,忘记了慢一点,忘记了,看看路途中的风景。完成一个目标时,我们完全可以享受一下当下的快乐,好好体验一下当下的满足感所带来的幸福感。
但是,向前赶路的我们,常常把全部心力又放在了新目标上,我们便永远都失去了知足所带来的幸福感。
3、热爱生活,喜欢我们的工作,全身心地投入我们的工作中。
当我们全身心投入一件工作中,我们的精神达到了高度集中,我们的内心也由此获得了安定与秩序,满足感便会悄然在心中升起,我们必也由此获得了快乐。
4、丰富我们的生活。
选一项自己喜欢的运动,做一道自己喜欢的美食,看一本自己喜欢的书,或是去参加业余的舞蹈,瑜伽等等,当我们沉浸其中的时候,秩序便会不自觉地在我们心中形成,幸福感也会悄然而至了。
幸福不可追逐,但我们可以去捕捉带给自己快乐的心流,让自己常常感到满足,从而获得幸福感。
幸福更是一种能力,幸福是我们毕生的追求,我们每个人都要努力去培养,去学会幸福的能力。我们才会有一个更加完满的人生。
心流读后感 4
前阵子,看了一篇关于“周一综合症”的调查,发现原来大部分的打工人都有中度到重度的周一综合症症状。甚至,有不少人是周日下午就开始进入一种抑郁、烦躁、失落的状态。加上今年网抑云这个词汇大肆流行,可以想象现代人的心理压力究竟有多大。那么,我们有没有可能在工作中找到幸福感呢?
以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说,答案是肯定的。只要你能从工作或学习中投入到“心流”的状态,就能从看似枯燥乏味的事务中,感受到这么解释:是人们在专注进行某行为时所表现的心理状态。如艺术家在创作时所表现的心理状态。
进入心流的`状态时,通常不愿被打扰,抗拒中断。即是将个人精神力完全投入在某种活动上的感觉,心流产生的同时会有高度的兴奋感与充实感。
乍听之下,心流对许多人来说,似乎带有某种神秘色彩,就好像是某个人在跟你述说他作梦的内容一样,跟自己难以产生交集。
其实,我们多数人多多少少会有过些微心流的感觉。比如很多人在打游戏时找到心流的感觉:专注于明确的目标,全身心投入游戏任务中,过程感到愉快且充实,甚至废寝忘食也舍不得离开半分钟。
这种心无旁骛的专注,便是最优的心理体验。只不过,人生除了电玩,我们还需要工作、学习来满足生存的需求。而大部分人恰恰是对这些事情并不感冒,甚至视之为痛苦的来源。可就如米哈里所言:“工作可以残酷而无聊,但也可能充满乐趣和刺激。”
只要懂得运用积极心理学,你也可以在工作或学习中,为自己创造更多的心流体验,并且提升幸福感和效率。工作占了我们人生至少有一半的时间,如果我们无法从工作中找到幸福感,那么就更无从谈及所谓人生幸福。
心流读后感 5
心流体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作者米哈里说:心流,是一个人完全沉浸在某种活动当中,无视其他事物存在的状态。这种体验本身会带来莫大的喜悦,使人愿意付出巨大的代价。当你处于最优体验时,你会感到无比欣喜,觉得有能力控制自己的行动,主宰自己的命运,而不被莫名其妙的力量牵着鼻子走。它是一种你渴望已久的东西,在追寻理想人生的旅途中树立了一座里程碑。
我的心流体验:
心流体验如此美好,那在我的成长过程当中,有没有这样美好的时刻呢?在搜寻记忆的长河中庆幸自己在读书的时候有过这种感觉。读小学的时候,当我解开奥数题,似曾相识有这种感觉。那是参加小学数学华罗庚金杯赛,最后一道爬坡题,有点变态是这样的,给你一个19度的角,让你画出一个1度的角。在苦苦思索一番之后,注意力全神贯注在题目上面,脑子里突然冒出19×19等于361。然后360度是一个全圆那剩下的那一度就是答案。想到这儿我奋笔疾书,把自己的思路一口气写在答卷上。然后那一年我拿了三等奖。
初中时我和一个要好的朋友,在谈及考试的感受时不约而同的提到,我们都喜欢做数学卷子。在初三不停的刷题的日子里,唯独对数学考试没有厌倦。每次当自己全神贯注在题目当中时,忘记了烦恼,周围的一切仿佛都与我无关,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试卷上。那一刻,心无旁羁,没有杂念,非常单纯的状态,就是一种心流体验吧。
成年之后这种心流体验的机会就比较少了。可能是因为干扰的事情太多,要面对的环境比起读书时要复杂许多,成年后最常做的事情就是赚钱。
作者米哈里厉害的地方就在于它把抽象易变化的心流体验描述得很具体,而如何找到这样的主观感觉,他也有章可循,而且画了一副地图给我们。成长的四个阶段。
就拿时间管理的践行来说,1.0我们就处于成长的第一阶段,任务难度不大,然后我们的技巧也非常的有限,所以走过第一个60天,相对来讲比较轻松。但实际上在这第一个60天里头,大家的工具运用技能还是比较粗糙的,也就触碰到皮毛而已。然后在90天的2.0的践行当中,难度增大了,打卡不是发音频到朋友圈,而是变为完成晨间日记打卡。所以当难度提高的时候,我们的技能学习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但是这里说一下为什么同样当时是90天的践行,大家收获会千差万别,很多人都是停滞在了成长的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
要达到成长的第四阶段,难度提升技巧也同样提升,这个是需要一定的难度突破自我的。愿意突破自我的.人就得到了更多的成长,而不愿离开舒适区太远的人,自然也就收获不多。
要想成长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问题或者任务有难度,另外一个就是全神贯注迎接挑战。
要想达到全神贯注的状态,不受任何意识的干扰,这个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心流的状态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找到或者体会到。
现在我们每天都要接受来自外界大量的资讯,当我们的注意力被分散,或者目标相对较多时,我们内在的秩序就消失掉了。而当我们的内心是一种思绪的状态时,我们就会焦虑,烦躁不安。离最优体验就会越来越远。所以要学会调节情绪的干扰,屏蔽过多的资讯进入大脑。学会专注当下,所以你的注意力就是你财富的基石。
心流读后感 6
心流,是一种全身心投入一件事时所呈现出的精力十足、高度专注的状态。全身心,意味着专注度达到一个高峰值;做喜欢的事情,说明你做这件事情的时候非但不感到痛苦,反而非常愉快。在心流产生的过程中,你表现得十分专注,同时又非常放松。在心流的这种状态下,一个人甚至感觉不到时间的存在,在这件事情完成之后就会有一种充满能量并且非常满足的感受。
书中说到,我们快乐与否,内心是否和谐,与我们控制宇宙的能力毫无关系。金钱、地位、权力只能带来一时的控制感和满足,却不一定能改善内心体验的品质。追求内心和谐,唯有从掌控意识着手,成为“自得其乐的自我”。人最害怕的是自己对事物的评价,而不是事物本身,也就是说同样的一件事,你对它的阐释不一样就会带来不一样的.体验。当我们做一件事时,如果有了一个明确的目标,过程具有一定的挑战,而我们的技巧又跟这种挑战匹配,且能在过程中不断获得反馈,那我们就能集中全部的精神能量于这件事上。结果并不重要,关键是这个过程,你在此间达到“心流”的状态,便能体验到快乐。
书中提到了很多关于音乐或者运动的例子,就是说很多人在爱好中投入进去,就会获得很多的心流,就能享受到生活,比如感官之乐:运动、听音乐、看书、享受美食等;思维之乐:记忆、写作、白日梦、演讲等;工作之乐:创新工作方法、换个工作思维等;人际之乐:结交知己、把配偶当朋友、独处时自得其乐等。
书中还提到,心流产生的关键是,技能与挑战的平衡。当技能大于挑战时,人会觉得无聊;而当挑战大于技能时,又会觉得焦虑。当技能熟练度远大于挑战难度时,人的精神状态是放松的,当挑战难度上升,技能熟练度保持不变时,人处于控制状态,比如在驾车时,如果人能确切掌握周围环境所存在的客观风险,那么就会产生控制感,即不会因为周围环境产生困扰。当技能熟练度和挑战难度同时达到一个高峰值时,心流就产生了。当挑战难度太大,处理事情的技能熟练度跟不上时,焦虑的状态,此时增强技能,就会从自我激励状态过渡到心流体验。精神高度集中的人,时间感会消失,会有一种忘我的感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样,也是引导人进入心流的重要途径。如,运动员、科学家、艺术家等,都是很容易进入心流体验的,因为他们总是能忘我地投入到自己感兴趣的领域里面,非常专注。
幸福并非瞬间发生,与运气和概率无关,用钱买不到,不受外在事物操纵,而是取决于我们对外界事物的阐释。
幸福要靠个人的修持,事先充分准备、刻意培养与维护。只有学会掌控心灵的人,才能决定自己的生活品质;具备了这种能力,也就相当于接近幸福的境界了。
音乐、美食、运动都会让人产生心流,产生幸福感,如果能在这些领域持续投入,达到专业分析的级别,人的幸福感就会加倍增长,所以说,学习乐器从小开始最好,但是永远不嫌太晚。但是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体验本身。
心流读后感 7
本书让我们思考的有关幸福的问题,是我们在心理学上无法定义的幸福。
幸福是无法用实验去衡量的,尤其是在幸福的量上。人的精神熵是跟人的痛苦直接挂钩的,这提到了米哈里的研究。
熵本来是研究混乱程度的一个单位。在这里用到了情绪上,精神熵的反面就是叫心流的东西。总之,我们要找到减少精神熵的方法。
当我们感觉比较好的时候,像有一股洪流在带领着你时,那就叫做心流。在生理学上和心理学上,共同认同的一个真正的幸福的概念。我们的心流更多的出现在什么时侯,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那些娱乐游戏,还有一些休闲活动,是无法带来更多的心流体验的,反而会带来精神熵的膨胀。更多的心流体验出现在工作中。如果想获得更多的心流体验,就要沉醉于自己的工作当中。
我们在工作或者生活当中,因为一件小事而让我们分心,就会让我们的精神熵膨胀。人最怕的不是得意忘形,而是失意忘形。我们要注意力集中,而不是为外界复杂的其他的体验而带走。我们要追求自己的最优体验,而不是什么其他的体验。每一次心流体验中,会让人获得一个成长。当我们能够挑战极限的时候,就可以达到知行合一的体验。这是一种浑然忘我的感觉。
如同入定一般。我们能够做到投入,而且不在乎时间长短的变化。这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幸福。我们的目标不是外在的东西,而是一种体验。
心流的关键词叫做成长。我们在成长过程中,把自我变得更复杂,就可以使自我获得一个新的成长。我们要想成长,就要找到成长的临界点。让人和神结合,把人的意志,精神和身体完美结合。我们沉浸在其中,才能获得深的体验。我们很少调动感官去体验心流,而思维的乐趣更容易让我们体验心流,我们要去寻找体验学科中思维的乐趣,把兴趣爱好发扬光大。心流是自己成长的过程,业余的人也会做一些事情,乐器,体育等等。虽然水平没有达到他那个水准,但是也会产生心流,找到成长的通道。
弗罗依德说过,快乐的秘诀在于工作与爱。我们要能学会像玩游戏一样工作。我们要打破文化的悖论,重新认识我们的工作,如何闲暇也决定着我们生活水平的高低。未来不仅属于受过教育的人,还属于那些善于闲暇的人。一个人如何利用他的闲暇时间,是放纵,还是去做一些事情,这也是能够决定他一生的成就。
我们年轻人需要思考,我们如何度过闲暇的时光。我们应该把下班后的另几个小时,当作一天当中的另一天来对待。在一个人孤独的时候,他内在秩序的维持,会变得十分的困难。我们从小要学会独处,跟一个人面对面的谈话,也是能谈出心流体验的,当你专注倾听对方的时候,你就会和对方产生一种默契感。所以认真的倾听很重要,不要轻易的反驳,不要轻易的说出自己的见解。让对方感觉到你对他的重视和尊重。只有在人际交流中需要全心意的.关注对方,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成长。这样就可以达到一个新的心流体验的高度。
苦难是人成长的契机,让我们遇到的苦难是为了什么?心流的核心含义是让我们能够去追寻人生的意义,我们要找到时刻活在心流当中的感受。
《庄子》中庖丁解牛的例子很吸引人。“以神御刀,不以目视刀。”这让我想起了禅宗和武术。
心流说的不是心灵鸡汤,而是保持专注高效的提升幸福感的一种科学。另外,有点像匠人的精神。在匠人专注的时候,就会进入心流的状态。在心流的状态下,或许你不会累,可以忘记时间流逝。
当我们不仅仅就是追求安全感,社会地位,权利等等的时候,我们的心流、我们的人生其实就已经开始进化。而进化权就掌握在我们每个人自己的手上,就如同命运也把握在自己手上一样。
我们可以选择是去做一个精神的流浪汉,还是做自己的主人。我们要时时刻刻活在心流当中,就像佛经中所说的入定的感觉,我们要做自己的主人翁,要找到活在心流当中的感受。要时时刻刻开开心心,并把握住此刻我们快乐的意义。
心流读后感 8
自己目前的三大核心价值观为健康、幸福、自我成长,幸福是一个较为抽象的词,很难用具体的语言去描述,自己也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不知道如何去追求幸福。
在这本书中,作者给出了追求幸福的具体路径:心流——即最优体验。并且也概括了心流的成因和特征:
第一,注意力。他说:体验过心流的人都知道,那份深沉的快乐是严格的自律、集中注意力换来的。
第二,有一个他愿意为之付出的目标。那目标是什么不要紧,只要那目标将他的注意力集中于此。
第三,有即时的回馈。
第四,因全神贯注于此,日常恼人的`琐事被忘却和屏蔽。
第五,达到了忘我的状态。
在读这本书之前,自己或多或少有过心流的体验,比如在冥想的过程中、在跑步的过程中、专注思考问题并且想出解决方法的时候……
我之前会觉得追求幸福就是要生活当中一直都开开心心,这样的生活才算是幸福的生活;但是现在我觉得这种想法过于理想化和完美主义,此刻的我更倾向于这样一种想法:生活当中的大部分时候,我们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但是会有很多微小的瞬间,让我们得到心流的最佳体验,或者让我们感受到一些消极情绪。
生活的感受并不一定是连续的,生活本身也是极其复杂的,我们努力去创造属于自己的最佳体验,就已经拥有了一个幸福的人生。
心流读后感 9
本课程系心流读书笔记分享,时长45分钟,内容包括书藉概述、作者简介、认识心流、进入心流、章节解读、其他著作。“心流”是指我们在做某些事情时,那种全神贯注、投入忘我的状态——这种状态下,你甚至感觉不到时间的存在,在这件事情完成之后我们会有一种充满能量并且非常满足的感受。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在做自己非常喜欢、有挑战并且擅长的事情的时候,就很容易体验到心流,比如爬山、游泳、打球、玩游戏、阅读、演奏乐器还有工作的时候。
心理理论之父、积极心理学奠基人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在30年前,在大量案例研究基础上,开创性地提出了“心流”的概念,本书系统阐述了心流理论,进入心流状态的.条件,从日常生活、休闲娱乐、工作、人际关系等各方面,阐述如何进入心流状态。
对心理学爱好者和研究者来说,《心流》是理解积极心理学等领域不可或缺的理论素材;对大众读者来说,这更是一本提升幸福感和效率的行动指南。知乎大神们对该书可谓是推崇备至。
心流读后感 10
意识是能量和信息的复合体,生命活力来自内在秩序塑造(熵减,耗散结构)。意识自我有独立性,与基因自我、社会自我并列,后两者无法完全“自主”,而(精神)意识自我拥有自由选择的能力,更易自主训练。决定幸福(感觉)的主要因素是意识(预期目标)不是现实。一言蔽之,幸福是一种精神能力,即肯威尔伯四大象限中的个体内在和集体内在,契克森米哈赖的复杂意义第三第四阶段。
组织里的绩效和激励机制仅仅是契约的一部分,脆弱且常常适得其反(激励的反向作用),因为真正的持续驱动力量(责任心/动力压力)来自兴趣爱好,来自复杂度增加的主观体验。
工作生活中最佳状态要么是“自得其乐性格”要么工作游戏化,庄子认为,“遇”是生活的正确方法——不计较外在的报酬,自然而完全地投入。简单地说,就是一种全然不假外求的体验。如《庄子内篇·养生主》的庖丁解牛,说明“遇”的含义。文惠君盛赞解牛神技,但庖丁不认为那是种技巧,回答说:“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李小龙讲心念的同时身体全力击打对手的合一状态,这就是匠人匠心。
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力自胜者强。人最怕的是失焦产生的`孤独感(封闭无序,活力锐减),挑战性目标/焦点/游戏感是人的关键特征,行动目标的设定要有挑战性,应对挑战的刺激感是基因和文化进化浪潮的核心,但不能造成恐慌,也不要太舒适,与现阶段能力匹配,并有实时反馈/反省,乐趣(生命内在活力)不在做什么而在怎么做,参考《刻意练习》,系统进化愈加复杂,每个人都要整理简化聚焦。
最好的做法首先从体能运动开始,在游泳、攀岩、极限运动、跳舞、太极/武术、瑜伽等运动中,在舞台剧、音乐、画画/摄影、下棋、写作等艺术中,在思考、科研、人际、工作如外科手术中找到那种忘我浑然一体的体验,逐渐变化和进步的微积分效应。
心流读后感 11
专心致志:意为用心专一,聚精会神,丝毫不马虎,把心思全放在一件事上。形容非常认真地去做某件事。致:尽,极。志:意志。致志:一心一意。语出《孟子·告子上》:“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郑观应《盛世危言·技艺》:“泰西人士,往往专心致志,惨淡经营,自少而壮而老,穷毕生之材力心思,以制造一物。”
对心理学书籍的阅读,我去年大量的时间沉浸在武志红的洋为中用的心理学上,看了六七本,虽有《巨婴国》这样的让人惊艳之作,但是后来越听越恐的得到“心理学课”让我半途放弃了继续研习,乃至取关公众号。后来是朋友推荐的徐文兵、梁冬的黄帝内经白话解读让我从体人又重新回到体己。这本最有体验心理学书就在这个过程中,一直被放在枕边,现在回头想想,最该先读、深度的应该是这本《心流》这本书讲了一件事:专心致志的力量。心流,就是心无旁骛。
西方科学几乎都是实验科学,从实验结果得出的现象总结,推导到探究原因,再去找到本质逻辑。虽然心理学著作肯定是意识形态的东西,但是《心流》是从科学、实验的角度来推导、演绎,对我这种理工男而言,比起武志红,更对我的路子。
虽然都是诛心的书,但是他终究讲的还是求真体己,比起武太多的避害体人,让人心里更加阳光痛快。就像同样是跑100米短跑,旁边一个人喊的是:找到心流,找到那种全情投入的感觉;另一个人喊的是:摆脱心魔,找到伤口,那是有光照进来的地方,有了光就有了希望。
仔细品味一下,这是典型的Y和X的思维方式,给人的思维体验完全不同。
所以,此书是书到读时方觉晚!心流的成因和特性:第一,注意力;第二有一个他愿意为之付出的目标;第三,有即时的回馈;第四,因全神贯注于此,日常恼人的琐事呗忘却和屏蔽;第五,达到了忘我的`状态。本书非常的全面,从心流来源的科学依据,到心流的成因、要素,与身体、意识、文化的关系,如何获得心流体验(最优体验);到心流与感官、思维、人际的关系;最终告诉我们如何用心流抵御挫折,追求幸福的人生、生命的意义。
读这一遍我的感觉是,是肯定不过瘾、不知其意、未有甚解的。所以决定三个月后,还要重读一遍。如果非要觉得精彩或者摘读的话,我觉得必须要多读两遍的是郑也夫先生的序,实在写的太精彩,可以读、再读、重新读。
如果需要一些碰撞的话,在这里也把我找到的金句和全书的目录分享给大家,浓缩的精华如下。
心流读后感 12
初见《心流》,以为仅仅是一本普通的关于心灵鸡汤的书籍;初阅《心流》,知晓这是一本科学的著作,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去解决心理学始终无法解决的幸福问题,很多书籍的作者都是参考了《心流》的研究结果再得出他们的学术结果;再读《心流》,反复翻阅,加深感悟,它教会我如何提升幸福感,获得幸福的能力。
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怎样才能提高幸福感?幸福无法度量,《心流》作者认为幸福源自于我们内心的秩序,通过引入物理学概念“熵”,提出“精神熵”这个概念,认为我们精神的`混乱程度与人生的痛苦程度相关,资讯对人们意识中目标和结构的威胁将导致内心失去秩序。“精神熵”的反面就是最优体验,就是“心流”的概念。当你全身心地投入某件事,达到忘我的程度,并由此获得内心的秩序与安宁时,一种极大的满足感悄悄地潜入了你的心,使你感到快乐,这就是“心流”的体验,而“心流”感受的出现就是真正的幸福。
迎着风慢跑,坏心情随汗液排出了体外;地铁上,读到一本好书,竟然坐过了许多站;某天上班效率奇高,前一天的难题,轻松搞定;这些都是生活中“心流”的体验。书中作者做了大量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54%的“心流”状况发生在工作的时候,18%的“心流”状况发生在休闲中,没有质量的纯粹放任的不断“熵”增的休闲方式并不能给人带来“心流”的体验。现代生活中,工作占据了我们大量的时间,如果我们能够学会识别并想办法创造更多的心流体验的话,我们可以把每一个工作的时机都转换成沉醉的时刻。
怎样获得“心流”?书中提到,心流产生的关键是技能与挑战的平衡。当技能大于挑战时,人会觉得无聊;而当挑战大于技能时,又会觉得焦虑。当技能熟练度远大于挑战难度时,人的精神状态是放松的,当挑战难度上升,技能熟练度保持不变时,人处于控制状态,比如在驾车时,如果人能确切掌握周围环境所存在的客观风险,那么就会产生控制感,即不会因为周围环境产生困扰。当技能熟练度和挑战难度同时达到一个高峰值时,心流就产生了。
当挑战难度太大,处理事情的技能熟练度跟不上时,焦虑的状态,此时增强技能,就会从自我激励状态过渡到心流体验。精神高度集中的人,时间感会消失,会有一种忘我的感觉。知行合一,全情投入,心流不是高大上的职位才能获得,就算你的工作很简单,每天做着简单的动作,但是如果能够非常投入喜欢做这份工作,肯定也是以此为乐的。
《心流》系统的阐述了心流的理论、进入心流状态的条件以及在日常生活中获得心流的方法,为人铺就通往稳定幸福的高速公路。越是成长越是能感受到书籍的力量,安定人心,指明方向。
心流读后感 13
用文字记录快乐的想法,是受看过的一本叫《心流》的书启发而来的。心流,即一种专注到物我两忘的状态,差不多等同于我们平常说的快乐。每个人进入心流状态的条件都不同,对于我而言,写作就是很好的心流体验之一。
在书中作者认为,心流是不可能作为人生目标而直接追求的。
直接追求快乐是永远也追求不到的,因为快乐是只有在追求其他目标时才会产生的副产物。换句话说,就是只有在日常生活中干实事时,快乐这种虚的感受才会出现。所以要想获得快乐,就必须得在具体事物的操作中去体会。
那要如何落实到具体的事物中呢?一言以蔽之,就是要树立清晰的、稍高于目前能力的目标,充分调动自身的技能和全部的注意力,去达成此目标,并且在过程中要有及时的回馈。
为什么目标要稍高于目前的能力呢?因为当目标高过能力太多,总达不成的话,容易让人产生挫败感。当目标低于能力太多,轻轻松松就能完成,又会让人觉得索然无味。
只有当目标和能力相匹配时,才有可能产生心流。
比如一名追求跑步速度的人,他目前跑100米最快需要20秒。那他想要长久地享受跑步的乐趣,就要给自己定一个小目标,如15秒内完成100米。为此他得想尽一切办法、应用各种技巧、投入全部注意力,在这个过程中,他就有极大的`可能性体验到心流的状态。
再举我自己的例子,我练瑜伽的大目标是让身体健康,并最终能随心所欲地控制自己的身体和思绪。
这些目标太过笼统,且周期太长,没办法让自己短时内获得回馈和激励,所以应该把大目标分成小目标,如每天练多长时间、一个月内解锁某个体式、体重减轻多少,或冥想时能专注多少分钟。把这些小目标不断地积累,那大目标的健康、控制身心也就能不知不觉达成了。前提是这些小目标离我目前的能力不要太远。
当然我早就养成瑜伽的习惯了,而且在瑜伽的一呼一吸、一伸一展中我都能沉浸其中,进入到心流的状态,所以不需要再运用这些设立目标的小技巧了。如果屏幕前的你们尚不能享受且持久地运动下去,那建议你们尝试一下此办法。
除了用设立与能力相匹配的小目标来获得快乐外,我们也可以通过把自己感兴趣的事跟不喜欢的事结合起来的方式,让自己快乐起来。
瑜伽,以及其他很多形式的运动我都能自然而然地进入心流状态,因为我喜欢运动,但我也有不喜欢做却不得不做的事:洗衣服。
对于一个隐居在乡野的人来说,洗衣机是没有的,所以一年四季衣服都得手洗。以前洗衣服,尤其是冬天,即使不感到痛苦也会觉得是在浪费时间。但如今洗衣服也成了我快乐的源泉,因为我把自己喜欢的音乐和跳舞,跟洗衣服结合在了一起:边搓衣服边听歌,跟着音乐的节奏搓,这样不仅耳朵能享受音乐,手还能随着音乐“跳舞”。
除此之外,冬天时我还穿着长筒雨鞋在大盆子里踩衣服,脚步也是跟着音乐踩动变化,这样洗衣服既能把衣服洗了,又把身体锻炼了,关键是还十分享受。
我们每个人都要面临很多不喜欢,却不得不做的事情,包括工作和家务。如何把这些活动都发展成产生心流的体验?希望我们都不要向痛苦低头,而是想出办法来,把痛苦转化为快乐。
看书是为了更好地生活,为此,看完书后必须将书中道理落实到生活细节中去,否则就会落入“看很多书、懂很多道理,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怪圈中。
【心流读后感】相关文章:
《心流》读书笔记11-30
《心流》读后感12-22
心流读后感(精选20篇)08-04
《心流》优秀读后感(精选11篇)01-03
《心流》读后感(通用19篇)07-29
《心流》读后感范文(精选17篇)05-09
《心流》读后感范文(精选18篇)03-28
心流读后感范文(精选7篇)08-16
随流的作文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