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1500字左右(精选15篇)
读完某一作品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1500字左右,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读后感1500字左右 篇1
今天,我读了《三国演义》一书,我受益匪浅。
《三国演义》是一部断代体古典名著小说,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首先我看到的是像“滚滚长江东逝水……”这一类脍炙人口的诗句,接着引入正文。第一句话这样说到:“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不无道理。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书中还有上百个人物、无数的军事谋略,加上作者本身借着历史人物,来阐述忠、教、仁、义、爱的道理,更是深中人心。它写的庸主献帝、刘禅,无能之辈吕布、袁术、袁绍、刘表、刘璋,气量狭隘的周瑜,长厚的鲁肃,勇者张飞、许楮、典韦,下至因行间而贻笑千古的蒋干,无不个极其态。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虽有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几个英雄人物。
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而约好一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又读过《春秋》,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他的所做所为值得我们学习。
封建统治时期需要忠臣,需要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为这种人应该相貌非凡,可书中描绘的却十分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他的所做所为给后人很深的印象。
现说曹操。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可能是因为他的儿子篡了汉。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梦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后来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这也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曹操还是个实干家,曾经行刺董卓,矫诏聚诸侯讨伐董卓。这些使我感到了曹操的伟大之处。
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而以上几人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他们很值得我学习。
读后感1500字左右 篇2
“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这是《围城》中我记忆很深的一句话,最近我读完了钱钟书老先生的《围城》,这是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一部讽刺小说,小说讲述了主人公方鸿渐的人生经历,写了他的事业,它的婚姻。
《围城》讽刺了那些为了功名利禄失去了初心,为了给父母一个交待做假的人。小说的主人公方鸿渐,出国留学,他却不懂的上进,丰富自己的学识,整天混混沌沌,到了要回国的时候,自己还拿不到学位,为了给父母一个交待,资助自己的周家交待,花钱买了一个克莱登大学的博士学位,以此给亲人一个交待。回国后的他受到了亲人的迎接,还得到了记者的访问,他上了报纸,家里的人都很高兴,只有他自己心里一阵担忧,自己的学位是花钱买的,怕自己被人知道了底细,害怕不安。他被自己的虚荣围了起来,在这个城中,他想冲出去,又畏惧别人的看法,虚名,无才,吹捧,让他不敢冲出城,他只能接受别人的羡慕。他围了第一座城,城中只有他自己。
回国后的方鸿渐,去拜访了资助自己留学的周家老丈人和太太,方鸿渐原本是要和周家的女儿结婚的,周家的女儿因病过世,这件婚事就此了结,方鸿渐本不想和周家女儿结婚,曾给父亲写过解约书,父亲写信痛骂他一顿,被吓坏了,忙写信解释,从这里我觉的方鸿渐是一个没有主见,胆小怕事的人,写解约书的想法来自一时兴起,而没有经过认真考虑,在收到父亲对自己的痛骂信时又变的唯唯诺诺,没有原则。来到丈人家,丈人给方鸿渐找工作,在点金银行做事,自己不愿做个小职员,又因没有办法,只能坚持下去,后来和丈人家闹了矛盾,回了家。
事业上,因苏小姐,方鸿渐结识了赵幸楣,起初赵幸楣,以为方鸿渐是自己的情敌,对方鸿渐怀有敌意,后来,苏小姐个和曹先生结婚,赵幸楣才放下了自己的敌意,和方鸿渐做了朋友,帮助方鸿渐,介绍方鸿渐到三闾大学教书,把他介绍给自己的朋友等,而方鸿渐一直心安理得的接受赵幸楣的帮助,在三闾大学,方鸿渐是丑恶的,不甘为副教授,还对赵幸楣有怨气,上课没有学识服人,被学生呈公呈赶走,变的愤怒。后来离开了三闾大学,回到了上海。进了一家报馆工作,在面对赵幸楣的邀请,有想去重庆找赵幸楣,得他的帮助,后来没了报馆的工作。在事业上,方鸿渐一值没有自己的想法,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点金银行的职员,教书,办报纸,这些工作都是别人给方鸿渐解绍的。到了故事结尾,方鸿渐还想着得到赵幸楣的帮助去重庆发展。方鸿渐给自己又围了一座城,这座城是事业上的,自己没有主见,被围在城中,想出有不敢出。
方鸿渐的一生遇到了4个女人,鲍小姐,苏小姐,唐晓芙,孙柔嘉。方鸿渐被鲍小姐欺骗了感情,变的伤心,苏小姐是自己的大学同学,没有爱慕之意,只有对唐晓芙展开了追求,又不敢直言表白,后来断了联系。而孙柔嘉最后和方鸿渐结了婚,孙柔嘉温柔体贴但工于心计,面对方鸿渐二奶奶三奶奶的作为,生气和方鸿渐闹别扭。婚后的方鸿渐是不开心的,和妻子吵架,妻子的姑母又不喜欢自己,方鸿渐就越不乐意了。生活的压力让方鸿渐无所适从。故事结尾是方鸿渐和妻子吵完架,妻子回了家,自己一个人在家中,父亲送的那只老钟发出当当当的声音。凌晨方鸿渐一人走在回父亲家的路上,心里想着要待柔嘉好…………
婚姻上方鸿渐又给自己围了一座城,这城中方鸿渐想出去走又不敢出去。
也许人生就是这样,一座城接一座城,让你的心力憔悴。事业,婚姻,家庭,朋友,这些都是一座城。读了这部小说我明白了,只有真才实学才是硬道理,做事要有自己的原则,要有自己的想法,不要人云亦云,在家庭中,要演好自己的角色,做该做的事。
围城也许围住了当下的我们,用心去生活,你会发现生活的美。
读后感1500字左右 篇3
我这次回家借着时间充裕把《大学》好好地品味了一番。里面确实有很多大道理,但对我印象最深的是他所说的“格物”。为什么这个能让我印象最深呢?在这我先卖个关子。先给大家介绍介绍下《大学》吧!
《大学》即大人之学,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通篇引《诗》、《书》立论,终篇不见《易经》、《易传》一字,但它的思想脉络却来自《易经》与《易传》,是纳易学入儒学、用易学思想充实儒家思想并使之融为一体的典范。《大学》的主要内容,就是“三大纲领”,“八条要目”。而这三大纲领是指的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条要目是指的是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这里面最重要最重要的条目是格物、致知。修身的先决条件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而细分为:则格物致知属“穷理”的功夫,诚意、正心属“正心”的功夫,穷理又是正心的基础。而大学的第一句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是全书的总纲。在书里面有很重要的作用。《大学》的作者认为,“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只有懂得了要达到的最高境界和要实现的目标,然后才能有确定的方向;有了确定的方向,才能做到心静不乱;心静不乱,然后才能做到神思安稳;神思安稳,然后才能认真考虑;考虑周到以后,才能有所收获。我们为人处事,如果能够抓住纲领,明确事物的本末先后,那就是懂得“大学”的道理了。人生的道理也是这样,有了远大的理想,明确的目标,奋斗起来就不会迷失方向,精神抖擞,就能克服重重困难,取得意想不到的成功。
介绍完《大学》那就开始说说什么是格物吧!要说什么是格物就要说说它出自在哪。它出自大学前半部分“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所以说格,就是确实研究清楚。“格物”就是要求人们亲历其事,亲操其物,即物穷理,增长见识。在读书中求知,在实践中求知,而后明辩事物,尽事物之理。你看看这是不是跟我们《马克思原理》所学的实践有异曲同工之妙啊?说实话看这格物确实有些不怎么明白,但一说到实践那就没问题了!这其实就想告诉我们要真正的学到知识不仅仅是看书本的内容。仅仅是书本的是绝对不够的,还有在社会中的知识!并且你在生活会更加理解书本里所讲地知识,使书本的知识变为自己的知识,要知道书本的知识原本就是先人在社会格物后写在书上以此传给后人的!永远只知道书本里的知识那就只是书呆子。书呆子也许会风光一时但他一定会被社会淘汰。因为他只知道知识无法将知识放出来来为人类服务。你说不会应用有什么用?说到这我就想到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我认为我们不能再像高中的一样死读书,社会不需要那样的人。我们在大学是学的是一种思维,一种大学生的思维!大学不是仅仅在学一种技能,那是技校的学生的任务。如果我们只是在学书本的,学一种技能,那就只是高中生,职业技术学生!那我们的区别是什么?所以说要去社会中认识来以此来得到一种思考!
读后感1500字左右 篇4
这是一本如雷贯耳的书籍,第一次接触到是在上上一家工作,做研发的时候,在老板的办公室,看到这本书,老板很热心的介绍,要做产品,一定要好好读读这本书,那时似懂非懂,点头称是。
再后来就是张小龙的饭否被大肆宣传的那个时期,其中一条提到:只要是大学刚毕业的学生,有看完《失控》的可以直接进入腾讯做产品。
后来自己也从研发转向了产品,刚开始的时候买了好多书籍,包括《失控》,那时为了尽快入门,更多是关注工具类的、流程类的介绍性书籍,这本书也就拿起来翻了几页,感觉高深莫测,之后就一直没有读这本书,她就一直静静的待在家中的书架上面,似乎在等待着哪一天被重新再次翻阅。
从去年开始接触智慧社区,接触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到今年接触智慧城市。有一天突然想到了《失控》中的蜂群理论,这不是和智慧城市有一些相似吗?是否可以从中寻找一些灵感或者理论依据呢。目光再次落在这本略显壮硕的书本之上,有一次翻开这本奇妙的书籍。虽然过去了几年,对产品有了一丁点的感悟,翻起这本书来,还是第一次看到时的那种羞涩和往里看花,似懂非懂,觉得很有道理,可又说不明白。
感触最深的就是关于大型生态环境、大型组织甚至是整个地球都是一个有机生命体的说法,对应到智慧城市、智慧社区,这不也是一个有机生命体吗,每个城市都她自己的独特的魅力,都有她自己的喧嚣和宁静。特别是随着智慧城市的兴起,城市建设了大量的各种各样的传感器,有各种摄像头、环境感知设备、人体感知设备等;还有大量的信息传递设备,如红绿灯、信息发布屏、公共广播等;这给城市和生活在里面的人有了更多的交流。特别是有的城市还给城市装上了一个大脑,来优化城市的交通,缓解城市的交通拥堵;给政府的服务开发了众多手机应用,让生活在城市的人们可以随时随地的获取各种信息和服务,同时也能发布各种需求和服务。城市里面人和人、人和物、人和服务的联系更加紧密,这中间涌现出来的更多是城市的自发性、自主性和自我演化,再也没有一个人敢说可以主导一个城市的发展方向了,城市的自我生物性格更加明显,而这些性格则来自于整个城市所有的人、物已经他们之间的联系和交互自发生成和演进的,这非常符合智慧的概念。
随着智慧城市的发展,去中心化一定是一个方向和潮流,而分布式必将迎来自己的天下,App也将随之消亡,场景化将取而代之。随着各种硬件设备之间通信协议的快速发展,设备和设备之间的交互会更加便捷,也将真正在整个系统之间产生智慧的可能。未来人们不再需要通过App或者任何有形的软件系统来进行购物或者交流、游戏,一切都将被场景化。家庭将会以家庭网关为中心,或者也可能是家中的任何一个设备,也可能是所有设备共同组建成智能家庭网路系统。设备之间会更加自由的交流,而不需要经过任何一个云服务器,同时也不会将任何关于交流的数据上传给任何云服,所有的交流和控制都将发生在本地,以房屋的主人为核心展开,唯一和外界需要交流的就是家庭智能设备对主人的需求的感知从而对外界发出的服务请求,如冰箱为了补充食物而直接在互联网商城上面下的订单;早教机为孩子预约的下午的美术课,而智能门锁因为检测到时女主人回家了而开启了温馨的灯光模式产生数据将永远沉淀在或者直接消失在这个房间之内,智能家居对主人的忠诚将永保在家庭的分布式网络中,自动感知的服务诉求也将通过该有机体向外传递而不再需要主人拿起任何移动或者固定的电子设备去发出指令。
以上两点是感触比较深刻的点,当然也可能是胡说八道,但是,我坚信这个方向和趋势。
壮硕的身影一直徘徊在书桌之上,丰富的内涵就静静的等在哪里,等着你去发掘、去感受、去体会。
《失控》一本值得所有产品人去一遍又一遍翻阅的书籍,强烈推荐。
读后感1500字左右 篇5
希望我能以我微薄的力量,朴实无华的文字去赞美这样一个倔强而坚强的灵魂。
他叫福贵,出生在地主家庭,年少时也曾享受过一段骄奢淫逸的生活,实在是个逍遥自在的阔少爷,有父母健在,妻子和未出生的孩子陪伴,算是家庭美满,但他在他仅有的可以挥霍的年纪却从未珍惜过自己的家庭。终于好景不长,他花光了家里最后一笔钱财,从家财万贯的少爷变成了生活拮据的佃农。家庭破产之后,巨大的生活落差和心理落差刺破了他麻木冰冷的心,他懂得了生活的不易,开始孝敬父母陪伴妻子孩子……但老天爷似乎宁要他为他年轻时所做的一切付出代价一样,家人陆续死亡之后,四代人竟最后只剩下了自己一个……遭受巨大打击之后的福贵买了一头老牛,继续生活着或者说与生活的苦对扛着。
罗曼·罗兰曾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诚哉斯言,福贵他也是如此,在经历父母离去、妻子儿女离去的双重打击之下仍然不放弃接下来的生活。揆诸现实,可能有人会说,小说终究只是小说,当下哪有这么多苦难需要一个人去承受?但小说是讲逻辑的,而现实从来不讲求逻辑,甚至现实生活带给一些人的苦难远远大于我们的想象。我曾在网络上看到现实版《活着》的主人公“福贵”,他的一生便是如此,老伴子女离去,兄弟大哥离去,只剩一个不太聪明的弟弟和一条老狗。
但老天似乎也不是丝毫不近人情,有人在遇见他的十年后再次看望了他,本想着这位“福贵”该是位步履蹒跚的老人了,但当真正见到他时才发现原来生活终究还是会柳暗花明,他再次娶妻并拥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在捡废品的日子里他依然坚强地生活,照顾着自己的弟弟……当有人好奇问起他这么乐观的原因时,这位老人回答:“向前看!”。看似简短的三个字却紧紧围绕了他的大半生,在经历悲喜交加之后仍然不卑不亢,生活依旧有人间烟火气。其实,往事迢递,我们本就不应该踟蹰不前,我们也应该拥有这样充满希望的意志,只有这样才能够支撑自己走过一个又一个漫无边际的夜晚,走到柳暗花明的那一刻。
正所谓,欢乐是人生的驿站,痛苦是生命的航程。世间之事总难一帆风顺,因此学会怎样“苦中作乐”便成为一门学问,而《活着》的主人公福贵也生动诠释了怎样用自己瘦小的身躯去支撑一个强大的灵魂,去破解生活带给他的种种难题。上天总爱捉弄世人,因此困苦是生命的本色,但世人也要勇于反抗上天,因此不论生存与生活,都要在凡尘中挣扎,即使筋疲力竭,倒下也要再坚强地站起来,继而走完自己的生命旅途。正因如此,人只在自己站起来之后,这个世界才能属于他。
山高水长,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有自己的使命,有自己的人生节奏,我们不用和别人比,不需要在乎别人怎么看,真正重要的是自己是否认真过好这一生。王小波曾说:“我来这个世界,不是为了繁衍后代。而是来看花怎么开,水怎么流。太阳怎么升起,夕阳何时落下。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生命是一场偶然,我在其中寻找因果。 ”我想不管是小说的主人公福贵还是现实生活中的“福贵”都已经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生活,明白了活着带给他们的礼物。他们为了活着而活着,因为只有活着才能创造一切可能。只有活着并且不放弃活着,只有不放弃活着并且笑对生活,才能够真正的活着。这可能就是“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的最好诠释了吧。毕竟,满怀希望才会乘风破浪所向披靡。
掩卷深思,与其庆幸自己没有出生在那个水深火热的年代,我更愿意将目光放在今天,继而展望未来,从自己的生活中寻找活着的意义,探索自己对社会对国家的价值。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却也是对自己一生的一个交代,它可能开始于理想,但绝对不结束于理想。
最后的最后,愿我们都能清醒地活着,明白活着的意义,拥有一个似锦的前程和一个要追的梦!
读后感1500字左右 篇6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这是诗经惯用的比兴手法,“兴以抒情”,交代了爱情开始的序幕,在一次集市上,一个男子已买丝为名,向女主人公吐露爱情,一会儿嬉皮笑脸,一会儿又发脾气,可谓软硬兼施。可是这位单纯的女子看不透他的本质,说是必须有人说媒,最后将婚期定在秋天。
从此以后,女子朝思幕想,“乘比危垣,以望复关”,望不到男子所在的复关,便泪流不止,既见复关,就像见到所恋之人,不禁眉开眼笑。她还打卦占扑,预测婚事的吉凶。及至男方派车来迎娶,她就带着全部的财物,嫁了过去。
这是一个多么单纯痴情的女子啊,凭着男子在集市上的嬉耍戏谑,就痴情意意,恋恋不舍,早也盼,幕也望,一心系在男子心上,直等到男家的车儿马儿迎上门来,才擦干眼泪,卷起财物,占了噬卦,紧随男方的车儿而去,命运悠悠,如晃荡荡的秋千。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则以“戒鸠无食桑葚以兴下句戒女无与士耽也“。桑甚是甜蜜的,鸠多食则易醉;爱情是美好的,人多迷恋则易上当受骗。男人沉溺爱情犹可解脱,女子一坦坠入爱河,则无法挣离。
这小段总结了爱情是杯苦酒啊,食多了即会伤身又伤心,男女有别,男子容易解脱,女子呢,陷入泥淖,只会越陷越深,彷如葬身大海,茫茫无际,一望无涯。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青青桑叶儿啊漫山坡,黄黄陨地如雪落,时光时光奔流去,美好梦想付东流。“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女子嫁过去几年,夫妻关系渐渐不和,终至破裂。女子不得已又坐着车子,渡过淇水,回到娘家。她反复考虑,自己并无一点差错,而是那个男子”二三其德“。
甜言美语将我骗,信誓旦旦表心迹,一坦过了你家门,行为心迹皆相反,说明男子开始是轻浮,浪荡,口是心非的欺骗女子,想要对方嫁给他,一坦欺骗到手,便无情无义,指桑骂櫆,任打任骂,不顾女方的抚小敬老,辛勤持家,憔悴落拓。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淼淼荡的淇水,浩浩无边际无涯,就如我的心儿啊,起伏跌宕,摸不着边际,找不准前行的方向,如浮萍起伏,飘荡,心儿无所归啊!
”三岁为妇,糜室劳矣“,多年的起早睡晚,只为的是家人的安适惬意,我睡不好吃得少点不要紧,只要家里人舒舒适适,不无怨言,任劳任怨我无所谓,自古女子“三从四德”是本分,地位低下侍奉人又如何呢,只要丈夫记得我,对我好,知道我的辛劳,一切自然好,”携子之手,与子偕老“,”心心相印,铁棒磨成针“。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可是倒霉蛋儿却不领情,常常对我拳打脚踢,打得我遍体鳞伤,体无完肤,”打落牙来和血吞“,“世事险恶,老天瞎眼”。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兄弟姊妹哪能了解世道的险恶,不张不睬,轻视我,我的心啊如寒霜,伤口啊抹盐。无缘不得公婆家的欢心,我心戚戚,惆怅惘然,兄弟们又一味的责怨,“天啊,地啊,何处是归宿?哪里是家园“,愁深深似海,怨凄凄比天高。
”及而偕老,老使我怨“,相恋时分蜜意浓浓,难舍难分,”我愿摘取天上的星星,我愿入深海去捉鳖“,“爱你爱你直到天老地荒,海枯石烂”。“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淇水渺渺,浊浪滔滔,拍打着岩岸泠泠有声,沼泽一望无涯,漭漭荒荒,落日是边际。而我的辛劳,怨苦却如这淇水,沼泽之地,无边无际,邈邈无涯。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思绪茫茫如大海,波浪起伏,浪涛滚滚,又如小船儿飘荡,翻滚在波涛浪尖,跌跌荡荡,时而入深谷,时而又上浪尖,起起伏伏,不知所往。罢矣罢矣,往事历历,一件件,一桩桩,不堪回首,回首是泪涟涟,线如珠,心咕咕,血泡冒。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往事不堪回首,回首泪已成河,告别昨日的痛苦,我要去寻找明天的太阳,那光明亮丽的火球,辉耀世界,照暖饥寒交迫的生灵。我需要太阳啊,需要温暖,需要更加明丽灿烂的艳阳,他们辉耀四方,光芒万丈,救苦救难,
给人以生机!
我渴盼······!!!
读后感1500字左右 篇7
放下论语时,似乎关于人生、事业、处世,已不再有遗漏的问题需要询问。
只剩下一个疑问:孔子为何要去做一件完不成的事?
孔子绝非无知之人,世事翻涌、黄钟毁弃,这都在他为官、行走、挣扎的大半生中张牙舞爪地啸叫,他尧的额头之下,子产肩膀抬着的,皋陶的脖颈之上,那孔夫子独有的慧眼可以见识千般善恶,那孔夫子独有的头脑可以判断万种臧否。他知道这世道,得救。
可他只有一副丧家之犬的身躯而已。
他不是大义的唯一拥趸,这世上原先还有无数大义的忠臣,无数能够认清一切的人,可是所有人在这世态之前依然只有丧家之犬的模样,似乎都无可奈何。于是大家四散,归隐山林,继续做一条无主的狗,不顾旧主处于何种窘境,只想归于孑然一身,纵使有百般留恋,
然而无能为力四个字已经反驳了一切。因为无能为力,所以没有必要。
由此人世只剩下了孔子等极少数人,和这个依然狼奔豕突的社会。
孔子想:不管世道如何我还没死啊
孔子又想:既然我没死那我当然要继续为大义努力啊!
于是有了孔子,那群圣人中最艰难又最顽强的那个,伏在大义脚下叩拜得最疯狂的忠臣。
孔子的信条便是盲目与努力。盲目在于他飞蛾扑火式自取灭亡的挑战上,他就像飞蛾,只知道光明,无所谓为了它,毁灭与否,只要活着,我的生命就献给大义,没有保留。但他的盲目是理性的,他知道大义必然胜利,而他证明了这件事,所以他知道这是值得的,这就是他的理性的盲目,为了理想无所谓毁灭与否。努力,便是努力,将生命精准合理地送给理想。
我们是否有必要学习这理性的盲目呢?
我们听过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我们知道生命至上,我们学着不让某一件事代替我们的全部价值,人生有很多精彩的其他事,一个海关可以写明史,一个博士可以拉小提琴,一个医生可以是一个短跑冠军,我们没有必要把生命完全倾注于一件事,满足奥林匹亚式的或得桂冠,或舍生命。一个头衔或许真的没法表示一个活在二十一世纪的人的全部价值。
但我们中的许多人是不是也因此让生命逐渐贬值,因为生命的昂贵而变得吝啬,因为青春只有一次就在努力之外踌躇。作业是你全部的价值吗?有人反问;考试是你全部的价值吗?另一个人也问。于是他们牵着手去娱乐。的确我们的价值,尤其年轻的价值不是区区考试、作业可以概括的,但是我们却往往会让生命完全失去价值,停止努力因为不值呀!可我们在此时不在奋斗中挥洒生命,难道就要将青春束之高阁,待其腐烂吗?
例如抗战时期的沈崇诲,将门之后,清华大学出身,自愿成为空军飞行员与日寇搏杀。当时教官问:战斗机装配了几颗子弹?他立马回答:长官,271颗,其中一颗是我和的飞机!最终在战斗中,他射完机枪里最后一颗子弹后拒绝返航,驾机极速撞向日舰,最终殉国。他就是电影《无问西东》中飞行员沈光耀的原型。有人问,这样他的生命与一颗普通的子弹是不是毫无区别?我想说,是的,但值得。生命着实可贵,更何况沈崇诲的出身,但是他的生命是作为一颗饱含着奋斗与愤怒的,民族的复兴与自由的,代表了全体同胞的子弹射向敌人,这是一颗与他的生命一样可贵的子弹,他的价值实现了,他的生命献给他最崇高的理想,我想说,他的生命很值得。还有许许多多抗战时期、革命时期的英烈,他们中的许多都没有看见胜利的那天,但是他们知道他们的生命终将以胜利赋予价值,这便是值得。
我们和孔子一样,都只是一个无力的人,我们也有各自的理想。我们又是那么自尊,生怕理想有愧于自己的毕生努力。但是既然知道这件事是正确的,为何不去做呢?无所谓我们能否看见胜利的日子,为何不敢为一件正确的事付出全部努力呢?又有多少人是倒在梦想这个名字前而不是被梦想本身打倒呢?
只求为之,无问西东,这是孔夫子的勇气,也应该属于我们。
读后感1500字左右 篇8
最近读了白岩松的一本书叫《白说》,作品是通过各个场合和公众深入的交流,以平等、自由的态度,分享其世界观和价值观,包含了其对时政、教育、改革、音乐、阅读、人生各领域的理解和看法。通过阅读此书以前对有些事情不是很理解的地方,现在好像有点理解了,今天在这里分享几个我喜欢的话题:
一、关于工作
书中提到对工作的态度:“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当然这话听起来不太“高大上”,甚至显得有些灰色,书中解释道“身在这里,还没走,守土有责;到点儿就撞钟,守时,可谓敬业‘更重要的是,还得把日常的工作撞成自己和别人的信仰”,这样一解释,这话就完全不灰色了。一个到了静静地说些放之四海而皆准话语、在有权保持沉默的年纪拒绝沉默,为依然热血有梦的人们敲鼓拨弦,尽管“说话不是件好玩的事”但依然向往说出个“更好点的未来”。白岩松作为一个新闻媒体人,在本书的字里行间我体会到的是坚守,坚守一个新闻媒体人的职责,坚持说话,就算“说了白说”,可是“不说,白不说”。体现了其作为新闻人的敏感和社会责任感。
我一直特别羡慕、钦佩能在一个行业里一直坚守的人,老话常说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一往而深。现在我刚进入歌山建设这个大家庭,从事的也是质量、体系方面的工作,也算“一往而深”。我和建筑行业一直有不浅的缘分。小的时候,村人盖房子的时候,我靠搬运砖头、绑扎钢筋,还赚过不少的零花钱。长大后,村里人、亲戚朋友有很多都是干这行的,有工人、有项目承包人、有干装饰装修的、好像或多或少都和建筑行业有关系,甚至家乡的其中一大特产就是挖掘机,曾有戏言“半个上海是我们家乡的人挖出来的”,他们都是城市的建设者,都在发光发亮着。而现在我也加入了这一行中,凡是过去,皆为序章,我要秉持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敬业精神,只要在岗位上一天,就干好这一天的工作,应尽的义务,应该承担的责任必须完成。
二、关于幸福
什么是幸福,幸福像鞋,舒不舒服自己知道;又像“百分百”的黄金,可以无限靠近,无法彻底到达。
为什么现在的日子,物资层面越来越好了,且感觉不幸福了?这样问的人越来越多,我也经常这样感慨。书中写到这样一个概念:幸福需要三个层面的因素:物资、情感和精神;物资是基础、情感是依靠、精神是支柱。现在我们吃饱了,穿暖了,但是在情感和精神上都有所欠缺,所以依然不幸福。谈到情感和精神,就是和年龄、个人、社会、国家等方方面面都有关系。
前段时间,我家小闺女去奶奶家住了一段时间,回来时跟我说,妈妈你这段时间肯定很幸福。我心里想,偶尔一段时间,不用时时刻刻照看你,是挺幸福的,嘴上却问,为什么呢?她回答道:因为我不在,你就可以开着空调,盖着棉被,躺着床上看手机,还不幸福。因为她在家我们是控制空调使用的,能不开就不开。所以我俩以为的幸福是不一样的。穷人认为有钱就是幸福,有钱人认为“钱带来的烦恼更多,责任更多”,有时候也不幸福。所有说幸福像鞋,只有自己能感觉,别人认为的幸福搁你身上就体会不到。幸福还是一种感觉,有时候一闪即逝,需要你去挖掘,发现他,感受她,才能无限的靠近它。
三、关于读书
上大学前,以为翻过了高考这座大山,前面就是春暖花开了,殊不知前面有一座又一座更大的山等着你,所谓“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好的书籍就是不断教给你,怎么积极乐观的攀爬这一座座大山。
我们读书是读什么?读鲁迅、周作人,还是傅雷、梅里美?其实都不是。我们读所有的书,最终的目的都是读到自己。
读书是让自己烦躁的心安静下来,你可以在书中读到你的过去、现在、未来你更期待的那个自己;读到你心中有,而笔下无的句子时衍生的那种心有灵犀的喜悦,读到让你遇到困难能有继续前进的力量,让自己所有的疑惑、困难、不平、孤独都在书中找到答案。公司举办了的这个悦读的活动真的很好,从此悦字可以看出,真正使阅读成为一种深刻而愉悦的体验,使你从中找到了自己,塑造自己。每一本书中都蕴藏中你所期待的自己,所以祝我们的悦读越办越好,祝每个人都能在书中找到自己。
读后感1500字左右 篇9
作为爵士乐标志性人物的美国黑人演奏家路易斯?阿姆斯特朗,曾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用一首《what a wonderful world》席卷世界,他用历经沧桑的嗓音唱出了对这个世界深厚的期望。生活在这样一个完美的世界中,人该是多么的幸福啊。
这段时间一直在看凯瑟琳?斯多克特的《相助》,耳边时不时的就会回忆起“完美世界”这段旋律。小说故事情节与歌曲形成的强烈的对比,不得不让人陷入思考。
小说围绕着杰克逊市以白人太太与黑人女佣的关系为主题,以一本反思种族歧视的书的写作与出版为主线,用三个女性的视角直击参与者的内心,把这个故事细腻完整的讲述了出来。
小说里的每个人物都有着鲜明的特点。米妮勇敢坚强,面对白人太太的逼迫,敢于绝地反击,但另一方面又卑微的甘愿做自己男人的附庸,忍受着辱骂和责打;艾比琳,儿子的意外死亡对她的打击可想而知,但她不得不选择默默的隐藏着自己,敢怒而不敢言,只因对白人势力的畏惧,就是这样一个沉默到不起眼的人,却为那本争议之书的写作注入了源源不断的信念;斯琪特,参与进这个秘密事件的唯一的白人,她一直在寻找写作这本书的意义,初衷可能并不光彩,只是想向出版社编辑证明点什么,但随着深入,她才意识到,她真正愿意为这件事全身心的投入,并甘愿忍受伙伴、男友相继离她而去,只是为了一个愿景——“你和我,黑人和白人,是同样的两个人,没有什么不同。”她被朋友的孤立和刻薄刺的遍体鳞伤,但同时也收获了作为“一个真正的人”所拥有的意义。
当然还有那个在市里呼风唤雨的希莉太太,她大肆宣扬着白人的高贵,黑人的低下,这个观念已经深入她的内心,甚至牢牢掌控了她,驱使着她去做她都无法预料的事情。有时候觉得她也挺可怜的,自认为做的是一件保护家乡的高尚事业,却不知成了时代的牺牲品。为什么同样是黑人女佣抚养长大的希莉,成年后却成了诋毁女佣的先锋,她自己都无法做出解答,只知道她做的是社会教给他的正确的事。
到底把黑人与白人区别开对立起来的是什么?《相助》里的黑人活的小心翼翼,甚至自我警告,不要去招惹白人,面对不公的责难,仍然选择默默忍受,女佣的孩子仍然是女佣,艾比琳的妈妈从小就给她灌输着“如何服侍好白人太太的理念”,他们生活在一起,在同一片土地上,不是作为互相信赖的朋友,而是作为互相警惕的敌人。相反,在库切的《耻》里,那些没有撤离的白人,也成了黑人眼中的毒刺,尽管这些白人也和自己一样穷困潦倒,也从未伤害过自己,但他们仍要驱逐这些曾经的邻居,因为白色对于他们来说就是耀眼的伤痛,“人”的属性被抹去了,“人”的意义消亡了,只剩下了肤色的对立。
从小说最后的自述中可以看到,一个优秀的作家永远是与自己的家乡共命运、共呼吸的。在鞭策家乡的文字中,读出的永远是对故乡浓烈的爱与期望。她们深刻的解剖自己的生活,把它们毫无保留的展示给读者,让大家看到一种新的重塑生活的可能性。她们用隐藏在事实背后的秘密和声音召唤更多的朋友加入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她们摒弃政客华丽的词藻和慷慨激昂的宣言,用温情的文字催生出锋利的变革之花,插在这些人胸前的口袋里,宣告一种新力量的诞生。
很喜欢列侬的一首歌《imagine》,他在设想一个没有对立、分裂、和平共处的世界,每个人都是朋友、家人。尽管这只是乌托邦式的幻梦,但却是他内心真诚的期许和祝愿。还有鲍勃迪伦《blowinginthewind》,“一只白鸽要飞越多少片海,才能安歇在沙滩,一个人要倾听多少次,才能听到人们的呼喊。”有时候这可能就是文学、艺术的魅力,它给深陷的人们看到一种新的希望,它用文字让更多的人团结到了一起。
一本书的出版其实并不能真正改变什么,就像小说的结尾,艾比琳在白人太太的压迫下,依然被毫不留情的解雇了。但从另一方面看,她又是个胜利者。因为她们的书,真真切切的影响到了一些人,促使一些白人太太去审视被她们忽略的与女佣的关系。文字的力量从没有像这个时刻一样闪耀。在这个意义上,《相助》给我们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
读后感1500字左右 篇10
最近拜读了丁兴良老师的《渠道营销与管理》一书后,使我对营销的本质、目的和功能有了重新的认识,收获颇多,现就结合我们环宇电器的市场现状和我自身工作的实际情况,粗浅谈一下我自己的心得,希望能和同事一起探讨并得到各位同仁的指正。
在书中,丁兴良老师首先就产品属性来划分营销的类别,不外乎我们日常接触的大众消费品营销和不为大众熟知的工业品营销,而我们所从事的工作,就我的理解应该是划归到工业品营销一类。大众消费品即快消品属于个人使用的生活资料,它的客户群数量众多、范围极广,但是工业品属于生产资料,是企业单位使用的,因此客户群少且相对集中。这就决定了快速消费品的渠道必须做到广、深、宽,而工业品渠道布局就应该短、平、快。快速消费品在渠道终端陈列上,生动化陈列很重要,因为快速消费品的购买者往往是凭感觉和冲动购买,所以我们看到现场促销和广告乃至路演形式层出不穷,相对而言工业品的终端陈列就没有那么生动,因为客户都是理性购买,对产品的技术和服务要求比较高,对价格的敏感度反倒不如快消品那么有弹性。
经过1年左右的电器营销实践,我深刻认同在工业品行业,关系营销特征非常明显,当长期存在时,那会导致公司成本越来越高、市场竞争力越来越弱、对营销人员的身体和心理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这就要求我们既要适应这种现状,但又不要拘泥于现状,要适当跳出这种思维进行创新,这就需要考验业务经理的个人智慧了,达到既维系好了关系,又做成了业务。
目前广东市场因我刚进入,对区域在各方面不太熟悉,在开展方面前期具有相应的困难,后来经过几个月的市场走访和这次培训,这个困难并不完全是你对市场不熟悉,而在于自身。虽然说目前我们的产品在市场上占有一定比例,但是要在一个区域把一个品牌树立起来,还是需要销售人员进行推广,提高该产品在市场上的知名度及销售业绩。
其次,作为厂家的销售人员,我从该书中学到了怎样当好一名优秀的业务经理的技巧。
业务经理需要拥有丰富的产品知识、市场知识、销售技能,并拥有良好的管理、沟通能力;优秀的业务经理会经常指导客户的经营活动,做客户的好参谋并赢得客户的尊重;优秀的业务经理通常会对销售人员(包括经销商的销售人员)提供系统的培训和指导,从而提高他们的技能和素质;此外,业务经理本身所具备的市场开拓能力和市场策划能力也是奠定其权威性的重要因素。
业务经理要履行上述各种职能,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业务经理需要扮演市场策划者、区域权威、区域领袖、教练员、市场信息的接受者和发布者等多种角色。
结合自己的工作岗位,我觉得应该在以下方面做好渠道管理和营销工作:第一,要根据公司的总体营销计划与部署,对区域销售进行有效的计划管理。包括确立区域的销售目标、销售策略,部署区域销售的工作重点,尽可能对经销商人员进行管理分工。第二,要善于学习和利用各类营销报表密切监控区域销售工作进展及各经销商业绩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第三,要有很强的人际沟通的欲望与技巧,经常与区域内的直营点、重点客户或潜在客户保持密切的联系,随时掌握直营点及客户的销售、回款状况,发现问题及时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经常与下属保持联系与沟通,及时发现并解决下属工作、思想中存在的问题;经常地与区域以外的其他相关部门、人员如营销调度、仓储部门、生产部门、品质部门等保持联系,随时掌握产品的供求状况与质量状况,并及时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的措施修改销售策略。如改变推广、推销的产品重点,组织库存、生产供应充足、过剩的产品销售以取代紧缺货源;对出现可能性大的质量事故,质量投诉采取预防性措施。第四,深入市场第一线,及时、准确、全面地搜集区域市场的信息,并进行分析、提出建议,以争取公司及时采取配合措施,全面提高区域中、长期的销售业绩。
读后感1500字左右 篇11
再多的遗憾和不舍都不过是生命的过程,我们只能往前走,用现在来填补过去的空白和伤口,带着爱和释怀与生命和解。
《目送》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目送》的七十三篇散文,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
龙应台的《目送》,没有华丽的词藻,只是平淡的语言。不同于《野火集》中她的强硬态度,而是显现了她的柔情的一面。如青草,带着清新,扑而来;似灯塔,散发光芒,照进心房。读起来如桃柳抽新,春水煮茗,有种周遭一切安好,草木葳蕤的暖意。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我仿佛看见龙应台的笔尖有一个轻盈的舞者,舞动着春暖花开。
特别喜欢龙应台在其中描写的亲情,抒情、真切、含蓄,令人为之深深感动。《目送》所描写的都是人们所经历的,所以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处处是感同深受的亲情滋味,篇篇有让人沉吟难忘的人生情景。读此书总有想流泪的感觉,为逝去的或正在远去的亲情。
不由想起每次放假回家时,母亲那暗自欢愉的目光和不停唠叨的话语,想起父亲在厨房里忙忙碌碌的身影。心灵突然就归于一种宁静,世间大大小小起起落落的事,最后还是沉寂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以前感受不到,成年之后突然变得敏感:原来在不知不觉中,父母真的已经老了。仔细凝视父母时,会意识到,那些言谈举止中,其实都是熟悉和陌生的东西混合。那些熟悉的动作、声音、神态,让我们的记忆连接起了所有过往的日子,那里面有苦涩,也有温暖。而那些被时光添加的东西,那些蹒跚、迟缓、软弱,让我们意识到生命的脆弱,认识到人生的悲剧性的本质。挽留不住的是匆匆的生命脚步,能留下的就是记忆。
生命的老去是无法控制的事。道理我懂,但看到父母逐渐老去,我还是忍不住悲伤,希望时间长河能流淌的慢一些。直到读完《目送》,我才明白,对于生命的态度不是挽留,而是珍惜。生命的老去,让我们更应该懂得和学会,什么叫做活在当下,什么叫做爱与被爱。
从牵着孩子幼小的手、情意满满的亲情,到青春后期孩子与自己渐行渐远的背影;从陪着年迈母亲如带着女儿一般,思及自己也曾是父母眼前一去不返的背影,龙应台娓娓道来。正如作者所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用追。”
我想,天下的父母都是一样的。期待着孩子的成长,但同时又抗拒着孩子的成长。
看着孩子呱呱坠地,牙牙学语,姗姗学步,直到他慢慢长大。总是习惯牵着他的手,不舍得放开。直到第一天上学,看着他小小的背影迈入校门,纵然有万般牵挂,也只能微笑着目送他开启自己的人生。渐渐地,他越长越大,开始厌倦千叮万嘱,逐渐有了自己的小世界,不再把父母当成他的唯一。一件外衣是"不冷,拿走”,一杯牛奶是“难喝,不要”,一只关怀的手,也是不着痕迹地挣开。即使是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询问的话语,也总是以无所谓的视线,不耐烦的神情挡回。千方百计的想出去闯,只留下一个渐行渐远的背影。
“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我想,任谁看到这样的文字,都不免在心中发出一个共鸣的震颤,包括我。
不是不“伤”,但必须要“舍”。太多的执念,太多的挽留,只会给自己带来更深的痛苦,我们无法阻挡时间的流逝,无法对抗生命的消散,我们只能接受。至于是选择往回看,用余生的悲痛纪念逝去,还是选择朝前走,用现在填补过去的空白,我想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我很讨厌分出是非对错,跟随自己的内心便好,世上哪有这么多对错之分?但之于我,我会选择带着爱与释怀与生命和解。
读后感1500字左右 篇12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句话直接翻译过来的表面意思就是:一个人学了知识经常复习或者使用,不是一件很好的事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远道而来,不是一件快乐的事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而自己也不生气,这难道不是君子所为吗?
更深入一点其实学而时习之就是告诉我们说遇到问题了该怎么办?我们通常会在两种情况下遇到问题,第一种是不学习,第二种是已经开始学习的人,如何去应用和内化呢?很多人学习了短期看不到理想的结果,会误以为学习没用,学习无法改变生活,因此会感到焦虑。其实这种焦虑来源于内心,说白了还是想走捷径。似乎“我看了一本书,就会立刻变得不一样”,而孔夫子告诉我们,不要那么着急追求结果,学习的过程本来就是一件快乐的事。在解决困难的过程中,找到快乐。
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说的是我们与他人合作时要培养开放的心态,这是一种不断进步的人生态度。最后一句讲的是我们修为的境界。如果连起来这句话告诉我们的是人生中面对困难,面对变化,以及面对他人不理解时的应对方法。应对的方法就是一个字:乐!梁漱溟先生曾说,孔子之乐的核心是“不找”,就是不必向外使劲,不必说服自己,不必跟自己作战。孔子认为“不亦乐乎”,这种快乐是油然而生的。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这句话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在家庭中是很好的成员,在工作岗位上是非常好的员工,尊敬领导,做事靠谱,与同事沟通顺畅,这样的人去做乱的可能性就很小。在我们今天,作乱可以指做出背信弃义的事。君子务本,指君子做事一定要抓住根本。什么是根本?根本就是孝弟,是家庭伦理。当一个人能够抓住家庭伦理的时候,本立而道生。何为本?人最应该抓住的根本是孝弟—先把自己的家庭经营好,先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我们每个人的一生,只需要面对两种关系,一种是和父母的'关系,一种是和其他人的关系。而你与其他人的关系,其实也是与父母关系的投射。一个人如果跟父母,兄弟的关系处不好,跟其他人的关系也会出现问题。“其为人也孝弟”是一件小事,接下来“而好犯上者”是一件大事,之后“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是一件更大的事。
其实告诉我们:我们行为的最终结果,是由我们初期的微小习惯积累而成的,这叫微习惯。如果我们每天能对自己的微习惯有一点点的改变,那么五年,十年之后将会收获一个完全不同的人生。而很多人却没有耐心去等待长期的结果,却总期待短期回报。希望在几个月甚至一年就收获一个巨大的变化。你下班之后是看电视还是学习,是陪孩子运动还是陪孩子学习,这些微小的习惯,在每天看来似乎差异不大,但五年到十年之后,两种生活方式肯定迥然有异。撒切尔夫人说过这样一句话:小心你的思想,它会变成你的语言;小心你的语言,它会变成你的行动;小心你的行动,它会变成你的习惯;小心你的习惯,它会变成你的性格;小心你的性格,它会变成你的命运。
所以这句话是想告诉我们:一个人最重要的,不是追求远大而虚无的目标,而是把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做好。在家庭中,努力成为好父亲,好丈夫,或好母亲,好妻子。以此为基础,你跟整个社会的关系便会逐渐理顺,你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人,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在孔子看来,一个人如果花言巧语,油嘴滑舌,表情极其丰富,这种人八成不会太好。孔子不喜欢特别伶牙俐齿的人。他喜欢的是诚恳朴实,刚毅木讷。巧言令色,之所以鲜矣仁,就是因为过分了。所谓过犹不及,凡事一旦超过尺度,就缺乏真诚,它背后一定有着一些不为人知的目的。对一个人而言,保持真诚的生活态度,是非常重要的。人与人之间最好的状态,就是有话说话,无话静坐。两个人安静地坐着,但不会觉得尴尬,这才是朋友相处的最佳境界。见面之后,大可不必为了套近乎而没话找话,开一些低俗的玩笑,或者故意相互调侃,来显得两人之间有话聊。
读后感1500字左右 篇13
伴着淡淡的油墨及纸质的香味,一页又一页,一篇又一篇,当我最终将一本并不太厚的《目送》读完时,留在心中的,是缠绵的一丝又一丝不舍,激荡的一波又一波深思。
对于一个整天关在学校里埋头做题的学生来说,之所以会选择这样一本书来读,很大程度是受了书名的影响。
“目送”,一个多么温暖的词语,它是缠绵的不舍凝注到目光中送给离去的人最终一份让其早日归来的叮嘱,是一股超越了三维世界将那些必走之物留于心间的神奇力量。
作为与整本书同名的文章,也是整本书的第一篇文章——《目送》,作者从儿子的离写到父亲的逝,那无尽的沧桑在作者冷静而温暖的笔端一一呈现。
我安静地读着这一切,于是道不尽的痛彻心扉与忆不完的温暖点滴就如受了魔咒的召唤似的,突然便回到了我的心间。
我之所以会对第一篇文章产生如此大的共鸣,也许与我的经历不无关系吧!我是个安土重迁的人,而我的安土,不仅仅限于地域上,更包罗了春华秋实的交替,物异人非的变迁。
我常自比为三毛,因为我觉得我与三毛都是步履维艰地行走于稀泥中的人,对于那拖出来的泥水,我们是多么地不忍擦去,因为它携带了我们的过往。
可是,时间在流,世界在转,再多的留恋也留不住记忆的风逝。
于是,我们仅有站在风中目送着远去的记忆。
而在作者的这篇《目送》中,我也读出了作者对那一切即将远去的事物的不舍。
作者写道:“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可是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日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并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必追。
这是多么的无奈与沧桑!如若说对于儿子的离,即使不必追却依然能够追,那么对于父亲的逝与母亲的老呢?只能眼睁睁巴望着回忆中的影像一幕幕掠过,却是可望而不可即啊!
翻过第一篇文章,在其他的篇章中,作者依然以同样的笔调勾勒出了过往的影像,为了让那些影像更加具象化,作者还给每一篇文字都配上一张图片。
在图文并茂的意境中,读着、感悟着那点点滴滴的温暖,我的心头也不断激起点点温暖的浪花。
我想着,在某一天,当我与作者此刻年龄相仿的那一刻,我一人独自靠在斑驳的墙影中,在夕阳的余晖下回想着我人生的点滴,那感觉,是温暖还是心痛?也许兼而有之吧?
当整本书翻至中间部分时,作者似乎有意停止了对个人经历的“目送”,转而将目光转移到了万千世界中去了。
作者对时间、对距离、对人际、对人与物的相处、对所经地点的景况都一一进行了讲述,在作者悠长而不舍的目光中,那些本来抽象得不可捉摸的概念都化为了一湾清幽的潭水,在我的心中独自散发着深邃的幽光,让我与作者共同打量着人世的一切。
如果说开篇的《目送》是为了让读者走入一个无奈、疼痛、温暖、回忆与念想并存的深邃的洞府中的话,那么,在最终的一系列关于作者父亲病中与离世的文章,则是为读者设下的一级级台阶,让读者看着一个老人在时光的折磨下如何离去,然后再一步三回头地离开那深邃的洞府。
于是,在缠绵的思念中,我们又见到了尘世的光明,重新应对万千世界。
在读着那一系列文字时,我总想象着那个在女儿、儿子以及老伴的陪伴中逐日衰弱直至被死神接走的老人,这使我不禁想到了我的爷爷。
原先任何一个人的正常离去,走的都是同一条道,是留不住的,终究要离去。
只是觉得,作者的父亲与我的爷爷相比,更幸福。
可是转念一想,生命的本质不是一样的吗?何必太在乎外在的雕饰呢?去往另一个世界的生命都会把今生未受的福赶回来的。
这样想着,心中便宽慰多了。
有人评论说《目送》是21世纪的《背影》。
很明显,评论者的《背影》指的是朱自清的那篇。
可是,我却觉得这样的比较反而使《目送》中的一些味道消失了,委屈了《目送》,如若再加上三毛的《背影》,那么,《目送》那温暖与无奈的韵味才大抵被补全了吧!
读后感1500字左右 篇14
曾拿建筑师与企业家作对比:建筑,是观念凝聚材料而成的。商业,是观念凝聚“人”而成的。真正的建筑师,是思想家;杰出的企业家,亦不逊色。没有精彩观念支撑的建筑与商业,都是平庸的。台湾联强国际总裁杜书伍在《将才》一书,他毫无保留、没有任何掩饰,全面地呈现自己的“深度思考”。和写作《活法》的日本企业家稻盛和夫不同,杜书伍没有去追寻终极的哲学思考,而是从企业中工作者和管理者的视角出发,倡导思考的习惯、展示思考的过程、讲述自己的管理理念。杜书伍和他的联强国际,或许不是最具光芒的企业,但他的管理思考最好地告诉我们企业思维层面如何组成、如何运转、如何自我进化。延续建筑的比喻,杜书伍不是光芒照人的建筑师,而是营建实质建筑的结构工程师,是“身体力行的意见领袖”。
“深度思考”是杜书伍的生活态度,这和当今这个浮躁商业社会采取完全不同的面向,却是最有效地应对策略。他说,“我不需要喝酒、狂欢、唱歌,我一直在读东西、听东西、想东西,脑海不断有新东西,体悟愈多、充实感愈大,人生意义就愈显现。”这种习惯(读书笔记),移到企业管理中,就是对事务的深入思考,从更深入的层面上解决问题。读他的文章,总感觉他深受倡导学习型组织的彼得?圣吉的影响,总在试图深入、全面地思考。杜书伍认为“观念改变是突破现状的关键”,在书中他写道,“观念的获得未必是来自于拼命地读书看报汲取新知,而是源于自己对事物的深度思考、拆解内涵而得到的‘体悟’。”
在企业里面,管理层级的提升往往意味着思考能力要求的提高。在讨论“将才”时,杜书伍提出了“将心”的说法,也就是思考习惯与任事心态这两个成为独当一面的大将的先决条件。思考习惯,重要的是思考的范畴,能不能突破既有的盲区,在更大的范畴内寻找解决方案;任事心态,杜所强调的则是“主动”二字,的确,许多人在层层叠叠的公司组织里待久了,经常变成“被动的积极”,而缺乏杜所说的大将“独立积极主动思考”的特质。
杜书伍关于“将才”“将心”的思考,可以立刻投入使用的则是选拔人才时的“职”“心”匹配的方法:“心大于职”是潜力人才;“心等于职”,提升空间小;“心小于职”,则要亮起红色警示灯;如果中高阶主管出现“将职士心”、“将职兵心”,可能拖累部门绩效。而杜书伍在书中另一处提到一个有趣的“资深的新人”的说法,也就是经历看似资深却没有看到自己已身临新环境的人,管理者需要给他们予以特别关注。以我的体会看,大型公司组织通常容易吸引到能力优秀的人才,但经常要面对的大问题是“心”的丧失:目标层面的野心天然地受到组织排异,而操作层面持久地扩大思考视野和保持主动的积极,会被磨灭。有的时候,选才的标准或许不一定是候选者是否具有这些特质,而是,假设被放到那个位置,能否立刻焕然一新,像突然擦去珍珠上的尘埃。
关于思考的倾向,杜书伍是将之视为“格局”,他所列两点的确是最为重要的提示:首先,要能客观地看待所有事物。唯有客观,才能够做到无私。其次,则是思考、判断事物时的平衡感。必须要能综观全局,而非单点思考。客观,是为看到事实有思考的基础,平衡,是为思考质量。当然,视野的广度和思考的深度始终是重要的,深度思考是杜书伍的习惯,而广度方面他有精彩论述:“愈到组织的高层,愈要有能力运用各种既有运作以外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要获得这些方法,就得在日常工作、生活当中,只要有机会遇到这些方法在其他领域被应用,便加以了解。这些知识可能存放在心中多年,但一旦遇到相关的问题,便会派上用场。”
观念变革总是先于行动,思考的习惯是把信息、知识和方法内化,而“深度思考”则是应对浮躁快速的手段与提高决策价值的方式。观念先行、思考、深度思考,是杜书伍在具体的管理理念之外给我们的启示,这是他自己身体力行展示出来的将才条件。
读后感1500字左右 篇15
“你说人为了什么而活着?”
“活着。
我在上大学之前几乎没怎么读过国内大家的作品,读的一直是西方那种批判性很重的文学。不是觉得国内作家不够优秀,可能更多的是出于不感兴趣吧。
但是这个观念从大一也开始慢慢转变过来了,我也开始试着读一些国内知名或小众作家的作品。
偷偷安利一下迟子建的作品,读她的作品能有一种很深的归属感,这可能就是东北作家给予我的些许温暖吧。
言归正传,我大学第一本国内作家的作品是余华的《活着》,为什么是这本书呢?应该是出于一位女同学的推荐。
《活着》的故事结构其实并不复杂。
故事是以“我”的口吻展开,“我”去乡下搜寻一些关于民促的材料,遇到了一位叫作福贵的老人和一头老到不能再老的牛。
富贵给我讲了一个故事也就是他的一生:他本是一个纨绔子弟,年轻时好赌,散尽家财,爹在上厕所的时候摔死了,娘也生了病。
在为他娘抓药的路上被国民党抓去当了兵,在被解放军俘虏回到家乡之后得知娘已经死了,媳妇家珍带大了一双儿女,但不幸的是女儿因发烧成为了聋哑人。
本以为能过上清贫但却充实的日子后,家珍患上了软骨病无法干重活,儿子因与县长夫人血型相同,为救县长夫人抽血过多而死;
女儿凤霞在介绍之下和万二喜喜结良缘,在产子的时候因大出血死在了手术台上;女儿凤霞死后家珍也在软骨病的折磨下离开了;万二喜则是因为吊车出了意外而被水泥板活活压死;
最后外孙苦根与福贵搬到乡下过起了艰苦的日子,福贵给苦根煮豆子吃,不料苦根因为吃豆子活活撑死……直到最后只剩一头老到不能再老的牛陪着福贵过完最后的日子。
我记得那本书很薄,百十来页,我一晚上读完了。当时还在被窝里偷偷的抹眼泪,我实在没有想象到这本书能写的这么惨,这是我最初对于这本书的印象——十分单纯地在写惨。但是什么时候改观的呢?大概是太奶的离去吧。
打我有印象起,我的太奶是一个身体极其硬朗的人,每次吃饭都能吃上满满一大碗米饭,尽管她的牙也不多了。
太奶一直住在我爷爷家,大概住了两年。当时我还小,不知道爷爷那辈人和太奶有什么恩怨,知道后来才知道他们是因为一套房子才把太奶像皮球一样推到其他人那里。
在太奶离开之后,我和她几乎没什么联系,只是听妈妈的话得知,太奶身体不如从前了,我听着还十分不得劲。
噩耗是从某天晚上传来的,我从妈妈焦急的对话中得知太奶走了。我知道这个消息之后只是觉得很悲伤,只是很悲伤。我们第二天急忙奔赴齐齐哈尔去备她的后事,在这期间我并不知道我看到一具亲人的尸体之后的感受,我也不敢去想象。
直到出殡那一天,我看到那具冰冷的尸体的时候,我脑袋完全空白,紧接着就是无止境的哭泣。在仪式结束的几天里,我都不敢再去想当天的感受,可能是我无法接受那个事实吧。
太奶死后,家族里的很多老人都离开了,虽然我没去送他们最后一程,但那种真正离别的感受我依旧能感受到。
想到福贵,身边的亲人一个一个离他远去,或许他已经麻木了,或许他也想过一死百了,但他没有。他是为了什么活着吗?可能是为他的外孙子吧。但外孙死后他又是为了什么活着呢?
人是为了什么而活着?我猜是“活着”。
余华也在书里写到:“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本身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在这里我们抛开英雄们的豪言壮志和帝王们的功业宏图,“活着”是一种最原始也最让人肃然起敬的力量。
或许这也是我们国家能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存在的国家,而其他三个国家都成为遗迹的原因吧。
现在我看到亲人的离去也会悲伤也会哭的稀里哗啦,但哀其离去的同时,我可能会更珍惜活着的机会。
像民间流传的一句话——“好死不如赖活着”,有时候活着就是那么回事,简单而纯粹。所以不如珍惜当下,好好活着才是对生命最大的慰藉。
最后,不要学福贵一样去赌博。有那钱孝敬孝敬父母不好吗?
【读后感1500字左右】相关文章:
边城读后感1500字左右03-22
活着读后感1500字左右08-05
简爱读后感1500字左右01-27
《草房子》读后感1500字左右01-29
天狼读后感1500字左右07-01
名著《简爱》读后感1500字左右09-16
读史记的读后感1500字左右11-08
《平凡的世界》读后感1500字左右05-26
爱的教育名著读后感1500字左右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