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呼兰河传》有感 15篇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呼兰河传》有感 ,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读《呼兰河传》有感 1
萧红是我喜欢的作家之一。我对女性作家的作品格外喜欢和偏爱。认识萧红是在很早很早前的年轻时期。认识与了解萧红是从介绍与评论她的文章开始的。那时读了她的故事:她与萧军,与端木蕻良的感情生活开始的。只觉作为女性她是那么幸运,但是从生命角度她又是那么短暂。
小学课本中有她的《火烧云》一课,那么生动、形象、跳脱、有趣的短文。选自呼兰河传但是对于这一刻的把握和理解,并自己没有十分到位。
后来的某一年,在承教五年级上册时有一篇《祖父的园子》,也是萧红的作品,也是出自萧红的《呼兰河传》。只觉得好,喜欢那句“拍一拍手,仿佛大树都会发出声响;叫一两声,好像对面的土墙都会回答。”
喜欢那段“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个花,就开一个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同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
作者用灵动诗意的笔触,描写了祖父园子。随着作者富有诗意的语言,我们走进了祖父的园子。祖父的园子是一幅明丽的漂亮的富有童话色彩的画,画里有树、有花、有菜、有庄稼、有蜻蜓、有蝴蝶、有蚂蚱、有小鸟、有风、有雨,还有太阳的光芒、有云朵的影子,这是作者童年的乐园(作者曾称它为自己的后花园),就像作者说的一样,“花园里边明晃晃的”,“新鲜漂亮”。写了作者在园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
因为喜欢,所以急忙找来《呼兰河传》读了起来,我被作者的假家乡所吸引,当然,也模仿着写下自己的家乡,这本《呼兰河传》是我那一年的重大工程和重大收获。
这篇自传体小说,叙述以“呼兰河”为中心场景的乡土人生的小城故事,展示的是“北中国”乡民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作者以童年视角讲述了我家,及我的童年生活。用孩子的眼光写欢乐及悲苦,打量穷苦人的生活。
萧红写到祖父的园子、我家的粉房子、租户赶车的胡家、小团圆媳妇、跳大神……她写人物个性鲜明,栩栩如生。她写场景逼真自然,贴近生活原型。就连她笔下的家乡的豆腐、家乡的火烧云,都无比的珍贵,活色生香。她家乡有这样的一个家长,不过了,就算倾家荡产也要买一块的呀!
萧红写文章,像一个小女孩串珠子一样每个珠子都不大,但不同的珠子串到一起,就形成了文脉,行文中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自然而然地就流露出来了。不仅用饱含深情的笔墨追忆了往昔,而且也表达出了对温暖和爱的痴痴追求。因而,在整个《呼兰河传》的叙事中,作者一直都将抒情的笔法渗入到叙事文体中,使其叙述模式充满了散文化的情调。有欢乐、有悲悯、有礼赞,也有觉醒。
旅居他乡、久病缠绵的萧红在《呼兰河传》中,用诗一般的语言叙尽了对故土和童年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怀念之情。同时在这部作品中,洋溢着作者的生命体验,使萧红的文学之歌,像花儿一样绽放。
呼兰河——作者生于斯、长于斯的小城,1941年底,萧红病危之际要求骆宾基送她北上:萧红要回到家乡去。萧红曾计划写《呼兰河传》的第二部。她对呼兰河的深沉,刻骨、真挚的爱,至死不渝。
读《呼兰河传》有感 2
暑假里,老师让我们读一本课外书,我想起了课本中《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它的作者是萧红。于是,我便买了一本萧红的《呼兰河传》,兴致勃勃地读了起来。
这本书写的是萧红小时候的故事。萧红的故乡在呼兰河城,那里生活着一群自私冷漠、迷信愚昧的人们。小说用灰色的笔调描绘出了溃败的呼兰河城。看这本书时,时而令我爆发出大笑,时而让我感到难过,时而令我沉思。
呼兰河城生活着形形色色的人。他们有的无知,有的性格古怪。小说中的一处令我愤怒,说的是团圆媳妇是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却被卖给一户人家做童养媳。她刚来时温柔,善良。可婆婆却打她、骂她,甚至自己丢了一件东西也要把她抓过来打一顿。在这样的折磨下,一个健康活泼的姑娘就在惋惜中死掉了。死时她的婆婆竟在为她治病时花掉的钱感到惋惜。看到这,我不禁攥紧了拳头。
在萧红短暂凄凉的一生里,她的祖父大概是她的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人。一次,萧红采了一大堆玫瑰花,她把玫瑰花放到祖父戴的草帽上,因为玫瑰花很香,祖父还以为是今年雨水太大,导致自家的玫瑰花特别香的。萧红这时便捧腹大笑起来。看到这,我再想到她的人生,不禁也为她感到欣慰。是啊,这大概就是萧红黑暗人生中的一束光亮吧!
读完这本《呼兰河传》,我也对童年产生了新的看法:童年是我们这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我们应该好好珍惜童年,不要等到失去了才后悔莫及。
读《呼兰河传》,像吃一块巧克力,有苦涩,也有甜香。
读《呼兰河传》有感 3
“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下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萧红
自从我接触了《呼兰河传》,就被它深深吸引,这是一部充满童心、诗趣和灵感的“回忆式”长篇小说,茅盾先生对《呼兰河传》评价是“一篇叙述诗,一副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呼兰河小城的生活或许有一点沉闷,但无论是扎彩铺、放河灯、跳大神、娘娘庙会、野台子戏,还是北方大自然的风霜雨雪、火烧云萧红用绘画式的语言,“在灰暗的日常生活背景前,呈现了粗线条的、大红大绿的带有原始性的色彩”,勾勒出一幕幕充满童趣的影像。
当我翻完最后一页,《呼兰河传》也就看完了,不过我的心还沉浸在萧红笔下的这座小城中,心中又想起了那句话: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这样的叙述,这样灰色的画面,这样悲剧的人生,不得不令人深思。
呼兰河不只是呼兰河,它更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这样一个看似平静,但在生活中却处处充满了灰暗与沉闷的呼兰河,只能用“荒凉”来形容。在这里,苦难不是别人强加的,而是由于人们的愚昧与无知,从而引发了一场又一场的灾难。人们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死去而死去,一个个悲剧不断的发生。在人们的心中只有顺应社会,只有顺应天命。他们不知道为什么那么“顺服”,但他们不得不顺服,这不得不就是他们的悲哀的根源。
读《呼兰河传》有感 4
在这一天,父亲不经意间借了一本书,并请我阅读以提高我的语言水平。我接过这本书,上面写着“呼兰河传”。我把书带到我的房间,静静地打开,静静地阅读。
《呼兰河传》描述了1930年代东北城镇呼兰的习俗。几经改变,《呼兰河传》中简单的“我”,流浪和动荡的生活让她拾起了记忆的碎片,并利用这些碎片在她的记忆空间中织梦成梦。在梦中,她看着现实生活中的孤独和悲伤。作者以零散的记忆所编成的《呼兰河传》使人深感难过。作者童年时代的音符一目了然地摆在我们眼前,讲述了作者童年的时光,凄凉和凄凉。现实总是残酷的。在寂静中,生活在慢慢逝去,悲惨而温暖的回忆在逝去...
贺兰河传记中的冯维子非常坚强,面对贫穷和其他人的冷笑和讽刺,他仍然乐观地生活。两个叔叔是忠实而勤奋的,终于逃脱了时间的流逝。小团圆的妻子很可怜,被殴打,跳舞,用热水冲走鬼后,病情有所好转,但这是黄泉去世的可悲事实。文章中还有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
读《呼兰河传》有感 5
在近两个月的暑假里,我没有闲着。我读完了《呼兰河传》这本书。
《呼兰河传》的作者是萧红。这本书算的上是她小时候的自传。整本书写的事是从某一年的冬天写起,一直到日本人占领东三省为止。书中写的都是一些小事,要么就是介绍她的家乡。这里面不仅有有很多优美的句子,而且还反映出许多道理。萧红对物品的描写非常细致。比如介绍扎彩铺做的纸房子那一节:在说厨房里的厨子,真是活灵活现,比真的厨子真是干净到一千倍,头戴白帽子、身扎白围裙,手里边在做拉面条。似乎午饭的时候到了,煮了面就要开饭了似的。这一段把一个用纸做的假厨师也能写的如此真实,是很多人都无法做到的。
在《呼兰河传》中有很多让人深思的地方。就拿跳大神来说吧。那些人非常迷信,居然把一个十几岁的小女孩放进一个盛满开水的大缸里,还把头也摁了进去。就连一个大人也承受不住这样的温度,更何况是一个小孩!而且还做了三次!
在这本书的结尾说了日本人的凶残。它们走到哪杀到哪,乱坟岗上每天都会有人加入。有人受不了他们的行为,就组织了一个“镰刀会”,想去除恶扬善,反抗恶势力和日本侵略者,可最终还是被日本侵略者疯狂的镇压了。可以说《呼兰河传》就是当时东北的缩影。这段历史是我们不能够忘记的,读到这一段,我心中充满了对日本侵略者的憎恨。
读书让我学到了更多知识,读书让我充实了精神世界,读书让我明白了许多道理。就像高尔基说的那样: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读《呼兰河传》有感 6
“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最近,我喜欢上了被作家茅盾这样评价的萧红的小说《呼兰河传》,随着它,我慢慢走进了萧红小时候眼里的家乡,位于黑龙江省的一个边远小城——呼兰河。
女作家萧红就出生在黑龙江的呼兰河畔。她半生漂泊,命运多舛,年仅31岁就去世了。她的代表作有《生死场》、《小城三月》和《呼兰河传》等。写于一九四零年十二月的小说《呼兰河传》,是她的最后一部著作。
在这本书中,萧红介绍了家乡呼兰河的景色、习俗和自己小时候的生活。呼兰河的景色优美,习俗很多,像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等,都让人感到十分新奇。小萧红的童年生活虽苦多乐少,每天都要忍受父亲的冷漠、母亲的恶言恶色,还被外祖母用针扎过手指,却也和童心未泯的外祖父,度过了许多快乐的时光。像后花园和储藏室,都是小萧红的“天堂”。在后花园,她把玫瑰摘下来,一朵朵插在外祖父的草帽上。外祖父不知道,还说:“今年的春天雨水大,咱们这棵玫瑰开得这么香。二里路怕也闻得到。”直到回到家,被家里人笑,这才明白是怎么回事。在储藏室,她找到了一把小锯,便椅子腿上锯一锯,床沿上锯一锯。吃饭时,她还用这小锯锯馒头;睡觉时,做起梦来也会喊:“我的小锯哪里去了?”在这里,我们能感受到小萧红的活泼、淘气和快乐,也能感受到慈祥的外祖父对她的爱。在她不幸的童年中,这种温暖十分可贵。
当然,这本书也讽刺了当地人的无知、迷信和各种陋习。像老胡家的童养媳,天天被婆婆打骂,变得神志不清,疯疯癫癫。婆婆却以为她是鬼神附身,用抽贴、跳大神一类的办法来治她,还把她按进滚烫的开水里洗澡,结果反而把她给“治”死了。这些描写不禁让我们对这位童养媳,以及书中其他遭受陋习迫害的人,增加了无限的同情。
《呼兰河传》这本书不仅让我知道了呼兰河一带的风土人情,“看”到了可爱的小萧红,更让我了解了偏远地区人们的迷信以及各种陋习的可怕之处。我喜爱这本书——《呼兰河传》,我喜欢小萧红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家乡人的回忆与同情,我更盼望有一天能亲自去呼兰河看一看……
读《呼兰河传》有感 7
看了萧红以直率朴拙、平易近人的手法塑造出的沉闷、迷性而又有色彩、很有趣的《呼兰河小城》,我万分感慨。在呼兰河小城中,人们过着简单、平凡、朴实的生活。大家总是把陈旧的事摆出来当作新鲜的事,对于自己有好处的事,置之不理,抱着一种随它去的心态;而对于自己有害的事,就担惊受怕,一会儿扯到神,一会儿扯到鬼,花了许多冤枉钱,真是可笑啊!每到小城隆重的节日,街上热闹非凡,人们对此谈天说地,言人人殊。还有主人公这个平凡家庭的各种令人牵肠挂肚的悲欢离合,更加详细地讲述了这些人们的品格。我觉得,做人不应该做只从个人角度出发,不顾别人感受的事,这样损人利己是不好的,就算别人不说,自己心里倒也愧疚。做人还要做得勤劳朴实,虽说这样有点辛苦,但来日方长,看到了沉甸甸的硕果,又何必在意这之中的分分秒秒呢?我觉得我们现在要好好珍惜生活。在呼兰河小城的普通家庭中,买一块豆腐也要忍痛割爱,还要痛心上一整天,相对于我们现在的生活,花钱大手大脚,钱像尘土一样挥出去眼也不眨一下,简直就是天壤之别。我们现在有电视、电脑、手机这些高科技产品来娱乐,、了解新闻,而他们什么都没有。因此,我们在这样好的环境中成长,一定要好好学习读了《呼兰河传》,我有了许多感触,这些有意义的感触,我会努力去实现的。
读《呼兰河传》有感 8
与其说《呼兰河传》是一部小说,不如说它是一篇自传。书中那零零碎碎,并无干系的一则则故事,我仿佛看见了那个自由与痛苦并存的女孩;看见了那块喧嚣热闹却又贫瘠愚昧的土地。萧红文字的魅力正在于此,没有大肆的铺张渲染,但却一点一滴在读者心中勾勒水土、描绘人情。
萧红的命运注定是自由不羁却又坎坷多舛的。她的孩童时代是孤独的也是自由的。祖父是她唯一的“玩伴”,是唯一一个爱萧红,带给她温暖的人!他一手建造的小后园,成了萧红童年时的游乐场。那里没有纠纷,没有争吵,乐趣却藏在每颗草,每朵花中。那儿的春天,萧红拔白菜,摘黄瓜,采倭瓜花心,追蜻蜓,溜蚱蜢,赏蝴蝶,好不快活;夏天的傍晚时分,五六岁孩童的脸上全然不见了白白净净,唯见“关公上身”,满脸通红,年逾古稀的老人也成了“金须老者”,这全是晚霞,哦不,是“火烧云”变的戏法;秋天,那充满乐趣的后园,就要封闭一阵子了,园中的花草,黄的黄,败的败,他们都倦了,园子也倦了,显得异常凄凉;冬天,大雪冰封了呼兰河,储藏室成了萧红那时唯一的乐趣,一冬天下来已经被翻了个“底朝天”,在这白茫茫的世界中,这似乎显得弥足珍贵。
走出这片自由自在的乐土,《呼兰河传》展现更多的则是贫瘠的土地,愚昧的人性。
他们情愿为一个云游道士的破戏法,拿出200吊钱,也不愿花个一二十吊钱请个大夫。小团圆媳妇,便是在那封建社会中的受害者。她婆婆为使她“听话”便对她施暴,手段残忍至极,更使用各种迷信手段,将小团圆媳妇折磨致死。在那种社会中被迫害的人数不胜数,或许他们都和小团圆媳妇一样,成了封建,封建的牺牲品。
那里的人是孤寂的。他们不会放过任何一个看热闹的机会,绝对抓住呆板枯燥的生活中任何一个精彩瞬间,即使很少。就连大泥坑淹死了一头牲畜,也必然会引起一群人的围观,
生活中的繁琐小事也会引起一场唇齿间的战争。人们似乎永远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一切都是如此的平静安宁。
萧红以记叙文的清晰条理,抒情文的浓厚意境,以及娴熟的写作技巧,稳重而轻盈的文笔,铸成了其巅峰之作。萧红的一生很短暂,也被很多人诟病。但是我觉得“文品即人品”,通过文字,从书中我看到了一个纯粹的、善良的却又很可怜的姑娘。
读《呼兰河传》有感 9
一天了本《呼兰河传》,到家就读了起来。其实初读《呼兰河传》,我并不怎么喜欢,耐着性子看了一遍,随手就丢到一旁了。当我重新翻那本《呼兰河传》,细细品味,才发觉得它的精彩。
灰色的基调,平静的叙述,黯淡的画面,这就是作者笔下的小城呼兰河,它并不繁华。在这里,到处可见由于人们的无知和腐败而引发的一场又一场的灾难。一个又一个画面,一个又一个悲剧地出现,让我不知道该如何去评判哪个更值得我同情,哪个更值得我痛恨……
文章的第一章所出现的一个镜头,就让我感慨万分:在东二道街上有六七尺深的大泥坑,人们和家畜常常会遭受到灾难。人们说拆墙的有,说种树的有,但从来没有任何一个人想过把泥坑填平。多么愚昧的人们呀!在他们的脑海里就要顺应社会,顺应天意,人是不能违抗天命的,这不能不是他们的悲哀!
作者在文章中一直写到"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这就为里面人物的悲剧埋下了伏笔。文章中的小团圆媳妇刚来胡家的时候只有十二岁,因为长得较高,怕别人说她谎报年龄,便说是十四岁,但尽管如此,人们还说她有意隐瞒。她"黑乎乎的、笑呵呵的",人们便说她大大咧咧,一点没有媳妇的样子。不久她的婆婆时常整夜整夜地打她,说是可以让她更懂事听话;还认为她身上有病有鬼,于是用尽了各种迷信法:请"云游"抽贴、请人来跳大神、甚至把她放在水中煮……最终,小团圆媳妇被无辜地折磨死了。
我真正感受到情绪欢快起来是在祖父出场后。从作者--一个四五岁的眼光来看这个世界,一切都陌生而新奇。年幼的"我",整日随祖父在后园尽情玩耍。锄草、抓蝴蝶、吃烤鸭、缸帽遮雨……皆描写得妙趣横生,意兴盎然。这一幕幕,作者都用诙谐幽默充满童趣的语言描绘得淋漓尽致。我竟不自觉地我拿自己的童年和作者的童年去比。在我看来,读了《呼兰河传》,觉得作者的童年是美丽而又寂寞的,更感受到自己童年的快乐与幸运。
读这本书时,愉悦伴着沉痛,随着小主人公萧红的脚步,我偷窥到旧社会的腐败与黑暗,很庆幸那只是萧红的童年。但,这是无法逃避的历史,让我们了解过去,了解历史,永远不要重蹈覆辙。
读《呼兰河传》有感 10
灰色的色彩,平静的叙述,黯淡的画面把我们带到了二十世纪初的小城呼兰河,这个小城并不繁华,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来回循环地走。在故事发生的小村庄里,到处都显得那么萧条:灰色的天空,灰色的画面,灰色的人生。整个村庄就像是笼罩在一片黑暗的天地中,乌云蔽日,见不得半点阳光。在这里,到处可见由于人们的无知、愚昧而引发的一场又一场的灾难,人们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为了死去而死去。一个又一个画面,一个又一个悲剧地出现??
祖父像个知识宝库,祖父的园子是你挥洒个性的天地。因为这里没有祖母的冷嘲热讽和父亲的冷淡。有的,只是纯朴的大自然和慈祥善良的祖父。你把狗尾巴草当成谷穗留着,却把谷子当野草铲了。读到这里,你真让我哭笑不得,原来,你也曾像我一样“五谷不分”。在太阳下的一切东西都是健康的,拍一拍大树都会发响,叫一叫土墙都会回答你,你也在蓝悠悠的天空,光芒万射的太阳的呵护下,健康成长。
我知道,最爱你也是你最爱的人是你的祖父。他既是你的长辈,更是你的老师,他也有像个孩子一样陪你挨骂。他耐心的教你背诗,朗朗声音在大院里回荡,口头传诵《千家诗》,但刁钻古怪的你却经常把他问倒。我真羡慕你有一个宽容慈爱博学的祖父。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冯歪嘴子,王大姑娘死后,他并没有像人们所想的那样绝望,而十分镇定,因为两个孩子需要他,他要好好活下去。就这样,在如此艰难的境地下,他还是笑对生活,坚强的活下去。 每个人的童年都是一幅画,一首诗,一曲歌。春天,我们可以在三月春风的吹拂下去放风筝;夏天,我们可以在游泳池里享受水的清凉;秋天,丰收的季节来到了,我们可以品尝丰收的喜悦;冬天,我们可以和雪人去亲近,享受那晶莹的世界。你带给了我们一个不一般的童年。
你的童年走了,你却成为别人童年的守护者??
读《呼兰河传》有感 11
我在王老师的推荐下结识了《呼兰河传》。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时,我就被封面所吸引:矮小的瓦屋上堆着积雪,大地冰封,几棵光秃秃的树站在那里,一只狗和一头牛是这幅画上唯一的生机。我想:也许《呼兰河传》写的就是萧红童 年在乡下度过的情景。
我本以为,那时的农村也应该非常美丽,空气清新,到处都是一望无际的田野,人们安居乐业。可是没想到,解放前的呼兰河是如此闭塞,充斥着重男轻女、迷信这些陋习。有一章就是写老胡家的团圆媳妇被打、骂的情景。更夸张可笑的是,小团圆媳妇生了病,胡家不去找医生,倒请跳大神的来,给她吃了很多根本没有科学依据的“抗鬼”的偏方,最后老胡家竟然听了跳大神的话,把团圆媳妇放进滚烫的大锅中洗三次澡,小团圆媳妇被折磨得最后死了。看到这里的时候,我差点哭了。就像书中所说“好好的孩子快让他们捉弄死了。”小团圆媳妇多可怜啊,不过才十四岁,就被卖到人家当童养媳,遭受婆婆的'虐待,最后还不明不白地死了。
不过这书中也有幽默,我能够感到作者小时候的调皮和可爱。看她“跑到窗子那里,伸出手去,把那白白透着花窗棂的纸窗捅几个洞,若不加阻止,就必得挨着排给捅破,若有人招呼我,我也得加快地抢着多捅几个才能停止”,或者“在祖母临死之前,病重的时候,我还会吓她一大跳”,看她吃饭时“满手是油,随吃虽在大襟上擦着,祖父看了也不生气”。萧红的童年虽然没有母亲,父亲也很冷酷,但就像她所说:“有祖父就够了”。她在祖父的呵护下健康、快乐地成长。
《呼兰河传》里,有讽刺,有幽默,也有美,即使最后这美已经扭曲。但我更能体会到那深深的寂寞,小城里单一刻板的生活,几乎天天都一样。除了胡家跳大神、大泥坑子这些极少不同的事外,似乎没有其他特别的。就像茅盾所说:“萧红写《呼兰河传》时,心境是寂寞的”。虽然寂寞,可它仍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读《呼兰河传》有感 12
我最近在读一本书,书的名字叫《呼兰河传》,它是一位叫萧红的女作家写的,我觉得她的文笔非常大气。萧红以灰色的笔调描述了整本书,萧红用轻盈的笔调写下了她的童年,其中,萧红很多次提到了她的祖父与她嬉戏玩耍的场面,因为在家中,只有祖父最关心她。
灰色的色彩,平静的叙述,黯淡的画面把我们带到了二十世纪初的小城呼兰河,这个小城并不繁华,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来回循环地走。在故事发生的小村庄里,到处都显得那么萧条:灰色的天空,灰色的画面,灰色的人生。
整个村庄就像是笼罩在一片黑暗的天地中,乌云蔽日,见不得半点阳光。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人们再善良,也抛不开那些有百害而无一利的旧思想、土办法。一个又一个画面,一个又一个悲剧地出现,让我不知道该如何去评判哪个更值得我同情,哪个更值得我痛恨…… 在东二道街上有个大泥坑,六七尺深,人们和家畜无论是在晴天,还是在下雨天都会遭受到灾难,淹死过猪、鸡、鸭。人们有的说拆墙,有的说种树,但从来没有任何一个人想过把泥坑填平,它让我感慨:多么愚昧的人民呀!在他们的脑海里就要顺应社会,顺应天意,人是不能违抗天命的,这不能不是他们的悲哀!
作者在文章中一直写到“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这就为里面人物的悲剧埋下了伏笔。文章中的团圆媳妇是一个美丽可爱的小姑娘,她才十二岁,本该是一个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年龄,而她却被过早地卖给了一户人家做童养媳,刚来时是那样的健康、活泼,一个人孤单地生活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尽心尽力地做事,可动不动就会遭受到婆婆的打骂,在人们眼里,婆婆打她是为了让她更听话、更懂事。没多久她就被折磨死了,让她的家人辛酸的不是她的死,而是自己为了她用了那么多的钱,使了那么大的劲,觉得这是一个赔本的买卖。
王大姑娘的死,胡家媳妇的死……在那个年代里,她们的遭遇在人们看来是司空见惯的,是自作自受的,是没有人可以挽救的。这不由得让我想到了我们的新社会,人们在知识中变得更加的睿智,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自己美好的生活,创造男女平等的世界。
当我翻到最后一页时,《呼兰河传》就读完了,而我的心情一直沉浸在那一片灰暗中。
读《呼兰河传》有感 13
作者萧红,一代才女,红颜薄命,爱情生活可谓是一本糊涂账。可是她真的是一位天才作家,对生活的观察视角独特、细致入微,文笔细腻舒缓,文字既一板一眼,又生动诱人。
《呼兰河传》其实很像一部散文,熔铸了萧红丰富的情感。呼兰河在她笔下活了起来,呼兰河的风景在她笔下摇曳起来,呼兰河的民风民俗在她笔下灵动起来,呼兰河的男女老幼在她笔下丰满起来。
《呼兰河传》以第一人称叙述,不温不火,娓娓道来。读者就好像跟随笔者的脚步,慢慢走进呼兰河这座小城,走进城里的大街小巷,走近他们贫苦艰难的生活。
小城的冬天非常冷,“严寒把大地冻裂了”,城里住着形形色色的人,他们蜷缩在自己的生活里。
呼兰河城的十字街、西二道街、东二道街、小胡同,静静地铺展在那里。大泥坑子、瘟猪肉、染缸坊、扎彩铺和卖豆芽的王寡妇都理所当然地存在着,呼兰河不能没有他们,他们是呼兰河存在的见证。
卖烧饼的、卖麻花的、卖凉粉的、卖豆腐的、卖杂货的,他们与呼兰河城一起呼吸,没有他们,呼兰河就陷入一片死寂。如果说呼兰河是一潭湖水,他们就是一颗颗石子,在湖面漾起一圈圈的波纹,让呼兰河城有了一点色彩,多了一些生机。
呼兰河人“在精神上,也还有不少的盛举”。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可谓形式多样异彩纷呈。但悲哀之处在于:这些盛举,“都是为鬼而做的,并非为人而做的”。
呼兰河人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他们与呼兰河一起呼吸,一起欢笑,一起悲伤,一起哭泣。呼兰河的人啊!想起他们心里很是沉重,有很多的感慨想诉诸笔端。
呼兰河的人对一些事格外热心。
胡家来了团圆媳妇(童养媳),她是一个十二岁的女孩子,长得比同龄人高大,看起来像十四五岁的样子。团圆媳妇“长得黑乎乎的”,整天笑呵呵”,“大模大样”“坐得笔直,走起路来风快”。她来到胡家没几天,就过上了几乎天天挨打的苦日子。婆婆打得太狠,团圆媳妇哭着闹着说要回家,然后就被看成“惊风”“掉魂”“要出马”。
人们从四面八方聚拢来,纷纷表现出对这件事的关心与重视,热心地出着各种各样的主意。有人说还得继续跳大神,有人说有一个偏方,有人说有一个邪令,有人主张给她扎谷草人烧了,有人说到扎彩铺给她扎一个“替身”烧了,有人说给她画个大花脸,有人说让她吃一个全毛的鸡......
呼兰河的人爱看热闹。
胡家两个儿媳妇为了表孝心,经常给婆婆请跳大神的。一跳大神,东院西院的、前街后街的都来了。来的早的坐凳子、坐炕沿,来的晚的就站着,来不及走门口的就跳墙进来。
团圆媳妇病了,也请跳大神的,人们依然兴致勃勃的来看,就像赶庙会似的,有一种不看白不看,不看就会留下终生遗憾的感觉。听说要给团圆媳妇洗澡了,人们都想去开开眼界,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来了,就像赶庙会似的。
听说冯歪嘴子要上吊,许许多多的人都要来参观,有的人家是全家总动员,一家能来三四十口子,就好像别人上吊是“趣味无穷”的事情,就好像不去见证一下就少了人生的乐趣。
呼兰河人的命很是轻贱。
狗咬了叫花子,咬了就咬了;王寡妇的儿子淹死了,淹死了就淹死了;纸房里饿死了一个私生子,饿死了就饿死了;团圆媳妇死了,死了就埋了,帮忙的人回来就喝酒吃菜,好像过年似的,“充满了欢天喜地的气象”;冯歪嘴子的媳妇生孩子时死了,死了就死了,冯歪嘴子和儿子两个人就给她出了殡。
团圆媳妇死得真惨啊,她是被活活烫死的!说是给她洗澡治病,洗澡的水是滚热的开水,团圆媳妇被扒光衣服抬到缸里,她叫着跳着,人们把水往她头上浇,她昏倒了。用凉水浇醒,接着洗第二次,再昏倒,再浇醒,洗第三次......
呼兰河的人爱嚼舌头。
胡家给老太太请跳大神的,就说老太太慈祥,说儿媳妇孝顺。
团圆媳妇大方,就说她没有“团圆媳妇"的样子;听说团圆媳妇病了,大老远也得跑来打听;团圆媳妇的大辫子掉了,就说她一定是个小妖怪。
王大姐的大辫子溜光水滑,就指指划划说她的好处;王大姐长得又高又大,就说她膀大腰圆带福相;王大姐脸红得像一盆火,就说谁娶了她谁有福气;王大姐偷偷跟了冯歪嘴子,就说她一看就不是好东西,就说她长得像扛大个儿的,就说她将来必定好不了。
呼兰河人还爱窥探别人的隐私。
冯歪嘴子有了儿子,他的窗户外边可谓人来人往,许多人都成了探访员,有男人,也有女人。他们蹲墙根、扒窗户,听到冯歪嘴子的小孩子不出声,就传说冻死了;瞄到炕上有一段绳头,就传说冯歪嘴子要上吊;看到冯歪嘴子买了一把切菜刀,就传说他要自刎......
这些无聊的人啊!想方设法窥伺别人的隐私,经由自己的想象变成日常的谈资。无聊的神经、扭曲的心理,让他们忘记了同情与怜悯。他们肆意扒开别人身上血淋淋的伤口,送上贪婪的眼光和狠毒的话语,用以填充空虚的脑袋和空洞的灵魂,但他们恰恰忘了,别人今天的痛苦与不堪也许就是自己明天的命运。
我们常说鲁迅先生的文章揭示了国民的劣根性,这部《呼兰河传》又何尝不是呢?封建迷信堂而皇之,街坊邻居或说长论短,或趋之若鹜,或冷眼旁观。同为贫苦民众,却把别人的痛苦当作生活的作料,冷酷的眼神盯着比自己更为弱小者,把他们的痛苦变成心理的满足,眼睁睁看着他们死去而无动于衷。
一部《呼兰河传》,是一个小城里的家长里短,是一个个的人间悲剧,是一些普通民众的愚昧与不幸,也是一部民族的苦难史书。
读《呼兰河传》有感 14
漫天白雾,掩盖曾经的痕迹;遗失的回忆,已无处可寻。呼兰河的寂寞,你能听到吗?萧红的寂寞,你能听到吗?——题记
呼兰河传———你,是一本自传吗?你是一本小说吗?不!我说你是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篇叙事诗,一串凄婉的歌谣……
在萧红清新诙谐而又带淡淡忧伤的文字间,用着一个小女孩的视觉将我们带入的呼兰河城是一个安寂,传统、单调的东北古城:村民愚昧而蛮横,按着前辈的传统过着细碎平凡的生活:男人女人日复一日做着相同的事,每个人都显得麻木、不厌其烦。偶尔有盛事时,人们才会零零散散地聚拢起来。结束后,又好像什么事都没发生,日子也随之而去。
萧红就出生在这里,环境、人群造就了她快乐外表下无尽的寂寞。她的世界里,像黑白照片般,只有两种颜色,要么如白色的沉默,要么似黑色的悲伤,每天看着一尘不变的景、人,心情自然不言而喻。
在黑白照片中唯一的亮光,来源于她的祖父对她的无限怜爱和宽容和蔼。他们家有一个大花园,蜂子、蝴蝶、蜻蜓、蚂蚱都有。萧红喜欢在这追蜻蜓,捉蚂蚱。祖父在旁边看着她玩耍。那时的祖父个子极高,总端着一柄旱烟管,嘴角,眼睛笑盈盈的,喜欢与孩子开玩笑,还常教自己背诗,是个温和的老人。他为萧红的童年带来了一丝珍贵的光明。虽然,逃也逃不开的,是漂泊、游离、终苦一生的命运,但那一切的细节,都是对祖父一起生活过的美好时光的深刻想念,以及对故乡深切的渴求。
在那仅有的几件盛事中,有一件是关于“小团圆媳妇”的。她小小年纪就做了童养媳,但还保留着那个年纪该有的纯真。可她的婆婆却经常打骂。在她生病时,老胡家还盲目听从大神的话,用开水给她洗澡,结果把她活活烫死。她的婆婆还坚信这种传封建思想是正确的,周围的人也无怜悯之心。这是一种赤裸裸的人性的残忍。是旧中国女性在吃人的封建礼教下悲惨的不平等的歧视最真实的写照。同时也让小萧红认识到,平时看似美好的生活,和善的村民,有着可悲无知的一面……
有二伯,萧红童年里另一个人物。身份上,他是萧家的长工,也就是仆人。但他自己可不这么认为,他喜欢别人叫他有二爷,听不得别人在背后骂他。这就是一个当主子的心态!他用这种想法来掩盖对自己身份的自卑感,有虚荣心来满足自我。像那时的人一样,仅仅为了求一个生存的权利,就放下了自尊,但内心却还是依旧的骄傲。
那时的呼兰河,也就是那时的中国的缩影。人病了,要请大神来治;唱大戏,是给龙王爷看的;跳大神,是保佑不会被鬼缠身的。呼兰河的人们继承上一代的观念,没有了自己的想法,缺乏了新的认知。才会变得如此愚昧!
故事的结局,一样的悲惨:小主人去逃荒了,祖父、有二伯,一切熟悉的人都去世了,家,没了。这是旧故事的落幕,新事件的开端,无一不在说明,寂寞的生活,还要持续。
看完全书,我不禁拿萧红与自己作比较。她活在封建社会,我存在于21新世纪,她的生活如同她的心境一般是隐藏在快乐下的寂寞,我是由内而外都是多姿多彩充实的幸福,有父母亲戚的宠爱和陪伴、老师、同学、朋友给予我的关心和帮助,论生活条件等一切,她都没法和现在的我比,这也让我更加对她辛酸的命运而悲哀,觉得更应该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了。
我听到了,能听到你的心:渴望有快乐美好的童年,渴望有幸福安定的生活!萧红这一生,除了呼兰河那个已逝去的地方,就再也没有了别的家。她匆匆经过了每一个城市,从来不曾逗留。在即将离去时,她写下了这段仅有的,她留念的往事,是想重温一下那个充满无数回忆的家。也相信:她终会找到心灵的归属,她的灵魂,也不会再孤独的游荡!
读《呼兰河传》有感 15
慵懒的周末,在阳光的催促下,我拉开散满墨香的书柜,捧出一本《呼兰河传》。
坐在柔软的沙发上,我轻轻地翻到扉页,漂浮的目光落在了黑色的字体上。
严冬封锁了大地,则大地满地裂着口。在那座逼仄简陋的呼兰河城里,在那条从南到北五六里长的东二道街上,上演着一幕幕悲喜剧:卖豆芽菜的王寡妇的独子到河边去洗澡,掉河淹死了,王寡妇也从此疯了;染缸房里两个年轻的学徒为争街头上一妇人,其中一个把另一个按进染缸里淹死了;豆腐坊里两个伙计打仗,把拉磨小驴的腿打断,使一个妇人的眼睛哭瞎了……寒冷荒凉的东北大地,卑琐平凡的生活,对生命漠然的人们……“满天星光,满屋月光,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萧红如是感叹。
火烧云上来了,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那片园子,便是萧红童年无拘无束的小天地。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会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是自由的。萧红跟着祖父在菜园里溜平土窝,却一脚把菜种踢飞了;她跟着祖父浇菜,却拿了水瓢,拼尽力气把水往天上洒;她……园子里荡漾着她的笑声,一串一串追着人走,只是满世界的流光溢彩。生机盎然的园子,多姿多彩的生活,与祖父快乐着萧红……“只是天空蓝悠悠的,又高又远。”萧红回忆趣味横生的园子和舒展她人生的祖父。掩卷沉思,萧红为呼兰河城所做的传,何尝不是她自己的人生阅历呢?萧红用生动的字句娓娓道来的,何尝不是对岁月易逝,人生无常的叹惋呢?小城人们麻木不仁的态度,何尝不是封建剥削和压迫导致的呢?
小城人们听天由命,对生老病死置之不顾,无疑是对生命的不尊重。——我想,生命不是彩排,对生活以无限热情,拥抱无限精彩的明天。宗璞亦说“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因此,我们要永怀希冀,将有限的生命汇入无限的生命长河,共创辉煌。
对生命憧憬的冯歪嘴子,敢于打破封建传统规矩,勇敢地追求幸福,任凭人们奚落,仍与王大姑娘结了婚。婚后,打击接连落在他肩头。然而,冯歪嘴子却顽强与命运斗争。冰冻的黑泥之上,生命正在昭示光辉。我想,风雨来临之际,应以坚韧、永不言弃的态度而对。在失败中找到转机,在成功中奠定基石,在逆境与顺境中同样保持奋斗的姿态。
漏粉房里飘荡着凄婉却不息的歌声,演绎着生命的本色。
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眉睫,我慢慢合上书……
风拂过,吹走心灵废墟,顽强以待。
风拂过,吹散心灵喑哑,重现笑靥。
风拂过,吹开心灵之门,撷取生命之花。
【读《呼兰河传》有感 15篇】相关文章:
读呼兰河传有感600字02-09
《呼兰河传》段落摘抄10-20
《呼兰河传》的好词好句12-10
呼兰河传好词好句摘抄12-06
呼兰河传好词好句5篇02-11
呼兰河传学生读书笔记01-06
呼兰河传好词好句5篇02-11
《呼兰河传》的好词好句摘抄01-25
读《童年河》有感08-19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个人感悟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