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

时间:2022-12-02 19:01:47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精选20篇)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欢迎大家分享。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精选20篇)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 篇1

  我读罢此文,感触颇深。不只因此文言辞精辟,道理明了,更因内容极为生动,毫无自诩之言,感情挚深,言辞朴实无华,此皆本文之大成也。

  读罢此文,对宋濂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古时求学艰难,衣食无保,一览无余。濂置身其中,仍可自律自检,自强自爱,实属不易.求学艰难之路上,先是手自笔录,计日而还.而后千里求学,拜读与饥寒交迫之际,求学于寒风凛冽之间,勤勤恳恳,几十年如一日,手不释卷,废寝忘食,终有成就,实属难能可贵。

  而今之人,不学无术,凡有小之得则自诩于众人,毫无濂之自谦也,更无需徒步数十里拜读,只需知其然而不能知其所以然,实属可悲,然惰之心人皆有之,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贤者能勿丧尔。

  今世之人,何等舒适,应道是高枕无忧.食有山珍海味,行有高级轿车,住有高楼公寓,本应刻苦自励然,那知古人大智大慧颓废至此!悲矣!羞矣!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 篇2

  在国学课上,张老师带领我们学习了一篇新的文章——《送东阳马生序》。这篇文章不仅是写给同乡晚辈的一篇赠序。更是对我们现代小学生的一种勉励。

  宋濂以青少年时期在艰苦条件下刻苦学习的亲身经历,劝勉当时的马生不要辜负良好条件,要刻苦学习。写的字字亲切,语句平易畅达。

  当我读到宋濂在天气非常寒冷,把砚池里的墨汁都冻成了坚硬的冰块,他的手指即使被冻的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敢停止抄书时,我想到了那些不喜欢读书的同学,我们现在的书都是父母挣来的钱买的,不用再抄录,有的同学买来的书看都不看一眼,直接扔在一边。读到这里,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认真读书呢?

  当我读到宋濂在住旅馆时,主人一天只给他两顿饭吃,并且没有新鲜肥美、味道好的食物可以享受时。我想:“我们现在在家里个个像小公主、小王子一样,倚仗着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的溺爱,挑吃穿,尽管有可口的饭菜,还嫌弃这个菜做的没有色,那个菜做的没有肉。在宋濂那个贫穷的年代,哪能像我们这样挑呢?”

  当我读到宋濂冒着凛烈的寒风,在深山巨谷中奔走百里求学,脚上的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却不知道,回到学舍后,四肢被冻得僵硬不能动,要用热水浇洗,用棉被裹着,很久才能暖和过来时,我陷入了沉思:我们现在的小学生,天天车接车送,娇生惯养,从来没有挨过冻,受过罪,更别提把皮肤冻裂,四肢冻僵了。身上有厚厚的羽绒服,脚上穿着既美观又暖和的鞋子,又有谁能想到这些衣服,鞋子都是父母辛辛苦苦工作换来的呢?

  宋濂虽然每天同那些贵族子弟在一起学习,但没有沾染一点恶习,依然专心学习,因为可以学习是他心中最大的快乐,他的心中已经被学习的快乐填满,装不下任何东西了。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从古至今,哪一个著名的文人学士没有经过很多磨难呢?唐僧取经,还要经过九九八十一难才能取到真经,就连明星也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出名的。又有哪个纨绔学子可以成为妇孺皆知的名人呢?

  人需要苦难来磨炼自己,把苦难当做我们攀登成功的高峰时一块毫不起眼的石头吧!把它踩在我们的脚下,很快我们就会是站在高峰上的眺望者。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 篇3

  读完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我的思想像潮水在涌动,我的心情像波涛在澎湃,我深感,作为跨世纪的一代,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行,将来才能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富强。

  作者的求学经历使我难以忘怀。从文中,我看见宋濂的读书环境是如此恶劣。天气十分寒冷,砚台里的墨都冻成了坚冰,手指都冻得不能弯曲了,他也不放松抄写,四处求学。

  《送东阳马生序》中,作者有的只是艰难与困苦。这样的条件下,作者可以成功,而同为学子的我们在生活条件、读书环境、教学条件、读书条件都如此优厚的条件下,为什么不能成功?或许如宋濂所言,我的学习没有大的进步,如果不是因为我天资不够聪敏的话,只能归因于不如宋濂专心和勤奋了。

  文章开篇“余幼时即嗜学”,不错,学习要从小时候开始。“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就是此意,要珍惜时间,才能如宋濂学有所成。

  我们读书不再是因“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也不是为“光耀门楣”,更不是为了“敲开官府的大门”,只是为了震响那一声“为中华之崛起!”

  现在,社会飞速发展,人才的需求也逐步在向知识与能力相结合的方向发展。要成为新世纪的人才,必须丰富我们的科学文化知识。而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是经过长时间努力追求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主动学习,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在我们生活中,一些青少年在掌握一些知识后,便自命不凡,“欣欣然”起来。殊不知,学无止境,知识永无穷尽之日。对知识,我们必须抱有谦虚的态度,宋濂写到“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这不就正体现了他谦虚的品质吗?身为八九点钟的“太阳”,我们理所当然地要以谦虚求实之心,勇于攀登科学文化的高峰。

  有人认为只要学好科学文化知识,便不用去追求那些繁琐的东西了。我不以为然。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作为炎黄子孙,华夏儿女,我们的责任与角色同在,我们背负的不仅是振兴中华的使命,还要发扬优良的传统道德。

  古人教子就注重德的培养,从细节上看,《送东阳马生序》中不正有:谦虚、诚信、尊敬师长、勤奋好学等优良品质吗?

  可能有人会说,在当今社会,知识已不再是唯一的出路。我们何苦再被教条所限。我认为此言差矣!今天是知识的社会。没有知识怎能成功?学习知识路上怎能不付出艰辛?

  不要再说读书苦,读书累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古训应牢记!趁着青春年少的大好时光,努力读书吧!则民族的振兴,祖国的腾飞,指日可待。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 篇4

  今天,我重温了《送东阳马生序》。

  这篇文章让我有很深的感触。

  文中的“我”——宋濂,自幼喜好学习,但因为穷苦,借书来看,来抄,即使在大雪天四肢麻木时,也不间断。

  为了拜师学习,还“尝趋百里外”。

  可以说,是磨难造就了宋濂,使他成为了一代文豪。

  从这篇不到三百字的文章中,我们可以学到很多东西。

  首先就是勤奋。

  “勤”是中华民族的美德。

  宋濂一生都很勤奋,每天不停地抄书,一旦有不懂就向老师请教,甚至在大山深谷中冒雪赶路,无处不体现他的一个“勤”字。

  其次,则是“俭”。

  和宋濂在同一个地方学习的学生都穿着华贵,光彩照人,而宋濂却衣着朴素,并不羡慕那些服饰华丽的学生,一心向学,从来不去和那些学生攀比。

  即使一日只有两顿饭食,而且还是没什么油水的素斋,宋濂仍然可以专心于学习之中。

  第三就是“专”。

  宋濂一直专心于学习,坚定目标,锲而不舍,最终取得了一个好的成果。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宋濂正是有了这种锲而不舍的品质,才终于成为一方人才,得到世人的称颂。

  在如今,也许我们可以吃饱穿暖,也有足够的书看,不必像宋濂一样去吃苦。

  但我们仍然要有着像宋濂一样“勤”、“俭”且“专”的品质,也应该学习宋濂从师的态度,不能不懂不问,同时,还要像宋濂一样恭敬从师,做到“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这种从师态度。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 篇5

  囊萤映雪,东晋祖逖闻鸡起舞法剑,四汉孙敬昼夜苦读,以绳系头悬屋梁,他们这么苦读勤学的精神已经让我益慕地不得了,但是,今天我学习了《送东阳马生序》这篇课文我对宋濂老师的崇敬以及对他这种求学的精神真找不到任何词语来形容了。

  他因为家贫,没办法得到书来看,他实在爱读书,他就向别人借来抄写,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真是皇天不负有心人啊,终于让他遍观群书,要是我们冬天一到,早上就特别会赖床。总是不可起来,等到过了早读的时间才起来,作者成年以后,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他就跑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去请教老师,而老师的脸色和语言都未放温和些,但是作者还是尊重专心的请教老师,而我们上课时总是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更别说去请教老师了,因为作业勤奋还是有收获的,去求学时,负箧曳屣,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夫皲裂而不知,到了住宿,四支僵劲不能动弹,在饭店里每天只能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味道可以享受,跟作者住在一起的同学们,个个都穿着光彩照人好像仙人一样,但是作者也没有因为这样就觉得自己吃的和穿着不如别人了,因为他清楚他是来学习的,要是我们现在啊,只知道用珠宝来装饰自己,却不知用知识来装饰自己,我们现在都追求时尚,愿意以大早起来打扮自己,却不愿意一大早起来早读,作者是这样刻苦勤奋来求学的。

  我百感交集,现在还有多少人如此勤奋学习,我们现在的坏境条件变好了,却不再有那么多人爱学习了,为什么?我们就不知道感恩和珍惜社会给我们学习坏境创造了一个这么好的坏境呢?现在大部分学生对学习都特别松懈,想读就读,不读就读,比起作者我们真是惭愧啊!我们应该去学习作者那种勤奋好学的精神,我们要也他为我们学习榜样!向他学习。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 篇6

  学习了《送东阳马生序》这篇文章,我深深感受到了宋濂对于学习的喜爱,为什么呢?您且听我细细道来。

  小时候,他因为家里穷困买不起书本,就自己主动到有书的人家里去借,借回书便日夜不停地抄写,即使是再寒冷再艰苦他也绝不放松学习,抄写完成后又立刻跑去把书送还。这样,大家都愿意把书借给他,他肚子里的墨水也渐渐浓了起来。成年后宋濂的学习没有老师指导,他便跑到百里之外,恭敬地向前辈请教,一来二去,也能有不少收获。当他外出求学,背着书箱拖着鞋子在深山中行走,且不说山路的崎岖,光是天气都让他脚上的皮肤冻的破裂。住在宿舍,每天只有两顿饭吃,其中没有鲜嫩可口的吃食可以享受,同他一起的学生锦衣玉食,即便这样,他也并不觉得羡慕,反而更加认真专注地学习,这种吃苦耐劳,脚踏实地的求学精神是很多学生所不具备的。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付出多少便能得到多少的回报,宋濂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做到勤奋刻苦地读书,从来没有一句抱怨,现在想想,我远远比不上他,也做不到像他那般热爱学习。

  如今,我们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电子书、网络小说、经典名著等随时都可以阅读,比起他借书再抄书,我们的出发点早已高了不少层次,获取知识的难易程度也大幅度降低,正因如此,我们要加把劲儿,用功读书用心学习。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 篇7

  人生就像一场戏,不在乎最终的结局,而是在于体验这其中的过程。有人说:“活到老,学到老。”我们的生命有限。但学习的精神是无限的。如果每个人都沉沦于世,那么存在就没有任何意义与价值。我们要好好把握自己的一生,相信我的未来不是梦。

  在一次语文课上,老师在讲解《送东阳马生序》一课时,我对此内容深有感触。其中一句话为:“以中足有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于之勤且艰若此。”意为,因为我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我认为这句话很有道理。作为学生,我们是知识的求学者,应该懂得礼貌、谦卑,因为知识可以让我们不断进步,不被世界淘汰,所以学习对我们是有利而无一害的。而社会在进步,经济水平在逐步上升,祖国为我们提供了优越的学习条件,我们应该更加努力学习回报祖国。而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有些同学在校上课不认真听讲,并且公然顶撞老师,这实在令人大为汗颜。不仅如此,有些同学还互相攀比,这些现象都是我们不想看到的。

  因此,我建议大家读读这篇文章认真领悟其中的道理,改掉一切恶习,做一个文行并美、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 篇8

  读完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我有数不尽的感受想要表达出来。

  宋濂——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他家境贫寒却依旧嗜学;天大寒却弗之怠,从不逾约;踏深数尺雪,皮肤皲裂而不知;以中有足乐者而从不慕同舍生……

  回忆过去,再想想现在。我们生活在衣食住行样样现代化的社会,在家里是父母手心中的宝;在学校里,还有老师教我们读书做人……国家和社会也处处为我们青少年的学习创造条件。但是是我们呢?我们曾几时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心却飞到了外面的世界;听着老师苦口婆心的教诲,却想着明天要怎样躲避考试;父母处处为我们着想,我们却从未学会理解他们……

  我感动于家贫却依旧嗜学的宋濂,就像人们感动于那个天黑了都不肯回家的孩子一样。辗转六百多年,当今的社会条件与大学士宋濂那时相比,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但是是,当今社会又有哪几个杰出的人才能够与宋濂相提并论呢?这也许就是环境变化的原因吧!艰苦的环境可以使人坚强,幸福的环境却会使人懒惰。我曾经看过一篇关于澳大利亚父母教育孩子的文章。文章介绍说,澳大利亚是一个发达国家,每个家庭都相当富裕。但是是,澳大利亚的父母却秉着再富不要“富”孩子的原则,让孩子们过着清贫的生活。冬天,父母让孩子穿很薄的.衣服,磨炼他们的意志;从小让他们到大海中冲浪、冒险,锻炼他们的胆量……我想,也许这就是澳大利亚之所以能够成为发达国家的原因之一吧!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在如今这样优越的生活条件下,我更希望学校、家庭乃至整个社会多给青少年提供一些锻炼的机会,磨炼我们勤奋好学、不怕吃苦的意志,使我们在优越的生活条件下有更出色的表现。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 篇9

  每个人都渴望在优越的生活条件下,过上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但是,任何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人们在享受优越的生活时,也极易养成惰性,尤其是小学生。读了宋濂的文章——《送东阳马生序》,我对此感受尤深。

  宋濂从小勤奋好学,家里贫穷,没钱买书来看,就常常向藏收的人家借,亲手抄录,和他们约定日期归还。在非常冷的冬天里,砚台都结了坚固的冰,手指冻得没法屈伸,他仍然不敢懈怠、偷懒。当他出外去追随老师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走在深山大谷中。酷寒的冬天、凛冽的冷风,大雪积了好几尺深,脚、皮肤都冻裂而不知道。他博览群书,最终成为明代的大学士。

  时光过去了600余年,今天我们的生活、学习条件与600余年前相比,发生了不可同日而语的变化。我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老师和颜悦色地为我们传道授业解惑;我们不需要抄书、不需要长途跋涉,也没有寒冻之苦,可是,我们真正像宋濂那样用心求学了吗?

  有时候我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心却飞到了窗外;对老师苦口婆心的教诲,我缺乏应有的兴趣和激情;父母不惜自己省吃俭用,为我提供便利的学习条件,我却不知心存感激……与宋濂相比,我自感有相当的距离。正如宋濂所言,我的学业没有大的进步,如果不是因为我的天资不够聪明的话,只能归因于不如宋濂专心和勤奋了。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 篇10

  《送东阳马生序》是语文课本中的一篇古文。学习了这篇文言文之后,我深深地为文中的宋濂这种刻苦学习的精神所感动。

  《送东阳马生序》这篇古文讲述了作者早年求学和刻苦学习的经历。宋濂小的时候,因为家庭贫困所以读书都是向别人借书来读并且抄写。即使是在寒冷的冬天,宋濂都不会因天寒地冻就放弃抄写。因此,他总能够及时把书还给别人,别人也就愿意借书给他。宋濂就是通过这种方法读了许多书。后来,他去离家较远的地方向前辈请教求学。在求学的过程中,即使脚冻坏了也不放弃,依旧勤勉学习。

  宋濂这种刻苦求学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的心中有获得知识的渴望,所以即使是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宋濂都会抓住一切机会,努力读书学习。因为对宋濂来说,知识就是他的精神粮食,所以他能够克服生活中的种种困难,不因恶劣的生活条件就放弃读书学习的机会。

  再回想一下我们自己,现在的我们读书条件比宋濂要好太多了。我们可以坐在温暖的教室里学习,而且富裕的物质生活也不需要我们自己抄书才能够学习,因为有崭新的书本发放给我们。但是,虽然我们的学习环境和条件变好了,但有些人的学习态度却并没有端正,并不珍惜这么美好的学习条件,白白浪费了我们的光阴。我想说,我们做到像宋濂一样为读书学习而不顾一起了吗?

  学习是否能够取得好成绩并不是在于我们的天赋有多高,而是要看我们自己是否有刻苦努力。宋濂这种刻苦、勤奋学习的精神令人肃然起敬。今天的我们都需要像他一样树立起刻苦学习的精神。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 篇11

  他是我国元末明初的一位文学大家,他被明太祖朱元璋称为“开国文臣之首”。不仅如此,他还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在当时很受欢迎。他是谁呢?他是—宋濂。

  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与斯人,必先劳其筋骨,磨其心志”。而宋濂恰好验证了这一句话。宋濂自幼便好学,但因为家境贫寒,没有书看;便常常从别人家里借书看,遇到好的文章便抄下来。无论严寒酷暑,他都能准时的把书归还。因此,很多人愿意把书借给他看。所以,宋濂看了很多的书。

  从中我明白了,做人做事要讲诚信。

  宋濂到了中年以后,更加热爱读书学习。他在外地求学时,他的吃穿不如别人,他的舍友都穿着绸制华美的衣服,但他仍然乐于其中。同时,宋濂面对老师对他的责骂,闭口无言。看到老师开心时,又拿着经书去向老师请教。在现实社会中的我们能达到宋濂的那个样子吗?

  现在的我们面对老师的责骂,有的大打出手,有的和老师顶嘴,还有的辱骂老师。唉!古代虽然没有现代先进,但是古时的人们、学生尊重老师。现在的学生比父母;比吃穿;比谁家有钱。尊重老师是我国的传统美德,我们要像宋濂一样,刻苦努力学习。

  在现实社会中,我们要想立足,就必须养成‘讲诚信,尊重老师’的好习惯。‘不攀比,低调做人,高调做事’也是一种好品质。

  宋濂用自己的经历去勉励后一倍的人,也勉励了我们大家。他希望我们能像他一样优秀。我也希望大家能像宋濂学习,学习他那优秀的品质和他那高尚的人格。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 篇12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合上课本,我反复回味着刚读完的《送东阳马生序》,心中久久不能平静。

  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借自己幼时“勤且艰”的求学经历来劝告马生要好好读书,不知道马生看到这篇文章时,会是什么样的心情?也许和我的感受一样,震撼且有受益匪浅吧。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在当今社会,像宋濂这样抄书的精神,还有几个人有呢?我们借到一本书,大多人只是翻一翻,囫囵吞枣,一目十行,尚未领悟其中的意思,便大呼读完了,实际上,自己连这本书的皮毛都没学到;只有少数人想留下这本书多多钻研,最多只会去复印,而根本不会自己去抄一遍,虽然书的内容没变,但是,古人那种求学好学的抄书精神已经改变了。

  我也是这大多数人之中的一个,平时,我总是不认真看书,以为书中的知识没有什么大不了,可是,宋濂的故事让我醒悟了。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宋濂就是通过读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书中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难道我要让这些知识白白溜走吗?现在,我们都是生活在温室里的花朵,在爸爸妈妈给予的优越环境中成长。坐在明亮的台灯下,不用因担心没有书读而抄书,不用担心没有好的老师,不用在寒风中跑好几十里山路去求学……可是,我们却把这些优越的学习条件当成了挥霍的资本,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却不认真听课;面前摆放着一本本飘着墨香的书却不认真读;做作业时总想一天拖一天……

  比起宋濂,我们这些现代有着优越环境学习的学生是多么惭愧呀!

  我们要学习宋濂这种勤奋刻苦的精神,虽然没有必要“头悬梁,锥刺股”,但也要从现在做起,好好学习,不要辜负了家长、老师的一片期望1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读完《送东阳马生序》,我深刻意识到,只有勤奋学习,日记月累,才能积累知识,获得成功!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 篇13

  学乃乐事:学者乐,懂者乐,识者乐,用者乐。——题记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宋濂如是说。

  宋濂的一生,是学习的一生,是不断追求着真理与智慧的一生。

  宋濂小的时候,家里穷,没有多余的钱专门去买书来看,只好四处奔波。借书,看书,抄书,还书……长之以往,所得甚多。

  到了宋濂成年的时候,他更是为了拜师请教远赴千里,俯身倾耳而请,一请不得,还要二请、三请,直到老师解答,自己把问题弄懂为止。

  这种韧性,这种坚持,比较之下令我惭愧不止,同时也暗自敬佩。

  更令人敬佩的是他那种沉醉于学习中的心性。试问:在一群华服子弟中尚能不卑不亢,不移心性的人又能有几个?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也许正是这种对学习的痴迷和热爱支持着他,成就了他“开国文臣之首”的美名吧。

  也许因为时代不同,我们和宋濂各自要学习的东西和学习的方式相差许多,可他这种精神却绝对值得我们世世代代流传、借鉴。

  对我而言,学习的过程有乐,学会了有乐,理解了有乐,懂得了有乐。当你可以自如地运用时,那更是一件乐事。

  在读完全文的一瞬间,我的心中泛起了一丝奇异的明悟,我突然理解了学习这件乐事,理解了宋濂口中的: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我的心中也泛起了由衷的敬佩。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 篇14

  宋濂自幼就喜好读书,但因为家境贫寒,无钱购书,只得向别人借书来读,为了能及时还书,“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走送之,不敢稍逾约”。宋濂的举动,为他赢来了良好的信誉。“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最终,他成为了一代文学大师!

  从书中所述事情能看到诚信的重要性,它有时甚至能决定我们的人生走向。在历史长河中,已经得到了无数的事实论证。表现诚信的成语有很多:“君子一言,快马一鞭”、“一言九鼎”、“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言必信,行必果”等等。最著名的是季布“一诺千金”的故事,因为季布的诚信,而使他在朋友中得到很好的声誉,后来,季布得罪汉高祖刘邦,刘邦悬赏重金捉拿季布,季布的朋友却不为重金所动,反而帮助季布出逃,如果不是季布坚持信守诺言,赢得“季布一诺,值黄金百斤”的声誉,他的朋友会不惜一切来助他出逃吗?诚信决定了季布的命运!

  周幽王的“烽火戏诸侯”,是一个因为不诚信而招致杀身之祸的典型例子。周幽王为博宠妃一笑,不惜动用点燃烽火台来戏弄诸侯救驾,结果,真正的敌人来了的时候,诸侯以为周幽王又是在戏弄他们,没有一个人前来救驾,最终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堂堂天子,因为不守诚信,最终落得个国破人亡,身首异处的结局,可悲可叹!

  诚信是立人之本,是公民的“第二身份证”。它是一个人应该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说的是一个人缺少诚信,将在社会上无法立足,任何事都没办法做成。《左转》“信,国之宝也”,指出诚信是治国的根本法宝!

  反观现在,却是一个诚信缺失的社会,毒奶粉,地沟油,火锅红等事件层出不穷,在金钱面前,诚信显得多么的苍白无力。就连现在帮助他人,都要瞻前顾后,怕被讹诈……这让从小被教育学习雷锋,乐于助人的我们情何以堪啊!难道在创造物资文明的同时,精神文明就要被束之高阁吗?难道身为现代人的我们,比起我们的老祖宗,思想道德的滑坡竟然那么厉害吗?

  没有信仰,缺少诚信的民族是危险的!我还小,没有办法改变缺少诚信的社会现象,也想不出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现象的方法,我只能默默的从我自身做起,我也希望生活中的每个人能尽量做到这点,我相信,不久的将来,就会达到“吾以诚信示人,人以诚信示吾”。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 篇15

  上周,我们学习了《送东阳马生序》这篇文章。它是一篇文言文,也是一篇赠序。讲的是明初文学家宋濂幼时到青年时代的求学经历。学完整篇文章后,我的感触极大,作者的求学经历让我难以忘怀,其中一小段让我最为感动。

  文章的部分内容是: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常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作者把自己青年时代的求学经历刻画的很是细致,而这段主要是要告诉我们,对待老师我们要持以尊重的态度,对于学习,要持以虚心,实事求是,不懂就问的态度。

  俗话说:好问是成就知识之基础,知识是成就未来之基础。对于学习,我们就应该勤学好问。

  读小学的时候,我记得老师对我们说过:“问问题,不是代表你愚蠢,而是代表你虚心;不懂装懂,那叫做虚伪。不仅这样,还要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是啊,我们都不愿做一个虚伪的人,不仅这样,我们对于学习还应该有强烈的竞争意识,要有“火烧眉毛,快灭火”的想法。学习是自己的事情。不竞争,你就的落后,落后,就会被社会淘汰。

  知识不分大小,但分多少,无论是平常生活中的小问题,还是大知识,我们都要有想要钻研它的欲望。同时,我们也不能骄傲,必须抱有谦虚的态度。宋濂写到: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这不就正表现了他谦虚的品质吗?

  对于老师的批评,我们也应该抱有:有错改之,无则加勉的思想,对于老师的讲解,我们要耐心听讲,不能老师讲东自己想西,因为,这是不尊重老师的表现,也是狂妄的表现,同时,也是愚昧。

  这篇文章对我的感触极大,也让我明白了许多学习上和师生关系上的道理。谦虚,好问,实事求是,这是学习的必备素质。尊师,懂理这是做人的道理。

  装懂,就是虚伪;真才实学,才是硬道理。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 篇16

  流光可惜,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夜晚,我在灯下反复诵读《送东阳马生序》,我抚卷,我深思,我感慨。

  《送东阳马生序》是宋濂写给后辈马生的劝学之文。文中描述了作者宋濂青年时代求学的困难和刻苦学习的经历,分为幼时嗜学和加冠求学两个阶段。文中“天大寒,砚冰坚,手不可屈伸,弗之怠。”的勤奋,“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的尊师重道都十分发人深思,值得我们学习。

  囊萤映雪,凿壁偷光,留下了勤的千古佳话;韦编三绝,铁杵磨针,展示了勤的顽强精神;悬梁刺股,闻鸡起舞,谱写了勤的壮丽诗篇。学习必勤且艰,这是千古不变的真理。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要不懈努力,一步一个脚印地学,这样才能打下坚实基础。

  现在的学生,整天都抱怨作业多,学习苦,可现在的学习条件较于古代是多么优越啊!但现在的学生不仅不懂得珍惜,而且荒废学业,走入歧途。有的学生还辱骂老师,与老师较劲,根本不知尊师重道为何物。这实在是现代啊!学习必勤且艰,尊师重道,才能让自己在学习生涯中获有所闻。

  勤,是奠定成功的基石,是通往胜利的桥梁。自古以来,多少大学士是因勤才学有所获。作为现代中学生,我们更应勤学好问,尊师重道。宋濂先生的经历便是最好的印证。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 篇17

  心灵的武装胜过躯体的武装——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

  我以前在书里读到过宋濂,知道他是文学家,“青田四贤”之一;然而从前我对他无甚兴趣。直到读他的《送东阳马生序》,我才了解到他当年求学的经历,对他也平添了一分敬意。

  宋濂令我敬佩的地方很多,比如他幼时曾发奋抄书,成年后在隆冬徒步翻山越岭去拜师……不过,宋濂最令我景仰的,是他良好的心态——他强大的内心。

  《送东阳马生序》中写道:“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或遇其斥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宋濂是个懂礼节的人,应该不会做出令老师生气的举动;所以老师的“斥咄”,多半不是宋濂的本意。在这种情况下,常人的沮丧与难过多少会流露出来;而宋濂却“色愈恭,礼愈至”,老师气消后,又继续请教问题,这种良好的心态对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来说是难能可贵的。

  我们常说要用知识武装自己,而宋濂这个读书人把自己武装到了心灵。心灵的武装并不一定意味着剑拔弩张,咄咄逼人;相反,他显得冷静沉着,波澜不惊。但许多时候,武装心灵的人都比只武装躯体的人更强大。

  我曾读到这样一个故事:明朝建立之前,洪都守将朱文正苦苦抵挡住了六十万敌军一个多月的进攻,时局日趋危急,他决定派书生张子明向主帅求援。回途中,张被敌人抓住,在敌人的威逼利诱之下同意与他们合作。敌军押他到洪都城外,命他对城内喊话,让城里的人投降。张子明走到城下高喊:“请大家坚守下去,我们的援军马上就到了!”敌军统帅恼羞成怒,弑之。不久,援兵到来,洪都解围。

  张子明的内心无疑是强大的。虽然他只是一介书生,但他凭自己的勇气与智慧,完成了使命。他用自己心灵的武装——忠诚与对正义的坚持,战胜了敌人的躯体武装。

  至于宋濂,虽然他并没有这类壮举,但他也是了不起的。尽管他没有华美的服饰——这也算一种“武装”——但他与富家子弟相处时也毫不自卑:他的心灵被知识武装了起来。

  是的,心灵的武装往往比躯体的武装更强大。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 篇18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是明代开国文臣宋濂晚年所作,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浙江义乌人。

  作家以质朴的语言,通过自己年轻时求学的勤奋经历,劝勉同乡晚辈马生要刻苦学习,业精于勤。读了这篇文章我受益匪浅。

  宋濂幼时特别喜欢读书。家里贫穷,没有钱买书来读,所以常常向有藏书的人家去借,因为总能按期归还,所以大家都愿意把书借给他。宋濂每次借了书来就抄写,就连寒冬腊月也不中断。有一次,天气冷得连砚台里的墨汁都冻成坚硬的冷块,手指僵得不能伸直,但他仍持之以恒,锲而不舍。

  对照宋濂,想想自己,感到脸上一阵发热。想想宋濂幼时没有钱买书,视书如珍宝,书读百遍而不厌。回想自己,有优越的读书条件,却不珍惜,有能力买书,买了之后读几遍就腻了,甚至还将书当玩具,更没有把读书看作做人的最大乐趣。

  读了《送东阳马生序》,我不由得想起了天津书法家田蕴章。在他五岁的时候,曾在自家的大门口,听到其父田荫亭跟一位衣着破旧的老者的对话,田荫亭问老者为何快乐,老者答道:“我虽然很穷,衣服上打满了补丁,但我爱读书,我就很快乐。”这句话深深地印在了幼年田蕴章的心中,激励着他不断努力、上进,“天道酬勤,持之以恒”,终于成为了一位著名的书法家、思想家和教育家。

  所以,我认为我们应该珍惜优越的读书条件,把宋濂写给马生的一封信当作是写给自己的,刻苦自励,把读书看作人生最大的乐趣。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 篇19

  我读完这篇文章后,惊异的是古人与现代的我们在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方面的差异。仔细思虑起来,我觉得我们值得学习的除了类似于“悬梁刺股”这样的学习方式外,更重要的是一种学习态度。

  宋濂家里穷,没钱买书,那时也没有复印机,就只能借别人家的书来抄。“抄书”啊!什么概念!就是为了能看到更多的书。而现在的我们呢?成千上万的中学生,为了玩电脑、打游戏,书摆在眼面前都不读,更别说做些什么读书笔记。我觉得这是一种“时代病”。我们这个时代,摆在学生面前的选择太多了,而且大多是独生子女,平时是家里的掌中宝,根本不懂得什么读书苦,得书艰,要他们来学古人什么“凿壁偷光”?根本不可能!

  古代的学生子弟想求学,得千辛万苦、长途跋涉地去拜师,到了老师那儿还得看老师的脸色,老师心情不好,靠边站去!可看看现在的中学生,他们好象把书本上的“师生平等关系”理解成了“师生互换关系”。也不知道大家记不记得,去年湖南的一所中学里,一位老师跪下来求学生好好读书。这个举动看似让人感动,但是也从侧面影射出现代中学生的待师态度。“尊敬师长”这个美德是中华民族保留了几千年的传统,“天地君师亲”,从这个顺序就看得出,古时候,老师是排在爹娘之前的,比爹娘还重要,可现在的学生不是把老师当爹娘了,是把自己当爹娘了。

  我觉得看一篇文章不能一个劲儿的说空话,要学习!要模仿!更重要的是你要学会自省,学会他的态度。宋廉手都冻僵了,仍旧在抄书。你要学什么?学毅力!宋廉家穷,无钱买书,但他好学,于是就抄书来学;学诚信!宋廉借书从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时限;学勤奋!宋廉跑到百里之外求学,被老师多次责骂,也从不灰心、不抱怨;学吃苦!宋廉上学要走山谷雪地、忍饥挨冻,但他也没有放弃过;学会满足!宋廉一句“以中有足乐者”足矣,自己从中享受到读书的东趣,其他的吃喝玩乐不值得羡慕;学为了理想、为了追求,去不懈的努力,让自己心中充满快乐!

  一种好的学习方式只是形式,一种好的学习态度才是读书的精髓!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 篇20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当老师翻书朗读,同学们凝神以听时,我似跨进了这时空隧道,坠入这元末之时。

  这矮小的茅屋是谁之所,比起如今的高楼大厦真是如蝼蚁之穴。

  这粗麻所织的褞袍敝衣是何人之服,比起如今的丝裙皮衣真是如垃圾般的百衲衣。

  着羸弱的后生是哪方人士,发饰与我等有如此差别。

  瞧,这冰天雪地,滴水成冰的时节,这后生竟在砚墨抄写借来的书籍,墨汁冻得坚硬如石,手冻得亦与笔僵为一体了。如此毅力,如今还有几人?

  这后生对知识的渴望与岁月一起成长,那旧有的所学早已“食”不裹腹了。

  他,走出村庄,到百里之外求学,路途之艰、跋涉之辛,手脚冻木,皮肤冻裂,浑然不知。我每当听、读到此,都倍感心灵震撼。

  他,在师长面前,不断探索,寻求真理,若遇老师训斥,更加毕恭毕敬,如此学习态度,真令我辈汗颜。

  他,在纨跨子弟中学习不以贫为耻,而是以腹中富有精神食粮而满足。物质贫穷,精神富有,这乃真正顶天立地的伟丈夫。

  看着他像老黄牛一样勤奋,像老鼠爱大米一样深深的热爱学习,我明白了:难怪朱元璋称他是“开国文臣之首”,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他“太史公”。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忽然,身体一阵轻晃,我又返回了课堂,看着那些嬉笑吵闹的面孔,我真想大喊一声:你们还有个学生的样子吗?管他!我要学习,我要读书,并且牢记两个字:发奋!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相关文章: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02-03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06-14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11-21

读《送马生序》东阳有感11-06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03-19

读《送东阳马生序(节选)》有感09-22

读古诗《送东阳马生序》有感12-24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的作文09-13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3篇10-14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350字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