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反思教育习惯》读后感(精选5篇)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反思教育习惯》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反思教育习惯》读后感 1
回望历史是继承的,又是批判的,而创新是其充满活力的特征。传统教育习惯有多少是我们应该继承,哪些是我们应批判改进的,这本书中的实例给了我很多的启示,更让我重新反思自己的习惯教育,再三思之而动。这里我更愿意让自己的读书收获与大家一起分享,一起探讨:
一、铃声响起,我就是任课教师。
我和众多的班主任一样,常常有这样的感慨,“每天上课都要先拿出时间说事,耽误教学时间。班主任的事真是多!。”大家都常这样发着牢骚,之后仍得这样做。而我们却不知学生是怎样想的。宠春娟教师讲述着她的学生的心声:“教师,在您上课的时候,我希望更多的是听到您的英语课呀……”这样的呼声让我们深思“难道是我做错了吗?我是班主任啊?班主任不说谁说?可是同学们说的也没错呀!”庞老师反思之后调整自己,心中记住我是一个班主任,管理班级固然是我们的责任,但是我也是任课教师,当课上安排的是“英语”课而非“班会课”时,我的身份首先是英语老师。我告诉自己:“铃声响起,我就是任课教师!”
想想如果上课期间讲与课堂无关的事情,意味着缩短了教学时间,学生们又该向谁来讨还这失去的时间呢?而且,这样还会影响到学生的听课情绪,引起学生的反感。而这又会引起教师的不满意,所以为什么我们不改变一下,让二者都好,何乐而不为呢?
二、教师让出一分,学生会努力十分
我们有时测试经常遇到这样一件事,有的同学偏偏就得59分,离及格就差1分之遥,我们在统计及格率时很失望,恨其不能多得一分,谁知道最遗憾的还不是老师,而是学生。“这次期中考试,我有三科都得59分,但却没有一个老师愿意给我提1分……”,这句话恰被吴军老师听见,经询问得知孩子非常想得这一分,因为它是及格与不及格的分界线,于是便蒙生“那借1分,期末还10分怎么样?”的提议,让孩子破涕为笑。
想到自己教学中也经常遇到此类情况,在这1分的处理上却没有认真考虑过。我们都知道检查性考试是一种督促鼓励学生努力的方法,只要能达到这个目的,有无分数都是次要的,而知识的掌握情况才是更主要的。这1分的关键不在于是否是及格的分界线,而是给了孩子一个机会,一个改正错误的机会;给了孩子一个希望,更加努力学习的希望。以后我们尽可心“以宽容、理解的心态想信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外部环境。
书中像上面这样的事例很多,每一事例都说得很详细,都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出发,进行细致辞的分析阐述,都很值得我去借签反思,让我不知不觉有着更多新的观念性的转变,用以质疑思考自己的教育教学。如:
1、“请迟到的学生安静地走进教室”。宽容比惩罚更有力量。“报告”声打扰正在讲课的教师,接着还会发生相关的情境……,为何不让学生安静地走进教室?迟到的.学生有他们的原因,很少有故意想搅乱课堂的。迟到的学生也是个别人,在上课时间内,为了问清一个人的迟到原因而耽误全体学生的学习,实在得不偿失。课上询问后无论是老师,迟到的、还是没迟到的学生,精神都无法马上集中到课堂教学中。如果课下提醒,其教育效果不经比课上询问差。如果凡是上课迟到的,不管什么原因都不用喊“报告”自己直接推开门悄悄地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也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改报告为敲门”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而尊重的基石就是平等。有多少学生在办公室的门前喊完“报告”,因为老师没听见而被“晾”在门外?“报告”两个字造成人格的不平等。但军训时,军事化的管理是纯粹上下级关系,是军人绝对服从的要求,而师生关系更多的是在平等交流中相互学习。再试想生活中又有什么时候用到报告,朋友式的会面,一定要敲门,这是礼仪,这是进入别人领地时相互尊重的需要,学校里我们可改掉“报告”但请敲门,让我们尊重从敲门开始。
3、从“你听明白了吗”到“我讲清楚了吗”你听明白了吗?”言下之意是,作为老师,我把该讲的知识都传授给学生了,要讲的事情我已经表达清楚了,如果学生有不懂或不清楚的地方,那应该是学生的理解有问题了。而“我讲清楚了吗”,是我们教师把“没听懂”的责任道德承担起来。一句“我讲清楚了吗”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情感,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加深了师生之间的理解和沟通。一句“我讲清楚了吗”可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增强对学习的信心。一声“我讲清楚了吗”大家不防也来试一试。
4、“把试卷扣着发给学生”教师把试卷发给学生的目的是什么?难道仅仅是为了“刺激”学生?当然不是。看着一颗颗像做了贼似的不敢抬起小脑袋,老师的一句句分析,一个个读出成绩对学生是激励?还是自尊心的伤害?。有人曾说:“学校教书育人,如果最后培养出来的是没有自尊的人,这是件多么可怕的事情!”我们不防也学习把试卷背扣着发给学生,同学们也会自觉得询问他人的分数,课代表有一份没有名字的成绩单供学生参考,也能很好地到竞争的作用。
5、“考卷一定要签字吗”多数的家长只看重分数,分数高了还好说,分低了轻则一顿骂,重则一顿打,所以有些同学不愿意让家长签字。出于同上学生考试心理的需要,我们也可不要逼着没签名的学生一定要回家签。“以后考试之后,卷自愿签字”,这句话会引起怎样的行?。学生们都想让家长知道自己的进步而努力学习,争取更好的试卷拿回家去,高高兴兴地把签字送给老师看。
看到最到最后,我突发这样一个比喻想法,不知是否合适:“至于习惯教育改革,我们要像是在抛球,改革过程中,把旧习惯这只球高高抛起,实践新的观点方法,当新实施成功之时,便是旧球落地陈封之日,当新实施失败之后,便是我们接起原来的旧球,决定是否继续抛起,及怎样再次将它抛起……。
《反思教育习惯》读后感 2
魏书生的《反思教育习惯》一书,用大量的案例来说明一个个教育的细微的操作中所应该蕴含的理念,启示我们教师一同进行反思。最使人有兴趣的是,说的这些事让人感觉那么熟悉,似乎就在我们自己身上或身边发生过、发生着。
作为教师,这些习惯往往超出了个人的意义,会在不经意间直接或间接给学生带来种种影响或伤害;常常,有一些事情,我们做着、做过,却没有仔细去想“该不该”和“怎么样”。然而对于教育者,这些事情因为联系着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所以值得去思索与拷问。尊重教育要教会学生“尊重”的价值,当然也要教会他们思考、表达这一基础价值的行为习惯。所以老师们已经开始的对于教育习惯的反思是一个非常好的事情。但反思决不意味着只破不立、一时痛快,反思应是一种活动。在学校里、在家庭中、在社会上,太需要“尊重”了。我这里说的是教师对儿童、对学生的尊重。尊重的前提是平等,平等的教育是互动。
然而,以往我们把这种不平等扩大化了,比如老师对学生经常表现出“居高临下”。有的老师的“口头禅”就是“你给我如何如何……”,像“你给我坐好了,别跟一摊烂泥似的”、“你给我每个字抄八遍”、“你给我回家把作业写好了”等等,等等。都是上级对下级的命令,毫无平等可言。鲁迅先生说的“长者需是指导者、协商者,却不是命令者”,就不可能了。没有平等,当然会造成尊重的缺失。因此,在孩子成长的校园里、家庭中,挫伤孩子自尊心的事情、由于成年人一味蛮做而大碍于孩子发展的事情经常发生。
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人人都是平等的。平等的教育应该是互动而非“一边倒”的,是“教学相长”的。
习惯的力量是强大的, 老师们围绕着如何对待自己,如何对待学生,如何进行课堂教学等,针对现实中的问题思考:我该怎样办或怎样做更好,在反思中实现自我提升。
《反思教育习惯》读后感 3
我是一个教龄三年的新老师,从开始工作的那一天起我就注重培养自己的教育习惯,但是我一直很迷茫什么样的教育习惯是适合学生的呢?很多教师认为继承以前的教育习惯就行了,认为教育习惯会被继承下来就说明这个教育习惯是对的,但是我一直质疑“从来就有的,就一定对吗”?
直到最近我读了孙云晓老师主编的《反思教育习惯》后,覆盖在我心头的迷雾终于散开了。传统教育习惯有多少是我们应该继承,哪些是我们应批判改进的,这本书中的实例给了我很多的启示,更让我重新反思自己的习惯教育,再三思之而动。这里我更愿意让自己的读书收获与大家一起分享,一起探讨:
一、用尊重对待尊重
尊重是人的基本欲望,尊重是一种基本价值,尊重的前提是平等,平等的教育是互动。一旦教师尊重的理念发生变化,过去所习惯的许多做法就会动摇。教师从对待学生的基本态度到管理学生的细枝末节都发生质的改变。比如,不让学生当“义工”,给老师自己安排卫生区,并和学生一起快乐的大扫除;比如,请迟到的学生轻轻走进教室,改喊“报告”为敲门;比如,老师找学生谈话,请学生坐下来说,而不再像过去那样老师坐着学生站着;比如,许多老师把讲完课后习惯问学生“你听懂了吗?”改成“我讲明白了吗?”;比如,批改作业时把“X”为“?”;比如过去一些老师不喜欢学生“插嘴”,现在则给学生“插嘴”的'机会,从中看到了学生“插嘴”中有智慧的火花;比如,提出不用命令的方式请家长、慎请家长等等。这些老师还梳理出一些十分可贵的理念,比如,不对学生说“你给我……”,“真的比正确更重要”,“老师让出一分,学生努力十分”,“还给学生午休时间”等等。
二、用人格影响人格
在价值多元的社会中,教师遇到的道德问题也不比学生少。在思考中学习,教师本人也是学习者;在交往中学习,教师本人也是成长者。教师在完善自己的人格过程中,也促进了学生的人格发展。
我们的道德教育建设从重人格入手,每一位教师在人格教育上都起到了强化示范的功能。案例:《把书轻轻放在学生的课桌上》说的是两个学生吵架,起因就是一个学生模仿教师扔本子,结果扔到地上,沾满泥水。由此教师反思什么是以身作则。我们都知道小学生的道德教育主要是受成人和社会集体行为的影响,那么作为教师在教导学生怎样做的同时,自己先要努力发展和完善自己的人格。教师待人平等坦诚,以人格影响人格,往往比说教更有力。
三、用微笑面对微笑
微笑是心灵上无声的问好,微笑是淡雅友爱的花香……作为教师,带给学生微笑对我们重要吗?
很多人都认为“严师出高徒”,于是,作为教师一个个都信奉一个字“严”字,结果使学生不敢畅所欲言。很多老师不苟言笑,想维护一种心理上的优势,强调教师高高在上的地位,结果使学生恐惧教师。其实严格管理是没有错的,但不一定就是“不能给学生好脸”如果整日板着一副面孔,用冷冰冰的表情震慑学生,我想换来的只是学生的恐惧、学生的疏远。而微笑可以消除紧张感,老师把微笑带给学生,学生就会变得有生机,死气沉沉的课堂就会活跃。我们老师会用微笑,学生也就学会了微笑,学会了与人交往。教师是面对微笑的知识,在学生面前微笑的老师,一定会得到学生更灿烂的回应。
一个人养成一个好习惯难,改变一个坏习惯更难,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再难我们也要克服,因为我们的教育习惯关乎着一批批孩子的未来呀,让我们不断地反思不断地完善自我,以我们先进的教育思想、良好的教育习惯为孩子们未来的成长保驾护航吧。
《反思教育习惯》读后感 4
读完《反思教育习惯》,我深受触动,收获颇丰。
书中强调了反思教育习惯的重要性。教育者的习惯会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好的习惯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人格和良好习惯,进而走向成功;而坏的习惯则可能导致教育失败。
在面对学生的错误时,教师应具备宽容的品质。学生难免会犯错,教师的宽容是对学生不足、缺点甚至错误的包容、理解和原谅,能为学生自信心提供保护伞,成为其发展的动力,并为学生成长留足自主反思的空间,让他们在错误中学会自我教育123.
同时,要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例如让迟到的学生安静地走进教室,改变老师对学生 “居高临下” 的态度,请学生坐下谈话,给学生 “插嘴” 的机会等,这些细节都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有助于涵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人格。
此外,书中的实例也启示我们要不断审视和改进自己的教育习惯。教育者需对习以为常的事情进行批判性思考,用心去发现问题,从而调整教育方式,更好地引导学生成长。
总之,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反思教育习惯是教育者的必修课,只有不断反思和完善自我,才能为学生创造更优质的教育环境,助力他们的成长与发展。
《反思教育习惯》读后感 5
读完《反思教育习惯》,我深受启发,对教育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书中强调了反思教育习惯的重要性,让我明白教育者的习惯对学生的成长有着深远影响。一个好的教育习惯能够助力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和健康的人格,为他们的成功奠定基础;而不良的教育习惯则可能成为教育失败的诱因.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面对学生的错误时应保持宽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难免犯错,就像文中的丑猫没有因小老鼠的弱小而伤害它,教师也不应一味地指责犯错的学生。教师的宽容是对学生不足、缺点甚至错误的包容、理解和原谅,是学生自信心的保护伞,能为学生的成长留足自主反思的空间,促使他们在错误中学会自我教育,这比严厉的`训斥更有助于学生的发展.
同时,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至关重要。书中诸多实例启示我们,要像丑猫尊重小老鼠生存的权利一样,尊重学生的个性与需求。比如,教师可以改变 “居高临下” 的态度,给学生表达想法的机会,让他们感受到被尊重,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其健康向上的人格.
此外,教育者要不断审视和改进自己的教育习惯。正如丑猫用独特的方式帮助小老鼠,教师也需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时代的发展,不断调整教育方式,用心去发现教育过程中的问题,以更好地引导学生成长。
总之,《反思教育习惯》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反思是教育者成长的必经之路。只有不断反思和完善自我,才能为学生创造更优质的教育环境,让他们在关爱与智慧的滋养下茁壮成长。
【《反思教育习惯》读后感】相关文章:
关于教育就是培养习惯的教学反思03-19
卫生习惯的反思03-15
成为习惯以反思促进成长的教学反思09-30
学习行为习惯反思09-03
反思成为习惯以反思促进成长的物理教学反思07-20
养成读报好习惯的教学反思09-01
让反思成为习惯的工作计划05-26
养成读报的好习惯教学反思06-16
学习习惯教学反思的内容07-30
关于养成好习惯的教学反思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