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下曲》读后感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塞下曲》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塞外的战争似乎永远未曾停歇,行军走过长城脚下,王昌龄发出感慨,穿越时光他感受到久久的征战并未带来和平,何苦要征讨,何苦要战争不断?诗人虽为将士却不愿征战,不愿见到战场上的刀光剑影,血肉横飞,凄凉的场面,黄沙中战士的英勇被掩埋,无人忆起。
出征时候已是深秋,牵着战马在河边饮水,开始渡河,这河水冰冷刺骨,冷冷的风划过脸庞,如同敌人的刀剑砍来。未曾到达战场,诗人已然感到战争即将来临,这寒冷的水也异常残酷,这风也不温柔,战士们未见敌人,却同这环境做起了抗争。如果不是因为要征战,如果他们是来塞外游玩的旅客,我想此时的诗人也绝不会用水寒刺骨,疾风如刀的语言来形容这塞外秋凉。正是因为,战场就在前方,战士们都开始戒备,心弦紧紧绷起,随时警戒着。在诗人看来,渡过这秋水,挺过这刀风,面前就是真正的敌人,这只是战争的序幕,真正的战场就在前方。
放眼望去,茫茫戈壁,夕阳西下,暮色中远远眺望,回头眺望着临洮,怀念着出发的家乡。将士们虽然有着铁一般的身躯,可以承受冰水与寒风的侵袭,可是内心的火热的思想情怀,却禁不住这暮色中的回望。这回望中充满了思念,充满了凄凉,着无尽的思乡情怀里,也夹杂着诸多的无奈。此时的将士们,看到夕阳都归去了,可是自己什么时间会见呢?他们想着自己的家乡,开始朝着家的方向眺望,那望眼欲穿的眼神中流露着期盼,流露着深情。想起曾经的家人围坐,再看到眼前的漫天黄沙,不禁让人感慨,征战带来了什么?似乎并没有带来安居乐业,反而是更多的妻离子散,更多的是有家不能回,甚至永远都无法回到家乡,只能陪伴着黄沙一直到永远。
曾经长城脚下战争频繁,所有征战的将士个个精神饱满,士气高昂。自古边塞多战争,因地处边关,为多国接壤之地,边远贫瘠却野蛮的国家,为了生活过得更好,四处征战,因此这长城脚下就成了征战不休之所。为了驱除鞑虏,当时的将士们奋勇杀敌,个个都英勇无法,因为他们心中想到的是保家卫国,为的是给自己的国家一个安宁,给自己的百姓一个安居的家园。带着报效国家和黎民百姓的信念,将士们丝毫没有考虑个人的安危,直上前线,有着虽死无憾的`决心。
昔日里长城脚下英勇杀敌的场面已经逝去,随着这黄沙一样弥漫着长城边塞,杂草生长有一人多高。可是谁曾想到,这杂草的滋生是多少战士的身躯换来的,在这杂草的脚下累积了多少白骨。无论是当年英勇的战争,还是如今的征战,这征战里总是带着血雨腥风,最终留下的只是将士们的身躯。一场战争过后,即便停歇,也将士惨痛的带价,战友们有多少不能回家,出关不入关,永远停留在黄沙中,滋养出杂草,淹没在这荒凉之地。
战争是诗人所不想看到的,也是所有将士和百姓不愿见到的,希望用和睦共处带来安宁,希望我们现有的和平能一直延续!
【《塞下曲》读后感】相关文章:
塞下曲诗词鉴赏07-15
《塞下曲》的教学设计12-23
《塞下曲》的唐诗鉴赏10-28
王昌龄《塞下曲》唐诗鉴赏10-29
塞下曲原文翻译及赏析01-11
《塞下曲》卢纶唐诗鉴赏10-30
《塞下曲(其三)》李白唐诗鉴赏10-30
《塞下曲(其二)》王昌龄唐诗鉴赏10-30
王昌龄《塞下曲》全诗翻译赏析12-28
王昌龄《塞下曲·其一》简析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