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思考的技术读后感(精选12篇)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思考的技术读后感(精选12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思考的技术读后感 篇1
预见未来,是通过逻辑思考得来的。有时候,我们会惊叹某些伟人的预见性,其实这些看似很神甚至很偶然的事情,是经过他们的逻辑思考得出来的。没有什么是无缘无故的,都是有理由的,逻辑思考的能力能让你更清楚地看到问题的'更深层次的缘由。
我觉得日本的房地产发展可以对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提供个前车之鉴。实际上,历史有相似的地方,很大程度都是由于群体的盲目性。不是因为我们不知道这件事情不对,但是群体的决策往往是不符合逻辑的。我一直觉得历史就是某几个伟人创造的,但他们战胜了群体的盲目和自私自利之后,才会推动历史向另一个方向发展。希望中国的房地产会在中国的领导人手中避开日本曾经掉下去的陷阱,走一个合理的道路,不要急功近利,损人误国。中国的房地产在未来的五年该到了变数频出的时代了。刚看新闻报到,什么廉租房,经济租赁房,经济适用房,各种政策正在发挥着作用,目前效果不明显,但我们可以拭目以待。今天笑的人,明天不一定不会哭;今天活不下去的人,明天不见得还会倒霉。
五年后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大前研一先生给我们展示了他的思考。手机的功能扩展,电子银行,电子身份验证,手机将会让我们的生活发生一次划时代的革新。家庭服务器的描述也足以让我们对未来充满憧憬。
我们公司正在做的EIB也是对一种对未来的革新,我更希望这种自动化的便利可以更广阔地惠及到普通的老百姓。未来五年,我不知道会是什么样子,现在还不具备这种思考能力。就算是真写出些什么,也只能是自己的臆想和猜测。今天再做个梦吧,希望可以看看未来五年的模样。
思考的技术读后感 篇2
在这个时代,企业界的人士必须具备的是突破既有价值观的思考能力,换句话说,就是,具备在商场上的突破能力与开拓者的思考逻辑。来吧,让我们迈向荒野。新经济时代早已到来,新经济有四大经济空间:实体经济,无国界经济,互联网经济,倍率经济。现在正是绝佳的时机,聪明人要抓住它。
看了这一章,似乎看到了大前研一先生给我们描绘了物联网的世界。他的M2M构想与现在的物联网可能只是名字的不同,核心含义其实是相同的。这样的一个世界确实会再一次改变整个世界人民的生活方式,绝对是革命式的`变化。物联网,关键的部分是感应器,有了灵敏准确的感应器,再结合目前的网络技术,在构想中的世界就真的会呈现在我们面前。但是,这个世界会让这个技术肆无忌惮的发展吗,我个人认为,阻力很大。因为这个技术会导致失业,导致很多社会问题出现,。从大前研一先生的描述中,很多行业甚至是政府部门都不再被需要,这就不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技术革命了。未来的世界会不会像今天反对全球化一样,反对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呢?如果会,怎么解决那些失业人的就业问题,从而化解这种阻力呢?新经济,四大经济空间,实体经济,无国界经济,互联网经济,倍率经济。
实体经济,自然就是我们公司目前正处在一个经济空间里。
无国界经济,其实就是经济全球化,无非就是个强者给弱者的一个陷阱,但是这个陷阱其实是充满了机会和危机的。世界总是很神奇,本来想害人的人,说不定会被自己害了。这就要看对弈的各方的思考力到底谁更高一筹了。在全球化这个陷阱中,中国的领导者如果能避开危机,找到机会,我相信,那些设置陷阱的强者们一定会悔不当初,转而成为全球化的坚定抵制者。
互联网经济,最近的几年,这个经济空间可谓风生水起,一浪高过一浪,找到合理的商业模式的都存活下来,有的已经如日中天了。
倍率经济,我不知道可否认为是金融经济,用烟火缭乱的金融手段,把普通人都忽悠傻,然后用其实很简单的逻辑去赚钱。这个经济空间的人,关键就是能不能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复杂到普通人都不想去过问,任由他们在那里胡搞。其实看似复杂到无法理解的手段,其实就是和街上买菜的大爷的手段一样而已。聪明人是什么,就是能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给别人,而能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给自己。让别人傻掉,自己不就聪明了。
阿门。绝佳的时机即将到来,我是没有准备好,不知道公司准备好了没有。我看到公司的转舵,走向EIB的世界,从目前看来这是很关键的一步,希望这一步快马加鞭。让更多的人尽快投入到实际的工作中,解放劳动力,冲刺新世界。
思考的技术读后感 篇3
不管是多么好的建议,都需要用嘴巴去说动人,才能被接受。说话有逻辑,有条理,有理有据,说话才能有底气,才能更容易去打动别人。这一章就是告诉我们如何运用逻辑构成法,找到问题的答案,并将解决方法阐述好,让别人接受。
道理很简单,但真的做起来就是很难的,。逻辑构成法,无非就是让我们做事情,讲话都有逻辑性。不管是多么好的建议,不被人接受都只是一纸空文。而让别人接受我们的建议,就需要一些技巧。
只提一个建议。不要把别人置于选择的漩涡里,选择就是痛苦。尽量将这种选择降到最低。告诉别人的应该是解决方案,不是一个选择题。我觉得在做事情时,不是不可以有选择项。但选择项是在我们的第一个建议被别人否定后提出的补救方案,而不应该直接就将两个甚至更多的选择项直接呈现在别人面前。
事实胜于雄辩。不但要有严密的逻辑思考,还要有事实作为后盾才能更好的说明问题。有时候,人不是不知道事实存在,只是不敢或不愿去面对。当真的把事实摆在面前,他们也会暗自叹服,也会听从建议,勇敢地面对现实,改变现状。
打动人心,最重要的是以对方为中心。不要只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说话,话要说到对方心里,要以对方的核心利益为中心展开游说。
这本书太深奥了,不适合我阅读,至少现在的.状态下,我觉得,我只能理解书中的皮毛,这样耗费精力的去钻研,只是得到些边边角角。一脚踏下去,就像进入汪洋大海,想吸收点营养,却总是被呛到。读了两章了,我最大的理解能力就是,作者希望我按逻辑去思考问题,要注重事实的作用,要实地去考察,要有说服别人的技巧。理论很雄伟,操作很复杂,有心想成事,无力去提高。
思考的技术读后感 篇4
下午终于把《思考的技术》看完了。
大前研一,一个具有科学思维的日本人。看了这本书,才知道原来思考很重要,如何思考更重要。
说实话,这本书没有完全看懂。但是重新总结一下,还是作出以下感悟:
1.看事情不能只看表面,需要实地考察,加上科学的分析,找出事情的本质。
2.别人想当然的事情,你要学会去找出为什么,对任何事情都抱着怀疑的态度,进而去论证。
3.要学会金字塔式的分析方法(准备借《金字塔原理》来看).
4.平时要多联系思维,从不同方面看一个问题。
以下是其他人观点,值得借鉴,希望能加以总结吸收:
识别和确定问题、搜集资料(包括业界、客户的数据、访谈等)然后做图表、提出假设、分析验证假设(这一步可以反复)、最后提出确切的“howtodo”的方案。其实上半部分可以说是讲了逻辑思考内在的'过程,那么如何将逻辑思考的结果展现出来并打动观众呢?大前研一认为一个基本的构成法就是金字塔结构。金字塔结构的特点可以理解为两个:①层次分明的结论和依据。“你想说什么?”“你有什么证据?”②对于一个重大问题做到不重叠、不遗漏的分类,而且能够借此有效把握问题核心,并解决问题。
思考的技术读后感 篇5
有时候被问到一个问题,我的反应要么是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要么是脑子里一片空白,你再问我思路,对不起,我没有~最近装个软件,一遇到问题就去搜解决方案,我甚至压根儿不知道问题的原因问题就解决了。可是,如果是非常个性化的问题呢?
当我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感觉像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希望它能把我从那种一遇到问题就抓瞎的状态中拯救出来,然后发现它并不能给我一个事无巨细的.可以套用的公式让我记住了就一劳永逸,它告诉我这种能力很重要,我要多练习,质疑所有,如果说有一个步骤的话就是1.收集信息2.提出假设3.实验验证4.得出结论5.假设不对的话就重新提出假设6.最终结论要简单,别人容易接受7.向别人描述的时候使用金字塔。在你不知道前提的情况下,可以假设一个,其实我看他的很多例子,是描述结论的过程,而不是思考的过程,的确是按照金字塔原理来描述,结论,然后原因123,每个摆证据。可是我更想知道的是它是怎么想到这些的。比如说收集数据,我要收集什么数据?处理数据之后提出假设?事情错综复杂,可能还是要靠经验。
看完觉得还是没有解决我的问题,可能需要把他的例子再细细的分析一下,心塞,额外收获是了解了大前研一一开始学应用化学,硕士和博士读核能,工作了三年之后29的时候转去麦肯锡做咨询管理,在麦肯锡工作两年之后开始出书,这个跨行跨行的。后来一场演讲的价格是5万美金,还有一个让我不那么丧的是就算日本政府,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看上去也没比我强多少,有点宽心
慢慢来,一口气吃不成胖子,想哭一场。
思考的技术读后感 篇6
先说感悟:老爷子的脑子确实非常性感,这本书值得一读。
上面的脑图是读完全书以后,第二遍快速整理出来的,有些概念一下想不起来,就再细看看,有些用词不太好理解的,我用自己的理解写了,或者进一步解释了,基本上没有遗漏知识点的地方,但是有些、特别是摘录,是根据我的个人情况做警醒特意打上去的。简单说,我希望整理出这个脑图以后,以后进行思维训练不顺畅的时候看看脑图,就不用经常翻书了。
现在说读书后感。
本书的结构非常严谨,全书几乎没有废话,唯一不足之处在于,大前举例以日本本土的例子为主,对于中国读者来说,如果没有日本的一些背景知识,比较难有代入感。好的是,这些例子即使不去看,也能明白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
逻辑思维能力一直是我的弱项,可能是因为是渣二本毕业,现在工作的同事都是985、211出身,尤其显得自己脑子一团浆糊。老爷子的书不但结构清晰,还落地到了具体的`执行方法,全书可以说就是全书所说理论知识的一个具体展现,这种“以身作则”的气质,实在是让人佩服。
另外的想法是,类似管理类的书,我计划都在看完后输出脑图,这样的好处是,日后如果想用到里面的知识点,看脑图就能回忆起来,实在回忆不起来,再翻翻书,比起看过以后就把书束之高阁,效果相对来说较好。
思考的技术读后感 篇7
大概两年前的时候,进入职场一段时间的我,逐渐有了很多困惑,于是想方设法去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
找的过程中渐渐喜欢上了读书。以前也读书,但是当时是在学校里,为了考试而读,是被动的'。
而现在读书,则目的性更强,是主动的。这两年读了有7、80本书,于是对读书有了一点自己的体会。
今天写出来和大家分享,没有对错,仅作交流。
市面上的书种类非常多,内容也良莠不齐。我把书大体上分为两种:休闲类和学习类。
休闲类,顾名思义主要是为了消遣看的,比如《不生病凭什么》《求人不如求己》等,
当时主要想买了送爸妈看,没想到我闲着没事也看了一遍。
一些小说也可划在这类里面,如《明朝那些事儿》《鬼吹灯》等。
这类书看起来不用讲什么技巧和方法,随意地看就好。
学习类,是指带着很强目的性去看的书,一般是对某方面比较感兴趣,有针对性地找一些相关的书籍去看。
比如商业管理、市场营销、心理学、组织行为学、财务、税法等等。
读这类书往浅了说是希望自己能了解一些新的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面,
而更深一层的目的是希望提升能力,改变自己的思维习惯,完善自己的性格,养成良好的习惯。
思考的技术读后感 篇8
刚读完一本书,由于记忆暂存效应,可能会感觉收获很多。但真正的收获,或许是过了一段时间后还留下的东西。所以,这次这么久没写读后感,是因为我想看看,这本书到底给我留下了什么。
1、你知道思考的重要性吗?大前先生说,人不同的命运是由不同的思考方式造成的。我现在非常赞同这个观点。思考其实是很痛苦、很累的。在做了多年的具体工作后,几年前的一天,我回顾以往,幡然醒悟:虽然自己做的工作看起来是脑力劳动,但自己其实是一个没有动脑子或者很少动脑子的人。才工作的时候,是学了很多东西。但那些东西只能称作是知识,而不是智慧。自己不过是满足于知识数量的增加、工作数量的增加而已,并没有动脑子想到如何有所突破、与众不同。要做到这一点确实是需要痛苦地动脑子的。即使是现在,我恐怕还是没有完全成为一个动脑子的人。还要努力。
2、你会思考吗?大前先生说到的.方法大概有2个:
1)收集材料→提出假设→验证假设→提出对策→执行并验证这里有个重要的步骤“验证假设”。任何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关键在于你是否能提出假设、并且验证假设。你提出一种假设,其实就是将问题进行了限定,限定了边界,问题就能被分而化之,最终得到解决。你的语言表达应该能反映你的思路:“假设。那么。”
2)MECE原则这个原则很早就熟悉了。MECE有点像软件开发里的穷举法。穷举法其实是一种非常工程的方法,看似笨,其实巧。我们做事情,其实最追求的是成功率。不要想什么巧办法,越是简单、越是不需要技巧的方法,就越可能是好方法。
这本书里还提到了大前对将来的预测。忘了他是凭什么做出那些预测的。但有一点我很赞同,他认为地球上,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和语言的人们,生活的方式会越来越相同。能想起来就是这些。或许这就我真正有所体会的了吧。
思考的技术读后感 篇9
这本书堪称一本东方实践版的批判性思维读本。批判性思维在欧美大学教育中基本上就是一门必修课,但是在中国、日本等典型东方文化国家和地区批判性思维是较为稀缺的,因为传统文化更多的强调顺从集体、遵从权威,标新立异、特立独行的基因在文化里边其实是很少的。但是大前研一恰恰与众不同,与大多数人相比显得格格不入,是一个特别有个性、棱角分明而且思想独立的人,甚至被自己的同学调侃为“真空中培养出来的”。显然同学们当时认为他不通世事,日后肯定是要吃苦头的。但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大前研一居然年少成名,成长为一名闻名全球的咨询专家和学者。对于自己的成功,大前研一把秘密归结到了自己那被别人不看好的特立独行。
而在这本书里大前研一把自己的真东西拿了出来,向读者倾囊相授,一方面较为完整的阐述了自己总结出来的对一个人成长进步至关重要的解决问题之思维方法和这种思维的训练方法,另一方面又把自己人生历程中的重大事件和政府对重大社会事务的施政举措作为案例来详细阐述应该如何按照他的思维方法去分析和思考。
他所推崇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其实就是科学方法,遇到问题先要分析现有数据,然后提出假设,这时他强调的东西上场了,不要在这个时候就以为大功告成了,而要去再找通过做实验、搞调研获得进一步的数据对假设进行验证,只有假设经过验证以后,才能被当作可以用来使用的结论,否则一切还只是假设。
相对于《学会提问》、《有话好好说》、《批判性思维教程》和《批判性思维工具》等经典批判性思维教程,大前研一的理论远谈不上高深,甚至应该算得上浅显。但是把这种科学思想应用到企业经营决策中,这就算得上一种突破,即使不是思想上的突破,也算得上是习惯上的突破,模式上的突破。因为人们,尤其受东方文化熏陶的人们,往往很少去质疑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尤其是有些模式、有些观点来自于一些事实数据后,更是容易让人们深信不疑。
在这个时候我们不管主观上对这个观点多么肯定,我们都不要忘记在进一步的`验证前,所有的观点都只是假设,或者本质上还是假设,不管这种假设多么有吸引力,后边的验证才是让这种假设过渡为结论的唯一途径。否则基于这个假设的金字塔不管建设的有多么高大,多么恢弘,都免不了“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的结局。
与前面基本批判性思维畅销书相比,本书还有一个特点是案例中有不少部分都是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所以读起来更加亲切温馨,就像在听一位长者讲述自己年轻时候的一些事一样,令人舒心而神往,而读者就在这种开心的体验中理解和消化了作者的思想和一片苦心。还有一些案例则是作者对于日本政府对社会重要事务的一些失当举措的尖刻批评,正是通过这些失败案例的解读作者让读者深刻认识到了逻辑思考力的重要性。
这本书很有趣,既讲了批判性思维,又讲了自己的故事,还讲了日本“失去的二十年”,可想而知带来的感受和体验也是多方面的。
思考的技术读后感 篇10
有人反感方法论,认为方法论只不过是一些只会夸夸其谈的东西。对于这种观点,我并能完全认同,确实空谈方法论只不过是纸上谈兵而已。但是我想说的是,方法论本身的价值并不在于纸上谈兵,而是对于你实践的一种指导,可以帮助你省去很多没有必要的思考,提高你的效率。所以站在这个理解的角度上而言,我是反对那些对方法论持批评态度的人,对于这些人我唯一能说的就是“每一样东西是否能发挥它的价值,重点在于使用它的人,而不在于东西本身,就像核能一样,作为能源就能造福人类,用在武器上就是致命的凶器”。
读《思考的技术》的时候,让我想起了之前看的那本《聪明的人用方格笔记本》,其实这两本书有相辅相成的作用。同时在《方格笔记本》中,也提到了《思考的技术》的作者大前研一的工作方式,其中也讲到了大前研一为什么习惯记笔记从一张纸的左下角开始记起,右上角写结论。关于这种习惯,在大前研一自己的书《思考的技术》对此也进行了非常充分的说明。这样的做法,就是为了更好的训练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还有归纳整理的能力。在方格笔记这本书中,充分体现这种笔记整理的价值,让所有的逻辑显示非常顺畅,同时在完成之后甚至于相当于一个非常好的PPT。不仅仅自己容易理解,别人也非常容易理解。
讲了这些,重点讲讲《思考的技术》这本书中的一些自己体会的重点内容吧。《思考的技术》这本书的核心是两点:一是为什么要训练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二是如何训练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为什么要训练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生活中,总是有些人在说“我的工作是文案,并不需要什么逻辑思维的能力”,“我的工作是销售导购,逻辑思维能力对我来说一点用都没有”等等。对于这些认知,在我个人的理解上而言,我觉得只是这些人并未看到自己工作的本质,以及自己生活和思考的根本所在。其实不管是任何行业,逻辑思维的能力都是必不可少的,而且也是至关重要的。逻辑思维能力强的人,学习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比逻辑思维弱的人强特别多。我个人对此就有过一段非常深刻的经历,就是我刚工作的第一年,作为产品的我需要去和技术沟通需求,然而沟通了半天我一直都没有和技术说清楚问题的所在,同时也没能理解技术的思路,最后没办法只好请老大出马。对于,我无法讲清和理解的问题,老大和技术三两下就达成了一致,另外当时的在旁边听他们讲,也始终没有听的太明白。相比于他们,我的逻辑思维能力,真的比他们相差太多,从而在沟通上也始终需要比起他们花费更多的时间成本,这样的成本其实比什么都要高。其他的成本,都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可以解决,唯独时间一旦消失就无法回头。
另外,逻辑思维能力强的人,对于未来也有一定的预测能力。这种预测,来自于他们长期活跃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得出的结果。其中我觉得最为强大的就是,将这种能力内化成为了直觉。大家都知道,直觉是一瞬间产生的,但是其实直觉的出现只是我们大脑为了更好的减少能量的消耗而建立的最短思考路径。简而言之,就是大脑为了偷懒而制造的捷径,而这条捷径的长短,取决于你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强弱。越强的人,直觉越强,凭直觉得出的判断也能更符合实际情况。这些原理就同那些优秀的运动员长期大量训练自己的肌肉记忆一样,通过长期不断的训练,当出现相同的条件触发下这些运动员的肌肉记忆就会自动触发而准确的完成整个动作。
如何训练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讲了为什么训练逻辑思维能力后,就该有很多童鞋会问“既然逻辑思维能力这么牛逼,那么我们该如何去训练和提高呢?”在《思考的技术》中,大前研一讲到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是需要长期大量训练的(当然除了那些天生就逻辑思维能力很强的天才们),对此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在生活中每时每刻进行训练。比如当你看到一个广告,或者一个你感兴趣的东西,你就可以在自己的内心里面问自己,这个东西为什么会做成这样?作者想要表达什么?这件东西又有什么用?如果是我自己,我会怎么去做这件东西?等等,通过不断的给自己提问,同时分析并给出自己的见解。最后一步非常重要的,就是当思考给出自己的假设之后,试着去从某些方面验证自己的假设是否能让自己坚信它是绝对正确的。
然而对于验证这个环节,在我自己目前所经历的所有事情来说,我觉得是至关重要的一步。这一步也决定了你与他人之间的距离,这个世界中成天“思考”的人很多,确很少有人去验证自己的想法。这也就是为什么这个世界,失败的空想家很多,而真正成功的实干家很少,因为大家都不敢去尝试验证自己的想法,绝大多数的时候都停留在了想象中。或者说只是验证了几个假设,就放弃了不再敢去验证其他的假设,直到最终找到那个最正确的答案。同时验证环节,也是一个帮助你积累经验最最重要的步骤。只有经过验证的东西,也最终才能成为你可以快速放心去提炼使用的结论。如果你的思考总是缺少验证环节,你最后会感觉自己似乎做了很多很多的事情,却不知道自己到底做了什么,到底收获在哪里。最为明显的感受,就是在工作中,不论做完什么总感觉心里没底,心里发虚。所以童鞋们,在你们充满奇思妙想的脑袋里,千万不要忘记去为自己的奇思妙想进行验证,为自己的人生积累丰富的有价值的经验,这些也将成为个人核心竞争力的来源。
思考的技术读后感 篇11
正如知识改变命运所言,在如今知识碎片化、信息大爆炸、个性张扬的时代,人与人的差距更多的是围绕着思想的不同。
首先,社会变化太快,我们是否失去或者混乱了逻辑思维?在一个政治、经济、文化不断走向更文明的时代,我们似乎变得越来越矛盾,有时人云亦云,有时特立独行,虽有学校的教育、社会的磨练,但即使起点完全一样的两个人,最终也会有大的区别,导致区别的主要原因也多是思维方式的不同,比如急于求成而忽略了最基本的东西,比如在社会影响力的威逼利诱下随波足流而忽略了事实等等。
其次,事实和现象并不一定一致。我们都学过政治课里讲的任何事物都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这个在应付考试时我们可能很得心应手,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很容易忽略掉。当现象和本质不一致时,很可能说明这个结果带有主观意识,所以解决问题的关键就不能从这个现象来下手了,而是深究问题的本质。比如一个产品推不出去,销售部反馈的是产品做的不好,产品部反馈的是销售部的销售方法不当,那么这个问题到底出在哪呢?可能事实是销售部或者产品部的`问题,但也有一个可能是市场的问题等等。
再次,与人沟通需要在逻辑思维的引导下,建立共振效应。诸如很多销售技巧所讲一样,你需要让对方能够快速跟着你的思维并理解你所要表达的东西,本书有讲到金字塔原理,即先搬出论点,再围绕论点举出论据,以客观事实为依据,这个亦可理解为总分式或者分总式,有论点无论据或者有论据无论点都是逻辑思维不严密的体现。
最后,思维无界限,但任何结论都有其时间、空间等维度的限制。逻辑思维是一种思考方式,但它不能总结出永恒不变的结论。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都有很多结论,我们不能说这些结论不是在理性思维下证实的,但这些结论有可能在某一天看来也只是假设。
思考的技术读后感 篇12
以往我们的思考模式,基本上是有一个原因就会导出一个特定的结果。这种思考模式导致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会陷入茫然。生活中很多事情不是数学和物理那么简单。我们的课本通常会做出去掉其他因素,只考虑某些因素的方式,将一个复杂的系统给简单化,从而让我们给出一个特定的答案。事实上这是在扼杀思考的能力,而在弘扬认同和接受的精神。
很多没有找到答案的问题是可以寻找到答案的。面对问题,可以先假设前提,在前提的指引下,导出答案。应该花费必要的时间和精力在自我提高上,没有时间思考,只会将自己埋葬于事务之中。
这么多年的教育,让我对问题的理解产生了很大的误解。在学校里,面对的问题都是前人已经面对过的,都是前人已经摸索和验证过的,我需要做的就是按照别人的思考路径再走一遍。甚至有时候,自己完全摸索不到的话,还可以直接看答案或找老师解答。这种培养模式,这种思考习惯,让我不能接受不确定的问题。而参加工作以来,我面对很多需要摸着石头过河的情况,这种不确定让我心情抑郁。很多时候,原以为是正确的做法被证明是错的.,原以为行不通的方法才是正确的。这个探索的过程原本应该是很有成就感和快乐的,可多年的思考习惯,让我没有享受这种快乐,而是在忍受这种不确定。面对问题的态度,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都保持在学校中状态是导致现在工作不顺利的症结所在。问题再也不是那个被去掉了次要因素,只考虑主要因素的学校式的问题;答案也不再是那个唯一的标准到不可置疑的学校式的答案。现在面对的问题,是需要考虑所有的因素,没有任何因素可以被忽略掉,因为一个小的因素,会在执行过程中被发大,形成蝴蝶效应。寻找答案和解决方案的过程变成了协商,坚持和妥协的过程,不再有一个毋庸置疑的答案供你在最苦闷的时候使用,只有一个各方面平衡利弊后的解决方案,而且有时候可能自己还不愿意接受,但也必须彻底执行。改变,如果不改变多年来的思考态度和习惯,自己就只能在挣扎和纠结中恐慌。
为没有答案的问题寻找答案,这种标题一看到的时候都会感到莫名其妙。怎么会有没有答案的问题呢?读完后,重新思考一下我的生活和工作,其实真的是有很多问题没有确切答案的。所谓寻找答案,不过是一个寻找解决方案的过程。解决方案和答案不同,解决方案可能并不完美,甚至有缺陷,答案却是近乎完美的,就像1+1=2一般不容置疑的。怎么样才能寻找到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呢,我觉得,首先需要武装自己,只有有了足够的积累和充分的锻炼才能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再就是需要找到合适的思考路径,先提出前提,再导出结论的路径不失为一个不错的选择;最后需要注意的是,需要给自己休息的空间,如果让脑力一直处于思考的状态下,很容易会导致自身的疲劳和很多无效思考。
【思考的技术读后感】相关文章:
学会思考《思考,快与慢》读后感11-07
柚子,思考08-12
思考的名言02-21
思考·人生06-14
黑暗的思考08-21
思考作文(经典)03-12
学习与思考03-07
(经典)思考作文03-08
[精选]思考的作文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