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读后感

时间:2023-08-13 13:10:22 晓丽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读后感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读后感

  《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读后感 1

  拿到学校为我们数学教师准备的《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这本书,我就被书中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了,这本书就像黑夜中的一盏明灯,给没有多少数学教学经验、在教学前后迷茫的我指引了方向,它就像一本工具书,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各个方面给我提出建议和指导。

  这本是一本有效的数学教学指导书,书中共有21方面的课堂教学策略,从指导教师制定教学目标把所致教学方向,到调研学生现状、读懂学生的内心世界、读懂学生的认知过程,再到设计有效提问、设计课堂练习、巧妙利用比较、转化思想的策略……既有对教师如何把握教材的指导,也有对教师如何深入了解学生的指导,还有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的所导,每一种策略不但有理论指导,还附有具体的案例,生动有趣,理论结合实践,有很强的导向性。

  我们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一直也在强调要制定好教学目标,教学要围绕教学目标经组织教学,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所以对教学目标的制定我们也都是比较慎重的,可看到第一个“制定教学目标的策略”我就感到汗颜。虽然假期也学习了《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但我并未深入理解核心概念的内涵同,“数学课程目标包括结果目标和过程目标,制定教学目标时要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刻画结果目标时,使用了‘了解、掌握、运用’等行为动词,在描述过程目标时,使用了‘经历、体验、探索’等行为动词。制定教学目标时使用动词不同,对学生的要求也就不同:定高了,学生达不到;定低了,缺乏挑战性。因此要用好表示程度的语言,对课堂教学准确定位。”看到这段文字,我才发现自己对教学方向的把握不够准确,对显性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关注过多,对隐性的“过程与方法”目标重视不够,教学目标缺少针对性。明白自己的不足,后来教学时我要求自己认真地解读教材,试着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在不断追求中去抓数学的本质,设计有效的教学目标与教学活动,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比如学习《认识分米和毫米》这节课,认真解读教材后,我以教学目标的把握就更清晰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在观察、测量、估计、交流的`等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观念。2、使学生联系对长度单位的已有认识及自身生活经验,体会长度单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认识分米和毫米》是学生在认识了米和厘米,积累了一些测量物体长度经验后对之后,对长度单位的又一次学习,一方面是丰富学生对常用长度单位的认识,为进一步学习千米、周长、面积和体积等内容积累经验,打好基础;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实践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教学目标使用了“通过、认识、初步建立、体会、感受”这些目标动词,由此,这节课要让学生在丰富的体验活动中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观念,重点是认识分米和毫米,建立相就的长度观念是关键,课堂教学就要设计丰富的活动,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观察、估计、测量的活动中,让学生获得对长度单位的丰富体验,帮助学生不断加深对分米和毫米的认识,强化已形成的表象。有了这样的认识,再来设计教学活动,心里也就更有底儿了。

  读着《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我总是被书中那一个个生动的案例及解析深深地吸引,被吴老师和她的团队的教育智慧折服,“给分数找妈妈”、“他跑题了”、“为什么不画了?”、“第7个300哪儿来的?”、“格子不够了”……每一个案例都能看到教师有效指导与学生思维碰撞而产生的智慧的火花,真的很让人着迷,让你不得不感叹:“教学真的是一门艺术!”

  《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这本书的内容让我一生受用,它让我深刻意识到自己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欠缺,也提醒并指导我要不断进取,努力按新课堂理念要求,认真上好每一节课,让自己在教学中慢慢成长!

  《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读后感 2

  这学期,我认真的读了吴正宪老师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一书。书的内容非常贴近我们平时的教学课堂,书中用浅显的语言告诉我们如何去挖掘教学课堂技术来提高教学执教的能力。读过之后对于我来说收获颇多,书中的每一种策略都能对我的课堂教学起到指导的作用,对于如何解决教学中的困惑也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印象深刻的是,在教学习题课时,我们班的课堂气氛总是死气沉沉,孩子们的注意力也都不集中。在我课后反思时,翻开手中的这本书,在书中我找到了答案和方法,我的习题课就是按部就班的从第一题到最后一题,从学生做到老师讲,可见我的课堂没有生趣的原因就在于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吴老师告诉我们:“对小学生来说,让数学练习伴随着有趣的.情境出现是非常必要的”。练习的设计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要给学生提供积极思考和交流的空间,习题课的设计也需要由浅入深、环环相扣,老师要先观其全貌,透过数学知识看到深邃的数学方法和思想。从中我还深刻的感受到吴老师在实施有效课堂教学上最根本的一点是以生为本,“教学应该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的过程。

  读完吴正宪老师的《课堂教学策略》,让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力争实现以生为本的课堂,面对课堂上学生们充满个性的想法,做到理性面对,顺其自然,不急于提出肯定或否定的意见,在捉住问题的关键所在时再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引导,为有效促进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教学思考而努力我们现在的“生本课堂”,变的学生说得多,老师说的少了,学生们毕竟没有经验,在生生交流的过程中不能强调出重难点,这样就难免对一些听讲习惯不好的学生造成困扰,不能较好的掌握知识。吴老师“课堂教学策略”之三“重复中突出重点”策略解决了我的困扰。吴老师说“重复学生的语言,再一次确认学生的意思,是教师控制课堂对话的两种最明显的策略。这可以促使学生的发言从个体认知的表达转化为全班的共识。”书中“角的度量”一课,其中一个环节是教师让学生用量角器测量角,并说明测量方法。在学生交流时吴老师通过插言“大家听见了吗?请你再重复一遍好吗?”通过追问“又一个对齐,什么对齐啊?”“我想问问你是怎么看刻度线的,从哪确定内圈和外圈?”“零刻度线在哪?”“你们和他的方法一样吗?”“我们能不能陈述一下刚才的量角方法?”等一系列的有层次的问题,根据教学重点对学生的回答进行了有针对性的重复和确认,从而使重点得到了强化。

  针对这个教学片断,下面谈谈我的教学方法,本学期开始我就教给了学生每天预习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也做到有备而来。,最后自己尝试完成相应的做一做。那对于“角的度量”一课,学生们首先是自己的预习,按照书上的步骤提示,自己试着学习了量角,学会了第二天上课好当小老师讲给大家听。因为这是动手操作的内容,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都很高。第二天学生们进行交流时,因为大家都有所准备,所以演示的同学自信的讲着,台下的同学听得都很认真,判断和自己量角的方法是否一样。最后又组织学生对台上的小老师发问,和交流在量角时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来不断重复本课的重难点。本课后,我惊喜的发现学生角的度量准确率很高,比以前老师用教具在黑板上做示范好很多,我想这和学生们自己的预习是分不开的,和上课时学生们自己的讲是分不开的。

  最后,我觉得在对学生回答的内容上,我们不能只进行机械的对学生的回答做重复,而应该是一环紧扣一环地引导学生向较高的思维层次递进,引导学生在“学会”过程中向“会学”迈进。

【《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读后感】相关文章:

吴正宪的名言12-27

最新倍的认识教学设计 吴正宪倍的认识教学设计02-17

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读后感(通用5篇)08-30

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08-30

关于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读后感(通用5篇)08-30

教学策略的课堂反思心得(通用10篇)06-13

论语宪问原文及翻译01-12

黄遵宪名言名句04-14

论文: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