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薇》读后感

时间:2021-03-19 09:13:13 读后感 我要投稿

《采薇》读后感(通用5篇)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总结呢?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采薇》读后感(通用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采薇》读后感(通用5篇)

  《采薇》读后感1

  《采薇》是《诗经》中的名篇,这首诗就是一个戍边的士兵久历艰苦,在还家的路上又饱受饥寒,痛定思痛后悲伤心情的真实写照。这首诗描写了周人向往和平稳定的生活环境,对战争的厌倦。北方游牧民族侵犯周朝,士兵为保家卫国而出征。出征前“杨柳依依”,惜别之情溢于言表。三年后,生还归来之时“雨雪霏霏”,战后萧索破败之景顿时跃然纸上,悲凄之感犹然而生。

  从戍边者思乡的悲歌中,感悟个体生命的无能与叹息。在保家卫国的精神中,感受个体精神境界对于自然生命的超越。归途中感受个体生命对苦难的体认,《采薇》通过情绪诗意般的流露和宣泄,提出了一个冷峻的理性思考。生命的解读。在浩瀚博大永恒的宇宙中,人渺小的不及一粒微尘,人来这个世界的时候不是自己的选择,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也不是自己的选择。同样在生存期间,虽然有生存的意识,所谓生存的权利,但你同样没有生存方式的选择。人类不过是装在宇宙这个化学试验瓶中的最微小的一個不等于零的分子,瓶中任何元素的变化,都会影响到人的变化。不管是天灾,还是人祸,都会使生命的个体陷入困境。《采薇》中的主人公一场战争将他无辜的卷入。他只有一个小小的愿望——回家,却难以实现。战争给予他的生存体验是既痛苦而又兴奋的。在这里作者没有写战争中流淌的鲜血,残缺的人体,扭曲的面孔,燃烧的战火,堆积的死体。是因为人在社会主流意识的洗礼中短时间会被蒙蔽,而只是展现了他来自群体意识的兴奋“维常之花,·君子之车·,四牡业业,象弭鱼服,”让他体验了从未有过的荣光和威风。同时也给他带来无限的思家的苦痛。战争结束了,经过了生命的苦苦挣扎,他还是他,“载饥载饿”。试问战争对他究竟有什么意义呢?不过是一种经历,一种体验而已。而这种经历与体验原本就不是他的选择,即使他想选择也选择不了。任何生物只能是自然的选择,而选择不了自然。

  这首诗的主题是严肃的。猃狁的凶悍,周家军士严阵以待,作者以戍役军士的身份描述了以天子之命将帅、遣戍役,守卫边疆,军旅的严肃威武,生活的紧张艰辛。作者的爱国情怀是通过对猃狁的仇恨来表现的。更是通过对他们忠于职守的叙述——“不遑启居”、“不遑启处”、“岂敢定居”、“岂不日戒”和他们内心极度思乡的强烈对比来表现的。全诗再衬以动人的自然景物的描写:薇之生,薇之柔,薇之刚,棠棣花开,依依杨柳,霏霏雨雪,都烘托了军士们“日戒”的生活,心里却是思归的情愫,这里写的都是将士们真真实实的思想,忧伤的情调并不降低本篇作为爱国诗篇的价值,恰恰相反是表现了人们的纯真朴实,合情合理的思想内容和情感,也正是这种纯正的真实性,赋予了这首诗强盛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笼罩全篇的情感主调是悲伤的家园之思。这首诗的可贵之处在于,它作为边塞体裁的鼻祖,内容却没有仅仅停留在爱国这一片面情怀的抒发,而是真实热烈地表达了戌边从戎的艰苦与忧愁。

  《采薇》主导情致的典型意义,不是抒发遣戍役劝将士的战斗之情,而是将王朝与蛮族的战争冲突退隐为背景,将从属于国家军事行动的个人从战场上分离出来,通过归途的追述集中表现戍卒们久戍难归、忧心如焚的内心世界,从而表现周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反感。《采薇》,似可称为千古厌战诗之祖。

  《采薇》读后感2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豌豆我采了又采,即使采完了,又会长出来的,要不是因为猃犹的缘故,我不会长期镇守在边境地区,而是回到故乡。这是《采薇》第一章大概的解释。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历史永久,搜集了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诗歌。《诗经》大概有300多首,都是由孔子和君吉甫从民间和皇室上收集并编制而成的。之所以称为《诗经》是因为汉武帝把诗、书、礼、易、春秋化为五经的缘故,就是大家所说的四书五经中的五经。

  《诗经》的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风,风在诗经里面包括了15个地方,也就是15国风。比如说我们所熟悉的《兼葭》,就是秦风类型;第二部分是雅,分为大雅和小雅,小雅比较容易懂,而《采薇》就是《小雅鹿鸣之什》里面的,那么大雅呢?晦涩难懂,需要有很高的文言基础的人才能领悟;第三部分是颂,颂主要用来赞美国家的或是举行祭祀仪式上用的。

  《采薇》是一首镇守边疆的士兵返乡的诗。讲述的是一个士兵以采豌豆为开头来抒发相思之情。这首诗经专家考证创作于西周时期,不过,可惜作者不详,因为先秦时期的作家一般都是不留名的。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六年级语文书中《采薇》的节选,被誉为诗经中写的最有名的诗句之一。写出了出征和回乡中的景物和情怀。被很多古人引用,是一段以乐景写哀情,又以哀景写乐情的典范。对比了出征前的杨柳依依和现在的大雪纷飞,来说明自己离家之久,思念之深。

  经常读诗带给我很多不同的感受,大概思念家乡和怀念亲人是我们中国人永不褪色的记忆吧!

  《采薇》读后感3

  读完《采薇》之后,我有种深深震撼的感觉。《采薇》通过一些诗歌悲鸣向我们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地问题,是关于人生命的解读。

  在浩瀚的宇宙当中,人就像是一粒尘土渺小。人无法选择来到这个世界上,更加难以全然掌控自己生命的轨迹。

  在这个世界当中,作为个体的人要面临着生存挑战,面对生存方式的选择。无论如何,人生总不会一帆风顺,遭遇顺境与逆境当中,人一步步变得更加强韧。如《采薇》的主人公一样,当人卷入一场战争以后,人的渺小就展现出来了。

  最终战争结束了,而主人公依旧是那个人,依旧要为生活苦苦奋斗挣扎,试问如《采薇》主人公这样的人生意义在于什么?其实,人生就不过是一场体验而已,然而这样的体验原本就不是这个人的选择,而是自然的选择。自然能够选择人,而人始终选择不了自然。

  我想《采薇》恰是要告诉我们,生命是脆弱的,我们应该懂得在有限的生命当中努力生存,营造一个属于自身生命的精彩时空。

  《采薇》读后感4

  让我们撑起从几千年的清湄岸边采撷来的竹蒿,逆流而上,划向那历史深处的诗之国,经过了几千年,那些诗句,它们依然旺盛,奔放在昨天、今天以及未来的历史长河之中,那里是诗永恒的故里。

  时光拉回到几千年前那个战乱频发的年代,正是在那漫长的战争的行途中,产生了《采薇》。

  《采薇》,是在那战火纷飞、刀光剑影的年代里,在战士那漫长的归家的等待中产生的一株花。那些薇草,铺满了战争那漫无边际的.悠长古道,铺满了响着号角的战场。《采薇》充满了一个战士的柔情,一个男儿柔软脆弱而又疲乏无助的等待。

  薇菜,一年复一年的生长,从冒出幼嫩的枝芽,到它渐渐地老去,一年复一年,薇菜嫩了又老,老了又嫩,就这样年复一年的生长枯萎,战士也年复一年的在沙场上度过。战士们天天严阵以待,只因猃狁太猖狂。“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猃狁孔棘。”马训练的已经十分娴熟,还有象骨装饰的弓和鲨鱼皮箭囊,怎能不每天戒备呢?猃狁之难很紧急。

  战争是如此猛烈,人是如此脆弱,面对战争,人类就是弱者,只能甘拜下风,俯首称臣。

  战争结束吧!战士需要安定的家园,人类需要安定的家园!终于,从遥遥的古战道走上了回家的归途,而等待就在这一刻变得苦涩,那株薇草也已经在漫长的焦灼之中枯萎。漫天的大雪夹杂着雨水,泥泞铺满了归家的路,这是多么艰难的归程啊!想当初离家的时候,杨柳随风摇摆,而如今却是漫天大雪。“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时光,一去不复返的时光,早已泯灭在沙场上,再也回不来了,满心的伤痛有谁能体会。

  《采薇》读后感5

  初读《采薇》的时候,刚读过《采苓》,那时觉得古代人特别有意思,不是《采苓》就是《采蘩》,还有《采蘋》《采葛》等等,都是在采某种植物的过程中产生了一些情愫,进而做诗抒情。虽形式随意,却自然直白,直抒胸臆,饱含深情。再读《采薇》,就被歌者那亲切真挚感人的语言感动了。

  《采薇》这首诗主要写士兵久戍边不归时产生的思念家乡、渴望回家的心情。《采薇》把士兵思乡的心情逐步升华,最后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的悲痛情绪写尽了士兵的孤苦生活和无尽的感伤。前三段写士兵久戍边疆的苦思。以薇菜刚长出芽、发芽、已经变老为时间顺序,一次一次想要回家却被公家差事耽误,想要休息也没有空。心里焦急、愁闷、痛苦。生怕从此回不去!第四、五段写士兵的军中生活。将帅乘大车架高马去征战,士兵怎敢安居军营不出战?“君子所依,小人所腓”。“一月三捷”。将帅倚车把仗打,士兵靠车把身防。一月要争几回胜?从这两段中我似乎读出士兵对君王将帅的不满:君王将帅只想着打仗扩大自己的地盘,有没有想过百姓士兵的生活?壮年百姓服兵役去当兵,家人省吃俭用交赋税,饥寒交迫盼亲人归,可能等来的也只是亲人的一纸死亡通知书。士兵呢?冲在战事第一线的是士兵,死伤最多的是士兵,吃不饱穿不暖的还是士兵。可士兵得到了什么?没有稳定富足的生活,没有人身自由自主权也就罢了,连回家都成了奢望。可能临死都见不到家人一面,战死他乡,成了孤魂野鬼。为什么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总是百姓士兵,享福享乐的总是君王将帅?第五段以柳代春,以雪代冬,写出戍卒士兵的感伤和故乡的物是人非。“行道迟迟,载渴载饥”生动形象的描写出士兵回归家园时身心疲惫的样子。仰天长呼“我的心里太伤悲,谁能知道我心悲”。

  感伤过后是思考:一个国家的富强稳定对这个国家的百姓来说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啊!虽然现阶段我国因为钓鱼岛事件、南海事件等出现了领土的争端为题,但国家领导人并未因此大动武力,劳民伤财发起战争争夺领土,而是尽量以和平的各种方式解决问题,给国民一个稳定安全的国家。国家领土完整固然重要,但人民的生命更重要。在这两者中,国家领导人选择了保护人民的生命,领土完整再通过其他途径解决。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人类越是向着文明发展,解决问题的方式也会趋于文明化。作为国家领导人也会事先考虑百姓的疾苦,为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着想,尽量避免武力带来的伤亡。相信每个国家的领导人都这么想这么做的话,整个地球将不会再有战争,地球将会是人类最好的家园。

【《采薇》读后感(通用5篇)】相关文章:

采薇翻译 采薇全文09-03

采薇读后感10-31

诗经采薇采薇的意思10-31

《诗经采薇》读后感01-25

鲁迅《采薇》读后感09-27

《采薇》的读后感09-03

《采薇》课文12-18

采薇散文07-12

采薇诗歌12-23

《采薇》 赏析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