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隙碎笔读后感

时间:2024-08-05 13:59:51 金磊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病隙碎笔读后感(通用16篇)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病隙碎笔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病隙碎笔读后感(通用16篇)

  病隙碎笔读后感 1

  生一炉火,择一本书,品其中之精华。——题记

  《病隙碎笔》是史铁生写于生病治疗间隙的片段碎笔,篇幅很长,但语言通俗易懂,仿佛在和我们面对面的交流,用长者的身份教导我们怎样面对人生,苦难,命运,爱情,金钱,信仰,道义,字字珠玑,平易又精辟,朴实又鲜活跳动,充满智慧与哲理。史铁生有严重的残疾,但他坚持写作,在三天一次透析的痛苦煎熬中,他完成了著作。

  “人生就像一杯茶,不会苦一辈子”史铁生在开始就谈到了命运,命运就是说,这一出人间戏剧需要各种各样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之一,不可随意调换,要让一出戏剧吸引人,必要有矛盾,有人物间的冲突,矛盾和冲突的前提,是人物的性格、境遇各异,乃至天壤之异。他将生命比作一场戏剧,而我们都是其中的演员,每一个人的`角色都不一样,命运不一样。

  在书中,史铁生认为当人无法被改变时,我们应该寻求爱,爱是一个神圣的词。爱之永恒的能量,在于人之间永恒的隔膜。爱之永恒在于激越,在于每一个“我都是孤独”。爱也许只是某一刻莫名的思念,也许只是远远观望,默默陪伴。

  带着病体,史铁生看到了世间的痛苦凶险,并不因为自己虔诚而减少,对别人不尊重,只是乐观的活下去,勇敢的面对这世界。他说,我的职业是生病,业余写点东西。能够看出他对生的意志力很强,体验到的是人生的苦难而表现出的却是欢乐与充实;他用理性的文笔,显现出对生活的热爱,对命运的抗战,对生的意志,对死的无畏。

  这部书是对人的灵魂洗礼,改变了生命的追求,《病隙碎笔》这部著作是史老先生在病痛中写作,写出的却是欢乐与充实,品《病隙碎笔》,解人生迷津!

  病隙碎笔读后感 2

  最早知道史铁生这个名字,是因为在中学教材里有《我与地坛》的必背段落,他通过优美的文字将唯美的画面,立体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很难想象这样一个命途多舛的人能写出这么轻逸、唯美的文字。

  再次接触史铁生,便是这本《病隙碎笔》。其文字抽象,但又充满真实感情。好像是在写个体的命运,却处处流露真情,打动每一位读者。人人都会生病,小病小痛后,才知道健康的可贵,作者通过朴实无华的文字使得我们感同身受。也许是经历了天灾人祸,病痛的折磨,史铁生仍然相信老天为你关了一扇门,必定为你开启一扇窗。在他的文字里,看不到丝丝豪豪的怨天尤人,在他的'文字中,看到的是希望,爱和信心。

  《病隙碎笔》这本书给了读者希望,给了大家对生命意义的新的解释,给了我们全新的视角,通过阅读,我们可以感受到生命的希望,珍惜健康的可贵。作为铁路警察,更要明白自身的责任,明白平凡的意义,扎实开展好工作,过好自己的生活。

  病隙碎笔读后感 3

  如未曾20岁开始双腿瘫痪,寸步难行,何以言苦楚,如未曾患上尿毒症,卧床生疮,何以言病痛,如未曾昼夜不分地苦思冥想,涅盘重生,何以言人生。

  “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的史铁生,却用自己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成为了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

  他的《病隙碎笔》作为2002年度中国文学最为重要的收获之一,已不是单纯数量上的又一本散文随笔集,而是一部充满了生命体验的人生笔记。他用生动而通俗甚至是优美的语言追寻和控索了关于我们人生的书籍和未知的.道理:人生、命运、爱情、金钱、道义、信仰,健康的心态、成功的途径和价值、孩子的教育、家庭的纽带等六部分,充满着智慧和安详。

  在我们常人无法想象的没日没夜的病痛里,他这样说:“生病也是生活体验之一种,甚或算得上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到又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

  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念起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这段关于生病的参透,让我时常感慨万千,我们常常抱怨自己没有的东西,却没有为自己的东西尚未减少而心存感激,比如身体健康、父母安在、前途在望等等。

  虽然以病床为桌、药水为墨、病痛为笔,但是这本书折射出的却是生命与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个体生命必须正视的问题和必须开解的难题,他都没有回避与躲闪,而是用轮椅上日日夜夜的凝练与浓缩,给予了我们智慧的回答。史铁生用他寸步难行之躯,走到了我们健全人尚且无法抵达的理想之路。

  病隙碎笔读后感 4

  作家总是需要在文字里隐含什么东西,对于残疾人来说这显得很方便,因为他们往往可以对生命有更多的感悟,或者可以让人以为他们对生命有更多的感悟。史铁生对生命世界和各种深刻问题的认识,不是他依靠自己的特殊身份哗众取宠的工具,而是他与生俱来的深邃的思想和睿智的头脑带给他的弥补内心伤痕的礼物。他很难有机会拥抱自然,接触社会,这使得他能拥有这种层次的思想境界显得更为可贵。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的文学成就和思想水平并不是因残疾而生。如果没有身体上的缺陷,史铁生也许不会从事作家这个行业,但他对世界的认识依然可以获得我们的认可。

  可以认为史铁生的人生是悲惨的,连生命最后的一些作品也要在疾病的缝隙里完成。到了末日前夕的史铁生饱尝病痛的折磨,每三天就要去医院作一次透析,而剩余的`日子里状态也不可能很好。但是我们不一定要同情他。毕竟人在临终前大都是悲惨的,在花丛里含笑而逝的大概只是少数。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个悲惨的自己。我们会因为一些一时的惨剧而同情某个人,但那种同情是不可能恒久的。我们最终同情的还是自己。

  病隙碎笔读后感 5

  翻开《病隙碎笔》静默的阅读,里面的语句十分朴质但字字珠玑,充满了智慧。有的语句很幽默,但越是幽默,我的心越是沉重。当我读完这本书时,我感悟很多,并深深震慑于铁生精神。

  曾有记着问史铁生职业是什么?史铁生说“职业是生病,业余写作。”的确,在他短暂却辉煌的人生里,他有48年在病中,他用残缺的身体,写出最饱满而健全的思想,他体验到了生活的苦难,却用最光辉的文字述说存在的快乐与明朗。它照亮了我们的内心,让我们得到信仰与梦想。

  在《人的残缺证明了神的完美》中,他说“我觉得人是应该有一个信仰的,信仰就像刚才说的,我觉得我是残疾的,但有一个完美的境界存在,那么这就成为我的信仰了,信仰和梦想差不多,没那么多实际的.好处,它只是给你一种心灵的安慰。”

  心灵的慰藉在这里,已经超越各种其他东西了,这个世界,从来就拥有着不完美,完美的体现就是残缺,身体的残缺却令他的心灵闪现着最神圣的完美。

  浪是水,浪消失了,水还在。浪是水的形式,水的消息,是水的欲望和表达。浪活着,是水;浪死了,还是水。水是浪的根据,浪的归宿,水是浪的无穷与永恒。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人虽可以被毁灭,但却不能被打败,史铁生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生命的意义。

  病隙碎笔读后感 6

  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史铁生

  如果你喜欢了一位偶像,请你一定要为他写一些文字。对于喜欢的作家,我想我们更应该写点东西吧。于是便有了这些文字。

  我看过的书不太多,印象比较深刻,对自己思想有过强烈震撼的则就更少了,其中就有史铁生的《病隙碎笔》和周国平《人与永恒》,前者更易懂,后者哲理性强些,稍有些生涩难懂。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大家应该不陌生,我们这一代人高中语文课本中一定都读到过,而且我们之中很多人是通过这篇散文认识了地坛。这篇文章也支撑了史铁生在散文文学上的地位,也更加坚定了史铁生写作的信念。

  职业是患病,业余才是写作,史铁生在《病隙碎笔》中调侃自己。《病隙碎笔》是哲学性的散文,是一个思索的过程,通篇无题,与残疾并无太大干系。所有的文字主要源自一个健康的灵魂对生命的困惑与痛苦的探索,源自一个思想者对人生基本命题的哲学思考与辩析。一直是在寻找,史铁生是一个完全靠自己的觉悟修养自己品行的人,他穷尽自己的一生去思索人生,他不能行走,但他是思想的行者。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说道: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他早看透了生死,置之度外,他坚持活下去就是为了寻找活着的信念。为活着而思索,为思索而活着。

  关于史铁生,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作家笔下对他的文字和他本人的敬畏与推崇。周国平后来为《病隙碎笔》作的'序曾写道:

  三年前,在轮椅上坐了三十个年头的史铁生,生活中没有出现奇迹,反而又有新的灾难降临。

  关于残疾,史铁生自己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人所不能者,即是限制,即是残疾。"在此意义上,残疾是与生俱来的,对所有的人来说都是这样。看到人所必有的不能和限制,这是智慧的起点。看到并且接受人所必有的限制,这是智慧的起点,但智慧并不止于此。如果只是忍受,没有拯救,或者只是超脱,没有超越,智慧就会沦为冷漠的犬儒主义。

  《病隙碎笔》中有许多对于信仰的思考,皆发人深省。一句点睛的话是:"所谓天堂即是人的仰望。"人的精神性自我有两种姿态。当它登高俯察尘世时,它看到限制的必然,产生达观的认识和超脱的心情,这是智慧。当它站在尘世仰望天空时,它因永恒的缺陷而向往完满,因肉身的限制而寻求超越,这便是信仰了。完满不可一日而达到,超越永无止境,彼岸永远存在,如此信仰才得以延续。所以,史铁生说:"皈依并不在一个处所,皈依是在路上。"这条路没有一个终于能够到达的目的地,但并非没有目标,走在路上本身即是目标存在的证明,而且是惟一可能和惟一有效的证明。物质理想和社会理想的实现要用外在的可见的事实来证明,精神理想的实现方式只能是内在的心灵境界。所以,凡是坚持走在路上的人,行走的坚定就已经是信仰的成立。

  对于"职业是患病,业余才写作"的史铁生,如果说这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和疾病斗争,我想他一定赢了。

  命若琴弦,终成绝响。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人尽可以被毁灭,但却不能被打败,史铁生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生命的意义。

  史先生一路走好。

  病隙碎笔读后感 7

  人生,何为残缺,何为完整,这一对比,蓦然发现世间又如何有绝对的完整呢?若说残疾是一种残缺,正常的人又何尝没有残缺呢?怯懦,自卑是心灵的残疾,是人生的残缺。我们对于所谓的残疾人常抱有同情的态度,却始终忘记,我们所不能克服的缺点也是欠缺是残疾。

  在白昼的光影里,我们忙于与世间俗人俗世的交互,却忘记与自己的心灵对话。“白昼的清晰是有限的,黑夜却漫长,尤其那心流所遭受的黑暗更是辽阔无边。”在自我独处之时,有些话与自己诉说,有些梦与自己相悦。与自己的心灵对话,才能找寻出自己的残缺,像是在无边的黑暗中一点点找寻出微微光刺破的缝隙,在缝隙中挣扎,在挣扎中寻求完美。但完美又只是一个过程,却不可能成为终点。史铁生在病隙碎笔中谈到“人可以走向天堂,不可以走到天堂。走向,意味着彼岸的成立,走到,岂非彼岸的消失?彼岸的消失即信仰的终结,拯救的放弃。因为天堂不是一处空间,不是一种物质性的存在,而是道路,是精神的恒途。”如此说来,完美便不可能有终点,我们所追求的,也是通往完美的一种永恒的通途。我们对残缺是存在不满的,在对自我的不满中,寻求对完美的追逐。

  铁生在地坛的老柏树下抬头看天,在静谧中无言对话自我,人生本就是一场赌注,我们迷茫,我们不知所措,我们在过去与未来的路口仰头望天,过去已逝,前途莫辨。我们是孤注一掷地决绝向前走,尽管肉身和心灵存在着痛苦与残缺,但希望永存。“倘人间的困苦从未消失,人间的`消息从未减损,人间的爱愿从未放弃,他们就必定还在。”

  无时无刻,我们不存在着残疾,尴尬于日夜叨扰自己,在灵魂深处“质问你的信仰,激活你的思想”。在虚幻与现实之间,在残缺与完美之间,低头自问,这是现实,还是梦境?而这一切,都源自于心灵的自我救赎。在追求完美的途中接受苦难,走向精神的超越。

  铁生在寂静的古园中“感受神明在傲慢的看着你,,以风的穿流,以云的变幻,以野草和老树的轻响,以天高地远和时间的均匀与漫长……”我便如此,在寂静中,感受你的呼吸,体会你思想的深刻,漫漫长夜,你是那一盏孤灯。曳曳生光。

  病隙碎笔读后感 8

  作者史铁生是一位受苦受难的人,他二十多岁就双腿瘫痪,后又得了肾损伤、尿毒症等病症,但他很顽强地活了下来,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出了四五本书,是一位令人敬叹的作家。

  也许是年纪相差太大,也许是他的思想太深奥,我怎么也读不通他文章中的句子。他的文章没有分章节,也没有标题,一路读下来我却找不到一个主题。像散文又没有一个不散的“神”,像杂文却又没有一个明确的论点,说是日记吧,文中又很少有自我的陈述

  现在回头看来,书中还是有值得我学习和回味的东西的。比如他说:“文学是挺讲究的东西,写作不然,没那么规矩,痴人说梦也可,捕风捉影也行,满腹狐疑终无所归都能算数”这是他对自己写作的一种自解自嘲,同时也给我一些启示。写作并不是一件很考究的事,并不是需要专科毕业,学了技巧才能写好。只要你的灵魂有话说,你就写吧。

  “人有一种坏习惯,记得住倒霉,记不住走运,这实在有失厚道。”是的',我们总是将好的忘却,其实倒霉的事情才是我们所要忘却的。清点背包上不应该带上路的东西,时时准备着人生的意料不到的事,我们才能更好地走向理想中的天堂。

  也许,当我们遇见苦难和挫折时,我们应该好好想想史铁生,我们不应该面对挫折、困难时,竟然还不如一个残疾!所以我们要活出生命的坚强和勇气!指导老师:魏永红

  病隙碎笔读后感 9

  感三月的阴霾和霉雨天气,浓罩着整个天地,接近一个月的日子,都很少见过阳光,偶尔的阳光出现,也像是古时待嫁藏在深阁的少女般,刚一探头,又躲闪了进去。也许是天气的原因,感冒了,整天昏昏沉沉的却也难受。网购的史铁生的书《病隙碎笔》恰好就到了,生病的时候看《病隙碎笔》,却分外令人感慨。

  曾有记者问史铁生职业是什么?史铁生说:“职业是生病,业余写作”。的确,在他短暂却辉煌的人生里,他有48年是在病中,他用残缺的身体,写出最饱满而健全的思想,他体验到生活的苦难,但却用最光辉的.文字述说存在的快乐与明朗,他照亮了我们的内心,让我们得到信仰与梦想。

  在《人的残缺证明了神的完美》中,他说:“我觉得人是应该有一个信仰的。信仰就像刚才说的,我觉得我是残疾的,但有一个完美的境界存在,那么这就成为我的信仰了。信仰和梦想差不多,没那么多实际的好处,它只是给你一种心灵的安慰。”

  心灵的慰藉在这里,已经超越各种其他东西了,这个世界,从来就拥有着不完美,完美的体现,就是残缺,身体的残缺,却令他的心灵闪现着最神圣的完美。

  病隙碎笔读后感 10

  大约是在XX年,史铁生的《病隙碎笔》一下子让我喜欢上了这位作家。于是,又陆陆续续读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命若琴玄》等随笔和小说。看了几篇之后还是觉得《病隙碎笔》最对我心思,因为第一遍读它时我就被深深打动了。

  “所谓命运,就是说,这一出‘人间戏剧’需要各种各样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之一,不可以随便调换。”命运,有人说那只是像掷股子游戏之类的偶然性产物,有人说是上天注定,还有人说跟前世渊源有关。且不管它是偶然还是必然,当它突然之间强加给某个人难以承受的厄运时,究竟该如何去承受?我们许多人抱怨自己时运不济,没遇上伯乐,没赶上好时光,天生我才竟无用武之地!然而与史铁生比又如何? 1969年史铁生赴延安插队,三年后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开始几年还能在某街道工厂做工,七年后病情加重彻底回家。可以想象,一个二十几岁风华正茂雄心勃勃欲指点江山的热血男儿突然间瘫痪是个啥滋味儿。他的轮椅陪着他在他家附近的地坛里转圈(见《我与地坛》)。一日又一日,仿佛时光停滞岁月凝固,这对于一个内心躁动不安的年轻人来说是怎样的煎熬啊!

  “生病也是生活体验的.一种,甚或是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这游历当然是有风险,但去大河上漂流就安全吗?不同的是,漂流可以事先做些准备,但生病通常是猝不及防;漂流是自觉的勇猛,生病是被迫的抵抗;漂流,成败都有一份光荣,生病却始终不便夸耀。不过但凡游历总有酬报:异地他乡增长见识,名山大川陶冶性情;激流险阻锤炼意志,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不咳嗽得嗓子多么安详。刚坐上轮椅,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不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得天昏地暗。等到又生出了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了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经常怀恋起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以再加一个‘更’字。”

  面对灾难,面对厄运,每个人都会问:这究竟是为什么?为什么是我而不是他?我犯了什么错?为什么要惩罚我?命运为什么对我这样不公?

  史铁生一定也这样想了很久,我相信他一定读了很多宗教的书。他写道:

  “一个人,身患绝症,科学已无能给他任何的期待,他满心的坚强和泰然牵系于何处?地球早晚要毁灭,太阳也终于要冷下去,科学尚不知那时人类何去何从,可大家还依然要满怀信心地要活下去,又是靠着什么?

  靠着信心,靠着对未来并无凭据的猜想和希望。难道这就是迷信吗?

  科学需要证明,但信仰并不需要证明!

  事实上,我们的前途一向都是隐藏在神秘之中,但我们从不放弃,不因为科学注定的局限而沮丧。

  那就是说,科学并非我们唯一的依赖,甚至不是根本的依赖。”

  史铁生说,他对于求神拜佛总是很犹豫,并不是说他不愿意去朝拜,而是觉得佛法博大精深,如果我们满怀着功利之心去烧香拜佛,是否真的是对佛的尊敬呢?难道去跟佛说:您老一时疏忽,错有安排,请求您老发发慈悲做些调整?这跟求人办事有什么两样?佛门清静,凭一肚子委屈和一叠账单还算什么朝拜?

  病隙碎笔读后感 11

  《病隙碎笔》是一本以作者汪国真的病痛生涯为素材的笔记体散文集合。全书分上下两集,分别记录了汪国真从患病到治疗的经历、内心的变化和写作的感受。笔记风格简洁明快,深情细腻,真实感人,读来让人不忍心离去。在这两本书中,作者不仅切实地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也深刻地思考人生的意义。在经历了生死一线的病痛之后,他逐渐地意识到做人的真正价值,那就是做一个让别人开心的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轨迹,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和目标。但是,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我们在做什么样的人。做一个有温度的'人,做一个让人舒心的人,做一个让人开心的人,这难道不是我们生存在这个世界上最为珍贵的存在吗?在我读完《病隙碎笔》之后,我也深受感动和启发。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我应该怎样做,才能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呢?我想,这只需要我们用心去对待身边每一个人,身处于什么环境下,都要学会感恩。即使是一杯水,一块面包,都要心存感激。

  除此之外,我在这本书中还感受到了作者对生命的珍视和对时间的珍惜。人生苦短,时光飞逝,我们要珍惜时间,努力充实自己的生活。每天过得充实而有意义,才是一种真正的生活。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也逐渐明白生命的真正意义和生命的本质。我们应该用自己的行动和态度去影响身边的人,用我们的精神去感染和温暖身边的人。总之,读完《病隙碎笔》让我深深地意识到了生命的依赖和生命的脆弱,也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我们要珍惜时间,用心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做一个令人开心的人,让自己的人生更有价值更有意义。

  病隙碎笔读后感 12

  最近读完了史铁生先生的散文集《病隙碎笔》,在我看来,与其说是散文,倒不如说是史铁生先生的随笔集,这并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集子,而是充满了对人生的诘问与思考,同时解答着声明的难题,正如这本书的名字,《病隙碎笔》,简单明了且直白,这本书中所写也就是史铁生先生在长期生病的空隙中的所思所感。之所以喜欢《病隙碎笔》,是因为史铁生面对跌宕起伏的不公命运时的理智与坚定内心,读完这本书,不禁要感慨史铁生先生对生活的坦然豁达,乐观积极的.态度,以及对人生各般事件的大彻大悟的通透感受。

  对于史铁生先生,是谁也不陌生的。从《我与地坛》,到《务虚笔记》再到现在的《病隙碎笔》。有人评价史铁生是“一位一生都在死亡边缘行走的作家”,不得不感叹,单是疾病带给史铁生先生身体上的折磨,便是常人难以忍受的,双腿瘫痪后,又是肾病又是尿毒症,而最后也因脑溢血不幸去世,更不用提在心灵,精神方面带来的打击。就像在《病隙碎笔》一书中所说的,“四十八年大约有一半的时间用于生病,此病未去彼病又来,成群结队,好像都相中我这身体是一处乐园。”

  史铁生先生在《病隙碎笔》中这样调侃自己,职业是生病,业余写一点东西。这本书名字为《病隙碎笔》,但其中内容与“病”又无太大的关系,书中所有的文字,更像是一个鲜活健康的灵魂对生命的困惑与苦难的探索,似于一个思考者对于哲学的最基本问题的探索与辨析,史铁生先生一直在寻找答案,穷极一生的思索,他虽然残疾无法行走,却从未停下过探索的步伐。

  印象深刻的是史铁生先生在《病隙碎笔》中引用的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一句“我轻轻地走,正如我轻轻地来”。记得在过去读时,从未想过将其与生死相联系,只是认为是普普通通的一场往来,但在史铁生先生看来,这便是对生命最好的诠释,以这一句话作为墓志铭,对于史铁生先生来说是最合适不过的,轻轻地走正如轻轻地来,扫尽尘嚣,不带走一片云彩。一段渺小的生命,为世界作出改变,哪怕是微小的改变,不失为一种成就,不枉来人间走一趟。

  不得不说史铁生先生是乐观的。他在书中写道“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得到满足”,在病痛的折磨中,史铁生先生并没有自怨自艾,度日如年,甚至于从此一蹶不振,反而,他不甘于沦为泛泛人海中的渺小一颗,将这些疾病带来的折磨痛苦转化为思考的动力,在生病的空隙中思索人生的真正奥义。人之生老病死,史铁生早已看淡,虽然失去双腿只能依附轮椅的他曾经在年少时也有过失意,恼恨上天安排的不公,以至于每天把自己藏进地坛,望着地坛的花花草草与建筑物,往来的行人,去深思,去感悟,去真正理解人生的意义……幸运的是,史铁生终于有了自己对于人生的理解,在《病隙碎笔》中,他也明了了上天的安排,正如史铁生先生在开篇所讲,“所谓命运,就是说,这一出‘人间喜剧’需要各种各样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一个,不可以随意调换。”深谙自己是那个不幸者,领悟透彻之后,也懂得了“一起只好看命运的安排”。

  病隙碎笔读后感 13

  “生病”这个行为最终会走向两个结局,一个是痊愈,一个是死亡。

  可能是当一个人躺在床上时身体的其他地方无法活动,所以思想就能变得格外活跃。当一个人每天都面对的是相同的情形,相同的生活,思维会开始挣扎。在《病隙碎笔》中作者以非常常见的事物引出两面的思考。

  很显然思考的问题都是由“死亡”引申出来的,但不可否认的是,每个人出生都在向死亡奔赴,尽管听起来很悲观。我怕鬼,胆子小,却也看过不少鬼神题材或是无限流的作品。不排除有美化和剧情需要,这些作品里所表现的和传达的都是“死”不是尽头,活着的人生依然是最重要的,“向死而生”。人的生命真的是一个轮回吗?不一定。但把握当下一定是最重要的。

  每个人从出生起就开始走向死亡了。有个故事这样讲:有个地主家里生了孩子,村民到他家道喜。第一个村民说:“这孩子以后是有才识的`。”第二个村民说:“这孩子以后是会富贵的。”等到最后一个村民,祝福的话都被说完了,他说:“这个孩子以后是会死的。”后来他被赶了出去。他说的不是实话吗?只是人都不愿意听罢了。好好地活在世上,谁又愿意去面对几十年或百年以后的事情。但是也有人必须去面对,比如史铁生。我无法感同身受那种受病痛折磨的煎熬,血液透析和输液这些都是看着画面、听着名字都会很痛的。或许死亡是一种解脱,但能够活着,尽管痛苦也少有人想面对死亡这道坎。我认为史铁生是怕死的,怕疼的,仅管他依旧能把自己的想法写在纸上,成书,语气似是平淡。我愿意将其理解为说服自己走向死亡的过程。无论一个人的心里是贪还是无欲,作的善还是恶,都是因果,活着做的事是因,死后自己臆想到的是果。

  读这本书一开始,我确实难读懂,不理解。每天被病痛折磨、被死亡威胁,何以写出剖析人心的语句。后来外公也生病去世了,再读书中的语句就十分不同了。回去参加葬礼那天守到半夜,家里人在长安街的空地上少了很大的纸房子。外公的硬骨头终究是被病痛磨没了,纸房子的骨架也似失去生命般散架。烧成灰烬的东西会到天上去,给已故的人在天上用。火葬的时候我和表妹都不敢看,家里的大人都很悲伤。妈妈靠在我的肩膀上,看着骨灰盒抹眼泪:“怎么会只剩这么小一盒啊……”

  那么葬礼这些仪式又有什么实质的用处吗?我觉得不会有。这些行为不过是给活着的人安慰。外婆那天熬到十一点多还要坚持亲自去看纸房子烧完,送到天上去。虽然没有看到,熬不住睡着了,但这对她真的很重要了。

  病隙碎笔读后感 14

  在生命的漫漫长河中,每一个人都会经历各种起伏与波折。史铁生的《病隙碎笔》便是这样一部记录了他在病痛与生命边缘的所思所感的作品。这部作品不仅是对他个人经历的写照,更是对生命、对人性、对社会的深刻反思。

  《病隙碎笔》的字里行间,透露出史铁生对生命的敬畏与珍视。他写道:“所谓命运,就是说,这一出‘人间戏剧’需要各种各样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之一,不可以随意调换。”这句话让我深感震撼。命运并非完全由我们掌控,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面对它。史铁生虽然身处病痛之中,但他从未放弃过对生命的热爱和追求,这种坚韧和勇气令人敬佩。

  在书中,史铁生对人性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他认为,人性是复杂而多面的,既有善良与美好,也有自私与丑恶。但无论如何,人性都是值得我们去探索和理解的。他写道:“人性如水,可以清澈也可以浑浊。”这句话让我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人性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可以随着环境和经历的变化而变化的。我们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去接纳和理解人性中的各种可能性。

  除了对生命和人性的思考外,《病隙碎笔》还涉及了社会问题。史铁生在书中对社会的种种不公和矛盾进行了批判和反思。他认为,社会应该是一个充满公平和正义的地方,但现实往往并非如此。他写道:“社会是一个大舞台,每个人都是演员,但有些人却成了观众。”这句话揭示了社会中存在的不平等现象。我们应该努力消除这些不平等现象,让每个人都能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价值。

  在阅读《病隙碎笔》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史铁生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深刻理解。他虽身处病痛之中,但他的心灵却比常人更加宽广和深邃。他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让我们这些读者能够感受到他的内心世界。他的作品不仅是对自己的.救赎,更是对社会的贡献。

  读完《病隙碎笔》后,我深感震撼和启发。这部作品让我重新审视了生命、人性和社会等问题。我意识到,每一个人都应该珍惜自己的生命,追求自己的价值和意义。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社会问题,努力消除不平等现象,让社会变得更加美好和公正。

  此外,《病隙碎笔》还让我认识到写作的力量。史铁生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让我们这些读者能够感受到他的内心世界。写作不仅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还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他人。因此,我们应该珍惜自己的写作才华,用它来记录生活、表达情感和思考人生。

  《病隙碎笔》是一部值得一读再读的作品。它让我们重新审视生命、人性和社会等问题,让我们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和关注社会问题。同时,它也让我们认识到写作的力量和价值。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病隙碎笔》将会继续影响和启发更多的人。

  病隙碎笔读后感 15

  “生命本无意义,是我使自己的生命获得了意义。”这句话出自我最喜欢的作家之一——史铁生。这是《病隙碎笔》中的一句话。他深深地明白,生命使自己写作的时间越来越少,故而,不论病痛如何折磨自己,他都会尽力挤出时间一次次地唤醒因病痛日渐麻木的心灵、对所在的世界和所处的时代进行审视、对生命状态和人生意义进行思考,于是就有了关乎人生命运的“成长”“生病”“爱情”“金钱”“生存”“道义”“信仰”“死亡”等的感悟。

  他的一生,病痛接连不断,此病未去彼病又来。但他还是熬了过来,乐观地对待生活。他说:“生病是生活体验之一种,甚或算得上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到又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念起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向我们揭示了生命的意义:我们无时无刻都处于幸运之中,应当珍惜当前的幸运,不应该总在失去之后才懂得珍惜。

  他用一生找寻的生命意义——生命的意义本不在向外的寻取,而在向内的建立。那意义本非与生俱来,生理的`人无缘与之相遇。那意义由精神所提出,也由精神去实现,那便是神性对人性的要求。这要求之下,曾消散于宇宙之无边的生命意义重又聚拢起来,迷失于命运之无常的生命意义重又聪慧起来,受困于人之残缺的生命意义重于看见了路。

  “‘人定胜天’是一句言过其实的鼓励,人是被抛到这个世界上来的才是实情。生而为人,终难免苦弱无助,你便是多么英勇无敌,厚学博闻,多么风流倜傥,世界还是要以其巨大的神秘置你于无知无能的地位。”书中的这句话深深地激励了我。他如同一位智者,在我迷茫时给我指引了方向。

  他也以另一种方式向我们阐述了––尴尬是一种可贵的能力。因为,反躬自问是一切爱愿和思想的初萌。要是你忽然发现你处在了尴尬的地位,这不值得惊慌,也最好不要逃避,莫如由着它日日夜夜惊扰你的良知、质问你的信仰、激活你的思想;进退维谷之日正可能是别有洞天之时,这差不多能算规律。每当我处于尴尬之中,心中多了一份安慰和鼓舞。

  人有一种坏习惯,记得住倒霉,记不住走运,这实在有失厚道。

  无疑,史铁生用他半生的领悟和怒放的生命,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了自己的理想和事业不断地奋斗、不断地健全自己的灵魂。

  读这本书时,就如同在和他进行心灵的对话。他如同你的一个朋友向你讲述他的一生。

  因此,当你细细品读《病隙碎笔》时,自会有另一番感悟。

  病隙碎笔读后感 16

  许久没有把一本小说能从头到尾看完过,“五一”放假期间,偶尔的一个机会,从朋友处看到了史铁生的《病隙碎笔》,刚看了几页,已被作者那种写作与生命完全同构在一起的语言所吸引,竟用了能用的全部时间把这本散文随笔集看完,深深为他那深遂的思想和坚强的意志所感动。他,一个双腿瘫痪,双肾衰竭而停止工作,又患上了“尿毒症”,人生的苦难几乎都找上了他,而他,却在那轮椅上,用生的意志探寻着生命的终极意义;用理性的文笔,甚至是幽默的语调,述说着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疾病的抗争;他体验到的是人生的苦难,表达出来的却是存在的欢乐和充实。

  他在生病中,领悟出一种很现实的人生观:生病也是生活体验之一种,甚或算得上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到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他后来患了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使他更加怀念起往日时光,他醒悟到,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

  他在谈到“精神”时写道:精神,当其仅限于个体生命之时,便更像是生理的一种机能,肉身的附属,甚至累赘。但当他联通了那无限之在,追随了那绝对价值,他就会因自身的局限而谦逊,因人性的丑陋而忏悔,视固有的困苦为锤炼,看琳琅的美物为道具,既知不断地超越自身才是目的,又知这样的超越乃是永远的过程。这样,他就再不是肉身的附属了,而成为命运的引领——那就是他已经升华为灵魂,进入了不拘于一己的关怀与祈祷。所以那些只是随着肉身的欲望而活的,你会说他没有灵魂。这个不能用脚走路,而是要以屁股,要不就以全身,与它摩擦(指坐着,躺着,死)的人,不甘心命运强加于他的苦难,把心灵托付给笔,把痛苦与烦恼凝聚在笔端,不断地叩问生命的意义,呼唤光明的到来。他就这样孜孜不倦地探索着生命的意义,用支离破碎的身体阐述着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已经把写作融入了自己的生命,他已找到一种方式,以他残损的身体表达他美丽的心愿,可以为爱的祈告创造出丰富多的乃至独领风流的语言。或者说,他已经把自己的生命融入了写作。

  我认为《病隙碎笔》——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作者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与欢乐,在书中,他用睿智的语言,犀利的文笔,把自己的灵魂一一解剖开来,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这是一般人不能做到的,而他做到了,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啊。他要为残疾的肉身续上一个健全的心途,为隔离的灵魂开放一条爱的通路,他的碎言碎语就是怀着这样一种崇高的理想开始的。作家韩少功评论《病隙碎笔》说:“《病隙碎笔》几乎是一个爱好科普知识的耶稣,一篇可以在教堂管风琴乐柳中朗读的童话,是一种在尘世中重建天国的艰巨努力。”

  当我把书的最末一页看完,轻轻地把书合上的时候,我觉得意犹未尽,此书的碎语拼凑起来不就是一部生命体验的百科全书吗,就好比一个漂亮而好吃的美食拼盘,给人视觉上的享受,精神上的愉悦,又有一定的实用性。当我把书的最末一页看完,轻轻地把书合上的时候,我已经被它感动了。

【病隙碎笔读后感】相关文章:

《病隙碎笔》摘抄08-17

病隙碎笔1经典散文02-16

《病隙碎笔》读书笔记11-16

病隙碎笔读后感读《病隙碎笔》有感01-13

《病隙碎笔》读后感04-30

病隙碎笔读后感09-27

《病隙碎笔》读后感4篇02-07

《病隙碎笔》读后感(通用38篇)02-06

《病隙碎笔》读后感(通用22篇)10-17

病隙碎笔读后感(通用20篇)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