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感》读后感

时间:2024-11-16 15:44:34 宜欢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参与感》读后感范文(精选10篇)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参与感》读后感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参与感》读后感范文(精选10篇)

  《参与感》读后感 1

  在春节放假期前黄总给了我们一个读书学习的任务——读小米的《参与感》。经过两天的时间终于把332页的《参与感》看完。书中的互联网思维“专注、极致、口碑、快”、参与感三三法则:“三个战略———做爆品做粉丝做自媒体,三个战术————开放参与环节、设计互动方式、扩散口碑事件”深深吸引和启发我。未来将是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的时代。我们要跟上这个时代的步伐,顺应时代的潮流,学习互联网最新知识。读了《参与感》这本书使我认识到小米的成功在于:与用户做朋友,让用户成为粉丝,让粉丝参与产品开发,让粉丝称为专家的所谓参与感。

  要达成参与感小米做到了:

  1、有极致爆品的产品。

  2、有专业的高效的执行团队。

  3、有互联网思维的服务。

  一、 创造极致参与感的产品。

  不是所有的产品都能培养起具有参与感的粉丝。小米手机,正处于移动互联网代替PC,智能手机一片蓝海,小米推出人人都能用的起的平价机占尽天时地利。虽然现在四处都乱糟糟,但能静下心来以工匠的精神去做一部手机一件家具的企业真的不多,小米这股要把产品做精做透的精气神,值得很多人很多企业学习。小米通过互动论坛,开放产品开发的需求、测试和发布让用户参与其中并提出意见每周改进产品。小米产品的研发强调让用户参与其中的用户模式大于一切工程模式。为了设计一个好的产品小米的团队就是在不断的收集意见,更改、打样测试中。如小米的包装盒在整个团队历时6个月,经过30多版结构的修改,上百次打样做了一万多个样品最终才做成让人称道的工艺和品质的手机包装盒。小米团队研发极致参与感的产品就是在不断的改中,敢于改中创造的。

  二、 有专业的高效的执行团队。

  如果我们拥有足够炫的产品,我们能保证自己就玩的比小米好吗?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在我们看到小米的各种经典营销案例的时候,我们敢拍着胸脯说我们就能比小米玩的转吗?就能想到像“致青春”一样的经典创意吗?另外小米保证线上和线下活动一起进行,不会跟风去开通各种营销渠道或者宣传路径,而是既然开通了某个渠道就本着为粉丝负责的态度,小米的产品经理可以在顾客反馈问题的几分钟之内,迅速召集同事研究案例并回复顾客对应的处理意见,我们就能信誓旦旦的说我们也可以吗?小米的员工不仅仅是手机发烧友,他们还是各种创意点子,各种好玩发烧友,因为他们的第一感官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小米粉丝的反馈,如果没有这样的员工,仅仅靠老板发烧,各种创意也玩转不起来。创业成功最重要的因素是团队。有好的团队才有好的产品。专业、有丰富的经验、执行能力强的团队就是好的`团队。小米的雷总为小米打造了专业的、有高效执行力的团队。并通过与用户的互动不断的激励团队促进团队的成长。

  三、 有互联网思维走心的服务。

  在小米客服要忘掉kpi指标,真正做到的是和用户做朋友,让大家发自内心的去服务好用户。这比一切都重要。用户在哪就到哪做服务,随时在用户周边,甚至不用用户上门,而是主动找用户。小米通过快的服务:快发货、快修、快速解决用户问题,提高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小米提倡非标准化走心的服务,学会讲故事。也就是在整个小米的整个内容运营中,跟用户要用听得懂得话术来沟通互动,随时随地根据场景的不同,采用合适的语言来交流,要投入感情,而且做好用户分享扩散的引导,做到大家融为一体的感觉,另外在传播过程中把产品的制造做成故事和话题,例如界面的好看,一开始小米的界面相对于苹果和安卓是比较难看的,经过长时间的优化,最红变得千姿百态,在产品设计上做到了安卓体系是最出色。小米这种重视人超过重视制度的服务态度让小米品牌深入人心,迅速占领了市场。

  小米创造以上三点优势再加上顺势而为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情,所以小米创造了奇迹。雷军说:只要站在风口,猪也能飞上天。现在的电商人很喜欢引用雷军的这句话,比喻在合适的时候做合适的事情,不能本末倒置。刚好在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初级阶段,小米应声进入手机领域,这在国产智能手机界应声而起,至今无人能出其右。刚好在三星苹果智能手机高价进入中国,小米致力于打造一款平价智能手机,至此这款智能手机让三星输掉了部分市场占有率。古人云:天时、地利、人和。小米把我了中国智能手机的天时、智能手机中国市场的地利、创造了小米科技企业的人和,所以小米正铸造着辉煌。

  《参与感》读后感 2

  没用过小米手机,一直以来只知道小米手机“一机难求”,想当然的认为小米在走“饥饿营销”。读完吴晓波推荐的《参与感》这本书,才发现我忽视了很多内在性的关联和实质性的状况。

  雷军说:“站在台风口,猪也能飞起来”,这就是顺势而为、乘势而上。“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就是我们目前的行业大势,那我们怎样才能借得东风好杨帆呢?我觉得小米的“做爆品、做粉丝、做自媒体”有很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做爆品,就是产品战略。因一句广告就购买产品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产品是基座,它是商业游戏的入场券。按作者的话说“只有专注,你才能做到快,才能做到极致;只有做到极致,才会有好的口碑”。产品线不聚焦难以形成规模效应,资源太分散容易导致参与感难以展开。目前,“4g”就是我们的“爆品”,就是我们的“发动机”。公司只有紧紧围绕4g发展,凝聚团队力量、集中主要精力、动用主要资源、创新方法和手段,才能打好打赢这场决定公司未来命运和成败的攻坚战。

  做粉丝,就是用户战略。“参与感”三个字看起来简单,但要想做好却不容易。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从产品的研发到营销,企业应该始终同用户在一起,让企业的每一个环节都有用户来参与,让用户同我们一起思考,一起打闹,一起坚守。“参与感”能扩散的背后是“信任背书”,只有用户成为了朋友,才会去维护你的产品,进而去推荐更多的人来认识你的产品。具体而言,就需要在战术层面上设计好的互动方式,2015春节微信红包的爆火就是一个好互动的例证:微信只提供红包最基础的玩法,让大家不用付出太多学习成本和时间就能玩起来,在玩的'过程中,用户自然创造出各种玩法和规矩,这就是频度经济。互动,比传播更重要。愿意和我们互动的,一定是我们最核心的、最忠诚的客户,对这部分人我们不能怠慢。

  做自媒体,就是内容战略。大众媒体时代品牌可以没有人格,因为都是单向传播的硬广居多。但是在社会化营销时代,品牌需要人格化,需要有“情怀”。一方面,品牌的语言要注意“说人话”,将高深的技术语言翻译成“人话”讲给用户听,才能从中挖掘到真正对用户有价值的特点,而不是用人家听不懂的牛逼文案,套用一句流行语就是“你若端着,我就无感”。这也就对营销的同事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对重点产品和技术要非常的熟悉。另一方面,品牌的传播要注意调动一切的渠道:微博、微信是传播渠道,业务可以是渠道,大街小巷的光纤交接箱也可以做为渠道,而互联网的其他入口、触点都是渠道……

  总而言之,就是和客户发生联系的所有触点都是媒体阵地。

  《参与感》读后感 3

  我在读完《参与感》这本书后半个月决定开始写这篇读后感,一方面让我对书中内容有更多的理解,另一方面我想通过我,可以让更多人看到这本书,有助于给年轻人一个新视角新思路,这就是我写它的初衷。书看得不算快,七个章节一共看了半个月,这是我故意为之。我不想只是像看小说一样飞快看完换下一本,也不想像看教科书一样看一部分忘一部分,每个章节看完以后我都会给自己一点点时间去找实例,这不仅让我能够深刻记忆,更让我不止是个看书的人,而是个观察生活的人。

  诚然,《参与感》这本书是小米联合创始人黎万强先生在2014年所著,书中描绘了一个近乎理想化的小米公司:它有经验丰富又富有理想的创始人团队,它的员工都是它产品的粉丝,它有扁平化的公司组织结构和快速的反应决策机制,甚至还有十分人性化的办公室和发布会。我在2017年年末的时候看完,存在三年的时间差,我买这本书看的时候有朋友跟我说:现在时代发展和变化那么迅速,三年时间小米公司说不定早就已经不这样运作公司了,而且市场也不欢迎同样的玩家现在入局。他说得不无道理,但是我们要知道我们分析一个公司的发家史和运作规则,从来就不是为了模仿他,难道说去网购一本马云发家史就可以创立另一个阿里巴巴嘛?显然不是。另外存在时间差可以让我以一个后来者的视角进行研究和分析,如果在当年就阅读这本书的话,说不定我也会觉得黎先生在吹牛画饼吧。在我看来,读书是为了让你多拥有一个视角来看问题,我们平常了解一个公司只能从公司的外部了解,例如它的股票价格、主营业务、季度年度财报等等,而这种以第一人称写的回忆录式的书可以让我们有另外一个视角来观察小米。

  言归正传,这本《参与感》共有七个章节,分为参与感篇、产品篇、品牌篇、新媒体篇、服务篇、设计篇和作者笔记。由小米科技董事长兼CEO雷军作序,序言中雷军高度评价了这本书,称这本书的质量"超出我的估计,阿黎做得很棒",吹捧的成分有一些,但能让雷军这样骄傲的人竖大拇指推荐,这也让我愈发有浓厚的兴趣读下去。接下来的时间我并不打算挨个章节去解读,因为我不是经管类专业,无法做专业上的解读,更没法以一个创业者的目光来解剖它,我能做的就是以一个探险家的视角,把我能看到的东西告诉你。初翻目录,跟之前看过的几本关于公司发展的书,大多是属于历史书式的编年体,从某某年到某某年是一个阶段,然后用纪实的文笔来写,让读者就像看历史书一样从公司团队创立到某一个阶段,除非公司极富传奇故事性,不然这样看不了一半就没有足够吸引力了。本书的作者采用的是层累式,就好像一个蛋糕,你最想吃的放在最外面,可以最优先吃到。

  说回到书中,第一个章节叫参与感篇。当我们从内部了解一家公司时,最想要了解的是这家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和价值观,没错!作者就把这个首先推到了我们的面前:参与感。通读本书就知道参与感是小米公司所有组织形式的基础,也是一切力量的源泉,在外界看来,小米公司是玩粉丝经济,可是并不清楚小米是怎样玩好粉丝经济的,答案就是——参与感。简单的说就是让用户和粉丝有一种参与到产品设计→研发→测试→发布的各个环节,甚至让粉丝进入公司成为员工,让用户感同身受的参与到手机生产销售的各个方面,拥有主人翁感觉。这些在传统公司看来简直是疯了,让客户设计产品,他们懂什么叫设计嘛?让用户参与测试,他们懂那些参数背后的意义嘛?让用户参与发布会,他们清楚发布会流程嘛?这些问题的回答都是否定的,绝大多数用户对这些一个都不懂,但是产品做出来是为了获得他们的认同,谁能比他们更了解自己呢,就算他们无法代表整个用户群体,也能代表跟他们类似的小群体,这些粉丝用户又能够通过自己的圈子进行"感染",能够获得越来越多用户的认同感,这个公司就已经立于不败之地了。

  小米科技这家公司令人惊讶的不只是他们能让用户参与到产品各个环节,而且还是让员工有参与感,或者说被尊重感!尊重,说起来好像挺简单,但是真正要做起来非常难,在中国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形势一边倒向资方市场,员工的地位得不到认可和尊重,不管在于日常业务反馈、工作环境以及薪资酬劳都处于相当低水平条件,这样的情况会导致更多畸形结果,比如上传下达的战略策略无法实施,员工只想做好份内的事情,拿好这个月的工资,他们不会想要改变现状;再比如公司内部怨声载道,甚至离心离德,员工们想要更舒适的工作环境和更合理的工作休息搭配,而上层管理人员无从得知,或者不予理会。在这个层面上很多老板会问为自己辩驳"我也想对员工好,可是钱从哪里来?".这的确是个很实际的问题,但是如果公司真的获得比上一年更高的收入,会把收入的一部分用于提高员工工作环境并且使用更科学的工作休息制度嘛?答案在大家心中,终究根源还是因为在传统企业里员工的地位较低,老板可能会投一大笔钱给代工厂更新流水线,也有可能投更大一笔钱买一项技术,却不会想到员工本身。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小米科技可以做到这些,从而实现商业奇迹呢?

  这就不得不提小米这家公司的独特性,它存在两种不同的独特性,一方面它跟传统企业相比,关于新兴互联网公司跟传统企业公司的差别,这个就不用多解释,各方面都不太一样;而另一方面小米跟其他同类互联网公司也有极大差别,首先早期的小米不像一个公司,它不生产产品,也不卖东西,更像是一个爱好者聚集形成的组织,活跃在各大手机论坛里,跟志同道合的朋友们分享刚刚做好的新系统,然后你一言我一语继续改进系统,大家在一起玩手机玩系统。

  其次早期小米并没有把时间和精力集中在变现赚钱上,说到这就不得不提小米的教父级人物雷军了,雷军28岁就担任金山公司总经理,一手将金山推向高峰,此后又进入投资界,成为非常著名的天使投资人。在投资界有一句看似玩笑话的真理:投资人不管你月活日活,你首先得活!在创立小米之前雷军早已经是功成名就,腰缠万贯了,此时的雷军召集身边的伙伴一起创业,目标不再仅仅是为了赚钱,而是想创新一种新的'商业模式,最后实现自己对于未来的探索,这样的创始人团队就已经跟市面上绝大多数创业公司完全不一样了,他们见多识广,目光长远,不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能够有更强的号召力拿到更多的融资。在雷军的努力和带领下,小米可以在没有高业绩支持的早期依然按照既定战略沉淀用户,不断投入到产品研发和测试中去,可以发挥极客精神做到极致,而不至于急于变现生存。

  第三就是小米"以人为本"的公司理念,在网上有非常多描述小米公司核心价值观的说法,我觉得"以人为本"这个说法最具有代表性。对用户,小米充分尊重用户的建议和想法,通过跟用户在论坛上交流和互动,吸取接纳意见,然后更新系统后继续这样循环,不仅让产品日趋优化,还培养了一大批忠实粉丝用户;对员工,小米足够信任员工,在小米之家里员工可以自己商议装扮店面,也可以举办小活动,赠送小礼品,可以向主管部门提交优化建议,连绝大多数公司不重视的客服部门,小米都会拨专项资金给他们装扮办公区。书中有一句话诠释了这么做的根本原因,那就是"把员工当客户,员工才会把用户当朋友",我深以为然。多少年来人力部门苦恼如何让员工安心工作,为公司奉献的难题就这样不攻自破了,新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接收海量信息,心思变得十分活络和自由,在这样的背景下管理人心,就像上古时期治理洪水一样,因势利导比围追堵截要有效。小米用实践证明当给予员工充分的信任和尊重,发挥员工的个人主观能动性可以发挥更大的能量,用一个职场热词:自我燃烧。

  第四那就是《参与感》这本书里反复提到的一个观点和理念:小米卖的不是产品,而是服务,服务从产品卖出那一刻才真正开始。不光在传统企业,在大量新兴互联网企业的目标是卖出产品,之后产品和公司再无关联,至于客服部门仅仅是用户和公司之间的防火墙罢了。而在小米提出这个新理念后,产生了一系列多米诺骨牌效应,令其他公司大呼看不懂,比如客服人员的高薪酬和优美的工作环境,比如线下体验店小米之家的功能更多在于售后和体验,销售的大部分都是线上,再比如每年一次的"米粉节"等等为粉丝定制的活动,这都是在产品卖出后继续维持与用户关系的招数,让小米用户有一种真正的体验式消费和参与式消费,更让粉丝们"一日为米粉,终身为米粉".

  接下来我想单拎出一个章节来说一下,新媒体篇。如果说之前说的四个方面是英雄造时势,那么新媒体就是时势造英雄,后面的这个时势就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的标志就是智能手机的普及,大约就在十年前,第一批经典智能手机出现;五年前已经几乎人手一台智能手机。智能手机的普及让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节点,他可以生产信息,传递信息以及处理信息,新媒体的代表是微信、微博以及QQ空间,他们在萌生之初都是不被传统行业所理解的,而现在却不得不放下身段来融入了,这就是时代的力量。之所以要单独谈新媒体,因为这是上一个商业时代不曾有过的产物,没有前车之鉴,就算是互联网企业也不敢说自己已经吃透新媒体的玩法,所以这是一条新的起跑线,同时对于传统企业的冲击也最大。在许多年前很多传统大企业做广告的方式是广撒网,军备竞赛动辄几亿几十亿的广告费铺出去,目标就是让全国大部分地方都可以知道我的产品叫什么;而现在有了移动互联网,广告费变得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不要让别人觉得你在打广告,乍听起来这很矛盾,我的确是在做广告,而又要让别人觉得我不是在做广告,这葫芦里装的是什么药哇?这很简单,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经济还有一个别名,叫做分享经济。相比起直来直去的广告,人们更容易接受从别人那分享过来的东西,这可以让他们在挑选产品的时候省下不少时间,所以做新媒体时期的广告,要把自己当作一个用户,一个使用过公司生产的产品的资深用户。而其他的什么造势和借势营销都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办法,都是换汤不换药罢了。

  前几年兴起了一股叫"互联网转型"的风潮,一度引发草木皆兵般的恐慌,对于互联网如星火燎原一般席卷全国,大佬们开始坐立不安,力图主动求变,而不是坐以待毙。在这里我想说的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互联网企业表面光鲜,在不为人知的背后承受的压力却是传统企业无法想象的,大家都知道传统企业打拼不容易,但是一旦从众多企业堆中脱颖而出,那么行业老大的位置几乎是不可撼动的,就像金字塔型的结构,行业领先者死死压制住后来的人,每一个要突破现有等级的公司都得挨个超越;而到了互联网行业,变成了仙人球型的结构,不知道什么时候什么位置又冒出一根刺,它不需要跟行业打招呼就可以噌噌噌完成资源和资本积累,而他们的估值蹿升速度只能用令人震惊来形容,现在我们能看到的互联网巨无霸们都是在五六年之间就迅速完成对行业大佬的逆袭的,而且随着资本越来越充足,这个速度会越来越快,可以说互联网的头头们随时要提防人群中冒出一个家伙,扬言要超越他。而在传统行业想要超过一个等级的公司,付出的时间和努力可想而知,当行业大佬听到一个年轻人想要超越自己的时候,他只会轻描淡写的说"等你小子在这个行业混够十年再来说这句话".诚然时代在进步,公司结构和人员需要进化,但并不能生搬硬套最后丢了自己立足的本钱。

  到我看完这本书后,小米科技公司的商业模式的确让我耳目一新,天时地利人和促成了小米创业不到五年就跻身中国互联网前列的商业奇迹。在2017年小米科技也发生了一系列转型,关注小米的朋友们肯定知道小米除了做手机以外,还扩展了以小米手机为基点的一系列生态链,例如路由器和电视等等,现在小米已经把重心从手机渐渐过渡到整个生态链的打造上,更让小米上下感到振奋的是,"便宜好用"的标签也已经从小米手机扩大到整个小米品牌。后来的创业者也许不会像小米这样顺利,也许不会有像小米这样大的影响力,也许到达不了小米现在的高度,但是向书中的小米和现实的小米学习,一定会有属于自己的成功。

  《参与感》读后感 4

  这两天读完小米黎万强的《参与感》,感觉小米的成功不是偶然的,他们确实把互联网琢磨透了,他们的方法论确实走在了大部分公司前面。究其实质,小米说最重要的是"参与感",我再给他更加通俗一点,就是"发动群众"。

  除了发动群众,我们别无选择

  真正给传播带来颠覆性变化的不是互联网,而是互联网当中的一类——社交网络。社交网络把大众媒体的"媒介—受众"二元结构彻底结构掉了,在微博、微信上面,每个人都是受众,每个人也都是媒介,二者是一体的。所以,现在不存在以前"搞定媒体就搞定了受众"的逻辑,而是"搞定受众才能搞定受众"。

  那最大的变化是什么呢?以前用钱可以买到媒介,因为那是一门生意。现在你根本没法买通受众,一来数量太多你买不起,二来大部分人不是把广告当生意,你根本买不通。所以,你现在只能回到生意最初的原点——做好产品、做好的口碑、让客户帮你去传播。用小米的话说,就是做爆款、做粉丝、做口碑。

  所以,发动群众并不是因为这方法有多先进,而是我们别无选择,我们只能这么做才有效。

  品牌要人格化,做自媒体、做互动

  对自媒体概念的理解不要狭隘的理解为微博官方账号、微信公众账号,那只是自媒体当中的一类罢了。以下这些能够对客户发声、可以和客户对话的东西都可以算作自媒体:企业员工个人的微博微信、论坛里代表公司的一个ID、网店客服、一本书(比如说《参与感》、《转折点》)、一个线下活动……总而言之,就是你和客户发生联系的所有触点,它都是你的自媒体阵地。

  那自媒体的内容怎么做?我觉得一是"做自己",千万别为了迎合客户而说一些你认为客户喜欢听的话,那你最多只能是一个走量的消费品,客户买你估计十有八九是因为便宜,你是没有粉丝的。真正牛逼的品牌从来不谄媚消费者,当然它也不会刻意去俯视消费者,它就是做好自己,就够了。雷军做不出锤子,罗永浩也做不出小米,他们其实都是在做自己。

  二是"说人话",千万别学那些loser,动不动搞一句让人听不懂的话,以为人家听不懂就是牛逼文案,真正的高手都是说大白话的(推荐阅读《超级符号就是超级创意》)。如果说大众媒体是一个"剧场"、一个"舞会"的话,你要把自己打扮得光鲜亮丽才能进去的话,那么社交网络就是"客厅"、"卧室",这里是人最放松的地方,你在这里就要用在家里的口气说话才显得对味儿。你若端着,我就无感。

  三是"要互动"。就好像做爱一样,如果你光顾着自己爽,不考虑伴侣的感受,那你们的生活就不可能和谐。如果你光传播,对客户的反馈爱理不理,那你怎么让客户爱上你?互动,比传播更重要。愿意和你互动的,一定只是1%对你最核心的客户,对这部分人你敢怠慢吗?

  发动群众3个关键点:利益明确、动作简单、开放创作

  现在我们终于要开始发动群众了。你那么有个性,你让粉丝爱上了你,但爱是在心里的,你怎么把粉丝的爱转变成行动呢?我觉得关键就是3点:明确的利益驱动、简单的.行动动作、带有开放性的创作空间。

  你让人帮你做一件事儿,你总要给人一个理由,这就是利益驱动。最常见的利益驱动就是物质利益,比如说转发赢iPhone5s,但这是最差的利益驱动方式,因为很多只是为了赢得5s的人会混杂在里面,他们并不是你真正的粉丝,也不会帮你做口碑传播。

  比之更好的利益驱动是精神层面的,这也是真粉丝的驱动力,具体来说又可能分为"自我表达"、"成就感"、"利他"、"趣味性"等。所有精神层面的动力都离不开社群,如果没有听众,就没有传播动力。

  满足了这些驱动力以后,群众运动的基础有了,那么要叫大家做什么呢?越简单明确越好。我们有时候经常会这么说,"你帮我介绍给需要的朋友哈",对方因为对你已经很认可了,通常都不会拒绝,而且可能还表现的非常积极,于是宾主双方都满意的握手再见,然后就此没有下文。一个成功的能够带来转化的行动应该是这样的:"您能帮我把这个图文链接转发到朋友圈吗?这段介绍文字我也写好了,里面有我的联系方式,你直接粘贴过去就成。"这时候人家肯定觉得举手之劳,顺水人情不送白不送。

  最后也是最高境界的,就是把传播素材做成带有开放性的、能够让大家发挥创意空间的素材。比如说今年特别火的"妈妈再打我一次",之前的"凡客体",小米的吉祥物"米兔",这些素材都带有开放性,用户可以在素材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作,变成自己的作品,这种传播的驱动力就更大了。

  用产品驱动营销,四两拨千斤

  前面说的基本上还是通过内容、活动、创意来驱动营销,这是比较传统的思路,成本也比较高。还有一种思路是在设计产品的时候直接考虑到营销,这样的营销往往可以以极低的成本获得非常爆炸性的效果。今年有两个一夜爆红的应用,魔漫相机和脸萌,他们都是在设计产品的时候融入了社交分享机制,于是一下就火了,形成了链式反应。

  小米曾经做过一个"我的手机编年史"的网页端应用,你可以在里面找到自己用过的所有手机,然后生成一张图片,然后你可以直接分享到社交网络。这个应用我当时也玩过,确实很有意思。

  《参与感》读后感 5

  《参与感》这本书是由小米联合创始人黎万强所著,深入剖析了小米如何在短短几年内取得巨大成功背后的理念、方法和案例。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对小米的商业模式和运营策略有了更深的理解。

  书中详细阐述了小米如何通过“参与感”这一核心理念,与用户建立起紧密的联系。小米不仅仅是一个手机制造商,更是一个注重用户体验、让用户参与到产品设计和改进过程中的企业。这种用户参与的模式,不仅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用户满意度,还形成了强大的口碑效应,为小米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阅读过程中,我最为感动的是小米对于用户需求的极致关注。无论是产品的开发、外形的设计,还是页面功能的体验,小米都直面用户,让用户提出问题,并迅速作出改进。这种以用户为中心的思维模式,让我深刻体会到了“用户至上”的真正含义。同时,小米团队的高效协作和快速响应也让我印象深刻,他们能够在短时间内解决用户的问题,不断优化产品,满足用户的需求。

  此外,书中还提到了小米的“口碑营销”策略。小米通过让用户参与到产品推广中来,形成了强大的.口碑传播力量。这种策略不仅降低了营销成本,还提高了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我认为,这是小米成功的关键之一。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也有一些自己的思考。小米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其独特的商业模式和运营策略的结果。小米注重用户体验,让用户参与到产品设计和改进过程中,这种用户参与的模式在当今互联网时代尤为重要。同时,小米的高效协作和快速响应也是其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这些经验和做法对于我们个人的成长和职业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总之,《参与感》这本书让我对小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和运营策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将这些经验和做法应用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不断追求进步和成长。同时,我也期待小米能够继续保持其创新精神和服务理念,为用户带来更多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参与感》读后感 6

  《参与感》这本书由小米联合创始人黎万强所著,它不仅揭示了小米如何在短短几年内取得巨大成功的秘密,更是一本关于互联网思维、用户参与和口碑营销的深刻洞察之作。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对小米的成功理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首先,书中详细阐述了小米如何通过“参与感”这一核心理念,将用户深度融入产品的开发、营销和服务全过程。小米不仅仅是在卖产品,更是在与用户建立一种深度的情感链接。这种链接使得用户不仅仅是消费者,更成为了小米品牌的传播者和维护者。书中提到的“红色星期二”活动,以及小米工程师在面对巨大流量压力时的坚持和努力,都让我深刻感受到了小米对于用户参与和体验的极致追求。

  其次,书中强调了“产品第二,团队第一”的理念。这一点我非常认同。无论是做产品设计、营销推广,还是售后服务,拥有专业的人才和团队才是成功的关键。小米在招聘和团队建设上的投入,为其后来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书中提到的乔布斯将四分之一的时间用在人才招聘上,这也让我看到了人才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此外,书中还提到了小米对于细节的极致追求。无论是产品的包装设计,还是用户反馈的快速响应,小米都力求做到最好。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不仅提升了产品的`品质,更赢得了用户的信任和口碑。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也反思了自己在学习和工作中的不足。比如,在团队合作中,我是否能够充分倾听他人的意见,是否能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协作关系?在产品设计或项目执行中,我是否能够注重细节,追求极致的品质和用户体验?

  通过这本书,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用户参与和口碑营销的重要性。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更加注重与用户的互动和沟通,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团队协作能力,以期能够在所在领域取得更好的成绩。

  总之,《参与感》这本书不仅让我对小米的成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更让我对互联网思维、用户参与和口碑营销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相信,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这本书所传达的理念和方法将对我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与感》读后感 7

  《参与感》这本书由小米联合创始人黎万强所著,深入剖析了小米如何在短短几年内取得巨大成功背后的理念、方法和案例。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对小米的成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对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有了全新的认识。

  书中强调了“参与感”这一概念在小米成功中的重要地位。小米不仅仅是一个手机制造商,更是一个与用户紧密相连、共同成长的社区。小米通过让用户参与到产品的研发、设计、销售等各个环节中,建立了深厚的用户信任和忠诚度。这种参与感不仅提升了用户对产品的满意度,还激发了用户的传播热情,形成了强大的口碑效应。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小米对用户体验的极致追求。无论是产品的细节优化,还是服务的贴心周到,小米都始终站在用户的角度思考问题,努力满足用户的真实需求。这种用户思维让我深受触动,也让我意识到在商业竞争中,关注用户体验、与用户建立情感连接是至关重要的。

  书中还提到了小米的“三三法则”,即在产品、品牌、新媒体、服务、设计等方面践行参与感的具体策略。这些策略不仅体现了小米对参与感的深刻理解,也展示了小米在市场营销方面的创新思维和卓越能力。通过这些策略的实施,小米成功地将用户转化为品牌的忠实粉丝,形成了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此外,书中还强调了团队的重要性。小米的成功离不开其背后专业、高效的团队。无论是技术研发、市场营销还是售后服务,小米都拥有一支经验丰富、能力出众的团队。他们凭借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为小米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这让我深刻认识到,一个优秀的团队是企业成功的关键所在。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也产生了一些思考。小米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其长期坚持用户思维、注重用户体验、积极践行参与感的结果。这种成功模式对于其他企业同样具有借鉴意义。在未来的商业竞争中,只有那些能够真正关注用户需求、与用户建立情感连接的企业,才能赢得用户的信任和忠诚,从而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总的来说,《参与感》这本书让我对小米的成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让我对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有了全新的认识。我相信,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会将这本书中的理念和方法运用到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同时,我也期待更多的企业能够像小米一样,注重用户体验、践行参与感,共同推动商业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参与感》读后感 8

  《参与感》这本书由小米联合创始人黎万强所著,深度剖析了小米如何在短短几年内取得巨大成功背后的理念、方法和案例。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对小米的成功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对互联网时代的营销策略有了全新的认识。

  书中首先吸引我的是小米对于用户参与感的重视。小米不仅仅是一个手机制造商,更是一个注重用户体验和反馈的公司。它让用户参与到产品的设计、开发、营销等各个环节中,让用户感受到自己的声音被重视,从而产生了强烈的归属感和忠诚度。这种参与感不仅体现在产品上,更体现在小米与用户之间的情感连接上。小米通过社交媒体、论坛等渠道与用户保持紧密互动,让用户感受到小米是一个有温度、有情感的品牌。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小米对于细节的极致追求。无论是产品的.设计、功能的优化,还是服务的提升,小米都力求做到最好。书中提到的一个细节让我印象深刻:小米的包装盒虽然成本低廉,但却能够承受两个胖子站在上面拍照而不变形。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不仅体现了小米对产品质量的重视,更体现了小米对于用户体验的极致关注。

  此外,书中还强调了团队的重要性。小米的成功离不开其背后强大的团队支持。无论是技术团队、营销团队还是服务团队,都具备丰富的行业经验和专业能力。他们共同协作,为小米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这让我深刻认识到,一个成功的公司不仅需要优秀的产品和服务,更需要一个团结、专业、高效的团队。

  在阅读过程中,我也对小米的营销策略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小米通过社交媒体、口碑营销等方式,成功地将自己的品牌和产品推向了市场。它注重与用户的互动和沟通,让用户成为品牌的传播者和推广者。这种营销策略不仅降低了营销成本,还提高了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然而,在阅读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书中对于小米的成功过于理想化,没有提及小米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和困难。这让我意识到,任何公司的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需要经历不断的试错和调整。同时,我也认为小米在注重用户参与感的同时,也需要更加注重产品的创新和技术的研发,以保持其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

  总的来说,《参与感》这本书让我对小米的成功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对互联网时代的营销策略有了全新的认识。它让我意识到,一个成功的公司不仅需要优秀的产品和服务,更需要注重用户体验、团队建设和营销策略的创新。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以这本书为启示,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奋斗。

  《参与感》读后感 9

  《参与感》这本书通过小米公司的实践案例,详细阐述了如何在产品研发、品牌营销、新媒体运营、客户服务等方面践行“参与感”这一核心理念。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对小米的成功之道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首先,书中提到的“专注、极致、口碑、快”的七字诀,让我对小米的创业哲学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小米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最有价值的事情上,追求产品的极致性价比,通过快速的迭代和用户的反馈不断优化产品。同时,小米非常注重口碑的建设,通过让用户参与到产品的开发和营销中来,形成了强大的粉丝经济。这种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让我看到了小米成功的关键所在。

  其次,书中对“参与感”的阐述让我印象深刻。小米通过社交媒体、论坛等渠道与用户建立紧密的联系,让用户参与到产品的设计、开发、营销等各个环节中来。这种参与感不仅让用户感受到了尊重和价值,也让小米能够更准确地把握用户的需求和痛点,从而不断优化产品和服务。这种与用户共成长的模式,让我看到了小米的远见和智慧。

  在阅读过程中,我也对小米的创业历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小米从最初的几个人创业团队,发展到如今拥有数亿用户的企业,背后离不开团队的协作和努力。书中提到的“团队第一,产品第二”的理念,让我看到了小米对团队建设的重视。一个优秀的团队,不仅要有专业的技能和素质,更要有共同的价值观和使命感。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此外,书中还提到了小米在新媒体运营方面的成功案例。小米通过社交媒体等渠道与用户建立互动,及时回应用户的反馈和意见,形成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和用户口碑。这种新媒体运营的方式,不仅提高了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也增强了用户的黏性和忠诚度。这让我看到了新媒体在品牌营销中的重要性和潜力。

  总的来说,《参与感》这本书让我对小米的成功之道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小米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专注极致的产品哲学、与用户共成长的模式以及优秀的新媒体运营能力,都让我深受启发。我相信,在未来的创业和工作中,这些经验和理念都将对我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我也期待更多的企业能够像小米一样,注重用户的需求和体验,与用户共同成长,创造更多的价值。

  《参与感》读后感 10

  首先,这本书通过小米的案例,让我深刻理解了“参与感”的内涵。小米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强大的用户参与度和用户粘性。小米不仅仅是在销售产品,更是在与用户建立情感连接,让用户参与到产品的设计、生产、营销等各个环节中。这种参与感让用户觉得自己不仅仅是消费者,更是产品的参与者和创造者,从而增强了用户对品牌的忠诚度和归属感。

  其次,书中提到的“专注、极致、口碑、快”的七字诀,让我对小米的经营理念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这四个词不仅适用于互联网行业,也适用于任何需要创新和竞争的行业。专注和极致是产品目标,要求企业在产品设计、生产等方面追求极致的性价比和用户体验;快是行动准则,要求企业快速响应市场变化和用户需求;而口碑则是整个互联网思维的核心,要求企业注重用户参与和用户体验,通过用户的口口相传建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此外,书中还提到了小米在团队建设、企业文化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小米强调团队第一、产品第二的理念,注重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建立了强大的团队凝聚力和执行力。同时,小米还倡导工匠精神,要求员工在各自的岗位上专心致志、精益求精,不断改进工作、产品和服务。这些成功经验不仅为小米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其他企业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也产生了一些思考。例如,如何在实际工作中践行“参与感”的理念?如何平衡用户参与和企业控制之间的关系?如何建立有效的用户反馈机制,以便及时响应用户需求和改进产品?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

  总的来说,《参与感》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籍。它不仅让我了解了小米的成功经验,更让我对“参与感”这一理念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我相信,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会更加注重用户的参与和体验,努力将“参与感”的理念融入到我的工作中去。

【《参与感》读后感】相关文章:

夏令营志愿者参与感想08-27

参与感的读后感范文(精选15篇)10-30

参与感读书心得体会06-12

读后感读后感01-03

鲁滨逊读后感读后感05-24

读后感_读后感范文09-19

日记读后感_读后感03-07

远见读后感 - 读后感03-09

我与地坛读后感我与地坛读后感读后感阿12-13

读后感斑羚飞渡读后感模板《斑羚飞渡》读后感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