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论读后感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立论》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立论》读后感
中国人自古以来都崇信中庸之道,即中正,不偏不倚,做事不过头。孔子认为这是最高的道德境界。到谁的时代的发展中庸却"变味"了,明哲保身圆滑世故的中庸,被人们视为,真正的"大智慧"。不容置喙,直以"哈哈"而过。但是圆滑世故,用什么来立身于世呢?
《立论》正是鲁迅先生有感于人以"哈哈"处世,圆滑世故而作。《立论》的开始,是一个梦,梦本荒诞不经,却描述得如此正常。接着,鲁迅先生给我们描绘了一个世俗,这是一个怎么样的世俗呢?"说谎的得好报,说必然的遭打",如何能做到"既不谎人,也不遭打呢?"便以"哈哈"而过。这"哈哈"真可谓是大智慧了,既不说谎,又不得罪人。结尾是一串"哈哈"的声音,鲁迅先生以这种方式讽刺这种虚伪、明哲保身、圆滑世故的处世方式。这种"哈哈主义"其实就是不敢直面,不敢正视的怯懦的处世态度,是几千年的"老好人哲学",是封建社会统治下国民文化形成的劣根性。鲁迅先生还说,与此等圆滑世故者交谈,对于他人之言论只以"哈哈"而过,似赞扬,又不似赞扬,似批评,又不似批评,并感叹道"同他交谈,如在无人之境"。
在那个黯淡无光的时代,人民受到压迫,麻木不仁,鲁迅先生以极其毒辣的眼光看穿蕴藏在这之下,深植在国民文化中的劣根。然而,在国家富强,社会安定的今天,这些就不存在了吗?当然没有,这些劣根依然深植在大众的心中,以"哈哈"处世的人仍旧不在少数。就如我的表哥,曾经,我与他谈论为人处事,我认为应该以真心换真情,表哥却嗤之以鼻。嘲笑我愚蠢幼稚,"做事要老练,做人要圆润"他把这句话抛过来。我心中十分不忿,想要辩驳,但却无话可说。这话语不像是一个20多岁的年轻人应该说出来的。是因为他早已看透了世事?还是早已经历了一些事情了?而且难道只有他是这样的?在这个社会上,怕是有千千万万个像表哥这样即将踏入社会或踏入社会不久的年轻人。原先也抱有着一腔热血,有着自己的坚守与底线。但在,社会生活的压迫下,低下了头,学会了明哲保身、圆滑世故。这个压迫是人们听不得不好听的话,即使是真话。即使是再虚伪的假话,只要好听,也比真话更讨人喜欢。而人们更听不得别人说他不好的话,否则便打压、排挤。人就是如此,曾经的中国是这样,如今的中国依旧是这样。或许圆滑世故的人是没有错,错的是这个世俗。
可是,我总觉得圆滑世故的人是没有棱角的。棱角,是一个人的初心与坚守的`底线。即使世俗如此,也不该将自己的棱角磨去,否则你以何立身与于世。或许圆滑世故的人本是有的,可是挡不住生活的压迫,变成这样的人。当他们摸到别人的棱角时,绝不置喙,只以"哈哈"而过。有棱角的人也摸不到他们的棱角,他们像球一样,没有棱角可以立身,也没有棱角可以留下痕印,唯有不停的圆滑游走,被他人的棱角撞来撞去,可绝受不到一点伤害。但这不累吗?没有棱角,无可立身,有意义吗?没有棱角,不能留下人生的痕迹,有意义吗?人活着,还是要有一点东西,才算活着的。
最后,我希望在生活向你伸出魔爪时,要抹平你的棱角时,你有勇气,更有能力守住你的棱角。因为圆滑世故者,无以立身,守心立则者,于世长存。
相关资料:鲁迅《立论》知识点小结
《野草》是鲁迅文集中的精品,《立论》是该集中的第 17 篇。
文章很短。作者以一个梦的形式,用近乎寓言的笔法深刻揭露了在当时现实环境中,真理被歪曲,黑白不分的丑恶现象。坚持真理时时碰壁,鼓吹逢迎却成为时代骄子。
鲁迅刻画人物时很喜欢刻画他的眼睛,这在我们中学语文课本中数见不鲜。在本文《立论》中,当面对学生的提问时,作者仍然紧紧抓住了这位老师的眼睛,用一斜射形象逼真地描绘了一位圆滑世故的先生的神态。
全文主要采用对话的形式,通过大量的富有讽刺意味的语言来刻画类型,进而传递出作者内心深处的愤愤之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语言,语言是人物精神的外壳。这孩子将来要发财的,这孩子将来要做官的,这是出自于阿谀谄媚者之口;而直言者,敢讲真话的人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作者精心设计富有人物性格的语言,并且在人物与人物的对话中,全无啰嗦冗杂之感。
寓言的格局往往令人深思。说假话者得欢心,而讲真话者倒挨了斗。为了讨好主子,各人都在为其满月的儿子大唱赞词,主人听得眉开眼笑;可不知从何处传来了一声非奴才式的怪腔,是人终不能逃脱一死,这是一句大实话,是众人心中都清楚明白的真理,可大家却偏偏不愿意听。故事发展到此处,我们可以想象此时此刻作者创作时的心态——悲愤。可作者并没有满腹牢骚,让文章在一片骂声中煞尾。作者将一切的情感融汇在每一句文字中,他巧妙地借这个教师的口,借师长回答学生问题的方式,用一张好好先生加油教练的嘴脸附上一连串的象声词结束全文。文章的结尾是颇具艺术魅力的,既形象生动地刻画了人物,又深刻地揭示了文章主旨,不愧是大师手笔。
整篇文章语言质朴、凝练,全无华丽之色,但在质朴的文字中蕴含着一种愤愤不平的正气。大师的作品,收获肯定也是丰厚的。
【立论读后感】相关文章:
《林徽因传》读后感-读后感02-16
《名人故事》读后感-读后感06-23
《山海经》读后感-读后感02-10
项链读后感1000字_读后感02-20
《童年》读后感_读后感700字09-13
童年600字读后感-读后感06-19
《童年》700字读后感-读后感06-19
《童年》读后感800字-读后感06-17
《童年》读后感 600字_读后感04-01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_读后感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