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读后感范文1500字(精选3篇)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道德经》读后感范文1500字(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道德经》读后感1500字1
老子《道德经》是一部中华瑰宝,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记得上学时跟着老师念“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那时候还不知这是出自何处,更甭说是什么意思了。时过几十载,再次看这部道家巨作,虽然还是不能完全理解,但至少有了一些自己的感想和见解。
《道德经》提倡清心寡欲、无为而治。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头百姓,无不从这部人类智慧宝典中汲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当今社会科学发达,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殷实,而精神财富却越来越匮乏,道德沦丧的现象日益严重,我想我们都应该从老子《道德经》里面找到自己的人生准则,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坚持静心是安身之本。人们的心境达到虚静的状态,才会时刻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才会在社会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
古语说:读史而明鉴,读典可明智。老子在《道德经》之十七章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的无为思想并不是说消极而无所作为,这是对老子《道德经》的误解,老子本意是在教人遵道而行,不妄为,而有作为。只有“不妄为”才能更好地有所大作为,也就是说“不妄为”是有所作为的保证。什么是“有为”呢?尽心扮好社会角色,干好本职工作,担起家庭责任,就是“有作为”。在物欲纷争的当今社会中,如能安心于本职的话,那他的心态肯定是时常处于静心、净心的状态,否则他是收敛不了他那不安份的心的。即神不外驰,心不外思,由是说:静心、净心是尽心干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先决条件。
《道德经》可谓言简意赅,一字千金,字字扣人心弦,字字催人深思,足可见老子扎实的文字功底和信手拈来的写作技巧与创新能力。再加上一些经典事例,点睛之笔,妙笔生花,意境深远,照应前文,升华主题,把作者自己要表达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给人无限感动和惆怅,有浑然天成之感,实乃文章中之极品,古文中之绝笔!令人佩服。
道德经全文应该说分成上下两部分,上部道,下部德。
道,就是天道,是自然的规律。它表现为几个方面,一是“易”,也就是变易的意思,道德经第一句就这样说,“道可道,非常道”,可以说出来的道,也就不是“常道”了。第二个方面就是“易”的规律,所谓“易”的规律,就是“道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这句话的大致意思就是,万物都是逐步成长,但是“物壮则老”,便要渐渐消减,于是又回到了它的初始状态。
如果说老子写这部《道德经》上部道经的目的就是阐述道德规律,下部德经则主要讲的是为人之道,也就是如何将天道应用于人事?其实老子写道德经的侧重点便是落在下部德经上面。
读了《道德经》之后,最大的感受还是来自于心灵深处的弦被触动。“天长地久。天地所以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们不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长久。所以说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吗?所以才能构成就了他自己。但是仅看当今社会,能做到将自己置之度外的又有几人呢?寥寥可数。高速膨胀的经济时代,让更多的人在利欲面前失去自我,不得不说,这是社会的可悲,更是我们不愿看到的。
《道德经》仅区区五千字,可只要你用心去读去理解,你会发现当中的道理岂是区区五千字便能概括的。老子注重人的无为思想,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向社会推广无为,有助于国家的稳定,但如果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进步的,所以对于当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的无为论应该以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看待,“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而无为思想用在为人处事的观点上来看,便是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社会、自然是如此,大家小家是如此,为人处世亦如此,对待老人尽心尽孝、兄弟姐妹和谐相处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道德经》读后感1500字2
在孩提时代的我就曾经接触过圣人老子的《道德经》,大家可以轻而易举猜到当时懵懂孩童的我,对于这本书可谓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我对老子以及《道德经》的初步认识还得追溯到我爷爷跟我讲的故事。爷爷跟我讲了很多的古代传说,其中就有关于圣人老子的传说——相传老子一夜间就写出了流传千古的《道德经》,骑着青牛,西出函谷关而去,成为神话传说中的太上老君。小时候听着这些传说比较神秘、玄奥的东西,都是和老子相关的,但是老子是谁,什么是老子的学说,他所著作的《道德经》讲述的是什么又有什么意义,却知之甚少,而且那时根本看不懂。
读懂一本书,首先读懂一个人。这是我阅读书籍的座右铭,若光看一本书所讲的内容,而不去深入了解作者为何做此书的种种原因,那就与作者做此书献于世的真正目的了。我不乏有些人著书纯粹是为了赚取稿费或者立名,那样的人不配叫作者,只能勉强称为写作工作者罢了。老子生活在春秋末期,那时天下大乱,诸侯纷争,广大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时代造英雄,时代也会造就文化精神上的佼佼者。
如今很多人称《论语》为做官必学,《道德经》为做人必学,想必有一定的道理可遵循,但便不是如如今说法那样的片面。一本《道德经》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为人等多方面的内容。换一种比较概括的话说可算为一本百科全书,但是《道德经》真正的分类还得算为哲学著作。
老子道家的学术充满着辩证法,从探讨宇宙天地、自然规律的变化入手,提出“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真正地以人为本,直接从关注明民生,关注社会弱者,弱势群体出发,老子之道算是弱者之道,对社会人事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道德经》揭示宇宙万物、自然天地、社会与人等及其运动规律,因而是一个博大的哲学思想体系,提出了很多反映事物运动一般规律的哲学概念,对中国文化以及整个世界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黑格尔曾经感慨:世界的哲学故乡在中国!
在老子《道德经》诸多哲学概念中,我最熟透的算是立身处世这方面知识。下面简单的叙述一番。
修身为本的主张在《道德经》中有诸多名句:“罪莫大于多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等等。细细体味一下老子对人生修养和处世的见解,我觉得他的很多话语,句句启迪心灵,不时地在敲打警示,使人醉之复醒,感到好像在痛饮千年陈酿,愈久愈香。
做人修身处世,是一个古老却又常新的话题,每每与人细谈老子哲学时谈到修身处世这话题时,心中总会荡漾起新的体会新的感受。在立身处世这个主张中有一个极为经典的句子——“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取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弱之胜刚,天下莫不知。”柔弱胜刚强,是老子哲学思想中充满相反想成、对立转化的辩证法的命题,带有普遍真理性的意义。刚刚提到老子以水为例的句子的意思是:天下没有东西比水更加柔弱,可是攻克坚强的东西没有能胜过它,因为没有东西可以代替它。微弱的胜过强大的,柔弱的胜过坚硬的,天下谁都知道。可谓水滴石穿,柔软的水能够把坚强的石头穿透。在老子看来,柔弱胜刚强是自然界的一条法则。它比起强能胜弱,刚能胜柔这一表面肤浅的认识而言,柔胜刚,弱胜强,无疑是认识论上的一个飞跃和深化的实例。这句话告诉我们,新生的、弱小的、暂时处在劣势的事物,最终是要战胜旧的、暂时貌似很强大的事物的强有力的论证。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这句话是中大家最熟悉的当属“上善若水”了,老子提倡应该向水的柔弱品质学习,即守柔。为什么呢?因为世界上最柔弱的是水,水能穿透坚硬的石头。推及到人,若人能够做到“上善若水”,所赋予的精神和意义,那么他的心胸会像水那样曾经深邃,待人像水那样爱亲,言谈像水那样真诚,处事像水那样灵活圆通。这样德行高尚的君子,你说是不是一个完美的人,是不是值得我们去学习效仿的人呢?
《道德经》读后感1500字3
因为年轻,所以有很多的迷惑不解,因为有太多的追求,所以有对世界的不满愤慨。读一些修身养性的书籍有利于心灵心智的成长。《老子》通篇阐述了一个思想,那就是“道”,一个看不见摸不着却的的确确存在于万物之间,所以事物都必须遵守的一个规律,正是因为这个规律法则的存在,所以要“无为”,无为不是无作为,而是顺应事物存在发展的规律,不能逆反或是违背这个自然法则,对于我们这些唯物论者,老子的观点的确和我们现在人的思想很接近。通篇文章不过几千字,然而个人理解不同,感悟就有所不同。我曾在网上就见过同句话不同译文的,可见精品文章阅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一种生活的哲学。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可是在现实中常常会发现身边的人如何如何不如自己,真的好似无任何优点,我们无法包容一个自己有所厌恶或是不屑的人。那么又如何三人行就有自己的老师呢?老子的这句话却给了我很多启示。虽然取自的这一章主要是表达事物辩证统一的论点,但是却能成为生活的一种哲学。人们知道美的事物之所以美,是因为大家清楚什么是不美的事物,是不好的事物;知道真善之所以为真善,是因为知道那些不真善的.事情。所以,当我遇见一个满是缺点的人时,我们就可以把他当作老师,当作一个反面教材,让自己知道自己不能这么就行。我想这种哲学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可以的。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乍一看,你会觉得,老子的话很不正确,治理国家怎能让民不争无欲呢?那样国家如何发展呢?其实老子只是想说明一个问题,就是人们常常会去做那些别人鼓励做的事情。当这种趋势引导过于时,往往使得人们会使用无用其极的手段去实现,这样就违背了事物本身发展的规律,其无为深深融入这段文字中。一个国家发展最讲究平衡均衡,过渡追求某项,会导致国家发展的不平衡,比如中国自改革开发,政府过分倡导物质建设,致使精神的缺失,社会陷入了畸形,不平衡的发展。所以如今政府倡导精神文明。这样的实例足以证明老子此段话看似不正确却的的确确很有道理的原因。在《君主论》中有一段对于君主的形容,最优秀的君主是那些百姓完完全全可以忽视忽略的君主,百姓感觉不到君主正在影响他们,他们只是自由的发展,这也与老子的“无为而治”不谋而合。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通篇翻译下来,很容易让大家误会,老天爷对万物不屑一顾,只是当草狗一样,起码在《诛仙》里,感觉就是那么怪怪的。其实老子提倡的是一种众生皆平等的理念,自人类能直立行走到今,人类一直务求摆脱食物链、大自然的束缚,高科技武器的发明、DNA的破译,其目的就是为了能站立在食物链以外,如天神般决定其他生物的生与死,然而人类即使如何努力,仍然在自然的法规里,生老病死,肆意的破坏万物而引起的天灾,还有人类残弱的身体已经无法对疾病、病毒的抵抗进行进化,也许正是因为此,人类变得越来越贪婪和自私。老子这段警世名言看来只能成为小说里的一个得道升仙的口诀了。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这段话很有哲理,有与无的矛盾统一,在短短几句话中体现的淋漓尽致,碗之所以为碗,正是因为中空的无,才有了盛物的功用。正是因为无的存在,才能体现有的价值和功用。万事万物皆如此,因此我们不要太拘泥与是非成败,得失之心。也许正是现在的无造就以后的有,失败乃成功之母就是这个意思。
老子的文章字不多,篇幅不长,每章既可以做段落来看,同样又能单独取出细细品味其中蕴含的深意。小说中常常把道德经作为武功秘诀或是修道成仙的口诀,虽然道德经不能让你成为武林高手或是飞升成仙,但是却可以让你的心灵得到飞升。
【《道德经》读后感范文1500字(精选3篇)】相关文章:
道德经感悟心得05-18
道德经感悟心得(5篇)05-18
道德经感悟心得5篇05-18
道德经感悟心得(7篇)05-18
道德经感悟心得7篇05-18
道德经感悟心得(集锦5篇)05-18
道德经感悟心得(合集7篇)05-18
关于《边城》读后感范文精选04-07
《我的大学》读后感范文精选04-17
《童年》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