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养生书籍优秀读后感

时间:2022-08-13 14:14:59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经典养生书籍优秀读后感(精选10篇)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经典养生书籍优秀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经典养生书籍优秀读后感(精选10篇)

  经典养生书籍优秀读后感 篇1

  中医,博大精深,历史悠久,距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从最早的黄帝开始,经由扁鹊、华佗、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等人传承至今,算得上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就在2016年的里约奥运会上,中医的拔火罐火遍了全世界,被外媒认为是中国运动员争金夺银的秘密武器,是来自东方的神秘力量。

  由于一些历史原因,中医曾被认为是糟粕,也因被一些江湖术士用来招摇撞骗,使得大众对中医产生了深深地误解;相较西医,中医的诊治依靠经验更多一些,大多好的中医都是上了年纪的老医生,且中医的疗效不像西医那样立竿见影,所以大众对西医持有将信将疑的态度。

  但仔细想一想,中华五千年,曾有多少大病小灾,如果中医真的不靠谱,也不会流传至今。去年就有一本《说医不二》,用轻松诙谐的漫画方式普及中医的基础知识,这本《医本正经》延续了《说医不二》搞笑雷萌的风格,但更具实操性,涵盖了41种家庭常见病解决方案,列有120个中医的经典妙方,面对小病,自己可以“懒”在家里治病。

  西医有时候治标不治本,中医虽然疗效慢,但能去病灶。西医头疼治头,脚痛治脚,中医将人的身体看做一个整体,人的五脏六腑、经脉穴道是一个圆,人要是健健康康的,说明这个圆是在正常地运行,身体要是出了问题,说明这个圆停止转动或者逆转了,这时就要推动这个圆正常运转。

  例如,书中提到,西医认为脚气是细菌感染,用激素药膏来抹一抹,一段时间脚气没了,但之后有很大几率会复发;但脚气在中医眼里是身体湿气过重,身体自我调节,自行排湿,所以脚气不是病更不是细菌感染,而是湿气的症状,要根治湿气就要从整个身体出发,调整身体体质;而头痛也并不一定需要治头,止疼片止得住一时的痛,但药效过去以后,疼的可能更厉害,从身体的整体来看,其实是胆经出了问题,酸梅汤就可以收敛胆火,有较好的疗效,当然最重要的办法是早睡,让胆、身体得到充足的休息。

  除了好的睡眠,心态也要好,因为心病是最大的病,心病了身体肯定会病。“过思伤脾,过怒伤肝,过悲伤肺,过喜伤心,过恐伤肾。”身体出现的毛病,都是情绪问题在身体上的映射。

  我们要学会放下,没有谁比谁活得更高明;我们要学会聆听和陪伴,聆听和交流是最好的治愈方法,陪伴是对家人爱的最好的表达方式。

  经典养生书籍优秀读后感 篇2

  关于养老防病的研究,早在孔孟、老庄学说及《内经》中就有关于养生之道的记载,而且论述甚详,历代名医的著作也有论及。由此可见祖国医学的养生之道,源远流长,通过养生来延长人的寿命,是很有研究价值。中医养生是在中医基本理论的指导下形成,与中医各科的宏观临证思维和诊治大-法有很多共通之处,所以很多中医名家精通养生之法,并有各自的独特经验。

  从之前开始读中医方面的书开始,就对中国古代的一些传统疗法佩服的五体投地。

  食疗也是中国古代中医上的重大贡献之一,人们常说,药补不如食补,说的就是食补对于人身体的重要性。其实我们每天都会从各种食物中,摄取很多营养成分,因为肠道,是人身体就主要的吸收器官,一日三餐又是人所必不可少的,所以食补对于我们的身体健康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有时候,我们的身体还并没有到生病的地步,但是用饮食调节,能够使我们更加健康;有时候我们的身体又过于虚弱,一位的用重药根本不能起到治疗的作用,这个时候饮食也能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总之,民以食为天,而如果能在普通的一日三餐之中辅以养生之道,那不是很好吗!

  经典养生书籍优秀读后感 篇3

  《中医体质养生》是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傅杰英教授所著,傅教授,是黄帝内经的专业硕士研究生,针灸学博士研究生,中医养生专家,长期从事中医美容、中医养生、中医体质的教学及临床工作。在这本书里,傅教授用通俗的语言,告诉大家,人与人是非常有个性差异的,有的人月经21天一次,有的人月经45天一次,但是都能正常怀孕生子;有的人的基础血压是80/60毫米汞柱,有的人就是120/80毫米汞柱。差异不可谓不小,大家都能正常生活工作;有的人吸收好,合成代谢旺盛,恨不得喝凉水都要榨出些“油”来储存,有的人吸收差,分解代谢又旺盛,就算胡吃海塞,体重也难见增加;有的人常年畏寒怕冷,怕过冬天,有人去,长年手脚心发热,怕过夏天。这既不是亚健康,更谈不上疾病,而是反映了一个人的生命的特点——体质。

  《中医体质养生》里的体质,用学术的语言来表述,就是在人的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物质代谢和性格心理方面综合的、固有的特质。她将体质大体分为八类:平和体质、阳虚体质、气虚体质、气郁体质、痰湿体质、淤血体质、湿热体质、阴虚体质。每一类体质都有其固有的特点,我们应认识体质、接受体质、尊重体质、顺应体质、不伤体质,更应预防体质易感疾病,这是我们养生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生命是复杂的,作为生命现象的体质也是复杂的,但仍有一些必要的共性规律必须要遵循。

  一、养生的共性特点。

  养生的目的,是生活得健康、幸福,不得疾病或少得疾病。之所以人类们会产生各种疾病,原因相当复杂,除了从遗传学角度进行评判外,还和性格情绪、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性格源于遗传并由家庭和社会共同塑造,生活方式是自己选择的,这些都是医学、医生不容易操控和介入的,所以,我们防病治病,一定要对自己有个基本的了解,所以,本书第一讲,就是客观《认识你自己》,不管你是高官富商,白领精英,还是贩夫走卒,都需要对自己的生命有一个较为客观,真实的认识,因此,养生其实是,对于成年人生存智慧的教化,养生,是每一个人的事情。

  傅教授认为,单纯的躯体疾病相对简单些,医生自己一个人,就能把这些病解决掉。但养生更关键的是——调心养神,调心养神始终是养生的前提和基础,拥有一颗什么样的心,就会不自主地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良好的生活方式会接受健康之果,不良的生活方式会结出病痛之国,这叫因果报应,很准。

  养生有三个“普适性原则”,适合各种体质。

  一是运动,适度的运动,对于各种体质都是必须的,当然怎么运动还要因人而异。

  二是不论什么性格,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绪要相对通畅,不要压抑。

  三是三餐要规律,食品要安全。

  二、养生的个性特点。

  养生既有共性的东西,更应照顾个性的的东西,不同的人,在养生方法上必须注重差异,这是这本书的核心,也是重中之重。“体质”概念的提出,可以更有针对行的预防疾病,减少过度治疗,不同的体质,健康标准是有差异的,一些轻微的疾病对于某些体质来说,可能就是身体对于环境变化的正常反应。

  其实道理很简单,人本来就不同,后天对应的方法就应不同,千篇一律的养生办法从哲学角度上看就是错的,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应每一种体质,傅教授都从6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包括:主要表现(形、神),形成原因,主要优势,常见兼加体质,易感疾病,养生方法(形、神)。

  例如:阳虚体质的人主要表现,畏寒怕冷,四肢不温,手脚冰凉,大便溏烂,容易发胖,月经周期长,脉象沉细等。易感疾病是肥胖、骨质疏松、痹症、慢性肠胃炎、甲状腺功能低下、痛经、不孕不育等,但不论患什么病,出现症状一定会有遇寒加重、得温减轻、舌头淡嫩、脉象沉细的寒象。

  养生方法有:生活、工作中最大限度的不伤阳气,少吹空调,避免衣着过于暴露、单薄,根本不能熬夜,应 加大运动量,动能升阳,振奋阳气;万物生长靠太阳,到室外沐浴阳光,坚持下去就是养生。还可以通过艾灸、食疗、腹式呼吸等。

  其他体质由于篇幅所限不在赘述。

  在躯体疾病外,傅教授阐述了影响身体状态更为关键的性格、情绪问题。

  傅教授说:不生病的时候,生命体验的幸福与否取决于性格、情绪;得不得病,得什么病,好不好治,很多情况下也取决于性格、情绪。许多疾病实际上就是性格、情绪在躯体上留下的深深烙印。适度畅通的七情有助于气机升降出入;郁结过度的七情扰乱气机的升降出入。好人做好事,如果纠结,也不会长寿;坏人做坏事,如果不纠结,也可能长寿。长时间拧巴、扭曲自己,在厌恶、抱怨、无奈下生存,是非常不好的,养生就是去纠结、展拧巴、书憋屈,人只能自己救自己。不论什么样的体质,只要拥有相对良好的性格心态,体质就是生命最好的载体,扬长避短,就会获得良好的生命体验。

  如果想更多的了解养生,不得病、少得病,生活的健康、快乐,请阅读《中医体质养生》,它会给你意外的惊喜!

  经典养生书籍优秀读后感 篇4

  近距离接触中医一年,走过整个大一,对中医似乎有了个大概概念。就想借暑假时间览读一部经典,渴望有所感悟有所收获。便选仲景之《伤寒》,企图啃下一小块,尝尝味道。不料,此时的我读《伤寒》之经典,犹如无牙之婴孩欲啃上品之牛肉。咬不动又撕不烂,无奈只能不求甚解的多次朗读,不敢奢求太多通悟。可毕竟思想还是需要营养滋补的,便选了中基老师曾推荐的一本书——《思考中医》,渴望从思维上能对中医有更深的理解。读书之前先看目录,顿时觉得这正是我目前所需要的一本书。便仔细阅读,边读边记,颇有收获。

  这本书最开始先从引导独者对中医的正确认识上下手,先让人规正对中医理论的认识,而后又讨论了中医中阴阳概念的理解,最后是对《伤寒论》的分类整理与剖析,虽然心里是对伤寒满满的困惑与好奇,书后面的章节对伤寒的介绍似乎正是我所需要,但事实上,对我影响最大的是对中医认识的一些介绍,书中所讨论的几个问题,太值得每个学中医的人去细细思考。

  问题一:中医理论是超前还是落后,它是否能在不同的时空里依然发挥神奇的作用。中医里面阴阳,五行,天人相应,这个众人经验归纳的理论,值不值得我们去倾心信任?这关乎到人们对中医的信心。中医被形容为太玄,太神秘,甚至到并不值得完全信赖,都是因为她的理论验证并不能完完全全的呈现在人的面前。物理学家杨振宇曾说中国传统文化缺少实验,缺少自然哲学。

  的确,中医里确实没有小白鼠之类的实验,也没有像西方解剖那样一层皮一层膜,一根筋一块骨那样把结构分的清清楚楚,这也正是现代医学更容易被接受的'一点,丁是丁卯是卯,一样一样让普通人也能看得清楚。而中医,人们认为,并没有证据来明明白白的说清理论,没有确确实实的证据谁还愿意去完全信任呢。对于中医里没有试验的说法,那肯定是要予以否定的,中医的实验是独特的内证试验,就拿人的经络来说,没有试验,只靠思考与归纳,似乎不能完成。经络的走行,不同的穴位,没有真正的发现他的存在,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完成如此复杂的经络系统,内证试验,又是一个太玄乎的名词,因为他只能是个人去身体力行,在此说他只是为了说明,中医的理论也是经过独特方式试验出来的,而非误打误撞侥幸得来的,修道或习气功人士一定更加认同,正是因为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来一一窥探验证的过程,就给了很多人怀疑中医的借口,旁人便也罢了,学中医的一定要相信,真理的能存在如此多年,并非侥幸,而是真真正正的道理,我们要做的是孜孜不倦的去发现真理,去体验他的独特,而后再利用自己所学去发挥作用,让更多的人去相信他,学习的人都没有信心,该怎么做到全心全意去研究她,没有下够苦功夫,又怎么可能学到真本事去治愈别人从而使人们去更加相信呢。

  问题二:对经典的态度。很多学校把经典作为选修是实际情况,书的作者刘老师还对此作了一些评论,说是甚至很多中医学博士案头放的也是大量分子生物学之类的现代科学书,学校教学的课本也都是中基,中诊等一些经过缩减与整合的书。中基虽起于内经,但它不能取代内经这是万分肯定的。学生要学习许多现代医学的书也是潮流所需,但我觉得刘老师并不用做过多担忧,正如书中所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愚者见愚”。真正对中医有见地的人是不会抛弃经典的,许多老师也都是鼓励学习经典的,真正要思考中医的人也还是会回归经典。可以说是大势所趋,经典的魅力并不会被完全遮掩。把经典奉为选修,实际上经典在被选的同时也在选人,正好刷掉了一些被迫读经的,选的学生都是愿意为中医付出努力的,这样的学生才能更好的学习中医,也能更好的传承中医。

  中医之峰,虽远,虽高,可魅力无穷。吸引着无数人去靠近,去攀登。一步一步,借着各代前辈们的引领,借着自己脚踏实地的努力,感悟不同高度之美。吾对中医的信心,也因不断的学习与了解逐渐增强,我对经典也更加神往,今后更要多读经典,多受熏陶了。

  经典养生书籍优秀读后感 篇5

  关于养老防病的研究 ,早在孔孟、老庄学说及《内经》中就有关于养生之道的记载 ,而且论述甚详,历代名医的著作也有论及。由此可见祖国医学的养生之道,源远流长,通过养生来延长人的寿命,,是很有研究价值。中医养生是在中医基本理论的指导下形成,与中医各科的宏观临证思维和诊治大法有很多共通之处,所以很多中医名家精通养生之法,并有各自的独特经验。

  利用空闲时间,我店今日学习了《健康长寿与中医养生》这本书,确是一部有十分浓厚中医特色的养生之书。阅读其内容 ,引经据典 ,论述古今名家的养生大法 , 使人一经阅读 ,心中了然 。特别是在第三章里提到的“假日综合症”。

  “假日综合症”又称节后综合症。是人们在大假之后出现的(特别是春节黄金周和国庆黄金周)的各种生理或心理的表现。对一些平时在高度紧张状态下工作的人而言,整整几天不用上班,未必是件舒心的事,尤其是平时常要轮值夜班的基层民警、加班熬夜的白领,突然闲下来无事可做,反而容易出现失落、焦躁不安、抑郁等不良情绪反应。从心理学角度上讲,在高度紧张的工作状态下,人的大脑中枢会建立起一套高度紧张的思维运作模式。如果一下子从高度紧张的状态中停下来,原来那种适应紧张节奏的心理模式便会突然失去对象物,这时,平日总在超时工作、觉得没有个人时间的人们,面对宽松的环境反而感到不适应。

  合上书我们试想,这种心理失调是一种信号,提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有张有弛”,学会合理安排工作与生活,给疲惫的大脑和身体以不同于平时的新鲜刺激,充电的感觉会让过度消耗的精神和心灵放一个真正的假期。如读一本好书、看一场电影、听一场讲座、做一件好事、访一访朋友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读完这本书,忽然明白了“生活处处皆学问”的道理,我们会把书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在以后的生活与工作中,继续传承百草家孝寿文化,为了百草的辉煌明天而奋斗。

  经典养生书籍优秀读后感 篇6

  这本书风格很像《明朝那些事儿》,很轻松就看下来了。有一段时间,自己醉心于研究中西医,《思考中医》没看下去,《走近中医》竟然看懂了而且认为对,甚至根据U的指点买了一本《医古文》试图提高古文水平以继续钻研,结果没有看下去。

  作者是罗大伦,他讲《大国医》上了百家讲坛,《古代的中医》这本书估计是《大国医》的讲稿修订出来的。据说也给人开方子,且管用,然而他的文章多看了几本后,发现某些例子反复出现,只能作出结论:他应该并没有太多诊疗经验。

  也可能是我的错判,因为中药本来就说不来是不是真的有效,况且也不告知副作用。治好的少,没作用的时候多,恐怕是常态。

  看完这个书才发现,原来中医作为一种职业,作为谋生或者发财的工具的话,也是很可怕的。医患关系,从古到今,其实都没有好过,现在发生的一切,从前也都发生过。书里的七位名医,都是真的有医者之心的人。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被说滥了。上学看历史课本的时候,没这么觉得,开始自己看各种杂书的时候,对一个事件或者一个人物,开始有了多角度的了解之后,才发现,人性不变,人和人之前的事情,都不会变到哪儿去。

  书上提到了太平天国时期的杭州,“我不知道史学界对太平天国运动最终是如何评价,……可是从王孟英医案里看到的却是,从此物价飞涨,饥荒遍地,老百姓在逃亡中死去无数。”想起来历史课本上对太平天国的比较高的评价,也想到了太平天国的很多让人觉得很荒唐的事。如果它真的救世,它不会那么腐败,如果它真的得民心,它不会那么快灭亡。

  古代的各种科学和科学的雏形,都是无数次试错的成果,在自然科学各领域如此,在医学尤其如此,人口最多的中国,是试错机会最多的。中医本身就建立在活生生的人当成小白鼠的各种尝试的基础上。全面的发展的联系的看问题,应该是比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什么都一切了之的方式有道理。

  但我总是觉得,科学就是科学,如果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如果是不断进步的,如果是用实证精神来去研究的,那不管思路是中医式还是西医式,只要是有理有据有逻辑,那对一个问题的判断和结论应该最后都能达到一致的结论。也有很多问题,的确已经达成一致了,比如对咳嗽、感冒、发烧的认识,有很多中医书和西医书都在强调,它们是人体的自我防御机制,如果抑制,是在给自己帮倒忙。

  《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都是神书,书里讲到的几个好医生,都是潜心读了这些经典,并有自己的融会贯通。但是,现实中的那时的大多数医生,却只热衷于背方子和卖药。这些半路出家的读书人,都是自己看书学的,反而取得了更大的成就,据说“秀才学医,笼中捉鸡”,读懂这些天书、并融会贯通的能力,比祖传秘方和临床经验可能都来得重要。

  一个有决心学医,苦熬多年终于成为医生的人,他如果不是为了救死扶伤,只是为了赚钱的话,凭他们超强的记忆力和逻辑分析的能力,大可以做点别的,但是他们坚持了,这本身就是很崇高的。然而很久以后,其中的一部分人,变得冷漠、冷酷,热衷谋财,——也或者并不是为了敛财,只是为了保护自己,于是乱开药、让人多做很多没必要的检查,而不管对人有多少潜在的伤害。把医院变成企业,把医生变成业务员,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

  经典养生书籍优秀读后感 篇7

  《问中医几度秋凉》是一本十年前阅读的书籍,讲述了作者从自己老中医母亲的一生和小中医女儿的进步中窥得的一些经历和感悟。最近有空又翻看一遍,颇有一些想法。

  1、西医让人清清楚楚的死,中医使人自然而然的活。

  作者的父亲是个唯物唯科技论者,他总是看不上配偶身为中医的所谓“神秘治疗法”。诚然,现代科技一日千里,声光电和工业革命的迅猛发展使得工具的利用率极大的提高。从前那些朦朦胧胧就致人死亡的病痛,诸如腹泻(霍乱)、咯血(肺结核),风寒(流感)等等,现在可以轻而易举的看到致病菌和致病机制,甚至可以轻而易举的使用抗生素、手术等药物手段克服病菌,快速痊愈机体。

  而随着环境恶化和生活节奏的加快,现代西医手段更多地呈现出了“照病镜”而非“治疗仪”的一面,花了成千上万的开销,让病人清清楚楚的看到了长在体内的各种“瘤”、“斑块”、“脓液”,金钱散尽之后,病人也“心满意足”的死去了。

  作者的母亲,在扎实的中医基础知识技术之上,灵活运用了中医“黑箱”的诊治特点,因脉而治,应势而为,尽可能的减轻患者的病患疼痛和医疗花费。当一个个病苦难忍却又在大医院束手无策的患者们最终上门感谢母亲正确辩证调治后,作者和作者父亲才稍稍改观了对母亲的偏见。

  2、西医需要具体理性的大脑学习,而中医需要用心灵去感受。

  作者列举了著名中医大师文怀沙的一句名言:西医用脑,中医用心。

  西医可以批量生产,而中医需要灵性和开悟。从事临床工作至今,本人深知各类指南和共识的强大,严谨的循证研究拯救千万病患于痛苦之中。而更能体会万千病患微妙的个体差异对于统一临床方案的排斥。更不能不提的是同一体质的人群在不同性格和心理条件下对于疗效的巨大反差。所以对于不同的人群,必然不能冷酷理性的作一刀切。

  作者母亲诊不同孕妇的喜脉,感受各不相同,有的是平稳不惊正常分娩脉象,有的却是如波浪般充满旺盛生命力的脉象。每每摸到后者,母亲都像品鉴艺术品一样温柔和高兴。

  科技发展使得人工智能越来越精密复杂多功能,甚至阿尔法狗都能在围棋上秒杀人类,但是品酒师、品茶师,闻香师却还是成为相关价值鉴别的最终决策者,这充分说明不管哪个领域,人类的感觉是无可替代的。

  3、西医无限分割将人异化,中医以人为本真正还原人的尊重。

  作者列举了一个有趣的例子:一个老农肚子痛,去某医院看病,挂号让他去了消化科,消化科检查一番让他去外科,外科又检查一番让他去泌尿科,可怜的老农蹲医院门口号啕大哭:怎么看个小病还要跑这么多地方啊?

  可笑过后便是可悲,我们都知道,现在越是大型的医院,分科便越是细致具体。用作者的话形容:很多科室的“大专家”、“大教授”,却并不能独立的去处理某一病症,这当然能为学科系统化带来效率,却不得不反映了现实的可悲。

  作者母亲坚决的从医院辞职,为的就是不让系统化的条条框框来限制和异化自己独立诊疗病患的能力。超倍显微镜可以深入细胞分子结构,系统知识也把人体每一部分拆分得肉眼可见,但堆积如山的报告单和疲于奔命的步伐却永不停息。

  在作者母亲那里,他们却永远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可以值得倾诉,值得信任也可被抚慰身心的人。推荐这本书是因为作者实实在在用文字表达了什么叫“实践出真知”,中华文明经历太多的人世浮沉,而我们内心最难割舍的却还是那份独一无二的感觉和记忆,它刻进我们血骨,在生活的惊涛骇浪之中,与我们所有的张惶失措,灰心丧气和苦难眼泪进行一次次最温柔的拥抱。

  经典养生书籍优秀读后感 篇8

  《漫话中医养生》是一本以文字为主,且配以适当漫画形式,将日常养生保健知识娓娓道来的一本书。文字是主力军,承载着大量的养生知识和信息,而其中穿插的漫画,则幽默、巧妙、恰到好处的将养生知识呈现给大家,有助于让我们能更近一步的理解文章所描述的养生知识,且通俗易懂又不乏幽默风趣,让学习变得更轻松,也让阅读变得更佳愉悦和直观。

  不知为何,从小就喜欢中药那股特殊的香气,甚至对很多人都排斥的那苦涩的中药汤汁,我都毫无违和感,甚至喝起来都觉得那么自然平常,并无半分抗拒。慢慢的上了大学,最喜欢的就是中医课程了,虽然只有一个学期的课程,但是每堂课都是 2分的专注和精神,甚至偷偷跑去中医专业的校友那里蹭课。有了一些最基本的中医相关知识,所以看起这本书来并不费力,图文并茂,说看的废寝忘食也不为过,越看越有味道。

  该书一共详细阐述了六大中医养生法则,包括饮食养生、起居养生、情志养生、运动养生、经穴养生、体质养生等。

  其中起居养生中写道:《素养》第十六条指出:春季、夏季宜晚睡早起,秋季宜早睡早起,冬季宜早睡晚起。什么?睡眠养生居然还分春夏秋冬?我一直以来的观念就是早睡早起,尤其是晚上十点之前睡觉,美容又养肝好么?于是乎赶紧细细阅读接下来的展开描述。春季,万物推陈出新,我们应该早起迎接阳光,散散步或者做做早锻炼,入了夜就睡觉,以顺应春天生发的季侯特点;夏季万物繁荣、生机勃勃,我们应该晚些睡觉,早些起床,活力充沛,多向外宣发体内的阳气,来适应夏天的调养;秋季天气逐渐转凉,要学习打鸣的公鸡,早睡早起,从而来缓和秋天肃杀气候对人体的影响;而冬季,是万物生机潜伏闭藏的季节,我们也要尽可能得少扰动阳气,早睡晚起,最好等到日出再起,甚至有条件可以"赖个床",避开严寒注意保暖。原来睡眠也是根据一年四季不同的气候特点而相应的变动的,人类只有顺应自然法则,才能更好的存心养性,调养气机,做到修身养性,身正心清。嗯,以后我的睡眠时间也要根据四季变化而变化!

  除了睡眠养生,情志养生也说六养中颇为重要的一条。中医上讲的"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的畅达与脏腑功能的正常有些密切的关联。每一种情志,都有相对应的脏腑,每一种情志都是有两面性的,太过亦或是不及,均不利于健康。适当的情绪表达,有利于气机的宣泄和情志的调畅,使情绪得到发泄,从而缓解相应的精神状态。所以一旦情绪过激,相应的脏腑器官就会受到影响,例如喜伤心、怒伤肝、悲伤肺,思伤脾,恐伤肾。这一点自己也深有体会,每次生气,还基本上都是生闷气,完了就觉得胸闷心悸不舒服,有时候甚至会觉得胃疼。平时生活中,我也是个多思虑的人,( )碰到事情了更加思虑。导致第二天醒来舌切迹很深,外加口干口苦……所以,为了自己的健康,也为了家人,以后尽量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有气了适当发泄,闷在心里对身体太不好啦!时间久了可是会影响健康的……

  现今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伴随着越来越多的亚健康,养生保健被越来越多的人们认可。有时间和兴趣的小伙伴们还可以试试经络养生哦!此书中也有较为详细的介绍,膻中、足三里、合谷、太冲、三阴交、涌泉是人体比较常用的几个保健穴位,可以艾灸,针灸或者按揉穴位都可以。以足三里为例,作为足阳明胃经上重要的穴位之一,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三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中医谚语有云:"艾灸一柱足三里,胜吃一只老母鸡",为感受中医艾灸的疗效,我已接受艾灸理疗三周有余。从开始的肌表温热之感,一周一到两次,坚持至今,全身上下觉得松快不少!若坚持,定当终身受益!

  若要了时当下了,若觅了时无了时。养生不需斟酌良久,亦不需挑选良辰吉日,活在现今、养在当下,希望大家都能且行且珍惜、且养且健康。

  经典养生书籍优秀读后感 篇9

  《名老中医之路》拿到手已经读了不止一遍。夜班第一节课前读的那一遍,犹如读小说。走马观花,很快就读完了。合上书,除了感慨学医不易,感慨老先生们不懈追求的精神外,没有太多的感受。学至中期,再读第二遍。开卷之后,字字句句读起来多了许多亲切。喜欢读书中讲到的医案,更多次被老先生的学医、行医之路深深感动。

  如今,再次读来又是别有一番感觉了。这一次读,每一篇都字字句句的细读。最喜欢读书中的医案,但最受益的是老先生们中肯介绍的治学方法,最启迪我的是他们踏实、恒久、的求索、为学精神!

  关于学习方法,老先生们无一例外都强调要勤奋读书、善于思考、临证求变。初看起来,这似乎是老生常谈。但为什么大家都在强调这些?只有一个原因:因为这确实是行之有效的不二法门。经过前面十节课的学习,我觉得任应秋先生总结的方法比较适合现阶段的学习。任先生用大量的篇幅,仔细介绍了"精读、勤写、深思、善记"这八字箴言。

  精读:强调细读经典,不放过任何一处疑问,做到深入理解。碰到问题时去查阅其它书目,务必做到吃透原着。现阶段老师给我们列了许多参考书目,打算结合自身情况选取一本进行精读,在深入阅读的过程发现问题。

  勤写:勤写的好处在学校读书的时候和工作之初,我都体会很深。通过勤写,我曾经快速且较为深入的掌握了学习的对象。但这些年写的很少,阅读一度停留在比较肤浅的层次。其实写笔记不仅帮助记忆,更是加深理解、梳理思路的好方法。任老先生不惜笔墨的仔细介绍了他写读书比较的常用方法:概况和缩写;纲要笔记;摘记;综合笔记;心得笔记。其中摘记介绍的非常仔细,详细的介绍了具体的方法和注意事项。读至此处不禁深深感动!这是怎样严谨的科学精神啊!

  深思:我理解这里的深思和邢老师强调的独立思考是一样的。虽然现阶段还达不到质疑的水平,但至少要做到不放过每一个疑问点,把碰到的概念都一一搞清楚,不能似是而非。

  善记:现在我的记忆力和年轻时相比差了许多,如何记忆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任老总结的方法很实在。在学校读书的时候,许多方法也都曾实践过,很有效。今后要重捡这些法宝,有效地运用在后续的学习中。

  除了学习方法,老先生们学习中医的精神更是给了我莫大的启迪。最近几个月,工作项目进度很紧,工作压力很大,经常加班。家里孩子小,琐琐碎碎的事情也很多。后面几次课虽然都按时参加了,但课后几乎没有时间复习总结。学习的效果也明显差了许多。自责之余,对学习中医的信心也产生了一些动摇。这时,看一位位老先生走过的中医之路,给了我非常大的启发。许多老先生学医之初大多为生活所困,也是一边谋生一边学习。岳美中先生早年也是边教私塾边读书;李聪甫先生则是在艰苦的学徒间隙读书学习…岳美中先生成名之后,仍然严格要求自己。在六十多岁的年纪,还要求自己:"要有恒、要专一、戒玩嬉、节嗜好"。其中"戒玩嬉"让我深感动容。岳先生的戒玩嬉指:忌看小说;非星期不着棋,不赋诗;非有应酬不看戏。从岳先生的行文看得出先生的诗赋才情很好,把自己平生的爱好都列入所戒之列,这又是怎样的为学精神!虽然今生也不可能成为岳先生那样的名医,但若能够以这样的精神去努力,踏踏实实的一路走下去,也算是一生的大收获了!

  经典养生书籍优秀读后感 篇10

  通览整本书所述内容,其主要针对于具有中医特色的心理学理论进行详细阐述。每一门学科的诞生,必然有其自身的历史根基。即使作为20世纪80年代才被确立的新兴《中医心理学》,也有着深厚的中华化底蕴。同时,因为其年轻的学科姿态,也必然蕴藏着更大的发展空间。

  详细品读,可以深刻体会到:这门学科虽然年轻但其自身笼罩着的时代沧桑感依旧存在。从其形成学科的时期看,其稚嫩之处甚至不敢和其他任何一门中医类学科相比较,但关于中医心理的探索在过去并非只是一片空白。详究发展历程,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期,虽然这一时代还并未形成中医心理学理论的概念,但在日常生的活经验积累中,不乏有些人,他们已感知到心理情感的变化对于一个人身体健康影响的微妙之处。有许多人也已经开始专注于这一领域的开拓,这便是当今这一理论成立与不断发展的萌芽。他们用执着进取的精神,在陌生的道路中不断探索。通过他们的不懈努力之下,在《内经》时代,逐步确立了中医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秦汉三国时期、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宋金元时期、明清时期,经过各个朝代们的医家及相关著作的影响之下,这一思想得到了不断的进步与发展,直至作为学科被承认之后,其思想内涵得到了极大地丰富。值得一提的是,明清时期思想家们有关心理思想的论述,虽大都属于哲学层面,但同样对这一学科的发展提供了营养,其对于这一学科的促进仍旧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中运用大量的语篇,详细论述其主要核心理论。"形神合一论"、"三才整体论"、"心主神明论"、"心神认知论与心神感知论"、"五脏情志论"、"心之意志论"、"阴阳睡梦论"、"人格体质论"构成了中医心理学基础理论的基本框架。

  一个人拥有了良好的形体素质,必然会具备昂扬的精神动力。拥有了充沛的精神力量,必然会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这便是形、神之间通俗的解释。换言之,形、神之间相互对立、制约。正如中所言:神本于形而生,依附于形而存,形神具备,乃成为人。不错,这一简单的形神特点,用以更加严谨的科学理论解释,更加具备迷人的气息,这便是这一理论的伟大诱人之处。将我们每个人平常自身遇到的问题,将模糊的感性认识用以更加准确的理论加以诠释。这便是一门新兴学科诞生的重要意义。不可否认,这一研究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指导意义。仔细回想,在上学期所接触过的有关中医基础理论的"藏象学说",内脏的病变可以通过体表的改变获知,通过"象"的变化了解内脏气血的变化,而"象"便是"神"的表露,这便是形、神结合的良好的契合点。

  关于情志理论的探讨,则更加详细和深入。"情"字表示情感、情绪;"志"更多的是指意志、志向。"情"与"志"二者结合时,便成为情感、情绪的专属性名词术语。作为一个人,生存在这个纷杂的世界,必然会在某时某刻产生不同的情志变化,这也组成了每个人心理变化的重要部分。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合理的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是我们每个人变得成熟稳重的标志,而这些不同的情绪的产生,其气血脏腑基础,即是该情志理论所研究的方向。具有代表性的"五脏气化论"指出:人的情志变化是以五脏精气为物质基础的气化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具有脏腑气血的生理基础。将怒、喜、思、悲、恐不同情志特点对应于不同的五脏所主。形象生动、富于哲理性的论述,将抽象的心理活动与具体的脏腑器官特点相结合,(fsir)进而从情志活动联系到对脏腑的影响,两者进行了有机的结合。在此之外,中医心理学提倡了心神的主导作用,通过心神的感知与主导,才是各种情绪和情感产生的直接原因。

  最后,希望能根据自己的浅表认识理解中所讲的"人格体质学说"首先,该理论强调了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即人格。从现代和古代的对比中,剖析了不同时代对"人格"的认识。通俗说,就是指每个人所独有的有别于他人的"个性"何为个性?即每个人的独特特点,正因为有了个性,人们才有所差异,世界因此而缤纷多彩。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一样的树叶,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你和我。之所以非要强调人格与体质的关系,正是基于"形神合一"的生命观。人格归属于"神"的范畴,体质则属于"形"的范围。一定的心理现象必然有相对应的生理基础。一定的人格则拥有相应的独特体质。随着心理学学科的发展,人们对人格的认识逐渐深入。书中所列举的国外心理学对人格的分类方法,如:盖伦"四液"分类、巴甫洛夫神经类型分类、艾森克人格类型维度。依照不同的标准,通过不同的分类方法,将拥有不同人格特点的人划分为不同的人群。而在国内,《内经》阴阳五行人格分类,则更加具有中医特色,具有独特的心理学基础。按照阴阳之气多少,具有哲学特点的划分,将人格特征划分为太阴、少阴、太阳、少阳及阴阳和平中类型。这种五态的划分,进一步运用了中医基础理论中的阴阳学说,其具体的应用更加让我们感受到这门年轻的学说秉持着谦虚、谨慎的发展特点,而又发挥出自己独特的心理学魅力。

  可以看出,该理论虽然已经取得了相应的成绩,但就其长远发展看,目前依旧是一个弱势学科,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学科内容还尚不成熟,其进一步的实际应用还需要更多的探索。希望有更多的有志之士加入到这一建设行列中,为中医学学科的全面发展做出贡献。

【经典养生书籍优秀读后感】相关文章:

经典养生书籍读后感03-16

经典养生书籍优秀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01-06

经典养生书籍优秀心得体会(通用5篇)01-07

金融书籍优秀读后感05-12

国学经典书籍优秀读后感01-23

数学经典书籍优秀读后感01-06

经典书籍优秀读后感(精选6篇)05-12

教育类经典书籍优秀读后感04-04

教师教育经典书籍优秀读后感范文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