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川家康》读后感

时间:2024-09-25 22:05:13 毅霖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德川家康》读后感(通用9篇)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德川家康》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德川家康》读后感(通用9篇)

  《德川家康》读后感 1

  日本小说家山冈庄八的巨著《德川家康》中译本共13册,约550万字,以极其细腻的笔法,描绘德川幕府创始人德川家康的一生。

  从去年以来,我一直在读这部小说,许多地方读了多遍,对作者很钦佩,觉得山冈庄八不仅令人信服地讲透了关于政治和军事的道理,也讲透了爱恨情仇的种种人性的纠缠。

  譬如,德川家康的祖母华阳院,本是一方诸侯水野忠政的妻子,已为他生下5个儿女,但是,强邻松平清康(德川家康祖父)贪恋华阳院的美貌,一半认真一半戏谑地让水野忠政将妻子转给他。水野忠政答应了,一半是无奈,因松平清康势力远胜于他,一半是谋略,认为妻子再嫁到松平家后,可以作为水野家的内应,最终里应外合地攻破松平家。

  这种谋略的计算堪称可怕,至少在水野忠政看来,他的计算是很精密的。但最终,水野忠政发现,他犯了一个错误——没有将人性计算在内。如果水野家攻击松平家,那么与松平家对垒的,都是华阳院的儿女,但他们仍深爱着妈妈,所以不可能这样做。对此,水野忠政感慨说:“忽略了感情的策略,并非真正的策略。”

  水野忠政的这番感慨,或许是小说家自己的揣测,但仅仅从事实上看,你会从这部小说中发现,日本战国时代最常用的谋略——政治婚姻——的确有着非常可怕的效果,任凭哪个诸侯,如果他仅仅是将政治婚姻当作消灭敌人的谋略,最终势必会收获可怕的报应。

  被誉为“第一兵法家”的诸侯武田信玄,他的姐姐嫁给了东海道诸侯今川义元,后来其长子武田义信也娶了今川家的女子。今川义元一开始堪称全日本第一强势力,但他以数万兵力攻击仅有数千兵力的织田信长时,在桶狭间遭遇织田信长奇袭而毙命,今川家迅速衰落,武田信玄则乘机与德川家康联手分别占据了今川家各一半领地。

  武田义信对父亲背信弃义的做法非常不满,想发起叛乱,但被父亲识破而被勒令自杀,同时被迫自杀的还有武田家的数名重臣,这大大削弱了武田家。

  内讧,仿佛是擅长谋略的武田家的一种报应。其实,武田信玄取得权力,也是通过设计将父亲武田信虎囚禁在今川家而实现的。

  最可怕的报应发生在武田信玄四子武田胜赖身上。武田信玄死后,他最喜爱的四子武田胜赖成了领主。胜赖极其好战,不断发动战争。在长条战役中,他让闻名天下的武田家骑兵,一波一波地去攻击织田信长和德川家康的联兵,而织田信长和德川家康的部队,躲在坚实的栅栏后用步枪射击。结果,武田家精锐经此一战损失殆尽,织田和德川盟军基本没有任何损失。

  这一战役中,武田胜赖的表现非常诡异,他的第一队部队,没有任何成果就被织田和德川的步枪全部消灭,但武田胜赖仍然挥舞令旗,让自己的部队一队又一队徒劳无益地去送死。

  对武田胜赖的这一表现,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来解释,原因是武田胜赖想超越他的“第一兵法家”父亲,但发现无论如何都不能超越时就破罐子破摔了。但假若用海灵格的系统排列理论解释,武田胜赖那一刻或许是在替母亲一家复仇。

  原来,武田信玄在拓展领土时,消灭取访一族,取访家只剩下一个女儿,她极其美貌,武田信玄娶了她做夫人。在他多个夫人中,他最爱这个夫人,而她后来也爱上了武田信玄,只是不幸早夭。

  武田胜赖是这个夫人所生,武田信玄爱屋及乌,对胜赖极其喜爱,想让他继承家督权,其长子武田义信之所以试图谋反,这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但是,不管武田信玄多么疼爱胜赖,胜赖心中总涌动着一种莫名的力量,令他不信任父亲,并一味试图超越父亲,终将武田家带向了万劫不复的结局。

  用海灵格的理论来说,这股莫名的力量,是武田胜赖想向母亲的家族表达忠诚。

  孩子天然是既爱父亲又爱母亲的,假若这两种爱之间存在着矛盾,()这个孩子内心就有了矛盾,假若矛盾发展到了致命的对立,那么这个孩子的内心就有了可怕的冲突。

  德川家也有类似的故事。德川家一开始托庇于今川势力下,而德川家康娶了今川义的养女今川濑名为妻。今川义元毙命后,德川家康和武田信玄平分了今川家,武田家由此遭到的报应是武田义信谋反,而德川家也遭到了同样的报应,今川濑名与臣子通奸,并内应武田家试图颠覆德川家。德川家康对今川濑名没有什么感情,所以这一行为对德川家康的打击尚不算太大,但要命的是,他和今川濑名所生的文武双全的儿子德川信康出现了一系列混乱行为,最终被逼自杀。

  德川信康的这些混乱行为,原因是他既想忠于父亲,又想忠于母亲,而父亲和母亲之间有着不可调和的冲突,所以他的内心也分裂了。

  更著名的例子发生在丰臣秀吉身上。丰臣秀吉原是织田信长属下,织田信长死后,他继承织田信长势力统一日本。织田信长的一个妹妹叫市,被誉为日本第一美女。一直以来,丰臣秀吉和诸多织田信长家臣一样偷偷垂涎织田市的美貌,但命运却将他推向了另一个方向。

  织田市先作为政治婚姻的牺牲品,嫁给了织田家附近的豪强浅井长政。织田信长希望藉此让浅井家成为自己盟友。本来这没问题,但当织田信长进攻朝仓家时,分裂产生了。朝仓家许多年以来一直是浅井家盟友,这种联结的力量远胜于与织田家这一次政治婚姻的份量。所以,浅井家最终和朝仓家站到了一起,和织田家为敌。

  作为织田信长的重臣,丰臣秀吉攻破了浅井家,浅井长政自杀,而织田市带着三个女儿回到了织田家。

  织田信长死后,织田市再嫁给织田信长的头号猛将柴田胜家,而丰臣秀吉又灭掉柴田胜家,柴田胜家与织田市一起自焚而死。

  也就是说,丰臣秀吉尽管对日本第一美女织田市念念不忘,但他却两次令织田市成为寡妇,最终也令织田市身死。不仅如此,丰臣秀吉在织田信长死后还将屠刀挥向织田家,逼迫织田信长之子织田信孝自杀,并占了织田家的领地,令织田家彻底衰落。

  织田市死前,将三个女儿托庇给丰臣秀吉,其中大女儿茶茶相貌和织田市颇为相像,最终被丰臣秀吉纳为妾。

  这是何等可怕的结合!丰臣秀吉先逼死茶茶父亲,又逼死茶茶继父和母亲,还迫使茶茶舅舅自杀,并占了茶茶祖父家的残余领地,但他硬是试图成为这个女子最亲密的男人。

  这首先是心念的力量。之前,我写过文章《不要成为心念的囚徒》,但丰臣秀吉这等强人恰恰最容易成为心念的囚徒,因这等强人的特点是超级自恋,对自己所有心念特别执著,会不计代价地将一切心念付诸实施。

  丰臣秀吉这个纠缠了他几十年的心念最终实现了,但这个心想事成的另一面就是可怕的诅咒。

  丰臣秀吉有很多妻妾,但她们都不能怀孕,唯独茶茶两次为丰臣秀吉生下孩子,且都是儿子,第一个儿子鹤松丸在丰臣秀吉下令侵略朝鲜前早夭,第二个儿子丰臣秀赖终长大成人。

  尚在丰臣秀赖幼小时,丰臣秀吉已因侵略朝鲜失败积郁而死。他死后,日本成了德川家康的天下。在与德川家康较量的过程中,茶茶犯下了一系列莫名其妙的错误,最终被德川家康攻下居城而和儿子秀赖一起自杀。

  在《德川家康》的作者山冈庄八笔下,茶茶经常担忧,她的两个儿子会受到父亲和祖父两边死魂的.诅咒,这或许就是她犯下那些莫名其妙的错误的根本原因所在吧——她一旦想忠于父亲或祖父两边的家族,内心就会对丰臣秀吉产生种种仇恨,这势必意味着将丰臣家推向毁灭。

  这一系列故事显示,政治婚姻是需要慎之又慎的。很多政治婚姻,是为了一时的利益而为,但政治利益常是短暂的,政治婚姻的影响却是异常深远的。甚至,很多政治婚姻一开始结合的基础就是仇恨、报复和毁灭,这天然成为了一种诅咒。

  我所了解的无数故事也显示,我们最在乎的正是亲密关系,但是,我们容易认为,亲密关系不可靠,利益譬如金钱才可靠,所以很容易为了钱权名利这些东西而将亲密关系当成工具,这便是政治婚姻的逻辑所在。

  但正如水野忠政所言,这种政治婚姻的逻辑“忽略了感情的策略,并非真正的策略”.

  明白这一道理后,水野忠政又推动了一次政治婚姻,将他和华阳院所生的女儿於大,嫁给了松平清康的儿子松平广忠(广忠不是华阳院的儿子)。

  水野家和松平家很多人认为,这是水野忠政试图毁灭松平家的阴谋,但在山冈庄八笔下,这是水野忠政希望水野家和松平家的血脉能有一次真正的融合,这种融合不是因为算计与仇恨,而是因为爱与和平。这次融合的产物,也即松平广忠和於大的儿子,正是德川家康,而他不仅成为日本战国时代的终结者,还开创德川幕府,为日本带来了近三百年的和平。

  政治婚姻,真的是不能随便玩的,而如果真要玩,就请认真的玩。

  《德川家康》读后感 2

  一直都想写关于《德川家康》的读后感,今天终于有了时间,一个人在家,约人吃饭又有约。那就天马行空,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吧。

  《德川家康》,一共十三本,五百万十万字。是我看过的篇幅最长的一本书。看到后面,前面的故事又忘记了许多。所以,这本书注定了一次是不够的。书中国共产党有几千个有名有姓的人物,这就是历史的底蕴和无穷的乐趣。所以,我对美剧不感兴趣,也同情没有历史的国家。当然,日本的历史,比之中国又如杯水与车薪。日本除了镰仓、室町、江户三个幕府时期外,剩下的就乏善可陈。日本的战国时期比中国晚了两千年。然而我们春秋战国时期孙子的兵法,一千多年后还仍然同样为日本人所学习和遵循。战神武田信玄的大旗上面就写着:疾如风,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当然,日本人也有创新的:例如织田信长的部队就已经开始大量地使用火枪。这一点大大出乎我的所料。《德川家康》描绘了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群雄割据,英雄辈出!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就掀起历史长河中的层层巨浪!

  文韬武略,织田信长更胜一筹。秀吉作为信长的部下,智谋、器量和才识显然不及。论治国,信长甚至可能还超越了家康。凭借自己的`努力和不断的革新,尾张及随后纳入囊中的势力范围都是欣欣向荣,为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论军事,论战绩,战国时代恐更无人能出其右。最为经典的“桶狭间之战”仅凭三千人就阵斩敌首今川义元的首级,打败至少八倍于己的兵力,将“擒贼擒王”诠释得淋漓尽致!织田信长面对的敌人和所处的时代比秀吉和家康要困难、复杂得多。虽然数次濒临绝境,但他终实现了日本的初步统一。但是,他的缺点又是非常明显:残暴又恃才傲物。最终他于本能寺被自己的部将倒戈,饮恨而终。

  正如那个著名的“做饼”的论断一样,丰臣秀吉在信长的基础上基本实现了日本的统一。但是他又功亏一篑,原本灿烂光辉的历史,却最后抹上一笔惨淡的暮色。丰臣秀吉几乎打败了所有人,但是却输给了自己。他的一生都在与自我抗争。首先,他要与自己的出身抗争。一个普通农民的儿子,没有显赫的背景和高贵的血统,他一直害怕他人的嘲笑,一生都在证明自己的价值。这在封建时代是可悲的。一个从农民奋斗至“国王”的英雄人物、典范式的教科书人物,居然要如此在意他人的讥讽,这一点决定了他的性格。其次他要抗争的是织田信长的影子。作为部下和后继者,很长时间内他都似在完成信长未尽的事业。治国的方略也大体如出一辙。正是他自身急于超越信长,才产生了征服大明,征服天竺的“愚蠢”念头。侵略朝鲜的溃败成了丰臣秀吉最大的羞辱,同时却也成了日本武士征服世界野心的开端。第三个要抗争的是后嗣。晚年得子,丧子,再得子。命运给他开了个戏剧性的玩笑。十几个妻妾,居然生不出孩子!显然,病根是自身。弱小的丰臣后嗣也成了家康崛起取而代之的重要原因。

  终于轮到主人公出场:德川家康。一位卓越的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一位朴实而又异常有远见卓识的人物。与多数的英雄人物不同,德川家康的天下与其说是争霸的结果,还不如说是“退让”的结果。他的成功我认为主要在两个字:仁和忍。仁,是其对家臣和部下乃至天下苍生的博爱。德川家自始至终能够屹立不倒于纷争的重要原因便是内部的精诚团结。而家康更是将此发挥得淋漓尽致。忠心耿耿的文臣武将是他最宝贵的财富。正如他自己口中说的那样,他也是如此做的。他自己非常节俭,而对家臣等人却是毫不吝啬。当然,德川家臣的俸禄还是少得可怜,但是所有人都心甘情愿为之肝脑涂地、前赴后继,这便是“仁”的威力!所有人都不是为了高官厚禄而效忠。这一点上,有点像刘备。但是本质的区别则是刘备仁而无能,但家康则才能卓越。更准确讲,德川家康和刘邦是同一个类型的人物。另一个字“忍”.忍常人所不能忍,那是因为胸怀天下,目光长远。家康6岁做人质,之后又分别“寄予”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的麾下,最后终于在关原合战中“拔刀”.正应了那句武林佳话,高手一般不拔刀,出刀则一招致命,剑术和战争都是需要高深的境界。关原合战的数章是我最感痛快的部分,那天晚上直看到凌晨四点。只看得热血沸腾,不忍释卷,好一场惊天动地的历史大决战!按照家康的思想,一切结果都是水到渠成。“神佛”眷顾你,他自然就会把天下交到你的手上。而你要做的便是韬光养晦等待时机的成熟,最后的瓜熟蒂落伸手便摘就是。历史上,多数的天下都是争斗的结果,而依靠不断地忍让便能坐拥整个江山,《德川家康》教育我们一定要“韬光养晦”,切忌小有成绩便沾沾自喜。

  《德川家康》是一本优秀的教科书,优秀的思想取之不尽,每读一章便有一番领悟,每读一本就又长一番见地。运筹时像涓涓细流,决战时则如排山倒海,情节松紧有度,高潮迭起。

  德川家康,确是一本伟大的小说。

  《德川家康》读后感 3

  近日拜读完柏杨先生所策划的中文版《德川家康》,现将读后感略微整理:

  此书是日本历史小说家山冈庄八集大成之作,洋洋五百万言,将日本历史上最荡气回肠的战国中后期展现在读者面前。山冈君写作风格大器不乏细腻,因此整书气势恢弘,节奏紧凑,在腥风血雨的历史斗争大背景下将各主要政治人物的内心起伏挣扎描写得丝丝入扣。全书于德川家康之父因政治婚姻迎娶敌方之女,从而导致家族形势动荡爱子家康被迫为质为开始,于家康一统天下平定日之丸,成就最后一代幕府将军的霸业为结束,共70余年历史,此中大小政治军事文化经济之冲突变化一一文饰阐述,畅快凌厉。

  我读此书,一在于为了解日本历史,丰富自己的知识面,二在于为了解日本国民精神的渊源。一自不必说,二因为作者仅从文学角度解释该段历史,所以渊源无从考究,但日本国民精神的具体体现则在此书中表达得酣畅淋漓,让我有叹为观止之感。

  不过除了这个两点之外,最大也最深刻的体会在于家康身上所体现的为成就一番事业所与生俱来的优秀品质,我总结为四点:(1)执着(2)勇敢(3)隐忍(4)智慧。

  家康从小即作为人质生活在其他大名的宫邸,过着随时都有生命危险的生活,但自他人生导师教授他孔孟自他完成事业交接生命结束,统一天下的信念时刻未曾动摇。此为执着;家康在他的`一生中,面临过的生死时刻远超常人所能想象,在任何时刻,即如人生最危险的本能寺之变,也从未退缩,此为勇敢;家康因政治原因,被迫先侍奉今川义元,后与织田信长结盟,再与丰臣秀吉君臣相待,每一次都通过忍耐保全自己的事业,等待时机,甚至为霸业,不得不忍痛将自己不忠的老婆和不成器的嫡子赐死。隐忍之力非比寻常;家康的智慧在于能够审世度度,永远能看清大势所趋,不盲动。同时在一身中从不忘检视对手的缺点,完善自己的行为。因此才最后笑傲于各大名之上,成为幕府的主宰者。凡此四品质,塑造了家康的一生,让他能从一个人质成为问鼎天下之人,旁人看来不可思议,吾辈却能从中收获不少。

  非常可惜的是,柏杨先生在这套小说翻译到一半之时因病去世,因此国内现存只有七册(共13册),希望不久的将来能一睹全貌。

  推荐欲励志、了解日本历史的朋友观看此书,相信绝对受益匪浅。

  《德川家康》读后感 4

  松下幸之助说:我从小就崇拜德川家康,他激发我的灵感和斗志。因此,我要求我的干部必须熟读《德川家康》。

  怀着好奇,我走进了日本战国时代,走进了德川家康的世界。作为我们的一个六岁就被敌人作为人质的主人公,我深深的怀疑他如何能在充斥着诡诈,斗争的混乱时代,扫平群雄,开创历时260余年的长期政权。而渊博的作者用了一千余万日字,阐述了德川家康成功的关键,忍耐。

  忍耐不是懦弱,跟不是屈服。只有巨人才知道什么是忍耐,就像勾践战败后,甘愿做敌人的奴隶,韩信被迫从裤裆下穿过,却毅然接受。这种忍耐,如果不够坚强,就绝对无法忍受。

  当今川义元作为人质的十多年里,在被盟主织田信长要求杀妻的时候。他并没有采取宁为玉碎的鲁莽行为,因为他知道他的弱小,所以忍耐,忍耐到足够强大为止。曾有人问德川:杜鹃不啼,而要听它啼,有什么办法?”德川家康的回答是:等。日本战国时代,英雄辈出,包括丰臣秀吉在内,也只有德川家康深深领悟到这个奥秘。作者在德川家康精神深处,提炼出这个奥秘,指出它就是由弱转强的基因,是二战后的日本人终于在废墟中站起。熟读三国演义的读者都记得“让徐州”一幕,刘备是徐州州长,当吕布狼狈前来投奔时,刘备把他安置在小沛,而在不久一次对外战争中,吕布趁虚占领徐州,刘备亦被敌人击败。当任何人的反应都会是从此与吕布不共戴天时,刘备却不然,反向吕布投降。而这看似蒙羞的决策,却需要无比的`智慧。桶狭之役后,德川家康不但不为盟主今川义元复仇,反而与敌人缔约,与刘备一样,都出人意料,忍人所不忍。终于才能艰苦的达到既定目标。二战后,日本人对美国人过度的恭敬卑屈,曾使人警觉到不是一个祥瑞兆头。忍人所不能忍的民族,一定复兴;不是只会高叫激情口号,自陷灾难的民族所能比的。知己知彼,百战必胜,是中国传统战争观念;但如果仅仅只是从欣赏的角度,去接触日本民族,接触德川家康,也将有无限收获,使我们的生命更为丰富。

  《德川家康》读后感 5

  《德川家康》这一套书被柏杨称为是和中国的《三国演义》和《资治通鉴》齐名的一本书。因为自己知识面不广,也因为对日本人的仇恨,所以很少看日本人的书籍,可以说几乎没有看过。几年前,机缘巧合,我得到了《德川家康》这一套书,断断续续看了前5本,今年又看了第六本。

  闲言少叙。德川家康第六部总体给人的感觉是日本人的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与中国人不同,所以涉及的谋略和智慧也不同,很难说孰优孰劣。德川家康的家臣很忠心,体现出日本人的誓死效忠精神,但也有很大的缺陷不善于变通,死脑筋转不过弯来。家康和秀吉关于娶秀吉的妹妹为妻的事就体现的淋漓尽致。家康的家臣脑子转不过弯,家康面对这次政治婚姻采用了拖和处理好周边关系的策略,巧妙化解了秀吉的圈套——成为秀吉的家臣。期间,两个人之间多次的斗智斗勇就显示出水平来。秀吉要求家康去京城,家康一直拖着。秀吉除了送妹妹给家康为妻,还将自己的'老妈也送到家康的阵营中当人质。家康答应的方式也很特别,在充分考虑周边各个政治势力平衡的基础上才答应秀吉的要求,而不是像他的家臣这么死板,要么杀要么打!

  《德川家康》读后感 6

  德川家康算的上是日本的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吧!他在日本战国时期屹立不倒,经过了许许多多的风雨,最终统一日本全国。德川家康活到75岁,含笑离世,得善终矣。按中国人的说法,他杀了那么多人,毁了那么多城,应该得恶报,下地狱才对呀?他仍得好报,这说明他杀人的`境界是“大慈大悲”,是为了天下苍生,虽杀无恶。大慈大悲隐藏在血雨腥风和刀光剑影之后,多少包含有天意在里面。他能在戎马一生中活到75岁的高寿,也是天意。

  他的经历归功于他的许多因素:长寿。他最终活到75岁的高龄,在日本是非常少见的,他的高寿使他能活到天下无主并统治日本天下。再就是他的家族背景。他家族显赫,追随他的人都是从老一辈就追随他们家族,所以他们都忠心耿耿,因此在德川家康危险时就会有人来救他,要不然他活不到那个岁数。

  我对他了解得并不多,只知道他从小时候就是人质,先在织田家,后又被换到今川家,成年后一直与织田信长处于联盟的关系,曾在织田信长勒令之下处死了自己的正室筑山夫人和亲生儿子信康,织田信长死后,秀吉欲掌控天下,之后与德川家康大战,秀吉惨败,可是德川家康却与秀吉议和,秀吉成了新的天下人。接下来是丰臣秀吉的辉煌时代,德川家康一直与秀吉保持着不敌不臣的关系,秀吉两次征讨大明失败后病死,德川家康与石田三成进行了决定天下归属的关原合战,德川胜,他却没有急着夺取天下,而是成为了天下武士的首领——大将军,并建立了江户幕府,一直到了关原合战十四年之后才发动了大阪冬之阵和大阪夏之阵,将丰臣氏的遗孀遗孤斩尽杀绝。

  他富有心机,老练,精干,这些就是他统一日本的原因。

  《德川家康》读后感 7

  《德川家康》读到第五本,我就本能的放慢了速度,因为里的东西太多了,读得太快的话,作者的智慧是不容易体会的。

  书中有三类的人:一类是武士,有着很强的武士道精神,有着统一全国的意志,孝忠主公,孝忠道义。家康,秀吉,信长,乃至死去的那些大名们都是这类人,他们利用武力,战争,智谋来获得成功。第二类人是商人,这是这部书的另一个线索,这些商人从来没有放弃对和平的向往与努力,他们暗自支持着认为可以带来和平的大名们,使他们能够成功,他们利用金钱,利用舆论,利用智慧达到目的`。第三类人就该是那些能士(我给他们起的名儿,因为这些人一定有一方面特长,而且有着自己的处事哲学),利休与光悦就是这样的人,利休在茶道上造诣很深,光悦是刀剑行家,他们通过辅佐主公实现自己对理想的追求。

  利休的理论:

  1、不妨把令人生厌的人看成两个,一个是凡人,一个是身份;

  2、人在愤怒时往往看不清真相,所以要冷静;

  3、能士用毕生寻求至理,而为政之道,则是求得百姓安居乐业,即从对角度看问题。学会理解别人。

  《德川家康》读后感 8

  美国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用“菊与刀”来形容日本的民族性,而德川家康就是日本历史上那在刀尖上盛开得最灿烂的一朵菊。

  这本书里有让人净化浮躁心灵的力量,既有男人文韬武略的人生历程,又细腻的刻画了不同女人命运的沉浮起落,阴与阳的共同存在,让这种无声的力量更体现出了生命的智慧。

  忍耐不是怯懦,更不是屈服,只有巨人才知道什么是忍耐,似勾践战败后,甘心当敌人的`奴隶,韩信被流氓强迫从裤裆下爬过去,他默然接受,这种缩回拳头式的忍耐,一个人如果不够坚强,就绝对无法忍受。

  读历史、品权谋、学商道。金融危机、来势汹汹,以史为鉴,立于不败!想立于不败就以德川的忍耐掌控金融漩涡的沉浮;用战场的谋略赢取低迷市场的完胜。

  “等待!”这是一个奥秘--卑屈的懦夫用它遮羞,坚强的巨人把它作为跳板。家康的历程,值得细品,日本的崛起,值得借鉴。“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是悲壮的,但历史上多少政治领袖往往宁为瓦全,忍人所不能忍的民族,一定复兴。

  厌烦了那种艰涩的文字和怪异的节奏,讨厌被大量的心理描写和繁乱的人物关系给弄得迷茫晕眩,这里能给你最紧凑的情节、最通俗易懂的语言凝炼。

  很庆幸能阅读此书,因为一位友人的介绍,让我顿悟生活的珍贵,而不能再迷惘下去,时间不等人,斗志会消逝,请站起来,勇敢地面对一切,抵御一切,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德川家康》读后感 9

  近来买了一套《德川家康》,由于之前对这本书的调查,一买到这本书,我就迫切地阅读了起来。

  打开书本我马上看到了柏杨先生写的序:无比的谋略,无情的忍耐--《德川家康》序。初看时亦无特殊感想,只是觉得挺难得的,因为中国人在内心多少总有一种排斥日本事物的情绪,尤其是对于日本的历史!而柏杨先生看来,至少是对德川家康这个人物有一定的认识(我是完全不了解柏杨先生是谁)。但是在看到第七段时,已没了这种感觉,原来也跟那些出于商业目的,哗众取宠的网络小说的序一样。甚至有点好笑,一个连本国历史都不了解的人,还去学习外国历史(虽然日本的历史有很大一部分与中国历史有莫大的关系)--这是否有点崇洋媚外呢!颇为这本书感到可惜!

  一次拿起书本时,看到了书皮上对柏杨先生是这么介绍的:着名史学家、作家!当时我很意外,史学家!着名!假的吧!然后我,马上在网上找了关于柏杨老先生的资料,也大略的看了一下他的著作。我只能用惊讶来形容我当时的感情!柏杨老先生确实是一位很了不起的史学家,绝无愧于"着名"二字,但为什么会写出这样一段有失客观的言论呢?任何一个历史爱好者也应该知道要用历史的、客观的眼光去看待历史事物,要结合历史背景去阅读历史人物啊!柏杨老先生在序中是这样写的:德川家康几乎全部接受中国传统文化--除了科举制度,他写中国汉字、作中国汉诗、吃中国汉药、崇拜朱熹、崇拜朱元璋。问题是,朱熹不是一个活泼开阔的思想家,朱元璋则是一个愚昧的暴君,德川王朝终于颁布"锁国令",中日两国遂开始共同命运,直到十九世纪,但结果却大大相异。十九世纪几声舰炮,日本解除枷锁后,短短时间,迅速成长,而中国在受到更多炮击后,迟迟未能建立一个现代化完整国家。遂有人认为:二次世界大站结束,德川家康的进精神使日本复兴,中国却胜得凄惨,应验了古谚:爬得高、跌得重。原因之一是中国缺少德川家康这种无论崛起或没落,都贯穿着一股令当代和后世人慑服的精神,也缺少把这类英雄人物介绍给国人的文学作品》朱熹,生活于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时期,理学的集大成者和后世的程朱理学奠定者之一。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在这样杰出的'贡献下,说朱熹不是一个活泼开阔的思想家是否太苛刻了呢!如果在这一评语前加一个限定词"政治"--朱熹在政治上不是一个活泼开阔的思想家,这到让人无可厚非!至于朱元璋,说他是一个暴君到是比较中肯的,但说他愚蠢未免太冤了吧!在中国历代帝王中,朱元璋是唯一一个贫民出身的皇帝,在元末这样一个无比动乱的时代里,朱元璋白手起家,以农民起义的力量发家,借助一切可利用的势力壮大,一步一步的开创了历时两百多年的大明王朝,这样一个有着雄图大业的开国帝王愚蠢吗?虽然这位农民出身的明太主,确实受到其出身背景带给他的不少局限性,而且朱元璋也确实存在着不少暴戾行为,但是这总体上并不影响他成为一位雄图大略的帝王。"愚蠢"二字用于形容朱元璋实在是太侮辱他了!

  对于"中国缺少德川家康这种无论崛起或没落,都贯穿着一股令当代和后世人慑服的精神,也缺少把这类英雄人物介绍给国人的文学作品"这说法,我认为前半句太绝对了,中华六千年的历史有着太多的杰出人物,甚至超过德川家康的亦大有人在。说到隐忍,远的不说就说近的,雍正皇帝的隐忍怕是无人能出其右吧,从一个毫不起眼、"清心寡欲"的二王子,到最后登基他隐忍了四十多年。说到"无论崛起或没落,都贯穿着一股令当代和后世人慑服的精神",也说近的邓小平爷爷的"三起三落"不叫人折服吗?对于后半句,这类文学作品可能确实缺乏,但这也涉及到中国人的精神层面和文化底蕴上,涉及中过六千年的思想发展。就像中国为什么没有出现"武士道"之类的精神?这不是单单文学能解释的问题一样。

  我不是个史学家,也不是对历史多有研究,而且我也知道历史事物本来就是众说纷纭的,每个人的眼中都有自己的历史,但我觉得对于一个喜欢历史、学习历史的人都不该带着自己的感情色彩去"诽谤"历史、"亵渎"历史。历史是已往的事实,我们应怀着尊重的,客观的、辨证的态度去对待,不该带着自己的感情色彩去评价!

【《德川家康》读后感】相关文章:

德川家康名言02-13

德川家康名言(精选115句)10-14

康震百家讲坛苏轼06-08

《德伯家的苔丝》读书笔记04-25

读《德伯家的苔丝》后感07-28

《德伯家的苔丝》读后感04-28

康贝尔作文10-03

《德伯家的苔丝》英文读后感02-10

德伯家的苔丝读后感3篇03-07

德伯家的苔丝读后感(精选16篇)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