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品质的读后感(通用15篇)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品质的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品质的读后感 1
悲惨的东西和悲惨的奋斗,品质读后感。
是什么东西怎样的奋斗,这么悲惨?格拉斯先生的靴子,和格拉斯为品质进行的奋斗!
当时的社会,他的经济状况是那么悲惨,这使他的死成为意料之中的事。那么,一个与社会格格不入的人,下场就只能如此悲惨吗?这是社会文明的进化还是退化?是社会发展的特例还是规律?一个艺术家和一个商人的根本区别在于:一个为了艺术一个为了利益,艺术家发现自己的艺术品有问题了会死不瞑目,一个商人发现自己的商品有问题了也会死不瞑目,格拉斯是商人还是艺术家?他为了鞋子的品质专注地努力着悲惨地奋斗着,哪怕没有饭吃没有利益可获,哪怕哥哥已经饿死,这样的执著,是不是人性中最伟大的品质?
高贵的东西和高贵的同情。
格拉斯的老主顾“我”,为什么一次又一次买那么多格拉斯的靴子呢?在这利字当头的社会,这样的."我",实在是少见,“我”的身上有着一种比利益高贵的善良的同情心,一定意义上讲,这样的同情比爱情比亲情比友情,更可贵!这不也是人性中很伟大的品质吗?品质》是出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约翰·高尔斯华绥的短篇小说。写一位造出好靴子的鞋匠格拉斯的故事。大部分读者对这篇文章的理解都是赞扬了鞋匠格斯拉恪守职业道德,宁可饿死也不肯偷工减料的高尚品质,表现出对底层劳动者的尊重,同时揭露了工业革命、市场竞争带来的商业诚信危机。
在我看来,我认为现代社会对这篇文章不应仅仅从片面的角度来理解。
从正面角度来看,作品通过对鞋匠格斯拉的故事叙述,批判了资本注意经济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人性的丑陋;歌颂了执着的鞋匠格斯拉兄弟的优秀品质——诚信、质朴和认真的为人出世态度。然而,就是这种高尚的品质也在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消逝,随着格斯拉兄弟的悲剧的发生,作者慨叹的是做出“靴的灵魂的人”在这个人世间竟然没有了立足之地。作者用批判反思的精神,带着无限的伤感塑造了坚守传统美德的鞋匠格斯拉这个人物形象,用这个执着而本分的手艺人在无奈的现实社会被淘汰、被毁灭的悲剧惊醒世人,在文明的倒退中呼唤品质。这部短篇小说留给我们的遗憾和嗟叹就像主人公的闪光品质一样,令人回味深远。
从反面角度来看,在现在社会,人们应该适应社会的高速变化。有些时候,必须改变自己才能不被环境淘汰。因为鞋的品质太好,鞋可以穿好久,使人们很少来重新买鞋。最终,没有生意而饿死。但是,大商店的鞋因为品质不好,使人们常常来买鞋,财源滚滚。虽然拥有全城最好的制鞋手艺,但却不愿改变自己,致使无法跟上机器化的时代,坚持手工制好每双鞋,最终饿死在自己的鞋铺中。有一句叫做“不变的是变化”。改变自己,方能跟上时代的脚步,方能不被环境淘汰。然而这里就有一个矛盾,是应该坚持自己的节操还是随波逐流?社会没有绝对好的一面,也没有绝对不好的一面。
作为当代社会的大学生,应该懂得掌握一个度。在不失掉自己的品质的同时,也要跟上社会的大潮流。
品质的读后感 2
“真相来自探寻,来自我们自身对世界的认识。而这个过程中,平衡是我们的道德责任“著名记者柴静如是说,真相有时就像是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儿,欲寻之则先寻其味,欲寻其味则先寻其叶,而叶色之多样,则令人眼花缭乱,稍不慎则迷失了自我,因而探寻真相,我认为更是对于生命本质的探索。
伟大的智者,敬爱的邓布利多校长曾提到,”真相是一种美丽而又可怕的东西,需要格外谨慎的对待”。一如他所言,在这个虚幻的世界中,真象的探求便已经困难重重,从Harry对自己身世的探求,到对于LordVoldemort的探求,再到对于Snape身份的揭晓,以至于最后对于自身身上担负的责任的认识……每一次的认识都如走在黑暗的泥潭上,不得不小心翼翼的向前行进,每一次的认识又是如此催人奋进,让人抑制不住的想要往前走;却又是如此危险,因为真相的石头往往要小得多,而那些过路人所说的,所描述的,在人们的脑海中所形成的意识,就如那小石子砸出的涟漪,一圈圈的扩散,越往外推,它能带来的信息便越少,越容易形成所谓的判定。因而我认为,这是一种对于真相的危害,对于人的危害,更甚于对于社会的危害。这之中,我曾看到“糖水爷爷”被居心苟测的人网暴,几十年如一日的两元糖水,被侮辱成“不干净’,”不戴口罩和手套’‘的字眼,一种默默坚持的精神,为社会带来正能量的手艺人,就这样不得已以“回老家,想安静生活”退出大众视线。一圈圈的涟漪环绕着这位可亲的爷爷,他背着一座无形的山,与此同时这座山上又有成千上万只手压下,压着他,逼着他。这一圈圈的涟漪反而被人所看重,甚至变成了,挥舞着的大棒,有多少次,砸向了那些我们可爱的同胞们,而又有多少愿意朝着上游走一走,找到那块小石头,又或者愿意放下那些无形的大棒几分钟呢?
有时,我想,这好像是两个世界,有人愿意无畏的朝着黑暗前行,找到一块又一块的小石头,敲开它,找到光,向前走;而有人,则愿意如守株待兔一般,在这阳光底下,望着那远远漂来的涟漪,喊上几句话,好了的,心满意足的走了,不尽兴的再找来几根小棍子,搅上个几圈,棍子往水里一丢,走了。愿意朝着黑暗走的,是有行动的,又是有胆魄,往前走,终会找到太阳初升的地方,那便是真相的源头。喊话的,玩棍子的,终究会遁入虚无与黑暗之中,自那时起,再无法拨开眼前的光,看到真正的美丽。而我们,伟大的民族,经历的黑暗还少吗,我们曾经历五代十国的战乱,屈辱的生活在列强的统治之下,赔款,割地,那些凌辱的践踏,那些残暴的'躏,那些惨绝人寰,不得见终日的日子,我们还经历的少吗?我们从不缺舍身取命的人,我们从不缺朝着黑暗走的人,不正是那一步步的试探摸索,我们找到了一个个科学上的,社会上的,道路上的真相,尽管仍在摸索之中,我们将真相变成真理,把真理变成行动,新中国,三大改造,改革开放,新时代,一切的一切,终会在我们的身后搭成殿堂,泽泽生辉的记录,我们的伟大路程。我们从不缺朝着向黑暗前进的人,但我们也应该消灭更多喊话的,丢棍子的人,他们无视道德,漠视真理,将谬论诡辩成真理,带着所谓的知识,坐在灌丛中,看着眼前的”繁花似锦“,嘲笑摸索的人,失败的人,愿意朝着黑暗走的人!
真相一如既往的美丽,它的获得却也一如既往的艰辛,但,真相会留给勇敢的人,行动的人,智慧的人,到那时,“待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的付出,终将充满我们的生命,充满远方的太阳。“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不负自己,更不负伟大的新时代!
品质的读后感 3
世界繁忙,人世浮躁,在即将失去自我的生活中,重新探索人生的价值与目标,便是一种享受与美好。这本书的作者周国平先生,对生命有着深入而独特的思考,给我带来很大的启发。
本书没有长篇大段的赘述,而是对一件件琐事,或是新闻,进行深刻的反思,贴近生活,深入浅出,给读者传递了温暖的力量。
以第一辑《诗意的栖居》为例,他先从荷尔德林的一句诗“人诗意地栖居在这个大地上”,引申出人应该以诗意的方式对待自然和生活,指出在当今中国,诗意一荡然无存,观点新颖,引人深思,使我为之一震。接着指出人们对待自然的方式大多只是将自然看做资源和能源,并将其与诗意的生活对比——平等尊重万物、领悟存在奥秘。这与大多数人日常的思维是矛盾的`,他在“席卷全国的开发热中”举了许多这样的例子,因此,也吸引了我的注意,我开始思考,我们的生存追求有什么偏差。然后作者便点明了根源,“恰恰在于我们的价值观、幸福观出了问题”,直击要害,言简意赅。而后他对什么是幸福做出了深刻的反思提出“诗意的生活一定是物质上简单的生活,并把李白、苏轼等文人当初游览的快乐与如今进行对比,最终得出结论。我觉得,这篇文章非常有价值,从观点来看,提出要诗意地栖居,既贴合实际问题,是对当今人们过分追求物欲,丧失自我,失去充实与欢乐的深刻反思,具有极强的针对性与建设性,从议论来看,一是文理清晰,如在第二段“我认为可以由之引申出两个观点,第一……第二……”,易于读者把握核心观点,二是贴近生活,如将现在的游览与李白苏轼游览进行对比时,写“我们乘飞机往返景区,乘缆车上下山”,非常有代入感,三是使用大量问句,让读者在深思的同时,用精辟的观点点醒读者,淋漓尽致,读起来非常爽快,于是令读者和作者的思维有了巧妙的碰撞,更好地展现了自己的观点,具有启发性。
生命的哲思指导生活,生活需要温暖,而他的话语又的的带有生命的温度与人情关怀。文中作者引用了两句中国古代诗词,“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尔”。你看,我们应该追寻的生命不应该只是名利与物质,还应是自在与美好,是竹柏与名山。向往美好是生命的本性,文字中就潜藏了温暖的力量。
生命是你我都在经历的。生命的价值,需要你我的探寻与深思。本书对不同方面的人生有透彻而清晰的探讨,给人以醍醐灌顶的智慧。其中有对生命内在意义的反思,引导我们反诚其心、把握当下,有对教育的深刻探讨,提醒我们要做守护人性、提升素质的教育,也有对时代反思,发出了放下名利、独立思考的呼吁……读完此书,似经生命洗礼,忽现清亮蓝天。
品质的读后感 4
书中有这么一句话,让我记忆深刻。是这么说的:“人最宝贵的有两样东西,一是生命,二是灵魂。老天给了每个人一条命,一颗心,把心安顿好,人生即是圆满,就要保持生命的单纯,珍惜平凡的生活。把心安顿好,就是积累灵魂的财富,注重内在生活。”
如何给我们的生命包装成特殊的一份,让它变得有意义,不再单调。如作者在文中所说,人生要圆满,就要保持生命的单纯。什么叫做保持生命的单纯,我想,我是这么理解的。保持生命的单纯就是靠着我们自己,对一切事物的认识,与理解。养成一个良好的三观与精神世界。对待生活中的一切事情有着自己的判断,不受他人想法的影响与侵染。我想这也是一份属于自己生命中的“单纯”,至少,对于我们来说,我们不会成为那种遇到事情,人云亦云,丝毫没有自己的想法。这份单纯不仅仅是懵懂与美好,而是一份拥有初心的坚持。
我想,就好比网络上沸沸扬扬的一些事情,每个人接受的教育,家庭环境,接触的人都不同。对一件事情所作出的看法也不同,但不代表,大家都是对的,也不是说都是错的。只不过一些事情根本就没有评判标准。人是有温度的,大家会参杂自己的感情进去,不做道德绑架,不去触犯道德底线。有着正确的情感和正向的引导,都会让生命变得纯粹单纯多。
那么,生命是什么呢?冰心说:“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我想,也许无法为生命下一个定义,生命是脆弱的,生病或是受伤都足可以毀灭它。但除此之外我认为每个人都还有除过肉体生命以外的另一个生命,这个生命我们眼睛看不到,却能用心感受到它是顽强的,不易摧毀的,当所有的不幸和苦难袭来时,它可以抚慰我们受伤的身体,给予我们力量,让我们在这个充满苦难的世界里,得到一丝温暖与幸福。
生命可能像一根稻草,风来便被压的摇摇欲坠,但若有着好环境的培养,它会结出很好的果实。
喧嚣的社会中,我们无法听见自己的声音,一阵阵的狂风,压得我们喘不过气。但我们仍然可以追求自己想要的,追求一份诗意般的生活。
即便有人说我们都是普通人不用去想那些空洞的道理,不用去体味什么是生命的意义,我们只要活着就好,可是有谁在不尊重生命本身的同时能够安静而幸福的活着。“我们活在世界上,必须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一个人认清了他在这世界上要做的`事情,并且在认真地做着这些事情,他就会获得一种内在的平静和充实其实我们能够一家人安静的在一起吃顿饭也是一种幸福,亦或我们能专注的看一处风景也是一种幸福,是真正的在体味生命的每一个过程和每一个瞬间。可是我们太多时候都是在随波逐流,太多的时候都忙碌不堪,我们到底在忙什么?回过头看看我们活了那么多年生命中留下了什么,有的人也许只是自然年龄的增长而已,可是我们终究要面对我们的内心,如果没有一颗澄明的心,我们就无法享受真正的美好,充其量享受平庸的热闹而已。我们既没有能力享受安静,也没有能力享受真正的狂欢。
保持着一颗纯真的心,认真的生活下去吧,给生命增加色彩,提高价值。努力去生活,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才最重要,我想,这也许是生命品质的契机。
品质的读后感 5
身处竞争激烈的当代社会,提高自身品质已经成为了每个人不可回避的问题。《提升品质》是美国权威职业讲师、社交心理学家Robin Dreeke所著的一本成功学图书。它自从问世以来,便在各大图书商场和网络平台上备受追捧。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品质对于人生道路的重要性,感受到了提升自身品质的可贵性。
本书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分别是对于自我意识的认识、自我管理的技巧、以及与他人的互动模式。在自我意识方面,作者提到了“自己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自我反思,才能真正地提升自己的价值。”,正是这个观点让我深受启示。作者指出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去寻找自身存在的缺点并且不断加以改进,这样才能不断提升自己。在自我管理方面,作者给出了大量的实用技巧,例如指出我们应该适当的调整自己的情绪,避免情绪的波动过大,从而达到心态平稳的效果。在互动模式方面,作者强调了与他人交往时要以对方为中心,真诚地倾听对方的心声,从而顺畅地进行交流沟通。
通过这些方面的阐述,本书真正具有了实用性和可读性。在阅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深刻地感到提高品质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提高品质不仅可以让我们在完成工作的.过程中更加得心应手,还能够提高我们的竞争力,为我们的职业发展和奋斗之路提供有力的保证。同时,提高品质不仅可以让我们在工作中取得更好的结果,还能够让我们获得别人的欣赏和认可,让我们在社会交往中游刃有余,不断增强自身的价值。
总的来说,本书充分阐述了提升品质具有的重要性,阅读完本书之后,我的思维和行动方式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我会更加注重自身的提高,积极地寻找自身的优点和不足,不断地改进自己,让自己更加出色。如果你正在寻找一本实用性极高、阅读起来也很有趣、能够帮助你提升品质的书籍,那么这本《提升品质》会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
品质的读后感 6
人最宝贵的有两样东西,一是生命,二是灵魂。老天给了每个人一条命,一颗心,把心安顿好,人生即是圆满,就要保持生命的单纯,珍惜平凡的生活。把心安顿好,就是积累灵魂的财富,注重内在生活。这就是周国平的价值观,是他对于人生态度,明晰而简单,但却需要用心去践行。
生命是什么?冰心说: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那么我更不敢去为生命下一个定义,我只能说人是有一个肉身生命的,这个生命是脆弱的,生病或是受伤都足可以毁灭它。但除此之外,我认为每个人都还有除过肉体生命以外的另一个生命,这个生命我们眼睛看不到,却能用心感受到,也许我们可以称之它为灵魂或是精神,这个生命是顽强的,不易摧毁的,当所有的不幸和苦难袭来时,这个生命可以抚慰我们受伤的身体,从而使我们获得勇气与力量,所以臧克家会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死了的只能是我们的肉体生命,而我们的精神或是灵魂却不会死掉,它是永恒的,只要这个灵魂足够高尚与强大。因此这个内在的生命值得我们珍视,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拥有一个充实的精神世界,活出生命的品质来。
芸芸众生,大千世界,我们每个人都在自然的怀抱中生息,无论时代怎样变迁,春华秋实、生儿育女永远是生命的基本内核,喧嚣的闹市亦或是宁静的大自然,无论在哪儿,我们都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存在着。我们每个人都是平凡的,都不可避免的被这俗世牵绊着,而实际上也必须这俗世牵绊着,在这纷纷扰扰的尘世中,是什么可以让我们保持一颗纯净的心灵?保持一份对生活的热情以及对生命的.敬畏?那就是要拥有一个丰富的精神世界,一个强大的灵魂,这是我们变得独特,变得有人格魅力的唯一法宝。
在内在生命的伟大一文中,周国平反思自身的生活,他想到了那些身体残疾却依然收获了一份完整而有意义的人生的人:荷马、贝多芬、霍金、海伦凯勒,诚然,这些人都是伟人,然而不可能人人都可以成为伟人,但这最起码能证明一个强大的灵魂可以跨越身体上的残缺,爆发出不可思议的惊人力量,从而让我们的生命闪现出耀眼的火花。我们大多数人都是身体健全的人,虽然我们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总会受到种种因素的制约,但上帝上公平的,他赋予我们每个人一个完整的灵魂,一个永远不会残缺的内在生命,在这个灵魂中,我们可以自由的活着,不受任何东西的干扰。我们应该成为自己内在生命的主人,无论平庸或是伟大,都应保持一个独立的灵魂,以尊严的方式活着。
在我们今天这个时代中,生活越来越复杂,生命越来越沉重,人们被太多东西所缠绕,欲望、野心、身份、地位,这些东西覆盖了生命的本质,反射到我们的身上,便是高科技的发展让我们生活前所未有的丰富多彩,以至于我们没有时间去思考,去阅读,去体会,去培养一个真正属于我们的、独立的精神世界。网络世界的发达让我们应接不暇的去体验去探索,还有周围各种各样的诱惑也使我们活得越来越繁忙,却越来越空虚。面对这一切,我们要做的是把心静下来,保持一颗澄明的心,去读书,去学习,去旅行,去充实自己,去体验生活,去创造一个丰富的精神世界,让生命回归单纯,活出生命的质量!
品质的读后感 7
知道《有关品质》这本书,是因为去年咱们杂志要做一个关于品牌的专题,当时有一块是讨论和论述品质与品牌的关系,当时苦于没有素材,以及新的角度来切入,于是就开始搜索资料,某一天看到“有关品质”这几个字,看到这一系列文章。于是就开始了下面与《有关品质》的缘分。
原来,这书里的一大部分是2003年7月开始《三联生活周刊》总编朱伟开设在其杂志中的“有关品质”专栏,还有一部分是写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文字,另外还有诸如张国荣、王小波、张欣、张艺谋等篇。
我就冲着这当中的一篇《张国荣记》而开始下大力气开始找这一本书,开始在当当网、亚马逊上准备买书,结果没有;然后又在孔夫子网上搜,还是没有搜到;再然后就想到在图书馆里找,结果还真搜索到了,可是当时的书不在馆,也没有预借服务功能,所以就暂时放弃了,但是加入了个人账户的珍藏书目栏。然后就忘记了这回事儿。但是这一篇《张国荣记》倒是已经拜读过,内容一般,谈了作者心中对张国荣先生的印象。作者先是提了那黑暗一天惊闻消息的情形。然后提到了其认识张国荣先生的两次经历,一次是上世纪90年代初,其在美国的一段时间里看了电影《阿飞正传》、录像带《英雄本色》,他比较喜欢《英雄本色》中的张国荣,甚至还将电影中的三角配合比为多明戈、帕瓦罗蒂和卡雷拉斯,而这三者中,其个人更喜欢卡雷拉斯;而在发哥与龙哥所构成的性格魅力中,张国荣先生给他的印象是在两种极大反差中作为一个男人的魅力——一张过于精致的.脸与在清澈中多少有点忧郁的眼神及他的冲动气质背后的刚烈。张国荣先生也许与卡雷拉斯一样构成了那样他更喜欢的气质——他的声音没有多明戈那样的明亮,没有帕瓦罗蒂那样的浑厚,但他那种美丽的音质有前两者都没有的那种内在之力。
之后作者谈了另一部张国荣先生主演的作品《霸王别姬》以及《春光乍泄》,他个人的一些看法。“我觉得他的戏都是他自己情感的追寻或者说印证。这个人有过于丰富的情感淤积,这些淤积的情感都成为他人生的重心,这些重心使他难以轻松地在这个世界中呼吸”。
文章的最后,作者谈了他对张国荣先生的两重崇敬:“我之所以对张国荣有那么一种崇敬,是因为他在一个世俗而又并不干净的社会里,能毫不隐讳自己各种各样的情感追求。一个人,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了,高兴怎么做就怎么做了,且完全不顾忌别人怎么说怎么评论。好像这个世界上,别人本身就都是看客;就好像他所塑造的程蝶衣,不管几十年世事如何冷暖,反正是保全了自己按自己想活着的样子在活着。”“我对张国荣的崇敬还因为,他就是那么丰厚的一个情感容器。一个人要在这世上能保住那么多内心的情感是何其之难。”
品质的读后感 8
周末闲暇,从同事处借得一本周国平先生的《生命的品质》。周国平先生说“人最宝贵的两样东西,一是生命,二是灵魂”。现今生活越来越复杂、生命越来越沉重,人们容易被太多东西所羁绊,金钱、地位、身份......这些东西迷障迷惑了我们的双眼和内心,活得越来越繁忙,却越来越空虚,没有时间去思考、去阅读、去体会、去培养一个真正属于我们的、独立的精神世界。
周国平先生接受了杨绛的看法——灵魂不同于内在生命,灵魂是塑造内在生命的主导者。如果说,内在生命可以规范一个人的行为,那么,灵魂则足以让一个人的心灵变得纯真而高尚。在序言里,他如此写道:“灵魂一旦敞亮,你的全部人生就有了明灯和方向。”他还说:“把心安顿好,积累灵魂的财富,注重内在生活。”内在的生命值得我们珍视,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拥有一个充实的精神世界,活出生命的品质来——正是他这本书的中心思想。
伟大的内在生命——周国平反思自身的生活,他想到了那些身体残疾却依然收获了一份完整而有意义的人生的人:盲诗人荷马、双耳失聪的贝多芬、全身瘫痪的霍金、又瞎又聋的海伦·凯勒,诚然,这些人都是伟人,然而不可能人人都可以成为伟人,但这最起码能证明一个强大的灵魂可以跨越身体上的残缺,爆发出不可思议的惊人力量,从而让我们的生命闪现出耀眼的火花。这也让我想起轮椅上的史铁生、脑瘫女诗人余秀华,还有承受了太多的苦难依然淡定从容、“和谁都不争,和谁争都不屑”的杨绛。
做自己的朋友——人生在世,不能没有朋友。在所有的朋友中,不能缺了最重要的.那一个,就是你自己。作者讲到,缺了自己这个朋友,一个人即使朋友遍天下,也只是表面的热闹而已,实际上他是很空虚的。作者说做自己的朋友,是人生很高的成就,非常认同这个观点,做自己的朋友,确实是人生很高的境界,也是人生重要的一种能力。
做一个能够承受不幸的人——古希腊哲人彼亚斯说:“一个不能承受不幸的人是真正不幸的”。彼翁也说过,“不能承受不幸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不幸”。不幸之为不幸,是因为它会对人造成伤害。一个能够承受不幸的人,实际上是减小了不幸对自己的杀伤力,尤其是不让它伤及自己的身心健康。反之,一个不能承受的人,不幸就可能使他元气大伤、萎靡不振,甚至是毁灭打击。因此,遭遇了同样的不幸,发生在不同的人身上,结果很可能是完全不同的。承受不幸不仅是一种能力,来自坚强的意志,更是一种觉悟。
自己身上的快乐源泉——苏格拉底说:享受不是从市场上买来的,而是从自己的心灵中获得的。德漠克利特说:一个人必须习惯于反身自求快乐的源泉。亚里士多德说:沉思的快乐不依赖于外部条件,是最高的快乐。连号称享乐主义祖师爷的伊壁鸠鲁也说:身体的健康和灵魂的平静是幸福的极致。古希腊哲学家都主张,快乐主要不是来自外物,而是来自人自身。而有一些人为了得到快乐,热衷于追求金钱、地位、名声等身外之物,往往是得到了最初的,又想拥有更高更多的、永不知足,结果被追求金钱、地位、名声等身外之物的心所累,越来越苦闷。而心灵的快乐是自足的。如果你的心灵足够丰富,就像苏东坡一样,即使身处最单调最贫苦的环境,你仍能自得其乐;如果你的心灵足够高贵,就像王阳明一样,即使遭遇最悲惨的灾难,你仍能自强不息。人应该充实心灵,从自己身上开掘快乐的源泉。
把心静下来,保持一颗澄明的心,去读书,去学习,去旅行,去充实自己,去体验生活,去创造一个丰富的精神世界,让生命回归单纯,活出生命的品质!
品质的读后感 9
“凡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物,无论他是科学家,还是政治家,到生命的最后都不得不进入博大精深的精神家园。”翻开周国平先生的《生命的品质》,我有一种”守得云开见明问”的豁达。
在当下的时代,让生命回归单纯,已然变成了一种精神修炼。肉体作为生命是有期限的,不同的是,灵魂作为一种内在生命是无期限的。周先生认为生命有两层:一是肉体,二是灵魂。
何为灵魂?周国平先生在序言中写到:”灵魂一旦敝亮,你的全部人生便有了明灯和方向。“书中关灵魂的思考便以杨绛先生的《走到人生边上》一书中的观点为启示。
杨绛先生在书中发问:千年文化传录,人们的灵魂是否有成长和进步呢?遗憾的是:不同于其他任何一个专业领域的实破,人们对于“灵魂”的认知很少。当下的人们,迷蒙在烟雨云雾里,“灵魂”应当是灵性的良心,是美好的。说到底,我们在”灵魂“这个人的本质上进步甚少。
杨绛先生辩证的讲述了灵魂,最终得出“相信灵魂不灭,才能对人生有合理的价值观”这一结论。相信灵魂不灭,需是一个有信仰的人。孔子道:“未知生,焉知死。”没有人知道,灵魂最终的归宿将在何方。但一个有信仰的人,所做的一切都是按照灵魂不灭的信仰做的,他也得以在尘世中好好锻炼灵魂。信仰是生命的支撑。
常言:祭神如神在。一个人有了信念,做任何事便有了“如神在”的敬畏之心。敬畏之心油然而生,如黎明前的晨光熹微,充满了希望。因为敬畏,才会珍惜;只有珍惜,才会为此拼搏;只有为一样事物拼搏过,才会真正热爱。热爱大概是生命的本质罢!
读完周先生的书,心中只言片语却不足以汇成长句和千字文章,只是深感愧作。想来,我一个活了十几年的人,却也从未有过灵魂我不知何是我的信仰,也从未对事物产生过敬畏之心,又谈何热爱呢?原来我的生命不过只肉体罢了,却没有健全的灵魂。这不禁让我自省。我曾一度认为自己喜爱写作,可想来过去的文章无非是一些无痛呻吟的文字,亦或是华丽的词澡堆积而成的无真情实感的`文章罢了!我对写作的情感大概只称作”喜”,而非“爱”。
在当下,让生命回归单纯,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尘世之喧器,名利之熏心,让多少人忘了初心?初心何尝不是信仰?怀揣着初心逐梦,不就是带着信仰奔赴热爱吗?信仰是不分贵贱的,无论信仰是什么。你可以相信神明,那时你会热爱生命;你可以信仰科学,那时你会投身研究;你还可以信仰美学,那时就会降临艺术圣殿。信仰可以是世间的一切,一本书,一个人……
《生命的本质》一书让我动容,合上书的那一刻,我深感“不畏浮云遮望眼。”因为我透过书本,看到了生命的本质。怀揣着信仰奔赴热爱。生命是有长度的,那是肉体生命的长度!而灵魂生命只有宽度……
品质的读后感 10
今天,我读了一本书《培养男人的故事》。其中,《宽容与高尚品质》最吸引我。
据说胡佛是一位著名的试飞员。一天,他在圣地亚哥航空公司的`展览结束后,飞机返回地面时发生了事故。在300米的高度,两个引擎熄火了。然而,胡佛凭借高超的技术安全着陆,没有人员伤亡。经过调查,发现事故是由维修工程师把错误的燃料装上飞机引起的,所以他去找了维修技工。机械师认为胡佛会给自己一顿臭骂。然而,恰恰相反,胡佛不仅没有批评这位机械师,而且还善意地提醒他今后要注意。
这教会了我一个真理。如果别人犯了错误,我会自己承担后果,这会让我很生气。但是现在,我可以原谅别人。这将是最高尚的品质。读完这个故事,我感到惭愧。我记得有一次,我们班的一个同学小宇从我身边走过,无缘无故地骂了我一顿。我感到非常生气,所以打了他一记耳光。与胡佛相比,我真的感到惭愧。读完这篇文章,我也知道人们将来应该宽容。机械师给飞机装错了燃料,差点害死三个人。胡佛原谅了那个机械师。我为一件小事生气,差点失去了一个好朋友。真遗憾!从现在开始,我将是一个宽容的人。
品质的读后感 11
借用克朗宁的话作为开篇:生活并不是笔直畅通的走廊,让我们轻松自在的在其中旅行,生活是一座迷宫,我们必须从中找到自己的出路,我们会时常陷入迷茫,在死胡同中搜寻。但如果我们深信不疑,有一扇门就会向我们打开,他或许不是我们曾经想到的那一扇门,但我们最终会发现,他是一扇有益之门。
这句话是说:生活是变化的,我们要以变化的眼光看待这个变化的世界。格斯拉兄弟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难免遭遇悲惨结局。没有人会否认他做靴子的品质,也没有人否认他们恪尽职守的品质,但也没有人愿意看见他悲惨的结局。我们追寻他们为理想而献身的足迹,也反思他们行为中的瑕疵,觉得他们兄弟与时俱进可以获得更好发展。
哥斯拉兄弟身上具备许多优秀的品质,他们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勤俭节约、技艺高超、执着坚定……他们具备了成功人士拥有的许多品质,他们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从对人类的`奉献和对社会的影响力角度来看,他们无疑是成功的。
但即使是成功人士,也难免晚景凄凉。因为不与时俱进,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都难免消亡。要想赢得山花烂漫丛中笑,还应敏锐感知世界的变化,不断随之变化。
哥斯拉兄弟的离去引发了我对求学、教育的思考。
我小时候,求学是主动的。因为1977年恢复高考之后才迎来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天。80年代,当我们背着书包散学归来,年长的没有文化的村民会略带羡慕又尊敬的口吻开玩笑地说:“大学生回来了。”幼小的心灵在这样的赞誉声中格外自豪。这让我充满了求知的热情和渴望,所以老师课堂上满堂灌,我们乐此不疲。
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学校成了青少年必呆的场所,求知欲下降了,所以一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高屋建瓴的而又生动的用喂鸡的事例告诉我们要让学生主动学。而我身在其中感触不大。现在想来,无数精英为教育奋斗,不管是运用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因材施教,还是运用自主式学习、合作探究等教学方式都很好,都在一定时期起了很好的作用。
而今身为教育者,发现社会充满变数,当无数学生家长将成绩作为单一评价机制,升学成为重中之重后,当一些老师、学校牺牲所有单纯追求分数之后赢得极高声誉之后,当艺术学校不再艺术,重点学校不再重点,大学专业不再单一后,学生茫然无措,不知所学为何后,求知变成被求知,理想变为被理想后,教育艰难。当年陶行知将一只散养的鸡掰开嘴喂食而不得,今天高中老师想把一只被强行喂养十几年的鸡散养也好难。我们剥夺了他们的自主权十几年,而今放手,恐怕也只是茫然不知所从。
我们知道启发式教学好,但启发式教学讲究的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我们知道自主式学习和合作式学习好,但要求学生主动;我们知道因材施教好,但衡量老师的唯一标尺是成绩。而这些问题谁能突围,谁将是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标杆。
读完高尔斯华绥的《品质》引发我对未来教育的思考,尽管有许多不妥之处,但这是我成长的心灵里程。我将拭目以待,并准备积极努力,正视问题,着手解决,不断探寻,寻求师生双赢。
品质的读后感 12
一个人,在“生命”这个伟大的名词面前,是渺小的,如同咿呀学语的小儿,不仅无知而且茫然。周国平先生作为哲学系的思想者,或多或少也会去探寻“生命”的真谛,于是《生命的品质》面见于社会大众。我有幸能够读到这本书,阅读的同时,我分明看到一位黑发人,他安静地盘坐在树下,时而低头思考,时而仰望天空,刹那间,一道亮光飞逝而过,顿时明光四起。
周国平的文字总是散发着星辰的光芒,圣洁而不乏灵动,耀眼而震慑人心。他说“人最宝贵的两样东西,一是生命,二是灵魂”。这正是周国平先生在本文中要叙述的主题思想。
在讨论一个人的生命时,他坚持人包含两层生命:一是外在生命,这层生命是父母给予的躯壳,既有完整又有残缺,既有美丽又有丑陋,而生命的真谛却不在此;二是内在生命,这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生命,即生命的本真所在,因为它突破了躯壳的限制,将真实的生命展现出来。
在讨论关于灵魂时,作者接受了杨绛的看法——灵魂不同于内在生命,灵魂是塑造内在生命的主导者。如果说,内在生命可以规范一个人的行为,那么,灵魂则足以让一个人的心灵变得纯真而高尚。在序言里,周国平先生如此写道:“灵魂一旦敞亮,你的全部人生就有了明灯和方向。”这正说明他极其推崇灵魂的锻炼,因为生命的一切起源都是来自灵魂,失去灵魂的生命,只能称之为“肉体”。
这不禁令人深思,如何让一个灵魂得到锻炼?作者并未直接指出,但综观全书,我觉得最关键的一点就是“真”,保持生命的单纯,珍惜平凡的生活,不必去追捧荣华富贵,侧耳聆听灵魂的声音,找寻属于自己最合宜的位置,让灵魂与生命得到满足,让生命绽放如星光般璀璨的灵魂之光。
阅读的过程中,有些内容令我感到些许梦幻,那样的灵魂与生命是否真的存在?无奈,周国平先生也承认“人世间只成了争权夺利、争名夺位的战场……”是啊,这几天我大多是在公交车里品味此书的,每当自己的视线离开书本移向窗外时,实有一种痛心之感,这本该是大自然的芬芳气息,却成了充斥着铜臭气味的宣传广告,利益已让人们忘记了自己的生命本真,迷失在都市的圈牢中,这是多么令人灰心绝望的不幸。而周国平先生是清醒的.,我至多于世俗中思考世俗,他却于黑暗中守护人性。
他说:“把心安顿好,积累灵魂的财富,注重内在生活。”不去沾染不良风气,孟子的“性善论”指出“人之初,性本善”,如果我们寻到人生正确的方向,让生命本来的面目——“善”和“美”直到永恒,也许,我心中的梦幻就不会再是梦幻。周国平先生在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这一环节,他写了许多关于教育的文章,帮助人们走向真正的教育之路,即“让人的精神禀赋发育良好,成为人性意义上真正的人”。我十分景仰他的勇气,因为他能够抛开世俗的眼光,专心做自己的学问,坚持不让人性堕落在黑暗的社会里。
以作者自己的标准来看,他认为:“一本好书会让读者也想写点什么,它营造了一种氛围,使人仿佛置身于合宜的气候里,心中潜藏的种子因此发芽破土。”我想《生命的品质》一书正符合此点,这也正是我阅读本书的原因,即它给人以力量,让人摆脱肉体的脆弱,拂去人在面对强大的物质世界时,因为无法抗争而倍感心力交瘁的无助感,从而做一个内心充实而强大的人,维护最宝贵的生命本真。
我希望我们都可以找到灵魂中那颗最璀璨的星辰,真实而美丽,普照着社会的每一个黑暗角落,让每一个黑暗角落不再黑暗,而是永恒地散发着光芒。
品质的读后感 13
是品质?是效益?
——读《品质》有感
读了课文《品质》使我在对格斯拉兄弟的命运感到同情的同时,更多是给人留下了思考。
格斯拉兄弟虽然做得出顶好的靴子,却没有人肯买他们的靴子。而大公司的靴子虽然皮革低劣,做工粗糙,却照样有人买。其原因何在?虽然,还看似是因格斯拉兄弟不愿登广告造成的。但其背后却反映了这一时代的矛盾。
20世纪初的欧洲可以说其资本主义的发展已较为成熟。机器化的大规模生产已成为那个时代的生产主流。姑且不论其产品质量的优劣,单其在数量上已占有很大的优势。而与此同时,传统的手工业,虽因其在质量上要优于早期由机器生产的大规模产品。但终因其接一份定货,往往要花费好长时间去做它,而这一时间上的明显劣势而导致没有顾客愿意等。可以说,格斯拉兄弟生产的高品质靴子不仅没能为其在同行业竞争中产生优势,反而成为在那个时代中生存的一大不利因素。
其次,同样是因那个时代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因而,人们的心境也变得浮燥,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变得更为直接,也更注重表象。大多数只注重物质的式样,而非其质地。一双式样时髦的劣质产品更胜于式样陈旧的优质品已成为那个时代人们对物质的衡量标准。因而很少有人会去买格斯拉兄弟的靴子。
当然,几乎所有事件的形成总是由其主观和客观的两方面所决定的。同样格斯拉兄弟的.命运,虽然在客观上起了很大的影响,其本身的性格也是其被社会淘汰的一个重要原因。
虽然作为一名鞋匠,格斯拉兄弟无论在手艺上还是在工作态度上都可用高品质来形容。但作为一名20世纪初期的商人,可以说,他们在观念上确实跟不上这社会的发展潮流。虽说,是金子总会发光,但倘若不去挖开覆盖在金子上的泥土,又有谁会知道这是金子,格斯拉兄弟虽做出顶好的靴子,但他们不去登广告,又有谁会知道他们能做出全伦敦最好的靴子?
可以说,文章虽反映了上世纪初的社会环境,但至今仍对我们有着现实意义。
品质的读后感 14
人来到世上,首先是一个生命。人这一生如同在一张名曰“生命”的白纸上作画,以欲望、野心、身份、称谓为笔,以财富、权力、地位、名声为颜料。工具已经齐全,那我们该如何作画?于是《生命的品质》一书诞生,它告诉我们生命真正的伟大,让我们了解生命的内在。
“人最宝贵的两样东西。一是生命、二是灵魂”。这是周国平先生在书中要叙述的主题思想。
当讨论到生命时,他认为这是含两层生命。一是外在生命。这层生命是父母给予的躯壳,他也许完美无缺,也许丑陋不堪,但生命的意义并不是让我们去衡量这些外在的束缚。二是内在生命。这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生命,即生命的本真,因为它突破了外表的限制,将鲜活个性的生命展现出来。
在《生命的品质》一书中,画家王川对待生命的态度是不回避,不拒绝,与之和睦相处。他被确诊胃癌并做了多次手术,他没有沉浸在负面情绪中,而是将其转变为促人进化的正面力量。当一个人面临死亡时,他唯一可把握的'就是当下,也就是去认识和展现我们内在的生命。正如王川所说,“利用生命每一刻来转换内在。”我们与其的境遇不同,无法设身处地的感受,但在我看来,我们可以像王川一样,把心从未来收回当下,一步一个脚印,从而感受自己的内在世界,让生命充满内在意义。
如同女排主将朱婷所说:“刚接触排球的时候,教练让我们每天练习颠球,完成每天的目标,才能为接下来打下基础。”正是这种立足当下,坚持不懈的努力,才换来了赛场上的一举夺魁。
而对于灵魂的态度,作者则是认同杨绛先生的看法。杨绛先生认为“灵魂”为“灵”与“魂”两方的斗争,这与我们平常认识的“灵”“肉”之争不同,杨先生指的“魂”是附在肉体上的灵,即每个人内在的“自我意识”。而“灵”则是一种难以言说的复合概念,具体意义如同我们评价的“善恶”或者佛教中所说的“佛性”。人非生来知善恶,所以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我们的灵魂会不断经受锻炼。
那我们该如何锻炼我们的灵魂呢?在我看来,我们应该保持我们灵魂的干净,纯真。在外界物欲横流,繁华浮躁的影响下,坚定自我,守其初心,始终不变。举重冠军侯志慧,在5年前的奥运会上,因伤病被换下的她伤心不已,有人劝她退役另谋出路,有人说她伤病难以治愈,但她没有被外界的声音所影响,备战五年,坚定信念,最终在东京奥运会上取得金牌。
这本书中不光讲到了作者对生命与灵魂的见解,还提到了有关教育,哲学,文化等内容,其中多是作者对现代社会某一现象或者身边事物的看法。
在阅读这本《生命的品质》时,我发现作者在对“网络时代的反思”中认为网络对文化有重大威胁。他呼吁并不应该一味的阻挡网络发展的潮流,而是应该尽量把它纳入健康发展的轨道。正如在杭州亚运会的比赛项目中,新增了电子竞技与霹雳舞两项。而人们谈到电子竞技之类的话题,总会想到耽误学习,误入歧途这类字眼。但我想这次亚运会比赛项目之所以增添这两项,也是想借此让人们改观。就拿《王者荣耀》来说,这不仅仅是一个对战游戏,他在腾讯公司的经营下,从中国传统节日到传统戏曲服装,再到古代艺术文化,腾讯将王者荣耀经营成了一款“文化产品”,让玩家在休闲娱乐的同时也能受到文化氛围的感染。这不正是对网络发展的健康引导吗?
周国平先生还在书中谈到“比赛精神”这一话题,他认为那些功利,虚荣的“比赛精神”是非常浅薄的,而我们需要做的,不是举办一场亚运会,赢得多少个冠军,而是通过亚运会向世界展示,中国在体育,教育,科学,医疗,环保等各个方面的重视与成果。杭州亚运会秉持绿色、智能、节俭、文明的理念,在体育中心建设“智慧大脑”,搭建线上赛事指挥平台;将乒乓球场馆与绿色公园融合在一起;亚组委节俭地坚持能改不建,能修不换等原则;融合西湖,钱塘多元文化,搭建文明,有温度的建筑。这才是如周国平所说真正的高级的“比赛精神”。
脚踏实地,坚守初心,这不仅是周国平对于生命的理解,也是对备战即将到来的杭州亚运会的运动健儿们的鼓舞。绿色,创新,文明这些不仅是杭州亚运会的代名词,更是向世界展现中国大国风范的方式。让我们一起迎接2023的杭州亚运会。
品质的读后感 15
利用端午假期,集中读完了周国平的《生命的品质》。《生命的品质》是作者2007年至2009年所写文字的结集,共分十一辑,包括对生命内在意义的探索,哲学的思考,对教育的呼吁,读书的呐喊,对时代的评论,对人性的度量,对心灵的追问,面对灾难的反思以及对宋词的赏析等,所有这些都反映了他的真诚、睿智、思考、独立,衬托出了他的平凡、活泼、善良、哲理。什么是生命应该具有的品质?书中没有给出具体的答案,却自始至终无不透露着答案。书虽读完,思考却无法停歇。
“人最宝贵的两样东西,一是生命,二是灵魂。老天给了每个人一条命,一颗心,把命照看好,把心安顿好,人生即是圆满。把命照看好,就是要保持生命的单纯,珍惜平凡生活。把心安顿好,就是要积累灵魂的财富,注重内在生活。”
把命照看好,保持生命的单纯。人来到世上,首先是一个生命。生命,原本是单纯的。可是,人却活得越来越复杂了。许多时候,我们不是作为生命在活,而是作为欲望、野心、身份、称谓在活,不是为了生命在活,而是为了财富、权力、地位、名声在活。为了这些,我们透支着青春,透支着生命,到头来不过是镜中花,水中月,一场云烟而已。早些时候,读过于娟的生命日记——《此生未完成》,对我触动很大。
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于娟完全放下了生死,放下了名利权情,赤裸裸的去反思和写作。所有的浮躁沉淀了,所有的伪装剥离了,所有的'喧嚣远去了,所有的执着放下了。只有一个普通的女子,普通的女儿、妻子、母亲对生命最单纯的感悟。在这个故事里,相信很多读者看到的不是于娟,而是自己。生命本就短暂,在这个愈来愈快的社会里,在大家都在忙名、忙利、忙地位的时候,让自己慢下来,回归简单,回归淳朴,不要让名利权情这些社会堆积物蒙蔽了我们的生命,使得为之付出一生的精力。照看好命,做自己喜欢的事,做有意义的事。
把心安顿好,积累灵魂的财富。画家王川曾说:“开始的时候,什么都不会来,中间的时候,什么都留不住,最后的时候,什么都在。”最后的时候全部都在的是什么?我想应该是精神与灵魂的积累。物质性的东西可以设定目标,精神的追求同样可以设立某种目标,但这种目标只是一个方向,它的实现方式不是在未来某一天变成可见的现实而是作为方向体现在当下的每一个行为中。
它永远不会完全实现,又时刻可以正在实现。把心用在每一个当下,事事磨练,实现内在的转化。练就一颗坚强的心,勇敢的承受遭遇的不幸;练就一颗慈爱的心,爱己爱人;练就一颗坦荡的心,光明磊落,无愧于心;练就一颗安静的心,剥离喧嚣,沉淀浮躁,享受真正的欢愉。生命的长度是有限的,通过灵魂的升华,心灵的培育与安放,增加生命的厚度,在有限的肉体生命期里实现生命精神品质的延伸。
照看好命,安顿好心。朴素的文字,道理却让人沉思而深远。
【品质的读后感】相关文章:
品质宣言 品质口号 品质宣言12-09
品质宣言个人 品质口号10-25
品质口号品质宣言(通用275句)10-28
品质的标语01-26
品质标语经典11-02
《品质》说课稿06-02
品质的口号10-10
品质的作文08-08
桂花的品质08-21
质量品质口号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