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档>《桃花源记》陶渊明

《桃花源记》陶渊明

时间:2023-05-13 14:08:56

《桃花源记》陶渊明

  在日常过程学习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文言文吧?文言文的特色是言文分离、行文简练。相信很多人都在为看懂文言文发愁,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桃花源记》陶渊明,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桃花源记》陶渊明

  【甲】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隔绝。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然白发,颓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悉如外人 悉: (2)无论魏晋无 论: (3)临溪而渔 渔:

  2.翻译下面句子。

  (1)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2)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3.根据选段内容,在下面的空格处填入适当的成语。(4分)

  欲脱尘网,陶渊明志寄□□□□;□□□□,欧阳修情醉滁西琅琊。

  4.【甲】【乙】两段文字都描写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请说说它们所表现的生活有哪些共同之处。(4分)

  (一)答案:1.(3分)(1)“全”或 “都” (2)“不要说”或“更不必说” (3)钓鱼 2.(4分)(1)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2)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3.(4分)世外桃源与民同乐4.(4分)共同之处:①人民生活安逸。②民风淳朴。③人与人和乐相处。

  大家好,我是山东莘县实验初中的一名语文老师,我叫赵妹芳,我执教的课题是《桃花源记》。非常感谢您认真投入地陪伴我度过了45分钟,也真诚地期待着您的批评和指导。

  “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语文”,一直是我的追求。语文课堂力求趣味性。有了兴趣,学生才可以形成一种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才能自然地由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学习,甚至把艰苦的学习作为快乐的享受。而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321教学模式的推广,让这种愿望变成了现实。

  教学这篇名篇,我依然遵循“以学为主”的教学理念,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踏踏实实地上好这一节课,力求使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有知识上的收获,又有能力训练上的提高。

  为了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首先,我引导学生反复读课文,借助注解和工具书自主学习,读懂课文大意。在读书过程中,把读不懂的问题汇总起来,准备在展示课上合作交流。然后学生自主预习开始。让学生充分的自主预习的目的,是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如果具有了良好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将会终身收益。

  学生在自主预习后,先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看看能不能在小组内自主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再板书在黑板上,以便在展示课上全班同学交流展示。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实现了“兵教兵,兵练兵”这种“传帮带”的学习方式。学生在互动中实现了知识的共享。

  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确定展示课的内容,从而体现了“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

  而大家看到的这节课就是交流展示课,在展示课上,小组内首先讨论已经板书在黑板上的疑难词句,部分疑难问题在小组内已经内部消化,而小组代表分别进行展示时,是以抢答和点号的方式进行的,在抢答和提问的过程中,如果发现学生依然弄不懂或者没有把握,缺乏自信,小组代表再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实在解决不了的,老师再适当点拨。在这个过程中,我一直在鼓励学生站起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请大家勇敢地站起来,表达自己的见解。”“南排的同学真棒,非常活跃,希望北排的同学给自己争取展示的机会。”“大部分同学都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很好。”“有自己独特的体会,有没有更精炼的语言来表达呢?”“很棒,北排的同学都站起来了!”“我先把机会让给牛君文。”“牛君文是小组六号,但他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他有时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在不断的鼓励声和赞扬声中,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勇气被激发。课堂呈现出动中有静,动静结合的良好状态,争抢有序的抢答氛围已经形成。

  就这样,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学生弄懂了重点词句的意思,从而解释疑难并温故知新。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主持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一直掌握在学生手中,老师在学生遇到困难时适当点拨,以求得对知识点最准确、最完整的把握,提高了学习的整体效应。

  然后,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桃花源的美丽和宁静,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你认为桃花源怎么样?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请用原文回答。”这样,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读书感悟,有的读出了桃花源的美丽、有的读出了桃花源的安宁祥和,有的读出了桃花源的神秘,学生边读书边谈感受,从中领悟文章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体会出作者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并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在学生理解了文章所蕴含的情感后,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独到的体会和感悟。学生先在小组内试读,然后小组之间进行赛读,每两小组读完,都有学生进行评价,然后激励其他小组直接挑战。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学生感受到文章音美、形美、意美的同时,积极参与和互相学习,达到感知知识、体验情感的目的。

  此时,我又给学生抛出这样一个问题:桃花源在陶渊明时代真正存在吗?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学生再读课文,从文中找出依据,然后全班交流辩论,在辩论后,老师补充有关陶渊明的生活时代背景,让学生重新思考,并顺势引导学生感受陶渊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同时,也感受到他对当时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这也是对课文内容理解的提升。

  整堂课的学习,实现了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真正对话的过程。老师、学生和陶渊明之间进行了真诚的交流,从而感受到陶渊明理想中的社会和他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

  最后,学生联系现在的生活现实,谈谈自己理想的生活是怎么样的,让学生感受到现在生活的幸福,老师适时补充世界并不太平的数据资料,让学生体会和平安定的生活不仅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渴望,也是全世界人民的渴望,从而引导学生珍惜生活,努力学习,把我们的家园变得更加美好、富足、祥和。这个环节也是对学生的反馈提升。

  自此,完成了我们321教学模式中的三个教学环节:自主学习,交流展示,反馈提升。

  在教学过程中,同时又体现了两种学习方式: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注重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与学生平等对话,落实了高效课堂的教学理念。实现了一个最终的目的:那就是“落实真正意义上的学习”

  这就是我们的3·2·1教学模式。

  因本课采用的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所以,每个环节都尽可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去学习,注重他们自身对知识的理解、领会和积累,对文章内容疏通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逐步完成了本课既定的教学目标。而老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一直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与学生平等对话,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有富有特别的火花闪现,让语文课堂灵性飞扬。

  当然,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根据语文教学中不同的文体要求,每堂课的教学流程都可能有所不同,但不变的是我们对课堂改革孜孜不倦的追求,是对学生的热爱,对教育的执着。

  谢谢大家!

  原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xíng),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qiān mò)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zhuó),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yāo)还家,为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jiàn)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yì)太守,说如此。太守即(jí)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文言现象

  通假字要

  要:通“邀”,邀请 如:“便要还家”

  一词多义

  出:

  (1)不复出焉:出去。

  (2)皆出酒食:拿出。

  寻:

  (1)寻向所志:动词,寻找。

  (2)寻病终:副词,“不久”。

  舍:

  (1)便舍(shě)船:丢下。

  (2)屋舍(shè)俨然:名词,房屋,客舍。

  中:

  (1)中无杂树:“中间”。

  (2)晋太元中:“年间”。

  (3)其中往来种作:“里面”。

  志:

  (1)处处志之:名词活用为动词,“做标志”。

  (2)寻向所志:志,独字译为标记或者是标记的符号。与所连用,译为:所做的标记。

  之:

  (1)忘路之远近: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可译为“的”。

  (2)闻之,欣然规往:代词,“这件事”。

  (3)处处志之:语气助词,不译。

  (4)渔人甚异之:代词,“这种景况”。

  (5)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这。

  (6)具答之:代词,代指桃花源人,另有说法为代之误入的渔人。

  为:

  (1)武陵人捕鱼为(wéi)业:动词,把······当作。

  (2)不足为(wèi)外人道也:介词,对,向。

  (3)此人一一为(wèi)具言所闻:读wèi,介词,对、向。

  遂:

  (1)遂与外人间隔:“于是”。

  (2)遂迷:“终于”。

  (3)后遂无问津者:“就”。

  得:

  (1)便得一山:得到,引申为看见。

  (2)得其船:得到,引申为找到。

  闻:

  (1)鸡犬相闻:听见。

  (2)闻有此人:听说。

  作:

  (1)其中往来种作:劳作

  (2)设酒杀鸡作食:制作(食物)

  其:

  (1)复前行,欲穷其林:那,那片

  (2)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他,指代渔人

  (3)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他的,指渔人的

  多词一义

  (1)缘溪行、便扶向路:沿,顺着

  (2)便要(yāo)还家、延至其家:要通“邀”,邀请。

  (3)悉如外人、咸来问讯、皆叹惋、并怡然自乐:都

  (4)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说

  (5)便扶向路、遂与外人间隔:于是,就

  古今异义

  缘溪行(古义:沿着,顺着 ;今义:缘故,缘分)

  桃花源记 书法作品

  芳草鲜美(古义:花;今义:气味芬芳)

  芳草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食物,菜肴等新鲜美味)

  欲穷其林(古义:尽头;今义:贫穷)

  林尽水源(古义:溪水发源的地方;今义:指人们饮用的水的来源)

  仿佛若有光(古义: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今义:似乎,好像)

  豁然开朗(古义:开阔明朗;今义:乐观,畅快 多形容性格)

  屋舍俨然(古义:整齐的样子; 今义:形容很像)

  阡陌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悉如外人(古义:全,都;今义:熟悉)

  问所从来(古义:从哪里来;今义:向来)

  便要还家(古义:邀请;今义:表示意愿)

  咸来问讯(古义:全,都;今义:一种味道)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成年男子的配偶)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与外界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遂与外人间隔(古义:间离隔绝; 今义:空间或时间上的隔绝)

  无论魏晋(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多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不管)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古义:邀请;今义:延伸,延长)

  不足为外人道也(古义:不值得; 今义:不充足)

  不足为外人道也(古义:特指桃花源外的人;今义:指没有血缘,亲友关系的人)

  说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

  便扶向路(古义:沿、顺着;今义:搀扶,用手按着或把持着)

  既出(古义:已经;今义:关系连词,既然)

  处处志之(古义:动词做标记;今义:志气,志向)

  便扶向路(古义:以前的,旧的;今义:方向,对…)

  未果(古义:实现;今义:果实,结果)

  寻病终(古义:随即,不久;今义:寻找)

  后遂无问津者(古义:渡口,路,探访。文中指访求、探求的意思。今义:唾液)

  词类活用

  尽(林尽水源):形容词用作动词,消失。

  异(渔人甚异之):形容词用为动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

  前(复前行):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

  穷(欲穷其林):形容词用作动词,(穷尽,走到尽头。)

  焉(不复出焉):兼词,从这里。相当于“于之”,“于此”。

  志(处处志之):名词作动词,(做;进行)标记。

  果(未果):名词作动词,实现。

  语(此中人语云):名词作动词,告诉

  黄发(黄发垂髫):旧说是长寿的特征,所以用来指老人

  垂髫(黄发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

  重要实词

  缘、异、穷、具、咸、妻子、邑人、绝境、间隔、无论、语、足、及、诣、津、鲜美、属、阡陌、黄发垂髫、叹惋、语云

  成语释义

  1.世外桃源

  成语释义: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成语出处:晋·陶潜《桃花源记》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没有遭到战乱的美好地方。

  成语例句:在这儿,在这世外桃源的仙境中,有了人世喧嚣的声音。(杨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三章)

  2.豁然开朗

  成语典故:豁然:形容开阔;开朗:开阔明亮。从黑暗狭窄变得宽敞明亮。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

  成语出处:晋·陶潜《桃花源记》:“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成语例句:宝玉豁然开朗笑道:“很是,很是。(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十一回)

  成语释义 从黑暗狭窄变的开阔明亮。比喻领悟到一个道理

  3.怡然自乐

  成语释义:怡然,喜悦的样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成语出处:晋·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死后友人私谥“靖节先生”,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现江西省九江)人)《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成语示例:这简直是不伦不类的态度,但他却怡然自乐,认为是义薄云天,忠贯日月,大有关云长“降汉不降曹”的气概。--丁中江《北洋军阀史话·复辟谬说》

  刘厚守听了,怡然自乐,坐在椅子上,尽兴地把身子乱摆,一声也不响。(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

  4.无人问津

  成语释义:没人探问渡口。比喻事物已被人冷落。津:渡口

  成语出处:“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示例:这部传记小说,虽然摆在书架上,却根本无人问津.

  结构:兼语结构

  用法:常作谓语、定语、宾语

  近义词:置之不理

  反义词:门庭若市

  古意为渡口,今意为唾液

  5.鸡犬相闻

  成语释义:每家鸡和狗的叫声互相听得到,表示很近的距离,也表现一种和睦的景象。

  成语出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成语例句:乡下景色很美,鸡犬相闻,呈现出一派和谐的景象。

  6.阡陌交通

  成语释义: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

  成语出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成语例句:那一片片水稻田中,阡陌交通,掩映着农家的自在。

  7.黄发垂髫

  成语释义:指老人和小孩。黄发,旧说是长寿的象征,所以用来指老人。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

  成语出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8.落英缤纷

  成语释义:落花纷纷。缤纷,纷纷。

  成语出处:“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9.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成语释义:形容长期脱离现实,对社会状况特别是新鲜事物一无所知。也形容知识贫乏,学问浅薄。

  10.与世隔绝

  成语释义:与社会上的人们隔离,断绝来往。形容隐居或人迹不到的极偏僻地方。

  成语出处: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11.不足为外人道

  成语释义:不值得跟外面的人说。现多用于要求别人不要把有关的事告诉其他的人。

  原句:“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2.屋舍俨然

  成语释义:房舍整整齐齐。屋舍:房屋圈舍;俨然:整齐的样子。

  成语出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序: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

  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口、美池、桑乏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馀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乃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後遂无问津者。

  诗: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

  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馀荫,菽稷随时艺;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豆独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

  怡然有馀乐,于何荣智慧!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

  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

  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

  【作者小传】:

  陶渊明(365 - 427)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字元亮。又名潜。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出生于没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封长沙郡公。祖父作过太守,父亲早死。他的青少年时代,生活贫困,但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博览群书。29岁起,出仕,起家为江州祭酒,后赋闲;继而为荆州刺史桓玄属吏,后因母丧辞职归家,在家乡浔阳开始躬耕。

  后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继而转任江州刺史刘敬宣的参军,再任彭泽令80余日,辞官回家。42岁起,归田躬耕,直至贫病交加而下世。

  他的文学创作丰硕,今存诗歌125首,文12篇,影响巨大,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的今存诗作包括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前者一般,后者包括咏怀诗和田园诗两类。咏怀诗内容丰富:有中年游宦在外的行旅诗,表达宦海奔波者对家园的想念,透露出时代的污浊与动荡;有晚年归田后的抒情言志诗,如《杂诗》、《饮酒》、《咏贫士》、《拟古》、《读山海经》、《挽歌诗》等,或者表达了诗人坚持躬耕道路,傲视豪门世族,拒绝统治者的征召,淡然忘世的态度,或者表达诗人身在乡村关注政治,感慨人生而“猛志常在”的心情。

  田园诗包括中年所作《怀古田舍》、《劝农》以及晚年所作《归田园居》、《桃花源诗并记》等,诗中描写了乡村风光与田园劳动生活,并在此基础上表达了他的社会理想。

  《归田园居》50首是其中代表作,写出了“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的田园景致与诗人的欣喜心情;写出了与农民“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的交往中的纯真与“带月荷锄归”的劳动诗意。

  《桃花源诗并记》中描写的桃花源故事,既有战乱年代人们聚众入山避难的历史现实背景,也同魏晋以来阮籍、嵇康等人继承老庄小国寡民观点而倡导无君论思想影响分不开,同时也包含了他对田园生活的体验,所以成为千古流传的佳作。他的田园诗虽然流露了封建士大夫的闲适情调,但掩盖不了其中对农家的感情和自己劳动生活的感受。 他的现存文包括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其中的《感士不遇赋》虽是自悲有志莫骋、怀才不遇,却也表达了寒门庶族文士备受压抑的愤激声。

【《桃花源记》陶渊明】相关文章:

《桃花源记》语文陶渊明05-06

《五柳先生传》陶渊明11-16

用户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