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档>《论毅力》教案设计

《论毅力》教案设计

时间:2024-06-15 06:13:29

《论毅力》教案设计

《论毅力》教案设计

《论毅力》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 了解梁启超,了解并翻译重点字词和句子。

  2、 理解文中的层递句和比喻句,掌握文中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 认识到毅力对于成功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导入语】

  师:上课前我先给大家讲个故事。开学第一天,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对学生们说“今天咱们只学最简单的事。每人把胳膊尽量往前甩。然后再往后甩。”说着,苏格拉底做了一次示范。他笑着问:“从今天开始,每天做300下。大家能做到吗?”同学们都笑了。这么简单的事,有什么难的?一个月后,苏格拉底问学生:“每天300下的甩手动作,哪些学生坚持了?”有90%的学生骄傲地举了手。又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再检查,这时,坚持下来的学生只剩下40%。一年后,苏格拉底再次检查时,整个教室里,只有一个学生举起了手。这个学生就是后来成为古希腊另一位大哲学家的柏拉图。

  故事讲完了,同学们想想,为什么柏拉图能坚持到最后,而其他同学却不能呢?柏拉图靠的是什么呢?﹙毅力﹚对,成功要靠坚持,要有毅力。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所有的成功都离不开“毅力”两字。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论毅力》这一篇文章。

  【作者介绍】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著名政治活动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学者。

  梁启超出生于一个半耕半读的家庭,自幼聪颖,四岁开始学习四书五经,九岁即能写出上千言的八股文章,12岁中秀才,16岁即1889年中举人,有“神童”之称。1890年,他17岁时拜康有为为师,从康学习四年,受康有为的影响,开始探索挽救祖国危亡的变法维新之术。1894年6月,他随康有为入京参加会试。7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次年中国战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在京参加会试的1300多名举人,上书皇帝,要求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这就是著名的“公车上书”,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1898年梁启超奉诏调入京,同康有为等人发动了著名的“维新变法”运动,协助光绪皇帝实行新政。后来,戊戌变法遭到失败,梁启超远走日本避难。此后,梁启超一直都从事政治活动,直到1916年才结束了政治生涯。结束政治生涯后的十多年,梁启超主要从事教育和学术研究,先后在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任教,是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之一﹙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并在北京、天津、南京等地学府巡回讲学,以其丰富广博的学识,培养造就了一批日后成大器的人才。他在哲学、佛学、史学、政治经济学、先秦诸子学、文学等多个领域的学术研究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梁启超的文章明白畅达,论说精辟,作品多收于《饮冰室合集》。全书148卷,1000多万字。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02年,即变法第四年。变法失败后,志士同仁,损失惨重,环境险恶,在这种逆境下,梁启超想到了古今中外伟大的成功经验——毅力,以此为突破口,证明只有凭着坚韧的毅力,才能征服逆境,实现人生的追求,以此激励在变法之后处于逆境的同志。

  【课文分析】

  师:请大家齐读一遍课文,并思考,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生: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师:作者开门见山,自由畅达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这点值得我们在写作时借鉴。作者开头从“天下成败”谈起,中心在于“毅力”,一正一反,总结了几千年的经验,字字千钧。现在我们看第二段。请同学们注意这几个句子“其在志力薄弱之士……其次弱者……稍强者……更稍强者……非至强之人,未有能善于其终者夜也”,这几个句子有什么特点呢?

  生:用了层递法,“志力薄弱之士”“次弱者”“稍强者”“更稍强者”“至强之人”,一层进一层,层层递进,将“有毅力者”与“反是者”的不同层次都提到了,这样涵盖全面,说明周密,使得中心论点得到了充足的论证。

  师:然后我们接下来看后面的内容,请同学们朗读“更譬诸操舟”到“成败之数,视此而已”,并思考,这里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生:比喻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

  师:对于这篇课文呢,我们需要了解的内容就是关于层递法、比喻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论毅力》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让心飞翔教案设计01-24

教案设计:破釜沉舟07-19

《天窗》优秀教案设计06-08

《杨氏之子》教案设计02-11

认识南瓜教案设计02-11

白帆音乐教案设计01-25

食物的变质教案设计02-23

《多彩的拉花》教案设计02-25

斜抛运动教案设计04-19

《平面向量》教案设计01-29

用户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