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金华的双龙洞》“孔隙”一段的教学反思
《记金华的双龙洞》“孔隙”一段的教学反思
《记金华的双龙洞》“孔隙”一段的教学反思
教师这个职业决定了我们每天都要面对富于变化的课堂,因为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有自己的思维,有自己见解,因而课堂不可能是预设的,意外的插曲相信大多数老师都经历过,我也有过这样一次难忘的经历。
记得那是一节语文课,上的是叶圣陶先生的名作《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课文记叙了作者游览浙江金华双龙洞的经过。双龙洞分外洞和内洞,连接内外两洞的是一个孔隙,进出靠一只用绳拉动的小船。课堂肯一个教学环节是让学生默读孔隙这一段,然后归纳孔隙的特点。看到学生默读后纷纷举起了手,我便开始点名了。一个男生站起来说:孔隙的特点是很小!高举的小手纷纷放下了,看来大家都赞同这个答案,相信教过这篇课文的老师也都不会否定这个答案,可正当我转身准备把小字板书到黑板上时,一个响亮的声音传来了。老师,我有不同意见。我捏着粉笔的手放下来了。请说!一名男生站起来说:我认为孔隙的特点是很大!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顿时一片哗然,我也一时没有回过神来。同一段课文,归纳人同一个景点的特点,竟然有如此大的反差,我还是头一回碰到。这时,我只觉得同学们一双双眼睛齐刷刷地望着我,说一点都不紧张那是假话,但当时我还是比较镇定,我既没有肯定,没有否定,而是转向全班学生,用赞赏的口吻说:你们真会读书!同一段课文,竟能读出两个截然不同的答案,看来值得大家深究一下。接着,我让同学们再细读课文,然后小组讨论,互相交流一下,看看孔隙的特点到底是大还是小,依据是什么?同学们的情绪一下子高涨起来,经过一番热烈地讨论,学生纷纷发言:
一个学生说:我认为孔隙的特点是很小,因为它只能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而且这只小船只容两人并排仰卧,再设法容第三个人。
我反对,另一个同学站起来说:我认为孔隙的特点是很大才对。理由是孔隙在字典里的解释是窟窿眼小裂缝,而这里孔隙却能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
我认为很大。课文中写道:虽然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从这个转折的语气就很明显地看出孔隙是很大的。
有道理。我暗暗称赞。
又一阵清脆响亮的声音传来:老师,我觉得应该是很小才正确,课文第四自然段告诉我们,外洞容纳1800人开会都不觉得挤,而孔隙只容一只小船进出,孔隙和外洞相比实在是太小,太小了。
说得真不错!我不由地伸出了大拇指。由此可见,大与小是──学生脱口而出──是相比较的!
真了不起!我情不自禁地叫好。很抽象的道理竟这样轻而易举地被学生悟出来了!我灵机一动,顺势引导:还能举出生活中的例子吗?此刻,学生的思维再一次被激活了,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说开了。
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椅子小,课桌大。另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讲台大,课桌小。对了!这就是相比较的大小。我鼓励道。
老师,我来说:月亮小,太阳大,月亮和星星比,月亮也很大。
老师,我也能说:西瓜大,苹果小,苹果和葡萄比,苹果也很大。
课堂与生活就这样巧妙地联系起来了,知识与感悟就这样自然生成了。我为学生们活跃的思维,高昂的学习积极性及自悟自得的能力而感到由衷的喜悦。
这小小的插曲前后不到五分钟,却使学生和我都受益非浅。在学生通过读书、思考、思维的碰撞,对辩证法的观点有了初步的感悟和理解;而我,对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这一教学新理念也有了更真切的体会。是的,尊重学生,珍视他们独特的见解,思维的火花才会闪现。个性化的阅读必将带给课堂更多的不确定因素,这就要求我们每位教师都要善于把握这种不确定因素,真正使我们的教与学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历程。
试想:如果我按照预先设定的教案垄断课堂,硬牵着学生走,会有刚才那精彩的瞬间吗?教案是课前预先的设想,但不能成为课堂的羁绊。课堂是学生成长的舞台,我们应该相信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发现、质疑、讨论、争辩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课堂变成思维碰撞和观点交锋的课堂,变成学生体验成长快乐的课堂。
【《记金华的双龙洞》“孔隙”一段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记金华的双龙洞感想(精选22篇)05-22
关于窃读记的教学反思03-20
有关于《窃读记》教学反思17篇05-20
《On the farm》的教学反思02-27
seasons教学反思01-17
《大海》教学反思02-26
新诗教学反思03-19
《母鸡》教学及反思02-18
新诗教学反思03-19
将心比心教学反思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