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档>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21一块特别的石头教案设计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21一块特别的石头教案设计

时间:2024-03-19 11:38:38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21一块特别的石头教案设计

教学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21一块特别的石头教案设计

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文章的叙述顺序,学习李四光爱观察、爱思考、执著求索的精神。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能正确、规范地书写。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

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文章的叙述顺序,学习李四光爱观察、爱思考、执著求索的精神。

2.理解课文中提到的地质学专业知识。

教学

课时

两课时

[1]一块特别的石头

李四光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概括介绍李四光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

小时候,他常常和小伙伴们在一块大草坪上玩儿捉迷藏的游戏。蒙[2]上一个孩子的眼睛,叫一声“一、二、三”,其他孩子就迅速跑开躲藏起来。有的躲在草垛(duò)背后,有的躲在灌木丛中,而李四光,每次都爱藏在一块大石头的背后。[句导读:“蒙”“叫”“躲藏”等动词的连用,说明了捉迷藏游戏的玩法,生动形象地模拟了做游戏的过程。][3][①从“每次都”可以看出什么?]

段导读:这段写李四光小时候和小伙伴们捉迷藏,他总爱藏在一块大石头背后。

时间一长,李四光对这块石头产生了兴趣。[4][句导读:“兴趣”不是一次就产生的,而是需要有个过程,是长时间的积累。李四光从游戏中发现问题,产生了兴趣,并一步步地探索,为下文的叙述作了铺垫。][②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这是一块巨大的石头,七八个小朋友张开双臂手拉手,也没法把它围起来。[句导读:用举例子的方法说明这块石头体积非常大。]它孤零零地立在草坪上,周围一块石头也没有,显得很不相称。[③为什么说是“一块特别的石头”?][5]李四光想:“这么大的一块石头,是从哪里来的呢?”[6][④李四光为什么能提出这样的问题?]

段导读:这段讲李四光对这块石头产生了兴趣。

[7]他把自己的疑问告诉了小伙伴。小伙伴们哄(hōnɡ)笑起来,他们觉得这个问题太可笑、太奇怪了!“石头从哪里来的?本来就有的呗(bei)!”

李四光对小伙伴们的回答一点儿都不满意,他又去问村里见多识广的老人陈二爹。陈二爹捋(lǚ)着胡子说:“嗯,我小的时候它就在这儿了。听我爷爷说,它是从天上掉下来的。”[8][⑤这位老人怎样解答李四光的疑问?]

段导读:这段讲李四光请教村里的老人来解答,老人没有正面回答。

李四光不相信,又去问爸爸。爸爸想了想说:“天上的流星落到地上,就变成了石头,叫‘陨(yǔn)石’。或许这块石头就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吧!”[9][⑥“或许”说明了什么?]

段导读:李四光又去问爸爸,爸爸也很难解答上来。

“这么重的大石头从天上掉下来,力量一定非常大。[10]它应该把地面砸进去一个很深的坑。可它为什么没卧进土里去呢?”[⑦你认为李四光分析得怎样?表现出什么?]

段导读:李四光进一步思考问题。

真是打破沙锅问到底![11][⑧这句话说明了什么?]爸爸摇摇头,说:“这我可说不上来了。”

  第二部分(第2~8自然段):讲李四光小时候对家乡的一块大石头的由来产生了疑问,村里的老人和父亲没能解答他的疑问。

[12]这块突兀(wù)的大石头到底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周围找不到别的石头呢?这些问题一直缠绕在李四光的脑海里。[13][⑨从“一直缠绕”可以看出什么?]长大后,李四光到英国学习地质学,考察了世界上其他地区的冰川,明白了冰川可以推动巨大的石头旅行几百里甚至上千里。他想,故乡那块大石头,[14]会不会就是远古时代的冰川从其他地方推来的呢?可是外国学者断言,中国没有第四纪冰川。[15][句导读:“可是”表示意思的转折,即后面的句子语意发生了明显的转变。自己的想法与外国学者的断言矛盾。][⑩找出李四光长大后是怎样做的词语,说明了什么?]

段导读:这段主要是说李四光长大后,在英国学习地质学,仍不忘童年时未解的疑问。[16]

回国后,李四光就开始对中国的冰川进行考察研究,足迹遍布大江南北、黄河上下。[“足迹遍布大江南北、黄河上下”说明了什么?]1921年在太行山东麓(lù)、山西大同盆地发现了第四纪冰川遗(yí)迹,后来又发现多处冰川遗迹。这些科学发现,推翻了某些外[17]国学者的错误断言,为中国第四纪冰川研究奠定了基础。[18][这段话是写什么的?你从“考察、研究、发现、推翻”中感受到什么?]

段导读:这段写李四光经过考察明白了巨石是被冰川带来的,并由此取得了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

  第三部分(第9、10自然段):讲李四光长大后,在英国学习了地质学回到了祖国,经过考察才明白巨石是被冰川带来的,并由此取得了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本课的生字卡片。

一 导入

牛顿思考苹果为什么会落到地上,最终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瓦特看到水开时壶盖的样子,最终发明了蒸汽机。外表看似简单的事情,往往蕴含着神秘的科学知识。今天这节课,我们又会从“一块特别的石头”上发现什么呢?

二 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根据生字表自学生字、新词。

2.小组交流:学会了哪些生字、新词?

3.反馈学习情况。

(1)指名读新词,随时纠正读音。

  草垛 哄笑 遗迹 灌木 捋着 孤零零 沙锅

  陨石 突兀 缠绕 甚至 断言 奠定

(2)书写指导。

缠:左右结构,右半部分不要少写一“点”。

(3)在学习小组内再读课文,读准字音。

三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

2.默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3.集体交流讨论分段。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李四光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

第二部分(第2~8自然段):李四光和小伙伴玩耍时,对一块大石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想弄清楚它到底是从哪里来的。

第三部分(第9、10自然段):石头到底是从哪里来的?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李四光,最终他发现了第四纪冰川在中国的遗迹。

4.老师简单介绍第四纪冰川的知识,使学生对其能简单理解。

5.根据段意,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6.你觉得李四光是个什么样的人?

  1.上课时先让学生通读全文,搞清楚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接着让学生说说李四光给自己留下了一个什么印象,让他们去思考,去提问,积极发言,并针对提出的问题去展开教学,逐个分析问题,最后探讨李四光是怎样解决内心的疑惑的,教师带着这种思路把学生们引入文本,一般来说,学生们听得也很有趣味。

2.学习生字时,要教给学生识记生字的方法有组词法、结构法、会意法、动作法等。这些方法学生容易认识,也容易记忆,同时也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

3.对于课文中出现的有关学生目前难以理解的地理、地质方面的名词,如“冰川”“太行山东麓”等,可以充分利用简笔画画出简易图形,把抽象的东西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孩子们面前。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李四光爱观察、爱思考、执著求索的精神。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李四光工作中的一些故事。

一 导入

李四光从大石头中取得了什么研究成果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 细读课文

1.李四光是怎么发现这块大石头的?

2.在别的小朋友眼中它特别吗?李四光为什么觉得它特别?

(1)指名读课文第3自然段。

(2)交流感受。

学生甲:因为这块石头特别大。

①有多大?能读读课文中的句子吗?

  这是一块巨大的石头,七八个小朋友张开双臂手拉手,也没法把它围起来。

  ②请七八个学生张开双臂,手拉手,帮助学生体会石头的巨大。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学生乙:因为它孤零零的,和周围不相称。

①读读课文中的句子。

  它孤零零地立在草坪上,周围一块石头也没有,显得很不相称。

  ②周围是什么环境?

(3)再读第3自然段,别人都不能发现的问题,李四光却能发现,这是为什么?(李四光爱观察、爱思考。)

3.李四光把自己的疑问告诉了小伙伴,他们有什么反应?

(1)指名读第4自然段。

(2)“哄笑”是什么意思?

(3)小伙伴们还会说些什么?

(4)有感情地朗读第4自然段。

4.面对小伙伴们的哄笑和回答,李四光又去请教了谁?

(1)指名读第5~8自然段。(去问见多识广的陈二爹和爸爸。)

(2)他们的回答不仅没有解决问题,反而使李四光更加疑惑了。

  “这么重的大石头从天上掉下来,力量一定非常大。它应该把地面砸进去一个很深的坑。可它为什么没卧进土里去呢?”

  (3)分角色朗读第5~8自然段。

(4)没有人能解决李四光的问题,他心中怎么想?他会放弃吗?

5.儿时的疑问一直在李四光的脑海里,他期待有一天能找到答案。

(1)自读第9、10自然段,问题解决了吗?

(巨石会不会是远古时代的冰川从其他地方推来的呢?)

(2)可是外国学者断言,中国没有第四纪冰川,他又是怎么做的呢?(考察研究)

(3)教师简介我国在李四光之前第四纪冰川上的研究。

(4)自读课文第10自然段,思考:李四光是怎样考察研究的?

(足迹遍布大江南北、黄河上下。)

(5)想象他在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

(6)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10自然段。

三 总结全文

1.简介李四光的研究成果以及外国学者对他的评价。

2.从故事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1.在理解课文内容时,第一段以指导学生怎样读课文为主,先让其围绕这是一块怎样的石头及他们怎么围着石头捉迷藏来读书,让学生抓住关键词来读,使学生学会边读边想。然后进行角色朗读,表现出李四光的特点,让学生评出应读出李四光的什么特点、怎么读。让学生说说自己学了这一课有什么体会,学生在对比的情况下体会出做事要多思考,不要轻易放弃没有解决的问题。

2.新课标注重课程的开放和生成。经常看到有的老师上课时让学生海阔天空地发表自己的高见,学生在课堂上忙着左一个讨论,右一个交流,却无暇捧起书本细读,有时甚至使学生的思维脱离文本,教师也不作引导,任其夸夸其谈,课堂看似热闹,却无多少实质。这堂课在初读课文时,学生说了对李四光的印象后,教师可以让他们仔细读课文,找找自己观点的理由,看谁的理由最充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胜心被激发,进入积极“备战”状态。于是,在课本上勾勾、画画、写写,留下思考的痕迹,这样做就优化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让学生有自己的个性阅读。

3.尔后,不要急于让学生发言,而是让他们在组内再次交流自己找到的理由,再次让学生与文本进行碰撞,撞出个性化的火花。在交流时,要重视学生的表达,让学生按照句式“我从这句话中看出……”或者“我觉得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或“我认为……”让学生的语言也带上个性化的色彩。一般来说,尝试让学生在课本上留下思考的痕迹,也该是阅读教学中中段学习向高段学习过渡的重要一环。

1.在正确的读音后面画“”。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发现(    )  考察(    )  奠定(    )

推翻(    )  研究(    )  产生(    )

3.李四光为什么能够解开这块巨石的来历之谜呢?


4.为什么作者用“卧”字而不用别的字来形容这块巨石呢?



李四光

李四光(1889~1971),中国地质学家。湖北黄冈人。出生在一个教师家庭,原名仲揆。早年加入同盟会,参加了辛亥革命,后毕业于英国伯明翰大学,获硕士学位。1920年回国,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从事古生物学、冰川学和地质力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中国地质力学的创立者。他主张用力学研究地壳现象、探索地壳运动与矿产分布的规律,把各种构造形迹看做是地应力活动的结果,从而创立了“构造体系”的基本理论。用此理论分析中国东部地质构造特点,认为新华夏构造体系的三个沉降带具有大面积储油层。他提出的地质力学理论在寻找我国石油等矿产资源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在地震地质工作方面,他主张在研究地质构造活动性的基础上观测地应力的变化,为实现地震预报指明了方向。著有《中国地质学》《地质力学概论》《地震地质》《天文、地质、古生物资料摘要》等。

  1. 知识点详解  

  2.   蒙,这里读ménɡ。  

  3.   ①李四光对这块石头很感兴趣,很喜欢这块石头,这也为下文的发展作了铺垫。


  4.   ②这是一个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相称:事物配合起来显得很合适。

  5.   ③“巨大”“孤零零”“不相称”说明它的特别之处。


  6.   ④由于李四光有好奇的童心,善于发现问题。


  7.   哄笑:许多人同时大笑。

  8.   ⑤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9.   ⑥说明爸爸的判断也是推测出来的。

  10.   ⑦李四光分析得很有逻辑性。从中可以发现他具有善于思考、提出问题的能力。

  11.   ⑧说明李四光很有探索精神。

  12.   突兀:高耸。

    缠绕:纠缠;搅扰。


  13.   ⑨李四光一直思考着这些问题,有执著探索的精神。

  14.   断言:十分肯定地说。

  15.   ⑩“学习、考察、想”。说明李四光一直带着对这块大石头由来的疑问,进行研究、思考。

  16.   李四光回国后对中国的冰川进行不懈的考察研究,用行动向权威挑战。

  17.   奠定:使稳固,使安定。


  18.   李四光取得的研究成果及它的意义和作用。感受到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著求索的可贵品质。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21一块特别的石头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一块特别的石头》教学反思06-18

关于《一块特别的石头》教学反思06-19

小学语文《石头书》的教学设计范文06-21

《石头书》的教案设计案例05-11

石头城的教案设计05-05

斯格特窗的教案设计06-01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18争吵教案设计06-13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6观潮教案设计06-13

熊与石头人音乐游戏教案设计06-23

用户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