铀矿床地质特征分析总结
铀矿床地质特征分析总结
1 区域地质特征
江西省修水县郭家坪铀矿床位于扬子准地台的江南台隆之修水-都昌台陷的修水---武宁凹褶断束内的修水复向斜西端(图 1 - 1) .修水复向斜由三个雁形排列小向斜组成(东港-董坑向斜、东津-杭口向斜、修水-庙岭向斜) ; 郭家坪铀矿位于东港-董坑向斜南翼的上震旦---下寒武系地层中。
1. 1 区域地层
区域出露的地层主要有: (1) 中元古界双桥山群构成区域褶皱基底。其岩性为一套巨厚的海相浊流沉积为主的复理石建造或类复理石建造及火山-火山碎屑沉积建造的泥砂质、浅变质岩系,金、铀含量较高,广泛分布于九岭山、九宫山一带,构成九岭复背斜、九宫山复背斜核部地层。(2) 震旦系地层。分布于修水-武宁复向斜两翼,呈角度不整合于双桥山群之上,分为下统硐门组和南沱组,上统陡山沱组和灯影组,属浅海-潮坪相的硅质泥砂质碳酸盐建造,岩性为含泥硅质白云岩、硅质岩。
1. 2 区域构造
区内基底褶皱复杂,以近东西向展布的修 - 武复向斜表现最强烈;盖层褶皱开阔,两翼基本对称。断裂构造发育,空间展布上大体可归纳为 NNE 向、NEE 向、NW 向三组。(1) NEE 向构造,主要为加里东期构造活动的产物,一般平行或近于平行基底褶皱的轴向,控制着地层的发育,岩浆岩的活动及断陷盆地的展布,如古市-德安深断裂,渣津-柘林大断裂等。(2) NNE 向断裂为区域上的郯庐深大断裂西枝,其规模较大,斜切基底和盖层褶皱,从加里东-喜山期(燕山期活动最强烈) 多期多次活动,它控制了本区铀矿床、铀矿化的空间分布。(3) NW 向构造规模小,分布零星,切割 NNE 向构造,形成较晚,为喜山期产物。
1. 3 区域岩浆岩
区内岩浆岩受大断裂控制,总体呈东西向带状分布。岩浆活动始于晋宁期,终于燕山晚期,以燕山期活动最强烈,主要分布于九岭山、幕阜山、九宫山一带。九岭山以晋宁期的九岭富斜长花岗杂岩体为主,呈岩基产出,为复式岩体。幕阜山岩体主要为燕山早期的中粒二云母花岗岩、中粒斑状二云母花岗岩,岩石易风化,伟晶岩脉发育,燕山晚期的细粒黑云母花岗岩及煌斑岩、花岗斑岩、石英斑岩呈岩株、岩脉侵入其中,该岩体铀含量较高,铀异常点带较多。
2 矿床地质特征
2. 1 地层岩性
区内主要出露地层主要有震旦 - 寒武系及第三系,地层总体走向NEE 向,倾向 NNW,倾角 15°左右。震旦系分布于区内南部,分为下硐门组(浅表海相碎屑沉积的长石石英砂岩) 和南沱组(冰水沉积的冰碛砂岩) ,上统陡山沱组(浅海潮坪相还原环境下的碳酸盐细碎屑沉积物) 和灯影组(浅海相的含炭硅质岩为主) ,岩石中富含黄铁矿且硬、脆、软相间,易形成滑脱构造,是区域上的重要赋矿层位。下寒武系主要分布于区内的中部,为高炭质泥岩。区内的北部及北西部为下第三系武宁群红色砂砾岩。
2. 2 矿体特征
区内共圈定工业铀矿体 26 个,主要以盲矿体产出,地表除在下寒武系王音铺组地层中局部见铀矿化外,其它地层均未见铀矿化产出。
铀矿体产出主要分布在立新水库以西地区(图 2 - 1) ,以东仅见 1个工业铀矿体。矿体的产出虽然与断裂构造没有明显的直接关系,但赋矿地段在空间上主要分布于一组近于平行的 NE - NNE 向断裂构造的发育地段。
区内铀矿(化) 体赋存的地层及层位较多,从震旦系下统南沱组-下寒武统王音铺组地层均有铀矿化产出,工业铀矿体主要产于上震旦统灯影组底部及陡山沱组第七层、陡山沱组第四层、下震旦统南沱组地层中。其中陡山沱组第四层为主要赋矿层位。矿(化) 体呈层状、似层状产出。
矿体的赋存标高为 60m 至 280m.变化范围达 220m,但主要矿体标高在 150m 至 240m 范围。矿体一般埋深 30m 至 150m.
矿体多以层状、似层状、透镜状产出,矿体的延伸与地层产状基本一致,但矿体的厚度变化较大,最小厚度只有 0. 38m,最大厚度为8. 41m,平均厚度 1. 61m. 矿体品位一般为 0. 05% - 0. 2% ,最高为0. 99% ,矿床的平均品位 0. 12% .
矿床铀品位变化系数为 133%,为金属组分分布不均匀的矿床。而主要矿体品位变化系数为 25. 6 ~69. 3%,属金属组分分布均匀的矿体。
矿床厚度变化系数 90%,属矿体厚度较稳定的矿床。主要矿体厚度变化系数为 51. 2 -103. 8%,一般主要矿体内部厚度变化较小,相对厚度较稳定,而边缘部位的矿体厚度变化过大,造成整个矿体厚度变化大。
2. 3 矿石结构、构造及矿石类型
矿石结构主要有不规则环状结构、条纹状结构、似脉状结构、星散状结构等四种。矿石构造有角砾状、浸染状、条带状、细脉及脉状构造等。
根据矿体赋存的不同岩性特征,区内可划分出三种不同的矿石类型: 微晶白云岩型矿石、冰碛砂岩型矿石及含碳硅泥岩型矿石。
⑴微晶白云岩矿石: 矿体主产于陡山沱组地层中,矿石为微晶白云岩,主要由碳酸盐(白云石) 、暗色矿物、石英及金属矿物(黄铁矿、闪锌矿等) 组成,碳酸盐占 70%以上,呈微晶颗粒状,暗色矿物定向排列,使岩石显条带状构造。镜下观察,岩石中的碳酸盐有两期两种成分,早期碳酸盐(白云石) 为微晶粒状,颜色较暗,后期的碳酸盐(也为白云石)较干净,呈脉状穿插在早期的碳酸盐中(照片 2 -1、2 -2) .
⑵冰碛砂岩型矿石: 矿石为南沱组冰碛砂岩、粉砂岩,深灰色、灰绿色,粉砂泥质结构。碎屑成份主要是石英,个别长石,其次为泥岩、碳质泥岩、泥硅岩、硅岩等,含量占 50% 以上,碎屑粒度为 0. 01 - 1mm 以粉砂及砂级碎屑为主,少量砾石大于 2mm,多为硅岩、花岗岩、泥硅岩等。碎屑呈棱角状分选性差。胶结物由泥质物水云母及铁质氧化物组成,呈基底式胶结。
⑶硅泥岩型矿石: 矿体主要赋存于灯影组中部地层中,原岩为硅质岩或泥质硅岩,隐晶质或泥质结构,显微条带状构造,岩石由晶质、非晶质硅质物及泥状物质(高岭石) 组成,含少量水云母,泥质物被铁的氧化物浸染呈褐黄色,隐晶石英重结晶,此外还偶见方镁石。
矿石化学成分见表 2 -1,2 -2.
表 2 -1、2 -2 反映出围岩与矿石的化学组分和微量元素含量基本一致。但部分元素在矿石中略呈增高之趋势,总的反映了成矿过程中没有较大的元素带进或带出,从而说明了区内是以同生沉积成岩成矿为主和后期的热液改造叠加作用相结合的成矿特点。
2. 4 铀矿赋存状态
铀主要以沥青铀矿和少量的铀石的形式存在,铀矿物主要有三种形式分布: 1、围绕在黄铁矿的周围分布; 2、围绕在闪锌矿的周围及闪锌矿的裂隙中分布; 3、围绕在岩石中的微裂隙和岩石中的空洞分布。
2. 5 围岩蚀变
矿床内蚀变主要有碳酸盐化、硅化、红化等蚀变现象,它们与矿化有着一定的联系。碳酸盐化现象在矿床岩层中发育普遍,有成岩期和成矿期方解石脉,前者往往呈白色,顺序发育较好,规模较大,与矿化无关,后者呈肉红色,与矿化有关。在 ZK4809 孔矿化岩芯中见其交代围岩的现象(如图 2 -2) ,原岩被溶蚀形成孔洞。
硅化现象在岩层中也较为发育,外貌与一般炭质泥岩无异的岩石,硬度却明显大于小刀,显微镜下可见平行层面的石英细脉,这种硅化蚀变发育在矿体附近,对找矿有一定的指示意义。红化是指云雾状赤铁矿质点对构造破碎带的破碎岩、角砾岩及碳酸盐充填物浸染而造成岩石发红的现象,一般比较轻微,常与黄铁矿化相伴生,可作为富矿石的找矿指示标志。
3 铀成矿机理分析
3. 1 成矿作用
碳硅泥岩型铀矿床的成矿是多种成矿作用叠加的结果,认真分析郭家坪地区的铀成矿地质特征并与邻区的董坑铀矿床类比,我们认为区内铀的成矿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多种成矿作用叠加的结果。既有同生沉积成岩成矿作用的预富集、又有地下热液(岩浆热液?) 改造成矿作用的叠加、也不排除有地表水和地下水淋积成矿作用的存在。
3. 2 成矿地质条件
认真研究分析郭家坪地区的地质背景和铀矿化特征,我们认为区内有较好的铀成矿地质条件,是碳硅泥岩型铀矿找矿的有利地区。
3. 2. 1 区域成矿条件
赣西方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碳硅泥岩型铀矿的成区内,郭家坪地区位于该成区内的西段,即董坑铀矿床的外围,与其有类似的铀成矿地质背景,处于区域铀成矿的有利部位。
3. 2. 2 铀源条件
区域内岩浆活动强烈,自晋宁期限至燕山期均有岩浆活动,特别是燕山晚期的幕阜山岩体是区域上的富铀岩体,另外上震旦 ~ 下寒武系地层也是重要的富铀层,特别是下寒武系地层比正常沉积岩中铀的丰度值高出 12 至 15 倍,区内上震旦下寒武系地层发育,从而说明区内铀源条件充足。
3. 2. 3 岩相古地理条件
区内自晚元古代至早古生代一直处于古陆边缘的陆海-潮坪环境,形成了一套含铀碳硅泥岩沉积建造和有利于铀富集成矿的岩性系列组合。如上震旦系陡山沱组下部的灰黑色含炭泥质白云岩(底板) ---中部灰白色富含黄铁矿的微晶白云岩(产矿层) ---中上部硅质白云岩(顶板) 组合。该岩序组合由于在物质成分、机械物理性质等方面的差别,利于成岩期后层间构造的发育,提供成矿的有利空间和地球化学障壁,起到控制铀的成矿作用。
3. 2. 4 有利的含矿岩性条件
区内上震旦下寒武系地层不仅是极重要的铀源层而且是极其良好的储铀层。
主要含矿岩层为一套簿 - 中层状,岩性为泥岩、白云岩、硅岩交替出现,造成了岩层的机械物理性质及物质成分的不均一性,而易形成破碎带和节理、裂隙密集带,特别微细原生裂隙发育,是铀富集的有利场所。
主要含矿岩石的矿物成份主要为白云石,在地下水作用下,白云石溶蚀,形成较发育的空洞及间隙,是铀的有利容矿空间,电子探针显示铀矿物就产于岩石的空洞中。
岩石中富含有机质、粘土矿物、黄铁矿、闪锌矿等聚铀剂,特别是黄铁矿、闪锌矿等硫化物,其含量一般为 5% - 8%,高者达 15 - 20%,矿石电子探针资料表明,铀矿物(沥青铀矿、铀石等) 大多与黄铁矿、闪锌矿密切相关。因为硫化物在氧化条件下被氧化,使地下水酸度增大,利于岩石中分散的铀浸出; 在还原条件下则又利于含铀地下水中的铀还原沉淀,富集成矿。所以硫化物在铀的成矿过程中既起了氧化剂的作用又起了还原剂的作用。
3. 2. 5 构造条件
郭家坪地区由于处于区域铀成矿构造带内,经历了多期次的构造运动,断裂构造、层间构造、节理、裂隙带发育,特别是区内铀矿体在空间上主要分布于一组近于平行的 NE - NNE 向断裂构造的发育地段。虽然在该组构造带内无明显的铀矿化产出,但不可否认断裂构造在铀成矿过程中的作用。
上震旦下寒武系地层岩性变化复杂,特别是震旦系上统硅质岩、泥岩、白云岩等交替出现,因此在长期的多期次的构造运动作用下,这套地层中层间破碎带非常发育,为铀矿体的赋存富集提供了良好的空间,特别是当陡倾斜的裂隙带迭加于层间破碎带之上,常形成厚度大、品位富的铀矿体。
3. 3 找矿标志
上震旦下寒武系地层是该类型铀矿床的"铀源层"和赋铀层,铀矿体的产出与该地层的分布息息相关,其分布地区是寻找该类型铀矿床的有利地区。上震旦下寒武系地层被一组平行展布的 NE - NNE 向断裂构造发育地段的有利岩性中,是寻找该类型铀矿体的有利地段。
不同物理性质的岩性接触部位,即层间破碎带发育部位,及其与陡倾斜的密集裂隙带相交部位,是该类铀矿床矿体富集的有利空间。
4 结论
本区的成矿条件及成矿作用决定了本区铀矿化类型和特征。矿体的形成多为多期次多阶段叠加累计形成。区内北部构造夹持部位应是下步找矿工作的重点地段,特别要注重其红层覆盖区下部的上震旦下寒武系地层中的深部找矿工作,研究NE-NNE 向构造的延伸和发育情况。
参考文献:
[1]江西省区域地质志,1982,7.
[2]华东铀矿地质志,2005.
[3]EJ/T832 -94,碳硅泥岩型铀矿找矿指南,2002,12.
[4]修水地区碳硅泥岩型金(铀) 矿形成地质条件及成矿预测,北京研究所,1992.
[5]江西省修水县郭家坪铀矿点评价报告,1977,12.
[6]江西省修水县郭家坪地区铀多金属矿普查地质报告,2010,12.
公路地质勘探中挖掘机挖探技术的运用研究
1 概述
挖探工程是公路工程地质勘查中十分重要的部分,主要为地质勘察做好准备工作。挖探工程和钻探相比,其具有的优势是挖掘的范围比较广,地质人员能够更快、更加直观地观察到整个地层的结构,并能够准确地判断出不同岩层的特性,而且还能够克服各种的地形结构对挖掘机的要求,同时在挖掘的时候就能够直接进行试验,直接反映出不同地层之间的空间分布等等。此外,操作起来也比较简单,一般只需要一到两个施工人员,对地形没有限制。最近几年来,我国公路工程发展十分迅速,挖掘机技术的使用也更加频繁,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地避免过去挖掘方式带来的问题,降低了施工成本,提高了挖掘效率,相比钻探更加安全。挖探技术在当前公路地质勘探中十分常用,获得了大家的好评。
2 工程概况
某公路全线采用二级公路技术标准,全长 12.1km.桥梁1090.2m/16 座,其中大桥 6 座,中桥 4 座;涵洞 312.6m/24 道;隧道961m/4 座。在某公路的工程地质勘察中大量采用了挖掘机挖探的方法,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技术效果。
3 挖掘机挖探技术具体应用分析
3.1 采用挖掘机挖探方法的地理条件
例如某公路 K0+400~K2+500 段布置有 10 座中小桥,沿路线1kM 河床落差达 50m,河床中普遍分布有 2m~5m 厚的卵石、砾石,砾石、卵石含量超过 50%,含漂石、块石,河床深槽中常年有水,但水深在非雨季一般为 0.5m~1.0m.河谷地形上高差较大,离公路较远,交通不便。勘探如采用钻机钻探,钻机搬迁非常困难,搬迁的时间甚至超过钻进的时间。由于卵石、砾石的大量存在,钻机钻进时需要采用厚壁套管跟进、泥浆冲洗、复合钻头钻进,钻进效率差,每班次进尺只有 2m~4m.这样每座桥勘探需要至少 3 天时间。因山区工程地质条件往往变化很大,在公路建(构)造物基础范围内,钻孔移动 1m的位置,工程地质条件往往变化,如岩石的埋深相差有时就达 2m~3m,甚至出现相差达 10m 的情况。另外,卵石、砾石的分布往往不均匀,经常有透镜体出现,采用钻探往往难以查清公路建(构)造物基础范围内的工程地质条件。为了加快勘探进度、减小费用、提高勘探有效性,决定采用挖掘机挖探方法。
3.2 勘探用的挖掘机的选用及挖探方式
勘探用的挖掘机,不需要对工程施工用的挖掘机进行特殊改造,根据地理条件可以直接调用。在当地调用一辆小型履带式挖掘机,沿河对桥位逐个进行挖探。采用小型履带式挖掘机,主要是适应河道狭窄时挖掘机的通行。履带式挖掘机适应复杂地形的通行,河道中有不太深的水也能通过。挖掘机到达桥位处,首先平整一个平台作为挖掘机操作平台,然后对桥墩台处土、石进行挖掘。探坑的范围以大于桥墩台范围为佳,这样可以全面查清墩台范围内基岩岩面起伏情况,但由于受到地形的影响,探坑的具体范围可以根据现场条件确定。根据预测的挖深及岩土性质,采取放坡或不放坡措施。实际上采取挖掘机施工技术即可,不同的是地质技术人员要事先大致预测探坑范围内工程地质条件,对挖掘机操作人员具体交代注意事项。挖掘时要采取慢挖、一次性挖土(岩)量要少的原则,以查明工程地质条件为主要目的。
3.3 挖掘岩土层时的注意事项
在挖掘岩土层的时候,由于岩土层的结构在震动的情况下会出现崩塌,所以应该尽量保证挖掘机在工作的时候减少扰动。在需要对土层进行勘查的时候,应该在确保土层下没有地下水或者有少量的地下水,地质构造比较稳固的时候,才能够把对土层进行勘查。
为了后面工作的开展,在挖深的过程中应该对挖掘的情况进行记录。需要对土层进行细致的勘查,其中主要包括岩层的地质结构、基岩的分界线、风化的程度、以及地下水的情况等,并把这些数据做好记录。对一些不能认为测量的部分需要采用仪器进行测量,并对土层进行采集样品并试验。
通常来说,地下岩层的厚度在 1.5m-4m 左右,一个供探测的土坑可以在半个小时到三个小时内完成。对于那些埋藏比较深的地方,岩层的厚度超过 5m.在开始挖掘的时候,如果挖出来的土质为卵石,那么就说明地下土层的结构比较迷失,能够承担桥梁的承载力,如果土质比较差,不能够满足桥梁的承载力,那么就需要采取加固措施,来提高地基的稳固性。
某公路工程中需要架设十个桥梁,采用了挖掘机进行地基的深挖工作,平均每一个桥梁需要一个小时的时间就能够做好地质勘查工作。这十座桥梁中有三个桥梁的岩石厚度在 1.5m-2m 的范围内,需要半天的时间把地质情况了解清楚。在探明地质情况之后,可以对深坑进行回填,这样在建筑工程的过程中也不会对环境造成破坏。当前通常情况下的桥梁工程都采用挖掘机挖深技术。在修建桥梁的时候,可以在桥梁下面布置两个钻孔,并实行土层测试,这个钻孔也可以作为钻探孔,能够探测到挖掘的深度,这不仅提高了勘探的速度,同时还减少了投入的费用,提高了探测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4 挖探技术在公路地质勘探中的优势
由于我国地形比较复杂,在进行山区公路修建的时候更需要采用挖掘机地质勘探方式,这在实际的使用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不仅能够提高劳动的效率,而且还能够解决安全问题。此外,还能够解决地下水挖掘等问题。利于某公路工程就处于丘陵地带,地形起伏比较大,地层土质主要是粘土和卵石。为了能够更加了解公路地质情况,并为后面的公路设计提供资料,可以使用挖掘机进行挖掘,能够更加容易满足要求,特别是在挖深的深度超过了公路管路的深度,也就是达到了 2m-3m 的深度,效率比较高。
地下结构比较复杂,土质种类比较多,采用大功率的挖掘机能够克服土层的各种情况,甚至是比较坚硬的岩石,能够方便进行取样,在加上一些特定装置之后就可以进行土层测试了。不同的挖掘机可以挖掘的深度是不同的,当前市场上有一种 22m 臂长的挖掘机,能够挖掘的范围是 21m,深度能够达到 16m.如果采用这种挖掘机进行挖深,能够满足山区公路工程的需要,而且对于基岩深度浅的隧道都可以配合物探进行勘察。
5 结束语
挖掘机在当前的公路工程中普遍使用,除了能够应付山区等地形比较复杂的工程之外,在平原地区应用的更加广泛。在平原地区的公路工程地基勘探中,勘察深度比较浅,可以使用挖掘机进行深挖,效率比较高。例如,某工程的公路工程地质勘察挖深中就采用了挖掘机。有些工程需要收集不同深度的土层样本,这就需要挖掘机在挖掘到不同深度的时候,施工人员做好样本采集工作。相比钻孔挖掘技术来说,挖掘机能够直接挖掘不同深度,而钻孔挖掘及时则需要在不同位置打不同深度的孔进行土样采集。采用挖掘机挖深能够适应当前高效的工程建设。在未来的发展中,挖掘机挖深技术将会应用的更加广泛。
参考文献
[1]JTGC20-2011.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1.
[2]JGJ87-92.建筑工程地质钻探技术标准[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3]常士骠,张苏民,等。工程地质手册(第四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风电场选址地质勘察分析
0 引言
原有风电工程在勘察设计方面存有一定缺陷, 主要是因为没有分析风电场选址地质, 造成后期出现较大安全事故。 但现有模式中, 通过优化风电场地质勘察细节, 不但得到较精确的数据信息, 而且在修建程序方面也减少难度。
1 风电场勘察阶段划分
原有风电场在勘察阶段采用一次性可研究规划设计, 能够在平原地区一次性适用, 但对于地形较复杂的山区, 该一次性可研究规划设计便不能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需要严格勘察地形, 山区岩土土层结构复杂, 山区岩土主要以基岩为主, 经长时间演变, 岩层由内向外断裂, 形成基岩裂隙水系表层结构, 这种地质层结构较复杂。 平原地质构造较简单, 主要以砂土和粘土构成, 地下板块较稳定。 针对山区风电场勘察阶段划分为4个阶段, 分别为: 风电场工程设计规划阶段、 预计可行性阶段、 实施可行性阶段及图纸设计施工阶段。 a) 风电场工程设计规划勘察的前期任务,该任务的主要目的是收集该区域水文地质信息, 对今后矿山资源及自然灾害预处理提前做出安排, 核实该区域是否符合风电场修建条件, 其次根据 《矿产资源总体规划》 及 《地质灾害预防规划》, 进一步核对不明确地质数据, 防止后期出现较大安全事故; b) 预计可行性阶段是对后期风电机组安装及风电场部分修建进行方案规划设计, 风电机组一般安放在山顶, 该区域岩土层覆盖厚度较小。 若地层覆盖均匀时, 一般取平均值作为表层覆盖厚度, 若地层变化幅度较大时, 应选取每段平均值, 将每段数据依次划分, 便可得到表层覆盖厚度; c) 实施可行性阶段是对后期勘察的风电场选址做出进一步评定, 如建立风电场所遇到的地质问题及后期所遇到的自然环境问题等, 将所有方案汇总研讨, 进一步加强地质选址方案。 勘察内容包括: 确定建筑场地类别查看抗震系数是否达标、 地下水是否对表层地基有腐蚀性、 其区域是否能够合理布置风电机组及后期能否在短时间内做出整治措施;d) 施工图设计阶段应按照收集到的正确数据资料绘制图纸, 绘制过程中, 勘察的作用便是对要修建的风机场位的稳定性做出最终评判, 根据现有力学特性,分析地质构造、 查看岩土抗剪强度, 防止后期在施工过程中出现较大问题[1-2].
2 风电场风机勘探孔布置原则
风机体积较大, 所以承受的外在压力负荷较大。
一般风机基础受压有两种状态: 偏心状态和抗拔状态。 根据国家相关规范, 对风机勘探孔布置提出两个布置原则:
a) 要求风机布置的勘探孔能包容整个建筑群体的基础;b) 根据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中风电场布置方式标准规定, 对于端桩探孔布置的标准距离为11m~25 m, 相邻探孔布置之间的层面高度差值在0.8m~1.9 m, 风电场摩擦桩勘探孔布置的标准距离控制在20 m~33 m之间, 这种布置原则能保证风机能够承载较大的外界负荷。 假设实际布置时, 对于风机基础为20 m×20 m布置勘探孔, 若采用第一布置原则, 显然不能满足实际要求, 若采用第二原则, 需要测定两个以上勘探孔, 查看两个探孔之间的距离及地基复杂程度。 所以笔者认为只有全面掌握风电场的地层沉积, 才能更好地布置勘探孔。 针对沿海地区风电场建设规划进行设计分析, 该风电场总建设面积为2.025×107m2, 地表30 m含有大量砂石, 笔者收集到场地四周区域地质数据信息, 其中包括正北两座水电站修建时的数据资料及正南6 km海域地层资料。
在分析地层数据后, 将桩基持力层深度定位在36 m和42 m范围内, 主要是因为该区域砂质粉土不存有软弱土层, 修建基桩较为牢固。 而且辅助设计了风机勘探孔布置深度, 设计风机勘探孔预埋深度为40 m,每个风机布置一个探孔, 风机间距为8 m.
3 风电场勘测深度布置原则
由于风电场勘测深度与实际施工存有较大差异,针对风电场勘测深度还需根据当地的地质结构进行分析, 如针对平原地区风电场进行勘测深度布置分析,该区域位于华北平原, 地质结构从浅至深为: 黏土层、 粉细砂层、 中粗砂层及砂砾石, 结构地表稳定,设定风电场基础埋深3 m~5 m、 地基埋深30 m~40m. 但由于该地区风速较大, 根据近20 a的气候变化进行分析调查, 该地区在1985年最小风速为2.8 m/s,2007年最大风速为9.3 m/s. 根据原有预处理埋深难以符合当地要求, 是因为遇到大风天气时, 风塔在70m高度时, 承受的风力压强为600 Pa, 所以预埋地基深度为55 m, 可避免以上下巨大的风力压强差, 以免出现重大安全事故。 根据该区域所处的地表结构进行预制处理, 如地震带风电场勘测深度布置原则, 地震是由于板块与板块之间的碰撞, 导致内部地基结构断裂, 造成内糜棱岩及角砾岩发育, 这种表层结构需要再一次布置规划风电场勘测桩基深度, 将风机布置在离地震源较远的区域, 一般放置300 m~400 m范围内, 防止出现泥石滑坡, 损坏风机设备。 对大功率设备的接地处理也要进行深度预埋, 原有工程项目中, 由于地势不平稳, 没有对大功率设备进行接地处理, 造成后期雷雨天气击中风机组设备, 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而现有改进措施中, 针对设备接地处理的埋深及布置方式进行划分, 对于丘陵或山地地区, 设备采用避雷针接地方式, 由避雷针尖端引出一根导线通向大地, 使其将电流引入大地。 对于一些平原地区,设置隔离带, 在地表2 m~3 m深度进行钢板焊接,形成一个闭合回路, 这样便直接将电流引入地下[3].
4 风电场地基处理方案
在对风电场地基处理过程中需要测定分析岩层地质, 一般基地岩层为非自重湿陷性岩层, 其湿地自然系数标准为0.4, 压缩等级为3, 经过夯实后, 其压缩模量大于20 MPa, 以便后期增大岩层结构的基础持力。 在本方案处理过程中, 对抗震等级及地震加速度值也进行了测定分析, 并制定对应地基处理方案。 本岩层抗震等级为7级, 地震加速度值为0.2 g, 地表结构地下水对岩层均无腐蚀, 并且设定场地地基标准冻深为2.1 m, 这种地基处理方案能够有效防止地下水对岩层的侵蚀。 采用锤击法给地基打桩, 将锤连同桩帽一起压至桩顶, 保证桩心与桩顶在同一条直线上。
然后浇筑孔口, 填料由管孔下放, 下放过程中保证边振荡边填料, 使整个孔隙全部浇筑, 不留缝隙。 其次便是场地的平整工艺, 施工过程中需要稳固钻机, 防止运行过程中出现较大幅度偏差, 在桩前预埋6层~8层钢板护筒, 护筒直径要求在200 mm~300 mm,预埋深度1.5 m, 保证钻孔进入地基时增大压力, 且不影响其它设备运行[4].
5 结语
通过探究分析风电场工程地质勘察实践, 更深刻认知了风电场的测阶段划分原则、 勘测孔布置原则、勘测深度原则、 地基处理方案等。 通过风电场建设规划案例分析, 采用较合理的施工方案, 不但保证了风电场建设规划需求, 而且提高了施工运作效率。
参考文献:
[1] 王祥生,袁明生。风电场勘察阶段划分探讨 [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13,1(11):44-46.
[2] 关国杰,李岩岚。山区风电场勘察阶段划分探讨 [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13,56(27):44-45.
[3] 郎彦兵。风电厂场址的工程地质勘测[J].中国电力教育,2011,37(18):38-39.
[4] 张焕杰。关于风电场工程测量技术规程的几点意见[J].电力勘测设计,2012,58(72):11-12.
公路工程滑坡地质评价与处理方案
在建盘兴高速公路 K5 + 700 ~ K5 + 860 段右侧,边坡开挖期间路堑顶外侧发生山体滑坡,对深挖工点边坡及施工项目部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滑坡位于深挖工点右侧,滑体位于路线红线之外,初期滑坡后缘裂缝较大且发展快速,最快时约 3cm/d.滑区属中山构造剥蚀地貌,滑坡平面上呈舌型,剖面呈折线形,滑坡已形成“圈椅状”地形。滑坡后缘以目前已形成的弧形拉张裂缝( 拉陷槽) 为界,其下滑高度约 1 ~3m,滑坡左、右两侧以已形成的剪切裂缝为界,滑坡前缘以路线右侧开挖边坡为界; 该滑坡纵向平均坡度 21°,呈上陡下缓形态,上部为陡坡,滑坡中部较缓,前缘为已开挖的山丘,滑坡纵长 130m,后缘宽 50m,前缘宽度 90m,横向平均宽 80m,分布面积约 1. 04 万 m2,平均厚度约 12m,滑坡体积约12. 48 万 m3,属于中型浅层工程滑坡。
1 工程概况
1. 1 地形地貌
滑坡区总体属于中山构造剥蚀地貌。山体较为陡峭,植被较发育,多为树木。斜坡左侧为一冲沟,冲沟常年流水。斜坡坡脚左侧为一小平台,与前方山丘相连,坡脚右侧为一小冲沟,右侧坡脚坡面较陡,高差约 15m,为一自然临空面。
1. 2 地层岩性
( 1) 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层( Q4el + dl)含碎石粉质粘土: 该层主要分布在斜坡坡面,厚度 1 ~5m.
( 2) 第四系全新统坡洪积层( Q4dl + pl)以碎石土为主,其余为粉质粘土及角砾充填,层厚度 3 ~6m.
( 3) 二叠系上统龙潭组( P2L)
岩性主要有泥质砂岩、煤层、砂质泥岩及碳质泥岩。
1. 3 滑坡体物质组成及滑动面
根据钻探揭示滑体地层情况及结合地面调查分析,该滑坡后缘主要为含碎石粉质粘土,厚约 8m,向下受软弱煤层和前缘开挖临空面影响产生滑动,滑坡物质主要有含碎石粉质粘土、强风化泥质粉砂岩、煤层等,其岩性分布不均。滑动面主要受煤层和前缘开挖临空面控制,穿越强风化层,深度一般 2 ~5m,前部山丘下部因路基标高相对较低,所以推测滑移面埋深较深,约 11m.
2 滑坡地质评价
2. 1 滑坡形成机制分析
( 1) 陡峭及临空的地貌
滑坡区地貌类型为中山斜坡地貌,滑坡右侧前缘为一较陡斜坡,斜坡下为冲沟,左前缘为冲沟,高差约 10 ~ 15m,为一自然临空面,对斜坡稳定性不利,前缘具有滑坡形成的临空面。
( 2) 较厚的松散堆积层和强风化层
坡体堆积土层较厚,且下伏岩层强风化厚度较大,基岩面倾角多在 25°。下伏滑床多为煤层,煤层遇水易软化,易形成潜在的滑动面,且煤层为相对隔水层。滑体多为含碎石粉质粘土和强风化基岩的弱含水层。
盘兴高速公路路基边坡的开挖较深,使前缘失去支撑,引起斜坡应力发生变化后,斜坡土体松弛产生卸荷,发生拉裂,斜坡右侧项目部建房开挖也对斜坡进行了扰动,斜坡上蓄水池的修建等诸多人为原因使得斜坡后部形成滑坡,属工程滑坡[5].
2. 3 滑坡综合评价
综上所述,滑坡是受到各种因素综合影响而形成的。其中地形、较厚的松散堆积土层及强风化地层厚度大属于内部因素,大气降水、工程活动等因素属于外部因素。现滑坡处于欠稳定状态,随着边坡继续开挖或降雨影响,滑坡将处于不稳定状态,需及时对该滑坡进行防治。
矿山工程地质灾害的特点与控制手段
1 常见的矿山工程地质灾害的类型以及产生的原因
1.1 生产采区冒顶片帮及其成因。
冒顶片帮是矿山工程地质灾害中最常见也是最经常发生的灾害之一。冒顶片帮主要分为岩层脱落、块体冒落、不良地层脱落等几个类型。造成冒顶片帮事故发生的主要因素有两方面,第一点:人为因素。
由于人们在开采过程中选择的方法不合理,开采过程中生产采区的布置方式与该地的矿床地质条件不能相互适应,对顶板管理的方法不正确,极易引发冒顶片帮事故的发生;第二点:自然因素。由于地质情况时常会发生变化,自然条件相对不好也会引发冒顶片帮事故的发生。
1.2 生产采区地表塌陷及其成因
地表塌陷在矿山工程地质灾害中发生的比较普遍而且危害非常大。在现代采矿生产中空场法与崩落法是非常常见的两种方法,但是采用这两种方法开采地下矿山会形成非常大的采空区和崩落区,采空区和崩落区在达到一定的规模以后就会造成大面积的地表塌陷。
造成地表塌陷的主要原因是采空区没有被及时的填充,作业人员将地下的矿层采出以后,采空区的顶板岩层则在自身的重力等压力作用之下,就会发生向下的弯曲和移动,当这种压力超过了它的承受能力时,就会引发大规模的地表塌陷。
1.3 生产采区井下突水及其成因
井下突水在矿山工程地质灾害中比较常见,是指在对矿产挖掘开采过程中,大量的水流突然涌入矿井中的现象,它对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和采矿设备的安全危害是非常大的。
造成生产采区井下突水的原因是由于断裂构造造成底板强度不够,断裂带破碎又相对软弱极易形成导水通道;开采过程中又存在违规操作和不正当开采,使得采矿过程中常常出现突水的灾害。
1.4 生产采区深部岩爆及其成因
岩爆又被称为冲击地压,是矿山工程地质灾害中常见的动力破坏现象,往往能够造成挖掘工作的严重破坏,经常发生在煤矿、金属矿中。生产采区深部岩爆的原因是由于在矿山开采过程中,矿山开采到一千米以下深度之后,集中过高的高应力使周围岩层承受力达到极限,进而引发岩爆。
2 矿山工程地质灾害的特点
(1)矿山工程地质灾害的类型多、分布范围广、危害大。根据相关部门不完全统计,我国因为采矿发生塌陷灾害的城市差不多有 40个左右,由于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废渣、废石以及尾矿堆置等受到侵占的土地约 20000 平方千米,并逐年以 200 平方千米的速度增加。
(2)矿山工程地质灾害的类型与矿山的规模、矿产类型、开采方式以及所处的地域密切相关。如前所述,矿山工程地质灾害的常见的类型基本分为:冒顶片帮、地表塌陷、井下突水以及深部岩爆等几个类型。在开采过程中,矿产的类型多样化、开采方式不当以及所处的地域受自然环境影响的不同,引发的地质灾害类型也随之多样化。
3 我国应对矿山工程地质灾害的控制手段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我国通过法律、社会、经济、政治等多种手段结合,依靠先进的防治技术,对矿山工程地质灾害进行有效的控制,以保证矿山生产的顺利进行。
(1)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控制矿山地质环境破坏。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行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很多企业忽略了对矿山生产的安全管理和环境的保护。我国要坚持 “谁开发、谁保护;谁闭坑,谁复垦;谁破坏,谁治理”的方针来保护和治理矿山地质环境。目前,我国已经相继出台了《矿产资源法》、《土地法》以及《环境保护法》等等,但是对于矿产开发引发的地质灾害以及地质环境问题还没有明确的责罚规定,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来控制矿山地质的环境破坏。
(2)对矿山工程地质灾害的控制,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基本方针。我们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基本方针来对矿山工程地质灾害实施有效的控制,要坚持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地质环境的保护两手抓,保证二者同步进行。企业要对防治工作进行全面系统的规划,控制风险,加强内部管理,做好监督与管理的工作,来控制矿山地质的环境破坏。
(3)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实现矿山工程的安全生产。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矿山填充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改进。矿山填充是从采矿工艺方面人手,从根本上消除矿山工程的灾害。矿山充填新技术能够充分利用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废渣、废石以及尾矿,使回采空间随矿石的采出而被充填,能够有效的保护周围的岩层不发生大面积塌陷,实现矿山工程的安全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4)建立矿山工程地质灾害的监测系统。我们要加强对矿山工程地质灾害的控制,建立一套完整的矿山工程地质灾害的监测系统。对矿山以及其周围的地质环境进行有效的监测,对可能发生矿山工程地质灾害的地段定期观测、分析,为企业及相关管理部门提供有效的信息,及时的应对各种可能发生的问题,最大程度的减少矿山工程地质灾害的发生。
(5)政府要加强监督和管理机构的完善,加强科学研究和人才的培养。我国政府要提高对矿山工程地质灾害的重视,加强对相关监督和管理机构的完善,促进我国保证矿山生产的顺利进行。我们要全面提高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来适应矿山工程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的需要。
4 总结
综上所述,矿山工程地质灾害的类型多种多样,引发的原因也各有不同。它所造成的危害是非当大的,危害着人们的生命安全以及经济财产损失,严重威胁着我国社会经济和矿山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基本方针,结合法律、社会、经济、政治等多种手段,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对矿山工程地质灾害进行有效的控制,以保证矿山生产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玉子庆,蔡汉迁,罗一忠。大厂铜坑矿岩层活动监测预报研究[J].采矿技术 ,2003,3(01)。
[2]王春来,徐必根,李庶林。凡口铅锌矿深部岩体声波测试研究[J].采矿技术 ,2003,3(01)。
[3] 邓红卫,周爱民,黄筱军 . 采场地质灾害分析与控制 [J]. 采矿技术 ,2004,4(01)。
矿山地质探矿工程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矿产资源丰富的国家,但是由于矿产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导致我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对矿产资源具有较高的依赖性,所以近些年来,我国不断加强矿山地质的探矿工程,其目的在于加强对矿产资源的科学利用。但是就目前来讲,我国的矿山地质探矿工程存在很多的问题,严重阻碍和制约着矿产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开发,所以为了满足社会不断发展的需求,提高和完善地质探矿工程的质量,特别是技术的强化、探法的完善,对于提高矿山地质探矿工作的整体效率,具有实际意义。
1 矿山地质探矿工程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矿山地质探矿工程存在的问题很多,尤其是在技术的局限性以及探法不合理这两方面表现的尤为突出,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矿山地质探矿工程质量的下降,给社会发展的需求造成了较大的偏差。
1. 1 矿山地质探矿工程技术不足,探矿方式不合理
目前我国的基本国情是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科学技术上还存在缺陷和不足,所以探矿技术也相对缺乏技术创新。我国矿山地质探矿的方法主要包括槽探法、物探法、钻探法等等,其中钻探法和物探法在近些年被广泛使用,但是我国不同的省份,其地质构造是有着千差万别的变化,所以不同的地质条件,所采用的探矿方式也不尽相同,如果企业在实地探矿的过程中,忽视了这一点,那么在最初的探法选取上就会存在很大的差距,尤其是仅仅凭着经验来选择探法的主观性的问题。矿山地质探矿工程在探法上的选择如果出现了偏差,很容易造成负面影响,尤其是在作业的安全方面。因此,在对不同的地区进行实地探矿的时候,要针对形态、矿化、规模以及矿量等元素作为主要的地质探测内容。如果在探矿过程中,缺乏对地质结构的分析,很容易造成探测工作的盲目性,影响后期工程的有序开展。
1. 2 探矿地点不科学
我国矿产资源丰富,并且多为小型矿山,所以在对小型矿山进行探测的时候,如果地点选择的不准确、不科学,这将会直接影响整个工程的进度,尤其是针对我国南方诸多的小型矿山,科学的选择探测地点是非常重要的。在具体的实际探测过程中,在错误的,不科学的探测点进行作业,很容易对周边的地貌环境造成负面的影响,甚至会引发探矿事故,不仅会造成经济财产损失,更有甚者会造成人员伤亡,同时实际的地质结构与探法不相符、不匹配,这就加大了探矿工程的难度,在探测的过程中,如果周围基本面与探井的井口高度是一样时,一旦遇到大雨天气,矿井很容易被水淹没。
1. 3 专业作业队伍不足,安全意识不够
地质探矿工程是对专业的技能要求非常高的工程,有效探矿的前提就是要有专业化的作业团队,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讲,我国的探矿作业队伍缺乏专业性,不仅技术上不成熟,而且缺乏技术强的作业人员,这也是为什么我国的矿山地质探矿工程的发展相对滞后。作业人员的职业素养也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在安全作业方面,如果没有足够的安全意识,就会为探矿工作埋下安全隐患,由于地质探矿工程的特殊性,对于那些地质结构比较复杂的深山或地区,作业人员缺乏安全意识无疑会增加工程的探测难度,并且深山中的野兽、毒蛇等不可控的因素存在,都会对施工带来一定的危险性,而这些危险的因素需要工作人员有足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安全意识,这样才能够有效地避免。
2 矿山地质探矿工程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
我国的社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离不开对矿产资源的依赖,所以在面对矿山地质探矿工程中存在的问题,需要相应的措施来解决,强化探测工程各个方面的工作,来达到提高探矿工程的安全和质量的目的。
2. 1 合理的探矿方式
在矿山地质探矿工程的过程中,需要对周边的地质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和探测,选择适合当地的地质特点和地貌环境的探矿方法,不一样的地质矿山,其环境也不一样,尤其是在地质结构上的差异,这里主要表现在探矿工程所采用的方式上。于是在开工之前,需要对矿山的规模、矿产的种类以及矿山的矿量进行全面的调查和了解,这样才能够充分的掌握当地的地质情况和矿产结构。了解矿山的基本特征也包括矿脉内容和矿山的产状。在对上述内容有了充分的调查和了解之后,才能进行探矿工程的下一步,确定最终的探测方法。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也不能忽视生态环境的控制,在综合考虑的前提下,要加强对矿山周边的环境保护,尽可能的采取相对比较环保的探矿方式。
探矿方式和探矿地点的选择有着直接的影响,地点选择不当,直接影响有效地探矿,如果探矿方式与探矿点不相符,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探矿的质量造成负面影响,所以在具体的探矿工程中,科学的探矿点和合理的探矿方式缺一不可,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探矿工程的顺利进行。除此之外,科学的选择探矿方式的前提是对不同的探矿方式都有全面和深刻的了解,这样才能更有针对性的做出合理的选择,实际的探点与探法有效的统一起来,做到探点和探法的科学有效性,以达到提高探矿工程质量,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
2. 2 加强地质探矿工程的安全管理工作
基于矿山地质探矿工程作业环境的特殊性,安全是整个工程的重中之重,有效地安全管理能够降低工程的损耗,提高工程的效率和质量。在地质探矿工程过程中,充分做好安全管理工作,能够为探矿工程创造比较好的外部环境。安全管理工作离不开工程人员自身专业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在操作技术的规范性方面。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加强对作业人员的技术培养,完善技术上的不足,提高作业的安全系数和质量,强化作业人员自身的安全意识,对于在施工环境中潜在的安全隐患,能够及时有效地发现,形成良好的安全保护习惯。当然,如果没有有效的管理工作,就不可能及时的处理各类安全事故,所以严格规范员工的作业规范,落实安全管理制度,可以避免由于设备故障所带来的安全隐患。
在作业人员进入工程现场后,在作业过程中,要随时监督其操作的规范性,同时也要在招聘之前或者是进入施工现场之前,进行事前的培训和指导,目的就是加强作业人员对安全规范的重视,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通过工程前、中、后的培训和监督,来创造一个良好的施工环境。除此之外,还可以建立一些奖惩措施,来帮助施工人员之间的互查和监督,通过对他人的操作技术的监督,来审视自己是否遵守了操作规范,是否紧绷安全意识这根线,最大限度的降低安全隐患,避免延误工程。
2. 3 各司其职,各行其是,规范施工作业
矿山地质探矿工程是比较复杂的,所以需要每个环节都顺利进行,才能够保证整个工程不被拖后腿,这就要求各方责任能够明确落实,形成稳定的、健康的作业环境。在具体的施工环境中,政府要明确各方责任,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这样可以避免因为开采方不负责而造成的诸多问题,同时,也要加强法律法规在施工环境中的重要作用,来规范施工作业的流程,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施工的质量把关、安全管理,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除此之外,矿山地质探矿工程要始终遵循“生态、低碳、和谐”的理念,关注探矿工程的生态环境保护。
3 结语
矿产资源是我国经济发展与建设的支柱,目前我国的矿山地质探矿工程存在诸多的问题,甚至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程的顺利进行,这非常不利于资源的利用与合理的开发,因此,根据我国社会发展和建设的需求,完善探矿工程的规范,落实探矿工程的各项法律法规,尤其是在探法的合理化、技术的完善等方面,均是加强矿山地质探矿工程的重要方面,是推进我国现代化探矿工程的重要举措,同时也符合我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 石艳秋。 浅析地质勘探在煤矿开采中的应用[J]. 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 3) :36-37.
[2] 王 玮,王星明,赵子葵。 煤矿采区废弃油井位置探测技术初探[J]. 内蒙古煤炭经济,2013( 12) :71-72.
[3] 张 攀,祝云飞,王明耀。 矿井地质探测仪对断层及煤厚变化探测的应用[J]. 煤矿开采,2013( 6) :90-91.
[4] 杨秀芬。 我国煤矿区水文地质勘查与环境地质评价现状及未来趋势展望[J]. 科协论坛( 下半月) ,2013( 9) :44-45.
[5] 高永彬,李宏伟,李恩花。 观音堂矿区构造特征及其对煤厚、开采的影响[J]. 中州煤炭,2009( 7) :128-129.
[6] 李福胜,张春雷,张 勇。 地质雷达探测底板破坏深度的数值模拟研究[J]. 中国煤炭,2013( 11) :16-17.
[7] 谢建林,许家林,李晓林。 顶板离层检测的地质雷达物理模拟衰减分析[J]. 中国煤炭,2011( 5) :111-112.
大连近海的岩溶发育及其工程地质灾害处理
1引言
大连地区海滨岩溶地质发育较广,近几年海上围海造地、跨海大桥、码头等工程建设规模日益增大,多个场地勘察资料均揭露存在岩溶不良地质,通常勘察资料仅对岩溶发育与否简单描述,而对岩溶发育原因、特点、空间特征及基础工程设计注意问题分析很少。岩溶不良地质影响工程基础选型、桩长设计、重力式结构基槽开挖等,给工程设计、监理、施工和管理工作带来众多不利影响,设计图纸与现场施工不能良好对接,造成工程设计反复、工程费增加、工期延误等。出现此类问题的原因在于对岩溶地质的发育特点及其工程灾害掌握不清晰,工程建设各方对岩溶的理解存在偏差。大连近海地区以往的设计及施工资料中,关于海上岩溶问题的研究甚少,因此,本文在分析大连多个近海工程设计与施工资料的基础之上,对大连近海的岩溶发育特点、形成机理、工程灾害及基础工程设计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以期对大连类似岩溶地质工程勘察、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
2岩溶地质发育特点
大连地区近海工程建设中,有多处场地勘察揭露存在岩溶地质条件,如大连湾滚装泊位、大窑湾北岸汽车码头和集装箱码头、大连湾跨海大桥等。工程建设期间对岩溶地质开展了多次加密钻孔的岩土勘察、桩基超前钻孔、重力式沉箱基槽开挖检测等工作,通过勘察、设计、施工和监理多个环节的调查分析,大连地区的岩溶地质发育特点归纳总结如下:
2.1岩溶洞隙大小不一,呈“串珠状”垂向成层分布,洞隙顶板厚度差别较大
大连湾和尚岛和大窑湾北岸是岩溶不良地质发育较为严重的地区,用钻孔对沉箱基础下部的岩面标高进行了勘察,洞隙率为70%,洞隙充填物为红粘土或砾石。洞隙发育在垂向上差别较大,大部分洞隙高度多在0.5~1m左右,个别洞隙高度可达8m,少部分洞隙高度为1~3m.大约78%的洞隙位于基岩顶面以下10m之内,22%的洞隙位于岩面以下10m~20m.洞隙之间的岩层(洞隙顶板)厚度平均0.3~1m左右。大连湾[1]及大窑湾[2]岩溶洞隙发育特征统计数据见表1,代表性的溶洞洞隙地质剖面图见图1.
2.2岩溶“V”型溶沟溶槽特征,基岩面起伏较大
大连地区岩溶地质沟槽裂隙发育明显,石灰岩溶蚀坑较多,部分位置槽底与槽脊的高差可相差10m,典型岩溶的基岩面的三维示意图见图2.
2.3岩溶竖向裂隙发育为主,横向空间发育小
工程建设过程中,为了检验岩溶洞隙在空间上的 发育程度,选择代表性区段采用10×10m的加密钻孔对工程区开展了详细勘察,局部溶蚀严重区域采用2×2m的网格围绕中心钻孔进行了洞隙探测。探测结果表明,岩溶洞隙在横向和垂向上连通性差,基本不存在大型或中型洞室,岩溶以竖向裂隙为主,溶洞空间发育的规律性较差。
2.4不同地段岩溶不良地质发育程度存在差异
因地质构造的差异,大连地区石灰岩、泥灰岩以及后期侵入的辉绿岩发育程度不同,不同区域的岩溶不良地质发育程度存在差异。根据大连近海地区相关工程的岩土勘察数据,大连近海岩溶发育明显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大连湾和尚岛、大窑湾和黑石礁等地区,岩溶洞隙普遍发育,而大连湾跨海大桥、金州湾和普兰店湾等地区岩溶发育程度较差,很少发现明显的岩溶洞隙。
【铀矿床地质特征分析总结】相关文章:
校园网贷的分析总结03-20
高二英语学科分析总结11-30
材料结构分析复习总结(通用10篇)05-16
护理投诉原因分析总结(通用12篇)04-09
输血管理总结分析精选范文3篇02-25
女娲造人的教案分析01-28
《2、5、3的倍数的特征》的教学反思(精选10篇)02-22
《陈奂生上城》教案分析03-19
《慢慢走,欣赏啊》教案分析12-16
爷爷的压岁钱教案分析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