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档>鉴定报告如何写

鉴定报告如何写

时间:2024-09-26 21:35:01

鉴定报告如何写

鉴定报告如何写

鉴定报告如何写

  篇一:UFO目击者心理鉴定报告

  当想到UFO的时候,你会想到什么?

  飞碟?外星人?还是地外文明观光团?UFO目击事件总是隔三岔五进入公众视野,而相比于探测地外文明的科学工作者和大刘这种深入思考的科幻作家,它更多是一种科幻迷的脑补影像,以及媒体和专家筑起的虚拟信仰。

  那边厢,伦敦奥运开幕式上空是否出现UFO正被抄得沸沸扬扬,这边厢,凤凰山又有人自称目击UFO,专家出马忙考察。这些大路和小道消息又再次让UFO着实火了一把。UFO(不明飞行物体)的话题可谓是经久不衰,隔三岔五就会出现在公众视线。不过究竟这些层出不同的目击事件以及全民狂热,是外星人对我们的频繁考察?还是人们的主观加工呢?

  UFO,来自洋文Unidentified Flying Object的缩写,中文名“不明飞行物体”。一般情况下会自动脑补上“外星人”“飞碟”等地外文明的形象。而实际上的意思是指在在空中,被观察者鉴别为不可识别的飞行物体。这些物体其实有许多可能性:一类是行星或恒星等天体;第二类是人类发明的各种飞行器,如飞机、小飞船或导弹等;还有可能是各种小飞虫;而当中也有一类是“飞碟”和“外星人来访”。虽然在影视题材和科幻小说中,外星人和他们的座驾已是地球常客,但到目前为止,90%以上的UFO目击事件,事后均被证实是一种已知的物体。除了那种刻意用照片或视频造假的山寨UFO以外,还有一些是因为人的错觉或幻觉造成的。虽然,外星人是否真的造访过不得而知,不过起码现在还没有谁能拿出靠点儿谱的证据,说明UFO的存在。

  在美国,斯克里普斯?霍华德新闻社及俄亥俄大学联合发起的一项调查访问了1003个成年人,结果发现每12个人就会有一个说自己曾经目睹过可能是来自外太空的访客所搭载的飞行物体;每5个人就有一个认识其他人有类似的UFO目击经验的。在英国皇家学会对2000多位英国人做的调查中也发现,44%的受访者相信存在着地外生命,而1/3的人觉得人类应该尽早启动“红岸计划”(注释:“红岸计划”是科幻小说《三体》中的情节,一项通过与外星人接触获得科学技术突破的计划)——积极去探索外星生命和文明的存在。

  目前,笔者尚未查到对中国人的UFO信仰的相关调查,不过从近年来UFO的讨论热度来看,也不难发现我国还是有不少UFO同好会的成员。

  明知道目前尚未有任何可靠证据说明UFO存在,为什么UFO目击事件依然时有发生? 一起从认知、人格、媒体知觉中来鉴定UFO目击者的心理与行为。

  眼见不为实

  我们首先来做个测试。图中的两条直线,你觉得哪条比较长,下边的那条?认真看看你就会发现两条是一样长的。这是我们在知觉外界事物时经常会产生的错觉。又比如下图2中这幅图,你第一眼看到了什么?有人第一眼看到的就是人脸,而有人第一眼就看到花瓶。根据自己的心理需要而选择性看到的东西,这就是另外一种知觉的“bug”。实际上是跟你自己的主观经验和偏好是有关的。对于那些目击UFO的人来说,或者当他/她看到天空中的一个光点或者一个不明物体的时候,他首先就会把它知觉为一种“超自然”的物体,或者灵异现象;而对于死理性派来说,第一反应可能会是分析这个东西所有合理的形象:飞机?热气球?或者是一种自然现象?而不会轻易就想到是UFO。所以很多UFO目击事件最后都会被发现是虚惊一场。

  另一种从认知心理学上对UFO目击事件的解读,是把不存在的物体当成真实存在的,俗称“幻觉”。这种情况就可能有点精神失常的症状,这样的人可能无法区分自己“看到”的还是自己脑海中“虚构”出来的事物。在个别精神分裂症的病人身上这种“UFO体验”是很常见的。而另外有一项研究则发现,这些UFO目击者比正常人在精神分裂倾向上的得分更高。这只是一种可能的解释,并不是说UFO目击者都是精神病人。在极端的例子中,有些人甚至声称自己被外星人绑架。

  UFO人格类型学

  心理学家想到UFO的时候,更感兴趣的并不是UFO的现象,而是那些声称自己看到UFO的人。那些自称UFO的目击者还真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斯瓦米和同事们2011年做的一项研究:声称自己曾经看过或相信UFO存在的人,在大五人格量表中开放性(openness to new experience)这个人格特征上得分较高,这一类人通常想象力丰富、好奇心过剩、容易接受新事物。除了相信UFO,他们还有可能相信其他的灵异事件:灵魂出窍、上帝显灵或是晚上会撞到鬼。所以不妨试探一下,你身边那些相信自己开了“天眼”或是相信“鬼鬼神神”的朋友可能会告诉他/她曾有过“第三类接触”。

  媒体制造

  最近一段时间,UFO事件层出不穷, “凤凰山UFO事件”、“UFO造访伦敦奥运”、“工体上空惊现不明飞行物”,一时间人心惶惶,仿佛世界末日又发出新一轮的信号:实际上都是“媒体”在作祟。在1994年,传播学学者斯帕克斯就跟他的合作者一起做过一项有意思的调查,他们对一群人的跟踪研究发现:那些经常收看播放超自然事件的节目的人会更相信UFO等非正常事件的存在。此外,他们还做过实

  验,发现如果向实验的参加者呈现UFO的图片,他们会更相信这个事件的真实性。有时候,并不是真的是“外星观光团”的旺季来临,而是媒体在无意识中掀起了“UFO热潮”。

  但炒作归炒作,到最后信与不信,公众还是有判断力的。但是权威一出马,人们就很容易不淡定了。比如前不久,大名鼎鼎的英国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就公开表态,认为外星人在不久后将造访地球,然后可能会跟许多科幻小说描写的一样,掠夺地球的资源。又或是最近火红的凤凰山事件中哈工大教授的介入调查。这些“专家”发言也会让大家觉得事情更为确信。一项研究中发现,让科学家出来背书确实会让人们更容易相信UFO事件的真实和可信性。尽管“专家说”“教授说”已经不是人人都会买帐,但是人们就会忍不住还会听听他们在说什么的。

  寻找E.T.

  尽管以上言论,都有点打击UFO同好会的朋友的积极性。可不要以为笔者是一个坚定的无外星人主义者。作为一个科幻迷,我和许多UFO同好会的朋友一样,坚信在茫茫的宇宙中,我们并不是孤独的。还有其他生命体的存在。

  要在茫茫宇宙中寻找其他生命的足迹,除了时不时仰望天空,拍个照片或是录个视频这种文艺青年做的事情外,我们还是得通过科学的硬手段来探索。英国的爱丁堡大学最近也在开放课程网站coursea上开设了“天体生物学和外星人”课程,主要教授人们寻找外星人以及与外星人进行通信。来自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和印度等13个国家的科研机构也正在筹建一组大型的射电望远镜阵列,可用于探测地外文明。

  无论心理学家交出怎样的心理分析报告,UFO目击事件的背后,是人类为了寻找“宇宙中的另一个我”的永不歇止的好奇心。

  篇二:大数据报告

  当前大数据正在改变世界,而数据收集和分析则是提升应急管理功能的重要手段。在对大数据内涵和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后就会发现,大数据在应急管理中的应用主要有大数据技术和大数据思维两种方式。在应急管理的事前准备、事中响应和事后救援与恢复的每一阶段都可以引入大数据的应用,每个阶段对大数据的应用程度也会因其需要应对内容的不同而有所差别。大数据的应用有助于提高应急管理效率、节省成本和减少损失。我国需要在大数据战略、大数据开放政策、大数据在应急管理中具体应用形式等方面做出部署与探索。

  一、大数据的内涵和在应急管理中应用的基本框架

  关于大数据的内涵并没有完全一致的理解,如按照麦肯锡全球研究所的定义,大数据指的是超出常规数据库软件工具所能捕获、存储、管理和分析的超大规模数据集。也有的从数据集的特点入手,界定了大数据的三个主要特点,即常用的3V界定:规模性(Volume)、多样性(Variety)和高速性(Velocity)。舍恩伯格在《大数据时代》中反复强调:大数据是人们获得新认知、创造新价值的源泉;大数据还是改变市场、组织机构以及政府与公民关系的方法,强调以大数据技术为基础的新思维和新方法。

  按照突发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整个应急管理大致可以分为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阶段,包括预防准备、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善后恢复等多个环节。由于当前大数据在应急管理中大多处于技术应用阶段,并没有针对应急管理中大数据的应用进行严格分类,因此本文根据应急管理最简单的时间序列划分法,探讨了大数据在应急管理中事前、事中和事后应用的基本框架。

  当然,由于应急管理针对的事件类型不同,并非所有的应急管理领域都会涉及到大数据在三个过程中的应用。有时候可能并不需要进行数据的重新收集和硬件系统的整合,而只需要进行管理模式和思维的变化,就可以形成新的大数据应用方式,这也是大数据在应急管理甚至是公共管理应用中不同于纯技术导向应用的核心所在。

  二、大数据在应急管理中应用的具体分析和实践

  (一)事前准备

  在事前准备阶段,需要为大数据的应用进行相应的管理和设施准备。管理准备指的是与大数据管理、大数据方法相匹配的人事准备和管理提升。设施准备指的是大数据应用所需要的硬件和软件设施。硬件设施主要涉及新技术背景下的数据采集,而软件设施不但涉及到新数据的采集,也可以针对旧有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

  (二)事中响应

  在事中响应阶段,大数据的应用能为政府、第三方组织或个人开展应急响应提供很大便利。对于政府而言,大数据化的应急管理意味着技术支撑基础上的融合与协作,它不但为协作带来很大便利性,也保证了日常业务连续性和应急处置及时性之间的平衡。对第三方组织或个人来说,大数据可以为应急管理提供更加便捷灵活的手段。

  (三)事后恢复与重建

  大数据在应急管理事后的应用主要是在救援与恢复重建。目前在应急管理应用上比较新颖的是使用“分众(Crowd Sourcing)”的方式。“分众”是由大众通过网络分散完成工作任务,并通过整合后在网络上提供服务的一种方式。这个过程中使用的信息来源分散,体量巨大,并采取机器决策或半机器决策的方式利用信息。使用“分众”方法进行事后恢复与救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捕获信息,甄别加工信息、机器分析和迅速反应。捕获信息的方式可以是通过GPS定位发送自己的位置,也可以是通过社交网络发送某条文字信息。搜集到的信息会被汇集到分众平台上,这个过程可能需要机器与人协调完成。一些难以处理的信息会分配给志愿者进行加工,使之转变为计算机能识别的数据。如法语区内一条“推特”(Twitter)的信息可能并不适用于第三方软件处理,这时就需要志愿者先将这条信息翻译成英语,再将其中的关键信息提取分类,变得可为计算机处理。计算机会自动剔除无用和冗杂的信息,根

  据语义分析捕获含有有效信息的词条。随后,经过格式化的信息可以被计算机可视化或者作为统计资料加以利用,经过整合的信息可以发布在网上供众人浏览和使用。应急处置人员可以根据计算机的建议设计救援路线,配置救援装备,以最快速度抵达救援地点。

  如海地地震救援中,以“目击者”为代表的非营利网站利用“分众”方法起到了重要作用。总结分众式操作方法在应急管理中应用的流程图,可以看出,在灾害救援的过程中,需要有三个明确分工的角色完成整个操作:亲历地震的当地监测员、关联开放数据的网络操作员和救援组织中的信息官。

  当地监测员通常是正在灾区的当事人。只要灾区当事人有一部能上网的手机,他就可以成为灾害应对活动中的一部分。当事人可以用多种方式发送求救信息,如推特(Twitter)或者脸书(Facebook)。推特可以通过话题标签将信息分类标注,经过分类标注的开源信息更容易被第三方识别和捕获。

  三、结语

  “大数据”在应急管理中的应用具有很大潜力和价值,本文只是在理解大数据内涵的基础上,根据应急管理的特点,总结了大数据应用的基本框架和分析了实践案例等,由于大数据在应急管理中的应用本身就是一个交叉学科研究的主题,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希望本文能引起相关应急管理研究者和实务人员的思考,为进一步促进大数据在我国应急管理中的应用提供更有质量的研究成果和实践。

【鉴定报告如何写】相关文章:

如何写尽职报告03-19

如何写选题报告03-19

反思报告如何写03-19

如何写报告样本03-19

如何写维修报告03-19

心理案例报告如何写03-19

如何写单位进度报告03-19

如何写优秀事迹报告03-19

应该如何写转正申请报告03-19

如何写好教学反思03-19

用户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