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片《盲歌》看后感
记录片《盲歌》看后感
在永康,我曾在一条即将拆迁的老巷弄堂里,见到过一位眯着眼坐在竹凳上听鼓词的妻子婆,她像睡着了一般,怀里紧抱着一个小小的播放器。“声声犹如松风吼,又似溪水促流”,我不由得驻足细听,鼓点阵阵、竹板琅琅间共同着艺人抑扬顿挫,饱含激情的说唱,虽不是土生土长的永康人,但我居然也能从时缓时快的节奏中感想感染到浓厚的永康特色与趣味。那位竹凳上的妻子婆于半醒半睡间还不时发出几声笑声。离她不远处的夕阳下,是一整片倾圮的老建筑,以及混凝土聚积物上开出的散落的野生油菜花。余晖将散,那声那音那景互相融合,像一帧古老而悠远的片子尾幕,在我脑海中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其时,对永康鼓词毫无了解。直到记载片《盲歌》的品鉴会。
拍摄者自在不迫地将鼓词艺人的生活近况娓娓道来,真实地涌现了这对瞽者伉俪的生活的点点滴滴。
固然二人都观不到,然则从洗脸穿衣煮饭,再到表演,教授教化,行走,俩人都自强自立、互相扶持。平凡的生活中有冲动,平淡的表现中有震撼,观到他们在黑阴郁点燃煤气,煮粥炒菜,我的内心不能平静:从不埋怨命运,适应情况,创造代价!这样的自强精神不也正是永康精神的地点吗:永康自古山多田少,“七山一水两分田”可谓先天不够,却凭着打铁补锅修锁走南闯北、勇于拼搏,成绩了“五金之城”“百工之乡”的佳誉。
一座城市的文化形成绝非一朝一夕,而是由深厚的社会传统积淀而成,永康作为“胡公牍化”的发源地,当地大众大都信奉胡公大帝或佛道教。记载片中的鼓词第一次出场便是在一次佛事典礼中,卢顶风先生站在人群中央,高声唱诵劝人积善性善的曲子。我想这大概便是鼓词自古对付弘扬成长“善”文化的紧张意义与社会代价。劝善者得善报,作为视力障碍者,卢先生也因为唱鼓词这个职业得到了他应有的代价和尊重,不仅空手发迹,养育了三位儿女,还成为了受人尊重的先生。从记录片中,我们观到,从走落发门的那一刻起,卢先生身边总是不缺少好心人,大概是善意的邻居,大概是熟悉的公交车司机,大概是出勤的交警,大概只是陌生的路人。这个记录片细节性地展现了永棵魅这个城市的温度,这和鼓词千年来的善文化流传是分不开的。
观到屏幕上用永康话翻译过来的说唱歌词,我更明白了鼓词作为一种地方性民间艺术之所以能被布衣民众喜爱数千年的的原因—趣味,活跃,正能量!歌词中大都是历史典故或者是艺人听闻的民间轶事,被说唱者用滑稽刁侃的语气汇编成浅显易懂又押韵的歌词,劝人从善,弘扬社会正能量。
这段记载片真实地让我观到了一位年迈盲艺人对艺术的酷爱奉献,一群有情怀的本土人士对乡情文化的承袭和珍惜,我更深刻地感想感染到了永康人特有的朴实与对文化的尊重,我相信即使现在弹奏鼓词的人少了,听鼓词的人少了,然则优秀的文化不会被遗忘,大概只是嫁接与转化,以不合的形式再进行着艺术传承与发扬。
优秀的古建筑要保存,破损的建筑要修复,废墟之上必将起高楼。永康鼓词必将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而有新的成长。相信在各社会组织、教导系统的看重下,承袭者与喜好者们会采英撷华,赓续立异与成长,使鼓词继承开释传统文化中温暖的光线。
【记录片《盲歌》看后感】相关文章:
军训拉歌感悟03-19
关于《献给母亲的歌》教案03-20
小学音乐《卖报歌》教学设计02-21
《峨眉山月歌》精品教学设计03-02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反思(通用6篇)05-17
一年级音乐下册《放牛歌》教后反思03-22
军训的后感范文03-19
《夏感》梁衡10-10
《麋鹿》解析听后感03-19
观看焦裕禄等电影后感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