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档>中国传统民居课教学思考论文

中国传统民居课教学思考论文

时间:2024-08-20 02:33:24

中国传统民居课教学思考论文

中国传统民居课教学思考论文

中国传统民居课教学思考论文

  [论文关键词]文化人类学传统民居教学思考

  [论文摘要]文章主要论述了文化人类学与传统民居课的关系,并进一步思考如何将这种关系纳入授课内容,探讨学生在更宽视野下学习中国传统民居课的模式,试图将这种模式应用到其他相关课程中同时,还探讨了实地调研与建筑设计在本课的作用和意义,从而对近年来中国传统民居课的教学改革和实践做出了相应的总结。

  中国传统民居作为建筑学专业的一门选修课(一般在三年级或四年级开设),一直没有引起学生的重视,究其原因有两点:一是讲述内容比较单调,仅从建筑学角度讲解比较典型的中国传统民居,教师泛泛而谈,调动不起学生的兴趣;二是教学计划缺少实践环节,没有将民居调研和设计纳人教学计划,学生感到枯燥乏味。针对这两种情况,在近几年的教学中,我们进行了一些探索,试图从文化人类学角度和结合建筑设计探索中国传统民居课的教学模式,并思考这种模式在其他相关课程中的应用。

  一、文化人类学纳入传统民居课的基础

  文化人类学起源于西方,有关民居与人类学等其他学科关系方面的研究,西方也走在我们的前面。

  西方的民居研究开始于19世纪,当时对民居感兴趣的多是一些人类学家,比如,摩尔根1881年出版的《美洲土著民族的住屋与日常起居》,企图将所谓“原始共产主义”之社会结构与住屋的尺度与形式联系起来。当然,也有一些建筑学者不仅从建筑角度,更多的是从人类学的角度对民居做了大量的探索,如19世纪末的英国建筑师莱斯比丁1891年出版了《建筑、神秘主义与神话》一书,从书名上即可看出作者所研究的内容与人类学的密切关系,书中阐述了大量的建筑形式的象征性,呈现出的是对人类研究对象的痴迷性和好奇性。美国建筑与人类学方面的专家拉普波特1989年出版的《宅形与文化》一书,企图阐释文化如何造就建筑型制,而建筑型制又如何传达文化含义,强调了在影响建筑的众多因素中,文化因素所起的决定作用,“宗教上的禁忌带来的不舒适和复杂化,远远比气候条件更多地影响了住宅的形式…

  中国民居研究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由朱启铃创办的营造学社,学社成员踏遍大半个中国,以考古学工作的方法,从建筑学角度对中国传统建筑做了大量的田野调查和详细测绘,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资料。但是,这一时期的研究工作所涉及领域比较单一,仅从建筑学角度进行了研究,缺少从社会学、人类学等与建筑关系密切的相关领域的研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这种状况没有多大改变。20世纪80年代西方及日本的民居研究与中国自身的民居研究仍然存在明显的区别,那就是国外的民居研究者多为人类学家及地理学家,其研究角度往往侧重于孕育民居的人文社会背景,真正关注点是造其居的人;而中国的民居研究者多为建筑师,其研究方法是形式分析与美学鉴赏,关注点是民居样式和技术。20世纪80年代后期,受日本、欧美等西方国家对中国民居研究的影响,我国民居研究开始和文化产生了关系,有关的学术会议、论文不断,“计有《中国传统民居与文化》七辑、《民居史论与文化》一辑、《中国客家民居与文化》一辑、《中国传统民居营造与技术》等}zy}。到了90年代,一些高校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开始涉及民居与文化的关系,中国民居研究开始全面地由单纯的建筑学扩大到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文化地理学、考古学、民俗学、语言学、气候学等诸多领域。

  国内外跨学科民居研究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为民居课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同时,由于文化人类学与人类活动的历史密切相关,因此民居课的这种教学模式同样可以应用到以记载人类建筑活动足迹为主的建筑历史等课程中。

  二、文化人类学视野下的传统民居教学思考

  基于国内外民居与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和经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文化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纳人授课内容,将民居与人类学结合起来,试图探索一条关于中国传统民居课的新模式。

  在与民居有关的众多学科中,文化人类学可能是与其关系较密切的学科之一。文化人类学是从文化的角度研究人类种种行为的学科,它研究人类文化的起源、变迁、发展的过程以及世界上各民族各地区文化的差异,试图探索人类文化的性质及演变规律。而民居是乡土文化的载体,人的许多行为与民居产生关系并影响了建筑,而建筑又规范了人的某些行为。现以羌族民居为例说明文化人类学在民居课中的作用和意义。

  羌族是我国最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已有几千年的历史。由于羌族没有文字,其文化存在于这样一些“意象”中,如音乐、舞蹈、习俗、宗教活动、建筑等等,而建筑是其文化存在最重要的“意象”。因此,在讲授羌族建筑时,我们必须理清建筑意象与羌族文化之间的关系:文化如何影响建筑,建筑又如何反映文化。由千历史原因,羌族被迫从西北沿眠江流域向南迁徙,在迁徙过程中战争不断,经过无数艰难险阻,因而羌族文化更多地体现任一种防御文化。羌寨的总体布局依山就势,经过几百年甚至上汗年生长而成,羌寨生长所遵循的重要原则就是防御性。所以,文寨街巷狭窄、错乱,形如迷宫,这是羌族防御文化最直接的反映(羌寨多建在山坡上,各楼房鳞次栉比,甚至可以相通,形成一I}座具有高度防御功能的石头城。特别是在寨子中心或附近险要处修筑的碉楼,使羌寨在军事防御方面更趋完善。羌族民居外培上的窗少而小,有的像“斗”,被称为“斗窗”,用做作战时射箭#G打枪。防御文化几乎成了羌寨营建的“规范”。由于历史文化的影响,在社会稳定时期,羌族建筑依然保留这种防御特点。这已成为羌族建筑的特色之一。

  在单体建筑方面,羌族建筑一般2一3层,中层起居大堂设一火塘,火塘里的火种常年不息,称“万年火”,象征家族人丁兴旺。大堂可以说是羌族民居的中心,其他房间以它为中心设置。而火塘是大堂的中心,大堂的布设以火塘为中心。另外,节日期间一家人围着火塘跳锅庄(锅庄是羌族的传统舞蹈);在羌族建筑屋顶的四角置白石,亦是用以纪念在羌戈大战中的白石将军。这些反映了羌族的宗教信仰文化。这种建筑和文化之间的相互交融,在此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建筑中的每一个构件,一块砖,一片石,都隐含着许许多多的故事。这些故事会让学生更加关注建筑学以外的其他相关学科,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该课的兴趣。

  在授课中,不仅要做纵向联系,更要做横向分析。做横向分析更要联系文化人类学,探析文化人类学与民居的关系。比如,在讲完羌族建筑和藏式建筑后,让学生分析:羌族和川西北藏族同处相似的场地条件,为何产生出不同的建筑形态?西藏民居和川西北藏式民居地处不同地域环境,为何具有相似的建筑形态?类似的问题很多,如北京四合院与山西大院等,这些问题无法从建筑学本身得到解答,必须联系文化人类学等相关学科才能做出比较完美的解释。通过这些小问题的设置,学生们更加明白:民居不仅仅是建筑,它包含着许多文化信息。

  除了文化人类学,民居研究与历史学、经济学、人文地理学等学科也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如皖南民居、山西大院为何如此精致?这与其发达的商业经济关系密切;陕北窑洞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也密不可分。

  可以说,中国传统民居课是从中国建筑史课体系中分出的一支,两者关系密切。因此文化人类学在中国建筑史课程中同样具有重要意义。比如在讲授《中国建筑史》“陵墓”一章中,关于“中国从秦始皇开始历代帝王为什么耗费巨大人力、物力、财力修建陵墓?”这一问题,需要从人类早期的“魂灵观”开始分析,才能理解其原因。

  三、民居课中的实地调研和建筑设计

  根据教学计划,民居课的实地调研安排在上半学期,其成绩占民居课总成绩的60%;建筑设计安排在下半学期,其成绩占民居课总成绩的40%o

  在以前民居课教学中,教师一般不会安排实地调研这一环节,结课方式多是闭卷考试或写一篇小论文。这两种方式对于检查学生学习效果均不理想。因此,我们运用人类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田野调查法来充实民居课的教学内容。田野调查强调的是调查者本人“亲临现场”的调查,这是人类学研究方法的重要特征。按照田野调查的基本原则、基本内容、基本程序、注意事项等方法进行民居调查。调查内容比较多,包括社会组织、经济、人口结构、民俗风情、村落布局、住宅结构、自然环境等。调研方式包括查阅资料、实地测绘、请教专家和访问交谈等。通过调研并结合课堂讲授的传统民居知识进一步认识文化和建筑之间的关系。同时,通过测绘感知传统民居的空间形态,了解传统民居的建造技术,加深对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的感性认识。实地调研的具体做法是让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分组,一般3一5人一组。根据每组的具体情况选择调研地点,并制订详细的调研计划。调研步骤分为:(1)前期准备阶段。包括选择目标点、查阅资料、准备工具、动员等。(2)现场工作阶段。包括现场作业和访问交谈。现场作业包括草图、测量、整理测稿、仪器草图、填写数据表格、现场校核、拍照片等;访问交谈主要是和当地居民进行交流,了解村落基本情况。(3)内业作图阶段。包括上机作图、成图校核验收、成图打印、编目、成果存档。最后每组交一份调研报告。通过实地调研,学生掌握了学习和研究民居的一种方法,可以更深人地了解民居的基本信息;同时培养了对民居的兴趣,在实地调研中,尽管很累,但学生们兴趣十足。

  下半学期的建筑设计主要是在民居调研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上半学期的调研,学生对当地的自然环境、村落布局、民居形态、民俗风情等有了比较深人的了解。在这个基础上给学生设置和当地传统建筑密切相关的题目加以训练,比如乡村小学、乡土博物馆、新农村建设、文化站等,建筑规模控制在1500一5000平方米之间。按照实地调研的小组,每组共同完成一份设计。通过设计,学生对中国传统民居所蕴涵的丰富文化和技术,比如民居的生态、节能、建筑与环境的关系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将设计纳人民居课是我们的一种尝试,经过几年的探索,发现学生对民居课中建筑设计这一环节兴趣十分浓厚,如何正确地引导学生做好民居课中的建筑设计依然是我们探索的问题之一。同时,我们也在思考这种方式是否可以应用到建筑学专业的其他课程,r匕如中国建筑史、外国建筑史等。

  四、总结

  将文化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建筑设计纳人民居课和其他相关课程一直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在近几年的教改中取得了一点经验,但是仍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将文化人类学多深的内容纳入民居课比较合适,调研报告的深度如何掌握等仍是需要探讨的问题。同时,尝试在宏观视野下如何将相关课程融合、交叉授课也是文章的月的之一。多学科融合的教学探索中,对教师本身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国传统民居课教学思考论文】相关文章:

民居保护开发利用情况的调研报告03-19

高中《像山那样思考》教学设计(精选10篇)10-29

体育课教学反思03-19

小学二年级课堂词语的教学思考03-13

高中语文教学之导学案教学初探论文03-19

科学复习课教学反思(精选12篇)02-14

《压强》复习课教学反思(精选12篇)04-06

小学数学教学评课范文总结09-25

思品课《权利与义务》的教学反思02-02

《分式复习课》教学反思(精选10篇)04-06

用户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