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档>《流动的组织血液》的个人教学反思

《流动的组织血液》的个人教学反思

时间:2024-09-10 11:22:17

《流动的组织血液》的个人教学反思(通用15篇)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反思过去,是为了以后。那么什么样的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流动的组织血液》的个人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流动的组织血液》的个人教学反思(通用15篇)

  《流动的组织血液》的个人教学反思 篇1

  今天我上了“流动的组织——血液”一课,从节课来看,课堂上学生兴趣非常高,也非常活跃,都能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去,都积极的分析、思考、讨论书中的还有我提出的问题,并能够运用本节的'知识解释与生活实际有关的问题。但是,无论在怎么完美的课,也有不足的地方。

  在知识目标方面,抓住血细胞的结构以及功能最为关键,像血浆的组成、作用;各种血细胞的形态、大小让学生了解就足够,不需要反复向学生强调,应该让学生把更多精力集中在血细胞的结构与功能上。在能力目标方面,学生逐步学会比较图片,分析数据的能力。在情感价值观方面,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献血以及正视抗生素(后者是后来才发现可以深入的点)。

  正是通过教学目标的确定,看到自身的不足,初中生物教学目标的确定以学生的情感价值观教育、激发学生兴趣为主,而作为一名教师应该贴近学生生活,从学生生活实际确定教学目标,同时可以参考练习册来明确教学的主干,而我这两点都没有达到,在今后的备课过程当中,第一,要进行练习,第二,多思考,把知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样的课堂才是有生命力的课堂。

  《流动的组织血液》的个人教学反思 篇2

  这周讲的是《流动的组织——血液》。学生对血液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血液的组成成分的了解比较欠缺。学习这节不仅要了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等知识,还要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这节课安排了三处小组合作学习。第一处是利用课本的“资料分析”,教师先给予学生引导,然后学生组成四人小组,根据课本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然后发言交流。

  第二处是介绍血细胞,教师先以“红细胞”为例,从“形状、特点、功能”三个方面来分析,给学生做示范,然后要求学生参照教师的分析方法,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观察课本的.图片,阅读分析课文的信息来掌握白细胞和血小板相应的知识点,并完成表格,课上交流。

  第三处是在学完整节的内容后,让学生来当“小医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血常规化验单”。

  通过这三个环节的合作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点,而且对能力也有一定的培养。

  《流动的组织血液》的个人教学反思 篇3

  有关血液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即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学生都见过血液,也有流血的经验;陌生是因为学生对血液了解不够,对它还很好奇。与血液相关的疾病在生活中也是随处可闻,学生不仅要学习血液的常识,同时还要求学生对于因血液引起的种种问题持有正确、健康、科学的认识。所以,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本,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出发,让学生在积极参与和主动学习的活动中学习知识、发挥能力、培养情感,使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密切地联系在一起。

  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注意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和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引导作用,将课堂交给学生。我重在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我采取多种教法,以贴近生活的实例入手,

  通过一些与血液相关疾病的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分析,主动与学生交流和探讨所得到的信息,引导学生思考感悟,认识科学的内涵。形成对血液各组成成分及生理功能的共识。使学生思维既有拓展发散的机会,最终又能回落到知识脉络上,达到收放一体。

  我通过设置情境从生活中的经验导入新课,提起学生的好奇心及兴趣。通过学生对血液认识的讲述,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接着,动画播放加入抗凝剂的血液,让学生观察现象,引导学生概括血液的各组成成分。在完成血液的组成这个知识点的学习后,让学生观看大屏幕,自学教材,归纳老师提出的有关血浆问题,以锻炼学生培养学生自学,归纳知识的能力。利用多媒体视频播放实验: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血细胞中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的形态及数量。出示表格,让学生通过自学、相互讨论后归纳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在学生归纳不完整时及时补充讲解,或者在学生归纳完整后通过多媒体的展示,讲解知识,达到突出重点、培养学生归纳整理资料,合作学习的目的。

  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时展示血常规化验单,让学生分析病因,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并与生活实际相联系。通过选择、判断、填空等题型,巩固所学新知,锻炼了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解题和实践能力。学生阅读课后的`知识,将知识进行拓展。了解献血和骨髓捐献的意义,并认同义务献血和骨髓捐献,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学习。

  从上课的情况来看,达到了预期的目的。课堂提问学生人数多,可以吸引更多同学的注意力。由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多,课堂容量较大,为完成教学任务,所以课堂教学节奏稍快,在调动学生积极性方面欠佳。今后要提高自身素质,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全面提高生物学素养。

  《流动的组织血液》的个人教学反思 篇4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倡导教师评价要以自评为主。没有反思就没有进步,通过反思能知道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得与失,这也是一个再学习的过程。

  首先,本节教学注重了新课的导入和教学情景的创设。本人采用了温故“引”新法,巧妙导入了章节标题。而视频的观看和化验单的观察,更是让学生对血液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学生在教师精心创设的情景中去遇见“困难”、碰到“问题”,才能“触景生情”,进而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其次,结合了多媒体关于吞噬的话语的优势和生物学的实践本性。将多媒体引进课堂是为了更好的辅助教学,但多媒体只是工具而不是内容,再完善的多媒体课件也替代不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和亲身体验。本节课将教材资料分析中的血液分层现象改为演示实验的内容,使学生对血液的成分有了初步感知。之后,又通过分组实验,学生亲自观察人血涂片标本,使其对血细胞的成分和特点有了深入的.认识。在两个实验的基础上,我还通过FLASH和图片等形式,帮助学生全面、准确的理解血液的成分和功能,从而较好的解决了教学重点与难点。

  再次,“学以致用”,让理论知识服务于实践,也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通过重新解读化验单和“争当小教练”两个课堂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也体现了生物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更激发了学习兴趣。

  最后,利用概念图总结本节内容。概念图是在新课改后引入生物教学的一种重要工具,它可以帮助学生全面、系统而又简洁的理清某一章节的知识体系,它的构建过程也是学生对所学知识再学习、再理解和升华的过程。在高中教学中,概念图已广泛使用,但由于初中生认知水平所限,初中生物教学还很少使用概念图。本节课让学生尝试画出概念图,总结血液的成分及功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也算是创新之所在吧。

  当然,本节教学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由于课堂时间较紧,学生讨论时间不充足,内容的讲解也有些平铺直叙,重难点不够突出;教学中未安排学生自评、组评或师评等。

  《流动的组织血液》的个人教学反思 篇5

  1,导入很成功。我通过创设情境联系生活进行导课,一开始便使学生兴趣高涨。从而使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到我所设计的教学活动中。

  2,充分,合理地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尤其是血细胞个体非常微小,因此通过PPT课件电镜下的血细胞形态,使学生能更准确地掌握学细胞的结构特点。同时,给学生通过多媒体播放视频《干细胞和干细胞的研究》相关知识点,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也能了解科学前沿知识,从而拓展学生的视野。

  3,课堂上,除了讲解知识点外,我还联系了很多实际问题。

  不足之处:

  1,由于时间原因,学生课堂讨论不够充分,学生讨论的时间太短,老师又仓促的.总结了知识点。

  2,本节课主要以讲授为主,学生活动太少。

  3,由于时间原因,给学生播放PPT课件的时候,过于快。应该给学生留够充裕的时间进行识记。

  《流动的组织血液》的个人教学反思 篇6

  这节课在课堂设计上努力通过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贫血、血友病、白血病、血栓、人体血量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考(如:试管中血液为什么会出现分层现象,为什么对失血多的病人要及时输血。三种血细胞有什么区别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主动参与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我还注重了学生的合作讨论。把难的问题抛给学生,通过集体讨论来解决问题,教师尽量做一个引导者。通过这些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多样化了,在观察、实验、文本解读、资料分析、讨论中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以学案为载体,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过程中,注重了讲练结合,每解决了一个问题,通过“请你来解答”让学生练一练、分析回答、归纳总结等不同方式进行巩固基础或应用分析,抓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落实。

  通过教学发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有待解决和提高:

  1、有些问题留给学生思考时间过短,所以出现了问题解决时学生不积极的现象。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应再充足一些,再“放一放”尽量让学生自己去探究。

  2、评价太单一,缺少鼓励性评价。

  3、提问时还不能充分兼顾全体学生。今后提问学生时关注的面再大一些,尽可能照顾全体,如可以采用动手画一画,写一写,小组合作讨论等不同方法,尽可能调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

  4、有些问题处理方法不是特别有效。在问题解决时发现所用方法对知识点的`突破并不是很有效,有些学生还是不理解。可以利用实验观察进行突破。

  以上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引以为戒。

  《流动的组织血液》的个人教学反思 篇7

  上学期我们生物组的刘凤荣、曲宏伟两位老师就《流动的组织---血液》一课进行了作课,课后我们进行了认真的研讨。现在由我代表我们生物组就此课进行反思。

  血液对于每个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说学生熟悉血液是因为每个学生几乎都有流血、抽血和验血的经历,对血液的颜色等有一些感性的认识,还可以从报刊、杂志、电视和广播中获取到有关血液的信息。说学生对血液陌生,是因为学生大都不知道血液里到底含有哪些成分,以及每种成分各有什么功能。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两位教师根据我校“教、学案”的要求,注意培养学生课前自学能力,注意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和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引导作用,将课堂交给学生。教师主要不是在讲,二是在引导学生;学生不是在听,而是在进行观察、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

  刘凤荣老师的课,首先从生活中的经验导入新课,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及兴趣。通过学生对血液认识的讲述,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接着,出示加入抗凝剂的血液图片,让学生观察现象,引导学生概括血液的各组成成分。然后让学生观看大屏幕,自学教材,归纳教师提出的有关血浆问题,以培养学生自学、归纳知识的能力。接下来让学生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血细胞中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在学生归纳不完整时,教师及时补充讲解,达到突出重点、培养学生归纳整理资料、合作学习的目的。然后,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谈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有关知识:贫血时应怎么办;缺氧时怎么办;受伤时的脓液是什么等问题,体现了知识服务与生活的目的。接着播放视频材料学生观看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最后,通过选择、判断、填空等题型,公国所学新知,锻炼了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解题和实践能力。学生阅读课后的知识,将知识进行拓展。了解鲜血和骨髓捐献的意义,并认同义务献血和骨髓捐献,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课后我们进行了研讨:认为把视频播放放到学新知前会更好些。因此,曲宏伟老师又根据研讨作了一堂课。

  从两位老师的课堂上也反应出两点共性问题:

  1、学生的动手操作、实验能力不强。显微镜的使用不熟练;运用显微镜观察的能力差些。因此存在有些学生观望、实验忙乱、用时过长的现象。这样就使得课堂时间教紧,有些知识学习发的教匆忙。

  2、教师“教学案”的运用还是不很熟练,课前教师下发了预习提纲,学生进行了预习,但课上遇到问题时,教师又不自觉地去讲,不敢放手让学生去解决,又走回老路上去。

  针对这两个问题,我们组成员通过研讨认为:实验课一定要克服各种困难来上,让学生多动手,培养他们的实验能力。对于实验材料不足的问题,有可能的尽量由学生自己带来,教师自制等,同时学校也要向办法给解决一些;“教学案”的运用教师要大胆尝试,不要总怕出问题,要相信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应用,这种教学方式会让师生双方都受益。

  以上是我们生物组的反思。谢谢大家!

  《流动的组织血液》的个人教学反思 篇8

  给学生讲到人体内流动的组织——血液时,学生多多少少都知道一些其中包括的成分,但是,各自具体的作用不清楚。

  学生对这样的内容还是很感兴趣,也渴望知道,因此,我将这些内容与常见的症状联系起来。如,血液之所以呈现出红色,是因为其中的红细胞是红色,而且可以携带氧,运输到全身各个部位,由此联系到初一第一学期讲到的一道联系"生活在高原地区人的红细胞数目为什么比平原地区人的多?"现在学生几乎都可以回答对。再有,贫血患者经常会出现头晕,脸色苍白的症状,原因就是体内的.饿红细胞数量相对比较少。再如,血小板的作用是凝固血液,而大家知道的白血病患者的主要典型症状就是血流不止,这时学生都会想到这样的患者是因为血液中血小板数量不足。

  用这样的方法给学生讲这些内容,学生很容易接受,而且上课的气氛也活跃。

  《流动的组织血液》的个人教学反思 篇9

  血液循环的途径是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第三节第二课时的一个教学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大知识点叫抽象,难于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开发多种资源,通过师生共同收集信息,展示资料,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把学生从学习的边缘地带请到学习的中心地带。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把抽象变为直观,静态变为动态,给学生以直观、形象、动态的刺激。

  1、引入通过多媒体,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血液循环挂图来观察血液循环的途径。并设问:张强脚趾发炎,前臂静脉注射,能否治疗炎症呢?学生参照课本上的.血液循环模式图进行小组讨论并获取结论。

  2、新授。在方法上,教师一突出“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和分析讨论等手段,了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以观察血液循环的途径演示动画为探究活动的突破口,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学生愉快而全面地接受新知识。

  血液循环的途径:

  (1)体循环途径,出示挂图讲述:教师提问:体循环开始于哪个腔?先后经过哪些血管?终点是哪个腔?学生观察、思考﹑讨论体循环途径并在草稿纸上画出,动脉血用红笔表示,静脉血用蓝笔表示。讨论组代表口头回答。

  (2)肺循环的途径。点拨提问:

  1、 在肺部毛细血管处血液与肺泡发生了怎样的气体交换?

  2、 经过体循环和肺循环,血液成分分别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按照体循环的推理方式完成肺循环的模式图,学生代表口头说出血液成分的变化。

  3、知识反馈讨论。让学生进行深度思考,提高他们的识图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即能力培养的同时,基础知识也再次巩固、升华。教师给予讨论提纲:

  1、 体循环和肺循环是同时进行还是有先后顺序?

  2、动脉里流动脉血,静脉里流静脉血,这样的观点对吗?

  4、小结。学了本课,你对血液循环的意义有什么认识?

  《流动的组织血液》的个人教学反思 篇10

  信息时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意味着知识更新异常迅速,学生不可能以结束学校的学习作为学习的终结,所以我在课堂设计上努力通过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贫血、血友病、白血病、血栓、人体血量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考(如:试管中血液为什么会出现分层现象,为什么对失血多的病人要及时输血。三种血(细胞有什么区别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主动参与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本节课通过阅读培养学生求知,科学的精神通过家庭小医生这一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质疑使学生更好的省晤知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阜新精神。本节课充分发挥了学生搜集资料,整理加工资料的能力,使学生开阔了视野,认识到信息的重要性,掌握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我想没有反思就没有进步,通过反思能知道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得与失,这也是一再学习的过程。经过梳理我发现在以后的教学上还要改变已有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探究、参与、互动自主学习的能力更突出一些,还要更好的引导学生关心他人,关爱生命。用所学的知识更好的联系实际,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流动的组织血液》的个人教学反思 篇11

  营造学习气氛 增强课堂生机 从事初中生物教学工作十余年了,常有一种失落感,本来应该是充满着生命气息的生物课堂,常常因为不当的教学理念、教学策略而变得死气沉沉,被学生痛苦的形容成“死物”课。要想真正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使生物教学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必须想办法使学生关注生物课堂。应在如何营造课堂学习气氛上多下功夫。 “血液循环”一节课的教学实践,让我有了更深入的认识。细想起来,这节课我成功做到了以下两点:

  一、 更新观念,还生物课以生趣 以前讲“血液循环”,只会照本宣科,让学生听枯燥无味的讲解,学生很容易被淹没在学科知识的海洋之中;让学生死记硬背循环途径和血液成分变化,学生很容易就迷失了自我,只记得空白的知识本身。

  现在再讲,先放下对教学目标的急切追求,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孩子们饶有兴趣地完成了哈维的血管捆扎实验,自己动手通过显微镜看到了小鱼尾鳍内生生不息的血流。相信孩子们肯定感到新奇,也肯定感到喜悦——因为他们再也不是机械记忆“纸质的生物”,而是感受到了生命本身;再也不是被动接受,而是可以向科学家那样去完成科学探究。

  我有理由相信,抓住机会让学生动手、动脑,学生自然将心思回归到课堂中来,自然将精力放到学科知识上来,自然可以体验到“学”的轻松。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策略的更新自然也影响到教师自身的心情,也会体会到“教”的快乐。

  二、 鼓励合作,还生物课以生机 以前我的课堂死气沉沉,是因为“我的课堂我做主”的思想长期禁锢着我,也禁锢着我的学生们——在课堂上常是我喋喋不休的讲解,提问和回答只是“串场词”,学生没法自主交流,更不能自我展示。

  《学记》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课堂学习不单是“老师讲,学生听”的过程,也不是完全由学生一个人独立完成的过程。因为,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课堂中老师只是机械地“死添硬灌”,把学生当作是机器,是老师工作的`目标和对象。学生只有义务被动接受,没有权利合作,没有权力思考,更没有权利质疑。这种课堂是死气沉沉的课堂,是压抑甚至是摧残学生的课堂。

  备课时,我意识到课堂模式应该得到改变,我的思维更应该更新,应该将课堂还给孩子们。指导思想变了,课堂模式也就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孩子们不像以前那样拘谨,不像以前那样只会按部就班的照本宣科。只要老师肯放手,孩子们也是那么的充满生机!

  现代的教育理念提倡合作学习,要求老师把课堂建设成一个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密切合作,共同发展的天地,要求学生在课堂中学会人际交流,学会互相帮助,和谐竞争。改变了过去传统的课堂气氛和师生行为模式,自然会使课堂充满生气,自然会让同学们充满希望,满怀激情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流动的组织血液》的个人教学反思 篇12

  个人认为做得还可以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比较注意知识点的引入。比如利用复习提问引入血液循环的概念,利用血液循环过程中的气体交换引入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概念,还有利用体检时体检表引入心率、脉搏和血压的概念等。

  2、多种教学手段的'使用。如课前学生收集资料,多媒体课件的利用,学生相互讨论、亲手实验探究等。

  3、基本上能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贯穿整节课,每一个问题、实验学生都积极思考、参与,其中测量脉搏和血压的实验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到最高点。

  但是本节课也有不足的地方。根据课后作业的反馈,少部分学生对于血液循环的路径还有点模糊,究其原因,个人课后也和各位老师进行了交流。我觉得这主要是对于血液循环的动画没有利用好。由于血液循环的途径是个难点,如果只根据教材中的插图学生较难理解,因此一定要充分利用好动画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来突破难点。

  《流动的组织血液》的个人教学反思 篇13

  在本节的教学中,心脏就是一难点,比起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来讲,血液的循环途径更抽象更难理解!所以在讲授这个知识点的时候,我先板图回忆上节课心脏的结构以及它各腔所连接的血管名称,因为只有把各腔的名称和血管的名称记住了,本节课的知识就可化难为易了。血液的流动途径是《血液循环》一节的主要内容,却看不见,摸不着,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过去,我常用“讲述+板画”的形式,虽然也能强调重点,但既不真实,又缺乏动感,学生不易理解。如果把血液的流动途径制成CAI课件,通过教师随意控制血液流动的快慢,以及在独立显示出血液与细胞,血液与肺泡之间物质交换过程的动画后,学生很容易掌握知识,记忆深刻,并且能使学生主动的投入学习之中。

  在这节课的讲授过程中,学生很容易误认为:动脉血管流动脉血,静脉血管流静脉血,在这个地方,我一再强调一点:动、静脉血的`区别不是输送它们的管道——血管的类型,而是血液中的氧含量的多或少!氧含量多——动脉血(颜色鲜红),氧含量少——静脉血(颜色暗红)。而且只有经过毛细血管部位发生物质交换过,氧含量才会发生变化,这两种血液才会发生转变!在全身毛细血管处,氧被送进组织细胞利用,所以血液中的氧含量是由多变少,所以是由动脉血变静脉血;而在肺部毛细血管处,血液是去补充氧的,是由少到多的变化,所以是由静脉血变动脉血!

  本节较抽象学生较难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我尽量联系生活实际,应用多种教具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例如讲解血压的形成原理时,需要结合心脏活动的特点和动脉管壁的特点,说明为什么心室收缩时,血压达到最高值,心室舒张时,血压下降到最低值。在理解血压形成原理后,还向学生介绍一些保健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并让学生学会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课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测平静状态下和800m赛跑结束后的心率,并对结果进行分析讨论,体现体育锻炼对心脏的影响。同时选派几名学生向医生请教“心脏为什么会在人的一生中不停地跳动”进一步明确心脏的功能。另外,在习题配置时尽量选择一些联系实际的问题,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流动的组织血液》的个人教学反思 篇14

  是教学中的难点,我决定采用教师讲授和学生自主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课后进行了反思,总结如下:

  1、有效地注意知识点的导入。如提问从手背注射药物怎样才能到达患处,引入血液循环的概念,利用血液循环过程中的气体交换引入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概念。

  2、引领学生主动学习。如课前学生查找资料,学生相互讨论等。

  3、充分利用教学挂图,课件,学生演板,课堂师生评价等贯穿整节课,学生都能积极思考、参与。本节课存在的`问题:少数学生对于血液循环的途径还有点模糊,这提醒教师在课件的制作上要更加直观,更加感性,学生先要获得感性认识然后才方面达到质的飞跃。利用口头评价方式:先考虑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回答问题,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然后请学习好的学生点评,锻炼其胆量和表达能力,提倡团结合作学习。

  《流动的组织血液》的个人教学反思 篇15

  从开学初到现在,这一章是难点,在一这章的教学中,心脏就是一难点,比起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来讲,血液的循环途径更抽象更难理解!

  在讲授这个知识点的时候,我先采用的是功能性的导入: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心脏的左右两侧是完全隔开的,但这两部分又是相互协作工作的,它们是如何协同工作的呢?对于血液循环途径的认识,人类经历了艰难而曲折的道路,是许许多多科学家前赴后继共同努力的结果,那么血液循环的途径到底是怎样的呢?

  在这节课的讲授过程中,学生很容易误认为:动脉血管流动脉血,静脉血管流静脉血,在这个地方,我一再强调一点:动、静脉血的区别不是输送它们的`管道——血管的类型,而是血液中的氧含量的多或少!氧含量多——动脉血(颜色鲜红),氧含量少——静脉血(颜色暗红)。而且只有经过毛细血管部位发生物质交换过,氧含量才会发生变化,这两种血液才会发生转变!在全身毛细血管处,氧被送进组织细胞利用,所以血液中的氧含量是由多变少,所以是由动脉血变静脉血;而在肺部毛细血管处,血液是去补充氧的,是由少到多的变化,所以是由静脉血变动脉血!

  本节课我有一个地方自己解释不太清楚,就是:体循环中的血液不经过肺部,只有肺循环的途径到达肺部,但肺循环是强调只是氧和二氧化碳的交换,没有提到营养和废物的交换,那么肺这个器官它也需要营养,它的营养从哪来??由于自己不清楚所以不能给学生讲清楚,没有深入到这点知识的讲授,实在是遗憾,希望能得到同行们的帮助!

【《流动的组织血液》的个人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流动的颜色》的教学反思(通用11篇)11-07

仰卧起坐的个人教学反思03-12

《On the farm》的教学反思02-27

seasons教学反思01-17

《大海》教学反思02-26

新诗教学反思03-19

《母鸡》教学及反思02-18

新诗教学反思03-19

将心比心教学反思03-19

用户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