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档>故都的秋教案

故都的秋教案

时间:2024-10-24 00:55:07

精选故都的秋教案

精选故都的秋教案

精选故都的秋教案

  故都的秋优质课教案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感悟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意境,鉴赏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的艺术手法,品味课文中精到细腻的语言;

  2、学习用深沉的忧思和落寞的悲凉来颂秋的写作方法;

  3、培养“形散神聚”的写作能力。

  4、培养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 过程和方法:

  1、自主学习法。用自我陶醉的方式反复朗读文章,体味意境,提高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2、合作探究法。结合老师给出的学习提示在小组进行讨论,理解文意,体会意境。

  3、质疑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匪夷所思”的问题。

  三、情感与态度

  1、联系时代背景,体会作者通过描写故都秋色所流露出来的深远忧思和和孤独感;

  2、通过对本文明白晓畅、简洁清丽的语言的学习,陶怡性情,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意境。

  教学难点:

  学习用深沉的忧思和落寞的悲凉来颂秋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

  诵读法 、讨论法、 探究法、指导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本节课讲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环节【激情演讲】【投影】

  要求

  1、脱稿2、自然流畅3、声音洪亮4、感情饱满

  第二环节【引入新课】

  教师: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秋以它特有的魅力,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可以说古往今来,咏秋的佳作实在太多,但人们写秋的着眼点各不相同,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霜叶黄花,秋草碧水,秋有色。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郁达夫笔下的秋是怎样的情景?这节课让我们继续欣赏他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请大家打开书和导学案的第二页。

  板书:《故都的秋》郁达夫

  上节课我们对文章的创作目的和感情基调等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我们知道了故都秋的特点是:(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节课我们就来深入探究文章主体部分3—12段的内容。仔细品一品故都的秋味到底有多美

  板书:清、静、悲凉。 品秋味

  第三环节【自主学习】【投影】

  时间:5-10分钟。

  内容:完成《导学案》 “探究案”部分。

  要求:1、独立完成导学案“探究案”部分。

  2、注意标记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准 备小组讨论或班级讨论时提出自 己的问题。

  第四环节【合作探究】

  时间:5-10分钟。

  内容:探究《导学案》第二课时合作探究部分。

  要求:1、以小组为单位探究合作。

  2、积极参与,高效讨论,

  整理答案,总结心得。

  2、书面展示要在规定区域书写规范认 真,突出重点。

  3、非展示同学,讨论完毕,根据讨论

  结果,补充整理笔记。

  第六环节【自由点评】

  要求:

  1、要声音洪亮,自然大方,面向全体同学。

  2、思路要清晰,点评抓重点,注意与同学互动。

  3、其它小组对展示点评的的内容,可以进行补充和扩展。

  立体任务:

  未点评的同学注意倾听,认真记录,积极思考,勇于质疑。

  做积极的参与者,不做被动的听课者。

  探究案内容

  1. 根据“清、静、悲凉”的特点,课文逐一描绘了故都的自然风物。 问:课文是通过哪几种景象的描写来表现“故都的秋”的这一特点的?

  景物有:秋晨里碧绿的天色、驯鸽、日光、牵牛花、秋草,槐树的落蕊,残鸣的秋蝉,秋雨,都市闲人,秋枣等。

  根据“清、静、悲凉”的特点,作者选取了故都之秋的富有特征且平凡的景物,如第三段第四行开始的秋晨民居小院所见的“很高的碧绿的天色”,青天下的“驯鸽”,槐树叶底“漏下来的日光”,破壁腰中的蓝色的“牵牛花”,“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第四段早晨铺得满地的槐树“落蕊”,第五段被称作“北国的特产”的衰弱的“秋蝉”,第六至十段段又奇又有味的“北方的秋雨”以及雨后感叹秋凉的“都市闲人”,第11段北方的“枣子树”和其他鲜果,等等。

  教师明确:由4组的答案我们可以知道主要是描写了五幅秋景图:秋院静扫、秋槐落蕊、秋蝉残鸣、闲话秋雨、秋果奇景。(即:秋院、秋槐、秋蝉、秋雨、秋果)

  板书:(即:秋院、秋槐、秋蝉、秋雨、秋果)

  2、作者在南国的时候,每年到了秋天,最让作者思念的是北国的哪些景物?可到了故都,他为什么不着力的写这些景物,而只是匆匆的一笔带过,反而大写牵牛花、槐蕊、秋蝉、秋雨、秋枣呢?是什么原因呢?如果你来写,你会这样安排吗?请大家相互讨论交流。

  明确:(1)最让作者思念的是北国的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

  月、潭柘寺的钟声。

  原因:①本文重点谈的是秋味,牵牛花、槐蕊、秋雨、秋雨、秋枣更具有代表性;②上述名胜是众所周知的,想让在平凡的的大家都了解的事物写出不平凡的味道;③作者以细小的东西入手,细小的东西都能体现秋的魅力,更不用说那些大家众所周知的地方了。④作者从身边事物写对秋的感觉,更引起共鸣;⑤游人如织的地方给人的感觉是热闹的,如果写那些地方,就与作者写本文的“清、静、悲凉”的特点不吻合,

  教师:所以作者对于这些不吻合的地方,只是点到为止,虽然这些地方让作者神往,也只是一点而过。

  教师明确:作者不写这些风景区,单写院落街巷的秋景,是与作者的心绪、思想以及对北国之秋的认识紧密相关的。首先,作者所要表现的是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有人云集的风景区是难以表现的;其次,要真正表现故都之秋,离开了普遍存在的景象,专门描写风景区,会失去“故都之秋”的代表性;最后,把人们司空见惯的景象中的味、色、意境与姿态挖掘出来,往往更能深切感人,使人能更深刻地体味到故都的秋“味”。【投影】

  这就是围绕中心选材。

  3、在对这些自然风物中的描写中,哪些地方突出了“清” 、哪些地方突出了“静”、哪些地方突出了“悲凉”?

  明确:第3段写秋院"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 “牵牛花的蓝朵”(清)“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静对着像喇 叭似的牵牛花”(静)“一椽破屋”“破壁腰”“牵牛花的蓝朵” “秋草”(悲凉)

  第4段“秋槐图”中, “落蕊”“铺得满地”,“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 “清”)“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静”);“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悲凉”)。

  第5段写秋蝉----“衰弱”、“残声”。(悲凉。)

  第6-11段写秋雨----“灰沉沉的天”、“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清)“息列索落”慨叹着天凉了的话。(静,也有悲凉。)

  第11段写秋果----“淡绿微黄”(清)

  第3段写秋院----"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给人一种明净高爽无半点纤尘之感,“牵牛花的蓝朵”给人 宁静、淡雅的感觉写出了“清”;“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静对着像喇 叭似的牵牛花”(宁静)。有着几分冷落和萧条的“破壁腰”,蓝、白等冷色调的“牵牛花”以及象征生命的衰竭与凄凉的“秋草”体现了“悲凉”。

  第4段“秋槐图”中,“早晨起来”,看见“落蕊”“铺得满地”,“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体现了“清”“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体现了“静”;;“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抒发了悲秋之感,紧扣了“悲凉”。

  第5段写秋蝉----“衰弱”、“残声”。(这本身就是一种悲凉。)

  第6-11段写秋雨----“息列索落”、“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慨叹着天凉了的话。(这里有境地的清静,也有情和境的悲凉。)

  我认为6-11段灰沉沉的天,雨伞天晴,太阳又露出脸来了,青布单衣或夹袄,哪怕是烟管,都能表现清,“息列索落”下雨声,都市闲人的感慨都能体现静。

  写秋果----“淡绿微黄”,即使是写“红”也是“红完”。(也是一种清、静的淡色。) 教师明确:

  【投影】

  青天(蓝绿) 蓝朵(蓝色) 秋草(黄色)

  落蕊(灰白) 树影(暗灰) 灰土(灰色)

  灰沉沉的天(灰色) 青布(蓝绿)枣树(淡绿微黄)

  一问:那么这些色彩主要是冷色还是暖色?

  明确:冷色。

  二问:面对这么多的冷色,假如你是一个孤独的旅行者,你心里会产生什么样的感受?

  明确:冷清。即课文中所概括的“清”的特点。

  三问:接下来我们来听听故都的秋声,主要有哪些声音呢?

  明确:有鸽声(飞声)、蝉声、雨声、人声。

  四问:那么这么多声响交杂在一起,故都的秋是喧闹呢,还是宁静?

  明确:静。连鸽子的飞声、蝉衰弱的叫声,这些细微的声音都听得到,这就反衬了故都的静,这也正体现了一句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是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举一个例子,比如钟表,在白天,你根本听不到它的走动声,但在晚上,夜深人静时,你便能听到清楚的滴答声,因此,假如要你写夜的静,你便可以以钟的走动声清晰可辨来衬托夜的静,这也就是以动衬静。

  五问:假如你是一个孤独的飘零者,身处在如此寂静的秋天里,心里会有什么感受?

  明确:孤独、寂寞、痛苦。

  六问:对,在心情不好的情况下,越静越孤独越痛苦。如果你处在这样冷清的秋色和寂静的秋天,你心里会产生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悲凉。这便是故都的秋味。

  七问:故都的秋即使在作者那个时代,也有明艳之色,也有繁闹的景象,作者为何避而不写,而写秋天的“清、静、悲凉”?

  明确:作者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尝了人生的愁苦和哀痛。作者在此处境下,他思想苦闷,想用创作救国,可创作又枯竭,于是,只有过着一种游山玩水的闲散寂寥的苦闷生活。

  教师:看来作者当时心情不好,因此不喜暖色,不好热闹。喜欢清静,而“悲凉”更多的是郁达夫的主观感受,是郁达夫独有的,换一个人则未必有此感受。

  【投影小结】

  “清”体现在色调上 “静”体现在声音上,“悲凉”体现在每一个景物之中

  板书:秋色、秋声

  4.本文是写景文,为什么在12段插入对写秋诗文的议论? 明确: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起深沉、幽厉、萧索的感触来的。作用:这一段采用议论,作者想告诉我们无论什么地方的秋天都是“好”的→中国的秋天是“好”的→江南的秋天也是“好”的→故都的秋天“特别”“好”!正因为它“特别”“好”,所以就值得“颂赞”!进一步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

  教师明确:

  这段属于议论,写中外文人学士对秋的深沉,悠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指出“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写景之外再添议论,第一,作者似乎要创造一种文化氛围,于自然气息之外再添一重文化气息,与“故都”题旨暗合;第二,从行文章法上看,这里宕开文笔,纵横议论,显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开阔的思路;第三,说明感秋处处有,而中国的文人最突出,秋的“深味非北方莫属”,还是为了突出北国之秋。使整个文章的情、景、理交融起来,充实了内容,深化了主题。

  探究点二:精句赏析

  提示:在下面的两段文字里,作者调动了听觉、视觉和触觉来感受故都的秋,使写景状物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并融入了深沉而细腻的感受、情思。细细品味,做一些圈点勾画、评议赏析。

  设题意图:品味文中精妙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语言创造才华。可以不受“研讨与练习”的局限,鼓励学生品味更多的有意味的语言。

  5.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5这里写了视觉形象、听觉形象。写“清天下驯鸽的飞声”,有声,写“碧绿的天色”“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有色,

  通过动作如“细数”“静对”,写出了作者的心态那份静、,透露出清净,闲暇。总起来说,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细致景物描写表现了作者热爱故都之秋的情怀。

  师:说的非常好!真是一个说有声有色,一个说有动有静,但作者的心态只有悠闲和惬意吗?每次我读到这个地方的时候,常常想起王安石的这两句诗,大家一块读一读。

  生:“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教师用屏幕显示,学生随读。)

  师:王安石罢相后无事可做,整日寻芳揽胜打发流年,独坐无聊,就细数落花,一个“久”字只是说他数的久吗?透出的是什么?

  生:透出的是寂寞凄苦的心情。

  师:是的。可以说,郁达夫这时的心境和王安石颇有相同之处,在意境上可以说是异曲同工。作者细数日光,静对牵牛,清静闲暇中隐隐透出作者内心的落寞悲凉。

  6.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细微极柔软的触觉。

  6这里写了视觉形象、触觉形象。①“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写出了清,②“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细微极柔软的触觉。”声音没有,是静;气味也没有,就更静了;③作者用“一点点”和连用两个“极”字来描写那种微细和柔软的触觉,细腻形象,我想除了环境静之外,还有心境的宁静。

  教师:这里寂静无人,作者独徘徊,无人可与交流,便只有与自然相交融。揣摩作者的心境,大约是欣喜的,又是寂寞的。

  第七环节【我的收获】

  (学生)作者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 的真情,并流露出忧郁、孤 独、落寞、悲凉的心境。

  教师:记叙秋景时既不是以时间为序,也不是以空间为序,可以说,是无序的,这正是散文形散特点的体现。这些秋景在文中的位置并不是偶然的,是因为这些景物都具有了“清、静、悲凉”这一共同的特点,来表达情感。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这就是“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

【故都的秋教案】相关文章:

《故都的秋》教学反思02-15

《故都的秋》的教学反思(精选10篇)12-31

听听秋的声音听后感10-12

《听听,秋的声音》听后感范文09-21

秋教育教学工作总结03-20

秋季进补要有度注意防秋燥的总结03-20

元山子秋学期小学一年级语文期末模拟试卷03-19

《左传》教案10-24

存货教案02-28

爱莲说的经典教案03-20

用户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