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导学案
《风筝》导学案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在阅读中,明辨是非,追求真、善、美。
2、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知错就改的可贵精神。
二、过程与方法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文章的主题。
三、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训练阅读能力,能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3、学习本文在叙述中饱含深情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训练阅读能力,提练文章主干。
难点:提出疑问并在教师引导下作深入思考。 教学资源 录音机、歌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 导入语:
放歌曲《三月三》,……,教案《风筝教学设计方案》。同学们,风筝带给你们以无尽的梦想和快乐,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尽情享受这份放飞风筝的自由和快乐呢?让我们走近文坛巨匠鲁迅先生的兄弟之间,来了解一段关于风筝的故事。
2.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代表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
二、整体把握文章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看看本文写“我”回忆了有关《风筝》的什么故事?要求边听边用一段话来概括课文的内容。师范读。
1.课文记叙了“我”( )了弟弟的( ),后来我知道自己( ),准备向弟弟道歉,而弟弟却( ),我的心只得( )。
2. 文章说的是小时候小兄弟最喜欢放风筝,“我”不准小兄弟弄这种没出息的玩艺,行为十分粗暴。待到长大后明白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鲁迅醒悟过来,自己当年的行径,简直是“对于精神的虐杀”。虽然事隔久远,鲁迅还是一心想补过,然而小兄弟却全然忘却,“我”的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
三、探究质疑
请同学们带着问题,快速默读全文,边读边思考下列各题。
1、这篇散文1-2自然段写了什么?
2、 3-4自然段写了什么?(1) 读第三段;用不同符号划出我和弟弟对风筝的态度。读第四段;用不同符号划出发现弟弟偷做风筝后我和弟弟的神态和动作。我为什么那样做,弟为何不反抗?
3、 5-11自然段写了什么? 读第五至十一段;用不同符号划出我是如何省悟和补过的及弟弟知道有这么一件事后的神态。
4、12自然段写了什么?
按照问题所在的段落分组,把问题分为4组,1~2段的疑问为一组,3~4段的疑问为一组,5~11段的疑问为一组,12段的疑问为一组。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研究问题,教师巡视指导,然后抽两组向全班汇报,有不同意见,全体同学讨论解决,教师加以评述。具体见下一课时。
四、总结
小结:1.鲜明的对比手法,使文章情节曲折,中心突出。2.语言鲜活,用词精当
五、布置作业
积累词语。
【《风筝》导学案】相关文章:
放风筝音乐导学案设计03-20
《故乡》的导学案02-14
往事依依的导学案08-27
往事依依的导学案08-27
往事依依的导学案08-27
往事依依的导学案08-27
往事依依的导学案08-27
往事依依的导学案08-27
往事依依的导学案08-27
往事依依的导学案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