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调研报告范文
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调研报告范文
一、产业结构调整基本情况
我是农业大县,农村经济在国民产值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经过30年来的改革开放,我县的农村经济同全国一样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面临着加快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繁重任务。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历届县委、县政府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面走了一些探索性的路子,逐步确立了蚕桑、畜牧两项主导产业,结构调整已初见成效。
一是全县桑园面积达7万亩,常年发种量15万张,畜牧业生猪饲养量达49.2万头;二是产业化发展模式初步形成,蚕桑、生猪产业目标从种植到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模式已形成,畜牧业也通过专业市尝中介组织加农户的产业化模式也雏形初现。三是在结构调整中,农民来自粮食的收入趋于下降,畜牧业与经济作物的比重上升,结构调整真正让农民在“看得见”中受教育,在“摸得着”中学本领,在“学得会中”得实惠,实现了农民收入的稳定增收。XX年完成农林牧渔业现价总产值79063万元 ,按参考可比价计算,较上年增长7.5%,比“xxx”末期达到6.1亿元,净增加1.8亿元,年均增长7.6%,比“xxx”计划确定的年均增长7.2%左右高0.4个百分点。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现价增加值45929万元,较上年增长7.2%。比“xxx”末期达到3.9亿元,净增加0.69亿元,年均增长7.3%,比“xxx”计划确定的年均增长7.2%左右高0.1个百分点。
二、我县目前农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小富即安的思想障碍尚未破除
一是安于现状不愿调。一些人小农经济意识较强,习惯了“吃一点、卖一点、贮一点”的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也有些人满足“小富即安,不富也安”缺乏高速调整的主动性。二是怕担风险不敢调。怕种不好,没有大面积种植经济作物的经验,怕市场行情发生变化,担心普遍种植造成价格下跌。三是按部就班不愿调。面对滚滚而来的结构调整大潮,一些人消极对待,被动应付心思严重,一味求稳、求准、不愿接受一丁点风险,满足于微调、慢调,具体表现在品种选择上,只选择自己熟悉,会种、会养的品种,在调整进度上,看左右、随大流,没有一个时间表,调到几时算几时。产生上述思想的原因,主要是受传统习惯势力影响较大,思想不解放,竞争意识、风险意识、机遇意识不强,对“结构调整”这一新生事物不易接受。
2、宣传教育不到位
一是广大农民甚至个别乡、村干部对种植业、养殖业、退耕还林、还草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大调、快调、多调的紧迫性认识不足,对非调不可,不调不行的大趋势认识不清,对结构调整的内涵搞不清。结构调整是农、林、牧、副、渔之间的全面调整,是根据当地实际,按照宜农则农,宜牧且牧、宜林则林的原则调整,而不是种多种少的调整。三是市场波动大,在部分农民中产生了负面影响。
3、农业产业化进程迟缓
虽然我县农业产业化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我县所处地理位置,引资融资能力较弱,因而现有产业规模小,缺乏龙头企业的有力拉动,资源优势得不到有效转化,产业化进程迟缓。一是龙头企业规模小,经营管理水平低,市场竞争力不强,对农户的带动作用不太明显。二是产业化经营体制不完善,农户与龙头企业利益连结不紧密。三是主导产业只注重规模未充分挖掘本自然优势,主导产业无自身特色。四是品牌意识不强,虽有天然无公害绿色产品但都没有经过专业机构认证,更无叫得响的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五是创新意识不强,新兴产业挖掘力度不足,市场敏锐性不够,总是跟着别人跑,抢站不了市场先机。六是主要农产品加工环节薄弱(加蚕桑、黄姜等),科技含量低,初级产品多,高附值产品少;大路品种多,优质新品少,产品结构质量远不能适应市场需求,难以参于国内市场竞争。
三、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
根据我县的地理环境、传统习惯、自然资源、国内外市场多种因素分析我县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为:一是继续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集中力量力把蚕桑、生猪主导产业做大做强,扶持壮大主导产为业的龙头企业,提高其市场竞争力。二是立足资源、面向市场,围绕绿色农业开展开发特色产品。三是积极探索和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衔接机制,促使一体化经营健康发展。
【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调研报告】相关文章:
县行政服务中心调研报告范文02-08
脱贫攻坚调研报告精选03-19
关于调研报告的写法03-19
调研报告写作的格式09-18
调研报告的写作格式08-01
特色小镇调研报告范文03-19
教育综合改革调研报告02-26
县地方志述职述廉报告03-19
工程建设进展情况的调研报告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