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档>《马说》教案设计参考

《马说》教案设计参考

时间:2024-09-07 21:16:42

关于《马说》教案设计参考

关于《马说》教案设计参考

关于《马说》教案设计参考

  教学目标

  1.认识伯乐与人才的关系,理解作者怀才不遇的感情。

  2.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3.翻译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认识伯乐与人才的关系。

  2.翻译并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1.朗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2.试着分析文章的结构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积累字词 翻译课文 朗读背诵

  教学设计

  导入

  战国时,楚国有一个叫汗明的,到春申君那里毛遂自荐。他对春申君说:“您听说过千里马吗?有一匹千里马,已过拉车年龄。有一天,它拉着盐车上太行山,蹄子蹬直,膝盖弯屈,尾巴下垂,皮肤溃烂,汗水四溅,它实在拉不动了。这时伯乐遇上了它,爱怜地抚摸它,为它哭泣,脱下衣服盖在它身上。于是,千里马俯身喷气,仰头嘶鸣,声音直冲云霄。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它看到伯乐了解自己啊!如今我被困在地方上已经很久了,难道您就不想举荐我,让我像千里马一样,为您仰天嘶鸣吗?”

  故事中受困的千里马因遇到伯乐而焕发了青春。现在,我们一块儿来学习韩愈的《马说》,它将告诉我们,伯乐对于千里马是多么的重要! (教师板书课题)

  正音正字

  祇(zhǐ)骈(pián)尽粟一石(dàn)食(sì)马者 其真无马邪(yé)

  (教师可带领同学多读几遍,结合课文内容讲清意思,要特别提醒学生注意其中的多音字)

  朗读课文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最好能集体朗读,让更多的同学得到训练。要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重音,读得要响亮、流畅、沉稳。

  [朗读提示]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翻译课文

  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经过质疑解难疏通文义,最后进行课堂交流。教师应及时指导学生理解文中难懂的实词和虚词的意思。

  教师提示:

  然后(在这以后)有千里马 故(所以,因此)虽(即使)有名马,祇(只)辱(辱没)于(在)奴隶人之手,骈(一并)死于槽枥之间 一食或(有时)尽粟一石 食(饲,喂)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这)马也 才美不外见(表现,表露) 且欲与常马等(等同)不可得 安(怎么)求其能千里也 策(鞭打)之(指代千里马)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才,才能) 鸣之(无实在意义)而不能通其意 执策(马鞭)而临之 其(难道)真无马邪 其(大概,或许)真不知马也

  背诵课文

  要求在熟读课文并且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或速记、或互相检查,要求能当堂背诵。教师做适当地检查。

  作业

  1.将全文译成现代汉语,完成练习二。

  2.继续背诵课文。

  3.完成思考题:

  a.根据标题所示,试谈谈本文的体裁特点。

  b.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c.试简述本文在写法上的特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及表现手法。

  教学设计

  检查作业

  包括字词积累、课文翻译和朗读背诵。

  整体感知

  1.教师导学: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要求提升重用,未能如愿,心中郁闷不平。

  思考题:

  a.结合标题,谈谈本文的体裁特点。

  b.结合创作背景,谈谈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c.本文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显著特点?说说我们还学过哪些类似的文章?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在预习的基础上,采用小组交流和课堂讨论的方式做出解答,教师应切实地做好点拨)

  2.教师提示:

  a.本文是一篇议论文。标题是《马说》。“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如《爱莲说》。

  b.本文主要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不平之情,同时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

  c.本文采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这种写法赋所托之物以某种象征意义,含蓄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就以千里马喻贤才,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类似这种写法我们还在《在山的那边》《行道树》等课文中学过。这种写法的显著特点是寓深刻的道理于具体的形象之中,曲折、含蓄地表达中心,能激发读者的想像。

  重点研读

  1.探究文章的思想内容

  教师导学:

  本文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揭露,也是作者本人不幸遭遇的真实写照。请同学们阅读思考,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a.千里马的处境是怎样的?

  b.千里马都受到了哪些不公正的待遇?

  c.食马者的愚蠢无知都表现在哪些方面?

  d.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引导学生首先独立阅读,自主探究;其次合作交流,共同研讨)

  教师提示:

  a.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b.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c.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d.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e.其真不知马也。

  将上述句子读一读,读出相应的语气来,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探究文章的写作方法

  教师导学:

  本文是一篇议论文,当然要有观点,请大家从文章中找一找中心句。另外本文在结构上很有特点,也请大家说一说。

  (小组讨论)

  学生可能围绕“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其真不知马也”哪个是中心句的问题展开讨论甚至争论。不妨让大家争论一下,进行思维和口语训练。

  教师提示:

  作者的基本观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但本文的着眼点却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经过层层论述,最后得出“其真不知马也”的结论,中心句当是“其真不知马也”。

  在结构方面,本文脉络清晰,丝丝入扣,全文围绕“其真不知马也”这一中心层层推论。

  第一段,首先表明作者的基本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可以视为总纲,旨在强调伯乐对于千里马的决定性作用,恳切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然后宕开一笔,指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既从反面说明了基本观点,又深刻地揭露了现实问题,这是本文的中心议题。继而水到渠成地叙写千里马被屈辱、埋没的不幸遭遇,作者怀才不遇的苦衷隐含其中。

  第二段写千里马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而不能展其才华,揭露问题的实质──“伯乐不常有”。“安求其能千里也?”之反诘,吐尽心中的愤懑与不平。

  第三段尽数统治者的种种愚妄浅薄,令人切齿;进而引发感慨,揭示中心。“其真无马邪”一问,如箭在弦上,蓄势待发;“其真不知马也”一答,如泰山压顶,直捣黄龙。全文一气呵成,酣畅淋漓。

  拓展延伸

  教师导学:

  韩愈虽因怀才不遇而愤懑不平,但他并不心灰意冷。虽然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行径进行了揭露和控诉,但仍对他们寄以希望。请同学思考一下,在封建社会里,韩愈的愿望是否能实现?再联系当今社会,谈一谈我们应树立怎样的人才观?怎样才能多出人才,快出人才,人尽其才?

  (小组讨论,找出中心发言人课堂交流,不必统一结论,只要能谈出想法,提高认识能力就可以了)

  教师提示:

  在封建社会里,人才被埋没的现象如同痼疾,是很难避免的,因而韩愈的希望更是难以实现。教师要帮助学生认识封建社会的局限性。当今社会是人才辈出的时代,主要是有了宽松的育人环境,英雄因有用武之地而能大展宏图。

  教师小结

  韩愈的《马说》因其笔势犀利,表意恳切,文辞练达而传诵于世。其思想内容对封建统治者敲响了警钟,即使是在当今社会,也有其意义。更可赞叹的是作者本人,他不因自己的不公遭遇而妄自菲薄,而是直言力谏,自强不息。我们不仅要从他的文章学到知识,更应从作者身上汲取精神力量。

  作业

  1.默写课文。

  2.完成练习一、三。

  3.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写一篇短文,表达对某一问题的认识。

【《马说》教案设计参考】相关文章:

《马说》韩愈赏析06-29

风的观测教案设计参考04-20

马说的教学体会及反思03-07

《说“木叶”》教案设计(精选10篇)04-21

《马说》优秀教案与板书设计(通用10篇)05-10

最新《捕蛇者说》教案设计(通用10篇)06-09

让心飞翔教案设计01-24

教案设计:破釜沉舟07-19

《天窗》优秀教案设计06-08

《杨氏之子》教案设计02-11

用户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