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起源》教案示例
《物种起源》教案示例
《物种起源》教案示例
一、教学目标
l、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达尔文及其进化论学说的内容。
(2)了解序言的写作体例。
(3)通过筛选重要信息和关健词句,理解文章的结构和思路。
2、能力目标
(1)辨别和筛选文章重要信息和材料的能力。
(2)筛选文章的关键语句,进而整体把握文章的结构层次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3、情感目标
学习达尔文尊重客观事实、深入细致、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筛选主要观点;筛选关键语句。
难点:如何提高学生对说明性文字的阅读兴趣。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在以前的语文教材里,我们曾学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在这篇讲话中,恩格斯运用类比的表述,肯定了马克思的一个伟大发现,同学们还记得那个表述吗7(通过旧知引发思考)它就是:正如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恩格斯通过这样的类比,充分肯定了这两个发现的划时代意义。其中达尔文所发现的有机界的发展规律指的就是他的进化论学说,也就是《物种起源》一书的思想精髓。今天我们共同学习这篇《物种起源导言》,去大致了解一下生物进化论的几个主要观点。
1、作者简介
达尔文(1809一1882)是进化论的创始人。出生于英国一位名医之家,1825年进爱丁堡大学学医,1828年进剑桥大学学神学,但他从小就热心研究自然科学,特别是生物学。1831年至1836年,由于汉斯罗教授的惟荐,以自然科学家身份,随英国皇家军舰贝格尔号环球航行。五年间,他考察了许多地方,对各种生物进行了搜集研究,从此确定了他一生的事业。1859年达尔文发表了《物种起源》从根本上否定了当时甚嚣尘上的神创论物种不变论的传统观念,成为划时代的巨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关于导言
导言,亦称绪论,是指著作前的概述部分。用于说明自已撰写著作的目的、过程、资料来源,并扼要地说明书中阐述的观点和结论,使读者先得到一个总概念,帮助理解整部著作。
(二)整体感知
一、[思考]课文哪些段落中概括表述了作者关于物种起源问题的一些基本观点?
[明确]文章的第四、五、六、七小节。
据此,文章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3节)说明《物种起源》一书的写作经过和摘要发表的有关情况。
第二部分(4-7节)扼要介绍《物种起源》一书的内容体系。
二、积累词语。
博物:动物、植物、矿物、生理等学科的总称。
札记:读书时摘记的要点和心得。
琐屑:琐碎,细小而繁多。琐,细碎。屑,碎末。
遗传:生物体的构造和生理机能等由上代传给下代。
趋向:朝着某个方向发展。
信奉:文中指相信并奉行。
归因于:归结原因到(某方面)。
渐感不支:渐渐感到(体力或精力)支持不住。
不足为奇:不值得奇怪,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多指事物或现象很平常。
(三)知识要点的学习及目标完成过程
一、默读全文,画出本文每一自然段中能概括本段主旨的核心句。
[提示]第1段:我并没有轻率地下结论。
第2段:我早日发表这个摘要的原因。
第3段:本书还是摘要的性质,未必完备。
第4段: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
第5段:要解决这个困难问题,应当从研究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着手。
第6段:我把家养变异的问题,放在本书的第一章。
第7段:我深信生物的种不是不变的;所谓同属的种,都是其他大概已经灭亡的种所传下来的直系后代,而现在认为同种的各项变种,都是这同种的后代。我又确信自然选择作用,它虽然不是物种变异的唯一条件,也该是最重要的条件。
二、[思考]根据上述文章的核心句,本文作者行文的思路是怎样的?
[点拨]全文7段的行文思路是这样的:先陈述自己研究的历程,表明没有轻率地下结论,接着用华莱斯先生的研究印证了自己结论的可靠性,然后才水到渠成,说出自己的观点。之所以如此安排,是因为生物进化论是对 物种不变论和神创论的根本否定,是生物界的一次革命。显然一开头就宣布自己的观点,读者是不容易接受的。因此作者先谈《物种起源》写作的有关情况,说明自已的著作言必有据,读者才会相信其正确性,才会接受下文的那个全新的观点。
三、第4段为何要强调“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呢”?
[点拨]本题强调的是整体把握和连贯思索,只要注意到第7段中作者对创造论的态度,便可找到答案:实质上是对创造论的否定,因为创造论就认为每一物种都是由上帝创造的,也就是分别创造的。
四、[思考]又如槲寄生,它生长在某几种树木上以吸取养料,需要鸟类传布它的种子,更因为它是雌雄异化,必须依赖昆虫才能完成传粉作用;如果我们仅仅以外部环境,或植物习性的影响,或植物本身的倾向,来解释这种寄生植物的构造以及它与其他几种生物的关系,必然也同样是不合理的。 这段话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提示]又如槲寄生是举例,是材料,是啄木鸟之后用来证明观点的又一个材料。达尔文用这样的事例来说明,把生物进化、变异 仅仅归因于外界的条件是不合理的。
五、文章5、6两段讲到了研究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的目的、价值和结论,请分别加以概括。
[要点]研究目的——我们对于生物变异及相互适应的原因和方法,迫切地需要有个明确的了解。
研究价值——经常获得动物因由家养而变异的知识,虽然还不够完备,但总可以处理这个问题和其他一切复杂事件提供最良好和最可靠的线索。
研究结论——大量的、遗传的变异是可能的;看到人类选种力量的伟大,能便微小的变异逐渐累积起来。
六、文章第7段讲了关于物种起源,还有许多需要弄清楚的问题。请从文中归纳出这些问题。
[要点]1、对于生活在我们四周的许多生物的相互关系还有很多不了解;2、对于生活在过去的地质时代的无数生物的相互关系,我们所知道的就更少了。
七、小结。
(1)本节主要进行了对文章中关键语句的筛选,那么,什么样的句子才是文章的关键句呢?
[明确]关键句是指文章中十分重要的语句,它突出地体现了文章的旨趣,标示文章的思路,显示文章的结构的特点。其类型有:
A、从内容看,中心句是关键句。它是集中揭示说明对象的特征或点明主要事理的语句。
如:第1段……我之所以说明这些,是为了要表明我并没有轻率地下结论。
第2段……这也是使我早日发表这个摘要的一个原因。
第4段“……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
B、从结构看,总结句、总提句及重要的过渡句是关键句。总结句概括了文章最基本的内容,总提句、过渡句显示出文章的说明内容的推进。
如:第4段关于物种起源的问题……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这个总提句清晰地 把文章分成两个部分。
第5段“因此,我们对于生物变异及相互适应的原因和方法,迫切地需要有个明确的了解。”这个过渡句提示了下文的主要内容。
第7段 我深信生物的种不是不变的;……我又确信自然选择作用,它虽然不是物 种变异的唯一条件,也该是最重要的条件。简明扼要地总结了进化学说的基本观点。
C、从出现的频率看,反复出现的文句是关键一句。一方面是作者着力要表达的观点需要强调,另一方面也用于显示脉络层次。
如:第4段、第6段、第7段都反复说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大量的、遗传的变异是可能
的,生物的种不是不变的。
(2)如何筛选关键句?
[明确]从内容入手,找出中心句;从思路、结构入手,确认总提句、过渡句和总结句。
第二课时
一、几个难句的理解
(1)关于物种起源的问题,如果一位博物学家,对于生物相互间的亲缘关系,它们的胚胎的关系、地理的分布以及在地质期内出现的程序等等事实,加以思考,那么,我们可以推想得到,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
[要点]这是一个假设关系复句,前后两个分句都是复杂的单句。关于物种起源问题,是一个前置状语,指明了思考对象;对于生物相互间亲缘关系……等等事实,指明研究物种起源所凭借的事实;我们可以推想得到,生物的种……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这个复杂单句,得到与后一句生物的种……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是同位宾语,而后一句宾语又是一个并列关系复句,这段话在表明自已观点的同时,否定了神创论的观点。
(2)因此,我们对于生物变异及相互适应的原因和方法,迫切地需要有个明确的了解。我从事本题研究的初期,就觉得要解决这个问题,应当从研究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着手;果然没有使我失望,我经常获得动物因由家养而变异的知识,虽然还不够完备,但总可以为处理这个问题和其他一切复杂事件提供最良好最可靠的线索。所以这类的研究,虽然常为一般博物学家所忽略,但是我却相信它的价值的重大。
[要点]这个段落是由一个句群构成。“因此”一词,表明本段内容与上段内容构成因果关系,内容结果由上段而来。本题与这个指代的内容一致,都是生物变异相互适应的原因
和方法,即研究目的;这类指代的是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最后一句中的它,指代的是研究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这段活内容紧承第四段,重在说明作者是怎样研究物种变异的原因的。
(3)我们将由此看到,大量的、遗传的变异是可能的;同样,或者更其重要的,是我们将看到人类选种力量的伟大,能使微小的变异逐渐累积起来。然后,我们将讨论物种在自然状态下的变异。
[要点]这段话表明了作者从研究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获得的两点认识。从分号前后的内容可以看出来,认识之一是:物种的大量变异是可能的;认识之二是:人工选种在物种变异中有重大作用。而然后,我们将讨论物种在自然状态下的变异一句,则是说明在人工选择之外的另一物种变异条件:自然选择,它也叫自然选种。
二、文章第一部分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对阅读《物种起源》一书有什么作用7
[要点]第一部分,以远航考察、采集标本、整理材料、修改札记等一系列过程来证明自已对物种起源问题研究的科学态度,使读者知道本书产生的坚实的研究基础,了解它的内容的可靠性,摘要发表的两个原因的交代是必不可少的,一方面,第二个原因的所述内容从侧面进一步说明内容的可靠性;另一方面,第一个原因的说明使读者了解,本书为何会出现不完备的情况,避免产生误解。而关于著作不完备性的说明,是要求读者以审慎的态度和正确的方法阅读本书,更是对于阅读方法的直接指导。
三、[讨论]为什么在表述观点之前要写这些内容?
[明确]前三小节是对这部分的写作和出版过程进行一些说明,目的是告诉读者自己的研究是审慎的,而出版是仓促的,书中的观点是正确的,而书中的材料还不是十分充足,希望读者对他的观点不要持怀疑的态度。
四、[思考]这篇导言主要说明了《物种起源》的写作经过和作者对物种起源问题的一些基本看法,透过说明的文字,我们可以看到达尔文怎样的一种精神和人格魅力?在文章中找出能够体现这种精神的文字。
[要点]第1段,以远航(1831年)到现在(1859年),其间深刻的印象、耐心搜集、整理研究、专心思考、又把这些札记加以充实等等,一个正确的结论,从考察到研究,从感性到理性,从纲要到全书,历经二十多年,可以看出达尔文对待科学工作的严谨审慎的态度和长期刻苦钻研的精神。
第2段,华莱斯先生……一般结论,几乎和我完全相同……结合教材课文注释,可以看出达尔文实事求是的态度。
第3段,指出本书的缺陷,还是摘要的性质;说明今后的打算,详尽地刊出避免使别人 得到完全相反的结论,反映出达尔文对理论著作严肃、审慎的态度及谦逊的精神。
第4段,仍然难以令人满意表明作者决不轻率地作出结论的科学态度。
第5段,这类的研究,虽然常为一般博物学家所忽略,但是我却相信它的价值的重大。说明作者注重亲身实践的科学态度。
第6段,很不幸、不得不简略,反映出不回避缺陷与不足的实事求是的态度。
第7段,毫不怀疑地断言创造论的错误、我相信、我深信、我又确信,这些突出地说明了达尔文在科学研究工作中毫不动摇的信念和勇于坚
持真理的精神。
五、本文的作者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具有严谨的作风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请体会下列句子及加点词语是如何体现导言的用语是严谨而准确的。
(1)在1837年我就想到,如果耐心搜集与这问题有关的各种材料,加以整理研究,也许可以得到一些结果。
(2)……写成当时我认为是正确的结论的纲要。从那时候起,一直到现在,我对这个问题的探讨始终没有间断。
Q)他对于物种起源问题所得到的一般结论,几乎和我完全相同,本书中所讨论的几乎没有任何一点不能引用事实来作证。
(4)我们处理一个问题,必须把两方面的事实和证据加以详细的叙述和比较,然后才能得到完善的结果。
(5)我虽然力求审慎,使一切能根据正确的证据,但是错误的窜入,还是不可避免的。
(6)我深信生物的种不是不变的。
(7)我经常获得动物因家养而变异的知识,虽然还不够完备,但总可以处理这个问题和其他一切复杂事件提供最良好最可靠的线索
(要点](1)a·三个必不可少的过程:搜集,整理,研究。b·强调了搜集过程中的关键:耐心和各种。c·因为是想到,还未得到事实的证实,所以估计是相当谨慎的,也许、一些这两个用间明显地体现了这一点。
(2)准确地反映了一个科学家的科学态度和坚忍不拔地探索真理的精神
(3)不把问题说得绝对化,在明确肯定的同时稍稍留有余地。
(4)“事实”是一般感性材料,“证据”是这些材料中特别具有典型意义、特别能反映事物本质的例子,叙述是了解的第一步,能使你知道得比较全面、具体,但还不能暴露本质;比较能使你鉴别感性材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能使由表及里,由此及彼,掌握事物的本质。这句话说得精确而严谨。
(5)窜入用得准确而又生动,它说明了在这项科学研究的过程中,错误的出现很难避免。
(6)这个双重否定句用得很有表现力。第一,它加强了语气,肯定了物种变异这一认识;第二,它增强了文章论辩的气势,不是不变是对 不变论的有力批驳。
(7)说 还不够完备,但可以提供线索,而且是最良好最可靠的线索,充分说明是实事求是地估价自己的研究成果,足见严谨。
因为还不够完备,所以只说 提供线索,而不说提供带规律性的结论之类,足见周密。
6·小结。
通过本篇课文的学习,我们不仅了解了达尔文和他的进化论,而且通过对作者说明性导言的阅读,学会了如何筛选关键语句,懂得了正确理解关键语句对理解文意的作用,并以此来指导我们今后的阅读实践。
难点分析
1.作者认为“物种”是怎样产生的?
物种中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的,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自然选择是物种产生的最重要的条件。
2.辨析选择题,在第4段中,作者以啄木鸟、职寄生为例是想证明以下哪一种看法?
①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的,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
②一般博物学家,常以外部环境……作为唯一可能引起变异原因”是不合理的。
③要想了解“生物变异及相互适应的原因和方法”就不能单凭一方面的条件。
是要证明第③种看法。因为作者对这两个例子的分析有明显区别。对于啄木鸟的例子。作者说“仅仅归因于外界的条件是不合理的”。而对于槲寄生的例子,作者说“仅仅以外部环境或植物习性的影响,或植物本身的倾向来解释……是不合理的”。而“植物习性的影响”、“植物本身的倾向”不属于“外界的条件”(即外部环境),因此可排除第②项;对于第①项,学生只要抓住作者举这两个例子主要想否定不正确的作法即可排除。
3.第五段开头的“因此”指代什么内容?
指代第四段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即“仅仅以单方面的条件来解释生物变异及相互适应的原因和方法”是不合理的。
4.第六段开头,“根据上述理由”具体指什么理由?
第五、第六两段都是针对“家养变异”的问题来说的。作者把这一问题放在本书的第一章,原因应是“家养变异”对于研究物种起源有着重要的意义。经过这样的合理谁想后,我们就可以把“家养变异的意义”作为本题的答案了。说完整了应是:家养变异可以为处理‘“生物变异及相互适应的原因和方法”的问题和其他一切复杂事件提供最良好最可靠的线索。
5.我们处理一个问题,必须把两方面的事实和证据,加以详细叙述和比较,然后才能得到完善的结果,但这是这里所不能办到的。
本句中“事实”与“证据”两个词能否去掉其中一个?
不能。因为事实是指一般的感性材料,而“证据”是指材料中足以反映事物本质的例子,两个词联用,体现了作者的周密。
“叙述”和“比较”两个词能否去掉其中一个?
不能。“叙述”能使人了解得比较全面、具体,但还不能表现本质;“比较”能使人鉴别感性材料,去粗取精、由表及里,以掌握事物的本质,体现了作者的严谨。
6.我经常获得动物因由家养而变异的知识,虽然还不够完备,但总可以为处理这个问题和其他一切复杂事件提供最良好最可靠的线索。把本句中“线索”一词换成“证据”会有什么不同效果?
因为本句中有“还不够完备”的话,所以作者只说“提供线索”,说明作者是实事求是地估价自己的研究成果。如果换成“证据”,句意就变成了可以提供带规律性、能反映事物本质的结论。这句话也能鲜明地体现出作者的严谨、周密。
另一方面,作者在这句话中又用“一切”“最”两个词语表现了对自己研究成果的自信。
长句的知识及分析长句的方法
长句容量大,信息丰富,也显得庄重,适用于详尽地叙述事物或严密地阐述道理,多用于书面语,特别是科技语体和政论语体。
分析长句时,首先要注意寻找主干(主、谓、宾),剔除枝叶(定、状、补)或分清各分句间的层次关系(偏正、并列、转折等),以达到对句子大意的把握;其次要注意“枝叶”在句中的作用,它们往往在程序、时间、范围、条件、数量、位置等方面对句子主干进行限制,从而使长句严密而周到,很多时候,“枝叶”在句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去掉它们会使句意大变。
1.我曾以博物学者的资格参加贝格尔号巡洋舰的环球远航,在南美洲看到的关于生物的地理分布和现在生物与古生物在地质上的关系,给了我很深刻的印象。
这句话共有三个分句,①、②两个分句间是并列关系复句;第②个分句是个偏正关系短语,中心词是“关系”,它做第③个分句“给了我很深刻的印象”的主语。
2.如果把像啄木鸟的构造,它的足、尾、嘴、舌如此巧妙地适应于捉取树皮里面的昆虫,仅仅归因于外界的条件是不合理的。
这是一个长单句,虽然有关联词语“如果”,但它所领起的内容二一直到“归因于外界的条件”,在句中做主语。
3.这个结论,即使很有根据,但是如果不能说明地球上的无数生物,怎样经历变异而达到它们的极其完善的构造和相互适应,仍然是难以令人满意。
这是一个复句,第一层在“根据”后边,是转折关系,第二层在“仍然”前边是假设关系。
全文共七段,按内容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概述了《物种起源》一书的写作经过。主要说明关于物种进化的理论不是“轻率地下结论”,而是经过二十多年的考察、实验、研究,审慎地提出来的。第一句话,概述了从1831年到1836年科学考察的成果。达尔文特别指出“生物的地理分布”,“现存生物与古生物在地质上的关系”,给他以“很深刻的印象”。所谓“生物的地理分布”,是说在大体相似的气候,如南美洲、非洲和澳洲都位于南半球,具有热带和温带的气候,可是生物类型彼此差别很大;或者是说在有些地区,如非洲(或南美洲)内部各地气候条件差别很大,但那里的生物类型却彼此很相似。为什么气候相似的地区会有不同的生物类型呢?照达尔文进化论观点看来,各类生物都有自己的发祥地,有自己的发展史。在真兽类出现以前,原始的哺乳类如鸭嘴兽、袋鼠之类遍布北半球,以后才分布到澳洲和南美洲。那时地球各大陆相连接。真兽类出现以后,生存斗争中,原始哺乳类逐渐消灭了。但由于澳洲和亚洲、南美洲与北美洲分开了,真兽类不能到达这两个地区,于是这两个地区的原始哺乳类得到发展。后来,南美洲与北美洲大陆相连接,直到现在,真兽类逐渐向南美洲扩展,排挤了原始哺乳类。但是,澳洲一直和世界其他地区分离,所以直到现在原始哺乳类仍很发达。而非洲北部大沙漠阻碍,原始哺乳类不能移人,后来真兽类迁入非洲,所以非洲才有真兽类化石而没有原始哺乳类化石。所以达尔文说:“当考察到地球表面的生物分布时,打动我们的第一件大事,便是各处地方生物的相似或不相似都不能全部用气候和其他物理的条件来解释。
“现在生物与古生物在地质上的关系”一语,表明了达尔文用古生物学的材料,即从地层里发掘的来的化石材料,同现存生物作比较,直接论证生物进化。古生物是古代的、现在已绝了种的生物。古生物死后,有些遗体的坚硬部分,在地层里埋藏很长时间会变成化石。地层的形成是越往下年代越早,越往上地层年代越晚。古生物学和地质学按地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把地球的历史分成太古代、元古代(距今约四十五亿年)、古生代(距今约六亿年)、中生代(距今约二亿五百万年)、新生代(距今约七千五百万年)。各类生物化石在上述地层里出现的顺序表明:越早形成的地层里,生物越简单、越低等;越晚形成的地层里,生物越复杂、越高等。这就证明了地球上现存的生物不是神创的,而是从最简单的生物一步一步进化而来的。
从“回国以后……一直到现在,我对这个问题的探讨始终没有间断”,说明达尔文在实地科学考察之后,又进行了十四年艰苦的搜集资料、整理研究工作。
第二部分(第二、三段)主要写《物种起源》出版说明。
第二段说明《物种起源》所以要早日发表的两个原因。从主观方面来说,《物种起源》作为进化论的绪论部分的研究工作“将近结束”;进化论的全部研究计划的完成需要更多岁月,并且由于体弱多病;所以要早日出版。从客观方面来说,华莱斯写了关于生物进化的论文,迫使达尔文早日发表自己二十多年的研究成果。
第三段,说明《物种起源》并不是达尔文创立的进化论的全部内容,而是内容摘要。内容不完备,论点依据的事实和参考资料不能详尽刊出。因此,错误之处是不可避免的。
“我极其盼望……不能办到的”几句话的意思是;“我所提出的任何一个论点都是有事实根据的。而人们往往会提出一些与我的论点完全相反的结论。本来我们处理一个问题,必须把两方面的观点所依据的事实和证据,拿来详细比较、分析,然后才能得出完善的结果。但是在《物种起源》一书中是不能办到的。因此,我希望将来有机会能把我的理论所依据的一切事实和参考文献刊印出来。”
第三部分(第四至第七段)主要内容是,批判神创论同时阐明他的进化论的基本观点。
第四段的意思有以下两点。1.根据生物相互间的亲缘关系、胚胎关系、地理分布、古生物学的证据等事实,可以作出“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的结论。
“生物相互间的亲缘关系”——各种生物都有共同的祖先,各种生物之间有不同程度的亲缘关系,即血缘关系。生物学里把生物分成门,门下分纲,纲下分目,目下分科,科下分属,属下分种(即物种)。所有的脊椎动物都有亲缘关系,但同一属的不同物种(如老虎和猫)的亲缘关系,比同一目的不同科(如犬科)更密切。
“生物的胚胎关系”——属于同一基本类型的动物,不管成体形态构造彼此差别多么大,如鱼、蛙、龟、鸡、猪、人,可是它们的早期胚胎很相似。这表明它们有共同的祖先。
2.地球上的生物是有共同祖先的,不同的物种是进化的,但它们是怎样经历变异而来的呢?换言之,生物进化的原因是什么呢?一般博物学家认为环境如气候、食物等等是惟一可能引起变异的原因。达尔文认为,这种说法,在某一狭隘意义上来说,可算是正确的,但是,把生物进化、变异“仅仅归因于外界的条件是不合理的”,达尔文用啄木鸟、槲寄生的事例来说明,引起生物进化变异,“条件”是重要的,“若和有机体本性比较,仅属于次要地位”。
第五段的意思是,为了解决生物进化的原因是什么的问题,达尔文采用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的方法,即科学实验的方法。达尔文认为这是他能够了解家养动物变异原因的最良好最可靠的方法。
第六段说明生物之所以进化,一是由于生物“大量的、遗传的变异是可能的”。二是由于人工选择,这是更为重要的,因为人工选择“能使微小的变异逐渐累积起来”,能在不太长的时间里培养出新种来。
第七段主要意思有以下三点。1.生物学方面还有些问题,如对我们周围许多生物的相互关系、对某种生物分布广而繁殖多,它的邻种却分布狭小而稀少等等,了解得很不够,知道得很少,需要继续研究,但是,根据现在生物学的“精细的研究和冷静的判断,可以毫不怀疑地断言”,“创造论”即神创论是错误的。达尔文宣布:为近代许多博物学家和自己以前信奉过的“创造论”在事实上是决不能成立的。2.达尔文申明“我深信生物的种不是不变的”。他认为同属的种,都是其他大概已经灭亡的种所遗传下来的直系后代,同种的各项变种都是同种的后代。3.指出自然选择是引起物种变异的最重要的条件。
【《物种起源》教案示例】相关文章:
《惊蛰》教案示例02-26
精选文明的起源教案(通用10篇)02-07
数学教案示例:角的度量(通用8篇)10-12
《老王》教师教案示例(通用12篇)03-19
《太阳》教学设计示例(精选10篇)10-16
《社戏》鲁迅教案02-22
关于《军神》的教案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