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档>《认识千克》课程教学反思

《认识千克》课程教学反思

时间:2024-10-16 10:36:17

《认识千克》课程教学反思(通用10篇)

  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反思指回头、反过来思考的意思。那么你有了解过反思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认识千克》课程教学反思(通用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认识千克》课程教学反思(通用10篇)

  《认识千克》课程教学反思 1

  三年级上册《认识千克》教学反思本课的教学力求遵循知识发展的规律和学生认知的规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尽可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感性材料,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践操作活动,使他们不仅参与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感受了千克的实际重量,同时也感受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还可以应用于生活的乐趣。

  1、联系生活,激发兴趣。

  学生在生活中对物体的轻重已经有所体验,只不过由于重量单位比较抽象,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光靠观察得到,所以教学开始首先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猜一猜哪个重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感受人有轻有重,物品也有轻重,不能光看包装的大小;并通过观察食品包装上的重量标志引出新知,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从而激起学生学习重量单位的欲望。

  2、操作体验,认识概念。

  ,在体验中建立具体的质量单位的活动,贯穿了整节课。教学经验又告诉我,孩子接受知识必须是一个过程,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必须经历的.过程,而不是由老师来代替。因此教学中,我注意摆正学生的位置,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我决不暗示,给学生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凡是学生能探索得出的,我决不替代,而是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创设教学情境、营造氛围,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使学生体会到自己是学习活动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在教学中,我充分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集体探索的学习氛围,自己动手,称一称两袋盐有多重、1千克大概有几个鸡蛋,掂一掂、拎一拎1千克米、盐、鸡蛋有多重等实践活动,学生真正是在自己亲身经历和体验下感受1千克的实际重量。

  3、回归生活,巩固知识

  数学源于生活,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丰富多彩的。教授完新课,我布置了一项作业,让学生到商店或菜场或超市,去看看,拎拎哪些物品重1千克,从而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在复习课的反馈中,我看到显然学生在寻找1千克的物体时就能更多地联系实际:我去超市看到过有的味精、食盐大约也是1千克、昨天妈妈拆开的洗衣粉大概也是1千克。真正做到了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这样的教学就自然增强了学生学好数学的内驱力,激发起了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并学会了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社会,逐步增强数学意识。

  《认识千克》课程教学反思 2

  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特色和不足:

  一、特点

  教学设计目标明确,理念新,教学中紧紧围绕这种新的教学思想,使用了实物,多媒体等辅助设施对教学加以协助。另外,教学中教师重视知识和问题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学习过程,体会学习的乐趣,此外,学生在用手掂,比一比、找一找、填一填、想一想等活动中逐步理解克和千克以及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中始终把学习与生活、学习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深入了解克和千克的应用范围,在实践中获得真知。

  教学中为了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的应用,所以设计了大量的强化练习,当堂学习、当堂消化。

  二、不足的地方

  教学中,由于受条件的.限制,各种秤的认识只局限在图上,学生所带食物少,演示克和千克的称重不够充分学生体会还只停留在表面上,所以这不够深入细致。师生配合不够流畅,不够默契。今后教学中,注重课前准备充分想到教学的各种环节,做到尽善尽美。

  《认识千克》课程教学反思 3

  克和千克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质量单位,和二年级时学过的长度单位有一些相似,但在教学上又有很大不同。长度单位的教学学生可以用眼,通过直观的观察和比较学到知识,而克与千克的内容则要依靠学生的手,用手来感受1克与1千克的质量,这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是很难的。针对教材的这些特点,在教学设计时,我非常注重学生的动手活动的过程,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充分让学生体验和感知。

  首先,我设计了课前调查活动:到商店里找一找食品上的重量标签;在家里找一找标有重量的东西;把找到的东西和重量记录下来;看一看商家是用什么来称量物品的重量。这次调查活动的目的是充分开发学生学习的资源,丰富学生对质量单位的感性认识,分散学习难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其次,准备大量实物教具和学具。在本节课中,为了让学生有充分感受的机会,我让每位学生都准备1枚2分硬币和2袋500克的盐,结果,学生实际操作中发现,500克的盐较少,所以我改为布置每个学生到超市买一千克的物品。正好,孩子准备的物品五花八门,也拓宽了他们学习的空间。而我自己则准备了一台天平和一个台称。还准备了很多如苹果、糖等不同的物品。

  再次,在本节课堂上,我充分地给学生提供了“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知识。让他们通过掂、比、猜、说、称等实践活动,充分感受1克和1千克究竟有多重,从而形成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再通过观察、比较等方法,发现和提出问题,并对问题进行猜想、尝试和验证,使学生从中获得知识,从而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

  本节课,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学习千克的认识,学生都很想上台来称称自己带的物品。在称的过程中,学生们知道了如何读台秤上表示的数,知道了“1千克”大约多重。最后,我让学生一手托着一枚两分的硬币,一手托着1千克的物品,谈谈感受,学生有的说:1千克的食品比1克的硬币重得多。有的说:拿硬币的这只手好像没拿东西,而拿1千克物品的这只手快拿不动了。这时,再出示1千克=1000克,学生感受更深。所以,我觉得只有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学生才会有这么丰富的感受,“做数学”比“学数学”更为重要。

  《认识千克》课程教学反思 4

  我在本节课教学设计时立足于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践操作活动,使他们不仅参与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感受了千克的实际重量,同时也感受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还可以应用于生活的乐趣。教学时主要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1、走进生活,激发兴趣。

  学生在生活中对物体的轻重已经有所体验,只不过由于重量单位比较抽象,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光靠观察得到,所以教学开始首先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猜一猜哪个重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感受人有轻有重,物品也有轻重,不能光看包装的大小;并通过观察食品包装上的重量标示引出新知,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从而激起学生学习重量单位的欲望。

  2、操作体验,认识概念。

  在教学中,老师及时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集体探索的学习氛围,自己动手,称一称两袋盐有多重、1千克大概有几个鸡蛋,掂一掂拎一拎1千克米、盐、鸡蛋有多重等实践活动,学生真正是在自己亲身经历和体验下感受1千克的实际重量。建立了1千克的重量观念后.再通过称称重的游戏和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逐步感受几千克的重量。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爱数学的目的,体现了“在需要中学”的思想。

  3、运用图片、实物,突破难点。

  在教学中,集体观察了各种学生带来的'秤和配套的教学图片,目的在于,突破难点,加深印象。观察商店物品的重量,使学生明白生活离不开重量的知识。介绍各种称的名称及称量规则;演示称2千克、3千克、4千克等物体的重量。

  教学困惑和建议:

  1、由于学校没有各种秤的教学用具,至使好多称物品的环节不能按计划进行。

  2、教材有配套的光盘可以帮助我们教师突破难点和使一些过程动画化。但学校的电脑又坏了,预先设计的一些播放环节没有能实施,只能改为看书。

  发现问题:学生把生活中的市斤和千克混淆,今后设计教案要加进区别和联系。

  《认识千克》课程教学反思 5

  在本节课中,我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知识。学生通过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的活动,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然后又充分地去掂量、去感受,并列举了许多生活中大约重1克,1千克的物品,加深了对克与千克的印象,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将自己带来的实物掂一掂、估一估、比一比、说一说、称一称系列活动,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1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用盘秤称物品、估测物品、认识物品的质量。这些生活中的数学不是由教师教的,而是孩子们自己体验到的,并形成为一定的技能,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在本节课中,由于大量的活动,课堂秩序不够井然。由于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兴趣很高,常常在老师还没有说完活动规则时就急不可待地行动起来,影响了活动的效果。让学生理解1000克=1千克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在训练中应该更扎实一点。让学生分组称一称.再交流说一说.让学生自己验证得出1000克=1千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多注重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培养孩子细心倾听的良好习惯。

  《认识千克》课程教学反思 6

  一、要依据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

  数学课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在备课时,教师要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问题情境。找准知识的最近生长区,诱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本节课我先出示教师购物中的一些物品,让学生学会找这些商品的共同之处,从而感受到克和千克这一知识其实就存在生活当中,为学生学习数学建立信心。

  二、通过多种活动感受1千克和1克。

  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1克有多重?1千克有多重?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所列举的例子都是学生经常能接触到或看到的。课前准备了充分的教具、学具和实物,调动多种感官协作学习。教学中我采取了多种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千克的观念:

  1、通过掂一掂的活动让每位学生都亲身体验1克和1千克有多重。

  2、给学生提供实际测量物品的机会。如问:我要知道一个书包有多重怎么办呢?说明要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用秤称,让学生说说你认识哪些秤,再通过课件演示介绍秤的演变过程及认识盘秤的使用方法。再让学生自主动手操作称出1千克食盐。

  3、通过估一估的活动让学生对1千克有更深一步的'体验。通过先掂一掂手中的一包大米或二块肥皂让学生先估一做,看看它是比1千克重还是比1千克轻,还是同样重。让学生比较估测与实际测量所得结果的差别,让学生在修正的过程逐步建立质量单位与具体实物的关系。

  4、运用对比的方法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如一手掂两袋食盐,一手掂1个2分硬币,这样通过比较,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轻重形成较鲜明的表象,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关系。

  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以做的方式而不仅仅是听和说的方式介入学习活动。他们不仅理解了克千克的正确含义,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发现、认识、理解数学的一般方法,培养了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

  《认识千克》课程教学反思 7

  一、在实践中感知

  1克有多重?1千克有多重?我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所列举的例子都是学生经常能接触到或看到的。师生共同努力,准备了充分的教具、学具和实物,调动多种感官协作学习。学生进行了估一估、掂一掂、称一称、比一比、说一说等活动,感受物体的轻重。学生亲身经历了1克、几克和1千克、几千克的实际质量,这种感受不是教师讲解、灌输得来的,而是学生亲身体验到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以“做”的方式而不仅仅是“听和说”的方式介入学习活动。他们不仅理解了“克”“千克”的正确含义,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发现、认识、理解数学的一般方法,培养了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在情境中建构

  在课堂教学中,不可能人手一台天平,让学生去亲手体验,而教师的演示,学生很有可能看不清楚。所以,这时网络资源给了我非常大的帮助。我通过的演示,让学生看到了清晰的演示过程。因为有了这个体验,从而使学习过程变得简洁、易懂。

  传统教学中认识质量单位,重点一般都是放在单位的换算上,教学中往往采用讲授记忆的方法,学生只要记住几个常用的质量单位,并能正确地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就算完成教学任务了。这样的教学往往出现学生学完质量单位后,还会闹出这样的笑话:一个西瓜重3克,一个鸡蛋重50千克,王老师的体重是60克……这反映了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的严重脱节。《克和千克的认识》的教学重点确立在“1千克、1克有多重”的概念的确立上,既重视数学事实,又重视数学经验。所以在“克的认识”中,我反复让学生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找一找生活中不同物体的质量,感受它们的质量,丰富学生的数学体验。这种感受、体验不但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也是将来“学会生存”必备的本领。“克”“千克”的概念在学生头脑中的建立,学生经过眼晴观察、耳朵倾听、脑子思考、嘴巴表达、双手操作,心灵感悟,即用自己身体亲身经历、体验后逐步形成的,它必将沉淀到学生的内心深处。

  《认识千克》课程教学反思 8

  《数学课程规范》指出:同学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实际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同学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数学活动必需建立在同学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依据新课标提出的两个基本理念,在教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

  一、用活教材,诱发学习的动机

  教材出现给我们是一个静态的知识,它所创设的情境有些离本地同学的生活实际较远。在备课时,教师要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发明性地使用教材,创设同学熟悉的生活情境和问题情境。找准“知识的最近生长区”,诱发同学学习的内在动力。在本节课中,我先让同学交流平时购物中的一些发现,同学学会了认识商品的质量标注,从而感受到克和千克的知识是真实的、亲切的,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为同学学数学建立了充分的信心。

  二、为同学提供“做数学”的机会

  保守的教学中,知识形成的过程是由教师讲的。教师的讲授代替了同学的操作与思维,同学无法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本节课中,我充沛地给同学提供了“做数学”的机会,让同学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知识。同学通过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的活动,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然后又充沛地去掂量、去感受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同学通过大量的操作:称一称2分硬币、数学书、1千克重的食盐、书包等,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同学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1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用弹簧称称物品、估测物品、认识物品的质量,这些生活中的数学不是由教师教的,而是小朋友们自身体验到的,并形成了一定的技能,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拓宽同学体验的自由空间

  同学们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假如仅仅停留在“1个2分硬币重1克”、“两袋盐重1千克”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同学学习的潜能,调动多种感官积极参与,拓宽同学的体验空间。

  在本节课中,同学称了2分硬币,又称了数学书、文具盒等缺乏1千克重的物品,接着又分小组称了称超越1千克重的物品。在小组活动中,同学们分工合作,有的同学换物品,有的同学看指针,活生生的一幅“购物局面”得到了再现。更可喜的是,在交流知识的过程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同学们体会到同是1千克重的物品,有的体积大,有的体积小,从而拓宽了同学体验的空间。

  《认识千克》课程教学反思 9

  一、在生活情景中发现知识

  为了让学生能比较好地掌握“克和千克”这部分知识,并能在生活中运用,课前,让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到商店、市场、超市等一些场所调查采集关于“克和千克”方面的信息。通过实践,学生了解了很多商品上都标有质量,如50克、100克、450克、500克、1000克等,知道了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还知道了轻的东西是用克来做单位的,重的东西是用千克来作单位的。所以本节课的一开始,我就从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出发“关于克和千克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让学生回忆熟悉的生活情景,从而抓住数学教材中新知识的切入点。

  二、在动手体验中感受知识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手开始。” 学生最能理解的是自己动手实践感受过的东西。克与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虽然学生在生活中都直接或间接地接触过,但它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为此,本节课重点也就是建立1克、1千克概念过程,我主要立足于让学生动手体验感受,让他们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全过程。

  在建立1克的概念时,让学生掂一掂一个2分的硬币,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加深了对克的印象。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时,我把内容分层细化,让学生亲手掂一掂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具体物品。通过掂一掂、比一比、说一说系列活动,充分感受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实际重量。再利用盘秤验证出1千克就是1000克。让学生在动手体验中,准确建立概念。

  三、在实践操作中升华知识

  学生们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如果仅仅停留在“1个2分硬币重1克”、“两袋盐重1千克”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为了有机地把教学内容与生活中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把抽象的质量单位更形象具体化。我让学生将自己熟悉的书包、数学书、铅笔盒,先估一估有多重,再用秤称一称验证估计的是否正确。学生通过这些操作,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学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1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用弹簧称称物品、估测物品、认识物品的`质量,并渐渐形成了一定的技能,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最后还布置他们课外到超市了解各种物品的质量。把我们的数学小课堂和社会这个大课堂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巩固和升华质量概念。

  在这堂课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凸现了,真正亲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在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乐趣中升华了对克和千克的理解。学生学得主动、学得开心,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认识千克》课程教学反思 10

  本节课是属于《量的计量》的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质量进行量化把握的手段和方法,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对轻、重的概念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轻重,但是如何进行量化比较?对于学生来说还是难点,因此,本节课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活动,时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使学生初步了解天平和常用的用“千克”做单位的称,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之间的关系,会以此为标准估量物体的质量,同时体会学习质量单位的必要性,并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如下:成功的地方:首先将学生置于与学习新知相关的生活情境中,将这种生活经验变成数学资源,让学生自然地实现由生活到数学的转化。比如:在教学时,充分利用教材中的题图,或在课前让学生进行相关的收集工作,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的.素材去认识克和千克的不同作用,使课内、课外互补,以更好的达成教学目标。其次:在教学中,设计各种有效活动,让学生具体感知1克、1千克的物品实际有多重,逐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质量概念。如:我设计了让学生掂一掂、称一称、找一找等活动,让学生掂2分硬币、一根香烟、几粒黄豆等来感受1克有多重,这样不仅有身体的感受,还有对物品数量的感受,对1克的质量感受就更生动了,很好的落实了教学目标。 不足的地方及对策:克和千克的认识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教学时应时时把估算的教学贯穿始终,使学生在估算的过程中不断体会、理解,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加强估算教学。

《《认识千克》课程教学反思(通用10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认识千克》课程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0的认识教学反思09-21

秒的认识教学反思02-24

认识因特网的教学反思01-25

音乐课程的教学反思03-20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03-20

认识时钟整点教学反思03-19

《分数的初步认识》的教学反思03-20

关于认识路线的教学反思03-20

关于认识小数的教学反思03-20

新的课程改革之教学反思03-20

用户协议

《认识千克》课程教学反思(通用10篇)

  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反思指回头、反过来思考的意思。那么你有了解过反思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认识千克》课程教学反思(通用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认识千克》课程教学反思(通用10篇)

  《认识千克》课程教学反思 1

  三年级上册《认识千克》教学反思本课的教学力求遵循知识发展的规律和学生认知的规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尽可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感性材料,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践操作活动,使他们不仅参与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感受了千克的实际重量,同时也感受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还可以应用于生活的乐趣。

  1、联系生活,激发兴趣。

  学生在生活中对物体的轻重已经有所体验,只不过由于重量单位比较抽象,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光靠观察得到,所以教学开始首先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猜一猜哪个重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感受人有轻有重,物品也有轻重,不能光看包装的大小;并通过观察食品包装上的重量标志引出新知,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从而激起学生学习重量单位的欲望。

  2、操作体验,认识概念。

  ,在体验中建立具体的质量单位的活动,贯穿了整节课。教学经验又告诉我,孩子接受知识必须是一个过程,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必须经历的.过程,而不是由老师来代替。因此教学中,我注意摆正学生的位置,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我决不暗示,给学生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凡是学生能探索得出的,我决不替代,而是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创设教学情境、营造氛围,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使学生体会到自己是学习活动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在教学中,我充分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集体探索的学习氛围,自己动手,称一称两袋盐有多重、1千克大概有几个鸡蛋,掂一掂、拎一拎1千克米、盐、鸡蛋有多重等实践活动,学生真正是在自己亲身经历和体验下感受1千克的实际重量。

  3、回归生活,巩固知识

  数学源于生活,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丰富多彩的。教授完新课,我布置了一项作业,让学生到商店或菜场或超市,去看看,拎拎哪些物品重1千克,从而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在复习课的反馈中,我看到显然学生在寻找1千克的物体时就能更多地联系实际:我去超市看到过有的味精、食盐大约也是1千克、昨天妈妈拆开的洗衣粉大概也是1千克。真正做到了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这样的教学就自然增强了学生学好数学的内驱力,激发起了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并学会了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社会,逐步增强数学意识。

  《认识千克》课程教学反思 2

  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特色和不足:

  一、特点

  教学设计目标明确,理念新,教学中紧紧围绕这种新的教学思想,使用了实物,多媒体等辅助设施对教学加以协助。另外,教学中教师重视知识和问题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学习过程,体会学习的乐趣,此外,学生在用手掂,比一比、找一找、填一填、想一想等活动中逐步理解克和千克以及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中始终把学习与生活、学习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深入了解克和千克的应用范围,在实践中获得真知。

  教学中为了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的应用,所以设计了大量的强化练习,当堂学习、当堂消化。

  二、不足的地方

  教学中,由于受条件的.限制,各种秤的认识只局限在图上,学生所带食物少,演示克和千克的称重不够充分学生体会还只停留在表面上,所以这不够深入细致。师生配合不够流畅,不够默契。今后教学中,注重课前准备充分想到教学的各种环节,做到尽善尽美。

  《认识千克》课程教学反思 3

  克和千克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质量单位,和二年级时学过的长度单位有一些相似,但在教学上又有很大不同。长度单位的教学学生可以用眼,通过直观的观察和比较学到知识,而克与千克的内容则要依靠学生的手,用手来感受1克与1千克的质量,这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是很难的。针对教材的这些特点,在教学设计时,我非常注重学生的动手活动的过程,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充分让学生体验和感知。

  首先,我设计了课前调查活动:到商店里找一找食品上的重量标签;在家里找一找标有重量的东西;把找到的东西和重量记录下来;看一看商家是用什么来称量物品的重量。这次调查活动的目的是充分开发学生学习的资源,丰富学生对质量单位的感性认识,分散学习难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其次,准备大量实物教具和学具。在本节课中,为了让学生有充分感受的机会,我让每位学生都准备1枚2分硬币和2袋500克的盐,结果,学生实际操作中发现,500克的盐较少,所以我改为布置每个学生到超市买一千克的物品。正好,孩子准备的物品五花八门,也拓宽了他们学习的空间。而我自己则准备了一台天平和一个台称。还准备了很多如苹果、糖等不同的物品。

  再次,在本节课堂上,我充分地给学生提供了“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知识。让他们通过掂、比、猜、说、称等实践活动,充分感受1克和1千克究竟有多重,从而形成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再通过观察、比较等方法,发现和提出问题,并对问题进行猜想、尝试和验证,使学生从中获得知识,从而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

  本节课,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学习千克的认识,学生都很想上台来称称自己带的物品。在称的过程中,学生们知道了如何读台秤上表示的数,知道了“1千克”大约多重。最后,我让学生一手托着一枚两分的硬币,一手托着1千克的物品,谈谈感受,学生有的说:1千克的食品比1克的硬币重得多。有的说:拿硬币的这只手好像没拿东西,而拿1千克物品的这只手快拿不动了。这时,再出示1千克=1000克,学生感受更深。所以,我觉得只有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学生才会有这么丰富的感受,“做数学”比“学数学”更为重要。

  《认识千克》课程教学反思 4

  我在本节课教学设计时立足于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践操作活动,使他们不仅参与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感受了千克的实际重量,同时也感受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还可以应用于生活的乐趣。教学时主要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1、走进生活,激发兴趣。

  学生在生活中对物体的轻重已经有所体验,只不过由于重量单位比较抽象,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光靠观察得到,所以教学开始首先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猜一猜哪个重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感受人有轻有重,物品也有轻重,不能光看包装的大小;并通过观察食品包装上的重量标示引出新知,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从而激起学生学习重量单位的欲望。

  2、操作体验,认识概念。

  在教学中,老师及时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集体探索的学习氛围,自己动手,称一称两袋盐有多重、1千克大概有几个鸡蛋,掂一掂拎一拎1千克米、盐、鸡蛋有多重等实践活动,学生真正是在自己亲身经历和体验下感受1千克的实际重量。建立了1千克的重量观念后.再通过称称重的游戏和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逐步感受几千克的重量。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爱数学的目的,体现了“在需要中学”的思想。

  3、运用图片、实物,突破难点。

  在教学中,集体观察了各种学生带来的'秤和配套的教学图片,目的在于,突破难点,加深印象。观察商店物品的重量,使学生明白生活离不开重量的知识。介绍各种称的名称及称量规则;演示称2千克、3千克、4千克等物体的重量。

  教学困惑和建议:

  1、由于学校没有各种秤的教学用具,至使好多称物品的环节不能按计划进行。

  2、教材有配套的光盘可以帮助我们教师突破难点和使一些过程动画化。但学校的电脑又坏了,预先设计的一些播放环节没有能实施,只能改为看书。

  发现问题:学生把生活中的市斤和千克混淆,今后设计教案要加进区别和联系。

  《认识千克》课程教学反思 5

  在本节课中,我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知识。学生通过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的活动,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然后又充分地去掂量、去感受,并列举了许多生活中大约重1克,1千克的物品,加深了对克与千克的印象,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将自己带来的实物掂一掂、估一估、比一比、说一说、称一称系列活动,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1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用盘秤称物品、估测物品、认识物品的质量。这些生活中的数学不是由教师教的,而是孩子们自己体验到的,并形成为一定的技能,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在本节课中,由于大量的活动,课堂秩序不够井然。由于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兴趣很高,常常在老师还没有说完活动规则时就急不可待地行动起来,影响了活动的效果。让学生理解1000克=1千克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在训练中应该更扎实一点。让学生分组称一称.再交流说一说.让学生自己验证得出1000克=1千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多注重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培养孩子细心倾听的良好习惯。

  《认识千克》课程教学反思 6

  一、要依据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

  数学课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在备课时,教师要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问题情境。找准知识的最近生长区,诱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本节课我先出示教师购物中的一些物品,让学生学会找这些商品的共同之处,从而感受到克和千克这一知识其实就存在生活当中,为学生学习数学建立信心。

  二、通过多种活动感受1千克和1克。

  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1克有多重?1千克有多重?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所列举的例子都是学生经常能接触到或看到的。课前准备了充分的教具、学具和实物,调动多种感官协作学习。教学中我采取了多种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千克的观念:

  1、通过掂一掂的活动让每位学生都亲身体验1克和1千克有多重。

  2、给学生提供实际测量物品的机会。如问:我要知道一个书包有多重怎么办呢?说明要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用秤称,让学生说说你认识哪些秤,再通过课件演示介绍秤的演变过程及认识盘秤的使用方法。再让学生自主动手操作称出1千克食盐。

  3、通过估一估的活动让学生对1千克有更深一步的'体验。通过先掂一掂手中的一包大米或二块肥皂让学生先估一做,看看它是比1千克重还是比1千克轻,还是同样重。让学生比较估测与实际测量所得结果的差别,让学生在修正的过程逐步建立质量单位与具体实物的关系。

  4、运用对比的方法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如一手掂两袋食盐,一手掂1个2分硬币,这样通过比较,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轻重形成较鲜明的表象,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关系。

  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以做的方式而不仅仅是听和说的方式介入学习活动。他们不仅理解了克千克的正确含义,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发现、认识、理解数学的一般方法,培养了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

  《认识千克》课程教学反思 7

  一、在实践中感知

  1克有多重?1千克有多重?我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所列举的例子都是学生经常能接触到或看到的。师生共同努力,准备了充分的教具、学具和实物,调动多种感官协作学习。学生进行了估一估、掂一掂、称一称、比一比、说一说等活动,感受物体的轻重。学生亲身经历了1克、几克和1千克、几千克的实际质量,这种感受不是教师讲解、灌输得来的,而是学生亲身体验到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以“做”的方式而不仅仅是“听和说”的方式介入学习活动。他们不仅理解了“克”“千克”的正确含义,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发现、认识、理解数学的一般方法,培养了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在情境中建构

  在课堂教学中,不可能人手一台天平,让学生去亲手体验,而教师的演示,学生很有可能看不清楚。所以,这时网络资源给了我非常大的帮助。我通过的演示,让学生看到了清晰的演示过程。因为有了这个体验,从而使学习过程变得简洁、易懂。

  传统教学中认识质量单位,重点一般都是放在单位的换算上,教学中往往采用讲授记忆的方法,学生只要记住几个常用的质量单位,并能正确地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就算完成教学任务了。这样的教学往往出现学生学完质量单位后,还会闹出这样的笑话:一个西瓜重3克,一个鸡蛋重50千克,王老师的体重是60克……这反映了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的严重脱节。《克和千克的认识》的教学重点确立在“1千克、1克有多重”的概念的确立上,既重视数学事实,又重视数学经验。所以在“克的认识”中,我反复让学生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找一找生活中不同物体的质量,感受它们的质量,丰富学生的数学体验。这种感受、体验不但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也是将来“学会生存”必备的本领。“克”“千克”的概念在学生头脑中的建立,学生经过眼晴观察、耳朵倾听、脑子思考、嘴巴表达、双手操作,心灵感悟,即用自己身体亲身经历、体验后逐步形成的,它必将沉淀到学生的内心深处。

  《认识千克》课程教学反思 8

  《数学课程规范》指出:同学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实际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同学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数学活动必需建立在同学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依据新课标提出的两个基本理念,在教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

  一、用活教材,诱发学习的动机

  教材出现给我们是一个静态的知识,它所创设的情境有些离本地同学的生活实际较远。在备课时,教师要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发明性地使用教材,创设同学熟悉的生活情境和问题情境。找准“知识的最近生长区”,诱发同学学习的内在动力。在本节课中,我先让同学交流平时购物中的一些发现,同学学会了认识商品的质量标注,从而感受到克和千克的知识是真实的、亲切的,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为同学学数学建立了充分的信心。

  二、为同学提供“做数学”的机会

  保守的教学中,知识形成的过程是由教师讲的。教师的讲授代替了同学的操作与思维,同学无法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本节课中,我充沛地给同学提供了“做数学”的机会,让同学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知识。同学通过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的活动,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然后又充沛地去掂量、去感受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同学通过大量的操作:称一称2分硬币、数学书、1千克重的食盐、书包等,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同学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1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用弹簧称称物品、估测物品、认识物品的质量,这些生活中的数学不是由教师教的,而是小朋友们自身体验到的,并形成了一定的技能,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拓宽同学体验的自由空间

  同学们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假如仅仅停留在“1个2分硬币重1克”、“两袋盐重1千克”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同学学习的潜能,调动多种感官积极参与,拓宽同学的体验空间。

  在本节课中,同学称了2分硬币,又称了数学书、文具盒等缺乏1千克重的物品,接着又分小组称了称超越1千克重的物品。在小组活动中,同学们分工合作,有的同学换物品,有的同学看指针,活生生的一幅“购物局面”得到了再现。更可喜的是,在交流知识的过程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同学们体会到同是1千克重的物品,有的体积大,有的体积小,从而拓宽了同学体验的空间。

  《认识千克》课程教学反思 9

  一、在生活情景中发现知识

  为了让学生能比较好地掌握“克和千克”这部分知识,并能在生活中运用,课前,让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到商店、市场、超市等一些场所调查采集关于“克和千克”方面的信息。通过实践,学生了解了很多商品上都标有质量,如50克、100克、450克、500克、1000克等,知道了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还知道了轻的东西是用克来做单位的,重的东西是用千克来作单位的。所以本节课的一开始,我就从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出发“关于克和千克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让学生回忆熟悉的生活情景,从而抓住数学教材中新知识的切入点。

  二、在动手体验中感受知识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手开始。” 学生最能理解的是自己动手实践感受过的东西。克与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虽然学生在生活中都直接或间接地接触过,但它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为此,本节课重点也就是建立1克、1千克概念过程,我主要立足于让学生动手体验感受,让他们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全过程。

  在建立1克的概念时,让学生掂一掂一个2分的硬币,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加深了对克的印象。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时,我把内容分层细化,让学生亲手掂一掂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具体物品。通过掂一掂、比一比、说一说系列活动,充分感受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实际重量。再利用盘秤验证出1千克就是1000克。让学生在动手体验中,准确建立概念。

  三、在实践操作中升华知识

  学生们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如果仅仅停留在“1个2分硬币重1克”、“两袋盐重1千克”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为了有机地把教学内容与生活中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把抽象的质量单位更形象具体化。我让学生将自己熟悉的书包、数学书、铅笔盒,先估一估有多重,再用秤称一称验证估计的是否正确。学生通过这些操作,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学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1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用弹簧称称物品、估测物品、认识物品的`质量,并渐渐形成了一定的技能,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最后还布置他们课外到超市了解各种物品的质量。把我们的数学小课堂和社会这个大课堂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巩固和升华质量概念。

  在这堂课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凸现了,真正亲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在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乐趣中升华了对克和千克的理解。学生学得主动、学得开心,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认识千克》课程教学反思 10

  本节课是属于《量的计量》的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质量进行量化把握的手段和方法,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对轻、重的概念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轻重,但是如何进行量化比较?对于学生来说还是难点,因此,本节课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活动,时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使学生初步了解天平和常用的用“千克”做单位的称,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之间的关系,会以此为标准估量物体的质量,同时体会学习质量单位的必要性,并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如下:成功的地方:首先将学生置于与学习新知相关的生活情境中,将这种生活经验变成数学资源,让学生自然地实现由生活到数学的转化。比如:在教学时,充分利用教材中的题图,或在课前让学生进行相关的收集工作,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的.素材去认识克和千克的不同作用,使课内、课外互补,以更好的达成教学目标。其次:在教学中,设计各种有效活动,让学生具体感知1克、1千克的物品实际有多重,逐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质量概念。如:我设计了让学生掂一掂、称一称、找一找等活动,让学生掂2分硬币、一根香烟、几粒黄豆等来感受1克有多重,这样不仅有身体的感受,还有对物品数量的感受,对1克的质量感受就更生动了,很好的落实了教学目标。 不足的地方及对策:克和千克的认识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教学时应时时把估算的教学贯穿始终,使学生在估算的过程中不断体会、理解,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加强估算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