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书》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发新书》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发新书》教学反思1
从课堂教学的实践看,本课的总体效果良好,体现了算法多样化,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较好地体现了事先的'教学设想。下面几点感触较深。
1、给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时空,还学生自主学习的创造力将不可限量。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把探究的权利真正还给学生后,学生的表现会让你大吃一惊。放手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去解决19+18到底得几,学生想出了这么多种方法。究其原因,就是学习变成了自己的事,学得更主动,潜能得到了更好地发挥。
2、这节课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主要是通过摆竖式来计算,而我忽略了整节课应该主要让学生笔算练习,而我设计的练习大部分让学生口算练习,所以大部分学生在口算时都出现计算错误,这是我在课前忽视的重要一点。
《发新书》教学反思2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在情境中通过尝试和合作探究的方法,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计算,发展估算意识以及实际应用的能力,体会计算多样化。教学时我以“发新书”这一生活情境引入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体会计算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加法算式的过程,通过操作、思索、交流,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教学设计由简入深,从易到难,逐渐渗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渗透估算的方法。计算教学比较枯燥,为改变这种状况,我充分利用课本的“发新书”的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计算。首先,放手让学生提出有关问题。学生根据提供的信息,提出的问题有些为已学知识,需要教师酌情引导,以免偏离主题。
其次,在探讨算法时,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计算方法,并给学生交流、展示的空间。算法的多样化增加了学生思维的活动量,给学生提供了创新的机会。实际上课时,学生确实也提到很多算法。我在尊重学生自主选择的同时,引导学生优化计算方法,增强优化算法的意识。同时在课堂中采用一些激励性的语言“谁来当小老师帮同学们解答问题”、“试试看,你能行”,“回答得真行,请继续说吧?”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勇于标新立异,大胆创新。营造和谐快乐课堂教学氛围,会让我们的孩子学习起来其乐融融。
《发新书》教学反思3
《发新书》一课的教学让我体会到以下几点:
(1)坚定相信学生。教师信任学生要不停留在表层上,应当从思想上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操作上敢于放手,相信每个学生都能行。要有强烈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做,把他们真正当作教育的主人、教师的伙伴。
(2)真心尊重学生。新课程要求教师和学生不仅是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更是一种伙伴式的共同体的关系。教师从台上走到了学生中间,从背着手“教”到拉着手“学”,两颗心贴近了,两种情交融了,教师换来的是学生的接纳,学生得到的是教师的尊重,体现的'是师生的双赢,塑造的是学生健全发展的人格,这是数学课堂开放的关键。在课堂教学时,为了有利于学生多向交流,促进参与,我们在学生座位编排上,不局限于两人一桌,全体学生面向讲台的单一坐法。经常根据教学内容,可采用四人或多人围坐,便于展开小组合作交流,在小组内互相学习,在每节课上都组织学生自由讨论,把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并让孩子纷纷走上讲台,展示自己的发现,打破拘束呆板的学习空间。在课堂师生关系上,要创设一种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感到教师是自己的亲密朋友,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相互之间交流民主,形成开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在课堂上我把主动权交给学生,靠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他们,在教学中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和主力。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激发他们的潜能,学习轻松高效。我在教学一年级下册《发新书》(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设置了一个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新书够吗?并列出了加法算式 18+19=?此时我没有教他们怎样计算,而是问:“你们会计算吗?”简短的问话,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个个跃跃欲试。学生便热火朝天地计算起来,并与学习伙伴积极交流。回想整节课,我把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自己感悟、合作、交流。极大地激发孩子们的潜能,点燃了孩子们思维的火花。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发新书》教学反思4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在情境中通过尝试和合作探究的方法,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计算。教学时我以发新书这一生活情境引入两位数加两位数得进位加法,体会计算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加法算式的过程,通过操作、思索、交流,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传统的'计算教学比较枯燥,为改变这种状况,我充分利用课本的发新书的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计算。首先,放手让学生提出有关问题。学生根据提供的信息,提出的问题有些为已学知识,需要教师酌情引导,以免偏离主题。其次,在探讨算法时,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计算方法,并给学生交流、展示的空间。算法的多样化增加了学生思维的活动量,给学生提供了创新的机会。实际上课时,学生确实也提到很多算法。我在尊重学生自主选择的同时,引导学生优化计算方法,增强优化算法的意识。
《发新书》教学反思5
上了这节课,我觉得很失败。当课件出现问题时,我就蒙了,大脑一片空白,不知道下来该说些什么,心里还一直害怕同志们笑话:你看她连课件都操作不了,还评什么教学能手。就是这种思想伴随了我整整一节课,归根结底,这是我的虚荣心在作怪。
课前,我虽然嘴上说我不想讲课,可在心里却暗暗下决心,给自己鼓气,既然学校领导非让上不可,就一定要上好。在这里我敢大言不惭地说,为了上好这节课,我准备得很充分,教学设计改了又改,教学环节安排合理等,课件、教具、练习形式多种多样。准备时,我还自己掏钱到街上又买硬纸板,又买即时贴,又是找人帮忙制作,一切为了追求完美,追求精益求精。自认为这一节课一定比去年冬天上的那节公开课《有几棵树》还要好,不瞒你们,那节设计我在参加20xx年中国教育系统(基础教育)年度论文评选中荣获二等奖,并被《20xx年中国教研年鉴》一书正式采用。这节课不管从设计方面还是一切准备工作上都要上一个台阶,都要精彩。我就是抱着这种自信走上这神圣讲台的,谁知一上课,却出现了状况,发生了意外,我一时无法接受这个现实,导致我整节课没有心思投入到正常的教学氛围中,情绪一下子低落,心里异常紧张,好心情一扫而光,也没心思再去积极引导学生,去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了。这节课给我的感觉是学生死气沉沉,无精打采,教师有气无力,教学效果很不理想。
课上下来后,总觉得自己就好像做了什么丢人的事,不敢去面对同志们,不想见人,总害怕别人在背后议论什么,每天都尽量少见人,少跟同志们说话,甚至连办公室都不敢去,就整天窝在教室里。这几天,我反复思索:难道自己真的就这样差吗?真的不会上课了吗?最后得到了答案:不是,而是自己锻炼得少,见的场面少,受的打击少,自己的应变能力太差,心理素质差,知识太浅薄,经不起风吹雨打,经不起大风大浪。人常说:胜败乃兵家常事,失败是成功之母。我要以此为诫,重新调整自己的心态,树立自信,鼓起勇气,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不管她是年轻的.还是年老的,都是我今后学习的榜样。从此后,我要多订阅大量的教育教学刊物和杂志,多阅读教育教学理论,多积累多充实自己,多去教育网络遨游,多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上课,为提高自身素质而努力,而拼搏!
《发新书》教学反思6
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在情境中尝试和合作探究的方法,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计算。教学时我以“发新书”这一生活情境引入两位数加两位数得进位加法,体会计算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加法算式的过程,通过操作、思索、交流,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
本节课我充分利用课本的“发新书”的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计算。首先,放手让学生提出有关问题。学生根据提供的信息,提出的问题有些为已学知识,需要教师酌情引导,以免偏离主题。其次,在探讨算法时,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计算方法,并给学生交流、展示的'空间。算法的多样化增加了学生思维的活动量,给学生提供了创新的机会。最后,我针对在前面所学内容中学生比较常出现的一些错误设计了改错题,让学生做啄木鸟医生给大树治病,从另一个角度让学生看到自己平时常出现的一些错误,加深了对这些错误的印象,避免了在今后的学习作业中出现类似的错误。
教完本节课,我本人觉得总体目标落实比较到位,但对于有些学生来说,初次接触到进位加法,计算中容易忽略向前一位进位,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还需要针对这样的问题练习,在保证正确率的基础上逐渐提出熟练程度的要求。
《发新书》教学反思7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会尝试解题和合作探究的方法,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计算。计算课的教学环节一般是从具体情境出发引出新知,然后学生通过交流与合作探索计算方法,追求算法多样化,再进行算法优化。接着进行巩固练习实际应用,最后就是课堂总结质疑反馈。
这堂课,我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探索计算方法,学生通过交流合作也得出了各种不同的方法,但在算法优化这一环节,没有做到位。当四五种方法都呈现完之后,我没有加以比较,鼓励学生选择哪种方法比较好,而是马上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练习。这样对于优生和中等生来说是没问题的,但对于学困生来说,他一时接受不了这么多方法,对任何一种方法都是一知半解,没有完全掌握,在做题时可能就会遇到很大问题,甚至是无法下手。所以在第二课时时,我对算法进行了优化,引导学困生选择比较好计算方法。
《发新书》教学反思8
在本节课中,学生提出问题后,我把19+18等于几这一问题交给学生,让四人小组合作,把计算过程记录在纸上,同学们兴趣浓厚,积极参与,出现了多种算法:摆小棒、凑十法、利用上节学过的知识先把它转化成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再算、竖式计算等;接着,由学生自己到黑板说说小组讨论的结果,本组的同学补充说明,其他组的同学针对他的发言发表自己见解。这样既吸引同学注意,又锻炼了学生自己,发展了数学语言,同时也让孩子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一举三得。
当黑板上写满学生研究出的.方法后,引导学生体会算法的多样化,并熟练计算,同时还把最普遍、最常用的竖式计算方法进一步扎实训练。我告诉学生,黑板上列出你们这么多想法,你们真棒!在今后的计算中你们喜欢哪一种,用哪一种算得快,就选择哪一种,因为在今后的计算中,我们会经常用到竖式,所以我们再来重点看一下竖式好吗?这样即夯实了双基,又没有使学生产生只要会竖式就行了的错觉。
《发新书》教学反思9
先说不足:在教学语言上更加简炼,干脆简洁,
课堂上如果在整体把握中节奏快一点就更好,符合低段孩子的年龄特征,时刻激发孩子的兴趣。
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从而探索出多种计算方法并掌握竖式加法的计算法则。将是本节课的重点部分。而在这其中,对多样化算法进行优化,理解“满十进一”的算理,达到正确完成计算又将是本节课的难点部分。在这次教学中,我将引导学生运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突出重点,以及采用介绍算理、强调法则的方法来突破难点。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新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根据这些指导思想,我将采用情境教学法、任务教学法、多媒体课件演示法来教学,这几种方法将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当中,帮助学生快速、正确理解教学内容。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这一环节中,我将使用的是创设情境法。上课一开始,我对孩子们说:“小朋友们,你们都是在什么时候发新书呢?在学生融入课堂情境的时候,我将告诉学生:这节课老师就带你们到明明班上去看一看。(课件出示发新书的主题图)让学生观察从图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在学生讨论说后,再让学生思考40本书够不够是什么意思?说一说你的看法。比如;小明他们班女生19人,男生18人,一共有多少人?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这就自然地引出有关两位数加两位数的数学问题,这就是本节课的重点学习内容。这个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
二、新知识探索
在新课引入过后,我们来看一下本节课的第二个环节:新知识探索,也是本节课的重点部分。在这一环节中,我将使用的是任务学习法和多媒体演示法。第一步:我让同学们独立思考算法,试算19+18=(),第二步:我组织学生组内交流算法,对每种算法进行评价。第三步再全班同学交流算法。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先进行估算,培养了学生的估算意识,在解决“19+18=?”这个问题时,学生通过想一想、说一说、摆一摆、算一算等活动,进行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能促使他们实现知识的迁移。在探究计算方法时,利用小棒突破难点,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获得直观体验,鼓励算法多样化,发展学生创新意识。我先让学生进行口算方法的尝试:(1)、请学生说一说有哪些口算方法?(2)、教师(课件出示),并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这样算?
生1:10+10=20 8+9=17 20+17=37
生2:19+10=29 29+8=37
生3:20+18=38 38-1=37
再让学生比较这三种方法哪一种要简便一些?说一说原因。除了口算算法外,我还让学生通过用摆小棒、竖式方法计算。来强调“满十进一”的计算法则,教师要板书列竖式的算法,为了强化法则,我采用了编儿歌的形式帮助学生记忆。(出示课件:儿歌)这一系列活动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同时又突破了教学的难点。这个环节的设计是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让他们进行自主的探索性学习,大胆地让学生自己动脑、自己发现、自己描述,并通过小组讨论、汇报等形式相互补充,尊重了学生的个性,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在新知识学习后,我就将带学生进行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又应用于生活。练习分两部分:一是基础练习,二是开放性练习。(出示课件)这样做是为了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最后一个环节是全课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说说)师(课件出示)儿歌:
进位加法要记牢,相同数位要对齐,
先从个位加起来,个位满十要进一。
生:齐唱儿歌结束。
总之,在这节课中我做到既关注学生学到了什么,又关注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的学习,以及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另外还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生活问题,培养学生自觉运用数学解决日常生活中问题的意识。
【《发新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On the farm》的教学反思02-27
seasons教学反思01-17
《大海》教学反思02-26
新诗教学反思03-19
《母鸡》教学及反思02-18
新诗教学反思03-19
将心比心教学反思03-19
岳飞教学反思03-19
赵州桥教学反思03-19
《格子》的教学反思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