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档>一面教案材料

一面教案材料

时间:2024-06-28 17:49:33

一面教案有关材料

一面教案有关材料

一面教案有关材料

  教学目的 :

  1.学习本文记叙的顺序,和文章的结构形式。

  2、学习本文抓住人物特征的外貌描写。

  3.体会本文遣词造句的浓烈的感情色彩。

  4、认真体会作者思念和崇敬鲁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学习鲁迅的愿望。

  教学重点:目的1、2

  教学难点:目的3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地窖(jiào):收藏东西的地洞。

  赫然(hè):显耀、盛大。见义中注解。

  嵌着(qiàn):把东西镶入凹处。

  窘相(jiǒng):为难。文中有“不自在”意。

  颓唐(tuí):精神不振作

  熏黑(xūn):烟气接触物体

  憎恶(zēng wù):人一厌恶

  虐待(nüè):凶狠刻薄待人。

  揩油(kāi):见注解。

  恣情(zì):放纵、无所顾忌。

  抚摩(fǔ)、摩挲(suō):见注。

  抖擞、(sǒu)见注。

  脑勺(sháo)勺,一种器具,此为比喻。

  二、课文学习

  (一) 问题导入:如果在正文前边没有“预习提示”,你读了文章后能知道一面的含义吗?

  与一面有关的成语谁能说?

  如果没有预习提示,能知道是谁和谁的一面吗?若能,有什么依据?

  (二)人物描写学习

  1、描写的分类

  2、分析外貌描写——人物描写的重点。

  本文的重点是写人。下面,让我们再细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突出鲁迅这一人物形象的。

  (1)本文写鲁迅,用笔墨最多的是什么?也就是说,对鲁迅的描写,侧重点放在哪个方面? 本文写鲁迅,用笔最多的是外貌描写,这是本文人物描写的重点。

  (2)为什么本文人物描写的重点是外貌描写呢?

  这是由本文记的事的特点决定的。本文记的是一次见面,只能是人物外部形象的记实。而人物外部形象给作者的印象又非常突出,这就决定了要细致刻画人物外貌。(3)本文是怎样描写人物外貌的呢?这里,我们讲一讲外貌描写的基本知识,在这方面,前人给我们总结了很好的经验,这些经验就变成了一些理论知识。就本文有关的情况来看,有这样三点值得重视:

  ①抓特征。人的外貌有很多共同的特征,如果只是一般化的描写,那就会是“千人一面,”写了等于没写。因此,写外貌必须抓住人物的特征,即区别于其他人的最大的不同点。

  ②有视角。即要选择一定的角度去观察、去描写。这就是说,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写人物外貌,定要放到具体的环境中去。这样,人物就活了,描写就有角度了,外貌的表现层次也就丰富多样了。

  ③表现性格。如果只是为了写人物外貌而写人物外貌, 就会失去外貌描写的目的和意义。写外貌必须能有助于表现人物性格。

  下面,我们根据这三点来分析课文中时外貌描写。

  (4)本文几次写了鲁迅的外貌,通过什么视角、抓住了哪些特征?细细梳理课文,划出重点,概括回答问题。

  第一次描写:在暗处,只能模糊辨出形体:写了长衫(因有颜色)、烟嘴(因有火光)。

  第二处描写:在近处,看得清楚了;写了面孔、寸发、胡 须。这三样都抓住了特征,直坚的寸发,隶体“一”字的胡须是鲁迅形象的特色,而黄白的面孔则是劳累的表现。

  第三次描写:面对面,可以仔细辨认。前两次描写的总绘,还是面孔、寸发、胡顺、长衫、烟喝,只是更细致、更具体了。

  随讲随出现板书。

  外貌描写

  视角 特征

  暗处(模糊) 长衫、烟嘴

  近处(清楚) 面孔、寸发、胡须

  对面(仔细) 总体描绘

  (5)作者是怎样描绘这些外貌特征的,突出的最主要的特征是什么?

  作者写鲁迅的面孔、寸发、胡须、长衫,都各具特色,都与作者的视线相适应,而最主要的是突出了他的“瘦”,因过分的操劳而损坏了健康的战士的形象。

  (6)作者从外貌描写.中是怎样表现人物的性格的呢?从文中哪些地方,我们感受到鲁迅的精神和人格的伟大?

  本文在外貌描写中突出人物的性格有以下几种方法:

  ①描写本身的感情倾向。提问:从哪些语句中体现出来?

  第二次描写;“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后的样子”;“头发……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

  ②用抒情笃调写感受,烘托人物。提问:从哪些语句 中体现出来?

  第二次描写:鲁迅看了“我”一眼之后,文中写道。“那种正直而慈祥的眼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严肃和慈爱交织着的抚摩似的”第三次描写;似乎认出是鲁迅之后。“我结结巴巴的,欢喜得快要跳起来了……”

  ③用适当的议论来深化人物性格。提问:从哪些语句中体现出来?

  第三次描写;认出鲁迅后,“正是他,站在行进行列最前面的我们的同志,朋友,父亲和师傅—…越老越顽强的战士!”

  第二部分:“前面是一条路……”以上诸种手法的运用,使鲁迅的外貌更具内在的表现力量,突出了他的无限关怀后辈和刚毅、坚韧的性格。

  以上内容,依次出现板书。

  外貌描写突出性格手法

  1.描写本身的感情倾向

  2.写感受烘托人物

  3.用议论深化人物性格

  三、作业

  用300字左右的一段话对你最喜爱的一个人进行描写,重点放在外貌描写上。

  第二课时

  一、字词小检测

  注音、解释、听写

  二、课文学习

  (一)记叙要素

  1.知识导入。

  第二册以学习记叙文为主。学习记叙文必须掌握它的文体知识,以利于阅读分析课文。

  下面,由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再辅以点拨,作出明确概括。

  (1)记叙文的要素有哪些?

  作为一篇记叙文,记人记事都必须具备一定的要素才能说清楚。

  记叙的要素有六个,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叫做“六要素”。

  过去,人们通常使用“五要素”说,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为什么(原因和结果)。这“五要素”说中外通用,特别在新闻报道中成为定论。由于这五个词英语的打头一个字母都是“W”,故又称“五个W”。

  我们中国传统的说法是“四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这“四要素”说其实就包括了前述的“五”和“六”要素,“事件”就包括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现在称“六要素”表达得更具体了。

  任何一篇记叙文,在一般情况下,都必须具备这六个要素,但有时不影响表达,也并不是不可省略某些要素。

  这六个要素的表达,在一篇具体的文章中是多种多样的。这点必须清楚。

  (2)记叙文中的顺序指的是什么呢?

  记叙文中的顺序指的是:用什么样的标准来安排材料的先后。

  安排材料先后的标准是多种多样的,这就决定了文章的顺序也不会是一种。主要的有:

  时间顺序,也可以说是事物发展的顺序。记叙文以记人记事为主,人物的活动离不开事件,所以,按照事物发展的过程,即时间的先后来展开记叙,是记叙文最基本的顺序。

  空间顺序,即按照地点的不同、空间的变换来安排文章的材料。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有空间顺序,先写“百草园”,后写“三味书屋”。

  此外,还有按照事物的性质安排顺序、按照感情的发展变化安排顺序等。这些顺序,以后都要接触到,这里了解一下、是为了更好地掌握时间顺序。

  (3)按时间顺序、或事物发展的顺序来安排记叙的材料, 都有哪些方式?

  按时间和事物发展的过程来叙述故事,可以有多种方式,通常用到的有:

  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这是第二册记叙文学习的重点。事实上,我们在前面学过的文章中都有过接触。

  按照前面三个提问,边回答、边订正、边总结,依次出现板书。

  记叙文基本知识

  1.要素:

  时、地、人、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2.顺序:

  时间(事物发展过程)

  空间(不同地点)

  事物性质

  感情变化

  3.方式:

  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4)什么是顺叙?

  “顺叙”就是原原本本按照事物发生、发展和结束的自然过程来安排材料,事物发展的过程往往也是时间先后的过程。所以,时间顺序和事物发展的顺序在文章中是统一的。

  我们今天学习的新课《一面》,就是采用“顺叙”的方法来安排材料的一篇范文。

  (二)课文学习。

  (l)简介课文。

  要求。看标题、看预习提示第1段、从头至尾浏览(即视线扫瞄)一下课文。

  教师采取边提问、边讲解、边板书的方法。初步明确以下问题。

  ① 本文写的人物是谁?

  ② 本文写的是一件什么事?

  ③ 本文的作者是谁?

  ④本文写作在什么年代?

  教师明确:

  ① 本文写的主要人物是鲁迅。

  鲁迅,生于1881年1936年10月19仅去世,是我国民主革命时期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本文写于1936年10月,鲁迅逝世的当月。本文的作者阿累,真名朱凡,原名朱一苇,30年代在上海学习、当售票员,后加入共产党,参加过罢工,1936年后从事写作和翻译。

  本文写的是作者和鲁迅的一次见面。

  (2)快速阅读。

  要求:本文约2600多字,按每分钟谈300字算,给10分钟读完一遍,不必细看,了解大概,掌握整体情节结构。本文以空行隔开,分为两个部分,记叙主要在第一部分,带着课后的,练习三”看课文,划分第一部分又可分成几个层次,一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作者和鲁迅的一面之交的。

  拿起笔,在每一层次的空白处做上记号,能从一个词或一个短语概括一下这一层的意思写在空白处就最好。

  (3)检查阅读。

  找上、中、下三类学生回答,看谁分得大体正确,使用的符号最恰当,概括得最准确。教师边订正、边解答。 本文第一部分写了作者进内山书店看到鲁迅然后离开内山书店的全过程。这一过程,既是时间顺序,又是事情发展的顺序。

  ②本文第一部分大体上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l、2两段,写“我”去内山书店的原因。

  第二层次:3至17段,写内山的热情接待和,“我”买书 的困难。

  第三层次:18至38段,写“我”和鲁迅的会面。

  依次板书

  结构层次

  我去内山书店原因

  第一部分: 事情的经过 我想买书有困难;

  我与鲁迅一面之缘

  第二部分:作者的感想

  3.重点批划。

  具体划分第一部分的三个层次,在相应的空白处各自概 括这三层的意思。

  做练习一。在书上用曲线(或重点号)划出本文写出记叙基本要素的有关语句。

  时间——1932年秋,一天中午。

  地点——虹口公园,内山书店。

  事情的起因——在那里躲一会儿雨,顺便歇歇也好。

  主要人物(鲁迅)的出场——

  我向里面望了一下……只能模糊辨出坐在南首的是一个瘦瘦的…中国人。

  原先和内山说话的那个老人咬着烟喝走了出来。

  事情的结果——我恭敬地鞠了一躬,把书塞进帆布袋,背起便走出书店的门。

  三、作业

  如果你就是阿累,是一个力求上进的先进青年,通过回忆,重写《一面》,可以自已重拟一个你认为恰当的题目。

  第三课时

  一、作业讲评

  二、课文学习

  1、整体结构

  (1)从整篇文章看,本文是记一件事呢,还是写一个人?回答肯定是两种答案均有。本文是既写人又记事。写人和记事是分不开的,人的活动构成事件,事件当中表现人物。但从文章的整体倾向来看,又有重点在于写人或记事的不同。从本文的整体看,虽然记的是一件事(此处可由学生概括是一件什么事人写作者和鲁迅的一次会见,而重点却在写人。

  (2)为什么说本文的重点放在写人上?

  一般地说,记叙文记事的目的都是为了写人。这篇文章写一个普通工人和鲁迅的“一面”之缘,就更是如此。

  本文通篇都是记事,但事情的每一个部分的记叙都围绕着写人。

  (3)本文具体写作者和鲁迅见“一面”这件事在第一部分的第三层,为什么要写第一第二层呢?这两层与第三层有什么关系呢? 如果把第三层的内容用“一面的情景”来概括,那么,第一、二层应该怎样概括呢?

  第一层次:写“我”去内山书店的原因,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起因。

  第二层次:写内山热情接待和买书困难。出现了鲁迅的模糊形象、鲁迅的名字。

  第三层次:写有幸见了“一面”,鲁迅的关怀。辨识出鲁迅。

  第三层次写出、“一面的情景”,第二层次就写出“一面的起因”,第一层次就写出“一面的背景”。这也正是三个层次之间的关系。

  (4)第二部分(即结尾段)议论感想,写的是见“一面”的什么呢?能不能也用一个词概括?

  在学生的回答中比较、分析、明确:第二部分写出“一面的影响”。

  小结:

  本文写事是完整的统一的,两大部分之间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以“一面”为核心事件,写出了前因后果,焦点

  集中在这“一面”“的主人公鲁迅身上。

  2.引导学生体会文中伏笔和照应。

  文中鲁迅的出场和描写、“我”对鲁迅的逐步辨认,都不是一次完成的,有一个过程,作者行文中必先有一些暗示,能不能找到帮助“我”从出鲁迅的伏笔?

  在学生寻找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划出下列语句,说说有无暗示作用。

  ① 那笑声里,仿佛带着一点“非“日本”的什么东西。

  ② 看一下那书脊,赫然印着“鲁迅译”三个字。

  ③ 他是谁?……我一进门的时候本来就有点疑惑,现在更加疑惑了…… 以上文字连起来就会发现,从最初看到鲁迅到最后认出鲁迅,一在作者的行文中都流露了自己的心理活动,作好了伏笔。

  4、词语学习

  引导学生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并批注。

  记叙的语言,有的是交代情节有的则带有抒情意味,用抒情的笔调来叙事,来描写。这里,重要的问题是,“遣词造句”本文带有感情色彩的词句很多,大家挑出来,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概括一下,写在相应的空白处,以作批注。

  先看练习五的例句。学生先答,教师比较。

  作者认出鲁迅以后。

  结结巴巴”:一种激动的心情,一时难以用语言表达。

  “向四周望了一望。可没蹦出来,”。当时社会环境险恶、显示特有的机警,显示对鲁迅特有的爱护和崇敬。

  “带着体温”:保存了多少时间,多么珍贵!

  “他的手多瘦呵!我鼻子陡然一阵酸,像要哭出来”:鲁迅操劳一生,作出了多大的牺牲!作者激动之情达到顶点。

  再找其它描写的词句。

  “那种正直而慈祥的眼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似的。”:用自身的感受表现对鲁迅的崇敬。

  “我低了头,头脑里轰隆轰隆的。我不敢看他的脸。”:矛盾复杂的心情,反衬出鲁迅对年轻人的深切关切之情。

  第二部分的议论,带有强烈的抒情色彩。

  “我们不愿恣情地悲痛,这还不是我们恣情悲痛的时候”:语句工整,对仗,含义极其丰富:应该恣情地悲痛,但我们不愿。时代的责任感、鲁迅的遗志也使我们不能,事实上,这已经表达了作者恣情悲痛的心情。

  “我们也不愿计算我们的损失,这是难于计算的”:鲁迅的死造成了难以计算的巨大损失,我们不愿计算是因为我们要完成鲁迅未竟的事业。

  5.吟诵课文。

  主要体会语言的感情色彩,各自小声吟诵,以不影响他人而自己又能出声为限。

  三、作业练习

  (一) 默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画出本文表示时间的语句。

  2.画出本文表示地点的语句。

  3.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二 这篇文章记事写人,重点放在写人上,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写?

  三 全文以空行隔开,分两部分。

  1.第一部分共38段,主要内容可概述为三层:“我”去内山书店的原因,内山老板热情接待“我”,“我”有幸见了鲁迅“一面”。根据上述概括将第一部分划分为四种不同的层次,请指出正确的一种,并说明理由。

  (A)(1)│(2)-(17)│(18)-(38)

  (B)(1)(2)│(3)-(18)│(19)-(38)

  (C)(1)(2)│(3)-(17)│(18)-(38)

  (D)(1)-(4)│(5)-(17)│(18)-(38)

  2. 有人认为删去第二部分,文章会更精练、更集中、更符合回忆录的写法。你觉得这种意见对不对?为什么?

  四 作者的笔触引着我们进入内山书店:像摄影机一样实录往事;焦点聚在鲁迅身上,形象光彩照人。

  1.口头介绍下列“镜头”:

  书店的全景 书架一角的近景 一本书的特写

  2.填写下表,看看作者对鲁迅外貌的描写是如何由远及近、从粗到细,逐步“摄制”成的。

  五 回忆性文章的用语,常蕴含着作者的深情。请结合括号里的提示,揣摩加点词语的含义和感情色彩。

  1.我结结巴巴的,欢喜得快要跳起来了。一定是他!不会错,一定是他!那个名字在我的心理乱蹦,我向四周望了一望,可没有蹦出来。(“结结巴巴”本意指口吃,用在这里表现出作者什么样的一种神态和感情?“我向四周望了一望,可没有蹦出来”,想一想为什么作者要“向四周望”?为什么“没有蹦出”鲁迅的名字?这又表现出作者的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我费力地从里衫的袋里(公司为防止我们“揩油”,衣衫上一只袋都没有缝)掏出那块带着体温的银元,放到他的手里——他的手多瘦啊!我,鼻子里陡然一阵酸,像要哭出来。我恭敬地鞠了一躬,把书塞进帆布袋,背起便走出书店的门。(为什么不直接写“掏出那块银元”,而要加上“带着体温的”这样起修饰作用的定语?为什么要强调说明“他的手多瘦啊”,“鼻子里陡然一阵酸,像要哭出来”,作者这时有一种什么样的感情?“恭敬地鞠了一躬”,作者这时又有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六 下边是本文开头三处伏笔,试指出下文与这三处伏笔的照应之处。

  1.“我”本来要去接班,但还要等半个钟头。

  2.“我”是一个因为繁重的劳动而“困软得很”的穷售票员。

  3.“我”不到别处,而到内山书店去歇歇。

  七 破折号在本文中有如下用法:①表注释,②表提示,③表插说,④表话题转换,⑤表话没说完。请辨析下边的例子:

  1.这时,我忽然记起哪本杂志上的一段访问记——( )

  2.你买这本书吧——这本比那一本好。( )

  3.我向里面望了一下——阴天,暗得很,只能模胡辨出……( )

  4.一个矮小而结实的中年人——内山老板走了过来。( )

  5.我……掏出那块带着体温的银元,放到他的手里——他的手多瘦啊!( )

  6.“哦!您,您就是——”( )

  7.我……摸摸里衫上的袋——袋里只剩一块多钱……( )

  8.那种正直而慈详的眼光,使我立该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严肃和慈爱交织着的抚摩似的。( )

  9.我又仔细地看他的脸——瘦!( )

  答案:

  一、1.一九三二年秋天,一天中午,还要等半个钟头的样子,这事到现在已经隔了四年,一九三六年十月。

  2.上海,虹口公园,内山书店,店里,店后面长台子旁边,南面,北面,里面,书店的门。

  3.起因:接班还要等半个钟头,到内山书店躲雨,歇歇。经过:翻看书籍,内山老板殷勤接待,买书缺钱,与鲁迅会面、交谈并接受赠书。结果:从“一面”中受到巨大鼓舞和影响。

  二、这篇文章着重刻画人物。文章中虽有不少记事的成分,但这些记事是为了交代时代背景、描写人物出现的具体环境,记事还是为了刻画人物。重点放在人物刻画上,意在突出主要人物鲁迅的高尚品格;这也正是这篇文章记叙的重点。

  三、1.(C),正确,符合主要内容的概述。(A),不对,第(1)段只交代了年代、地点和人物,没有交代“我”去内山书店的原因,不符合主要内容第一层的概述。(B),不对,第(18)段写鲁迅出来,已属于第三层的开头。(D),不对,第③④两段已属于第二层的开头部分。

  2.这种意见不对。第二部分既是沉痛的悼念,又是冷静的思索,表现了“一面”对作者的巨大鼓舞和影响。这部分的抒情和议论,画龙点睛的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四、(1)书店的全景:“店里空荡荡没有一个顾客,只有店后面长台子旁边有两个人用日本话在谈笑。”书架一角的近景:“架上横排着一列中文的《毁灭》。”一本书的特写:“看一下那书脊,赫然印着‘鲁迅译’三个字”。

  (2) (见课本)

  五 1.“结结巴巴”,显示出作者突然发现自己崇敬、热爱的鲁迅先生就站在身边,一种深感激动的神态和幸福的心情,难于用言语来表达。作者要“向四周望一望”,表现出当时社会环境的黑暗和险恶,怕有密探之流在旁边。作者阿累,当时是“左翼剧联”成员、中共地下党员,养成了高度警惕的习惯。“没有蹦出”鲁迅先生的名字,一是当时环境的险恶,不能暴露鲁迅;二是作者有意强压自己的感情,竭力保护鲁迅。这表现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由衷敬爱之情。

  2.“带着体温的”银元,表明这是作者艰苦劳动所得,虽少却很珍贵。“他的手多瘦啊”,意在表现鲁迅忧国忧民,操劳一生,作出了极大的自我牺牲。“鼻子里陡然一阵酸,像要哭出来”,是作者被鲁迅的崇高品质和自我牺牲的精神所深深感动。“恭敬地鞠了一躬”,是作者对鲁迅的由衷感谢和崇敬。

  六、1.暗示与鲁迅会面的时间短暂,给下文“我”与鲁迅仅见“一面”所受到的巨大鼓舞和影响,埋下伏笔。

  2.给下文“我”买书缺钱产生困窘,由鲁迅帮助解决,因而更加崇敬鲁迅,埋下伏笔。

  3.“我”是个进步青年,内山书店出售进步书刊,“我”到内山书店歇歇,翻阅书籍,能汲取知识和力量。这为下文看到鲁迅译著,会见鲁迅,埋下伏笔。

  七 1.(⑤) 2.(④) 3. (③) 4. (①) 5.(④) 6. (⑤) 7.(①) 8.(①) 9.(②)

【一面教案材料】相关文章:

材料供应的计划及保证措施02-16

常用的压电材料分类总结10-30

西部计划宣传材料04-23

雷锋事迹证明材料(精选15篇)03-01

材料成型专业实习报告范文02-22

先进双联户事迹证明材料03-20

先进联户单位事迹材料总结03-20

材料结构分析复习总结(通用10篇)05-16

优秀特色中队材料报告(通用10篇)05-25

个人自述材料报告书(通用11篇)08-26

用户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