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行业调研报告
在不断进步的时代,我们使用报告的情况越来越多,不同种类的报告具有不同的用途。那么,报告到底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建筑行业调研报告,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建筑行业调研报告1
按照市工商联《关于开展打造我市民营经济百亿行业调研活动的工作方案》的部署,20xx年9月,由市委统战部、武汉市工商联、武汉青年国民经济研究所组成的课题组,对全市民营建筑行业进行了全面调研。在这次调研活动中,课题组通过面向全市建筑行业民营企业下发调查问卷,走访重点民营建筑企业,认真听取各方面的反映和意见,对武汉市民营建筑行业进行了初步的摸底,着重分析了行业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和建议。现将有关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武汉市民营建筑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武汉市不断完善民营经济的法规和政策,突破性地发展民营经济,民营建筑经济不断壮大,经济总量已经占有总体建筑经济的半壁江山,多种经济成份的建筑业企业并驾齐驱的发展局面已经形成。从历史看,武汉建筑业民营企业大多起步于上世纪中后期,且大多是从个体经济演变而来,经过多年的市场磨炼和艰苦创业,已经走出了一条依托当地资源和企业自身优势,面向市场需求和未来态势的稳步发展路子。特别是近几年来,国有和集体建筑企业纷纷加快改革改制步伐,民营建筑企业从少到多,从弱到强,武汉市总体民营建筑业已经发展到了一个相当的规模,对武汉市建筑业的快速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武汉民营建筑行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及特点主要体现在:
1、生产规模扩大,民营建筑比重提升。由于国家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对高速公路、铁路、电网等基础设施的投资规模,大力推进商品住房建设,为建筑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武汉市民营建筑业企业总产值、竣工面积稳定增长。统计显示,20xx年我市建筑业实现总产值962亿元,民营建筑业企业完成建筑业产值占全市建筑业总产值的比重一半以上,超过60%的民营建筑企业对行业未来发展持乐观态度。非国有经济的比重显著提升,更有利于这一劳动密集、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行业的新陈代谢,促进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总体建筑业企业改革,为武汉建筑业生产稳步增长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2、企业施工技术水平提高显著,市场竞争力加强。武汉市民营建筑业企业技术水平提高显著,建筑产品的产品结构由原来的单一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技术含量由低变高,企业不断提高技术装备水平,资质等级普遍提高。我市是传统的建筑业大市,建筑企业总体资质水平位居全国城市前列。据统计,20xx年武汉市建筑业在中部6省省会城市中总产值、从业人员平均人数、拥有一级以上资质等级企业数等各项指标均居第一。其中民营建筑企业的贡献功不可没。随着1996年建设监理制度在全国的推广,以及《建筑法》和《招投标法》的实施,武汉民营建筑业企业紧紧围绕提高工程质量、效益水平,不断完善监督管理机制,规范建筑管理,建筑业市场日益完善,招投标面不断扩大,工程质量管理进一步得到加强,工程质量明显提高。
3、房屋施工和竣工面积继续增长,武汉市民营建筑业总产值增速高于全国平均增速,在全国的位次前移。据统计,20xx年武汉市民营建筑施工面积同期相比增长超过20%,20xx年上半年签订合同价款的增加,为全市建筑业生产稳步增长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在建筑业生产大幅增长的带动下,企业经济效益明显改善。本次调查显示,80%以上产权清晰、机制灵活的中小民营企业,企业组织机构日趋合理,已初步形成以总承包或高资质优秀企业为核心,专业化、劳务企业与其合作的企业群体。武汉民营建筑业生产出现稳定增长,生产经营保持较好增长势头。
4、武汉民营建筑业企业经营情况继续好转,工程质量管理进一步得到加强。随着1996年建设监理制度在全国的推广,以及《建筑法》和《招投标法》的实施,通过推进项目管理体制改革,武汉民营建筑业企业紧紧围绕提高工程质量、效益水平,不断完善监督管理机制,规范建筑管理,建筑业市场日益完善,招投标面不断扩大,获黄鹤奖、鲁班奖、詹天佑奖的民营建筑企业开始涌现,工程质量明显提高。
5、劳动生产率进一步提高,民营建筑业企业从业人员增速减缓。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建筑业企业所吸纳的就业人员的增速逐步减缓。据武汉市建委统计,武汉市建筑业现有从业人员30万人,85%是农民工,1/3尚未取得职业技能证书。持证从业人员中,高技能人才所占比例不足10%。建筑业技能人才结构目前呈金字塔形,即高技能人才少,初、中级技工数量不多,大部分是未经系统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工,他们往往“放下锄头,拿起瓦刀”,直接进入施工一线作业。这在武汉众多民营建筑企业中表现最为明显。最近统计显示,建筑业发生安全事故死亡的人员90%以上是农民工。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已经制约着民营建筑的健康快速发展,建筑从业人员素质有待加强。
二、武汉市民营建筑业主要问题
通过发放回收的企业数据分析看,近年来,武汉市民营建筑行业的发展出现新的态势,突出体现在,仍有为数不少的中小民营建筑企业成长乏力,企业的盈利能力和成长能力表现不强,企业营运能力出现不同程度的滞胀。流动资产周转次数数据显示,很多企业的发展瓶颈受到资金的严重制约。武汉市民营建筑行业仍然存在着诸多值得注意的问题:
1、建筑业总产值增长后劲不足,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仍不牢固。随着国家宏观调控的进一步深入,民营建筑业的发展对固定资产投资的依赖性过强的矛盾愈加突出,直接导致建筑业总产值增长后劲乏力。建筑业企业之间的压价竞标现象越来越突出,企业利润空间也越来越小。从本次调研的结果看,有近六成的民营建筑企业自有资本金严重不足,不得不长期依靠银行贷款维持周转,财务成本日趋扩大,债务负担长期积累,企业资产负债水平升速很快,民营建筑业仍然处于弱势的地位。行业在招投标中假招标、垫资等破坏公平、公正、公开原则的现象依然存在;工程建设市场信用体系不健全的现象还没有根本性的好转,拖欠工程款现象依然不断发生,侵害施工企业的权益;导致市场秩序混乱的要害,在于法制不健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局面没有明显的改观。
2、建筑业企业生产能力过剩与生产任务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据调研结果看,武汉三成以上的民营建筑业企业没有工作量,处于等米下锅的状态。相当部分建筑业企业缺乏优化组合社会资源的能力,有些建工集团,实际上是由若干中小企业堆砌而成,母子公司都在同一领域低水平竞争,缺乏竞争层次和核心竞争力。经济效益不高,企业负担沉重。建筑施工行业长期以来利润率维持在2%~3%,属于国民经济中的低利行业。而负债率高居不下,债务负担沉重,已制约了总体建筑业的良性发展。由于建筑市场发育尚不完善,体制和机制还未完全理顺,综合执法体系有待强化,市场主体缺乏信用意识、履约意识较为薄弱,加上建筑市场供求失衡等等原因,致使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明显滞后。
3、带资施工屡禁不止,工程款拖欠依然增长。尽管带资施工没有法律的强行规定,也虽然行业管理部门建立了防止工程款拖欠的各项机制,但由于建筑业生产能力过剩,增产不增收,市场竞争激烈,行业管理对建设单位制约机制尚不健全,任意压级、压价、带资施工屡禁不止,扰乱了建筑市场秩序,为产生新的拖欠埋下隐患。本次调研过程中,过半的企业都提到了工程款拖欠问题,比如开发商搞阴阳合同,一份对付监管部门的检查,另一份专门对付建筑业企业的结算,形成拖欠的情况反映不到监管部门,使建筑业企业蒙受不白之冤,减少利润。尽管武汉市相关部门已在探究和初步建立规范建筑业各方主体行为的长效机制,但在短期之内,建筑业还将处于市场规范程度较低的局面。为了释放自身生产能力,各建筑企业竞相压价、恶性让利,其结果必然导致行业整体利润率过低。
4、技术创新相对滞后,建筑工程质量堪忧。保障工程建设质量和安全是全面提升建筑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基础,也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应对和参与市场竞争的迫切需要。本次调研发现,只有少数的.品牌民营建筑企业在代表性工程质量达到国际标准。黄鹤奖、鲁班奖、詹天佑奖等建筑业标杆奖项只有几家具有实力的民营建筑企业获得,大多民营建筑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不足,一些企业为利润所诱惑,容易忽视质量。有的建筑企业质量管理走下坡路,组织不健全,人员素质低,质量管理名不符实。有的建筑企业故意偷工减料,粗制滥造,弄虚作假,以次充好,维持在行业的微利和高负债率状态,这样的恶性循环严重影响着企业的健康发展。
此外,企业依靠专有技术和企业标准领先市场的意识还不强;企业之间或与科研机构、相关院校之间尚未形成良好的技术创新合作机制;同时政策方面对民营建筑行业缺乏有效的技术创新激励,知识产权保护不够,这点在武汉民营建筑企业界表现最为明显。
5、建筑业队伍严重膨胀,关键性技术管理人才匮乏。建筑业企业属劳动密集型行业,生产领域广阔,在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中容纳了大量的就业人员。队伍出现严重膨胀,导致从业人员素质难以提高,直接导致了建筑领域的不良竞争。不少民营建筑企业中大多数管理人员都是技术出身,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综合性人才严重匮乏,熟练型技工的断档,也成为企业发展的一大障碍。这也是建筑质量得不到保证的一个主要原因。冗员严重,历史负担沉重,工资费用增长幅度居高不下,经营环境恶化。
6、采用粗放经营模式,市场开拓能力不强。重项目、轻收益、轻管理,再加上管理人才匮乏等原因,致使企业管理水平一直处于较低状态。另外,企业制度的不健全以及工程项目点多面广,客观上增大了企业管理上的难度。尽管许多民营建筑企业在上述各个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但市场开拓能力的提升仍有很大空间。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市部分优秀民营建筑企业已经具备了承接较大工程的能力,但在国际工程承包与劳务合作领域,尚有待拓展。
7、融资能力普遍较弱,资源整合能力有待提高。通过调研问卷显示,有80%以上的民营企业都反映资金问题是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瓶颈,无论是从企业承接项目,还是从企业发展来讲,资金运作和融资能力都是建筑业成功经营的关键因素,对于武汉市民营建筑企业来说,融资渠道相对狭窄,主要还是依靠银行贷款给予支持,缺乏整合企业优势资源的能力,无法有效地发挥总体资源的协同效应。
8、.品牌管理重视不够。走访发现,武汉市相当多的民营建筑企业长期不重视公共宣传的作用,只是在施工项目现场悬挂标语和标识进行小范围的营销,或者制定了品牌战略,也大多华而不实。调研发现,优秀民营建筑企业新八建设集团对诸如商标、形象、企业文化切实重视品牌维护,企业发展势头快速健康。
9、建筑节能迫在眉睫。从实地调研的情况看,尽管武汉民营建筑企业加大了建筑节能技术的投入,但造成建筑不节能的原因也很多,有的是产品原因,很多用电设备本身能效低,有的是系统设计不合理,加重了负荷,再就是施工过程中的监管措施不利,造成节能项目难以落实,这样造成巨大能源浪费。可喜的是,有不少的企业正在主动申报实施ISO9000系列标准,这样的行动也预示着武汉民营建筑企业的质量管理认识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三、武汉市民营建筑业发展趋势
预测数据表明,未来10年内建筑业的增长将会领先国民经济增长2个左右的百分点,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建筑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将会增加。所以,从宏观面来看,建筑业在未来还将有一个持续稳步的发展。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铁路、公路、城市轨道、水运港口、房地产、城市建设、能源建设和能源调度工程、冶金、化工、电子工程等建筑市场热点方兴正艾,未来几年里建筑业发展前景广阔。与此相应,民营建筑行业的产业地位还会进一步增强,从而为从业企业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武汉市民营建筑业发展继续走强。
一、建筑施工行业是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重要的社会“稳定器”,发展空间巨大。统计显示,武汉建筑业提供了新增非农就业岗位的30%以上。随着武汉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的持续增长,主要投资领域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开发,能源建设,环境工程,城市建设的加快,建筑业的就业潜力还将逐步增大。这也给武汉民营建筑企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而投资规模的增长直接的收益者是建筑业企业,这也同样惠及到正在发展的民营建筑企业。
二、武汉市民营建筑业开始涌现行业地位突出、经济规模大、效益好,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资质内企业成为建筑市场主体。随着竞争加剧,武汉民营建筑企业开始进入优胜劣汰的局面。一批民营建筑企业调整发展思路,苦练内功,不断壮大。民营建企业新八建设集团,通过加大建筑科技创新力度,形成“总承包——专业承包——劳务分包”的产业内的协作竞争框架,成为武汉民营建筑做大做强的典范,也是湖北省历史以来首家当选“中国承包商、工程设计商双60强”荣誉的民营建筑企业。
三、武汉民营建筑业企业生产规模扩张趋势有所减缓,总产值增长速度略有回落,企业经营效益总体情况良好。民营建筑业发展速度回落的原因是各项宏观调控措施的到位和落实,以及主要建材价格的大幅上涨导致建筑业成本上升,使得建筑企业利润下降;同时企业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而且国家在抑制投资过热的过程中,也控制了对建筑业企业的信贷,在这种情况下,武汉民营建筑业的发展速度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
四、绿色成为建筑业新的发展方向。随着国家环保的政策的相继出台,建筑业也面临着各项施工及建材的污染限制问题。节能型的循环经济在建筑业得到进一步的体现。在调研过程中,环保概念符合时代要求、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健康理念得到绝大部分武汉民营建筑企业的认同,并已经有了大量的投入,采取了多种措施,并逐步进入到管理的各个环节中。
五、随着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的提高和普及,信息化呈加速增长的趋势,各类推陈出新的工具软件开始大量应用于建筑行业。这对提升武汉民营建筑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通过信息化拉动武汉民营建筑企业向智能型和管理型企业转化,助推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
六、企业文化受到推崇。本次调研活动中发现,企业文化的构建在武汉民营建筑企业中得到高度重视。“文化兴企”的发展战略得到众多企业的认可和推行,尤其是处于快速发展的部分民营建筑企业,如新八集团的爱心文化对该企业健康稳步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四、武汉市民营建筑业发展建议
随着建筑市场化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我市民营建筑企业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和更为艰巨的挑战。在本次调研回访的过程中,我市众多民营建筑企业呼吁,相关职能部门尽快制定和出台促进和规范建筑施工行业发展的政策性意见和相关产业政策,为民营建筑施工行业的中长期发展提供政策指导和引导。同时在投资补助、财税优惠、行业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等方面给予与其他支柱行业和弱势行业同等的激励和支持政策,促进公平竞争。市场也要求民营建筑企业尽快适应行业结构调整和未来发展趋势的要求,积极塑造关键竞争要素,提升核心竞争能力,在新的形势下求得生存和发展。我们提出的建议是:
(一)、调控建筑业行业规模,加快建筑业行业组织结构调整,扭转市场供需严重失衡的局面。
当前武汉市建筑市场的供需严重失衡,是导致市场混乱,效率低下的基础性原因。必须综合利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压缩建筑行业的过剩生产力,是实现改革整顿规范建设市场,为民营建筑企业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坚持以竞争促发展,在市场竞争,特别是在参与行业市场竞争中提升核心竞争力。具体解决的途径,就是通过改革资质管理办法,实施新的资质制度,压缩施工总承包的数量。通过提高产业集中度,逐步形成以大企业为主导、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格局。积极稳妥实施企业资质改革方案,优化企业组织结构。实现施工总承包、专业承包、业务分包的合理结构。通过调整现行企业资质标准,引导一些施工总承包企业通过重组、合并,联合做强,通过资质改革的引导,国家扶优扶强改革政策的支撑,形成一批主业突出,核心能力强大的民营建筑企业和集团。
(二)、武汉民营建筑业应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地制定企业的发展战略,形成产业内的协作竞争机制,对企业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进行统一协调规划,实施“走出去”战略。
民营建筑企业更要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减缓和化解行业市场过度竞争的压力。各企业按照发展规划,实行适合自己企业健康发展的战略定位,通过“总承包”、“多元经营”、“提升管理能力”、“科技兴企”、“人才兴企”、“专业化”等不同的战略定位,在市场的竞争中赢得生存和发展,指导、引领企业做大、做精、做专、做强。对大多数的武汉民营建筑企业来说,发展专业化生产能力是比较现实的,只有形成自己的特色,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同时积极鼓励在巩固和提高传统建筑市场占有率的同时,全方位开拓市场,培植民营建筑业新的利润增长点。
(三)、多种途径提高企业的融资能力,切实解决行业发展中的瓶颈问题。
武汉民营建筑企业发展受到资金的制约影响很大,在成长过程中,要寻求银、企合作和企业与企业合作的多种方式提高资金运作能力,优势企业可考虑上市等办法,向社会筹集资金,通过滚雪球的办法滚动发展,力争压缩开发周期,快速获取利润。同时也要改变一味依赖资金求发展的思路,全面整合企业现有资源。资源不仅包括企业内部资源,也涵盖了企业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的外部资源。对建筑企业来说,主要的外部资源有:银行及金融机构、政府、专业承包商、建材供应商、业主、行业协会、大专院校的研究机构等,与这些资源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企业无疑将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
(四)、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加快建筑业技术进步。
应促使武汉民营建筑业向"资金密集、技术密集、劳务密集"有机结合体的产业方向发展。要用信息技术改造项目管理、施工过程、成本控制及行政管理等的水平。坚持以构建合理机制为目标,以制定技术经济政策为手段,全面推进制度创新,以制度创新促进技术创新,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项目为载体、以市场需求为主要动力,产学研相结合,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营造有利于企业技术进步与创新的政策激励环境,实现各种创新技术所带来的效益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五)、积极调整所有制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对处于市场激烈竞争中的武汉民营建筑企业来说,企业的管理制度仍然是制约建筑企业提高竞争力的关键性、深层次原因。武汉民营建筑企业更须通过管理创新,建立系统科学的管理制度,使管理工作和人的行为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加快企业管理现代化进程。全行业的统计分析表明,民营建筑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弱势地位在中小型企业上表现更为明显,应进一步完善建筑市场的政策、法规、标准体系,与发展商携手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因此,在现有改革基础上继续实施深化改革,调整产权结构,建立科学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变革经营模式和机制,彻底改变传统的人事、用工、分配制度与政策,提高总分包机制下的项目管理与控制的综合水平,是提高企业竞争力不能回避的重要任务。
(六)、继续改革整顿规范建设市场。
不规范的建设市场使民营建筑企业在不公平的竞争中更处于劣势,健康发展的建设市场需要全社会及各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和监督。将于20xx年11月1日正式施行的《武汉市建筑市场不良行为记录与公布办法(试行)》对我市建筑市场的115种不良行为进行了界定,具体体现在:一是继续加强市场准入和交易行为的管理,严格执行《招投标法》严厉打击市场欺诈行为。改善行业监管机制,包括对有形市场和招投标活动严格规范,严格中标报告制度、实施分包备案制度等。二是规范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信用和契约关系,积极探索创造条件建立工程担保、保险制度。三是强调严格执法,违法必究。加强工程质量监督工作。以经济手段和清出市场为手段,建立一个完善的质量监督体系。同时通过加强行业自律,在行业协会和中介服务组织的协调努力下,逐步建立诚信制度,为建筑施工行业企业的公平竞争和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经营环境。
(七)、开展多层次、多种形式的职工培训,不断提高建筑业职工素质。
武汉民营建筑企业人员素质的加强,要坚持“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完善建筑业从业人员职业资格制度和职业技能岗位培训制度,建立起建筑科技人力资源交流、培训、考核鉴定的社会化平台,通过市场供求关系和建筑技术人员的合理流动,调整建筑业科技人才结构,促进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推进建筑工人技师考评制度的改革,将技术工人的培养纳入施工企业人力资源开发计划。通过工作实践和有针对性的培养,形成由专业技术带头人、技术骨干和一般技术人员组成的专业人才梯队。积极探索企业核心骨干持股的股权激励机制,以及符合企业实际、行之有效的各种激励方式,吸引并留住人才。
(八)、坚定不移地推行品牌战略。
品牌是建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品牌已经成为建筑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支柱,也是建筑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利器。一方面,品牌展示了企业的综合形象,具有不可估量的市场价值,另一方面,品牌是又一个建筑企业综合素质的标识,它不能被企业的规模和业绩所替代。根据企业发展需要,武汉民营建筑企业更要提倡全员营销理念,提高企业知名度,树立企业品牌,扩大市场占有率。保证在建工程质量、遵守合同承诺、提供优质服务、建立承包商的信誉、重视企业形象的创立,积极开展企业形象建设和管理,研究制订企业形象战略,力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稳步成长。
随着建筑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建设规模的持续扩大,武汉民营建筑业发展步幅加快,从整体上看,发展的前景广阔,优胜劣汰的局势已经形成。面对新形势下的挑战,武汉民营建筑业在转型和变革的过程中,要积极应对国家相关政策法规,与各职能部门加强沟通,以战略管理提升为核心,以组织调整为突破口,以人力资源调整为重点,以企业品牌重塑为支撑,加强资源整合,构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切实提高行业整体发展水平,正确认识和把握速度、精品与效益三者之间的关系,民营建筑业发展必将步入速度和效益同步增长的良性发展轨道。
建筑行业调研报告2
一、建筑行业人才基本状况
我省建筑行业共有施工企业3400余家,从业职工大约有80万人。生产第一线的技术与管理人员,绝大部分仅具备中职或中职以下学历。以我省的建筑集团企业陕西省建筑集团总公司为例,职工总数为34770人,其中,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为6700人,占职工总数的19%;而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中高职和以上学历的站25%,只占职工总数的4.8%。全省建设行业大专及以上学历的管理人员比例就更低,这个比例也会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山西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建筑队伍组织结构和对构建大型企业集团的资质要求有不小的距离。因此,近几年来企业需要补充大量的高层次的专业管理人员,以尽快提高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提高企业资质水平,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挑战。
建设部在全国建设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科教兴业”战略。随着建设行业改革的不断深入,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建设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中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以及大型工程的国际化招标,招标的推行,建筑市场逐步趋向规范化、国际化。这一战略性转移,促使我们必须迅速有正对性的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适应建筑市场的实际需求,以提高建设行业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为达到这一目标,建设部启动了以构建和实施人才培养为目标的“万―千万工程”,即在“九五”计划和20xx年远景规划中造就万名学术和技术带头人;造就十万名建设技术业务骨干;培养百万名建设专门人才;培养千万名建设熟练技术工人和劳务人员。我省也根据本省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促进山西建筑业整体素质上台阶的“2324工程”即在“九五”计划和20xx年远景规划中,要造就200名建设学术带头人;造就3000名建设技术业务骨干;培养2万名建设专门人才;培养40万名建设熟练技术工人和劳务人员。随着这项工程在我省的逐步落实,培养建设人才的任务十分艰巨。
二、建筑行业对毕业生的需求
1、随着建筑行业整体向好,建筑企业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的需求趋旺。
2、建筑工程、建筑学、电气工程技术、给排水工程、暖通工程、财务管理、项目管理、企业管理、工程造价、道路与桥梁是20xx年至20xx年建筑企业招聘大中职的前十位。
3、建筑企业对这十大热门专业的需求量占建筑行业对毕业生需求量的80%。近年来还以增幅8%的速度稳步增长。
4、高职成为建筑行业招聘毕业生的基本学历要求。
三、建筑行业人才的发展趋势
1、随着行业的大发展和高增长,会拉动行业对人才的'需求。20xx年建筑行业的企业人才需求将较20xx年有较大幅度的增长,预计增长幅度将超过25%;建筑业人员需求1.8万人。
2、技术类专业人才成为建筑行业招聘永恒的主题,行业的高增长将带来此类人才需求量的放大。20xx年企业对技术类人才的需求将占到总需求的30%。
3、20xx年建筑行业人才竞争将更加激烈。太原市建筑市场正逐步全面开放,企业竞争的加剧必将带来人才的激流竞争。
4、20xx年建筑行业企业招聘中、高职毕业生的十大热门专业是:建筑工程、建筑学、电气工程技术、给排水工程、暖通工程、工程造价管理、财务管理、项目管理、企业管理、道路与桥梁。
四、建筑行业人才需求分析
根据职业人才需求预测的调查报告,全省150多个专业归为40个专业类,按专业类进行统计显示:(1)社会人才需求量依次为市场营销,工商行政管理,机械,土建,其中土建名列第四位。(2)土建类人才需求的顺序为工民建,工业电气自动化,给排水其中工民建列土建类首位。由此看来,工民建专业有广泛的社会需求。
随着我国“十一五”计划的实施,国家将鼓励房地产业的发展,特别是职工住房制度的改革,将会进一步促进房地产业的发展。近几年来,国家制定宏观财政政策,用以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其目的就是通过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来带动其它相关产业的发展。事实证明,这种带动作用无疑会增加建筑工程专业人才需求。
建筑行业调研报告3
建筑设计行业是建筑工程项目中重要的环节之一。然而,由于设计阶段投资占整个项目投资的比重较小,再加上建筑业的黄金时代以经过去,最近几年市场行情已经大不如前。作为一名建筑设计专业研究生,我深入上海设计单位一线,亲身体会,并和各个设计院所单位的同行联系得到第一手的数据。现阶段建筑设计单位主要存在一下几个问题。
一、设计费用回款慢
设计费用本就比较低,再加上现在住宅项目通常采用总承包管理模式,合同周期长,由于设计单位地位较低,一些正常合理的设计费用节点通常都满足不了。以某上海知名民营设计公司(员工人数30)为例,20xx年设计合同总额约2500万人民币,实收不足500万,除去人员工资,以及公司差旅等费用,只能说勉强维持。更有甚者,一年到头设计费用回款不足总合同额的1/10。小型民企的生存空间十分狭窄。
二、加班强度大
20xx年,房企拿地热度不减,设计行业也是欣欣向荣。赶进度,追产值,拼服务,造成加班成为家常便饭。短短几个月上海已经发生了多起年轻设计师加班死亡事件,建筑设计行业从以前的火热到现在的逐渐精细化。催生了一大批从业人员转行或者回到二线城市继续从事本行业。根据业内知名公众号“80建筑”报道,学校教育严重脱轨瞬息万变的建筑市场,五年的通才教育,大师教育,换来的是毕业之后面对各类具体设计的束手无策。高投入低产出的设计模式,导致几乎所有人都想转行,但是却很少有转行成功的.。设计院里不乏30多岁就半头白发的主创,40多岁也需要在设计院日夜加班看图的总工。
三、转型时期的阵痛
20xx年从普通学校到老八校,从本科到研究生,建筑系的就业率陡然下降。很多学校甚至跌到50%以下,国外留学归来的光环也逐渐暗淡,有时反而不受欢迎。从设计院到开发商,更愿意从务实的角度选择合适的人才,相比一些华而不实的学历,更多的实习工作经验,更低的薪水要求,承受更强的加班能力,成为企业考量的重点。而相比有工作经验的设计师来说,应届生往往没有优势。可以说,建筑设计行业供给侧改革已经刻不容缓。中国房地产粗放式发展,形成了大型房地产公司大规模开发的模式。动则几十万住宅开发的发展模式减少了设计需求,大型房企模式化、标准化设计也在降低设计难度。应该看到,尽管中国房地产保持了一定的增长,设计需求却在减少。
而如今的建筑设计行业生产能力已经达到饱和状态。往往一个项目多家公司参与投标,为了提高竞争优势,不得不将设计费一降再降。尽管设计公司依然满负荷加班运营,营收却不断下降,为了保持利润,控制成本,建筑设计师收入跌入社会较低水平。激烈的竞争导致行业规则受到破坏,为了拿到项目,提供免费的前期设计,提供更多的设计方案成为常态。有观点认为这是建筑设计行业向服务业的转型,然而这样的服务却往往收获到的是甲方拖欠设计费的尴尬与无奈。
中国到底需要多少建筑设计企业,需要多少建筑设计师,可能难以给出统一的答案。但目前来看,这个数字已经超越了需求。如今每年依然有近万的建筑学毕业生踏入社会,如果不加以疏导控制,将来的就业问题将更加严峻。企业可以通过降薪裁员全身而退,而受伤的是那些寒窗苦读的学子。
15年是建筑设计行业的一个重要拐点,房地产热骤然降温,而作为下游产业的设计行业一时哀鸿遍野,“降薪、裁员”比比皆是,而接下来的16年,上游房地产开发商加速集中,设计院又开始忙碌了起来,但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大多数设计公司不敢轻易扩太大,担心后续市场持续性。两年的低潮,造成了现在建筑师青黄不接,不少建筑设计公司出现了“用工难”现象。“用工难”只是假象,实质仍是建筑设计作为夕阳产业的颓势渐显。若是真爱,想要继续扛起设计大旗,建筑师有必要研究下以下三点:
1、绿色建筑;
2、BIM设计施工一体化;
3、强化建筑师个人特点。
四、当下设计单位的发展方向
当前国内建设市场发展放缓,建筑设计市场竞争进入白热化的外部条件和国内设计企业日趋成熟的内部条件的共同激发下,通过上市、并购等金融方式,谋求强强联手、资源快速集聚,从而实现企业集合级速度发展的模式受到广泛关注。资本运作可以带来快速规模膨胀和组织复杂化,但对企业管理提出严峻要求,如何保证并购企业管理的有序、活力保持和效率提升成为经营者必须面对问题,需要对传统设计企业管理模式进行创新。
首先,是打造门户式开放平台。就西方市场发展经验来看,成熟发育的建筑设计行业是一个金字塔型的生态体系,位于顶端的艺术家工作室以个性化的创意见长,引领整个设计行业的设计风格;而金字塔中、下部则由商业性设计事务所、
规模化设计企业组成,其负责向社会提供更为功能化、高性能的城市背景建筑,以技术见长,可以满足绝大多数大众需求。整个生态体系自上而下,满足不同社会需求,达成良好平衡。此外,还存在不少专业事务所,可以在某个技术专项上具有优势。其二,服务思维创新:客户端方案。设计企业应当由直面市场转向直面客户。大数据时代的信息技术条件使直面客户成为可能。传统设计行业的产品成果形式包括设计图纸、设计说明等资料,在互联网经济时代,设计行业应当积极由B2B向B2C转变,由设计服务提供者转变为资源整合者,直接面对最终使用者。现代设计企业将服务触角延展至使用者是一场管理思维的变革,其将重塑行业格局,强化设计企业龙头地位,从根本上改变项目最终建成效果受制于施工企业水准的行业软肋,实现建筑物全生命周期受控,从而提升整个行业的社会影响力和贡献度。
最后建筑设计企业的营销要突破专业壁垒,更多进入公众视野,在上级市场逐渐成为买方市场后,注重营销的引导性,不断通过产品价值提升和建筑美学灌输来确立自身品牌形象。建筑物具有产品和艺术品的双重特性,需要建筑设计企业在美学、价值观和技术层面多维营销,不断培养使用者对品牌的认知度和理解度,提升品牌美誉度,在更广层面上推动建筑设计行业发展。
【建筑行业调研报告】相关文章:
建筑行业调研报告(2篇)03-23
建筑行业调研报告2篇03-21
建筑行业调研报告集合2篇03-23
医院调研报告_调研报告04-20
统计调研报告-调研报告07-25
消防调研报告_调研报告06-13
汽车调研报告范文_调研报告05-06
制药企业调研报告-调研报告02-23
建筑行业实习报告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