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品牌调研报告(精选20篇)
随着个人素质的提升,接触并使用报告的人越来越多,报告具有成文事后性的特点。那么,报告到底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农业品牌调研报告,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农业品牌调研报告 篇1
一、种苗生产供应的特点
(一)种苗生产供应品种、树种多。据统计,今年用于各项造林绿化树种有30多个,特别是一些城市绿化树种、园林观赏树种增幅较大。根据市场需求和我县城市绿化建设需要,各苗圃加大了绿化树种、园林观赏苗木的培育力度,种苗生产供应的结构性矛盾得到有效缓解。
(二)苗木质量大幅度提高,杜绝了不合格苗木上山造林,造林用苗质量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全县各项工程造林一、二级苗木使用率达95%以上,实现了二级以上苗木上山造林的目标。
(三)苗木供过于求形势依然严峻。经树种、品种结构调整后,今春可供应苗木2800多万株,供应总量比上年春季减少近200万株,苗木剩余总量与上年基本持平,杨树、山杏、刺槐等常规树种苗木剩余量减少。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看到林木种苗产业发展的同时,如何加强全县种苗质量管理,寻求种苗的销售渠道,增加抗逆性树种、品种种苗的培育,努力解决种苗供过于求的一系列问题不断呈现在我们的面前,从而成为制约我县种苗产业发展的瓶颈。
(一)种苗生产供应与造林需求得不到很好的衔接,造林任务下达晚,种苗生产的盲目性难以得到根本性改观,苗木生产结构性过剩,区域供需不平衡依然存在。由于造林任务下达晚,种苗的准备只能依照历年经验进行预测和估算,与生产实际需求差距较大。部分林农目前依然存在等待退耕还林等林业重点工程增加造林计划的想法,种苗产业的规模及种植结构难以得到合理的调整。
(二)抗逆性树种、品种种苗缺乏,供应压力增加。当前,随着各林业重点工程逐步进入攻坚阶段,造林地的立地条件越来越恶劣,造林难度增加,各工程对抗逆性树种品种种苗的需求逐步加大,而抗逆性树种种苗在当前的种苗生产供应中所占比例偏低。
(三)良种使用率低。近几年国家加大了对种苗工程建设的扶持力度,良种生产能力有较大幅度提高。但是造林部门在造林投入相同的情况下,受价格因素的影响(良种种苗价格高于普通种苗),为降低造林成本,造林选用普通种子和普通苗木,良种使用率难以提高。
(四)长途调运的苗木质量堪优。立足本县域,“就地育苗、就近供应”是搞好苗木生产供应的基本原则,是保证适地适树和造林苗木质量的重要措施。长途调运苗木,一是降低了苗木质量,提高了造林成本,二是挫伤了当地林农育苗生产积极性。
四、发展思路及对策
种苗产业今后的发展思路
一是继续加强种苗信息调度工作,以信息引导市场,制定科学规划,提前安排年度计划,超前发展林木种苗生产,努力提供品种对路的.良种壮苗,减少种苗生产供应的经济损失;要加强造林部门和种苗管理部门的协调,造林规划早制定,任务早下达,种苗早准备,通过调控和信息引导,保持种苗供需总量的基本平衡和品种对路,避免苗木市场的大起大落,造成社会资源浪费。同时,要根据林业建设面临的供求关系和消费多层次变化,面向大林业、大市场,生态林苗木、商品林苗木、绿化美化苗木、花卉和草一起上。
二是利用科技手段,加强良种繁育推广体系建设,大力研究和推广抗性树种、品种,培育良种壮苗,发展容器育苗,调整造林绿化苗木的生产结构。在苗木生产供应上,立足苗木自给,支持和鼓励容器苗生产企业扩大容器苗生产规模,加大生产力度,尽量满足林业重点工程和城市绿化,特别要加快选择、引进和改良培育适宜我县恶劣自然条件的抗逆性针阔叶树种、草种,速生丰产树种,名特优新经济林品种,绿化美化树种和花卉等的需求。鼓励对抗性树种、品种的培育和推广,积极调整树种、品种结构,引进优良树种、抗性树种品种,着力解决当前种苗生产中树种、品种结构矛盾。
农业品牌调研报告 篇2
今年以来,全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围绕农民增收致富,狠抓各项政策落实,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拓宽农业生产空间,确保农业经济保持稳定增长。
一、农业生产及农村经济运行情况
(一)农业生产经济总量平稳增长。前三季度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亿元,比上年增长。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亿元,比上年增长。
(二)夏粮丰收,秋粮略减。据统计,今年全年粮食播种面积为万亩,增加万亩,总产量预计达到万吨,比去年增加万吨,增长;亩产预计公斤,比去年增加公斤,增长。其中小麦播种面积万亩,总产达万吨,比去年增产万吨,增长;平均亩产公斤,比去年增产公斤,增长;全县秋粮播种面积万亩,比去年减少万亩;预计总产万吨,比去年减万吨,减;平均亩产公斤,比去年略减。
(三)畜牧业生产平稳发展。到三季度末,全县存养奶牛万头,同比增长;生猪存栏万头,同比增长;羊存栏万只,同比增长;家禽存栏万只,同比增长。出栏生猪万头、羊万只、家禽5596万只,同比分别增长xx%。实现肉类总产量达万吨,同比增长3%;禽蛋产量万吨,同比增长1%;奶类产量万吨,同比增长。
(四)农民现金收入大幅度增加。“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入的增长。前三季度全县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元,同比增加元,增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家庭经营收入大幅度回升,这是农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的主要动力。农民家庭经营现金收入人均4725元,同比增加827元,增长。二是工资性收入保持较快增长,这是农民增收的最大来源。农民工资性收入人均元,增加647元,增长。其中:农民外出打工得到的劳务收入人均2436元,比上年增加594元,增长。三是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前三季度人均1002元,比上年增加502元,增长。
二、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仍然较弱。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还较薄弱。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依然有限,“靠天吃饭”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善,粮食生产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受今年8月3日的10号“达维”台风的影响,县山区遭受特大凤灾和水灾,致使山区群众的生命财产受到了严重损失,生产、生活受到了影响。部分粮食作物倒伏、受淹,影响了粮食的丰收。
(二)畜牧业规模户所占比重偏低。一是全县畜牧业生产方式仍然落后,散养仍然占有很大比重,全市生猪存出栏中规模户(生猪存栏40头以上的户)占的.比例在80%左右,而全县仅在40%。二是由于受到冶源水库水资源保护地限养、禁养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畜牧业发展。
(三)农村市场价格不稳定。虽然农产品整体价格平稳,但是市场经济的不稳定性,将会成为制约农民增收的不确定因素。例如,今年的山楂生产,虽然山楂丰收了,但是价格的不稳定,造成了农民丰收不增收。
农业品牌调研报告 篇3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xx作为一个农业大县,必须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牢牢抓住有利时机,立足资源优势,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强化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全面提高农产品品质,加快实施农业品牌战略,开发一批名、优、特、绿、新的高效农产品,为全县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发展提供动力。
一、充分认识发展品牌农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当今日趋激烈的农产品市场竞争中,造就一批知名度广、影响力大的农业名牌产品,是抢占农村经济发展制高点,加快推进农业市场化、商品化和专业化进程,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也是粗放农业转变为生态农业、精品农业和高效农业的必然要求。
第一、发展品牌农业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特点,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改变传统农业的“弱质性”,形成优势产业创造了良好条件;
第二、发展品牌农业能充分体现农产品生产地区的资源特色和优势,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打开市场销路,提高经济效益,发展区域经济,促进农民增收;
第三,发展品牌农业有利于满足消费者的健康需求、品牌意识和追求高质量生活的需要,为消费者提供方便,有效保护消费者的利益;
第四,创建品牌、树立品牌有利于维护农业科技工作者的知识产权,使农业科技人员的智力劳动得到承认,从而进一步发挥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贡献力。
二、我县品牌农业发展情况及存在问题
(一)品牌农业发展现状:
xx县位于江西省中部、鄱阳湖南岸,是省会南昌市的东大门,面积1971平方公里,人口79万,辖21个乡镇,具有文化底蕴深厚、区位交通优越、资源生态一流、特色产业蓬勃的鲜明特点。境内有59.84万亩山,91万亩水,82.62万亩耕地,号称“三山三水三份田,一份道路和庄园”,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境内湖山壮美秀丽,气候四季宜人,森林覆盖率25.6%,具有一流的青山、一流的绿水、一流的空气、一流的生态。尤其是面积达32万亩的全国最大县域内湖——军山湖,更是xx得天独厚的资源财富,有着巨大的开发潜力,被誉为xx的.北部明珠和绿色聚宝盆。
我县现有绿色食品a标志一个:雨飞牌纯天然饮用矿泉水;有机产品aa标志十四个:永湖牌黑芝麻、军山湖牌翘嘴、鳊鱼、鲤鱼、鲫鱼、中华绒螯蟹、鳙鱼、草鱼、鳜鱼、黄颡鱼、银鱼、河蚌、清虾、甲鱼;十二个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中粮江西米业有限公司蒸谷米生产基地、江西省鄱湖实业有限公司藜蒿基地、军山湖清水大闸蟹养殖基地、江西省xx县皖赣特种水产开发有限公司军山湖东港湖汊鱼蟹养殖基地、江西省xx县青岚湖水产养殖基地、xx县衙前菌菇基地、xx县南台蔬菜基地、xx县淑萍大棚蔬菜基地、南昌市马兰农业生态发展有限公司生猪基地、xx县新辉煌养殖场生猪基地、江西省国恩宾馆生猪基地、xx县茅岗春风良种场基地;三个无公害产品认证:清水大闸蟹、黄颡鱼、鳙鱼:五个典型的“一品”村:温圳镇湖南朱家村养鸡专业村、衙前乡贯坑村菌菇种植专业村、泉岭乡仓头村甲鱼养殖专业村、前坊镇茅岗焦家养猪专业村、三里乡爱国村网箱养鳝专业村;九个农副产品基地:生态畜牧小区、河蟹养殖基地、珍珠养殖基地、食用菌生产基地、双低油菜生产基地、黑芝麻生产基地、果业生产基地、油茶生产基地、药材生产基地;三个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大米加工—中粮江西米业、粮食加工—xx县粮友绿色食品有限公司、食用菌加工—xx县食用菌开发责任有限公司。
目前,中粮江西米业有限公司大米生产能力居亚洲之首,公司已获得“省级龙头企业”、“优秀农业龙头企业”证书,并被iso9001haccp管理体系认证,生产的“金地牌”蒸谷米远销国内外; “军山湖清水大闸蟹”取得了“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证书和“著名商标”、“江西名牌产品”等称号;“香庐峰”牌菌菇是“江西省知名品牌”,取得了“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证书;“贤湖牌”大米、黑芝麻也是闻名遐迩、响誉中外的绿色食品。xx已成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全国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全国淡水渔业重点县”、“国家河蟹生产出口基地”、“特色农业国家绿色食品(黑芝麻)标准化生产基地”、“江西省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基地”、“南昌市都市型农业绿色环保生物食品生产基地”、“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通过包装和品牌宣传,我县农产品品牌知名度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一些历史悠远、具有传统特色的传统农业品牌产品已被越来越多的经销商和消费者所熟知和了解,效益逐步显现,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县发展品牌农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农业创牌工作缺乏统一规划和指导,农产品品牌较为混杂,存在“小、散、弱”现象,管理难度大。
二是农民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品牌意识淡薄,求精求高意识不强。不少农副产品尚停留在出售原成品或初级加工品阶段,加工精度和开发深度不够,科技含量不高。一些传统食品守旧有余,创新不足,影响了产品和品牌的生命力。
三是农业标准化工作滞后,产品附加值不高,科技含量较低。即使是获得注册的品牌农产品,其生产、加工等各环节仍是常规生产、传统做法。
四是对名牌产品广告宣传力度不够,资金投入不足,使得名牌不名,品牌作用难以发挥。
五是农民营销观念与方式陈旧,产品流通渠道单一。
三、发展品牌农业的对策措施
(一)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引导和服务、完善创牌体系。
1、转变政府职能,为品牌农业创造良好环境。县里要成立专门机构,认真制定xx县农业品牌发展规划,督促有关部门、社会中介组织、各类经纪人和生产基地共同把培植名牌、发展名牌、保护名牌工作落到实处。各类农村投资项目的安排、新品种新技术引进和推广、农产品基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退耕还林还草等,都要与品牌农业发展有机地结合,并加大扶持力度。要安排专项经费,对获得省级以上名牌农产品称号的有关企(事)业单位、人员给予适当奖励。对申报使用绿色食品成功的企业,应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给予企业适当的奖励。对农产品注册商标及农产品质量监测认证的费用均应给予适当补助或扶持。
2、加快引导步伐,推进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尤其要尊重农户对土地的承包经营权,在自愿、有偿、依法、规范的原则下,正确引导,加强管理,适应产业化发展的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
3、加强部门协作,形成发展品牌农业的合力,为名牌农产品企业发展提供宽松环境。发改委、农业、财政、税务、工商、技术质量监督、环保、卫生防疫、金融等相关部门,要及时有效地提供政策服务、技术服务、信息服务。尤其在税收、信贷、商标注册及各种管理费用收取上给予农业龙头企业一定的倾斜,为企业提供宽松环境,促进企业快速发展。
(二)围绕资源优势,打造特色品牌。
1、突出区域布局。根据我县农业经济布局,要优化调整区域产业布局,不搞“小而全”,不搞重复布局,该调整的立即调整,该优化的马上优化,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按照“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要求,把优势主导产业做大做强,以科学布局来实现产业开发的规模效应。
2、发展特色农业名牌产品。发展农业特色名牌产品必须紧紧围绕全县农业结构调整的总体目标,立足资源、区域优势,培育特色基地,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综合运用经济、行政等手段,着力提高农产品的产品质量、市场占有率、科技水平、品牌知名度,集中力量扶持、发展一批具有xx地方特色的农业名牌产品。
3、要切实加强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基地建设要充分调动农户、龙头企业、区域性合作组织和各方面的积极性,高起点规划,多渠道筹资,建立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在农户家庭经营的基础上,走“小规模,大群体”的路子,加强粮食、水果、畜牧水产等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相关部门要将生产基地建立与各类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农业综合开发、生态农业、扶贫开发、农业产业化项目、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技术推广和技术改造等项目资金捆绑起来使用,并予以重点支持。
(三)牢固树立品牌意识,加大名牌产品宣传塑造力度。
我县著名的农产品种类很多,且多具有悠久的历史,很有地方特色,但就是生产形不成规模,市场形不成影响,其原因就是品牌不响,名气不大。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重视对名牌农产品的“包装”,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名牌农产品的知名度。一是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等新闻媒体,扩大名牌农产品的社会影响。二是积极参与各种农产品展销会,开展节假日促销宣传;三是举办名牌农产品文化节活动等,把名牌农产品的名声做大、做响、做强。在宣传工作中注重品牌文化、品牌形象的宣传,从注册商标,到产品包装全过程都要注重品位、档次和预期效果,不断扩大xx名牌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四)加强培训引导,抓好农产品标准化体系建设。
1、加大对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的宣传引导和培训教育力度,促使其充分认识到农业品牌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尽快提高素质、转变观念、掌握技术,改变原有粗放管理和生产方式,自觉地走农业创品牌之路。
2、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建立起一套规范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使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都有技术标准作为技术依据,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要加快建立农产品检测监督网络,使产品品种标准、质量分级、专用标准,生产技术规程、药物残留等符合安全卫生标准;大力开发好绿色资源,建好绿色基地,积极组织申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基地面积。
(五)加快流通体系建设,开拓营销市场。
进一步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营销体系和网络,通过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营销活动,搞活农产品流通,不断扩大我县名牌农产品的影响力,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充分发挥名牌产品对全县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一是加强营销管理,积极开展市场调研,进行科学的市场预测和决策,确定企业的营销策略和发展规划;二是抓好农产品交易市场体系建设;三是引导和鼓励农民发展专业协会、产销服务队等多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大力发展和规范农民经纪人队伍;四是要加强农业信息网络建设,为农民提供产品、技术、价格信息服务。
农业品牌调研报告 篇4
我市是《xx优势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与发展规划》确定的蔬菜主产区之一,设施农业又是市委、市政府所确定的发展十大特色产业之一。近期,我带领调研组深入部分乡镇,就设施农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发展现状和成效
设施农业具有节水、聚能、高产、高效、稳定、便利的特点,是避灾农业、节水农业、高效农业,易被广大农民接受,适应现阶段我市农村发展实际,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设施农业的发展对丰富我市淡季农产品供应、发展高效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等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我市光热水土资源丰富,具有光能充足、日照时间长的优势,气候资源是国家农业区划中的优势地区,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基本特点是日照长,年均日照达2936个小时,无霜期171天,气温日较差大,≥10℃积温为3100—3500℃,因此气温和热量状况适合农作物生长,利于作物干物质积累和土壤有机质分解。耕地以河套灌淤土为主,排灌体系健全,沟渠路配套,耕作土层有机质含量高,土地肥沃,障碍因子少,土壤条件好,地下水资源丰富,有利于蔬菜生长。
近年来,自治区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做出了在全区发展百万亩设施农业的重大战略决策。我市作为xx设施农业建设的主要区域,坚持“以政府扶持为导向、企业和农民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发展原则,调动农民和社会各界发展设施农业的积极性,在速度、规模和效益上都取得了明显成效,已成为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之一。截止底,全市设施农业面积累计达到万亩,其中日光温室万亩、大小拱棚万亩。建成了利通区金积镇,青铜峡市叶升镇、大坝镇、小坝镇、瞿靖镇,盐池县城西滩,红寺堡开发区乌沙塘等7个万亩设施农业园区和20个千亩设施农业园区。在设施农业栽培中广泛推广应用了优良品种、工厂化育苗、嫁接、测土配方施肥、滴灌等10多项无公害栽培技术,设施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加快,发展类型由以设施蔬菜为主,向设施瓜果、设施花卉、设施食用菌等多领域扩展延伸。基本实现了全年生产,均衡供应。目前,全市以辣椒、番茄、黄瓜、茄子、西瓜为主导的设施瓜菜年产量达到65万吨,90%以上的产品质量达到无公害农产品标准。有58个蔬菜品种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证书。
(一)设施农业的发展,拓宽了农业结构调整的路子。设施农业的发展加快了露天农业向设施农业、粮油作物向经济作物调整的步伐,改善了我市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经济效益,有力地推动了我市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设施农业的发展带动了蔬菜、花卉和菌类产业的兴起,进而促进了农业由单一的粮、油种植向粮、油、菜、花卉、园艺等多样化、高效益方向的转变,种植业结构不断优化,品种增加,质量提高。
(二)设施农业的发展,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高效农业的转变。以蔬菜、花卉、园艺种植为主的设施农业发展,必将大大改善农业局部生产条件和生产环境,优化种植结构,丰富种植种类,提高经济效益,有力地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高效农业的转变,促进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
(三)设施农业的发展,带动了生产方式的转变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设施农业的发展使广大农民打破了传统的生产模式,冲破了自然条件的`限制,实现了一季生产向多季生产,一季增收向四季创收的跨越,带动了农业生产方式由传统、粗放型向精细、集约型转变,从而吸收了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参与到蔬菜和花卉种植,使农民尝到了甜头,得到了实惠,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效益意识明显增强,思想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
(四)设施农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设施农业是一项高投入、高产出的产业。近期调查表明,我市单茬西红柿亩销售收入10756元,纯收益4931元。单茬辣椒亩销售收入6876元,收益1631元。两茬蔬菜平均亩销售收入元,亩纯收益元,增收效果十分明显。
(五)设施农业的发展,加快了农业科技的推广。设施农业对品种、栽植、管理的技术要求高,农民在搞大棚种植时主动要求学技术、用技术、请能人,一些农民还把相关技术组装配套起来,有效促进了自身劳动素质的不断提高,对左邻右舍和周边村队的示范辐射作用也不断增强,加快了农业科技的普及和推广,提升了农业生产的科技水平。
(六)设施农业发展的领域和规模持续扩大。今年以来,我市进一步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发挥川山区资源、经济、市场和技术等区域比较优势,面向市场,优化结构,在“名、优、特、新、精”上做文章,把设施农业作为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按照“扩规模、抓市场、促产业”的思路,加快建设速度。各级政府、农业部门和科技人员努力实践科学发展观,及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千辛万苦抓项目,千家万户搞培训,千方百计解民忧,科学规划,集中连片,加大投入,用好资金,强化服务,新增设施农业10万亩,成为我市设施农业建设规模和发展速度最快的一年。
二、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政府推动是关键。市委、政府和各县(市、区)高度重视设施农业工作,把设施农业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早谋划、早安排、早动手,年初就将设施农业的任务下达到各县(市、区)、各部门,落实到农户、落实到田块,加强督查考核,主要领导亲自抓,各部门分工协作,齐抓共建,各乡镇具体抓落实。农牧部门在年初就提出了日光温室建设方案和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并及时与供电、水务、交通等部门沟通、合作,将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列入自治区年度计划,并派驻技术人员蹲点把关。财政部门及时筹措建设补助资金,先期拔付540万元,用于启动建设。商务部门及时协调,保证建棚高峰期的柴油供应。
(二)加强政策引导与扶持,以公司引领、大户参与带动群众发展设施农业。市委、政府因势利导,适时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农业十大产业基地”若干政策规定》、《关于强化农业基础,建设“十大基地”促进农民增收的实施意见》,对投资发展设施农业在政策扶持上进一步做了明确规定,继续强化服务,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发展设施农业。一是广泛发动公司、企业、个体老板,积极参与设施农业建设。除享受xx市补助政策外,从建棚选址、道路、打井、架电、协调贷款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今年,有40多家公司、大户投资参与日光温室建设,起到了很好的引领、示范作用;二是乡村干部、党员、科技人员带头建设日光温室,率先垂范,带着群众干,做给群众看;三是调动本地群众发展设施农业。今年,通过政策驱动,能人带动,全市70%以上的温棚由本地农民自己建设、经营,比去年提高40个百分点。
(三)统一品种规划布局,大力发展集约化生产。按照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集约化经营的设施农业发展要求,我市大力发展设施农业“一村一品”,对日光温室茬口布局、主栽品种作出统一安排,积极引进品质优、产量高、抗病力强的新品种,大力推广工厂化育苗、嫁接、反光幕、电动卷帘机、暖风炉等新技术,按照设施农产品无公害生产标准和种植技术规程指导农民生产,统一种苗供应、统一定植、统一技术管理、统一组织销售,改变了过去品种多、乱、杂、统一销售困难的局面。今年,我市日光温室品种以西红柿、辣椒为主,面积占80%以上。
(四)坚持和完善多元投入机制,积极寻求金融部门信贷支持。发展设施农业,投入是关键。为此,市政府和各县(市、区)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因势利导,加大对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充分调动农民、社会力量发展产业的积极性,推进设施农业快速发展。一是加大市、县(市、区)财政扶持力度。对集中连片发展日光温室500亩以上的园区,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建造基础设施,并视规模和财力给予每棚2500—8000元不等的补助;二是整合捆绑项目,形成共建合力。各县(市、区)普遍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农业科技支撑项目、农业产业化项目捆绑,整合资金,统一用于基地建设;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广泛吸纳社会资金,为设施农业发展注入活力;四是积极协调金融部门贷款,寻求信贷支持。最终市区由市财政担保,国有土地抵押,争取到自治区农发行设施农业贷款5000万元。其它县(市、区)也争取到了金融部门对设施农业建设的信贷资金,为设施农业稳步推进创造了条件。
(五)加大技术培训力度,提高技术人员、农户的素质和生产管理水平。今年以来,组织实施了科技指导山川结对帮扶活动,充分发挥川区的技术优势,派驻技术人员到山区蹲点开展技术示范、指导,加强技术培训,大力培养山区技术人员和骨干农民。多次举办培训班、现场演示观摩会,让农民掌握设施农业生产技术,提高技术到位率,提升生产管理水平。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设施农业项目建设资金投入不足。日光温室建设是一项高投入,高产出的项目,修建一栋使用面积亩的日光温室需要资金2万元左右,加之水、电、路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更大,资金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
二是设施农业发展注重产前、产中服务,轻视产后服务。各级部门关心建设和种植,而忽视销售。
三是无公害、绿色蔬菜生产量小,品牌产品缺乏。农户在温棚中使用化肥、农药的情况十分突出,设施农业产品中药物残留令人担忧,直接影响了农产品的品质和质量。
四是科学技术推广不够深入。农民习惯于旧的生产方式,对发展“绿色农业”、“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的概念模糊,蔬菜栽培水平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设施农业的发展。
四、对策建议
(一)优化布局,按照市场要求加大种植结构调整。一是发挥优势,调整优化设施农业生产布局。川区以发展高效设施农业为主,以外销为主。山区鼓励经济、技术、劳动力等条件较好的农户先期发展设施农业,再辐射带动周边农户,逐步推进。二是突出特色,调整优化品种结构。依托市场,进一步优化品种布局,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优势品牌和拳头产品。日光温室蔬菜生产以番茄为主打产品,大中棚、小拱棚蔬菜生产以番茄、辣椒、黄瓜、西瓜为主打产品。三是因地制宜,发展多种形式的设施栽培。在利通区、青铜峡等生产基础好、技术水平高、产品销路稳定的地区,以日光温室蔬菜、园艺为主,提高建设标准,提高设施装备水平;在盐同红等生产条件和经济基础较差的地区,选择发展成本低、投入少的大中棚、小拱棚设施栽培形式,实行梯次发展,逐步提高设施标准。
农业品牌调研报告 篇5
按照县委关于在全县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的要求,结合自身工作实际,近期,县委农工部就如何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我县“三农”工作沿着科学发展的轨道不断向前推进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调研,目的是摸清全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为县委、县政府制定推动农业产业化进一步发展的政策措施提供决策依据。现将调研情况和建议报告如下:
一、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现状
近年来,我县各级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确立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立足资源特色,发挥比较优势,通过抓基地、强龙头、拓市场,选准着力点,从加大扶持上入手,结合各地实际,创造性地工作,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化进程,取得了显著成效。
1、总体规模增长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全县各地把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总抓手,不断创新农村经营组织形式,注重培育市场竞争主体,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全面发展。20xx年底,全县拥有各类产业化组织总数达到500余个;拥有生产性固定资产总值达到亿元;实现销售收入21亿元;农业产业化组织带动农户达10万余户;约占全县总农户数的30%,其中直接带动农户万户;全县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0%;全县农户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年增加收入达亿元。
2、龙头企业不断壮大。通过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全县涌现了一批规模较大、竞争力较强的龙头企业。20xx年,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1家,省级龙头企业发展到5家;在这6家龙头企业中,其中产值、销售收入达亿元以上4家,达5000万元以上2家;市级龙头企业发展到16家;其中产值、销售收入达5000万元以上的5家,达1000万元以上的11家;县级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27家,其中产值、销售收入达1000万元以上的9家,达500万元以上的'12家,300万元以上的达6家;全县“一村一品”专业村个数发展到78个。这些龙头企业辐射面广,带动力强,是我县农业产业化的重要力量。龙头企业在带动优势农产品区域发展、推动技术进步、产品质量安全和培植农产品知名品牌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中坚力量和带动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支柱。
3、区域特色主导产业日趋明显。全县已形成了一批布局相对集中,区域特色明显的主导产业。如46万亩军山湖清水大闸蟹养殖、80万平方米菌菇,33万亩双低油菜,46万亩水稻、20万亩芝麻、10万亩花生、10万亩大豆、12万亩果业、5万亩油茶、3万亩茶叶、年产20xx0吨禽蛋、300万羽水禽、100万头瘦肉型商品猪,6万头肉牛、12万亩瓜果、10万亩湿地松、3万亩花卉苗木、2万亩药材共18个生产基地,形成了一批产业特色,并呈现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态势。20xx年,全县农业总产值亿元,其中养殖业总产值亿元,粮食总产量456875吨,油料总产量40800吨,生猪饲养量超过万头,农民人均纯收入5527元,比上年净增500元。
4、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迅速。全县出现了合作社、协会、联合体等多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蓬勃发展的势头。到20xx年底,全县拥有比较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15家,其中,农业部示范点5家,省级示范点7家。按行业划分,种植业27家;畜牧业73家;渔业9家;其他6家。拥有社员和会员1250户,带动农户万户,农民社(会)员人均纯收入8500余元。
5、利益联结机制逐步完善。各地在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注重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较为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企业与农户的利益关系更趋牢固和紧密。利益联结机制趋于多样化,主要有合同形式、订单形式、合作方式按利益返还形式、股份合作和按股分红形式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产品行业协会日趋活跃,在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维护农民利益、实行行业自律和行业保护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形式正逐步向“公司+中介组织+农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办企业的方向发展。
二、存在问题
1、龙头企业总体规模偏小,竞争力和带动力较弱。一是我县省级龙头企业尤其是国家级龙头企业数量偏少,实力偏弱。二是企业加工能力不强,产品附加值不高。我县22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只有50%左右是加工型企业,而且这些加工型企业中又是以粗加工为主,精、深加工企业少。规模小、竞争力弱,限制了农业产业化向深层次发展,对农户的带动能力也较弱。
2、企业融资困难,银企关系有待进一步改善。我县龙头企业普遍反映的一个问题是融资困难。一是企业总体规模偏小,大多数产值在亿元以下,抗风险能力较差,有效的抵押物不足,银行信用等级不高,较难获得银行贷款。二是由于农业投入大,见效慢,受自然灾害影响较大,银行放贷的风险相对较大,致使银行对龙头企业发放贷款的积极性不高。三是担保机构实力较弱,担保能力有限,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获取贷款的机会。
3、我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多尚未建立起市场运营机制。目前我县农业龙头企业仍是生产什么就卖什么,不是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这种方式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深入发展过程中必将因市场的波动而出现较大的变化。另外,在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由于龙头企业或中介组织通常比较关注短期收益,农户利益很容易受到损害,很多与龙头企业签订的种养借贷合同难于兑现,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
三、对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几点建议
今后几年是全面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的重要时期,发展农村经济、壮大农村特色产业的任务十分繁重,我县将把发展农业产业化作为发展现代农业、提升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继续加大工作力度,把工作重点放在培植龙头、引资发展、优化服务、形成合力等方面,使我县的农业产业化工作有一个新的提高、新的跨越。
农业品牌调研报告 篇6
为了适应学校的教学计划,本人作周庄镇地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报告,涉及周庄镇的自然环境、农业产业结构及其调整。
一、自然环境
周庄镇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中东部,地处红石山南麓,并与五个乡镇毗邻。周庄镇山岭占55%,属丘陵地区。有净肠河、玉带河、乌江河、万泉河、燕子河5条主要河流蜿蜒流过。煤炭、石灰石等矿产资源丰富。
全镇辖24个行政村,含61个自然村;东西长8公里,南北宽7公里,总面积约56平方公里;耕地万余亩,人口37600,其中非农业人口占3600人。
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周庄全镇以农业为主。建国前因陈旧生产关系的束缚,农业生产水平低且作物单一,复种指数较低,种子劣,生产技术落后,商品生产率低,可以说是农业衰败,广大农民在饥饿中挣扎。
建国后,生产关系发生了巨变,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农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至七八十年代部分农业政策的调整,农业生产出现了了生机勃勃的好势头。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农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面临着诸多新矛盾、新问题。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为农业发展新阶段的客观需要。镇政府落实中央政策,结合本镇特点,为实现农业结构调整,在多方面付诸努力。
(一)抓实传统产业。坚定不移地抓好粮烟生产,壮大畜牧业、林业和副业,保持农业农村经济繁荣,稳定农民收入
粮食生产方面,积极进行农作物良种推广和农业技术的改革。豫麦、郑麦、周麦等多个小麦优良品种以高产、稳产、抗病旱、穗粒大的特点使亩产达500多公斤;玉米新品种使得亩产在700公斤左右;20xx年政府出资引进9408红薯新品种并在全镇推广种植,亩产超过4000公斤。种植方法在传统的小麦玉米两年三熟的熟制下,进行新的作物组合,完成冬小麦、西瓜、白菜一年三种三熟的试验并积极推广。这些保持了粮食产量的稳定和增长。
林业方面,切实履行中央的退耕还林政策,组织进行荒山绿化工作,倡导和先行植树造林活动,拍卖或承包宜林荒山荒滩等四荒。其中的通道绿化尤为瞩目,走在镇的主要道路上,满眼尽是绿色,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畜牧业方面,猪牛羊鸡是农户家庭饲养的主要牲畜禽。政府鼓励群众发展养殖并重视品种改良,多次引进猪和鸡的良种,有力地提升了群众的积极性并推进了畜牧的发展。各自然村出现了许多养殖专业户,并形成了十多个大型养猪厂和5000只以上养鸡场11个。近年来肉兔、长毛兔的养殖也有了飞速发展。
副业上,有农副加工、高中档家具制作、包工建筑、运输、收购、修理等。由于形式多样,这一部分也难于统计。但副业项目逐渐增多,从事人员的年收入也不断上升。渔业方面本镇的大面积水面较少,难以天然繁殖,适合发展坑塘养殖,这个方面正在逐渐被重视起来。
(二)做大特色产业。立足资源优势,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丘陵的`周庄,最不乏石原材料。产青石故名的青石山,成为石材料加工的基地。周庄镇自1985年筹建第一座建材厂起,先后扩建和建立多个石材加工厂,总雇用职工200余人。
煤炭又是周庄的一大丰富的矿产资源。周庄煤矿1985年4月筹建,占地亩,当时投资28万元,职工68人,正式投产后年产煤万吨,产值660000元。后经扩建和技术革新,产煤量有了新突破。
而与煤炭相关的加工厂如洗煤厂、选煤厂也兴建起来。位于南王村南王洗煤厂总投资3000万,20xx年10月建成并完成机器设备的安装继而开工投产。
另外,木器加工,钢模板出租业已形成很大的规模。
(三)发展非农产业
镇政府一方面解放思想从思想上跳出农字,从非农领域寻找突破口,发展劳务输出等非农产业,最直接、最有效地增加农民收入。认识到劳动力作为商品的特殊性,把劳务输出作为一大产业发展壮大,凸显打工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效益。这方面,政府还组织集中对剩余劳动力进行培训,以提高务工人员的意识和能力,进而增加他们的收入。
同时,镇政府依法推进农村土地合理流转,引导土地适当集中,以满足部分家庭举家务工担心土地闲置荒废的需要。
三、农业结构调整的成效
据20xx年资料显示,镇政府在过去的一年里,全面落实支农惠农政策,使农民得到了更多的实惠。全镇共发放种粮直补元,综合直补元,直补资金元,农机具补贴13万余元。
《1》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粮食总产28762吨,同比增长,良种覆盖率达100%,粮食品质大大提高。
《2》食用菌种植、蔬菜种植优势明显。食用菌种植量达到1000万袋。蔬菜种植面积稳中有升。
《3》畜牧业发展势头强劲。新增养殖园区2个,全镇生猪存栏45810头,家禽存栏342994只,牛存栏12169头,羊存栏14920只,新增出栏肉鸡345734只。
农业品牌调研报告 篇7
6月13日,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秀侠带领办公室、农工委、城建工委有关同志在农林委主要负责人的陪同下,深入临涣双林生物质燃料公司、百善昊晨食品有限公司、永民种业集团、淮北中瑞农产品批发市场,就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农业产业化成绩和亮点
我县农业产业化工作在市场向导、政府指导、政策引导“三轮驱动”下,以重点龙头企业为牵引、农产品加工企业为依托、大户经营为基础,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已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20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15家,市级龙头企业46家,年营销收入超亿元的龙头企业23家(皖雪食品进入20xx全省民营企业制造业50强榜单);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已达67家,初步形成了面及面制品加工、畜禽养殖肉制品加工、瓜果蔬储运产销、良种繁育生产加工推广、秸秆综合利用等五大主导产业,基地面积160万亩次,辐射带动20万农户,20xx年,全县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159亿元,为我县稳增长、惠民生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亮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124”现代农业发展布局基本形成。宿永路一线“良繁带”。
建设50万亩标准化良种生产基地,打造全省良种生产大县和国家优势农作物制种基地。20xx年,我县被安徽省认定为第一批小麦、大豆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种子基地每年生产小麦良种1.9亿公斤、大豆良种0.25亿公斤以上。百善现代农业示范区,五铺现代农业科普示范区。重点推进百善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争创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和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五铺现代农业科普示范(生态循环)区重点申报国家现代农业生态旅游庄园。培育发展四大主导产业。一是培育发展品牌粮食产业;二是培育发展高效瓜菜产业;三是培育发展健康畜牧产业;四是培育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二)健全市场网络促进产品流通。
以中瑞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代表的.众多“农”字号企业着力构建信息沟通、网络连通、货物互通、物流融通的大生产、大货源、大市场、大物流、大集散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格局,形成完整地保全县、供周边、买全国的全开放农产品产业链。
(三)提高创新能力加大品牌建设。
联合国家级、省级科研院所及大专院校专家与我县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交流合作;支持龙头企业申报和推介驰名商标、名牌产品及“三品一标”产品,全县农产品注册商标已达186件,“鲁王”牌面粉、“幸运”牌方便面等7个品牌获省级名牌称号,15个农产品获中国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华瑞公司“永航”牌面粉经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审定为绿色A级食品。20xx年8月,我县创成安徽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二、存在问题
(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投入多、利润小、见效慢、风险高,小农户投不起,大企业不愿投。
(二)农业产业化基地培育难。由于当前农业规模经营面积偏小、档次不高,多数基地农户没有及时得到来自龙头企业的市场信息、技术指导和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农户仍承担较高的自然和市场风险。
(三)农业企业发展融资难。由于农业产业化企业投入大、资产负债率偏高、企业固定资产少、缺乏有效抵押资产、金融部门惜贷以及担保体系不健全等因素,造成资金短缺、融资困难,制约了企业发展和市场开拓。
三、几点建议
大力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好农产品提质、延链、增值文章。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优化农业产业化发展环境。县政府要把农业产业化发展放在突出位置,加强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协调、宏观指导和服务工作,继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对有比较优势、有市场潜力、有竞争实力的特色产业和企业予以重点倾斜。
(二)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持续增强产业化发展的内生动力。多方筹措资金,促进龙头企业发展。把产业扶贫、科技扶贫、金融扶贫、技术扶贫等扶贫资金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机融合起来;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间接融资,帮助大型骨干企业通过上市直接融资。一要扶大扶壮扶强一批骨干龙头企业。对现有的国家级、省级、市级重点龙头企业,要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把农产品加工“蛋糕”做大,把品牌交响,把市场打开;二要通过大力招商引资和科技创新,发展一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创新型龙头企业。促进农产品转化增值。
(三)抓好延链补链,建设规模化标准化农产品基地。加大配套基地建设力度,搞好规划布局。鼓励支持龙头企业通过租赁、承包、股份合作、土地流转和订单等形式建设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增强品牌意识,提高产品竞争力。农业品牌化是衡量一个地区农业产业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要把培育名牌农产品、加快推进农业品牌化建设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抓紧抓好。要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增强质量意识和品牌意识,加大技术研发投入,不断研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优化产品结构,争创知名品牌,全面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农业品牌调研报告 篇8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促进农业生产力与农业生产关系相适应,培育和发展新的生产力的重大举措,是实现农业有效供给与需求匹配的新途径。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对“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重大战略进行了进一步明确和阐述。省市就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了具体贯彻意见。2017年县政协农业专委会就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优农业主导产业、做强现代农业开展了一系列调研和探讨,现就调研情况总结如下:
一、我县现阶段农业主导产业发展情况
1.农业结构调整优化,生产效益稳步增长。近年来,我县农业生产呈现粮食生产稳定发展、主导产业快速发展、产业区域布局合理、种植品种优良、产品提质增效的可喜局面。全县粮食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38万亩左右,粮食产量稳定在14.5万吨左右;蔬菜种植面积年年递增,去年种植面积8.75万亩,较上年增长2.34%;茶叶种植面积近三年来以每年新增3000亩速度上升,到2016年全县已有茶园8.2万亩,茶叶产量和产值也呈现逐年上升的态势,去年产量2486吨,产值2.9185亿元;畜禽养殖业等均现增长态势。据20016年年底统计:全县生猪出栏11.9433万头,存栏5.8865万头;大牲畜存栏0.5832万头;山羊存栏0.5543万头;家禽出栏1939.38万羽。肉类总产量30864.94吨。蜜蜂蜂群10500群,产值达到1.07亿元。
2.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和规模化经营发展加速。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保持良好增长势头。到2016年底全县农业龙头企业146家、农民合作社368个、家庭农场362个。新型经营主体促进了土地规模经营的发展,全县已经流转土地面积14.5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45.3%。
3.农产品品质提升和品牌创建工作加快推进。2016年我县“三品一标”新增无公害农产品产品14个、新增绿色食品产品10个、组织申报的有机产品1个、汀溪兰香茶申报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获评审通过。全县已有“三品一标”61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36个、绿色食品20个、有机产品3个、农产品地理标志3个。涌现了红星宣纸、云岭锅巴、泾县兰香、丁渡酱菜等诸多知名品牌。尤其是茶叶品牌的创建力度大、企业积极性高、成效突出。目前,茶叶品牌创建引领全县农业,已经拥有“泾县兰香”、“汀溪兰香”、“绿环兰香”、“大南坑兰香”、“中徽乌龙茶”、“涌溪火青“等多个安徽省著名商标和名优产品,为提升我县茶叶的知名度、促进产品销售等发挥了积极推动作用。
二、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供给结构不够合理。从“布局”上看,我县农业产业表现主导产业不强、优势产业不优。种植业中水稻由于栽植方式由双季为主,改为以单季为主,复种面积由以前的45万亩,下降到如今的30万亩左右。茶叶种植面积虽然增加迅速,但中低产茶园面积仍然占总面积的40%以上,茶叶加工企业普遍规模不大,带动力不强,“泾县兰香”等茶叶品牌影响力提升不快,茶产业效益不高,示范区建设投入力度不大;蔬菜生产城镇居民保障性蔬菜基地不足1000亩,特别是乡镇的蔬菜基地发展滞后,形成乡镇蔬菜从城镇倒流的现象。酱菜原料生产基地面积小且不稳定,加工原料80%以上靠从外调进。特色蔬菜生产分散且规模小,产品的产加销体系没有形成;养殖业方面在养殖数量上表现家禽数量多,生猪次之,草食性动物少。在规模养殖上表现小规模养殖户多且标准化养殖小区少。从“产量”上看,全县农产品供给还没跟上供求关系变化的步伐,市内市场需求空间仍然较大。比如,我县粮食生产仅仅满足自给;果蔬自给率更低,70%以上的果蔬产品从县外调入;畜牧业方面,牛羊和蛋鸡养殖比重较小,外地生猪进入我县市场比重较大,适度规模养殖不规范,按规矩养殖的企业进不来,违规的养殖户遍地开化,既对环境不利,也对农民增收有影响。从“品种”上看,优良品种的应用步伐缓慢,种植业上水稻生产近年来,常规糯稻种植占到30%以上,优质品种种植面积有所压缩。茶叶生产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17000亩,占总面积的20%。蔬菜生产优新品种覆盖率不足45%。畜禽养殖中散养户中基本以本地老品种为主。
2.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水利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排灌系统不健全,一些地方农业生产几乎还是“望天吃饭”,抗灾能力弱。设施不配套,机耕道建设覆盖面较小,很多地块农业机械难以直接下田,生产工具主要还是锄头镰刀,生产方式只能依靠肩挑背扛,很难实现规模化、机械化生产。科技支撑不足,良种良法推广面有待进一步拓宽。
3.农业生产经营粗放。我县农业供给不能完全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缺乏有真正实力的龙头企业、基地建设没有形成规模化等等,严重制约我县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传统耕种方式仍占主导。“化肥当家,农药护航”模式在创造粮食连年增产的同时,也带来土壤质量下降、水体污染乃至农产品安全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步伐不快,农业生产经营服务体系不完善,影响了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
4.农业组织化程度低。农民合作组织的数量达到368家,平均每个村有2家。但由于合作社运行不规范,功能发挥差,部分合作社应对市场和自然风险能力较弱;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全县有44家,但年产值过亿元的没有一家,而且他们的带动能力有限;家庭农场达到362家,他们的生产也是仅限于自己家庭成员之间,带动周边农户共同发展的能力不足;社会化服务组织主要在农机和植保方面,大多名不副实,不能发挥应有作用。农机合作社全县实际成立有二十多家,但目前仅存几家。
5.体制机制不够活。农村金融发展迟缓,企业和农户融资渠道狭窄;土地流转不畅,一方面由于外出务工人员较多,加之农田基础设施不完善,中低产田较多,弃田抛荒现象严重。另一方面,集体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和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尚处于试点探索阶段,农用地、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宅基地“三块地”尚未完全盘活;农技服务最后“一公里”由于体系不健全,技术干部从事专业的不多等原因而没有到位。
6.农业经营者素质不高。一方面传统农业生产效益不高,对农村青年缺乏吸引力,导致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在家从事农业生产的85%以上为老年和妇女,他们接受先进技术的能力不强,影响了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不利于现代农业的快速推进。另一方面许多农业从业者,守旧意识较强,对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材料等不敢先行先试。
三、推进我县农业主导产业发展的建议
1.立足供给侧改革,抓好农业结构调整。
要把调整结构作为核心任务,“十三五”期间要认真贯彻落实县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泾政办〔2016〕43号)、《关于印发加快推进保障性蔬菜基地建设实施办法的通知》(泾政办〔2016〕38号)、《关于印发加强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推进茶产业发展意见的通知》(泾政办秘〔2016〕170号)、《泾县畜禽养殖布局规划》(泾政秘〔2016〕138号)、《关于促进烟叶生产稳步发展实施意见的通知》(泾政秘〔2016〕224号)等五个政策性文件。在优化产业结构和品种结构上下功夫,在做强农业主导产业上下功夫,在提升优质特色农产品供给水平上下功夫,做足山地特色现代高效农业这篇文章。
种植业方面:首先要稳定粮食生产面积,确保常年粮食种植面积在38万亩以上,其中水稻种植面积要稳定在30万亩以上。要加快引导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经营,尽快改变单户生产存在的良种引进、农业机械配置、社会化服务发展缓慢、品牌创建力度不大等现状。利用我县独特环境气候条件,切实抓好现有的8万亩水稻绿色增效示范基地的综合建设,全面推行粮食绿色生产技术,提高粮食生产产量和质量,培育一批粮食生产龙头企业,创建2个以上在市场唱得响的优质粮食品牌。其次是特色优势作物生产。茶叶产业是我县重要的支柱性产业,必须在抓好产业布局、茶园更新改造、推广无性系茶树良种上下足功夫,建设好以“泾县兰香”为主的汀溪、蔡村、茂林、桃花潭等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以“涌溪火青”为主的榔桥镇黄田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以“乌龙茶”为主的蔡村标准化生产基地、以“一品天下”为主的榔桥红茶标准化生产基地。要以建设省级汀溪现代农业示范园(茶叶)为契机,抓好标准园区的建设,将茶园打造成公园、将茶区打造成景区。要继续以加大无性系茶树良种推广和改造老茶园为基础,切实加快我县良种茶园的建设步伐。力争到2020年,全县无性系茶园发展到3万亩,通过改造全县中低产茶园面积减少到30%以内,全县茶叶总面积达到10万亩以上;蔬菜生产要继续抓好保障性蔬菜、酱菜原料、特色蔬菜三大基地建设,其中在泾川镇五星村和琴溪镇马鞍村建设2000亩永久性的保障性设施蔬菜生产基地要在2020年如期完成,鼓励全县各乡镇建设一批基础设施好的稳定性蔬菜生产基地,满足城镇居民生活需求。酱菜原料生产面积近年来不稳定,主要受到市场行情和加工企业实力不强的影响。要切实采取措施,在我县蔬菜酱制品加工重点乡镇的丁家桥、云岭、黄村抓好原料生产基地建设,力争到2020年基地面积突破0.8万亩。针对特色蔬菜生产分布散且生产规模小的状况,要有重点的抓好布局,引导农户生产。建议抓好以桃花潭为主的雷竹笋、以茂林和泾川为主的食用菌、以山区乡镇为主的高山蔬菜等几个主要基地建设。通过蔬菜常年种植面积逐年递增,力争到2020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突破10万亩。
养殖业方面:要认真落实《泾县畜禽养殖布局规划》和《泾县禁鱼制度实施方案》,坚决实施禁养区内养殖场(小区)搬迁、关闭制度和在主要河流实施禁鱼管理措施,在养殖区按照规划、环评达标、审批要求适度发展养殖业。在主要河流实行增殖放流,人工补充生物资源到水里去,改善生物的种群结构,同时也能够维护生物的多样性。以昌桥、琴溪、云岭、蔡村等乡镇为主发展肉蛋鸡生产;以榔桥、茂林等乡镇为主发展生猪生产;以黄村、丁家桥等乡镇为主发展肉鸭生产,以汀溪、蔡村、泾川等乡镇发展蜜蜂养殖,以青弋江、徽水河等优质水源区域,大力发展特色优质水产品养殖。丘陵地区加大草山草坡开发力度,提高有效载畜量。山区地方充分利用山场资源,适度养殖牛羊和有机畜禽产品生产。同时,在引进名优畜禽水产品和保护开发本地特色产品上下功夫,提高我县畜禽水产品的品质、产量和效益。
2.立足补齐农业短板,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
要根据我县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尽快解决,只有弥补农业供给的薄弱环节,才能为优化农业供给创造条件、提供支撑。通过政府扶持、整合项目、广泛集资筹劳等措施,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补齐基础设施薄弱的短板;通过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科技下乡、科技结对服务、技术培训等方式,广泛深入地对农业经营者开展培训,以补齐农民综合素质不高的短板;通过全面开展先进实用技术、优质良种等示范推广,切实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以补齐科技水平不高的短板;通过加大财政补贴、项目扶持等途径,加快引进先进的农业机械,特别是大型的.农业机械,特别是加大对农业机械作业、粮食烘干收藏、茶叶自动化清洁化加工、蔬菜冷冻保鲜等机械设备的扶持力度,以补齐农业机械全程全面应用步伐慢的短板;通过全面实施绿色农业、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和安全的监管、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打造优质品牌等措施,以补齐农产品质量不高的短板。
3.立足制度完善组织建设,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
农业主导产业要健康稳定发展,必须要彻底改变一家一户的生产方式,走适度规模经营的道路。围绕建立健全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意见、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推进土地合理流转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一是加快实行土地“三权分置”,引导土地有序流转,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完善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进一步明确农民的“产权”,让农民吃定心丸,放心流转土地,放心转移就业;尽快制定出台《泾县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实施意见》,放活土地经营权,进一步提高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农业产业化水平,夯实基础。二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鼓励土地流转,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加快构建集约化、专业化、规模化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走“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三是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通过开展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建议对《关于印发加快现代生态农业发展若干政策意见的通知》(泾政办〔2016〕43号)文件进行修改,增加扶持社会化服务组织的政策内容,进一步加大扶持培育培育一批农机作业、病虫害防控、水肥管理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化服务组织,为规模种养大户的农业生产提供全程服务或阶段生产管理服务,解决生产关键时期用工难、季节紧的难题。让农民在不流转承包权和经营权的情况下,既能从事其他产业,以不影响农业生产,同时也促进了土地规模经营的发展。
4.立足农业产业发展,培育农业新业态新产业。
一是促进农产品生产产业链的延伸。支持现有大中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做大规模、提质增效;扶持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家庭作坊升级改造。全面落实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各项政策,大力发展农产品贮藏、保鲜、分级、加工、包装、运销等,推动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重点抓好蔬菜、茶叶、畜牧业、特色经果、粮油、中药材等规模种养殖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培育一批实力强的龙头企业。如:云岭锅巴、中徽茶业、章渡酱菜、榔桥木梳等一些实基础较实、产品市场看好、带动能力强的企业,要重点扶持,加快发展。二是加快农业经营者综合素质提升。继续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劳动就业技能培训等,确保“十三五”期间完成1000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任务,确保每个新型主体的负责人和多数的劳动者都接受培训,从而提高他们的生产、管理能力。三是构建“现代农业+互联网”。我县宣纸书画纸企业、茶叶企业、木梳企业、粮食企业以及部分畜禽企业都开展了农产品电子商务,网上销售已发展成为营销的有生力量,有效地降低了企业在大中城市开设专卖点的销售成本。要认真落实《泾县促进电子商务发展扶持政策》,进一步推进农业电子商务发展。要认真落实《泾县信息进村入户试点建设实施方案》(泾政办秘〔2016〕168号),加快推进“泾县县级农业信息中心”和村级农业信息站室建设,健全县乡一体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力争到2018年底实现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全覆盖,为农业生产提供全程服务。通过农业信息网络为农业生产提供农业技术服务、农业生产信息、农用物资配送和农产品销售等服务。
5.立足农业持续增效,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
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也是促进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农业持续发展的关键工作。我县优美的生态环境和良好气候条件,为生产高品质的农产品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要高度重视农产品品牌的创建,从政策上、组织上、领导上和措施上全面落实,为创建农产品品牌开通畅通渠道。县政府要继续加大对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的扶持力度,加大对“泾县兰香”、“红星宣纸”、“章渡酱菜”、“云岭锅巴”、“榔桥木梳”等品牌的宣传推广、开发创新力度。特别是对我县农业主导产业茶产业品牌宣传上,坚持每年由县政府主办“泾县兰香”茶叶交易会,以进一步扩大“泾县兰香”的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支持地方和经营主体举办针对性的农业休闲旅游和产品生产交易会等。相关职能部门针对农产品品牌,要切实做到措施到位、管理到位、目标明确、责任明确。
6.立足营造发展活力,加大工作推进和扶持力度
一是组织领导到位。县委县政府要始终将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作为全县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工作,认真务实抓好,做到各项工作组织到位、领导有力。二是政策落实到位。认真落实好2016年出台的5项扶持政策。要制定完善相关扶持政策,加大对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土地规模经营、农业社会化服务、品牌创建等方面的扶持力度;要认真落实《泾县畜禽养殖布局规划》和《泾县禁鱼制度实施方案》,举全县之力,抓好组织、宣传、执法、监管等,严格落实禁养区、限养区和可养区的划分,严格执行禁鱼令、对非法捕涝水生植物和底栖动物的行为保持高压打击态势,为全面保护泾县生态环境夯实基础;构建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融资担保平台,为他们发展生产提供服务。县政府要制定执行《泾县农业信贷担保“劝耕贷”工作实施方案》,尽快组建县级农业信贷担保公司,为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解决生产资金难以筹集的问题;四是完善农业保险制度,以政策性农业保险为主导,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增加保险品种,提高农业保险保障水平。三是项目整合到位。要将涉农项目进行整合,向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倾斜,以项目作为支撑,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农业品牌调研报告 篇9
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业经营体制的创新,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成利用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带动农户发展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主体,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为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做大做强龙头企业,xx市委、市政府按照中央关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紧紧围绕中央1号文件精神,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全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xxx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方针政策,坚持把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全局性、方向性工作来抓,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扶持培育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为突破口,不断提升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在加快推进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的xx都市区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基本概况
近年来,我市通过贷款贴息、带动示范奖励等,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培育壮大了一批龙头企业,助推了速冻食品等一些主导产业的兴起,企业带动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农户增收明显,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是农业产业化经营队伍不断壮大,带动能力显著增强。
近年来,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迅速,市级龙头企业数量逐年增长,同时涌现出了一批在国内有较大影响力的国家级和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在各级有关部门的积极推动和各项优惠政策的大力引导下,越来越多的涉农企业投入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队伍中来。截至xx年底,全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总数已达到362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3家,省级龙头企业50家(目前已达到60家),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数量在全省排名居首。362家龙头企业中有加工型125家,种植型57家,养殖型109家,流通型43家,市场带动型8家,综合型20家,xx年实现总产值600余亿元,农产品和投入品交易额400多亿元,带动本地及外地农户一百多万户。
2、是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
截止xx年底,xx市共有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型企业484家,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94家,食品制造业78家,总产值亿元,增加值亿元,营业收入亿元,利润总额亿元,税金总额亿元。全市经认定的125家加工型龙头企业全年实现销售收入410亿元,其中,白象、三全、金星、思念分别达到60余亿元、30亿元、 27亿元、亿元。去年,我市有10家龙头企业入选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行业十强,占全省总数的18%,充分展示了我市加工型龙头企业的实力和水平。
3、是企业实力显著增强。
三全、思念公司的饺子、汤圆、粽子等速冻食品的产销量分居全国速冻食品行业第一、第二位;金星集团啤酒产销量达120万吨,连续5年居全国第四位;枣制品生产企业好想你公司产量居全国同行业第一位;方便面生产企业白象集团和天方集团产量分别位居全国同行业第三位和第十二位;金苑面业拥有全国最大的生产线,日加工小麦2600吨。随着实力不断增强,我市龙头企业已逐步向上市之路迈进,三全、思念、雏鹰、好想你等公司已分别在海内外成功上市,白象、广安、金苑等国家级龙头企业的上市工作也正在筹备之中。
4、是主导产业渐成规模。
市区北部以三全、思念为主体的速冻食品工业园,产品市场占有率达到50%以上,成为全国重要的速冻食品加工基地;马寨食品园区以东方集团的食品机械加工为龙头,集中了方便面、小食品、速冻食品等生产企业;以新郑薛店为主体,机场加工区、孟庄镇为补充的中原食品工业园区,集中了白象集团、统一集团、四季胖哥等近百家食品加工企业,该园区xx年销售收入超过90亿元。
二、xx市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做法
xx市委、市政府结合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作快速发展,总结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制定发展目标,开拓工作思路。xx市委、市政府站在战略的高度,用现代工业的理念和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思想指导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通过宣传教育、参观培训等多种方式,逐步提高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各级领导干部、农业科技人员及广大农民群众对农业产业化经营重要性的认识,为推进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奠定思想和组织基础。在工作中,围绕加快xx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这个中心,不断创新思路、创新举措,努力开创农业产业化经营新局面,实现了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较快发展。
2、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xx市委、市政府1999年就成立了由财政、工商、税务、农业、林业、科技等多个部门为成员单位组成的xx市农业产业化经营领导小组,主抓农业的市委副书记担任组长,市人大、政府、政协相关领导担任副组长,并在xx市农委设立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全面统筹协调全市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xx市四大班子中的主要领导也经常深入到龙头企业和种养基地进行调研、视察、指导,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为更好地推进工作,市农委设立农业产业化办公室作为专业处室,并在农委下属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成立了财政全供事业单位“农业产业化工作站”,健全了组织,加强了力量。
3、制定优惠政策,突出扶持重点。近几年,xx市相继下发了《关于扶持xx市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的通知》、《xx市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认定和运行监测管理办法》、《xx市农业产业化经营贴息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关于增加农业投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意见》等重要文件。xx年,为进一步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势头,xx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从xx年起,市财政对龙头企业贷款贴息额度由原来的500万元追加到1800万元;同时,每年安排500万元资金,对与农户建立起良性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户能力强的示范性龙头企业给予奖励。各项惠农惠企政策的制定和落实为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xx年xx市出台了xx市委、xx市人民政府《关于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意见》(郑发[xx]5号),从xx年起,市财政每年安排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9300万元,对农业龙头企业加大扶持,重点是贷款贴息和奖励补助,帮助企业做大做强,促进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
4、加强宏观引导,提供优质服务。在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中,xx市委、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来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步伐。一是放手发展民营经济,引导民营经济积极参与到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来,使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二是引导农业龙头企业树立“立足农业、富裕农民、繁荣农村、服务社会”的经营理念,积极带动农民致富;三是引导农业龙头企业更新观念,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四是引导企业建立自身的科技研发机构,加快自主创新,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在服务方面,全市各部门千方百计在技术、资金、人才、物资、信息等各方面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优质服务,并组织专业技术骨干力量,深入到生产企业和田间地头,帮助解决生产经营中的技术难题。xx年xx市成立的“xx市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协会”更是为企业提供了一个加强沟通、资源共享、互惠共赢的平台。
5、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培育农业优势产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础,通过农产品的多次加工增值,不仅能大幅度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而且能够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同时还能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市政府进一步整合扶持资金,重点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技术改造、新技术开发等重大项目进行扶持;鼓励和扶持发展优势农产品加工业,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到农产品加工业中来,建设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群,把xx建成中原地区农产品加工区域中心,带动xx市农村经济的发展。
6、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注重技术体系建设。着力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步伐,注重企业对农户的科技示范及技术培训作用,促进生产基地的标准化生产;鼓励有条件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组建自己的研发机构或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研发机构,建成一批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构建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科技创新方面,xx市选择经营与管理水平和科技投入水平较高、重视技术创新、带动能力明显的农业龙头企业加强培育,目前已培育近50家“xx市现代农业科技型龙头企业”。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推行清洁生产,注重环境保护,发展循环经济,提升农产品的综合利用水平。
农业品牌调研报告 篇10
一、法库县农业品牌建设基本情况
20xx至20xx年,法库县立足农业资源优势,大力实施“品牌兴县”战略,不断提升法库农业的外向度和知名度。一是积极创建国家、省市农业品牌。目前,法库成功创建国家级农业品牌4个,包括国家级出口红树莓质量安全示范区、国家级出口果蔬质量安全示范区、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省级品牌10个,主要有辽宁省出口果蔬示范区、辽宁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县、辽宁省农业投入品监管示范县等。二是加快“三品一标”认证步伐,不断增强农产品竞争力,全县认证“三品一标”260个,“三品一标”主要包括地理标识保护产品4个、有机食品48个、绿色食品18个、无公害食品190个。三是积极申报注册商标。目前,农事企业(农民经济组织)注册各类商标38个。四是积极创建国家级、省市品牌产品。共创建13个,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3个、市级8个。被评为省级著名商标3个,分别是沈阳爱新觉罗祖家坊酒业有限公司(爱新觉罗)、沈阳宏君葡萄科技有限公司(五龙山)、法库县淑云蛋鸡专业合作社(鑫丰)。市级著名商标6个,沈阳名牌2个。
20xx年至20xx“三品一标”补助款发放104.2万元。
二、开展的主要工作
1、狠抓标准化生产,着力提升农产品品质
围绕出口树莓、辣椒、寒富苹果、西红柿等重点行业,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建设标准化示范园23个,面积55万亩。制定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相配套的技术操作规程、农产品生产标准17项,集成转化为通俗易懂的操作图或明白纸,逐村逐户发放宣传,做到家喻户晓、一看就懂、一学就会,有效提高了农产品生产标准化程度。
2、强化政策扶持,全方位开展品牌建设服务
以大力发展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稳妥培育地理标识保护产品为战略思想,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认证与监管并举原则,围绕县优势农产品,积极推进农业品牌和农产品质量认证,制定出台一系列“三品一标”发展政策,在技术支持、资金补助、申报创建等多个方面给予大力扶持,有力推动了农事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的“三品一标”认证工作。截止目前,“三品一标”产品生产面积占全县耕地面积的77%,认证总量达到260个。
3、建立健全监管体系,为农业品牌保驾护航。
为确保农业品牌建设可持续发展,法库县建立了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确保农业品牌建设不断发展。以龙头企业、“三品一标”单位为重点,在全县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推进生产主体备案和生产档案记录制度。通过采取产品上市前检测、发放农产品《产地证明》、规范农产品包装标识等有效监管措施和手段,实现“生产有记录、流向可追踪、质量可追溯、责任可界定”的产销一体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确保全县不发生一起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
4、实施产业化经营,以龙头企业争创名优品牌
品牌的发展,离不开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壮大。法库县依托农业产业化经营,把农业品牌建设与开发特色农产品紧密结合起来,以新产品创建新品牌,以名优名牌带动特色农产品提档升级。目前,全县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24家,其中省级重点龙头企业达到了10家,先后开发了“五龙山”等著名商标。同时,还依托农民合作社发展农业品牌,全县已有46家合作社4家家庭农场新注册了自己的产品品牌,这些品牌已成为合作社产品走向市场、发展壮大的有力支撑。
五是强化品牌营销,树立品牌形象。为提升全县农业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法库县政府加强引导,积极组织参加各类农博会,先后参加了沈阳农业博览会等国内外大型展览会,多个企业在展销会上获得了各种奖项,销售业绩不断提升,进一步扩大了法库县特色农产品和农业品牌的影响。
三、存在主要问题
主要是农产品整体品牌形象的塑造、标准化体系、评价体系、营销推广体系和政策支持体系的构建和完善等方面,都有差距和不足。
一是精品名牌少。目前,省级名牌产品仅有3个,品牌多、小、散,影响力不大,加之产业链条较短,精细深加工产品缺乏,许多品质优良农产品只能以原料和中间产品形式销售,不仅价格上不去,影响农民增收,也影响了整个产业的长远发展。
2、品牌意识还不强。多数农业经营主体忽视品牌形象塑造和优势培育,特别是农民自己创立的经营主体,更是缺乏品牌创建理念,“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传统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比如养牛方面,规模化养殖场有59个,但是注册品牌的仅有4个。
3、品牌应用影响力不大。同质化品牌较多、差异化的品牌较少,同产品不同商标、不同品牌的现象普遍存在,有的甚至还在市场上发生相互压价恶性竞争的现象,难以形成组团出击、集中打响品牌的合力;同时,现有品牌还存有宣传推广不足,品牌创建与使用脱节,商标内涵单一,存在简单模仿,缺乏个性等问题。
4、特色农产品品牌不够响亮。法库县带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农产品不少,拥有“三品一标”农产品已达到241个,但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省级名特优产品认证的却不多,能在国内外市场上真正享有较高知名度的品牌还比较少,像法库牛肉、五龙山葡萄、叶茂台花生等被消费者熟知的名牌产品更是屈指可数,大多农产品品牌对于消费者来说还很陌生,农业品牌效应没有得到充分释放,导致高质量农产品有品牌叫不响,难以获得市场认可和发展空间,制约了农产品价值提升,影响了生产经营主体标准化生产、品牌化发展的积极性。
四、下一步工作思路
发挥好政府、企业、社会作用,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持之以恒,攻坚克难,着力解决制约品牌发展和供需结构升级的突出症结,明晰未来发展的方向和路径,既顺应全县经济形势发展的要求,也是法库农业实现新跨越的重要一步。
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决定性和更好发挥政府推动作用,以标准化生产和基地创建为载体,通过规模化和产业化,推行全程控制和品牌发展战略,促进农业品牌持续健康发展。
1、壮大农产品品牌。农产品品牌建设和农业产业发展相伴而生,相互依存,没有雄厚的'产业基础,就不可能有好的品牌;没有知名品牌;产业也很难做大做强,只有品牌化与产业化相结合,才能凸显效益,增加附加值。培育更多的地理标志和名特优产品。建议以获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国家级出口果蔬(及加工品)质量安全示范区为契机,充分发掘优势、特色产品(如西红柿、甜瓜、杂粮等),在提高产品质量的前提下,积极做好申报工作,力争早出、多出地理标志和名特优产品。形成特色产业带和农业块状经济新格局。
2、培育更多的农副产品深加工品牌。建议按照“扶大、扶强、扶优”的原则,扶持成长性好、潜力大的农副产品龙头企业,支持和鼓励重点龙头企业以资本运营为纽带,开展兼并、联合,形成产业集群和销售网络体系。积极开展内联外引,吸引国际、国内著名企业和民间资本参与农产品深加工业经营,并积极推广“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
3、在主体建设、产业规模、产品品质上下功夫,不断推动农业品牌发展。不断丰富产品品种,提升产品品质,建立品牌管理体系,提高品牌培育能力,切实增强品牌意识,适应需求,做大做强品牌。继续推进“三品一标”认证工作,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4、强化品牌宣传力度。树立“品牌就是生命力”、“品牌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品牌是法库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的意识,进一步营造农产品品牌建设氛围,在全县形成重品牌、树品牌、保品牌的工作合力。建议充分利用农交会等重大农业展会,加强品牌展销传播,对“法库牌”农产品进行集中推介,将国际国内的采购商“请进来”,促进“法库牌”农产品“走出去”。鼓励和支持企业、行业协会等品牌持有人,加强与权威广告经营商的合作,通过电视台、广播、网络、报刊等广告宣传,叫响法库品牌。积极组织农业企业参加各类展销会,全方位、多层次、持续性地宣传法库县农业品牌,提高法库县影响力。要从营销半成品到营销精深加工产品,从“游击战”发展到主攻大超市、大卖场或大城市设立营销窗口的“阵地战”。
5、健全品牌保护机制。加强政府引导,落实优惠政策,充分调动企业和生产经营者创建农产品品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经营,健全农产品准出准入制度,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和监管,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品牌创建提供保障。
农业品牌调研报告 篇11
属低山丘陵地带,农作物生长气候适宜,农业资源丰富,为我县农业种植的多样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为探寻我县农业优势资源,切实促进农民增收,推进县农业农村经济科学、持续、健康发展,就农业优势资源进行专题调研,并就其发展困境、发展对策作了一些思考。
一、全县农业优势资源概况
(一)农业重点产业发展初具规模
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科学引导农民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形成了以食用菌、柑橘、茶叶、桑蚕、优质米等为主导的农业产业体系。在产业发展上坚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专业合作组织运营和农民增收致富等方面有机结合在一起,特别是食用菌、桑蚕产业在我县形成了“科研+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化运作模式。到xx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12亿元,其中食用菌、桑蚕、水果、茶叶等特色产业产值达8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66%,已成为全县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和稳固来源。
(1)食用菌产业稳健发展。xx年上半年,全县食用菌总规模达亿袋,同比去年增加1550万袋,增。截至xx年,全县发展食用菌农户达25563户,占全县农业总户数的,食用菌产业总产量占全省比重为20%,居全省第二,为农民增收达5368万元,成为全县农民经济收入的支柱产业。在食用菌产业发展上,进一步突出代料香菇的主导地位,积极发展以茶树菇为主的非耗材食用菌,大力发展反季节香菇,坚持走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专业化、机械化之路,坚持试点先行,典型引路,稳妥推进,食用菌产业稳健发展,产业结构正在向立体型、循环型、节约型方向发展。xx年5月被全国食用菌协会授予“中国香菇之乡”称号。
(2)桑蚕产业平稳发展。近年来,我县始终将蚕种培育、桑园基地建设、茧丝绸一条龙加工、农工贸一体化发展作为兴县富民的一项战略措施,成为全县出口创收的一大亮点。xx年,全县桑蚕产业产茧量达1766吨,占全省比重的21%,位列全省第二,辐射带动农户1xx户,为农民带来直接经济效益4648万元,成为全县三大支柱产业之一。
(3)粮油产业稳定发展。以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重点,大力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和高产创建,粮油生产稳定发展,粮油生产连续三年丰产丰收。xx年全年粮食总播面23万亩,总产万吨;全年油料作物总面积万亩,总产万吨。粮油产业农民总收入可达5000万元。
(4)水果产业强势推进。抢抓省、市打造长江流域200万亩柑橘带契机,科学论证规划,以洋坪镇平头山万亩柑桔示范园为核心,辐射带动旧县镇、花林寺镇的柑桔适宜区,积极推广小苗集中假植、大苗移栽新模式,强力推进以柑桔为主的水果产业。截至xx年底,全县柑橘面积已达万亩,柑桔总产量7000余吨,农民收入达700万元。
(5)茶叶产业潜力巨大。在茶叶产业发展上,积极探索研究茶苗无性繁育技术,500亩高标准茶叶基地的建成,深入推广了运用茶叶加工新技术、新工艺,加快了传统制茶升级改造步伐,茶叶品质和效益不断提升,发展潜力巨大。xx年茶叶产量554吨,比上年增加4吨,增。xx年,全县茶叶总产605吨,农民增收达700万元。
(二)农业优势农产品质量大幅提升
县委、县政府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实施“品牌强农”战略,狠抓农产品质量管理,积极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着力打造精品名牌。xx年,“森源”牌香菇、“垭丝”牌白厂丝荣获名牌产品,实现了我县农产品名牌产品空白的历史性突破。“花园碰柑”、“双红蜜橘”、“云雾绿茶”、“龙凤蕃茄”获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森源”牌香菇、“鸣凤”牌优质米获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远野风”、“森源”牌、“鸣凤”牌获得著名商标认定。xx年,“远野风”牌牛肉黄豆酱当选宜昌市第二届“三峡十大特产”,荣获名牌产品。xx年,“森源”牌香菇荣获省“十大名牌农产品”称号。“森源”牌香菇远销日本、泰国、新加坡等地,“垭丝”牌白厂丝远销江浙一带,并出口印度、巴西等地,远野风”牌牛肉黄豆酱等系列产品远销广东、河南、东北等地,鹿苑黄茶远销全国各地,为全县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蓬勃发展
通过采取培强做大一批、引进新上一批、巩固发展一批的办法,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县已拥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6家(规模以上12家),同比xx年增加4家,跻身省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市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家。积极支持野风食品有限公司、宜昌奥龙绿色食品有限公司等民营企业,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进行资本扩张,做大规模,做强科技,宜昌森源食用菌有限责任公司、野风食品有限公司等已成长为一批综合实力较强、发展速度较快的领军型企业,实施“品牌强农”战略,积极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着力打造精品名牌,三年来农业品牌建设成效显著,森源香菇通过国家a级绿色食品认证,xx年森源香菇当选十大名牌农产品称号,“垭丝”牌白厂丝、森源牌香菇、远野风黄豆牛肉酱跻身名牌产品行列,森源香菇、鸣凤优质米连续三年荣获著名商标。深化对接活动,不断加大市场营销工作力度,成功组织参加了历届中国武汉农业博览会,配合县政府举办了县优势农产品推介专场会,积极引导龙头企业与省内武汉大型超市对接,香菇等农产品成功进入武汉、宜昌等地批发市场;不但完善企农利益联接机制,大力发展订单生产,实现了企农有效对接,带动农民达5万余户,农产品加工企业蓬勃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农产品加工发展不够。虽然我县食用菌、水果、优质米、生猪、桑蚕等资源在全市乃至全省有一定优势,但我县农产品加工总体水平不高,农产品优势没有转变成经济优势,xx年,全县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仅达1:,位于全省第49位,远远低于全省、全市水平。
二是优质品牌发展不够。截止xx年底,全县虽拥有3个著名商标,4个名牌产品,但与发达县市相比,数量少之又少。
三是龙头企业发展不够。我县大部分龙头企业科技力量单薄,各类人才缺乏,技术改造和创新能力低,产品、工艺更新缓慢,产品普遍存在增值能力低,科技含量低,市场占有率低等“三低”现象,品牌营销手段落后,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严重限制企业自身发展。目前,全县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数量达16家,远远少于发达县市,而且规模也较小。全县拥有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7家,全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仅有森源和楚园春2家。
三、农业优势产业的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及建议
(一)发展思路:以市场为导向,整合优势资源,突出优势核心区建设,加快规模化开发;以科技为支撑,强化农科教结合,良种良法配套,构建产业技术体系,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以产业化经营为方向,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大力培育市场主体,突出农产品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整合品牌,打造名牌;以增收为目标,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加大产品营销力度,拓展市场空间,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到20xx年,全县农业优质资源良种化、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品牌化程度明显提高,建成全省优质资源农产品生产和供给基地。
(二)发展目标:围绕食用菌、桑蚕、粮油、水果、茶叶等几大优势产业,集中建设农业优质资源强县,做大做强优质资源农业产业基地县,到20xx年,全县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40家以上,年销售收入过5000万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力争达到20家以上,过亿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力争达到10家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年销售收入50亿元以上,主要农产品加工率达到120%以上,农产品加工业省级著名商标或名牌产品达到10个以上,中国驰名商标或中国名牌达到2个以上;以柑橘为主的水果面积达到10万亩;桑园面积稳定在4万亩;茶园面积达到5万亩;食用菌亿袋。
按照发挥优势、突出特色、集中规模、效益优先、做大做强的原则,重点抓好以下几大产业:
粮油生产。加强耕地的保护和利用,稳定粮油播种面积,建设优质粮油基地。到20xx年,常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23万亩左右,总产稳定在万吨左右;油料播种面积稳定在10万亩左右,总产稳定在万吨左右。优质米产业加速推广无公害优质稻栽培技术,不断优化品质结构,推广立体套种模式,提高了产出效益。
柑桔产业。抢抓“双低”改造机遇,以沮河流域的洋坪镇为核心,辐射带动旧县镇、花林寺镇的柑橘适宜区,积极推广小苗集中假植、大苗移栽新模式,大力发展以柑桔为主的水果产业,到20xx年,水果面积达到10万亩,其中柑桔面积8万亩,总产达到5万吨以上,产值达2亿元。
桑蚕产业。不断探索省力化种养模式、引进推广“彩色茧”等新模式、新品种,努力提高养殖效益,到20xx年,全县以沮西山区为主的桑园面积稳定在4万亩,发种量达到4万张,蚕茧总产1600吨以上。充分开发和利用荷花镇、花林寺镇、旧县镇、河口乡和洋坪镇等次坡度地,改造兴建一批高标准桑园。通过提高科技含量,增加桑园面积,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改善养蚕环境,提高管理水平,建立健全服务体系,发展潜力巨大,蚕桑产业将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又一主导产业。
食用菌产业。以打造全国香菇之乡为契机,巩固扩大全县沮东食用菌规模,突出代料香菇的主导地位,积极稳定发展非耗材食用菌,大力发展反季节香菇,坚持走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专业化、机械化之路,到20xx年,全县食用菌总规模达到亿袋,其中越夏香菇亿袋,反季香菇3000万袋,食用菌总产量(鲜菇)达到万吨。
茶叶产业。积极推广茶苗无性繁育技术,依托宜昌禅茗堂茶叶有限公司分别在旧县镇鹿苑等村、荷花镇望家村和河口乡等地建设鹿苑黄茶、真金绿茶两大系列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到20xx年,全县茶叶总面积达到5万亩以上,总产量达到1000吨以上。
(三)对策建议
为加快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必须按照依托资源、面向市场,找准优势、打造精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龙头带动、建立基地,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我县农业产业化进程,提升产业效益,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1、突出基地建设,加快产业发展
坚持突出基地,以基地带动大面的原则。每个产业规划建立基地村,基地村的建设要明确标准,指标要细化、具体,要明确种植的规模大小,连片种植的规格高低,规范化种植的要求以及达到的目标、产量、产值、效益等。然后选择一些群众积极性高、气候最适宜、基础条件好、辐射影响大的村作为重点建设对象,从技术、资金、物资给予重点扶持,培育示范样板,以此影响、说服教育群众,带动发展。
2、扶持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
对宜昌森源食用菌有限责任公司、县德中茧丝有限责任公司、宜昌奥龙绿色食品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进一步引导和扶持实施技术改造,促进改造升级,有计划地扩大加工规模,以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坚持开放活县,引导合理布局,大力扶持建立畜牧、林果、蔬菜等产品的非公有制加工、贮藏、保鲜、营销企业。帮助企业协调贷款、扩大融资渠道、落实税收优惠政策、规范产品征购经营管理、理顺企业与农民利益分配关系,力争实现每个优势产业都有一个龙头企业带动发展的格局。
3、强化科技措施,增强产业效益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发展壮大优势产业,提高产品品质和效益,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强化科技措施的推广应用。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试和推广应用,不断提高优势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使产品上档次、出品牌、出效益,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同时,要对科技知识、科学技术开展广泛的宣传教育,多渠道开展技术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推进科学技术的普及运用,增强优势产业效益。
4、突出特色,促进产业发展
农业的产业品牌培育开发单靠质量还难以形成市场优势,还需要在特色上下功夫、找路子,按照“人有我优,人无我有”的发展思路,重点在“人无我有”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依托自然条件及气候特点,走发展特色经济的路子。鹿苑黄茶是全国仅存的四种黄茶之一,系我国黄茶之珍品,古往今来盛名不衰,因产于我县鹿苑寺而得名。其制作工艺精细,风味独特,具有外形色泽谷黄,内质香气持久,滋味醇厚甘凉,汤色绿黄明亮的特点,故而产品远销全国各地,成为我县特色产业之一。
5、广辟融资渠道,增强产业发展后劲。
多方宣传,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资金投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广泛吸纳社会资金,确保产业发展的必要投入。在资金的投入方向上,以基地建设为重点,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加强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夯实产业基础,增强发展后劲。
农业品牌调研报告 篇12
我县是农业大县,为了建成农业强县,就必须充分利用本地资源,走农业产业化之路,把我县建成农副产加工基地,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业品牌建设与农业产业化密不可分,它是推动农业产业化的重要举措,是促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途径。
”品牌”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是能够给创建者和社会带来经济效益和财富的商标或标识。它既是有形财富,也是无形资产。创建品牌就是以高质量的商品或服务为根基,以满足市场需求为目的,通过一系列运作,提高某种商品在市场上的知名度,消费者对商品的认知度。
一、我县农业品牌建设现状
我县农业资源丰富,商品量较高。农林牧渔产品产量在全市、全省不仅占有靠前的位次,且总量较大。加之我县工业污染少,农产品品质有保证。借此天然优势,我县农业品牌建设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到今年初,全县已注册41个农业品牌商标。有”鑫禾”、”桂山”3个精制大米品牌;”2个食用油品牌;”芙蓉”、”董河”、”绿阳春”3个茶叶品牌;””草鱼、草鱼、鳙鱼、”大闸蟹”3个水产品品牌;”天宝”、”绿杨桥”、”状元郎”等6个酒类品牌;””3个鱼面品牌;还有”金绿环””葡萄””藕粉””豆油等其他品牌。其中”和”天宝”、”状元郎”是省精品品牌,是著名商标;”食用油、”董河”茶叶、””草鱼、””草鱼、鳙鱼等6个品牌中,有29个品种是国家认证的绿色食品。这些品牌产品,部分已进入中百等大型超市或通过网络销往全国各地,品牌所发挥的经济效益越来越大。我县尽管创出了一些农业品牌,但与先进地区、与跨越发展的要求存在”五个不足”。
一是商标品牌意识不到位,重申报注册轻保护。截止去年底,我县已注册的41件农业品牌中,被闲置的农产品商标达11件,占24.3%。失效达8件,占19.5%,注销1件,占2.4%,转让1件,占2.4%。超过一半品牌商标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是品牌企业无规模,”作坊”多,市场占有量小。规模相对较大的”大米去年才生产1.3万多吨,不仅在全省的市场所占份额很有限,与蕲春县的”珍米”也有一定的差距。而其他的一些品牌规模更小,甚至是小作坊。如”芙蓉”茶年产不过5吨,鱼面是我县较有特色有知名度的商品,但在当地却有几家作坊企业在生产,产量不过几吨。洗马豆油也是这样状况。
三是质量保证难,生产缺标准。目前全县仅有”大米等6个通过绿色食品认证的品牌,是按国家规定的标准进行生产,其他农业品牌的产品一是产品源头客观存在农业生产标准难控制,二是质量标准没有检验通过,这都增加了市场认可难度。优质水稻生产开发标准化还处于起步阶段。
四是绝大部分品牌知名度不高。我县农民的农产品,销路以自产自销为主,优质难优价。如农民种植水稻大多追求产量,不是根据市场需求种植。中汇米业等龙头企业订单的优质水稻如”中5号”、”Ⅱ优航1号”收购价尽管高出30%,优良水稻如”金优928”高出15%,但订单比重太少。所以产业化程度低既扩大不了品牌的知名度,自产自销就又很难实现优质优价。
五是品牌有”空白区”。我县有一批有优势有规模有潜力的产品,如蔬菜、”三元猪”、鸡蛋等,但至今没有注册一个商标,更没有形成品牌。
二、我县农业品牌建设的优势
为提高农业产业化程度,加强农业品牌建设,我县农业品牌建设应有所为有所不为,抓”大”活”小”。抓”大”的,就是把品牌建设重点放在有规模、有潜力、有一定知名度的农产品上,如大米、蔬菜、”三元猪”、鸡蛋、水产品。对同一类产品,重中之重放在1到2个品牌上。活”小”的,就是突出地方特色,求”独”求”特”求”精”,市场开发求”宜”,能大则大,宜小则小。
我县发展农业品牌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有规模基础。以去年为例,全县水稻产量38万吨,优质比例60%以上,商品率高达65%,可提供稻谷加工量为25万吨。生猪出栏41.8万头,水产品产量1.4亿斤,鸡蛋产量2.万吨,都位居全市、全省前列。
二有品质好的'基础。我县工业污染相对少,甚至可以说没有工业污染,这为提高各类农产品品质奠定了良好的环境基础。
三有品牌基础。注册的大米品牌有”2个品牌各有10个系列产品是国家绿色食品。”还获得了省精品品牌的称号。””牌食用油、”董河牌”茶叶获绿色食品认证。
四有群众基础。去年我县农民出售农产品”原料”收入占总收入的39.6%,加工转化收入(含从加工转化企业中获取工资收入)只占不到3%,全县农副产品转化增值率不过60%。广大农民盼望品牌建设带动产业化增收致富,我县农业生产水平一向较高,农民对新技术接受较快,只要品牌建设能给他们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广大农民会积极参与。
三、我县农业品牌建设的出路
一要优化结构,实行区域化生产。目前我县农业生产突出表现为”散”字。如水稻,全县水稻种植者有近20万农户,且品种杂,全县共有近百个品种。早中晚稻种植面积居前三位的品种产量只占总产的44%。虽然全县优质水稻比重占62%,但优质没能体现出优价。油菜生产面临同样的问题。因此,我县要主打几个优质品种,划分种植区域,实行万亩连片种植。加工企业要通过订单以实惠引导农民种植市场需要品种,农业部门要从种子、栽培技术等方面标准化服务区域种植。
二要整合加工资源,形成龙头拳头。目前,全县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且分散,开工不足,全年开工率为44%。全县大米加工企业20xx年40家,加工大米能力日产1300吨,实际生产力日产580吨。朱店生产粉丝的有3家,年生产能力1300吨,去年仅生产180吨。而且为了争市场,互相恶性竞争,导致两败俱伤。有鉴于此,必须对现有加工企业进行整合,从政策上、环境上大力支各类农业加工企业,做到四个”统一”即统一标识、统一商标、统一标准、统一包装,形成拳头,扩大规模。
三要标准化生产,保证产品质量和安全。这是创品牌、树品牌的核心。农业品牌与工业品牌不同,农产品的质量从源头很难控制,农产品加工既要优质又要实行无公害生产。因此,要实行加工工艺标准化,严格按照国家标准生产,以保障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食品安全。
四要品牌共享,利益共享,互信互利。一个品牌不仅龙头企业受益,而且千家万户受益。通过加强品牌建设,成建制地整体推进农民进入市场,可增强农民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以龙头企业+农户形成产业化,共同创建品牌、共享品牌可避免各自利益走向极端。农民作为相对弱势群体,在农业产业化中,不仅生产销售环节获取直接利益,还应在加工转化中有实惠,这样产业化创品牌就有群众基础。去年,我县三家大米龙头企业通过订单,与6万多农户以契约合同的形式种植”中5号”、”Ⅱ优航1号”等优质稻14万亩,企业收购价高出常规稻价30%以上,每亩增收270元。
农业品牌调研报告 篇13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和现代农业发展,居民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健康安全意识不断增强。与居民消费需求相适应,近年来农产品市场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比较明显的是,超市、连锁店以每年30%的增长速度取代着传统的农贸市场。而对进入超市的农产品,各地都制订了严格的商标和品牌标准。可以预见,今后没有商标、没有品牌的农产品,将很难进入消费主渠道。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大市,如何在未来农产品市场上占得先机,非常值得我们去探讨与思考。
一、我市农产品品牌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全市上下紧紧围绕具有地方特色的水果、畜牧、小麦、棉花、蔬菜、林业等六大主导产业,按照农业产业化“121强龙工程”实施意见的统一部署,集中主要精力,实行政策倾斜,寻求重点突破,培育和发展了一批具有一定牵动力的产业龙头,打造了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品牌农产品。如安徽省东方面粉厂的“东鼎”牌系列面粉各项指标均达到或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国内久负盛名的.符离集烧鸡和砀山酥梨畅销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近期新开发的名优农产品丰原梨汁、锦丰方便面、科技牌罐头、皖王面粉等也表现不俗。截止xx年底,全市共有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1家,资产总值28.8亿元,年销售收入5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91.9%、80%、72.5%,其中超亿元企业17家,较上年增加4家;有省级名牌农产品14个,国家免检产品4个,安徽省著名商标1个,地理标志产品1个,获绿色食品证书8个,无公害农产品8个,经过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17个,认证面积40多万亩。以兴达罐业、科技食品、欣诚、田源等公司生产的各类水果、蔬菜罐头出口势头良好,出口创汇1731万美元,较上年增长16.9%。
总的说,近年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产品品牌建设均有较大进步和长足发展,既有数量的增长又有质量的提升。但在看到已经取得的成绩和发展潜力的同时,我们更应该看到存在的差距。我市农产品品牌建设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牵动性弱。目前我市资产总额在1000万元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50多家,但真正在全国或全省有一定知名度的企业却很少,全市还没有一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71个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加工型企业40家,其中面粉加工企业就占18家,结构单一,规模较小,企业与基地、农户之间关系松散,对产业的带动性较弱。另外从现有的农业产业资源看,企业与产业之间比例失衡,出现有产业,没龙头;大产业,小龙头;小产业,大龙头等现象,这势必对我市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和品牌建设造成不利影响。
(二)品牌意识薄弱。受传统农业生产经营观念的影响,当前许多农业生产者经营的核心仍然是农产品,而不是品牌。品牌意识淡薄,加之品牌建设风险高、费用投入大,品牌效益短期内难以显现,企业创新品牌的积极性不高,不仅制约了新的品牌产生,而且导致我市一些历史品牌逐渐衰弱。
(三)农业标准体系和农产品质量认证体系建设有待加强。我市的农业标准化工作虽起步较早,并取得一定成绩,但由于部分农业生产经营者对标准化生产、品牌经营和商标注册等认识不足,加之农业标准化及农产品质量认证体系建设滞后、多头认证等,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农产品品牌的建设。
(四)农产品加工包装发展滞后。我市农产品加工业近几年虽有较快发展,但仍显滞后。突出问题是结构不合理,规模小,加工层次低。粮食中仍有70%以上以原粮方式出售,一些经过初级加工的产品,因加工不细,包装不精,给人以档次较低和质量不高的印象,从而直接影响到品牌的附加价值,也对品牌创建形成一定制约。
二、对我市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几点建议
随着农业经济发展和农产品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农业品牌化发展的氛围已经形成。实践表明,实施农产品品牌建设,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拓宽农民就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根本保证。为此,对我市农产品品牌建设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强领导,形成合力,营造全市积极创建名牌的良好氛围。各级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要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强化服务,尽心尽职为品牌培育“铺路搭桥”,努力营造“创建名牌,人人有责”的良好社会氛围。另外,鉴于目前我市经济总量低,企业规模偏小,申报安徽名牌、中国名牌和国家免检产品还有一定困难,建议市政府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知名品牌农产品”评选活动,一方面是先行打造一批市级知名品牌;另一方面旨在对企业负责人和农村合作组织经纪人进行实战培训,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为下一步争创安徽名牌和中国名牌奠定基础;
(二)扶持壮大龙头企业,推动农产品品牌发展。要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就需要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企业积极参与,企业的规模和经济实力是创建品牌的前提。当务之急,一要做大做强本土企业,对重点企业和品牌产品给予重点培育、重点扶持,鼓励知名品牌利用品牌资源进行扩张和延伸,促进规模企业早出名牌、多出名牌;二要外联内合,一方面通过采取贴牌生产方式,加强与省内外一流企业的合作,学习他们在品牌建设上的成功经验,逐步打造自己的品牌,另一方面利用自身产业优势,联合同行业或同产业链企业,抱起团来创名牌。
(三)加强农产品质量管理,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体系和质量体系认证制度。食品安全和质量是农产品品牌的生命线。在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过程中,必须大力推行农产品的标准化工作,突出抓好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体系和农业标准化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做到质量有标准,生产有规程,产品有标志,市场有监测。企业要把质量管理和标志管理贯穿始终,用严格的产品质量培育品牌信誉,以优良产品满足市场的需求。要大力推进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注册,把地理标志和农产品商标列入品牌创建重点,积极申报绿色农产品和实施原产地保护。同时要积极运用商标来保护自己、扩大市场份额,并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推介品牌产品和品牌企业,以扩大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四)推进科技创新,提高品牌的市场竞争力。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必须重视科技创新,走“科技兴农”道路。要广泛运用生物工程技术、现代先进种养技术、加工技术和信息技术等,发展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品牌产品,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五)注重品牌整合,加强农产品品牌营销。要充分利用好农博会、招商会、展销会等平台,打造良好的品牌形象,并利用媒体广告、网络营销、专题报道以及公共关系等多种促销手段,进行品牌的整合宣传,提高公众对品牌形象的认知度和美誉度。同时还要重视现代物流新业态,广泛运用现代配送体系、电子商务等方式,开展网上展示和网上洽谈,增强信息沟通,搞好产需对接,以品牌的有效运作不断提升品牌价值,扩大知名度。
农业品牌调研报告 篇14
白河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自然资源较为丰富。然而,长期以来,全县农产品加工却较为滞后。为此,我们深入田间地头、加工企业,与种植户、企业经营者进行座谈,掌握了我县农产品生产、销售、供应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形成了粗浅的思考。
一、我县农产品品牌建设现状
白河素有“秦头楚尾”之称,汉江穿境而过,农产品资源较为丰富。目前,全县年产生猪27万头、养鸡32万只以上,蚕茧4600吨。林特野生资源丰富,盛产茶叶、魔芋、竹笋、板栗、核桃、春芽、山野菜、香菇、黑木耳等。山泉水藏量丰富,水质均为低钠低矿化度、偏硅酸型天然型矿泉水。特色养殖资源丰富,有野猪、梅花鹿、孔雀等。白河是中国生态富硒木瓜基地,目前种植面积达10万亩。
虽然农产品资源较为丰富,但是全县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并没有可以叫得响的农产品加工品牌。目前,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一是农产品加工企业少,知名度低。目前,我县农产品加工企业17家,农产品注册商标仅10件,主要有蚕茧加工企业1家、绿色腊肉加工企业1家、木瓜酒饮品生产加工企业5家,茶叶加工企业6家等,其中有2家企业均获得安康市知名商标和陕西省级著名商标称号。农产品品种较为单一,产品更新换代慢,包装比较粗糙。企业开拓市场力度不够,市场知名度低,产品销售局限于县内、安康市内。
二是企业产值低、带动能力弱。全县农业龙头企业年产值千万元的仅有永宏化工、逸酒酒业、安凯肉食品加工、恒泰丝绸4家企业,其中有2家企业今年处于半停产状态或没能满负荷生产。作为我县农业主导产业的木瓜、黄姜、蚕桑、畜牧、烤烟以及茶叶,均有龙头企业,但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之间关系松散,对产业的带動能力较弱。如我县作为国内最大的光皮木瓜基地,种植木瓜达数10万亩,xx年木瓜产量达6930吨,但我县5家木瓜加工企业仅收购木瓜2130吨,大量的木瓜资源白白浪费。同样,作为我县目前唯一一家中药材公司秦巴药业,一直没有产品加工,对中药材的带动作用也很小。
三是企业工艺水平参差不齐、总体水平有待提高。近年来,我县农产品加工企业总体工艺水平逐步提高,如逸酒酒业获得陕西省著名商标称号、歌风茶厂获第十届“中华杯”名优茶特等奖,但是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总体水平还不高,企业之间工艺水平参差不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品牌的知名度。如我县茶叶产业在品牌整合之后,市场占有率和市场知名度有了明显提高,但6家茶企之间工艺水平差距较大,需要进一步制定详细的品牌标准进行规范,确保“白河春燕”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
二、思考与建议
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县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当前,农产品市场竞争已从产品外观质量竞争上升到产品安全质量竞争的新阶段,着力打造品牌、商标、包装、信誉等无形资产形象,显得十分重要,其中品牌建设尤为突出。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要充分发挥企业、行业协会和政府三个层面的作用,共同做大做强农产品品牌。
一是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产业化是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基础和关键。农产品品牌建设和农业产业化相伴而生、没有雄厚的产业基础,就不可能有规模,没有知名品牌建设,产业化也不可能做大做强,只有品牌化与产业化相结合,才能显现效益。立足县情实际,明确一个具有发展潜力的主导产业,如山林经济,坚持不懈的抓到底,抓出效益。进一步完善有关农产品品牌的创建激励政策,充分调动企业和生产经营者创建农产品品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大对品牌宣传和策划的支持,对获得省、市级的农业名牌产品予以奖励:建立农业龙头企业服务机构,对农产品品牌建设进行策划和指导。
二是着力打造龙头企业。根据我县农业产业的特点,必须着力培育、打造一批牵动力强的龙头企业。逐步建立起龙头企业与农户联合运作机制,采用“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协会作为载体,在主体建设、产业规模、产品品质上下功夫,充分发挥各自作用,不断推动农业品牌的发展。
三是进行科学的品牌规划。根据我县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状况,针对当前品牌“少、杂、小”的问题,应当突出特色主导产业,科学制定全县农产品品牌发展规划,合理布局,提升整体优势。注重产品整合,握紧“拳头”,集合有限的资金,进行品牌的整合宣传,不断提高我县品牌的认知度和美誉度。要高度重视地域品牌建设。地域品牌即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具有区域产品特色,一个成功的地理证明商标,能带动一个地方的产业发展。“阳澄湖大闸蟹”、“吐鲁番葡萄”、“宁夏枸杞”这些众人皆知的农产品品牌落脚点虽在产品本身,但无一不被打上了鲜明的'地域印记,这也无疑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并为之努力的方向。我县建设地理证明商标具有一定的基础,应该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积极申报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加大推广应用的力度,将企业各自为战转变为以地域品牌为龙头统一开拓市场。
四是加大对农产品的科技投入。不断加大农业科技开发、引进和推广力度,积极进行以提高农产品质量为核心的技术改造和技术攻关,建立完善农科教结合机制,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进一步强化农业标准化生产,建立完善品牌农产品相关的系列标准,构建新型农技推广组织体系,指导企业和基地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提升农产品档次和水平。由政府搭桥,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加强合作。
五是开发无公害、绿色产业品牌。食品安全是当前全社会关注的一个主要问题,无公害绿色安全食品是消费者产生信任感和重复购买的最直接因素,无公害绿色标志已成为农产品质量和安全的象征。从某种意义上说,实施品牌战略就是在打无公害绿色安全品牌。我县现有的农产品中,如柿子、食用菌、核桃等,它们受环境条件限制少,病虫害少,本身就是天然的无公害食品,只要稍加引导规范,就是一个无公害、绿色食品产业群。力争每种农产品都要获得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和市无公害管理办公室的认证,获得无公害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有关部门借鉴先进地区经验,遵照国家有关规定,抓紧制定、落实本县的各类农产品的生产标准,实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并建立田间档案。建立农产品质量检验、监测机构,健全农产品检验监测体系,切实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打造农产品的“诚信”品牌。
农业品牌调研报告 篇15
建议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把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放在第一位,促进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繁荣,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从贺州市的情况看,农村的落后首先是农村经济的落后,农民收入上不去,其中原因,并不完全是生产上不去,更主要的首先是农民发展品牌意识不强,影响产品在市场的竞争力及其商品附加值的提高,二是产业化程度不高,没有形成链条式的生产、加工、销售模式。笔者现就这一问题作些探讨。
一、影响农村农产品生产和发展的主要问题
贺州市由于天然条件优越,可以生产许多富有特色、质量上乘的农产品,如富川脐橙糖料充足,甜面不腻,鲜艳饱满;贺州马蹄个大皮薄、味甜、渣少;昭平茶叶清香泌人、口感甚佳。还有信都红瓜子、八步李子、钟山贡柑等无公害蔬菜等也小有名气,在珠江三角洲占有一席之地。但从生产和发展角度,存在以下问题:
(一)缺少品牌,包装跟不上市场需要。
到目前为止,全市已进行商标注册的产品和商品只有100多项,而农产品注册商标寥寥无几。贺州马蹄,钟山贡柑等即使有一定规模,也没有进行商标注册,树立品牌。运输销售也以散装或用普通纺织袋包装。没有品牌,包装跟不上,商品的价格就提不上来。
(二)产业化低,没有完善的销售网络。
全市的产品,除脐橙等几个品种外,大部分没有完善的购销网络。贺州的无害蔬菜在广州江南批发市场占有一定份额,但也没有形成专门的购销网络,商贩经常是在贺州收到什么,就拉什么,一部车拉的货很杂,没有形成规模,产业化低,因此也没有产生品牌效应。
(三)以原产品销售多,没有实现深加工。
由于本地没有发展相应的加工企业,因此生产的农产品虽然质量上乘,也只能直接以原产品外销,没有工业增加值。同时,由于外销的运输费用等问题,使得农民生产的原产品价格偏低,影响农民收入的提高。
(四)散销居多,“订单农业”少。
贺州的农产品,相当部分以散卖形式销售,外销部分也由商贩直接到生产地收购,而通过合同订单的交易相对较少,这不利于农民扩大生产规模,影响生产发展。
以上问题,使得贺州的农产品市场状况不佳,尤其在市外、省外市场所占份额很小,或是有市无价,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民的增收。产生问题的原因,笔者认为有几点:
一是农民以及农产品的经营者品牌意识不强,没有充分认识创品牌对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增收所起的重大作用,对创品牌提高产品、商品的'附加值不够重视。
二是宣传和引导工作还做得不够,在农村工作中,政府和有关部门更多的是注意引导生产什么,发展什么,而在引导农民运用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增收,实施“品牌富农机制”上相对欠缺。
三是小农意识在农村、农民中还比较严重,在如何促进农业产业化、市场化方面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促进农产品品牌战略纵深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发挥工商行政管理职能作用,从“品牌富农”着手,宜采取以下对策和措施:
一是积极引导农民利用注册商标实施品牌战略。要将商标注册工作从城市延伸到农村,从工业产品延伸到农产品。特别对富有特色、生产规模较大的农产品,加大引导力度,提高农民运用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增收,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意识。要积极采取扶持和鼓励的措施,如采用财政补贴办法,对大宗质好的农产品先行注册商标,再组织农民、涉农企业使用,创出品牌。
二是要引导发展“公司+农产+商标”的经营模式,切实发挥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在促进农业产业化,市场化中的积极作用。农产品生产和销售没有形成完善的网络,包装五花八门,品质再好、规模再大也难形成品牌。通过实施“公司+农产+商标”的经营方式,组织农户、销售大户对同一类农产品使用统一品牌和包装,才能真正促进本地农产品牌战略的纵深发展,开拓市外、省外市场。在这方面我们已作了尝试,去年由我局征集适合贺州农产品使用的共用商标,如“八步香”商标等,并印制统一的包装袋,包装箱,供有关农户和涉农企业共同使用,同创品牌,这在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上已初显成效。
三是要引导发展“订单农业”。将发展“订单农业”与创品牌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以创品牌作为发展“订单农业”的基础,以发展“订单农业”提高农产品品牌的知名度,拓宽市场份额。对本地大宗的农产品,如马蹄、柑、橙等,尤其要建立和创新合同帮农机制,以更有利地促进农产品流通,提高农民生产和发展品牌的积极性。
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关键在于宣传和引导,因此,要运用各种宣传方式和手段,宣传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的作用和意义。让广大农户、涉农企业增强品牌富农的意识,积极使用农产商标和地理标志,促进生产、流通,最终实现增收的目的。
农业品牌调研报告 篇16
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是推进农业农村经济跨越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为了了解我市现代特色农业发展情况,市政协财农委于九月中旬组织部分委员并会同市农业局等相关部门,在乔万荣副主席的带领下,先后赴靖边、榆阳、神木等县区进行了视察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榆林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一)自然地理和农业发展基本情况
榆林地处毛乌素沙漠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总土地面积43578平方公里,耕地总资源1646.3万亩,农业人均5.6亩,常用耕地956万亩。以古长城为界,北部为风沙草滩区,占总面积的42%,土地广阔,地势平坦,地下水位高,灌溉农业较为发达;南部为丘陵沟壑区,占总面积的58%,土层深厚、土质优良,主要为早作农业区。榆林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气候干燥,雨热同季,四季分明,适宜谷类、豆类、薯类等多种作物生长。XX年,全市农业总产值110亿元,其中种植业产值6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02元,粮食总产量132万吨,农民人均占有粮452公斤。
(二)现代特色农业的基本内涵
特色农业是指具有独特的资源条件、明显的区域特征、特殊的产品品质和特定的消费市场的农业产业。现代特色农业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的,它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就是以资本、物质和技术等先进要素为基础,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以工业化的生产手段装备农业,以先进的科学技术提升农业,以社会化的服务体系支持农业,以科学的经营理念管理农业,最终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从过程看,是依靠科技,培育名牌,实现农业的集约化生产、区域化布局和产业化经营;从结果看,是不断提高特色农业的生产水平和产品档次,实现农业的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现实条件
一是榆林的工业化已进入中期阶段。XX年人均gdp达到4360美元,在经济规模上已具备反哺农业的条件和能力。二是榆林的自然资源和经济优势明显。具备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土地优势、生产优势、品质优势、规模优势、市场优势、生态优势,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潜力巨大、前景广阔。三是榆林现代特色农业建设已初见成效。
(四)现代特色农业建设的主要成效
近年来,榆林市经济发展一直保持着持续快速增长的势头,市委、市政府站在宏观、全局、长远的战略高度,明确提出了“矿业开发强市,特色农业富民”的发展思路和建设“两基地一中心”的发展战略,现代特色农业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全市“三田”面积达到410.8万亩,其中水地111.3万亩,坝地37.2万亩,梯田262.3万亩;建成各类水库73座,总库容量达到10.52亿立方米;农业机械及配套农机具拥有量达到10万多台,农机总动力达到219.79万千瓦;农村户用沼气池建设达到2.3万口,农村人居环境优化明显。“十五”以来,粮食产量基本稳定在100万吨以上。主要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转变为总量平衡,部分产品出现区域性、结构性过剩。
2、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种植业内部结构逐步由粮经二元结构向粮、经、饲三元结构转变。优势明显、特色突出的农产品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的势头明显加快,“北种、南豆、东枣、西薯”的特色优势产业格局初步形成。
3、农业科技研究推广成效渐显。近年来,全市各级农业部门先后承担中、省、市重大科技项目100多项(次);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各类作物新品种800多个,良种覆盖率达到85%以上;建立各类试验示范基地(点)160多个,累计面积达200多万亩。XX年马铃薯、玉米、蔬菜刷新7项全国高产记录,小杂粮首次创立7项全国高产记录。
4、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全市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已发展到5000多个,乡级以上农产品购销企业已有1000多家,拥有各类农产品营销市场300余个。围绕区域特色产业,各类加工、营销企业逐步发展,“订单农业”、“科研单位+企业+基地”等多种模式的产业化经营机制在探索中得到有序发展。
5、土地流转机制得到不断创新。较为典型的'有“孟岔模式”和“东坑模式”,米脂县银州镇孟岔村成功地把全村182户承包的2142亩山地流转到8户农民手中,靖边县东坑镇规模化、集约化的现代设施农业,都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全市签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5万多份。
6、农民生活水平得到稳步提高。以来,榆林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增长,XX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110.24亿元,实现增加值66.11亿元,分别是1999年的6倍和7倍。XX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比1999年增加了2442元,增长幅度达254%。
二、制约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对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重视和支持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政策层面上,优先发展工业的指导思想不仅要农业为工业发展提供粮食、原料、资金、劳动力和市场,还通过价格机制为工业发展提供资本积累及后续投资。长期以来形成的二元经济结构,使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配置上形成了明显的城市偏向。
在现实发展中,以能源工业为动力的跨越式发展,凸显出“三大失衡”问题:一是产业结构失衡。XX年我市三次产业的增加值之比为6.5:78.7:14.8,呈现出明显的一产弱、二产强、三产滞后的特点。二是区域南北经济失衡。XX年南六县gdp总和72亿元,仅占全市的7.1%;农民人均纯收入2909元,比全市平均水平低493元。三是城乡发展失衡。XX年榆林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之比为3.58:1,差距为8795元。农村在教育、就业、医疗、文化、卫生、社保、社会管理等方面的人均投入远低于城市,社会事业发展与城市相比滞后明显。
在工作措施上,尽管已将现代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列入“两基地一中心”三大任务之一,并制定出马铃薯、玉米、小杂粮、蔬菜等六大特色产业的发展规划、任务目标等,但县区及乡镇仍停留于只建点不扩面、只引进不创新的传统农业生产模式,没有有效地整合现代农业科技和管理资源,行政推动力不强。
(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机制尚未形成
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推动了整个经济跨越发展,但由于资源开发体制以及财税体制的不尽合理,导致地方政府没有足够的财力支持“三农”。同时,“三农”工作与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没有得到同等重视、同等加强、同等组织、同等支撑,缺乏政府的统筹运作。在能源化工建设浪潮中,广大农民不仅没能参与进来,分享工业利润,一些农民还因此要成为“生态灾民”。生态环境治理法律、法规和政策缺失,“谁破坏,谁治理”的责任难以落实,治理经费“悬空”,治理基金机制尚未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还停留在行政手段、政治号召的层面上,没有形成制度机制,至XX年,全市仍有贫困人口38.7万。
(三)农业投入、资金整合和金融支持不足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较好解决
近年来,中央在增加农业投入方面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加上市县逐年增加的投资,农业投入不足的矛盾得到很大缓解。但从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需要看,农业投入仍然严重不足。这既表现在国家公共财政资金投入不足,并且过于分散,也表现在金融支持力度不够。
资金投入不足。由于资源开发体制以及财税体制的不尽合理,导致地方政府没有足够的财力支持“三农”,直接用于农业科技推广的投入少、涉及面小。一些增产效果明显、经济效益好的新品种、新技术基本上局限在示范区内。目前世界上发达国家用于农业科研推广的经费占农业总产值的2%—4%,发展中国家平均约占1%,而我国只占0.5%,榆林市则更低,不足0.3%。全市各级农业部门装备简陋,监测、分析化验等设备严重短缺,多数乡镇农技部门名存实亡,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工作条件差,农业科技人员有技术、无设备,缺乏展示技能的平台,服务手段落后,工作效能受到很大制约。
财政支农资金投入过于分散。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调查统计表明,政府对农业的投入渠道多而且乱,分散在10多个部门,约28个项目渠道,既增加了管理运行成本,又降低了农业资金投入使用效率。究其原由,一是由于资金来源分散,各级事权划分不明确,资金使用范围模糊。部门各自为政,缺乏有机协调,导致农业投入混乱,资金使用效益不高。二是资金分块管理,难以形成整体合力。由于农业基础设施、科研、生产、流通等方面的财政资金分属不同的部门管理,造成了“撒胡椒面”的现象,财政资金难以合理配置。三是政出多门,监督不力,农业资金流失严重。尽管近几年加强了农业财政资金的制度建设,但截留、挪用支农资金的现象仍屡见不鲜。
农村经济缺乏金融支持。一方面,金融资本集中于能源开发地区,广大农村的资金来源渠道很窄。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在农村的撤并精简也导致了农村资金投入不足。农民除在信用社获得小额贷款外,在其他机构很难获得金融支持。再则,一些涉农企业由于无资产抵押,很难获得银行贷款。榆林市生财农业机械科技有限公司,是陕西省“民营科技优秀企业”,先后开展了30多项农机新技术,获国家专利6项,省、市科学技术进步奖7项,产品辐射周边几个省区,实用价廉供不应求。就是这样一家企业,因没有银行贷款所需的固定资产抵押,在微利经营的艰难生存发展过程中,全是靠高利息与私人贷款扩大生产规模的。
(四)农副产品加工能力和农业产业化程度仍然较弱
全市从事农产品加工的企业数量虽多,但布局不合理,发展不平衡,整体水平较低。相当多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户只是一种松散的买卖关系,没有形成长期、稳定的一体化经营。同时在加工中存在着加工初级产品、传统产品、低档次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高科技产品、名牌产品少等问题,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农村主导产业不突出,产业化程度较低。全市至今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基地。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只占总产量的30%。农业产业链短,产销环节关联度不高,还没有一项产业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化经营格局。
(五)农业科研与推广体系不健全,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
目前,市级农业科研与推广单位有技术人员462人,县均109人,乡镇均2.5人,30岁以下的仅占4%,呈“倒金塔”式的不合理结构,不能充分发挥其职能。科技管理、农业科研和农技推广等涉农部门仍然沿用计划经济下的管理模式,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创新体系尚未建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速度慢、效率低,一些成果的推广仍然存在着点上增产增收明显,面上不显著的现象。
(六)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亟待提高
据统计资料,我市农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31万人,占21.6%;小学文化程度54.6万人,占38.1%;初中文化程度49.5万人,占34.5%;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5.7%。许多农民不会应用科学技术种田,不会配方施肥,不懂科学养殖,不会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及各种添加剂。在农民素质还未达到现代化特色农业要求的情况下,一方面,农民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卖不出去,另一方面,市场所需要的优特农产品又很难生产出来,农业结构调整在低水平上重复,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七)自然生态环境脆弱,农业基础设施滞后
北部风沙侵蚀还没有得到根本遏制,南部85%以上是丘陵沟壑区的山坡地,自然灾害频繁。基本农田面积小,全市水地仅占农耕总面积的17.2%,人均只有0.4亩。水资源较为贫乏且时空分布不均匀,区域性和季节性缺水问题普遍存在,全市水资源总量37.41亿m,综合水量9万m/k㎡,是全省综合水量21.35万m/k㎡的42.4%,全国综合水量26.8万m/k㎡的33.6%。用水比例也不协调,农业、工业、城乡居民生活用水比例为78:13:9。农业用水效率低,灌溉水利用系数约为0.40,低于全国0.45的平均水平。水利设施老化,水利工程建设滞后。机电排灌面积比重小,农田灌溉无法保证。土壤肥力不高,中低产田面积大。
三、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为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提供行动先导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充分认识现代特色农业与能源化工两个基地同等建设、地下资源与地上资源同步开发的重要性,深刻理解地下资源日渐枯竭后地上资源对推动榆林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意义。当前,全市能源工业的快速发展和财政的快速增长,已具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因此,应把现代特色农业建设作为扭转榆林“三大失衡”、解决“三农”问题的切入点,与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统筹思考,把工业经济中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符合市场经济规律、能够有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经营理念,移植和导入农业领域。用抓工业的理念谋划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同等规划定位、同等设立机构、同等资金扶持,严格准入门槛,建立退出机制,确定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通过工业化的生产组织方式,支持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抓好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资本运营,发挥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使能源化工基地、现代特色农业基地统筹协调发展,走出一条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城乡统筹发展道路。
(二)进一步加大投入整合资源,为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提供资金支持
首先,要加大财政投入。把市本级财政每年新增财力的30%用于现代特色农业和新农村建设落到实处,各县区也要逐年增加财政投入,逐步建立起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政策机制。其次,要探索整合财政支农资金方式。一是以县为主统筹安排使用支农资金。二是围绕发展主导产业进行整合。三是打造项目平台进行整合。此外,还可以进行分类归并、切块“打包”等方式整合。通过资金整合,既有利于集中财力办大事,也有利于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第三,充分发挥金融支持“三农”的作用。鼓励各类资本到农村投资创业,设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积极探索通过金融支持“三农”的有效途径。此外,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整顿规范民间信贷融资市场,扶持涉农企业健康快速发展。
(三)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创新开发机制,为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发展增强活力
我市农业抗灾能力弱,不断改善农业的设施装备条件,是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迫切需要。北部地区在坚持搞好农田水利设施的新建、续建和配套工程建设的同时,应因地制宜积极推行旱作农业。神木县的解家堡乡赵家沟村旱作农业示范基地,计划投资400万元,今年县财政投入80万元,通过配方施肥、覆膜密植、优选良种等旱作农业新技术,已初见成效,庄稼长势喜人,这对能源开发县区发展农业具有典型示范作用。在南部地区继续重点发展旱作设施农业;进一步搞好农业综合开发,支持土地平整、土壤肥力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确保基本农田数量稳中有增,质量不断提高;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数,扩大节水灌溉面积;搞好林权制度改革,加大封山禁牧力度,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积极发展户用沼气和太阳能、风能等农村新能源,鼓励发展循环农业;积极推进以马铃薯、玉米为主的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提高农作物秸杆综合利用水平。同时,鼓励农民发展现代设施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和新型农产品加工业,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反季)”。
创新开发机制,在坚持农村土地承包基本政策不变的情况下,建立土地流转机制。结合我市实际,按照“依法、自愿、有偿、有序”的原则,加强对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引导和管理,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米脂县孟岔村的创新土地流转机制、整合资源发展红枣产业的模式,改变了土地分散、难以形成规模优势的局面,为集约化经营、规模化发展创造了条件,值得推广和借鉴。
(四)进一步提升产业化和品牌化,为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提供强力支持
以推进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为重点,把全市主导产业做强,把区域性优势产业做大,把地方性特色产业做优。一是选择一批发展潜力较大的龙头企业,实行重点扶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反哺农业、带动农户的作用。二是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引导和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三是加快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提高市场占有份额。四是提高农副产品加工能力,特别是精深加工能力,在加工中延伸产业链,提高农副产品增加值。五是加快批发市场建设,完善信息服务网络,逐步形成以大型批发市场为中心、各地专业市场为骨干、遍及城乡集贸市场为基础的农产品市场体系。
发展现代特色农业,还应坚持品牌化生产。特色农产品原产地独特的资源条件和地理环境,具有不可替代的自然垄断性,是保证特色农产品质量的前提。为此,我市一是应尽快编制农产品生产标准体系,通过标准制定来规范生产技术,提高产品质量;二是要加强农产品商标、证明商标、产品标识,以及农产品加工企业和有关机构的互联网域名的注册登记,同时,要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认定和特色农产品的地理标志保护登记工作;三是要健全市县两级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不断提高特色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有效地促进我市现代特色农业的健康发展。
(五)进一步建设现代农业服务体系,为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提供特质保障
现代特色农业是以资本高投入为基础,以工业化生产手段和先进科学技术支撑,有社会化服务体系相配套,用科学的经营理念来管理的农业形态,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农业公共服务体系,为农业、农民提供必要的公共产品。一是以科技兴农为中心,加强科技创新和服务体系建设。建立科研开发、技术推广、教育培训三大服务组织网络,形成多元化、综合性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二是以制定和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为重点,加强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从我市实际出发,制定和实施主要农产品质量标准、卫生标准,完善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体系,加大对农产品质量特别是有毒有害物质的监测,增强市场竞争能力,用标准化的手段来培育名牌产品。三是以优化发展环境为目标,加强农业执法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农业法制工作机构,突出抓好种子、农药、肥料、饲料等农用生产资料的质量监督、检验和登记以及耕地保护、动植物检疫等农业行政执法工作,切实保护好农民的合法权益和农业经济秩序。四是组建完善农民各类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根据我市确定的主导优势产业,落实配套措施,安排扶持资金。积极支持组建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避免千家万户闯市场的高风险低效益,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同时要加强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管理,规范和明确其兴办条件、组织机构、运行机制、利益分配等基本要求。不断完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行业协会的服务功能,进一步发挥其桥梁纽带作用,提高农业的市场化、组织化程度。
(六)进一步注重科技创新,为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提供人才技术保障
在工作思路上,首先要本着“稳定公益性,放活经营性”的思路,稳步推进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改革,继续实施人才强市战略,重视以政策吸引人才,用项目聚集人才,靠环境留住人才,建机制激励人才,造就一支具有现代科技知识和经营创新才能的科技人才队伍,为全市农业发展做贡献。其次要转变农业科技工作思路,重点开发和推广优质高产高效技术、加工贮运保鲜技术和降耗增效技术,加快高新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加强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设施技术与传统技术的结合。第三要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引进推广步伐,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使农业科技贡献率不断提高。为推动现代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保障。
在工作措施上,一是要健全农技推广网络。在强化农业科技创新的基础上,加快完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健全市、县、乡、村四级农技推广网络;二是要增设研发机构。以农科教、产学研、科工贸相结合等各种方式,组建农产品深加工研究中心、旱作节水农业研究中心、农业生物繁育中心等研究机构,改变研发体系不健全,农业科研成果储备不足的状况;三是要组织培训农民。加大对农民科技培训力度,重点培训种养能手、科技带头人、农村经纪人和专业合作组织领办人。加强成套生产技术推广,着力解决好特色农业生产中的各项关键技术,引导农业科技新成果进村入户。
(七)进一步加强领导,为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提供组织保障
一是强化组织保障。用建设能源化工基地的组织领导方式,建设现代特色农业基地,进一步明确分管领导职责,加强领导力量。克服将“重中之重”打印在文件上、停留在口号上,流之于形式。二是夯实领导责任。各级政府是推动现代特色农业的第一责任人,落实目标责任制,把年度建设任务、财政扶持额度作为硬性指标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年度考核中。三是明确部门职责。涉农部门要立足本部门职责,做好现代特色农业基地建设的相关工作,乡镇和村级要抓好群众引导发动和具体实施。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夯实责任,明确职责,形成党政重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强力推进的工作态势,为推进榆林现代特色农业建设构建有力的组织保障体系。
农业品牌调研报告 篇17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与其他项目有机整合有利于项目资金优势互补,有利于减少多头申报、重复建设和解决多头管理、分散使用的问题,有利于实现“一步规划、分步实施、集中连片、持续开发、扩大规模”的目标,有利于切实发挥财政资金的最大效益。从而进一步提高区域范围内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为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奠定坚实的农业农村基础。但在实践整合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主要问题
(一)资金申报阶段
其他项目资金大多需要对上争取,地方为了争取上级项目专项资金,需要根据不同的项目管理部门和项目资金性质,对每个项目都要编撰实施方案等申报材料。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与其他项目申报时间又不一致,这就在申报时可能存在不知道其他项目资金有多少,能够做些什么。这就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无法与其他项目资金形成很好的优势互补作用,致使项目实施中可能就存在项目调整或变更。
(二)规划设计阶段
由于整合的资金性质不同,在规划设计阶段可能存在使用的标准就不同。如:公路建设,交通资金的规划设计使用的是交通部门的标准,其他资金的规划设计使用的可能就是农机部门机耕道的标准。在概算方面,各项目主管部门使用的概算标准可能不一样。另外,有的项目需要农户投工投劳,属财政补助项目;有的项目又是财政全额预算。这就会造成在今后工程整合发包时,一样的工程不同的单价,不同的要求。
(三)组织实施阶段
1、整合项目实施监督管理要求不一样。有的项目需要聘请监理(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有的项目是要求村组、群众代表组成监督小组对项目实施进行监督管理。由于监理单位与监督小组的专业、素质不同,在项目监督管理中无法一致。
2、整合项目建设方式可能不一样。有的项目由工程队施工,有的项目由农户自建或村委会委托建设,这就需要项目主管部门和项目实施乡镇增加更多的现场技术人员和指导人员。这样整合项目实施的组织协调困难加大。
3、整合项目实施对农户的要求不一样。如:国土整理项目不用农户自筹,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必须农户自筹,项目区农户存在攀比心理,给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4、整合项目实施招投标规定不一样。有的项目要求农户投工投劳参与建设,实施“民办公助”,有的项目要求严格按招投标管理规定进行全包建设,这些都会给项目实施和管理带来较大难度。
(四)验收报账阶段
1、整合项目验收确认有一定难度。有的在整合项目实施时,并没有明确哪种资金实施哪一部分,可能是把两种或多种资金合起来做一个工程,但项目验收又是各个项目验收各个项目。验收时就会无法确认各种资金完成的具体工程量。
2、整合项目报账难度大。由于是整合资金实施,可能存在一个工程的建设由两种或多种资金构成,如何实施报账,在哪种资金中报账多少,存在一定困难和问题。比如: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与其他项目资金整合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基建工程需要进行竣工审计,但绝大部分其他项目资金不需要竣工审计,只是通过财政投资竣工结算评审就可以与施工单位进行结算。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基建工程竣工审计需要县级农发机构承担一定的审计费用,并作为工程成本间接费用列支报账;而对于整合项目在进行聘请中介机构或审计局进行工程竣工审计时,不可能只审计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而不审计其他项目资金投入部分(实际上有的项目也无法分开),这样就会多产生审计费用。
二、对策建议
要真正改变财政资金使用分散、效益低下的状况,就必须加大农业综合开发与其他项目资金整合的力度,集中财力办大事,形成规模出效益,实现“开发一片、见效一片”的目标。
(一)高度重视,形成整合机制
1、提高到项目整合的`认识。深入推进项目资金整合,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是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重要举措,是加强财政管理、推进财政改革的重大措施,是做好新形势下财政工作的迫切需要。特别是县级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要高度重视,充分认识深入推进项目资金整合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在全面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认识,努力克服对财政资金整合的认识还不到位、一些部门和单位对项目资金整合仍有畏难情绪等困难和问题,积极创新,深入推进项目资金整合工作,形成机制,以保长效。
2、建立健全整合机制。在整合机制上要做到:一是成立整合机构,落实责任和人员。县级政府应当成立财政资金整合办事机构,负责对全县项目整合工作进行统一协调和组织实施。同时,要明确县级相关职能部门的责任,按统一要求进行项目整合,确保整合项目实施具有可操作性。二是要明确整合范围。要根据中央、省、市关于整合项目资金的要求,积极探索农业综合开发与土地整理、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推广等其它项目资金相互配合、统筹安排的投入机制。三是坚持整合原则。按照“统一规划、统筹安排、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优势互补、各记其功”的原则,围绕农业产业化和新农村建设,将各类项目资金捆绑使用,充分发挥各类项目资金互相支持、相互配合的聚合效应,提高项目建设标准和资金使用效益,避免重复投资,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
(二)统一规划,分步实施
科学规划是整合项目资金、实行规模开发的前提和基础。没有一个统一的中长期规划,就很难对财政资金进行统筹安排,就仍然会“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整合资金、规模开发就会是一句空话。因此,县级政府应当对某个区域或哪些乡镇发展什么主导产业,建设哪些基础设施要有一个统一的规划。在农业综合开发的统一规划中要坚持“因地制宜、集中连片、科学合理布局”的原则。一是注重项目区选择的科学性。在深入调研、认真分析的基础上,坚持集中连片规模开发、整合项目集约建设的原则,根据基础条件好、开发潜力大的标准,选定农业综合开发与其他项目资金有机结合起来的项目区。二是注重项目建设内容的完整性。整合项目区的总体规划和年度实施方案编制,要按照“围绕产业搞开发、搞好开发促产业、做大产业促增收”的总体思路,紧紧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业综合生产效益两大目标,做到既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又有高效农业发展社会公共服务项目。三是注重项目工程的互补性。针对国土、交通与农发办之间项目建设内容交叉、标准不一的实际,对同类工程采取规划时地点结合、建设时工程互补的办法进行处理,确保工程标准一致、质量可靠。四是注重项目建设时间的连续性。为真正发挥规模开发效益,规划时始终坚持大手笔、高起点的原则,实行“滚动开发”、分步实施,而不是“遍地开发”,既有总体规划,又有年度实施计划,确保项目区建设时间的连续性。
(三)有序管理,统一实施
1、整合项目要做到有序管理。对农业综合开发与其他项目资金整合实施的项目,要落实牵头部门,避免多头管理,最终造成无人管理的问题;要形成整合项目实施方案,对整合的各个项目的实施地点、实施内容、资金投入、资金报账等进一步明确,对项目实施的管理责任进行明确,做到整合项目只有一个牵头部门,根据实施的内容明确责任人和技术指导人员,确保项目实施有人管理、有序管理。
2、强化项目实施管理。实行“四个统一”。一是统一质量标准。根据有关行业标准,结合总体规划,统一规范路、渠等基础建设项目的工程质量标准,使工程质量管理有章可循。二是统一管理程序。要对每个项目制订详细具体的实施方案,要对整合项目实行“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杜绝一个项目多人领导、多人管理。严格执行合同管理制、质量监理制,对凡不执行上述规章制度的,或未按规划设计施工且工程质量不合要求的一律实行“四不”,即不收方、不验收、不报账、不划款。同时,采取现场查看、临时抽查和定期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加强技术指导、质量监督和矛盾协调。三是统一竣工验收。明确了复验内容,规定复验程序。县级复查验收时,要请纪检监察、审计、财政、发改以及有关职能部门人员为成员组成的县级验收工作小组,对项目工程严格统一验收,凡经复核验收不合格的一律不予办理资金结算手续。四是统一建后管护。工程竣工验收后,统一移交所在乡镇、村管理和维护,要求项目所在乡镇成立工程管护领导小组、村成立管护委员会,制订管护制度,明确专人负责,筹措管护资金,进行经常性管护,并鼓励发展农民用水协会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确保项目工程发挥长久效益。
(四)强化资金管理,规范资金报账
目前,农业综合开发和扶贫开发资金实行了县级财政报账制,其他大部分项目资金实行乡镇财政报账。要进一步完善项目资金管理办法,规范运行操作,加强了资金运行全过程的监管,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1、规范管理制度。要进一步完善项目资金的管理办法,对报账核算的范围、程序、手续等方面进行统一和规范;明确项目资金管理实行专人专账核算管理制度,专款专用,专账核算,严禁违规列支财政资金。同时,在形成的整合项目实施方案中,要明确各个项目报账金额的比例。如:一项目整合了两类资金进行实施,在整合实施方案中就要明确:整合项目要分类报账。要根据中标金额乘以各类资金预算时所占的比例,为各类资金报账时的金额。从而使报账时有依可循,避免项目资金之间相互挤占。
2、规范报账程序。对项目资金,原则上由财政部门按规定程序直接将资金结算给施工单位或供应商。对报账手续不规范、支出内容不合规、项目主管部门审核意见不明确的报账项目,财政不予报账。对农民的补助支出按涉农补贴“一折通”要求直接发放到户。特别是工程竣工后,要由施工单位提出验收申请,项目实施乡镇进行初步验收,再申请县级部门进行复查验收。县级验收要由纪检监察、审计、财政、发改以及有关职能部门人员为成员组成县级验收工作小组,并邀请监理单位参与竣工验收,填制工程验收单,施工单位报帐时必须做到五有:有申请表、有验收单、有正式施工发票、有工程预算、工程决算、施工合同,做到程序规范,资料齐全,手续到位,报帐及时。
农业品牌调研报告 篇18
农业特色产业作为促进丽江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角,长期以来,市委、政府及相关部门都将其与全市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农民增收紧密结合在一起,立足实际,依托区位、资源优势,抓项目、建基地、扶龙头,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增强农村经济“造血”功能,切实加快了全市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步伐。
一、丽江市农业概况
丽江市土地面积21219平方公里,山区、半山区占全市总面积的,辖古城、玉龙、永胜、华坪、宁蒗一区四县,共63个乡镇、办事处,450个居(村)委会,5121个居(村)民小组;全市总人口万人,其中农业人口万人,占86%,22个少数民族,人口万人,占58%;据统计部门统计,末,我市经常用耕地面积为万亩,农作物总播面积为万亩,粮食总产万吨,农业总产值万元(当年价),其中畜牧业产值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53元。
丽江市区位优势较好,环境无污染,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境内最高海拔5596米,最低海拔1015米,“立体气候”特征明显,生物资源富足多样,具有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得天独厚的条件。
二、采取的思路及措施
近年来,市委、政府坚持走“特色化、区域化”的发展道路,深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巩固传统产业,提升优势产业,发展新兴产业,依托产业化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按照“突出特色建基地、围绕龙头建基地”,把基地建设与特色产业培育紧密结合起来。特别是初,我市提出推进“六个一工程”,狠抓“八项措施”的农业发展思路,更有力的促进了我市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
(一)产业发展采用新模式
根据丽江实际,通过采用各种类型与组织模式推动农特产业发展:以龙头企业带动的“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的形式;以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型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形式;四位一体型的“企业产业联合会+大户+农民”的形式;通过培育专业市场带动发展的形式;以特色产业带动的“公司+特色产业+农户”的形式;以农业园区带动的“高新技术开发区+示范农户”形式。
(二)加大科技创新和科技推广力度,提高产业化经营科技水平
建立和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兴办各类科研生产经营实体,加快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充分调动各部门科技人员为农业产业化服务的积极性,吸引年轻的农业科技人才投入科技兴农事业。同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提高农民素质,切实改变农民的传统观念,培养他们的市场经济意识。通过不同的形式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经营管理水平,学会运用先进科学技术。
(三)积极发展和完善新型的利益联结机制,维护好农民利益
通过行政的手段,制定各项政策措施,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完善分配制度,维护好各个经济主体的合法权益。鼓励龙头企业设立风险资金,采取保护价收购、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与农户建立紧密、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入股,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与龙头企业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
(四)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
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是提高丽江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重要举措。通过名牌带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尽快形成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具体实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目标。着力提升农业产业经营水平,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五)建设“六个一工程”
1、认定一批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目前全市共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8家,其中1户为国家级龙头企业,7户为省级龙头企业,且均享有产品外贸经营进出口权,30户为市级龙头企业,都给予了相应的扶持。全市38个国家、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可提供就业人数达4000多人,能带动农户20多万户。
2、建设一批市级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末,全市共有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80万亩,其中主要有冬早蔬菜5万亩左右、加工型马铃薯6万亩、优质米基地10万亩、杂豆芸豆10万亩,油菜7万多亩。
3、发展一批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全市现有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约170个,会员达12700人,切实提高了我市农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化程度。
4、树立一批农村能人和科技带头人:全市共有农村能人34人,科技带头人25人,他们通过科技服务、大办特色示范样板、创办农产品基地等,在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发展中起到了显著的示范带动作用。
5、创建一批丽江农产品品牌:全市共注册商标的农产品共有37家37个产品,农产品发展呈现出品类齐全、快速发展的趋势。
6、培育一批种养殖业大户:我市种养殖业大户已发展到797户(其中种植业大户333户,养殖业大户464户),种植作物涉及到粮食、蔬菜、林果、花卉、药材、烤烟等各类粮食、经济作物,大户种植面积达5万亩左右,提高了农民科学种田、规范管理的水平,促进了单产的提高,实现了增产增收的目的。
(六)狠抓了“八项措施”
1、推广经验促增收:近年来,经过开拓性的探索和实践,找到了促进农民增收和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一些典型经验:如玉龙县的“鲁甸经验”,期纳镇满官村“党建带村建,村建带民建”、“支部+协会”、“企业带动转移劳动力”的经验,在在全市各地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成为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经验。
2、宣传惠农政策促增收:通过及时贯彻减免农业税、下发粮食直补资金、实行购机补贴等政策,减轻了农民负担。
3、调整结构促增收:在稳定粮食总产、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围绕龙头企业的原料需求,从早、巧、晚、特四个方面来调整结构,打时间差、节令差,打特色品牌,集中精力抓好优质稻、烤烟、青梅、甘蔗、畜牧业、冬早蔬菜、魔芋等重点产业,积极培育红花、特色中药材、朝鲜蓟、花卉等新兴产业,因地制宜,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农业发展路子,使农业产业发展做到突出重点,各具特色,适度规模发展,充分发挥了各地的区域优势,使农业生产的优势产品向优势产业集中,优势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以实现区域产业的产业效益、基地建设的规模效益、特色作物的特色效益。
4、科技服务促增收:大力推广了农业新技术和优质高产新品种。
5、围绕市场促增效。
6、劳务经济促增收。
7、加工增值促增收。
8、防疫减灾保增收。
三、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市委、政府及农业部门根据丽江实际,确定了我市“水果、蔬菜、药材、野生菌、杂粮、优质米、烤烟、魔芋、畜牧,劳转”十大特色产业加以大力发展扶持,并相应在全市范围内选定授予了“玉龙县鲁甸药材之乡、太安马铃薯之乡,古城区七河生猪养殖之乡,永胜县三川优质米之乡、期纳冬早蔬菜之乡,华坪县荣将芒果之乡,宁蒗县新营盘苹果之乡”七个重点产业乡镇,积极引导农户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道路。
(一)种植业
1、水果产业
全市水果面积29万亩,年水果总产量万吨,总产值亿元。
①苹果产业:目前,我市苹果面积稳定在8万亩左右,产量万吨,产值5000万元。其中,宁蒗县5万亩,玉龙县万亩,永胜县万亩,华坪县万亩,古城区万亩,其中,宁蒗县的.一万亩已通过无公害食品生产认证,两万亩a级绿色食品苹果基地的认证工作正在进行之中,苹果产业已经成为当地产区群众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宁蒗县新营盘乡产值超万元的农户就有160多户,且有省级龙头企业宁蒗县龙德绿色产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积极开展苹果产业的综合服务工作,带动了当地产业的发展。计划到20xx年,全市苹果面积在巩固的前提下发展至13万亩,实现产值4亿元左右。
②优质晚熟芒果产业:全市芒果总面积万亩,总产量万吨,总产值2438万元。主要分布区华坪县是云南省独有的优质晚熟芒果生产区,生产的芒果以成熟晚、色泽鲜、品质优而深受消费者欢迎。近年来,市、县农业部门加快了芒果产业科技推广和品种改良步伐,筛选优质晚熟芒果品种在最适宜区种植;组建了以芒果营销加工为主要经营项目的华农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及华坪县芒果专业技术协会,并注册了“金川红”芒果商标;,华坪县还获得了1万亩绿色食品芒果生产基地认证;如今该产业已成为华坪县新农村建设的首选产业。计划到20xx年全市芒果面积增加到6万亩,产值实现亿元以上。
③雪桃产业:丽江雪桃具有色、香、味、形俱佳,成熟晚的优良特性,深受消费者的喜爱,经济价值较高。开发主要以新知图书城下属的丽江雪桃开发有限公司为主。目前已在拉市乡建成亩雪桃生产示范基地,300亩雪桃优质苗木生产基地,盛果期亩产可达4000公斤左右,大面积平均亩产公斤左右。计划到20xx年全市雪桃面积发展至3万亩,预计产值亿元左右。
④青梅产业:丽江现有青梅面积万亩,产量万吨,产值1450万元。主要分布在玉龙、宁蒗县两县。有得一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和绿丫头食品有限责任公司两家省级龙头企业从事青梅生产加工。计划到20xx年全市青梅面积发展至3万亩,产值达8000万元。
⑤龙眼产业:永胜县是云南省唯一的龙眼基地县,现有面积万亩,产量万吨,产值900万元。目前正积极开展品种改良及应用一系列综合配套技术的提质增效工作,并已见成效。力争在十一五期间使基地全部良种化,从而使基地得到巩固和发展。
2、蔬菜产业
我市现有蔬菜面积13万亩,产值亿元。
①冬早蔬菜产业:“十五”规划期间,我市冬早蔬菜开发以金沙江沿岸乡镇为主,我市已种植冬早蔬菜5万亩。到20xx年,拟建成冬春蔬菜基地10万亩。
②夏秋蔬菜产业:,我市种植夏秋冷凉蔬菜6万亩。力争到20xx将年全市名、特、优蔬菜播种面积突破至20万亩(无公害蔬菜面积15万亩),产量50万吨,创立丽江无公害蔬菜品牌,实现产值3亿元。
3、药材产业
丽江是名副其实的“药材之乡”。椐不完全统计,至底,丽江从事中药材种植、加工的企业有八家,从事采购销售的个体户有1000多户,种植户有6000多户,种植面积万亩,年产各种药材6500公担,野生药材5000公担。丽江中药材种植产业化发展以云木香、云南重娄、岩白菜、白芨等四个种类为主。在“十一五”期间,计划建成四种中药材种植生产基地5万亩,预计产值6亿元。
4、野生菌产业
我市广大山区和半山区有较多品种的野生菌,目前企业加工的品种有松茸、牛肝菌、羊肚菌、鸡油菌、黑木耳、磨菇等,每年可采集到近1000吨,产值在3000多万元。“十一五”期间计划在玉龙、宁蒗及永胜三县的高寒冷凉山区建立5万亩高档名贵野生食用菌促繁基地,扶持龙头企业野生食用菌深加工及冷藏设施,不断开拓国际市场,创建丽江天然无污染野生食用菌品牌。有中源食品有限公司、丽江得一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永胜雷特生物技术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等省市级龙头从事各种野生菌的贸易活动。计划到20xx年使该产业成为年产值达5000万元以上的出口创汇产业。
5、优质芸豆杂豆产业
小宗粮豆(芸豆、燕麦、小鸡豆)是丽江市的特色作物和优质品种,以玉龙县aa级的芸豆生产基地,古城区为主的鸡豆(小扁豆)生产基地,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较高的声誉和生产发展潜力。至底,我市芸豆种植面积万亩,产值3000万元。其中玉龙县种植有芸豆6万亩,是云南省最早、面积最大的aa级有机芸豆基地,是丽江直接出口创汇最主要的农产品。主要有得一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安胜外贸有限责任公司等龙头企业从事该产业的开发,带动农户发展。
为使丽江大粒型芸豆在质量、品种上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芸豆产业成为高寒冷凉山区的支柱产业,在“十一五”期间将建成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品种较为齐全的芸豆“引、育、繁”试验基地,我市将建成26万亩的优质芸豆和杂豆生产基地,计划产值达到9000万元左右。
6、优质水稻产业
我市水稻面积占粮食作物面积的,产量占30%,今后,继续保持水稻种植面积32万亩,单产由现在的385千克提高到430千克,总产量亿公斤,确保粮食的生产安全。计划“十一五”期间,全市建成优质稻生产基地20万亩,预计生产优质米1亿公斤,实现产值3亿元以上。
7、烤烟产业
我市的烤烟产业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到底,已累计种植万亩,收购烟叶万担,农民收入万元,财政收入万元。我市烟叶在外观和内在质量上都赢得了省外烟厂好评,呈现出畅销的良好局面。根据丽江市烤烟种植区划提供的数据,全市有最适宜区、适宜区和次适宜区烤烟种植面积近82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54%。其中最适宜区和适宜区共有耕地43万亩,按正常三年两头轮作要求,考虑其他作物,每年用宜烟土地的40%种烟,全市每年可种植烤烟17万亩,现有烤房32294座,烟叶收购站点39个,常年从事烤烟生产、收购各类技术人员1800多人,烟区广大的烟农也掌握了烤烟生产技术,加速发展烤烟生产的条件已经具备。“十一·五”期间烤烟生产的基本发展思路是:“抓住机遇,优化布局,提高单产、质量、效益、加快发展”,把我市烟叶收购指标争取到30万担,进入全国重点种烟发展区域。
8、魔芋产业
目前,我市种植魔芋8000亩,产量万吨,产值2300万元。我市正大力开展绿色食品魔芋以及有机魔芋的基地建设,引进精粉加工先进技术与设备,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永胜县松坪乡的魔芋通过日本国的有机食品认证,产品出口到日本。目前主要有玉元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在进行该产业的生产与加工活动。计划到20xx年建成魔芋生产基地5万亩,预计产量9万吨,产值亿元。
9、马铃薯产业
我市特有的立体型气候资源,促使我市建设马铃薯生产基地有两种方式,一是秋收马铃薯生产基地;二是以金沙江沿岸干热河谷为中心的冬早马铃薯生产基地。全市马铃薯常年种植面积在22万亩左右,其中优质专用马铃薯10万亩,产值1000万元,主要分布在玉龙县、宁蒗县、永胜县。丽江市从1998年开始进行脱毒马铃薯种薯基地建设,具有较好的种薯繁育设施条件,具备年生产试管苗200万苗,微型薯800万粒的生产能力。计划到20xx年全市马铃薯种植发展至30万亩,总产30万吨,产值2亿元。引导扶持建立1-2个马铃薯深加工企业。
10、优质油菜产业
我市主要有以玉龙县和古城区为主的油菜生产基地,分为夏收油菜基地和高海拔地区为重点的秋收油菜基地,种植油菜万亩,其中冬油菜1亩,秋油菜13000亩,秋油菜籽产量1300吨,产值3100万元。目前,公司正积极在鲁甸筹建菜籽油深加工项目,创建有机油、生态油品牌。到20xx年“十一五”规划末建成油菜生产基地6万亩,预计产量3700吨,产值1亿元。
11、杂交玉米制种产业
杂交玉米制种面积已达到万亩,产量380万公斤,产值2500万元。杂j交玉米的种植以玉龙县河谷区乡(镇)的山区、半山区和华坪县的新庄、船房及永胜县的三川镇等乡镇为中心。计划到20xx年将建成杂交玉米基地x万亩。
12、荞麦产业
我市在宁蒗县和玉龙县的冷凉山区已种植荞麦万亩,产量1万吨,产值8000万元。计划到20xx年将建成荞麦生产基地6万亩。
13、优质茶叶产业
我市的茶叶基地主要分布在华坪县海拔1700-2100米左右的乡镇,到已种植茶叶万亩,投产采摘面积万亩,生产鲜茶叶1680吨,生产干毛茶336吨,实现产值700多万元,并已获得7300亩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认证。
14、花卉产业与观光农业
丽江具有生产百合、彩色马蹄莲等球根花卉种球的优越的自然环境条件,目前,永胜县已建成70亩百合种球繁育基地,计划到20xx年球根花卉面积发展至万亩,发展鲜切花万亩,产值达到4亿元;同时,丽江市作为国内外知名的旅游胜地,具有丰富的野生观赏园艺植物资源,具备开发观光农业的一切环境条件;因此,花卉产业与观光农业在丽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二)畜牧业
1、黑山羊产业
我市先后开展了4个养羊综合区,优势肉羊产业带玉龙县种羊场、永胜种羊场建设,加强了养羊综合配套技术的推广,促进了丽江黑山羊产业的发展。,我市黑山羊存栏90多万只,预计羊存栏达万只,出栏肉羊万只,肉产值达757万元。年外销山羊17万只。
2、黑头山羊产业
黑头山羊是宁蒗县地方优良品种,是当地农民群众不可缺少的重要生产生活资料和主要的经济收入来源。从1995年立项开展供种基地项目建设来,通过近几年的实施,建立了核心群种羊场,扶持建立扩繁种羊专业户106户。黑头山羊群体数由1995年的万只增至目前的万只,增长。年对外提供种羊1260只,出栏肉羊万只,经济收入达500多万元。
3、菊苣养猪产业
为了推动种草养畜,发展生态养殖业,玉龙县畜牧局引进钰滇菊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入驻拉市乡培植龙头企业,并建立拉市乡菊苣养猪基地,成立了拉市乡养猪协会,建立了年出栏肉猪1000头的养殖场,积极探索“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共推广种植菊苣4056亩,发展菊苣养猪万头。目前菊苣养猪已通过省厅无公害产地认证。钰滇公司在市区农贸市场开办了2个菊苣猪肉专营门市,产品供不应求。
4、华坪白毛乌骨鸡产业
华坪白毛乌骨鸡具有耐粗饲、味美、滋补等特性,为了保护和开发利用华坪白毛乌骨鸡地方优良品种,在省厅的扶持下,培育和发展了乌骨鸡选育养殖场2家,规模养殖户20户,促进了华坪乌骨鸡的健康发展。华坪县肉鸡存栏48万只,出栏96万只,产值1516万元。
5、蜂产业
我市蜂产业发展态势良好,通过养蜂基地建设,中蜂科学饲养综示区项目建设,扶持建立永胜滇峰蜂业公司,滇峰蜂业公司收购蜂品150余吨,完成销售收入200多万元。
6、丽江三川火腿产业
丽江三川火腿产业通过几年努力得到发展状大、产品的产量及效益通年增加,并获得了“中国专利新技术博览金奖”、“中国名牌产品”、“首届中国民营企交易指定产品”、“云南省放心食品”自营进出口权等多项殊荣。丽江三川火腿有限公司完成火腿加工1867吨,产值达6540万只,实现销售收入6300万元。
(三)劳动力转移产业
据统计,丽江市底共有农村劳动力57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总数为万人。近几年来,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劳务输出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已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新亮点。截止底,全市累计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万人,累计增加农民收入亿元,农民人均增收262元。根据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20xx年云南省农村劳务输出计划的通知》,下达丽江市20xx年劳务输出计划万人,结合我市实际,改革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彻底拆除阻碍城乡生产要素交流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制度壁垒”,构成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和就业体系,充分发挥市、县(区)、乡(镇)已成立的农村劳动能力转移机构和民间劳动力输出组织的作用,大力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力度,采取就地与易地、市内与市外、省内与省外、季节性与常年性相结合的总体开发战略,千方百计扩大转移输出的渠道和规模,力争到20xx年实现农村劳动力及劳务输出万人,劳动力转移收入达亿元,20xx年实现劳动力转移收入亿元。
(四)渔业产业
我市主要有西北古城区、玉龙县、宁蒗县湖塘库冷水鱼类增养区,水域面积占;永胜、华坪的湖塘库温水鱼增养区,水域面积占。我市水产品总产量6855吨,养殖面积38916亩,水产品产值6855万元,水产品加工300吨产值600万元,其中:出口量150吨,出口额300万元;预计水产品总产量8335吨,养殖面积49579亩,渔业总产值8335万元,水产品加工1100吨,加工总产值2200万元,其中:出口550吨,出口额达到1650万元。
20xx年渔业发展计划水产品总产量14835吨,养殖面积67659亩,水产品总产值14835万元,水产品加工4500吨,加工总产值9100万元,其中:出口产品3350吨,出口额6700万元。
四、存在的困难及问题
(一)农技体制建设滞后,农技人员对农产业的发展没有发挥出充分作用,基层科技创新与推广工作难以开展,农产业作物品种老化,优良品种所占比例较少,农户管理初泛,缺乏标准化栽培管理的技术和手段。
(二)个别县(区)实行的财政包干体制政策性太强,没有充分考虑到项目性和应急性,统管不灵活,弊病日渐突显,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产业开发及农产品的加工进程。
(三)农产品市场机制不健全,企业和农户缺乏对市场信息进行快捷了解把握的渠道和平台,生产存在盲目性,个别产地批发市场仍存在管理滞后和欺行霸市行为,给农产业的发展带来了不稳定的因素。
(四)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劳动辐射能力弱,市场开拓能力不强,对农产业特别是畜牧业的带动较小,同时,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不稳定,对农产业的发展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五)近年来,畜牧业发展多注重疫病防治和食品安全,忽视了产业发展,造成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畜产品深加工的发展步伐滞后,商品效益不高。
五、今后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的建议和打算
(一)建议再进一步搞好全省特优农产业开发的规划,突出优质区划,做到发展有目标、开发有针对性,措施有操作性,在规划中建议将丽江市的畜牧产业、优质水果(晚熟芒果、苹果、龙眼、雪桃、青梅、日本甜柿等果种)、夏秋冷凉蔬菜、优质小杂粮(豆类、荞麦)、药材、野生菌类、魔芋等列入全省重点发展的农业特色产业。
(二)建议取消或调整财政包干政策,下达经费或相应扶持时充分考虑政策性、项目性和应急性的综合作用。
(三)加强农产品市场机制建设,努力为企业和农户创建方便了解市场信息的渠道和平台,建设安全畅通、开放统
农业品牌调研报告 篇19
为了深入了解我县休闲农业发展现状,根据xx市一村一品发〔20xx〕6号文件精神及上级主管部门的相关要求。近期,我站就全县休闲农业发展情况开展了专题调研。采取采取重点调研与全面调研相结合的方法对全县休闲农业经营实体(休闲农家、休闲农庄、休闲农业园区)及休闲农家明星村展开调研工作。现就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休闲农家
此次重点调研了我县樱桃沟景区的休闲农家发展情况,按30%的比例抽取了27户进行了入户走访。27户休闲农家从业人数147人,经营面积90.8亩,总收入395.3万元,其中种养业收入11.87万元占总收入的3%,服务业(餐饮、休闲)收入343.3万元占总收入的87%,其他收入占10%。年人均纯收入1.4万元。
(二)休闲农庄
1.西乡县钧鑫农场开发有限公司。该公司是集生态农业,旅游观光,餐饮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生态农场。该农庄占地面积400亩,总资产1420万元,单日最大可接待游客260人次,拥有住宿床位8张,可提供餐位26桌。该农庄从业人数49人,其中农民就业人数32人,带动农户328户,年营业收入543万元,利润162.9万元,从业人员年人均纯收入1.5万元。
2.陕西西乡一品源茶业有限责任公司葡萄生态农业休闲观光示范园。该园区包含了葡萄采摘体验及茶园观光两个项目,以休闲农庄模式开展生产经营。该农庄占地面积200亩,总资产600万元,单日最大可接待游客120人次,可提供餐位12桌。该农庄从业人数60人,其中农民就业人数50人,带动农户180户,年营业收入1800万元,利润120万元,从业人员年人均纯收入1万元。
(三)休闲农业园区
1.陕西东裕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位于西乡县沙河镇枣园村,距县城10公里。该公司是以绿茶种——产——销为一体的产业园区,园区占地面积XX亩,总资产6686万元,单日最大可接待游客50人次,可提供餐位5桌。该农庄从业人数590人,其中农民就业人数500人,带动农户4000户,年营业收入4060万元,利润230万元,从业人员年人均纯收入2.5万元。
2.西乡县峡口镇江榜村茶产业休闲农业示范园。位于西乡县峡口镇江榜村,距县城30公里。该园区以绿茶种植为主要产业,占地3500亩,总资产500万元,单日最大可接待游客40人次,可提供餐位4桌。该农庄从业人数230人,其中农民就业人数180人,带动农户3250户,年营业收入2500万元,利润100万元,从业人员年人均纯收入1.4万元。
(四)休闲农家明星村
西乡县峡口镇江榜村是此次调研的明星村,该村有休闲农家标示牌数25个,公共卫生间2个,合作社组织1个,绿茶种植是该村的主导产业。该村603户1768人,其中从事休闲农业25户125人,分别占全村户数4%、人数的7%。全村年收入2670万元,其中休闲农业经营性收入190万元,占全村总收入的7%。全村年人均村收入9090元,休闲农家从业人员年人均纯收入1.2万元,年接待游客达1.2万人。
二、休闲农业的特点及成效
(一)规模化发展迅速。西乡县在发展休闲旅游农业方面,坚持在政策引导、规划设计、规范管理、强化服务上下功夫,注重规模化发展。目前,已形成了以樱桃沟景区,水东河滩景观,罗镇茶园,枣园湖公园为主的四大休闲旅游农业特色区。四大区域充分利用周边优越的自然环境,形成了以果蔬采摘、生态休闲、茶园观光、水上娱乐为特色的游览项目。
(二)品牌特色突出。西乡休闲农业不仅在数量上有较快的发展,而且在品质、特色上有较大的提高,围绕历史文化、民族风情、农耕文化等主题,逐步打造出了一批特色鲜明的休闲农业产业集群,其中包含了生态农业、休闲垂钓、农村风情、历史人文、特色餐饮、林果苗木等方面。
(三)休闲农业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休闲农业的发展不仅带动了餐饮、休闲等服务业,也带动了当地农村的种养业和加工、运输制造业,进一步优化了农村产业结构。
(四)休闲农业推进了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休闲农业作为产业链的关键环节,既带动了旅游休闲业的发展,也促进了我县农业、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从事休闲农业的农户、企业都能围绕“绿色、安全、生态”这一主题,发展无公害和绿色农业。通过正确引导,农户、企业开展标准化生产,建立了一批标准化生产基地,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农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三、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户对休闲农业的认识不高,发展局限。一些农户在发展休闲农业时,首先对休闲农业的认识不到位,仅凭一个灶台,几张餐桌就开始搞农家乐。缺乏对休闲农业的基本认识,导致其发展规模局限,效益低下,前景渺茫。
(二)科学化、规模化管理缺失。一是当前我县的休闲农业普片存在设计单一雷同,功能欠缺,简单仿效,经营粗放等问题。二是缺乏科学的管理。经营休闲农业和旅游农业是一项新的事业,但多数经营者自身组织能力及管理技能不高,往往凭着自己的经验对项目的建设及经营管理做出决策,明显跟不上市场步伐。同时多数休闲农业企业的从业人员缺少必要的培训,素质和服务水平低,管理水平差。
(三)资金支持与优惠政策少。农民发展旅游农业的资金极其匮乏,发展后劲严重不足。由于相关部门缺乏联动机制和相关项目缺乏整合捆绑机制,真正能够使休闲农业和旅游农业经营户得到实实在在资金支持和政策支持的措施还很少见,专门针对休闲农业旅游农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比较滞后。
四、对进一步推进休闲旅游农业发展的建议
(一)要进一步提促进社会对发展休闲农业的认识。目前社会各方面对发展休闲农业认识不足,影响了休闲农业的健康发展。政府部门做好对休闲农业的宣传和推介,进一步提高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及社会对发展休闲农业的认识,切实把发展休闲农业放在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高度考虑,充分发挥休闲农业在统筹城乡发展、扩大内需、增加农民就业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确保休闲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提升科学规划。科学规划是办事前提,在发展休闲农业的过程中,首先要从规划入手,要紧紧把握市场需求,结合当地农业发展实际和地区特点,依托当地资源禀赋、文化特色和产业基础,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发展规划。在规划设计中,要突出功能定位与开发,要坚持突出文化功能、生态功能、科教功能和载体功能上下功夫,文化功能要把重点放在文化传播和特色文化打造上,形成地方特色突出的农村和农耕文化;生态功能上要突出生态、安全特色,形成独特的生态休假平台;科技功能上,要不断打造生产、科研、休闲观赏、教育于一体的现代农业技术、品种展示平台;载体功能就是通过发展休闲农业,举办各类特色节会,打造合作交流平台。
(三)创造休闲农业发展的优越环境。一是政策环境,就是各级党委、政府必须重视,把这项工作放到应有的位置,加强领导和服务,规范经营发展,切实减轻农户的负担。围绕解决影响休闲旅游农业发展的难点、热点问题制定扶持政策,切实解决好影响休闲旅游农业发展的用地、用电等各种问题,形成促进产业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二是社会环境,要在全社会打造产业发展的舆论氛围,发挥社会的力量支持、维护、促进产业的发展。提升西乡县休闲农业的社会知名度。
(四)完善服务体系。政府相关部门要结合实际,在教育培训、信息交流、创业辅导、融资贷款、管理咨询、宣传推介、规划设计、教育培训上加大工作力度。要把服务始终贯穿在促进产业发展的全过程,在发展初期阶段,重视创业辅导和教育培训,对达到一定规模的企业,要突出在行业规范、规划设计、市场推广加强服务。
(五)创新发展体制。休闲农业不是纯粹的农业开发,也不是传统的'旅游项目开发,它的发展涉及农业、环境、生态、环保、教育、经济、社会、旅游、医疗、文化等,是一个大的产业链条。发展休闲农业必须走产业化发展的道路,不仅要把产业链条上的各个产业紧密联系起来,更重要的是把每个链条上的经营者的利益有机结合起来,只有这样休闲农业才能走上健康的发展之路。休闲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体是“休闲旅游农业企业(中介组织)”,而基础是“农户”,其实质是“农户”通过休闲农业企业(中介组织)把自己与市场连接在一起,通过有效的产品价值链管理,形成贸工农一体化。在发展方式上,要坚持以市场引导、政府支持、农民自愿的原则,鼓励农民和城市工商资本发展休闲农业,农民可以发挥自身优势举办农家乐等小型企业,城市工商资本可举办大型的休闲农庄、农业观光采摘园,农业科研、企业单位要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园。农民可采取土地租用、入股等方式参与休闲农业的创建,并享有薪金、租金、股金等稳定、长期的收益回报,确保农民稳定就业和增收。
(六)要注重优势企业、特色产业和名牌产品的培育。提高休闲农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关键是要打造品牌企业和品牌产品。要通过培育特色产业,打造休闲农业的产业基础,为当地农民创造更多的创业就业机会。通过培育龙头企业,带动休闲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增强产业的竞争力。通过培育品牌产品,带动种养业的标准化、规范化生产,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农业品牌调研报告 篇20
科学把握农村经济发展规律,与时俱进做好“三农”工作做出的重大决策,充分体现了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为新时期“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为推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新农村建设不断开创新局面创造了条件。
一、农业发展现状
1、基本情况:
xx街道办事处辖3个管理区、17个行政村、6500多农户、农业人口23061人,总耕地面积1391公顷,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亩,农民人均纯收入7056元。
2、发展现代农业的制约因素:
①耕地、淡水、生物资源相对匮乏。近几年,随着招商引资事业的蓬勃发展,先后有20余家项目在xx建成投产,鹅庄管理区全部规划为市开发区,所辖土地主要用于工业项目发展;神洲生态乐园、济南鲍德冶金石灰石有限公司、xx煤矿矸石热电厂等工业项目的开工建设,也占用了较多的土地资源,使辖区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相对紧张,发展现代农业的空间相对狭小。
②农业基础薄弱。xx一直是传统的工业强镇,农业发展相对落后,农业生产主要以家庭承包、粗放经营为主,农业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缺乏大型农业龙头企业、特色农业,农产品附加值低,现代农业基础比较薄弱。
③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意识不强。受传统经营习惯的影响,当地村民普遍存在重工商、轻农耕的思想,有个别村的个别户甚至存在土地撂荒现象,发展现代农业的`思想阻力较大。
3、发展现代农业的有利条件:
①道路畅通,交通方便。辖区内309国道横穿东西,244省道纵贯南北,驻地位于垛庄、曹范等乡镇出入市区的交通要道,即将建成通车的济莱高速路横穿xx南部山区并且开有路口,明埠路、埠翟路、埠旭路以及各条乡村路网相连,交通十分方便,为人流、物流的集散创造了条件。
②距中心城区近,工商业基础雄厚。xx位于济南半小时经济圈内,距离明水中心城区10分钟车程,容易在信息、技术、市场、理念等方面接受大城市的辐射影响;xx工商业较为发达,驻地工商个体户达到600多家,从业人员7000多人,人均收入水平较高,初步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的条件。
③招商引资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契机。济南植物园于去年国庆节前夕建成开园,其规模和植物物种数在全省都位于前列,为发展现代农业和观光农业提供了良机;银鹭食品项目近期在xx开工建设,为开发种植粮食作物,加快小杂粮、蔬菜、果树等基地建设创造了条件。
④产业结构调整为发展现代农业奠定了物质基础。随着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实现了两个转变,即由“地下企业”到“地上企业”的转变和由“黑色产业”到“绿色产业”的转变,逐渐摆脱了对煤炭产业的过度依赖,开创了生态旅游、机械加工、商品物流等产业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经济发展一直保持了25以上的增幅,为发展现代农业奠定了丰厚的物质基础。
二、发展现代农业的思路
按照强项提升、弱项突破,整体推进、全面发展的原则,重点实施六大工程,全力开启xx发展现代农业的新局面。
1、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充分发挥垛庄水库低压灌溉工程效能,维护好现有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逐渐扩大水浇地面积,稳步提高粮食总产量和亩产量。在巴漏河沿岸各村建设提水站,并修建一系列的蓄水方塘,做好雨季蓄水工作,计划5年内扩大水浇地面积6000亩,使水浇地总面积达到12870亩,占耕地面积的62。进行科学施肥测土施肥试验,大力推进一池三改工程,多施用有机肥,不断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单位土壤的产出率,为现代农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农民增收工程。
以产业调整为动力,进一步加快农民增收致富步伐。依托银鹭集团,发展订单农业亩。大力扶持培植金燕肉鸡深加工项目,形成年加工肉鸡10万只的规模。打造品牌农业,培育一批富有xx特色的有机绿色农副产品,做大做强牛羊肉、小杂粮批发等产业。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每年新增规模养殖户10户;每年递增奶牛10头以上,争取到,奶牛养殖量达到200头的规模;建设标准化蛋鸡养殖场一处,达到每年产蛋量700吨的规模。发展庭院经济,引导农户在庭院中种植花卉、食用菌或从事小型加工业;发展劳务经济,引导农民外出务工,增加收入。
【农业品牌调研报告】相关文章:
农业品牌调研报告01-02
农业品牌建设调研报告02-28
农业品牌建设现状调研报告08-09
农业品牌建设调研报告3篇02-28
品牌调研报告12-27
品牌调研报告01-17
农业调研报告01-13
卷烟品牌的调研报告01-14
农业专项调研报告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