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调研报告

时间:2022-11-10 09:44:53 调研报告 我要投稿

健康调研报告15篇

  在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报告的适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多数报告都是在事情做完或发生后撰写的。你所见过的报告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健康调研报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健康调研报告15篇

健康调研报告1

  20xx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是我县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年,也是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我县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科学分析和判断我县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形势,把握工作的主动权,创新工作思路,促进整体工作上水平,根据统计、调查等资料,对我县人口和计划生育作情况分析如下:

  一、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取得的初步成效

  一是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截止到今年3月末,全县常住人口为205,277人,出生婴儿621人,符合政策生育率为94.4%(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0.6个百分点),人口出生率为3.01‰,自然增长率为0.54‰。较好地稳定了低生育水平。

  见下表:

  年 度 总 人 口

  (人) 出 生

  (人) 出生率

  (‰) 死 亡

  (人) 死亡率

  (‰) 自然增长率(‰) 符合政策生育(%)

  20xx年 222,785 1,837 8.24 819 3.67 4.6 92.8

  20xx年 217,796 1,809 8.2 777 3.5 4.51 91.2

  20xx年 207,904 1,932 9.07 768 3.61 5.467 93.89

  二是《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领证率逐年上升。自20xx年起我们在全省以 “直通车”方式发放农村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后,群众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维护,调动了群众自觉实行计划生育的积极性。

  见下表:

  年 度 现有一孩数(人) 领证人数(人) 领证率(%) 农村领证率(%)

  20xx年 36,084 24,154 66.94 100

  20xx年 35,543 244,433 68.7 100

  20xx年 34,811 23,093 66.3 100

  三是社会抚养费征收金额逐年递增。我们在建立《执法人员行为规范》、《执法责任追究制度》、《信访案件查处制度》等规章制度的基础上。严格执行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六个不准”规定,杜绝在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执法中的“不作为”和“滥作为”的现象,倡导人性化执法、正确执法、文明执法,使社会抚养费征收金额逐年呈上升趋势。在20xx年,全县征收社会抚养费36.8万元;20xx年征收社会抚养费32.1万元;20xx年,全县共征收社会抚养费 29.7万元。违法生育现象明显好转,也为提高全县的符合政策生育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是信息化建设得到提高。我们投入2.1万元,更新了4个乡镇微机。在建立新户卡阶段,先后四次培训了乡级统计员和微机员;组织各乡镇统计员、微机员在富林乡进行了户卡模拟填写,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发动乡、村干部360人,利用近1个月时间,入户核采集基本信息。做到乡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人,认真填写新家庭户卡,及时更户卡数据。为保证质量,由计生局业务副局长带队,深入8个乡镇抽查户卡填写情况,共抽查82个行政村的4,101户,发现误差限期整改,保证了家庭户卡档案填写规范、准确、信息变更及时。在新wis系统数据录入阶段,及时升级新wis系统,对录入进度慢的乡镇,我们采取多人多机录入。在数据审核校验阶段,发现有漏项的或逻辑不符的,及时更改,按时完成了全县新wis系统数据的录入、审核和校验工作,由于我们前期做了大量工作,在后期打包上传数据时,全县8各乡镇一次成功。及时把数据上传到省人口计生委规统处,保证了新wis系统的正常运行。

  五是队伍建设得到加强。针对我县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人员实际情况,计生部门制定了周密的工作计划和培训日程表。从去年10月下旬起,每月集中培训技术服务人员1次,每次2天,每次集中培训。为严肃纪律,端正学习态度,集中培训时,实行点名制,事假的一次扣100元,迟到早退的一次扣50元。全县的技术服务人员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督促、唯恐落后。科技大练兵活动历时六个月,投入近2万多元,采取多媒体直观教学和专家面对面辅导的方式,集中培训6期,累计12天,进行业务考试6次。3月9日,全县19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人员全部参加了全市的科技大练兵技术大比武考试。取得综合排名第四名的成绩,通过这次科技大练兵技术大比武活动,即培养了全县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人员的团队精神,又提高了她们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

  六是优质服务得到有效开展。在深化优质服务上,计生部门改变过去开展“三查一治”服务时间长、参检率低的做法,从2月25日至3月末,集中利用35天时间,由各乡镇服务站负责,以村、屯为单位,统一出车126台次,接送育龄妇女到乡服务站接受“三查一治”生殖保健服务,现场宣传生殖保健、优生优育知识。技术力量不足的乡镇服务站,由县服务站协助,摸清了年初的孕情、环情、病情,及时落实补救措施,准备在挂锄期间,又组成医疗小分队,入村开展生殖保健服务。截止到3月末,共普查10,852人,普查率为85.98%,患病率为22.86%,治疗率为81.23%,患病人群得到及时救治。

  七是服务环境得到改善。今年我们把服务站形象建设作为提高乡镇服务站服务能力的重点,按照服务站形象规标准,扩建县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按照设计图纸,准备新建了浓河镇计划生育中心服务站和富林乡计划生育中心服务站.凤山镇计划生育中心服务站.祥顺镇计划生育服务站.有望在12月份投入使用。

  从以上统计数据可以反映出我县人口计生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主要得益于以下几项措施:

  一是农村奖励扶助制度及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扶助制度工作成效显著。严格实行资格确认、资金管理、资金发放、社会监督的“四权分离”管理运行机制,认真做好奖励扶助对象的调查摸底、资格确认和上报工作。目前为止,对 20xx年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对象进行见面、资格审查、三级公示,审批327个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对象,县民政局、县残联积极配合,经过层层审查和三级公示,共确认132个特扶对象,以全部足额兑现。20xx年的奖扶.特扶对象正在申报审查中。各项奖励政策的落实,调动了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二是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工作稳步推进。公安、卫生等部门认真落实市政府《关于禁止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的终止妊娠的通告》,联合开展专项行动,严厉打击“两非”行为,确保出生性别比趋于正常。农委、扶贫办.农村信用社等部门利用春蕾助学计划、阳光女孩计划、青春风采计划等载体,“计划生育“三新”活动”,开展主动争取政策和资金,解决资金26.63万元,资助53个贫困计划生育女孩家庭.17个计生家庭脱贫,并发挥40个致富典型的辐射作用,用利益导向引导群众自觉实行计划生育。努力营造有利于女孩成长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建立健全有利于女孩及其家庭的奖励优先优惠扶持政策,切实维护了女孩的合法权益。

  三是基层基础建设工作进一步夯实。

  近三年,每年的三月份。县、乡、村三级联动,重点对新婚、哺乳、生育旺盛期和流动人口家庭进行走访,大力宣传优生优育、生殖保健等科普知识,摸清新婚情况、现孕情况、计划外出生情况和流入流出情况。计生局成立督察组,局长带队,不定期抽查各乡镇深入基层走访服务活动的效果,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及时解决。仅三月末今年我们共抽查了8个乡镇的16个行政村、57个自然屯,夯实了人口统计数据。

  二、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

  一是早、非婚现象仍然存在。**县是农业县,农村人口占80%以上,养儿防老等传统的`生育观念仍根深蒂固,早非婚现象仍然存在。见下表:

  年 度 女性初婚(人) 19周岁以下(人) 23周岁以上(人) 早非婚率(%)

  20xx 975 18 230 1.8

  20xx 851 23 179 3.8

  20xx 732 14 185 1.9

  由于取消了计划生育管理费,我们对早婚人员的计划外怀孕缺乏相应的处罚手段,单纯的宣传教育很难奏效,给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二是计划外二、多孩生育现象有所抬头。虽然经过20多年的努力,多子多福的传统生育观念得到了改观,但是,人们需要一个男孩及“儿女双全”的愿望还比较普遍,尤其是双女户和独生子女户考虑到老有所养,所以不符合生育政策的夫妇,也要再生育;再婚家庭为求家庭稳定和日后生活保障,也要再生育。这是二孩、多孩计划外生育增多的主要原因。20xx――20xx年,计划外二、多孩生育有所抬头。

  见下表

  年度 计划外出生人数

  (人) 计划外

  二孩

  (人) 计划外

  多孩

  (人) 计划外

  生育率

  (%)

  20xx 111 76 35 6.0

  20xx 91 66 25 5.0

  20xx 119 78 41 6.1

  群众的生育意愿与现行生育政策差距很大,而且在短时期内难以消除,工作难度加大。如果计划生育工作稍有疏忽,就可能造成违法生育现象的反弹,影响低生育水平的稳定。

  三是计划生育技术服务队伍老化。由于我县计划生育干部队伍超常规的稳定,缺少技术服务人员.加之文化水平较低,接受新事物慢,很难满足育龄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殖保健服务需求等等。

  这些突出的问题和矛盾,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解决。

  三、下步工作打算

  坚持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理念,突出稳定低生育水平这个中心工作,以推进综合改革,强化基层基础建设,创新工作机制,加大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的力度,全面提升人口和计划生育整体工作水平,为创建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人口环境。

  (一)提高符合政策生育率,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

  (二)夯实基层基础工作,强化基层基础建设。

  (三)推进综合改革,创新工作机制。

  (四)加大执法力度,提升依法行政水平。

  (五)落实综合治理工作,解决综合治理人口问题。

  (六)抓好宣传教育工作,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健康调研报告2

  当前,未成年人犯罪有明显上升的趋势,未成年人的精神状况不容乐观,于是党中央从推进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出发做出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这一重大决策。我省今年5月22、23日在苏州举行了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工作经验交流会。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孙志军强调要高度重视,扎实推进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工作。全面推进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仅需要政府行动,还需要我们每人的关心、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参与,只有如此才能为江苏培养出新一代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未成年人心理失衡现象严重

  翻开报纸,一幕幕惨剧总让人们不寒而栗: 因上学迟到受老师批评,便跳楼自杀;考试没能考进前五名,上吊自缢;学习成绩不好,怕父母责骂,双胞胎姐妹毒杀父母;十六岁的少女为“网事”用斧头砍死亲爷爷;厌烦母亲的唠叨,高中生用铁榔头锤杀母亲;马xx杀人事件……这些如花的少年为何这般脆弱?抑或为何这般凶残?这一幕幕令人触目惊心的惨剧提醒我们: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和心理健康问题不能再漠然置之,要更加积极地关注和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和心理健康问题。

  二、未成年人心理失衡的原因分析

  (一) 家庭教育无方

  人,从出生到成年都在接受家庭教育的影响。良好的家庭教育塑造英才,然而,当前家庭教育普遍存在问题。有的家庭父母都忙于工作和人际应酬,对孩子养而不育,或推给老人、或保姆、或供宿学校,使孩子缺乏亲情,为人冷漠,人格偏执、孤僻。有的单亲家庭,给孩子形成心理阴影。有的暴力家庭使孩子身心均倍受摧残,留下仇恨、绝望、报复、残忍的阴影。有的家庭望子成龙,软硬兼施,使孩子欲哭无泪,欲罢不能,极度抑郁、焦躁、脆弱。有的家庭对孩子不闻不问,任其自生自灭,胡作非为。更有甚者,父母言传身教,致使孩子从小便走上歪路。

  近年来,我国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家长却理解为“特长”教育,纷纷把子女拉去学“专业”。而真正的素质教育主要是培养健康人格,在中国的家庭教育中,最缺乏的也就是未成年人的性格培养,家庭对于子女性格上的不足,往往只用年龄小进行辩解。即使感到性格教育的重要性,也不知道使用正确的教育方法。而且很多家庭由于与子女缺乏沟通,或是在沟通中方法不当,使自己对子女的了解程度大大下降。即使不能忍耐子女的不良行为或想法时,大多数只是简单地使用暴力进行纠正。在与子女沟通的过程中,缺少平等交流,导致子女不能正确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甚者使子女对家庭教育产生排斥。

  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个老师,家庭是子女永远的学校。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素养,使之能遵循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进行家庭教育,这是提高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一环。

  (二)学校教育偏差

  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目前中考和高考仍在左右中国绝对多数学生的命运,因而学习成绩便成为重中之重。只要学习成绩好,万事皆可少。家长看重分数,老师狠抓分数,学校注重分数,学生也只好忙于分数。未成年人由于长时间处于紧张的学习状态,团体活动较少,和同学、朋友之间的沟通时间也在逐渐减少,这导致了他们的压力不能够正确排解。长期的不能倾诉,会导致未成年人的压力巨增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疾患。

  学校缺乏心理教育。一方面,未成年人的心理问题具有一定隐蔽性,老师对自己所带学生的心理问题不能够做到充分的观察与了解,自然很难发现问题,更谈不上很好的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如激烈的竞争,巨大的压力,繁重的工作,许多教育工作者身心疲惫,据资料介绍,现今中小学老师75%以上存在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而主科教师和班主任,比例更高。教师的心理问题和障碍,势必会反作用于学生身上,对未成年人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这也必然成为学校心理教育的瓶颈。(三)社会关注不足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心理学等相关科学的发展,社会对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已逐渐重视,但是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说,总体上还是非常的不足。首先,社会对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导致出现心理问题的未成年人就被人们认为是不正常的,导致未成年人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的心理问题,过多的掩饰自己,心理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另一方面,由于针对未成年人的心理医疗机构相对缺少或不正规,也导致未成年人的心理问题不能保质保量的解决。家长在这个问题上总倾向于询问老师或其它家长,有多少的老师能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十分了解,又有多少的家长能正确地认识孩子的心理问题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所以,社会忽视了解决未成年人心理问题,导致了问题的不断加深。

  家庭、学校与社会步伐不一致,缺乏合作机制。在未成年人心理问题的关心程度上家庭和学校已大大的超过以前,但是由于各方条件的限制,不能很好的合作。学校重视家庭不重视,或家庭重视学校不重视,或得不到社会的.普遍重视,都不可能从全方位去解决未成年人的心理问题。就像老师在学校把学生教的再好,晚上回去家长放任自流,第二天便又变回了原点,结果是导致未成年人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决。

  三、未成年人心理失衡的对策

  未成年人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随着社会阅力的扩展和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的心理困惑或问题。切实加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认真解决未成年人的心理问题,对于培养未成年人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掌握家庭教育方法

  家庭教育方式和父母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孩子的身心发展关系密切。父母的政治态度、价值观念、宗教信仰、期望偏好、心理素质等一方面要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又直接对孩子的人格发展施加影响。而下一代的身心发展状态,适应环境的能力,成材发展趋势等反过来又对家庭及社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只有真正提高父母乃至整个家庭成员的心理健康水平,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发展才有可靠的保证。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前提是转变观念。为人父母者必须把心理健康作为孩子的培养目标和内容加以充分重视,在教育上做到爱而不宠,严而有度。家长必须了解孩子的个性、理想、情感、兴趣和能力等个体素质,才能因材施教。关键是信任孩子,父母同子女之间意见不统一或产生矛盾时,应在平等、信任的基础上,采用民主协商的方法,循循善诱,耐心启发,。纠正不良惩罚方式,孩子缺乏生活经验,偶尔做错一件事,父母就天天骂或时常提及此事,长时间表示拒绝,就会使孩子情绪异常忧郁。

  (二) 转变学校教育重心

  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充分发挥学校主体作用。要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摆上重要日程,真正进入课堂。培养孩子们学会积极的认知,尽量避免消极情绪产生。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挫折,并指导学生使用补偿等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防止采用攻击和逃避机制,切实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开展情绪辅导活动,让学生保持乐观情绪,摆脱孤独的缠绕、控制情绪波动、克服不良情绪,快乐成长。同时,在心理教育中融入法制教育,加强预防作用。多组织一些公、检、法的志愿者到中小学进行心理教育活动。针对心理教育过程中发现的不良行为进行疏导和纠正,提高未成年人的自控和预见能力,及时降低用不良行为排遣心理问题的可能,通过竖立正确的法制意识来引导未成年人通过正确行为来减轻心理负担,并引导未成年人正确的维护自身权益,降低心理问题突发的概率。要加强对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知识的培训,提高学校全员的心理健康知识水平。学校在放假前,可以聘请心理专家为教师讲座辅导,或组织教师外出活动放松心态。但这还不能很好地解决实际问题。国外,有些公司专门拨经费给职员去寻求心理咨询,并列入医疗保险范畴,因职业而造成心理疾病属于工伤。教师具有健康的心态,方能很好地去进行教育教学,才能去关注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中小学要注意与学生家庭的沟通,建立畅通快捷的沟通渠道,形成教育工作的强大合力。

  (三)加强社会重视力度

  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建立健全必要的组织机构。各有关部门和单位一定要把组织机构的建设,当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件大事来抓,切实解决好有人管的问题,为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打好组织基础。市里已经成立了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负责指导协调全市的工作。有条件的学校、医院、社区都要尽快成立心理咨询室或心理门诊,已经成立的要进一步完善提高。

  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加快建设专业人员队伍。要充分发挥现有人才的作用,进一步改善他们的工作生活条件,更好地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加强专业人员培养,把那些热心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备相关专业基础的人员,尽快调整到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中来,通过培训、进修等形式,尽快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和水平;要抓紧从高等院校引进专业人员,充实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各有关部门一定要把专业人员的队伍建设摆上重要位置。

  社会学校家庭需要联合行动必须改变家长、老师联合起来与孩子作对的局面。家长和老师沟通绝不是为了更严厉地训斥孩子,而是一起帮助孩子成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积极开通学校与家庭同步实施心理教育工作的渠道。学校要指导家长转变观念,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营造家庭心理教育的环境,以家长的理想、追求、品格和行为影响孩子。

健康调研报告3

  我国养老产业主要有三种形式: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根据各省市地区的规划,居家养老的形式占比最高普遍在90%以上,其次为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今年8月我们调研了以上几种形式的养老机构,结论如下:

  一、机构养老

  未来三年将是机构养老的一个整合过程。机构养老因其资金的投入周期比较长,其盈利见效也比较慢,是政府政策支持的主要方向。目前我国养老机构差异化很大,短期内盈利的机构不足10%,其中盈利超过5%的仅占20%。主要原因是资源的配置没有合理利用,空床率较高的一般都是在地里位置比较偏的郊区。业内认为,未来三年将是机构养老的`一个整合过程。

  二、地产养老

  地产养老看好有地产资源优势的企业。地产养老是将居家养老、社区养老与机构养老相结合为一体的社会化养老形式。地产养老相比于传统地产而言,前期投资较少、土地使用更灵活,政府扶持等便利条件。

  除此之外,在业态上地产养老更注重配套医疗、体检、护理等相关服务设施。运营模式主要是会员制或租用,会员制更有利于前提投资的回收。有地产资源优势的企业在地产养老上会节约很大成本。

  三、社区养老

  社区养老的核心是对社区资源的整合和掌控。社区养老是依托老人所熟悉的社区,在得到家庭照顾的同时,由社区为老人提供稳定的活动场所,以及家庭力所不能及的照顾帮助服务,主要包括文化娱乐、健身康复、学习交流、家政、紧急救助、康复护理等。社区养老更看重资源的价值,只有公益性质的组织才能够参与政府的招投标、更易被街道所接纳,对养老产业参与值利大于弊。

  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对居家养老很重要。居家养老占据90%以上的市场,主要需求是医疗护理、生活护理。生活护理没有太高的门槛,而医疗护理需要具备医疗资质,办理该证件时间需要1年半到2年的周期。目前部分地区对部分人群的居家护理的支出,可以通过医保,未来有望放松到退休之后即可。

健康调研报告4

  根据主任会议安排,xx县人大教科文卫工委于7月中下旬对以中医药事业发展为主题的“xx农民健康行”xx活动开展情况进行了调查,听取了县卫生局情况汇报,抽查了县合管办相关档案,召开了中医药从业人员座谈会,先后深入到县中医院、xxx卫生院、xx卫生院、xx中心卫生院等医疗单位实地查看了农村中医工作开展情况。现将调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工作成绩

  (一)突出政策扶持,中医药发展环境逐步优化。

  县政府按照省市相关文件要求,把中医药工作列入“xx农民健康行”活动主题,成立了“xx农民健康行”xx活动领导小组。制定出台了中医药事业“xxx”发展规划等政策文件。同时按照《湖南省中医管理条例》的要求,制定了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将中医院纳入新农合、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紧急救援网络体系;提高了中医药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的地位。将中医院整体搬迁工作纳入了县城建设整体规划并提到议事日程,中医院经费实行了财政预算,今年预算安排45万元。 xx年,我县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

  (二)突出网络建设,中医药服务领域不断扩大。

  一是加强中医院建设。目前中医院拥有业务用房9400平方米,开放病床101张,年门诊7万人次,年收治住院病人近4000人次,年手术1500台次。全院有专业技术人员184人,中高级职称人员比例达到35%。xx年与xx年相比,中医院资产总值由1700万元增加到2100万元,增长23%。为适应中医药事业发展要求,县政府决定将县中医院整体搬迁到马鞍新区,计划征地30亩,建筑总面积15000平方米,开设病床200张,总投资4000多万元。目前已完成可行性论证和环评工作,省发改委已立项呈报国家发改委,征地工作、建筑设计正在抓紧进行。二是加强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建设。全县6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均设有中医科、中药房。3家乡镇卫生院创建为“湖南省乡镇卫生院中医兴院示范单位”。治河渡卫生院地处城郊,面对县级医院的竞争压力,通过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走出了一条不断发展壮大的新路子。该院桥头门诊部全部为中医药科室,其中医药收入占全院业务收入的20%。团洲卫生院有中医药技术人员10人,占全院医药人员的30%。能提供中草药300多种,中成药100多种,同时,注重中医药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建立了辖区内农民健康档案,针对个体差异,为农民提供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中医药治疗方案。全县50%的村卫生室均能运用中医药治疗常见病,多发病和参与预防保健。基本形成了县乡村三级中医药服务体系。

  (三)突出专科建设,中医药特色优势逐年显现。

  通过专科建设,极大提高了我县农村中医药服务比重和服务能力。目前,全县共创建省级重点中医专科4个。其中,县中医院的骨伤科是该院的拳头科室,也是省级重点专科。该科室年收治病人占全院病人总数的40%。中医院的针灸康复科、颅脑外科、中风专科日益受到全县人民信任。治河渡卫生院的肝病专科已开设10多年,在全县享有盛誉,曾治愈了大量危重肝病患者。县注市中心卫生院设有中医骨伤科、中医肝病专科、风湿理疗专科、慢性颈肩腰腿疼痛科等四个中医特色专科,开展了针灸、推拿按摩、牵引、小针刀和封闭等项目的综合治疗,特别是中医的定点介入治疗对慢性颈肩腰腿疼痛的`患者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元至6月份,中医定点介入治疗患者234人次,中医中药治疗患者245人。xx年上半年全院中药收入43.1万元。通过专科的建设,中医药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

  (四)突出人才培养,中医药人员素质逐步提高。

  一是培养临床技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采取师承教育、外出进修等形式,培养12名县级中医药技术骨干。二是培养基层中医药人员。以集中脱产培训,继续教育等形式,共培训乡镇卫生院中医临床技术骨干17人。三是加大学历教育力度。共选送110人参加了中医药大中专学历教育,已有68人获得毕业证。乡镇卫生院从事中医药工作的都具有中专以上学历。四是采取学术讲座、专题报告等形式开展学术活动,邀请省市知名专家来xx传授学术经验。并选派48人到市中医院参加了“冬病夏治”技术培训活动。

  二、困难和问题

  (一)中医扶持政策难以到位。近几年,国家虽然加大了对中医药事业的投入,但没有像发展公共卫生事业一样发展中医事业,即使有一些扶持的政策,也很难落到实处。

  一是中医院预算经费没有增加。我县中医院预算基数为45万元,且去年和今年没有变化,而医院各项费用逐年增多,按照同步增长要求,预算严重不足。

  二是中医专项经费没有列入常年预算安排。中医药服务设施设备配置和建设、中医专科建设、人才培养等经费得不到保障。

  三是提高中医药在新农合报销比例的政策得不到落实。省市县都出台了要提高中医药在新农合报销比例的政策,但因各种原因,没有落实到位。西医与中医以相同比例报销。

  (二)中医人才青黄不接。农村中医药优秀人才匮乏,高职称高学历的人才已寥寥无几。在全县农村中医药人员中,近几年,虽然开展了农村中医药人员的学历教育,但目前仍存在学历层次低,技术水平不高,整体素质差的矛盾,在解除群众疾苦方面没有优势。

  (三)中医西化现象严重。受市场经济的影响,中医医院及其他医院中医专科门诊为了生存,迫不得已采用西医的诊疗手段和治疗方法,严重影响了服务价格相对低廉的中医药的应用和发展,致使传统的中医逐渐淡化。部分中医药人员为了追求个人利益,逐渐放弃简便、廉效的中医治疗手段,而采用西医诊治,中医被边缘化。究其原因,主要是收费低廉。据调查:一次针灸理疗仅收15元,与西医的一次注射费相当。一副中药汤剂也就几元钱,利润低,报酬少。同一所医院,同样职称,同样上班,中医医生比西医医生要少几百元一个月。据反映:一胫骨骨折病人如采用中医手法复位和中草药治疗,仅需xx余元,通过西医开放性手术治疗,则需1万元左右。因此,绝大部分医院和医生都会采取西医治疗手段。

  (四)中医管理机构不健全。县卫生局设立的中医股并入在医政股内,中医管理职能难以履行到位。我县作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没有单设中医股,仅有1名兼职管理人员,与上级对我县中医药工作的要求不相适应。

  三、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对农村中医工作的领导。县政府要坚持“中西医并重”方针,建立协调机制,健全中医管理机构,进一步加强农村中医工作的领导,积极扶持农村中医药事业发展,加速中医院整体搬迁工作。

  (二)进一步加大对农村中医事业的经费投入。要结合当前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工作,调整时财政支出结构,将中医药经费在财政预算中单列,确保中医事业费和中医专项经费占县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同时将中医药在新农合报销比例提高5 %的政策落到实处。

  (三)进一步加大农村中医人才培养力度。一是建立基层医疗机构用人优惠机制,吸引优秀专业人才和中医院校的毕业生扎根基层。二是要采取多种形式加速培养人才,注重发挥名老中医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采取名医带高徒的形式培养高层次的学科带头人,注重继续教育和在职培训,培养基层实用型的中医临床人才。切实提高农村中医药人员的整体素质。

  (四)进一步加强中医药知识的宣传与普及。中医药是我们祖先与疾病抗争实践经验的总结,有较高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县政府和医疗卫生部门要认真做好中医药的宣传工作,提高对中医药地位作用的认识,让广大群众成为中医药服务的受益者和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促进者。

健康调研报告5

  由中国健康教育中心指导支持,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生命时报和武田制药共同发起健康未来大型公益项目在京举行。活动现场,《儿童健康成长调研报告》正式对外发布。

  据了解,此项目将历时三年,计划每年针对不同群体开展一系列公益和健康教育活动,希望通过实际行动给予这些特定群体切实的帮助和健康教育支持。作为该大型公益项目的第一个公益活动,将重点关注儿童健康成长问题。

  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部长白书忠表示:作为健康未来项目的第一个公益活动,我们将重点关注儿童健康成长问题。我们希望,通过这个项目唤起家长和更多的社会公众对儿童健康成长问题的重视与关注。

  活动现场,《儿童健康成长调研报告》正式对外发布。此项调研历时40天,覆盖北京、上海和贵州三个地区,共收集3242份调研问卷。报告内容显示:在饮食营养方面,超半数受访者的孩子经常吃火腿肠(57.3%)、膨化食品(50.1%)和冰激凌等冷饮(48.8%)等零食食品。在身体发育方面,近四成的受访者认为孩子身高低于平均身高10%就是疾病;另外,超过两成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的孩子分别存在身材矮,身形消瘦、超重虚胖,过早发育和体格发育落后,运动能力下降等发育不良问题。

  针对报告内容,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专家伍学焱教授指出:饮食习惯关系到儿童健康!有些父母过度溺爱孩子,长期无原则地顺应孩子们不合理的饮食要求,这往往是导致孩子们挑食、偏食的一个重要原因,其结果是使孩子得不到促进生长发育的合理营养,产生两极分化营养不良和肥胖,两者都属于营养失衡问题。从三个地区的报告内容来看,营养失衡问题比较突出。另外,在身体发育方面,从报告内容可以看到,家长对孩子的身体发育问题重视度较高,但在进行自我判断仍然存有一定误区,如超四成家长认为身高低于平均水平10%就是疾病。此外,不同经济水平的地区之间,仍然存在儿童发育异常问题。参与该活动的专家呼吁:儿童的营养健康问题应该引起家长的关注。

  关于当前少年儿童热点文化现象的调研报告

  随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文化领域也出现全球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多种文化互相交融,互相渗透。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少年儿童文化发展不断呈现出各种新的现象。为把握多元文化对少年儿童发展的影响,我们以多元文化与儿童发展为主题,认真研究各类文化在与少年儿童不断互动中所产生的种种问题及发展趋势,研究少年儿童群体中存在的热点文化现象,分析文化因素对儿童成长的影响,并对少年儿童文化发展提出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少年儿童 热点文化现象 特点 问题 对策

  一、研究的背景与方法

  (一)研究背景

  1、和谐文化为少年儿童文化发展提供基本前提

  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性工程,也是促进少年儿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命题。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文化因素深深渗入其间,为和谐社会的发展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支柱。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建设与之相适应的和谐文化。和谐文化建设既是构建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又是必要条件,对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

  2、多元文化为少年儿童文化发展提供外部环境

  一方面,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交流使少年儿童每天都在迅速地接触各类资讯,视域不断拓宽;另一方面,全球化视野下文化渗透日益加剧,未成年人已成为国际范围内媒体影响和争夺的主要对象。多元文化为少年儿童文化发展提供外部空间,如何应对文化渗透,保持文化的主体性,成为少年儿童文化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3、对少年儿童群体的对象研究为少年儿童文化发展提供有效支撑

  对少年儿童群体的对象研究是上海共青团和少先队组织一贯坚持的优良传统。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认真研究多元文化对少年儿童发展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要在全面与系统相结合、历史与未来相结合、生活状况与精神需求相结合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对少年儿童文化发展研究的时代性和导向性。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选择7-15周岁的少先队员和儿童团员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1705份,回收有效问卷1705份,有效率为100%。按照年级段、区域、学校类型等为分类依据随机抽取样本,同时考虑到包含一定数量的特殊群体(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二、研究的内容与结论

  (一)当前少年儿童文化发展基本状况与热点文化现象

  1、少先队文化对儿童发展的积极影响:锻炼自主能力,培养民主意识

  少先队文化是由少先队性质决定的,是一种反映少年儿童心声特点的特殊文化,它融入了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知识,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是少先队组织生存和发展的表现方式,是少年儿童健康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少先队文化发展使少先队所倡导的一切理念、一切价值的综合形成一种影响场,在少年儿童的成长过程中产生积极的影响。少先队文化对少年儿童成长发展的影响是深层次的,使少先队组织在少年儿童成长过程中产生更大的影响,留下深刻的印记。在少先队文化氛围的熏陶下,队员的自主能力不断增强,民主意识也不断得到强化。

  ★热点文化现象:少先队红领巾小社团发展势头强劲

  上海市少工委于20xx年4-5月开展的普查显示:大多数红领巾社团是在20xx年之后建立,很大一部分社团的成立时间为2-3年,可见近年来红领巾社团数量增加比较明显。红领巾社团在社区少先队中也有所发展。红领巾社团在活动内容上大致可分为兴趣爱好型、文体娱乐型、专业学术型、社会公益型等,所占比例分别为47.0%、31.3%、11.4%、10.3%。

  少先队员对于红领巾社团的参与度非常高。调查显示,80.2%的少先队员表示自己参加过学校或社区的红领巾社团,其中,73.9%参加过学校的社团,4.9%参加过社区的社团,15.5%两者都参加过;队员参加红领巾社团的最主要目的依次是:学习更多知识(33%),获得快乐(31%),锻炼、表现自己(27.2%),老师或家长安排自己参加(2.9%),交朋友(2.5%)。调查还显示,有81.1%的队员表示自己喜欢社团的活动;队员对于红领巾社团的作用认识依次为丰富课余文化生活(74.3%)、开阔视野(64.5%)、繁荣和活跃校园文化(64.4%)、提高素质(60.3%)、学习社会交往(56.5%)。

  调查中,队员反映红领巾社团的问题依次为:活动新颖度还不够、队员自主性不够、与社会联系度不高、活动经费不足等。队员的改进建议主要有:走出校园,联系社会、活动内容和方式上更新、活动时间上增加、能有更大的自主权利、能得到更多指导等。

  2、学校教育主导儿童发展:素质教育继续推进,全面发展备受关注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不断推进,少年儿童的全面发展受到社会方方面面的关注。学校提供有效载体,鼓励少先队员和儿童团员各展其能,发展个性。体验教育活动在学校大力开展,引导少先队员寻找一个岗位,扮演一个角色,获得一种感受,明白一个道理,学习一种本领,培养一种习惯,实践能力得到锻炼。尽管面临一定的课业负担,但广大队员仍乐于参加各类兴趣小组和红领巾小社团活动,在认真完成基础学科学习的同时,努力培养广泛的兴趣与健康的爱好,不断丰富自身精神生活。各学校也普遍重视体卫艺科工作,加大投入,鼓励冒尖,涌现出一批体、卫、艺、科方面的特色学校(或学校特色),培养了一大批基础扎实、学有所长的队员。

  ★热点文化现象:阳光体育锻炼积极开展

  据调查,上海少先队员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时段依次为体育课、双休日和节假日、放学后、课间与午休、早晨。其中体育课是队员参加锻炼的最主要的时间段,而课间与午休并没有被队员充分地用于体育锻炼。针对这种情况,上海市一些小学已经开始尝试推迟上学时间,并把上课之前的一段时间用于学生晨练。

  对于体育锻炼,家长和辅导员老师均表示赞成和支持,绝大多数队员也都表现出积极的态度,表示十分欢迎。95.2%的队员表示愿意参加阳光体育运动,每天参加一小时体育锻炼。他们对体育锻炼的意义有自己的认识,认为参加锻炼是保证身体健康的一个重要条件,也是科学的生活习惯、紧张的.学习生活使自己腰酸背疼,适量运动能放松心情、增强体质。调查中,也有个别队员表示自己不愿意参加运动,理由为:没有时间,要学习、不喜欢运动、就是不想动、学校里没什么好玩的、在学校体育锻炼,总是达不到老师的要求等。

  调查显示,最受队员喜爱的10种运动项目依次为:羽毛球、跑步、踢毽子、篮球、跳绳、足球、乒乓球、骑自行车、溜冰和各种游戏。可见,球类项目和轻巧方便的休闲运动项目颇受队员喜爱。男女生在喜爱的运动内容方面有差异。男生最喜爱的5项运动依次为:足球、篮球、跑步、羽毛球、乒乓球。而女生则是踢毽子、羽毛球、跳绳、跑步和乒乓球。

  3、传统文化与儿童道德成长:汲取传统文化养料,传承优良道德品质

  传统文化是少年儿童成长的文化根基。少先队重视开展民族精神代代传等活动,开展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对引导队员进一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信念,努力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热点文化现象:受洋节日冲击挑战下的传统节日认同

  传统节日的产生、流传、演变等,有着民族心理和文化形态的背景,每一个传统节日的背后都有着一段生动可感的历史,无疑是对少年儿童进行民族精神传承教育的最好教材。调查显示,除了少年儿童自己的节日之外,传统节日和洋节日一起受到少年儿童的青睐。在问及你最喜欢什么节日时,29.5%选择六一国际儿童节,24.9%选择春节,18.7%选择国庆节,8.4%选择圣诞节,5.7%选择中秋节。至于喜欢的理由,选择热闹的为45.7%,选择可以放假的为20.3%,选择家人和朋友都很重视的为11.3%,选择洋气,外国人都过的为4.2%,这说明少年儿童虽然重视一些传统节日,但普遍对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认识不足。

  4、流行文化与儿童的成长认同:媒介影响日益加大,流行文化认同显著

  流行文化在青少年成长各个阶段发挥着心理暗示与情绪模仿等作用。流行文化具有轻松娱乐、释放压力、发泄情绪、排解烦恼等作用,与之相适应,对娱乐的追求正是少年儿童作为社会主体的一种天然需求与权利。然而,面对在新媒介技术背景下的日益丰富复杂、形式多样的流行文化,处于成长与发育之中的少年儿童,世界观与价值观还未完全成熟,媒介素养教育成为处理流行文化、大众媒介、青少年儿童三者之间互动关系的思路之一,有助于让少年儿童形成独立的判断能力与认知能力,正确认识与对待大众媒介及其广泛传播与制造的流行文化。

  ★热点文化现象:从超级女声到好男儿

  从20xx年的超级女声到20xx年的加油,好男儿,都受到了多数上海少年儿童的喜爱。调查显示,表示非常喜欢的占66%,表示无所谓的占12.6%,表示不喜欢的占21.3%。少年儿童喜欢超女和好男儿的原因主要为满足个性表现、自我表达以及公平参与等。此外,选手、节目主持人、评委、pk环节、美女帅哥组合等也是吸引少年儿童眼球的重要因素。

  调查还显示,少年儿童对超女和好男儿的评价也趋理性和客观。在问及你评判心目中的好男儿的标准时,选择心地善良等优秀品质的为57.1%,选择积极向上的为18.8%,选择歌唱得好,舞跳得好的为12.5%,选择形象亮丽的为11.5%,说明少年儿童更看中的是好男儿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值得少年儿童学习的优秀精神品质。

  5、网络环境下的儿童发展:不可抗拒的影响力量

  互联网在上海少年儿童中已经有了极高的普及率,网络已经深入了少年儿童的日常学习与生活。少年儿童也在互联网信息的充分运用中悄然改变着学习方式,这些信息开阔了他们的视野,方便了他们对知识的搜寻、吸收,甚至缩短了他们与长辈之间知识量的距离。面对正经受网络大潮影响的少年儿童,团队组织要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教会队员正确认识互联网、正确使用互联网,让网络为他们服务,而不是成为网络的奴隶。

  ★热点文化现象:网络信息依赖情况加剧

  据中国少年雏鹰网调查显示:在完成各种拓展性、研究性作业的时候,队员的信息获得方式主要为网上搜寻(33.2%),明显高于图书馆查资料(14.5%)、请教老师、家长(24.7%)和自己实地调查、采访(24.7%)。当问及布置在很短时间内完成文章时,60.6%的队员表示完全由自己思考完成,26.4%表示借助网络,但大部分依靠自己完成,10.0%表示大部分内容借助网上信息完成,另有3%承认很多时候网上直接剪切下来就行。

  网上信息有数量众多、内容广泛、搜寻便利、节省时间等特点,方便了少年儿童的知识获取,但同时也存在信息重复率高、缺少新意、权威性差等缺点。长期依赖网络搜寻信息,会削弱少年儿童的思考和研究能力,制约他们的发散思维训练,需要引起家长、学校与社会的重视。

健康调研报告6

  (一)加快家庭教育立法步伐。

  建议通过立法的形式,规定家长与社会应尽的责任。完善家长及亲属为主体的家庭监护体系,强化家长的法定监护责任,明确父母的监护主体责任,细化儿童不能脱离父母监护的具体规定,特别是规定年幼的儿童不能脱离父母的.监管和照顾;若双亲都外出打工,应该将子女带走,履行法定监护人的权利和义务。对确因经济等实际困难无法带在身边而由亲属或其他监护人的留守儿童,要求外出务工人员定期联系监护人和留守子女,了解和关心留守子女学习生活情况。对拒不履行监护和家庭教育的责任人的处理有明确的法律依据。

  (二)健全社会工作制度,完善社会工作者服务队伍建设。

  明确对社会专职社工的认定和管理,推广专业社工、志愿者、义工的关爱队伍建设,保证专职社会工作者的工作经费。对参加社会工作的义工、社工和志愿者给予在招录公务员、工作(学业)考核、社会表彰等方面予以加分或激励,确保社会工作者的积极性和长效性。

  (三)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

  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组织建设和机制建设,及时成立未成年保护委员会,进一步明确成员单位职责;切实将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把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经费纳入预算,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作用。进一步拓展宣传渠道,创新宣传方式,切实提升广大未成年人的法治观念、维权意识,促进全社会保护未成年人的责任意识提升,真正使未成年人保护法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四)进一步加强家庭、社会保护。

  强化家庭教育。充分发挥网络、报刊、电视、广播等媒体宣传引导作用,引导父母切实履行好未成年人监护职责,为未成年人创造良好成长环境。切实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关怀、关爱,通过各种形式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和亲情关怀的缺失。注重社会保护。深入开展网吧专项整治,严厉查处“黑网吧”和网吧、游戏厅等娱乐场所非法经营行为。继续加大社区、校园及校园周边社会治安、食品安全、交通秩序整治力度,严格督促各商业网点在醒目位置设置禁止向未成年出售烟酒警示标志,努力净化未成年人成长环境。为未成年人创造良好学习环境。根据经济发展和财力增长情况逐步加大公益性未成年人科教活动场所建设投入,并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益科教活动场所建设,为未成年人提供良好文化服务。加大图书馆、文化馆、“农家书屋”等公益文化场所对未成年人免费开放工作,切实增强展览陈列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促进青少年幸福健康成长;充分利用传统节日和各种纪念日,组织开展面向未成年人的广场、社区、家庭、校园文化活动,活跃未成年人文化生活,陶冶未成年人情操。

健康调研报告7

  健康服务业是以维护和促进人民群众身心健康为目标的相关服务行业的统称,主要包括医疗服务、健康管理与促进、健康保险以及相关服务,涉及药品、医疗器械、保健用品、保健食品、健身产品等支撑产业。随着广大群众对健康服务需求的持续增长,加快发展内容丰富、层次多样的健康服务业,是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提升全民健康素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举措,也是提升服务业整体水平、有效扩大就业、形成新的增长点、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

  一、我市健康服务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市健康服务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整体实力不断增强,基础医疗保障体系日臻完善,居民养老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全民健身氛围日益浓厚,服务领域全方位拓展,服务能力大幅提升。

  (一)基础医疗保障体系日臻完善

  1、基本医保覆盖面不断扩大。20xx年全市参加城镇职工和居民医保人数达到60.6万人,参保率达到98%,全市2.02万名关闭破产国有企业退休人员和5.29万名困难企业职工全部参加了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市政府将“新农合筹资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300元”列为承诺为民办的实事之一,比省定标准290元高出10元,成为全省人均筹资唯一达到300元的地市。新农合参合人数56.93万人,参合率达99.21%。

  2、基本医疗保障水平不断提高。20xx年我市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由22.5万元提高到28万元,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基金最高支付限额由13.5万元提高到15万元,是我市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的6倍以上;城镇职工和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达到73%,初步建立了城镇医疗保险市级统筹信息系统;大力推行社保“一卡通”工作,共发放社保卡58万张,超额完成省下达的45万张发放任务。率先在全省出台了市级统一的补偿方案,20xx年全市统筹区域政策范围内补偿比达到了75%以上,封顶线达到12万元,均超过省定目标。

  3、商业健康保险制度基本确立。20xx年6月,我市建立了城镇职工大病统筹保险制度,制定了《xx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实施办法》,并将此工作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中国大地保险公司山西分公司承办。同时,我市还建立了城镇居民补充医疗保险制度,制定了《xx市城镇居民补充医疗保险实施意见》,规定了参保居民在报销医药费用时的相关细则。

  4、基本药物制度逐渐完善。我市目前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已全部配备使用了基本药物,按规定实施了医保支付政策。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村卫生室全部实行省级网上招标采购和统一结算,确保了基本药物供应及时和货款安全、按时上缴。20xx年,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各级医疗机构向配送企业回款3202.81万元,建立完善基本药物采购新机制工作取得新进展。

  5、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进一步深化,建立了多渠道补偿机制。20xx年基本药物零差率市县财政配套资金共计646万元, 基本公共卫生经费3183万元。各县(区)根据《xx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办法》制定了具体实施办法,核定收入项目为医疗服务收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收入、药品收入及其他收入;核定支出项目为人员经费支出、业务经费支出、药品支出及其他支出。

  6、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稳步提高。一是强化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和转岗培训、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在岗培训工作;二是认真落实乡村医生多渠道补偿和养老政策,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我市1620名乡村医生现都已参加新农保。对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村卫生室,按行政村核定30%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予以补助。对无卫生室的村公开招聘的大学生村医,在聘用期间其补助标准因不低于每人每月800元,20xx年全市下拨村医补助经费350万元。

  7、基层中医药创建工作稳步推进。我市对加强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非常重视,各县区政府均加大了投资力度,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了中医医疗设备,在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适宜的中医药服务项目。其中:xx县创建成为山西省唯一一家国家级第二批“治未病”预防保健试点县,并成功创建为省级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xx县的基层中医药创建工作受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审专家组的高度评价。

  (二)居民养老服务体系逐步健全

  阳泉是全省较早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城市之一,截至20xx年,我市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占全市总人数的14.58%,预计到“十二五”末,我市老年人口将占到全市总人口的18.19%以上。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养老服务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不断优化养老设施建设,积极创新养老服务形式,逐步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养老服务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民政牵头、社会参与、市场运作,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

  1、政策环境日渐完善。20xx年,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全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阳政办发[20xx]53号),养老服务业的发展政策得到进一步细化,该《意见》具体明确了我市“十二五”期间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监督管理和保障措施,从土地保障、资金补助、人才培训、税费减免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进一步扩大扶助范围和内容,提高扶持标准,扶持政策更加完善。

  2、养老服务机构设施建设成效显著。截至20xx年底,全市共有社会养老福利机构46所,其中市级公办养老机构2所;县(区)级公办养老机构2所,xx县、郊区各1所;乡镇敬老院33所,分别为xx县10所,xx县15所(包括分院1所),郊区8所;民办养老机构9所,分别为市级1所,xx县1所,xx县3所,郊区3所,矿区1所。

  3、城乡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全面启动。为了更好地落实市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全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在已有5所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的基础上,今年7月份,民政局制定出台了《xx市20xx年城乡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我市今年要完成14个城市社区和50个农村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的建设任务。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以上项目完工后,日间照料养老床位将达到700张。

  4、养老服务队伍专业化建设逐步推进。近年来,我市积极开展养老服务职业技能培训,并逐步推行养老服务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养老服务队伍整体素质的稳步提升。20xx年以来,全市共参加民政部、省民政厅组织的各类养老服务职业技能培训80余人,同时积极开展各类公益性养老助老服务活动,全市现有助老服务志愿者近5000名,为全市提高养老服务整体水平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全民健身氛围日益浓厚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以“三边工程”为主要内容的群众体育事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全民健身氛围日益浓厚。

  1、场地设施建设数量大幅增加。已建成农民体育健身工程960个,全民健身路径工程69条,乡镇全民健身活动广场8个,全民健身中心1个,全市人均体育设施面积达到1.14㎡,群众体育的物质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

  2、健身组织不断壮大。成立了全民健身工作委员会,批准成立了24个体育协会,发展社会体育指导员2000人,创建完成国家级体育先进社区2个,省级体育先进社区2个,全国体育先进乡镇7个,省级体育先进乡镇11个,群众体育的网络组织不断完善。

  3、群体活动品牌创建成效凸显。以“五个百万人群”和“两个关爱人群”为重点的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开展。打造了“全民健身大拜年系列活动”、“xx市足球联赛”、“xx市乒乓球联赛”、“国际篮球邀请赛”、“元旦登高、长跑、越野活动”、“8月8日全民健身日大型体育展演活动”等众多品牌赛事,举办了“汽车场地越野赛全国邀请赛”、“山西省第十九届传统杨氏太极拳比赛”、“山西省‘体育三下乡’桃林沟村健身行系列活动”、“迎奥运万人长跑”等一系列有影响力的赛事活动,形成了全民健身的良好氛围。

  二、我市健康服务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市健康服务业的发展总体势头良好,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基础医疗保障体系方面:一是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尚需继续完善。我市现有医疗机构尤其是县级以下基层医疗机构的`基础设施、医疗技术和设备以及人才等,还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就医要求;二是基本药物制度配套措施有待进一步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普遍存在人员少,基本药物品种、数量少的问题,加之没有单独的医保网络系统和收费系统,极大地制约了医保职工购买基本药物的积极性;同时,由于配送机制不完善,配送不及时,基本药物品种与需求不相适应,基本药物实行零差率销售后的财政补偿资金到位缓慢等,导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使用基本药物积极性不高,基本药物的推广受到一定影响。

  (二)居民养老服务体系方面:一是养老服务发展落后于经济建设的步伐,养老服务的整体水平与社会需求差距较大,发展步伐迟缓,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二是养老服务机构建设资金严重匮乏,财政投入不足,政策扶持不够,没有很好地调动社会化养老的积极性,存在基础设施数量少、条件简陋、功能不全等诸多问题,难以满足人

  民群众对养老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三是养老服务建设用地难以解决,成为制约养老服务业发展的瓶颈。多年来,我市在制定城市居住区规划时,无论是新区建设还是旧区改造,都没有很好地将社会福利设施特别是老年人服务设施纳入公共设施进行统一规划,存在着养老服务设施用地难的问题;四是服务理念落后,服务内容单一。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不仅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相对滞后,而且在服务理念上也存在很大差距。如:占全市养老机构比重71.74%的乡镇敬老院,在服务内容上,仅仅局限于为老年人提供日常的生活照料,而其他医疗保健,康复护理、精神慰藉、文化娱乐等服务项目尚未有效开展;五是随着我市老年人口基数不断增大,三口之家等家庭日益增多,“421”家庭结构已大量出现,加上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日益激烈,子女工作压力大、闲暇时间少,外出读书、工作、经商、留学人员增加,“空巢家庭”越来越多,传统的家庭养老服务功能日益弱化,急需社会化的养老服务来解决;六是严重缺乏高标准多功能的大型综合性养老服务机构设施建设。目前,我市市级老年福利机构只有2所,空余床位有限,远远不能满足城市老年人的基本养老服务需求。

  (三)全民健身构建方面:一是群众健身意识有待提高,经常参加体育健身活动人数比例偏低;二是公共场地设施不足,公共体育设施数量、面积和质量不能满足群众多元化健身的需求;三是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覆盖范围不够广泛,城乡基层公共服务能力薄弱;四是城市、农村区域之间群众体育事业发展差距较大,社会力量参与全民健身事业,兴办体育健身产业的积极性尚未充分发挥;五是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财政投入机制等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关于促进我市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建议

  健康的国民是社会全面发展的基础,国民健康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民族兴旺的重要保障。健康是生产力的基础,对经济发展来说,投资于健康,就是投资于生产力和投资于未来。疾病、伤残和死亡会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为此,要坚持以人为本、统筹推进,政府引导、市场驱动,深化改革、创新发展,社会公益、全民参与的原则,大力发展健康服务业,提升居民健康素质,以此来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健康服务业

  建立公开、透明、平等、规范的健康服务业准入制度,凡是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入的领域,都要向社会资本开放,并不断扩大开放领域;凡是对本地资本开放的领域,都要向外地资本开放。民办非营利性机构享受与同行业公办机构同等待遇。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医疗机构,优化医疗服务资源配置,积极发展康复医院、老年病医院、护理院、临终关怀医院等医疗机构,推进护理服务的专业化、规范化。。对连锁经营的服务企业实行企业总部统一办理工商注册登记手续。

  (二)加强规划布局和用地保障

  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中统筹考虑健康服务业发展需要,扩大健康服务业用地供给,优先保障非营利性机构用地。新建居住区和社区要按相关规定在公共服务设施中保障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社区服务等健康服务业相关设施的配套。支持利用以划拨方式取得的存量房产和原有土地兴办健康服务业。

  (三)优化投融资引导政策

  鼓励金融机构按照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原则加大对健康服务业的支持力度,创新适合健康服务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扩大业务规模。鼓励各类创业投资机构和融资担保机构对健康服务领域创新型新业态、小微企业开展业务。政府要采取积极措施,引导、推动设立由金融和产业资本共同筹资的健康产业投资基金。创新财政资金使用方式,鼓励和引导融资性担保机构等支持健康服务业发展。

  (四)完善健康消费的保障机制

  鼓励商业保险公司提供多样化、多层次、规范化的产品和服务,开发长期护理险,推行医疗责任保险、医疗意外保险等多种形式医疗执业保险。建立商业保险公司与医疗、体检、护理等机构合作的机制,探索健康管理组织等新型组织形式。

  (五)积极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大力支持健康知识传播机构发展,培育健康文化产业,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平面媒体及互联网等新兴媒体深入宣传健康知识,鼓励开办专门的健康频道或节目栏目,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公民健康意识和健康素养。开展心理健康咨询活动,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把医保工作的重点由花钱治现病转向健身防未病上来,在全社会形成重视和促进健康的社会风气。规范药品、保健食品、医疗机构等方面广告和相关信息发布行为,严厉打击虚假宣传和不实报道,积极营造良好的健康服务业发展氛围。

健康调研报告8

  当前,未成年人犯罪有明显上升的趋势,未成年人的精神状况不容乐观,于是党中央从推进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出发做出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这一重大决策。我省今年5月22、23日在苏州举行了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工作经验交流会。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孙志军强调要高度重视,扎实推进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工作。全面推进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仅需要政府行动,还需要我们每人的关心、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参与,只有如此才能为江苏培养出新一代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未成年人心理失衡现象严重

  翻开报纸,一幕幕惨剧总让人们不寒而栗: 因上学迟到受老师批评,便跳楼自杀;考试没能考进前五名,上吊自缢;学习成绩不好,怕父母责骂,双胞胎姐妹毒杀父母;十六岁的少女为“网事”用斧头砍死亲爷爷;厌烦母亲的唠叨,高中生用铁榔头锤杀母亲;马xx杀人事件……这些如花的少年为何这般脆弱?抑或为何这般凶残?这一幕幕令人触目惊心的惨剧提醒我们: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和心理健康问题不能再漠然置之,要更加积极地关注和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和心理健康问题。

  二、未成年人心理失衡的原因分析

  (一) 家庭教育无方

  人,从出生到成年都在接受家庭教育的影响。良好的家庭教育塑造英才,然而,当前家庭教育普遍存在问题。有的家庭父母都忙于工作和人际应酬,对孩子养而不育,或推给老人、或保姆、或供宿学校,使孩子缺乏亲情,为人冷漠,人格偏执、孤僻。有的单亲家庭,给孩子形成心理阴影。有的暴力家庭使孩子身心均倍受摧残,留下仇恨、绝望、报复、残忍的阴影。有的家庭望子成龙,软硬兼施,使孩子欲哭无泪,欲罢不能,极度抑郁、焦躁、脆弱。有的家庭对孩子不闻不问,任其自生自灭,胡作非为。更有甚者,父母言传身教,致使孩子从小便走上歪路。

  近年来,我国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家长却理解为“特长”教育,纷纷把子女拉去学“专业”。而真正的素质教育主要是培养健康人格,在中国的家庭教育中,最缺乏的也就是未成年人的性格培养,家庭对于子女性格上的不足,往往只用年龄小进行辩解。即使感到性格教育的重要性,也不知道使用正确的教育方法。而且很多家庭由于与子女缺乏沟通,或是在沟通中方法不当,使自己对子女的了解程度大大下降。即使不能忍耐子女的不良行为或想法时,大多数只是简单地使用暴力进行纠正。在与子女沟通的过程中,缺少平等交流,导致子女不能正确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甚者使子女对家庭教育产生排斥。

  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个老师,家庭是子女永远的学校。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素养,使之能遵循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进行家庭教育,这是提高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一环。

  (二)学校教育偏差

  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目前中考和高考仍在左右中国绝对多数学生的命运,因而学习成绩便成为重中之重。只要学习成绩好,万事皆可少。家长看重分数,老师狠抓分数,学校注重分数,学生也只好忙于分数。未成年人由于长时间处于紧张的学习状态,团体活动较少,和同学、朋友之间的沟通时间也在逐渐减少,这导致了他们的压力不能够正确排解。长期的不能倾诉,会导致未成年人的压力巨增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疾患。

  学校缺乏心理教育。一方面,未成年人的心理问题具有一定隐蔽性,老师对自己所带学生的心理问题不能够做到充分的观察与了解,自然很难发现问题,更谈不上很好的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如激烈的竞争,巨大的压力,繁重的工作,许多教育工作者身心疲惫,据资料介绍,现今中小学老师75%以上存在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而主科教师和班主任,比例更高。教师的心理问题和障碍,势必会反作用于学生身上,对未成年人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这也必然成为学校心理教育的瓶颈。(三)社会关注不足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心理学等相关科学的发展,社会对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已逐渐重视,但是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说,总体上还是非常的不足。首先,社会对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导致出现心理问题的未成年人就被人们认为是不正常的,导致未成年人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的心理问题,过多的掩饰自己,心理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另一方面,由于针对未成年人的心理医疗机构相对缺少或不正规,也导致未成年人的心理问题不能保质保量的解决。家长在这个问题上总倾向于询问老师或其它家长,有多少的老师能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十分了解,又有多少的家长能正确地认识孩子的心理问题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所以,社会忽视了解决未成年人心理问题,导致了问题的不断加深。

  家庭、学校与社会步伐不一致,缺乏合作机制。在未成年人心理问题的关心程度上家庭和学校已大大的超过以前,但是由于各方条件的限制,不能很好的合作。学校重视家庭不重视,或家庭重视学校不重视,或得不到社会的.普遍重视,都不可能从全方位去解决未成年人的心理问题。就像老师在学校把学生教的再好,晚上回去家长放任自流,第二天便又变回了原点,结果是导致未成年人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决。

  三、未成年人心理失衡的对策

  未成年人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随着社会阅力的扩展和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的心理困惑或问题。切实加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认真解决未成年人的心理问题,对于培养未成年人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掌握家庭教育方法

  家庭教育方式和父母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孩子的身心发展关系密切。父母的政治态度、价值观念、宗教信仰、期望偏好、心理素质等一方面要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又直接对孩子的人格发展施加影响。而下一代的身心发展状态,适应环境的能力,成材发展趋势等反过来又对家庭及社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只有真正提高父母乃至整个家庭成员的心理健康水平,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发展才有可靠的保证。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前提是转变观念。为人父母者必须把心理健康作为孩子的培养目标和内容加以充分重视,在教育上做到爱而不宠,严而有度。家长必须了解孩子的个性、理想、情感、兴趣和能力等个体素质,才能因材施教。关键是信任孩子,父母同子女之间意见不统一或产生矛盾时,应在平等、信任的基础上,采用民主协商的方法,循循善诱,耐心启发,。纠正不良惩罚方式,孩子缺乏生活经验,偶尔做错一件事,父母就天天骂或时常提及此事,长时间表示拒绝,就会使孩子情绪异常忧郁。

  (二) 转变学校教育重心

  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充分发挥学校主体作用。要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摆上重要日程,真正进入课堂。培养孩子们学会积极的认知,尽量避免消极情绪产生。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挫折,并指导学生使用补偿等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防止采用攻击和逃避机制,切实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开展情绪辅导活动,让学生保持乐观情绪,摆脱孤独的缠绕、控制情绪波动、克服不良情绪,快乐成长。同时,在心理教育中融入法制教育,加强预防作用。多组织一些公、检、法的志愿者到中小学进行心理教育活动。针对心理教育过程中发现的不良行为进行疏导和纠正,提高未成年人的自控和预见能力,及时降低用不良行为排遣心理问题的可能,通过竖立正确的法制意识来引导未成年人通过正确行为来减轻心理负担,并引导未成年人正确的维护自身权益,降低心理问题突发的概率。要加强对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知识的培训,提高学校全员的心理健康知识水平。学校在放假前,可以聘请心理专家为教师讲座辅导,或组织教师外出活动放松心态。但这还不能很好地解决实际问题。国外,有些公司专门拨经费给职员去寻求心理咨询,并列入医疗保险范畴,因职业而造成心理疾病属于工伤。教师具有健康的心态,方能很好地去进行教育教学,才能去关注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中小学要注意与学生家庭的沟通,建立畅通快捷的沟通渠道,形成教育工作的强大合力。

  (三)加强社会重视力度

  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建立健全必要的组织机构。各有关部门和单位一定要把组织机构的建设,当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件大事来抓,切实解决好有人管的问题,为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打好组织基础。市里已经成立了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负责指导协调全市的工作。有条件的学校、医院、社区都要尽快成立心理咨询室或心理门诊,已经成立的要进一步完善提高。

  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加快建设专业人员队伍。要充分发挥现有人才的作用,进一步改善他们的工作生活条件,更好地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加强专业人员培养,把那些热心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备相关专业基础的人员,尽快调整到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中来,通过培训、进修等形式,尽快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和水平;要抓紧从高等院校引进专业人员,充实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各有关部门一定要把专业人员的队伍建设摆上重要位置。

  社会学校家庭需要联合行动必须改变家长、老师联合起来与孩子作对的局面。家长和老师沟通绝不是为了更严厉地训斥孩子,而是一起帮助孩子成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积极开通学校与家庭同步实施心理教育工作的渠道。学校要指导家长转变观念,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营造家庭心理教育的环境,以家长的理想、追求、品格和行为影响孩子。

健康调研报告9

  一、前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心理健康已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科学研究证明,女性在生理、心理上均与男性有着较大的差异,比较容易出现体内分泌代谢异常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更易出现比较明显的不良心理反应。

  健康指不仅没有身体上的缺失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社会适应能力和良好的道德观。世界卫生组织研究表明,神经系统疾病目前已成为世界四大疾患之一,神经系统失衡所引发的疾病在我国疾病总负担重排名首位,心理疾病是影响健康的最大问题。心理健康,它看不到,摸不着,同一心理问题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呈现于外在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反应程度,耐受力、自我认识、焦虑程度等都很难相同,近年来由于社会竞争激烈,社会节奏加快,女性在外不仅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在内还要大包大揽家务、照顾孩子、老人等等,久而久之会使女性的心理健康都受到困惑。因此关注女职工的心理健康对于矿山企业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非常重要。

  二、基本现状:

  1、xx单位现有女职工xx人,男职工xx人,男女比例严重失调。

  2、医疗条件满足不了职工及家属、女职工分娩等就医基本需求。

  3、一家三口分居两地或三地,影响家庭稳固,和谐。

  4、年迈的父母不在儿女身边,就医,照顾非常繁重复杂。

  5、教学水平满足不了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预期要求。

  以上五种问题切实存在,种种问题,种种压力,对于女职工来说,在接纳工作压力的同时,要兼顾家庭、婚姻、教育子女,照顾老人所产生的压力,产生的心理压力非常大。良好的心理状态是做好一切工作的保证,而不良的心理状态则对工作有较大的负面影响,世界卫生组织曾针对心理疾病所给予人类造成的严重危害,断言“没有任何一项灾难比心理障碍带来的痛苦更深重”,预防永远胜于治疗,只有像关注自己身体健康一样关注心理健康,心理问题才能防患与未然。

  三、关于心理健康的理解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是人的身体、心理、和社会功能的完美结合,其中心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心理健康是事业成功的基本前提,也是生活品质的基本保障。积极健康的心理通常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环境能充分适应;

  2、能正确的了解自己;

  3、有切合实际的生活目标;

  4、能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能文明的发泄不良情绪;

  9、能维护集体、发挥个性;

  10、能遵守社会规范,基本需求适当。

  一个心理健康良好的人,应该持有积极的个性倾向的品质,以正确合理的态度去认知事物,有良好的行为管控能力,能够以主动积极的心理过程和平稳的心理状态去学习,工作和生活,有能力应对各种压力,恰当的释放情绪,从容的把周围环境,积极有效的应对危机或创伤事件,很好的适应变幻多端的世界,并对自己的工作和人际关系交往状况感到满意,拥有家人、朋友、同事等完善的社会支持。

  四、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

  1、女性自身的生理特点

  如月经周期、妊娠期和产后的特殊生理时期、更换年期等变化,加之社会压力等,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出现较男性多。具相关统计资料显示。围产期抑郁症、经期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已经成为影响女性心理健康的三大疾病。

  2、女性心理特征

  最突出的表现是比男性富于情感,以致情绪变化大。

  3、女性肩负事业和家庭两幅重担,生活、工作的压力大。

  女性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健康,对家庭及自身都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五、心理压力产生原因

  1、外部压力

  一方面针对目前矿山教育的现状,很多家长为了孩子能有一个良好教育的起点,带着矛盾的心理,将年幼的孩子送去山外上学,有的孩子和爸爸、妈妈分居三地,孩子有爷爷奶奶带管,或者夫妻一方代管,由此而产生一系列的紧张、焦虑,烦躁心理状态,无形中导致家庭矛盾的升级;孩子的心理状态得不到及时的反馈,从而引发亲子关系及亲自教育的紧张。

  另一方面,山区道路弯多坡陡,大货车较多,事故频发,经常发生堵车现象,这对本已经医疗条件受限的职工矿区就医更是雪上加霜,疾病得不到及时高效的救治,不可避免的对即将分娩或者孕期上班的妇女造成紧张,焦虑、抑郁的情绪。

  2、内部压力

  一方面是家庭压力。如夫妻冲突、家庭成员关系失和、代际矛盾冲突、亲属的生老病死、本人生病、亲子关系,亲子教育等等产生的压力。另一方面是由于个人认知偏差或思维方式、价值观的片面性而产生的自我精神压力。由于家庭中的摩擦、意外而心情不好,焦虑、发脾气是常有的,但是仅仅认为这是自己的脾气不好,并没有认为这是一种心理不健康的表现。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日益丰富。同时,因为激烈的社会竞争自己有强大的心理压力,同时还造成了普遍的心理焦虑。

  六、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1、如何的调减压力

  要学会调节自己的欲望使之不走向贪得无厌。心理学研究表明,具有物质主义倾向的人更容易陷入忧郁和焦虑之中,更难感到幸福和快乐。所谓有容乃大,无欲则刚;这里的无欲是指无贪欲而非毫无欲望。适度的欲望是持续前进的动力,但膨胀的物欲、名欲等则可能导致毁灭。知不足,我们才会改革、创造、学习、提高;知足,我们才会在不断的改革中、创造中、学习和提高中,享受应有的幸福与快乐,使身心的健康可以持续。知足者常乐,常要学习自我排忧解愁。古人云:忍泣者易衰,忍忧者易伤;。忍字心上插把刀,对身心健康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有了忧愁要沟通、有了困惑要交流,不要凡事都忍耐着,直至忍忧成疾。面对同样的压力,不同的个体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别,有的感到压力很大,有的会感到不过是小菜一碟。因此,自我学习、提高素质以应对压力、降低压力引起的不良的心理、生理和行为反应,是我们保持身心健康的有效途径。

  2、如何降压减负

  要选择正确的减压方式。要学会自我安慰、自我解脱。第一、建立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学会灵活处理和协调夫妻、婆媳等家庭关系,家庭成员相互理解支持,相互信任,遇到困难可以与家人一起商量解决,给自己创造一个轻松的生活环境。第二,理性的面对是非成败,既不应该对自己过分苛求,也不应该对生活寄予过急的、过高的要求和不切实际的期望。第三,要养成经常和家人、朋友、邻里沟通的习惯。当内心有了烦恼、痛苦和不满时,可以很容易的找到一个合适的情感倾诉对象来倾诉和宣泄。

  七、总结与建议

  1、大众对女性心理的关注程度日趋增加,不限于女性自己本身,男性也有了解的意愿;

  2、对女性心理关注的人群在逐渐扩大,更多的青年人也会提前对女性心理进行关注和学习;

  3、进入婚姻、家庭的女性对心理关爱的需求更高,面对的压力更明显,新时代的女性更加独立,面对事业和家庭双向兼顾,承担的责任和压力更重,因而需要提升对这部分人群的关爱;

  4、大众对女性心理健康知识有需求,科普工作是重点,对知识的了解主要依托于网络,而网络的知识和信息成碎片化,需要有专业的组织和平台提供专业的心理支持和服务;

  5、随着知识水平的提升,女性对自我保护的意识增强,对于在危机时寻求身心保护的意识和需求明显增加,譬如建立女性庇护所等,对女性专门保护的组织和机构需要落实保护机制和措施,建立有效的保护支持体系,给予落地的关爱和支持;

  6、女性对于压力调节方式更加多元化,而选择心理咨询等专业支持的人较少,一方面女性仍然受到传统的影响,大多会选择用自我的方式调节,另一方面大众缺乏对于心理咨询的认知,科普宣传不到位,对心理咨询存在一些误解,因而需提升科普宣传的方式和频度,需要更多平台的支持,覆盖更多女性群体

  7、对女性心理知识的关注更加细分,针对大众的需求,科普工作也要做细分和专业化,分阶段分析大众的需求,不断更新升级知识体系,搭建专业化科普平台,培训科普讲师,推进健康知识落地和传播。

健康调研报告10

  由中国健康教育中心指导支持,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生命时报和武田制药共同发起健康未来大型公益项目在京举行。活动现场,《儿童健康成长调研报告》正式对外发布。

  据了解,此项目将历时三年,计划每年针对不同群体开展一系列公益和健康教育活动,希望通过实际行动给予这些特定群体切实的帮助和健康教育支持。作为该大型公益项目的第一个公益活动,将重点关注儿童健康成长问题。

  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部长白书忠表示:作为健康未来项目的第一个公益活动,我们将重点关注儿童健康成长问题。我们希望,通过这个项目唤起家长和更多的社会公众对儿童健康成长问题的重视与关注。

  活动现场,《儿童健康成长调研报告》正式对外发布。此项调研历时40天,覆盖北京、上海和贵州三个地区,共收集3242份调研问卷。报告内容显示:在饮食营养方面,超半数受访者的孩子经常吃火腿肠(57.3%)、膨化食品(50.1%)和冰激凌等冷饮(48.8%)等零食食品。在身体发育方面,近四成的受访者认为孩子身高低于平均身高10%就是疾病;另外,超过两成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的孩子分别存在身材矮,身形消瘦、超重虚胖,过早发育和体格发育落后,运动能力下降等发育不良问题。

  针对报告内容,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专家伍学焱教授指出:饮食习惯关系到儿童健康!有些父母过度溺爱孩子,长期无原则地顺应孩子们不合理的饮食要求,这往往是导致孩子们挑食、偏食的一个重要原因,其结果是使孩子得不到促进生长发育的合理营养,产生两极分化营养不良和肥胖,两者都属于营养失衡问题。从三个地区的报告内容来看,营养失衡问题比较突出。另外,在身体发育方面,从报告内容可以看到,家长对孩子的身体发育问题重视度较高,但在进行自我判断仍然存有一定误区,如超四成家长认为身高低于平均水平10%就是疾病。此外,不同经济水平的地区之间,仍然存在儿童发育异常问题。参与该活动的专家呼吁:儿童的营养健康问题应该引起家长的关注。

  关于当前少年儿童热点文化现象的调研报告

  随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文化领域也出现全球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多种文化互相交融,互相渗透。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少年儿童文化发展不断呈现出各种新的现象。为把握多元文化对少年儿童发展的影响,我们以多元文化与儿童发展为主题,认真研究各类文化在与少年儿童不断互动中所产生的种种问题及发展趋势,研究少年儿童群体中存在的热点文化现象,分析文化因素对儿童成长的影响,并对少年儿童文化发展提出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少年儿童 热点文化现象 特点 问题 对策

  一、研究的背景与方法

  (一)研究背景

  1、和谐文化为少年儿童文化发展提供基本前提

  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性工程,也是促进少年儿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命题。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文化因素深深渗入其间,为和谐社会的发展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支柱。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建设与之相适应的和谐文化。和谐文化建设既是构建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又是必要条件,对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

  2、多元文化为少年儿童文化发展提供外部环境

  一方面,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交流使少年儿童每天都在迅速地接触各类资讯,视域不断拓宽;另一方面,全球化视野下文化渗透日益加剧,未成年人已成为国际范围内媒体影响和争夺的主要对象。多元文化为少年儿童文化发展提供外部空间,如何应对文化渗透,保持文化的主体性,成为少年儿童文化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3、对少年儿童群体的对象研究为少年儿童文化发展提供有效支撑

  对少年儿童群体的对象研究是上海共青团和少先队组织一贯坚持的优良传统。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认真研究多元文化对少年儿童发展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要在全面与系统相结合、历史与未来相结合、生活状况与精神需求相结合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对少年儿童文化发展研究的时代性和导向性。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选择7-15周岁的少先队员和儿童团员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1705份,回收有效问卷1705份,有效率为100%。按照年级段、区域、学校类型等为分类依据随机抽取样本,同时考虑到包含一定数量的特殊群体(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二、研究的内容与结论

  (一)当前少年儿童文化发展基本状况与热点文化现象

  1、少先队文化对儿童发展的积极影响:锻炼自主能力,培养民主意识

  少先队文化是由少先队性质决定的,是一种反映少年儿童心声特点的特殊文化,它融入了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知识,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是少先队组织生存和发展的表现方式,是少年儿童健康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少先队文化发展使少先队所倡导的一切理念、一切价值的综合形成一种影响场,在少年儿童的成长过程中产生积极的影响。少先队文化对少年儿童成长发展的影响是深层次的,使少先队组织在少年儿童成长过程中产生更大的影响,留下深刻的印记。在少先队文化氛围的熏陶下,队员的自主能力不断增强,民主意识也不断得到强化。

  ★热点文化现象:少先队红领巾小社团发展势头强劲

  上海市少工委于20xx年4-5月开展的普查显示:大多数红领巾社团是在20xx年之后建立,很大一部分社团的成立时间为2-3年,可见近年来红领巾社团数量增加比较明显。红领巾社团在社区少先队中也有所发展。红领巾社团在活动内容上大致可分为兴趣爱好型、文体娱乐型、专业学术型、社会公益型等,所占比例分别为47.0%、31.3%、11.4%、10.3%。

  少先队员对于红领巾社团的参与度非常高。调查显示,80.2%的少先队员表示自己参加过学校或社区的红领巾社团,其中,73.9%参加过学校的社团,4.9%参加过社区的社团,15.5%两者都参加过;队员参加红领巾社团的最主要目的依次是:学习更多知识(33%),获得快乐(31%),锻炼、表现自己(27.2%),老师或家长安排自己参加(2.9%),交朋友(2.5%)。调查还显示,有81.1%的队员表示自己喜欢社团的活动;队员对于红领巾社团的作用认识依次为丰富课余文化生活(74.3%)、开阔视野(64.5%)、繁荣和活跃校园文化(64.4%)、提高素质(60.3%)、学习社会交往(56.5%)。

  调查中,队员反映红领巾社团的问题依次为:活动新颖度还不够、队员自主性不够、与社会联系度不高、活动经费不足等。队员的改进建议主要有:走出校园,联系社会、活动内容和方式上更新、活动时间上增加、能有更大的自主权利、能得到更多指导等。

  2、学校教育主导儿童发展:素质教育继续推进,全面发展备受关注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不断推进,少年儿童的全面发展受到社会方方面面的关注。学校提供有效载体,鼓励少先队员和儿童团员各展其能,发展个性。体验教育活动在学校大力开展,引导少先队员寻找一个岗位,扮演一个角色,获得一种感受,明白一个道理,学习一种本领,培养一种习惯,实践能力得到锻炼。尽管面临一定的课业负担,但广大队员仍乐于参加各类兴趣小组和红领巾小社团活动,在认真完成基础学科学习的同时,努力培养广泛的兴趣与健康的爱好,不断丰富自身精神生活。各学校也普遍重视体卫艺科工作,加大投入,鼓励冒尖,涌现出一批体、卫、艺、科方面的特色学校(或学校特色),培养了一大批基础扎实、学有所长的队员。

  ★热点文化现象:阳光体育锻炼积极开展

  据调查,上海少先队员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时段依次为体育课、双休日和节假日、放学后、课间与午休、早晨。其中体育课是队员参加锻炼的最主要的时间段,而课间与午休并没有被队员充分地用于体育锻炼。针对这种情况,上海市一些小学已经开始尝试推迟上学时间,并把上课之前的一段时间用于学生晨练。

  对于体育锻炼,家长和辅导员老师均表示赞成和支持,绝大多数队员也都表现出积极的态度,表示十分欢迎。95.2%的队员表示愿意参加阳光体育运动,每天参加一小时体育锻炼。他们对体育锻炼的意义有自己的认识,认为参加锻炼是保证身体健康的一个重要条件,也是科学的生活习惯、紧张的学习生活使自己腰酸背疼,适量运动能放松心情、增强体质。调查中,也有个别队员表示自己不愿意参加运动,理由为:没有时间,要学习、不喜欢运动、就是不想动、学校里没什么好玩的、在学校体育锻炼,总是达不到老师的要求等。

  调查显示,最受队员喜爱的10种运动项目依次为:羽毛球、跑步、踢毽子、篮球、跳绳、足球、乒乓球、骑自行车、溜冰和各种游戏。可见,球类项目和轻巧方便的休闲运动项目颇受队员喜爱。男女生在喜爱的运动内容方面有差异。男生最喜爱的5项运动依次为:足球、篮球、跑步、羽毛球、乒乓球。而女生则是踢毽子、羽毛球、跳绳、跑步和乒乓球。

  3、传统文化与儿童道德成长:汲取传统文化养料,传承优良道德品质

  传统文化是少年儿童成长的文化根基。少先队重视开展民族精神代代传等活动,开展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对引导队员进一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信念,努力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热点文化现象:受洋节日冲击挑战下的传统节日认同

  传统节日的产生、流传、演变等,有着民族心理和文化形态的背景,每一个传统节日的背后都有着一段生动可感的历史,无疑是对少年儿童进行民族精神传承教育的最好教材。调查显示,除了少年儿童自己的节日之外,传统节日和洋节日一起受到少年儿童的青睐。在问及你最喜欢什么节日时,29.5%选择六一国际儿童节,24.9%选择春节,18.7%选择国庆节,8.4%选择圣诞节,5.7%选择中秋节。至于喜欢的理由,选择热闹的为45.7%,选择可以放假的为20.3%,选择家人和朋友都很重视的为11.3%,选择洋气,外国人都过的为4.2%,这说明少年儿童虽然重视一些传统节日,但普遍对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认识不足。

  4、流行文化与儿童的成长认同:媒介影响日益加大,流行文化认同显著

  流行文化在青少年成长各个阶段发挥着心理暗示与情绪模仿等作用。流行文化具有轻松娱乐、释放压力、发泄情绪、排解烦恼等作用,与之相适应,对娱乐的追求正是少年儿童作为社会主体的一种天然需求与权利。然而,面对在新媒介技术背景下的日益丰富复杂、形式多样的流行文化,处于成长与发育之中的少年儿童,世界观与价值观还未完全成熟,媒介素养教育成为处理流行文化、大众媒介、青少年儿童三者之间互动关系的思路之一,有助于让少年儿童形成独立的判断能力与认知能力,正确认识与对待大众媒介及其广泛传播与制造的流行文化。

  ★热点文化现象:从超级女声到好男儿

  从20xx年的超级女声到20xx年的加油,好男儿,都受到了多数上海少年儿童的喜爱。调查显示,表示非常喜欢的占66%,表示无所谓的占12.6%,表示不喜欢的占21.3%。少年儿童喜欢超女和好男儿的原因主要为满足个性表现、自我表达以及公平参与等。此外,选手、节目主持人、评委、pk环节、美女帅哥组合等也是吸引少年儿童眼球的重要因素。

  调查还显示,少年儿童对超女和好男儿的评价也趋理性和客观。在问及你评判心目中的好男儿的标准时,选择心地善良等优秀品质的为57.1%,选择积极向上的为18.8%,选择歌唱得好,舞跳得好的为12.5%,选择形象亮丽的为11.5%,说明少年儿童更看中的是好男儿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值得少年儿童学习的优秀精神品质。

  5、网络环境下的儿童发展:不可抗拒的影响力量

  互联网在上海少年儿童中已经有了极高的普及率,网络已经深入了少年儿童的日常学习与生活。少年儿童也在互联网信息的充分运用中悄然改变着学习方式,这些信息开阔了他们的视野,方便了他们对知识的搜寻、吸收,甚至缩短了他们与长辈之间知识量的距离。面对正经受网络大潮影响的少年儿童,团队组织要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教会队员正确认识互联网、正确使用互联网,让网络为他们服务,而不是成为网络的奴隶。

  ★热点文化现象:网络信息依赖情况加剧

  据中国少年雏鹰网调查显示:在完成各种拓展性、研究性作业的时候,队员的信息获得方式主要为网上搜寻(33.2%),明显高于图书馆查资料(14.5%)、请教老师、家长(24.7%)和自己实地调查、采访(24.7%)。当问及布置在很短时间内完成文章时,60.6%的队员表示完全由自己思考完成,26.4%表示借助网络,但大部分依靠自己完成,10.0%表示大部分内容借助网上信息完成,另有3%承认很多时候网上直接剪切下来就行。

  网上信息有数量众多、内容广泛、搜寻便利、节省时间等特点,方便了少年儿童的知识获取,但同时也存在信息重复率高、缺少新意、权威性差等缺点。长期依赖网络搜寻信息,会削弱少年儿童的思考和研究能力,制约他们的发散思维训练,需要引起家长、学校与社会的重视。

健康调研报告11

  健康服务业是以维护和促进人民群众身心健康为目标的相关服务行业的统称,主要包括医疗服务、健康管理与促进、健康保险以及相关服务,涉及药品、医疗器械、保健用品、保健食品、健身产品等支撑产业。随着广大群众对健康服务需求的持续增长,加快发展内容丰富、层次多样的健康服务业,是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提升全民健康素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举措,也是提升服务业整体水平、有效扩大就业、形成新的增长点、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

  一、我市健康服务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市健康服务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整体实力不断增强,基础医疗保障体系日臻完善,居民养老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全民健身氛围日益浓厚,服务领域全方位拓展,服务能力大幅提升。

  (一)基础医疗保障体系日臻完善

  1、基本医保覆盖面不断扩大。20xx年全市参加城镇职工和居民医保人数达到60.6万人,参保率达到98%,全市2.02万名关闭破产国有企业退休人员和5.29万名困难企业职工全部参加了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市政府将“新农合筹资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300元”列为承诺为民办的实事之一,比省定标准290元高出10元,成为全省人均筹资唯一达到300元的地市。新农合参合人数56.93万人,参合率达99.21%。

  2、基本医疗保障水平不断提高。20xx年我市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由22.5万元提高到28万元,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基金最高支付限额由13.5万元提高到15万元,是我市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的6倍以上;城镇职工和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达到73%,初步建立了城镇医疗保险市级统筹信息系统;大力推行社保“一卡通”工作,共发放社保卡58万张,超额完成省下达的45万张发放任务。率先在全省出台了市级统一的补偿方案,20xx年全市统筹区域政策范围内补偿比达到了75%以上,封顶线达到12万元,均超过省定目标。

  3、商业健康保险制度基本确立。20xx年6月,我市建立了城镇职工大病统筹保险制度,制定了《xx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实施办法》,并将此工作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中国大地保险公司山西分公司承办。同时,我市还建立了城镇居民补充医疗保险制度,制定了《xx市城镇居民补充医疗保险实施意见》,规定了参保居民在报销医药费用时的相关细则。

  4、基本药物制度逐渐完善。我市目前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已全部配备使用了基本药物,按规定实施了医保支付政策。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村卫生室全部实行省级网上招标采购和统一结算,确保了基本药物供应及时和货款安全、按时上缴。20xx年,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各级医疗机构向配送企业回款3202.81万元,建立完善基本药物采购新机制工作取得新进展。

  5、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进一步深化,建立了多渠道补偿机制。20xx年基本药物零差率市县财政配套资金共计646万元, 基本公共卫生经费3183万元。各县(区)根据《xx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办法》制定了具体实施办法,核定收入项目为医疗服务收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收入、药品收入及其他收入;核定支出项目为人员经费支出、业务经费支出、药品支出及其他支出。

  6、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稳步提高。一是强化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和转岗培训、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在岗培训工作;二是认真落实乡村医生多渠道补偿和养老政策,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我市1620名乡村医生现都已参加新农保。对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村卫生室,按行政村核定30%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予以补助。对无卫生室的村公开招聘的大学生村医,在聘用期间其补助标准因不低于每人每月800元,20xx年全市下拨村医补助经费350万元。

  7、基层中医药创建工作稳步推进。我市对加强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非常重视,各县区政府均加大了投资力度,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了中医医疗设备,在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适宜的中医药服务项目。其中:xx县创建成为山西省唯一一家国家级第二批“治未病”预防保健试点县,并成功创建为省级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xx县的基层中医药创建工作受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审专家组的高度评价。

  (二)居民养老服务体系逐步健全

  阳泉是全省较早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城市之一,截至20xx年,我市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占全市总人数的14.58%,预计到“十二五”末,我市老年人口将占到全市总人口的18.19%以上。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养老服务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不断优化养老设施建设,积极创新养老服务形式,逐步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养老服务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民政牵头、社会参与、市场运作,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

  1、政策环境日渐完善。20xx年,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全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阳政办发[20xx]53号),养老服务业的发展政策得到进一步细化,该《意见》具体明确了我市“十二五”期间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监督管理和保障措施,从土地保障、资金补助、人才培训、税费减免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进一步扩大扶助范围和内容,提高扶持标准,扶持政策更加完善。

  2、养老服务机构设施建设成效显著。截至20xx年底,全市共有社会养老福利机构46所,其中市级公办养老机构2所;县(区)级公办养老机构2所,xx县、郊区各1所;乡镇敬老院33所,分别为xx县10所,xx县15所(包括分院1所),郊区8所;民办养老机构9所,分别为市级1所,xx县1所,xx县3所,郊区3所,矿区1所。

  3、城乡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全面启动。为了更好地落实市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全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在已有5所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的基础上,今年7月份,民政局制定出台了《xx市20xx年城乡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我市今年要完成14个城市社区和50个农村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的建设任务。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以上项目完工后,日间照料养老床位将达到700张。

  4、养老服务队伍专业化建设逐步推进。近年来,我市积极开展养老服务职业技能培训,并逐步推行养老服务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养老服务队伍整体素质的稳步提升。20xx年以来,全市共参加民政部、省民政厅组织的各类养老服务职业技能培训80余人,同时积极开展各类公益性养老助老服务活动,全市现有助老服务志愿者近5000名,为全市提高养老服务整体水平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全民健身氛围日益浓厚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以“三边工程”为主要内容的群众体育事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全民健身氛围日益浓厚。

  1、场地设施建设数量大幅增加。已建成农民体育健身工程960个,全民健身路径工程69条,乡镇全民健身活动广场8个,全民健身中心1个,全市人均体育设施面积达到1.14㎡,群众体育的物质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

  2、健身组织不断壮大。成立了全民健身工作委员会,批准成立了24个体育协会,发展社会体育指导员2000人,创建完成国家级体育先进社区2个,省级体育先进社区2个,全国体育先进乡镇7个,省级体育先进乡镇11个,群众体育的网络组织不断完善。

  3、群体活动品牌创建成效凸显。以“五个百万人群”和“两个关爱人群”为重点的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开展。打造了“全民健身大拜年系列活动”、“xx市足球联赛”、“xx市乒乓球联赛”、“国际篮球邀请赛”、“元旦登高、长跑、越野活动”、“8月8日全民健身日大型体育展演活动”等众多品牌赛事,举办了“汽车场地越野赛全国邀请赛”、“山西省第十九届传统杨氏太极拳比赛”、“山西省‘体育三下乡’桃林沟村健身行系列活动”、“迎奥运万人长跑”等一系列有影响力的赛事活动,形成了全民健身的良好氛围。

  二、我市健康服务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市健康服务业的发展总体势头良好,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基础医疗保障体系方面:一是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尚需继续完善。我市现有医疗机构尤其是县级以下基层医疗机构的基础设施、医疗技术和设备以及人才等,还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就医要求;二是基本药物制度配套措施有待进一步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普遍存在人员少,基本药物品种、数量少的问题,加之没有单独的医保网络系统和收费系统,极大地制约了医保职工购买基本药物的积极性;同时,由于配送机制不完善,配送不及时,基本药物品种与需求不相适应,基本药物实行零差率销售后的财政补偿资金到位缓慢等,导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使用基本药物积极性不高,基本药物的推广受到一定影响。

  (二)居民养老服务体系方面:一是养老服务发展落后于经济建设的步伐,养老服务的整体水平与社会需求差距较大,发展步伐迟缓,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二是养老服务机构建设资金严重匮乏,财政投入不足,政策扶持不够,没有很好地调动社会化养老的积极性,存在基础设施数量少、条件简陋、功能不全等诸多问题,难以满足人

  民群众对养老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三是养老服务建设用地难以解决,成为制约养老服务业发展的瓶颈。多年来,我市在制定城市居住区规划时,无论是新区建设还是旧区改造,都没有很好地将社会福利设施特别是老年人服务设施纳入公共设施进行统一规划,存在着养老服务设施用地难的问题;四是服务理念落后,服务内容单一。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不仅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相对滞后,而且在服务理念上也存在很大差距。如:占全市养老机构比重71.74%的乡镇敬老院,在服务内容上,仅仅局限于为老年人提供日常的生活照料,而其他医疗保健,康复护理、精神慰藉、文化娱乐等服务项目尚未有效开展;五是随着我市老年人口基数不断增大,三口之家等家庭日益增多,“421”家庭结构已大量出现,加上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日益激烈,子女工作压力大、闲暇时间少,外出读书、工作、经商、留学人员增加,“空巢家庭”越来越多,传统的家庭养老服务功能日益弱化,急需社会化的养老服务来解决;六是严重缺乏高标准多功能的大型综合性养老服务机构设施建设。目前,我市市级老年福利机构只有2所,空余床位有限,远远不能满足城市老年人的基本养老服务需求。

  (三)全民健身构建方面:一是群众健身意识有待提高,经常参加体育健身活动人数比例偏低;二是公共场地设施不足,公共体育设施数量、面积和质量不能满足群众多元化健身的需求;三是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覆盖范围不够广泛,城乡基层公共服务能力薄弱;四是城市、农村区域之间群众体育事业发展差距较大,社会力量参与全民健身事业,兴办体育健身产业的'积极性尚未充分发挥;五是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财政投入机制等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关于促进我市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建议

  健康的国民是社会全面发展的基础,国民健康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民族兴旺的重要保障。健康是生产力的基础,对经济发展来说,投资于健康,就是投资于生产力和投资于未来。疾病、伤残和死亡会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为此,要坚持以人为本、统筹推进,政府引导、市场驱动,深化改革、创新发展,社会公益、全民参与的原则,大力发展健康服务业,提升居民健康素质,以此来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健康服务业

  建立公开、透明、平等、规范的健康服务业准入制度,凡是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入的领域,都要向社会资本开放,并不断扩大开放领域;凡是对本地资本开放的领域,都要向外地资本开放。民办非营利性机构享受与同行业公办机构同等待遇。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医疗机构,优化医疗服务资源配置,积极发展康复医院、老年病医院、护理院、临终关怀医院等医疗机构,推进护理服务的专业化、规范化。。对连锁经营的服务企业实行企业总部统一办理工商注册登记手续。

  (二)加强规划布局和用地保障

  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中统筹考虑健康服务业发展需要,扩大健康服务业用地供给,优先保障非营利性机构用地。新建居住区和社区要按相关规定在公共服务设施中保障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社区服务等健康服务业相关设施的配套。支持利用以划拨方式取得的存量房产和原有土地兴办健康服务业。

  (三)优化投融资引导政策

  鼓励金融机构按照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原则加大对健康服务业的支持力度,创新适合健康服务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扩大业务规模。鼓励各类创业投资机构和融资担保机构对健康服务领域创新型新业态、小微企业开展业务。政府要采取积极措施,引导、推动设立由金融和产业资本共同筹资的健康产业投资基金。创新财政资金使用方式,鼓励和引导融资性担保机构等支持健康服务业发展。

  (四)完善健康消费的保障机制

  鼓励商业保险公司提供多样化、多层次、规范化的产品和服务,开发长期护理险,推行医疗责任保险、医疗意外保险等多种形式医疗执业保险。建立商业保险公司与医疗、体检、护理等机构合作的机制,探索健康管理组织等新型组织形式。

  (五)积极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大力支持健康知识传播机构发展,培育健康文化产业,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平面媒体及互联网等新兴媒体深入宣传健康知识,鼓励开办专门的健康频道或节目栏目,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公民健康意识和健康素养。开展心理健康咨询活动,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把医保工作的重点由花钱治现病转向健身防未病上来,在全社会形成重视和促进健康的社会风气。规范药品、保健食品、医疗机构等方面广告和相关信息发布行为,严厉打击虚假宣传和不实报道,积极营造良好的健康服务业发展氛围。

健康调研报告12

  一直以来,我国的学校教育一直沿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存在着重智轻德、重表(身体)轻里(心理)的现象,小学心理问题较少受到重视。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应试教育所带来的种种弊端日益被人们所认识,为此我国已明确提出了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口号,学生的心理素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在思想道德情操、科学文化知识、身体和心理素质、劳动和生活技能等方面得到和谐发展为宗旨的,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核心内容。但现阶段涉及较多的还是心理问题较明显的大中学生,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仍未受到足够的重视。而实际上由于社会的发展、各种竞争的不断加剧以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一些失误,许多心理问题都表现出了向低龄化发展的趋势。同时大中学生存在的许多心理问题的成因也常可追溯到他们的小学时代。因此,对小学生开展心理素质教育非常有必要。

  根据研究调查结果显示,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总检出率为9.5%,这个比例略低于国内外文献中所估出的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比例,但基本接近。如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唐慧琴、忻仁娥的研究得出:我国小学生各类行为问题的总检出率为12.93±2.19%;陈永胜认为小学生的心理卫生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习、情绪、行为等方 面,小学生在学习方面存在问题的人数约为10——15%,情绪方面问题约在10——20%之间等等。在这里我们不能得出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好于其他地区的结论,因为每个研究所采用的测量工具不尽一致,或者说每个研究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评价标准不同。但仍可得出两点结论:

  1、大多数的小学生而言,心理发展总体还是较健康的。

  2、小学生中的心理问题还是普遍存在的。这既包括心理问题较明显,我们既要对这些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指导和矫正,同样也要对某一方面存在心理偏常的学生进行指导。

  冲动倾向和恐怖倾向的'发生率在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中排第二、第三位。这二者都是情绪方面的问题。冲动倾向是指无缘无故地想大声哭、大声叫,或者一看到想要的东西就一定要拿到手。这首先和家庭教育的不当有密切关系。如果家庭对孩子的要求过分满足,就易养成孩子任性、固执及情绪易变的特点。造成恐怖倾向的原因则主要是由于从小娇生惯养而形成了依赖性强、缺乏独立性的性格,往往表现为只要一个人就会焦虑或对于本来不需要恐惧的东西却抱有一种恐惧心理等等。其次,冲动倾向和恐怖倾向的形成也与应试教育下只重视知识教育而忽视儿童人格和个性的培养有关。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又没能在家庭和学校里学习到对付挫折和困难的办法,就易情绪失调。

  对人焦虑在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中排行第四,主要表现在在众人面前感到不安,被人说了什么总是想不开,在人际关系上容易产生焦虑。对人焦虑过强的学生往往没有魄力,缺乏组织能力,搞不好人际关系。这种倾向在当今小学生中日益严重,影响了儿童正常的人际交往与心理需求。对人焦虑的产生一和学生普遍较任性、固执、依赖性重有关,二和学校教育忽略对学生人际交往技能的培养有关。

  自责倾向在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中排行第五。自责倾向是指当发生不如意的事情时,经常认为是自己不好,对自己所做的事抱有恐惧心理。

  综上所述,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有各个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我国教育中存在很大问题的一种教育模式。其原因有:一方面对孩子过分溺爱,一味满足孩子的各种需要,对孩子过分保护,在许多事情上包办代替,养成孩子依赖性强、任性固执等个性,使之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另一方面,又片面追求孩子智力发展,把聪明、有知识、学习成绩好作为孩子的唯一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而结果往往适得其反。长期以来学校教育沿用的应试教育模式则不但忽视对儿童心理素质的培养,还由于一味追求升学率、以分数论学生好坏等,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健康调研报告13

  劳教制度自创立以来,为我国经济社会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劳教人民警察正是这一制度的忠实执行者。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物质生活多样性、复杂性的出现,劳教人民警察工作场所的封闭性,交流学习的滞后性,劳教警察这一群体出现了心理健康问题,其心理现状不容乐观,令人堪忧。因此,研究和解决劳教民警的心理健康意义重大,也迫在眉睫。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身心健康是生活的前提,更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

  二、劳教人民警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问题

  劳教人民警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工作任务繁重、责任重大、接触面比较狭窄和其他社会压力等一些问题,导致我们的劳教人民警察出现了不同程度上的心理健康问题。通过对某所78名劳教警察的调查分析,其心理健康问题存在以下六个方面: 1、六十多名劳教民警经常感到精力不足,萎靡不振,容易犯困,特别是工作稍长,就注意力不能集中,思考困难,工作效率明显降低,即使充分的休息还是会感觉很累,做事经常丢三落四,说话常常出错,记不起刚经历过的事 。

  2、数十名劳教民警感到无缘无故的焦急、紧张和恐惧,莫名其妙的担心,坐立不安。

  3、多数劳教民警都有对自己做法的正确性产生怀疑,虽然明知道没有必要,但却总是无法摆脱。如总是怀疑自己是否把门锁好、煤气是否关闭,电灯是否熄灭等,常驱使自己反检查才能放心。还有就是反复洗手,虽然已经洗干净,没必要再洗,但控制不了自己,反复地想去做。

  4、个别劳教民警只要进入管教区就紧张害怕。如劳教人员生病,个别的民警就会很担心自己会不会被传染,虽然医生说不会,但还是会忍不住担心害怕。

  5、少数劳教民警经常感到心情压抑、郁闷,常因小事大发脾气,对日常活动缺乏兴趣,常常自卑、自责、内疚,常感到脑子反应迟钝,思考问题困难,遇事老向坏处想,对生活失去信心,总感觉前途暗淡。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人的心理压力不能得到及时而有效的调节和缓解时,心理压力就会转化为行为的反向动力,使人出现一些反常行为。因此,重视劳教人民警察心理健康,减轻其心理压力,对进一步做好劳教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造成劳教警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1、工作场所的封闭性

  劳教场所大多处于偏僻的地方,劳教警察每天都在高墙内工作,使他们进行反思和交流的机会较少。而劳教所与地方党政机关部门之间联系、联谊等交流活动甚少,加上劳教工作方式的不变性,使他们与社会变化的多样性不相吻合,时间久了,劳教警察与社会的差距在逐渐的拉大,使一些劳教警察产生了孤僻、自卑、封闭的心理。

  2、工作性质的特殊性

  由于劳教警察每天接触的是劳教人员,而劳教人员又是心理疾病的高危群体,过多的直接面对社会的阴暗面,加上劳教警察本身对心理健康知识的匮乏,不能很好地调节自己的情绪,因此劳教警察的情绪、性格、心情难免受到不良影响,心理健康状态难免遭到破坏,造成有的劳教警察酗酒、思维混乱、压抑、情绪不稳定、脾气暴躁、遇事易激动、自制力差等各种心理问题。

  3、工作职责的繁重性

  劳教人民警察的工作虽然比较单一,但是工作职责确异常繁重,一是劳教人民警察长年累月的工作在第一线,时间长,任务重,压力大是劳教警察长期面临的工作状态,心理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二是随着国家法治建设的健全完善,依法、文明、科学管理劳教人员的要求逐步提高,责任追究力度逐年加大,劳教人民警察的工作压力随之加大。三是劳教人民警察长期超负荷工作,但缺少必要的心理辅导与矫治。时间久了,就可能出现忧郁烦闷等倾向。而劳教人民警察情绪的不稳定性,又容易导致劳教人员的不稳定性,最终造成场所安全隐患,危害不容忽视。

  4、工作任务的单调性

  劳教人民警察的工作是教育改造劳教人员,劳教人员解教一批又一批,而劳教人民警察每天的工作却没有多大变化。一成不变是带班工作,枯燥、单调而重复。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中,容易产生厌烦心理,一旦到了心理不能再承受的程度,就容易导致心理疲劳,悲观厌世,对工作、生活没有信心,挫折感强。如果得不到及时地疏导,长年累月,在心理上容易造成心理障碍;在精神上容易造成精神萎靡,甚至精神失常;在工作中容易注意力涣散,丧失警惕和鉴别力,轻则影响身体健康、工作效率,重则影响劳教人员教育改造成效,危及场所安全稳定。

  5、工作环境的危险性

  为构建和谐社会,为经济创造良好平稳的发展环境,劳教场所不断强调安全稳定,一方面,“防逃跑、防非正常死亡、防所内案件、防重大安全事故”是工作的重中之重,另一方面要确保“收得下、管得住、跑不了、改造好”。为此,劳教警察的精神长期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状态,心理压力长期得不到缓解。另外,随着经济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多进宫、顽危性、流窜、暴力团伙性及吸毒等劳教人员的不断增加等,使劳教民警自身安全受到威胁,长此以往,就会出现紧张、焦虑、惊恐等心理障碍。

  四、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就劳教人民警察工作的现状而言,解决其心理问题,我个人认为政府、单位和个人都要采取积极措施,尤其是个人更要有积极的心态。

  政府:

  1、设立劳教警察心理健康服务中心。XX年4月,公安部政治部向全国公安机关发出《公安民警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建设指导意见》,首次提出在公安机关设立民警心理健康服务中心,进一步推动公安民警心理健康工作全面展开。我们监狱劳教机关可以采取类似措施,在有条件的'监狱劳教机关设立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在没有条件的地方充分运用网络开展网上服务,逐步建立形成心理训练、咨询服务和危机干预“三位一体”的工作体系,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素质普查、加强心理疏导、强化心理训练、开展心理素质测评、建立警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机制等,为解决劳教人民警察心理问题提供帮助。

  单位:

  切实解决从优待警问题。

  1、加强工作管理制度,杜绝超时超体力劳动,严格控制加班加点,保证劳教人民警察的休息权利。严格落实《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为职工提供一个放松心情、释放压力的工作环境。

  2、加强学习交流,拓宽劳教警察视野。在工作学习中要积极开展学习交流,积极聘请专家教授来所授课,答疑解惑,不断为劳教人民警察充电,使其知识、心理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3、积极落实职工疗养制度,为劳教人民警察开拓视野,缓解压力提供平台。

  4、切实改善监管软硬件设施,加快劳教所软硬件设施的建设,注重技防,加强人防。

  5、大力提倡建设和谐型团队、学习型团队,使每一位劳教人民警察都有一个愉悦的心境和氛围,使团队更有凝聚力,更有创造力,更有战斗力。

  6、丰富广大劳教人民警察业余文化生活,组织开展团队活动,每年可以组织一次野外拓展训练,提高团队意思,也是化解和消除民警心理压力的有效方法。

  个人:

  1、学会认识自己,愉快接纳自己,不要盲目自信,也不要随意退却,要面对现实,适应环境。

  2、要永远保持一颗平常心,培养自己宽阔的胸怀。

  3、发展兴趣,放松身心。生活情趣往往让人心情舒畅,调节生活节奏,让人从单调紧张的氛围中摆脱出来,走向欢快和轻松。

  4、学会放松,听音乐、运动。当你觉得压力很大时,可以先放松一下,转移注意力,听听音乐或去做体育运动,使大脑重新积蓄能量去解决问题。

  5、学会倾诉,把自己不开心的事向知心朋友和亲人一吐为快。

  6、学会微笑。笑能给人自信,这是医治信心不足的良药,真正的笑不但能治愈自己的不良情绪,还能马上化解别人的敌对情绪。如果我们真诚地向一个人微笑,他就会对我们产生好感,这种好感足以使我们充满自信。

  劳教人民警察心理健康问题多种多样,但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良策也是系统的、有效的,政府、单位、个人三管齐下,逐步建立应对健康问题的良好机制,创造舒心愉快的工作环境,不断提高个人素质,增强适应能力,构建和谐劳教机关指日可待。

健康调研报告14

  劳教制度自创立以来,为我国经济社会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劳教人民警察正是这一制度的忠实执行者。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物质生活多样性、复杂性的出现,劳教人民警察工作场所的封闭性,交流学习的滞后性,劳教警察这一群体出现了心理健康问题,其心理现状不容乐观,令人堪忧。因此,研究和解决劳教民警的心理健康意义重大,也迫在眉睫。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身心健康是生活的前提,更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

  二、劳教人民警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问题

  劳教人民警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工作任务繁重、责任重大、接触面比较狭窄和其他社会压力等一些问题,导致我们的劳教人民警察出现了不同程度上的心理健康问题。通过对某所78名劳教警察的调查分析,其心理健康问题存在以下六个方面: 1、六十多名劳教民警经常感到精力不足,萎靡不振,容易犯困,特别是工作稍长,就注意力不能集中,思考困难,工作效率明显降低,即使充分的休息还是会感觉很累,做事经常丢三落四,说话常常出错,记不起刚经历过的事 。

  2、数十名劳教民警感到无缘无故的焦急、紧张和恐惧,莫名其妙的担心,坐立不安。

  3、多数劳教民警都有对自己做法的正确性产生怀疑,虽然明知道没有必要,但却总是无法摆脱。如总是怀疑自己是否把门锁好、煤气是否关闭,电灯是否熄灭等,常驱使自己反检查才能放心。还有就是反复洗手,虽然已经洗干净,没必要再洗,但控制不了自己,反复地想去做。

  4、个别劳教民警只要进入管教区就紧张害怕。如劳教人员生病,个别的民警就会很担心自己会不会被传染,虽然医生说不会,但还是会忍不住担心害怕。

  5、少数劳教民警经常感到心情压抑、郁闷,常因小事大发脾气,对日常活动缺乏兴趣,常常自卑、自责、内疚,常感到脑子反应迟钝,思考问题困难,遇事老向坏处想,对生活失去信心,总感觉前途暗淡。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人的心理压力不能得到及时而有效的调节和缓解时,心理压力就会转化为行为的反向动力,使人出现一些反常行为。因此,重视劳教人民警察心理健康,减轻其心理压力,对进一步做好劳教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造成劳教警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1、工作场所的封闭性

  劳教场所大多处于偏僻的地方,劳教警察每天都在高墙内工作,使他们进行反思和交流的机会较少。而劳教所与地方党政机关部门之间联系、联谊等交流活动甚少,加上劳教工作方式的不变性,使他们与社会变化的多样性不相吻合,时间久了,劳教警察与社会的差距在逐渐的拉大,使一些劳教警察产生了孤僻、自卑、封闭的心理。

  2、工作性质的'特殊性

  由于劳教警察每天接触的是劳教人员,而劳教人员又是心理疾病的高危群体,过多的直接面对社会的阴暗面,加上劳教警察本身对心理健康知识的匮乏,不能很好地调节自己的情绪,因此劳教警察的情绪、性格、心情难免受到不良影响,心理健康状态难免遭到破坏,造成有的劳教警察酗酒、思维混乱、压抑、情绪不稳定、脾气暴躁、遇事易激动、自制力差等各种心理问题。

  3、工作职责的繁重性

  劳教人民警察的工作虽然比较单一,但是工作职责确异常繁重,一是劳教人民警察长年累月的工作在第一线,时间长,任务重,压力大是劳教警察长期面临的工作状态,心理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二是随着国家法治建设的健全完善,依法、文明、科学管理劳教人员的要求逐步提高,责任追究力度逐年加大,劳教人民警察的工作压力随之加大。三是劳教人民警察长期超负荷工作,但缺少必要的心理辅导与矫治。时间久了,就可能出现忧郁烦闷等倾向。而劳教人民警察情绪的不稳定性,又容易导致劳教人员的不稳定性,最终造成场所安全隐患,危害不容忽视。

  4、工作任务的单调性

  劳教人民警察的工作是教育改造劳教人员,劳教人员解教一批又一批,而劳教人民警察每天的工作却没有多大变化。一成不变是带班工作,枯燥、单调而重复。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中,容易产生厌烦心理,一旦到了心理不能再承受的程度,就容易导致心理疲劳,悲观厌世,对工作、生活没有信心,挫折感强。如果得不到及时地疏导,长年累月,在心理上容易造成心理障碍;在精神上容易造成精神萎靡,甚至精神失常;在工作中容易注意力涣散,丧失警惕和鉴别力,轻则影响身体健康、工作效率,重则影响劳教人员教育改造成效,危及场所安全稳定。

  5、工作环境的危险性

  为构建和谐社会,为经济创造良好平稳的发展环境,劳教场所不断强调安全稳定,一方面,“防逃跑、防非正常死亡、防所内案件、防重大安全事故”是工作的重中之重,另一方面要确保“收得下、管得住、跑不了、改造好”。为此,劳教警察的精神长期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状态,心理压力长期得不到缓解。另外,随着经济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多进宫、顽危性、流窜、暴力团伙性及吸毒等劳教人员的不断增加等,使劳教民警自身安全受到威胁,长此以往,就会出现紧张、焦虑、惊恐等心理障碍。

  四、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就劳教人民警察工作的现状而言,解决其心理问题,我个人认为政府、单位和个人都要采取积极措施,尤其是个人更要有积极的心态。

  政府:

  1、设立劳教警察心理健康服务中心。XX年4月,公安部政治部向全国公安机关发出《公安民警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建设指导意见》,首次提出在公安机关设立民警心理健康服务中心,进一步推动公安民警心理健康工作全面展开。我们监狱劳教机关可以采取类似措施,在有条件的监狱劳教机关设立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在没有条件的地方充分运用网络开展网上服务,逐步建立形成心理训练、咨询服务和危机干预“三位一体”的工作体系,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素质普查、加强心理疏导、强化心理训练、开展心理素质测评、建立警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机制等,为解决劳教人民警察心理问题提供帮助。

  单位:

  切实解决从优待警问题。

  1、加强工作管理制度,杜绝超时超体力劳动,严格控制加班加点,保证劳教人民警察的休息权利。严格落实《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为职工提供一个放松心情、释放压力的工作环境。

  2、加强学习交流,拓宽劳教警察视野。在工作学习中要积极开展学习交流,积极聘请专家教授来所授课,答疑解惑,不断为劳教人民警察充电,使其知识、心理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3、积极落实职工疗养制度,为劳教人民警察开拓视野,缓解压力提供平台。

  4、切实改善监管软硬件设施,加快劳教所软硬件设施的建设,注重技防,加强人防。

  5、大力提倡建设和谐型团队、学习型团队,使每一位劳教人民警察都有一个愉悦的心境和氛围,使团队更有凝聚力,更有创造力,更有战斗力。

  6、丰富广大劳教人民警察业余文化生活,组织开展团队活动,每年可以组织一次野外拓展训练,提高团队意思,也是化解和消除民警心理压力的有效方法。

  个人:

  1、学会认识自己,愉快接纳自己,不要盲目自信,也不要随意退却,要面对现实,适应环境。

  2、要永远保持一颗平常心,培养自己宽阔的胸怀。

  3、发展兴趣,放松身心。生活情趣往往让人心情舒畅,调节生活节奏,让人从单调紧张的氛围中摆脱出来,走向欢快和轻松。

  4、学会放松,听音乐、运动。当你觉得压力很大时,可以先放松一下,转移注意力,听听音乐或去做体育运动,使大脑重新积蓄能量去解决问题。

  5、学会倾诉,把自己不开心的事向知心朋友和亲人一吐为快。

  6、学会微笑。笑能给人自信,这是医治信心不足的良药,真正的笑不但能治愈自己的不良情绪,还能马上化解别人的敌对情绪。如果我们真诚地向一个人微笑,他就会对我们产生好感,这种好感足以使我们充满自信。

  劳教人民警察心理健康问题多种多样,但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良策也是系统的、有效的,政府、单位、个人三管齐下,逐步建立应对健康问题的良好机制,创造舒心愉快的工作环境,不断提高个人素质,增强适应能力,构建和谐劳教机关指日可待。

健康调研报告15

  心理健康问题严重阻碍着儿童智力潜能的充分发挥,阻碍着他们学业的进步、优良道德品质的形成、人际之间的正常交往,甚至会导致少部分儿童心理扭曲、道德沦丧,危害社会的稳定和安定。20xx年据湖北某部门的一次调查,有36.79%的农村儿童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障碍问题,高于城市15个百分点,亟需引起社会关注。

  案例一:李某,小学六年级女生,农村家庭出生,父母期望值很高,心理压力十分沉重,几乎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全部用在了文化学习上。她怕看到老师和家长期待的目光,一遇到考试就十分紧张,常伴有口干、恶心、呕吐、吃不好、睡不好,有时考试时甚至手指哆嗦、腹泻等。

  案例二:王某,小学六年级男生,家庭十分贫困,父母在外打工,将其寄养在县上的姑妈家。因一次穿着受同学们的讥笑,开始偷东西卖钱,最后被群众当场抓获。

  案例三:程某,小学五年级学生,成绩优秀,但性格十分孤僻,几乎不与同学交流,最后得了抑郁症,被迫休学。

  综合分析上述案例,我们发现当前农村个别儿童心理健康存在着一些隐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点:

  1、“一心跳农门”,精神压力过大。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推进,城乡差距有所缩小。但是城乡二元化的结构没有得到根本的突破。与城市相比,农村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都要滞后于城市。20xx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只占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三分之一,农村社会保险覆盖面只占城市的二分之一。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相比,幸福指数明显偏低。经济社会发展滞后,使得不少农村儿童坚定了一个信念:唯有好好学习才能跳出农门。因此,在他们的'生活中,刻苦学习成了一切,虽然这种学习精神是值得称赞的,但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使他们原本应该丰富多彩的儿童时代黯然失色。没有任何业余活动、过度学习使他们的兴趣培养、社会实践能力方面都受到了压抑,他们在学习重压下迷失了自我,成了学习的机器。

  2、生活环境差,情绪恶劣。

  我国大部分农村生活条件较差,长期艰苦的生活致使农村儿童缺乏自主权、过度受限制。生活被恶劣情绪所控制,不能正视失败与挫折。尤其是当他们与城市同龄人比较时,产生了很多因出身于农村和家庭贫困所带来的心理问题。一部分农村儿童目睹了繁华的城市和优越的物质生活,自卑心理更加严重,不顾客观条件,想尽一切办法,与他人攀比。

  3、人际交往能力欠缺,社会适应力差。

  农村孩子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和对象过少,使他们产生了孤僻、离群、不善交际等弱点,一旦离开原来的生活圈子,

  便无所适从。他们当中大部分人没有接触过电脑,无法想象网络的便捷,无法像城市同龄人一样享受现代城市文明。很多学生小时候成绩优秀,一旦他们进入初中、高中、大学却无法融入集体生活当中,与同学、与外界保持着明显的距离,人际关系紧张。

  4、动手能力缺位,存在学习障碍。

  现代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学校与老师更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综合素质的培养。而不少农村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养成了死记硬背的习惯,一旦学习方法改变就不能适应新课程的学习,便产生了学习障碍,进而由原来的想学、爱学到厌学、弃学,无法适应新的竞争与挑战。

【健康调研报告】相关文章:

健康调研报告11-10

健康产业调研报告07-14

健康调研报告范文06-21

健康产业调研报告5篇07-14

心理健康调研报告范文05-18

健康饮食社会实践调研报告07-15

健康产业发展调研报告(精选6篇)05-15

健康饮食社会实践调研报告范文06-21

统计调研报告-调研报告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