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调研报告

时间:2022-11-06 20:48:55 调研报告 我要投稿

标准调研报告15篇

  在不断进步的时代,报告十分的重要,不同种类的报告具有不同的用途。一听到写报告就拖延症懒癌齐复发?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标准调研报告,欢迎阅读与收藏。

标准调研报告15篇

标准调研报告1

  地名作为最常用的社会公共信息,不仅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而且是政府行政行为、经济建设不可缺少的基础信息资源。在国家信息化体系中,地名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节点和桥梁,在信息传递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地名管理工作面临许多新的形势和问题。研究与解决智慧城市背景下的地名标准化、数字化问题,尽快建立高起点、高质量、高效率的城市标准地名地址信息数据库,最终实现地名数字化管理,有利于提高地名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和社会经济效益,为知识经济时代创造新的增长点。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到20xx年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的目标。这就对地名公共服务在内的各项公共事业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实施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是适应政府职能转变要求,进一步实现工作重心向服务型转变的'重要举措。

  一、 标准地名地址库建设在智慧北仑建设中的意义

  随着北仑“智慧城市”建设的开展,各行业数据库、信息资源交换和服务共享体系建设陆续展开。地名地址数据库建设是开展多种形式地名信息服务的基础和前提,如地名语音查询、地名网站建设、地名信息触摸屏设置、电子地图建设、“地名信息查询服务系统”建设等。地名信息标准化、数字化是地名为公众服务最高效、最便捷的手段,是全区公共信息服务效能和“智慧北仑”建设最基础的社会公共信息资源。不仅能方便大家查询地名信息,而且可与城市经济信息、应急联动、智能交通信息等系统联动,成为城市“救命线”,真正实现城市的“智能化”。

  二、全域城市化形势下地名标准化数字化建设的现状

  虽然我国地名管理工作取得很大成绩,但还存在明显的问题。地名标准化数字化进程缓慢,跟不上信息化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具体表现如下:

  1、部门之间协调不够,城乡规划与地名规划严重脱节,各部门登记备案的街、巷、道路名称不统一;

  2、地名管理工作不够规范,如地名标志设置不符合国家标准、地名更新维护不及时、申报、登记、审批手续不规范,出现有路无名、有名无牌、有门无号的现象;

  3、地名档案管理手段落后。存在人员配备不齐、条件设施简陋、管理模式落后、手段原始单一,要素不全、数据陈旧,甚至出现毁损或丢失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地名档案的开发利用;

  4、地名信息化建设滞后。一些地方只有纸质地名资料,尚未借助信息化设备进行成果转换处理,开发利用率低,致使地名公共服务体系不配套、不完整,不能较好地服务于社会和方便群众。

  三、北仑区地名管理工作的现状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新老地名更替速度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推进也使北仑区地名档案管理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已有的地名数据和管理手段远远不能满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具体如下:

  1、地名管理工作不够规范,包括办理手续不规范、登记备案制度不健全,随意性强,数据存在"缺、漏、错、乱"现象。地名要素不全;地名存在错别字,地址信息与建筑实体不符;新、老地名、标准和非标准地名并用,如“大碶”和“大矸”、“霞浦”和“亚浦”混用;不规范的缩略数据缺乏专指性,如将“新碶镇新大路1#商住楼”缩略为“新大路商住楼”等。

  2、地名档案管理手段落后。早期我区地名工作人员少,且未经专业性培训,地名管理工作缺乏技术支撑,地名建设缺少系统性和规范性保障;我区地名管理工作长期以来采用纸质化办公,纸质地名数据未经数字化处理,不利于地名数据的开发和利用,更谈不上地名信息共享,这是地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一个丞待解决的“瓶颈”。

  四、北仑区标准地名地址库建设的几点建议

  地名信息是重要的社会基础公共资源,完整、准确的地名信息能够保证社会各界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高效率。开展标准地名数据库建设,发挥地名信息化服务功能,积极推动智慧北仑的建设,能有效解决以上问题。

  1 、组织保障,抓好地名地址库工作队伍建设

  积极争取党委、政府对地名工作的支持,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北仑区标准地名地址库建设领导小组,积极发挥领导小组的组织协调作用,建立多个职能部门协作的地名地址库建设机制。地名工作是一项政策性、专业性和技术性很强的工作,这就要求广大地名工作者既要了解人文、历史、地理、社会、文化等知识,又要熟悉有关地名方面的政策、法规,并重视地名管理干部的培养使用。

  2、 统一标准,建立完善规范的数据标准体系

  加强地名法规建设、依法管理地名,是地名工作走向法制化、规范化、标准化轨道的重要途径。以国务院《地名管理条例》、民政部《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为依据,结合宁波市编码标准,会同建设、规划、公安、房管等部门统一制定地名地址编码规则和数据采集、录入规范,修改完善适合我区的《地名管理条例》、《地名标志管理办法》、《门牌号码编码规则》、《地名命名、更名程序》等地方性法规文件,建立完善规范的数据标准体系,确保地名规则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3 、部门协调,把好地名地址数据标准化关口

  地名主管部门与经常性地与建设、规划等部门保持联系,把地名规划纳入城乡总体发展规划范畴,编制符合北仑区情况的地名规划方案。地名主管部门根据国家地名法律法规和宁波市地名相关规范对现有地名数据进行整合梳理和完善,对使用门楼牌号的单位和个人,严格把关,禁止私自编制地名地址信息;规划部门对新建建筑物进行规划竣工验收时要求建设单位必须填报已领取的门楼牌号。

  4、 数据入库,建立高效、便民的地名信息资源共享体系。

  建立标准地名地址数据库,各相关部门根据工作职能和建库需要,及时向地名主管部门提供地名地址信息数据。标准地址库建成后,地名主管部门负责地名数据库的维护和更新,并通过政务网络建立地名信息共享系统,实现地名成果信息资源共享。以该数据库为支撑,积极推动地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如开通地名信息查询网、公共场所设置地名信息查询触摸屏等,使地名信息化建设成为一项服务群众的便民工程,努力发挥地名信息化服务功能,积极推动智慧北仑的建设。

  五、 结语

  标准地名地址数据库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供地名公共服务的重要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地名信息化服务,是满足人民群众和社会公共管理对地名服务需求最灵敏、最有效的形式,也是现代化地名管理必不可少的支持手段。地名信息化建设关系到全区公共信息服务功能,关系到“智慧北仑”建设水平,标准地名地址数据库建设迫在眉睫。

标准调研报告2

  区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标准化科技示范园区调研报告(3)。金威航天育种公司属民营股分份制企业,经营灵活,在管理、运行机制方面不断有所创新。自投为主,资助为辅的投资机制:目前已投入的1600万元中,国家投资占5.5%,企业投资占94.5%。各负其责,成果共享的科技机制:育种公司、中国航天育种研究中心、山西农业大学三方以协议合作的形式共建航天育种项目。航天育种研究中心负责种子搭载,山西农大负责诱变机理研究、地面育种技术,公司负责搭载育种研究经费、投工、生产资料,所获成果三方共享,荣誉权属育种研究中心、山西农大,成果转让、出卖权属育种公司。合作共建机制:水果、蔬菜、养殖项目分别与区果树中心、蔬菜中心、畜牧局合作,三中心负责技术,公司负责投入投资。

  我区在红枣产业发展上走“公司带大户,大户促农户”的`路子,红枣开发大户已达150多户。通过大户的园区建设推进科技示范作用的充分发挥。我区的贵仁枣园、宏大枣园、新付枣园、仙枣公司枣园在裂果防治、丰产管理、技术革新、品种培育等方面都有突破创新,被我区与晋中市联合授予红枣示范基地称号,在全区、全市起到试验示范推广作用。北田镇贵仁红枣科技示范园,是晋中市红枣裂果防治示范基地。园区经营户王连贵科学实践,探索出一套集施肥、打药、喷水、疏花、疏果、防裂果为一体的枣树丰产管理技术,极大地提高了枣树的挂果率,特别是经过3年的潜心钻研,防裂果技术取得了成功,调查报告《区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标准化科技示范园区调研报告(3)》。园区建有防裂果红枣烘干房4间。XX年枣园裂果率降到5%以下,株产达30余斤,总产达9万余斤,收入达到30万元以上。榆次仙枣基地,占地20xx亩,已完成投资500万元,栽植红枣24万株,建苗圃地380亩,引进新品种48个。同时解决本地劳动力50余人,每年为当地群众提供劳务收入60余万元。该工程是一项集滩涂造地、农田改良改造,产业开发为一体的综合性工程,被晋中市命名为“晋中市红枣品种繁育示范园”。

  金贝植物采劝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以金贝植物园为种苗输出中心带动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形成现代化管理、本地化经营的大规模苗木生产及培育体系。具体形式为公司每亩给农户提供优质种苗900株,每年提供农户育苗费900元/亩,农户所种苗由金贝公司统一收购。以上方式经测算,农户每亩每年收入为1400元,而传统大田作物每年每亩收入仅为600元,每亩每年可以给农户增收800元。园区正在推广的香花槐培育项目,达产后年生产能力在320万株,当年即可带动农户711户,次年可按100—300%的速度在根繁,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亩栽香花槐100株,三年便是一面坡的效果,可大大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该园在建的四倍体刺槐苗项目,苗木自栽种后第二年起,每年每亩可生产4000公斤至5000公斤的鲜叶(包括嫩枝)饲料,以每只羊每天需要5公斤青饲料计算,一亩地的四倍体刺槐可至少提供3只羊一年的优质饲料。若按每头牛每天需要10至15公斤青饲料计算,则可供一头牛一年的食物。大面积营造四倍体刺槐不仅可以改善生态环境,还可用于发展畜牧业,带动农牧民早日致富。项目达产后,年生产能力在240万株以上,可带动农户240户,种植1200亩。

标准调研报告3

  为切实加强工会标准化建设工作,更好地履行工会的各项职能,进一步探寻工会工作的基本理论和工作方法,根据市公司饶供函〔20xx〕32号《关于做好工会工作调研的通知》要求,公司工会深入基层从不同层面开展工会工作标准化建设情况以及工会工作信息化建设需求专题调研工作。在调研过程中,力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新发展与传统模式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征求广大职工的意见及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发动职工建功立业,助力企业发展

  工会结合公司实际,本着"干什么,练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制定了公司岗位大练兵实施方案和20xx年岗位练兵实施计划,多层面多形式地在公司范围内全面推进岗位练兵工作。如线路工区"师带徒"开展结合岗位练兵;营销部开展以各单位负责人为领队的团体供电服务岗位练兵等。"以练促培、以赛促学"全面提升员工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深入开展班组建设工作,继续巩固班组建设工作成果,建立和完善常态化测评、动态化跟踪、闭环改进的工作机制并提升工作亮点。制定职工"五小"创新活动方案,开展"五小"创新、合理化建议活动,培养职工"发现问题就是进步,解决问题就是创新"的理念,集中职工创新智慧、激发职工创新热情。劳动竞赛、技术比武、合理化建议等活动职工参与率达80%以上。

  二、深化工会维权内涵,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紧紧融入中心开展具有工会特色的宣传教育活动。公司建立了文体骨干人才库并实行动态管理、深入开展"三品"工程建设活动,着力实现"品质生活",对员工兴趣爱好进行调研后,先后成立了摄影、书画、篮球等十二个兴趣小组,全面提升员工生活品位。工会举办的摄影、书画展受到了广大员工的好评。公司职工劳动合同签订率达100%。工会劳动保护监督组织健全、制度完善、措施到位,无重大安全隐患。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员培训率达80%以上。大力弘扬企业文化,坚持日常"送温暖"工作,制定了职工生病住院走访探视工作制度,做到职工生病住院第一时间看望慰问,下发了职工疗休养规定,完善帮扶救助长效工作机制,随着天气逐渐升高,开展迎峰度夏送清凉工作。

  三、创新民主管理,基层民主进一步发展

  公司职代会按规定程序召开,职工代表提案办结率达100%;组织职工代表深入基层就生产、班组建设、岗位大练兵等方面进行巡视检查工作。企业重大决策和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经职代会审议通过。及时调整厂务公开领导小组,公司制定了厂务公开工作考评办法、厂务公开考核细则,职工满意率达100%以上。集体合同经职代会审议通过,切实维护职工的经济、政治、劳动、安全、卫生、文化等合法权益,维护女职工的特殊权益。

  四、增强工会组织活力,工会形象得到进一步提升

  大力加强深入基层调研工作,职工在工作生活中存在问题都会主动找工会工作人员聊天谈心,切实为职工和公司构建桥梁。认真贯彻落实《企业工会工作条例》,保证工会组建率和职工入会率与职工队伍发展壮大相适应。切实增强基层工会的活力,为有条件的供电所建立职工小家。工会组织健全、工作规范、制度完善、记录完整、档案完备。建立信息员队伍,职工入会率达95%以上;工会经费按时足额上缴。

  存在问题:

  1、农电工入会问题。公司各单位农电工要求入会的愿望非常强烈,但因农电工工资走农网维护费,无法提取工会经费,故导致这个问题处于搁置状态。

  2、岗位大练兵工作县公司层面师资力量有限。工会在大力开展岗位练兵工作的'同时发现对基层单位和供电所的培训单靠县公司相关职能部门师资力量非常有限。

  3、工会工作人员过少。公司工会正式职工为二人,但工会工作涉及到班组建设、岗位练兵、离退休工作、女工工作及工会标准化建设工作等。目前的人员配制导致部分工作无法深入开展。

  在调研工作中,工会工作获得了公司广大干部职工的充分好评,但离上级部门的要求还有许多不足。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立足当前、创新发展,着力将工会工作推向新的局面。

标准调研报告4

江苏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5月23日,我局分管标准化工作的副局长薛庆林同志会同标准化处召开了各辖市标准化管理人员,各区、相关行业、重点企业标准化工作人员共19人参加的标准化工作改革调研会。现将有关调研座谈情况汇总如下:

  一、地方、部门及有关单位标准化工作现状及存在问题

  大、中型国有、集体企业和部分外商独资、合资企业及部分有一定规模的私营企业对标准化工作比较重视,工作开展得也比较好。而大多数改制后的中小私营企业标准化工作的意识不强,人员不稳定,工作比较薄弱、甚至有无标生产现象,对标准化技术基础工作能产生效益认识不足。有些企业效益不好,就更谈不上标准化工作了。有些企业标准化工作仅仅停留在制定产品标准上,如何按标准组织生产、检验无从谈起。总而言之,近年来企业的标准化基础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是削弱了,这也是假冒伪劣产品屡禁不止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标准化管理工作方面,有行政主管部门的企业工作要规范一点、好一点,而没有行政主管部门的企业,由于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人手少、区乡(镇)无管理机构和专职管理人员,以致管理和监督的力度不够,企业标准化工作的状况参差不齐,发展很不平衡。下一步机构改革,政府的标准化管理工作人员特别是行政主管部门的.管理将被取消或面临进一步裁减,如何做好标准化管理工作,是我们面临的一个紧迫而现实的课题。就武进市而言,武进市现有正规产品(应有标准)的企业有4000多家,每个乡100多个企业,而标准科的工作人员只有2名,如何保证管理、执法工作到位,很值得探讨。常州市区范围的郊区企业有1000多家,其他区也都有100多家,无机构管理执法也难到位,建议区、乡要设精干机构。由于标准化法律法规相对比较滞后,再加上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标准化管理、执法人员不足,导致对企业消灭无标生产的动态管理工作难以到位,对企业执行标准的有效性和标准的实施情况监督更加乏力,现状不容乐观。

  二、 关于企业产品标准备案

  部分企业认为手续繁琐,要求太高,对部分产品要进行省级备案更是不能理解。少数同志认为企业标准是企业制定的产品质量“法规”,其水平与质量如何,上有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约束,下要通过市场的检验,消费者的认可,到政府备案仅仅是履行一下登记手续,政府大可不必为企业作主。

  三、 关于采标工作

  由于这完全是企业行为,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来考虑,政府不能压任务给企业,拔苗助长对企业没有一点好处。另外采标确认手续要简化,国标、行标采标和直接执行国家标准可以免于确认,因为企业已经明确承诺产品达到这些标准要求,否则就被视为不合格品。政府不必管企业如何使产品达到标准,只要管好企业违反承诺的处理就行。《标准化法》规定国家鼓励企业采标,在这上问题上,国家鼓励措施不力,引导作用发挥不够,建议通过政府采购、市场准入等措施,限制非采标产品的参与,促进企业不断提高标准水平和产品质量水平。

  四、 关于标准替代、发布、审核等问题

  在标准化管理方面,政府要为企业提供高效的服务、要解决标准发行滞后的问题,要努力提高服务能力,理顺标准出版发行渠道。象专业标准国家先宣布作废,再发布替代转化标准,造成一段时间的“真空”,在标准化工作中造成了极大的混乱。希望管理层在决策时应慎重、尽量避免失误。另外国家标准质量不高,错误频繁,修改单太多,也极易造成混乱。建议提高国标、行标的审定、出版质量。标准化管理要解决力度和力量问题,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

  五、 关于我国的标准体制

  我们认为合法的标准应包括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也就是说企业可以直接执行国际和国外先进标准。便于企业在标准化工作中直接与国际接轨。

  六、关于强制性标准

  国家制定强制性标准应该非常慎重,因为其作用相当于法律、法规。制定强制性标准相当于立法,必须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更要确保标准的制定、审查、出版质量,提高标准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一个四处碰壁的标准就没有权威性可言。同时,现行法律法规对违反强制性标准行为的处罚规定软弱无力。建议修改《标准化法》及其实施条例。

  以上内容,仅仅是各方面所提意见和建议的简单汇总,不当之处在所难免,谨供参考。

  特此报告。

  江苏省常州质量技术监督局

  二0xx年五月二十四日

标准调研报告5

  摘要:法治财政建设是一个业务性综合性较强的工作,是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局虽然是法治财政标准化建设示范点,但是建设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从三个方面提高财政干部法治思维、提高创建工作效率、提高法治财政建设水平。

  近年来,我局以法治财政标准化建设为目标,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依法办事意识明显增强,财政制度建设不断加强,财政执法水平持续提升,财政权力运行逐步规范,促进了财政职能发挥。经过全局上下的共同努力,我局连续三年获得法治财政标准化先进单位,20xx年被评为法治财政标准化建设示范点。

  以“六五”普法为抓手,创新财政普法形式,持续推进财政普法工作。一是深化普法内容。按照规划纲要部署,深入宣传学习《刑法》、《民法通则》、《担保法》等基本法律,深入宣传《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国家赔偿法》、《行政复议法》等行政法律制度,深入宣传学习《预算法》、《政府采购法》、《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财经法规,大力弘扬法治精神,宣传和营造法治文化。二是突出普法重点。积极向领导干部普法,加强领导干部依法行政能力的培养;积极向财政干部尤其是基层财政干部、执法干部普法,提高财政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处理事务的水平;积极向广大财会人员普法,增强遵守财税法规制度的自觉性。

  三是扩大普法方式。放大财政局网站宣传功能,全天候向社会公众宣传财政法律法规,增强全社会对财政法规制度和财政政策的了解;继续做优“财政讲坛”,提升财政干部业务水平和法律法规运用能力;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形式,组织财政执法实务观摩,提高普法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善于运用正反两方面的`典型进行教育,以案说法,警示违法后果。

  开展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工作研讨和征文活动,调动执法岗位人员思考进一步做好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工作的积极性,以巩固普法活动成果。四是严格执行普法制度。强化领导干部学法制度,党组中心组每年至少组织两次学法活动,党组成员率先垂范带头学习,并积极参加省、市财政部门和县政府法制办组织的各类法律学习培训;落实好新录用人员岗前法律考试制度、中层干部任职前法律考试制度,对补考仍未过关的,一律不予上岗、任职,促进财政法治建设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常态化。五是健全普法架构。理顺普法机制,县财会教育中心负责财政普法培训的组织、管理、培训,各业务科室负责明确综合培训和业务培训内容,形成职责分工明确、工作范围清晰的普法培训架构。

  近年来省厅对我局考核提出的整改建议,都集中在完善相关制度、编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提高预算执行到位率、开展专项资金清理整合、加强绩效评价工作等,这些既是法治财政建设的重点,也是我们近年来工作的薄弱点,这些整改要求固然有我县财力因素等客观原因,也有我们工作缺乏一定的主观能动性,没有进行超前思考,统筹谋划。

  [1]国务院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决定

  [2]江苏省财政厅深入推进法治财政标准化建设实施意见

标准调研报告6

  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特征和气候环境差别较大,自然灾害的种类和发生频率各不相同。在自然灾害救助内容和标准上没有统一规定,各地在自然灾害救助工作中执行的标准有较大差别,因此,分地区、分灾种规范自然灾害救助内容和标准,是自然灾害救助管理的创新课题。x区近年来在自然灾害生活救助标准化、精细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方面的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实践。

  x区是20xx年7月撤销原x县而设立的新型市辖区,是地域人口规模大区——全区国土面积3424平方公里,总人口52.3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9.34万人,耕地面积36.4万亩,辖11个乡镇1个街道办事处、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和1个城乡统筹发展试验区,171个行政村,19个社区居委会。20xx年地区生产总值(GDP)441亿元,地方财政总收入79.7亿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3.8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388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778元。

  x区地处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呈梯度升高,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山势走向各异,垂直高差悬殊大,暴雨洪涝、干旱、大风、冰雹、雷电、高温热害、低温冻害等灾害及其衍生、次生灾害均有发生,是x省灾害多发和重发地区之一。据《x区民政志》记载,1949-20xx年间,全区共发生较大型自然灾害80次,其中暴雨洪涝灾害25次、旱灾10次、低温冷冻灾害2次、冰雹灾害24次、滑坡泥石流灾害8次、虫灾11次,据不完全统计,因灾倒塌民房13346户,因灾死亡626人,因灾受伤人员237人,直接经济损失近百亿元。

  20xx年以来,我区遭受多次暴雨洪涝、大风冰雹、低温冷冻、干旱等自然灾害,受灾人口110万人次,农作物受灾9.8万公顷,倒塌民房3209户12055间,基础设施受损严重,直接经济损失近10亿元。特别是20xx年“7.15”、“7.23”百年一遇的暴雨洪涝灾害,全区因灾倒塌民房1316户,房屋受损15603间,紧急转移安置人口8615人,因灾死亡24人,重伤2人。道路交通、电力供水、广电通讯等基础设施严重受损,直接经济损失4.34亿元。

  (一)结合实际,探索受灾人员救助标准化建设。20xx年,针对“救助对象分类尺度标准不一,把握难度较大;救助标准偏低,重点救助对象突出不明显,政府部门政策不一;救助内容、标准及时限上细化不够;救助能力不足,社会参与机制急需加强”等问题,x区出台了《x区自然灾害生活救助暂行办法》。《暂行办法》做到了三个明确:

  一是明确救助标准:即灾害应急期间按每人每天15元标准救助或安排相应物资保障其基本生活,时限原则上不超过15天;遇难人员家属抚慰金按1万元/人的标准对家属进行抚慰;过渡性生活救助按每人每天12元标准安排资金或物资保障其基本生活,救助时限原则上不超过3个月;倒损住房恢复重建救助分为三类,对无经济能力、无劳动能力、无自救能力的困难户按2.5万元/户的标准救助,重建住房原则上为40-60平方米砖木结构。对低保、重残、重点优抚对象户按1.5万元/户的标准救助,重建住房原则上为60-80平方米的砖木结构。对一般受灾困难户按1万元/户的标准救助,重建住房原则上为砖木或者砖混结构。因灾损房原则上由受灾农户自己负责维修,地方政府视损失程度和家庭自救能力给予适当补助;冬令春荒救助分为两类,一是对分散供养五保户、低保户、重度残疾人户、重点优抚对象户、住房全倒户,按100元/人的标准给予一次性资金或物资救助。二是对一般受灾困难户,按50元/人的标准给予一次性资金或物资救助;旱灾临时生活困难救助也分为两类,一是对分散供养五保户、低保户、重度残疾人户、重点优抚对象户按80元/人的标准给予一次性资金或物资救助。二是对一般困难户,按40元/人的标准给予一次性资金或物资救助。

  二是明确资金保障。区政府根据《x省自然灾害生活救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省级与区级财政按6﹕4分担,建立了一般年景地方财政预算100万元,遇重大自然灾害随时追加自然灾害生活救助资金的财政预算制度,并安排了救灾专项工作经费10万元,同时加强自然灾害物质储备。

  三是明确发放程序。除应急救助资金和因灾遇难人员家属抚慰金外,自然灾害生活救助资金要按照个人申请、村组讨论、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区级审批的程序确定救助对象和救助金额,并按规定进行公开公示。救助资金实行“一本通”社会化发放到户,确保救灾资金管理使用规范、运行安全。

  (二)不断探索,检验修订救助标准。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我们发现有些救助对象的分类不科学、有些救助对象的救助标准偏低等问题,20xx年,按照x省民政厅救灾工作精细化管理的要求,我区出台了《x区自然灾害救助精细化管理实施细则》,对灾害救助有关内容进行了修订和完善。一是明确马受损农房维修救助标准:一般因灾房屋受损,损失达20xx元以上的受灾农户,按照三无对象每户20xx元、低保、重残、重点优抚对象每户1000元、一般对象每户500元的标准救助。同时修订了冬春和旱灾临时生活困难救助标准:冬春临时生活困难救助和旱按照需救助情况分为三类,救助标准分别为每人240元、150元、80元。旱灾临时生活困难救助按照受旱程度分为三类对象,每人的救助标准分别为100元、70元、50元。

  (三)引入风险社会分担机制,提高灾害救助水平。《x区自然灾害生活救助暂行办法》在这几年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救助标准仍然偏低,不能满足灾民的基本生活需

  求,特别是因灾倒房恢复重建的补助标准偏低,救助标准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物价消费水平不能相适应。所以我们在20xx年引入了自然灾害风险社会分担机制,配套提高救助标准,发挥保险机制在减灾救灾工作中的作用,切实帮助农村受灾居民提高灾后重建资金保障能力。20xx年5月28日,区民政局代表区政府与人保财险x支公司签订了《x区自然灾害民生保险协议》,由__区政府出资176万元的政策性自然灾害民生保险在__省率先启动。保险对象是区内农业户籍人员、农村居民住房、灾害风险区域内的道路桥梁。保险范围是发生暴雨山洪、冰雹大风、地质灾害等11种自然灾害所造成人身伤害、房屋财产损失;保险额度是:因自然灾害农村居民住房倒塌的赔偿10000元/户、住房受损的.最高赔偿3000元/户、家庭财产受损的赔偿1000元/户;因自然灾害造成人员死亡的赔偿30000元/人、因灾致残最高赔付30000元/人。20xx年,区政府出资192万元,将自救灾害民生保险扩展到城镇居民,实现了城乡统筹。

  为进一步增强灾民恢复重建资金保障能力,20xx年区政府将整合资源,出资400万元,扩面提标,对因自然灾害农村居民住房倒塌的赔偿提高到20000元/户、住房受损的最高赔偿6000元/户、家庭财产受损的赔偿20xx元/户;因自然灾害造成人员死亡的赔偿50000元/人、因灾致残最高赔付50000元/人。

  (四)整合资源,提高特殊困难群体灾后恢复重建能力

  受灾人员救助属于社会救助范畴,是社会救助的重要内容,我区成立有减灾委员会(区救灾工作领导小组、自然灾害应急救助指挥部)、社会救助(救急难)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全区减灾救灾和社会救助工作,整合资源,综合施救,区民政局建立了民政社会救助(救急难)工作统筹协商机制,整合内部资源,对受灾人员综合施救。重点对特困对象因灾倒房恢复重建问题,统筹住建、扶贫、慈善及社会力量等资源,整合民政救助政策,加大临时救助力度,采取“交钥匙”的方式,解决特困对象恢复重建问题。

  通过近年来的自然灾害生活救助工作的探索和灾践,结合x区实际,在实施自然灾害生活救助标准化方面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自然灾害生活救助整体标准偏低。x区暂行的救助标准虽然略高于x省级救助标准,但仍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有一定的距离,且未能建立自然增长机制。特别是因灾倒房恢复重建救助标准低于住建部门危房改造和扶贫搬迁补助标准,按灾民需求和实际明显偏低。

  (二)因灾倒房救助时效性偏缓。受灾户住房倒塌后,依据政府资金管理规定,重建资金要等到年底验收和上级救助资金到位后,才能将救助资金发放到户。

  (三)对特殊困难受灾户的救助力度偏弱。资源整合力度不强,对于特殊困难受灾户的救助按现行标准远不能解决其困难。

  结合受灾人员救助工作实际和存在问题,建议如下:

  (一)适应新常态,加大对县市区资金支持的力度。当前经济发展增速放缓,县市区级公共财政收入增幅下滑,救灾支出压力大,建议增加中央财政对地方的支持力度。

  (二)适应新背景,加大政策资金统筹整合。《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的出台,将救灾纳入社会救助大范畴,为受灾人员救助提供了有利条件,建议民政部在制定灾民救助标准时,在资金来源顶层设计上,可否将住建、扶贫、残联等部门危房改造、扶贫搬迁等资金从社会救助大层面上予以统筹,促进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三)适应新需求,提高救助标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物价上涨,现有的救助标准已不能满足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建议灾害应急期间生活救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天20-25元(含大米、食用油、蔬菜、饮用水和其他生活用品),救助时限20-30天;将灾害过渡性生活救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天20-25元(含大米、食用油、蔬菜、饮用水和其他生活用品),救助时限3个月;将遇难人员家属抚慰金救助标准提高到15000-20000元/人;将因灾倒房恢复重建救助标准提高到2-3万元/户,因灾损房维修救助资金提高到20xx-3000元/户;将旱灾临时救助提高到100-150元/人;将冬春荒救助标准提高到200-300元/人。

  (四)适应新作为,提高救助时效性。建议民政部会商财政部,加快各级财政部门对受灾人员救助资金的划拨发放速度,增强救助时效性。

  (五)适应新形势,提高自然灾害风险分担比例。建议中央财政支持地方政府实施自然灾害民生保险,出台相关扶持政策。

标准调研报告7

  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是当前农业生存的必然选择近年来,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农产品开始出现低水平、结构性剩余,外销量不断扩大,尤其是随着我国WTO的加入,农业标准化问题显得日益重要和突出。然而,我区大多数农民还没有学会采用标准化从事农业生产,甚至不懂“标准化”为何意,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在提高认识、明确重点的基础上,尽快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抓紧进行农业标准化的普及和推广工作,提高农产品质量,成为当前农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什么是农业标准化农业标准化不仅是现代农业的一个显著标志,也是经济全球化的一种必然趋势。

  所谓农业标准化,用一句概括的话讲,就是对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均建立起科学先进、切实可行的标准,通过规范操作与严格监督,使其得到全面有效的实施,从而确保农产品质量和消费安全,提高农产品的信誉度和市场竞争力,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的目的。农业标准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项综合性技术基础工作,它的核心是标准的制定与实施。现行农业标准包括国家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国际通用标准及国别或地区标准。制定和实施各类农业标准的最终目的是解决“市场准入”问题,没有标准化就没有市场化。因此,执行什么样的标准,要由市场来决定。你的产品要想进入或打入哪类市场,那么你就要在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过程中执行与该市场要求相对应的标准。

  二、推行农业标准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当前,由于部分农民盲目追求产量的最大化,在生产过程中不注意合理施用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致使一些农产品不同程度地受到农药、亚销酸盐等有害物质的污染,降低了农产品的质量和效益,广大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普遍抱有疑惧心理,购买热情下降。在出口创汇方面,由于一些农产品不符合相关国家和地区的食品安全标准,屡屡引发贸易纠纷,有的不得不减少出口甚至被迫退出国际市场。

  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农业标准化工作滞后,没有跟上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步伐。可以说,在目前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特别是在加入WTO的新形势下,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显得十分突出、十分重要。

  1)适应“入世”竞争的需要。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提供给人们广阔贸易空间的同时,也给贸易带来了磨擦,这种磨擦,主要表现为技术、标准即产品质量之争。去年日本、韩国对我们的大葱、禽肉等农产品实行进口设限,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可以说,在这种形势下,如果我们不按标准化组织生产,就难以开拓国际市场。因此,我们只有按照国际标准的要求生产出大量质量过硬、市场竞争力强的农产品,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从而加快我区农业现代化进程。

  2)是抢占国内外市场的需要。

  随着农业部启动的“新世纪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实施,全国各地都纷纷制定和出台了一些加强农业标准化,提高农产品质量的对策措施,农业标准化工作已经在全国全面铺开。北京、天津、上海、深圳等大城市已经建立了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其他地方也将陆续建立并实行市场准入制度。北京、天津,已经与河北省联合签署了“京津冀蔬菜农药残留检测协作网”,达成了“华北护菜协议”,其目的之一,就是要限制农药残留超标的外地蔬菜进入本地市场。在这种形势下,如果我们不痛下决心推行农业标准化,产品质量无保证,不但不能开拓和占领新市场,而且还会从已经占领的市场中被挤出来的危险,其后果不堪设想。

  3)是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需要。

  过去我国农产品长期处在短缺状态,解决温饱是农业面临的最大最重要的问题。过去我们抓农业,追求的.第一目标是高产,不太考虑产品品质的好坏,因为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吃饱饭的问题。现在温饱问题解决了,农产品的品质营养、安全卫生则成为人们关注和追求的新目标,人们甚至希望多花点钱,也要买到安全、优质的农产品。也就是说,广大消费者已对农产品安全性提出了新的要求。那么,要适应这种要求,实现吃好这个目标,就必须推行农业标准化。

  4)是确保人类健康的需要。

  现在我们的农产品中有相当一部分存在有害物质残留超标的问题,有的因长期食用低劣农产品造成积累中毒,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许多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抱有疑惧心理,感到吃什么都不放心。20xx年xx月份,国家质检总局与农业部联合,从全国23个大中城市的大型蔬菜批发市场,抽查了10大类181种蔬菜,其中有86种蔬菜农药残留超过国家规定的最高限量,超标率占47。5,有9种蔬菜含有3种以上农药残留超标。也就是说,我们吃的蔬菜中,有近一半是农药残留超标的。这种状况不改变,直接威胁到了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因此,从维护我们人类健康的角度讲,也必须推行农业标准化。可以说,实施农业标准化,实质上是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一场革命,绝不是锦上添花之作,而是关系到我区蔬菜、畜禽、果品等优势产业能否生存、能否发展的关键措施。面对这种新形势,我们只有以实现农业标准化为切入点和突破口,不断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档次,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三、我区农业标准化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我区的农业标准化虽然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尚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许多问题亟需解决。

  1)全社会的标准化意识还不够强。

  推行农业标准化的重要性还没有被全社会所认识,许多农民群众对农业标准化还不了解,按照标准化生产还没有成为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

  2)标准的制定与实施缺乏有效的组织和配套措施。

  在制订的标准中,产中技术规范多,产前、产后和系列标准少,与国际标准接轨不够。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的配套措施,还存在着标准传递渠道不畅,落实不到位的问题。

  3)检测体系建设不完善。

  受重视程度、地方财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检测体系建设还非常薄弱,一些必要的设备、仪器、人员还没有全部到位。

  4)市场机制不健全。

  目前,我区农产品市场还没有建立起“市场准入”、“分区销售”等市场约束机制,优质农产品与劣质农产品混区经营,“优质优价”政策难以体现,严重挫伤了农民进行标准化生产的积极性。

  四、农资市场有待于进一步规范。

  近年来,尽管我区加大了对农资市场的清理整顿力度,但农资市场秩序仍不能令人满意,国家明令禁止的高毒、高残留农药、兽药等农业投入品并没有从农资市场上彻底清理出去。同时,由于缺乏相应的行业管理标准和处罚标准,使处罚有理无据,难以操作,也是影响清理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因。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区农业标准化开展情况,下一步我区农业标准化生产应重点抓好以下几点:

  1)建立健全农业质量标准体系。

  这是实施农业标准化的基础和前提,没有标准就谈不上标准化。前段,我们制定了一些地方标准,但很不全面,标准的覆盖面很窄,远远不能适应标准化生产的需要。下一步,要在现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基础上,参照有关国际标准,进一步制定出从生产环境、生活过程到产品品质、加工包装等环节的一系列标准,使农业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纳入标准化管理的轨道,从而形成一整套完善的全程标准指标体系。

  2)尽快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

  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是确保农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要抓早字,争主动,尽快建立健全这一体系。同时,要引导扶持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尽快建立质量检测点,努力在我区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服务便捷的农产品质量检测网络。在检测体系建设中,要遵循高起点、高标准的原则,从长计议,建就建好的,上就上一流的,切不可应付了事,报有临时观念。要在搞好检测体系建设的基础上,加强对质检人员的培训,严格检验制度,对农产品实行全程监控,确保网络的有效运转。

  3)进一步搞好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

  农业标准化是一个新生事物,需要靠示范引导,通过示范带动促进面上工作平衡开展。各乡镇都要结合本地实际,建立自己的标准化示范基地,在基地内严格按标准组织生产,加强监测管理,建立生产技术档案。通过示范基地建设,让农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达到宣传推广农业标准化的目的。同时,要新规划建设一批农业标准化示范园区,严格按照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的标准要求组织生产,使示范园内的每一个产品都达到无公害产品或绿色食品的标准,把示范园真正建成农业标准化生产的样板园。要注意发挥龙头企业外联市场、内联农户的优势,积极帮助他们建立标准化种养基地,确保农产品质量符合进口国的标准。各级农业技术人员,要在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农业标准化技术推广等方面发挥主力军作用。

  4)逐步建立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

  为激励农民按标准化要求组织生产,充分体现农产品优质优价政策,今后要在主要农贸市场逐步设立农产品质量检测站,对进入市场销售的农产品进行快速抽检,合格的允许进入市场指定的优质优价农产品专营区销售,并逐步建立无公害农产品专营市场,树立无公害产品的市场品牌。要通过建立无公害食品配货中心,在超市设立专营区、专营柜等方式,逐步实行按质分摊位挂牌销售,调动广大农民进行标准化生产的积极性。

  5)积极组织好优质农产品的质量认证工作。

  要按照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认证办法,积极组织好各类名牌农产品的开发、申报和认证工作,使更多的农产品进入由国家和省认证的名牌农产品范围。同时,要抓好已经认证名牌产品的跟踪质量管理,以保证名牌产品的信誉和权益,对未经认可擅自使用无公害、绿色食品标志的要依法查处,严厉打击。

  6)加大对农资市场的清理整顿和环境污染治理力度。

  要加强对种苗、肥料特别是农药等农业投入品的质量管理,坚持不懈地加大对农资市场的清理整顿力度,适时公布禁用和淘汰的农资品种,对查处的假冒伪劣农药和其它违禁农资,要依法处理并予以曝光,对违反规定在蔬菜、畜禽等生产领域使用高毒、高残留物质的,一经发现,要严厉查处,决不姑息。同时,加大对工业“三废”和城市生活垃圾的治理力度,为农业标准化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7)大力普及农业标准化知识,提高全社会的标准化意识。

  农业标准化的实施有赖于全体生产者、经营者、服务者、消费者和组织管理者的共同参与。农业、质量技术监督等部门要按照“各负其责,层层培训”的要求,多形式、多渠道搞好农业标准化知识培训。要把出口标准化知识纳入绿色证书工程以及基层干部培训的范围。通过培训,使乡村两级干部、农业技术人员和广大农民尽快掌握农业生产的标准化技术和操作规程,提高运用标准化知识的能力。各级各部门要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我区农业生产面临的形势和实施农业标准化的重要性,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要加大标准化的宣传力度,增强全社会对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关注标准化、自觉实施标准化的良好氛围。

标准调研报告8

  再一次来到文西村农户彭著荣家,彭著荣从李子树上摘下一一个李子叫我品尝,通过交谈,了解到文西村的农户虽大部分都已征地拆迁,但剩余的农户大多数家里都种有李子、枇杷等果树,当前正是这些果树收获的时候,如何利用农业标准化,使农民增收,让我陷入深深的思考。

  一、农业标准化建设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

  农业标准化工作对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扩大出口、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的健康、稳定和持续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是推动农业标准化,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也是质监部门目前和今后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是农业标准化建设,增强农民市场观念。通过农业标准化建设,制定发布农业地方标准,农民群众掌握了标准,按照标准组织生产,从而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能力,也增强了农民市场观念、市场意识。

  二是农业标准化建设,打造一批农产品品牌。农业的竞争是农产品品牌的竞争,有了品牌就有了市场准入证,通过推行农业标准化,使其获得国家注册商标,取得绿色食品或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打造一批农产品品牌。

  三是农业标准化建设,促进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实施标准化生产,使种、养标准化基地实行规范化管理,改变农民传统的粗放型种植观念,追求品质和质量,依靠科技,精耕细作,及时更新品种,严格控制病虫害的防治环节,通过科学管理蔬菜品质有所提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按照标准组织生产,促进农产品的深加工,使之成为全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四是农业标准化建设,提升农民生活质量。标准化模式下的订单农业确保农民在生产环节能够获得比较稳定的收入来源。在当地党委、政府、等部门的支持下,把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开展结对共建新农村活动,将有效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二、当前农业标准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看,我们的农业标准化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对农业标准化建设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不足,由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影响下形成的农业经营模式的惯性作用,我区的大多数农户和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对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工作认识不足,思想保守,零散种植,粗放经营,很难形成规模;二是标准体系不健全。目前我区还没有制订的农业标准,标准体系还没有完全覆盖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农业环境标准、质量安全标准、农业工作管理标准、农业生产操作规范还不健全,不能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标准的贯彻实施力度也不够,农业无标准生产的现象较普遍;三是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生产加工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对农业的拉动作用有限;四是农业标准化建设投入不够,农业标准化工作体系不够完善,农业标准化基础薄弱。

  三、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的对策建议

  “十一五”期间,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加快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实施农业标准化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抓手,要进一步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建设。这既给农业标准化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推进农业标准化,深入开展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创造了良好机遇。我区农业标准化建设要站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产品安全,做好特色优势农业项目的结合文章,进一步加强领导,采取有效措施,形成政府推动、企业带动、市场拉动、农民主动“四位一体”的农业标准化建设工作新格局。

  一是政府推动。各级政府要明确抓农业标准化就是落实“用抓工业的思路抓农业”的有效手段,就是抓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要把农业标准化建设作为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项紧迫任务,纳入政府特别是乡镇政府的议事日程全面规划。要建立健全由质监、农林、财政等相关部门参与的农业标准化工作领导机构,切实转变监管职能,不断加强标准体系、推广体系、监测体系建设和宣传培训、试点示范以及农业投入品整治等方面的服务工作。要结合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专项经费投入,列入各级财政预算。要创新机制,在土地使用、税费征收、银行贷款等方面制定农业开放优惠政策,鼓励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实现土地规模经营,使农业标准化走向社会,走向企业,走向千家万户。

  二是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化企业是带动农业标准化的关键。要大力发展龙头企业,用好用活中央、市关于扶持龙头企业的优惠政策。相关企业要不断创新与农民多样化的利益联结机制,大力推行“合同”、“订单”农业,并采用利润返还、二次结算让利、生产要素入股分红等方式,形成比较稳定的产销关系,不断增强带动能力。

  三是农民主动。广大农民朋友要从农业标准化建设的先进典型中总结经验,进行经济效益对比,不断增强实施农业标准化的主动性。要积极学标准、用标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特别是科学种田、标准养殖素质。要跳出“农业就是种粮养猪”的单一结构,告别“撒下一把种子长出菜来就能卖,端一盆饲料养出猪来就能挣钱”的简单思维,树立“跑田坎不如跑市场”,“学经验不如学标准”等现代农业新理念,建设像XXXXX一样,以生态休闲农业、观光旅游农业为重点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田向车间、农民向工人、农村向小城镇的根本转变。

标准调研报告9

  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是党和国家对城乡低收入群体的最大关怀,是国家“民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解决城乡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缩小贫富差距,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最低生活保障对象是按家庭人均纯收入来计算评定,而在现阶段城乡群众家庭的经济收入和各项开支基本上是又无法测算准确的,因而在具体评定操作过程中,基本上是凭社会印象而确定,加上国家对低保对象保障标准不断提高,各项补助不断增加,各项政策优惠不断加强,所以,现在的“低保”成了唐僧肉,人人都垂涎,个个都想吃,基层干部走到哪里,哪里就会有人找他要低保。所以,城乡低保对象的评定工作成了当前城镇农村工作的一大难题。

  在低保对象的评定程序上,现在的实施操作是由农户提出申请,村委会按照上级指导的控制比例研究拟定后,再召开代表会评定,乡镇评定小组审核后,上报市低保局审批发放保障金。其间伴随三次公示。但是,由于农户在申请中所填收入基本上都打了折扣,村委会和村代表会也无法准确掌握农户的经济收入,代表在评定过程中,也因顾及乡里乡亲,亲戚朋友的关系,往往是吆喝通过,乡镇评审组也安排不过来时间不可能到各村拟定的低保对象家中调查,往往是照本宣科上报市局。在几次公示过程中,当地群众就是有意见,也因为怕得罪人而只在背后发表不平,并不愿意举报。有的人还以低保对象确定不准确为把柄要挟村委会和社区干部要低保。这样一来,尤其是在城镇社区(城镇社区无控制比例)就造成了一些不够低保条件的居民户也享受了低保。

  在低保评定标准上,原先规定的如家里不能有手机,不能有彩电,不能有摩托车,每月固话话费和电费不能超过多少,等一些规定都已经过时而不能适用。事实上,随着社会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物资文化生活的需求,现在的城乡低保户中,有不少的家庭都置有手机,彩电,摩托车,楼房,有个别户甚至还有冰箱,尤其是在城镇低保户中,还有一些低保对象不求进取,游手好闲,心安理得,躺在低保的温床上过日子。有些家庭,老人儿孙满堂,但儿、媳们垂涎低保政策,能养老不养老,把老人赶在一边,推向社会,要政府给低保。上述现象尤其是在城镇社区比较突出,这样一来,有不少儿孙满堂的家庭把老人不当人,要老人来找政府,给社会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为了把党和国家的低保政策落准落实,不辜负党中央国务院制定该项政策的初衷,真正体现社会公正公平,现根据近几年操作低保政策的实践,对低保对象的评定提出如下建议:

  一、强化低保评定审批体系

  全国城乡低保对象现有8000多万人,我镇低保对象人口也在总人口的3%以上,能否安抚好这些人的基本生活,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工作,但绝不只是民政部门的工作。建议党委政府进一步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在各级主要领导干部会议上强调此事,安排布置此项工作。

  每年城乡低保对象评定,建议市政府专门召集一次会议,从市直各部门抽调干部(含驻村挂点干部),配合市民政局,与各乡镇干部一起,给各村各社区分别组配一个低保复审组,对各村各社区评报的增减对象户尤其是新增低保户进行上门走访复查,在审批表的复核栏内签出具体意见,确保评定对象和保障级别的准确性,这样也帮村干部解了围,从而形成低保对象评定十分严格、公正;吃低保不是想要就要得到的社会舆论氛围。同时建议将纳入低保或者退出低保的人口比例列入镇村(社区)领导班子工作政绩考核范围,改变人均纯收入越来越高,而低保户越来越多的不正常现象。

  二、应重新制定城乡低保对象评定的具体操作标准

  将低保对象圈定在因病,因学,因残,因灾祸致贫的`当地特困户范围内,具体划分是:

  1、家庭主要成员处在18—60岁以内的劳动年龄段,且身体健康,下无子女读高中大学,上无常年在一起居住生活的高龄老人或病残老人的家庭,不在评定低保之列。

  2、置有冰箱、电脑等不是现阶段生活必须的高消费用品的家庭,不在评定低保之列。

  3、主要劳力有劳不劳,经常参与打牌,下馆子,游手好闲的家庭,不在评定低保之列。

  4、子女有能力提供赡养的独居老人不在评定低保之列。

  5、老人独居,其子女较多,但互相观望,都不向老人提供赡养,而造成老人生活特困的,建议村(社区)应帮助寻求司法途径解决,而不应简单纳入低保。

  6、家住丘陵平原或城镇,没有必要的原因而养了狗和宠物的居民户,不在评定低保之列。

  7、属于下列情况低收入家庭,应纳入低保评定。

  (1)儿女有孩子读高中大学,或因其他原因导致家庭困难,无能力向自己提供赡养的独居特困老人,病残老人。

  (2)家有共同生活、居住的高龄老人,长期病人,重等残疾人,为社会公认的特困家庭。

  (3)家有孩子读高中,读大学,或者大学毕业不满一年,为社会公认的特困家庭。

  (4)原来家庭经济状况一般,家人新出现癌症等危重病住院,花去自费高额医药费,或出现其它重大灾祸而形成被社会公认的新特困家庭。

  (5)其他能被社会认可的特殊原因,造成生活特困的家庭。

  三、评定低保对象

  原则上应将一个家庭的全体成员纳入,但考虑到社会影响和社会公平,所以在具体评定时,建议应重点保障该家庭的特定对象,以免在社会上带来负面影响。

  四、认真落实低保进退政策

  低保评审工作,总体部署是每年初进行一次,但在一年当中,情况会发生很多变化,因此在一年当中要及时做好低保对象进退工作。

  1、下列情况应及时申报从低保对象中除名。

  (1)在年中去世的低保对象应及时申报从低保对象中除名。原先是因去世人员的因素被评为低保的家庭,如因此人去世后家庭状况出现明显好转的,应适时申报将该户从低保对象中除名。

  (2)因子女毕业参加工作,或因老人去世等因素使家庭经济状况在当地不再特困的,应适时申报将该户从低保对象中除名。

  (3)已达到退休年龄在领取社会养老保险金的对象,应及时申报从低保对象中除名。

  (4)因其他因素,使家庭经济状况在当地不再特困的低保户,应及时申报将该户从低保对象中除名。

  2、原来家庭经济状况较差的家庭,在年中因子女考上大学,家庭出现危重病人要负担高额医药费,或年中

  家庭出现重大灾祸,而造成的社会公认的新特困户,应及时申报评定纳入低保。

  总之,城乡低保政策是一个惠及低收入群体的好政策,但并不是保障标准越高就越好,太高了反而会对社会产生负面作用。基层干部普遍反映,低保标准不能再涨了,相关的补助政策不能再多了。保障标准越高,相关补助项目越多,要求低保的人就越多,原来的低保户就越是不愿意退出。工作也就越不好作。相反,根据现在需要临时救助的对象大大增多的实际情况,建议政府应较大幅度提高社会临时救助资金预算。

标准调研报告10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同时也是一个鸡蛋生产大国。从1985年以来,我国鸡蛋产量已连续25年位居世界首位,但与之不相称的是,我国只能算一个蛋品产业的弱国。小规模大群体的产业模式仍占主导地位。目前,在我国的蛋鸡生产中,超过80%的鸡蛋来自不足10000只的小规模鸡场和农户散养。当前我国商品蛋鸡生产的现状主要表现为:

  1.1 原料充足、市场广阔

  我国大部分地区特别是北方都生产玉米等能量饲料,再加上遍地油料作物副产品,基本上多数农户都可以自行解决绝大部分的饲料原料就地转化为鸡蛋;而蛋鸡作为最廉价最方便食用的动物蛋白质来源而倍受国人喜爱,具有广阔的市场。

  1.2 进入的门槛极低

  投资多少随意,房屋设备可以因陋就简,加上我国农村几千年早已形成的家家户户养一两头猪、十几只鸡的传统习惯,使我国绝大多数农户进入蛋鸡养殖行业没有太高的生产技术和经济困难。

  1.3 生产条件简陋

  由于我国以散养为主,生产条件也就因陋就简。我国现在已经有世界上最先进的环控鸡舍,但绝大部分鸡舍还都是以住房稍加改造的,甚至在田间地头随便用砖砌一下房子或用铁丝网圈一下就可以养鸡。至于鸡笼,有使用木头自制的,也有购买单笼再加木头支撑的,现在也慢慢有购买成套笼架的。饮水、喂料等辅助设备能省就省,清粪设备尽量不用。至于环控设备,一般每栋存栏5000只以上的会考虑安装风机、排风扇,但多数情况下根本没有考虑。

  1.4 生产成本低廉

  简陋的生产设备带来的就是低廉的`生产成本:笼位几元甚至不足一元的设备成本使农户养殖几乎不用考虑折旧,这是动辄每只鸡几十上百元的规模化养殖场所无法比拟的。

  1.5 生产水平较低

  生产水平参差不齐并且总体水平低。极低的投资成本和巨大的养殖规模,虽然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鸡蛋产量,也给我国蛋品产业带来无尽的损失。因对设备需求极低,严重制约了我国养殖设备工艺发展;大小环境恶劣,使我国养殖业"恶名远扬";混乱的免疫制度和乱用药情况,使我国畜禽疫病高度复杂,混合感染、交叉感染情况普遍存在;粗放的管理模式,使我国蛋鸡业单产低、耗料高、死淘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率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表 蛋鸡生产性能比较

  指标 世界 中国

  母鸡单产 kg 19.0~20.0 15~16

  料蛋比 2.0~2.2 2.3~2.7

  死淘率 % 3.0~6.0 7.0~16

  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使我国鸡蛋供应量大且零散,商品属性低。上世纪70年代,我国是蛋品出口大国,出口的品种中有鲜蛋、再制蛋和蛋制品,最高时期出口折鲜蛋量曾达到10万吨以上,80年代也还保持在8万吨左右。但是进入90年代后,我国鲜蛋产量虽然逐年飞速发展,出口量却一直下滑,20xx年出口量仅为5.8万吨。鸡蛋市场长期存在"三多三少"问题:即普通蛋多品牌蛋少;带壳蛋上市多深加工蛋少;鸡蛋直接食用多开发利用少。

  1.6 缺乏品牌

  由于没有品牌,只能作为初级农产品在自由市场上低价销售;由于形不成批量,即使低价的市场也总被蛋贩子控制;由于没有自己的品牌,即使能生产出优质的鸡蛋也只能是帮人打工;由于鸡蛋加工比例极低,鸡蛋很难保值增值;由于极低的生产门槛,我国鸡蛋生产经常一拥而上又一哄而下,极易造成鸡蛋价格的剧烈波动。鸡蛋在我国,目前只能算一种产品,而不能算是一种商品。

  2 造成当前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

  2.1 政府的政策导向

  为提高农民收益,在许多地区蛋鸡养殖业仍被当作富民工程,纷纷建立了大量的养殖小区,使我国蛋鸡养殖量逐年递增。

  2.2 行业的特点使然

  蛋鸡养殖行业具有短、平、快,上马容易,转产也快,市场需求量大且稳定的特点,在其他畜禽养殖出现波动的时候,买上几百只鸡苗,弄些尼龙网一圈就可以开始养鸡了,转产的成本不过一两千元,卖掉一只猪的钱就足以完成从养猪到养鸡的改变。

  3 困扰我国商品蛋鸡生产的主要问题

  3.1 本土品种资源匮乏,高度依赖进口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鸡蛋生产国,蛋鸡的育种水平不仅代表了国内家禽育种企业的竞争实力,而且直接影响到国内蛋鸡生产的发展。但是,我国的蛋鸡育种水平进入90年代以后一直走下坡路,国内的蛋鸡原种鸡场数逐年下降,有的公司根本不能开展正常的育种工作。目前,国内除了华都系列、新杨系列、农大褐等少数几个品种以外,进口蛋鸡品种占据了我国绝大部分种鸡生产。

  3.2 疫情复杂,难防难治

  混乱的生产条件和大量抗生素的非法使用,大量混合感染、交叉感染的存在,使我国蛋鸡疫病非常复杂,病毒病菌耐药性强,难防难治。

  3.3 产量过剩,蛋鸡难卖

  大量小规模养殖和散养,使我国鸡蛋价格长期低迷,农户离市场很远,蛋价长期被蛋贩子把持,即使蛋价上涨,农户也难以从中受益。

  3.4 用地规划、环保检查等手续越来越严格,影响了标准化养殖场的发展

  对小型散养来说,是无所谓规划、环保手续的,由于其造成的污染是千家万户共同造成的,难以找到处罚主体。但对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污染问题、规划问题等越来越无法规避。

  4 我国商品蛋鸡发展的方向

  转变思想观念,变革饲养模式走标准化、规模化、生态化之路是我国蛋鸡发展的方向;产品层面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在营销层面由产品销售向品牌营销转变;在管理层面由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

  我国著名的商品蛋鸡养殖企业--**公司就是这种变革的先行者和探索者,通过这种模式,在短短的8年时间里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初步的成功,一举占据了**80%高端品牌市场份额,为我国蛋品产业发展创造了一条新路。

  5 规模化蛋鸡养殖需要关注的几个重点问题

  5.1 建设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和相关认证

  由于我国蛋鸡产业目前仍处于发展初期,很多人鱼目混珠,用普通鸡蛋冒充绿色鸡蛋、有机鸡蛋,因此企业通过一些必要的质量保证体系和相关认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扩大市场份额。如haccp国际食品安全管理体系、iso9001国际标准质量体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以及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的绿色食品认证和农业部全国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强化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

  5.2 依据国际常用标准,对蛋品进行分级销售

  目前我国对蛋品还没有很好的分级标准,但我们可以参照一些国际常用分级标准,对产品进行分级,以提高产品附加值。如**就严格遵守国际分级标准,为消费者提供国际水平的优质蛋品,更将鸡蛋按重量分为xxl、xl、l、m号,满足不同消费者的不同偏好。

  5.3 注重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从环保中增加受益

  注重环保已经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因此更需要我们从立项开始就充分关注环保。**在环保方面给我国蛋鸡产业树立了一个榜样。

  **自项目规划初期就将环境问题纳入综合考虑范畴,尽可能解决项目中存在的污染问题,通过采用干清粪工艺代替畜牧场常用的水冲粪工艺,避免大量废水的产生。利用鸡粪和污水生产沼气并发电,从而实现了固态和液态废弃物的零排放,已通过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ifc)对项目的环保评估。

  蛋鸡场的建设,不可能离开与周边群众的交流。因此**非常注重社会责任,让周边群众也从企业发展中受益。除了为村民提供就业机会外,**还利用沼气发电工程为周边提供清洁能源、沼液和沼渣作为有机肥用于周边农田,帮助附近发展了万亩有机蔬菜和水果生产,帮助农户发展绿色玉米种植并回收绿色玉米作为饲料原料,从而实现了一条集"生态养殖-食品加工-清洁能源-有机肥料-有机种植-订单农业-生态养殖"于一体的循环经济体系。

  5.4 适度发展动物福利

  动物福利条件的改善,可以提升产品质量和品牌档次,因此有必要在适度的前提下尽量予以改善。

  总之,变革我国目前"小规模大群体"的饲养模式,转变产品与市场营销观念,走蛋鸡生产标准化规模化生态化之路是我国蛋鸡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标准调研报告11

  一、页面设置

  1.纸张大小为A4;

  2.页边距:上下为25mm,左右为28mm。

  二、论文题目

  1.论文标题为黑体小二加粗居中;

  2.副标题为黑体三号居右。

  三、摘要

  1.中文“摘要”一词为黑体三号加粗居中;中文摘要内容为仿宋

  _GB2312 四号,行间距为固定值28 磅;

  2.英文“摘要”一词为Times New Roman 三号加粗居中;英文摘要内容 为TimesNew Roman 四号,行间距为固定值28磅;

  3.中文“关键词”一词为仿宋_GB2312 四号加粗;关键词内容为仿宋_GB2312 四号,行间距为固定值 28 磅,每个关键词之间空2 个中文字符;

  4.英文“关键词”一词为 Times New Roman 四号加粗;关键词内容为Times NewRoman 四号,行间距为固定值 28磅,每个关键词之间空2 个 中文字符;

  5.摘要段前段后行间距设为“0”行,左右缩进设为“0”字符;

  6.摘要在目录之前。

  四、目录

  1.“目录”一词为黑体三号加粗居中;

  2.目录内容为仿宋_GB2312 四号,行间距为固定值 28磅,段前段后 间距设为“0”行;

  3.目录内容显示到三级标题(包含“参考文献”)。

  五、正文

  1.行间距为固定值28 磅,段前段后间距设为“0”行,左右缩进设为“0” 字符;

  2.一级标题为黑体三号加粗居中;

  3.二级标题为黑体小三居左;

  4.三级标题为黑体四号居左;

  5.正文为仿宋_GB2312 四号,首行缩进 2字符,段前段后间距设为“0” 行,左右缩进设为“0”字符;

  6.表格字体为仿宋_GB2312 小四,标题为仿宋_GB2312 小四加粗居 中。

  六、参考文献

  1.参考文献须作为一级标题包含到目录中;

  2.参考文献须以角标形式在正文中标注,所标序号要与参考文献序号一致;

  3.“参考文献”一词为黑体三号加粗居中;

  4.中文参考文献为宋体,行间距为固定值28 磅;

  5.英文参考文献为宋体,行间距为固定值28 磅。

  七、补充说明

  1.调研报告(论文)的序言部分要求包括但不限于调研背景、研究范围、调查内容、研究方法和步骤等;

  2.调研问卷、访谈提纲等材料可附于调研报告中,但篇幅不得超过调研报告(论文)全文的20%;

  3.鼓励查阅、引用相关参考文献,但篇幅不得超过调研报告(论文)全文的20%;

  一、实践活动的基本情况

  (一)实践活动的背景

  (500字以内)

  (二)活动的意义和目的`

  (200 字以内)

  二、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

  (一)活动安排:活动内容、时间、地点

  (300字以内)

  (二)实施地域、受益对象(数量、群体等)

  (200字以内)

  (三)活动主要内容

  (800字以内)

  (四)活动解决的问题与社会效益

  (500 字以内)

  三、实践活动的个人感受和体会

  (500字以内)

标准调研报告12

  一、项目目标

  本项目旨在通过中央财政资金扶持,开展农民合作社贷款担保保费补助试点,支持试点地区农业担保机构对农民合作社提供担保服务,扩大对农民合作社担保业务,创新财政资金支农方式,撬动更多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投向合作社,探索解决合作社融资难题的新路子,改善合作社融资环境,不断增强农民合作社的引领带动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二、项目内容

  本项目20xx年主要选择农民合作社发展条件较好、有一定农业担保业务基础的省份作为试点地区,开展农民合作社贷款担保保费补助试点,鼓励试点地区省级或地市级农业担保机构为农民合作社提供低费率担保服务。

  三、实施区域

  本项目20xx年选择吉林、福建、江西、湖南、重庆等5省市作为试点地区,在试点地区范围内实施。

  四、资金使用方向

  本项目资金使用方向为试点地区列为补助对象的农业担保机构,在不提高其他费用标准的前提下,对其担保费率低于银行同期贷款基准利率50%左右的农民合作社担保业务给予补助,补助比例不超过银行同期贷款基准利率50%与实际担保费率之差。

  五、申报条件和数量

  (一)申报条件

  申报本项目的农业担保机构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1.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设立和经营,具有独立企业法人资格,取得融资性担保机构经营许可证;

  2.经营担保业务1年及以上,无不良信用记录;

  3.对农民合作社平均年担保费率不超过银行同期贷款基准利率的50%;

  4.内部管理制度健全,运作规范,按规定提取准备金,并及时向省级农民合作社主管部门报送为农民合作社担保的有关报告;

  5.近年来没有因财政、财务或其他违法、违规行为受到监管部门的处理处罚。

  (二)申报数量

  试点地区申报项目数量各1个,不得超过限额。每个试点地区申报项目资金220万元左右。

  六、申报程序

  (一)省级农民合作社主管部门会同财务部门根据本指南要求,组织指导本地区申报工作。

  (二)省级或地市级担保机构根据本指南要求报送项目申报书(格式附后),同时提供下列资料的复印件:

  1.营业执照及章程;

  2.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会计报表和审计报告。

  (三)省级农民合作社主管部门根据本指南申报要求,组织指导担保机构编制申报书,在农业财政项目管理系统中完成电子申报,并将申报文件以财(计财)字文件(一式3份)报送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审核。

  七、项目单位确定方式

  省级农民合作社主管部门负责对项目单位进行初审和申报工作,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组织专家评审,审核确定项目单位。

  八、有关要求

  (一)省级农民合作社主管部门负责对担保试点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在担保机构业务信息报送工作基础上,建立项目资金使用跟踪问效机制。省级合作社主管部门要对本省份合作社贷款需求进行摸底调查,筛选发展层次较高、经营效益较好、辐射带动能力较强、信用状况良好的合作社,以名单制形式推荐给承担试点的担保机构。试点省市要充分发挥省级农民合作社联合会的作用,依托联合会沟通协调担保机构,加强服务和指导。担保机构对纳入名单的合作社可以集中进行贷款担保,要按财务规定妥善保存有关原始票据及凭证备查,自觉接受并积极配合同级及上级农民合作社主管部门的专项检查。

  (二)省级农民合作社主管部门要按照附件的统一格式,报送纸质文件和电子文档。

  通讯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农展南里11号

  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专业合作处

  附件5—1

  农业标准化实施示范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项目申报书

  项目任务:

  项目单位:

  通讯地址:

  邮政编码:

  联系电话:

  联系人:

  主管部门(单位):

  通讯地址:

  邮政编码:

  联系电话:

  联系人:

  填制日期:

标准调研报告13

  调研报告是调查研究结果的体现,是“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的产物。一次调研活动成功与否,调研报告是关键的一环。一篇好的调研报告,是作者综合能力的反映,也是调研取得成功的重要标志。

  一、调研报告的标准

  调研报告是指对某一情况、某一事件、某一经验或,经过在实践中对其客观实际情况的调查了解,将调查了解到的全部情况和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研究,揭示出本质,寻找出规律,总结出经验,最后以书面形式陈述出来。调研报告不同于一般的公文,它既要有详尽的、令人信服的基本情况,又要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原因分析,更要有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操作性强的对策、建议。具体讲就是:情况全面,客观准确;观点明确,分析透彻;层次分明,语言简练;符合实际,操作性强。

  一篇好的调研报告,应有强烈的针对性、事实的具体性和报告的科学性,并做到有观点、有思路、有对策。有观点,即观点新颖正确,且材料和观点相统一。有观点无材料,有材料无观点,或观点与材料相背谬的情况是不允许的。调研报告中所使用的材料,应服从、服务于观点,不能游离于观点而独立存在。有思路,即在分析问题时脉络分明,逻辑严密,因果自然。有对策,就是有解决问题的办法。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角度来看,没有对策的调查研究,是徒劳无益的;没有对策的调研报告,只是一纸空文。历史上著名的《隆中对》,集中展现了诸葛亮对当时政局的看法,并且针对刘备集团无根据地的'处境提出了具有远见卓识的战略方针,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对策论。

  一篇好的调研报告,不但能够总结经验、发现问题,而且能够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对实际工作产生积极的指导作用。领导重要批示是衡量调研报告优劣的重要标志,但不是唯一尺度。

  二、调研报告的格式

  党政机关调研报告的格式已约定俗成,一般由标题、署名、提要、前言、正文、结尾六部分构成。篇幅一般不超过4000字。

  1.标题

  调研报告的标题类似于新闻专访的标题,样式繁多,但无论是何种形式,总要以全部或不同的侧面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的主旨。通常情况下一篇调研报告的标题可以有两种写法。

  (1)规范化标题格式。基本格式如《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在北戴河区农村全面开展卫生文化等公共事业建设的调研报告》、《关于廊坊市强力推进软环境建设的调研报告》、《商业保险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的调查》等。

  (2)自由式标题。包括陈述式、提问式和正副标题结合式三种。陈述式如《我省新兴中等城市建设与发展呈现十大特点》;提问式如《向武汉国际杂技节学点什么?》;正副标题结合式如《打造投资兴业的“一方乐土”——对邯郸市优化发展软环境的调查与思考》,正题陈述调查报告的主要结论或提出中心问题,副题标明调查的对象、范围、问题。

  (3)标题的拟定。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是立意、谋篇的纲领,是读者入文的向导,要力求简洁、醒目、生动。一是用比喻拟题。如《为传统农业插上现代化“翅膀”》、《让“朝阳产业”魅力四射》、《“5a”助力,“明珠”添彩》等。二是用夸张拟题。如《撑起更大一片天》、《“合作”起来天地宽》等。三是用设问反问拟题。如《我省青县“村治模式”何以引起广泛关注》、《国家级贫困县招商引资靠什么》等。四是用对偶拟题。如《在“早”字上下功夫,在“好”字上作文章》等。五是用语气拟题。如《重视扶持河北文化品牌刻不容缓》、《我省房地产市场振兴任重道远,扩大投资和消费仍是当务之急》等。六是用数字拟题。如《我省房地产发展凸显六大问题》、《“八项措施”保障失地农民利益》等。七是用诗文拟题。如《风正一帆悬》、《不信春风唤不回》等。八是用词组拟题。如《创新?架桥?挖潜》、《普法?化访?严打?调解》等。

  2.署名

  标题下面署名,写出调查单位或作者个人姓名、所在工作单位。也可以署名“×××课题组”,课题组成员名字可在文章后面注明。

  3.提要

  调研报告一般不写提要,但由于省委省政府及其部门工作的特殊性,调研报告也可以通过提要让领导马上了解报告内容,节省阅读时间。美国总统克林顿的办公室主任麦琪?威廉姆斯,每天早晨上班第一件事,就是向克林顿报告全世界和美国的形势,就只用一张a4纸。调研报告提要是报告全文的缩影,要以极经济的笔墨,勾画出全文的整体面目;提出主要论点、揭示调研成果、简要叙述全文的框架结构。提要可只简要地叙述成果(数据、看法、意见、结论等),对调研手段、方法、过程等均可不涉及。文字篇幅一般控制在300字以内为好。

  4.前言

  前言是调研,报告的开头部分,要精炼概括,直切主题。共有几种写法:第一种是写明调研的起因或目的、时间和地点、对象或范围、经过与方法,以及人员组成等调查本身的情况,从中引出中心问题或基本结论来;第二种是写明调研对象的历史背景、大致发展经过、现实状况、主要成绩、突出问题等基本情况,进而提出中心问题或主要观点来;第三种是开门见山,直接概括出调研的结果,如肯定做法、指出问题、提示影响、说明中心内容等。

  5.主体

  主体是调研报告的核心部分。是前言的引申展开,是结论的根据所在。

  (1)主体内容。一般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调查到的事实情况,包括事情产生的前因后果、发展经过、具体做法等(基本情况);二是研究、分析事实材料所揭示的事物本质及其特点、规律(思考启示);三是提出具体建议或应采取的一些具体措施(对策建议)。主体部分内容丰富,结构安排力求条理清晰、简洁明快。

  (2)主体结构。一是根据逻辑关系安排结构,如:纵式结构、横式结构、纵横式结构。这三种结构,以纵横式结构最常为人们采用。二是按照内容安排结构,如:“情况——成果——问题——建议”式结构,多用于反映基本情况的调研报告;“成果——具体做法——经验”式结构,多用于介绍经验的调研报告;“问题——原因——意见或建议”式结构,多用于揭露问题的调研报告;“事件过程——事件性质结论——处理意见”式结构,多用于揭示案件是非的调研报告。

  典型经验的调研报告的正文主要内容有:①用成绩说话,要在工作的项目、规模、效益等方面用统计材料说明工作所取得的成绩,达到令人信服的目的;②介绍取得成功的经验、做法,选准工作取得成效的根本经验,从方法、过程、措施、步骤等方面进行陈述,并用工作的实绩加以具体的说明介绍;③分析优越性,总结先进工作所带来的各种效益和成功经验的先进性所在。

  揭露问题的调研报告的正文主要内容有:①存在的问题,要用数字和具体事实说明问题的严重程度、所造成的后果以及损失的程度,以准确把握问题的性质。这部分属于基本情况介绍;②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这是反映问题的关键环节。因此,原因分析要抓准,就问题找原因,分清主客观原因,辨别人为因素与外在因素,便于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使问题尽快得到纠正和解决;③提出改进建议,针对问题、针对调查对象的实际情况,提出具体可行的改进建议或措施,建议应符合上级要求和客观实际,针对性强,切实可行,具体实施部门及相关部门的责任明确,对调查对象有参考利用的价值。

  6.结尾

  结尾也叫结论。调研报告可以有结尾部分也可以不写结尾部分。

  一般而言,有四种情况需要写结尾:一是主体报告情况,介绍经验,需要结论;二是主体中没有提到的问题、希望、要求、建议等,需在结尾中提及;三是附带说明有关情况,如调查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情况,主体中没有提及,需在末尾加以说明;四是有附带材料需要加以说明的,如一些典型材料、专题报告、统计图表等。无论采用哪种形式,都必须简洁有力,切忌拖泥带水,画蛇添足。

  调研报告初稿形成后,组织有关人员进行讨论,根据讨论情况进一步修改完善、定稿。调研报告形成后,可根据需要征求被调查者或有关方面领导的意见。对全局性、战略性、决策性、技术性的问题,可邀请有关方面专家、学者进行咨询、论证,对调研报告进行修改,进一步充实、完善。调研报告成稿后,呈报有关领导审阅,按领导要求再做进一步的调查研究、分析、修改完善。

  我们要求调研报告要有时效性、要快,但同时强调不要轻易出手,“怀胎十月”才能养育健康的“婴儿”。《河北发展》编辑部在实践中摸索出了“三零”目标,即:让每项工作零缺陷,让每期刊物零失误,让每个人心中零遗憾。很多机关办公室的同志把它抄录改写作为准则,我感到它对于我们写调研报告同样有启示意义。

标准调研报告14

  xxxx年,我镇政务公开工作在区委、政府的领导下,认真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公正便民为基本要求,切实推行了政务信息公开工作,加强了对行政权力的民主监督,方便了群众办事,在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按照区委、区政府的要求,现将我镇开展政务公开标准化调研工作自查总结报告如下:

  一、加强和完善领导机制'

  1、我镇在工作中,强化“一把手挂帅、责任到部门、落实到个人”的工作机制,形成纵到底、横到边、上下联动、整体推进的工作体系,成立了政务信息公开工作领导小组,以党委副书记、镇长李水和为组长,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刘刚为副组长,各主管部门主任为成员,下设办公室,负责政务公开的具体事务。

  2、通过建立健全政务信息公开首问首办责任制度、保密审查、检查评议、责任追究等制度,促进政务信息公开工作走上公开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二、规范内容,提高政务信息公开质量

  1、根据区信息办公室的要求,对政务信息公开的`范围、政务信息公开的内容、政务信息公开的形式、政务信息公开的制度等作了进一步的明确。按照组织健全、制度严密、标准统一、运作规范的要求,做好政务信息公开内容的补充以及已公开内容的删补。

  2、公开的时间更加及时。针对公开项目的不同情况,确定公开时间,做到常规性工作定期公开,临时性工作随时公开,固定性工作长期公开。

  3、公开重点更加突出。坚持把群众最关心、最需要了解的事项公开作为政务信息公开的重点,从信息公开、电子政务和便民服务三个方面入手,加大推行政务公开的力度。

  三、运用载体,完善政务信息公开形式

  在进一步通过政府信息网后台,不断完善公开形式的基础上,按照便利、实用、有效的原则,认真创建新载体、新形式,使政务信息公开的形式呈现灵活多样性。一是对重大活动和重要工作,及时向新闻媒体通报,开展系列宣传和专题宣传,让人民群众了解、关注和支持;二是通过窗口公示、电子政务等平台,提高发展和改革工作的透明度,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

  四、全年完成政务公开信息情况

  xxxx年至xxxx年x月初,完成政务公开信息xx条(其中:信息公开方案x条,财政预算决算x条,便民服务x条,重要会议x条,工作动态xx条,报告x条,统计数据x条,执法监督x条);全期共发布信息xx条,公开信息xx条;信息报送xx条(政务内网与政务外网),政务外网录用xx条。

  五、存在的不足与对策建议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镇政务信息公开工作中也存在的一些不足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二是工作开展落实不够。工作进展迟缓,公开成效不明显。三是监督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健全、监督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在今后工作中,我们要努力做好两个方面的事:一是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明确文件公开的业务流程,建立覆盖各单位和行业管理机构的政府信息公开信息网络,定期开展业务培训,统一思想,明确任务。进一步优化网络,加快传递速度,完善考核机制,为政府信息公开提供基础性保障。二是不断扩大信息覆盖面性,增强信息分类的系统性、科学性,提高信息公开服务的便民性,对公众需求量大、普遍关注的政府信息进行集中梳理,丰富与群众息息相关的信息的公开范围,整合资源,公开更多的服务类信息。

标准调研报告15

  20xx年以来,**全面实施生猪养殖标准化建设,在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等方面得到了长足发展,成为农业结构调整中规模较大、产业结构完整、助农增收明显的产业。但是,在生猪养殖标准化程建设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影响着进一步发展。在认真分析了**生猪养殖标准化建设现状和存在问题后,提出对策,以供参考。

  1 生猪养殖标准化建设的背景

  转变生猪生产方式是健康养殖和提高养殖效益的必然要求。20xx年10月,**畜牧局组织人员对全县生猪产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据调研结果显示:农村散养受农村留守人口减少,外出务工人员增多;饲料(原料)价格上涨,导致养猪成本增加,农户养猪利润空间越来越小;加之近年来,全县虽清净无疫,但受到周边地区猪ii型链球菌病、牲畜口蹄疫、无名高烧等疫情诸多因素的影响,农民养猪积极性受挫。农村散养农户生猪饲养观念发生根本性改变,生猪饲养量直线下滑。大户养殖在未推行标准化规模养殖以前,虽在养殖数量上有所增加,但养殖场建设存在防疫设施不完善、管理不规范、人畜混居、污染严重、效益低下、抗风险能力差等诸方面缺点,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生猪产业的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猪数量和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农村散养难以供给社会生活的需要,推行规模养殖,转变生产方式成为破解难题的最佳办法。生猪养殖标准化、规模化、科学化、健康养殖成为畜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2 推进标准化体系建设的主要做法

  2.1 抓组织保障,推动生猪产业从传统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实现助农增收致富。生猪产业是我县农村的传统和骨干产业,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生猪产业的发展,确立了“一体两翼”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思路。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专题研究国家级生猪养殖标准化示范区创建工作,下发了《关于加快生猪产业化工程建设的意见》、《关于创建国家级生猪养殖标准化示范区的意见》等文件,成立了以分管农业的县级领导为组长,畜牧、质监、财政、环保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创建国家级生猪养殖标准化示范区项目领导小组,并专门召开创建工作动员部署会议,与19个镇签订生猪产业发展目标责任书,严格目标考核。各镇各相关部门也成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做到了机构、人员、经费、责任、措施“五落实”。 全县生猪产业发展工作体系进一步健全,形成了上下联动、部门配合、齐抓共管、农户响应的'工作局面。

  2.2 抓政策引导,推动生猪产业从零星养殖向标准化规模化养殖转变,实现规模猪场硬件建设标准化。为进一步加快实施“劳畜富民”的发展战略,推进我县生猪产业升级换代,促进农民增收,县政府出台了配套政策措施,在生猪规模养殖户用地、取水、用电、融资、圈舍建设、引种等给予5-80万元的补助,引领农户走向标准化生产。一是根据国家中小型猪场建设标准制定了《**生猪规模养殖设计规范》,从20xx年起,全县新建的规模养殖场都按设计规范执行。二是打造321国道、泸荣路、县道万得路沿线等12个生猪产业基地镇。三是按照农业部“八统一”要求,本着相对集中原则,已建成得胜仁和村等10个生猪生态养殖小区。

  2.3 抓科技推广,推动生猪产业从数量型向量质并重型转变,实现良种繁育体系标准化和规模猪场饲养管理标准化。一是品种优良化。大力推广猪人工授精繁殖技术,加快良种猪繁育体系建设,加速生猪品种更新。二是生猪养殖技术标准化。以创建国家级生猪养殖标准化示范区为载体,制订了圈舍建设、饲养管理养殖技术规范,加大培训力度,改善养殖环境,严格饲料、兽药等投入品的管理,加快推进生猪标准化养殖。三是发展生态化。引进生物垫料零排放养殖技术,整治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率先在兴旺牧业养殖公司和利泰农养殖公司建立起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四是资源循环再利用。推广“猪-沼-果(菜)”等生态养殖模式,促进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实现“双赢”。五是加强与“川农”、“西南大学”、“省畜科院”等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合作,共同建设生猪产业的科研基地,构筑**优质生猪养殖标准化的技术支撑体系。目前,天泉牧业有限公司成功引进世界先进的“智能化母猪饲养管理系统”,成为中国第二家、西南地区第一家拥有这一系统的生猪养殖场。

  2.4 抓龙头带动,推动生猪产业从分散经营向产业化经营转变,实现标准化养殖场的示范带动作用。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把培育做大生猪标准化养殖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一是以泸州泰锋阳业农贸有限公司兴建的pic祖代种猪场为龙头,实现了生猪品种标准化。二是以**优质仔猪产业化开发总会为龙头,建立了“公司/协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商品仔猪产业化经营模式,对外销生猪统一佩戴 “蜀龙”牌商标,带动生猪产业的快速发展。三是以**吉龙食品有限公司为龙头,建立了“公司+基地+养殖场”的生猪产业化经营模式,开发的“世尊牌”猪肉系列产品80余种,产品远销俄罗斯、日本、东南亚等国家,解决了养殖户的后顾之忧,提升了养殖户的积极性。

  2.5 抓防疫防控,推动生猪产业从以控为主向防控结合转变,实现生猪产品质量安全可靠。一是继续加强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强化基础免疫,制定和完善管理制度和各类技术规范,并符合wto和sps(动植物卫生协议)有关原则,做到建立一片,净化一片,巩固一片。二是新建饲料营养成分常规分析室,提高了对饲料的检测能力。三是县上成立以县食安办牵头,畜牧、工商、质监等部门参与的畜产品质量监管机构,加强了对饲料、兽药等投入品的监管力度。四是建立了全县畜禽养殖档案和畜产品质量追溯制度,统一全县耳标编排,并对全县的规模养殖场的饲养品种、规模、投入品的使用等进行详细记录。

  3 生猪养殖标准化建设取得的成效

  经过多年的生猪养殖标准化发展建设,以生猪为主的畜牧业,在农业农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3.1 生猪产值大幅提升,农民收入增加明显。从20xx年末到20xx年末,畜牧业产值从13.5亿元增加到24.6亿元,提高了11.1亿元,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从50%提高到58%;生猪出栏从80万头增加到115万头,提高了35万头;外销仔猪从90万头增加到112万头,提高了22万头,外销量位居全省第一;农民人均牧业收入从398元增加到1237元,提高了839元;农民生猪养殖人均增收从90元/年增加到400元/年,提高了310元/年,农民增收明显。

  3.2 生猪标准化养殖快速发展,规模效益明显。20xx年生猪养殖专业户5000余户,年出栏50头以上的规模猪场2356个,未建有生猪养殖小区和年出栏万头规模的猪场。而到20xx年底全县已发展生猪养殖专业户9000余户,比20xx年增加4000余户;年出栏50头以上的规模猪场4361个,比20xx年增加20xx户,其中年出栏万头以上的大中型标准化猪场10个,年出来6000头的标准化养殖小区10个。年出栏5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出栏量占全县生猪出栏总量的40.8%,高出全省5.8个百分点。

  3.3 生猪良种率大幅提升,生猪品质更有保障。20xx年末到20xx年末,全县pic 父母代母猪从200头增加到1.2万头,增加了1.98万头,pic能繁母猪总量占全县能繁母猪的10%。生猪标准化人工授精从1万头增加到目前的6万头,生猪标准化人工授精率已达70%,比20xx年末提高了55%。全县生猪良种率从40%增加到70%,提高了30%。生猪良种率的大幅提升,有力保障了生猪品质的提高,增加了养殖效益。

  4 生猪养殖标准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在看到取得成绩的同时,可清醒地看到,我县生猪养殖标准化建设中还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全县产、加、销一体化畜牧龙头企业少,带动力不强。二是宣传不够,氛围不浓,不论在交通要道,还是在规模养殖场,缺乏生猪产业发展宣传标识。三是产业化链条结合不紧,还存在脱链现象,在基地(农户)—龙头企业或协会之间还没有真正形成利益共同体,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四是养殖业主现代畜牧业意识不够强。五是项目发展资金短缺,**自从被确定为扩权强县试点县后,市财政取消对我县生猪发展的资金扶持。六是生猪饲养方式和饲养技术比较落后。七是生猪防疫体系不够健全。

  5 下步发展打算

  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现代畜牧业发展,以农民增收、企业增效、产业增值为目标,以机制创新、科技创新、品牌创新为动力,加快养殖方式、资源利用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着力提高畜牧业良种化、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水平,切实保障动物卫生安全和畜产品质量安全,推动畜牧业率先在农业中实现现代化。到20xx年,全县出栏生猪135万头,外销仔猪115万头,生猪规模养殖比重达到60%,生猪良种面达到80以上。把我县建设为国家级生猪标准化养殖示范区、国家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国家出口猪肉质量安全示范区、四川省精品农业优质生猪养殖标准化示范区和全省40个现代畜牧业重点县之一,实现畜牧大县向畜牧经济强县跨越。

  5.1 抓好规划,建设生猪生产产业带。现代畜牧业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规划先行,有序推进。县、镇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把现代畜牧业建设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明确建设的思路、目标、重点和工作措施。一是以321国道和泸荣线沿线为重点,建立生猪标准化养殖产业带,继续支持饲养50头以上pic父母代种猪且年出栏500头以上pic商品猪规模化猪场的发展,全力推进国家级生猪标准化养殖示范区建设。二是以喻寺、方洞、嘉明、玄滩、石桥、毗卢、奇峰、云锦、立石、百和、得胜、福集等12个镇为商品仔猪开发生产带。三是以牛滩、潮河、天兴、云龙、兆雅、海潮、太伏7个镇为优质商品瘦肉型猪生产带。

  5.2 推进配套体系建设,强化产业发展支撑。一是加快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坚定不移地抓生猪产业化工程建设。按照“三定一统”(定品种、定规模、定设备,统计外观)的要求,推进良种工程建设,建立原种场、扩繁场、商品场相互配套的三级良种繁育体系,进一步加强对**猪人工授精总站和猪人工授精网络的规范化管理,全面实现良种化。二是进一步健全以政府为主体的动物防疫责任体系,科学编制免疫计划,完善免疫制度,对猪瘟、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依法实行强制免疫,建立完善免疫档案,全面推进畜禽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提升防控工作水平。三是坚持逢场必查的市场监管制度,加大饲料、兽药等投入品生产、经营、使用执法监管,对生猪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实行备案制度,强化生猪养殖档案管理,保障生猪产品质量安全。四是建立健全种类齐全、层次多样的人才培养体系,紧密结合我县畜牧业发展的实际,重点培养一批技术带头人,为**生猪养殖标准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5.3 创新运行机制,增强产业发展动力。一是整合现有资源,推广六方合作模式。由pic种猪场提供提供父母代种猪和商品仔猪,饲料企业配送饲料,担保公司为种猪场和养猪户提供贷款担保,协会(专业合作社)负责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农户负责养猪,保险公司提供保险服务。二是积极推行龙头企业(兴旺牧业、天泉牧业、金海公司等)通过专业合作社向农户提供仔畜禽、饲料、防疫、养殖技术,并按协议以增重计费方式付酬,农户进行标准化规模养殖的“寄养”模式。三是围绕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和区域性特色优势畜产品主产区建设,鼓励和引导以农民为主体的畜牧业生产、经营者组建“参与广泛、自愿联合、平等互利、管理民主”的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

  5.4 转变生产方式,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一是大力发展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建设一批现代畜牧业重点镇。实施生猪养殖设施建设标准化工程,结合改厨、改圈、改厕、建沼气“三改一建”,做到“人畜分离,沼气配套,种养结合”。坚持适度规模养殖,种猪场按照饲养种猪50头、100头、200头、300头、500头规模进行扶持,标准化养殖小区按照年出栏20xx以上规模进行扶持,生猪养殖创业园区按照年出栏20xx0以上规模进行扶持。二是制定完善优惠政策,积极扶持现有龙头企业,同时促进与象雨润、四海、高金等有实力的龙头企业的合作,带动生猪产业发展,调动和发挥龙头企业对产业带动、行业推动、链条延伸、产品增值的重要作用。三是推广“生态养殖+沼气+绿色种植”和“发酵床生物零排放”生产模式,发展循环农业,实现种植业与养殖业的有机结合,避免产生新的面源、点源污染。

  5.5 做大做强生猪品牌,提升品牌效应。一是充分发挥县畜牧兽医信息网的功能和作用,按时对生猪生产、加工、市场信息的收集和发布,与国内主要行业网站进行对接,实现畜产品销售网上交易。二是加强宣传,以“蜀龙”牌商标为载体,在交通要道、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等处设立广告牌进行宣传。对外调生猪统一佩带“蜀龙”牌商标,提升我县生猪的知名度。三是巩固和扩大“蜀龙”牌生猪产品的影响力,着力提升“蜀龙”牌生猪品牌的知名度,争创四川著名商标和四川省名牌产品,做大做强**生猪产业。

  5.6 强化管理,搞好项目建设。一是紧紧抓住国家政策机遇,进一步做好项目的策划、编制、争取和储备工作,争取更多的国家资金支持,实现投入上的突破。二是根据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试点加快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意见》(川府发[20xx]14号)和《四川省国家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建设规划纲要》文件精神,围绕**畜牧产业发展,重点挖掘一批技术含量高、发展前景好、对畜牧经济带动作用强的项目,充实和完善项目库。三是加强项目资金管理,切实做到专款专用,进一步加强日常资料的收集、整理,保证项目实施不走样。

  5.7 完善政策激励机制,加大产业扶持力度。一是县政府建立畜牧业发展基金,并根据畜牧业发展情况,逐年增加投入。二是认真落实对畜牧业已有的保险政策,引导鼓励规模养殖户参加保险,提高抵御自然风险能力。三是鼓励金融资金、广泛吸纳社会资金投入畜牧产业发展,简化**中小企业担保公司生猪产业化建设贷款担保手续,降低担保门槛,进一步解决生猪产业发展融资难的问题。四是对符合种养结合、生态循环要求的养殖基地建设,优先配套安排“金土地”工程、红层找水、沼气建设、环保治理、农村公路畅通(通达)工程等新农村建设项目。

【标准调研报告】相关文章:

标准调研报告11-06

标准调研报告(15篇)11-06

农贸市场考察调研报告标准版09-16

医院调研报告_调研报告04-20

统计调研报告-调研报告07-25

消防调研报告_调研报告06-13

汽车调研报告范文_调研报告05-06

制药企业调研报告-调研报告02-23

停车场调研报告-调研报告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