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状况调查报告

时间:2024-11-12 12:03:19 赛赛 调查报告 我要投稿

中学生心理状况调查报告(精选16篇)

  在某一情况或事件需要弄清楚时,我们通常要进行专门的调查研究,并根据掌握到的材料,形成调查报告。那么你真的会写调查报告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学生心理状况调查报告,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学生心理状况调查报告(精选16篇)

  中学生心理状况调查报告 1

  一、调查概况

  我于20xx年4月份,对我实习的一所镇中学的学生的学习心理状况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研究,对中学生的学习心理有了初步的了解,为准确地把握当前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动向,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路子,提供了客观依据。

  二、调查的具体目标和方法

  (一)具体目标

  1、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现状

  2、当前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

  3、当前中学生的学习心理成因及对策

  (二)调查方法

  学生问卷,内容涵盖教育价值观、学习态度、学习需求和学习目的四个方面。问卷调查在六中学进行,共发问卷80份,回收有效问卷70份,接近理想的高效样本数。

  三、调查结果

  对学生问卷调查分析,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一)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现状分析

  1、教育价值观

  调查显示,大部分中学生具有较为明确的教育价值观。74%的学生认为学习的作用是提高自身素质,10%的学生认为学习的作用是为了考大学,16%的中学生没有考虑。

  调查还显示,中学生的教育价值观带有显著的经济社会特征。他们认为,青年人的经济收入与受教育程度成正比,其中65%的学生认为大学生挣钱多,25%的学生认为高中毕业生挣钱多,8%的学生认为初中毕业生挣钱多。

  2、学习态度

  调查结果表明,67%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较高,24%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中等,9%的学生害怕学习。这与他们“考大学”意识淡化是相一致的。值得注意的是,害怕学习的学生数占相当份额。而且,我们在调查中还发现,90%的学生都有自己“最讨厌的课程”。学生害怕学习或讨厌某些课程的根本原因,一是与教师的教学方法紧密相关;二是与该课程的实用价值紧密相关。调查结果显示,86%的学生对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实用性强的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热情较高,而对学术性较强的历史、地理、生物、英语不感兴趣。在学生讨厌的课程中,英语是初中的核心课程之一,有45%的学生认为“英语对于我们以后的生活几乎没有用处”。

  3、学习习需求

  当前,“特长”是师生共同关心的热门话题,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对“特长”有正确的认识,其中,92%的学生有自己感兴趣的目标,且有52%的学生希望得到教师的指导。同时,78%的学生希望学到较多的、实用的科技知识,使之能对他们以后的生活工作有所帮助。

  4、学习目的

  调查结果表明,对于高中毕业后的打算,99%的学生有读大学愿望。

  (二)当前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

  调查显示,当前中学生的学习心理与以往的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相比,有明显不同。

  1、教育价值趋向多元化、务实化、功利化

  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已经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价值在于帮助他们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掌握生存、生活所需的基本的文化科学知识,以增强自己在未来社会的竞争能力。在此基础上,部分家庭经济条件较好且成绩优秀的学生则致力于追求更高等的教育。

  中学生的教育价值观的另外两个特点是务实化和功利化。中学学生越来越强烈地追求未来教育输出的经济价值,他们中的很多人从经济的角度去衡量所学课程的价值,继而决定自己在不同课程上的努力程度。他们要求课程教学更多地联系生活和生产实践,渗透更多的实用技术。

  我们知道,由于年龄和学识的制约,中学生的认知、分析、判断等能力既不成熟又不稳定。事实上,相当多的中生的教育价值观是迷茫的。其原因在于:一是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难以就业,从而使他们对考大学失去信心;二是学术性较强的中学文化课程难以满足学生对职业技术的需求,难以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内在刺激和利益驱动。这些原因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厌学。

  2、学习需求的纵向多层次和横向多目标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中学生由于个人的学习基础、教育价值观和对未来的期望等方面的差异,使他们的学习需求具有纵向多层次和横向多目标的特点。学习需求的.纵向多层次是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度要求不一。高中毕业后准备就业的学生,只要求掌握基础知识;准备考高职或艺术类院校的学生,要求课程教学难易适度、学业成绩达中等水平;追求大学教育的学生,则要求最大容量地掌握所学知识,学业成绩达上等水平。学习需求的横向多目标是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广度要求宽泛。他们既要求学好学术性较强的课程知识,又要求充分培养自己的特长,还要求掌握更多的实用技术。

  3、学习目的明确,但具有主观性和不协调性

  对学生的问卷调查表明,89%的学生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但是,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对比分析和对学生本人的考察,我发现,学生的学习目的具有严重的主观性和不协调性。学生学习目的主观性突出表现在:他们已经认识到了未来进入城市就业的艰难性。很明显,如此大的一个群体具有这个想法是极不现实的。此外,40%的学生希望自己以后在事业上能取得成功。学生学习目的的不协调性主要表现为思想与行动的不协调。调查结果表明, 37%准备考大学的学生中有相当多的人在学习上并没有显现出相应的积极性,而是呈现出一种消极等待的学习态度。

  紧张而又快乐的实习生活结束了,这次实习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语文教学的教育实习,二是班主任的工作实习。在这期间我积极地努力地工作,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同时,我还在实习期间做了一次深入的调查工作,是针对语文这门课而言的。为了得到教师和学生的真实想法,我费了一番心思,最终的调查结果对我将来的从业有很大的帮助。

  为了全面、详细地获取材料,我不仅只限于我实习所带班级的调查,而且还跨班级、年级调查,甚至还到其他同学所在的实习学校调查。重要的调查的形式是发放调查问卷。同时,我也积极地找学生谈话,同老师交流,以便更好地了解情况。

  在此,我介绍一下自己的调查的结果,谈谈对中学语文教与学的一些看法,其中有些问题可能是前人已经叙述的或者是老师们常谈论到的,但我想这对于我们实习生来说,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体验和感受,而不仅仅是以前从理论上的认识。希望我的认识能对自己以后的工作有些效果。

  首先,从教师的角度来谈一下语文教的情况。

  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村镇高中,学校规模较小,全校共22个班。该校在兴宁地区高考成绩排行第四,但近年来生源减少,主要原因是就读技校的学生增多,附近的济平中学增设了高中。由于经济的影响,梅州地区对教育的投资有限,学校的经济状况较差,设备落后,教室没有电脑、幻灯机等的现代教育设备。近几年,该校学生的成绩较差,基础薄弱,班里学生水平参差,两极分化严重。

  我调查发现,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大多数老师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是正确的,它符合教学的实际情况。很多语文老师在备课时,设计了很多的问题,以便上课时提问学生,达到和学生交流的目的。调查中有的语文老师对我说现在的学生比较懒,对学习不是很重视,尤其是语文这门课,认为努力与否考试时都不会得太高的分,也不会得分很低,和其他同学不会有太大的差距,况且努力了也不一定能取得好成绩。因而,你让他们回家预习课文的时候,大多数学生基本上是不看。因此上课要多提问题,这样才能迫使他们课后去看。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多问个“为什么”,这一方面可以使老师和学生交流,另一方面也可以进一步挖掘教材的有关内容。 我自己在实习的教学中也采用了此方法,成绩果然不错。

  一些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我发现在现在的中学的教学中并不是很受欢迎,重要的原因就是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取得的效果不是很理想,上课时学生的眼球多被吸引到了大屏幕上去,很少有学生再看书本了。学生多爱看一些图画,对图画的记忆倒很清楚,但却忽略了图画旁边的文字。这种教学方法对于该地区也较难普遍使用,因此,老师们仍然保持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老师们认为一个班里的学生语文成绩有很大的差别,可以把学生分为几等。一个老师要想让所有的学生都把语文学好,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要看学生的具体情况,视个人的情况不同而对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对于成绩特别差的学生一些

  老师就采取了放弃的态度,他们认为不能因为某个学生成绩差而牺牲了大家的利益,那样是不 值得的,而且老师的精力也是有限的。老师们也承认他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存有偏见,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毕竟有一个高考的指挥棒在无形中束缚着他们。老师不能平等地看待学生,这一点老师们能很坦诚地同我讲,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们对文言文教学工作要认真、仔细的多,因为考试时有一道大题是文言文,而且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也不是能够很准确地把握。调查中,大 部分的教师采用的文言文教学方法是让学生读课本,反复地读,以致于达到背诵,然后疏通字词,讲解一些文言文常用的句法,句式等。在文言文的授课中,很少有老师采用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手法,多是以讲解为主,这样更能够让学生很好地记忆。而现代文的教学则相对薄弱,只注重课堂分析,而对学生的情感态度的把握不太注重。

  在调查中我还发现有经验的老师进行教学时,课堂气氛相对和谐。老师说本校的学生的记律较差,自觉性不足,如果气氛过于活跃,课堂就会乱哄哄,难以克制。而且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差,合作能力欠缺,实际效果为达到但花去了大量的时间,从而影响教学进度。

  其次,从学生的角度来谈一下语文学的情况。

  在 调查中,部分学生对我公开表示他们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不想学语文。他们认为语文从小学一年级到现在一直都在学,每天说的也都是母语。许多学生不明白学习语文的用处,而且不明白为什么要学习课文。现在的学生是多么有个性,我想学好语文还是有不少好处的。毕竟在高考时多得一分,人生道路不同,更何况以后踏入社会后,要进行人际交往,好的表达能力是很受人欢迎的,语言能力在人生中的运用是少不了的。

  学生对现代化的教学手法一开始还是比较喜欢的,很感兴趣,可是等时间一长也就无所谓了。有的学生告诉我,上课老师用多面体教学时间把握的不是很好,有时太快,记笔记记不下来,有时太慢,学生听起来又感觉到无聊。甚至有的学生说,老师的方法太旧,因此影响了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调查中,学生希望老师能关注他们。无论是成绩好的学生还是后进的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看法是一致的。调查中有一个学生问我如何看待老师只关注成绩好的学生,还问我今后要是当老师的话会不会也这样。我回答他们说:老师关注成绩好的学生是因为他们能听老师的话,而一般情况下后进生的自觉性差,经常不听话,自然惹得老师不开心。老师也是人,存在一定的偏差是正常的。但我在具体的实践当中发觉,只要能多关注后进生,他们会很感动、进步很大。看来老师要用一种平等的心态去对待学生,多鼓励后进生这一点对于老师和学生的沟通很重要,好的沟通有利于老师更好地教学,也有利于学生更加爱学习你所教的那门课。

  有的学生说学习语文时有的老师不能补充很多的课外知识,只是讲课本上有的内容,其实这些他们都能看得懂,若老师总是这样的话,他们就会认为这样的老师不怎么样,水平低,进而也就不再理会老师的讲解,这样久而久之,学生的语文成绩就会有所下降了。他们希望老师在课堂上能讲些和当前社会有关的东西,多补充一些课外的知识。

  大部分学生喜欢那种上课幽默的,不爱批评学生的,能够和学生很好相处的老师,他们都希望老师能够多关注自己,

  即使是成绩差的学生也这样,这种愿望甚至比其他 学生更加强烈。他们希望老师多了解他们的真实的想法,宽恕他们的叛逆心理,同他们做好朋友,而不是老师用一种居高临下的气势去对待他们。而且,有的学生还喜欢关注老师,对老师的衣着,对老师日常工作中所发生的一些事情都感兴趣。看来我们做老师的要好好和学生进行及时的沟通,以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以便自己在教学中更好地开展工作。

  另外,有部分学生表示,对粤教版的新教材的内容难以体会。我觉得教材较多地针对大城市的学生,与发达城市的学生的经历比较接近,山区学生的体会较少,难以把握个中情感。

  该校放学时间为4点20分,由于较早,学生在这段时间无所事事。虽然学生都表示考试的压力大,有很多题目不会,但就不大会抓紧时间学习。平时课间课后厚很少去问同学问老师,这也是他们成绩差的一大原因。

  通过以上的调查,我认为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老师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 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只有学生对他所学的科目提高兴趣了他们才有可能很快地提高成绩。老师可以多组织一些语文活动课,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进来,叫学生在自己的参与中意识到学语文的重要性。上课时老师可以多举一些生动、形象的例子,让学生有个直观的感受,而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枯燥理解。对课文的解析要深入浅出,例子最好能贴近生活,最好是当下发生的,人们关注的事情,这样能更好地让学生展开讨论,进而使学生兴趣更进一步。

  二、正确对待现代多媒体技术。多媒体应用到现在的教学中去确实的教育史上的一大进步,它的直观性、生动性、丰富性对教学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但我认为在应用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同时要把握一个度,过度地使用多媒体可能回引起学生的反感,这一点从上面的调查不难发现。对一些枯燥的课文,我建议最好能用多媒体教学,在课件中多制作一些图画、flash,这样会让学生一下子对图片产生兴趣,从而带着好奇心去学习课文,枯燥的文本就会容易让学生接受。而对于一些故事性比较强的课文而言,最好是教师在课堂上讲,多与学生互动,多让学生参与进来,这样就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老师和学生的交流。同时希望教育部门能更多关注山区的教育,为山区边远学校增加教育设备。

  中学生心理状况调查报告 2

  一、调查概况

  我于20xx年3月份开始,对我市钦北区中学生的情绪心理状况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研究,对农村初中生的情绪心里有了初步的了解。为加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提供了客观的依据。

  二、调查的具体目标和方法

  (一)具体目标

  1.农村初中生的情绪心理现状。

  2.当前农村初中生的情绪心理特点。

  3.当前农村初中生的情绪心理成因及对策。

  (二)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发出700份问卷,收回700份。

  2.座谈会及个案调查。

  三、调查目的

  情绪稳定是一个人心理成熟的重要标志,如果中学生能够积极地调控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将有助于青少年以平稳的心态从容面对人生的挑战。当今社会压力大,社会环境复杂,家庭不稳定,学习负担重,中学生的情绪受到很大的影响。从各方面调查来看,中学生情绪容易激动不够稳定。

  本调查报告针对农村初中生情绪问题进行研究,试图了解情绪心理产生的原因及发展的规律,以便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的情绪变化,为关注学生情绪问题的教育者提供一些研究的依据。

  四、调查对象

  我市北区部分学校初一、初二、初三年级学生。

  五、调查组成员

  组长:

  组员:

  六、结果与分析:

  1.情绪稳定的有160人,占22.9%。分析表明,这部分中学生性格成熟,能面对现实;通常能以沉着的态度应付现实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行动充满魅力,有勇气,用维护脱节的精神。

  2.情绪基本稳定的有300人,占42.8%。这部分学生情绪变有变化,但变化不大,能沉着应付现实中出现的一般性问题。然而在大事面前,有时会急躁不安,不免受环境影响。

  3.情绪激动的有240人,占36.3%。这部分学生情绪容易激动,容易产生烦恼;不容易应付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阻挠和挫折;容易受环境支配而心神动摇;不能面对现实,常常急躁不安,身心疲乏,甚至失眠等。

  七、产生不良情绪的原因

  1.家庭环境

  家庭不和,父母经常吵架,家庭暴力,父母性格不良,家庭经济困难等,影响学生的情绪。

  2.学习压力

  造成学习压力的因素有考试、成绩排名、学习方法等。

  3.人际关系

  (1)紧张的亲子关系。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简单粗暴或放任自流,不愿意倾听孩子的诉说,父母和孩子的关系不和谐。

  (2)不良的同学关系。处理不好同学关系,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同学之间容易产生矛盾、摩擦、妒忌、歧视、误解、猜疑等。

  (3)不和谐的师生关系。老师的批评、不公对待、评价不当或对学生不够理解、不够真诚等,容易使学生产生不良的情绪。

  八、结论

  喜、怒、哀、乐构成了我们的.七彩人生,在生活中人的情绪是复杂多样的,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情绪世界同样是复杂多变、丰富多彩的,我们的情绪无论具有怎样的特点,始终都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既可以起到增强的作用,也可以起到减弱的作用,关键在如何调节和利用。因此,我们每一个中学生都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努力培养积极的情绪,使消极的情绪向积极的方面转化,做自己情绪的主人。

  中学生心理状况调查报告 3

  一、问题提出

  学习心理是人们尤其是学生群体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学习类型、认知理论、信息加工、学习迁移等。笔者于20xx年3月——6月对黄骅市吕桥镇中学学生的学习心理状况进行了调研。通过调查研究,对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有了初步的理解,为准确把握当前农村初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动向,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提供了客观依据。

  调研内容: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现状,造成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的成因及对策。

  调研方法:问卷调查。学生问卷,内容涵盖教育价值观、学习态度、学习需求和学习目的四个方面。问卷调查在吕桥中学进行,共发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88份。

  二、调研结果

  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现状分析

  1、教育价值观

  调查显示,大部分农村初中生具有较为明确的教育价值观。64%的学生认为学习的作用是提高自身素质,15%的学生认为学习的作用是为了考中专和大学,21%的初中生没有考虑。

  2、学习态度

  调查结果表明,仅有47%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较高,24%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中等,29%的学生害怕学习或对学习不感兴趣。值得注意的是,害怕学习或对学习不感兴趣的学生数占相当份额。而且,我们在调查中还发现,90%的学生都有自己“最讨厌的课程”。学生害怕学习或讨厌某些课程的根本原因,一是与教师的教学方法紧密相关;二是与该课程的实用价值紧密相关。

  3.学习需求

  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对“特长”有正确的认识,其中,92%的学生有自己感兴趣的目标,且有52%的学生希望得到教师的指导。同时,有将近一半的学生认为现在所学的政治、历史、英语等学科对自己日后的生活帮助不大,更希望学习对他们以后的工作有所帮助的科目。调查中还发现41%的学生认为“学校老师能力有限,希望得到名师指点”。由此可以看出,“教师行为滞后”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学生的认同,并越来越严重地影响着他们的学习。

  4.学习目的

  调查结果表明,对于初中毕业后的打算,52%的学生选择读高中或中专,18%的学生选择就业,30%的学生还没有考虑。初中学生对于“务农”的态度的调查结果表明,农村初中生大部分不愿意务农,其比例随年级变化,且该心态呈现出一种特殊的波动,其波动特点为:初一为69%,初二为58%,初三为72%。

  三、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状况成因分析

  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状况,其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他们正在健康地成长,同时也存在消极的一面,不容忽视。

  1.农村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影响

  素质教育是一种突出生存能力和生活能力的教育。其对于学生的积极作用,是使他们认识到了具有真才实学、一技之长的重要意义,从而要求课堂教学更多地联系生活实际和生产实践,并自发地抵触以考试为中心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学方式。其对于学生的消极作用,是使部分学生过多地追求学习的功利性,而忽视了学术性较强的文化课程的基础性意义。

  4.家庭教育的影响

  当前,农村初中生大多处于一种相对优越的生活环境中,备受家人的宠爱,他们一般表现为意志不坚强,缺乏进取精神,耽于生活享受。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接触众多的学生家长后,发现很多家长对学生的要求较低,且大多数侧重于纪律方面,而对学生提出考高中、特别是考大学要求的家长越来越少,从而在学习上对学生形成了一种内家庭松外学校紧的矛盾局面。

  5.学校教育的影响

  在农村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农村初中越来越重视特长教育和培养学生的个性。可是,由于资金和人才的制约,对于学生学习的纵向多层次和横向多目标需求无法满足,从而导致学生需求与学校教育之间的矛盾冲突。

  6.教师的影响

  在诸多的影响因素中,我们认为,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最直接、最持久、最有效。但当前的问题是,由于教师行为滞后,所以使教师的教育和教学工作对学生学习产生的制约和负面影响越来越大。

  四、形成健康的学习心理的几点对策

  影响学生学习心理的因素非常复杂,因而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学习心理的任务十分艰巨。为了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的要求,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应积极地帮助农村初中生形成健康的学习心理。

  1.增加投入,创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

  当前,农村学生已经感受到了社会进步的快节奏,初步了解了渗透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高科技。但在日常的学习中,他们接触的却是落后的仪器设备、简陋的实验场所、过时的科技知识,这种强烈的反差必然使他们感到厌倦并产生抵触。因此,只有增加硬件和软件的投入,使仪器设备、实验场所、科技知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才能对学生产生求知的诱惑和刺激。

  2.帮助学生准确地了解和把握未来

  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农村初中生对国家市场经济发展、高等教育改革、素质教育实施等的了解既不全面也不深入,所以有必要以专题报告的形式,向他们介绍国家市场经济发展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存在的困难以及未来的美好前景;向他们介绍高等教育改革中招生制度的合理性、科学性,收费制度的公平性、保护性,分配制度的灵活性、公正性;向他们介绍素质教育实施的具体内容、价值和未来取向,以帮助他们明辨是非,消除误导。

  进行职业指导,帮助学生了解不同职业?主要是务农?的特点、现状和发展趋势,从而使他们在学习期间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在毕业时选择自己适合的就业岗位。

  开设心理辅导课程,对学生进行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能力、考试心理、学习适应性等内容的辅导是当务之急。

  5.改善教师待遇,改革教育系统的人事制度,营造一个合理、高效的竞争环境,解决“教师行为滞后”问题

  发展经济学家的研究指出,第三世界国家的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学习方法简单和学习内容贫乏是与大多数教师能力差和缺乏主动性密切相关的,他们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工资,没有兴趣,也没有机会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我们的农村初中教育基本上是属于这种情况。解决“教师行为滞后”问题的有效办法:一是提高教师的工资水平,为他们提供接受继续教育和进行终身学习的经济保障;二是改革教育系统的人事制度,保证教师考核的公开性、公正性、科学性,营造一个合理、高效的竞争环境;三是提高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的质量,改变当前继续教育中的形式主义和低效局面。

  中学生心理状况调查报告 4

  一、调查概况:

  本次进行的中学生心理健康调查主要以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问卷主要由刘仁八镇云台中心的学生完成,包括七年级、八年级和九年级的学生。本次调查共成功向学生发出问卷258份,收回的有效问卷共258份。通过调查研究,对本校学生的学习心理、人际交往现状、承受挫折能力有了初步的了解,为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心理动向、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方法和新目标,提供了客观和主观上的依据。

  二、调查目标和方法:

  (一)调查目标:了解本校学生的学习心理、人际交往现状和承受挫折能力

  (二)调查方法:问卷调查。

  三、问卷内容:

  中学生心理健康调查问卷

  各位同学:你们好!下面这份问卷是为了对大家的学习生活心理方面作个了解,请你仔细阅读每一个题目,按照自己的想法填写,每一个题目没有对错之分,这可不是考试哦,请放心作答。

  班级性别年龄

  1、你现在的学习压力()

  A.过大B.过小C.还可以

  2、对于目前的学习任务,你已经感到力不从心()

  A.是B.有时觉得C.从没有

  3、你认为目前你的压力来自于()

  A.老师的期望B.家庭的期望C.自己的期望

  4、如果别人不督促你,你是否主动学习()

  A.会B.极少C.不会

  5、考试时,如果监考人来回走动注视着我,我便无法答卷。()

  A.会B.有时会C.不会

  6、一次考试失利,对你会有怎样的影响()

  A.情绪波动很大B.和以前一样C.更加努力D.认为自己很无能

  7、你经常想自己不用花太多时间成绩也会超过别人()

  A.经常B.偶尔C.从不

  8、你能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吗()

  A.完全可以B.只能完成某几门C.只能选择性地完成每门部分作业

  9、你觉得良好的学习习惯对成绩有影响吗()

  A.有B.没有C.不清楚

  10、你在课前有预习的习惯吗()

  A.有B.没有C.偶尔

  11、总是感到别人没有充分认识自己,没有给自己足够的评价()

  A.是B.没想过C.从没有

  12、你认为怎样学习效果会好点()

  A.共同学习B.孤军奋战C.没想过

  13、你在学习上的时间分配()

  A.对喜欢的科目下狠功夫B.平均分配C.对不喜欢的放任自流

  14、为了实现一个大目标,你会给自己制定循序渐进的小目标()

  A.会B.有时会C.不会

  15、你最佩服的人物是()

  A.伟人B.明星C.父母D.班上成绩冒尖的同学

  16、当大家注视你时,你会()

  A.不好意思B.无所谓C.自豪

  17、对着镜子时,你注意的是自己的()

  A.优点B.缺点C.没想过

  18、别人批评你时,你会()

  A.接受批评B.为自己辩解C.不知所措

  19、你的好友获奖了,你会感觉()

  A.和他一样高兴B.不舒服C.与自己无关

  20、你对自己的穿着要求是()

  A.一定要穿名牌B.无所谓C.只要整洁大方就可以。

  21、你晚上的睡眠情况如何()

  A.很好,上床就能睡着B.还可以,上床后20分钟左右就能睡着

  C.很不理想,经常会失眠

  22、你对师生关系的满意程度是:( )

  A.很满意B.一般C.不满意

  23、你对同伴关系的满意程度是:( )

  A.很满意B.一般C.不满意

  24、你对父母亲近感的程度是:( )

  A.很亲近B.一般C.不亲近

  25、你最喜欢的课外活动是()

  A.体育活动B.上网打游戏C.读书看报D.和朋友聊天游玩

  26、你和父母的交流沟通情况是()

  A.有心事就和父母说B.除非父母问你才说

  C.不和父母说任何事D.什么事都和父母说

  27、你认为目前影响你学业的最大因素是()

  A.学习方法B.情绪C.教师的授课水平D.学校学习环境

  28、你认为影响你情绪的最大因素是()

  A.人际关系B.学习成绩C.家庭困扰D.学校管理制度

  29、上课时,您能否集中注意学习?()

  A.能B.有时能C.不能

  30、我愿意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A.无B.偶尔C.经常D.总是

  31、学校召开家长会,你父母会来吗()

  A.无B.偶尔C.经常D.总是

  32、你父母在家会询问你的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吗()

  A.无B.偶尔C.经常D.总是

  33、感觉同学考试成绩比我高,但能力并不比我强()

  A.无B.偶尔C.经常D.总是

  34、同学考试成绩比我高,我感到难过()

  A.无B.偶尔C.经常D.总是

  35、你在遇到挫折的时候,是否依赖朋友()

  A.不是,独自面对B.会听朋友意见,但以自己为主C.偶尔会D.完全是

  36、你是否受过很大挫折?你能否面对()

  A.受过,在心理上留下了阴影B.受过,能承受,没问题

  C.没受过,但应该能承受D.没受过,不知道自己能否承受

  37、对于有些学生自杀的行为,你认为()

  A.是一种解脱B.太可怜了,活下去比什么都重要

  C.不孝,父母白养了这么多年D.这种人早死好,以免危害社会

  38、当发现自己存在心理问题时你会()

  A.找心理咨询师咨询B.向同学倾诉C.向父母说D.向老师咨询E.自己解决

  39、假如你遇到不顺心的事,你通常会向谁倾诉()

  A.家长B.老师C.朋友D.不会向他人倾诉

  40、若开设了心理咨询点,你是否会去咨询()

  A.会B.不会C.不知道D.其他,看情况

  41、如果你愿意去咨询,你希望用什么方式()

  A.面对面交谈B.电话C.书信D.网络E.随便

  42、假如你碰上有人敲诈威胁你,你的做法是()

  A.自认倒霉B.想办法告知老师、父母,求得老师、父母的帮助

  C.找有义气的哥们帮忙D.自己想办法躲过去

  四、调查结果

  (一)学习心理现状分析

  1、学习压力

  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压力比较适中。27.8%的学生觉得目前的学习压力过大,4.5%的学生觉得目前的学习压力过小,67.7%的学生认为目前的学习压力还可以。

  调查还显示,家庭的期望与自己的期望是学生学习压力的主要来源。只有5.4%的学生认为目前的压力来自于老师的期望,而认为目前的压力来自于家庭的期望和自己的期望学生分别占72.9%和21.7%。

  2、学习态度

  调查结果表明,在没有人督促的情况下,会主动学习的学生占21.8%,不会主动学习的学生占32.6%,而极少主动学习的学生比例最多,占45.6%,可见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很大。

  值得注意的是,在问及目前影响学生学业的最大因素时,选择最多的是情绪,占54.3%,第二是学习方法,占31.4%,而教师的授课水平和学校学习环境分别占11.2%和3.1%。因此,老师平时应注意观察学生的表现,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并适当地给予关心。

  3、学习习惯

  良好的生活习惯能够提高青少年的学习能力。82.00%的学生知道生活习惯对学习有影响,但是从小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学生并不多。80%的`学生在家没有学习的习惯,课余时间69.43%的学生会去网吧消遣,35.93%的学生不能很快的进入睡眠。

  随着初中学习的不断深入,压力也随之而来,部分学生不知道如何缓解压力、放松心情,这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效率。38.88%的学生没有向人倾诉的习惯,35.93%存在失眠的问题。

  (二)学生的人际交往现状分析

  调查显示,学生与老师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距离,没有与同伴和父母相处时的亲近感。在问卷中,学生选择对师生关系很满意的只占12.1%,而选择满意程度一般的比例高达78.6%,其他的9.3%选择对师生关系不满意。学生对同伴关系的满意程度中,很满意、一般和不满意三个选项的比例分别为44.5%、51.5%和4%,对父母亲近感的程度中,很亲近、一般和不亲近的比例分别为41%、52.2%和6.8%。

  由此可见,在学生的人际交往过程中,大部分人对与同龄人和父母的交往比较满意,而与老师之间则存在着一定的距离,这种现象对老师与学生间的沟通交流不太有利,所以老师应该尝试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三)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

  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能够正确地面对挫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较强。47.4%的学生表示在遇到挫折的时候会听朋友意见,但以自己为主,20.8%的学生选择独自面对,只有2.5%的学生会完全依赖朋友。在问卷中,表示受过挫折并能承受的同学和未受过挫折但自认可以承受的同学分别占37%和26.4%,只有22.2%的同学表示所受过的挫折在其心理留下了阴影,而剩下14.4的同学不知道自己能否承受挫折。

  五、对策及建议: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要按照学生的心理特点,从积极方面进行引导,帮助学生发展健全的学习心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增强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根据中学生心理状况形成原因的分析,可从以下途径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一)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的起跑线,大量研究表明,家庭的气氛会影响儿童的性格发展。在民主家庭中,孩子有安全感、乐观、信心十足、待人和善、能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在气氛紧张、人际关系经常发生冲突的家庭中,则容易发生情绪和行为问题。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在个性品质可塑性极强时期极力模仿的对象,因此家长除了给孩子营造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外,还应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一定要适当,要有益于孩子良好个性的养成,切记不要将事业、生活中遇到的挫折以负面情绪疏导给孩子,而自己应该用积极心态和情绪去面对,从而为孩子树立榜样。特别是有的家长在受挫折后形成的生活偏见,不能当成“人生经验”,有意无意地灌输给孩子,使孩子从小就形成一些不正确的生活信念。

  (二)在家庭教育之外,学校教育是人生的又一重要课堂。学校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课程可分为两部分:一是心理健康理论部分,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个体学习心理发展规律,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学习技巧,学会合理分配自己的时间,制定适合自

  己的短、长期学习计划,寻找稳固的学习动机;二是实际操作训练部分,训练活动内容包括话题辩论、角色扮演、相互询问、人际交往训练,从而能认识自己,自主分析自身问题产生原因,进而掌握一些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心的心理调节手段,从而做好自己情绪的主人。压力是把双刃剑,它可以是学生进步的推动器,它也可以是学生放弃的助燃气,关键就在与老师如何去引导。针对学生普遍信心不足这个问题,应当引起老师特别是班主任的高度重视,要求老师在课后多与学生沟通交流,时刻注意学生的心理动向,在指出学生不足的同时,别忘鼓励学生,给学生打气。

  (三)孩子越是能够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学习能力也就越强。学生的生活习惯应从小培养,但是目前的情况是大部分的家长以及小学老师忽视了对学生生活习惯的培养,导致目前高中生普遍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这严重的窒碍了学生身体、学习的成长、提高。因此,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不断的提醒学生、培养学生去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并持之以恒的保持这些良好的生活习惯。

  (四)对于部分比较内向、不喜欢与他人交往的学生,任课老师特别是班主任更应当密切关注,经常同这部分学生交流沟通,时刻了解他们的心理动向,做好疏通、引导的工作,让他们放下包袱,全身心的投入学习生活当中去。

  (五)中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其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解决此问题无疑需要渗透教育的整个过程,是一项长期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由家庭、社会和学校建起的教育平台的共同努力,唯有倾全社会的教育力量于一个目的,才能真正解决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才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全民族素质的目标才能实现。

  中学生心理状况调查报告 5

  一、调查概述

  20xx年4月,我在住处附近的一所省重点中学调查了学生的学习心理。通过调查研究,对农村中学生的学习心理有了初步的了解,为准确把握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趋势,深化教学改革,增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途径提供了客观依据。

  二、调查的具体目标和方法

  (a)具体目标

  1、农村中学生的学习心理

  2、农村中学生的心理特征

  3、当前农业中学生学习心理的成因及对策

  (2)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

  学生问卷涵盖教育价值观、学习态度、学习需求和学习目的四个方面。在城西中学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出问卷800份,回收有效问卷786份,接近理想有效样本数。

  2、研讨会和案例调查

  在整个调查中,举行了两次教师座谈会和四次学生座谈会。这些座谈会不仅为我提供了大量生动的典型材料,也为理性分析提供了基础。

  三、调查的结果

  通过对学生问卷调查和多次师生讨论的分析,农村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一)农村中学生学习心理现状分析

  1、教育价值观

  调查显示,大多数农村中学生具有明确的教育价值观。74%的学生认为学习的作用是提高自身素质,10%的学生认为学习的作用是考上大学,16%的中学生不考虑。

  调查还显示,农村中学生的教育价值观具有明显的经济和社会特征。他们认为农村青年的经济收入与受教育程度成正比,其中65%的学生认为大学生挣钱多,25%认为高中毕业生挣钱多,8%认为初中毕业生挣钱多。

  2、学习态度

  3、学习需求

  目前,专业知识是师生共同关心的热门话题。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对专业知识有正确的认识,其中92%的学生有自己感兴趣的目标,52%的学生希望得到老师的指导。同时,78%的学生希望学习更多实用的科学技术知识,这将有助于他们未来的生活和工作。

  4、学习目的

  调查结果显示,97%的学生初中毕业后选择读高中或中专,3%的学生选择就业,99%的学生高中毕业后想读大学。

  (二)当前农村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调查显示,农村中学生的学习心理与过去的农村中学生有明显的不同。

  1、教育价值趋向多元化、务实化和功利化

  自己跳出来,到城市。他们大多意识到教育的重要价值在于帮助他们提高综合素质,使他们掌握生存和生活所需的基本文化和科学知识,从而提高他们在未来社会中的竞争力。在此基础上,一些经济条件较好、成绩优异的学生致力于追求高等教育。

  中学生教育价值观的另外两个特点是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中学生越来越追求未来教育产出的经济价值。他们中的许多人从经济的角度来衡量他们课程的价值,然后决定他们在不同课程中的努力。他们要求课程教学应更多地与生活和生产实践相联系,渗透更多的实用技术。

  众所周知,由于年龄和知识的限制,中学生的认知、分析和判断能力既不成熟也不稳定。事实上,相当多的中学生对自己的教育价值观感到困惑。原因如下:一是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就业难,使他们对高考失去信心;第二,学历初中文化课程难以满足学生对职业技术的需求,难以产生内在的刺激和兴趣驱动的学习。这些原因让越来越多的学生厌学。

  2、学习需求的纵向多层次和横向多目标

  调查发现,由于个人学习基础、教育价值观和对未来的期望不同,农村中学生的学习需求呈现出纵向多层次和横向多目标的特点。学习需求的纵向多层次意味着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度有不同的要求。初中毕业准备就业的学生,只需要掌握基础知识;准备考中专的学生,要求教学课程难度适中,学习成绩适中;追求大学教育的学生要求最大限度地掌握所学知识,学业成绩达到一流水平。学习需求的横向多目标意味着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广度有宽泛的要求。他们不仅需要学习学术课程知识,还需要充分培养自己的专业,掌握更多的实用技术。

  3、学习的目的很明确,但是很主观,不协调

  对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89%的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的。然而,通过对问卷的对比分析和对学生自身的调查,我发现学生的学习目的存在严重的主观性和不协调性。学生学习目的的主观性表现在他们已经意识到未来进入城市就业或在农村从事非农产业的困难,但67%的学生表示不准备在农村工作。显然,这么大一个群体有这种想法是不现实的。此外,40%的学生希望将来在职业生涯中取得成功,但48%的学生不准备接受高等教育,甚至不准备上高中或中专,从而忽视了科学文化知识在职业发展中的根本作用。学生学习目的.的不和谐主要表现在思想和行动的不和谐。调查结果显示,3%的学生将准备去农村工作,相当一部分准备参加高考的37%的学生表现出等待学习的被动态度,而不是表现出相应的热情。

  四、体验调查结果

  (一)当前农村中学生学习心理状况的成因分析

  目前,农村初中生学习心理的主流是积极的,他们健康成长,但也有消极的方面,不容忽视。

  1、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

  从宏观角度来看,农村中学生深切感受到国家经济发展的快速步伐,并为辉煌的经济成就感到高兴。调查结果显示,98%的学生对未来充满美好的向往,82%的学生对竞争这种市场经济的本质属性是众所周知的。从微观上看,农村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入,使农业生产结构和生产方式不断发生变化。农村中学生对这些变化异常兴奋,因为他们享受着隐藏在其中的经济和文化利益,这使他们不愿意生活在农村,天真地想早点完成学业出去工作。

  2、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影响

  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越来越多的人将有机会上大学,这样一些学生就有信心参加高考。然而,我国高等教育招生分配制度的改革对学生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调查结果显示,26%的学生认为家庭负担不起未来上大学的高额费用,放弃了上大学的愿望;52%的学生认为大学不包括作业,所以觉得前途渺茫,学习没有目的。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由于高等教育招生分配制度改革的影响,一些德才兼备的学生感到困惑和失望,逐渐淡化学习兴趣,失去学习热情。

  3、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对农村教育的影响

  素质教育是一种突出生存和生活能力的教育。它对学生的积极作用是使他们认识到拥有真正的天赋和技能的意义,从而要求课堂教学更加与生活实践和生产实践相联系,与以考试为中心、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学方法自发矛盾。其对学生的负面影响是使部分学生过分追求学习的功利性,而忽略了学术性强的文化课的基本意义。

  4、家庭教育的影响

  目前农村部分中学生是独生子女,生活环境相对优越,受到家庭的青睐。他们普遍意志薄弱,缺乏进取精神,沉溺于生活享受。值得注意的是,在接触了很多学生的家长后,我们发现很多家长对学生的要求很高,大多以学习成绩为主,而越来越多的家长对学生考高中,尤其是考大学提出了要求,从而形成了学生在家、在外、在学校都很紧张的矛盾局面。

  5、学校教育的影响

  在农村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农村中学越来越重视专业教育,培养学生的个性。然而,由于资金和人才的限制,学生学习的纵向多层次、横向多目标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导致学生需求与学校教育之间的矛盾。

  6、教师的影响

  在众多影响因素中,我们认为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最为直接、持久和有效。然而,目前的问题是,由于教师行为的不断改善,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对学生学习的影响越来越大。

  (二)形成健康学习心理的对策

  影响学生学习心理的因素非常复杂,因此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学习心理的任务非常艰巨。为了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的要求,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应积极帮助农村中学生形成健康的学习心理。

  1、加大投入,创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

  目前,农村学生已经感受到了社会进步的快速步伐,对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高科技有了初步的了解。然而,在日常学习中,他们接触到落后的仪器设备、简陋的实验场地和过时的科技知识。这种强烈的对比必然会让他们疲惫和冲突。因此,只有加大硬件和软件的投入,使仪器设备、实验场地和科技知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才能激发和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2、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和把握未来

  由于主客观原因,农村中学生对国家市场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实施没有深入了解。因此,有必要以专题报道的形式向他们介绍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辉煌成就、困难和光明前景。向他们介绍高等教育改革中招生制度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收费制度的公平性和保护性,分配制度的灵活性和公平性;向他们介绍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内容、价值和未来取向,帮助他们明辨是非,消除误导。

  迫切需要开设心理咨询课程,帮助学生学习动机、兴趣、能力,测试心理和适应能力。

  3、将职业教育渗透到普通教育中,使农村初中生成长为适应农村经济发展要求的复合型人才

  1986年,原国家教委等四部委联合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农村教育我们要从办学转变为服务地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注重向更高层次的学校输送新生。我们可以尝试在农村中学开展初中后职业教育术语职业培训或3+1;训练系统。但是,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教训:传统落后的农村职业高中教育已经进入了关闭、停课、合并、转行的不良局面。那么,在农村中学实施职业教育,就必须致力于追求科学的教学内容和科学的教学方法。

  4、紧紧围绕素质教育主题,制定科学的课程教学计划和考核标准,积极适应学生纵向多层次、横向多目标的需求。

  为了真正体现素质教育的特点,在通识教育中渗透职业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进行课程改革,相对平衡各学科教学时间的比例,淡化各学科考试的学术标准,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在各学科进行均衡学习,在最感兴趣的学科进行强化学习。

  5、改善教师待遇,改革教育系统人事制度,创造合理高效的竞争环境,解决教师行为落后问题

  发展经济学家的研究指出,第三世界国家的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学习方法简单,学习内容贫乏,与大多数教师能力差,缺乏主动性密切相关。他们往往拿不到应有的工资,没有兴趣,没有机会更新知识,提高教学水平。我们农村中学教育基本属于这种情况。求解教师行为落后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是:一是提高教师工资水平,为教师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提供经济保障;二是改革教育系统人事制度,保证教师考核的公开、公正、科学,营造合理、高效的竞争环境;第三,提高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的质量,改变继续教育的形式主义和低效。

  本文研究的学习心理是指在国家市场经济发展、高等教育改革和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影响下,农村初中生对现实学习的态度和对未来教育产出的期望。

  中学生心理状况调查报告 6

  一、背景

  心理压力是一种个人主观的感觉,一般指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信息引起个人的一些生理问题或在心里所引起的不良应激反应,即个人在面对困难时,一时无法消除困难的一种被压迫的感觉。世界卫生组织对心理健康的定义是:“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完满的状态。”健康除了身体无病外,还要具备心理的稳定及良好的社会适应性。中学生心理健康是指具备健全的智力、情感和意志,连续统一的人格及对己、对人、对社会的正确认知和良好的适应。

  对于当代的00后初中生来说,几乎所有学生都感觉到了压力。他们既要面对繁重的功课,又有老师、家长和社会的巨大期望,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随着年级的不断升高、各学科知识的难度不断增加、中考的临近,这种压力也越来越大。而八年级是一个起到承上启下、衔接和扭转作用的关键学期。八年级是一个很好的过渡期,既能把初一的知识进行巩固与复习,又能为九年级繁重复杂的功课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与此同时,八年级是分化的年级,能将成绩优秀的学生与相对成绩较差的学生逐渐区分开的一个学年,两极分化逐渐浮现,学生的定位也逐渐清晰。可以说,八年级是至关重要的一年,无论从中考还是更长远的成长生涯来看,这个时期就是一个积累精华、历练本领和树立方向的关键阶段。因此,了解中学生心理压力的原因,设法减轻当代初中生的心理压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是刻不容缓的。为此我对初中生心理健康情况进行了调查。

  二、调查目的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教育界和全社会所关注的热点、焦点。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与发展,人们的文化观念、生活方式、思维意识都发生着剧烈变化,现代社会变得十分复杂。价值观多元化,家庭不稳定,各种社会思潮泛滥,以及独生子女的一些固有特征,使得当代中学生的心理负荷能力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验。

  从各方面调查来看,中学生心理健康情况十分令人担忧。中学生正处于一个即将定性又尚未定性的可塑性很强的阶段,中学阶段又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的重要时期和心理素质培养的关键期。因此,中学生心理健康为广大教师提出了一个时代的命题。为了能够及时有效地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的辅导和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培养,我针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研究,试图探明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规律,以便为自己和其他教师提供一些心理学研究依据。

  三、调查对象

  xx学八年级全体学生。

  四、调查时间

  20xx年4月12日

  五、调查方法

  本次进行的中学生心理健康调查主要以不记名问卷的形式进行,通过个别谈话和召开部分学生座谈会的方法进行比较全面的.调查研究。调查问卷由xx学八年级的学生完成,本次调查共成功向学生发出问卷428份,收回的有效问卷共420份,接近理想的目标,接近理想的样本数,具有可操作性。数据资料的处理和分析工作包括对问卷调查结果原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来自问卷调查的数据主要采用了定量分析的方法。

  六、调查内容

  通过调查分析,对八年级学生的学习压力、学习积极性、自信心、人际交往现状、承受挫折和处理问题能力及上网情况等多个方面进行初步的了解。本次调查为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方法和新目标,提供客观和主观上的依据。

  七、调查结果与分析

  1.学生学习压力状况(1-2题)

  (一)学生学习压力状况

  调查问卷统计显示:45.4%的同学认为进入初二以来学习压力变大,23.2%同学自认为学习压力适中,31.4%同学认为学习压力基本没有变化。其中压力过大主要来自自己的期望占21%,父母的期望占66.7%,只有12.3%的压力来自老师的期望。由此可见,学生普遍存在压力,很大一部分压力来自于家庭。

  (二)对策与建议

  ⑴合理安排作息时间表,要懂得劳逸结合。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班级活动以及其他活动,增进同学之间的融洽感情。

  ⑵上课认真听讲,课堂上要认真做笔记,课后要及时复习。

  ⑶准备一个笔记本和一个错题本,笔记本记下典型例题,错题本用来写容易出错的题,不断练习。

  ⑷教师应多于学生进行沟通,将自己的学习方法与学生进行交流、分享,帮助学生总结出正确的并且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⑸树立正确的考试观。平时测验不要弄虚作假,而应心平气和地对待。只要学习扎实,认真对待,一定会考出应有的理想好成绩。

  ⑹家长、老师平时应多与学生进行沟通,及时掌握其学习情况和精神状态。

  2、学生学习积极性

  (一)学生学习积极性(3题、5—8题、23—35题)

  调查问卷统计显示:38.3%的同学会主动学习,47.8%的同学很少主动学习,13.9%的同学不会主动去学习。由此看来愿意主动学习的同学占比不大。有24.7%的同学幻想自己即使自己花很少的时间学习也会有骄人的成绩,偶尔想的占39.1%,不想的占36.2%.可见,不少同学们存在惰性心理。55.2%的同学认为更适合一起学习的学习方式,32.6%的同学喜欢自主学习,12.2%的同学自己更适合哪种学习方式。愿意花大量时间强化优势科目的同学占比为27.6%,给自己制定日计划、周计划、月计划的同学占比为28.3%,偶尔会制定学习计划的同学占62.3%。总体可见,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一般。

  (二)对策与建议

  ⑴结合自身基础,设定一个切实可行的成绩目标,并为之努力学习。每达到一个小目标就对自己有所奖励。

  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情感,营造和谐的教学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

  ⑶教师应重视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形象性和具体性。积极探索互动式教学模式,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创新思维和求知欲,争取做到寓教于乐。

  ⑷家长、教师对学生要勤鼓励、多开导,对学生学习的每一点小进步都要给予肯定。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主动进步,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⑸教师应从各方面关心学生,多和学生进行沟通,与学生形成亦师亦友的良好互动关系,促进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

  3、学生的自信程度

  (一)学生的自信程度(4、9—13题、26题)

  调查统计结果显示:26.4%的同学会因为一次考试成绩不理想使情绪波动很大,23.1%的同学还和以前一样。成为众人注目焦点时感到无所谓的占28.1%,15.0%的同学会感到自豪。23.3%的同学照镜子时更在意的是自己的缺点。57.6%的同学认为别人成绩好,可是能力不比自己高。由此可见不少同学们的自信程度有待提高。

  (二)对策和建议

  ⑴引导、鼓励学生阅读诸如《平凡的世界》、《贝多芬传》等名著、名人传记,汲取别人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使学生充分认识自身价值,树立坚强自信心。

  ⑵家长、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其长处和短处。针对每个人的特点和优势,扬长避短,确立合适的成绩目标。用每个阶段性小成就的取得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⑶家长、教师要坚持正面教育的原则,当面鼓励、当众表扬、私下批评的原则,使学生获得坚强的自信心和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

  ⑷家长、教师可创立一定的生活、工作或学习情景,使学生“品味”挫折,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使其明白挫折是人生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锻炼学生“愈挫愈勇”、“屡败屡战”的坚定信念和坚强自信。

  ⑸运用榜样示范法,有针对性的选取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生动事例介绍给学生(例如马云等人的奋斗史),并引导、帮助学生得出正确结论,增强学生的奋斗意识,促使学生树立更强的自信心。

  4、学生的人际关系

  (一)学生的人际关系(15—19题)

  调查统计结果显示:50.1%的同学对师生关系很满意,而43.3%的同学感到一般满意;31.4%的同学有心事会和父母说,51.9%的同学除非父母问才会告诉他们,12.3%的同学不和父母说心事,4.4%的同学什么事都和父母说。由此可见,同学们的人际关系一般。

  (二)对策和建议

  ⑴通过换位思考的方式,引导学生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鼓励学生在生活、学习等方面与家长进行主动沟通,增进相互间的亲密关系。

  ⑵家长与孩子交流时,不要有封建家长制和“唯我独尊”的观念,应尊重孩子的独立意识、自主性和个性。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鼓励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人格,促进家长与孩子之间形成和谐的关系。

  ⑶引导学生从老师的角度看待问题,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和批评,以角色互换的方式,化解学生与老师的误解、矛盾,增进学生与老师的信任和感情。

  ⑷教师应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主动帮助学生解决在生活、学习等方面遇到的困难,与学生共同构建和谐融洽的良好师生关系。教师在处理与学生的矛盾时,要注意场合和分寸。

  ⑸同学之间可以在课余时间通过打球、下棋、聊天等加强交流,在思想上加强沟通;有同学在生活、学习上遇到困难时,要及时伸出友谊之手;以“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态度,对同学的优点要不吝惜赞美,对同学的小缺点秉持宽容的态度。

  ⑹尊重同学的私人空间,与同学保持适当的距离。

  5、学生承受挫折和处理问题能力(14题、27—30题)

  (一)学生承受挫折和处理问题能力(14题、27—30题)

  调查统计结果显示:13.8%的同学遇到勒索恐吓会自认为点背,62.1%的同学会求得老师和父母的帮助,13.9%的同学会找在一起的哥们帮忙,10.2%的同学会自己想办法解决。有20.7%的同学遇到过挫折并且留下了心理创伤,44.3%的同学遇到挫折能承受,23.9%的同学没有遇到过挫折,21.2%的同学也没遇到过挫折,但认为能承受。由此可见,大部分的学生在遇到挫折时还说可以承受。

  (二)策略与建议

  ⑴定期邀请专业心理咨询师为学生开展心理辅导课程,特别是为有心理困惑的学生进行个别咨询指导,帮助学生学会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激励自我、调控自我,以缓解其心理紧张和冲突,提高其适应能力,维护其身心健康。

  ⑵学生应积极锻炼控制自己不良情绪的能力,找到诸如运动、倾诉、唱歌等适当有效的发泄心中苦闷的方法,树立战胜挫折的坚定信念,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在生活、学习遇到的困难。

  ⑶鼓励学生阅读名人传记,品味名人充满挫折的成才人生路,树立自己的学习榜样,将其化为自己巨大的精神力量。

  ⑷家长、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方式适宜的挫折教育。

  6.学生上网情况

  (一)学生上网情况(31—33题)

  调查结果显示:有64.86%的同学在家上网聊天玩游戏,29.7%的同学是上网查资料,18.6%的同学上网时为了看电影。学生上网时大部分时间是在娱乐,用来学习的时间很少,没有合理的利用好网络这个大知识平台。

  (二)对策和建议

  ⑴家长、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认真学习《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增强网络道德意识,正确运用网络资源,明辨网上善恶美丑。

  ⑵推荐给学生一些优秀的积极健康向上的网站。

  ⑶家长要督促孩子合理安排上网时间,不得影响正常学习、休息。

  ⑷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分散学生上网的注意力。

  八、小结

  综上所述,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必须要引起我们的重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事关下一代的成长和发展,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教育工作,必须从思想上提高认识,从制度上加强管理,从措施上进行深化,切实形成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机制和环境。而这需要全体家长、教师、学校、社会联起手来,共同关注,共同努力。因此,有必要对学生的心理压力进行长期的研究,有必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引导学生健康地成长。

  中学生心理状况调查报告 7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时期奋斗目标,其中会议精神还强调:注意促进人的心理和谐,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

  和谐社会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个体身体与心理的和谐,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和谐,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和谐。综上可知“心理和谐是和谐社会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而中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后备军,除了要学习好过硬的专业知识之外,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也显得犹为重要。

  因此,我利用寒假期间到原初中就读的广东惠州市第七中学开展对中学生心理健康以及恋爱观的问卷调查,旨在由此窥探出在校中学生的压力承受能力以及心理健康状况。当今中学生的早恋情况,以了解中学生的心理状况,同时帮助其所在学校如何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的依据。

  (一)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学习态度、学习压力、缓解压力的方法以及中学生对恋爱现象和恋爱观教育的看法。

  座谈会形式,以过来人的身份解答他们对学习以及生活上的疑难问题,发现大部分对成绩提高和开学后的生活很感兴趣。

  旁听课程,观察中学生的上课情况,了解他们的学习状况。

  (二)调查对象

  初三(九年级)即将参加中考的中学生。

  (三)调查结果

  在整理调查问卷的数据时发现的结果表明其中约69%的中学生认为自己的主要压力来源是学习和考试,又以女生比例较大;不容忽视的是有约28%认为压力主要来源于亲子之间的交往和家庭环境,此项以男生比例较大。而其中约63%的中学生从不或很少与家长、老师沟通来缓解压力,他们只选择与同学或朋友沟通、倾诉。

  通过对他们学习、考试的态度调查结果表明,有约76%的被访者认为学习有时候是一件很累很烦的事情,说明在读中学生有很大一部分不能真正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是导致学习没有突破的重要原因。约76%的被访者也承认自己在考试前感到过紧张焦虑以及很在意自己的学习成绩,又以女生所占比例较大。近80%的被访学生知道家长对自己的期望是进入高一级的重点学校和将来能找到好工作,其中约74%认为家长要求适中,23%认为要求过高,但这23%的被访学生对自己的前景抱有信心,但其中54%认为信心不强。

  被访者中约52%希望自己取得进步和好成绩时能得到家长和老师的赞同与表扬,约41%同时希望得到物质的奖励。

  对中学生恋爱观的`调查结果显示,约70%的被访中学生几乎没有接受过有关恋爱观的家庭教育,只有27%曾经接过为数不多的练;爱观教育;而65%的被访者也认为学校基本上不进行恋爱观教育,家庭与学校的教育缺失也使得恋爱在学生头脑中存在无限的未知与好奇。54%的被访者认为学校对中学生早恋现象应予以正确的引导而非盲目地一味反对;约68%的受访者认为恋爱对自身学习的影响不能确定,因人而异,此项以女生比例较大。约48%的被访中学生认为中学生恋爱是自己的事,是正常现象;38%表示不清楚,没有考虑过。

  (四)调查总结

  学习和考试的压力一直以来都是学生的主要压力来源,这是不足为奇的,特别是受访的面临中考压力、开学问题的初三(九年级)学生,在压力的状况下近90%的人经常或偶尔有早晨起来还没睡醒或白天眼睛易疲劳以及不能集中精神学习的情况;近70%的被访者不顺心时容易生气,说明压力给中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都带来了一定的伤害。其中值得注意的是亲子间的交往以及家庭环境成为了当今中学生的第二大压力来源,少有的沟通交流使得中学生与家长不能够相互理解,给中学生带来不少的心理压力,这种现象又以出现在男中学生为主。而这种学业压力得不到排遣,又与父母关系不融洽,父母对其精神生活的不够关心的情况又导致了中学生过早恋爱的出现,家庭与学校对中学生恋爱观教育的缺失,使中学生对恋爱的好奇与向往度增高。中学生恋爱的动机其实十分单纯,更多是感情上的依赖河慰藉。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主要环境,正确的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中学生处于长身体与成熟心志的重要阶段,容易产生叛逆心理,父母的正确引导与沟通交流显得犹为重要。父母应当哦引大引导孩子多交朋友,使中学生的精神世界丰富,支持孩子的学习以及正确的选择,对孩子取得的进步予以表扬,鼓励孩子面对挫折与困难。另外,家长可以告诉孩子路有几条,而该走哪条路由孩子自己选择,把父母一代的符合传统社会期望的判断向孩子阐明,讲清楚、到位,让其理解,让其找一个与自己相近的,正确的价值观念,而不是将自己的价值观念强加给孩子,否则会助长中学生的叛逆心理,结果只会适得其反。

  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续和补充,学校是青少年成长的摇篮,学校不仅负有对学生进行科学文化知识教育的责任,还有责任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学生的负担过重,师长期望过高,学生自己支配的时间过少,外部的评价过低使得许多在读中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认为学习有时候是一件很累很烦的事情,完全为考试而学;师长对考试成绩的过分重视,使中学生失去自主学习的动力,同时增加了学生的心理压力。这一切既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也不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为了减少学生对学习产生烦躁的情绪,老师不应该盲目地应用“题海战术”,而应多加观察学生,采用因人而异的方法,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和爱好培养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减少他们面对考试时焦急情绪。同时,学校应当开展一系列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指导学生如何面对现实,如何调控情绪,如何从失败与挫折中磨练意志,以此提高学生抗挫折的能力,心理调节能力与应急能力等。学校还没设立固定的心理咨询室或情感宣泄室,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排遣压抑情绪,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和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此外,面对日益普遍的中学生早恋现象,学校不应该对此避而不谈或一味反对,而应该把早恋的利弊向学生阐述清楚并加以正确引导,否则只会更加引起学生们对早恋的好奇与尝试;学校还应正确地教会学生区分恋人与伙伴地关系,因为一些心理学家发现早恋只是中学生尊寻求心灵慰藉地方式,“心向往之”的思慕之情。

  社会各界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这已成为社会不可忽视的问题,心理学界称中学阶段为“心理危险期”,特别需要父母的理解,除了家庭、学校要积极予以正确教育外,社会各界广泛借助于各种传媒,宣传一些积极、正确的知识,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土壤。

  总而言之,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心理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和前提,而广大中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重要且特殊阶段,迫切需要正确的教育和引导,社会各界都应重视且积极参与到中学生的健康心理教育上来,一起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努力奋斗!

  中学生心理状况调查报告 8

  一、农村中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

  由于学生心理问题的普遍性和复杂性,且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又很难找到切实有效的措施,这使学生的德育工作显得更加艰难。令许多教师苦恼的是,往往琢磨不透学生的所思所想,教育工作显得力不从心。而更为严重的是,近几年来,因心理问题长期得不到疏通和矫正而爆发的恶性校园事件呈上升趋势。这些事件的发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也引发了我们对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冷峻思考。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1、社会环境因素

  学生生活在社会中,社会影响问题必然对学生的心理成长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当前,农村尤其是贫困农村的社会问题比较多,一些消极因素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应当引起我们的特别关注。例如,社会贫富差距的拉大使一部分学生长期生活在心理压抑之中;单亲家庭的增多,导致这些家庭的学生得不到完整的家庭关爱;社会的主流人才观与新课程理念相悖,一部分学生在社会评价中屡遭挫折,其心理自信及成功期望不能正常建立等等。

  此外,由于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越来越多,由此产生的社会问题和教育问题也日益突出,特别是农村留守孩子的教育问题令人关注。由于留守孩子大多由隔代抚养或寄宿在学校,致使学校、家庭在留守孩子的实际教育过程中遇到了四难:一是溺爱放纵,教育难;二是缺乏管护,安全难;三是隔代管教,监护难;四是管理脱节,磨合难。可见,留守孩子现象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由此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了教育的一个新的难题。

  2、学校教育因素

  学校是实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但就农村中学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机制还不健全,还不能有效地实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事实上,学校的管理重心在智育而不在德育。受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向来不敢在教育质量尤其是教学质量上有丝毫马虎。尽管素质教育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但总是雷声大、雨点小,说得多,做得少。学校在重视智育的同时未能有效地实施德育,尤其是对学生的心理问题疏于指导、研究和教育。这样,学校就没有一个明确的工作理念,一个科学的管理机制,一个得力的人员保障来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观察、分析,并实施有体系的心健康教育工作。

  3、师资培训因素

  教师是实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主体。但农村中学的教师在这方面存在三个问题:一是缺少心理教育方面的理论储备和实践经验;二是缺少心理教育方面(!)的专业培训和专家指导;三是教师编制矛盾突出,教师教学工作量太大,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来关注和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农村教师接受了大量的新课程通识培训和学科专业培训,零散地接受了少量的心理教育培训,但不成系统,且具体要求也不够明确。加之近几年,农村学校编制紧缺,在岗教师工作量成倍加重,完成教学任务已疲于奔命,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4、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教育环境和生活环境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学生中许多积淀已久的心理问题追根溯源大多都能找到家庭的原因。而农村学生的家庭环境至少有三个不利于学生心理成长的问题:一是家长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二是学生大多在校寄宿,与家长的沟通不够;三是社会转型时期,农村家庭受到较大冲击,问题家庭、特殊家庭数量增大,受害学生的数量也在增大。

  二、加强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思路

  农村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最近几年才引起重视的。尤其是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在社会各界及教育主管部门的共同关注下,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被纳入了重要的'议事日程,设置了课程,培训了师资,加强了管理,进行了督导。可以说,这项工作正逐步走向规范科学的发展轨道。但是,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依然十分突出,现状不容乐观。其主要原因是社会、学校、家庭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力度不够。

  首先,社会对农村基础教育和焦点仍然是教学质量,社会对学校评价的衡量尺度依然是升学率。

  其次,学校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理应扮演最重要的角色,但学校仍然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过程中摸索,对教育质量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因而,学校在这方面显得比较被动。当问题发生了才引起重视,日常的教育工作还很不到位,其管理水平与师资培训力度还不能适应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

  再者,家庭是学生心理压力及心理问题产生的重要背景,家庭教育暴露出来的问题十分突出。许多农村家庭对学生的心理需求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不少家庭的氛围不利于学生的心理成长。我们在对部分家长中做了调查,家长最关心的问题是学生的成绩,其次是身体健康和安全问题,只有四分之一的家长把学生的心理问题摆在最关注的位置,高达75%的家长对学生青春期的教育科学不了解、不关心,高达80%的家长对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不懂。这就很难保证每一个家庭都能给学生一个有利于心理成长的家庭环境。

  由此可见,充分调动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切实加强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显得刻不容缓。

  1、加强教育督导。教育主管部门应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评估、教师评价的重要范畴。一方面加强教师及学生心理健康的理论培训和实践指导;一方面形成适合农村学校及农村学生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方案,进行跟踪督导评估,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予以重视和加强。

  2、改善学校管理。学校管理应充分认识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改变管理重心,制定措施,完善过程,以培育身心健康的人为根本目标,切实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不仅要把学生心理健康作为学生德育工作重要内容,更要把它深入到学校工作的各个领域,从整体上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环境。

  3、重视师资培训。重视和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教师抓起,必须以良好的师资队伍为保障。当前,应特别加强农村中学教师的心理教育培训。继续教育部门应把此作为重点内容进行专业培训和实践指导,倡导所有教师研究和探索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4、加强家长培训。针对农村学生家长的状况,学校应以多渠道、多形式开展深入的家长培训工作,帮助家长形成科学的育人观,加强学校、家长、学生三方面的沟通和了解,形成教育合力,积极改善学生的心理成长环境。

  5、关爱特殊学生。特殊的心理问题往往出在特殊的学生身上,关爱特殊学生是帮助他们走出心理困境的必要手段。关爱特殊学生应采取个性化的实施办法,将特别的爱送给特别的学生,帮助他们回归正常的心理状态,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品格。

  6、改革学生评价。科学的学生评价可以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当前,农村中学要结合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的工作,研究学生评价与学生心理之间的关系,从评价方面为学生创设健康的心理成长氛围。

  农村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事关下一代的成长和发展,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教育工作,必须从思想上提高认识,从制度上加强管理,从措施上进行深化,切实形成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机制和环境,把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实做好。

  中学生心理状况调查报告 9

  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当代中学生是新世纪的主人,世界经济一体化使他们的视野比父辈们更为开阔,独生子女的优越地位使他们的消费更为超前,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全社会对教育投资的重视,使他们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出现了某些偏差。针对就中学生消费情况随机调查了100名中学生,平均年龄为16岁。本文就调查的情况对中学生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进行分析探讨,并提出初步对策。

  一、中学生的不健康消费心理

  中学生是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在某些商品的消费市场中占有相当大的份额。他们虽然没有工资收入,但已经是有一定经济支付能力的消费者。大多数中学生在消费上倾向于追求知识、追求科学、追求文明、追求自然、追求美感,体现出健康积极的消费心态,但是不可否认,中学生不健康的消费心理也一定程度上存在,亟待疏导。

  1.追星心理。和成年消费者不一样,中学生特别崇拜偶像和明星,具有从名的消费心理特征,这时期他们对影视歌星、运动员、探险家、社会上层极为关注,尤其是对前卫名人更是趋之若鹜,因而便有了大批的“哈韩”、“哈日”族。

  2.求新心理。中学阶段是人一生中最具好奇心的成长岁月,处于这一年龄段的中学生,心智、生理尚不成熟,心理上要求独立,求新求异猎奇的消费心理非常普遍。

  3.攀比心理。中学生本是纯消费者,但令人困惑的是许多中学生不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能力来决定自己的消费行为,而是盲目地攀比。在这种心态引导下,表现出人家有的我也要有、人家好的我还要更好的攀比消费心理倾向。这种不断增长的物质要求与尚未独立的经济地位之间的矛盾,经常表现在个人的欲望和受到限制的心理矛盾冲突。

  4.虚荣心理。部分中学生怀有自我价值显示消费心理,希望别人对自己的支付、审美等能力称赞,以得到高档、名贵商品为荣耀,显示其生活的优越感,表现为名望型消费。有些中学生非常崇拜影视明星的消费方式,以获得“明星风采”之满足感,其实都是虚荣心作怪的结果。

  5.宣泄心理。处于成长阶段的中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由于心理尚未成熟,难免会出现心理失衡或心理障碍,诸如成绩不理想或是遭同学误解,无法消除人际冲突等,都会引起焦虑、空虚等情绪。此时,有的学生进网吧上网聊天,在网上寻找安慰;有的学生吸烟解闷,借酒浇愁,进歌舞厅求解脱。他们通过这些不正常消费来宣泄心中的失意、愤懑、烦躁。

  二、中学生的不健康消费行为调查表明

  中学生消费总的趋势是:消费观念多样化,消费手段成人化,消费水平超前化。

  1.时尚性消费。毋庸置疑,生理的渐趋成熟使得中学生开始追逐成年人的社会游戏,而时尚活动是最接近的生活方式,时尚本身也更能引起他人的广泛关注,又正好契合中学生想引起他人特别是异性注意的心理特征。因而追逐时尚,不仅是各种不同类型社会成员的消费特征,也特别符合中学生的消费需求。构成中学生高消费的又一个层面是娱乐消费,不仅娱乐内容丰富多彩,而且消费数额相当可观。

  2.新奇性消费。中学生消费行为常常受猎奇心理影响,往往会被一些新产品、新食品,商店及摊头上五光十色的小玩意儿、图片、图书、服饰所吸引,总会不知不觉地“掏口袋”。追求个性化、新奇性,已经成为一些中学生消费的一大特点。调查发现,如今中学生消费的新三样分别是——手机、文曲星、mp3。

  3.超前性消费。如今的中学生已开始有独立的消费行为,有了经常性地独立购买活动,并且对家庭消费也具有越来越大的影响力。他们从父母那里得来大把大把的钞票,又毫不吝惜地掷向商店、酒楼、网吧。他们对品牌特别重视,表现出强烈的超前消费。被调查的121名中学生有82人对名牌持肯定态度。他们饮食消费跟着广告走;服装消费跟着名牌走;娱乐消费跟着新潮走;人情消费跟着成人走。

  4.模仿性消费。中学生是注重自我形象和最具摹仿力的群体,他们往往依照自己崇拜的形象来塑造自己。当今社会传播媒介对中学生的成长影响很大,尤其是一些影视片中有意无意的错误导向,使学生极易产生盲从的言行。一些影视明星的举止、服饰等,都会成为他们模仿的对象,导致一些中学生花钱大手大脚,模仿大款讲排场摆阔气。

  三、矫正中学生不健康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对策

  消费心理和消费方式反映着人的文明教养程度。中学生不健康的消费心理和行为,反映了一种不健康的消费欲望,而当这种不健康的欲望无法满足时,往往会诱使其误人歧途。我们要重视和引导中学生认识物质生活对人的发展具有利与弊的两重性,使他们对物质的追求保持在一定的限度和可承受的范围之内。

  1.倡导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之风,努力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要加强社区文化建设,促进两个文明协调发展。全社会都要把中学生的消费方式,引导到合乎社会文明风貌的方向上来。艰苦朴素、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仍要提倡勤劳俭朴的生活观。消费分为生存性、享受性和发展性的三个层次。在衣食不愁的基础上,中学生的消费应多投向发展性层次。

  2.把对中学生开展勤俭节约、正常消费的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之中。消费教育是新时期学校教育的新课题、新任务,要形成制度并纳入学校考评体系。学校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内容,要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同时,培养他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能力。一要选编传统美德故事进课堂,教育中学生俭以养德。二要教育中学生树立适度消费观。学校德育的目标,应该考虑适度消费思想教育在学生品德结构中的深层效应。适度,就是适应家庭经济条件的度,适合中学生正常需求的度。三要对中学生开展审美教育,防止盲目消费。要大力提高中学生的审美水平,接受科学的消费咨询。在消费中要引导中学生自我反省、自我监督、自我控制、自我鉴别、自我评价、自我完善,从而促使他们对消费教育内容的自觉内化。要让中学生懂得流行的不一定是美的、好的',多听家长、老师的意见,多思考消费的目的和效果,防止误入消费歧途。

  3.对中学生不合理的消费要拒绝、要批评、要引导。高消费、超前消费带来的后果是相当严重的,它增加了家庭经济负担,滋长了校园里的奢侈风。拜金思潮的泛滥,对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极为不利。此外,高消费、超前消费也极易诱发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这类事件并不鲜见。因此,建议家长有计划地给孩子零花钱,少领孩子到高档消费场所,鼓励孩子把钱用到有意义的地方。为了防止中学生追求奢侈、怕吃苦,父母要正确引导中学生适当地利用假期到工厂、农村开展多种形式的“吃苦”实践,让中学生了解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意志和勤劳俭朴的品质,使中学生“劳其筋骨,苦其心志”。

  生活在世纪之交的中学生处于改革开放以来造就的良好经济况境中,同时在不断出现的外界新事物的影响下,现今中学生的观念,想法与以前的同龄人不大一样了。在消费观上的变化尤为显著。现在中学生的消费结构已不是单一型的了,而是向享受型、高档型,以至于向多元化的消费方向发展,尽管由于年龄、思维能力、社会经历的原因,其表现出的消费心理、消费行为免不了有不合理的成份,但是当今中学生这种自有一派的消费心理形成的原因很值得研究一番。人要生存,就要通过吃、穿、住、行等消费行为来保证基本的生活需要。一旦人们满足生存上的需要,就会对精神上的要求更高。这样就会进行消费,所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至关重要。

  中学生心理状况调查报告 10

  一、问题的提出

  1、对逆反心理现状作调查,是研究初中生心理发展规律的需要

  1115岁是儿童产生急剧心理变化的年龄,这是个危机年龄,儿童心理发展存在着许多困难与不平衡。

  处在初中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活动显得激烈、动荡、身心发展不仅速度加快,还伴随着质的变化与转折,这给学校教育提供了重要机会。教育得好,初中生身心发展就可能非常顺利,为将来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教育得不好,则可能会使初中生感到成人的干扰太多,管教太严,反感情绪就油然而生,从而漠视甚至抗拒成人的教育。一旦产生破罐破摔的逆反心理就会变得很难教育,给以后的发展造成困难,不少十分聪明,原本可望成才的孩子,就是因为在初中阶段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与疏导,不能顺利度过危机年龄段而丧失成才机会的。因此,对初中生受挫型逆反心理现状进行调查以便采取正确的疏导措施,帮助其度过危机年龄,正是初中生心理发展的需要。

  2、对逆反心理现状作调查,是初中生心理现状的需要 黄遵宪纪念中学的学生生源地复杂,学生都是经过重点学校筛选完后进入此校的。小学六年苦读,未进入重点校,这本身便是一个不小的心理挫折。在这一挫折下产生逆反心理是现状之一。此外,可能是由于本校的教师希望自己的学生成绩好,然而又常常难以实现,于是在恨铁不成钢的心态支配下,则有可能产生教育方法的不恰当,导致学生受到新的挫折,这是初中生因受挫而产生逆反心理的现状之二。因此,及时地调查初中生逆反心理现状,以便有的放矢地进行有效疏导,促进逆反心理的良性逆转,为其能顺利进入高等学府打基础,这正是本次调查初中生心理现状的目的。

  二、调查的目的、对象和方法

  本次调查目的是了解初中生逆反心理的表现形式,分析导致此种心理的内外因素,为寻求受挫型逆反心理疏导的有效措施提供依据并验证初步疏导的效果。以便采取正确的方法进行疏导,促进逆反心理的良性逆转,为其能顺利进入高等学府打基础。调查对象是黄遵宪纪念中学初一6个班的同学,总共235人。为了实现以上目的,我们设计了一份问卷调查,发放给学生,然后将卷子回收,统计。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1、结果:根据统计结果我们发现

  ,初一阶段的.学生42%有过逆反心理,关于造成学生逆反心理的因素父母与家庭、学校与学习占了68%,其中因为自己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而产生的逆反心理占55%,大众传播及社会文化对学生心理发展影响达到93%,关于逆反心理对孩子的生活和成长很大影响的占59%,学生对于逆反心理多采用和同龄人交流的方式来缓解的占86% 。

  2、分析:

  从心理角度说,初中生正处于少年向青年过渡的重要时期,成人感较突出,但却缺乏涵养,往往会过分地强调自我,表现自我。因此,在实际生活中,当他们的需要因不能满足而感到受挫时,往往会采取怀疑和敌视态度看待周围事物。而这种怀疑与敌视态度因其缺乏自控能力总会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只是我们平时观察不够,未能发现或观察到了却未作细致分析,常以差一言蔽之罢了。经调查分析,我们发现具有受挫型逆反心理的学生,大多会在学习、交往、工作方面以下列表现渲泄反感情绪。

  根据我们的调查分析,我们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

  (1)学校教育因素。

  从调查结果来看,在引起学生逆反心理的诸因素中,教师的不当行为的确不容忽视。根据调查卷的反映,易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教师行为有:重复哆嗦,随意拖堂,教法陈旧,作业过量;偏爱优生,漠视差生;随意停课,体罚与变相体罚。此外,把男女生的正常交往误作早恋看待也会引起逆反心理。

  (2)家庭教育因素。

  据调查卷的反映和观察所见,易引起学生受挫型逆心理的家长行为有:唠叨、贬斥、打骂;擅定考分指标;家庭纠纷,夫妻离异;此外,强行要求子女受家教或参加名目烦多的校外补习也会引起逆反心理。

  (3)学生自身因素。

  初中生身心发展速度加快,心理活动复杂而激烈,常感到成人的干扰太多,管教太严,心理需求与现实的制约矛盾日趋突出,这是引起受挫型逆反心理的内因之一。其次,现在的初中生都是独生子女,衣食玩乐条件优越,缺乏磨练,感情脆弱,大多不能把外来挫折内化为前进动力,也是易产生受挫型逆反心理的内因之一。

  四、建议

  1、学校教育方面:

  (1)以师爱作为培养师生情感的桥梁,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功效

  师爱是教师情感交流的核心,教师必须分析、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对待学生一定要有真挚的爱、由衷的情,并表现出极大的关怀和期望。一个被教师所爱的学生,常常是充满信心、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而这种师生之间真挚、融洽的感情能直接转化为学生的动力。因此,师生之间的良好情感在消除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引导、耐心教育,去赢得青少年学生的信任,以真挚、友好的情感唤醒他们内在的最大潜力来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收到高质量的学习效果。

  (2)多给予他们自我表现的机会

  作为教师我们应在工作中尽可能给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创意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在活动中孩子既可以培养合作意识,增加交流的欲望,还可以化烦恼于无形,自然而然的消除了逆反心理对孩子的不利影响。

  2、家庭教育方面:

  (1)要顺应孩子的生理和心理成长逐步改变教育方法,不要老是采用包办为监护的方式。孩子从小学升入中学,生理发生许多变化,心里也发生巨大变化,表现在成人感,独立感的增强。对父母的反复叮咛,包办,代替感到厌烦。他们喜欢发表自己的意见,他们把目标转向自己。从外貌,性格到别人难以察觉的内心世界,都要自我审视。往往崇拜偶像,如电影,体育,歌坛明星。

  (2)尊重孩子的独立性,给他们一定的自主权力,与孩子商谈,平等商讨,不要用命令的口气,粗暴,强制更是错的。

  (3)加强与孩子在情感上的交流。要做孩子的知心朋友,要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应采用热情关怀的态度,亲切的语气。有尊重理解的氛围,父母与孩子才能得到交流。孩子也容易接受教育和指导。

  3、学生自身方面:

  (1)学会理解

  学着从积极意义上去理解大人、父母的啰嗦,老师的批评,其实这均为善意的。老师、父母也是人,也有常人的喜怒哀乐,也会犯错,也会误解人。只要我们抱着宽容态度去理解,也就不会逆反了。

  (2)把握自我

  常提醒自己,要虚心接受父母、老师的教育,遇是要尽力克服自己,要认识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另外,要与他们常接触,向他们请教,多多沟通。

  (3)学会适应 要提高心理上适应能力,多参加课外活动,在活动中发展兴趣,展现自我价值。这样,逆反心理也就克服了。

  通过这次的问卷调查,我明白了自己以后的工作方向,我们常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作为即将走上教师岗位的我,会在以后的工作中,尽自己所能做出自己的绵薄之力,为了心中的教育梦想,我会更加的努力!

  中学生心理状况调查报告 11

  为全面了解我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及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掌握青少年中存在的突出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对策和建议,20xx年下半年,我市文明办采取现场调查、座谈访谈、个案分析等方式,对23所学校的小学5年级至高中3年级学生(含职高、中专生)进行了调查。

  一、我市青少年心理问题及其原因

  调查显示,我市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学校教育偏差因素。二是家庭教育缺失因素。三是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不正常因素。

  二、我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状

  近年来我市各级各类学校在中小学生中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初见成效

  1、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逐步得到重视。青少年正处在成长的关键期、心理发育的断乳期,青少年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压力重、耐挫力不强、意识力较差、追星、网瘾、早恋等问题,对青少年健康成长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竞争的加剧,各级党委政府、相关部门和学校逐渐认识到了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我市各级各类学校,尤其是示范性学校,以专题讲座、开设心理课、心理游戏、班级心理辅导活动等方式开展了不同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逐步显现。

  2、心理健康教育教研体系初步形成。市教育局于2010年下发《泸州市教育局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意见》,市、区县有专人负责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研究工作,市上成立了“泸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教研组”,负责督促、指导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教研工作,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研究活动正在有序推进。

  3、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工作队伍基本建立。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是重要保证。几年来,市区县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各类学校通过招聘心理学专业老师,培训兼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聘请心理学专家讲学和相关单位部门工作人员担任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等方式,逐步建立了一支以专职心理教师为骨干力量、以其他学科教师,尤其是班主任为主体、社会人员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目前我市各中小学校均配备有专、兼职心理教师,并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国示高中、省重点高中均在高一开设了心理课,每班每周一节。泸县二中在高一、高二、高三均开设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成效显著。

  4、心理健康教育阵地不断巩固。2000年以来,我市各城区中小学、各高完中相继建设了心理辅导站(室),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阵地从无到有,逐步规范。泸县二中积极开展了《高三团体心理辅导研究》、《高一新生心理适应问题及对策研究》、《指导高一新生养成制定并执行学习计划良好习惯研究》、《优秀高中生成长案例研究》等心理教育课题研究,探索创新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为我市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积累了经验,起到了引导示范作用。

  5、心理健康教育载体不断丰富。各类学校着力于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提升,在心育载体创新上下功夫。国示高中、各级示范学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充分利用广播站、电视台、校报、橱窗、国旗下讲话等多种宣传阵地,大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全面渗透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结合学校实际,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开通心理信箱,开辟“心语小屋”等心理咨询服务,开展各种形式的主题班队会、演讲比赛、读书征文、综合实践等活动,有效促进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我市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社会发展和时代要求、与人民期望和先进地区相比,起步较晚、条件有限、差距甚远,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专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和投入远远不足。从在校学生与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比例来看,我市心理健康教育师资较为短缺,很多学校让工作量已经较大的其他学科教师从事兼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他们专业知识相对匮乏,市区县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虽多次组织了心理教育老师的知识培训,但力度和频度不够。我市仅有部分高中学校从大专院校引进了受过专业训练的专职心理教师,专职心理教师的考核评优、职称评定等方面并未得到与其他学科教师同样的待遇,导致部分专职心理教师没有归宿感和成就感,有的干脆改行教其他学科。此外,心理健康教育资金投入不足,相应设施配备不齐全等问题也制约着心理健康教育功效的发挥。

  2、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不平衡。经过近十年来的努力,部分学校如泸县二中、泸州高中、泸州老窖天府中学等学校配备了2-3名专职心理教师、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开展了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配备了相应的硬件设施,建立了心理辅导站、心理咨询室,课程设置、活动开展基本达到规定标准,建立了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运行管理机制。但从全市来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不平衡,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差距较大,大部分学校的师资水平和基础条件不符合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有个别乡镇学校甚至无师资、无阵地、无载体,没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学校教育的重要环节,没有将心理健康教育摆上应有的位置。

  3、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偏差仍然存在。尽管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各级各部门、社会各界和学校的共识,但仍有一些传统的教育观念和错误认识严重阻碍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有的学校在应试教育模式的左右下,视心理健康教育为无关紧要的事,简单地以思想政治工作取而代之,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德育工作混为一谈;有些学校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咨询和治疗,预防性、发展性问题重视不够,忽视对青少年健康心态的积极有效引导;有些学校忽视了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没有认识到“师源性心理问题”对学生的深远影响,缺乏对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调适及心理健康教育技能进行有效的培训和指导。

  4、心理健康教育实际效果有待提高。在心理健康教育实施中,许多学校领导和老师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内容形式单调,教育方法简单,效果不太理想。有的学校为了应付上级检查,每学期安排一次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或利用室内体育课、生理卫生课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与心理健康教育要求偏离。有的学校重形式,走过场,搜集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文章,做成档案资料,表示活动搞过了。有的学校用一些简单的量表来测量学生,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缺乏科学性,不作研究分析,更谈不上与科任老师的沟通及与家长的反馈。总的看来,心理健康教育实际成效有待进一步提高。

  5、心理健康教育社会资源缺乏有效整合。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参与和努力,相对而言,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的有效结合与互动,更多的是单枪匹马,各行其道。虽说心理健康教育在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基本挂牌成立,但缺乏社会化救助职能,尤其是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放大指导服务功能上做得还不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还局限在学校内部,学校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沟通少。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两大社会阵地,社区和乡镇心理健康教育队伍还较为匮乏。

  三、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统一思想认识,形成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常态工作机制

  “少年强则国强”,提高全民族的心理素质首先要提高青少年的心理素质,要充分认识并高度重视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把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把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当作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基础性工程来抓。结合我市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特点,建议在全市教育系统形成由市教育局牵头,市文明办、团市委、市妇联等相关部门共同配合参与的责任体系,在各类学校建立校长领导下的团队干部、班主任、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和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通过科学部署,不断增加资金、人力投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检查、督促、指导,加强对心理教育工作者的`专业技能培训,把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

  (二)加强队伍建设,切实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水平和能力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水平和能力,是保障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正常、有效开展的重要条件,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短缺、心理健康教育总体水平不高正是我市的薄弱环节。因此建议:一是大力招聘心理学专业毕业生充实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力争每个学校都有1-2名心理学专业毕业的教师。二是每年对我市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进行培训,对班主任进行一次以“班级心理辅导”为主题的轮训,丰富其心理健康相关知识,提高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能。三是组建市心理健康教育讲师团,并邀请资深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学者到基层学校授课讲学、指导工作。四是为提高心理健康教师的积极性,建议在教师职称评审中优先考虑或增设心理健康教育系列专业技术职务。

  (三)突出实践需要,深化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及成果运用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强,迫切需要理论指导。首先是充分发挥全市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得好的学校的领头羊作用,在各学校组建心理健康教育教研组,重点围绕学生的常见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及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新形势下适应学生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等,结合实践,开展课题研究。其次是注重研究成果的交流与运用。利用教育网、校园网、心理教师博客等现有网络平台,开设心理教育专栏,交流研究成果、实践心得,介绍成功做法,促进共同提高。同时要不断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创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载体,开展系列教育活动,吸引青少年主动参与。

  (四)整合社会资源,开创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齐抓共管的新局面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我市学校实际,整合社会资源,推进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化。首先是要引导和帮助学生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同步实施的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以良好的行为、正确的方式去影响和教育子女。其次是发挥市教育局、各县区教培中心、教师进修学校、乡镇(社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组织网络作用,建立优势互补的社会化救助网络,构筑齐抓共管的社会化保障网络,充分发挥指导中心、社会机构、各部门单位、“五老”志愿者等的作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促进校内外资源优势互补,使有效的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利用,努力开创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局面。

  中学生心理状况调查报告 12

  一、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竞争压力的不断增加,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中学生作为青少年群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其心理健康不仅关系到个人的成长与发展,也影响着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本报告旨在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方式,对某市范围内10所中学共计1500名在校生进行抽样研究,以期全面了解当前中学生群体的心理状态,并提出相应建议。

  二、调查方法

  样本选择: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在全市范围内选取不同类型(如普通高中、重点高中等)学校各两所;每所学校内再按年级比例抽取一定数量的学生参与。

  数据收集:主要采取网络问卷形式发放至参与者手机或电脑上填写;对于部分不愿意或不方便使用电子设备的同学,则提供纸质版供其作答。

  内容设计:涵盖学习压力感知度、人际关系满意度、自我认知水平等多个维度的问题设置,确保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受试者真实心理状况。

  三、调查结果分析

  学业负担重:超过70%的`学生表示感到较大的学习压力,尤其是在初三和高三两个关键时期,这一比例更是高达85%以上。

  人际交往障碍:约有30%左右的学生反映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社交困难,包括难以融入集体、与老师沟通不畅等问题。

  情绪波动大:近半数受访者称自己经常性地经历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且这种现象在女生中尤为明显。

  信息过载困扰: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大量未经筛选的信息涌入给不少同学带来了困扰,尤其是关于外貌身材等方面的不良信息对青少年自尊心造成了伤害。

  积极因素: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展现出了良好的心理调适能力,他们能够主动寻求帮助、合理规划时间,并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

  四、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当前中学生面临着来自学业、人际关系以及外部环境等多方面的心理压力,亟需家庭、学校乃至整个社会共同努力为其营造一个更加健康和谐的成长氛围。具体建议如下: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课程纳入常规教学体系,定期开展专题讲座,提高师生及家长对此类问题的认识;

  构建支持系统:建立完善的心理咨询服务机制,鼓励遇到困难时及时求助专业人士;

  促进家校合作:增强家校联系,共同关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变化,形成合力;

  倡导正面价值观:利用多种渠道传播正能量故事,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中学生心理状况调查报告 13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竞争的日益激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着学业压力、人际关系、自我认知等多方面的挑战。为了深入了解当前中学生的心理状态,本报告基于一项针对XX地区多所中学的问卷调查和访谈,旨在全面分析中学生心理状况的特点、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与对策。

  二、调查方法与样本概况

  本次调查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选取了XX地区10所中学的1200名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初中生600名,高中生600名。调查工具包括自制的《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问卷》以及后续的深度访谈。问卷内容涵盖了学习压力、人际关系、情绪管理、自我认知、家庭环境等多个维度,力求全面反映中学生的心理状况。

  三、主要发现

  学习压力:超过80%的中学生表示感受到不同程度的学习压力,其中高中生比例更高,达到90%。主要压力来源包括考试成绩、升学压力、家长期望等。部分学生反映,长时间的学习负担导致他们缺乏休息和娱乐时间,出现焦虑、抑郁情绪。

  人际关系:调查显示,约65%的中学生认为自己在处理同学关系、师生关系上存在一定困难。特别是青春期的情绪波动和个性差异,使得部分学生感到孤独或被排斥。此外,网络社交的普及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如网络欺凌、过度依赖虚拟社交等问题。

  情绪管理:约45%的中学生表示在遇到挫折或压力时,缺乏有效的情绪调节策略,容易陷入消极情绪中无法自拔。部分学生会选择逃避现实,如沉迷游戏、网络成瘾等,作为暂时逃避的手段。

  自我认知:调查中发现,中学生的自我认知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但也有相当比例(约30%)的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价值感到迷茫或自卑,缺乏自信心。这种自我认知的不足,往往与学业成绩、家庭环境、社会比较等因素有关。

  家庭环境:家庭氛围、父母的教育方式及亲子沟通质量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显著影响。约50%的学生认为家庭是其心理支持的主要来源,但也有近30%的学生表示家庭中存在沟通障碍或过度控制,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

  四、问题成因分析

  教育体制:应试教育体系下,过分强调分数和排名,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心理压力。

  社会环境:信息爆炸时代,网络社交的普及虽然拓宽了交流渠道,但也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如网络依赖、隐私泄露、网络欺凌等。

  家庭因素: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但部分家长的教育观念落后,缺乏科学的育儿知识和方法,导致亲子关系紧张,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个体因素: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阶段,自我认知尚未完全成熟,面对压力和挫折时,缺乏有效的应对策略。

  五、建议与对策

  教育改革:推动教育评价体系改革,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减轻学业负担,增加课外活动和实践机会,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应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帮助学生掌握情绪管理技巧,增强心理韧性。

  优化家庭环境:家长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加强与孩子的有效沟通,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为孩子提供情感支持。

  提升社会支持:社会各界应共同关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加强网络监管,净化网络环境,减少不良信息的影响,同时提供更多的心理健康资源和服务。

  个体自我调适:鼓励学生培养兴趣爱好,增强自信心,学会自我反思和情绪调节,积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六、结语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关乎国家未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通过本次调查,我们不仅看到了当前中学生心理状况的复杂性,也认识到了改善这一状况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只有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才能为中学生营造一个更加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助力他们健康成长,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中学生心理状况调查报告 14

  一、引言

  随着社会竞争压力的增大及家庭环境的变化,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本报告通过对某城市10所中学共计500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与个别访谈相结合的方式,旨在了解当前中学生群体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其成因,为学校、家长乃至整个社会提供参考依据,共同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二、调查方法

  调查对象

  年龄范围:12岁至18岁

  性别比例:男女生各占一半

  样本量:共收集有效样本500份

  数据收集方式

  在线问卷调查

  面对面深度访谈

  小组讨论会

  时间安排

  准备阶段(文献回顾、设计问卷): 2周

  实施阶段(发放问卷、开展访谈): 4周

  分析整理阶段: 3周

  三、主要发现

  心理健康现状

  焦虑情绪普遍存在,尤其是在考试前后表现得尤为明显。

  抑郁倾向不容忽视,部分学生反映有持续性低落情绪。

  自我认同感较低,对于未来规划感到迷茫。

  同伴关系良好但存在小圈子现象,影响了个别同学的社会融入度。

  影响因素分析

  家庭教育方式过于严厉或放任自流都可能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学业负担过重是导致学生产生负面情绪的主要原因之一。

  网络社交平台上的不良信息也对青少年产生了不良诱导作用。

  四、建议措施

  针对上述发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开设专门的心理辅导课程,定期举办心理健康讲座,提高学生自我调节能力。

  优化家校沟通机制: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到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来,通过家长会等形式增进双方的理解和支持。

  减轻课业压力:合理安排教学计划,减少不必要的课外补习班,给予学生更多自由发展的时间空间。

  净化网络环境:加强对互联网内容监管力度,屏蔽不适合未成年人浏览的信息源,营造健康的上网氛围。

  五、结论

  综上所述,虽然当前中学生面临着多方面的心理挑战,但通过社会各界共同努力,采取有效干预措施,完全可以改善这一状况,让每一位青少年都能在快乐和谐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中学生心理状况调查报告 15

  随着社会竞争压力的不断增加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当代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本报告旨在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多种方式收集信息,分析当前中学生面临的主要心理挑战及其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调查背景

  时间:20xx年6月至8月

  对象:全国范围内随机选取的50所中学,共计约2000名在校生

  方法:在线问卷+个别深度访谈

  主要发现

  一、学业压力大

  表现:超过70%的学生表示感到学习负担重,其中40%认为这种压力来自于家长的高期望值。

  影响:长期处于高压状态下的学生容易产生焦虑情绪(占比约55%),甚至出现厌学现象。

  二、人际交往障碍

  原因:社交媒体的普及使得部分青少年更倾向于虚拟交流而非面对面沟通,导致现实中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下降。

  案例:某位受访者提到,在网上与人聊天时感觉很自在,但到了现实生活中却不知道该如何开口说话。

  三、自我认知困惑

  描述:青春期是个体成长过程中重要的转折点之一,许多孩子在这个阶段会经历身份认同危机。

  具体体现:对未来的迷茫感、对自己外貌或能力不满等。

  四、网络依赖严重

  现状:近半数受访学生每天使用电子设备的时间超过3小时。

  潜在风险:长时间接触屏幕不仅损害视力健康,还可能引发注意力分散等问题,进而影响学习成绩和个人发展。

  分析与讨论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深入探讨,我们发现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家庭教育方式不当;

  学校过于注重成绩而忽视了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

  社会环境的变化给年轻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建议措施

  针对以上发现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加强家校合作:定期开展家长会,增进双方了解;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课程,教会孩子们如何正确面对压力。

  优化教学模式:减少不必要的课外辅导班,给予学生更多自由探索的空间。

  促进良好习惯养成:限制未成年人上网时间,鼓励参与户外活动和社会实践。

  建立健全支持体系: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建立同伴互助小组,让学生们在遇到困难时能够相互倾诉和支持。

  结论

  综上所述,虽然当前中学生面临着诸多心理方面的问题,但只要家庭、学校乃至整个社会共同努力,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干预和指导,就一定能够帮助他们健康成长,迎接更加美好的未来。

  中学生心理状况调查报告 16

  一、引言

  在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其心理健康状况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青春期是人生中一个关键而特殊的阶段,中学生在此期间不仅要面对生理上的急剧变化,还要应对学业压力、人际关系、自我认知等多方面的挑战。因此,了解并掌握当前中学生的心理状态,对于促进其健康成长、预防心理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报告基于近期对某地区多所中学的学生进行的心理健康问卷调查,旨在全面分析当前中学生的心理状况,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与对策。

  二、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选取了该地区10所中学,涵盖了初中和高中两个阶段的学生。通过线上问卷(占70%)和线下纸质问卷(占30%)相结合的方式,共收集了2000份有效问卷。问卷内容涵盖了学习压力、人际关系、自我认知、情绪管理、家庭环境等多个维度,采用量表评分和开放性问答相结合的形式,力求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学生的心理状况。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学习压力:调查显示,超过80%的中学生感到学习压力较大或非常大,其中高中生的比例显著高于初中生。主要表现为担心考试成绩、作业负担过重、对未来升学的不确定性感到焦虑。长期的高压状态导致部分学生出现失眠、食欲不振等生理反应,以及逃避学习、情绪低落等心理反应。

  人际关系:约60%的中学生表示与同学关系良好,但仍有35%的学生反映存在人际关系困扰,如被孤立、欺凌、难以融入集体等。此外,与父母沟通不畅也是一大问题,约45%的学生表示与父母存在代沟,难以分享心事或寻求帮助。

  自我认知:调查结果显示,中学生的自我认知呈现出多样性,既有积极自信的一面,也有迷茫和自我怀疑的情绪。约50%的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有较为清晰的规划,但仍有近30%的学生表示对未来感到迷茫,缺乏方向感。

  情绪管理:近一半的中学生表示在遇到挫折或压力时,能够有效调节自己的情绪,通过运动、听音乐、与朋友倾诉等方式缓解。然而,仍有40%的学生表示缺乏有效的情绪管理策略,容易陷入消极情绪中无法自拔。

  家庭环境:家庭氛围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有着重要影响。调查中,约65%的学生认为家庭氛围和谐,给予他们足够的支持和关爱;但仍有30%左右的学生反映家庭中存在矛盾、缺乏沟通或过度控制,这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了负面影响。

  四、建议与对策

  减轻学习压力:学校应优化教学安排,减少不必要的考试和作业负担,鼓励学生发展兴趣爱好,实现全面发展。同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授学生应对压力的技巧和方法。

  改善人际关系:学校应开设人际关系培训课程,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建立积极的同伴支持系统。家长也应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倾听他们的心声,帮助他们解决人际关系中的难题。

  增强自我认知:通过职业规划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活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树立合理的目标和期望,增强自信心和抗压能力。

  提升情绪管理能力:开设情绪管理课程,教授学生识别、表达和调节情绪的方法,鼓励他们通过积极的方式处理情绪问题。

  优化家庭环境:家长应努力营造和谐、开放的家庭氛围,与孩子建立基于理解和尊重的沟通模式,共同面对和解决家庭中的问题。

  五、结论

  综上所述,当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虽总体稳定,但仍存在不少挑战,特别是在学习压力、人际关系、自我认知、情绪管理及家庭环境等方面。社会各界应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为中学生营造一个更加健康、积极的成长环境,助力他们健康成长,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中学生心理状况调查报告】相关文章:

[精品]中学生心理状况调查报告10-26

心理状况调查报告08-08

中学生心理状况调查12-06

中学生学习心理状况调查报告(精选10篇)06-09

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06-05

学习心理状况调查报告03-26

学生心理状况调查报告12-14

学习心理状况调查报告08-17

中学生学习心理状况调查报告(通用7篇)02-20